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生產工作總結(精選9篇)

糧食生產工作總結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指一定時期的一定地區,在一定的經濟技術條件下,由各生產要素綜合投入所形成的,可以穩定地達到一定產量的糧食產出能力。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糧食生產工作總結(精選9篇),歡迎閱讀參考!

  糧食生產工作總結1

  一、糧食生產情況

  1、糧食種植計劃。2021年全年糧食計劃種植面積372萬畝,其中夏季糧食計劃種植面積185萬畝、秋糧種植面積187萬畝。糧食總產127萬噸,其中夏糧總產88萬噸、秋糧總產39萬噸。

  2、完成情況。2021年度糧食播種面積370.66萬畝,較上年減少1.01萬畝,同比下降0.27%;糧食總產量128.35萬噸,較上年增加1.51萬噸,同比增長1.2%;糧食綜合單產346.27公斤/畝,較上年增加5公斤/畝,同比增長1.47%。其中:小麥面積183.72萬畝,較上年增加0.88萬畝,同比增長0.48%,小麥總產量89.41萬噸,較上年增加0.43萬噸,同比增長0.48%;玉米麵積77.94萬畝,較上年增加5.44萬畝,同比增長7.5%;玉米總產量27.36萬噸,較上年增加1.36萬噸,同比增長5.23%;大豆麵積102.08萬畝,較上年減少6.62萬畝,同比下降6.09%;大豆總產量9.47萬噸,較上年減少0.23萬噸,同比下降2.37%。 3、專用品牌糧食生產。今年發展專用小麥訂單生產面積172萬畝,其中利用專用品牌糧食生產建設和小麥高質高效建立專案資金實施小麥訂單生產50萬畝。發展大豆、玉米訂單產58萬畝,全縣發展專用品牌糧食生產面積240萬畝。

  二、工作成效

  1、全面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強化科學技術對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的支撐作用。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協調好糧食增產和糧食優質化的關係,大力發展優質專用糧食綠色高效栽培整合技術,實現糧食提質增效。最佳化糧食區域種植佈局和品種結構調整,建立“一村一品”規模化種植格局。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積極培育和建立小麥、大豆全產業鏈融合體,2019年由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省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牽頭,組織相關科研機構、種子企業、麵粉加工企業、社會化服務機構和種植(農機)專業合作社等構建全省首個小麥產業鏈聯合體-渦陽縣小麥產業鏈聯合體,探索小麥全產業鏈運營新模式。實現農資供應、訂單生產、社會化服務、健康栽培、優價收購、精細加工、品牌銷售一體化。推廣全程託管服務模式,積極為生產農戶開展“供、耕、種、管、收、儲、加工”產前、產中、產後一系列社會化服務,充分發揮產業聯合體的引領帶動作用。為糧食生產穩步健康發展提供強力支撐。確保糧食總產穩定在130萬噸,優質化率達95%以上。

  2、推行訂單生產,大力發展專用品牌糧食生產。

  結合實施省專用品牌糧食生產、小麥高質高效建立專案建設,認真制定出臺了《渦陽縣2021年專用品牌糧食生產綠色發展提質增效實施方案》和《渦陽縣2021年小麥高質高效建立實施方案》。大力發展強筋小麥、弱筋小麥、黑(糯)小麥和渦陽大豆專用品牌糧食。依託種子、麵粉加工龍頭企業,建立專用小麥訂單生產基地172萬畝,其中強筋小麥135萬畝、弱筋小麥25萬畝、黑(糯)小麥5萬畝、專用小麥生產基地7萬畝。強(弱)筋小麥確保以每斤高於市場價0.05元的價格回收商品麥、糯小麥每斤高於市場價0.20元的價格回收商品麥、黑小麥每斤高於市場價0.40元的價格回收商品麥。依託小麥高質高效建立、專業品牌糧食生產專案,建立強筋專用小麥訂單生產基地50萬畝,建立楚店、龍山、西陽、石弓鎮4個整建制鎮、18個萬畝以上連片種植示範片和20個科技示範基地(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

  3、強化作物育種聯合攻關,促進農作物品種調整最佳化升級。

  由安徽省農科院作物所和亳州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科研人員,組成作物育種和配套技術研發聯合攻關創新團隊,一方面積極培育高抗病性,特別是培育出抗赤黴病的小麥新品種。另一方面加強農作物整合技術研發和綠色高質高效模式攻關,解決區域共性技術瓶頸。把作物栽培、農機作業、生物防治、耕作方式整合組裝適宜當地推廣的小麥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透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建立的科技示範基地示範推廣,再輻射帶動廣大農民加以應用。大力推廣優質、高效、多抗小麥新品種。重點推廣穀神麥19、渦麥9號、中麥578、荃麥725等品種;大力推廣關鍵技術措施。重點推廣機械精細整地播種、減量多次施用配方肥、綠色生態防治病蟲害和適期單一品種收儲等技術。

  4、建立科技示範基地,輻射帶動專用糧食生產可持續發展。

  積極培育專用品牌糧食主體,輻射推廣“金沙河種植模式”、“正宇託管服務模式”,帶動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建立穩固的專用品牌糧食生產基地,打造“金沙河”、“正宇”品牌強筋小麥生產基地、“到家”品牌富硒黑小麥生產基地、“愛家”品牌高蛋白大豆生產基地。

  三、存在問題

  1、品種多亂雜現象難改觀。市場銷售小麥品種多達百餘個,雖然強筋小麥品種占主導地位,但仍存在品種間特性、品質、抗性差異較大。

  2、單品種連片種植難實施。在加大實施“一村一品”種植工作力度的情況下,要實現萬畝以上單一品種集中連片種植仍有一定難度。主要體現在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從抗風險能力方面考慮,大面積種植也選擇2-3個品種。

