名人傳讀後感2000字(精選5篇)

名人傳讀後感2000字

  寫讀後感的注意事項

  ①寫讀後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複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

  ②要寫得有真情實感。應是發自內心深處的感受,絕非“檢討書”或“保證書”。

  ③要寫出獨特的新鮮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見解來吸引讀者或感染讀者。

  ④注意不要寫成流水賬。

  名人傳讀後感2000字(精選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名人傳讀後感2000字(精選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名人傳讀後感2000字1

  人生來並不是一場輕鬆的享樂,而註定是一場沉重的負擔。——列夫·托爾斯泰

  小時候學鋼琴,喜歡貝多芬總是勝過莫扎特的。後者譜的曲子高貴典雅,然而像我這種凡夫俗子總是難以體會真諦。而貝多芬的作品卻像面對著奔騰不息的大河,還沒來得及抵抗便被那洶湧的情感捲了進去。那時我還並不曉得這位西方樂聖的生平苦難,卻已經為他前無古人的才華所傾倒。

  所以當我第一次翻閱《名人傳》,看到“路易維希·凡·貝多芬”這個名字出現時,便深深地淪陷了。

  英雄是孤獨而痛苦的。貝多芬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他人生的命運大起大落,他飽受疾病困擾,嚐盡世間涼薄,卻從未低頭。羅曼·羅蘭精彩的描寫和傅雷大師絕妙的翻譯使這位西方樂聖不屈的形象再度鮮活,躍然紙上。

  寫貝多芬的這一部分始終是壓抑的,不論他如何抗爭,最大的敵人——命運還是主宰著一切。讀完之後合上書,只覺得黑暗,黑暗,無盡的黑暗。

  而終究有光芒,刺破羅網,掙脫束縛,砸開枷鎖。而終究有英雄,來自地獄,目光堅定,高舉火把。

  貝多芬就是這樣的人,這樣矛盾的一個人。

  他承認命運的黑暗,卻成為荒夜裡一束奪人心魄的光芒。

  其實說到黑暗,米開朗基羅所處的環境遠甚於貝多芬。只是相比貝多芬英勇衝動,米開朗基羅顯得更為溫和,也更為迷惘。

  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正如《雙城記》所說——“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一方面,中世紀恐怖壓抑的威壓正盤旋在歐洲人民的頭上;而另一方面,閃耀著人性光芒的颶風正在亞平寧半島成型。米開朗基羅便誕生於此,他的一生註定不凡。

  然而最初的他卻是孤獨而迷惘的,糾纏於各方勢力的泥潭之中無法自拔,這與他人文主義的理想相差太遠。他痛苦,他不堪。這位羅馬天才陷入了精神與信仰的雙重危機。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路——求索。

  這注定是一場痛苦而危險的旅程,他卻成功了。米開朗基羅在鬥爭中獲得了勝利,西斯廷教堂祭壇上的那六年,上帝不知與他辯論了幾百回,堅硬的大理石牆壁不知被他如炬般的目光貫穿了幾千次。終於,他找到了,他發現了,他醒悟了——《末日審判》!

  這是米開朗基羅向世俗,交出的一份完美答卷,他完成了求索與鬥爭的旅途。他勝得驕傲,那畫上面的衣服,只不過是歷史餘毒的遮羞布。而那靈魂,卻已經完成了最偉大的人性之救贖。

  把列夫·托爾斯泰歸入到“作家”這個職業簡直是對他的大不敬。他是個英雄。他必須要承受英雄所要承受的,無邊的孤獨。

  貝多芬的孤獨源自命運,米開朗基羅的孤獨源自信仰,托爾斯泰的孤獨則源自他的心靈。對於托爾斯泰,他的經歷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和矛盾。羅曼·羅蘭精確地把握到了這一點,筆墨不多,卻將托爾斯泰的掙扎寫進了骨子裡。

