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中期報告總結(精選5篇)

課題中期報告總結範文

  隨著社會一步步向前發展,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報告成為了一種新興產業。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報告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課題中期報告總結(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課題中期報告總結1

  一、課題簡介

  20xx年6月我校向江蘇省教育學會申報了“農村初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課題,同年10月得以立項,20XX年10月在太倉市教師發展中心的統一領導下順利開題。在專家的指導下,我們把課題改為:農村初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我們力求做到領導重視,課題研究人員工作到位、腳踏實地,課題研究緊張而有序、進展順利。學校緊扣研究目標,注重挖掘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優點,與本地學生取長補短,共同發展。開發、利用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鄉的人文資源,促進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將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養成教育與學校的科技特色活動相結合,努力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營造一個平等和善、和睦相處、互幫互助的環境,讓他們都能受到平等教育,融入城市的教育環境中。從而提高辦學水平、提升市民素質,維護地方安定、促進地方經濟建設、構建和諧社會。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初中階段的孩子還正處於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十分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如果誘導不好,就很容易沾染不良習慣,甚至會走向犯罪道路。我校目前招收的學生中一半以上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因此伴隨出現的是學生的行為習慣問題比較多、比較複雜。面臨不良的生存環境,與本地孩子相比,外來務工子女存在更強烈的自卑和自尊心,在人際交往上也出現更多的孤獨感和焦慮感,他們是邊緣群體和弱勢群體。因此,學校有責任、有義務為外來務工子女提供優質教育的義務。經過規範、系統的學校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將來的成才奠定基礎。

  (1)實現均衡發展的需要。義務教育應該是平等教育。在教育中,挖掘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身上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獨立性強等優點。能教育與影響本地學生的成長,引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改掉不良習慣,使他們更好地發展。從這種意義上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發展,體現真正意義上的均衡發展。

  (2)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行為習慣的研究與教育,可以進一步融洽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本地學生間的關係,促進他們融入本地區經濟、文化等領域,加深與本地居民的相互瞭解。消除無形中存在的歧視、自卑、對立等情緒。建立和諧學校、和諧社群乃至和諧社會。

  (3)促進文化交流的需要。我校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來自全國五湖四海,他們家鄉有著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有組織、有目的、系統化地研究。能發掘這種多元文化。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實現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4)改進教育方法的需要。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是近幾年出現的“新群體”,學生來源比較複雜,個體差異較大。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改進教育方法。從而提高教師的師德水平、教育能力,最佳化教師隊伍建設。

  (5)創新學校管理的需要。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的研究,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師生的教育與管理、課程的開發與調整等諸多問題。學校管理不斷創新,才能適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日益增多的新形勢。才能促進學校健康、持續地發展。

  (二)課題所要解決的問題

  經過充分調研,課題組認為本課題主要解決三個問題:

  1、改變外來民工子女的行為習慣不夠理想的現狀。根據調研,我校外來民工子女的行為習慣不夠理想主要表現為:隨地吐痰、扔垃圾;同學之間打架、鬥毆;學習上缺乏信心、自暴自棄、厭學甚至逃學。課題組透過對外來務工子女行為習慣的調查,分析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不良行為習慣和心理產生的根源,探討外來民工人員子女不良行為習慣和不良心理的預防和矯正策略,有效地培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良好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發展他們健康的心理,促進其健全人格的全面發展,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2、改變教師的觀念,尋找合適的教育策略。在教育中,好多教師還是老觀念、老的教育方法。我們要努力探索適合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身心愉悅地接受教育的方法途徑和策略,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享有公平的教育權利和平等的成長條件,營造良好的教育教學氛圍,構建和諧的育人環境,使全校學生都能健康地成長。

  3、改進家庭教育的觀念和方法。眾所周知:父母作為孩子的人生第一師,在對孩子的意志品質、個性特長等方面的培養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家長要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行為習慣,給孩子做好榜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講道理而不是粗暴地打罵,讓子女在友好和睦的環境裡成長和學習。

  (三)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外來務工子女:就是指從經濟落後的地方流入到經濟較發達的鄉鎮的勞動力,為生活而四處奔波的外來人員,被人們約定俗稱為“外來務工人員”,而他們的子女就被稱為“外來務工子女”。

  行為習慣:心理學認為,行為習慣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動化地去進行某種動作的需要或傾向。習慣不是一般的行為,而是一種定型性行為,它是人們頭腦中建立起來的一系列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是在重複出現而有規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在大腦中建立了穩固的神經聯絡,只要在接觸相同的刺激,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相同的反映,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反覆強化的產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習慣成自然。”因而它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具有自動化作用,它不需要別人督促、提醒,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是一種省時、省力的自然動作。簡言之,習慣是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

  “養成教育”:培養學生道德品質、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即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各種教育方法,促進學生道德行為、意志品質、情感意識等方面素質形成與提高的一種教育。

  (四)課題的研究目標

  基於以上背景分析而形成的針對性問題,課題組提出改進農村初中外來務工子女行為習慣的有針對性的措施和方法,從而改善行為習慣不夠理想的現狀,達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目標。課題組擬定了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目標:

  (1)透過調查和研究,深入瞭解外來務工子女行為習慣的現狀。

  (2)透過研究和實施,矯正不良的行為習慣,培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良好的行為習慣,推動全體學生素質的提升。

  (3)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改進教師的教育方法,研究制定合適的教育教學策略。造就一支高水平的教科研隊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五)課題的研究內容

  內容:

  (1)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學習與行為習慣方面進行深入全面的調查研究分析,內容包括:學生籍貫、民族分佈、學習基礎、學習目標、行為習慣、個性特徵、心理狀況、家庭情況、家庭經濟等情況。

  (2)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成為自律的主人。探索如何發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良好行為習慣,應用目標激勵法、自我教育法、相互教育法等方式方法,有效地引導、激勵他們化被動接受教育為主動參與教育,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培養生活習慣,讓學生成為生活的主人。我們要透過建立家長學校,理論的學習,探索轉變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調動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積極性的方法,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培養學習習慣,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研究培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符合科學規律的學習習慣,探究怎樣指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挖掘、整理家鄉的人文資源,既豐富學校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又發展他們的交往、創新等能力;如何指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自主學習,主動地閱讀經典書籍,讓他們在優秀文化的滋養下茁壯成長;怎樣在課堂學習中指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學習能力、鑑別能力,使他們健康地成長。

  二、研究進展

  本課題的研究自20XX年6月開始至今,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課題前期準備階段

  時間為20XX年2月——20XX年5月,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確立研究方向、對課題方案的調研論證。具體工作為:

  1、為了豐富研究人員的知識,幫助他們熟悉課題研究的一般方法,提升他們的研究水平,造就一支具有良好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的研究型教師群體。學校聘請太倉市教師培訓中心的專家嚴乃超老師來校進行課題研究的培訓。

  2、課題組成員在專家的推薦下,閱讀了一些理論書籍,透過自學、集體討論,交流學習心得,不斷夯實理論素養。

  3、為了更好的瞭解我校外來民工子女的相關情況,為我校的主課題提供相關的研究資料,課題組成員在不記名的情況下,對外來民工子女進行了問卷調查。我們對每道題目都進行了細緻的資料統計。

  第二階段:課題設計申報階段

  時間為20XX年6月——20XX年10月,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完善領導機構,落實研究計劃,確立課題方案,完成開題論證工作。具體工作為:

  在20xx年6月,以各學科骨幹教師和年級組長為基本研究人員成立了總課題組,擬定研究思路,制訂研究方案,完成了課題申報工作。在20xx年11月成立了6個子課題組,制定各自具體的研究方案,各子課題組進行了調查研究。在20xx年5個課題成功申報了太倉市級課題(1個重點課題、兩個規劃課題、兩個微型課題)在20xx年10月舉行開題論證會,邀請專家對課題進行論證,進一步完善研究方案,並啟動課題研究。

  第三階段:課題研究實施階段

  時間為20XX年11月——20XX年7月,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開展課題研究和調整課題研究,具體工作為:

  全面實施研究方案,重點在兩個層面展開:一是班主任對外來民工子女的在校行為習慣的調查、分析原因,研究促使他們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策略和方法;二是任課老師對外來務工子女的學習行為習慣進行調查、分析,透過合理的教學方法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的能力,讓每一位孩子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中,從而為自身良好的行為習慣奠定基礎。

  第四階段:課題中期報告階段

  時間為20XX年9月——20XX年11月,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提煉研究初步成果,撰寫中期研究報告,接受中期評估驗收,並進一步調整研究方向、改進研究過程。

  在研究的過程中,為了確保研究的順利有序有效進行,課題組嚴格按照課題研究方案採取了一些紮實有力的舉措,主要有:為了充分發揮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功能,課題組利用校本培訓和繼續教育,邀請蘇州市家長學校的心理學專家到我校進行講座。學校的心理健康老師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活動,“千名教師訪萬家”的活動。在教學上,課題組透過“教研活動”、“同伴互助”等形式,引領教師在課堂上對外地民工子女進行因材施教,並且適時地滲透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在教學的不同環節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的共同發展。

  下面著重介紹課題組調查分析和實踐策略這兩方面的具體進展。

  (一)收集資料,撰寫文獻綜述

  課題組的成員們運用文獻研究法,透過網路、書本收集了國內外在“外來民工子女的心理問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等相關資料。我們在資料的收集中發現:關於農村初中的外來民工子女的資料少有介紹,這也是此課題獨特性的具體體現,但也增加了研究的難度。我們學習了《心理學導論》、《走進新課程》、《人本主義理論》等理論知識。在瞭解了外來民工子女的行為習慣的歷史的基礎上,對相關文獻資料做出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撰寫了文獻綜述。

  (二)對外來民工子女的行為習慣的調查分析

  自20XX年初確定課題方向以來,我們課題組成員對外地民工子女及家長都做了許多調查和訪談。我們透過對外來務工子女訪談,瞭解他們的籍貫、年齡、家庭成員、父母的職業和經濟狀況、生活習慣、學習習慣等問題;對教師進行訪談,瞭解對外來務工子女的印象(學習、行為習慣)、外來務工子女與本地子女的區別、是否關注外來務工子女、是否接觸外來務工子女的家長、印象如何等等;對家長進行訪談,瞭解外來務工人員是否關注孩子的學習、平時會不會主動和老師聯絡、孩子如果有不聽話或不守規矩的行為你是怎麼教育的、對老師或學校有什麼意見或建議等等;同時,還對學校領導進行訪談,問題大致是學校現有學生人數、外來務工子女人數、在班級間是如何分佈的、學校招收了較多的務工子女,是否加重了教師和學校管理的負擔、日常教學管理中,針對務工子女有沒有采取一些特殊的做法、對教師的安排有無特殊要求和做法、教學管理存在哪些困難與問題等等。透過以上一系列的問卷調查,我們瞭解到:我校外來民工子女在行為習慣方面有優勢的一面,但更多的是需要改正的行為習慣。這為我們如何對他們進行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找到了著力點和方向。