  3、發展“渦陽硬質小麥”地標產品重視程度不夠。今年,我縣成功申報“渦陽硬質小麥”國家地理標誌證明商標。在發展地標產品認識上、標準制定上以及宣傳方面重視程度不夠。

  四、建議

  1、加快推進“一村一品” 規模化種植發展步伐。結合實施小麥高質高效建立、小麥綠色專用品牌建設專案,整建制推進“一鎮一品”、“一村一品”規模種植。

  2、加快推進全程託管服務程序。支援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延長服務鏈條,為小麥種植提供全程化、標準化託管服務。推行統一種植品種、統一種子包衣、統一配方施肥、統一機械作業、統一田間管理、統一病蟲防控、統一單收單儲。

  3、加快推進品牌化建設。打造“渦農品牌”,大力發展“渦陽硬質小麥”地標產品。重點推廣穀神麥19、渦麥9號等為代表的當地培育的強筋小麥品種,建立“渦陽硬質小麥”地標產品生產基地。

  4、加快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積極推廣“金沙河模式”、“正宇託管服務模式”,加快培育全程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服務主體,支援開展農資供應、農機作業、農田灌排、統防統治、統配統施、烘乾倉儲、市場資訊等經營性服務。

  糧食生產工作總結2

  今年以來,雅安市積極應對災情旱情疫情,同頻共振、協同發力,紮實抓好糧食生產,為“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貢獻雅安力量,獻禮“中國農民豐收節”。

  一是建機制定目標,深挖糧食生產潛力。下達糧食生產重點工作目標任務,定期開展糧食生產分析排程會,實施糧食安全專項督查行動,堅持示範建立引領,深挖糧食生產潛力。示範推廣“糧經統籌”模式,全市每縣(區)打造萬畝糧油(糧經)示範片1個,儲備、建設市級糧油(糧經)現代農業園區8個,力爭建立省級糧油(糧經)現代農業園區1個以上。目前,全市糧食產量穩中有升,其中,小春糧食播種面積11.08萬畝、同比增加1500畝,產量2.46萬噸、同比增加400噸;大春糧食作物長勢良好,預計播種面積93.2萬畝,能全面完成目標任務。全市油菜籽總產量1.43萬噸、同比增加82噸。大豆長勢較好,預計播種面積8萬畝、擴種2.4萬畝,能完成目標任務。

  二是強政策優服務,充分調動農戶種糧積極性。市委辦、市政府辦印發《關於採取切實舉措促進糧食和大豆生產的工作方案》,明確市級財政連續三年每年安排1000萬元資金用於支援糧食生產。落實好中省各項惠農專案資金,確保到田到戶,目前,耕地地力保護補貼資金髮放9615.4萬元,發放率98.96%,惠及農戶304455戶;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補貼資金髮放1957萬元,發放率98.34%,惠及農戶162831戶;全市三大主糧種植面積34.63萬畝,投保面積29.81萬畝,參保率86.09%。

  三是爭專案強治理,大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田、路、渠、林四網配套的高標準農田,打造連片的高標準農田區域,將糧食產能牢牢“儲存”在土地中,目前,已全面完成6.7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建立穩定糧食生產撂荒地整治長效機制,完成本年度撂荒地整治任務294.45畝。大力推進土地治理,開展道路、林網、溝渠等綜合建設,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深入開展農機化示範縣建設,著力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促進農機裝備結構最佳化、升級換代,目前,落實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約230萬元,直接受益農戶855戶,累計購置農機具1162臺。

  糧食生產工作總結3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合肥是全國農副產品重要產區,常年糧食種植面積785萬畝、產量300萬噸左右。

  穩定面積、主攻單產、規模經營、均衡增產,抓好糧食生產關鍵環節,探索穩糧增效新路子……今年以來,全市上下貫徹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壓實穩糧責任,紮實做好糧食生產工作,全力奪取全年糧食豐收。

  來自市農業農村局的資料顯示,今年全市夏糧面積194萬畝,總產61萬噸,再獲豐收;全市完成夏種任務550萬畝,為秋糧豐收打下了基礎。

  夏糧豐收 秋糧種滿

  “天幫忙,人努力,大豐收!”談及今年小麥的收成,長豐縣安徽裕旺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崔俊勳感嘆道,“我們公司種了2400多畝,畝產950~1050斤,周邊農戶也差不多,產量比往年高出一大截!小麥顆粒飽滿緊實,品質好,價格也比往年高!”

  小麥生產事關全年糧食生產大局。今年開春後,我市農業農村部門根據農時季節,及時派出相應農業首席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指導種植戶做好田間管理;交通運輸、市場監管、供銷、經信等部門全力配合,做好化肥、農藥等生產物資運輸保障工作,滿足農戶種植需求。

  針對小麥赤黴病,我市堅持“主動出擊、見花打藥”防治策略,市縣兩級財政共投入2000多萬元開展了統防統治。為確保顆粒歸倉,我市組織聯合收割機9600臺、大型拖拉機12000臺、烘乾機械1300臺,投入“三夏”搶收。

  “透過‘保面積、保苗情、強田管、強服務’等綜合措施,全市194萬畝小麥、71.2萬畝油菜‘苗壯穩產’,夏季糧油產量分別為61萬噸、13萬噸,再獲豐收。”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在秋糧。我市層層壓實責任,確保種足種滿不撂荒。至6月底,全市共完成夏種任務550萬畝。

  今年夏種,我市大力推廣水稻機械化插秧、抗旱節水播種和以配方肥為重點的測土配方施肥等關鍵技術,引導農民栽足水稻基本苗,適當增加玉米、大豆種植密度,努力擴大夏播面積,全面提升播栽質量。與此同時,我市突出抓好水稻綠色高質高效示範區建設,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化服務隊、龍頭企業參與,落實良種良法配套技術,實行優良品種、測土配方施肥、機插機播、病蟲害統防統治、訂單收購“五個統一”。

  “對於早稻、早播再生稻頭季、棉花、春玉米、春大豆及春花生等春播作物,各地持續加強田間管理,切實強化病蟲監測,為奪取豐收奠定苗情基礎。”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藏糧於地 藏糧於技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近年來,我市始終把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作為頭等大事來抓,全面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擔子。

  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固本強基。全市建成高標準農田363萬畝,其中“小田並大田”面積282萬畝,佔總建設面積的78%;作物畝均產量由495公斤增加到587公斤,增幅20%。

