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災典型先進事蹟(精選14篇)

抗震救災典型先進事蹟

  事蹟材料以先進物件的先進事蹟為主要內容,以敘事為主要表達方式。事蹟材料所要體現的先進物件的先進思想、精神,特定的時代特徵都要透過敘事予以展現。這裡由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抗震救災典型先進事蹟(精選14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抗震救災典型先進事蹟1

  王仁雪,女,藏族,現年12歲,阿壩州小金縣日隆鎮中心校五年級學生,在該班中任文娛委員,是老師的得力小助手,在平時的學習中,勤奮、刻苦、努力,成績優秀,能歌善舞。

  在5.12那場特大災難到來後,各學校被迫停課,孩子們也沒法繼續上學,就在這時,王仁雪同他的鄰居大哥哥楊雲川把周圍鄰居22個孩子組織起來,在臨時搭建的帳蓬裡開始了自我學習之路,沒有書桌板凳當;沒有凳子坐地上,儘管這樣,他們還合理的安排了語文、數學、音樂、美術等各科的學習。而且還在大哥哥楊雲川(中學生)的幫助下,學了一些英語單詞及幾句簡單的問候語,臨近“六.一”節時,他們還自編了一些文娛節目,“六.一”節那天,縣委書記李洪勇一行到日隆鎮看望孩子們,經過此“帳篷學校”聽到裡面孩子們的歌聲、鼓掌聲、歡笑聲便走了進去看孩子們表演,其節目有:歌曲《美麗的家鄉》,《獻給媽媽的歌》……,舞蹈《讓我們蕩起雙槳》、《小毛驢》……,小品《殺雞宰鵝》等節目,表演長達一個多小時,過了一個特殊快樂的“六.一”節。

  地震後能看到孩子們這種積極向上,不等不靠,自尊、自強、自立的精神,李書記非常感動,當場給他們發放了慰問品,學習用品,這所“帳篷學校”創辦人楊雲川由國家教育部授予救災優秀學生稱號,王仁雪被評為日隆小學抗震小英雄稱號。

  抗震救災典型先進事蹟2

  當年23歲的盧金川是石家莊郊區水電管理站的打井工人。1976年8月中旬,管理站接到通知,要求所有打井分隊完成手上的工作之後,不要再接新活,全部回到水電管理站檢修機器。之後盧金川才知道,唐山周邊縣裡的農田水井已全被流沙淤滿,郊區水電管理站打井隊的工人們將組成石家莊抗震救災打井隊趕往唐山。因為唐山當地電力還未完全恢復,水電管理站讓廠家專門加工了幾臺大馬力柴油機,供打井使用。

  8月20日前後,盧金川和石家莊郊區水電管理站的100餘名工友帶上7臺鑽機出發了。到達天津蘆臺時,盧金川才開始看到地震帶來的破壞景象,但這種破壞也僅限於牆壁倒塌、路面裂縫。等到達天津市區,這些剛剛20歲出頭的小夥子們徹底呆住了。雖然先前有心理準備,但誰都沒有想到情況會這麼嚴重:沒有一座完好的樓房,斷壁殘垣,慘不忍睹。

  繞過唐山到達灤南縣,盧金川和工友們的心情才慢慢平復下來。由於農村都是平房,受災程度遠比市區輕。來不及休整,幾位工人提出先去地裡的水井檢視一下,看是否可以維修。很快他們回來了,檢查結果是水井全部被流沙填滿,只能重新打井。

  住宿還沒安排好,作為7分隊的機長,盧金川帶頭叫工人們開工。之前在石家莊打井時,井深基本上四五十米,但灤南縣卻要打一百米左右深。打井隊實行三班倒,儘快加速施工程序。

  一個星期後,盧金川的7分隊打出了石家莊抗震救災打井隊的第一口井。

  抗震救災典型先進事蹟3

  黃壩驛鄉九年制學校初一年級數學老師王玟,額頭上縫了9針的傷口依然明顯,時不時還感覺到陣陣刺痛,掏出隨身攜帶的小鏡子,仔細觀察著傷痕的變化,26歲的王玟有點擔心,會不會留下永遠的疤痕?不過,王玟並不因此而後悔。她說,保護學生永遠是老師的天職。

  5月12日14時28分,學校宿辦樓樓梯和陽臺開始出現稍微震顫,同時夾雜著低沉的轟鳴聲,就像重型機器駛過身邊一樣。不一會兒,地面由上下震顫變成左右搖擺,幅度越來越大,宿辦樓的牆皮嗖嗖下落,門窗啪啪作響,遠方巨石從山上滾落的轟隆聲不絕於耳。“不好,地震了,趕緊到操場上去。”正在宿辦樓二層陽臺上的王玟一邊大聲呼喊,一邊跌跌撞撞地朝教學樓方向狂奔。

  教學樓上的情形此時已經非常緊急,雨點般傾瀉而下的瓦片,將二樓到一樓僅有的一段露天樓梯封鎖,20多名一年級學生被堵在二樓樓梯口慌作一團,嚇得哇哇直哭,大喊著:“老師,老師!”

  冒著被砸傷的危險,王玟用胳膊護住腦袋,飛身衝向樓梯,來到孩子們面前。“別怕,趕緊跟著老師,順牆角下樓。”她大聲對孩子們喊道。驚恐的學生們按照王玟的指揮,在她的保護下,沿著牆角,迅速朝樓下跑去。

  把這些孩子帶到安全地帶後,王玟剛想喘口氣,回頭一看,樓梯口上還有兩個女生,她們看上去已經被嚇呆了,渾身發抖,拼命哭喊。在他們身邊,從屋頂傾落的磚瓦越來越密集。來不及細想,王玟再次衝進教學樓,飛跑到孩子身邊,一手抱住一個,轉身就往下跑,為了避免落下的磚瓦砸著孩子,王玟盡力將頭和身軀向前傾斜,用自己的背和頭為他們撐起了一片相對安全的空間。好不輕易跑到一樓樓梯口,眼看就要脫離險境了,就在這時,一大堆瓦片嘩啦啦落下,重重地砸在了王玟的頭上和背上,熱乎乎的鮮血一下從她頭上噴湧而出。王玟眼前一黑,暈倒在地,但就在倒地的瞬間,她把孩子緊緊地護在懷裡。事後,王玟才知道,被她救下的兩個孩子一個叫王小小,一個叫解怡新,都只有6歲,因為自己的保護,她們都只受了一點點皮外傷。