  托爾斯泰自己如同那個時期的俄國一樣,是矛盾的——他有著平凡的外表和樸實的心靈,卻生活在自己所痛恨的貴族之家;他所要牴觸的是自己享受著的,所要反對的正是他自己成為的人。這使他與同時期的高爾基永遠的劃開了一條界線:高爾基無所畏懼,如同海燕一般;而托爾斯泰卻始終在掙扎,在猶豫,在痛苦。

  所以,托爾斯泰想到了博愛,想到了寬恕。

  而在人生的最後,他也完成了自己心靈的寬恕。這個一直處在煎熬的,不屈吶喊的靈魂終於得到了永遠的安寧。在秋天的車站裡,托爾斯泰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根。

  孤獨而生,寬恕而死,如悲涼之霧,遍披華林。

  我是個英雄主義者,我相信螳臂當車,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所以我敬佩這三位英雄,也敬佩人類數千年文明之間無數捨生取義的志士仁人。

  托爾斯泰說過:“人生來並不是一場輕鬆的享樂,而註定是一場沉重的負擔。”這句話可以看做是對《名人傳》最好的解讀。

  貝多芬與命運對抗,米開朗基羅與信仰博弈,托爾斯泰與心靈鬥爭。他們的人生始終是充滿苦痛的歷練,是一場沉重的負擔。因此這部《名人傳》的基調也是深沉的,黑暗的。

  然而生命最美好的地方就是黑暗,因為只要有黑暗,必然就會有希望。

  這種希望來自靈魂,也會拯救靈魂。

  因此,這三位英雄的人生在我們看來是恐怖的,是苦痛的。然而對他們自己而言,卻是一次暢快淋漓的宣洩,一場血脈賁張的戰鬥,一首波瀾壯闊的史詩。他們在不斷的抗爭中實現了自我,也為人類文明畫下了濃墨重彩的、閃耀著光芒的一筆。

  所以,去堅持自己應該堅持的事情吧。在你堅持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人生。

  雖然苦痛,卻是救贖。

  名人傳讀後感2000字2

  俗話說:“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看了許多有意義的書籍,如:《簡愛》,《名人傳》,《環球發明》……其中,最令我感動的是《名人傳》。

  《名人傳》這本書講述了許多對世界有貢獻的名人。看了這本書,我體味出一個道理:有些事如果認真去做,可能難事就會變成易事;如果不去做,易事也可能變成難事。縱觀歷史上的許多有重大成就的名人都是能夠正確對待這一問題的。

  例如,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他是近代力學,光學,天文學的奠基人。也許你認為他從小一定是聰慧超群的神童吧?其實不然,牛頓小時候並不聰明,智力遲鈍,呆頭呆腦的,曾經還留過級,被老師認為是不可造就的人。但牛頓並不因此而自暴自棄,他以堅強的意志,驚人的毅力勤勤懇懇地做科學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別人用一倍時間做一件事,我就用十倍時間去做。”終於成為了舉世矚目的大物理學家。

  我國的大畫家齊白石,他的畫之所以能夠聞名海內外,和他一生辛勤地練畫是分不開的。正如他在一首詩中所說的:“苦把時光挽畫禪,功夫深處見自然。”

  這樣的事例舉不勝舉,如:愛迪生,愛因斯坦,李時珍,居里夫人……他們都是如此,可見與其不做,還不如認真地做好啊!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有些人生活在養尊處優的環境中,成才的條件總比別人好,雖然他們也想到過事業,但往往缺乏認真做的行為而功虧一簣。反道有些人雖然條件差一點,卻能夠持之以恆的去作,終於在逆境中發奮成材。我覺得像他們這種人,長大才有出息,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

  《名人傳》描述了處於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三位偉大藝術家的精神力量和心靈之美,他們是19世紀德國偉大音樂家貝多芬、文藝復興時代義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文壇鉅子托爾斯泰,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讓我們用心去貼近英雄的偉大人格,感受他們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義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令我們啟示更多,獲得更多。

