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觀察的心得體會(通用12篇)

課堂觀察的心得體會

  一、課堂觀察

  指研究者或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藉自身感官以及有關輔助工具、直接或間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二、課堂觀察的心得體會(通用12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它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的這段時間的學習、工作生活狀態。那麼你知道心得體會如何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課堂觀察的心得體會(通用12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課堂觀察的心得體會1

  “課堂觀察”,當第一次聽到這一個名詞時,總覺得課堂觀察不外乎就是看,看教師,看學生,看教學效果,看問題、評教學,殊不知,在經過這一年多的學習,特別是這次學校又組織學習了時主任的《關於課堂觀察與認識的思考》的專題報告之後,我深深體會到課堂觀察也是一門學問,是需要教師的專業精神與相當的專業水平的。

  課堂觀察是一種行為系統,它由一系列不同階段的不同行為構成;課堂觀察是一種研究方法,把將研究問題具體化為觀察點;課堂觀察是一種工作流程,它包括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課後會議三個階段,課堂觀察也是一種團隊合作,它由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團隊進行。這樣看來,課堂觀察,它有明確的目標性,計劃性,組織相當嚴密。這與我們以前所參與的聽課、評課大不相同,一般的聽評課,隨意性較大,看到什麼記什麼,觀察的問題過於分散,一個人觀察多個方面的問題,看似面面俱到,卻是面面不到,不夠深入。發現的問題儘管能進行一些必要的探討,但是沒有系統和深刻的分析總結,是一種不自覺的研究行為。而課堂觀察,觀察的點是課前就確定的,無論課前說課、討論、還是課上的觀察,課後的反思、討論,都是圍繞研究目標進行的。而且課堂觀察有明確的分工,觀察點具體,觀察者就一門心思觀察一個方面的問題,配以量表等觀察工具,可操作性強,那麼觀察的問題怎麼不深入不專業呢?

  課堂觀察讓我們聽課、評課者消除了很多疑慮,因為它所關注的問題不再是對教師的評價,不再是為教師的教學劃分等級,它指向的是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課堂觀察的過程是合作體關注學習,研究學習和促進學習的過程。它旨在提高課堂效率。聽課評課的目的已發生改變,我想這也是教師在走進專業發展中的一種嘗試,但這給教師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因為觀察都的認識水平,理論水平,決定了觀察的深度,想要有深刻的認識,必先有相當的理論支援,所以我們觀察者必須要在理論方面加強學習。

  課堂觀察跟傳統的聽課評課不同的還在於,它促使教師由觀察他人課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學行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課堂觀察中,教師不只是在觀察,其實是在透過觀察而參與研究,所以“當看到課堂教學中的相關情景,自然會聯想到自己平時的教學情形,從他人的成功或者失誤中汲取經驗和教訓,並即時生髮基於自身教學理解和實踐的教學假設:如果我來教,可以這樣設計??”我們在觀察他人的同時,實際上在對照自己,從他人身上學習優點,或者找到共同存在的問題,思考解決方法,促成了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專業發展。“這種假設其實是對自身教學行為的一種改進。持續的行為改進本身就是課堂觀察的意義和價值所在。”所以在觀察中,不要只停留在記錄教學環節的層面上,更要記錄自己聽課時的即興思考和設計。練就這樣一種反思自己的教學自覺,讓我們的眼睛變得敏銳起來。

  我透過學習課堂觀察,產生了不少的困惑,如觀察點的選定就是一個很大的難題,開始時以為很容易就能選定一個觀察點,但在與其它同事商量討論中才發現觀察點的選定還要考慮它的價值問題,選好觀察點,課堂觀察才能更順利地進行;量表的設計更是一個大的難題,因為我們是試驗階段,因此都是先採取拿來主義,把人家現成的量表拿來改一下就用了,但在實際操作中,覺得量表的針對性還不太強,還需要再根據該課的設計及課型等,細細斟酌一些量化標準,才更容易操作。在觀察時,儘管有了觀察量表,但是對課堂進行觀察時,還是不覺地按了以往的習慣去做,什麼也去關注一下,到頭來,有些應該要關注的細節問題卻在不注意間遺漏了,我想存在這種問題一個是對課堂觀察的認識、理解還不夠全面、深入,教學思想還沒轉化過來吧,以後還要深入學習,在課堂觀察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得失。

