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波的主要事蹟(精選20篇)

廖俊波的主要事蹟

  一、人物生平

  1995.12-1996.07,福建省邵武市政府辦公室科員。

  1996.07-1998.04,福建省邵武市政府辦公室副主任科員。

  1998.04-1998.11,福建省邵武市委辦公室副主任。

  1998.11-2002.08,福建省邵武市拿口鎮黨委副書記、鎮長。

  2002.08-2003.10,福建省邵武市拿口鎮黨委書記(其間:2002年8月-2002年10月在浙江衢州掛職鍛鍊)。

  2003.10-2004.02,福建省邵武市人民政府助理調研員、拿口鎮黨委書記。

  2004.02-2006.05,福建省邵武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2006.05-2007.10,福建省南平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

  2007.10-2011.06,福建省南平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南平市榮華山產業組團管理委員會主任。

  2011.06-2015.11,福建省政和縣委書記。

  2015.11-2016.10,福建省南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

  2016.10-2017.03,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南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長、黨組成員,武夷新區黨工委書記。

  二、廖俊波的主要事蹟(精選20篇)

  透過學習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蹟,從不同角度和層面展示了一幅幅生動的畫面,講述了一樁樁感人的事蹟,整個報道內容感人至深,觸動著每一個人的靈魂、洗滌著每一個人的心靈。下面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於廖俊波的主要事蹟(精選20篇),僅供大家瀏覽。

  廖俊波的主要事蹟1

  “七一”前夕,福建政和縣委書記廖俊波獲得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的光榮稱號,並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近日,人民網記者來到政和,跟拍廖俊波下鄉調研的一天,看到光環下一名質樸、親民、實幹、能幹的縣委書記。

  週末下鄉是常態,始終記掛村民增收

  採訪當天是週末,廖俊波因為惦記著幾個鄉鎮裡的事,又放棄休息,從縣委出發,第一站到該縣鐵山鎮東澗村,瞭解那裡的花卉長勢。

  “週末不周末,關鍵看有沒有事,有事就沒有周末。”廖俊波說。去年夏天,因為受病蟲害影響,東澗村千畝花卉損失不少,今年當地花卉情況如何,成了他一直記掛的事。

  “東澗村原來群眾收入很低,還是‘零村財’,但是這個村的黨支部很強,跟群眾一起商量找到一個路子發展花卉。這個挺好的一個專案,帶動農民收入的增加。”雖然當天戶外氣溫高達37度,養花大棚內更是溼熱難耐,但廖俊波還是要堅持去棚裡瞭解情況。

  “去年主要還是技術沒跟上,今年我們跟省農科院還有一些高校都有合作,請了一些專家過來指導,技術問題解決了不少。”花卉基地負責人周勝的一席話,讓廖俊波安心了一些。

  廖俊波對周勝說:“我幫你們聯絡一些電商,從我們電商孵化園出來的一些人做的情況看,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叫他們跟你們聯絡,你們去對接,看看透過電商怎麼走。”

  發展電子商務,是廖俊波來到政和縣以來主抓的大事,在他的積極倡導下,小小政和縣去年還建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電商孵化園,集合了電商培訓、創業指導、實操實練等多種功能。目前這個孵化園已經為政和縣培訓出超過6000名電子商務人才,去年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6個億,為政和縣的多類農副產品擴大了銷路。

  “垃圾村”華麗變身,村民們由衷感激

  廖俊波去的第二站是石屯鎮石圳村。當年“臭名遠揚”的垃圾村,如今村容整潔、空氣清新,村裡到處點綴著白茶園,有了“白茶小鎮”的美名。因為美麗而且富有特色的鄉村環境,石圳村家家戶戶發展起了鄉村遊,村民走上致富路。

  為了保護村民清潔家園,發展美麗鄉村經濟,廖俊波幾年來無數次到村裡考察,傾聽群眾呼聲,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如今他再來到村子裡,已成了村民的熟客。每回來到石圳村,廖俊波都喜歡去村民家中坐坐,喝一口新煮的白茶,聽聽村民的心聲。

  面對村民的感激,廖俊波想到更多的是今後石圳村的發展。“盈利的專案,你們村民掏點錢去做,不賺錢的專案,縣裡面和鎮裡面幫你們做。像修路不會賺錢的、裝路燈不會賺錢的,這些我們政府來做,能夠賺錢的你們做,這個生意好做了吧!”縣委書記一番話,得到村民們由衷的掌聲。

  跟拍廖書記採訪的一天,記者發現,所有人都對他們的縣委書記表示由衷的感謝和讚譽。不過對於在政和工作的這四年,廖俊波卻不願更多評價。

  “這分數應該由老百姓去打,但我始終在積累,始終走在路上。”廖俊波如是說。

  廖俊波的主要事蹟2

  2015年6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時強調,作為“一線總指揮”,縣委書記們要做政治的明白人,發展的開路人,群眾的貼心人和班子的帶頭人。在這個激動人心的時刻,時任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委書記廖俊波就在現場,相信他和其他99名縣委書記一樣,心中洋溢著澎湃之情。而今,廖俊波同志離開了我們,他的一生就此戛然而止,但是他卻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向我們展示了“一線總指揮”的時代情懷。

  深入一線的情懷。在政和這個山區縣城,發展十分滯後,因為交通閉塞,基礎薄弱。為此,他剛到這裡,便主動深入群眾,找出發展長期滯後的原因。雖然是縣委書記,他沒有高高在上,沒有拈輕怕重,而是深入貧困村,開展駐村蹲點調研,把脈問診,分類推進精準扶貧。他帶頭撲下身子,捲起褲腿、跑田坎,穿長筒雨鞋走爛泥田。他找到了貧困群眾的癥結,那就是農民發展生產,不知道“錢從哪裡來”,為此,他牽頭帶動政和縣在全國率先開展小額扶貧貸款試點,用200萬元政府保證金撬動支農信貸3000餘萬元。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廖俊波同志真正領會了“一線總指揮”的精髓,那就是工作在一線,生活在一線,調查在一線,這樣才能真正當好“一線總指揮”。

  敢於擔當的情懷。要發展,就得招商引資,在重要的招商專案中,他始終做到親自會見、親自接待、親自協調、親自洽談,為的就是給縣裡引進專案。在他的帶隊招商下,組團式引進了65家電機企業,總投資32.4億元。在城市建設中,每個專案的關鍵點,他都親自參與,為的就是讓各個專案都建成精品工程。想幹事、能幹事、幹成事,真正體現了新時代“一線總指揮”的擔當精神。

  “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懷。在廖俊波眼裡,擺脫貧困,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他為了23萬老百姓的幸福生活,立足於打基礎、利長遠。堅持做到一任接著一任幹,給後一任打基礎。為此,一年到頭,他幾乎天天工作到深夜,雙休日、節假日,他幾乎都在政和度過,成為了幹部眼裡的“鐵人”、“工作狂”。他讓一個長期處於全省末位的扶貧開發重點縣,走出了一條後發趕超的路子。在他眼裡,能夠當好“一線總指揮”,能夠帶領老百姓過上更好的生活,就是“一線總指揮”最大的使命,就是生命中最大的自由和快樂。

  廖俊波的主要事蹟3

  “廖俊波不僅工作能力、方法比較好,而且是一個有擔當的幹部。”南平市委書記袁毅感受深切的是,“武夷新區建設長期積累下來的矛盾比較多,廖俊波總是敢於迎難而上、承擔責任,他常對我說‘書記,這問題我先去處理,處理不下去,我再找你研究’。”

  熟悉的人都知道,在廖俊波的工作經歷中,每當面對難啃的硬骨頭,他從來都是衝鋒在前。2007年10月,廖俊波任榮華山產業組團管理委員會主任。在榮華山,創業伊始,僅有市裡借的2000萬元啟動資金,他帶著四處抽調的幾個人,篳路藍縷,最終開拓出一片產值數十億元的工業園區。2011年6月,廖俊波任政和縣委書記。面對經濟全省倒數的發展窘境,他知難而上,大力完善基礎設施,大力引進大專案,大力推動民生社會事業發展,任職期間將政和縣城的城鎮化率從31%提高到46%,迎賓大道建起來了,主街改造好了,政和廣場、文化中心投入使用了,9座市政橋樑竣工了,寧武、松建高速公路通車了,25年高考沒有人考上北大清華的歷史結束了,過去連想都不敢想的工業園區已經開發完畢3600畝了!在創業的過程中,廖俊波最常對幹部們說的是:“只要是為百姓謀利,你們就大膽去做,出了問題我擔著。”“要發展就要不懼怕突破各種條條框框。”“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

  敢擔當的信心,來自工作思路的創新。在政和縣開發同心工業園區時,為了解決專案審批的“公章旅行”問題,他實施審批流程再造,在全省首創“並審聯批”制度,將所有與專案落地相關的審批部門聯合組成“並審聯批工作組”,自己任組長,親自過問審批過程中的每一個難點,審批效率大大提升。

  針對政和縣農民發展生產“貸款難”的問題,廖俊波走訪了縣裡每一家銀行尋求解決辦法,最終和郵儲銀行達成共識,以200萬元為政府保證金,推出“三農小額擔保貸款”這一定製型信貸產品。短短3年,當地郵儲銀行發放支農信貸6000餘萬元,惠及農民700多戶,帶動農民增收2000多萬元,全縣貧困人口減少3萬多人。

  在武夷新區,廖俊波推出了“派單綜合審批包”制度,每季度召開企業家座談會,將企業當場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包”,列成明細表,派單給有關部門,有關部門則給出解決問題時限。為了把“派單”機制落實到位,武夷新區效能辦等部門組成聯合督查組,進行督查;在提高管理效率上,廖俊波充分授權,實行片區指揮長負責制,推動專案提速提效。

  三、一心為民的情懷

  廖俊波經常對身邊的幹部講,“群眾遇到困難來找我們的時候,一定要換位思考,想想如果我們站在他們的位置上該怎麼辦,這時候你就一定會盡心盡力幫他們去辦事。”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為落實精準扶貧,他帶頭深入貧困村駐村蹲點調研,把脈問診,分類施策制定扶貧攻堅實施方案。大力發展特色現代農業,實現土地流轉4.8萬畝,政和的鄉村面貌,很快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政和縣石屯鎮石圳村,如今是遠近聞名的“美麗鄉村”、白茶小圳,最多的時候一天接待遊客超萬人次。很難想象在四年前,這裡還是一個出了名的“垃圾村”,村裡的河溝淤積了近三十年的垃圾無人清理。廖俊波當縣委書記後,聽說石圳村的十個婦女成立了村巾幗理事會義務清理垃圾,專程到村裡走訪。他鼓勵她們不僅要整理衛生,還要恢復村容村貌,申報美麗鄉村,想辦法搞旅遊專案。巾幗理事會會長袁雲機記得,那時每個月廖俊波都要到村裡來三四趟,問她最近有什麼想法,遇到什麼困難,有沒有需要他幫助解決的。“賺錢的事你們來幹,不賺錢的事讓我們來幹”,廖俊波常把這句話掛在嘴上。在他的幫助下,水、電、橋、路燈等基礎設施逐步完善,石圳村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有100多名村民回到本村從事旅遊等相關產業,村民人均收入翻了幾番,村裡的老人們都說日子好得“像是掉進了蜜罐裡”。

  在政和縣城關渡頭洋居住的張承富老人家門口,貼著一副對聯:“當官能為民著想,凝聚民心國家強”,橫批是“俊波你好”。這位71歲的老人家門口是一條河,附近住戶一直籌劃自建一條棧道以便出行,但因為資金問題遲遲未能如願。2015年5月,老人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找到了廖俊波,他當場召集有關部門負責人研究,並將修棧道列為民心工程。2016年6月,棧道終於修通了,老人寫下了這副對聯,貼上就再也沒揭下。

  四、廉潔奉公的品行

  敢擔當的基礎,源於對黨規黨紀的遵守。廖俊波常說:“黨紀國法是領導幹部的紅線,任何人都不能碰觸。”工作中,他恪守原則,帶頭正風肅紀,下鄉出差輕車簡從,決不允許超標準接待。一到武夷新區,他就公開表態:“誰要是打著我的旗號搞工程辦私事,你們要馬上拒絕,我沒有這樣的親戚。”他在嚴格要求自己的同時,也嚴格管好其他幹部,把抓黨風廉政建設作為頭等大事。他在政和縣主政的4年時間裡,該縣沒有發生黨員領導幹部嚴重違法犯罪案件。

  “廖俊波從不譁眾取寵,從不邀功請賞,組織安排他到哪裡,他就在哪裡盡心盡責、用心用情做好工作。”南平市委書記袁毅說,“他傾盡一生踐諾了黨的宗旨、書寫了對黨的忠誠,給全體黨員樹立了一個頂天立地的榜樣,無愧於‘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的稱號,無愧於共產黨員的入黨誓言。”

  廖俊波的主要事蹟4

  3月18日晚,福建省南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廖俊波正趕往武夷新區公務,因雨天路滑,小車在服務區出口處發生側滑並撞到防護欄。廖俊波經福建省、市醫療專家搶救無效後死亡。

  這兩天以來,全國各級新聞媒體紛紛刊登了廖俊波同志因公殉職的新聞。雖然只有短短的100多個字,卻富有穿透力,尤其是簡單得不能再簡短的簡歷,蘊藏著媒體和群眾對他的無限哀思。

  幹部幹得好不好,群眾心中有桿秤;幹部能用不能用,要看群眾認可不認可,而我們的廖俊波同志生前備受大家愛戴。2015年6月,他榮獲了全國優秀縣委書記稱號,就是對他工作的最好褒獎。毫無疑問的是,廖俊波同志是位優秀的黨員幹部,是我們大家學習的先進典型,學習他就要弘揚他的好乾部精神。

  堅定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堅定理想信念,不斷增強為黨和群眾事業不懈奮鬥的精神動力。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不僅要做偉大理想的傳播者,更要做偉大理想的模範實踐者,用自己的行動作出示範,點燃群眾追求理想的熱情。對群眾要飽含深情,真誠為民;對群眾要寬宏包容,緊密團結;對名利要淡然處之,不為所累;對權力要心存敬畏,正確行使;對挫折要勇敢面對,無所畏懼;對人生要享受奮鬥創造的快樂,體驗為民謀利的幸福。

  弘揚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只有敢為人先,才能夠立志高遠,在時代潮流中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只有敢想敢試、敢闖敢幹、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才能夠生成“寢食難安的責任感,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腳踏實地,苦幹實幹,形成幹事創業的氛圍,不斷開創科學發展富民新局面,譜寫群眾幸福美好生活新篇章。機遇稍縱即逝,幹部在審慎穩妥把握宏觀大局的前提下,需要發揚敢為人先的開拓精神,突破思想的束縛、制度的樊籬和體制的枷鎖,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破解發展難題,找出發展新路,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激發攻堅克難的豪情鬥志。“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讚揚的是不畏艱險、攻堅克難的精神。幹部就要有一種不信邪的韌勁,要有一種不怕苦的鬥志,要有一種挑戰自我的勇氣。幹部必須時刻保持知難而進、克難而上的豪情銳氣,在困難面前站得出、危難關頭豁得出,不計個人得失,事事想在前頭、處處趕在前頭,不遺餘力做好工作,審時度勢,提出戰略目標,快速推進相關工作,勇敢克服困難,經受重重考驗,取得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群眾的工作業績。

  廖俊波的主要事蹟5

  廖俊波,福建省的一位優秀共產黨員。他當事不推責、遇事不避難,抓工作“能在現場,就不在會場”,以“背石頭上山”的勁頭帶領幹部群眾苦幹實幹。3月18日晚,廖俊波在趕往武夷新區主持召開會議途中不幸發生車禍,因公殉職,年僅48歲。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福建日報》等媒體在重要版面、重要時段全方位多角度集中報道廖俊波的先進事蹟,讓廖俊波走進了更多百姓心裡。

  追憶性格風骨,

  凸顯家國情懷

  關於廖俊波的報道,既見性格風骨,也見家國情懷,獲得了不錯的閱讀量和點選量,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人民日報》在4月15日和4月16日的頭版先後刊發兩篇通訊《“樵夫”的魔力――追記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廖俊波》《愛人者,人恆愛之――廖俊波的大愛人生》,《“樵夫”的魔力》重點追憶廖俊波就像他的微信暱稱“樵夫”一樣苦幹實幹,該文在人民日報客戶端轉發後,在短短12個小時內點選量突破100萬,目前瀏覽量已突破223萬,掃描報紙上配發的二維碼可以看到由《人民日報》製作的微影片《一生好官廖俊波》,點選量也已突破56萬。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廖俊波:政聲人去後 百姓記心頭》和《廖俊波:真心實意為人民造福》詳細報道了廖俊波先進事蹟,讓觀眾感受他的忠誠與擔當。

  6月6日,中共中央追授廖俊波“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更多詳盡報道紛紛出爐。新華社的報道《“一切為了政和的光榮與夢想”――廖俊波的扶貧故事》《“跟老百姓坐在一條凳子上”――廖俊波的群眾觀》,《福建日報》的整版報道《以廖俊波為鏡――探尋一名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的辯證觀》等,從扶貧、群眾觀、辯證觀等不同的角度,將廖俊波這個人物形象還原得生動感人、豐滿立體。中央電視臺的報道中,鏡頭掃過廖俊波曾經擔任縣委書記的政和縣,可以看到人們在街頭立起了一塊石頭,“愛在政和”,這是廖俊波曾經寫在日曆本上的4個字。短短4個字,都能看到廖俊波對自己為之奮鬥的地方的情感。

  講好平常故事,

  呈現“思想”“溫度”

  在關於廖俊波的大量報道中,記者運用一個個故事片斷串聯起主人公的軌跡――出錢為災民代建房、推進產業化專業平臺建設、積極招商引資、大力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收了政和街頭一位賣小吃的老人的一籃“東平小”後回贈一雙雨鞋……這些看似平常的故事,彙集成廖俊波的立體形象。

  先進典型人物因為被採寫多次,就更需要記者在大量素材中挖掘淘金。《光明日報》6月14日刊發的《鋪路石》一文中,從廖俊波出差忙得脫不開身依然惦記著給妻子撿路邊一塊漂亮的石頭這麼一個微觀鏡頭,把廖俊波在家裡的“暖男”形象呈現出來。《經濟日報》6月12日的報道《吳江平的改變》,則是從另一個側面來描寫廖俊波。吳江平是福建政和縣石屯鎮鎮長,他在廖俊波的影響下,買了一套建造師二級(市政類)的書,花了半年時間,啃下3大本書。這些描寫,讓讀者看到廖俊波對幹部不僅在工作上提出嚴格要求,而且關心他們的學習。

