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能力培訓心得體會(精選6篇)
朗讀能力培訓心得體會
心得體會的寫作方法
(一)簡略寫出自己閱讀過的書籍或文章的內容,然後寫出自己的意見或感想。明確的說,就是應用自己的話語,把讀過的東西,濃縮成簡略的文字,然後加以評論,重點的是(著重)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見。
(二)將自己閱讀過的文字,以寫作技巧的觀點來評論它的優劣得失、意義內涵,看看它給人的感受如何,效果如何。
(三)應用原文做導引,然後發表自己的意見。比如我們可以引用書中的一句話做為引導,然後發表見解。
(四)先發表自己的意見或感想,然後引用讀過的文章來做印證。
(五)將讀過的東西,把最受感觸、最重要的部分做為中心來寫;也可以把自己當做書中的「主角」來寫;也可以採用書信的方式來寫;更可以採用向老師或同學報告的方式來寫。
朗讀能力培訓心得體會(精選6篇)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們寫作能力了。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朗讀能力培訓心得體會(精選6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朗讀能力培訓心得體會1
朗讀注於目,出於口,聞於耳,記於心,是一種複雜的心智活動。新課標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可見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學手段,朗讀訓練是否有效,是閱讀教學是否成功的主要標誌。目前,朗讀教學已受到廣大語文教師的關注,但實際教學效果卻並不如人意。多數學生能把文章讀正確、讀流利,但能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的學生卻是極少數。那麼,如何強化朗讀訓練,有效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呢?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朗讀示範作用。
哲學家黑格爾說:“教師是孩子們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小學生有很強的向師性,模仿能力極強。特別是中低年級的學生,對朗讀的技巧掌握還不夠,教師在課堂上聲情並茂的範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而且使學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斷句,如何停頓,以及語氣的變化。高年級的學生儘管掌握了一些朗讀技巧,但教師的範讀仍很必要。好的範讀可以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直接領略文字所要表達的感情進而體會文字的思想內容和感情基調。教師該範讀時要範讀,且不可簡單使用錄音代替,失去範讀的直觀作用。實踐證明:教師的朗讀示範作用發揮得越好,學生的朗讀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二、充分保證課堂上讀書的時間。
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提高學生理解、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提高無不要求教師以教材為根本,以課文為依託。只有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與文字打交道,從中獲取資訊,才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積累運用能力。語文課上,教師應留給學生一定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多讀,充分地讀。然而,很多教師的語文課變成了一問一答的問答課。有的語文課上,教師一會兒讓學生聽錄音,一會兒又讓學生看影視,一會兒讓學生去表演,學生朗讀的時間少得可憐。還有的教師生怕學生對文字不理解,文章講不透,不厭其煩地講解,把學生朗讀的時間變成了教師的演講。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則自曉其義也。有效的朗讀勝過教師透徹的講解,所以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留出時間讓學生去讀,在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課堂上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朗讀,讓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朗讀。
三、精心設計朗讀的目標和要求。
當前,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文質兼美,可讀性強,人文性強。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文章體裁、內容的不同,設計朗讀的目標和要求不同。說明文、科普小品文一般適用於介紹性的語氣讀,不宜進行朗讀訓練。而敘事寫人的作品,言辭優美,故事情節曲折,感情變化跌宕;描景抒情的文章語言華麗,感情色彩濃厚;古詩文和現代詩歌節奏感強,含義深遠。這些題材的文章都適合進行朗讀訓練。一般說來,體現文章中心的段落和語句,最能表現文章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教師把這些內容作為朗讀訓練的重點,更能準確地把握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每段內容進行朗讀訓練的目標也要有所不同,例如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月光曲》最後三個自然段時,是為了啟發想象,體會意境;指導朗讀《燕子》一文的第二段時,是為了領會寫作技巧及表達方法。
四、積極創設朗讀情境,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要使學生越讀越好,越讀越美,教師就必須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創設朗讀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師有效地範讀,多媒體的使用,背景音樂的播放,以及教師根據文章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提示語等。我在引導學生讀《荷花》一課第四自然段時,我先聲情並茂地範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學生立刻被我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變成了一朵朵荷花,入情入境後,我再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想象配樂表情朗讀課文,學生立刻就陶醉在荷花的美麗,對大自然的熱愛之中。引導學生讀《兩小兒辯日》一課時,我採用煽情的“挑撥”提示語:“一兒不服曰”、“一兒扯著嗓門曰”、“一兒腳跺地曰”,讓兩組小兒的辯鬥愈讀愈激烈,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雖然學生也是在反覆地讀,但讀的效果與我們平時機械的讀截然不同。