  (三)子課題的研究

  在主課題申報以後,各教研組成立了子課題組,各組長分別撰寫了子課題的方案,並且進行了申報。申報的結果是:包志凌的課題《農民工子女英語閱讀習慣培養策略的研究》是太倉市的重點課題,她以她們班級中的外來民工子女作為研究物件,採取各種策略,培養他們的英語閱讀習慣。曹磊的課題《提高外來務工子女自主學習能力》是太倉市的規劃課題,他研究的內容是:在歷史的教學中,針對外來民工子女在性格、學習習慣、學習成績等方面與本地學生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探索出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透過發現,分析、解決問題,使學生逐步成長為一個熱愛學習,善於學習的新型人才。施巧燕的課題《體育課中對農民工子女行為習慣指導的研究》是太倉市的規劃課題,他研究的內容是:研究如何在體育課中滲透對外來民工子女的行為指導,提高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以上三個課題都是從不同學科來探索培養外來民工子女的學習習慣的策略,充實了主課題的內容,也為我們課題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據。陸濤老師的太倉市微型課題《如何提高外來民工子女音樂素養問題的研究》和朱巍老師的太倉市微型課題《在資訊科技教學中培養外來民工子女資訊素養研究》在今年已經順利結題。以上兩個課題主要從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實現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進行研究的,是我們主課題研究的一個方面。

  (四)學校實行“德育導師制”

  導師制由來已久,早在十九世紀,牛津大學就實行了導師制,其最大特點是師生關係密切。導師不僅要指導他們的學習,還要指導他們的生活。近年來,國內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制度——導師制,以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這種制度要求在教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係,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隨著外來民工子女的不斷增多,為了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努力尋找發現學生的發展潛能,使學生在學業、道德、心理、行為習慣等方面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教育和引導,使學生的潛能和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努力做到不使一個學生掉隊。同時也為了提升教師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師“教書育人”的藝術水平,使每位教師在教書、育人兩方面水平不斷共同提高,促進教師全面發展。學校制訂了《瀏家港中學“德育導師制”實施方案》。

  (五)學校舉辦主題班會“道德講堂”活動

  在外來民工子女的調查問卷中我們可以看出:孝心、關心和愛心三方面做得並不盡人意,特別是同學之間往往為了一件極小的事情大打出手,容易衝動。為了讓外來務工子女感受來自學校及社會的愛心和關心,塑造他們的健全人格和良好行為習慣,也為了增強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的心理適應、自我調節、健康成長的能力,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學校特舉辦了“道德講堂”主題班會活動。並且規定每學期都必須舉辦一次。

  三、階段性成果

  自研究實施以來,本課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調查分析結果

  從我們對外來民工子女的調查不難發現:我們學校的外來民工子女來自於五湖四海。年齡相應比本地小孩大1或2歲。而且大部分學生都不是獨生子女,有的學生在家裡還要照顧弟弟和妹妹,有些學生回家要幫助父母幹農活,學生的自理能力較強。他們的父母在固定單位上班的不多,部分父母個體經營,還有部分家長承包種蔬菜。父母整天忙於自己的工作,和子女接觸的時間少,交流不多。對子女的教育更少。所以好多學生表現為:語言低階、粗俗,禮貌缺失;滿口土語、俗語;行為蠻橫、粗野;遇事缺乏思考、喜歡動手動腳、甚至拳打腳踢;不尊敬老師;同時撒謊、不誠實、欺負弱小現象也時有發生。從父母的文化程度可以看出:父母的文化水平相應都比較低。但是他們都比較關心自己子女的學習情況,但僅僅是問一下子女,很少主動與學校的老師聯絡。當然他們也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考上大學。外來民工子女在家都要做家務,一般在生活上都很節約,熱愛勞動,能吃苦耐勞。但是好多外來民工子女自卑、缺乏自信心,主要表現在:在穿著、學習等方面,總覺得自己落後一等;有的覺得自己言語十腔十調,穿著土裡土氣,擔心同學笑話;本地孩子見多識廣,自己顯得孤陋寡聞,於是害怕拋頭露面,再加上成績較差,見識不廣,更感到自己差勁。自卑導致他們特別介意別人的說話,不經意的一句話往往變成了挖苦、諷刺。從而導致打架、鬥毆。在學習方面,外來民工子女的異地就學在各方面都表現得很不穩定,而且由於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學校,在教育的管理體制、教科書的選擇使用、教師的教學方法等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勢必造成他們在知識的銜接、能力的培養、習慣的養成、與人的相處等方面都存在嚴重的缺失。一部分外來民工子女在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主科上新舊知識斷檔情況非常嚴重,以上種種導致他們對學習不感興趣。

  (二)“德育導師制”實施方案

  為了保證德育導師制實施工作的正常執行,我校決定成立學校、年級組二級德育導師制指導小組,明確職責,經常、及時、細緻地開展轉幫工作。在實施德育導師制的過程中,逐步建立導師聘任制度、受導學生檔案制度、定期談心與交流制度、定期家校聯絡制度、定期例會制度、導師培訓制度、導師考核和獎勵制度等,使導師的工作和管理有章可循,逐步規範。

  我校的受導學生一般是家境貧寒、行為有偏差、心理有障礙、學習有困難、家庭教育環境不良、單親家庭等特殊學生群體,特別是外來民工子女優先予以考慮。我們學校的導師一般是學生的任課老師。在德育主任的安排下,任課老師先到班主任那裡瞭解班級裡學生的大致情況,然後確定與任課班級結對的學生(大部分的學生是外地民工子女)。那麼任課老師就成了結對學生的“德育導師”。

  1、導師聘任制度:

  根據自主、公開的原則,以年級組為單位,採取個人自願和年級組推薦相結合的辦法先行推薦,後由學校德育導師制指導小組最終確定名單。

  2、德育導師的工作制度

  (1)建立學生成長檔案制度。對每位學生建立成長記錄檔案,追蹤學生成長軌跡。內容包括:學生家庭及社會關係詳細情況;學生的個性特徵、行為習慣、道德素養、興趣愛好的一般狀況;學生心理、生理、身體健康狀況;對學生每月的表現及每次考試(作業)成績逐一登記,分析對照。

  (2)談心輔導與彙報制度。每2周至少與結對學生談心(面談、書信、週記、電子信箱等)輔導一次,並記錄輔導內容,學生每週一次嚮導師彙報生活學習情況。

  (3)建立家長聯絡制度。每月至少一次電話訪問,每學期至少一次家訪,導師必須對學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瞭解,對家庭情況進行簡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結構(單親、重組更要作為重點)。

  (4)小組活動制度。小組活動分小組內活動和小組間活動兩種。

  小組內活動:德育導師定期與本小組學生集體交流,導師需營造寬鬆的談話氛圍,學生可以將自己在學習、思想、心理等方面取得的進步或遇到的困難等講出來,導師與其他成員均可以發表自己的見解,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

  小組間活動:德育導師之間進行交流,將同類型的小組成員(如同屬學習、道德、行為、心理等某一方面尋求指導的學生)組織在一起進行交流,以擴大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缺的更好的德育效果。

  3、定期例會制度:

  學校德育導師制領導小組定期召開例會,交換意見,討論問題,決定事項,總結工作。校級一般每學期召開二次,年級組一般每月召開一次,班級一般每二週召開一次。

  4、導師培訓制度:

  學校德育導師制領導小組要定期組織導師進行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的培訓,舉辦德育導師工作研討等活動,不斷提高德育導師的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

  5、導師考核制度:

  學校德育導師制領導小組根據下列四種情況,採取定性與定量、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考核:

  (1)每位導師的工作手冊記錄情況。

  (2)受導學生和家長對導師工作的評價。

  (3)受導學生的實際表現(包括品德和學習情況)。

  (4)班主任和學科教師的評價。

  6、導師獎勵制度:

  每學期學校將對導師進行考核。具體分值分配:工作手冊(30%)+受導學生與家長評分(20%)+受導學生實際表現(30%)+其他教師評分(20%)。考核的結果作為教師教育方面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

  (1)考核合格及以上的德育導師,在學校年度考核中另加分。(由校教代會討論後確定)。

  (2)設立“優秀德育導師獎”。

  7、德育導師的工作方法

  (1)“身教”育人、人格薰陶。“身教重於言教”,導師只有重視自身的人格修養,注重身教,才能以自己的模範人格為學生樹起前進的目標,導師應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人格的塑造。

  (2)交流談話、心理相容。導師透過經常性地與學生談話,以多種方式與學生進行交流,走進學生的心靈,建立心理上的認同,達到心理相容,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引導。可以根據導師自己的特點與學生的特點運用有特色的交流方式,如有的導師有意識地將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操作技巧運用到導師制工作中,運用行為科學的可操作性的技術來矯正學生的問題行為;一些導師則透過週記、書信等方式和學生進行“筆談”,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培養健全人格;一些導師則利用電話、“心靈寄語”和學生進行交流、溝通,瞭解學生的喜、怒、哀、樂,為學生分擔煩惱和憂愁。

  (3)引導學生自我教育。導師創造條件,培養學生自我評價和自我認識的能力,激發學生自我調節的內部動機,透過學生對自己心理和行為上積極主動的自我調節,達到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

  (4)教育與研究相結合。導師把教育學生看作是一項日常工作,同時也是一個研究的課題,對於所引導的過程與效果進行記載、分析,撰寫個案分析材料,定期開展研討,促進理論與實踐上的交流與完善,不斷提高“導”的水平。

  (三)“道德講堂”活動方案

  為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普及道德規範、宣傳道德楷模、引領道德風尚,“道德講堂”建設活動是我校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學校德育建設的重要方面,積極報道學校各類先進的優秀事蹟,創造濃厚的道德氛圍。為進一步推進學校思想道德建設,增強“道德講堂”的影響力和引導力。我校決定開展“道德講堂”建設活動,特制定以下實施方案。

  1、“學校道德講堂”工作原則

  1)實踐性與實效性原則。以師生親身實踐、參與活動、體驗學習為主要方式,透過宣講活動及開設班會主題活動課、專題講座等多種渠道開展工作;活動要具有趣味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2)整合與互補原則。將“學校道德講堂”與學校各類教育活動相互補充,與家庭、社會教育共同完善,整合學校長期開展實踐教育、體驗教育活動的工作經驗,綜合利用各類已有陣地,以整合和新建相結合的方式逐步推開。