  除了利用不同的微觀片段來立體呈現之外,各媒體還注重透過不同的媒介形式來展現廖俊波的先進事蹟。東南網、新福建、海博TV等網端開設“好公僕廖俊波”等專題,開展線上訪談,創作VR、H5等一批融媒體產品來追憶廖俊波。反映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蹟的微電影《樵夫廖俊波》在政和開拍,預計今年“七一”前完成製作。

  “樵夫”魅力長存,

  記者動情文章動人

  關於廖俊波的報道在網上網下都獲得了較大的反響,多篇長篇通訊在新媒體傳播時,都有上千條的網友留言來追憶廖俊波。

  河北省唐山市網友“玲人”在看了廖俊波的報道後說:“立身有責,勤勉為公!廖俊波實為年輕人所應追逐的精神偶像。”邵陽市網友“莫忘初心”說,自己本來是當作申論論據的參考才點開了廖俊波的報道,讀完後自己卻已眼含熱淚,廖俊波的溫暖逗趣、溫情樂天也顛覆了其對“領導”老成持重、不苟言笑的既定印象。

  廖俊波的報道不僅感動了大量的讀者、觀眾,更感動著採寫報道的記者們。6月9日,採寫《“樵夫”的魔力》的記者姜潔在《人民日報》發表了《廖俊波為何令人念念不忘――再探“樵夫”魅力》一文,將她第一篇稿子因時間倉促篇幅有限而留下的遺憾給彌補了,並不斷去探究“一個人,究竟有怎樣的魅力,才會在他去世兩個多月後,幾乎所有受訪者提起他仍舊忍不住流下熱淚?”姜潔在回憶時寫道:“只有在採訪中讓典型人物的事蹟真正感動自己,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感動讀者。在和廖俊波的妹妹電話交談一個多小時後,在火車上閉上眼睛腦海裡閃回短短5天多時間內採訪的內容時,我禁不住流淚了……”

  新華社記者廖翊、姜瀟和塗洪長在採訪手記的最後也寫著:“‘人生就像一列火車,往遠方看,就能看到更大的風景。’廖俊波的話音猶在耳畔。讓我們追尋他的腳步,向著遠方。”

  廖俊波的主要事蹟6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號召廣大黨員、幹部向廖俊波同志學習,努力學習廖俊波對黨忠誠、心繫群眾、忘我工作、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身體力行把黨的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和群眾中去,以實際行動創造無愧於黨和人民的一流業績。

  學習他忘我的敬業精神。在工作中廖俊波同志為凝聚共識,加快發展,他為黨員幹部開大會提振發展信心。為了解民情,他帶著大家下鄉村、進廠礦、訪社群,有時會走到田間地頭幫農民幹農活。不僅瞭解了村情民情,也幫百姓解決了很多問題。廣大黨員幹部,特別是我們的組工幹部,身兼人民手中賦予的權利與義務,我們更應該勤政為民,深入基層一線,擼起袖子加油幹,真正的為人民解決問題。

  學習他敢於擔當的品格和作風。對待工作廖俊波同志沒有條件也要創造條件去幹,無論在哪個崗位工作都能得到群眾的擁戴。黨員幹部我們要自我反思,是否敢於直面矛盾,不怕困難,想盡一切辦法解決問題,推動工作。全體黨員幹部要對照總目標、對標先進,深入查擺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改進措施,推動各項工作上新水平、新臺階,向黨和群眾交出滿意答卷。

  學習他心繫群眾的公僕情懷。廖俊波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幫百姓幹活,保障群眾利益,怎麼幹都不過分。無論在什麼崗位上,他始終將百姓的需要放在心頭上,實心實意為百姓謀福利。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為官者得到老百姓的高度肯定就是自身價值的最大實現。廖俊波同志用實際行動為我們詮釋了“一心為民”的真諦。黨員幹部一定要知道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作為黨員幹部要時刻牢記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任何時候都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忠誠、乾淨、擔當”是每一個黨員都要學習的精神。習近平總書記針對福建省南平市委原常委、副市長、武夷新區黨工委書記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廣大黨員、幹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學習,不忘初心、紮實工作、廉潔奉公,身體力行把黨的方針政策落實到基層和群眾中去,真心實意為人民造福。

  首先,在於“學”,針對廖俊波同志的先進事蹟,學習他對黨忠誠、信念堅定的政治品質,始終做到心中有黨、心中有民、心中有責、心中有戒;學習他心繫群眾、為民造福的公僕情懷,把群眾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真心實意為百姓謀福祉;學習他擔當盡責、忘我工作的敬業精神,撲下身子真抓實幹,努力創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學習他廉潔奉公、無私奉獻的道德情操,堅守共產黨人政治本色,踐行共產黨人價值觀。我們透過學習感受、談認識、談體會,並以廖俊波同志為鏡,深入查擺個人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其次,在於“做”,在本工作中,各黨員要立足崗位,紮實推動本職工作。要大力宣傳廖俊波同志的先進事蹟,堅持廉潔自律,維護黨的良好形象;要牢固樹立公僕意識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開拓進取,勇於創新,改進工作方式和方法;要時刻用黨章、用共產黨員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無論公事私事,都要堅持黨性原則,加強自我約束,自覺遵守廉政準則,永葆共產黨人的政治本色。

  廖俊波的主要事蹟7

  廖俊波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面對貧困縣、革命老區、經濟發展長期全省倒數第一的政和縣,不打退堂鼓,不當太平官,把擔當放在首位,率領全縣黨員幹部擼起袖子加油幹,用勤奮、實幹、嚴謹描繪出一幅幅美麗畫卷,成為新時期共產黨人的楷模。

  “廖書記不是在基層,就是在去基層的路上。”廖俊波出身普通家庭,南平師專畢業後當過中學老師、鄉鎮幹部,在縣鄉兩級做過主要領導,在產業園區等經濟建設主戰場經過磨礪,工作勤奮努力,多次對家人講,“組織給了我這麼高的榮譽,唯有加倍努力,才能報答黨的厚愛和人民的信任”。

  廖俊波對群眾充滿感情,始終惦記著群眾的冷暖安危。在政和縣工作的幾年,在群眾最關切的脫貧攻堅、教育醫療、基礎設施等方面都交出了一份出色答卷,全縣貧困人口減少了3萬多人,脫貧率達69.1%。他把群眾當親人,用心用情為群眾辦實事、解難事,用自己的“辛勤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短短4年,政和縣山鄉鉅變,財政總收入、GDP、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等都實現了極大的增長,一個全新的生機勃勃的政和展人們面前。

  廖俊波經歷的崗位,都是“背石頭上山”的重活累活,需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的艱辛和努力。但他始終把工作當事業幹,樂在其中,總有使不完的勁。在政和縣任職期間,創造了在傳統農業縣建起省級工業園區的“政和速度”。離開政和時,全縣財政總收入翻了兩倍多,連續3年進入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實現了貧困縣脫胎換骨的蛻變。他敢於擔當、勇於創新,經常鼓勵幹部:“只要是為了發展、為了群眾就大膽去幹,有責任我來擔。”

  廖俊波把“肝膽幹事、乾淨做人”作為座右銘。只要“朋友關係”、不要“利益關係”,是他做人和交友的原則。他到武夷新區任職後公開表態:“誰要是打著我的旗號搞工程,你們要馬上拒絕,我沒有這樣的親戚”生活中,他始終廉潔自守,加班熬夜是常態,卻從不給自己開小灶。他十分注重家風家教,愛人工作27年,2017年仍然在教學第一線。一家人都住在普通居民樓裡,家中裝修簡樸、陳設簡單。同事朋友們都說,他渾身陽光、清澈透亮,滿滿的都是正能量。

  廖俊波的主要事蹟8

  仲夏時節,烈日炎炎,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鐵山鎮東澗村的一座六角亭成為村民們納涼的去處。

  這座亭名為“思波亭”,是南平原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廖俊波因公殉職的訊息傳到村裡後,村民們“你兩百我三百”,自發捐款蓋起來的。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鐵山鎮東澗村村民為紀念廖俊波,自發組織捐款蓋的“思波亭”。新華社記者龐夢霞攝

  2017年3月18日,星期六。忙了一天的廖俊波匆匆回家扒了幾口飯,從一百多公里外乘車趕往武夷新區,準備主持召開晚上8點的協調會。途中他不幸遭遇車禍,走完了年僅48歲的一生。

  正如微信暱稱“樵夫”一樣,廖俊波勇挑重擔,勇於擔當,他常說“有困難,讓我來試試”。

  2011年6月,廖俊波來到了彼時困難重重的政和縣任縣委書記。政和縣是福建省貧困縣,經濟發展水平長期居全省之尾。但“省尾書記”廖俊波認為,黨組織“把我放在哪裡都是信任,讓我做更多的事就是重用”。

  走馬上任後,廖俊波在政和的鄉鎮奔走調研兩個多月,又把全縣副科級以上幹部召集起來,熱烈討論了三天,發展思路漸漸明晰——突破工業、城市、旅遊、迴歸等“四大經濟”。

  4年間,廖俊波帶領政和疾馳在發展之路:2012年縣域經濟發展指數提升35位;2013、2014年蟬聯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2014年財政收入由2011年的1.6億元增長到4.9億元。

  政和縣經濟社會發展成效顯著的同時,3萬多貧困人口摘掉帽子。

  2015年6月27日,廖俊波在福建省南平市政和縣鐵山鎮東澗花卉基地與農民交談。政和縣委宣傳部供圖

  東澗村村民劉良漢是其中之一。“2013年,廖書記來村裡,挨家挨戶地走。他還倒茶給我們吃,一點架子也沒有。”劉良漢說,廖俊波關心群眾生活,一心想為人民造福。

  劉良漢說,廖俊波看到村民居住環境惡劣,囑咐村裡粉刷泥巴牆並對臭氣熏天的廁所進行改造。村裡老人多,他還主導將破廟改造成老人活動中心。

  為發展疾呼、為民生奔走,群眾生活和收入水平提升是廖俊波牽掛的一件大事。他為東澗村出謀劃策,幫助發展花卉基地,帶動東澗村50多人就業,村民人均年收入1萬多元。

  廖俊波深知,要深入改變閩北落後貧困的局面,還需要招商引資。武夷新區四級調研員張穎說:“廖俊波對客商充滿了‘求婚的真誠和勇氣’。外出招商時他擠地鐵、吃快餐,帶著5套圖紙上門推介,他的工作方法深深影響了我。”

  為說服某機電企業將專案落地政和,廖俊波6次到福安拜訪。該企業監事卓增生說,“感受到他萬分想發展政和的心”。令政和縣政協副主席魏常金印象深刻的是:“廖書記甚至希望把他的手機號碼印在廣告牌上,全天候24小時辦公,方便投資機會找到政和。”

  企業落戶後,廖俊波想企業所想,設身處地為企業考慮周到。“廖書記對專案十分關心,每天至少來兩趟。” 閩鋁輕量化汽車製造公司副總經理說,“有一次施工到鋼構主體,他從工程進度表中預判到熟練電焊工數量不夠,及時從全市範圍調撥人員火速馳援,保證工程按期竣工。”

  “等不起啊,等不得!”廖俊波常把“一天有48小時該多好”掛在嘴邊。這種只爭朝夕的敬業精神帶來了“俊波速度”:3天跑4座城市,會見6批客商;閩鋁輕量化專案從開工到正式投產歷時69天;乘坐的公務車4年跑了36萬公里,平均每天行駛約250公里。

  逝世8個月後,廖俊波被評為第六屆“全國敬業奉獻道德模範”。他像一灣俊朗清波,滋潤了閩北大地。他像一顆種子,種在廣大幹部群眾心裡。“俊波精神”激勵了一批批好乾部好黨員,各行各業湧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2017年10月起,南平市表彰了4批41名“廖俊波式”的好乾部、好黨員。

  幾十年篳路藍縷,夙夜在公,勤政為民,廖俊波甘做“樵夫”,為人民送上暖心的“柴薪”。他的精神長存。

  廖俊波的主要事蹟9

  鄉村教師

  其實,在24歲之前,廖俊波並沒有什麼政治理想。他的願望,只是當一名合格的鄉村教師。

  1968年7月,他生於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一個偏僻的農村,父親是公社辦事員,母親是一位民辦教師。家境不算太好,聊以溫飽。

  他的天資,似乎並不突出。中學期間留過一級,首次高考又名落孫山。復讀一年,最後考入南平師專物理系。

  師專期間的廖俊波表現良好,被推選為系學生會主席。正當校方看好,準備培養他擔任校學生會負責人時,他卻有了新目標,那就是一名女同學。他熱烈追求,頗有愛美人不愛江山的決心。學校不提倡學生戀愛,尤其是他這麼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奉勸再三,情志依然。沒辦法,校方只好放棄了對他的進一步培養。

  師專畢業,他毅然背井離鄉,投奔女友家鄉——邵武市。

  沒有任何背景,不懂社會,更不會走關係。當年,這對情侶沒有分配在一起:女方到城外60公里的一所最偏僻中學,而他落腳的地方,距離邵武也有30公里。

  對於熱戀中的他們,這是最糟糕的分配結果。但他十分知足。

  執教之初,他便擔任初二年級班主任。

  他備課有一個習慣,喜用紅筆和黑筆。黑筆是正稿和主體,是關鍵點和知識鏈;紅筆是修改和補充,是延展和花絮。黑紅相間,工工整整,既有枝有幹,又有葉有蔓。上課時,多采用激勵教學法。整個課堂,時而藍天麗日,時而杏雨霏霏,時而魚翔淺底,時而鷹擊長空;春園芳草,日日見長;秋蠶食桑,夜夜育肥。

  校長姓劉,特別喜歡這個勤奮又陽光的年輕人,卻又發現他生活的困局:每個週末,騎腳踏車探望女友,太遠了,太累了。於是,劉校長悄悄地、主動地向教育局申請調入。

  很快,一對情侶終於團聚。

  內心的摯愛,組織的關懷,他的熱情之火愈加白亮。

  學校有500多名寄宿生,生活管理極其繁瑣。廖俊波卻主動要求擔任宿管老師。每天早晨5點開始,組織跑操、晨讀和早餐;中午監督午餐和午睡;晚上最需操心:夜自習嚴禁外出,閉燈睡覺更要準時和安靜。瑣碎,凌亂,他卻樂此不疲,津津有味。

  兩年後,畢業考試。他的班,名列片區第一!劉校長看著這個外地小夥子,煞是驚奇。他身上,確乎有著一種特殊魅力。

  恰在這時,鄉政府請劉校長推薦一名文筆好、品行優的年輕語文老師調去工作,培養擔任辦公室主任。

  劉校長陷入苦惱,選誰去呢?

  有幾位年輕語文老師,雖然文筆不錯,但頗有惰性:有的早晨賴床,常常耽誤早操和晨讀,甚至上午第一節課,也需要自己拍門催促。

  綜合考慮,還是力推廖俊波。雖然他是物理老師,但綜合素養高,可塑性強。

  這天夜裡,劉校長嚴肅地找他談話,並以長輩的口吻真誠相告:以他的潛質,應該選擇一個更寬大的舞臺。

  青澀的廖俊波,熱戀中的廖俊波,若有所悟。他感激地看著校長,感恩組織……

  一鎮之長

  拿口鎮,是廖俊波主政的第一塊試驗田。1998年9月,他被任命為黨委副書記、鎮長。

  拿口鎮位於邵武城東36公里,當時剛剛遭受一場百年不遇的水災,房屋倒塌嚴重,3800餘人無家可歸。

  大災過後,當務之急是建房。紅磚緊俏,當地個體戶藉機抬價,磚價比過去高出兩倍。面對洶洶歪風,他透過組織,馬上聯絡,用火車從外地調運紅磚數十車皮。

  外地紅磚“入贅”,驟然穩定市場。短短時間,建造樓房102座。春節之前,全部災民遷入新居。

  農民收入偏低。他深層調整農產結構,推廣種植菸葉,倡導多養鰻魚。兩年之內,菸葉種植面積由1000畝擴大到6000畝,鰻魚養殖水面達到1000畝,使全鎮農民收入平均提升近千元。

  小鎮財政寡淡。他充分調研後,果斷改革財稅體制,對鎮屬電站和集體竹山進行重新競爭承包,使鎮財政每年增收70餘萬元。

  在此期間,廖俊波最大的貢獻,是建立工業園。

  鄉鎮建造工業園,整個南平市前所未有。但他經過反覆考察,決定打破這個先例!

  首先規劃600畝的園區平臺,總體設計,分批開發。針對具有當地資源優勢的竹木加工、工藝品、竹炭、礦產加工等行業,進行重點招商。

  經過幾年深情呵護,熱情服務,這個工業園竟然迅速發展起來。他離任之時,已經落戶企業27家,工業稅收達到260萬元。

  正是這個工業園,使拿口鎮一躍成為邵武市名列前茅的經濟強鎮!

  在拿口鎮,談起廖俊波,人們總要說到一條路。

  拿口鎮由兩個鄉鎮合併而成。原朱坊鄉的20多個村莊地處偏僻,沒有一條硬化公路,致使1.3萬村民苦不堪言。但通村公路不在國家計劃之列,沒有政策資金補助。

  一條路,關乎一方土地的未來,更關係到兩個片區群眾的和諧發展。必須修築這條民心路!

  但問題接踵而至:修柏油路,還是水泥路?

  全路總長19.6公里、寬7米,柏油路需要400萬元,但壽命較短;水泥路則需要600萬元,如果質量保證,可使用20年。

  他,果斷選擇後者!

  困難,困難,黨委解困,政府克難!

  除了鎮政府自籌和貸款,資金還有不小缺口。他捐出一個月工資,動員全鄉幹部和教師捐款,並遊說當地企業家贊助,四處奔波,苦苦“化緣”。

  終於,築路資金基本湊足。

  他日夜值守現場,協調監督施工質量。

  鋪路的石子大多從河中撈出,粘滿泥沙,他主張對石子們統一洗澡。現場工程師嘲笑他多此一舉。

  他是物理老師出身,明白在混凝土硬化過程中,凝結物之間的雜質容易產生裂縫。這些微裂紋,雖然肉眼難辨,卻是質量隱患。

  於是,在他的嚴正堅持下,工人用高壓水槍對全部石料進行細細沖洗。

  2000年12月26日,公路終於通車。

  當天上午,數百名群眾自發湧向鄉政府,敲鑼打鼓,點鞭放炮。最引人注目的是幾十位白髮蒼蒼的老翁和老婆婆,從家裡拿出鐵鍋和臉盆,用鐵勺拼命地敲擊著,高喊著,臉上全是笑容和淚水。

  霎時間,他淚流滿面。

  對共產黨的幹部來說,什麼是為人民服務?什麼是動力?什麼是目標?