  《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羅曼。羅蘭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展開恢復20世紀文學崇高德人道主義傳統,恢復其豐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貝多芬從剎那光輝享受的名譽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貧苦交加,從童年時悲慘到老年時對歡樂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羅曼。羅蘭形容的“他整個一生都像是一個雷雨天”。從中,我體會到了貝多芬一直都在與命運抗爭,與思想鬥爭,儘管他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然而他內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堅強,是不瞭解他的人無法挖掘的。對於創作完美歌曲的熱情,對於尋覓歡樂的執著,對於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與大自然其餘成分之間的那種交戰,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就歡樂,“用苦痛換來歡樂”就足以濃縮了他的人生。米開朗琪羅又何嘗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來就是為了奮鬥,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勝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貴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擾,連他的精神與心靈也無能為力。這種瘋狂的激發存在於一個過於柔弱的軀體和心靈中無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從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聖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淪,那麼就一定會衝破精神上的束縛,他在鬥爭和捨棄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托爾斯泰,這位大地上火光閃亮的俄羅斯的`偉大靈魂,在十九世紀末那陰霾濃重的日暮黃昏時撫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強而有力的筆桿寫出一部部能讓我們一步一步地緊跟著托爾斯泰那冒險生涯的矛盾經歷的作品。這些作品的描寫除了當時社會的陰暗,對神的信仰是他堅持不懈地用筆尖向人間播撒愛的種子。我深深地體會到,他為真理和正義堅持信念,為真理和正義譜寫人生。

  是的,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們享受著他們的天才創作出來的作品,同享受我們先輩的偉績一樣,不再去想聽他們流出的鮮血,這無疑是使我們尷尬的事情,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願去讚美他們的作品而不願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不是的,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們將在那裡獲得更大的啟示。《名人傳》就猶如向我們譜寫了一首“英雄交響曲”。我們從中得到的啟發是:每個人的身上都會降臨苦難與災害,我們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奮鬥,與其羨慕偉人,不如學習偉人人格的偉大,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意義,與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不如堅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義,讓自己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

  只要我們體會到《名人傳》給我們心靈崇高的昇華,使英雄的鮮血呈現在我們面前,英雄的紅旗在我們的頭頂上飄揚,我們就慢慢地感受到,在這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我們的靈魂也被所昇華為一種崇高。

  名人傳讀後感2000字3

  他們的歷程總帶有神奇史詩般的色彩,可他們原本卻同我們一樣。他們出自民間,勝於民間……“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寧靜。”

  一個是德國的音樂家;

  一個是義大利的藝術家;

  一個是俄國的文學家。

  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國度,卻同樣的有著人性的真、善、美,同樣的為了一份事業而獻出了畢生精力。始終堅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與劫難而一味地沉淪,那麼就定能衝破肉身的束縛,奔向人生的巔峰。

  強者無畏

  貝多芬“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正如作者羅曼羅蘭形容的“他的整個一生都像是個雷雨天”。年少的貝多芬就具有很高的音樂天賦,可以說他是音樂的天才,並且他的父親也發現了這一點。但恰恰就是因為這樣,在他父親強行的控制下開始學習音樂,也同樣開始了一個悲慘的童年。貝多芬卻沒有就此自暴自棄,法國大革命爆發之時,貝多芬曾遇見莫扎特,並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接著,他又拜海頓為師,潛心學習音樂。後來,貝多芬開始嶄露頭角,就在貝多芬離成功越來越近時,災難又一次的降臨,貝多芬耳朵的聽覺越來越衰退,就在聽力正每況愈下的時候,這位“巨人”也曾想過放棄,放棄作曲,放棄生活。但是經過了不知多少個不眠之夜的思考,不知多少次激烈的思想鬥爭,他終於開始面對命運,扼住命運的咽喉,在痛苦之中為他人帶來歡樂,寫出了《英雄》、《田園》、《命運》等不朽的傳世佳作。可以說貝多芬是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