  3)全體性與主體性原則。面向全校師生開展活動,培養健康的心理品質和健全人格;尊重師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師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助自立自強,促進師生健康教育整體氛圍的形成。

  2、“學校道德講堂”工作目標

  1)倡導“在家中為長輩盡孝心,在學校為同學送關心,在社會為他人獻愛心”,奉獻社會,提升師生的道德水平,努力實現“教育一代人,引導兩代人,影響三代人”以及“學校道德講堂”建設覆蓋的目標。

  2)“學校道德講堂”的具體目標為:形成“好人好報”的社會共識,推動“知行合一”的道德實踐。把促進轉化作為建設“學校道德講堂”的首要目的,將先進的道德理念內化為群體意識,在行為上由“他律”轉向“自律”,引導師生在實踐中完善自我,提升素質。營造“崇德尚善”的濃厚氛圍。把對學校重點人群的教育引導作為突破口,以點帶面,使學生在參與中認知、感悟、接受、提高,人人爭做道德建設的參與者和先行者,使“講道德、做好人”蔚然成風。

  3)在實踐及活動層面紮實推進師德建設和學生思想道德建設工作,運作效果明顯、切實可行的“學校道德講堂”工作機制。

  4)增強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和自我意識等方面的心理適應、自我調節、健康成長的能力,促進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長。

  3、“學校道德講堂”活動目的

  圍繞“四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

  1)社會公德建設主要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和遵紀守法等,以“禮儀”為核心。

  2)職業道德建設主要包括:誠實守信、愛崗敬業、辦事公道、熱心服務、奉獻社會等,以“誠信”為核心。

  3)家庭美德建設主要包括:夫妻和睦、孝敬長輩、關愛孩子、鄰里團結、勤儉持家等,以“和睦”為核心。

  4)個人品德建設主要包括:友善互助、正直寬容、明禮守信、熱情誠懇、自強自立等,以“友善”為核心。

  針對學生,我校著重以“社會公德”和“個人品德”為主。重點對學生進行“三心”教育,即在家中為長輩盡孝心,在學校為同學送關心,在社會為他人獻愛心。以“我學、我講、我議、我選、我行”為主要形式。透過努力達到“教育一代人,引導兩代人,影響三代人”的目標。對教師進行“為人師表、愛崗敬業,奉獻社會、提升自己”為主要內容的師德教育,傳承我市教育行業精神。

  4、“學校道德講堂”活動安排。

  1)以班級為單位,利用班會課開展“道德講堂活動”統一安排一次班會課開展活動,初一以“誠實守信和遵紀守法”為主題,初二以“友善互助、自強自立為主題,班主任根據本班情況製作一個“道德講堂”的課件。

  2)在開展活動之前,各班根據本班情況確定一名“典型學生”,並對他的事蹟進行故事編寫、拍照或製作成PPT課件,確定一批宣講學生,主持和開展此項活動。

  5、“學校道德講堂”活動要求:

  1)每次活動開展前,各班需提供的活動資料如下包含道德故事、道德短片或照片相關歌曲、相關經典誦讀等環節內容的道德講堂教案一份。

  2)活動結束後各班需提供:學生感想文章5篇

  (四)教師教學素質的提高

  透過該課題的研究,教師對外來民工子女的情況有了深入的瞭解。教學觀念、教育教學方法發生了改變,教師的教改意識增強,課題研究的水平得到了提高。如:姚雲娟老師撰寫的論文《培養健康心理提高外來民工子女英語學習效率》發表在20xx年的《科學大眾》;聞紅英老師撰寫的論文《愛滿天下——陶行知名言在“對外地民工子女的教育中”的運用》獲201xx年度蘇州市教育學會教育論文比賽三等獎;朱巍老師撰寫的論文《發揮資訊科技優勢奏響自主學習旋律》獲江蘇省第十屆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應用作品大賽二等獎;朱巍老師撰寫的論文《資訊素養,漫漫長路需求索——農村初中生資訊素養培養的幾點思考》獲蘇州市教育學會教育論文三等獎;聞紅英老師撰寫的論文《體育教學中對弱勢群體的心理抗挫教育》獲江蘇省“藍天杯”論文比賽二等獎;陸濤老師撰寫的論文《用愛澆灌他們心中的音樂之花》獲江蘇省“藍天杯”論文比賽;柏育紅老師撰寫的案例《耐心走進內心真心換得信心》獲江蘇省教育學會案例評比二等獎;張瑾老師撰寫的案例《為你開啟一扇窗》獲江蘇省教育學會案例評比二等獎;許愛林老師撰寫的案例《老師幫我拍張集體照吧》獲江蘇省教育學會案例評比三等獎;王芳老師撰寫的案例《逃學風波》獲江蘇省教育學會案例評比二等獎;姚雲娟老師撰寫的案例《寬嚴相濟——-“問題學生”的轉化策略》獲江蘇省教育學會案例評比三等獎;柏育紅老師撰寫的案例《給你一個機會,還我一個奇蹟》獲太倉市班主任案例評比三等獎。

  四、問題反思

  隨著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總結了前一階段研究成果的同時,深刻地認識到研究工作才剛剛開始,所以我們對本課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思考:

  1、理論素養不夠豐富。課題組成員在專家的指導下,閱讀了一些與課題研究有關的書籍,豐富了自身的理論素養,但隨著課題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感覺到理論知識的缺乏。

  2、本課題中,學生學習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將是今後研究的重點。如何在學科教學中進行因材施教,找到適合外來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學策略;如何豐富校本課程的內容,實現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3、學校教師的年輕化,經驗不足,缺乏專家的引領,教師研究積極性有待進一步加強。

  4、進一步加強課題資料的收集、整理、上傳工作,實行專人負責,做到及時整理、歸檔、上傳。

  五、後期設想

  1、再次開展課題理論學習、典型案例學習與分析、研究,做好學習心得撰寫和交流。

  2、圍繞《農村初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課題,進一步開展好“德育導師制”工作,督促好教師做好各方面的記錄工作。充分利用我校的品牌特色——科技教育,對外來民工子女進行養成教育。

  3、開展課題的交流研討會,發揮教師群體自主教研作用,做到以教師的個人發展促進學校課題研究的發展。

  4、結合課題研究,請專家講座,組織研討交流活動。課題組將分教研組進行分別研討,開展以學校教師與專家共同參與課題研究的活動,促進課題組成員與課題研究共同成長。

  5、進行課題的開發和評估,認真總結課題中出現的問題和經驗。

  課題中期報告總結2

  《問題探究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研究》是陝西省優秀教學能手工作站課題,課題於20XX年11月批准立項,20XX年11月開始課題研究,計劃於20XX年11月結題。課題實施以來,在xx市和xx區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科研部門的關心與指導下,課題組按照研究計劃,依託教學能手工作站這一平臺,以課題研究為抓手,以課堂教學為陣地,以班級學習共同體為載體,紮實開展研究,帶動了學生學習能力與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課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將課題中期實驗情況彙報如下:

  一、課題涉及的主要概念界定

  問題探究教學:“問題探究教學”是透過創設有感染力的問題及情境,讓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物件,從而在學生心裡形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引導學生在問題中學習,在問題中練習,在嘗試中創新的教學方式。一般包括“學習準備、目標解析、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檢測與評價”六個教學環節和“問講讀議練做”六種基本方法。

  提倡做到:

  第一,不確定環節用時。

  第二,不拘泥環節應用完整。

  第三不規定環節順序,可以不完整重複呈現。

  學習方式:學習方式是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時基本的行為和認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學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徵。

  學習方式包括了兩個方面,一個是學習能力,一個是學習關係。

  學習方式不僅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更是師生在教學活動中資訊交流、情感交融、觀念溝通的活動結構。因而,學習方式最核心的是學生的思維方式、情感昇華的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的建構方式。如果我們把教學活動或學生的學習僅僅看作是獲取符號知識的活動,那麼接受性學習也許應該是最主要的方式,然而教學活動事實上並不只有獲取符號知識這個單一的目標,如果我們僅僅採取接受性學習這種方式,顯然有問題。因為接受性學習難以滿足師生情感交融、觀念溝通的需要。

  三、課題研究實施情況:

  (一)開題論證、制定研究目標內容

  20XX年11月《問題探究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研究》批准立項,課題組聘請了xx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郭xx老師、xx區教研室副主任李xx老師、xx區教研室數學教研員呂xx、物理教研員董xx老師為指導專家。經過較長時間的醞釀和論證,討論並通過了開題報告和實施方案,制定了為期一年的研究計劃。

  1、課題的研究目標

  (1)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創設輕鬆和諧的育人環境,結合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各個環節,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將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切實落實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之中。

  (2)以此為契機,推進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深化我校前期的研究成果,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進行富有創造性的工作,讓教師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探索、研究熱情,形成一支教學能力水平過硬的教師隊伍。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學生樂於學習、主動參與、勤於探究,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培養良好的習慣,打下堅實的基礎。

  2、課題的研究內容

  (1)探索各教學環節中自主學習的基本模式。

  教學環節包括:自學質疑環節、交流展示環節、互動探究環節、精講點撥環節、矯正反饋環節、遷移應用環節

  (2)探索學科教學小組合作學習的基本模式,建立班級學習共同體。

  在學科教學和綜合實踐活動中,目前採用最多的合作學習樣式就是小組合作,我們計劃在實驗班開展學習共同體的建設工作。每個成員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有明確的小組分工和職責,最大限度的發揮成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3)探索探究性學習在學科教學中的應用

  探究學習是近些年來人們強調最多的一種學習方式。在實施過程中,必須具有四個基本要素:一是問題或主題,二是方法,三是過程,四是條件。我們的研究主要圍繞這四個方面,使學生的探究學習能力得到切實的提高。

  (4)構建多元評價方法

  探索科學有效的評價方法,形成具有導向功能、激勵功能的評價機制,也是實施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研究的重要內容。根據各年級學生的特點,建立相適應的自主學習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學生學習情況時,不僅注意學習結果,更要注重學生的自主意識、參與程度、參與能力的增強與提高。評價中要注意學生的差異、注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使每個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

  (二)學習有關理論,打下研究基礎

  2月18日,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了各成員的分工,課題組重點推薦並統一購買了一批教育理論書籍及有關教育專著,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有關理論,瞭解問題探究、自主學習、自主管理、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資料和成功經驗。每位成員都撰寫了讀書筆記並在部落格中發表。高武生老師的《學會合作》讀後感、李xx老師的學習《新課程理念與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實施》心得體會、雷xx老師的《課堂教學問題診斷與解決》讀後感分別從不同角度深刻地談到了學習有關書籍的體會。透過組織學習,提升了理論水平,為課題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探討研究方法,確立實施步驟

