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精選19篇)

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

  一、抗震救災精神的內涵:

  1.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是中華民族和衷共濟、團結奮鬥精神的生動體現,它支撐中華民族走過幾千年風雨磨難,激勵中國人民攜手戰勝巨大災難、共建美好家園。是集體主義價值原則的充分展現,中國人民在抗震救災中湧現的無數感人事例,向世界充分展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蘊含的集體主義價值原則。是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制度優勢的有力彰顯,面對特大災難,在抗震救災鬥爭中,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是中國人民能夠團結起來、共抗震災的關鍵因素。

  2.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不畏艱險、百折不撓是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精神基因的體現,是中國人民戰勝磨難、創造奇蹟的強大精神武器,中國人民勇敢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精神支柱。

  3.以人為本、尊重科學:在抗震救災鬥爭的實踐中,中國人民堅持以人為本、尊重科學,關愛生命的人文精神與崇尚理性的科學精神交相輝映,極大增強了取得抗擊災難的信心和底氣,也為抗震救災精神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

  二、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精選19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對事蹟都再熟悉不過了吧,根據範圍的不同,事蹟可分為集體事蹟和個人事蹟。那麼擬定事蹟真的很難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精選19篇),歡迎大家分享。

  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1

  2008年5月12日,14:28分,四川汶川縣發生了里氏8.0地震。這次特大地震災害中,湧現出許多感人至深的小英雄事蹟,在大災面前,這些小英雄們,的身上體現出的堅強不屈的精神,不正是祖國的希望嗎?明天一定會更美好。在這些小英雄中,我最敬佩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玉石鄉實驗學校六年級學生—陳浩。

  他是一名六年級的學生,年僅12歲,在地震來臨時,陳浩和同學們趕緊向樓下跑,穿過樓邊的升旗臺,到達了安全地帶。他轉頭一看,身後的一個女同學還站在升旗臺的高牆前,陳浩奮力跑過去,一把將她推開。就在此刻三四米高的磚牆倒塌了,女同學安然無恙,而他卻被埋在瓦礫之中。被救後陳浩的雙下肢骨折、背部多處受傷,但陳浩說,“我不後悔,能救而不救,我肯定會慚愧的。”

  聽了他的事蹟,我受到強烈的震撼,或許成年人都不一定做不到,可是一個我們的同齡人卻做到了。我也很慚愧,我們生長在優越舒適的環境中,過慣了惟我獨尊的生活,臨危不懼,助人為樂精神正在逐步消失。他的事蹟喚醒了我們他是我們心中的榜樣,中國人的驕傲。我很敬佩他,我會向他學習,向所有這次地震災害中湧現出的小英雄們學習。

  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2

  汶川地震過後,他一直被埋在廢墟里。13日早晨9點多,他被救出來,滿身都是傷,被緊急送往醫院。被救出來的時候,他的懷裡抱著一個孩子,一個四年級的小男生,渾身沒受一點傷。

  他叫吉慶雲,四川省德陽市綿竹漢旺鎮小學一位年近40男教師。

  在醫院,吉慶雲擦了一點藥,住了一整天。14日早晨,他就回到了學校。“傷情比我重的,大有人在。醫生也很繁忙,我就不添亂了,趕緊救娃娃啊。”

  回校後,吉慶雲參加到搶救學生的隊伍中,直到記者採訪的15日下午5點多,一直都沒有離開。他的妻子徐曉琴是一位村小教師,不放心丈夫,也趕過來陪著丈夫,一起尋找被埋的孩子們。

  校長何仁貴說:“吉老師平時很愛學生,個人素質很高,教學能力也很強,學生都很喜歡他。”

  地震發生前,吉慶雲正在3樓的辦公室和幾位教師聊天。突然,地板抖動。吉慶雲迅速起身,趕到自己所教班級的教室。因為這裡經常發生地震,而且每次震級都不高,這次的抖動並沒有引起他的警覺。他跟學生說,彆著急,慢慢往樓下走,保持秩序。

  他的話音剛落,天花板上的磚塊就掉下來了。

  沙石就像雨點一樣往師生的頭上砸。吉慶雲趕緊帶領學生退到拐角處。一個學生嚇得哭起來了,看見吉老師,就跑過來抱著他。吉慶雲下意識地把他摟在懷裡。一下子,上面掉下來的磚塊就把他們掩埋了,卡住了。