  王玟說,自己原本是一個瘦弱膽小的人,平時連一桶水也提不動,晚上上廁所也要丈夫陪。但是那一刻,不知哪來的勇氣和力量,她沒有絲毫畏懼和膽怯,毅然決然地衝進了岌岌可危的教學樓,最後竟一手抱著一個孩子跑了出來。“也許,這就是師愛的力量吧,師愛讓我和我的同事們都在一瞬間變得無比強大!”她說,她的同事們當時也都無一例外地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學生,把死的危險留給了自己,臨危不亂,組織學生有序疏散,直到學生們全部脫險,自己才最後撤離。

  “我只是做了一個老師應該做的事。我希望學校能早日重建,我也能早點重返講臺,和學生們在一起。”

  抗震救災典型先進事蹟4

  十堰市紅十字醫院職工、中國紅十字應急隊隊員陳光圓滿完成了一個月在四川抗震救災任務,於7月21日上午十點乘坐的K284列車順利抵達十堰,紅十字醫院在火車站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在這次四川抗震救災工作中,中國紅十字總會首次引進了國際聯合會(即國際紅十字會與紅星月會組合簡稱)支援的野外醫院、供水系統、公眾衛生、基礎、營地等5支應急隊(簡稱ERU),在地震緊急救援和災民安置中發揮了良好的積極作用。為保證ERU的順利交接和執行,同時也為培養ERU骨幹力量,中國紅十字總會決定以省為單位組建除野外醫院外的中國紅十字應急隊,赴四川災區實地接受國際聯合會ERU專家的培訓,並參與救災工作。

  一道電波,中國紅十字應急隊隊員陳光整裝待發

  6月18日下午6點,中國紅十字總會發出組派中國紅十字應急隊緊急通知,電波迅速傳遞到湖北省紅十字會、十堰市紅十字會、十堰市紅十字醫院,要求紅十字醫院立刻派員待命準備開赴前往國際聯合會駐紮在四川災區的ERU大本營營地工作,負責接受丹麥、英國、西班牙、奧地利等國ERU隊員培訓、協調ERU救援,主要從事ERU大本營基礎營地建設、裝置維護和運轉。

  紅十字醫院辦公室根據前期自願請纓要求到四川抗震救災申請書,把目光落到了陳光身上,陳光,男,45歲,身體健康,醫院維修班班長,從事水電、管道等維修維護工作多年,有豐富實踐經驗,工作過硬,作風紮實,他在申請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四川汶川大地震災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我做為紅十字醫院的一員,弘揚“仁道、博愛、奉獻”精神是我們的職責,我們人人都有義務為災區人民分憂、為災區人民解難,我不怕任何困難,即使犧牲我也再所不惜,我懇請組織批准我到四川抗震救災。

  醫院找到了陳光談話,陳光欣然前往,並承諾:“一定盡最大努力搞好ERU營地維護工作,讓ERU隊員盡心盡力為災區人民服好務,我決不辱紅十字人的使命,一定為紅十字醫院爭光。”

  認真學習、刻苦專研,牢固掌握各項維護技術。

  6月21日下午,陳光同志抵達四川綿竹市九龍鎮國際聯合會ERU抗震救災營地,為了儘快適應工作,陳光顧不得旅途的疲憊,立即要求ERU安排具體任務,當他得知他主要負責營地發電、供水、公廁、浴室、帳篷及食堂等裝置維修維護後,又馬不停蹄的去熟悉營地的工作環境,瞭解相關裝置維護、操作及管理,虛心向國際聯合會ERU的國外專家學習工作流程和使用技術,儘快掌握ERU各項儀器裝置操作,由於ERU所用裝置均是外國製造,裝置使用無中文說明書,帶領的專家又是丹麥人,溝通、學習都十分困難,往往一個裝置的一個問題都要用好幾個小時才能搞清楚,他一邊學習,一邊認真做筆記,不懂就問,他儘量用最短時間掌握各項儀器裝置的維修和使用,同時為他在對中國的ERU第二批隊員培訓、實現順利交接具有重要的作用。

  兢兢業業做事,得到了ERU的肯定

  6月22日上午11:30分,烤箱在工作中突然發生故障,ERU丹麥人員透過電話諮詢認為修復難度很大,準備放棄而購置二臺小微波爐替代烤箱,陳光同志想到ERU隊員中餐要麼要推遲,要麼要調整為其它食品,為了保障國際隊員能準時吃上如意的中餐不影響工作,陳光堅持向丹麥方技術人員建議,將裝置開啟爭取儘快修復,在陳光的努力下,烤箱很快修復,中餐準時開餐,國際聯合會ERU人員對陳光豎起了大拇指。

  營地最為繁瑣的工作是四個節能型公廁的維護,需要定期新增迴圈水、配製試劑、排放汙物,特別是排放汙物時氣味十分難聞,每次都需要5小時,陳光他從不叫苦、叫累、叫臭,他堅持著就是為了ERU隊員無後顧之憂更好的為災區人民服務。

  為了保障發電機長正常運轉,陳光除了每天為發電機採購柴油並進行補充外,還要認真觀察發電機的油壓、油位、水位、電壓、電流等儀表,每天還要記錄許多組資料,夜間還必須定時檢視,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保證發電機的正常執行是保障營地辦公、廁所、熱水器、照明、食堂等正常運轉生命線。

  ERU營地帳篷種類多,每個帳篷重達500餘公斤,每天都要多次檢查是否漏氣,底部固定是否結實,以防倒塌和吹翻。充氣帳篷維護難度極大,由於充氣帳篷體重重,漏氣後篷內空間狹小又易吸貼在維護人員身上,一動渾身是汗又不透氣。7月11日凌晨突降暴雨,由於篷頂積水太多加之餘震不斷而倒塌,陳光立即對倒塌帳篷進行排水、充氣、加固,一個帳篷復位就用了整整3個小時。ERU隊員既盼天晴又盼下雨,但晴天由於帳篷沒有隔熱層,篷內溫度達40度以上,猶如蒸籠一般,夜間休息也只有10點鐘以後才能入睡。雨天由於篷內空氣不流通,溼度大,呼吸十分困難。但無論任何時候、出現任何情況,陳光都能做到保障有力,保證各項工作及時、良好運轉,解除ERU隊員後顧之憂。