  實施耕地質量提升工程,培植地力。我市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緩釋肥料、生物肥等新型肥料。今年以來,全市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面積494.46萬畝次,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3%。據初步統計,全市化肥利用率達41.3%,同比提高0.3個百分點,化肥使用量同比下降3.2%。

  推廣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綠色防控技術應用,向科技要“增量”。今年全市已實施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面積766.7萬畝次,化學農藥使用量同比下降6.5%。同時,推進巢湖流域一級保護區綠色生產,調優糧食結構。實施綠肥+優質稻7.97萬畝、稻漁綜合種養1.03萬畝。

  扶持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帶動小農戶多種糧、種好糧。目前,全市種植面積5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達10845家,規模種糧面積達263.8萬畝,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突破3000家。大力推廣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全市水稻標準化育秧工廠共45座,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4.3%,機插秧面積236萬畝,機插秧水平達到59%,小麥機收減損率降低到2%以下。

  “我市還充分發揮糧食加工企業的龍頭作用,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大戶)+基地’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入品牌運營,大力發展‘訂單’生產。今年,全市糧食訂單面積將突破300萬畝。”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今年我市還將健全完善糧食收益保障納入全市穩住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下達實際種糧農民兩批一次性補貼資金1.34億元,提升農民種糧積極性。支援發展雙季稻連片種植,全面落實產糧大縣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

  落實政策 強化支援

  壓實各級穩糧責任,加強耕地保護建設,轉變糧食生產方式,加快科技賦能應用,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合肥正牢牢把住糧食安全主動權。

  據悉,我市將落實最嚴格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制度,全面落實“長牙齒”的硬措施,嚴守“耕地紅線”;加大中低產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級;實施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和農機裝備智慧化行動,提升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支援區域性水稻育供秧中心、糧食烘乾中心、冷鏈倉儲加工中心建設,推進糧食全產業鏈發展;建立“巢湖大米”區域公用品牌,打造一批縣級糧食品牌和企業子品牌,提升糧食產業附加值。

  在科技方面,我市將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和推廣應用,加快農業主推技術入戶到田,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產的規模化、組織化和機械化水平;加強農業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實施“三大主糧”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行動;以打造合肥“種業之都”為契機,加強種質資源保護開發利用,深入開展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加強育種領域智慧財產權保護、培育壯大種業龍頭企業。

  “此外,我們將落實好財政、稅收政策,強化土地、融資、產業等政策支援,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加強糧食生產指導、重大技術推廣、環境監測治理、農業投入品監管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並向基層傾斜。”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糧食生產工作總結4

  堅決貫徹落實糧食生產黨政同責要求,確保我區糧食生產面積產量只增不減的政治任務,嚴格落實糧食生產安全責任,實行區、鎮、村三級聯動,即區、鎮主要領導親自抓,村級負責抓糧食生產落實的工作機制。

  一、基本情況

  高新區下轄一個平岡鎮,共有23個村(居)委會,其中居委會1個,行政村22個,經濟合作社158個;總人口約10.2萬人,農村人口約8.6萬人。耕地面積7.5萬畝,其中水田面積5.1萬畝、旱地面積2.4萬畝,農作物每年種植面積約10萬畝。今年我區早造水稻種植面積3.7838萬畝,比去年增加0.08萬畝,同比增長2.15%,晚造面積3.94萬畝,比去年增加0.1320萬畝,同比增長3.4%。

  二、落實措施

  (一)大力推廣良種良法,我區大力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今年全區推廣合美粘、美香粘、黃莉粘等優質高產品種面積2.1萬畝,推廣水稻直播1.3萬畝,無人機播種施肥殺蟲等先進適用技術面積達到0.85萬畝。

  (二)積極開展耕地輪作試點工作,今年我區進行水稻輪作休耕1500畝,推廣稻稻菜,稻稻薯等模式,提高全年水稻等糧食作物生產能力。

  (三)積極做好丟荒復耕工作,落實耕地零棄耕行動,引導糧食生產規模化發展,加快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探索“公司+農戶”,“家庭農場”等模式,推進丟荒復耕工作。落實惠農政策,對土地流轉種糧大戶、公司,獎補300元/畝。

  (四)進一步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提高農業產業化程序,至目前為止,我區新建高標準基本農田達2.17萬畝,墾造水田0.0662萬畝。

  (五)做好農業生產技術指導服務,組織農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加強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的技術指導,為糧食生產保駕護航。

  三、存在問題

  一是農業基礎設施薄弱。二是農業產業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生產水平仍然偏低。三是土地流轉不規範。四是我區的發展定位是建設國家級工業強區,一定程度制約了我區現代農業發展。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做好糧食生產各項工作,確保秋糧獲得豐收,及早謀劃今年冬種生產工作,力爭超額完成省市下達我區0.68萬畝冬種任務。

  (二)繼續保持糧食生產穩定,抓好良田水稻高產示範基地建設,大力推進開展糧食高產建立活動,重點抓好那棉垌、黃村垌、百祿垌、村頭村、麻梨垌、洋邊垌、良朝垌等糧食生產示範基地建設,有效地保證地我區糧食穩定增產、農民增收。

  (三)繼續做好2021年百、石柱、大魁3800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工作。

  (四)規範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結合農村土地確權和農村產權流轉管理服務平臺建設,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規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行為,穩妥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規範、有序流轉,減少耕地拋荒現象。

  糧食生產工作總結5

  從紫鵲界梯田到白馬田凼,從資江兩岸到漣水河畔……到處是忙碌的身影,呈現出勃勃生機,正在為今年糧食的豐收描繪著五彩斑斕的幸福底色。

  婁底地處衡邵乾旱走廊,下轄5個縣市區和1個國家級開發區、1個兩型社會試驗區,總面積8110平方公里,總人口450萬。把糧食安全作為首要任務,全力以赴抓好糧食生產。2020年,面對春耕備耕時的"疫情關",水稻雙搶時的"洪澇關",秋收前的"陰雨關",堅持"疫情防控""糧食安全"兩手抓,用勤勞的雙手捧出了沉甸甸的果實:

  全年糧食生產面積365.48萬畝,總產156萬噸;出欄生豬305.63萬頭;蔬菜播種面積88.42萬畝,總產175萬噸;實現農業增加值199.55億元,同比增長4.4%,增幅排名全省第一。以佔全省4.6%的耕地,生產了全省5.1%的糧食。以佔全省5.3%的人口,出欄了全省7.5%的生豬。

  堅持"五個一起抓",糧食生產高位推進

  "各縣市區、經開區黨(工)委書記,市農業農村局:確保完成91萬畝早稻種植分解到你縣市區的任務,是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請親自排程督導,利用好假期時間,確保不誤農時。"這是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劉非在2020年4月3日,疫情防控和春耕備耕的關鍵節點寫的一封信。

  在湘中婁底,糧食生產一直是高位推進的政治任務。全市的耕地面積雖然僅佔全省耕地總面積的4.6%,"蓑衣大丘""斗笠大丘"隨處可見,人均耕地僅0.63畝,遠低於全省0.8畝和全國1.3畝的平均水平,但從未因總量不大而放鬆工作,從未因稟賦不足而放低要求。

  按照市委的要求,遵循"糧食油菜一起抓、大縣小縣一起抓、水稻旱糧一起抓、大戶散戶一起抓、嚴守耕地紅線與治理拋荒撂荒一起抓"的"五個一起抓"思路,婁底市各級高度重視糧食生產。

  領導靠前示範帶動。書記、市長帶頭抓糧食生產,深入田間地頭開展調研,多次組織常委會、常務會安排部署相關工作。市委、政府分管領導高度負責,經常出現在田間地頭,指揮在生產一線。全市上下形成了領導帶頭、責任分明的`糧食生產工作機制。1月11日,2021年全市糧食生產工作現場推進會在雙峰縣召開,率先在全省拉開了春耕備耕生產的序幕。

  部門強化指導服務。農業農村部門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在任務分解、農資打假、作業培訓、農技推廣、督促檢查等方面切實履責。僅農資打假一項,2020年以來,出動執法人員4076人次,立案查處假冒偽劣農資案件31件,下發責令整改通知書150份,打擊了假種子、假農藥、假肥料和劣質農機等"絆腳石"。

  創新模式積極參與。新化縣在村裡實行了"共管模式",縣級下發的雙季稻規模經營補助和上級財政支援資金收入統一歸村代管,村裡統收統付,村裡及時公佈雙季稻生產開支。農戶只負責田間管理,收穫的早、晚稻都由農戶所有。新化縣爐觀鎮大新村村民楊大爺見到記者一臉笑容,他說:"現在種田好啊,早稻種子國家提供,村裡負責統一育秧、統一翻耕、統一管水、統一收割,我們除了管管田、打點農藥和化肥,就只要曬曬穀子啦!"

  這種模式一經推出就受到老百姓的積極擁護,農戶的種糧積極性空前高漲,在爐觀鎮7個村得到推廣,並在新化乃至全市推廣。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袁若寧表示,這種方式不僅破解了雙季稻推廣難題,而且確保了糧食產量整體提高,目前全市已推廣面積達8000畝。

  堅持“鐵八條”,耕地拋荒從嚴整治

  2月28日,隨著兩臺耕田機“突突突”的作業聲,雙峰縣青樹坪鎮歸古新村一塊流轉耕地拋荒一年後被鎮政府強制收回。新的“主人”———向陽紅現代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準備用它種植雙季稻,這是婁底今年治理耕地拋荒的一個鏡頭。

  婁底人多地少,僅有耕地面積288.94萬畝,其中水田207萬畝。由於地處衡邵乾旱走廊,“下雨三天需防汛,天晴三天必抗旱”,已成為制約婁底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丘陵山區季節性缺水、地質災害易發、耕地質量偏低。長期以來,受種糧效益差、農業基礎設施落後、勞動力短缺、土地流轉率低等方面因素的影響,原本稀缺的耕地拋荒撂荒曾一度嚴重。

  “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劉非在年初的市委農村工作會議上擲地有聲:“要採取‘長牙齒’的措施,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2021年,市委、市政府出臺八條硬措施,確保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質量不降———

  ———強化責任擔當。建立市級領導包縣、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領導包村、村組幹部包組的耕地拋荒治理工作體制。

  ———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強化以獎代投,全市每年安排糧食發展資金近3000萬元,專項用於治理耕地拋荒。

  ———加速耕地流轉。強化村集體第一責任人責任,嚴格耕地管理,耕地拋荒1年以上的,由村級組織代耕,代耕者享受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對耕地拋荒2年以上的由村集體依法依規收回其經營權並組織流轉耕種。由鄉鎮統一建立土地流轉平臺,引導建立村級土地流轉平臺,力爭全市2021年土地流轉率提高10%以上。

  ———加大排程力度。市、縣、鄉、村、組層層建立耕地拋荒治理臺賬,明確責任人員。每年3月20日到9月30日,市裡實行一週一排程。

  ———抓好治理典型。鼓勵各縣、鄉、村採取務實管用、靈活的好措施獎勵正面典型,懲治惡意拋荒,形成“種糧光榮、拋荒可恥”的導向氛圍。

  ———加強核查管理。建立治理臺賬,應用衛星遙感監測等技術,對耕地拋荒面積進行動態管理,摸清拋荒底數。市縣糧食生產專辦每年4月、7月和9月中旬分三次開展核查,實行遙感監測和耕地拋荒治理臺賬比對,核查比對結果由縣市區主要負責同志簽署意見後及時上報市裡。

  ———嚴肅追責問責。市糧食生產工作專辦定期開展專項檢查,對耕地拋荒治理實行考評通報制度。

  ———建立有獎舉報制度。建立市縣耕地拋荒資訊舉報平臺,設立舉報有獎制度。對舉報資訊做到“凡是有舉報,必有核查答覆”,一經查實,一條資訊給予舉報人1000元的獎勵。