  忍者無懼

  米開朗琪羅“愈受苦愈使我喜歡”。實際而言,米開朗琪羅的生活並不算是痛苦的。他出生於市民家庭,從小接受貴族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不像貝多芬一樣受到身體上的痛苦折磨,但是他在精神上卻比貝多芬更受折磨,就像活在高壓鍋裡一般,巨大的壓力壓得他幾乎喘不過氣來。貝多芬從精神上是自由的,他可以做任何自己喜歡的事,米開朗琪羅卻沒有自由,他不得不依附他所不願依附的教皇,不得不為教皇們服務。專制的教皇剝削了他的自由,拿他當牛馬使喚,七十餘歲的高齡居然還得爬上腳手架作畫。

  他比同時代的藝術家更不滿足於宗教藝術,更追求表現尊嚴與意志。他是文藝復興時代的“巨人”,這就決定了他和那些只關心為自己樹碑立傳的教皇們永遠不能達成一致,決定了他將終生為理想無法實現而痛苦,特定的時代成就了他的偉大,卻也限制了他天才的發揮。

  仁者無敵

  托爾斯泰“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爾斯泰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環顧托爾斯泰的一生,他出生於貴族家庭,從小就受高等教育,享受高等的生活。但是,托爾斯泰卻是苦惱的:他本人擁有地位和財富,這使他時常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難安;他自己身處社會的上層,心裡卻始終想著社會的下層。他同情下層民眾,又對他們缺乏信心。因此,他開始厭倦自己的生活,決心和自己的社會決裂,他又得不到人們的支援。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獨的。托爾斯泰,要面對的是整個貴族上流社會,以至最終被教會開除教籍。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下定了擺脫貴族生活的決心。八十二歲的時候,他選擇了出走,並病死於一個小火車站上。托爾斯泰始終關心萬千生靈的偉大與渺小,藉以傳播愛的種子和寬容的理想。

  古語有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的確,貝多芬,米開朗琪羅以及托爾斯泰,他們都是精神的傳承者,傳奇的締造者,世界的征服者。貝多芬的堅強;米開朗琪羅的隱忍;托爾斯泰的仁愛,無不謳歌著人性的光輝,書寫著真、善、美的華彩。他們不是傳說,但都是傳奇。他們就是一個個大寫的“人”。

  生活中的我們十分平凡,甚至渺如微粒,在這世上宛如滄海一慄。時光一逝,這世上便再無我的痕跡。我很迷茫,於是執著而又絕望地尋找自己生命的意義。在這五千多日的日子裡,名人的事蹟棒頭一喝,清醒而又明晰的轉告著我生命的意義。即便我再平凡,在生活中就像透明,無人記掛,可我都有其生存的意義。而人生的價值,並不是用時間計算,而是用深度去衡量。只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認真做事,都是有意義的。而我認為其實所謂的價值並非一定事業有成、家庭和睦、活得體面、衣著光鮮,而是讓自己變得“不凡”。

  生命宛若長河,平凡的我們就像這河中的一滴水,苦苦煎熬,水與阻物衝擊,揚起水花,在太陽的照耀下,雖短暫卻美麗耀眼,正如我們。

  因為我是凡人,所以才可以不凡。

  名人傳讀後感2000字4

  讀完《名人傳》這本書,我感到名人的精神是震撼人們的心靈的,名人傳讀後感100字。這本書裡的英雄,不是走遍天下無敵手的江湖豪傑,也不是功蓋千秋的大偉人,這裡面的英雄具有一種內在的強大的生命力,使他們勇敢地與困難作鬥爭。

  貝多芬出身貧寒,他很小就輟學。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他勇敢的與命運作鬥爭。他孤獨的活著,他惟一的親人辜負了他,他內心受到沉重的打擊,可他還堅強活下來。他沒有一個朋友,他就像與世隔絕。雖然這位偉大的音樂家一直痛苦的活著卻創作了不朽的傳世之作,大部分都是他耳聾後創作的。他最後終於戰勝命運,戰勝疾病,戰勝痛苦,戰勝聽眾的平庸,戰勝困難和障礙,攀上生命的巔峰。貝多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不肯屈服於命運,他改變了命運,他的精神震驚全世界。