  為了讓我們的課題研究更有針對性、實踐指導性,我們研究組發放了200張學生調查問卷和100張教師調查問卷,並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分析,完成了調查報告,明確了研究方向。同時課題組確定了8個課題實施的實驗班及課題研究計劃,召開了班級學習共同體動員大會,將班級學習共同體作為開展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載體,制定了具體的實施方案和學生培養目標體系。組織專家對課題進行了論證,撰寫了開題報告,並於4月25日在我校召開了課題開題儀式暨工作站揭牌儀式,區教育局副局長劉xx、區教研室副主任李xx出席了會議併為工作站揭牌。

  1、課題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利用現有手段,從圖書、期刊、報紙、網路上查詢與問題探究、學生學習方式有關理論文章,並以此為研究依據開展課題研究。

  (2)調查法。透過在師生中發放調查問卷,瞭解學生學習方式的現狀,找出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習方式單一被動的癥結所在,找準研究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徑。

  (3)行動研究法。透過觀摩學習、交流研討、參觀考察等形式到本地和外地學校進行實地調研,總結他人優點,提升自我發展。

  (4)案例分析法。根據八個課題研究實驗班提供的具體教學例項,進行分析、反思、評價,不斷完善研究方案,改進教學方法,總結出有效的學生學生學習方式。

  2、課題實施步驟:

  此項課題研究週期為一年,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11月-20XX年2月)

  (1)成立課題研究小組,明確分工。

  (2)學習有關理論,瞭解問題探究、自主學習、自主管理的資料和成功經驗。

  (3)制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和學生培養目標體系。

  (4)培訓參與課題研究的教師。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3月—20XX年9月)

  (1)召開開題會報告會,由專家認定並啟動此課題的研究,完成開題報告。

  (2)組織各項相關的教研活動,在教學實踐中進行課題的研究探索和實踐,收集各學科教學案例。

  (3)及時蒐集研究資訊,注意調控,不斷完善操作過程,定期召開研討會,做好各階段的總結,形成中期報告。

  (4)聘請專家進行研究過程中的指導。

  (5)研究個體撰寫研究個案、論文及模式。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1月)

  (1)整理、統計和分析課題資料,彙編相關研究成果(論文、案例及反思),撰寫結題報告。

  (2)申請結題。

  (四)科學擬定量表,理論結合實踐

  目前,我們的課題研究進入第二階段:課堂實踐階段

  1、校內公開研討促進老師反思成長

  在理論應用於實踐之前,我們課題組全體成員討論並擬定了比較科學的量表從三方面用於課堂觀察,在我校課題組成員範圍內,進行了課例研究活動。

  課例實踐中,我們運用“問題探究教學”操作模式,透過“學習準備、目標解析、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檢測與評價”六個教學環節和“問講讀議練做”六種基本方法進行課題研究。研究中提倡做到:第一,不確定環節用時。第二,不拘泥環節應用完整。第三,不規定環節順序,可以不完整重複呈現。

  王xx、張xx、霍xx等老師分別向我們展示了語文、數學、物理等不同學科在學習方式轉變方面的探索和嘗試,課題組成員參與課前準備、課中觀察、課後評課等各個環節。課堂觀察依據量表,各個成員任務明確,觀察仔細。課後評課活動科學規範,討論熱烈,評價中肯,雷xx老師對王xx的授課撰寫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學案例反思,霍xx老師的《摩擦力》教學反思都是對我們的課題應用於實踐的進一步思考。在評課議課中課題組成員的思維得以碰撞,教學實踐水平得到提高。所有的課題研究活動我們都用錄影、攝影、筆記等形式做了詳細記錄,為今後教學及研究工作留下了寶貴的實踐學習資料。

  2、校際同課異構加大輻射帶動

  5月14日在xx初中舉辦了“實驗初中共同體校本研修成果展示”活動,我站教師王xx、霍xx和xx初中教師曹維靜、韓xx,就八年級語文和八年級物理作同題異構課展示。工作站的全體成員及共同體學校的代表100餘人參與了聽課評課活動。老師們對這種形式的研討活動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評課活動進行的非常紮實有效,老師們就自己在日常教學中遇到的問題進行了真誠地交流討論,大家都覺得受益匪淺。

  3、依託電視媒體增強宣傳力度

  20XX年4月,渭南電視臺《教育線上》聯手xx市教育局、xx區教育局推出了一檔新欄目《名師講堂》。工作站成員霍xx、張xx老師參與了節目錄制。錄製前期,課題組全體成員對霍老師和張老師的課進行了研討、磨課,最終形成了比較成熟的示範課。兩位老師共錄製了五節示範課,於4月28日——6月12日在xx電視臺播出。節目播出後,課題組成員對這幾節課的光碟進行了觀摩學習,大家反覆觀看,從自主學習時間的把握、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轉換時機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議,促進了課題研究工作的進展。

  二、已取得的階段性成果

  1、20XX年2月高xx的《二氧化碳的製法》教學案例獲市級一等獎,《製取氧氣》(教學實錄)獲市級一等獎。

  2、20XX年3月雷xx的教學論文《跳著趣味的舞蹈前行在寫作課上》榮獲第六屆“語文報杯”全國初中語文教學論文大賽省級一等獎。

  3、20XX年4月,霍xx省級優秀教學能手工作站掛牌成立。建立了建立了“霍xx教學能手工作站”部落格(xxxxxxxxxx),工作站QQ群(群號:375110xxx),作為工作站釋出訊息、交流溝通、解疑答惑的平臺,為成員提供一個溫馨的網路之家。

  4、霍XX老師的《壓強》、《液體的壓強》、《氣體的壓強》做為一個知識系列專題分別於4月28日、6月9日、6月12日在xx電視臺播出。張xx老師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探索勾股定理》分別於5月1日、5月8日播出。

  5、20XX年4月,我校教師肖xx的《紫藤蘿瀑布》、雷xx《人琴俱亡》、姜xx《氧氣的製取》分別榮獲xx區2013年度基礎教育優秀教學成果教學課件類一、二、三等獎。

  6、20XX年6月,課題組指導的張xx、張xx、馬x榮獲2014xx區教學能手稱號。

  7、課題組收集了二十餘篇優秀的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教學反思、教學論文;錄製了十餘節課堂實錄;理化組收集了三十餘件學生自制的學具。

  三、對研究內容、研究過程和方法等情況的反思

  《問題探究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研究》中,課堂教學更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學習方式多樣化,許多優秀的學習習慣都在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中得以培養。課題實驗班班級學習共同體活動開展富有成效,多種學習方式的應用已初見成果,實驗班學生學科成績在期中考試中有大幅提高。對此我們有如下反思:

  1、喚起興趣,發揮學生能動性

  既然學生是學習的活動的主體,教學首先要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習準備階段教師用學生更感興趣的遊戲進行或故事匯入。教師將學生的思維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的開始就得以喚起,迸發出強烈的探究熱情,從而迅速地進入自主思考階段。

  2、自主探究,展示預習體驗

  自主學習階段,教師對學生的指導應是方法上的,而不是結論性的。例如王xx老師的《黔之驢》教學,教師指導學生看註釋,並用比比看誰瞭解的更多再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於文言文學習中看註釋,學文言的方法是一種指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在此又一次得以培養。學生自讀課文,圈畫讀不準的字詞,又是讀書動筆習慣的培養。

  自主探究環節,教師讓學生明確自主學習應達到的目標與要求之後,只要引導學生借鑑一些先進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己摸索和總結出一套適於自己學習的方法,或自學看書、或操作發現、或觀察歸納、或猜想驗證等。學生根據教師提示自主思考,積極發言,認真聆聽同學發言,自主學習、語言表達、學會聽講、創造及發散思維的能力得到提高,自主、傾聽、多角度思維的習慣在流淌的聽課當中毫無雕痕地得以培養。

  3、合作交流,碰撞思維火花

  問題探究教學模式中教師始終為學生創造一種合作探究的環境,課堂氣氛輕鬆,討論問題難度適中,學生討論熱烈,教師及時融入討論當中,予以合理指導,學習激情一直處於高漲狀態。

  4、歸納總結,奠定自信的基礎

  問題探究教學模式中學生適時學生反思與回顧,既是對知識本身的小結,又是對學習方法進行反思與回顧。讓學生在一次次的自我反思中,不斷總結經驗,歸納學法,能夠遷移並發現和提出更為複雜的問題,獲取一次次心理上的愉悅,為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奠定自信的基礎。

  總之,問題探究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課堂中,透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生自學、合作學習、及時批註積累等習慣得到了充分培養,課堂充滿了生命活力,學生的整體素質明顯提高,值得借鑑與學習。

  研究中我們也在思考,問題探究式教學模式更適合於那個水平段的學生;對哪個學科的教學所產生的教學效果更顯著;“自主、合作、探究”與“自律、自由”如何有效協調,如何提高學生合作中參與的均衡度;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既相互聯絡又有所側重,如何合理安排時間,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最最佳化……這都有待於我們今後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四、存在問題及努力的方向

  經課題組成員的共同努力,我們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還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表現在:

  1、課題組成員基本上都來自教學一線,教學任務繁重,不能保證有效的時間和精力參與課題研究,有些研究任務不能如期完成。

  2、前期研究形成的文字性成果比較多,但交流發表的較少。

  努力方向:

  1、及時對課題前期研究的情況進行分析總結,找出存在的不足,加強自我評價和課題管理,同時提出改進的意見和深化研究的方向。

  2、積極創造條件,推廣現有的成果與經驗,進一步加強課題組、工作室成員交流與協作,豐富課題手段。進一步加強教育理論修養,加強研究的系統性和有效性。

  3、按照研究計劃,有效推進實施,力爭後期獲得更豐富的課題成果。

  課題中期報告總結3

  我們《初中數學思想方法教學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組成立至今已有整整九個月。借今天這個機會,向各位專家、各位老師作個簡單的彙報。

  我們這個課題組有個特點,那就是我們的九位組員來自黃浦區各個不同的學校,有民辦學校、轉制學校、普通完中、初級中學及九年一貫制學校。各所學校的學生素質、基礎不同,教學風格各有所長,各位老師的課堂教學也各有特色。在這段時間裡,我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以科研帶動我們的教學工作、以強化數學思想方法的訓練作為落實二期課改理念的手段。我們圍繞著如何上數學“好課”,重點研究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突出數學的思想和方法的教學,突出數學的思維品質的訓練,讓數學學科從專業學科發展為素質學科。課題組定期活動,一致認為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內在形式,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發展數學能力的動力工具,學生掌握了數學的思想方法,就會使數學更容易理解和記憶。顯然,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是數學教學改革的新視角。加強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措施。