  在雙峰縣甘棠鎮,今年多位村幹部華麗轉身成為種糧大戶,主動承擔起拋荒整治的重任。“我今年主動流轉耕地800多畝,準備種植雙季稻500多畝。”接草村黨支部書記朱子章高興地告訴記者,把無人耕種的土地流轉下來複種,既可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還能帶動農民就業。金湖村黨總支書記朱松青,為了配合整治拋荒地特意購置了一臺小型挖機,他流轉耕地800多畝,購置各種農業機械100多萬元。棲鳳村黨總支書記朱建輝整村流轉耕地700多畝,準備種植雙季稻400多畝;大富村支部書記朱玉春流轉土地260畝,全部種植優質稻。

  透過全市上下共同發力,婁底市的耕地拋荒治理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2020年,糧食生產功能區、永久基本農田區消除了5畝以上集中連片拋荒現象,77000畝拋荒地重新變回良田;今年“乘勝追擊”,又完成了45300畝拋荒治理,為保障糧食生產面積打下了堅實基礎。

  堅持高標準建設,農田面貌煥然一新

  2月初,春節一過,婁星區2020年度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案區蛇形山和杉山兩鎮現場熱鬧非凡。婁星區按照“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要求,努力改善農業基礎設施,讓昔日的“望天田”變成了高產穩產良田。站在山頭放眼一望,村民們砌的砌渠道,忙的忙著平整土地。據杉山鎮桐梓村支部書記陳建軍介紹,高標準農田建成後,該村那片田園可實現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每畝節約生產成本在400元以上。

  2020年以來,婁底市、縣兩級農業農村部門對高標準農田建設高度重視,黨政主要領導親自謀劃、親自部署,實行“一週一排程”“一週一通報”,及時解決工作推進中存在的問題。在資金監管上,實行專人管理、專賬核算、專款專用。透過正向激勵與考核問責同時發力,2020年婁底市建成高標準農田15.8萬畝,大幅改善了基本農田生產條件。

  漣源市橋頭河鎮,農田建設改造的場面也是熱火朝天。4月2日,記者看到,去年拋荒100多畝土地的橋頭河鎮龍建村機聲隆隆,高低不平的田丘在挖掘機的作業下,平整集中連成了一大塊水田,旁邊一條3.5米寬的機耕道正在緊張施工。

  “透過從湄水河引水灌溉,可形成田成方、路成行的現代農業格局,將大大提高農業機械化操作程度,提高土地產出效益,讓農民增收!”站在平整一新的土地上,該村支部書記陳顯鵬高興地告訴記者,這一大片土地改造完成後,將統一租賃給漣源市山盛種養合作社種植水稻。

  現在,田成方,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機可耕……一塊塊精心打造的高標準農田為婁底農業帶來新的變革。2021年,婁底又將建成18.62萬畝高標準農田,為糧食穩產高產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

  堅持農業機械化,現代化水平穩步提升

  雙峰縣青樹坪鎮,一臺臺履帶式旋耕機在廣袤的田間來回穿梭,啟富農機專業合作社春耕備播工作步入高潮,呈現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2020年,全市推廣無人植保飛機125臺,高速插秧機、輪式拖拉機、收割機等高效能、高科技機具推廣數量同比增長2—5倍。新增高速插(拋)秧機150臺,新增烘乾機173臺,烘乾產能增加3031噸/日,有效地緩解了機插機拋、糧食烘乾的難題。

  “今年開春,我新添了幾臺履帶式旋耕機和水稻盤育秧播種機,在短時間內將合作社2000多畝地耕整完成,還可為周邊農戶提供更多的農機服務。”合作社負責人歐陽巧指著擺放在合作社內的農機說,“合作社購買的266套農機裝備中,本土企業生產的佔到了三成。”

  農機產業是婁底市的傳統優勢產業,實現了從研發、生產、銷售和維護的全鏈條發展。2020年以來,乘“331”機制東風,農機產業發展跑出了“加速度”。據市農機中心負責人介紹,2020年,婁底市在“湘博會”上銷售各類大中型機具3495臺(套),成交額約2.07億元,使用國補資金5545萬元,發放市縣兩級累補資金2227萬元,補貼機具2.1萬臺(套),1.9萬戶農民受益,激發了農民投入農業生產的熱情。

  “小板搭成排,合力闖大海。”婁底市加大扶持農機合作社力度,引導它們向規範化、產業化、規模化發展。目前,全市農機合作社達到318家,其中176家進入省“千社”工程,27家成為省級示範社,農機合作社成為糧食生產的主力軍、農業科技推廣和全程機械化生產的先行者。

  3月13日,婁星區水洞底鎮。在區農業農村局的統一組織下,來自全區的40多位農機合作社理事長、農機大戶和種糧大戶匯聚一團,現場觀摩婁底市遠宏農機專業合作社舉辦的早稻機育秧演示,實地參觀水洞底鎮雲華村省級現代農機合作社示範社,現場學習雙膜無盤育秧、育秧流水線作業、苗床機演示、高速插秧機操作。代表們乘興而來,滿載而歸。2020年,全市農機合作社入社經營土地面積25.7萬畝,年營業收入達3.8億元;全市水稻耕種收機械化率達71%以上。

  走進湘中大地,只見工廠化育秧綠意盎然、插秧機精準高效作業、植保無人機凌空飛降、一體化烘乾機秋收冬藏……一項項農業科技不斷走進田野,服務耕種。機械化、資訊化、智慧化的深度融合,為婁底糧食生產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堅決落實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讓我們在深入實施“三高四新”和鄉村振興戰略中,以鐵的紀律、鐵的作風和鐵的擔當,扛牢糧食安全重任,整治耕地拋荒,推進機械化、產業化、規模化,銳意進取,奮發有為,以豐收的碩果向建黨100週年獻禮!