五、朗讀的形式要多樣化。
朗讀的形式有很多:有齊讀、領讀、輪讀、輕聲讀、分角色讀、男女生賽讀等。一般說來,低年級常運用輕聲讀、齊讀,分角色讀,以增強學生的讀書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年級宜採用個別讀,默讀,有利於靜思默想,潛心思考。一節課中,教師可採用幾種朗讀方式交叉使用,但要以某一種方式為主。如故事性較強的課文,適合個人朗讀,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人物對話較多的課文或片段,則適合分角色朗讀,如《陶罐和鐵罐》;節奏感強,感情飽滿的課文,尤其是詩歌,則可進行集體朗讀;而詞句艱深,含義深刻的課文,則需要教師適時範讀或創設情境導讀,如朱自清的《匆匆》。
六、加強朗讀技巧的指導。
學生的朗讀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更不是一蹴而就,它的形成和提高離不開教師的指導。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主陣地,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要加強對朗讀技巧的指導。訓練時引導學生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故事情節來設計重音、停頓、語氣和語速的變化。一般情況下,對於描寫突然發生變化、著急、遇到危險,心情激動的句子,讀的時候語速要加快,急促些;表現高興、喜悅、讚美的句子,讀時音調略高,聲音響亮;對於描寫優美景色的句子要讀得語氣舒緩、柔和一些;而表示悲痛,沮喪,傷心的語句可讀得低沉、緩慢一些;把最能體現句子意思的詞語讀得重一些。具體每段話,每一句怎麼讀,應結合文章內容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去把握。比如朗讀《翠鳥》的第一自然段,應讀得稍慢、輕柔些,讀出翠鳥外形的美麗,可愛。但朗讀翠鳥活動的特點時,應讀得適當快一些,而且把描寫翠鳥動作的詞語讀得重一些,讀出翠鳥動作的敏捷。
總之,朗讀有助於加深對文字的理解、感悟,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朗讀是一項技能技巧,是一種藝術再創造活動。朗讀能力的形成,朗讀技巧的掌握和運用,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經過長期的實踐,不斷地反覆訓練才能提升。所以,語文教師要有耐心、恆心,採取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和途徑,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朗讀能力培訓心得體會2
兩年多來,我校有效創設誦讀經典的良好的校園氛圍,組織全校師生開展誦讀活動,並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讀書興趣,豐富學生的人文素養,努力使之成為“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大氣之人。一個學期下來,我發現校園及學生身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一、豐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使校園溢滿書香
誦讀經典詩詞活動的開展不僅拓展了學生思維、啟迪了智慧,更活化了校園文化,多種活動在校園薈萃,經典詩文在校園交流,使整個校園文化氣息變得濃郁、豐富,更增加了一種動感。這種交融在一起的文化對每一個學生乃至教師時刻都有一種無形的影響、薰陶、潤澤,豐厚了校園文化底蘊,使校園溢滿書香。
二、增強了學生的記憶能力,提升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十三歲以前是兒童記憶學習的黃金時期,也是兒童語言文字學習的最佳時期,更是兒童文化素養、高尚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從小教導兒童讀誦經典,不僅符合兒童學習的天性,而且使人自幼就開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薰陶,有利於奠定一生優雅的人格基礎。此外讀誦經典同時可以提高學生的古文和白話文水平,有助於對其它知識領域的領悟和旁通,促進各科學業的進步。
三、豐富了學生的精神生活,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古詩詞的藝術魅力,讓學生深受感染、薰陶,有助於塑造學生高尚靈魂。學生幼小純淨的心靈有經典古詩詞的奠基,可以激發他們一生對文化的嚮往。透過誦讀,學生性格溫和,舉止文雅,促進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和道德修養的提高,而且有利於培養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擴大知識面,有助於形成良好的讀書學習習慣。同時,對學生的人格塑造、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對學生良好道德觀的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四、規範了學生的行為習慣,深化了學校民族精神活動的開展
透過開展誦讀經典活動,學生的行為習慣有了明顯變化,日常生活中,說髒話、粗話的人沒了,主動問好,微笑待人的學生多了,校園裡亂扔垃圾的現象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主動拾撿垃圾。同時也深化了學校民族精神教育活動,使小學生對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接觸和了解,讓他們從小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汲取智慧和力量,為將來做人做事奠定堅實的文化和思想的根基。
總之,開展“中華古詩詞誦讀”活動,是一件好事,我要在活動中善於發現和總結,把一些好的、快樂的學習方法推廣應用,如表演背誦法、熟讀成誦法、吟唱結合法等。我想真正把開展“中華古詩詞誦讀”活動的設想實施起來了,它也許將成為學校建設的一大特色!