  “當時,我聽到外邊到處都是尖叫的聲音,身邊還在不斷地晃動。學生們亂作一團,哭爹喊娘。”吉慶雲說。

  何仁貴告訴記者,全校學生一共3500餘人,教師180餘人。目前已發現19名教師遇難,小學和幼兒園學生遇難者已經近200人。

  “我根本沒有想到會有這樣嚴重。”吉慶雲說,“幸好當時我抱著他,跟牆壁圍成了一個小圍圈,這才讓那個小男孩沒受一點傷。”吉慶雲的班級一共48名學生,目前仍有兩名失蹤,其餘46名全部獲救。

  何仁貴說:“在師生陸續被挖出來之後,我們發現,另外還有5位教師,他們的懷裡都抱著一個孩子。不幸的是,教師和孩子們都遇難了。”

  挖掘中發現,六年級的教室裡有很多禮物,都是送給老師的。其中有一支鋼筆,是一位學生送給孫安平老師的禮物。他就是懷裡抱著孩子的5位教師之一。

  眼看就要小學畢業了,學生準備了鋼筆、賀卡等禮物要送給老師。可是,就在那山搖地動的幾十秒鐘後,學生們的禮物最終沒有送出去,老師也沒有收到學生的禮物。學生對老師的愛,老師對學生的愛,就在那幾十秒鐘內定格為生命最後的姿勢。

  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3

  5月12日下午14:28分,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悄然降臨,四川汶川縣發生了7.8級地震,地處汶川附近的都江堰也成了這次地震的重災區,建築屋倒塌不計其數。災情發生時,家在都江堰的楊磊正好休假在家,突如其來的地震,瞬間將楊磊所在的網咖倒塌,楊磊被埋其中,只露出一個頭,危急時刻,旁邊的人迅速將楊磊解救了出來。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被解救出來雙手受傷並流血不止的楊磊,雖然極度擔心自己家人的安危,但是看到網咖裡還有更多的人被埋,聽到他們的呼救聲音,楊磊決定留下來,用自己的雙手去解救被埋的群眾。

  下定決心後,顧不得自己已受傷的雙手大量流血,甚至房屋有再次因為餘震倒塌的可能,冒著生命危險,楊磊忍受著傷痛,在塌陷的房屋內尋找呼救者的聲音和被困者。聽到被石板壓在下面的一男一女在叫救命後,他便快速來到他們身邊,由於沒有工具,楊磊便用著受傷的手一點一點撥開房子的碎片、碎石,並且還不停的安慰他們說:“你們冷靜一點,我們不會丟下你們不管的!”在他和另外兩人的努力下,一個、兩個、三個……總共五個生還者解救出來了,看到生還者大量流血,考慮到他們的安危,楊磊和其他兩個人一邊呼救,一邊攔車將生還者送到附近醫院。

  由於搶救及時,五個人很快就脫離了危險。這時,楊磊才想到自己家人也有可能會被埋在廢墟里。他便迅速回到自己的外婆家時。不幸中的大幸,雖然外婆家房屋已經倒塌,但家人安然無恙。看到這一切,楊磊這才回到醫院進行了簡單的包紮。此時,心存掛念的他想到門店可能發生的情況,在簡單安撫家人後,便回到門店繼續上班,全力保護公司的財物安全。

  雖然,楊磊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防損員,但是,在災難面前,他沒有被擊倒,甚至奮不顧身,不顧驚險和勞累,不顧自己也身受創傷,積極地投入到搶救工作中,從未道過一聲苦,也沒說一次累,以一顆普通防損員的火熱之心,敢用生命冒險換甘泉,樹立了防損員的良好形象。

  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4

  前不久,我讀了抗震救災小英雄的先進事蹟後,內心久久不能平靜。3歲、9歲、11歲……與我一樣稚嫩的臉龐、幼小的身影,卻經受住了災難的考驗,並且表現出對他人的無私,對逆境的堅強,對生活的熱情和對關愛的感恩。我不禁拷問自己,假如那天下午,我就在地震現場,我將會怎樣?

  假如,那天下午發生了地震,我們正在上課,整幢教學樓像在驚濤駭浪中的一葉小舟劇烈搖晃,我也許會驚恐萬狀,四肢癱軟,嚇得大喊大叫;也許我會奪路而逃,丟下全班同學,當了那個“範跑跑”。可是十五歲的楊鵬說:“害怕也不能丟下同學!”9歲的小林浩說:“因為我是班長,如果其他同學沒了,要你這個班長有什麼用呢?”這些話如一把利刃紮在了我的心上,我也是個班長,災難面前我怎麼能夠捨棄同學,顯現自私自利的模樣?