  課堂觀察是我們成長的秘訣,我們要堅信透過不斷的練習最終會使我們的教學過程主動、生動、活潑,使教學氣氛更加和諧、融洽、愉悅,我們要善於學習學會學習,充分利用一切教學設施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為自己的頂崗實習畫上圓滿的句號,同時也為自己以後的從教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課堂觀察的心得體會2

  我是一名有著六年教齡的青年音樂教師,今年初次擔任高中的音樂教學工作。高中新教材、新課程包括高中學生對我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這是一個新的起點,新的開始,對高中的教育教學正處於一種探索、學習的階段。

  在上學期的教研中,我們音樂學科在教研室教研員王學芳老師的指導下,很有效的開展了課堂觀察活動,我從中學習到了很多東西,受益匪淺。當我得知這學期課堂觀察活動繼續開展的時候,我懷著很忐忑、很矛盾的心情申報參加,很幸運的成為了一名被觀察者。忐忑、矛盾是因為自己對教材、學生都不夠熟悉,缺乏自信心;幸運是因為這種鍛鍊、提高的機會很難得。最終,在教研員和其他老師的鼓勵下,我樹立了信心,開始全身心的投入到這次活動中去。

  在準備第一節課的時候,光選題我就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因為對教材陌生,我們又是隔週上課,對學生也不熟悉,所以導致無從下手。最終選擇了《祖國頌歌》一課,之所以選擇這個課題,是因為覺得這個課的內容相對比較容易,再加上自己是聲樂專業,課上可以發揮自己的強項。確定了這個課題之後,就開始著手準備,在蒐集了大量的資料之後,理清思路,終於課準備好了。上課前我就反覆告訴自己,一定要鎮定,一定要放鬆,輕鬆面對,才能發揮得最好。但是,還是不能夠完全克服緊張的心理,在上課的一開始就出現了很多問題,腦子裡幾度出現空白,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也不知道環節進行到了哪裡,以至於學生上課的激情都被我徹底打消了,整節課上下來,感覺特別亂,課後我自己也進行了深刻的反思。但幸運的是,在課後會議上,每個觀察點的老師都給我提出了忠懇的建議,讓我突然間醒悟過來,得到了很多啟發,我都一一記錄下來,爭取在下次課上有所改進。第二次課經過我的認真思考,我決定挑戰一下,選擇了一課我自己也不是很瞭解的巴赫作為上課目標,按照上次課觀察點老師說的自己首先要讀懂教材,確定符合自己學校學生認知水平的學習目標,我開始翻閱大量資料,反覆聆聽宗教音樂,發現有很多觸動,相信學生也會喜歡。於是我理清思路,設計好教學環節,做好課件,調整好心態,充滿信心的迎接第二次觀察課的到來。這次我想只要比上次課有進步就是成功,就這樣帶著這種平和的心態順利的完成了第二次課的教學,雖然還是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但比起第一次有了很大的進步、提高。

  透過兩次觀察課的鍛鍊,現在覺得自己成熟了很多,從拿到一節課後無從下手、緊張不安到能夠理清思路、信心面對,受益匪淺。不論是在教材梳理、制定學習目標上,還是在把握學生、引導學生上都有了很大的進步。

  總之,我努力著,收穫著,這只是一個開始,我會繼續努力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在不斷追求課堂完美的過程中實現著自身的專業成長!

  課堂觀察的心得體會3

  讀了《課堂觀察》一書當中的《課堂觀察的型別有哪些》,我更加深入的瞭解了課堂觀察,這為我今後更好的學習和實踐提供了幫助。

  根據資料收集方式和資料屬性,課堂觀察可以分為定量觀察和定性觀察。其中,定量觀察是指觀察者要運用一套定量的結構化的記錄方式進行觀察。一般有一定的分類體系或者具體的觀察工具,對預設的分類下的行為進行記錄,並且記錄一些資料,比如,英語課堂上游戲環節,教師運用了多少時間進行遊戲要求的佈置,用了多少時間進行遊戲,用了多少時間來反饋遊戲的效果。定性官場指的是觀察者依據粗線條的綱要,收集對課堂時間進行細節描述的資訊材料,資料是基於需要在觀察的過程中形成的,在觀察後根據回憶加以追溯性的補充和完善,並透過描述性的和評價性的文字記錄現場感受和領悟。