  這就是目標!這就是動力!

  17年過去了,這條公路至今未曾損壞,仍然在坦坦蕩蕩、結結實實、日日夜夜地為這片土地服務著……

  共享榮華

  獨騎勇闖榮華山,是廖俊波生命中的又一段傳奇!

  拿口鎮工作五年,年年考核全市第一。2004年2月,他被選舉為邵武市副市長。在這個崗位上,他主持建立佔地26平方公里的省級迴圈經濟園區和南平市最大的化工基地——金塘工業園,使全市規模工業產值三年幾乎翻番。2006年5月,他調任南平市政府副秘書長,協調工業和城建系統。

  此時,南平市為了突破發展瓶頸,決定在榮華山一帶上馬工業園區。

  2007年10月,廖俊波被任命為榮華山產業組團管委會主任。

  從地理位置上看,榮華山位於福建最北端,緊鄰浙江和江西,位於長三角、珠三角和海西三個經濟影響圈的疊合部,的確是一塊天然的吸金寶地。

  但當時,它卻是一片荒山,沒有土地,沒有規劃,沒有人員。

  更重要的是,市委、市政府授權他的啟動條件,只有一個人、一部車和2000萬元包乾經費。所需人員,只能從當地政府機關借用。辦公場所,只能租用附近農村的5間小房。

  真是白手起家,平地創業啊。

  不,沒有平地,因為每一寸平地,也都需要開闢!

  實在難以想象,四年時間,廖俊波投注了多少智慧和心血。

  一組數字為證:

  剷平山頭13個,新造平地3732畝,完成徵地7000餘畝。

  簽約專案51個,開工專案23個,前期投資28.03億元。

  ……

  最苦最累的,是他的汽車。四年時間,行程36萬公里。平均每天250公里!

  一部嶄新的汽車,跑成了老舊,而一個年產值近百億的產業組團,已經無中生有,蔚為大觀,成為南平市實體經濟的重要支撐!

  他把荒山,變成了財富,變成了金山;荒山把他,變成了中年,變成了黧黑!

  “省尾書記”

  毋庸諱言,廖俊波人生最輝煌的經歷,是在政和縣。

  政和縣位於閩北、浙南交界,全境山地丘陵面積超過93%,其餘為河谷盆地。由於地處偏僻,自然條件惡劣,歷史上曾用名關隸縣。

  關隸,顧名思義,就是關押奴隸罪犯之地。

  但,荒蠻之地有特產,尤以白茶最優。

  北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頗有雅趣的宋徽宗品嚐到這種稀世佳茗,驚歎之餘,竟以本朝年號相贈。政和縣,由此而來。

  這在歷史上,甚為罕見。

  但千百年來,這裡並沒有富庶祥和。2011年6月,廖俊波就任縣委書記時,只有兩條省道過境,沒有國道,更沒有高速公路。全縣財政收入只有1.6億元,全省倒數第一。

  最讓人驚奇的是,整個縣城,沒有一個紅綠燈,沒有一條斑馬線,沒有一根獨杆路燈,沒有一家規模超市。高壓電纜和弱電線路佈滿天空,密如蛛網。居民用水,時時癱瘓。

  這樣落後的縣城,在中東部地區,也很罕見。

  時任縣城鄉發展規劃局局長卓成慶告訴我,廖俊波第一次見面,就向他索要一張全縣等高線地圖。

  “什麼?等高線地圖?”他疑惑地問。

  “是的!”

  卓成慶心內震撼。以前的領導,誰曾詢問過這樣的專業地圖呢。

  又過半個月,廖俊波再次找上門,嚴肅地說,準備給他劃撥1000萬元,作為全面改造、提升城鄉功能的設計費。

  “1000萬?”卓成慶大驚失色。幾十年來,全部的城鄉規劃設計費相加,也不過幾十萬元啊!

  廖俊波說,政和要發展,必須要建設一座具有現代化功能的縣城。道路、橋樑、超市、電路、管網、文化場所、綠化等等,都要全盤科學規劃和設計。缺少這些,談何歸屬感,談何吸引力。我們要窮盡這代人的智慧,力爭不留遺憾!

  年近五十的卓成慶,汪然出涕,熱血沸騰。

  誰都清楚,縣域經濟發展要依靠規模化的實體經濟。而政和,是南平市惟一沒有工業區的縣。

  為什麼沒有工業區?一是因為政和縣交通閉塞,經濟落後,招商引資極為困難。更主要的是,在這裡建立工業區,週期長,見效慢,最少需要五六年時間。

  但是,為了政和縣的長遠發展,廖俊波下定決心。

  經過再三踏尋,終於在縣城西部6公里外的丘陵地帶,尋找到一片合適場地,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省土地。

  下一個難題,就是徵地。

  如何才能調動大家積極性,共同克難呢?他想起了縣人大、縣政協的領導們。他們都是當地人,在民間頗有威望,只是這些年的落後使大家信心不足。

  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許紹衛曾任開發區所在地的鎮黨委書記,現在臨近退休。他摸著自己的滿頭白髮說:“我老了,還是讓年輕人衝鋒陷陣吧。”

  廖俊波說:“老將出馬,一個頂仨。這種事,還是老同志。”

  勸說再三,老許仍是不願出山。

  一天晚上,廖俊波再次登門拜訪。當許紹衛再度說到自己的白髮時,廖俊波從口袋裡掏出一盒染髮劑:“老兄啊,這是我專門給你買的,保證綠色產品,保證立馬年輕!哈哈!”

  老許再也坐不住了,站起來,一把握住書記的手。

  政通人和

  “小張,能不能幫我網購一雙皮鞋?我沒有開通支付寶。”

  “當然可以!”

  “42碼,黑色,內增高5釐米。價格300至400之間。”

  上網搜尋,即刻鎖定,定價368元。

  第三天,鞋到了。當天晚上,小張向廖俊波辦公室走去。

  張斌,男,1982年生,政和縣黃壋村人,初中畢業到上海打工,後來從事電商業務,主銷手錶。近幾年,在廖俊波的邀請下,他回鄉創業,並設計開發自家品牌手錶,在廣東生產,在政和銷售。

  此時,全縣工商註冊的電商企業達到460家,從業人員達到4800多人。據阿里巴巴釋出的“中國縣域電商發展指數排行榜”顯示:全國2700多個縣市,政和電商赫然排名第73位。而在手錶銷售單項中,位居全國第一!

  這個成績,讓人驚歎!

  2015年6月上旬的這個晚上,廖俊波試穿皮鞋後,特別滿意。

  他悄悄地卻是興奮地告訴張斌,這是他平生最昂貴的一雙鞋。因為,近日要去北京參加一個重要會議,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接見。

  說著,他拿出一個信封。368元,不多不少。

  小張滿臉窘色。這幾年,在廖俊波的鼓勵支援下,自己成了千萬富翁,而一雙不足400元的皮鞋,他竟然……

  廖俊波溫和卻又堅定地說:“咱們是君子之交。親兄弟,明算賬!”

  張斌仍尷尬不已。

  “你如果過意不去的話,就考慮一下我的建議。我希望你把手錶生產地從廣東遷回政和,帶動家鄉發展……”

  廖俊波常說,招商引資,要有跪地求婚的真誠和勇氣。

  一天,他正在福州開會,晚餐間偶然聽說一位國內知名機電企業董事長正在福安市。這位董事長曾來政和考察,而後沒有迴音。

  馬上電話,懇請見面。

  但這位老闆公務繁忙,明天一早就要趕往廈門,飛往美國。

  廖俊波懇求:“我現在趕過去,您方便嗎?”

  老闆大驚。從福州到福安,開車需要三個多小時,而且是夜行。正在他猶豫之時,廖俊波已經動身了。

  當晚10點,雙方見面。

  一個小時後,廖俊波返回福州。

  三個月後,這個投資3億元的專案,落戶政和!

  國內某著名大型養殖企業,原料直供肯德基、麥當勞等企業。

  他透過中間人聯絡多次,對方拒不見面。別人早就知難而退,可廖俊波說,雙方沒有見面,沒有溝通,希望猶在,一切皆有可能!

  2013年3月,廖俊波終於見到對方董事長。誰知剛進門,對方就毫不客氣地說,我知道政和,那是一個兔子也不拉屎的地方,我怎麼能往那裡投資呢?

  現場氣氛,立時降至冰點。

  片刻,廖俊波高興地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正是投資創業的好地方。您想想,過去兔子不拉屎,是因為偏僻,現在高速公路開通,這個問題已經解決;兔子不拉屎,說明這個地方廣闊而且生態,正是養殖的首選;再者,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地價肯定便宜。總之,希望您去看一看。

  事態的發展,果如廖俊波所言。

  在董事長從政和考察回來的路上,一個全新的構想誕生了。

  雙方簽約後,廖俊波內心仍然不甚滿足:這個專案雖然富民,卻沒有稅收。

  此時,他又得到資訊:一家以熟食加工業務為主的美國著名公司正在尋找合作伙伴。

  猛然,一個更新的構想再次誕生。他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奔波和遊說。

  2013年10月,一家全新的集養殖加工於一體的中外合資企業,在政和呱呱落地。

  如今,這家投資15億元的大型合資企業,已在全縣閒置千年的山溝裡發展養殖場44家,日屠宰量12萬隻,用工3000餘人。500多輛冷鏈運輸車,每天日夜不停地奔跑在這片曾經貧窮和寂寞的土地上。

  天生天養的雞鴨,源源不斷地進入世界的腸胃;花花綠綠的現鈔,滔滔不絕地迴歸小縣的財政……

  短短四年,天翻地覆!

  2012年,縣域經濟發展指數提升35位,上升幅度全省第一;2013—2014年,蟬聯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縣”;2016年,財政收入由2011年的1.6億元猛增到4.9億元。

  廖俊波離任之時,一座現代化的縣城已經脫胎換骨:改造5條大道;打通9條斷頭路;新增3家大型超市;設定4個紅綠燈和1500盞路燈;建造高標準的市民廣場和文化中心;電纜和弱電線路全部地埋;供水管網統統改造。特別是縣城周圍,高速公路通車,兩條國道過境,八座大橋竣工……

  更令人欣慰的是,經過幾年培育,政和白茶再度崛起。一座投資2億元的“中國白茶博物館”已經奠基,“白茶銀行”正在全國形成網路……

  春節到了,外地的鄉親和學子紛紛回家過年。

  走下高速,是寬闊的迎賓大道,兩側站立著一排排璀璨的中華燈,高掛著一枚枚喜慶的中國結,是父親的迎迓,像母親的微笑。看著這亮堂堂、紅彤彤的場景,看著這全新的故鄉,不少人瞠目結舌,熱淚橫流……

  政和政和,政通人和!

  一個千年夢想,終於實現!

  最關鍵的是,政和蝶變,不僅把經濟搞上去了,還把人心搞上去了。

  他,展現的是縣委書記形象,提升的是共產黨的形象!

  情繫武夷

  南平,俗稱閩北。這裡,真是一塊特殊的風水寶地:三溪匯流,閩江之起首;武夷巍峨,福建最高峰。然而,令人尷尬的是,其經濟發展水平,卻位於全省之尾。

  這些年,南平人一直在試圖突圍。

  毋庸置疑,南平的發展存在巨大瓶頸。首先,市委市政府所在區域是一片狹窄山地,四周無處延展,而且處於市境犄角地帶。這些年來,為了尋找一方舞臺,省市層面的領導和專家費盡心思,終於選定一個好地方,那就是版圖中心區域的鄰近武夷山的建陽市市郊。如果依託現有城市基礎,再建立一個武夷新區,豈不是鳳凰涅槃!於是,經過多年論證,在中央和省委的支援下,整套計劃已經透過。

  2013年,新區整體規劃完成,進入建設時期。

  2016年,市黨代會明確提出:2018年啟動搬遷,2020年結束。

  不僅要儘早建造一座武夷新區,還要搬遷一座地級城市,這是一項多麼巨大的工程!

  這項任務,又歷史性地落在廖俊波肩上。

  2016年8月,身為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長的廖俊波,兼任武夷新區黨工委書記。

  市政府,他是常務負責人;武夷新區,他更是第一負責人。

  兩地相距130公里。於是,穿梭其間,便成常態。日日夜夜,風風雨雨……

  進入2017年之後,工作重心是軟體園招商。

  是啊,新區,新區,新在哪裡?資訊時代,怎麼可以缺少軟體產業?

  南平是一個偏僻之地,落後之隅,誰來落戶呢。

  一個多月時間,廖俊波馬不停蹄,拜訪了國內IT業內多家規模企業,其中十多家簽訂協議並陸續入駐。特別是在福州,他與浪潮集團福建總公司達成初步協議。

  3月15日中午,他飛到北京,正好下午空閒。工作人員提醒說,你父母住在北京。是的,父母在妹妹家已經住下兩三年,自己還沒有登門看望,只是春節期間在老家見一面。作為兒子,他常常心懷愧疚。

  轉念一想,不能分身。即刻聯絡浪潮集團總部。正好,對方執行總裁答應會面。

  他馬上拿出西服,整正領帶,梳理頭髮,擦亮皮鞋,像談戀愛一樣,雀躍而去。

  這一次,終於取得實質性進展。雙方相約,3月21日,南平見!

  3月16日,回到南平時,已是半夜。他興奮地對大家說,這幾天行程太緊,太累,你們明天休息一下吧,晚一個小時上班。

  第二天8點30分,大家仍是正常到崗。可他呢,已參加過一個早上8點的開工儀式,又趕往南平市開會去了……

  3月17日下午,紀檢部門在新區調研。他全程陪同。

  3月18日上午,市長主持會議,協調研究新區生活搬遷等問題……

  午飯後,他睡得深沉。

  妻子不情願喚醒。可他設定手機鬧鐘:14時30分。

  鬧鐘響了。他睜開眼,又閉上,對妻說:“我再睡一會兒,36分喊我,盯緊啊。”

  時間到了。妻猶豫一下,還是推醒他。

  下午3點,他主持會議,研究上午會議內容的具體落實。

  會議5點半結束。他又與市國土局局長等人會面,商議武夷山國家公園事宜。

  下午6點,回家吃飯。飯後還要趕到130公里之外的武夷新區,主持晚上8點開始的協調會。多項工作,迫在眉睫。

  妻子靜靜地看著他。

  這個匆匆忙忙的男人啊,真是她今生註定的眷侶。結婚25年了,他仍是像新婚一樣寵愛自己。幾乎每天,他都要給自己送一束“花”——微信玫瑰!只是,他常常不在身邊。每次想他了,就打電話,可總是不接。有時候,回一個字:忙。有一次,他抱歉地說,以後退休了,買菜、做飯、拖地、養花,我全包!你只需坐在沙發上,雙手指揮……

  那一刻,他興奮得像一個孩子。而她,幸福得宛若初戀。

  可他,畢竟心累啊。離開政和時,他還是一個精壯的中年人,而兩年來,頭髮全部灰白,幾乎脫落一半。臉上和手上,竟然長出了一片片老人斑……

  想到這裡,她一陣心酸。

  他埋頭喝粥。

  這時,天色驟然陰沉,大雨將至。

  忽然想起還有長長的山路,妻試著說:“今天是星期天,你休息一下,也讓大家休息一下吧。”

  他沒有吭聲。

  她又說一遍。

  他沉默一下,略有嗔怪地說:“你是老師,下雨天,就可以不去上課嗎?”

  妻子愣怔,無語。

  這是多少年來,他們第一次交鋒,第一次紅臉。

  於是,他微駝背,弓身,點點頭,笑一笑,走出門……

  40分鐘後,車禍發生!

  雨中淚別

  3月21日,遺體告別日。

  南平各界人士,紛紛要求現場祭奠。限於安全、交通等原因,官方真誠勸阻。但執意前來者,仍達數千人,敬獻花圈,達1500枚;而網上吊唁人群,超過40萬!

  一位在南平做生意的政和籍商人,深感故鄉鉅變,卻從未見過廖俊波。這天早晨,他特意趕到靈堂,像拜祭長者那樣,雙膝跪下。而他的年齡,比廖俊波還長三歲。

  許紹衛俯坐於地,泣不成聲。昨天晚上,他再一次把滿頭霜雪,染成黑髮。

  張斌趕到南平時才發現,全市賓館爆滿,只得借住朋友家。去年以來,他遵從廖俊波的願望,高薪聘請16名廣東工匠,在本村創辦手錶製造廠,並對本地青年進行培訓。大山深處的原始村落,竟然可以生產精密手錶了!

  浪潮集團執行總裁也來了。在廖俊波遺體和遺像前,他噙著眼淚,用最簡短、最低沉的語言告知,集團已經決定:在武夷新區投資50億元,建造一個高標準軟體基地。

  ……

  這一天,南平再降大雨。

  天上雨,人間雨!

  南平是一座山城。

  採訪結束時,我專門拜訪廖俊波的辦公室。他的桌上,放著一個筆記本和兩支紅黑水筆,彷彿是教師的教案,好像是學生的作業。

  窗外,是九峰山。蒼蒼翠翠的群山之間,兩條清清的溪水——建溪和沙溪,在南平市中心相約,舉行婚禮,合二為一,形成一個大大的“丫”字。

  這,就是閩江!