  假如,那天下午發生了地震,我跑得太慢,被壓在了廢墟里,周圍也有同學,我一定會拼盡力氣喊爹哭娘,亂刨亂推;當力氣耗盡,我一定會唉聲嘆氣,等待死神的降臨。而甯加馳卻在廢墟里不斷給同學唱歌,相互鼓勵勇敢活下去;身材矮小的小林浩自救成功後,沒有驚慌逃離,卻又鎮定地返回廢墟救了兩名同學,他們的行動如一縷陽光,照亮我的胸膛,災難面前幼小的身軀一樣可以挺起脊樑!

  假如,沒有也不能假如。

  因為我該慶幸,好在那天下午,我不在地震現場,如果那樣我將會自慚形穢,抱憾終身。

  好在有你——抗震救災的小英雄們,你們的事蹟如一場及時雨,澆灌我日漸乾涸的心靈,催生出無限的生機。你們用堅強和勇敢,傳遞給我戰勝災難的信心和力量,你們用樂觀和善良,教會我戰勝災難的智慧和品格, 認識你們真好!

  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5

  地震發生後,在災區,平凡的人在災難面前,用團結、堅強、溫情帶給我們更多的感動:地震發生時,她用身體為孩子擋住了水泥板;廢墟下,同桌的鼓勵讓她挺過4小時;素不相識的人們,感受到了鄰里間的真情……

  有一種瞬間叫震撼;有一種忍耐叫堅強;有一種愛心叫感動。在地震搶險救災現場,有一種純潔叫白色,在塑造著新的生命里程。山高路險,擋不住他們行進的腳步。地動山搖,摧不垮他們必勝的信念。危險面前不拋棄,困難面前不放棄。緊急救援,是醫護工作者的共同天職。

  5月24日,接魏家橋鄉衛生院電話,魏家橋鄉長在赴抗震救災現場救援因地震失蹤群眾途中,不幸因山石滑落摔下150餘米山坡受傷,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元壩中心衛生院第一時間立即啟動《抗震醫療救護應急預案》,迅速組成了以院長張濤為組長,副院長何林為副組長,瞿正永,侯小輝為成員的應急救援小組。立即準備好藥品器械,同時及時安排魏家橋鄉衛生院院長劉正元,立即組織醫護人員趕赴現場,組織援救,並不時叮囑,進行急救指導和要求。

  災情的嚴重程度難以想象。首先由魏家橋鄉梨樹村衛生室村醫巫春秋趕赴救援現場,實施救援。由於事發地點處於魏家橋相芷房村綿長溝原始森林,因地震多處山體滑坡,交通十分不便。村醫巫春秋隨同魏家橋鄉幹部及5名村民一同前往,經過兩個多小時艱苦跋涉才到達事發現場,只見山石滑落砸傷的鄉長渾身黑土,滿臉是血,躺在山坡下的石堆裡呻吟,不能動,發現左下肢骨折。時間就是生命,顧不上步行勞累,立即展開了救援。立即對鄉長進行簡單的傷口清理包紮,和骨折部位的簡單固定。隨即跟村民一起用自制的簡易擔架,把受傷的鄉長在陡峭的山路上往下抬。此時見田鄉長傷勢很重,傷情超出了先前的預料,情況十分危機,只想迅速地往山下趕,縣醫院的救護車和醫護人員也積極的在趕往事故現場。所有的人都被鄉長不顧個人安危,步行30多公里去搜尋因地震失蹤群眾所感動,只想能夠快速的把鄉長轉移到山下。經過2個多小時,終於將受傷的鄉長轉移到山下,縣醫院的救護車和救護人員已經到達,立即轉乘救護車到醫院救治。由於組織救援反應迅速、組織得力、措施有效,為傷員的救治贏得了時間。

  “我為誰工作?為了自己,為了患者,為了社會……”村醫生巫春秋這樣說。是小事,卻足以給人溫暖,給人力量!透過這件小事,所以醫護人員們也一次次感受到人間真情,一次次接受著靈魂的洗禮。緊急救援,是我們醫護人員共同的天職。

  在這裡,我們要藉此機會介紹一個最平凡最不起眼,而又讓我們心靈感動的鄉村醫生,他就是魏家橋鄉梨樹村衛生室村醫巫春秋。但巫春秋醫生這些都不是讓我們感動的原因,讓我們感動的是災後所有醫護人員奮力搶救傷員。我們想應該把巫春秋放大,讓他成為衛生醫療戰線的典型代表,讓這樣的白衣天使護衛人民健康,讓所有的人都健康!