朗讀能力培訓心得體會3
為了傳承中華傳統經典文化,提高我市小學語文老師古詩文誦讀與教學水平。20xx年11月1日,由xx市教育局主辦的慶陽市吟誦教學培訓會在市政府禮堂舉行。前來參會的領導、老師分別來自全市七縣一區。本次培訓班很榮幸邀請了全國著名語文特級教師、吟誦名家、“素讀”經典課程創始人陳琴老師。
開班儀式上,慶陽市教育局盧化棟局長作了熱情洋溢的歡迎致辭,他首先代表慶陽市教育局對陳琴老師及本次活動表示感謝,談及此次活動的意義,盧局長指出此次吟誦培訓旨在親近經典,傳承中國文化,讓老師們透過培訓能夠探討吟誦教學的形式,帶著思考和理解把吟誦滲透進教學過程,分享吟誦的成果,加深規範化教學模式。
上午陳琴老師講述了自己的經歷,由此我看到這位勇於開拓教師的足跡,她的每一步都是艱辛的,同時又是堅實的;每一個腳印都是清晰的,同時又是浸潤著心血的;每一次轉折是痛苦的,同時又是快樂的。十餘年致力於小學語文“素讀”經典的探索。她的學生在小學畢業前基本能達到“背誦十萬字,讀破百部書,手寫千萬言”的目標。陳琴老師的學生的驚人的識字量、背誦量,是如何突破的。原來是靠僅僅的每天早讀的二十分鐘和晚上的作業要求的誦讀二十分鐘而做到的。當然,這也少不了陳琴老師在課程實施中的措施,做到課程的內容理性化,做到遵循文化傳承的規則,遵循教育發展的規則。在過程中,還不求人人並進,允許點面參差。
陳琴老師的課上的是中國古代的、經典的詩詞格律。她所實踐的,就是把課本簡單教,留出大量時間來吟誦古詩詞,當然,這與陳老師深厚的沉澱與修養是分不開的。
陳琴老師在教授吟誦課程前,她先告訴孩子以前的中國人是怎樣讀書的,給孩子們展示她自己班的孩子吟誦的影片,告訴孩子們吟誦的規則,然後帶著孩子吟誦,孩子們徜徉在吟誦之中樂而不疲,下課時間到了,可孩子們深深眷念著課堂,圍著老師久久不願離去,場景令人動容。
下午陳琴老師繼續為大家開啟一扇視覺的開闊天空,她作了“以中國人的方式讀書——經典素讀教學法例談”講座,陳琴老師解釋道:“素讀“其實是一種讀書方法,就是不追求對內容理解的深度和廣度,只是反覆有聲的朗讀,直到把誦讀的內容背誦得滾瓜爛熟為止,是一種很樸素的讀法。第一次聽到這種讀書方法,開始的時候我還抱著懷疑的態度,難道可以這樣教學生讀書嗎?這與“不求甚解”有何區別?但是隨著陳琴老師講座的深入,我不禁被她的文化底蘊折服了,任何難記字多的`詩詞歌賦給她一個調,立馬變成抑揚頓挫讓人容易記住的歌曲了。
不僅如此,在她的講座中還有一段二十分鐘左右的影片,播放的是她所教的一年級孩子的一場讀書彙報課,這些孩子跟我見過的一年級孩子一樣活潑好動,但是在彙報課上陳琴老師沒有講過一句話,活動的程式全部由學生主持,可在這節課上孩子們情緒高漲,從頭到尾都是在吟誦經典,孩子們有的拍手吟誦,有的搖頭晃腦,更有甚者手舞足蹈,孩子們盡情享受經典帶來的讀書之樂,樂在其中。對照我們的教育,我一直在思考:老師想盡各種方法引導孩子讀書,背書,可是為什麼我們總是有些孩子不願意讀書呢?聽了陳琴的素讀法,我有了很大的啟發,是的,現在我們惟恐孩子在家裡不自覺看書,於是時常要求孩子要按照要求讀書,比如讀什麼書、怎麼讀、讀多長時間等,有時也要求孩子們帶著任務去讀,比如說說收穫、感想、學到了什麼知識等,有時是為了考試而讀,過渡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反而會讓孩子厭煩讀書,久而久之喪失讀書的興趣。
兩個多小時裡掌聲與喝彩聲此起彼伏,她的觀點“今天的讀書法是蜻蜓點水式,雁過無痕,翻過千萬卷卻沒有讀懂一本書,“腹有詩書少年強!”而‘素讀’能讓學生腹有詩書,能把閱讀的種子留在身上”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她的博學多才、對於經典的信手拈來、幽默睿智也讓我們自嘆弗如,她的吟誦調更是贏得傾慕。
聆聽了陳琴老師的素讀報告會,我為之深深震撼。我覺得這不是一場單純的報告會,它集說、唱、演、講於一體,融古、今文化於一爐,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令人驚歎叫絕。驚歎於她深厚的文化底蘊,驚歎於她美妙的歌聲,驚歎於她獨特的教學方法,驚歎於她每一堂課的精湛,驚歎於她堅韌不拔的毅力。
陳琴老師雖不是歌唱家,卻勝似歌唱家。她滿腹經綸、詩詞歌賦樣樣精通,樣樣能唱。無論是知識的積累,還是高超的唱功,都凝聚了她辛勤的汗水,也正因為如此,才彰顯了她的無窮魅力。陳琴老師這種刻苦鑽研勇於創新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去學習。