  由於陳光同志為人正直,幹事踏實,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圓滿完成了接受ERU培訓和各項服務工作任務,並對中國紅十字應急隊第二批隊員進行了很好指導、培訓和交接,他的工作受到了所有ERU隊員的好評,陳光多次得到中國紅十字會賑濟部副部長王平、湖北省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毛三元等領導的慰問和鼓勵,ERU將陳光作為湖北省唯一重點物件向中國紅十字總會推薦為優秀隊員。

  抗震救災典型先進事蹟5

  3天內7位親人遇難的噩耗接踵而至。3天裡數十例手術,沒有人知道她心裡藏著多麼大的悲傷。在綿陽市中醫院手術室護士長黃瓊心中,救活更多傷病員。

  綿陽市中醫院13樓重症監護室外,黃瓊的五妹一家三口靜靜地等待著:“三姐讓我把小侄女最後的照片給她送過來。”那幾張留在手機上的照片是地震之後,藏在黃瓊心靈最深處的牽掛。

  黃瓊,綿陽市中醫院手術室護士長,強震後3天內她7位親人遇難的噩耗接踵而至。在晴天霹靂般的打擊下,她擦乾淚水,以堅韌的毅力,全身心地投入救治傷病員的工作。3天裡數十例手術,同事們看到的是堅持,沒有人知道她心中藏著多麼大的悲傷。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醫務工作者,做著本就應該做的事情。”5月27日,剛剛協助醫生為一個災區孕婦做完剖腹產手術的黃瓊面對記者的採訪顯得很平靜。“親人遇難,是不可挽回的事實,而救活更多的傷病員,讓他們康復起來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對遇難親人最好的安慰。”

  中斷休假:“院裡一定會很忙”

  5月12日,強震襲來。正在休假的黃瓊立即想到“院裡一定會很忙”,匆匆趕回醫院。

  綿陽市中醫院的手術室設在住院部大樓14層,地震造成停電、停水,加上可能出現的餘震威脅,已經不能正常開展手術工作。搶救工作只能在醫院的低層和院內的防震篷裡進行,臨時手術室必須建立,而此時裝置卻在高樓上。

  冒著餘震的危險,黃瓊和同事們冒著生命危險,徒步登上醫院大樓,搶運手術室裡的醫療器械裝置。手術床、監護儀、手術包、輸液包,一樣樣一件件被運送到安全的地方,來往返回不知道跑了多少趟。正是因為他們的臨危不亂,保證了臨時手術室的建成和使用,也使得當晚急救工作得以有序展開。

  “中醫院只有400個床位,地震之後的半個月裡我們收治了20000名傷員,靠的是黃瓊和同事們頑強而有序的工作。”院領導向記者介紹。

  噩耗頻傳:一次次來到手術檯

  黃瓊的家鄉就在重災區平武縣。地震發生後,通訊中斷,和親人無法聯絡。她只能把擔心壓在心底,因為她知道“必須堅守在工作崗位上。”

  13日晚上10時,她終於接到地震中失去聯絡的姐姐的電話,得知侄女遇難。那一瞬間,黃瓊頭暈目眩,因為她失去那個由她從小帶大的可愛的女孩。面對如潮水般湧來的傷員,黃瓊藏起悲傷,鎮靜情緒,一次次來到手術檯,配合醫生做完一臺又一臺手術。

  然而噩耗還沒有結束。接下來的兩天裡,又有6個親人遇難的噩耗傳來,而遠在平武的80歲的老母還杳無音信。當妹妹的女兒的遺體找到後,還在從外地往回趕的妹妹打來電話,希望黃瓊去平武接運遺體到綿陽,然而她拒絕了。醫院的傷病員手術量猛增,外地支援的醫療隊需要配合。含著眼淚,黃瓊在電話中對妹妹說明了理由。沒有人知道她心中的悲傷和愧疚有多重:“當初是我建議把這個侄女送到平武讀書的……”

  “工作的時候沒有時間悲傷。”黃瓊告訴記者,手術室工作不容許她有片刻分神,但只要稍有閒暇,她就會流著眼淚靜靜地發呆,也會不由自主想起去世的親人,輾轉難眠。

  深深感動:親人們成了志願者

  黃瓊的丈夫吳國勝也是綿陽市中醫院的職工。地震發生後,兩夫妻幾乎沒時間見面。“電話聯絡一下知道彼此平安就足夠了。”吳國勝把對妻子的理解化為行動,在醫院見啥做啥:“在這樣的時候,能為國家分憂是我們這些普通人的榮耀。”

  5月13日,是醫院最為繁忙的時候,黃瓊在搬運傷員的時候忽然發現兒子吳澤宇和侄兒們的身影。“我們是來當志願者的,用行動支援你。”親人們的身影出現在醫院裡,家人的理解和支援化成黃瓊最大的工作動力。5月13日下午,醫院裡的一個大帳篷要從門診部轉移到住院部,卻沒有人手。吳國勝聽到訊息,趕緊把一家人招集起來幫忙。然而院內通道太窄,情急中他們抬著帳篷從前門出去,繞過院外的涪城路,把帳篷抬進側門。回憶起這些非凡的志願者,黃瓊被親人們的理解和支援深深感動。

  16日,黃瓊得知母親只受了點輕傷的訊息,欣慰之餘,更多的是愧疚。在平武,由於家中房屋完全坍塌,年邁的母親和舅舅至今仍住在帳篷裡。地震發生後,黃瓊還沒有回過一次家。“我不是一個好女兒,就連他們住的帳篷都是鄰居幫著搭建的。”說到這裡,黃瓊潸然淚下。

  “提燈女神”:她在同事和病員眼中

  地震發生以來,黃瓊一直都處在高負荷工作狀態。領導看她實在太疲憊,安排她回家休息,然而護士們卻發現護士長仍然出現在手術室。“現在是非常時期,我就是過來看看。”黃瓊說。然而這一看,往往又是一整天。

  在綿陽市中醫院,手術室護士都把黃瓊看成大姐姐。手術室護士聶鵬先告訴記者,由於這一陣子實在太勞累,很想請假,但是看到護士長一直奮戰在一線,又藏起了請假條。面對手術室裡情緒失控的孕婦,黃瓊總會握緊她們的手,反覆安撫:“一個孩子就是一個新的希望,好不輕易從災難中走過來,一定要堅強地生活下去!”