  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6

  陳堅,四川省北川縣一個26歲的青年。他也許一輩子也沒做過什麼偉大的事,他只是一個普通的打工者。在這次地震中,他是無數不幸遇難者之一。他頑強地求生,頑強地相信希望,他的樂觀鼓舞和感染了所有救他的人,也感動了中國網民,他們發帖說他是地震中堅強的男人!一個如此熱愛生命的人,帶給自己和別人希望的平民——就是英雄。

  被發現時他埋了72個小時。

  5月15日下午三點,來自江蘇省消防中隊的救援人員發現了被埋在廢墟下的陳堅。當時,他思維清晰,告訴救援人員他已經被埋了72個小時。

  陳堅的頭被橫著夾在兩塊巨大的水泥板中間,不能活動。他腰部以下側身被幾米厚的水泥板壓住,身子無法正常拉出來。

  救援工作陷入困境。救援人員要緊急調來特殊救援工具——雙作用千斤頂。

  在等待工具到來的空隙,陳堅還很有興致地透過在場的四川電視臺記者跟大家聊天。我要和和睦睦和她過一輩子。

  “我是北川大地震的、說不幸運又是很幸運的人。三塊預製板把我壓在底下,使我不得動彈。我三天三夜沒有吃一顆糧食,只喝點水。我覺得我命還是大,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我不想放棄我家裡的任何一個人。我要堅強,我一定要堅強,我必須要堅強,為每一個深愛我的人。一定要頑頑強強地活下去。我要對得起他們。我要對得起他們對我付出的那麼多的好。我希望你們一樣,不要在任何困難面前被嚇倒。

  “頭天晚上,我真的真的堅持不住了,我很想放棄自己的生命。但是我回頭又想,我不能失去他們。我要堅持、堅持、再堅持。”

  他的呼吸並不是那麼順暢,正如救援工作並不是那麼順暢一樣。但他一直在主動地說話。陳堅希望能透過電波給他老婆報個平安,記者把電話遞到陳堅面前,他說:“我叫陳堅,26歲。我老婆叫譚小鳳,我想告訴她我很安全,我會堅持住。我出來以後,我希望能和她和和睦睦地過一輩子。”

  陳堅說,他結婚一年了,老婆已經懷了小孩。“我不想孩子出生,連父親啥樣都不曉得。我覺得我已經從死神手裡逃過來了,我現在啥子(什麼)都不懼了。”他說著一口鏗鏘的四川話,能想象出平日裡的他是多麼健談多麼開朗多麼自信。

  “我是世界上第一個背壓3塊預製板的人。”他開著玩笑,廢墟下的眼神沒有絲毫絕望。障礙一個一個被排除,晚上8點40分左右,情況越來越明朗。救援人員在艱難地進行最後的努力,陳堅用微弱的聲音吐出:“一、二、三,一、二、三.......”為自己打氣,為救他的人打氣。

  快九點的時候,陳堅被救出來了!

  所有的人都激動不已,然而,就在把他成功救出廢墟後的十分鐘,他就再也不說話了。記者和救援隊員大聲叫陳堅的名字。拼命地為他做人工呼吸。然而他不說話了。

  確定陳堅已經不行了,救援隊員咬著嘴唇哽咽:“你這個傻子!都堅持這麼久了!這個傻子!”轉過頭去。所有的人淚流滿面。女記者失聲痛哭。

  他那麼樂觀,那麼堅強,離生的希望曾經只有一步之遙。他生前的這些話,仍然能讓人感覺到生命的頑強。

  他離生的希望只有一步之遙。

  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7

  3天內7位親人遇難的噩耗接踵而至。3天裡數十例手術,沒有人知道她心裡藏著多麼大的悲傷。在綿陽市中醫院手術室護士長黃瓊心中,救活更多傷病員。

  綿陽市中醫院13樓重症監護室外,黃瓊的五妹一家三口靜靜地等待著:“三姐讓我把小侄女最後的照片給她送過來。”那幾張留在手機上的照片是地震之後,藏在黃瓊心靈最深處的牽掛。