  根據觀察者與被觀察課堂的關係,可以分為自我課堂觀察和對他人的觀察。在自我課堂觀察中,觀察者就是上課的老師自己,在開展課堂教學同時,要對自己的課堂進行觀察,特別是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情況、學生對於教師的反應等行為。對他人的課堂觀察過程中,觀察者主要觀察另外一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資源運用、講解能力、提問技巧、學生行為管理、教學準備、組織、評價、學生學習的情況等諸多方面的程度和表現,並實時的記錄下自己的一些建議和意見,以便在課後的反饋會議當中進行梳理。

  根據觀察者之間的合作關係,課堂觀察可以分為合作的課堂觀察和獨立的課堂觀察。合作的課堂觀察是指觀察的目標和重點分配到多個人,每個觀察者要針對一堂課的多個方面進行觀察和記錄。而獨立的課堂觀察是指觀察者以個人為單位,獨立完成對整個課堂的課堂觀察。

  另外,還有根據對觀察物件或內容的區分,課堂觀察分成集中觀察和分散觀察兩個;根據觀察目的與作用不同,課堂觀察氛圍診斷性觀察、提煉性觀察、專題性觀察等多個方面。

  從這本書當中,我學到了很多關於課堂觀察的知識,相信在今後的實踐過程中,我一定能夠適時的運用好書中的知識。

  課堂觀察的心得體會4

  課堂觀察是課堂研究廣為使用的一種研究方法。課堂觀察是指研究者或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藉自身感官以及有關輔助工具,直接或間接從課堂情境中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作相應研究的一種教育科學研究方法。

  好的課堂觀察可以改善課堂學習的質量。教師可以用不同的追問方式:追問—形成精準的理解;探問—掘一口井引一泓清泉;轉問—另闢蹊徑;逆問—逆向思維。好的追問能使課堂生成豐富的教學資源;能使學生的思維活動走向“深度”,出現質疑批判;創新思維的嚴密性、敏捷性等品質得到訓練;能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變得更有寬度、更有厚度、更有溫度;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也得到培育。

  正是透過教師對自己的和同事的課堂的觀察,增進了教師對自己行為的意識以及對自己行為的責任心,促進其系統地、批判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和教學行為,發展其自主性的專業判斷力,並透過觀察研究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學校得到發展的同時,也使自己的職業成為一個自我發展的過程。如果在一個學校裡,課堂觀察在教師之間形成風氣,它就像一箇中樞活動,連線了個別教師,促進教師成對或成組地協作,使教師成為一個整體,使學校更有活力。課堂觀察是伴隨新課程實施的產物,是教師教育教學實踐反思的鏡子,透過觀察能提升教學的有效性,研究課堂教學觀察對於促進我們教師的學習發展是非常有必要的。

  課堂觀察的心得體會5

  xxxx年5月10日,瓊山中學的張華老師來我校進行《課堂觀察與診斷》專題講座,聽了她的講座,使我對課堂觀察更有了進一步的瞭解,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收穫。

  一、課堂分解成四個維度

  1、學生學習。

  2、教師教學。

  3、課程性質。

  4、課堂文化。

  今天我聽了物理課?學生學的怎麼樣?教師教的怎麼樣?這是物理課嗎?體現什麼樣的課堂?

  二、聽課中要細緻觀察。

  1、聽課時,既要看教,也要看學生。

  2、教:對教材的鑽研,重點的處理,難點的突破,教法、學法的設計,教學基本功的展示,技術的使用。

  3、學:要看學生的課堂表現,看學習參與的情緒,學習的效果。

  三、觀察的角度,從教學流程分析,重在教師。

  1、目標是什麼?與該班的適切性如何?

  2、教學環節設定的效度如何?

  3、教師是如何呈示?效度如何?

  4、師生怎樣對話?達成的程度如何?

  5、教師是怎樣指導的?效果如何?

  6、創設的情境是否有利於學生的學習?

  7、教師是怎樣檢測學習目標達成的?效度如何?

  8、目標達成程度如何?生成的學習目標效果如何?