  一江清水,向南流去。流向大海,匯入中國潮流,匯入世界潮流……

  廖俊波的主要事蹟10

  福建南平境內的長深高速公路像一條蜿蜒的曲線,道路兩旁山巒起伏,風光旖旎,景色秀美,一棟棟閩北民居坐落在鬱鬱蔥蔥的山谷間,猶如躺臥在幽謐之境。

  三個多月前,福建南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武夷新區黨工委書記廖俊波倒在了這條美麗的高速路上。

  2017年3月18日,南平大雨如注,他乘坐的汽車發生側滑,被甩出了車外,當場不省人事。建甌市人民醫院的急救室,四面八方趕來的上百名同事和朋友在外守候,他最終未能醒來。

  這位深受同事和民眾尊敬的優秀黨政幹部,以如此方式走完了年僅48歲的一生。

  “我想是老天看他太累了,或許想讓他休息一下吧。”南平市延平區林業局工勤人員林軍對記者稱。林軍曾被安排當廖俊波的司機,一干就是13年。

  “現在早晨起床,我偶爾會恍惚地以為今天該給廖副市長彙報工作了。”南平實業集團總經理陳智強說。近兩個月來,他時常徹夜難眠,後來才發現很多同事情況“差不多”。

  “我不敢看關於他的任何新聞報道,一個字都不看。”陳智強說,他生怕太多描述反而讓大家認識不到更真實的廖俊波,不知道他是誰。

  “他是新版焦裕祿。”廖俊波的老領導、南平中級人民法院原院長林小華說。

  “樵夫”則是廖俊波給自己微信取的名,他的一生也正是俯首甘為“樵夫”、為民披荊斬棘的一生。

  “廖俊波是新時代好乾部的樣板。”南平市委書記袁毅說,中國有著千千萬萬名“廖俊波”,此刻正默默地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

  【上部】

  時間的“敵人”

  周到、細緻、溫柔、陽光、幽默、忍耐和忘我的“工作狂”——這些是廖俊波家人和他生前多位同事、朋友給他的形象素描。

  它們只是廖俊波的一面。作為跟隨了他13年多的駕駛員,林軍常能窺見他的另外一面——勞頓、睏乏和偶爾的孤獨。

  每次坐車出差時,廖俊波都會叫林軍播放姜育恆的《跟往事幹杯》。這是廖最喜歡的一首流行音樂,歌詞彷彿深藏著他另一個隱秘的內心世界。

  “你是不是覺得累,這樣的心情,我曾有過幾回。也許是被人傷了心,也許是無人可瞭解。現在的你我想一定很疲憊……”

  與時間賽跑

  常年奔忙在路上,廖俊波養成一個習慣——在後車座補覺。

  “我們常和他開玩笑,車上能睡覺、下車能幹活,才是當領導幹部的境界。”南平市政府辦公室主任科員吳慧強對記者稱。

  3月18日,意外發生之際,極度睏乏的廖俊波在後車座睡得正香,由於沒來得及做出反應,他才被甩了出去,同車醒著的其他同事,逃過此劫。

  過去一年多,廖俊波來回奔忙於南平舊城區與新區之間,參加會議,處理工作。

  “我們經常深更半夜還在開會。”吳慧強回憶稱。

  為何將日程安排得如此侷促?很簡單,廖俊波正在與時間賽跑。

  2015年南平市黨代會做出戰略決定,將武夷新區作為南平未來發展的“突破口”,以此全面構建區域發展新增長極。2018年底南平有序啟動行政中心遷移,2020年將初步形成一座新興中心城市。

  2016年10月,廖俊波被任命為南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兼任武夷新區黨工委書記。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擺在了他面前——2018年年底南平市政府行政中心要遷移至武夷新區南林核心區。

  他要在短時間內完成龐大體量的城市建設,輕軌、繞城高速、森林生態小鎮、商務寫字樓、雲谷小區、引供水工程、學校、體育、旅遊集散中心、汽車客運總站……它們涉及南平市政府遷移的市政設施、景觀建設和社會事業等39個重點專案,投資高達數百億。

  “兩年完成,各專案都定人定責,列出明確時間節點,為了追趕進度,只能加班加點。”武夷新區管委會綜合科科長蔡猷全說。

  2017年春節後,南平喊出百日攻堅的口號,“開局就是要決戰,起步就是要衝刺”——廖俊波則是帶著武夷新區幹部完成衝刺任務的引領者。

  他創造了“俊波速度”,要求所有領了任務的幹部“專案只增不減,時間只能提前不能推後”。

  如何保證速度?

  在政和縣任書記時,廖俊波在廣場最顯眼的地方,用巨幅展板貼出專案時間進度表,讓全縣市民前來監督,無形中對幹部產生心理壓力。

  他把同樣的工作模式帶到武夷新區。管委會大廳,每天更新的專案進度表,猶如指揮棒一樣催逼著大家跑步前行。

  對於喜歡做事的廖俊波來說,時間才是他的敵人。

  “他常說,如果一天有48小時該多好。”林軍說。

  一個很溫柔的人

  “對他來說,最奢侈的是時間。”妻子林莉說。

  3月18日,週末,廖俊波並未休息,他安排了四場會議。白天,他在南平舊城區開會討論幹部住房分配、綜合片區地價和武夷國家公園等相關議程。晚上八點半,他要急匆匆趕往140多公里外的武夷新區管委會,跟幹部們研究招商和規劃方案。

  在常人看來並不輕鬆的週末,但在林莉眼裡卻是“完美的一天”。

  “那一天他在家裡完整地吃了三頓飯,這對於我來說,簡直太完美了。”林莉說。

  由於晚上有會,廖俊波本想在床上多睡一會兒,但他還是按時出門了,沒多久,林莉接到他出事的訊息。

  “我很後悔,為什麼?那天我只要吵一下,鬧一下,他就不會走了,那天下午,如果我不叫他起床,讓他睡個飽,讓他開會遲到,這樣他在車上也就不會睡了。”林莉說這句話時,眼眉低垂,每次對丈夫的追憶都是一種痛苦與煎熬。

  她偶爾會幻想著他什麼時候能回來,然後又會時常陷入自責——“我為什麼就不任性一次呢?”

  她不可能任性,長此以往,早已習慣了。

  林莉現任南平一中物理教師,和廖俊波是南平師範專科學校(現武夷學院)的同班同學。因為身份特殊,她努力保持著低調,以免生活被打擾。

  “我是一名教師,像所有老師一樣去做事,很少和他去外面交流,他也從來不帶我去外面。逢年過節,很多人來看他,他交待,如果是我的同事,或者學生來家看望,沒關係。不認識的,不要開門。”林莉說。

  結婚這麼多年,他們很少旅行,最奢侈的旅行還是女兒上大學那年的國慶節。廖俊波提議去看望在武漢讀大學的女兒,那是林莉和他一起去的最遠地方。

  通常,廖俊波回家不怎麼愛說工作。

  “他認為家就該要有家的樣子,他在努力盡好丈夫和父親的責任,陪我們去看電影、散步,包括他理髮都會回來和我一起去。”林莉說。

  她心中的丈夫是一個很溫柔的人。

  “別人家都是嚴父慈母,我家是慈父嚴母,我對孩子要求很嚴格,他永遠在孩子面前笑呵呵,哪怕孩子有事,他都只是笑著講道理。”

  多年來,林莉已習慣在家裡守候。她記得在廖俊波政和縣當書記時,最長一次是兩個月才回家。

  “他回家都是在南平開會。”林莉說,聚少離多,讓每個時刻都彌足珍貴。只要聽說他要回家,無論多忙,她都要趕回來做飯。

  廖俊波並非不懂浪漫,他也偶爾會創造“驚喜”。

  “有一次,我和女兒到桂林旅遊,返回南平已是凌晨三點多鐘。我倆剛從公交車上下來,在距離家裡5分鐘的路程時,突然發現公交站的路燈下站著一個人,丫頭眼尖,認出了是爸爸,很高興,爸爸怎麼來接我們了呢?原來他當天恰巧從浦城回到南平,特意記得我們返程的時間,所以在家裡煮好稀飯、炒好菜,知道我們怕黑,就在那裡等。”林莉回憶說。

  他們在一起有很多美好生活片段,甚至夫妻倆喜歡玩同一款網路遊戲,他們扮演的角色名叫“無畏劍客”。

  廖俊波玩得並不多,只是偶爾陪著林莉玩一下,或者中午回家,趁炒菜做飯的空當玩二十分鐘左右。哪怕女兒在家時,也不迴避。

  “這就是我們的快樂時光,很簡單。”林莉說。

  在家人面前,廖俊波也無法掩飾自己的另一面。

  他長時間超負荷工作,身體吃不消,有時睡到半夜,他會推醒林莉,請她幫忙按搓一下肩膀和腰。

  林莉看他這麼忙,心疼不已,尤其看到丈夫面相一天天衰老,不到50歲,臉上已長了兩大塊老年斑,手上更多。她心裡難過,但也只能勸他多休息,多煮些好東西給他吃。

  前些年,廖就一直在服用西洋參丸,林莉經常一次性買十幾盒,外界沒人知道。

  出事後,親朋好友到家裡探望,她才發現很多和廖俊波年紀差不多,或者大一點的人,看上去都比他年輕很多。

  【中部】

  永不停息的“機器”

  多位和廖俊波共事過的領導幹部對廖俊波的一致評價是:敬業,工作狂。

  “把工作當做生命,像這樣的人,我沒有碰到過幾個,很少。”南平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劉暉明對記者稱。

  當年在建設榮華山產業組團時,他和廖俊波同吃同住四年多時間,彼此十分了解。

  他回憶稱,廖俊波每天除了幾個小時睡覺,似乎總是在工作。無論在辦公室、工地,或者是車上都在工作,哪怕吃飯的時候,只要接到工作電話,他一講就是半個多小時。

  “半夜醒來,我經常被他嚇一跳,他一個人坐在床頭,拿著筆記本不知道在寫些什麼。”劉暉明說,“我現在還經常夢到他半夜爬起來弓著身子抄抄寫寫的樣子。”

  很享受工作過程

  像一臺工作機器一樣永不停息,如此瘋狂地投入到工作當中,他的動力來自何處?

  “他是在工作當中尋找快樂,解決一個個問題,那種享受是無法用其他來比擬的。我在學校教物理,如果題目很難解,我就會全身心投入,把問題解決了,那種享受,那種快樂難以用語言來表達。”林莉認為,學理科的人很享受工作過程。她試圖站在一位理科生角度去解剖廖俊波。

  廖俊波的老領導林小華則從成長大環境的角度去認識廖俊波。

  “在歷史上,閩北文化與中原文化南遷有密切關係。在儒家文化中,讀書人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作為人生追求,入仕服務國家,成為首選。生於閩北長於閩北的廖俊波,被這片土地所蘊含的文化深深影響著,這也直接融入到他為官的理念中去。”福建知名學者王利平認可林小華的說法。

  “他生於閩北,長於閩北,他的內心沒有離開過閩北。正因為這樣,他對閩北的這塊土地有特殊的感情:他的父老鄉親在這塊土地,他的老師同學在這塊土地,他的朋友同事在這塊土地。”王利平說。

  1968年8月,廖俊波出生於南平市浦城縣,父親廖芝根退休前是當地鄉財政所幹事。1988年9月,廖俊波考上了南平師專物理專業。

  “他穿著很乾淨,每天上課前都要照鏡子,用梳子把頭髮梳得整整齊齊。在男生宿舍裡面,通常都比較雜亂髒,沒什麼人搞衛生,他經常主動幹活。”廖俊波的大學同學、大埠崗中學物理教師江寶文稱,他們同住一個宿舍上下鋪。

  全班一共58個學生,林莉年紀最小,也是最漂亮的班花。沒過多久,廖俊波就開始追她了。

  1990年7月,大學畢業,廖俊波沒有回浦城縣教書,他追隨林莉到邵武市,被分配在大埠崗中學,林莉分配在桂林鄉中學。

  “他並沒要求把女朋友調過來,認為不可能,後來我到教育局開會,跟負責人事的同志說了情況,請求把林莉調過來,好讓兩人在一起。我只是試著講了一下,沒想到人事處的同志很理解,當場就答應了。”原大埠崗中學校長傅以佑回憶。

  一個學期後,林莉調到大埠崗中學,自此兩人形影不離。

  廖俊波在學校當班主任,也教物理,他表現勤快,做任何事毫無怨言。他能跟學生打成一片,也很關心學生,誰生病了,他都會特別照顧,用自己的廚房給他們熱菜、煮麵條。

  “他教書也不錯,一年下來,期末考試,全縣4個鄉鎮、5所學校統一改卷,他常能拿第一名。”傅以佑說。

  一身兼兩職

  1992年的一天,校長傅以佑接到鎮政府辦的電話,被告知鎮裡的文化技術學校(以下簡稱“文技校”)缺一名老師,條件是:語文老師、外地人、年紀輕、文筆好。

  傅以佑對在校老師情況瞭若指掌,全校共有六七名語文老師,要麼是本地人,不符合要求,要麼對工作不負責,有位語文老師,早晨九點還要敲門去請他上課,顯然不能推薦。

  他舉薦了廖俊波,給出的評語是:工作很吃苦,任勞任怨,不會講價錢,不會貪玩,很可靠,很紮實;至於文筆,從其工作總結、學生評語和入黨申請書來看,“還可以”。

  “大家對廖俊波的評價很高,認為他能勝任。”原大埠崗鎮黨委組織委員廖厚祥回憶。1992年7月,透過各項考核的廖俊波經大埠崗鎮黨委會研究決定,提任文技校教導主任、大埠崗鎮黨辦負責人。

  上個世紀90年代,文技校職責是培養有知識的新型農民,其領導班子成員總共三個,校長、副校長、教導主任,校長是由鎮長兼任,教師均從中小學教師裡抽調借用,送至縣成教中心或教育中心培訓種植、養殖知識,結束後分到各鄉鎮去辦培訓班。

  身兼兩職的廖俊波並不輕鬆,他不但要完成文技校的工作,還要完成黨辦的任務。

  “他的頭腦很好用,很靈活,會想點子,常把培訓班放到村裡去辦,哪個村種養搞得好,經濟作物發展比較快,他就放在那裡去辦培訓班,授完課再去參觀種養大戶。”廖厚祥稱。

  廖俊波很注意工作方法和效果。他先在村民小組挑選有經濟頭腦的村民培訓,把他們發展成為種植、養殖大戶,讓他們先富起來,起到帶頭作用,然後影響其他的村民。

  “他不但自己上課,還把市裡的人叫來,手把手地教。”廖厚祥說,這說明了他具有很強的組織和調動能力。以前,大埠崗鎮文技校沒有名次,但在廖擔任教導主任期間,文技校連續幾年被評先進單位。

  無論寫材料、起草檔案,撰寫先進事蹟報告、年終總結,廖俊波也都是一把好手。

  “他來了後我的工作量減輕了一大半,文字材料、接待、上傳下達全部交給他去做了。”時任大埠崗鎮文化站站長熊木春說,廖俊波“出手快,很快入角色”。

  廖俊波工作認真,白天在辦公室上班,晚上住在檔案室,深夜,他還在看材料。

  他發揮寫作和運營才華,從農民的科學致富,到優秀黨員和黨建工作,他都寫,宣傳大埠崗鎮。

  “他很會寫材料,不斷向邵武、南平、福建省乃至中央各大媒體投稿。”熊木春說,廖俊波的通訊文章從中央到地方都有采用過。

  出於愛才,大埠崗鎮領導原想給廖安排一個職務,不過上級有規定,但凡借調的,不是公務員,均不能安排,所以不能給他黨委辦公室主任職務,只能叫黨辦負責人。

  辦公室雜事多,會議安排也很難周全,但他都會做得很有條理,不會出錯。以開會為例,他都會事先通知所有人,一時半會通知不到的,他都會想辦法找到人,不會出現任何紕漏。

  “我後來把材料、辦公室和檔案室鑰匙,兩枚黨委和政府公章,包括領導私章都交給他了,他做事我很放心,敢放手。”熊木春說。

  廖給大埠崗鎮領導和同事留下的印象是:忠誠、厚道,靠得住。

  作為黨辦負責人,鎮黨委開會研究幹部任免、轉戶籍等問題,他都在旁邊記錄,為此很多人想套他的話,他都守口如瓶,絕不會亂講。

  廖俊波在接待方面也有過人之處,無論是領導、幹部還是民眾,都接待得妥妥帖帖。

  “老幹部來找領導,如果領導外出了,他都會倒開水,彎起腰來給他們彙報工作。老百姓來了,他心平氣和給他們講道理,最後陪著他們走出政府大門,等看不見人時再回來,這個舉動讓人家很感動,上訪戶本來找領導解決問題,結果被他充分做工作後給擺平了。”熊木春說。

  認真、勤勞和靈活的工作態度,謙虛、低調和忠誠的人品,讓他得到各級領導和同事賞識認可,這也是他一路能獲得舉薦和提拔的根本原因。

  “大家都想用這個人”

  時任邵武市長林小華下鄉調研時,意外發現了搞接待工作的廖俊波。

  他認為這個年輕人頭腦好用、勤快,形象也不錯,做起事來敏感性很強,立刻動了心思,他向大埠崗鎮黨委書記和鎮長提出,邵武市政府辦還差一位秘書,希望把廖俊波借調“用一下看看”。

  “很奇怪,大家都想用這個人。”熊木春半開玩笑地說。

  1995年,林小華擔任邵武市長,當時正好政府辦公室缺人,他就叫辦公室的人到鄉鎮一級去抽調幾個人。

  廖俊波在這種背景下被調任邵武市政府辦公室科員。

  “我在大埠崗鎮政府辦公室面試過他,教師出身,他在對答中體現出了很好的文化氣質,且人不錯,純樸,形象好,可是後來大埠崗鎮領導不捨得放人,這充分說明他人不錯,你不捨得放,我就要調。”林小華說。

  邵武市政府主要領導對面試很重視,林小華和副市長等四個人在政府辦會議室面試,他們從鄉鎮一級篩選了四個最優秀的人選調入政府辦,經過了一輪淘汰,廖俊波和其他兩個人留了下來。

  “他首先讓人放心,凡是交代的事,他會給你辦得有條不紊,不容易出差錯,更不會打著領導旗號去做不該做的事,說不該說的話。同時,他很有潛質,很有能力。”林小華說。

  作為廖俊波走上仕途的“伯樂”,林小華扮演著雙重角色,首先是領導,其次也是廖初入政壇的導師,他在工作上給予了廖充分支援和肯定,同時也給予了他很大的成長舞臺。

  根據同事回憶,廖不止一次感恩這位導師。

  從1996年7月至1998年11月,廖俊波從科員、副主任科員、市委辦公室副主任到拿口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只用短短兩年多時間,很多人看來不可思議。

  拿口鎮位於邵武市東部的富屯溪畔,它成了廖基層執政生涯的“演練場”。

  1998年11月,他調任拿口鎮鎮長。此前的6月,特大洪水襲擊拿口鎮,500多戶受災,其中約360戶房屋倒塌。

  “邵武是重災區,拿口鎮則是重中之重災區,幾乎成為一座孤島,沒東西了,空軍用直升飛機向這裡投放食品。”邵武市人大常委會主任熊貽榮對回憶,他當時任拿口鎮黨委書記,也是廖在邵武工作時期的老同事、老領導。