  黃瓊,綿陽市中醫院手術室護士長,強震後3天內她7位親人遇難的噩耗接踵而至。在晴天霹靂般的打擊下,她擦乾淚水,以堅韌的毅力,全身心地投入救治傷病員的工作。3天裡數十例手術,同事們看到的是堅持,沒有人知道她心中藏著多麼大的悲傷。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醫務工作者,做著本就應該做的事情。”5月27日,剛剛協助醫生為一個災區孕婦做完剖腹產手術的黃瓊面對記者的採訪顯得很平靜。“親人遇難,是不可挽回的事實,而救活更多的傷病員,讓他們康復起來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對遇難親人最好的安慰。”

  中斷休假:“院裡一定會很忙”

  5月12日,強震襲來。正在休假的黃瓊立即想到“院裡一定會很忙”,匆匆趕回醫院。

  綿陽市中醫院的手術室設在住院部大樓14層,地震造成停電、停水,加上可能出現的餘震威脅,已經不能正常開展手術工作。搶救工作只能在醫院的低層和院內的防震篷裡進行,臨時手術室必須建立,而此時裝置卻在高樓上。

  冒著餘震的危險,黃瓊和同事們冒著生命危險,徒步登上醫院大樓,搶運手術室裡的醫療器械裝置。手術床、監護儀、手術包、輸液包,一樣樣一件件被運送到安全的地方,來往返回不知道跑了多少趟。正是因為他們的臨危不亂,保證了臨時手術室的建成和使用,也使得當晚急救工作得以有序展開。

  “中醫院只有400個床位,地震之後的半個月裡我們收治了20000名傷員,靠的是黃瓊和同事們頑強而有序的工作。”院領導向記者介紹。

  噩耗頻傳:一次次來到手術檯

  黃瓊的家鄉就在重災區平武縣。地震發生後,通訊中斷,和親人無法聯絡。她只能把擔心壓在心底,因為她知道“必須堅守在工作崗位上。”

  13日晚上10時,她終於接到地震中失去聯絡的姐姐的電話,得知侄女遇難。那一瞬間,黃瓊頭暈目眩,因為她失去那個由她從小帶大的可愛的女孩。面對如潮水般湧來的傷員,黃瓊藏起悲傷,鎮靜情緒,一次次來到手術檯,配合醫生做完一臺又一臺手術。

  然而噩耗還沒有結束。接下來的兩天裡,又有6個親人遇難的噩耗傳來,而遠在平武的80歲的老母還杳無音信。當妹妹的女兒的遺體找到後,還在從外地往回趕的妹妹打來電話,希望黃瓊去平武接運遺體到綿陽,然而她拒絕了。醫院的傷病員手術量猛增,外地支援的醫療隊需要配合。含著眼淚,黃瓊在電話中對妹妹說明了理由。沒有人知道她心中的悲傷和愧疚有多重:“當初是我建議把這個侄女送到平武讀書的……”

  “工作的時候沒有時間悲傷。”黃瓊告訴記者,手術室工作不容許她有片刻分神,但只要稍有閒暇,她就會流著眼淚靜靜地發呆,也會不由自主想起去世的親人,輾轉難眠。

  深深感動:親人們成了志願者

  黃瓊的丈夫吳國勝也是綿陽市中醫院的職工。地震發生後,兩夫妻幾乎沒時間見面。“電話聯絡一下知道彼此平安就足夠了。”吳國勝把對妻子的理解化為行動,在醫院見啥做啥:“在這樣的時候,能為國家分憂是我們這些普通人的榮耀。”

  5月13日,是醫院最為繁忙的時候,黃瓊在搬運傷員的時候忽然發現兒子吳澤宇和侄兒們的身影。“我們是來當志願者的,用行動支援你。”親人們的身影出現在醫院裡,家人的理解和支援化成黃瓊最大的工作動力。5月13日下午,醫院裡的一個大帳篷要從門診部轉移到住院部,卻沒有人手。吳國勝聽到訊息,趕緊把一家人招集起來幫忙。然而院內通道太窄,情急中他們抬著帳篷從前門出去,繞過院外的涪城路,把帳篷抬進側門。回憶起這些非凡的志願者,黃瓊被親人們的理解和支援深深感動。

  16日,黃瓊得知母親只受了點輕傷的訊息,欣慰之餘,更多的是愧疚。在平武,由於家中房屋完全坍塌,年邁的母親和舅舅至今仍住在帳篷裡。地震發生後,黃瓊還沒有回過一次家。“我不是一個好女兒,就連他們住的帳篷都是鄰居幫著搭建的。”說到這裡,黃瓊潸然淚下。