  地震發生後,臨時手術室設定在住院部三樓。由於燈光條件不夠,手術中必須要人舉著手術燈。黃瓊毫無怨言地承擔起這個任務。她不知倦怠地舉著手術燈,照亮了手術室,也照亮了同事們的心。“她就是‘提燈女神’”這是同事和病員對她的評價。

  抗震救災典型先進事蹟6

  汶川地震過後,他一直被埋在廢墟里。13日早晨9點多,他被救出來,滿身都是傷,被緊急送往醫院。被救出來的時候,他的懷裡抱著一個孩子,一個四年級的小男生,渾身沒受一點傷。

  他叫吉慶雲,四川省德陽市綿竹漢旺鎮小學一位年近40男教師。

  在醫院,吉慶雲擦了一點藥,住了一整天。14日早晨,他就回到了學校。“傷情比我重的,大有人在。醫生也很繁忙,我就不添亂了,趕緊救娃娃啊。”

  回校後,吉慶雲參加到搶救學生的隊伍中,直到記者採訪的15日下午5點多,一直都沒有離開。他的妻子徐曉琴是一位村小教師,不放心丈夫,也趕過來陪著丈夫,一起尋找被埋的孩子們。

  校長何仁貴說:“吉老師平時很愛學生,個人素質很高,教學能力也很強,學生都很喜歡他。”

  地震發生前,吉慶雲正在3樓的辦公室和幾位教師聊天。突然,地板抖動。吉慶雲迅速起身,趕到自己所教班級的教室。因為這裡經常發生地震,而且每次震級都不高,這次的抖動並沒有引起他的警覺。他跟學生說,彆著急,慢慢往樓下走,保持秩序。

  他的話音剛落,天花板上的磚塊就掉下來了。

  沙石就像雨點一樣往師生的頭上砸。吉慶雲趕緊帶領學生退到拐角處。一個學生嚇得哭起來了,看見吉老師,就跑過來抱著他。吉慶雲下意識地把他摟在懷裡。一下子,上面掉下來的磚塊就把他們掩埋了,卡住了。

  “當時,我聽到外邊到處都是尖叫的聲音,身邊還在不斷地晃動。學生們亂作一團,哭爹喊娘。”吉慶雲說。

  何仁貴告訴記者,全校學生一共3500餘人,教師180餘人。目前已發現19名教師遇難,小學和幼兒園學生遇難者已經近200人。

  “我根本沒有想到會有這樣嚴重。”吉慶雲說,“幸好當時我抱著他,跟牆壁圍成了一個小圍圈,這才讓那個小男孩沒受一點傷。”吉慶雲的班級一共48名學生,目前仍有兩名失蹤,其餘46名全部獲救。

  何仁貴說:“在師生陸續被挖出來之後,我們發現,另外還有5位教師,他們的懷裡都抱著一個孩子。不幸的是,教師和孩子們都遇難了。”

  挖掘中發現,六年級的教室裡有很多禮物,都是送給老師的。其中有一支鋼筆,是一位學生送給孫安平老師的禮物。他就是懷裡抱著孩子的5位教師之一。

  眼看就要小學畢業了,學生準備了鋼筆、賀卡等禮物要送給老師。可是,就在那山搖地動的幾十秒鐘後,學生們的禮物最終沒有送出去,老師也沒有收到學生的禮物。學生對老師的愛,老師對學生的愛,就在那幾十秒鐘內定格為生命最後的姿勢。

  抗震救災典型先進事蹟7

  5.12地震使得德陽市旌陽區嚴重受損,其中柏隆、天元、揚嘉、孝泉的農房長效還本家財險在此次地震災害中受災面積巨大、數量極多。

  作為營銷部經理的黃靈同志,憑著職業敏感,很快就認識到我區,多個接近龍門山脈的鄉鎮受損情況嚴重。為了能夠讓災民災後儘快重建家園,在第一時間帶隊到各鄉鎮服務所不畏艱難,深入查勘。每天披星戴月早上六點半出發,傍晚六點半回辦公室主持召開全天查勘總結會,終日與麵包加礦泉水。

  “四月維夏,六月徂署”,五月份的早晨,溫熱的陽光散發出熾熱的氣息。雖然剛剛經歷特大地震使黃靈同志看上去略顯疲憊,但在作了簡短的工作安排後,振奮精神整裝待發了。查勘的第一天,黃靈同志驅車近一個小時到達目的地後,村公路兩旁遭地震破壞的房舍就開始不斷地映入眼簾。一下車,附近的百姓就像看到親人一樣,拉住他不停地訴說,如何在一瞬間的巨大震動後,親人受傷、房舍倒塌、財產破損,自己遭受了多麼重大的損失和打擊。黃靈同志耐心地傾聽著災民的訴說,一邊安慰,一邊認真地記錄著房屋主人的名字,門牌號碼和房屋受損情況,為將來的理賠作資料準備。

  柏隆是旌陽區查勘定損工作最困難的地方。因為這些地方地處山區,農戶居住相當分散。地震之後,道路損毀嚴重,很多地方無法驅車前往,而且山路崎嶇,危險重重。作為小組的隊長,他不畏艱險,面對路邊一處處坍塌的房屋和隨時都會滾落下來的岩石,他十分平靜,阻止其他隊員前行,獨自一人上前查勘拍攝,為理賠留下珍貴的映像資料。

  查勘第四天,黃靈同志一到服務點,一位看上去約摸40多歲的當地農戶迎面走來。在問明情況後,他還來不及稍息片刻,便立即驅車前往農戶損毀的房屋查勘。地震後盤山公路更加難行,許多路段在搶修後,崎嶇不平,一路顛簸,五臟六腑已經開始翻江倒海了。沿途塵土飛揚,更是讓人避之不及。問到正在開車的黃靈同志每天吃這麼多的灰塵什麼感覺?他回頭憨憨一笑,“吃慣了。”要查勘的農房位於一條45度的山間小路上,來回經過這條連軍車都很難上下的小路,還真是別有一番驚險在心頭。回來的路上,沿途失事車輛的殘骸觸目驚心地丟棄在雜草叢中,讓人心中感受到陣陣悲涼。這樣的路對黃靈同志來說,每天都會走上無數個來回。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為災區群眾送去了人保公司的關懷,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大災無情,人保有愛”的莊嚴承諾。