  糧食生產工作總結6

  今年的糧食工作,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在糧食系統廣大幹部職工的辛勤努力下,以產業發展為目標,以糧食購銷及精深加工為抓手,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扭虧增盈和安全儲糧為重點,加強糧食市場監督管理,加強領導班子建設和職工隊伍建設,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推動了糧食經濟健康、穩定、持續發展,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績,達到了要求。現將有關情況總結如下:

  一、嚴格執行糧食收購政策,切實保護好糧農利益

  為了切實做好糧油收購工作,糧食部門及早動手,做到了產購形勢分析到位、倉容準備到位、收購器材及人員和庫點到位、政策宣傳到位、提前入市收購到位,確保了收購工作的順利進行和國家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惠及糧農。

  超前謀劃,把握主動。認真總結去年收購工作中的經驗,超前抓好倉容、資金、人力等準備工作。履行職能,敞開收購。針對收購期間售糧集中,區域性倉容緊缺,嚴格執行現金結算、依質論價等各項政策,沒有出現“打白條”和拒收、限收等現象。從已收購入庫情況看,今年入庫小麥質量普遍達到三等或二等,二等糧比例明顯高於去年。

  最佳化服務,提高效率。由於國家政策好,收購價格高,今年農民售糧踴躍。為滿足農戶售糧需求,開展“為農服務月”活動,各收購點農民賣糧隨到隨收不停磅,不少收購點幹部職工每天工作時間達到20多個小時。收購現場醒目位置公示質價標準,設定樣品臺,便於農民比照,依質論價,讓農戶一目瞭然。並提供茶水、防暑藥品、休息室等。

  對極少數不符合等級標準的,專門提供整曬工具,指導農民整理,使之提級進等,方便售糧;同時,收購點現場結算,農民賣糧款即收即付,最短時間辦理完所有手續,方便農戶。協調運作,加強監督。就託收購延伸點的申請、收購資金等重點問題,加強與xx等部門協調,收購前根據今年小麥預購量,多次與學習、行進行資金溝通;基本達到了去年水平。並匯同xx等部門實行“夏糧收購市場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及時協調解決矛盾和問題。在抓好糧油收購的同時,糧食部門認真抓好糧食銷售和市場供應。為共同保障地區糧食安全奠定了基礎。

  二、加強糧食市場監管,切實維護農民權益

  為確保糧食流通市場的規範運作,採取新聞媒體、橫幅、宣傳車、現場諮詢、發放宣傳資料、舉辦培訓班等多種形式,切實加大對相關法規的宣傳,達到家喻戶曉,人人明白。深入種糧大戶及相關村組農戶,走訪調研,廣泛聽取對糧食工作的意見。著重聽取他們對糧食部門收購服務、種植指導、資訊傳遞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對進一步改進工作,搞好服務及對糧食形勢的分析研究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大力發展糧食產業化,培育新農村的支柱產業

  透過召開糧油品質及市場資訊釋出會,引導農戶調整種植結構,調優種植品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行多種形式的訂單農業,以優質稻、麥品種引路,成熟品牌入市,培植百萬畝優質稻、麥生產基地。同時,在南方的銷區,利用品牌、誠信度好和成熟有規模的銷售市場,用足、做精多年來在市場上形成的銷售網路,做大銷售量,達到了農企雙贏。

  緊緊圍繞優質弱筋小麥、硬質紅小麥、優質稻米、雙低優菜等優質農產品的資源,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各種質量認證,引進、轉化和應用先進技術,創立優質品牌、知名品牌,把爭創品牌、作為做大做強品牌經濟的重要抓手。

  四、大力改善糧食流通設施,方便農民出售餘糧

  添置先進的計量器具、裝卸機械、烘乾裝置等,減輕送糧農民的勞動強度,增強儲糧的安全性。加強維修倉房設施、完善收購作業裝置。降低了勞動強度和現場等待的時間,提高了收購的效率和安全性。在做好物流建設專案的同時,繼續抓好地方糧食儲備體系建設,以應對糧食市場供應波動。按計劃抓好儲備糧的落實,做到了規模、倉儲、費用"三到位",並及時搞好儲備糧的輪換出庫和補庫糧源的落實

  五、完善科學保糧措施,提高安全儲糧水平

  為了確保儲糧安全,組成了由主管領導掛帥,業務骨幹參加的普查工作組,深入基層逐庫逐所按有關規定對照檢查,確保了存糧質量。在倉儲管理中,以儲備糧管理為中心,把落實崗位責任制,完善各項倉儲制度,層層簽定目標考核責任書,堅持主管局長每季巡查制度,加大了保糧人員業務技術培訓,不斷改善儲糧條件,為安全儲糧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糧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專案建設、科技創新、三大合作、規範服務、作風建設等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必須在今後的工作中加以改進。

  糧食生產工作總結7

  今年來,祁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糧食生產工作,多次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和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安排部署全市糧食生產工作。2月8日,以祁陽市人民政府三號檔案下發了《關於2022年糧食生產的實施意見》,在明確全年目標任務的同時,重點突出“三建三整三最佳化”,嚴格落實黨政同責,為全市春耕生產有序開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快“三建”穩糧

  建育秧工廠。當前祁陽市農業生產存在勞力缺乏不能育秧、 技術缺乏不懂育秧等一系列生產難題。今年祁陽市將繼續採取先建後補的方式,支援有條件的鎮新建育秧中心,特別要在進寶塘、龔家坪等“空白”鎮建設6個智慧密室,力爭全市智慧密室達到22個,新建立體鋼構育秧大棚3個,新增育秧大棚面積9萬平方米,確保祁陽市每個鎮(辦)至少建成一個以上標準化、機械化、規模化、智慧化、專業化的集中育秧中心,實現集中育秧中心全市全覆蓋,加快推動祁陽市早稻育秧由供種到供秧和育插秧一體化轉變,促進全市糧食生產向規模化、機械化和社會化高質量發展。