  他對廖俊波的評價是:對黨忠誠,做事有原則,也有方法。

  到拿口鎮走馬上任,廖俊波第一個任務就是如何讓倒房戶次年春節前全部住上新房,任務艱鉅。

  為全面掌握情況,他在白天忙完工作後,晚上打著手電,一個村一個村地走訪受災戶,沒日沒夜,他很快就把500多受災戶走了個遍。

  這是廖俊波一直保持的務實工作態度,他相信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唯有到現場才能針對性地制訂措施,哪家沒勞力,誰家缺資金,他都要一手掌握情況,迅速找出關鍵矛盾所在,並直面問題,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廖在走訪中發現,磚塊供應是制約村民住進新房的關鍵,邵武不少鄉鎮都受災嚴重,大量新房建設使得磚塊供不應求,價格大幅上漲,不少磚廠訂單排到了兩個月後。

  見此情形,他快速聯絡福州磚廠,外調了20多火車的磚頭。

  此招立竿見影,既穩定了市場,防止價格上漲,也解決了災戶燃眉之急,拿口鎮的所有倒房戶如期住上新房。

  剛忙完災後重建,一場朱坊片區的“分家”危機又在等著他。

  拿口鎮是由拿口和朱坊兩個公社合併而來。合併後,朱坊村人口約1.3萬,差不多佔鄉鎮的一半,公共基礎設施配套不足,公路、衛生院、學校和銀行網點均成問題。龐大的人口規模與落後基礎設施形成巨大矛盾。

  此外引發民怨的關鍵是公路,朱坊村最遠一個村到鎮政府將近20公里,而從拿口到朱坊村只有一條泥巴路,一下雨,滿是泥濘。交通不便,讓村民水果、毛竹等特產都運不出來,朱坊片區村民焦急萬分。當地民眾強烈反彈,並有部分人要求與拿口鎮“分開”。

  讓拿口鎮“分開”肯定不現實,唯一辦法是加大對朱坊片區的基礎設施投入,道路即人心,如果把泥巴路變成水泥路,或者是柏油路,方能化解矛盾。

  建拿朱公路,當時也有兩種方案,根據初步測算,17公里長的水泥路,修柏油路只要400萬元,修水泥路將近600萬元。廖俊波和交通局專家探討後拍板:“柏油路最多保證8年時間,每年還要花近萬元每公里的養護費,不如一步到位修水泥路。”

  問題來了,作為鄉鎮一級政府,財政窘迫,當時鎮每年財政收入才百把萬元。

  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王利平與廖俊波相識在邵武前往福州的途中,當時廖三十出頭,穿著西服,裡是灰色雞心領羊毛衫和白襯衫,標準的機關幹部著裝,一眼看去,他如沐春風,躊躇滿志,渾身充滿了力量,似乎有一番更宏大的事業等著他去幹。當時正在拿口鎮任鎮長,他去福州主要是聯絡省裡相關部門,謀求對鎮裡財政上的支援。

  “他待人接物既幹練,又讓人舒適。”這是王利平當時的印象。

  這種與生俱來的人格魅力與活動能力幫助了他。為了修建拿朱公路,他上上下下奔波了一年多,總共籌資了600餘萬元,這對當時鄉鎮一級幹部而言,也有一定難度。

  2001年底,一條長17公里、寬7米的拿朱公路順利通車。這條道路至今16年了,從沒再修過。

  還有一件事讓熊貽榮對他刮目相看。

  2001年5月,拿口中心小學藝術節活動中,廖俊波觀看小學生小發明、小製作演示。

  以前拿口鎮只有小學和初中,如果孩子讀高中只能到縣城,農村孩子通常家境拮据,無力送孩子到縣城讀書,加之縣城學位有限,對成績差農村孩子也不予錄取。

  這就造成了一個窘境,拿口鎮很多農村孩子才16歲左右,讀完初中後,如果考不上高中,只能打工,沒滿18歲,工廠還不敢收,只能在家裡遊蕩,很容易走邪門歪道。

  廖俊波看到了這個問題,他協調邵武市教育局將拿口鎮高中恢復起來,哪怕農村孩子不一定能考上大學,但起碼他們能學到知識,有學校管理,不至於成為社會問題。

  此事獲得上級部門的支援。1999年下半年,拿口鎮高中恢復起來了。儘管只辦了五年,後因生源少、交通條件改善及城裡學位供應充足而停辦,但它在過渡期幫助了不少農村孩子完成讀高中夢想,這件事也從側面說明了廖具有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哪怕高中生去當兵,與初中生去當兵,到部隊後完全不一樣,高中生去當兵,起碼可報考軍校,初中生只能去當2年義務兵。”熊貽榮說。

  廖特別重視教育。1999年,他在朱坊村入戶走訪時得知,已經收到泉州經貿學院錄取通知書的陳豔因家庭經濟困難,家人決定讓她輟學打工,去鎮上的竹筷廠打工掙錢。

  聽聞此事,他給陳豔父母做思想工作,並當場答應資助她。每年給她寄去兩千多元學費,連續三年,送至大學畢業,現在陳豔已是泉州一家房地產公司的財務經理。

  “這件事我們以前都不知道啊。”熊貽榮驚歎。

  在拿口鎮任職期間,廖也是最早提出“營養餐”計劃的人,由政府給學校提供一筆專項資金,每天給衝刺階段的高中畢業班學生,提供雞蛋補充營養,此舉得到上級領導認可,邵武市在全市推廣“營養餐”。

  “這件事並不大,但體現了一個政府責任心。” 熊貽榮稱。

  【下部】

  “工業能手”成長之路

  2001年,作為以農業經濟為主導的南平市提出“工業興市”戰略,讓廖俊波再次看到機會。再者,修建拿朱公路籌錢的艱辛,讓他深刻意識到“無工不富”,早想改變拿口鎮傳統農業經濟的稅收結構。藉著政策大勢,他開始謀劃拿口鎮工業平臺,他認為有了工業平臺,將為拿口發展帶來“窪地效應”。

  他規劃了600畝土地,著手建設工業平臺,並努力爭取讓拿口鎮順利入選了國家建設部小城市建設試點,獲得啟動資金200萬。

  園區“拓荒者”

  2002年8月,廖俊波正式擔任拿口鎮黨委書記,開啟他作為“工業能手”成長之路。

  從拿口工業平臺的建設、招商引資到園區服務,他走在了前沿。

  興達竹業是最早來到拿口鎮投資的企業之一。14年前,興達竹業只是一個擁有員工20餘人的小企業,如今它已成為年產值2000萬元的準大戶,為拿口提供了200餘個就業崗位。

  2002年,廖俊波得知興達竹業老闆吳敏達準備到邵武辦竹加工廠,便邀請他到拿口鎮看一看。

  “我到了酒店,才發現他帶著政府兩委的人已經在那裡等了,我驚呆了,說實話,也有些感動。”吳敏達稱。

  吃完午飯後,廖俊波拿出工業平臺規劃圖告訴吳敏達如何如何有前景,並再三強調:“我們絕對給你提供保姆式的服務。”

  “我也有找過一些地方,但沒有一個幹部像他那樣熱情,我當時並不確定是否到拿口鎮投資,我認為他的認識很超前。”吳敏達稱,他當時最大顧慮是拿口離縣城有30多公里遠,故未能當場拍板。

  廖俊波沒放棄,他一直和吳打電話溝通,每次有針對性地解決難題,打消對方的顧慮。

  2003年元旦,興達竹業正式與拿口鎮簽約,投資五百萬。從簽約到建廠房,用了不到2個月。

  廖也在工作中兌現“保姆式服務”承諾。有次溝通時,他了解到興達竹業的房產證沒辦理下來,無法抵押貸款,造成資金流轉困難,二話沒說帶了好幾家銀行對接。最終讓興達竹業獲得了60萬元抵押貸款,使企業順利起步。還有一次,因經營問題,吳敏達和一名本地股東鬧矛盾。廖知道此事後,主動從中調解,說服本地股東退出,事後,他還把雙方邀請到家裡吃飯。

  飯桌上,兩人當場講和,至今仍是朋友。

  “我怎麼也想不到,他能把事情做到這個地步。如果不是他的一餐便飯,我和那個本地股東這輩子可能就這麼結怨了。”吳敏達說。

  在拿口鎮工業平臺有不少企業情況像吳敏達一樣,都是被廖感染,認可他這個人,最後選擇到此投資。

  為了招商引資,廖俊波四處奔波,3年時間,拿口工業平臺投資500萬元以上的企業就有7家,工業稅收從2001年的不足70萬,迅速上升到2003年他離任時的260餘萬元。

  如今,拿口工業平臺已約2000畝,稅收超過1400萬元,佔全鎮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二。

  2004年2月,廖俊波升任邵武分管工業的副市長,讓他的工業抱負有了更大空間。

  當時邵武有三大支柱產業,紡織業、林場加工業、化工產業,廖俊波提出要建一座化工產業園。在他的堅持下,邵武在2006年建了全市唯一一個氟化工產業園。

  這個決定充滿爭議,但廖看中的是化工業的高附加值。在他任職期間,邵武規模工業產值三年翻了近一番。

  2006年,他被調往南平市擔任政府辦副秘書長。一年後,他被派到了榮華山產業組團擔任黨工委書記,原因很簡單,他有一套相對成熟的工業園區運營經驗。

  “2007年6月13號南平市政府定下在浦城搞工業園區,為了紀念這個日子,廖俊波特別把自己乘坐的那輛公務越野車的車牌號定為閩H00613。”時任榮華山產業組團副主任的劉明暉仍記憶猶新。

  早期班底只有三個人:廖俊波、劉明暉和駕駛員林軍,他向南平市政府預借了200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上路了。

  按南平市委、市政府的規劃,榮華山組團的規劃總面積60平方公里,一期計劃開發建設20平方公里。它位於與浙江溫州交界的荒山野嶺,交通閉塞,只有一條省道通往浙江,無人相信它能做工業園區,當時的幾位市政府領導看完現場後大為驚訝:怎麼能搞起來?

  組團管委會辦公室租用了一棟廢棄的村部樓,老鼠在天花板跑來跑去,蛇、蜘蛛、蟑螂更是數不勝數,旁邊是一條臭水溝,晚上青蛙呱呱的叫。

  對這塊荒地,廖俊波卻充滿了想象力,他常向大家描繪一幅美好畫面,以此加油打氣。

  “他站在現場跟我們說,看到這一片荒地,讓他想到一個場景,夕陽西下的時候,一群頭髮都白白的老人,拄著柺杖,回憶這一片,當年共同建立的工業園區,這時候心裡是多麼滿足啊。”浦城縣古樓鄉鄉長孫杰對記者稱。

  廖俊波常用此招,並屢試不爽。

  孫杰認為,大家之所以能被感染,主要是因廖的人生目標本身就很簡單純粹,“做好工作,老了有更多回憶,僅此而已。”

  當時,組團管委會的骨幹成員可謂捉襟見肘,絕大部分是返聘的已退休人員,劉明暉稱他們為“鬍子兵”。如此窘迫,但並不影響榮華山組團大刀闊斧的徵地、開工和專案落地。

  在別人眼裡幾乎是死局,廖卻偏不信邪。他用最原始的方式招商,先安排人在網際網路上搜索客商資料,像推銷員一樣給客商打電話介紹情況。

  他是最大的推銷員,常和劉明暉一起跑到各地去招商,那些年招商競爭也很激烈,各大省份和城市均捲入到了這場洪流。

  “沒有別的招數,只能以情感人,以情招商,以誠信招商。”劉明暉說。

  “一位閩南家族企業的老闆,我們把地已劃給他了。有一次,他父親來園區看現場,生病了,很嚴重,廖俊波讓我帶去醫院看病。開始我不理解,認為叫辦公室主任去行了,他說不行。沒辦法,我只能每天車接車送,帶著他去醫院,後來廖俊波也去探望了。他後來告訴我說,你是副主任,是代表園區的,如果老闆到外面去講就效果不一樣了。”劉明暉舉例稱。

  無論哪來的客商,廖均會熱情以待,吃飯旅遊全包下來,臨別時還送點禮物。

  這一招未必都靈,有不少投資者好吃好喝一個禮拜後,了無音訊。

  每碰到此類情況,廖都會安慰大家說:“不用擔心,只要你誠心誠意對他,總是有效果的。”

  用園中園模式驅動“以商招商”是廖另一記絕招,它極大調動了企業家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且能迅速形成產業叢集。

  “我們是被他的精神感動掉了。”浙江宇泰集團董事長葉斌對記者稱。

  葉斌是廖俊波在榮華山“以商招商”的典型案例之一,當時他準備到福建三明投資,後經人推薦到了榮華山。那次他晚上八點多鐘才到,天已經黑了,榮華山還是一片荒地,另外一名浙商鄭建華已經進駐,連夜推土動工。

  廖晚飯都沒吃,他打著手電筒,陪著葉站在空曠草地上,眼前什麼都沒有,只有廖聲情並茂描繪的那個宏偉的規劃。

  “把浙商帶過來,我給你提供更大的平臺。”廖告訴葉,榮華山組團準備採用“園中園”模式,以商招商。

  “現在園中園在浙江很平常,七年前,很新鮮,我們相當於二級開發,經濟賬很好算。”葉斌說。

  葉認為此舉創新,再被廖的精神所感染,二話沒說很快就與組團簽了5000畝浙商工業園的開發合同,第三天,他就興沖沖地返回浙江招商了。

  在實際開發中,他也碰到過問題,主要矛盾是徵遷,對此廖通常會主動上門。

  “他有句話讓我很感動,只要專案一落地,遞毛巾事交給我廖某人,像保姆一樣遞毛巾。”葉回憶稱,為了給企業提供保姆式服務,廖給客商承諾“兩不見面”原則,不需要跟政府見面,不需要跟老百姓見面,都交給他來處理。

  廖俊波很守時,這個細節對於生意人而言至關重要。

  “從來都是他等我們,我們等他,記憶中沒有過。我常從浙江溫州、義烏、永康帶來客商,只要約好時間,他就提前打電話給我們,只有這樣的領導,才會讓客商覺得政府很誠信。”葉斌說。

  廖也始終以誠信待人,只要他承諾的事“都辦到了”,哪怕是約你晚上吃小炒,他也從來不食言,這就是誠信。

  雖然客商有時也有怨氣,但通常廖都會主動打電話,找他聊聊,並承認自己工作沒做到位,聊完後,客商氣已消了大半。

  “這就是他的魅力。”葉斌說。

  正是廖俊波創新模式與獨特的人格魅力相結合,讓榮華山組團吸引了很多投資者的到來,今天形成了新型輕紡、輕紡機械製造和綠色食品三大產業叢集。

  三年,他瘦了20斤,荒山野嶺被他改造為初具規模的工業平臺,落地23個專案,他以2000萬的啟動資金為起點,撬動了數十億元的投資,2016年,組團完成規模工業產值達85.05億元。

  2011年6月,廖俊波調離榮華山組團,擔任政和縣委書記,開始他政治生涯的另一個華麗篇章。

  政和“破局”

  廖俊波在邵武市府辦工作時,林小華給他推薦了一本名叫《領導科學基礎》的書,他時常閱讀。作為老領導,林小華也關注著廖俊波的每一個成長足跡。

  “他所去工作的地方工作艱鉅性和複雜性,都是很顯著的,榮華山組團,白手起家,很艱難;政和是全省貧困縣,矛盾重重;可為什麼他去了後,情況都變得不一樣了呢?我想在如此艱難困苦情況下取得成績,沒有一點政治智慧和領導藝術,是不夠的。”林小華說。

  的確如此,廖每次調任都似乎有著“臨危受命”的意味,他肩負著組織給予的期待與重擔。

  2011年6月,他調任政和縣,深知那是一場全面考驗他執政水平和領導能力的“硬仗”。他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讓這座常年排在“省尾”的政和縣擺脫貧困與落後,最差也要改變封閉和落後的精神面貌。

  政和縣為什麼落後呢?以往的總結無非就那麼幾條:地處山區,交通閉塞,基礎薄弱,造成其發展長期滯後,似乎已成定論。

  “浙江也有山區,為什麼他們就發展起來了呢?”

  後來,廖俊波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總結了政和縣長期形成的“癥結”——觀念封閉、信心不足以及缺乏發展經驗。他認為政和縣“太需要一次勝利了”。

  為了提升政和縣黨政系統和精氣神,他提出了一個響亮的口號——“一切為了政和的光榮與夢想”。

  兩個多月走訪和調研,讓他腦海裡有了一個明確發展思路。

  為了統一思想,2011年8月,他把政和縣200名副科級以上單位負責人召集在一起,開了三天經濟社會發展務虛會,現場討論熱烈,最終會議確定:在抓好農業農村工作的基礎上,突破“四大經濟”,即工業、城市、旅遊和迴歸經濟。

  “他的佈局站位很高,看問題看得很遠。”南平市文廣新局副局長王松雄對記者稱。廖在政和工作期間,王松雄是縣委常委、宣傳部長。

  不但要統一思想,還要有一致的行動力。

  在行動運作機制上,廖把縣委、人大、政府、政協四套班子進行了“捆綁運作”,全部推到了一線,四套班子的領導分別負責若干個專案組的運作。

  他還給幹部們定了兩條“紅線”:“不準不幹事,不準不團結。”

  為了充分調動所有幹部的幹勁兒,他從宏觀規劃設計,制度及建立激勵機制等多種層面想出了辦法。

  政和縣裡出臺獎懲措施,每年評選一次“創業功臣”,被評上的幹部,獎勵現金2萬元,“官升一級”;同時縣裡出臺規定,對不合適的領導幹部,進行調整。

  “他很會調動別人,只要你不要把事做得太那個了,今天做出一點成績,他都會鼓勵,讓你還想做更多事,搞得我們成天像打雞血一樣。”政和縣政協副主席、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魏常金說。

  2011年底,廖俊波籌建政和經濟開發區,在熊山街道辦當主任的魏常金已經50多歲,年紀擺在那裡,他對仕途已沒有了想法,正準備按部就班退居二線,更不想搞什麼工業園,他知道那個活兒太辛苦了。

  廖俊波偏偏看中了他的專業能力,知道他曾在工業部門幹了大半輩子,力邀他一起搞經濟開發區。

  魏開始明確拒絕,廖既不強迫,也沒放棄,連續找他談了三次話,最後他被廖的真情打動,答應了。

  “老哥,來,我們來一起做。做事業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啊,看見那個廠一棟棟建起來,看見一個個企業投產、做大,很好玩的。”魏常金回憶,廖像做榮華山產業組團一樣,給政和所有幹部描繪美好前景。

  “一個縣委書記能這樣找你談話,不說賣命,起碼得對得起他吧?” 魏常金說。

  廖俊波用了當地幹部從未見過的誠意和情感,動員了不少已萌生退意的政府官員,並把他們的最大價值重新發揮出來。

  他堅持一線幹部考核制度,他在任時,政和縣黨政系統一線幹部共有230名,70%都是從一線鍛煉出來的。一線考核機制形成了做事的氛圍,原來都是躲著,生怕做事,後來很多人主動請纓,並敢於擔責。

  有次徵地,本身只安排了500名幹部,結果去了650人,沒安排去的單位還有意見。

  廖在任的那幾年,政和縣幹部提拔了不少,凡是自己幹出來的,他絕不攬功,而把所有功勞算在幹部頭上。只要上級領導下來調研,他都會創造機會讓一線幹部去給領導彙報,讓領導多認識和了解他們。

  “不要怕推薦好乾部,你推薦了一個好乾部出去,就會有十個好乾部起來。”廖曾在一次採訪中說。

  “他讓當地媒體少報道領導,特別是書記更要少報道,多報道一線幹部和群眾,要在脫貧致富中去發現幹部和群眾,看他們怎麼樣去創業。”王松雄說。

  可以說,廖激活了政和幹部群體想做事的內心動力,那麼,他又是如何化解當地民眾多年對政府不信任的“心結”呢?