  有更多的農戶的家在山裡面,查勘車無法直接開到那裡。需步行前往,黃靈同志及他帶領的查勘理賠隊員克服蜀道崎嶇、忍飢挨餓等諸多困難,冒著餘震不斷的危險,奔波在一個又一個山頭、田間。看著農戶倒塌的房屋,黃靈同志都會感到陣陣心酸。查勘時,他還不住地安慰著農戶,而他的後背,早已被汗水浸溼了一大片。望著長長的山路,問黃靈同志是不是每天都要走這麼遠的山路?他擦了擦額頭的汗水,笑著說起第一次上山時,被農戶“騙”說只有20多分鐘的路程,結果是按照農戶的腳力計算的,最後還是走了一個多小時。爽朗的笑聲在陽光下久久迴盪……

  德陽天氣悶熱,在崎嶇的村間小路走不上十分鐘,就會汗流浹背,而且農村的衛生環境較差,空氣中瀰漫著動物糞便的味道,但是沒有人顧慮這些,沒有人關注這些,抹一把頭上的汗水,大家只是不停地走,不停地拍攝記錄,經過一所所村舍,翻過一道道山坡。很多需要拍攝的農房受損嚴重,圍牆倒塌,牆體開裂,屋頂瓦片斑駁,甚至很多房屋已經列入危房行列,為了更好地記錄損失狀況,確定損失資料,黃靈同志帶領的一線理賠人員不顧個人危險,多次在搖搖欲墜的屋簷下、岌岌可危的房牆邊,手持相機拍攝。汗水順著脖子流淌,沁溼了衣衫,眼鏡被蒸騰的霧氣附著,變得模糊。

  5月29日在趕回德陽的路上,又遭遇了餘震(回來後得知是青川又發生了5.4級地震),由於強烈的震感,黃靈同志片刻沒有停歇,又返回當天查勘的孝泉鎮,查勘農戶生命及財產有無更大的損失。

  黃靈同志就是這樣為保戶奔波,每天行走6、7小時,50多公里路,共查勘6500餘家農戶,挨家挨戶、樓上樓下非常仔細地進行查勘登記,顧不上吃飯喝水,及時準備全面地掌握了受損資料,為理賠工作提供了準確真實的資料,充分體現了人保財險精神,譜寫了一曲“人民保險為人民”的奉獻之歌。

  抗震救災典型先進事蹟8

  9歲的林浩逃生後,沒有跑開。

  連續救出兩個同學後,他又跑進了教學樓……

  “因為我是班長!”

  臉上,擦傷的痕跡依然很清晰;頭頂上的一塊雞蛋大小的疤,頭髮還沒有長出來。眼前這個虎頭虎腦的小男孩,就是救了兩名同學的小英雄――林浩。

  6月7日,在四川省資中縣的一個村子,記者見到了正在和其他孩子玩耍的林浩。

  9歲的林浩,是汶川縣映秀鎮中心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這幾天,林浩爸爸帶著他來到資中,看望身患重病的爺爺;而林浩的媽媽,還在映秀鎮當志願者,為受災群眾做飯。

  學習成績很好的林浩,一直是班上的班長。

  地震發生的那一刻,班上正在上數學課。林浩剛跑到教學樓的走廊上,就被樓上跌下來的兩名同學砸倒在地。

  “那個同學壓在我背上,我怎麼都動不了。當時,垮下來的樓板下,有一個女同學在哭,我就告訴她,不要哭,我們一起唱歌吧,大家就開始唱歌,是老師教的《大中國》。唱完後,女同學就不哭了。後來,我使勁爬,使勁爬,終於爬出來了。”

  逃出來的林浩,並沒有跑開,而是去救還壓在裡面的同學,“爬出來後,我看到一個男同學壓在下面,我就爬過去,使勁扯,把他扯了出來,然後交給校長,校長又把他交給他媽媽揹走了。後來,我又爬回去,把一個昏倒在走廊上的女同學背出來,交給了校長,她也被父母揹走了。”

  說起自己救人時的情景,林浩顯得很鎮定,稚嫩的童聲中,還帶有幾許鄉音。

  連續救了兩個同學的林浩,再次跑進教學樓救人時,遇到垮塌的樓板,又被埋在了下面,“我使勁掙扎,後來,是老師把我拉出來的。”

  說起自己身上的傷,林浩說:“我開始爬出來的時候,身上沒傷,後來爬進去揹他們的時候才受傷的。”

  林浩所在的班級,共有32名學生,在地震中有10多人逃生。這其中,就包括林浩背出來的兩個同學。

  被問到為什麼去救人時,林浩平靜地說:“因為我是班長!如果其他同學都沒有了,要你這個班長有什麼用呢?”

  林浩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林浩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小小年紀,林浩會做很多家務,還會做飯。

  父親林大坤告訴記者,因為是班長,林浩一直管著教室的.鑰匙。每天早上6點,鬧鐘一響,他會準時起床,自己炒碗蛋炒飯吃,然後走半個小時山路去上學,“他從來不遲到,說要是遲到了,同學們都會在外面等。”

  救完同學後,林浩一直沒找到自己的父母,直到5月21日,才和在汶川縣草坡鄉打工的父母聯絡上。

  在映秀留守了兩天後,表妹和兩個姐姐找到了他,姐弟幾個與映秀鎮的群眾一塊,開始往都江堰轉移,“我們走了7個小時,走的全部是橋下面的小路,路上只歇了一會兒,一直都在走。”

  從都江堰被安排到成都後,林浩和其他同學一起,被安置在四川兒童活動中心。知道了林浩的事蹟後,那裡的人都叫他“小班長”。

  中心的老師告訴記者,剛到中心時,林浩被送到成都市兒童醫院進行檢查,所幸只是額頭和右手有些擦傷。檢查完後,林浩不用救助站老師幫忙,自己翻身從床上爬起來,迅速穿好衣服,走出了醫院,“真不敢相信,就那樣一個小娃娃,居然比很多大人還堅強。”

  在兒童中心的幾天,林浩生活得很好,志願者叔叔每天都會用熱毛巾為他熱敷受傷的部位,還交了很多新朋友,“我們每天都一起上課,我最喜歡上體育課,可以學跆拳道;我還很喜歡白老師,他是個志願者。”

  “六一”兒童節,林浩和另外幾名災區小朋友一起,到北京參加了兒童節活動,還參觀了奧運場館。第一次離開大山的林浩,對一切都充滿新奇。

  林浩告訴記者,地震後,他就沒見過班上的同學,“我很想他們,很想上學。以後,我要當工程師,要造震不垮的房子。”