  建示範片。近年來,祁陽市糧食生產總體保持穩定,單產水平逐年提升,但祁陽市糧油總體單產水平還不很高,特別是在透過耕地擴面穩糧增糧空間越來越小的情況下,更需要採取有力措施促進糧食單產水平穩步提高。今年祁陽市將重點圍繞水稻種植,啟動糧食單產提升攻關“百千萬”示範行動,透過“四大家”領導和各鎮(街道)黨政負責人帶頭辦點示範,在祁陽市高質量建立各級“早專晚優”雙季稻生產示範片71個,示範面積12萬畝。其中,市級萬畝片5個,重點示範大面積、全域性增產技術模式;鎮級千畝片22個,重點開展區域性增產攻關;村級500百畝片44個,重點破解當地增產難題。透過上下級示範片的有效互補,輻射帶動全市糧食生產整體發展。

  建高標準農田。針對祁陽市多數農田存在機耕道偏少,灌溉渠道、山塘跑、滴、漏情況嚴重這一糧食生產發展短板,今年祁陽市將按照“統一規劃,合理佈局,配套建設,適當超前”的原則,科學規劃基本農田的田、水、路、渠建設。當前,將重點圍繞2021年祁陽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專案的四大片區,積極搶抓時節,透過掛圖作戰,倒排工序,力爭在4月中下旬全面建成田面平整、格田成方、綠化成行、灌排設施配套、地力水平較高的高標準農田7.41萬畝,確保在建高標準農田早日完工翻耕,不誤農時。

  強化“三整”護糧

  整治稻田拋荒。祁陽市出臺了《祁陽市治理耕地拋荒十條措施》,建立“市負總責、鎮抓落實、村為主體”的三級管理體系,逐村、逐戶、逐田塊落實明確耕種責任人。對棄耕拋荒一年以上的耕地停發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對撂荒兩年以上的耕地由村集體依法收回耕地經營權。

  整治非農非糧化。祁陽市今年將以長牙齒的硬措施,落實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認真組織各地開展耕地“非農化”“非糧化”情況摸底排查。要嚴管水稻生產功能區種植結構,確保全市水稻生產功能區至少種上一季糧食作物,避免出現“非糧化”“非農化”。市自然資源和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大對基本農田的管控力度,嚴厲打擊亂佔、亂改、亂用基本農田行為。各鎮(街道)要加強對基本農田的保護,切實履行耕地監管主責,嚴格管控耕地用途,及時發現和制止在耕地上違規建設、違規開發、違規開挖魚池等行為。對已造成耕地無法耕種的,要依法依規開展執法行動,責令違規行為人復墾複種,恢復耕地功能。

  整治農資市場。要緊緊圍繞服務全市農業生產大局,市農業綜合執法大隊要以農資銷售相對集中的地區及零售市場和集散地為重點區域,在祁陽市範圍內有組織、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了農資市場專項整治行動。積極與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協作嚴查銷售假劣種子、以次充好、過期失效、有效含量不足等假冒偽劣農資商品,指導農資經營戶建立健全進銷臺賬,切實把好農資商品質量源頭關。

  突出“三優”促糧

  最佳化科技服務。大力推廣良種良法,強化機藝結合,提高糧食生產水平。積極開展科技服務助春耕行動,以農業農村局為主,牽頭組建22個服務小分隊,分赴各鎮(街道)、下到田間地頭開展春耕生產服務,指導做好浸種催芽、集中育秧和苗期管理等工作,並督促落實早稻生產任務,核實早稻集中育秧面積。以“湘米產業”工程為抓手,引進推廣泰優390、野香優莉絲、桃優粘香佔等優良品種,早稻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同時,充分利用祁陽市宜農荒地、旱土、高岸田指導發展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實現宜糧則糧、應種盡種。全面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透過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大力推廣高速插秧機、有序拋秧機,補齊水稻播栽環節機械化作業短板,加快農機裝備轉型升級。在祁陽市成立22個農機服務隊,設立17個維修服務站點,加強農機網格化管理。積極培育壯大農機大戶、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作業公司等新型農機服務主體,積極開展跨區域作業排程,充分發揮農機主力軍作用。

  最佳化財政投入。今年,祁陽市將繼續加大糧食生產投入力度,嚴格按照“種地得補貼、不種地不得補貼”的原則合理發放惠農補貼,並在去年發展糧食生產政策的基礎上將增加一項“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補助”的發放,對開展農機“十代”服務面積超過2000畝且示範效果好、成效顯著的社會化服務組織,給予不超過5萬元的補助(全市共獎補10個)。同時,透過大力整合相關涉農資金,將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穀目標價格補貼的結餘資金全部轉為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補貼資金統籌使用,對發展糧食生產有突出貢獻的村(社群)、種植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最佳化督查考核。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壓實工作責任。成立糧食生產工作領導小組。組成4個督查組,對春耕生產實行一週一督查一排名,考核結果納入年終績效考核,有效傳導工作壓力。同時,農業農村部門成立專抓班子,設立綜合排程、耕地保護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社會化服務三個小組,督促指導糧食生產工作。各鎮(街道)層層召開會議,將任務細化到村、組和種植戶,壓實工作責任。

  糧食生產工作總結8

  中央農辦主任,農業農村部黨組書記、部長唐仁健在河南調研時強調,深刻認識抓好糧食生產的極端重要性,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一環不落、一招不讓抓好糧食生產各項工作,奮力奪取夏糧豐收。

  春雨中的中原大地,綠意盎然,一派生機。在漯河市郾城區16萬畝高標準農田示範區,連方成片的小麥已經返青,長勢喜人。唐仁健走進麥田,仔細檢視小麥個體發育情況。河南農業大學教授、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指導組顧問郭天財介紹,去年河南小麥播種面積增加,今年苗情長勢好於上年,明顯好於常年,豐收基礎紮實。唐仁健聽後十分高興。他還來到許昌市建安區陳曹鄉尚莊村,在田間地頭檢視小麥長勢,與種植大戶和農技人員進行交流。他指出,當前小麥苗情基礎較好,但奪取夏糧豐收還要過“倒春寒”、病蟲害等關口,3月份就有3次降溫過程,決不能有絲毫放鬆。要不失時機抓好田間管理,搞好墒情監測和肥水調控,做好小麥病蟲害防控準備工作,努力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唐仁健先後在漯河和許昌調研高標準農田建設,實地檢視農田基本情況、病蟲害監測系統、氣象農情服務裝置等。漯河市郾城區商橋鎮在高標準農田示範區建立鄉、村、配電臺區“三級網格”,配備網格長和管護員、監督員、農技員,推行網格化管理。唐仁健對此表示肯定。他指出,要多渠道籌措高標準農田建設資金,不斷提高建設質量,進一步健全管護機制,確保長期發揮效益。