  透過本次的學習讓我明確了聽課時如何進行課堂的觀察與診斷,教師鑽研教材,處理教材、分析學生、選擇教學策略、制定教學程式、反思研究教學等等方面做出觀察透視,提高具體改進意見,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課堂觀察的心得體會6

  今天在美苑小學聽陳xx校長的《從課堂觀察和診斷談有效教學》在唐xx青年成長助推站的講座報告。

  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聽課只是聽老師如何去講,學生如何參與課堂教學,聽了陳校的報告以後我才認識到應用課堂觀察技術才能夠更清晰具體的對一節課進行診斷和評價。而作為一名教師,理解認識了課堂觀察技術這一科學有效的研究方法後,能夠促進自己更加註重一些教學環節的設計與處理,從而使課堂教學更加有效,使得教師個人專業素養有著更快的提升。

  那課堂診斷的意義何在,難道就是為了提高自己的評課能力?不是,而是教師參與課堂觀察、診斷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課堂觀察、診斷有助於促進教師個人的發展和所教班級的改進,透過觀察研究能使得教師更為注重如何去關注學生、研究與促進學生的學習,因為學生學習是課堂的重要組織部分,教和學是緊密聯絡在一起的,不管是觀察、診斷教師,還是學生,最終都是指向學生的學習,由學生的輸出結果來檢驗,課堂觀察、診斷的起點和歸宿就是為了改善學生的課堂學習。

  在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同時教師個人的專業發展也能得到快速的提升,透過課堂觀察、診斷,教師藉助合作的力量在實踐性知識、反省能力等方面將獲得新的發展,進而提高教師的整體教學質量。因為,無論是觀察、診斷者還是被觀察、診斷者,無論是處在哪個發展階段的教師,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觀察、診斷,經由觀察、診斷他人課堂或接受同伴的診斷,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行為,形成新的認識回饋,發展個人的教學實踐智慧。故而,透過課堂教學觀察與評價學習吸收大量的教學理論、經驗和先進的資訊,在教師教學中去運用。從而把自己的經驗總結概括形成理論。如此迴圈反覆,教師的教學業務素質必然會獲得很大的提高。

  聽完陳xx校長的講座才意識到課堂教學中應該關注的幾個方面:如陳校講到的關注學生的成長水平與內在學習的要求,關注教學的現實性、真實性,關注數學的本質,關注學與至用,關注情境和數學化。從而使自己在今後聽課和參加評課中,知道應從哪個方面去看待一節課及如何去評價一節課的好與壞,要想很好的觀察一節課的有效性還需要不斷的學習,以及不斷的觀察課堂及記錄分析,只有多做、多想、多實踐,才能從課堂觀察和診斷的有效性教學才能夠讓自己的課堂更加高效。

  課堂觀察的心得體會7

  剛看到書名以為是一種教學模式,講的是如何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所以就選了它。翻開書一看,原來“課堂觀察”一詞就是“聽課”的意思,講的是一種新理念的聽課操作模式,頓時大失所望!耐心看下來,瞭解到這本書是探索課堂觀察,研究如何從“教學中心”向“學習中心”轉型的問題。

  書的封面上有一段話:“學習伴隨我們一生,學生的大多數時間都在課堂中學習。但是,課堂中的學習真的發生了嗎?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和判斷的問題。”

  在以往的聽課中,我們往往側重於教師的角度,觀察教師的教案設計、重難點把握、新課匯入、新知講解、作業佈置、鞏固複習、板書、提問、教學手段和方法、教學節奏、教師儀表儀態、教學語言等等,卻常常忽略了課程教學中最重要的因素:學生。我們常常會被似乎巧妙的教學設計、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所迷惑,而誤判了學生的學習結果,學生的學習並不像表面上看上去那樣成效卓著。

  如果不深入到具體的學生學習過程中去觀察,不積累學生具體的學習證據,我們往往會對學生的學習過程產生誤判。所以,我們要改變聽課模式,要以學習為中心。

  如何做到以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觀察呢?它有四個特徵:首先,我們要理解學生的'學習。每個學生的學習是獨特的個性化程序,理解的方式是多樣化的。第二,在真實自然的環境中獲取學習的多種資料。在教室後面聽課會影響學生的聽課,得不到真實有效的資料,最好採用錄影的方式。第三,觀察認知學習與其核心要素間的整體關係。第四,基於學習證據推論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質量。

  課堂觀察還要有先期的理論準備,本書提出“對理論的迴避就是迴避一種立場和價值判斷”。課堂觀察作為一種具有強烈理性色彩的研究行為,必定是一種有理論觀照的行為。觀察一個主題,就必須對這一主題進行理論思考。

  “知識與技能類學習目標達成的觀察”方面,對目標達成的觀察旨在解決“有效教學”的問題。本書提出“以目標作為分析課堂的腳手架,搭建起了我們觀察一堂課的‘核心架構’。透過這一架構,我們能夠迅速釐清一堂課的脈絡,這樣課堂中的零散片段才具有了歸整的意義,才能在意義框架內加以探討。”