陳琴老師獨特的教學方法顯示了她大膽的創新精神。她每學期八週時間結束課程,有時一節課講授好幾篇課文,課前給學生提出重要問題,供學生預習,預習中解決這些重點問題,教師上課時重點解決學生難點、疑點,就非常輕鬆完成教學任務。提前結束課程,就有了大量的時間去課外閱讀,積累。其實,陳琴老師看似不佈置作業,實則把作業放在了課前,給了學生深思的空間,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便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所以,陳琴老師是授學生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另外,陳琴老師用吟誦的形式教學生學習詩詞、弟子規、三字經等增強了背誦的韻律,也提高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
如果我們的教學從一年級起就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從小就受到詩詞、三字經、弟子規等這些古文化的薰陶,從小就培養學生良好的讀寫習慣,如果我們都像陳琴老師那樣刻苦鑽研,勇於創新,何愁我們的教育不發展,何愁我們的學生前途不無量。
短短一天的培訓內容深深地刻在老師們的心裡,融在血液裡,我們真正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傳統經典文化是真正屬於我們民族的東西,是中華民族的根,我們要大力開展經典誦讀活動,使中華的民族智慧、民族美德、民族精神深深紮根於我們以及孩子們的心中。
朗讀能力培訓心得體會4
我有幸參加了xx小學舉行的全市新經典誦教學觀摩課,聽了呂老師教學的《觀滄海》,我感受頗深。
在這次活動中,聽了呂敏老師執教的一節古詩誦讀課,讓我真正的明白了小學語文選入適量的古詩文的意義所在。同時也懂得了學古詩文,重在吟誦。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反覆朗誦,體會古詩文的韻味和美好的意境。透過聽課學習,我總結出學習古詩文的最基本的方法:首先,要結合圖體會“意境”。其次能夠有感情朗讀詩文理解古詩文的含義。
聽了呂敏老師經驗交流,我明白了:今天,我們為什麼要誦讀經典,知道了學習經典誦讀的最佳年齡。國學大師南懷瑾說過:“在心靈純淨的童年時期記誦下來的東西,如同每天的飲食,會變成營養成為生命的一部分,長大之後學習、工作、待人接物中自然運用出來。至於成年後再來讀這些書,因為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猶如脾胃不健康的人,即便面對川盛的美食,也難以吸收其營養了”。因此,學習經典誦讀的最佳年齡是4—12歲的孩子。這個時段的孩子,直感能力強,記憶力也強,若以唱歌和遊戲及說故事的方法教孩子們學古詩,他們不僅很快就可以熟記成誦,而且會產生很大興趣。若老師善加引導,他們還可以在學古詩文的同時,學到很多有關歷史、地理及文化方面的各類知識,可以使他們終身受益無窮。
其實,古詩文中所表現的既是詩人對宇宙萬物關懷的感情,也表現了詩人的品格、修養和抱負。如果老師能把詩歌中感人的力量傳述出來,對於孩子們的品格素質一定有著重大意義。讓孩子背誦古詩文不是要讓他們學習很多知識,更多的是一種情感的民族性格的薰陶。
經典古詩文不但是漢語言文字的典範和精華,而且更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髮的深厚土壤,對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著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
總之,小學階段是人成長的關鍵時期,在小學階段進行經典古詩文誦讀活動,是學生品德形成和智力發展的有效載體。由此可見,小學階段誦讀詩文一定能為孩子營造快樂的童年、詩意般的人生。
朗讀能力培訓心得體會5
朗讀是學生整體語文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讓學生在朗讀中領會內容、體驗情感、陶冶情操;能起到以讀代講、以讀促思的特殊功效;還能使學生在反覆朗讀中訓練語感、規範語言。要使朗讀教學充分發揮上述效用,必須注意講究朗讀訓練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古人云:“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可見,只有三者並用才能達到良好的讀書效果。而朗讀,完全可以達到這個要求。朗讀,就是一個將無聲的書面語言轉換為有聲語言的過程,是眼、口、耳、腦協同作用的創造性閱讀活動。葉聖陶先生說:“閱讀教學總得讀。”於永正老師說:“語文教學的所謂‘亮點’,首先應該在朗讀上。”作為語文老師,我們要注重“培養和訓練學生大聲朗讀課文的能力”。