  抗震救災典型先進事蹟9

  “5.12”汶川大地震波及宕昌縣,給全縣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對原本是國列貧困縣的宕昌人民,更是雪上加霜,沉重的災難使全縣人民面臨十分嚴峻的困難和挑戰。更多的人用實際行動表達對災區人民的關懷,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工作著,縣委統戰部副部長、民族宗教局局長申愛平就是其中的一位,在抗震救災工作開展以來,他就積極投身於少數民族鄉村和各宗教活動場所,為抗震救災工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一、深入地震災害第一線,瞭解災情。申愛平同志作為一名民族宗教工作幹部,在地震災害面前,他想到的不是個人,而想到的是少數民族受災群眾和宗教活動場所的安危。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在地震發生的當時,申愛平同志正陪同市縣領導在新城子藏族.鄉開展維穩工作。地震發生後,申愛平同志按照市縣領導安排,本著高度的責任感,迅速到新城子藏族鄉藏族村瞭解災情,並及時電話聯絡全縣民族鄉村和各宗教活動場所,詢問了解地震災害情況,當得知災情嚴重時,他心情很沉重。

  地震後第二天上午,申愛平同志在單位召開了短時間的緊急會議,及時安排部署了民族宗教方面的抗震救災工作,會後,他立即帶領單位職工,首先奔赴災情嚴重的新城子藏族鄉和城關鎮喬家藏族村檢查災情,又連續3天深入全縣其他民族宗教鄉村和宗教活動場所認真細緻地查看了災情。他用最快的時間向市局和縣委、縣政府彙報了災情。

  二、組織宗教界開展了募捐活動。災情牽動了所有人的心。動員廣大信教群眾向災區獻愛心,開展了募捐活動,同時自己帶頭捐款,並組織單位職工捐款,共捐資1.72萬元。

  三、編制了災後恢復重建規劃。按照市民族宗教事務局和縣委、縣政府安排,申愛平同志組織單位人員在瞭解少數民族、宗教活動場所地震災害的基礎上,加班加點,編制了宕昌縣少數民族、宗教活動場所地震災害基礎設施恢復重建規劃,上報了市民族宗教局和縣政府。

  四、駐村開展了災後重建工作。按照縣上安排,申愛平同志作為第一批駐村抗震救災工作隊員、進駐新城子藏族鄉老樹川村開展了抗震救災工作。一是瞭解上報了災情.二是制訂了災後重建規劃。三是協助鄉村為易地搬遷戶選址定點,兼備物資,解決具體困難和問題。

  五、多方爭取了救災物資。申愛平同志心繫少數民族受災群眾,他對受災群眾的困難,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及時向市民族宗教局彙報災情,得到了市民族宗教局局長馬超的高度重視,市局馬局長查看了宕昌災情後,透過國內外友人關係,爭取到阿聯酋迪拜酋長基金會捐助宕昌縣抗震救災帳蓬500頂,爭取到香港樂凱公司捐助宕昌縣抗震救災帳蓬40頂。爭取到甘肅省蘭州市捐款8萬元,麵粉2500斤、大米2500斤、青油500斤、衣服和鞋2000件。

  在這次“5-12”抗震救災中,申愛平同志始終和縣委、縣政府及市局保持一致,時刻想著災民,時刻參與救災,以一個共產黨員的一腔熱情,體現了“地震無情、人有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反映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和感天動地的崇高精神,展示黨和人民的偉大力量。,大力弘揚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必須奪取抗震救災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面勝利。

  抗震救災典型先進事蹟10

  從5月12日到昨日,3天,對武警成都支隊二大隊副大隊長張秋紅來說,像是一個世紀。這個14年兵齡的鐵錚錚漢子,率隊解救都江堰一廢墟中的倖存者,而他的父親和嫂子就埋在這片廢墟中。虎目噙淚,十指掘土,戰友幫助張秋紅將父親和嫂子從廢墟中刨出時,他已經沒有了眼淚,顫抖的身影依舊站在廢墟的頂部,指揮救援……

  樓房垮塌父親嫂子不幸被埋

  昨日中午11時30分,都江堰市觀鳳小區巷內,一具遺體平臥在磚地上,上面蓋著厚厚的棉被,一位武警上尉跪在路基上,“爸爸,我不能送你了,請您原諒我……”上尉語音哽咽,肩膀不住抖動,身旁的數十名武警戰士忍不住哭出聲來。這名上尉就是武警成都支隊二大隊副大隊長張秋紅,逝去的老者是他的父親。

  在距遺體不到200米處,是觀鳳小區34棟樓的所在地,曾經的6樓住宅,經過5月12日的地震,已變成一片廢墟。地震發生時,張秋紅的父親和嫂子都被埋在廢墟下。

  “地震時我正在成都某中隊指揮訓練,當時並不瞭解都江堰的情況。”張秋紅雙眼通紅,眼睛盯著地面。他回憶說,由於和都江堰失去聯絡,對於當時住在都江堰的父、母親、嫂子、妻子和孩子的情況一無所知,他一直在部隊戰備。直至當晚10點,支隊與都江堰中隊始終無法聯絡時,支隊決定讓張秋紅前往都江堰,一是讓張秋紅看看家人的情況,二是打探都江堰中隊的情況。張秋紅冒雨打車來到都江堰觀鳳小區時,已是午夜時分,他在小區內大喊妻子的名字,雨中尋找40分鐘後,終於找到母親、妻子和6歲的女兒。此時,一家人抱作一團,張秋紅瞬間被噩耗擊中:地震發生時,他的父親和嫂子正在睡午覺,最終沒有跑出樓,被埋在廢墟下。

  廢墟面前鐵血男兒放聲大哭

  “爸爸、媽媽和嫂子半年前才到都江堰,是為照顧我剛出生的女兒。”張秋紅說,他老家在湖南常德,1994年服役到成都,就在都江堰成家。去年9月左右,張秋紅的父母和嫂子一起從湖南來到都江堰,照顧即將臨產的妻子。當時,張秋紅為父母和嫂子在觀鳳小區34棟租了間套三住房。

  地震發生時,張秋紅的母親恰好下樓晾衣服,眼睜睜看著住宅樓瞬間垮塌,母親大喊老伴的名字,“母親一動不動,任憑磚頭砸在身上,全身都砸傷了,她堅信爸爸沒事。”說到這兒,張秋紅虎目含淚,用力眨了眨眼,望向遠方。