  要觀察目標,就要對目標進行理解。本書提出,判斷目標達成的標準有三:預設目標的合理性、學生學習的進步度、目標達成過程是有意義的。

  觀察教學目標的達成,其核心是觀察學生,觀察學生的學習,觀察學生在學習目標達成上的前後關係:“上課前後他們對目標的理解有多少,在課前是怎樣的表現,在課後又是怎樣的表現。”

  書中還提出了“迷思概念”這個概念。課堂觀察要觀察學生的迷思概念,本書認為“迷思概念在課堂中經常體現為學生的‘錯誤’,有些‘錯誤’看似粗心,其實揭示了學生先備經驗的侷限性;有些‘錯誤’看似荒謬,卻揭示了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的負遷移”,“對迷思概念的觀察是揭示學生認知觀念和認知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如果對這些錯誤進行分析,將會改進我們的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它是課堂觀察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我們平時聽課時有關注它,卻很少去分析錯誤的原因。

  這本書開闢了聽課活動研究的新領域,開拓了我們教學研究的新視角。以上是我對這本書一些觀點的摘要和表述,談不上感想,因為我還沒有這個理論高度,在平時聽課時也沒有探討過這個領域。其實對我感觸最大的只有一句話:“學習伴隨我們一生,學生的大多數時間都在課堂中學習。但是,課堂中的學習真的發生了嗎?這是一個值得思考和判斷的問題。”

  課堂觀察的心得體會8

  捧起《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這本書,注視著書名,心想:何為課堂觀察?怎樣進行課堂觀察呢?認真拜讀後覺得受益匪淺。

  課堂觀察,就是透過觀察對課堂的執行狀況進行記錄、分析和研究,並在此基礎上謀求學生課堂學習的改善、促進教師發展的專業活動。作為專業活動的觀察與一般的觀察活動相比。它要求觀察者帶著明確的目的,憑藉自身感官及有關輔助工具 (觀察表、錄音錄影裝置),直接(或間接)從課堂上收集資料,並依據資料做相應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師日常專業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教師專業學習的重要內容。

  那麼,課堂觀察有什麼價值呢?首先,有利於教師進行教學研究。教學研究的本質在於追求更合理的教學實踐。教師在教學中,對某一教學現象,如:課堂上所遇到的問題,進行反思,努力追求其合理性,並實施在自己教學活動中,得以驗證,以形成對現象的新的理解和鑑賞。這不僅有助於改善教學實踐上的不足,而且有助於教師間教學研究氛圍的形成,是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其次,有利於教師由經驗型向研究型轉換。當代教師職業要求教師成為研究型教師,而研究型教師就體現在他的教學研究和反思上。

  課堂觀察的內容是什麼呢?我們可以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進行觀察:教師的語言(提問、評價、引入語、過渡語、小結總結語)、板書、媒體的使用、情感的投入、教學活動的組織、課堂引入、學習情境的創設、學習效果的監測、包括班級生活環境的營造、關注學生的課堂感受等;學生是否積極主動參與學習、與同伴合作的實效、掌握知識的情況、情感體驗等。

  怎樣進行課堂觀察呢?首先,課堂觀察前的準備,確定觀察的目的和規劃;接著,課堂觀察,進入課堂及記錄資料;最後,課堂觀察後的工作,資料的分析和結果的呈現。

  《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介紹了許多與傳統聽評課截然不同的方法,他將過去一個人做的事,分成很多部分,由大家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參與,彙集集體智慧,讓聽評課活動變得更專業、更有實效性。我相信,在我們今後的工作實踐中,定會有更多意外的收穫!

  課堂觀察的心得體會9

  假期裡認真翻看了《課堂觀察》這本書,受益不淺,感受很深。書裡不僅提到了許多對我們教師教書育人方面可知道的理論,還提供了一些真實的故事和優秀的案例,下面我針對“課堂觀察技術”一節,談談我自己的所見所聞及我的看法。

  課堂觀察技術是一種重要的質性評價方法,它是建立在對課堂教學要素進行科學分類的基礎之上的,課堂教學要素的9個方面,即:課堂溝通、課堂行為互動、師生話語、課堂過程、課堂管理、課堂教學語言、教學資源、教學媒體和教學現場機智。