《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各年段朗讀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因此,小學各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所以說,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小學生完成閱讀教育任務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功,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進行的基本訓練之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特別重視朗讀這一環節。我認為朗讀教學應該讓學生“多讀、會讀、樂讀”。
“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實踐的權利還給學生!”這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呼喚。這就是說要想學生學會朗讀,首先要給學生朗讀的時間,讓學生多讀、充分的讀。然而,傳統的語文課堂“講問教學”擠掉了學生讀書的時間,一節課40分鐘,學生朗讀的時間卻不到5分鐘,在課堂中對朗讀教學輕描淡寫,一帶而過,如蜻蜓點水,淺嘗輒止。朗讀練習往往是來去匆匆,如雁掠過,且又“雁過無痕”。朗讀成了教學中的一個過渡環節。要真正讓學生會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就必須要把更多的時間擠出來,讓學生“多讀”。可是,時間哪兒擠呢?
著名特級教學李吉林說過:“老師的講解分析不可能代替學生的主觀感受……因此,我主張讀得多一些,講得少一些,練得多一些。”因此,要保證學生的朗讀時間。課堂上就要精心設計問題,讓繁瑣冗長的“講講、問問、答答”讓位給朗讀。去掉那些繁瑣的分析,努力地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讓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朗讀。要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要求用普通話,聲音響亮,吐字清楚,讀準字音,不讀破句,特別是自學性朗讀,要讓全班學生都讀完、讀好,切不可只做個讀的樣子,匆匆過場,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礎上的表達性朗讀,要留夠時間讓學生試讀、練讀,讀出感覺,讀出味道,讀出情趣,切不可未準備好就倉促上陣。
朗讀能力培訓心得體會6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每個年段的閱讀目標進行了明確的規定,而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大量的課外閱讀已作為了一種課堂的延伸和拓展,低年級是學生學習閱讀的起步階段,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對低年級教學要求指出:“喜歡閱讀,感到閱讀的樂趣。”“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閱讀能力是學生的首要能力,努力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課外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在指導低年級閱讀時應該注意到:一方面要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另一方面教師必須結合閱讀教學,有目的教給學生有關閱讀的方法,讓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進行自主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途徑,也是學好普通話的,從小培養良好語言習慣的基本手段。朗讀以規範學生的口語,增強學生的語感,加深學生對語文的感悟,還有助於發展學生的語言和思維。低年級語文課又稱精讀引路課。其思路是:在初讀中讀通、讀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在細讀中感悟,抓住重點,理清文章思路。在品讀中思考,品析作品用詞造句,佈局謀篇。以上可見,不論那一個環節都離不開“讀”。也就是說,朗讀訓練在低年級閱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的訓練。