  此外,我們要感謝市、區教研室為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平臺,我們透過課題組這一形式,在互相學習、交流、研究的過程中,校與校之間縮短了距離,老師與老師之間團結協作,同時也開展了有序的競爭。九位老師將公開課作為展示我們研究成果的視窗,在短短几個月中,開設了市級公開課、展示課七節,區級公開課、展示課七節。我們組格致初的湯霞老師在“長三角洲”交流課中開了《二次函式中的數形結合》,暑假裡更是走出黃浦、走出上海,去貴州省為當地學生開設了《一元二次方程配方法》。黃浦學校的顧涵明老師,隨著六年級新教材的試行教學,讓他們在潛意識階段中,對各種數學方法進行多次孕育,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在最近舉辦的“黃浦區首屆教學課堂評比”活動中,我組四位老師參賽,三位老師進入了複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在大家學習和研究的基礎上,我們對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時做出回顧和總結。在全國及市級教育報刊、雜誌上發表了文章十九篇。其中,我們的老大哥向憲貴老師表現尤為突出,他的《透視中學數學課堂教學》、《淺談探索型動態幾何問題的解法》在《中學數學教育》上發表、《課堂教學發思》在《愛的教育》上發表,並在全國論文評比中獲二等獎。

  在平時組內的交流活動中,我們感到當前的知識經濟時代是合作取勝、協作競爭的時代和共同發展的時代。要使我們的教學能力有一個長足的提高,開展合作學習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一起學習新的教育理論,交流介紹成功的教育、教學案例,共同參與科研,共同研究中考命題。同時把這種風氣再帶到各自學校的教研組、備課組中去。施仲濤老師在今春開設了區級IP遠端教學展示課《去括號》,下半年更是甘當人梯,對備課組內的青年教師作精心指導,共同探討,在大同中學的青年教師大獎賽中,兩位青年教師同時獲得一等獎。

  此外,課題組還圍繞課題聽課、評課,撰寫課例,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我們的組員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堅持研究,部分老師還去了福州參加了“全國中學青年數學教師優秀課觀摩與評比活動”,這一切都離不開各個學校的校長對我們的大力支援。我區教研員李建國老師更是對我們關心、鼓勵,對我們作全程指導,我們的成績傾注了他的智慧和成績!

  我們的教學為科研提供了實踐基礎,我們的科研為教學提供了理論指導,我們全體組員將一如既往,來年爭取更大進步!

  課題中期報告總結4

  我校位於宜昌市夷陵區發展大道,是一所新建學校,學校按照省級示範學校標準建設,於20XX年9月開學。學校建有實驗室、微機室、科學探究室、圖書閱覽室、音樂美術室,多媒體、監控、電話多網合一,為教育教學提供了便捷,為建設數字化校園提供了保障。學校擁有60臺電腦的教師辦公自動化系統、28套電子白板班班通系統為一體的數字化校園網路裝置。

  為了更好地將白板運用於課堂教學,提高教師使用電子白板技術的水平,我校申報成功了《基於互動式白板的課堂教學重構研究》這一課題,成為第三批實驗單位之一。學校課題組成員在賈文校長的帶領下,開展了子課題“基於互動電子白板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研究”,本課題於20xx年6月正式開題,預期到20xx年12月結題,歷時一年半時間。現將前一階段的研究工作整理彙報如下:

  一、電子白板使用情況。

  在這一年的教學過程中,我校15個教學班的老師上室內課均使用了電子白板,全校做到了電子白板全員培訓,人人掌握,操作嫻熟,白板使用率、普及率高,覆蓋學科廣。

  二、研究進展情況。

  (1)健全組織,有序開展

  我校課題組自申報獲得批准時就專門召開了教研組成員會議,共同探討課題的研究要從哪幾個方面入手,怎樣進行研究,達到什麼樣的目標,以什麼形式呈現研究成果等問題,在大家的共同討論下,我們初步形成了《基於互動式電子白板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研究實驗方案》,擬訂本課題共設定了“基於互動電子白板的小學數學新授課教學設計研究”“基於互動電子白板的小學數學複習課教學設計研究”、“基於互動電子白板的小學數學練習課教學設計研究”等三個子課題,分別由教導處和教科室主任、教務員作為子課題負責人,數學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數學教師全員參與。本課題組織管理網路採用多層各級分管制,課題負責人負責整個課題研究工作,並組織管理好各個子課題的正常活動,子課題負責人負責每一子課題的正常開展,並組織管理好本子課題的研究工作。課題組注重過程管理,堅持每月一次的例會制度,及時總結研究情況,以指導下一階段的工作。

  (2)調研分析,排查問題

  在課題研究初期,我們對本校學生進行了調研分析。學校分管教學的人員深入課堂進行廣泛聽課,發現教師在運用電子白板中存在的共性問題。主要是操作部熟練,展示與教學設計不同步、工具利用不充分。二是組織教師廣泛討論,排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電子白板利用低效或無效現象產生的原因。

  (3)強化學習,更新理念

  為了提高教師的課題研究水平與能力,我校課題組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強化學習。

  1、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觀念,提高課題組人員的理論水平。開學初,電子白板公司的技術人員對我校全體教師進行了為期三天的互動式白板教學指導培訓,並對教師進行了考核,實驗組教師在培訓活動中理論和操作技能出眾,獲得優秀等次。我校還把有關電子白板的所有技術資料打包放在學校校園網內,供教師學習。之後,學校召開電子白板課題組會議及全員培訓六次,重點組織教師學習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教育理論,增強研究者的科研意識,掌握必要的方法,提高研究能力。透過學習和培訓,課題組成員的理論水平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提高。

  2、認真上好實驗課,努力發揮各個課題組成員的創造性,深入開展研究工作,努力提高運用互動式電子白板的水平。課題組陳坤老師運用電子白板執教了《有餘數的除法》一課,課題組全體人員參加了聽課活動。透過這一堂課的教學,大家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互動式電子白板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目前研究成果和經驗。

  透過實驗,我校課題組目前取得以下成果:

  1、各級競賽獲殊榮。課題組的成員認真參與了課堂教學評比活動。1人運用電子白板的課堂競賽榮獲市二等獎,2人獲區一等獎。教師在校上公開課使用電子白板課件76人次。課題組的成員還積極製作電子白板課件,上交學校11個優秀課件。其中,陳坤老師的教學課件《雞兔同籠》獲得省級一等獎。陳衛老師製作的電子白板課件獲得區一等獎。

  2、交流活動促提高。課題組成員開展了一次“十分鐘使用電子白板情況的交流”活動,心得體會在網站上刊登。

  3、說課競賽展風采。課題組成員進行了一次電子白板說課競賽。老師們製作得實用、精美,都能將白板的互動功能,以及其集文字、聲音、圖片、影像於一體的功效運用於課堂上。

  4、教學模式導教學。我校課題組成員重點圍繞“基於互動式白板的小學數學新授課教學設計特點及模式”這一研究內容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實驗教師們不斷學習、交流,初步總結出基於互動式白板的小學數學新授課教學模式:分層指導解決問題教學模式

  分層指導、解決問題教學模式的基本流程為:情境創設,引出問題→分層學習,協作釋疑→分層練習,及時反饋→分層指導,解決問題→分層作業,拓展實踐。

  1、情境創設,引出問題。

  小學數學新授課的課堂上利用錄音、錄象、電腦動畫等媒體資源創造出形象而直觀的問題情境;從生活情境入手,把需要解決的問題巧妙地蘊涵在符合學生認知的基礎知識中,把學生引入與問題相關的情境之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學習動機。

  創設問題情境的方法:(1)以講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進入問題情境;(2)利用錄音錄象、電腦動畫等創造問題情境;(3)學生表演,再現問題的情境;(4)利用電子白板上的圖片、模型。

  2、分層學習,協作釋疑。

  小學數學新授課的課堂上,創設學習情境之後,要透過對學習資源的利用,激發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與協作,最終解決疑問。這一環節裡,教師出示學習內容後,可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採取不同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當然要讓學生有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經歷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不斷提高思維能力。

  常用的方式:(1)對於比較簡單的問題,學生獨立完成,使他體會到解決問題的`快樂。(2)對有些難度的問題,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獨立思考,然後進行嘗試解決。(3)對於思維力度較大的,讓學生經歷獨立思考、小組討論階段後再組織全班進行交流,透過協作共同釋疑。

  3、分層練習,及時反饋。

  這一環節主要是在學生成果彙報的基礎上,經歷了疑問、辨析、釋疑的基礎上,根據學生認知特點,老師合理選擇和設計相應的練習,拓展思維,培養學生主動梳理、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達到更好地掌握知識,提高學生數學思維力的目的。

  練習分層形式:(1)例題變式與題組對比練習。(2)對學生進行錯解的分析剖析。(3)相互命題,考察效果。

  4、分層指導,解決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輔導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小學數學新授課課堂上教師的指導要分層。教師輔導優生。輔導中等生和後進生的工作可以由優生和老師來做。透過優生帶讀、領讀,帶學、領學的形式來帶動其他層次的學生的學習。在教學過程中,除了由小組長來輔導後進生,老師也注意隨時隨地的關注。主要形式有:提問分層、檢查分層。

  5、分層作業,拓展實踐。

  為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作業佈置也要採用分層的形式,根據選做和必做的要求,出示幾種型別的題目:基礎練習題,綜合練習題,思維訓練拓展題,這些題目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鼓勵學生勇挑難題,還給學生自主的空間;使尖子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後進生“吃得了”,同時透過小組之間互相命題,體驗當小老師的樂趣。三類作業完成以後的展示形式有:練習本上書寫、黑板上板演、白板上練習。

  分層指導,解決問題的教學模式是我們學校的教師把電子白板與數學教學整合的常用的一種模式,雖然它沒有做到人機互動,但我校電子白板的圖形、動畫以及模擬等功能,在數學課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基於互動式白板的數學課堂教學設計解決了數學教學中的一些重點和難點,直觀明瞭,能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覺學的容易,教師教的輕鬆,真正實現了師生、生生將的合作與交流,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

  四、課題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1、課題組成員課題研究的整體能力與素質不是太高,理論素養相對較薄弱,對課題的理論構建能力顯得不足,有待進一步加強學習與培訓。