  在課堂上,當我們老師提出一些問題後,只要孩子能對答如流,回答的問題能迎合老師的心裡,老師往往會不吝嗇的大加誇獎:“你真聰明、你回答的真好”等等。如這位教師,前者學生的回答雖然只回答了一個結果,卻迎合了老師的心裡,得到了表揚;後者學生沒有找到正確的答案,但學生的智慧火花已在閃現,但卻沒有被老師重視,而一句“再想想”了知。

  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信心,這也就需要適時進行肯定和表揚。尤其是學生智慧的火花閃現之時,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而這智慧的火花並不代表只瞭解一個結果,更要關注一個過程。對學生出現的錯誤,一定要慎重評價,對有錯誤但又孕含點滴創新的思路,指出不足的同時,也要給予鼓勵,保護這難得的創新火花。

  作為教師一定要始終牢記“學高為師,德高為範”的教師座右銘,一方面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不斷透過教學反思,促進自己專業發展;另一方面要不斷按照教師行為規範和教育法對教師語言和行為的要求,加強自身的修養,規範自己的言行,使自己成為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成為一個讓學生尊重的教育者。

  透過“課堂觀察技術”的學習,使我深感自己做得還很不夠,一定要在以後的工作中,不斷的完善自己,超越自己,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教師,爭做優秀的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課堂觀察的心得體會10

  今天,聆聽了東北師大物理學院的侯恕教授的講座《課堂觀察》。她從課堂觀察的的起源和內涵、內容與方法、工具和使用三方面做了講述,並從一節初中物理課的教學片斷引導我們從不同角度去做課堂觀察。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高階引領與實際工作恰當融合,讓我們受益匪淺。感悟如下:

  一、設計符合校情師況的課堂觀察。

  本來,我一直認為課堂觀察是學者、專家做的事,因為它專業性太強、專案劃分過細、時間要求太緊,像我們在講座中實踐的“弗蘭德斯對話觀察”每3秒鐘為一個觀察點,把一節課劃分為若干個觀察點,還要記住10個編碼代表的內容,在每個3秒鐘結束時要快速而準確的記下對話的型別,不是我們沒經過訓練的平常人能做的。而且它的量表設計也和我們普通的教學評價表不同,更加的科學嚴謹,對於我們基層學校的發展、對教師的業務素質提高起不到立竿見影的效用。但聽了侯恕老師的課,讓我改變了看法。我們可以借鑑課堂觀察這種科學的方法,從學校實際情況、教師的專業素養提高方面選擇課堂觀察的主題,小處著眼,針對性強地去設計課堂觀察。一個時期選擇一個觀察要點引導領導、老師去做觀課、評課、議課,就會達到我們預想的目標。

  二、實施簡潔易操做的課堂觀察。

  侯教授說,課堂觀察要簡潔為要。我們基層學校要做課堂觀察更要把握好這個要求。可以根據選擇的觀察要點,如教師的問題設計觀察,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觀察等,制定好量化表,安排聽評課的老師同時做,綜合考量、分析,提煉出發現的問題,形成分析報告,以便更好地指導今後的教學。

  三、讓課堂觀察結果促進我們的常規教研。

  我們做完課堂觀察後,要組織教師進行診斷、分析,把結論報告做為評課、議課的依據。這種評課學校領導、年組教師都可以參加,採用交流研討式評價,就問題研究解決辦法,鼓勵教師說出發現的問題,引導他們找到出現問題的原因,讓集體智慧碰撞,共同研究對策,起到了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作用。每週一次集體備課,每月一次課堂觀察後的集體交流研討式評課,堅持經常,定會有成效。

  把高深的理論、科學嚴謹的方法、專業的研究工具“借來”與我們的常規教研相結合,既有科學性,又有實效性,事半功倍,何樂不為?

  課堂觀察的心得體會11

  在開學的第一天我們迎來了一頓精神大餐,聆聽了縣教育局趙主任給我們帶來了一直迷惑的課堂觀察,為我們來指點迷津。

  透過趙主任的講解,我收穫很多。我知道了在聽課過程中我們要做的三個轉到:

  第一要從關注環節轉到關注細節;

  第二從關注他人轉到關注自身,平時養成及時反思的自覺性;