低年級朗讀應達到的要求:(1)正確讀準每一個字,尤其是前鼻音、後鼻音、平舌音、翹舌音,或根據地方方言特點指導容易讀錯的音。還要讀準輕聲、兒化、變調。(2)讀通句子。包括不多字、不少字、不錯字,不顛倒、重複字句;讀準標點符號的停頓和表達的語氣;讀好長句子中詞語間的停頓和難讀的句子。(3)流利朗讀,並有一定語氣。低年級讀書是應該有個層次的,大體可以分成三個層次:正確讀──流利讀──理解讀(或有感情讀)。怎樣才能讓低年級學生積極主動地閱讀,並逐步掌握這些閱讀技能呢?我認為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是需要老師調動的,閱讀中的方法是需要老師指導的。
首先,感知課文,初讀是基礎。初讀是為了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學習一篇文章,要先通讀全文,才能得知其大意,只有這樣,才能抓住重點,為精讀探究打下基礎。如何指導初讀呢?首先,要保證讀書時間,讓學生充分讀課文。其次,要講究方法。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在指導初讀過程中可以用以下幾種方法:
1、運用教師範讀,讓學生感受語言美
對於低年級的學生,讀書還處於初步學習階段,他們面對的是陌生的課文,如果一開始就讓他們豎起書憑眼睛掃視成篇成段的語言文字,要很流利地讀出來有一定的困難,更談不上有感情地朗讀。對一些生字新詞及長句子,透過“範讀”可以讓學生領會語句的停頓、重音及語調的變化,對於那些字數較多的長句子,“範讀”是最好的方法。
教師能用標準的普通話範讀,準確傳達作品的情感,加上學生模仿性極強,學生就能以聽助讀,在模仿中糾正自己在發音、語氣及讀句等方面的錯誤,掌握朗讀方法,提高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能力。學《王二小》一課時,我語調激昂,情感流露的真摯,學生也備受感動。在整篇課文的朗讀中不但讀出了對小英雄王二小的喜愛和敬佩,還讀出了對日本鬼子的憎恨。在讀“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殺害了王二小”一句時,有的孩子眼鏡溼潤了,聲音哽咽了,使朗讀效果達到了高潮。可見,教師範讀,以聲傳聲,以情激情,引發的是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所以有了教師的美讀,才會有學生的美讀。
2、採用老師帶讀,牽著學生走一段
範讀之後,適當地帶讀幾遍,也是很有必要的。對於低年級大部分學生而言,僅靠聽讀兩遍就讓他們流利、正確地讀出來,這是很難的。段句不準、添字漏字等現象普遍存在。所以這時候,老師要幫助他們一下,牽著他們走一段,要多帶他們讀幾遍,讓學生找到語感後再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讀。學生就不會讀錯了。
3、進行自由讀,留給學生自主體驗的時間
當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能正確地讀課文後,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由讀課文了。但這一過程中,教師必須提出要求:先用手指著一字不漏的讀,讀兩遍後再放手讀;接著是邊讀邊找出文中的生字,知道生字在文中的什麼詞,什麼句中;最後邊讀邊標出自然段。
4、利用齊讀,讓學生大膽地讀出來
雖然齊讀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孩子個人感情表達,與“個性化閱讀”相矛盾,但我認為根據當時的需要,恰當的利用齊讀,好處還是很多的:(1)便於檢查,齊讀時某處讀的不整齊,說明這處肯定有學生存在問題;(2)在讀中便於互相糾正錯誤,找到語感;(3)培養集體意識。
5、選用花樣讀,讀出勁頭
學生能正確、流利地通讀全文了,再可以指導學生用多種方法熟讀課文。同一種方法用久了會讓學生產生厭倦,這時要多采用一些方法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如默讀、分組讀、同桌賽讀、分角色讀。
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們相信,在新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朗讀的內容,把握時機,採用恰當的朗讀訓練方法,學生定會找到閱讀的樂趣,找到閱讀的鑰匙,切實提高朗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