  上個世紀90年代末,政和官場腐敗,多名幹部先後落馬,長期的負面效應形成民眾與政府與之間的隔閡。

  廖在縣委辦公室的門,上班時間都是敞開的,誰來他都會接待,他接待來訪的優先順序順序:先是基層民眾,其次是企業主,最後才是政府官員。

  只要是想找他的人,基本都能找到他,有人因徵地補償款找他,有人因養老保險找到了他,還有人只是為了找份工作……他從不推諉,能幫的儘量幫,不能幫的也會獲得對方諒解。

  迄今為止,無人知曉廖在任四年多時間,從他手上化解了多少人怨氣,解決了多少人的實際困難,但有一點足以證明,他發生意外之後,縣城廣場幾千名市民自發聚集,以此來紀念他。

  “以前很多人上訪,廖書記在時,沒多少人去上訪,很安靜。”政和縣鐵山鎮大紅村村民何榮梁說。他認為其主要原因是廖俊波帶來了真實的改變,最直觀的是城市和經濟面貌改變了。

  政和是多年的福建“省尾”。2011年,廖俊波擔任縣委書記後,2012年縣域經濟發展指數在全省提升35位,2013年、2014年、2015年連續三年獲全省發展十佳,財政收入、GDP、固定資產投資、工業產值均實現翻倍。

  廖俊波想“彎道超車”。他用全新的行政理念和產業思維改造了傳統農業縣,建省級工業園區;推行審聯批制度;力推農村小額信貸,幫助農村合作組織爭取金融支援;還奇蹟般地把電商產業做起來,讓其電商發展指數居福建全省前列,全縣達到3600名電商從業人員,交易額達數億元……

  廖俊波當政期間在政和縣城區修建的橋樑。澎湃新聞記者 王國慶 韋毅 圖

  廖俊波當政期間在政和縣城區修建的橋樑。記者王國慶 韋毅 圖

  實現這些變化和數字,廖俊波只用了四年多的時間。2015年,他被中組部評為“全國優秀縣委書記”。同年11月,他被調回南平。

  正當廖俊波全力以赴,準備為南平人建造另一座理想之城時,一場意外將他的“好乾部”形象定格在了人們的追憶中。

  廖俊波的主要事蹟11

  把工作當成充實自己的課堂、幹事創業的舞臺、造福群眾的事業,才能真正從工作中找到樂趣

  採訪廖俊波事蹟,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工作是快樂的”。據他的同事們回憶,哪怕幹到深夜兩三點,只要他在,就一定是歡聲笑語一片,“廖俊波有一種魔力,能把‘要我幹’變成‘我要幹’。”

  從剛剛工作、當中學教師時開始,廖俊波就是個“工作狂”,經常加班。為什麼他能對工作保持如此高的熱情?奧秘就在他常說的那句“工作是快樂的”。把工作當樂趣,才會有內生動力,自發地在工作上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把工作做好。

  之所以能夠把工作當樂趣,一個重要原因是,廖俊波能在工作中不斷地學習新知識。熟悉廖俊波的人都說他是個“百事通”,不論是負責工業園區建設、招商引資工作,還是協調修建棧道、土地拆遷等問題,他都非常注意不斷學習相關領域的最新政策、法規和知識。在幹中學,在學中幹,他在工作中形成了學和用的良性迴圈,才能一直保持工作的樂趣,保持學習的激情,才能幾十年如一日地在各個不同的崗位上作出卓越的成績。

  之所以能把工作當樂趣,還因為他富有創業的激情。無論是在邵武、榮華山、政和還是武夷新區,他都白手起家創立了工業園區,做了很多從無到有的創舉。他不止一次對他的同事說:“在一張白紙上畫一張漂亮的畫,是一件多麼快樂的事!”在榮華山創業之初,他一個人帶著副手和司機,3個人用4年跑了36萬公里,招商引資28億餘元。巨大的成就背後是廖俊波對創業滿腔的激情,他非常享受辛勤付出之後的成就感,他不厭其煩地在不同的地方用智慧和勞動“畫”出一幅幅美麗的藍圖,讓舊貌換新顏。正是這種成就感支撐著他一直快樂地工作。

  之所以能夠把工作當成樂趣,還因常懷對人民群眾強烈的責任感。在27年的工作生涯中,他一直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為群眾排憂解難當做自己的責任和擔當,把群眾的安危冷暖記在心上。每次涉及拆遷問題,廖俊波總是主動上門看望困難群眾,及時詢問他們的訴求,儘可能幫助解決;他經常走村入戶調研,和村民拉家常時聽到他們反映什麼困難,就立即協調解決;群眾主動找他反映問題,他也都不厭其煩幫助解決,甚至連後續問題都會一直關心。這正是因為他心中裝著對群眾的無限熱愛,始終站在群眾的立場上想問題,把群眾的事情當成自己的事情去辦,把群眾的快樂當成自己的快樂。

  廖俊波把工作當成樂趣,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對比之下,部分黨員幹部把工作當成謀財的飯碗,當成晉升的階梯,只為“名”和“利”幹,既無內生動力,也沒責任擔當。人生苦短,前路漫漫,我們應向廖俊波學習,把工作當成充實自己的課堂、幹事創業的舞臺、造福群眾的事業,這樣才能真正從工作中找到樂趣,迸發出更大的熱情與激情,創造出更加輝煌的成績。

  廖俊波的主要事蹟12

  一直以來,廖俊波都是出了名的“忙人”。

  剛上任時,下屬都會被他工作的勁頭和速度嚇一跳,戲稱他是“工作狂”。然而不久,周圍的人便隨著他一起狂奔起來。

  用妻子林莉的話來講,他這是“一個瘋子領著一群瘋子在幹”。

  因為忙,半夜加班就成了常態。翻看他的日程表,常常是白天的正事做完,晚上又接著開會,其他人都休息的週六日,他要麼在招商途中,要麼在調研現場和會場。他自己也戲稱:“沒事就有周末,有事就沒週末。”

  忙得連軸轉的廖俊波,如頑石般油鹽不進,也甚少顧得上家裡的大小事務。妻子已習慣他幾個月回不了家,要打電話得先預約,一個簡訊過去,很可能就回復一個字:“忙”。

  十多年來,他未曾參加過一次女兒的家長會,也沒能回父母家吃過一頓年夜飯。

  見不了家人,家人只好來見他。但他又是個公私分明的人。在拿口當鎮長時,父親來看他,他堅決不讓人請吃飯,和父親吃完盒飯,就送父親上了車。在政和做縣委書記時,兩地分居的妻子想在政和安一個家,卻被他一口回絕。

  在有的人看來,如此大公無私,卻未免有些“不近人情”。

  然而和許多人猜測的不一樣,家人心中的廖俊波並非鐵石心腸,而是倍加貼心的“孝子賢夫”。無論在他的生前還是身後,每當林莉談起廖俊波,總是會有一縷溫暖洋溢在她的臉上。

  2009年暑假期間,林莉陪女兒去桂林旅遊,回到南平已是凌晨3點多。剛從車上下來,女兒眼尖,一眼就看見了路燈下的廖俊波。“你們怕黑,有我在,你們就不用怕了。”他呵呵一笑。母女倆這才知道,他一早就掐準了時間,已做好飯菜,前來“接駕”了。

  廖俊波和父親的感情也頗深。事實上,講原則有底線的廖俊波,正是繼承了父親的衣缽。父親識大體,每次給廖俊波電話,也不離國家大事,時時給他以從政的勸導。沒有家裡人的理解和支援,就沒有那個廣受讚譽的自己——這些,廖俊波都知道。

  2015年,剛獲得“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榮譽的廖俊波接受媒體採訪,談起自己的家庭,也談起妻子林莉。

  “她從來沒有埋怨過我,關鍵得學會怎麼寵她。”廖俊波笑著說。他有自己的“寵妻”之道,衣服、化妝品、飾物,能買的都儘可能幫她買,且總能讓她滿意。他說,自己也會營造浪漫的氣氛,來給愛情“保鮮”。

  “有一次我去黃山出差,忙得脫不開身,在路邊看到一塊漂亮的石頭,就撿回來給她。我會告訴她,自己是如何在懸崖邊發現了它,當時就想,無論如何也要把它採下來給你。”

  後來,那塊石頭林莉一直珍藏著,就像寶貝一樣。

  人們常說,公僕是什麼?就是為人民鋪路的石子。廖俊波又何嘗不是一塊石頭呢?的確,他像一塊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鋪路石子,不甚光鮮,卻堅硬,倔強。但內裡包裹的,是柔軟的心。

  他去世後,老父親匆匆趕到殯儀館,全身顫抖,清淚漣漣。母親撫著他無知覺的身子,哭成了淚人。不得不面對媒體的妻子林莉,在鏡頭前始終紅腫著眼眶,每說幾句,就忍不住掩面哭泣。

  這些,他都不會知道。

  出殯的那天,送別的人群將他家樓下前後數十里的街道擠得水洩不通,遺體告別儀式上,含著熱淚的哀悼者絡繹不絕。一則悼念廖俊波的公號連結,一天之內點選量便超過41萬人次。

  這些,他也不會知道了。

  如今,這塊一直在攻堅克難的“頑石”,終於能好好休息了。人們把他放進心裡,珍藏在記憶裡,就像寶貝一樣。

  廖俊波的主要事蹟13

  廖俊波一生最珍惜的榮譽,是2015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縣委書記”。

  今年3月,廖俊波出車禍之後,有關人員在整理材料時,發現合影原件找不到了。武夷新區黨工委的同志從廖俊波的家裡只找出一張複製的,原件去哪裡了?他們專門到他被評為“全國優秀縣委書記”時任職的政和縣打聽情況。費了一番周折,終於在政和縣檔案館裡找到了那張珍貴的合影。

  2015年7月13日,廖俊波從北京回來後參加縣(市、區)委書記座談會,暢談他參加習近平總書記接見的體會。今天,我們在講話錄音整理中,看到了廖俊波說過的兩段話:

  “這既是終身的榮譽,更是終身的責任,就是要把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落實到具體工作實踐中,用實實在在的業績來詮釋對黨的忠誠,對事業的執著,對人民的熱愛。”

  “對我個人來說,面對組織的關心、群眾的信任,要倍加珍惜榮譽,敬畏榮譽。中央表彰會後,我向辦公室交代了兩件事:一是政和媒體不再播轉關於我個人事蹟的宣傳;二是把集體合影交檔案局保管,榮譽屬於政和,不屬於個人。我還是要以歸零的心態全身心投入工作。”

  在榮譽面前,廖俊波也保持了優秀共產黨員的本色!

  廖俊波的主要事蹟14

  曾擔任南平市政和縣縣委辦主任的葉金星,回憶起第一次見廖俊波的情境,不禁露出了微笑。

  “他身穿白襯衫,深色西褲,器宇軒昂。他走過來,直接叫我的名字,像是多年的朋友,先前的緊張便消失了。”葉金星說。

  見過廖俊波的人,幾乎都承認他的身上有一股“魔力”。從臉上自然爽朗的笑容,到全身樸素幹練的衣著,說不出的惹人親近。對此,陪伴廖俊波幾十年的妻子林莉最為熟悉。

  “上大學的時候,他最吸引我的就是真誠穩重的個性,就像個大哥哥。”林莉說。同班同學也形容他是“少年老成”,平日裡儘可打成一片,關鍵時卻總能挺身而出。

  初識廖俊波,往往會對他整潔的著裝留下印象。他著裝樸素,卻很乾淨,用妻子的話來說,“頗有些‘處女座’的一絲不苟”。這與廖俊波的工作不無關係。平日裡,他需要與各色人等打交道,也深知自己的形象就是政府的形象、地方的“名片”。

  而主政政和之際,這張名片的好壞良莠,就變得尤其重要了。

  2011年,廖俊波走馬上任政和縣委書記。當時的政和,經濟實力長期處於全省末位,被稱為“省尾”。初來乍到的廖俊波愈加意識到,全縣20多萬人脫貧的重任,正落到自己的肩上。

  “俊波去政和後,我曾和同事們去看過他,他領著我們到工業區去參觀,說要‘再造一個政和’。”邵武市原市委書記林小華接受採訪時,無意間透露了廖俊波當時的雄心。

  政和要發展,首先要聚攏幹部隊伍。長期的發展滯後,難免生出裂隙,人心怠惰。廖俊波便雙管齊下,一面出臺激勵制度,四套班子捆綁運作上一線,一面挨個聊天談心,許多老幹部深受感動。

  政和要發展,也離不開企業家。而廖俊波的“親商近商”聞名遐邇。半年時間,他到福安和溫嶺招商40多次,從制度上開啟缺口,為客商“提供全天候保姆式服務”。許多客商感其誠意,不惜捨近求遠而來。

  政和要發展,更需要老百姓的`支援。廖俊波實行開放式辦公。官員來見要打報告,百姓客商卻可隨時進門。面對徵地的老大難問題,他挨家挨戶地走訪困難戶,百姓無不歎服,3個月便完成徵地3600畝。

  在許多人看來,如此強大的凝聚力和親和力,源於廖俊波的“魔力”。

  “一個領導者,只是剛勁勇猛,鞠躬盡瘁是不夠的,他必須深諳領導的藝術,能感化一方水土。”在林小華看來,廖俊波身上的“魔力”,其實是一種為政的智慧。

  智慧看似玄妙,實則有法可依。在廖俊波身上,真誠、胸襟、生命力,缺一不可。他更擅長因勢利導,用他的話來說,叫“以幹得助”。譬如,對群眾自發形成的幹事熱情,像石圳村的改造,他會配合政策,支援引導;對大政方針的推行,如產業園的建設,他以群眾利益為綱,穿針引線。

  正因如此,在政和4年,廖俊波改變的不只是“事”,更是“人”。曾經懈怠的官場風氣,如今一掃而空;曾經需要捂著蓋著的民間上訪投訴,如今也銷聲匿跡。

  廖俊波的為政之道,一如他的白襯衫,看似樸實無華,實則整潔、乾淨、朝氣勃發,永遠予人溫暖,催人奮進。

  廖俊波的主要事蹟15

  2017年3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對福建省南平市委原常委、副市長、武夷新區黨工委書記廖俊波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6月6日,中共中央決定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廖俊波”這個平凡的名字,就這樣從福建閩北群眾的心坎裡,飛到了全國千千萬萬的人民中間。

  廖俊波是誰?他究竟做了什麼,讓當地老百姓為他寫下了一副橫批“俊波你好”的對聯,更在他不幸離世之後,自發地趕去殯儀館送行?對於全國千千萬萬的“為官者”而言,“廖俊波”三個字又意味著什麼?接下來幾天,我們會透過5個小故事,帶您認識一個有血有肉的廖俊波。

  閩北多雨。年年入夏,梅雨連綿,空氣中瀰漫著潮溼氣息。

  數十年為官於斯,輾轉於斯的廖俊波,也是從一場暴雨開始,將短暫的一生灑向這片多雨的土地。

  1998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災席捲了閩北。邵武市拿口鎮受災嚴重,恰逢鎮長職位空缺,組織上經過慎重考慮,將廖俊波調到了拿口當鎮長。

  災後重建是一項苦差事。初來乍到,他便沒日沒夜地深入災區,挨家挨戶地尋訪受災群眾。不只動腳,還要動腦。走訪之餘,他想得最多的就是“缺口”。

  “當時拿口百廢待興,資源極度短缺。一是缺磚塊,二是缺勞動力。”時任拿口鎮黨委書記的熊貽榮說。

  為了堵上缺口,廖俊波沒少四方奔走,籌資墊資。洪災之後,微雨不絕,整整兩個月的日曬雨淋讓廖俊波瘦了一大圈。回到住處以後,工作人員差點沒認出他。

  同廖俊波共事過的人都知道,他的公車後備廂裡一直放著“四件寶”:一套衣服、一雙雨靴、一把雨傘、一床收納被。被子用來打盹,長途奔波之中,他和司機輪流使用。其他三件,則都是雨具。

  那雙黑雨靴,曾一直陪他下基層、上工地,在一年近十萬公里的奔忙路上,品嚐著塵土與泥水的滋味。

  為官閩北,梅雨季節的汛情是躲不過去的。每年的抗洪工作,廖俊波幾乎都衝在第一線。全身“披掛”、腳踏雨靴的廖俊波,往往親臨現場指揮,不眠不休,一待就是好幾天。

  雨靴膠底,耐磨結實,在田野在工地裡也少不了它的身影。由他任首任管委會主任的南平市榮華山產業組團,可以說就是這雙靴子一步一個腳印踩出來的。

  “廖書記主管榮華山期間,幾乎每天都會來產業園裡走一走,看一看。”作為當年廖俊波首批引進的重要客商,鄭建華回憶說,有一次裝置正在入園拖運過程中,突然天降暴雨,拖車陷入泥潭,裝置暴露在雨中,情形十分危急。

  當時廖俊波正在工地視察。得知此事,他立馬打電話調來吊車,身著雨衣雨靴,現場指揮,把裝置安全送入了廠房中。

  一輩子,風裡來,雨裡去。誰能想到,廖俊波走的那一天,也是一個雨夜。

  2017年3月18日的晚上,陰雨如注。忙了一天的廖俊波回家吃了幾口飯,又急匆匆出門趕一個會。妻子林莉挽留說:“今天週六,雨這麼大,就不能推一推嗎?”