  2、繁重的事務,課務,使少數教師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投身到教育教學研究之中,給研究工作的深入帶來困難。

  3、少數課題組成員課題研究的主動性不足,研究不夠深入,不夠重視平時資料的蒐集與整理。

  4、教學設計闡述中比較注重過程講述,缺少理論支撐。比較注重電子白板功能的使用,缺少對使用實效的思考和闡述。研究成果的質和量有待提高。

  五、下一階段研究規劃。

  1、繼續深入開展課題研究實驗,並加大對課題的管理力度,規範課題研究實驗工作的管理。注意及時收集課題研究資料,總結研究成果。

  2、探索出“基於互動式白板的小學數學複習課、練習課教學設計特點及模式。

  3、積累教育資源,整理出基於互動式白板的小學三年級、四年級數學教學案例集。

  4、建立資訊資源庫,豐富教學手段,達到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的最最佳化。

  5、引領我校教師加強專業理論知識學習。進一步提高我校教師使用電子白板和教學設計能力,並積極嘗試探索使用一些簡單的模板,提高教師的應用和創新意識。

  6、定期舉辦課題研究交流、展示活動。及時總結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廣經驗,發揮課題研究的示範輻射作用,以促進我校教師業務水平的整體提高。

  課題中期報告總結5

  (一)作文教學生活化理論探索

  1、深入學習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每月有計劃地進行陶行知教學思想特別是陶行知原著的學習。

  2、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透過各種途徑學習當前教學新理論,努力吸取各種教育思想的優勢。學習各種教學方法,借鑑各種教學模式,廣收博錄,為我所用。要透過讀書看報、外出學習,特別要利用網路資訊,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論和思想,汲取各種教育實踐的營養。

  3、更新觀念,開闊眼界,把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置於教育觀念的改造的系統中來關注,放到育人的高度來考察(著眼於人的發展,適應於社會的發展),把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放到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的整體改革的環境中來實踐。

  4、不斷總結,勤於反思,在反覆探索中逐漸總結出規律性認識。

  (二)作文教學內容生活化研究

  學生作文內容應該也必須是學生生活內容的反映,學生的寫作才是興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的,我們研究作文教學生活化,要從生活出發,構建作文教學內容系列。

  1、提高生活認識水平,是寫作的基礎,也是作文教學的內容。寫作是生活認識水平的反映。我們要從提高生活質量角度來關注作文生活化的意義,以寫作來反映生活,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生活的理解,而對生活的深入理解,又直接促進學生作文深度的發展。最終形成生活與寫作的良性迴圈,文道結合的良性迴圈。作文是學生心理功能的學習實踐活動,學生作文經歷了一個“物”(客觀事物)到“情”、“識”(觀念情感、認識水平)到“辭”(語言文字)的雙重轉化過程,因此,豐富學生生活、提高認識能力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我們在教育中必須解放學生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去以生活為課堂,去享受人生,熱愛生活,這樣,我們才能從文中見“人”。

  2、學校生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作文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其生活方式能反映其它生活的內容。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強調作文教學過程成為生活教學的過程,使寫作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內容,要以自我表現、生活寫照、應用、議論文字、說明文字等作文內容將生活的一切作為作文內容的一切,使作文的空間與時代的空間,與學生生活的空間相融。

  以文字闡明觀點,是生活的要求,是未來社會對人的要求,也是作文的要求,我們要高年級適當運用論文寫作格局,激發學生主觀意識,初步學會收集、整理、分析資訊,較為清晰地闡明觀點。

  3、研究寫作動機的激發,順應學生作文心理規律,用生活激發寫作動機。注重作文教學的時空優勢的利用,計劃作文和隨機作文相結合,抓住生活契機,抓住學生情感的敏感點,作文於學生想寫作文時,於生活需要作文時。

  作文教學內容生活化研究要努力符合這樣的要求:內容是兒童生活的內容,寫作是因生活的需要,變作文外在要求為學生內在的心理要求。

  (三)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研究

  1、訓練包含“訓”與“練”兩層意義,是“訓”與“練”的統一。小學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是建立在生活需要上的訓練,從學生整個人生來說,訓練是一種手段,生活才是目的。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是將教學的訓練要求,轉述為生活的要求,

  在生活中訓練寫作。樹立大作文觀,把作文視作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創設生活條件訓練寫作,教學要研究學生的生活,引進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生活,縮短課堂需要和生活需要的距離,訓練學生提高正確表達生活的能力。

  2、運用多種訓練手段。

  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決不排斥語言文字的訓練,而是要在生活化思想的指引下,提高語言表達力,使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與生活認識能力、思維能力、思想能力協調發展。教學中,我們要創設條件,利用各種有利於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的方法,創設作文的生活氛圍,給予機會,激發成功欲。

  在閱讀中訓練寫作。閱讀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課堂更是學生生活的重要內容。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閱讀實踐的時間佔學生生活的很大部分。根據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思路改革閱讀教學,也是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的延伸,即以寫作為手段促進閱讀理解,豐富課堂生活,在學生感悟文字中提高領悟生活的能力。

  課外閱讀應為學生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生活質量、豐富生活內容的重要途徑,是學生豐富語言表達和生活認識能力的重要渠道。課外閱讀對於學生認識能力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讓閱讀成為學生的第一興趣”,理應成為作文教學生活化的口號之一。

  3、利用現代的寫作技術,開展微機作文的訓練。由於多媒體網路的建設大大增加了師生、生生間的反饋交流,電腦寫作教學與傳統作文教學不是簡單的“換筆”的技術區別,而其根本目的在於提高學生運用技術手段的整體寫作水平。開展小學現代的寫作技術的研究,是小學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的未來性體現,是面向知識經濟社會的教學。

  (四)作文教學過程生活化研究

  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要體現在作文指導、作文評講、作文批改三個基本環節上。作文教學過程生活化是作文教學內容生活化和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的統一。

  作文指導課要最佳化結構,總結實現結構最佳化所需的基本板塊,把生活引進課堂,指導學生善於觀察、思維,學會反思生活,從紛繁的生活中發現、捕捉、提煉寫作題材,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提高生活認識水平的過程。在寫作中激發學生思考生活的意識,融合訓練作文與生活作文相結合,在最佳化作文訓練“由真到假從假到真”(即從表達生活、表達思想的目的出發,進行訓練作文的強化,最終達到生活作文的目的。)的過程中,使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提高表達能力,提高思想水平。

  評講課要立足發展。學生的作文能力在是作文的教學過程中不斷髮展的,生活作文的評講應注意發展學生生活的認識力,發展學生對這種生活認識的表達力。

  作文批改要堅持學生自主性,解放教師繁重低效的批改,解放學生的頭腦、膽略。透過各種途徑,創設環境,使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成為學校生活的一件樂事,使疑義共析,美文共賞成為學生生活的情趣。

  作文教學生活化要在生活中讓學生完整經歷作文“認識→思維→表達→再認識→再思維→修改表達”的過程。

  一、課題的提出

  1、生活教育理論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論借鑑和廣闊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內容。作文活動本身是生活內容的一部分,在知識經濟時代,必將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內容即生活之內容,作文教學可以成為生活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間有多大,作文的領域就有多廣,生活作文研究是我們在作文教學領域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2、寫作理論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佐證。寫作理論告訴我們,作文是生活的再現、反映、創造,學生的生活內容是學生作文的基礎,沒有豐富的生活,就沒有內容豐富的作文。教師只有研究、瞭解、豐富、引導學生的生活,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學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領、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繽紛的色彩。

  3、生活作文是激發學生寫作動機的良好途徑。根據活動心理學原理,兒童的寫作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寫作的內部動力。寫作必須激發學生的動機。而語言的本質特徵在於它是社會的交際工具,生活教育理論指出,學生這個名詞,就是學習生活,學習人生之道。學會生活,學會交際,是人發展的必須與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學生的寫作動機,使他們樂寫、想寫,從動機走向目的。

  4、20xx年秋季啟動課程改革,是中國教育應對經濟全球化、社會資訊化的挑戰,是培育創新人才,增強綜合國力的戰略性決策。《語文課程標準》關於寫作教學的表述表明了學生寫作的目的及作文教學培養寫作能力的價值。標準中關於作文教學的新理念更多地關注著習作者的生命狀態和精神自由。所以,我們的當代的作文教學也就不僅僅關注寫作知識和技巧,而是更多的追尋著一種兒童精神,倡導用兒童的眼睛看世界,寫兒童經歷過的真實生活,讓兒童真實地生活和創造,讓兒童展開想象的翅膀描繪美好的夢幻和科幻世界。這是對小學生作文教學改革的深層推進,是對《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寫話、習作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更是對21實世紀作文教學理論體系、操作策略、評價標準的一種整體重建。

  5、我校曾進行“小學生自主作文”課題研究,此項研究是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創新教育研究與實驗”子課題“中小學學科教學創造性策略研究”的子課題。課題組成員在消化先前已經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學習,大膽實踐,勤于思考,並及時將新課程理念融入我們的課題研究中去,將作文教學研究與新的課程改革研究融為一體,積累了豐富地研究經驗,培養了一支擁有較好的作文教學研究能力的教師隊伍。因此,從生活內容到對生活作文的研究積累來看,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具有可行性。

  二、概念的釐定

  我們對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作如下的釐定: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是在生活教育理論與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下,緊密生活與作文的聯絡,探索最佳化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學習作文,提高學生表達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學習作文中提高生活質量。

  三、研究的目標

  1、透過研究和實踐,高效達到小學生作文訓練要求,提高表達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給作文以生活的靈性,力克作文虛假空洞現象,使小學畢業生的作文能力能基本適應社會生活的發展,促進人的發展。

  2、透過研究和實踐,總結出作文教學生活化的基本途徑、內容的組織、方法的選擇、教學程式的設計,得出作文教學生活化的理論與操作性結論。

  “兒童生活作文研究”的目標是小學生作文的生活化;“兒童生活作文研究”的目的是尋找使小學生作文生活化目標大面積高質量達到的有效途徑。

  四、研究的內容

  (一)作文教學生活化理論探索

  1、深入學習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每月有計劃地進行陶行知教學思想特別是陶行知原著的學習。

  2、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透過各種途徑學習當前教學新理論,努力吸取各種教育思想的優勢。學習各種教學方法,借鑑各種教學模式,廣收博錄,為我所用。要透過讀書看報、外出學習,特別要利用網路資訊,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論和思想,汲取各種教育實踐的營養。

  3、更新觀念,開闊眼界,把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置於教育觀念的改造的系統中來關注,放到育人的高度來考察(著眼於人的發展,適應於社會的發展),把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放到語文教學生活化研究的整體改革的環境中來實踐。