  由於任務在身,張秋紅12日午夜見到母親後,來不及到廢墟上看一眼,就匆匆趕往都江堰武警中隊。一個通宵,他向都江堰中隊傳達了支隊指示,回到觀鳳小區時,已經是13日清早。此時,他一個人來到掩埋父親和嫂子的廢墟前,再也忍受不住一晚的悲傷,放聲大哭。“我得堅強,在家人面前不能哭,只有撐著。”說著,張秋紅再次淚水滿眶。

  十指刨土含淚抬出父嫂遺體

  13日整天,都江堰大雨滂沱,幾乎所有解救現場都無法進行營救。當日中午,武警成都支隊派張秋紅到都江堰指揮解救,解救現場就是父親、嫂子所在的觀鳳小區。眼看大雨不減,張秋紅站在廢墟前默默祈禱,整夜未眠。

  14日上午,天氣終於放晴,張秋紅帶領戰士開始解救。官兵們用鐵鍬、十字鍬和鋼釺進行先期挖掘後,怕傷到廢墟下的倖存者,只能進行徒手作業,搬起一塊塊石磚、刨出一堆堆灰土,張秋紅雙手不住顫抖,“當時心裡真說不出啥滋味,著急,眼淚一直在眼眶裡打轉,但還要忍住不能往下滴。”

  當日下午4時,在刨出5具遇難者遺體後,張秋紅和戰士們發現了嫂子的遺體。“她頭上傷口很多,已經沒救了。”張秋紅看著從湖南趕來的哥哥,用力咬著嘴角。廢墟下究竟有多少遇難者?還有沒有幸存者?這兩個問題,讓張秋紅不得不暫時忍住悲傷,指揮戰士繼續挖掘。

  昨日上午11時,在成功解救出一名倖存老者、轉移10具遇難者遺體後,張秋紅沾滿灰土的雙手摸到了一片衣角,他本能地一愣,這片熟悉的衣角,瞬間模糊他的視線,“爸爸!”我當時就肯定是他,他和五六名戰士用手刨出父親身旁的碎石、灰土,將父親遺體抬出廢墟。一路走,張秋紅一路灑淚。

  忠孝難全淚別父親繼續解救

  昨日中午,支隊特別為張秋紅放了幾個小時假,讓他處理父親和嫂子後事。“請父親理解我,一路上,我確實無能為力,部隊任務所需,我不能陪你回湖南了。”跪在父親遺體前,張秋紅為父親上了3柱香,低頭沉默許久。

  在張秋紅的眼中,父親是個特別值得尊重的人,“我現在都感覺是做噩夢一樣。”下午,張秋紅的哥哥將把父親和嫂子遺體送到新都區殯儀館火化,然後將骨灰盒帶回湖南。而張秋紅並不能親自送父親最後一程,他依舊在解救現場指揮,“廢墟里還有別人的爸爸,別人的嫂子。”

  抗震救災典型先進事蹟11

  鄭xx,男,現年19歲,家住蒼溪縣歧坪鎮旭光村四組,系元廣中學高2008級27班學生。

  5.12汶川大地震使蒼溪縣受到嚴重波及,給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嚴重損失。因為餘震不斷,也導致了學校無法正常上課,當元廣中學放假休課後,他擔心自己的家人和家鄉,就早早地回到了家,想幫助家鄉抗震救災。

  2008年5月17日,歧坪鎮接到蒼溪縣人武部的命令,命令歧坪鎮人武部應急分隊20人於5月18晚在縣人武部集結,參加抗震救災應急搶險。由於當時正值農業生產雙搶時節,人員十分緊缺,當他得知這個訊息後,立即告訴父親自己要去參加抗震救災應急搶險,並給父親做思想工作,想父親和自己一起去,可是家中已經成熟的油菜、小麥咋辦?他對父親說:“農活留給母親做,這個時候應急搶險才是第一位的”,父親不想讓兒子失望,答應了兒子的請求。在應急搶險中,他頂烈日冒酷暑,重活難活搶著幹。第一天是給蒼溪縣城郊中學搭帳篷,被拆卸的鐵床部件一條就是重100多斤,他一個人扛一件衝在前面,從早上7點直幹到晚上8點,他沒說聲苦、叫聲累,歧坪鎮武裝部長見他肩膀都壓成了血痕,心疼不已,必竟他才19歲,一個在校的學生,從來沒幹過體力活,為了能完成應急搶險任務,他拼了命地幹活,父親是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他為自己有這麼懂事的兒子感到驕傲。在搶蓋歧坪糧庫期間,28度的高溫,烈日當頭,他沒有退縮,在房頂上累得大汗淋漓,因為過度勞累,險些從房項上掉下來,隊員們見他太累,讓他下去休息會,他說我們得搶時間,快變天了,為了國家糧食的安全,我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把糧倉蓋完。

  鄭xx,來自元廣中學的一名高中生,以實際行動詮釋著他對國家和人民赤膽忠心和無限熱愛。

  抗震救災典型先進事蹟12

  2022年6月1日,寶興人民的記憶裡再也抹不去的“六一”。在這特殊的日子裡,蘆山發生6.1級地震。寶興縣緊鄰蘆山縣,不到三分鐘時間再次發生4.5級地震。

  蜂桶寨鄉與震中的直線距離較近,地震導致蜂桶寨鄉境內多處山體垮塌,道路、通訊中斷。蜂桶寨鄉瞬間與外界失去了聯絡,成為“孤島”。

  此時,家住蜂桶寨鄉鹽井坪村的縣人大代表楊文均第一反應是:壞了!會不會有人受傷?道路有沒有中斷?撥出電話想了解情況,但電話裡傳出的不是忙音就是靜音。他立刻丟開手中的農具,開車沿路檢視有沒有房屋倒塌和人員傷亡。在發現道路多處塌方後,他冒著飛石的危險,立刻組織工人,利用自家的挖掘機、裝載機等機具開始了清障工作。“我是人大代表,打通生命通道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

  楊文均連續擔任了四屆縣人大代表。作為一名縣人大代表,在“5.12”“4.20”地震和“8.11”“8.20”特大洪水等災害中,每次他都挺身而出,主動迎戰。這次也不例外。他再一次義無反顧、毫不猶豫地衝在了抗震救災第一線,與鄉、村、組幹部聯手作戰、分工協作,主動承擔了疏通蜂桶寨保護區至鹽井坪村、快樂溝、鄧池溝等路段的清障保通任務。現場指揮、組織人力、調動機具、購買材料.......一切井然有序。在超負荷、連軸轉的高強度工作下,快樂溝、保護區至鹽井坪村、鄧池溝等10多處塌方點被一一清除,車輛已實現通行。