  米開朗琪羅出生在佛羅倫薩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他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藝術功底。他的祖國多災多難,他眼看外族入侵,人民受到奴役,自己的作品毀於戰亂,他受到別人的折磨,他的家族向他索要錢。他一生依附教皇,為教皇做事。教皇為自己樹立碑立傳,使米開朗琪羅達不到自己的理想。他一生遇到許多困難。他堅持,為了自己的理想,他活到了70多歲。

  托爾斯泰出生於富貴家庭。他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他有很高的文學天賦。他曾經獲得成功,但他蔑視自己擁有的一切。他不肯享受生活,不肯虛度年華,他想要透過照福人類來體現自己生命的價值。他弘揚真正的基督精神,對自由主義的蔑視。

  作者告訴我們要勇敢的與命運作鬥爭,只要你不屈服於命運,總有一天你會改變命運。人生就是奮鬥,幸福就產生在奮鬥之中,命運是自己掌握的。

  人們常說:“一本優秀的傳記不僅能讓我們認識世界,還會讓我們更深刻地瞭解人生。”而《名人傳》即:“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托爾斯泰傳”三篇傳記。他們的主人公分別為音樂家、雕塑家和小說家,不過,雖然他們的職業和所處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們所追求的理想卻是相同的——為了真理和正義所做出的努力。

  從中,我體會到了貝多芬一直都在與命運抗爭,與思想鬥爭,儘管他給人一種傲慢的感覺,然而他內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堅強,是不瞭解他的人無法挖掘的。對於創作完美歌曲的熱情,對於尋覓歡樂的執著,對於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與大自然其餘成分之間的那種交戰,產生了荷馬史詩般的壯觀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難在鑄就歡樂,“用苦痛換來歡樂”就足以濃縮了他的人生。米開朗琪羅又何嘗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來就是為了奮鬥,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勝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貴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擾,連他的精神與心靈也無能為力。這種瘋狂的激發存在於一個過於柔弱的軀體和心靈中無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從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聖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靈魂能夠堅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淪,那麼就一定會衝破精神上的束縛,他在鬥爭和捨棄中,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創造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而托爾斯泰,這位大地上火光閃亮的俄羅斯的偉大靈魂,在十九世紀末那陰霾濃重的日暮黃昏時撫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強而有力的筆桿寫出一部部能讓我們一步一步地緊跟著托爾斯泰那冒險生涯的矛盾經歷的作品。這些作品的描寫除了當時社會的陰暗,對神的信仰是他堅持不懈地用筆尖向人間播撒愛的種子。我深深地體會到,他為真理和正義堅持信念,為真理和正義譜寫人生。

  是的,貝多芬,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們享受著他們的天才創作出來的作品,同享受我們先輩的偉績一樣,不再去想聽他們流出的鮮血,這無疑是使我們尷尬的事情,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我們寧願去讚美他們的作品而不願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不是的,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們將在那裡獲得更大的啟示。《名人傳》就猶如向我們譜寫了一首“英雄交響曲”。

  每個人的身上都會降臨苦難與災害,我們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奮鬥,與其羨慕偉人,不如學習偉人人格的偉大,讓自己的人生充滿意義,與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不如堅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義,讓自己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

  名人傳讀後感2000字5

  “我窺見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標,我每天都迫近它一些……如果我擺脫了這疾病,我將擁抱世界……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這絕不能讓我屈服……能把人生活上千百次,是多麼美!”這是貝多芬發自內心的呼喊。

  從1815年開始,貝多芬就只能和別人在紙上交談了——一隻無形的手將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拿走了。這對他無疑是致命的打擊,他曾想放棄作曲、離開祖國、過隱居生活。但經過了不知多少個不眠之夜的思考,不知多少次激烈的思想鬥爭,他終於開始面對命運、頑強耕耘,寫出了交響曲《英雄》《田園》《命運》,鋼琴協奏曲《皇帝》,小提琴奏鳴曲《克魯採》,鋼琴奏鳴曲《華倫斯坦》《熱情》,歌劇《菲德里奧》……