  廖俊波笑著搖搖頭。

  那個星期,他三天跑了四座城市,每晚只睡兩三個小時,一上車,幾乎倒頭就睡。誰想到,車行至建甌市小橋服務區附近時,突然發生側滑,撞上了防護欄。

  還在睡夢中的廖俊波,就這樣被毫無防備地甩出車門,撒手人寰。

  噩耗傳來,張義建失眠了。這位福建名小吃東平小胳的傳承人,當年正是受了廖俊波的鼓勵,才得以將自己的手藝發揚光大,走上了產業化發展之路。

  兩年前春末的一天,大雨如注,他騎著車去找廖俊波討教商標註冊的事。

  準備離開時,看著張義建溼透的褲腳,廖俊波關心地說:“我也沒有什麼東西送給你,你就把這雙雨鞋穿走吧。”

  “看見這雙雨靴,就像看見了廖書記。”如今,他仍珍藏著這雙雨靴,摩挲舊物,如見故人,再也捨不得穿。

  廖俊波的主要事蹟16

  在擔任福建省政和縣委書記期間,廖俊波經常跟周圍的同志說起“背石上山”。

  在傳統農業縣裡建設工業園區,幹部群眾有畏難情緒。他說:“這是背石上山,再難我們也要幹。”

  農村幹部向他訴苦,村裡基礎設施差,發展條件有限,引不來大專案。他說:“專案不一定大,背石上山要向前,一點一點做起來,就能有發展。”

  高山區鄉鎮困難多,鄉鎮幹部希望快步大發展。他說:“背石上山不怕慢。不想不做、只想不做,才會耽誤發展。”

  “背石上山不怕慢”形象地體現出廖俊波同志面對重擔不畏艱難的精神狀態。當前,改革發展的任務都很重。每一項改革都需要有攻堅克難的思想準備。廖俊波同志擔任縣委書記的政和縣,多年經濟社會發展都是福建的“省尾”,脫貧攻堅和改革發展的任務更加繁重。他以“背石上山”來要求自己,激勵幹部,體現出他對欠發達地區發展艱鉅性的清醒認識,更展現出勇挑重擔、努力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背石上山不怕慢”,體現出一種發展定力。每個地方都盼望能發展得又好又快,作為地方領導,如果在緊迫的發展願望面前產生急躁情緒,就可能“情不自禁”地“貪大求快”。尤其是在政和縣這樣的欠發達地區,一方面幹部群眾改變面貌的願望更強;另一方面自然條件有限,發展基礎更差。這就更需要領導幹部能有“不怕慢”的定力。廖俊波同志擔任政和縣委書記4年多,儘管堅持“背石上山不怕慢”,但這裡山河舊貌換新顏,經濟社會都有很大發展。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那句話:不怕慢,就怕站。“背石上山”是一種堅持不懈、穩步發展的定力,也體現出久久為功的耐心和毅力。

  廖俊波生前曾經到福建東山縣學習優秀縣委書記谷文昌的事蹟。回來以後,他多次說過:“在一個地方幹14年自己能不能幹下去?群眾願不願意讓你幹下去?”這是他對自己提出的高標準要求,也是一個基層領導幹部應有的精神狀態。做官一任,造福一方,當然要做出政績來。但這種政績要寫在歷史發展的長河裡,要有利於地區的長遠發展。“背石上山”就需要一任接著一任幹。每一任領導都要多做打基礎、謀長遠的工作,踏著堅實的步伐向山頂走去。這樣,我們才能邁向自己的目標,但不一定能在自己任上“登到山頂”。“背石上山不怕慢”其實也是廖俊波同志堅持一任接著一任幹、不求顯績求實績的決心宣示。

  “背石上山不怕慢”還體現出廖俊波同志作為領導幹部的務實作風。這種作風建立在對當地情況的全面瞭解基礎上,表現出的是廖俊波同志不怕困難、奮鬥不歇的決心和信心,更體現了他不急不躁、穩步推動地方發展的科學理念。廖俊波同志這種務實作風,值得每一位基層黨員幹部認真學習。

  廖俊波的主要事蹟17

  “壯志未酬英魂散,音容宛在斷人腸”。一個月前,當廖俊波不幸因公殉職的訊息傳開時,許多相識與不相識的人都陷入了深深的悲痛與惋惜,人們紛紛在網站和微信上留言、哀悼,南平一個微信公眾號自發製作了悼念廖俊波的連結,七天時間點選量超過41萬次。不少群眾專程從外地趕到南平為他守靈、給他送行。

  一個月過去了,人們依然懷念著廖俊波,提起他,許多人仍然眼眶溼潤、聲音哽咽。

  一位領導這樣評價廖俊波:“他是一個像陽光一樣的幹部,通體透亮,沒有雜質,時刻散發著公僕情懷、黨員本色、黨性光輝。”或許,這也正是人們如此懷念廖俊波的緣由。

  一個再也不能兌現的承諾

  與廖俊波接觸過的人都說,廖俊波是一個人情味很濃的人。

  在政和,每年大年初二,他都要到石屯幾個徵地村的村民家中拜年,感謝大家一年的辛勞。回到南平工作後,春節他還給政和的幾位老同志一一打電話,送去新年祝福。

  “他對人對事,總是這樣無微不至。”政和縣政協主席魏萬進介紹,一次,省委統戰系統支援政和一輛新轎車,廖俊波把新車安排給了他。

  “你經常要往外地跑長途,新車還是留在縣委辦吧。”魏萬進推辭。

  “早就想給你們換一部車,可是縣裡財政緊張,每一分錢都要用在刀刃上。這下有了新車,你就不要再推讓了。”最終,魏萬進還是拗不過廖俊波的堅持。

  去年夏天,廖俊波到武夷新區天圓地方專案察看施工進度,發現工人們揮汗如雨。他把專案負責人輕輕拉到一旁:“你看,你們企業的文化宣傳做得這麼好,能不能也宣傳宣傳防暑降溫知識?”

  當天,他就叫人送來防暑降溫藥品。不久,他把醫務人員請到現場,給工人們培訓防暑降溫技能。

  “廖書記守承諾、重情義。”2013年,福建忠天電機有限公司董事長鄧少忠和其他四家企業被廖俊波的招商誠意打動,抱團到政和“闖一闖”。

  這一闖,他們更是被廖俊波的認真折服:“企業遇到貸款難題,廖書記幫忙協調;生產急需用電,他與電力部門溝通;企業用工短缺,他帶著教育等部門的同志來研究如何培訓員工;為了給企業爭取優惠電價,他連夜組織召開協調會,數次帶隊到省上爭取……”

  “還在建設廠房時,廖書記頂著烈日來,工地條件簡陋,有時他連礦泉水都沒喝上一口。”回憶起當時的情形,鄧少忠哽咽了:“他給我們企業的承諾,一項項都做到了,只有一件事,他答應到我公司裡喝杯茶,現在再也不能兌現了……”

  “我們要懂得感恩,心中有戒”

  在一些人看來,廖俊波又是個不近人情的人。

  愛人從教27年,仍然堅守在三尺講壇,他反而說:“孩子們喜歡你,你就多辛苦一些,可不能誤人子弟呀。”

  妻舅在基層中學當了十年教務處副主任,也沒因他是領導而“挪窩”。

  妹妹至今仍然是企業職工,他對妹妹說:“職工也一樣能幹得出彩。”

  廖俊波的一位中學同學經常去看望廖俊波的父親:老爺子喜歡下棋,他就陪著下棋;老爺子喜歡蘭花,他就陪老爺子上山找……他想透過廖俊波得到關照提拔,老爺子過意不去,替他開了口。可是廖俊波卻找來這位同學說:“我們是多年的好兄弟,你經濟上有困難,我一定全力支援你,可是政治上要講規矩、要憑真本事。”

  廖俊波常跟家人說:“我們要懂得感恩,心中有戒,黨和人民給予我們的已經夠多了,我們可不能再貪圖什麼。”

  不管是在榮華山、政和還是武夷新區,廖俊波總要在大會上強調:“誰要是打著我的旗號搞工程,你們要馬上拒絕,我沒有這樣的親戚。”

  榮華山產業組團剛開始建設時,有4000畝的土地要進行三通一平,涉土方、管網、道路、綠化等諸多工程。然而,讓園區建設方、南平合成革產業協會會長鄭建華欽佩的是,廖俊波沒有介紹一個熟人或親戚來承包工程。“三年的時間裡,他只找我幫忙一件事。那是2010年端午節前,他請我幫忙代購兩箱粽子。為此,還特地交待駕駛員給了我200元錢。”

  在政和工作期間,父親要到政和看他,他與父親約法三章:自己坐車,吃、住都要在父親的朋友家。妻子林莉到政和,從來沒吃過食堂一餐飯,縣裡的同志幾乎都不認識林莉……

  廖俊波不僅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對待下屬亦是如此。“事業要上去,隊伍不出事。”不管在哪裡,這是廖俊波在大小會議上強調最多的一句話。他時常語重心長地對下屬們說:“組織培養一名幹部不容易,我們要倍加珍惜,千萬不要去觸碰紅線和底線。”

  “退休了,我就好好照顧你們”

  女兒廖質琪喜歡管爸爸叫“小老頭”。確實,一心撲在工作上的廖俊波常年透支身體,臉上已刻下一條條與實際年齡並不相符的皺紋。而聰穎的女兒也一直是廖俊波的驕傲,偶有空閒,他喜歡和同事們聊“我的丫頭”,喜歡和女兒用微信影片聊上一會。“從我記事起,爸爸就沒罵過我,從來都是跟我講道理。爸爸眉心留下的那道疤,就是因為急著給我買禮物,在商店的捲簾門上撞的。”

  可廖質琪在高考前的一天,卻因為爸爸而留下了傷心的眼淚——學校要求每名學生填寫一份家庭報告,瞭解留守學生情況。當天放學回家,女兒在媽媽面前哭了:“媽媽,我今天才知道,我原來是個留守兒童!”由於工作繁忙,直到女兒完成高考,廖俊波已近三個月沒回過一趟家。

  沒有節假日,工作連軸轉的廖俊波和父母妹妹們有12年沒在一起吃過年夜飯了。今年春節前,妹妹們和他約定:在福州一起陪父母過個團圓年。大家都放假過年了,籌備了一番的妹妹卻接到了哥哥的電話:“我又來不了啦。”

  一次次讓家人“失望”,可父母妻兒知道,廖俊波對家人愛得深沉。

  難得與父母在老家相聚,一有機會,廖俊波會幫母親添柴燒火,陪父親下棋聊天。每年,他都不忘給老人買一套衣服、添一雙鞋子。他常跟妻子說:“我工作忙,家裡你費心了,過年過節,別忘了給咱爸媽買東西、發信息。”

  2009年暑假的一天,林莉陪女兒到桂林旅遊。返程時是週末,到達南平已經是凌晨三點多。母女倆剛從車上下來,女兒一眼就看到了爸爸的身影。原來,這天廖俊波恰巧從浦城回到南平,他為妻女煮好稀飯、炒好小菜後就來“接駕”了。

  有一年“七夕”,林莉母女想給廖俊波一個驚喜,悄悄趕到了政和,沒曾想,廖俊波到南平開會了。當晚回到政和時,他給妻子女兒一人帶上了一盒巧克力,給林莉的禮物上寫著:“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其實,他是一個溫情而又浪漫的人。每次回來,他都會在門口親暱地說:‘嗨,親愛的,我回來啦。’每一次出差,他都會發簡訊報平安,讓我放心。我買的每一件衣服、每一個包,幾乎都有他的參與。”回憶起昔日的幸福點滴,林莉臉上泛出了一絲笑容。

  但這樣美好的時光總是太少,偶爾,家人也會抱怨。可是廖俊波卻安慰說:“你們再辛苦辛苦,等我幹完這十幾年,退休了,我就好好照顧你們,洗衣拖地煮飯,我都包了,你們看行麼?”

  “他每次都是這樣,樂呵呵的。我們一家人聚少離多,哪捨得真的跟他生氣。”林莉的話裡透著無盡的柔情與哀傷。

  俊波走了。

  那個臉上洋溢著笑容、一身幹勁似乎永遠使不完的廖俊波走了;那個總不見停歇、走路都帶著風的廖俊波走了;那個把改變落後、讓百姓過上幸福生活當做美妙事業的廖俊波走了。

  俊波走了。

  他以滿腔的忠誠與熱血,寫就了一名共產黨人的光榮。而他未竟的事業與夢想,將有更多的人為之奮鬥,似那滔滔閩江,百折千繞,奔流向前!

  廖俊波的主要事蹟18

  那天是星期六,大雨如注。

  18時30分許,廖俊波匆匆扒完碗裡的飯,又拎起了公文包。在市裡開了一天的會,晚上,遠在百餘公里外的武夷新區還有一場會在等著他——三天前在北京會見客商,對方提出的用地需求,他想在最短的時間裡予以答覆。

  臨出門,深知他脾氣的妻子林莉忍不住還是說了句:“雨下這麼大,這個會又是你召集的,就不能推一推?”廖俊波回過頭來,輕輕一笑:“會議已經安排好了,不能改啊。”

  沒曾想,這一回頭竟是夫妻倆的永別。

  一個小時後,在高速公路上,廖俊波遭遇了車禍……

  2017年3月18日晚22時56分,一直衝刺在追夢路上的廖俊波,終於停下了腳步,年僅48歲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那一刻。

  拼出來的速度

  廖俊波生命裡的最後幾天是這樣度過的:

  3月11日凌晨2時,武夷新區,在研究完12項議程後,會議結束;

  11日早晨7時許,趕動車前往江蘇連雲港招商;

  12日下午,回到武夷新區,開會;當晚,繼續研究專案開工事宜;

  13日早晨7時許,趕動車赴北京參加招商洽談;

  15日下午,飛抵福州後又趕到南平開會;

  16日,武夷新區,上午,召開安置房問題會議,下午,陪同客商考察;

  17日,武夷新區,上午,參加專案集中開工儀式後,開會研究審計工作;下午,陪同南平市領導調研;晚上趕回南平參加次日的會議;

  18日,參加會議……

  這樣緊張的節奏,對廖俊波來說是常態。

  大學時代的廖俊波愛看武俠小說,他信奉“天下功夫唯快不破”。在浦城榮華山產業組團,在經濟欠發達的政和,在武夷新區,與廖俊波共事過的人都領略過“俊波速度”。

  約十年前,在榮華山產業組團管委會,“閩H00613”號越野車“親歷”了“俊波速度”。近4年時間裡,這部車穿梭在浙江、上海、廣東等地,行車裡程達36萬公里。在這個讓人驚歎的旅程上,時任管委會主任的廖俊波拜訪了眾多的客商,醞釀了眾多的專案。大年初一出發,初七返回,廖俊波度過了四個“車輪上的春節”,他說,正月是招商的黃金季,大批企業家返鄉,跟客商更好交流。

  在政和縣工作時,縣政協主席鄭滿生評價廖俊波:見過拼的,沒見過這麼拼的!對此,廖俊波微笑回應,山區發展落後太多了,百姓等不起,我們當幹部的更等不起!

  懷著這樣的情結,在每一個工作崗位上,廖俊波總是以高效率、快動作,為閩北樹立奮起直追的榜樣。

  去年4月24日,南平航天體驗館對外開放,整個專案僅用80天,這讓以效率著稱的“中國航天人”點贊。此間,廖俊波帶隊五次奔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洽談,北京空間科技資訊研究所所長原民輝記得,每次廖俊波都是議程滿滿,就餐時只好叫來快餐,邊吃邊談。當南平航天體驗館已成為大武夷旅遊的新熱點時,廖俊波又開始謀劃建設“航天小鎮”。就在出車禍的前一星期,廖俊波還帶隊赴京與原民輝勾勒了“航天小鎮”的發展願景,可現在他再也看不到美好藍圖的實現了。

  “揹著石頭上山也要幹”

  2011年6月,廖俊波履新政和縣委書記。當他提出要在經濟欠發達的政和建設省級工業園區時,眾人持疑:“有錢還不如拿來發工資。”“山區搞工業,是揹著石頭上山,吃力不討好。”

  廖俊波給大家打了個比方:“假如有三個孩子,大兒子要買房,二兒子要娶媳婦,三兒子要讀大學。就一點錢,我們要先給哪一個?當然是小兒子。上大學,學到了知識,可以改變一家人的命運。園區就是我們的小兒子。”

  最後,他擲地有聲地說:“揹著石頭上山也要幹!”

  2012年7月,同心工業園破土動工,3個多月完成徵地3000畝,半年後首家企業投產,創造了省級工業園區建設的“政和速度”。

  從最初的選址,到規劃,到建設,園區的每一個角落、每一點進展,都有廖俊波的身影。只要一有時間,不分白天晚上,哪怕是去南平開會回來路過,廖俊波都要到工地上走一圈,瞭解情況,解決問題,用他的話說,是“能在現場就不在會場”。為了承接閩浙沿海機電產業的轉移,廖俊波半年間到福安不下40次,透過集體會面與單獨商談,接觸企業200多家。

  有人戲說:園區是廖書記用腳踩出來的。

  三天兩頭跑工地、跑招商,廖俊波的車上有一批“裝備”以應不時之需:雨鞋、雨傘、換洗衣服,還有一床可收納為抱枕的薄被。有時候到外地招商,廖俊波和客商談到深夜,司機就蓋著薄被在車上休息,為回程養精蓄銳,返程時,廖俊波也蓋著這床薄被眯上一會。

  對廖俊波的“超常”工作方式,時任榮華山產業組團管委會副主任的劉暉明戲稱廖俊波是 “三無人員”——無固定工作地點,在車上,在飯桌上,在工地上,在田頭,隨時辦公;無固定作息時間,每天起早貪黑,食宿不定;無固定節假日,節假日常在外奔波招商。

  在浦城,能讓廖俊波放下“背上石頭”的地方是縣招待所前的一塊臥石——有時長途出差回來,坐車坐得腰痠背疼,廖俊波就會仰臥在臥石的弧面上,請劉暉明為他拉一拉腰。

  追夢不覺路遙遠

  4月11日,武夷智谷軟體園迎來上市公司南威軟體集團的軟裝工程技術人員。5月初,這家公司的分支機構將入駐8000平方米的辦公大樓。

  100多天前,還有人質疑:在人才匱乏的閩北搞軟體園是不是痴人說夢?可事實是:武夷智谷軟體園現已簽約入駐全國各地企業26家,還有40家企業達成意向,正緊鑼密鼓籌備簽約入駐事宜,這其中不乏浪潮集團、東華軟體等國內知名企業。

  建設軟體園,是廖俊波諸多“新區夢想”之一。敢於造夢、勇於追夢的他,同樣樂於讓大家分享他的夢想。

  在浦城榮華山,廖俊波為產業組團預設“未來之夢”。面對閩浙交界處的這片荒山,他提出50年基礎設施不過時的理念,超前規劃建設60米寬的主幹大道等,全力打造閩北對接“長三角”的前鋒平臺。到他離任時,榮華山已建成首期工業平臺3732畝,招商引資簽約專案51個,開工23個,總投資28.03億元。去年,產業組團實現產值約85億元。

  在政和同心工業園,廖俊波為徵遷村民描繪“工業之夢”:把園區建起來,把企業引進來,大家就可以在家門口就業,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可以回來。外來的人多了,還可以出租房子、搞餐飲……在石屯村老黨員鄧奕輝家中,廖俊波和村民代表促膝夜談。“廖書記,建園區我們支援,你們先進場施工,徵地補償的事以後再說。”廖俊波的誠意打消了村民們的疑慮。短短3個多月,3000畝土地和630座墳墓全部徵遷完畢。2015年11月,廖俊波調任南平市副市長(兼任政和縣委書記)時,同心工業園入駐企業已有68家。

  在武夷新區,廖俊波傾力構築“新城之夢”。他說,能夠造一座新城,繁榮一方經濟,對人的一生來說是何等的幸事!2015年11月,廖俊波擔任南平市副市長,就分管武夷新區,2016年10月,廖俊波履新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長,又兼任武夷新區黨工委書記,這期間,武夷新區發展逆勢上揚,2016年完成固投152.89億,比增7%,增幅位居全市第二;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產值24.6億元,比增6.8%。

  在武夷新區期間,廖俊波帶隊15次赴京,和魯能集團、中國人壽、浪潮集團等達成投資意向上百億元。同事們稱廖俊波是武夷新區的“最帥推廣大使”,每一次推介會,他都親自上陣,從開場白到結束語,無一不精心構思。面對這些大型企業的高管,廖俊波妙語迭出,神采飛揚,旅途的勞頓此時似乎煙消雲散。

  3月14日,赴京和浪潮集團洽談時,廖俊波激情洋溢的推介深深打動了對方高管,雙方約定3月下旬再會。3月25日,浪潮集團如約派出福建區負責人。出發前,該負責人給武夷高新技術園區開發建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智強發來讓人動容的簡訊:“我們一定會攜手完成廖副市長未竟的夢想!”