  “我是一名人大代表,是與群眾走得最近的人,不僅要為民代言,在大災大難面前更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老百姓解決困難和問題。以前是這樣,現在是這樣,今後也是這樣。哪裡需要我,哪裡有困難,只要黨委政府、群眾一聲召喚,我絕不推辭。‘頂著困難迎難而上’就是我的人生格言。”楊文均堅定地說到。

  抗震救災還在繼續,楊文均以及各級人大代表也還在繼續努力。儘管災難接踵而至,但寶興人民一定會團結一心、眾志成城、攻堅克難,爭取早日吹響抗震救災勝利的號角。

  抗震救災典型先進事蹟13

  5月12日下午14:28分,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悄然降臨,四川汶川縣發生了7.8級地震,地處汶川附近的都江堰也成了這次地震的重災區,建築屋倒塌不計其數。災情發生時,家在都江堰的楊磊正好休假在家,突如其來的地震,瞬間將楊磊所在的網咖倒塌,楊磊被埋其中,只露出一個頭,危急時刻,旁邊的人迅速將楊磊解救了出來。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被解救出來雙手受傷並流血不止的楊磊,雖然極度擔心自己家人的安危,但是看到網咖裡還有更多的人被埋,聽到他們的呼救聲音,楊磊決定留下來,用自己的雙手去解救被埋的群眾。

  下定決心後,顧不得自己已受傷的雙手大量流血,甚至房屋有再次因為餘震倒塌的可能,冒著生命危險,楊磊忍受著傷痛,在塌陷的房屋內尋找呼救者的聲音和被困者。聽到被石板壓在下面的一男一女在叫救命後,他便快速來到他們身邊,由於沒有工具,楊磊便用著受傷的手一點一點撥開房子的碎片、碎石,並且還不停的安慰他們說:“你們冷靜一點,我們不會丟下你們不管的!”在他和另外兩人的努力下,一個、兩個、三個……總共五個生還者解救出來了,看到生還者大量流血,考慮到他們的安危,楊磊和其他兩個人一邊呼救,一邊攔車將生還者送到附近醫院。

  由於搶救及時,五個人很快就脫離了危險。這時,楊磊才想到自己家人也有可能會被埋在廢墟里。他便迅速回到自己的外婆家時。不幸中的大幸,雖然外婆家房屋已經倒塌,但家人安然無恙。看到這一切,楊磊這才回到醫院進行了簡單的包紮。此時,心存掛念的他想到門店可能發生的情況,在簡單安撫家人後,便回到門店繼續上班,全力保護公司的財物安全。

  雖然,楊磊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防損員,但是,在災難面前,他沒有被擊倒,甚至奮不顧身,不顧驚險和勞累,不顧自己也身受創傷,積極地投入到搶救工作中,從未道過一聲苦,也沒說一次累,以一顆普通防損員的火熱之心,敢用生命冒險換甘泉,樹立了防損員的良好形象。

  抗震救災典型先進事蹟14

  重慶商報5月21日報道昨日上午9點,正在市武警總隊醫院病房內喂母親牛奶的四川北川中年漢子王正興回憶說,地震發生後,他和二弟揹著母親走了13個小時,輪換了上千次,才終於把左腿受傷的母親背出險境。

  塵土中救出斷腿母親

  王正興說,12日地震發生時,母親母廣瓊正在北川縣城曲山鎮的家裡為孩子們削水果。突然,眾人發現房子劇烈搖晃起來,四處的玻璃紛紛爆裂,“發生地震了,快跑!”母親大聲吼道。全家人剛跑出家門,就全被晃倒在地。30秒鐘後,王正興在瀰漫的灰塵中爬了起來,隨後弟弟及弟媳也都聚在了一起。只受了點擦傷的他們聽見四周到處都是慌亂的救命聲,便開始營救能夠救出的人。王正興說,15分鐘過去了,他突然聽到母親在不遠處呼叫,他找到母親後發現老人左腿已骨折,鮮血如注。弟媳立刻找來一張布把母親傷口緊緊綁住後,他二話不說背起母親就往外跑。

  兄弟倆輪流背母親逃生

  據介紹,剛剛地震後的驚嚇及營救傷員後的疲勞,使王正興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揹著母親腿腳痠軟不已,拼命跑出六七米後便無力地蹲了下來。王正興的二弟見狀,立刻接過母親揹著繼續跑,跑出不到十米,渾身乏力的他也開始左右搖晃,不得不又把母親轉移到了哥哥的背上。

  “丟下我吧,你們快跑,你們一定要活下去。”母親在王正興的耳邊說道。王正興瘋了一般地搖頭拒絕了。就這樣,他一直和弟弟每走一段就輪換一次,揹著母親一步一步地艱難前行。他們在把母親背往縣醫院的途中聽人說,醫院已全部坍塌掉了,於是他們立刻轉向縣防疫站。此時的防疫站已人山人海,醫生告知要先救病危者。王正興見其所站的整棟樓已呈45度傾斜,立刻決定不再等候,揹著母親又去了縣政府廣場。廣場裡,大家都害怕震後會有洪水突然來襲。

  13小時送母親到安全地

  兄弟二人為了儘量確保安全,再一次揹著母親衝向縣裡最高最平的地方任家坪,然而在走出約2000米時,因山路滑坡無法前行,他們又轉身快速返回縣政府廣場。“立刻把我放下來,你們的體力已經消耗得太多了,必須抓緊時間逃生!”母親邊發火邊使勁地掙扎著要從兒子身上下來。“我們死也要把你揹出去!”王正興堅定地對母親說道,在13日凌晨3點,前後輾轉7公里,兄弟倆終於把母親揹回了縣政府廣場,兩人才稍微放下心來。至此,兄弟倆已花了整整13個小時。13日清晨,救援部隊把母廣瓊送到綿陽404醫院救治,確診左脛股骨折。

  目前,老人已轉入我市武警總隊醫院繼續接受治療。昨日記者離開病房時,母廣瓊即將上手術檯,她微笑著對一旁的親人說,“有你們,我什麼都不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