  有個叫密契爾的人,他也許沒有貝多芬著名,但也有貝多芬的精神。他曾自認為世界上最倒黴的人:46歲時因車禍燒得面目全非,51歲時又因墜機造成癱瘓。但他不甘心屈服於命運的安排,最終憑藉自己的頑強意志,成了既是受人愛戴的演說家,又是事業成功的企業家。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不管他們是平凡還是出名,凡是有貝多芬精神、與命運抗爭的人,都是偉人。

  貝多芬的堅強意志在他的音樂中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他的精神和音樂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的墓碑上,刻著這樣的話:“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志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只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能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勇者無所畏懼,米開朗琪羅的性格可真不是太好:軟弱、膽孝多疑、優柔寡斷、做事有始無終……但在藝術上呢?為了尋找好材料,他在採石場一呆就是幾個月;為了運送精心挑選的石料,他親自帶領工人開山築路;為了使壁畫保持鮮豔不脫落,他摸索顏料配方,一有差錯就得從頭再來,於是嘗試了又失敗,失敗了再嘗試;為了建造陵園、鑄造銅像,他不得不從頭學習自己完全陌生的領域——鍊銅術、建築學;為了掌握人體的結構,他用屍體來解剖,不僅惹來人們反感,還累得大病一抄…他在生活中也許不勇敢,但在探索藝術時,他從未膽怯過!

  馮剛,一個普通的中學教師,也有著這樣超人的勇氣。為了將野生動物的美展現在人們面前,從而喚起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他揹著十幾公斤重的照相器材,足跡遍及天山南北。為拍藏羚羊,他克服了高山反應,擺脫了重重困境;為拍野犛牛,他孤身步行8小時,凍壞了雙腳;為拍蒙古野驢,他曾在40℃的高溫中迷路14小時;為拍大白鷺,他裹在雨衣中等了4個多小時……他和米開朗琪羅一樣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勇氣十足。

  米開朗琪羅一生作品無數,他卻因未完成的太多而認為“虛度一生”。其實他不知道,只要是勇敢地與艱難搏鬥的一生,都是成功的一生。

  仁者悲天憫人,有這樣一個人,他來到人世間後,表現出了不平常的奉獻感和拯救感。他為許許多多的人做出了許許多多的貢獻,卻從無所求。他為心中的真理而奮鬥,屢遭誤解也無怨言。他寫了不少書,展示了歷史的廣闊畫面,譜寫了民族之魂,塑造了一大群鮮活的人物形象。慢慢地,他成了德高望重的人,他的書被人們稱讚,他的善行被廣為傳頌,他的名字被人們默默敬仰。他離開人世間若干年後,他還一直被人們深深懷念著。他有著優越的地位,健康的身體,美滿的家庭。倘若他安於現狀,過著平靜而幸福的生活,那麼若干年後,將沒有人記得他的生存。他,就是托爾斯泰。

  托爾斯泰喜歡打扮成流浪漢的樣子徒步旅行。有一次,他在一個小火車站的月臺上休息,月臺邊列車上的一位婦人誤將他當成腳伕,叫他去候車室取回手提包。他照辦了。婦人隨手塞給他五戈比小費。他先是一愣,而後自然地收起來。這時周圍的人認出了托爾斯泰,婦人由驚訝變為了窘迫,請求托爾斯泰將那五戈比還給她。托爾斯泰拒絕了:“這是我用勞動掙來的正當收入,我要把它留下來。……這是件很平常的事,您不必感到不安。再見吧,祝您一路順風,夫人。”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沒有單純、善良和真實,就沒有偉大。”他的行動讓人們看到了他靈魂的崇高和人格的偉大。

  這就是這三個巨人。但卻是命運待他們不公:為什麼貝多芬沒有米開朗琪羅和托爾斯泰那樣好的身世?為什麼米開朗琪羅沒有貝多芬和托爾斯泰的自由?為什麼托爾斯泰不像貝多芬和米開朗琪羅那樣有追隨者?……他們有種種的不同,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遇上挫折時表現得勇敢堅毅,沉著地與困難抗爭。他們所表現出的堅韌與勇敢感動了所有的人。從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三個“大寫的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