  唐仁健深入種子企業調研,詳細詢問小麥、玉米品種選育和推廣情況。他強調,要圍繞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副產品有效供給,統籌保數量、保多樣、保質量,加快推進種業創新,加強優質專用品種培育,支援種業龍頭企業建立健全商業化育種體系,堅決打好種業翻身仗。

  調研期間,唐仁健主持召開糧食生產座談會,與小麥專家、植保技術人員、種糧大戶、一般農戶,以及地方政府、農業農村部門、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種子企業負責人深入交流。他指出,在開啟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的關鍵時間節點,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具有特殊重要意義。今年小麥生產基礎較好,但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要一個環節一個環節、一個措施一個措施抓緊抓實抓好,再接再厲奪取夏糧豐收。要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全力夯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物質基礎,構建好“輔之以利、輔之以義”的保障機制,支援發展糧食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讓農民種糧有錢賺,多種糧者多得利。

  糧食生產工作總結9

  在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豐收的田野,洋溢著豐收的喜悅。長期以來,一大批糧食生產領域的功勳人物,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豐收送進農家,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1%,科技成為農業農村經濟增長最重要的驅動力。糧食產量多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10年再上一個千億斤新臺階,穀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穩定,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紮根田疇播撒希望,用中國種子保障中國糧食安全

  金風送爽,稻穀飄香。水稻是我國第一大口糧作物,雜交稻種植面積佔到了一半。袁隆平一生致力於雜交水稻技術的研究、應用與推廣,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為了縮短育種週期,幾十年間,袁隆平帶領團隊揹著乾糧,在雲南、海南和廣東等地輾轉奔波,開展超級雜交稻攻關,接連實現了大面積示範每公頃10.5噸、12噸、13.5噸、15噸的目標。

  2019年,袁隆平被授予“共和國勳章”。頒獎會後第二天,袁隆平匆匆趕回湖南,回去第一件事,還是下田去看他的水稻。

  小麥是我國三大主糧之一,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他把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育成了“小偃”系列高產、抗病、優質小麥品種,被稱為“中國小麥遠緣雜交之父”。李振聲心繫小麥育種,甚至連家裡陽臺上也種著小麥。

  育成“小偃6號”,李振聲團隊花了24年。如今,小偃6號已成為我國小麥育種的重要骨幹親本,衍生品種有50多個,累計推廣3億多畝。現在,李振聲仍然帶領團隊,繼續研究黃淮海鹽鹼地小麥生產課題。

  我國是玉米生產大國,每年播種約6億畝,產量約5000億斤,這離不開“最美奮鬥者”李登海等一大批科學家幾十年來的不懈努力。

  李登海培育的品種是葉子向上長的緊湊型玉米,更加耐密植,利於高產。為了實現玉米育種突破,李登海帶著乾糧鹹菜來到海南,開展玉米育種攻關。李登海團隊育成的120多個緊湊型雜交玉米新品種透過國家和省級審定,在全國累計推廣13億畝。

  民以食為天,農以種為先。一顆顆中國好種子陸續湧現,一大批農業科技人員幾十年如一日,艱苦奮鬥潛心鑽研,播撒著豐收的希望,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不斷鞏固提升。目前,我國作物良種覆蓋率超過96%,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超95%,良種對我國糧食增產貢獻率達45%以上,糧食供給基礎牢固,糧食供給質量提高。

  增產增效增收,“金扁擔”讓農民用好技術種出好糧食

  “如何減肥減藥,實現精準施肥?”前不久,在北大荒集團建三江七星農場萬畝大地號,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養分管理崗位科學家周衛在實地網路課堂給農民們當農技員,答疑解惑。

  30多年來,周衛帶領團隊瞄準土壤養分資源高效利用,連續攻克作物硫素和鈣素缺乏、低產稻田改良等難題。2022年,周衛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經過多年的定位試驗,透過資料分析,周衛建立了一套針對水稻、小麥和玉米的“推薦施肥”新方法。“我們新研發的養分專家系統,只需要輸入往年產量、施肥量等,就能獲取科學施肥方案。”周衛說,目前該系統已在14個省份得到廣泛應用。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陳萬權,1983年參加工作以來,長期從事小麥鏽病等麥類真菌病害生物學、監測預警與綜合防治理論和技術研究,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為了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陳萬權和同事們經常下田間、進農家,用通俗的語言向農民講授科學防病技術。“一次藥劑拌種,省得經常背藥桶”等順口溜,深受農民喜愛。

  經過陳萬權和團隊成員的不懈努力,小麥條鏽病綜合防治技術每年推廣應用面積7000多萬畝次,年均挽回小麥損失20億公斤以上,為小麥豐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讓“土蛋蛋”變成“金蛋蛋”!作為國家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金黎平30多年堅持幹一件事,科技為筆,田野作紙,為馬鈴薯科技扶貧作出了突出貢獻。金黎平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全國脫貧攻堅創新獎。

  金黎平常年帶領團隊奔波在一線,透過建研發基地、示範推廣新品種新技術開展產業扶貧。金黎平曾牽頭在深度貧困區開展300多項試驗示範,新品種新技術示範推廣近千萬畝,帶動當地馬鈴薯平均增產22.5%,畝均增收540元。

  增產增效增收,“金扁擔”讓農民用好技術種出好糧食。一大批農業科學家、農業科技領軍人才等功勳模範,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轉化,綠色增產、節本增效技術成果在廣袤田野開花結果。目前,全國耕地平均等級達到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個等級。化肥農藥利用率均超過40%,使用量連續多年負增長。大國糧倉根基進一步夯牢,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步伐更加穩健。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