  4、不斷總結,勤於反思,在反覆探索中逐漸總結出規律性認識。

  (二)作文教學內容生活化研究

  學生作文內容應該也必須是學生生活內容的反映,學生的寫作才是興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的,我們研究作文教學生活化,要從生活出發,構建作文教學內容系列。

  1、提高生活認識水平,是寫作的基礎,也是作文教學的內容。寫作是生活認識水平的反映。我們要從提高生活質量角度來關注作文生活化的意義,以寫作來反映生活,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對生活的理解,而對生活的深入理解,又直接促進學生作文深度的發展。最終形成生活與寫作的良性迴圈,文道結合的良性迴圈。作文是學生心理功能的學習實踐活動,學生作文經歷了一個“物”(客觀事物)到“情”、“識”(觀念情感、認識水平)到“辭”(語言文字)的雙重轉化過程,因此,豐富學生生活、提高認識能力是提高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我們在教育中必須解放學生的時間、空間,讓學生去以生活為課堂,去享受人生,熱愛生活,這樣,我們才能從文中見“人”。

  2、學校生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作文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其生活方式能反映其它生活的內容。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強調作文教學過程成為生活教學的過程,使寫作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內容,要以自我表現、生活寫照、應用、議論文字、說明文字等作文內容將生活的一切作為作文內容的一切,使作文的空間與時代的空間,與學生生活的空間相融。

  以文字闡明觀點,是生活的要求,是未來社會對人的要求,也是作文的要求,我們要高年級適當運用論文寫作格局,激發學生主觀意識,初步學會收集、整理、分析資訊,較為清晰地闡明觀點。

  3、研究寫作動機的激發,順應學生作文心理規律,用生活激發寫作動機。注重作文教學的時空優勢的利用,計劃作文和隨機作文相結合,抓住生活契機,抓住學生情感的敏感點,作文於學生想寫作文時,於生活需要作文時。

  作文教學內容生活化研究要努力符合這樣的要求:內容是兒童生活的內容,寫作是因生活的需要,變作文外在要求為學生內在的心理要求。

  (三)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研究

  1、訓練包含“訓”與“練”兩層意義,是“訓”與“練”的統一。小學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是建立在生活需要上的訓練,從學生整個人生來說,訓練是一種手段,生活才是目的。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是將教學的訓練要求,轉述為生活的要求,

  在生活中訓練寫作。樹立大作文觀,把作文視作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創設生活條件訓練寫作,教學要研究學生的生活,引進學生的生活,符合學生的生活,縮短課堂需要和生活需要的距離,訓練學生提高正確表達生活的能力。

  2、運用多種訓練手段。

  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決不排斥語言文字的訓練,而是要在生活化思想的指引下,提高語言表達力,使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與生活認識能力、思維能力、思想能力協調發展。教學中,我們要創設條件,利用各種有利於調動學生寫作積極性的方法,創設作文的生活氛圍,給予機會,激發成功欲。

  在閱讀中訓練寫作。閱讀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課堂更是學生生活的重要內容。學生在課堂上進行閱讀實踐的時間佔學生生活的很大部分。根據作文教學生活化的思路改革閱讀教學,也是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的延伸,即以寫作為手段促進閱讀理解,豐富課堂生活,在學生感悟文字中提高領悟生活的能力。

  課外閱讀應為學生生活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學生生活質量、豐富生活內容的重要途徑,是學生豐富語言表達和生活認識能力的重要渠道。課外閱讀對於學生認識能力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讓閱讀成為學生的第一興趣”,理應成為作文教學生活化的口號之一。

  3、利用現代的寫作技術,開展微機作文的訓練。由於多媒體網路的建設大大增加了師生、生生間的反饋交流,電腦寫作教學與傳統作文教學不是簡單的“換筆”的技術區別,而其根本目的在於提高學生運用技術手段的整體寫作水平。開展小學現代的寫作技術的研究,是小學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的未來性體現,是面向知識經濟社會的教學。

  (四)作文教學過程生活化研究

  小學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要體現在作文指導、作文評講、作文批改三個基本環節上。作文教學過程生活化是作文教學內容生活化和作文訓練方式生活化的統一。

  作文指導課要最佳化結構,總結實現結構最佳化所需的基本板塊,把生活引進課堂,指導學生善於觀察、思維,學會反思生活,從紛繁的生活中發現、捕捉、提煉寫作題材,這個過程本身就是學生提高生活認識水平的過程。在寫作中激發學生思考生活的意識,融合訓練作文與生活作文相結合,在最佳化作文訓練“由真到假從假到真”(即從表達生活、表達思想的目的出發,進行訓練作文的強化,最終達到生活作文的目的。)的過程中,使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提高表達能力,提高思想水平。

  評講課要立足發展。學生的作文能力在是作文的教學過程中不斷髮展的,生活作文的評講應注意發展學生生活的認識力,發展學生對這種生活認識的表達力。

  作文批改要堅持學生自主性,解放教師繁重低效的批改,解放學生的頭腦、膽略。透過各種途徑,創設環境,使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成為學校生活的一件樂事,使疑義共析,美文共賞成為學生生活的情趣。

  作文教學生活化要在生活中讓學生完整經歷作文“認識→思維→表達→再認識→再思維→修改表達”的過程。

  五、研究的原則

  1、創新性原則。生活無時無刻不在前進,學生也無時無刻不在發展,有發展就有創新,有創新才能不斷前進,與時代俱進。本課題的研究要努力創造出適合時代生活的作文教學生活化策略。

  2、主體性原則。生活是學生的生活,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主張尊重生活,就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所謂教師的主導,也是透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來體現。要在生活中激發主體參與作文意識,逐步從被動訓練作文的必然王國,走向主動自能作文的自由王國。主體性還體現在協作性上,鼓勵啟發學生利用差異相互提高。

  3、活動性原則。陶行知說,學生的意義即“學習生活”,學習人生之道。生活是活生生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學生人生活動,在人生活動中體悟生活,教學做合一,在寫作實踐中提高生活作文能力,是本研究的又一原則。離開了活動性就沒有生活化。

  4、整體性原則。作文是學生語文素養的一部分,我們在開展作文教學生活化研究的時候,必須堅持整體性原則,使作文能力、語文素養和人的整體和諧發展。在教育中,要處理好德育與作文的關係,學校教育與社會、家庭教育的關係,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的關係,課外閱讀和語文能力的關係,生活認識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關係,以求整體的合力而不是某個方面的單個力量來促進人的發展。

  六、我們的實踐:

  為了使研究工作能更具有針對性,能在教學實踐中取得成績,我們在《語文課程標準》)的指導下,結合課程改革實驗,對照課題方案,在學生中進行了有關作文訓練方面的調查分析。從學生所反映出來的情況看,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1、學生對作文有著一定的興趣。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作文可以培養自己的想象力;二是自己的作文受到過老師的表揚或是在參加競賽中獲過獎;三是在作文時可把自己想說的話透過筆端表達出來,包括自己的喜好或苦惱(這主要反映在高年級學生中);四是家長對自己的期望如競賽、考試、升學等。

  一切為了孩子的最佳發展——“兒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課題研究中期總結報告,

  2、學生對作文內容的喜好。從調查來看,喜歡寫想象作文的學生佔了一半以上;其次是喜歡寫動、植物一類的(這與小孩子喜歡小動物及花草有關);再者是喜歡編故事(主要是童話及幻想方面的)。

  3、學生對作文課的喜好。從調查來看,學生是否喜歡上作文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老師,他們喜歡的是能讓他們在作文時在自己的空間自由發揮,能引導他們自主觀察生活並發現生活中的樂趣,能傾聽他們內心感受並教給他們如何自主表達的老師(這主要集中在高年級學生中)。

  4、學生對作文課的要求。從調查來看,多數學生都希望老師在作文方面能多給自己以自主發揮的空間,讓他們能在作文時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主地表達(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

  當然,從調查中也反映了很多作文教學方面的問題。歸結起來,主要有這麼幾個方面:

  ⑴、有一小部分學生不喜歡作文。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對作文有畏難情緒,他們總是覺得一到作文就沒話可說;二是即使有內容也不知道如何來表達,腦中的詞彙實在是不夠用;三是說寫脫節,往往是說的是一套,而到寫時卻又是另一套。

  ⑵、作文不能喚起學生的情感。有部分老師一到作文課總是出個題目,講一下要求,然後就是讓大家寫。要不就是規定了一些格式,讓大家照著去寫。再不就是提供一些範文讓大家仿寫。長此以往,學生對作文就失去了興趣,對老師佈置的作文抱完成任務的觀念,敷衍了事,作文也就越寫越差,而越差就越怕作文。

  ⑶、學生閱讀面不廣,語言積累不夠。學生平時除了教科書外,所涉及的課外書少,沒有厚實的語言積累,直接影響了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⑷、訓練量不足。部分教師只侷限於完成教科書上所定的幾次習作,而沒能在此基礎上從實際出發進行一些必要的拓展性訓練,這勢必影響了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

  在調查瞭解了學生對作文的認識、態度等方面的情況的基礎上,我們在平時的教學和研究中,主要在以下幾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

  ㈠、 作文素材的生活化、場景化。

  作文教學中貫徹生活化理念,注重引導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積累生活中的作文素材,解決“作文選材難”的問題。我們的學生有的是城市的,有的是當地農村的,還有的是外地的,他們與市內的孩子相比,由於受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其見識固然存在著侷限,但他們生活空間也是很廣闊的,有些方面甚至是市內的孩子無可比擬的。利用這一點,我們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步入社會,融入大自然,讓他們去了解工人怎麼做工,農民怎麼種田,觀察日出與日落的變化,觀賞花的生長怒放,欣賞小動物的生活起居,特別是留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從而為自己的作文積累大量的活生生的素材。比賽、遊戲、表演、音樂、參觀、實驗、考察……這一切都是學生進行作文訓練的素材,我們從本地實際出發,從學生的生活實踐考慮來選擇作文訓練的素材。

  在此基礎上,我們分年級段,構建起作文訓練系列:

  (1)低年級段:練說一句完整的話;練說兩句完整的話;練說幾句完整的話;圍繞一個意思練說一段話;練習寫一句和幾句話;練習看單幅圖寫一段話;練習看多幅圖、實驗、活動、電影(視)、聽故事等寫一段話。