  第三從關注現象轉到追尋的意義。

  趙主任說了課堂教學語文的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聽、說、讀、寫和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三個原則(整體—部分—整體);四個關注點(興趣、方法、能力、習慣);五項技能(感受、理解、品味、積累和運用)。在這些地方我感觸最深的是從關注他人轉到關注自己,從上學期開始我們聯校一直在搞名師帶徒活動,很榮幸我是其中的一員,通過幾次活動,我發現我們這些人在活動中成長很快,不再是光關注講課教師的活動,而是從講課老師講完後談他的教學到自己如何處理課堂,這應該就是從關注他人到自己吧!這對於我們的成長應該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我感覺自己應該是在提升,活動的開展真的在成就我們。

  給我印象最深的還有趙主任敢於打破常規教學,敢於直面不合理的地方,勇於創新。的確我們平常都太受專家講課設計的思維框框,有時是刻意的模仿,有點東施效顰的現象,在教學中我們要有所突破,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這就要像趙主任所說的敢於大膽的整合教材,敢於取捨教材內容,而不要迷戀教材。不要流於形式,不要整些沒用的,要實打實的幹。讓學生多讀書、少做題,讀整本的書。讓學生知道讀書好,讀好書,好讀書,把書讀好。對於學困生趙主任也給我們指點了一個例子,建議降低難度,先抓基本的字詞,階梯式的教授,讓每個孩子都有所學。

  透過這次學習讓我更加知道了自己以後課堂上更應該注意哪些細節,更側重哪些,讓自己的教學工作目標更加明確,為早日讓自己迅速成長,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課堂觀察的心得體會12

  透過學習讓我對課堂觀察有了初步的認識。課堂觀察與傳統的聽課相比,我認為傳統聽課關注的是全面的整體的課堂,而課堂觀察則把觀察的視角縮小,從點中看全面。也可以說課堂觀察是在傳統聽課的基礎上把聽課目標更細緻化,更明確化。另外傳統聽課基本上是每個人各自聽完課後發表相關的意見。然而在一堂課上,一個聽課老師既要觀察開課老師的一言一行,又要注意學生的一舉一動,這樣對於聽課老師來說確實很難觀察得細緻、全面。

  課堂觀察則是透過集體合作,分清各小組聽課目標,在此基礎上更明確地把握聽課重點,甚至有時會透過觀察到的結果進行資料統計,得到有力的資料證明,從而更加客觀地進行評論。透過某個細節,某個特定的角度,觀察課堂,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課堂觀察後的反思,讓我也開始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作為青年教師,如何透過課堂觀察使自己的教學有效性提高,除了平常開課時,作為被觀察物件,在課後從其他老師那聽到指正和建議外。我覺得自己平常在教學中的自我反思則更加重要,畢竟聽課的次數有限,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每堂課都錄下來。所以每節課後能及時地反思課堂上觀察發現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例如:在課堂上,有時候我也會不自覺的問學生“對不對?是嗎?”諸如此類的口頭禪。雖然沒有統計過,但自己也感覺到出現的頻率好象還挺多的。另外,在問題的設計上,也存在著問題多,問題散的不足。自己感覺在設計問題的時候都有必要問,但是在實際課堂上操作的時候,有些問題就顯得太淺,一問就知道,要麼就問得太深,學生無從下手。這些是對教師自身的觀察反思,那同樣如果是對後進生每節課也進行觀察反思,透過記錄下的內容再分析學生的學習狀況,也是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在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時可能只能觀察到一部分不足之處,畢竟“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反思是找到存在的問題,而從觀察老教師的課堂中則是找到解決自身不足的方法,從而積累經驗。觀察他人的課堂,可能因此發他人的課堂經驗,也可能總結出他人的課堂教訓,但課堂觀察歸根結底還是要服務於自己的課堂,加深自身對於課堂教學的理性認識。

  透過學習,覺得對自己的日常課堂教學實踐很有指導意義,教學目標的觀察診斷,從這個維度來審視我們的課堂,一般都會考慮幾點:

  1、教學目標確定是否恰當(符合課標;結合教材;適合學生;是否具有整體性或系統性;是否可操作)。

  2、教學目標是否明確

  3、教學目標是否落實

  這裡就有一個疑惑,教學目標需要讓學生明確嗎?一種反對的觀點認為數學課的教學目標通常都是類似的,比如情感與價值、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只是根據學生年級段的不同,教學目標要達到的程度不同而已,因而教學目標不需要每節課呈現。我個人比較贊同另一種觀點,也就是說教學目標我們要讓學生明確,尤其是像我們的學生,至少明確了學習目標,他們學習的內驅力就有可能形成,也能促使部分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