  廖俊波的主要事蹟19

  4月12日,政和七星溪畔的宋代古村——石圳村開始申報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就在四年前,這裡還是一個垃圾滿地、冷冷清清的小山村。

  現在的石圳,已是國家3A級景區,最多的一天迎來近萬名遊客。而當年帶領姐妹們艱苦創業建設美麗鄉村的袁雲機,如今已是“全國三八紅旗手”,還擔任了村支書。她忘不了在創業之初廖俊波的鼓勵:“小地方也可以有大作為!”

  不以“小”而無作為,不因“難”而不作為。其實,這也正是廖俊波自己的真實寫照。

  “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

  在推動閩北加快發展的每一個戰場,不甘人後的廖俊波都是一員善於攻堅的“猛將”。

  “初戰”榮華山——當時,這裡還是福建北大門、閩浙交界的一片荒山。市委、市政府的決策是在此建設工業園區,以更好對接“長三角”尤其是浙江產業轉移。廖俊波成了榮華山的第一個“拓荒者”,帶著向市裡借的2000萬元啟動資金和四處抽調的七八個人,在臨時租用的南浦街道里塘村舊村部裡,歷時四年多,描繪出了一幅和投資者“共享榮華”的發展圖景。

  “再戰”政和——面對這裡發展長期處於福建“省尾”的尷尬,廖俊波抓住中央支援福建加快發展和省委扶持貧困地區發展的重大機遇,帶領班子積極謀劃,提出突破城市、工業、旅遊、迴歸等“四大經濟”,實現“弱鳥先飛”的跨越發展思路,喊出“一切為了政和的光榮與夢想”的響亮口號。2012年,政和縣域經濟發展指數在全省提升35位,上升幅度全省最大;2013年,政和首次進入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十佳。

  “轉戰”武夷新區——2018年,南平市行政中心搬遷將啟動,萬眾矚目的新區建設須全力推進。“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是衝刺”,廖俊波全力推行“一線工作法”,堅持在一線“解剖麻雀”,以釘釘子精神,推動專案建設提速提效。他曾經3天跑了4個城市、會見了6批客商,用69天拿下了別的城市一年多都沒拿下的專案。在他不知疲倦的奔走中,有12個重大產業專案簽約或在談,總投資達340億元……

  在經濟欠發達的政和建設省級工業園,不少幹部對招商沒信心。廖俊波鼓勵大家:“別人能做到的,我們也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他在園區建立了“兩不見面”服務機制,即企業不必與審批部門見面、不必與徵地農民見面,只要提交完整資料,其餘事情由園區管委會提供全程服務。“一個企業落地需要千百個理由,不落地只要一個理由。”廖俊波推行的24小時全天候服務,感動了一個個前來探路的客商,來自浙江和鄰縣的一批企業相繼落地,博田機電公司董事長謝招貴在園區建廠後,又動員哥哥把工廠也搬到了政和。就連遠在江蘇的客人,也慕名到園區來考察取經。

  “要發展,就不懼怕突破條條框框”

  2015年7月,政和縣又啟動同心電商產業園的建設,廖俊波力邀廈門一家全國知名的電商企業參與運營。對這個邊遠小城,這家公司頗為猶豫。7月17日,廖俊波果斷帶上幾位縣委常委和相關部門負責人,直奔廈門現場辦公。第一天,廖俊波一行與該公司高層開展無縫隙交流,梳理問題;第二天,廖俊波一行閉門謝客,在賓館裡現場辦公,擬出了個性化的招商政策;第三天,雙方再次座談,當這些方案高效呈現的時候,公司董事長被折服了,當場拍板,決定北上政和。

  “要發展,就不懼怕突破條條框框”,這是廖俊波常說的一句話。他鼓勵身邊的幹部:出於公心開展的創新,只要不違反原則,你們可以大膽幹,出了差錯我擔著!

  在擔任邵武市分管工業的副市長期間,他創造性地提出建設專業化產業平臺,任職期間規模工業產值三年翻了近一番。在處理國企改制、化解歷史遺留不良債務上,他透過艱苦談判,成功化解了原國有企業不良債務1.3億元,盤活工業用地近200畝,為13家擔保企業解除了債務鏈;面對邵武燈芯絨廠、車輛廠、印刷廠等幾家“老大難”國企,他採取多種渠道融資的方法,徹底完成了改制工作。

  主政政和時,為了解決專案審批的“公章旅行”問題,廖俊波在全省首創 “並審聯批”制度,將所有與專案落地相關的審批部門聯合組成“並審聯批工作組”,自己任組長,過問每一審批中的難點。2013年5月13日,11家機電企業透過並審聯批集體入駐同心工業園,當年底又有11家企業入駐,兩批企業從簽約到入駐,均不到半個月。

  在擔任南平市副市長期間,廖俊波分管規劃工作,他將邵武市“多規合一”的全省試點經驗在閩北各地推行;針對武夷新區用地規劃問題,在全省首創 “彈性規劃用地”方法,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得到省直相關部門的肯定。

  在武夷新區,廖俊波還推出了“派單綜合審批包”制度,每季度召開企業家座談會,企業當場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包”,列成明細表,派單給有關部門,有關部門則給出解決問題時限。為了把“派單機制”落實,武夷新區效能辦等部門組成聯合督查組,進行督查。

  在廖俊波從政生涯裡,每一次履新都是一次創新的起點,也註釋著他敢於突破的“作為觀”。

  “思想領先一步,動作快人一步”

  3月底,在整理廖俊波遺物時,女兒廖質琪意外發現他在讀《清潔化生產概論》一書。清潔化生產是目前較為前沿的環保生產理念,從書中的圈點批註可見廖俊波對武夷新區產業發展的前沿構想。

  廖俊波常說:“思想領先一步,動作快人一步。”在現任政和縣委書記黃愛華(時任政和縣縣長)看來,追求速度的廖俊波是有準備的快,他的創新帶著理性,他的夢想基於現實。

  廖俊波思想領先的“法寶” 是不斷汲取新知識。每到一個新的崗位,廖俊波都要買來大量相關書籍學習,多年的讀書筆記累積起來接近一米高。在政和期間,廖俊波曾六赴杭州招商,由於工作行程緊張,廖俊波總是婉拒遊西湖賞美景的邀約,可是有一回他卻擠出時間到書店買回一大摞書。當年司機林軍還成了廖俊波的“學習助手”,在參加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院經濟管理專業學習時,廖俊波常將各種問題和答案抄在本子上,在工作間隙兩人相處時,就讓林軍和他開展一問一答。

  說到廖俊波的好學,返鄉創業的政和小夥張斌感觸極深。2014年9月,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外從事電商的他認識了廖俊波。沒想到第三天,就意外地接到廖俊波的電話,約他到辦公室談談。到了辦公室,張斌感到意外,原來廖俊波想向他學習如何開一個成功的網店。一番深談後,第二天,張斌又登門給廖俊波送去了三本關於如何開好網店的書。2015年春節,大年初一,廖俊波將政和縣在上海從事電子商務的創業青年邀請到一起,啟動了政和縣的“電子商務元年”。4個月後,政和縣電商創業孵化園正式開張,張斌和近30家電子商務企業入駐。如今,僅張斌的卡斯頓公司每年銷售額就近9000萬元,政和縣也被評為“中國電商百佳縣”。

  思路決定出路。

  在武夷新區,廖俊波成功引入魯能集團、中國人壽等近十家“國字號”大型企業開展專案洽談。他清晰地梳理出一系列前瞻性的理念指導招商工作:“我們在招商中不要妄自菲薄,要發揮青山綠水的比較優勢,做強我們的賣點;以產興城,以城帶產,產城融合,這其中產業是支撐的關鍵點,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培育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3月6日,廖俊波帶隊第六次到中國人壽總部,和國壽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楊華良副總裁就“國壽家園”專案第三稿設計方案交換意見,未來中國人壽將在全國設立多個養老養生基地,武夷新區位列其一。

  在楊華良案頭上,廖俊波看到了一本經濟類的新書,回到新區後,他在網上訂購了這本書。3月20日,新書郵到,斯人已逝,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廖俊波的主要事蹟20

  4月的閩北,春意盎然。政和東澗村的花卉長廊,紫藤花正在怒放;郢地村的牡丹園,又迎來了穿梭的遊人;“白茶小圳”石圳,也到了春茶採摘的時節……

  可是,鄉親們盼望的廖書記再也不會回來了。那個把“讓23萬政和百姓過上幸福生活”視為“美妙事業”的廖書記,給鄉親們留下了無盡的念想與思憶。

  “他就跟我們農民一樣”

  65歲的餘金枝珍藏著一張和廖俊波在茶園裡拍的合影照片。

  那是2015年的採茶季,廖俊波到石圳村調研,看到茶園裡餘金枝和幾位村民正在忙碌,也加入進來:“小時候我採過茶,阿姨,我來搭把手。”他一邊採茶,一邊和大家聊起茶事:“我們的茶葉賣得好不好?都賣到哪?能賺到錢嗎?大家有什麼困難可以和我說說,我也來出出主意。”茶園裡,不時響起爽朗的笑聲,旁邊有人也隨手按下了快門。

  “他就跟我們農民一樣。”餘金枝說。

  在建陽赤岸村,村民丁本鍾也有一件珍藏——廖俊波的名片。

  今年3月初,丁本鍾來到武夷新區管委會,找領導反映回撥地的落實問題。正當丁本鍾在辦公室門口踟躕時,便聽到一個人熱情地招呼:“進來,坐坐坐。”那人一邊請丁本鍾進門,一邊關切地問,並拿本子記錄下每一個細節問題。“當下我不知道他是誰,只是覺得他這麼熱情,這麼細心,或許能幫上忙。”丁本鍾說,“直到他遞過來一張名片,才知道眼前這位笑容滿面的人是新區的書記,是市委常委、副市長。”

  “太親切了,他沒一點官架子。”丁本鍾說。

  在鄉親們眼裡,廖俊波是“自己人”,沒有距離。因為在廖俊波心裡,鄉親們的事都是天大的事。

  在東澗村,85歲老人魏品琳回憶:那次廖書記在涼亭裡和我們拉家常,閒談中老人們說起飲水難題,村裡的水是從山澗裡引來的,一到雨天,就成了黃泥水。廖俊波立馬徵求身邊住建局負責同志的意見:“大家看看,這個問題我們能解決嗎?”兩個月後,村裡的飲用水過濾池建成了,村民們再也不為雨天飲水發愁。

  同心工業園區建設,土方量巨大。有一次,一場暴雨過後,高處的泥漿湧進了村民家裡。廖俊波聽說後,立即趕到村民家中,邊組織轉移安置、清理淤泥,邊跟鄉親們道歉:“對不起啊,給你們帶來麻煩了,請大家原諒。”

  又有一次,徵遷村民向他反映:“我家茶園種的是梅佔,價值高,都按統一標準補錢,這不合理啊!”廖俊波把這合理訴求記下了,很快就給了村民滿意的答覆。

  尋找脫貧致富的“金鑰匙”

  政和,是閩東北交界的一塊紅土地,也是經濟欠發達地區。

  帶領老區蘇區的鄉親們擺脫貧困,這是廖俊波走馬上任政和縣委書記後最大的夢想。

  打造工業平臺,讓鄉親們實現家門口就業;發展現代特色農業、鄉村旅遊,推動一產“接二連三”;發展農村電商,藉助“網際網路+”實現“彎道超車”……廖俊波一次次深入鄉村調研,和一線幹部群眾一起梳理思路,尋找開啟致富之門的“金鑰匙”。

  在他的支援下,油用牡丹專案落地高山區鎮前鎮郢地村。2014年4月,郢地開出了第一朵牡丹,“北花南栽”意義重大,基地負責人朱曦興奮地拍了照片發給廖俊波,同樣欣喜的廖俊波回了8個字:“辛苦付出有了收穫”。如今,郢地百畝牡丹觀賞園已經開始接待遊客,數百畝油用牡丹也即將進入盛產期。

  在他的牽線下,一家花卉種植企業落戶鐵山鎮東澗村,流轉土地400畝,搭起了成片的大棚,種植玫瑰、文心蘭等。如今,東澗已成了“花海”,在花卉基地的帶動下,全村超過一半的人口從事花的產業,鄉親們年均收入從5000多元增加到1萬多元。

  在他的鼓勵下,石屯鎮石圳村的鄉村遊越來越紅火,村裡外出打工的年輕人紛紛返鄉創業,連外村人也聞著商機而來。2016年,石圳村旅遊收入超過百萬元,村裡的貧困戶全部脫貧……

  在外屯鄉調研時,廖俊波得知不少貧困戶苦於缺發展資金,想從銀行貸款,卻又沒有銀行認可的抵押物。回到縣裡,他走訪每一家銀行,並帶著金融、農業等部門的負責人實地考察,尋求解決辦法。

  最終和郵儲銀行達成共識,以沉澱在財政戶頭上的200萬元政府扶貧貸款貼息為政府保證金,在全省率先推出“三農小額擔保貸款”這一定製型信貸產品。短短三年,郵儲銀行發放支農信貸6000餘萬元,惠及農民700多戶,帶動農民增收2000多萬元。政和縣因此被列為“全國扶貧小額信貸示範縣”。

  “我們最先獲得了110萬元的貸款,蓮子種植的規模很快就上去了。”說到廖俊波,外屯鄉農家人蓮子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許仁壽有著說不完的感激。

  有一陣,蓮田裡的福壽螺成了災,老鄉們急,廖俊波更急。他到省上農科院、海洋漁業廳去請專家,採取了生態防治的技術。“建立套養基地,透過養殖甲魚、鯉魚來吞食福壽螺。”許仁壽說,這一辦法不僅消除了蓮田的福壽螺之災,每畝還增收近千元。

  如今外屯鄉蓮田成片,每到荷花盛開的季節,遊人絡繹不絕。村民除了販售蓮產品,還搞起了農家樂。

  “每年都給群眾一個驚喜”

  初到政和,廖俊波就聽說了一件事:當地已經20多年沒出過一個清華、北大生,許多有條件的家長捨近求遠將孩子送往外地就學。教學質量上不去,根源在哪?帶著疑問,廖俊波叫上分管教育的副縣長,夜訪政和一中。

  “書記看得很細,一間間教室、一個個辦公室走過,從學生的作業,到老師近期在讀的書刊。”政和一中校長魏明彥回憶,那晚,廖俊波在學校一直待到了晚自習結束,臨走前他們還站在樓前小空地上聊了半個多小時。

  魏明彥提的建議,廖俊波都上了心。他向常年在教學一線的妻子討教提升學生成績的關鍵點,又親自協調溝通,推進政和縣中小學與福州名校結對子工作,同時加大了教育投入。

  在政和期間,廖俊波每年必定參加高三畢業班的省質檢分析會,與老師們一起分析解讀各項資料。“會前,書記一定會找我要三份材料:學生的排名表、單科成績的排名表以及政和一中在全市所處情況的彙報。”魏明彥說。

  2013年,政和一中一位考生被北京大學錄取;2015年,政和一中透過省一級達標校驗收;2016年,政和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透過國家驗收。

  “每年都要給群眾一個驚喜”,這是廖俊波對政和百姓的承諾。大家感受著教育事業的蒸蒸日上,也眼見著城市環境的日新月異。

  按照廖俊波“建一座有歸屬感的城市”的構想,2012年伊始,政和啟動了31個城市建設專案,總投資26.3億元。小縣城成了“大工地”,黃土揚塵,道路擁堵,諸多不便,但有一位退休老同志卻壓抑不住興奮,寫下了打油詩:“政和人民好福氣,來了一個好書記……”此後的每一年,政和都有至少30個城建專案在建,年度完成專案投資在15億元以上。主街白改黑、市民廣場、文化中心等專案相繼竣工;珠山灣、解放、同心等9座大橋相繼建成;渡頭洋、官湖洋、松源洋等3個城市新區骨幹路網加快建設……

  眾多驚喜中,還有醫療衛生事業的變化。2014年7月,南平市第一醫院政和分院簽約、揭牌。政和縣醫院成為閩北首個實現託管的縣級醫院,群眾在家門口就可以享受到三甲醫院的醫療技術和服務。

  還是廖俊波擔任邵武拿口鎮鎮長的時候,3歲的女兒這樣問他:“爸爸,你是拿口鎮最大的人嗎?”廖俊波很認真地回答:“不,爸爸是全鎮最小的人,因為爸爸是為全鎮人服務的。”

  真心實意為百姓造福,這就是廖俊波始終不忘的初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