  我們編寫了《瓦師附小兒童生活作文序列一(看圖說話與寫話)》一書。並創造性地利用歌訣把低年段小學生作文從被動轉變為主動。

  ①一看題目記心上,記住題目有方向;二看畫面正中央,主人公要細端詳;三看人物幹什麼,神態動作連續想;心理活動要考慮,主人公要重點講;說話用語要恰當,仔細觀察和想象。

  ②主要人物能導航,次要人物也要講;事件起因交待清,時間地點不能忘。

  ③ 走出畫面去何方,前後聯絡想一想;開頭結尾說清楚,靜止畫面才變樣。

  (2)中年級段:學寫靜物、景物、動植物、活動等;學寫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態、心裡話等;學習審題、立意、選材、組材;在練寫片斷時做到記事完整具體,有條理、有中心。

  我們正在編寫《瓦師附小兒童生活作文序列二(我們自己的生活插曲)》。

  (3)高年級段:進行篇章訓練,學習文章的開頭、結尾、過渡、照應、詳略、結構等佈局謀篇策略;學習把握要素,分清主次,抓住特點,展開想象描寫事物的方法;學習寫好人和事的一般方法,從而逐步達到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作文教學所提出的目標。

  我們主要是透過閱讀課堂教學平臺,抓學生的讀寫結合,來培養學生的作文能力,並著手編寫《瓦師附小兒童生活作文序列三(感悟我們的生活)》。

  實踐證明,將作文與學生的生活相連,融入生活,採擷生活,是解決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徑。

  ㈡、作文訓練的興趣化、情境化。

  作文訓練中注重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作文情趣,引導學生快樂作文,解決“怕作文”的問題。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在課堂上注意採取研究、討論、交流等多種形式,再現生活情境,創設愉悅的氛圍,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純文字練習,讓學生在作文的過程中享受生活、享受快樂。

  首先,我們提倡以“師之樂”引發“生之樂”。實踐證明,教師本身的素質和興趣對小學生進行作文訓練願望的影響非常重要。學生渴望瞭解生活中的一切,積極尋找自己在生活中、想象中碰到的所有問題的答案,並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用語言文字反映出來。因此,我們要求語文教師,應該是一個“雜家”,重視對本專業語法、修辭、邏輯、文學作品、寫作理論多加鑽研,還要對音樂、美術舞蹈、科技等都有所瞭解和探索。教師有了廣闊、深厚的求知興趣和多方面的知識積累,可以開啟創新的思路,透過各種途徑影響和滿足兒童的求知慾望,引導學生開展各種活動,激起學生作文的動機。而且,教師對作文的興趣是孩子們作文的最好榜樣,師生同場作文,互相交流、點評,“身教重於言教”,對學生作文興趣的激發起到了“無聲勝有聲”的效果。為此,我們要求教師能寫好“下水文”,並曾兩次舉行過教師“下水文”評比,以此來促使教師重視自身興趣與素質的提高。兒童作文天真、單純、稚嫩、淺顯,充滿童真童趣,教師為讀到這充滿童趣的文字而感到無限的樂趣和快慰,激動之情溢於言表,並及時對順暢、自然、優美的兒童語言給以肯定和賞識,使學生在作文中充分放飛心靈和本真,併為追求這一境界而勤奮努力。

  其次,我們要求教師在作文訓練中以好的命題來激起兒童快樂作文的需要和慾望。在長期實踐中,我們都深深感到了那些“臨考式”“奉命式”的命題方式的弊端,這些傳統的命題作文教學,往往使兒童處於被動狀態,使兒童感到如同遭遇突然襲擊的統考似的,充滿畏懼、焦慮和不安,形成消極的心理定勢,抑制了作文的興趣和願望。因此,我們在作文命題方式上,堅持以兒童為主體,真正立足於兒童的生活。兒童生活是一個繽紛多彩的世界:學校生活、課外生活、與同學間的喜怒哀樂、與父母間的親密或誤解以及兒童眼裡的社會、世界……所有這些都被兒童感知、體驗而貯存。因此,我們在出作文題目時,力求使其能幫助兒童開啟記憶的大門,撥動兒童的心絃,引發傾吐的需要,燃起作文的熱情。一是命題力求貼近兒童生活,即選擇他們熟悉的、理解的、有所觸動的、感興趣的、有真情實感的內容;二是命題力求有新意,以滿足兒童好奇、好勝、探索、求成的慾望,使其欣然思之。在方式上力求創新,如將某些條件不同的作文題編成一組,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任選。或者給出某一範圍,不硬性規定某一題目。甚至可以將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掌握、捕捉、積累材料,選擇表達內容,往往會有出人意料的驚喜(這大多用於高年級的作文訓練之中)。有時對教材中的作文訓練內容,教師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一定的改進,以此來滿足學生的需要,調動其習作的積極性;三是某些作文題目可以早出,消除學生的緊張情緒。如記老師、記春景、描寫一些學生喜愛的小動物等,提前一段時間佈置,讓學生有觀察、組織、思考的階段,從而在愉悅的心境中寫出有個性的內容來。

  ㈢、作文指導的開放性、互動性。

  作文訓練提倡讓學生自主作文,自由表達,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重視內容,淡化文體,為學生創造自主、自由、自能的作文氛圍。根據作文訓練系列要求,我們透過多種靈活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習作訓練,如高年級學生課外自由寫日記(一般是教師限定在一定的時限內完成一定數量的日記,學生可根據實際情況隨機練習,教師則在一段時間後集中批閱),教師選定好的日記讓學生當堂宣讀,這樣既可讓學生自主表達,自由傾吐,又可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中年級則引導學生練寫想象作文,如看圖或根據給定的事物編寫童話故事等,適當的時候還舉行想象作文競賽。對此,學生有興趣,積極性高,表達上有激情,訓練效果很好。

  一切為了孩子的最佳發展——“兒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課題研究中期總結報告,

  ㈣、作文評價的激勵性、開放性。

  按照新課標要求,降低訓練的難度,力求讓每個學生都能從教師的評價中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在評價學生作文時,一是體現激勵性,教師不再只關注作文的文字技巧和形式,更看重作文教學的育人目標,尊重學生特有的表達方式,不以成人的思想、思維、語言去要求學生。不強求學生追求選材是否典型、立意是否深刻、結構是否嚴謹,只要學生作文文句具體順暢、清晰自然、感情真摯、健康有趣,就給予肯定和賞識。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作文實際上是一種習作,教師更要用一顆摯愛的心,對每一位學生都抱有良好的“期待”,對每個好詞佳句、每一點思維的火花都不吝嗇自己的讚揚,蹲下身來體驗學生的歡樂和憂愁,走進學生的心靈,師生的情感產生共鳴,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求知慾望、學習激情和表達信心,從而積極而愉快地投入到作文訓練中去;二是體現開放性。每學期,我們都結合學生生活實踐和學習實際,舉行現場作文競賽,彙編了《學生優秀作文選編》,同時組織學生參加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舉辦的小學生作文競賽。我們力求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讓他們有鍛鍊和展示的機會。另外還選擇學生的優秀作文向各級報刊投稿,以此來調動全體學生寫好作文的積極性。

  ㈤、作文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個性化。

  從調查來看,學生喜歡的是能讓他們作文時在自己的空間自由發揮,能引導他們自主觀察生活並發現生活中的樂趣,希望老師在作文方面能多給自己以自主發揮的空間,讓他們能在作文時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主地表達。而《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減少對學生寫作的束縛,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提倡學生自主擬題,少寫命題作文。”基於以上的一些認識,我們在學生的作文訓練中,堅持讓學生說真話、實話、心裡話,做到自主選材、自由表達、自能作文。在學生作文的表現形式上,以寫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為主,特別鼓勵學生有創意、有個性的表達。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定期舉行“兒童生活作文”教學研究專題講座,組織開展一系列的作文教學研究,並和大連市內兄弟學校結成聯誼校,一道舉行作文教學研究成果交流及會課活動,學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

  七、我們的成果:

  在課題研究中,我們始終堅持了“作文育人”,重視作文與其它學科課程的整合,提出了音樂作文、遊戲作文、實驗作文、活動作文等,為學生的發展創造廣闊的空間。總結研究過程,我們認為在以下幾個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1、鍛鍊了教師隊伍。課題研究的過程也是教師成長的過程,課題組成員更新了觀念,提高了科研能力。全體成員均為市、區級骨幹教師和教學新秀,一年來,在各級評比中有2篇論文獲國家級獎,有10多篇分獲省、市級獎,有10多名教師在省、市、區、校級上研究課或展示課,鍛鍊了一批人,培養了一批人,也帶動了一批人。

  2、促進了學生和諧、全面的發展,提高了作文水平。課題研究的開展,提高了學生讀寫的興趣和能力。一年來,在各級作文競賽中,有20多名學生獲國家級獎,40多名學生獲遼寧省和大連市級獎,另有20多篇學生作文被各級報刊採用。

  3、確立了以學生為中心,以生活為源泉,以育人為目標的作文教學思想,逐步做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結構、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最佳化,促進學生自主發展。

  4、課題研究的開展,促進了學校科研氛圍的形成,為提升辦學品位,提高教學質量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科研興教、科教興校,已成為學校教科研工作的努力目標。課題研究作為學校教科研工作的重頭戲,我們堅持教科研合一,教師帶著課題進課堂(包括其他課題),將自己所確立的個人研究專題落實在課堂。在學校業務學習活動中,我們圍繞課題制訂計劃,有目的、分步驟開展專題研究,並將此作為衡量一節課的得失的重要標準,讓教師在行動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動,從而提高教師的教育科研水平。

  八、我們的反思:

  縱觀課題研究狀況,我們也清楚地看到,教師的理論更新速度難以跟上教學改革的步伐,研究的時間匱乏,有很多作文課仍是“穿新鞋,走老路”,沒有將新課程理念真正融入課堂。課題研究中部分教師面向全體學生做得不夠,使得學生的寫作水平差異較大,難以達到讓每個學生都“樂於表達,說真話、實話、心裡話”的目標。教師對調動學生的寫作積極性雖已比較重視,但在鞏固學生的積極性方面做得還很不夠。而所有這些問題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研究的深入展開。這也將是我們今後工作中要努力改進的方面。

  葉聖陶老先生曾打過比方:“生活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流,泉源豐盈,溪流自然活潑潑的,晝夜不息。”因此,只有讓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和情緒的儲備達到了比較豐盈的程度,教師進行適當點撥和某種靈感的誘發,他們才能產生一種透過文字來傾吐心緒的衝動,從而來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在這一點上,我們還應該多花精力努力去研究和做好。

  實踐證明,我們開展兒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拓展了作文教學的思路,對提高作文教學質量是很有實踐意義的。我們堅信,只要堅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定會有更大的收穫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