  “提燈女神”:她在同事和病員眼中

  地震發生以來,黃瓊一直都處在高負荷工作狀態。領導看她實在太疲憊,安排她回家休息,然而護士們卻發現護士長仍然出現在手術室。“現在是非常時期,我就是過來看看。”黃瓊說。然而這一看,往往又是一整天。

  在綿陽市中醫院,手術室護士都把黃瓊看成大姐姐。手術室護士聶鵬先告訴記者,由於這一陣子實在太勞累,很想請假,但是看到護士長一直奮戰在一線,又藏起了請假條。面對手術室裡情緒失控的孕婦,黃瓊總會握緊她們的手,反覆安撫:“一個孩子就是一個新的希望,好不輕易從災難中走過來,一定要堅強地生活下去!”

  地震發生後,臨時手術室設定在住院部三樓。由於燈光條件不夠,手術中必須要人舉著手術燈。黃瓊毫無怨言地承擔起這個任務。她不知倦怠地舉著手術燈,照亮了手術室,也照亮了同事們的心。“她就是‘提燈女神’”這是同事和病員對她的評價。

  感言:愛讓生命生生不息。

  有時候,生命很輕,輕如落葉,風一吹便掉落枝頭;有時候,生命很重,重如泰山,失去它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意義。對看過太多生離死別的醫護人員來說,更能理解生命的輕與重他們也許難以拯救每一個被自然摧毀的肉體,卻可以盡力拯救每一條可以存活的生命。對生命的理解正如黃瓊那樸實的話語:“親人遇難,是不可挽回的事實,而救活更多的傷病員,讓他們康復起來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對遇難親人最好的安慰。”

  親人的離去總會讓人悲傷,但當黃瓊手捧著呱呱降生的新生命,她知道這意味著生命生生不息的希望。用愛去滋養生命,用希望去點亮生命,這種存於她心中的最樸實無華的理解正是最高貴的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不獨存於她心中,也存在於每一個醫護人員心中,每一個善良的人心中。

  有了這樣一些用愛為生命搭建起“抗震棚”的可敬的醫護人員,我們毫不懷疑,生命也許會枯萎,但愛永遠不會枯萎,它朝氣蓬勃,永遠垂著綠蔭,開著明媚的花,結著芳香的果。

  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8

  十堰市紅十字醫院職工、中國紅十字應急隊隊員陳光圓滿完成了一個月在四川抗震救災任務,於7月21日上午十點乘坐的K284列車順利抵達十堰,紅十字醫院在火車站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

  在這次四川抗震救災工作中,中國紅十字總會首次引進了國際聯合會(即國際紅十字會與紅星月會組合簡稱)支援的野外醫院、供水系統、公眾衛生、基礎、營地等5支應急隊(簡稱ERU),在地震緊急救援和災民安置中發揮了良好的積極作用。為保證ERU的順利交接和執行,同時也為培養ERU骨幹力量,中國紅十字總會決定以省為單位組建除野外醫院外的中國紅十字應急隊,赴四川災區實地接受國際聯合會ERU專家的培訓,並參與救災工作。

  一道電波,中國紅十字應急隊隊員陳光整裝待發。

  6月18日下午6點,中國紅十字總會發出組派中國紅十字應急隊緊急通知,電波迅速傳遞到湖北省紅十字會、十堰市紅十字會、十堰市紅十字醫院,要求紅十字醫院立刻派員待命準備開赴前往國際聯合會駐紮在四川災區的ERU大本營營地工作,負責接受丹麥、英國、西班牙、奧地利等國ERU隊員培訓、協調ERU救援,主要從事ERU大本營基礎營地建設、裝置維護和運轉。

  紅十字醫院辦公室根據前期自願請纓要求到四川抗震救災申請書,把目光落到了陳光身上,陳光,男,45歲,身體健康,醫院維修班班長,從事水電、管道等維修維護工作多年,有豐富實踐經驗,工作過硬,作風紮實,他在申請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四川汶川大地震災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我做為紅十字醫院的一員,弘揚“仁道、博愛、奉獻”精神是我們的職責,我們人人都有義務為災區人民分憂、為災區人民解難,我不怕任何困難,即使犧牲我也再所不惜,我懇請組織批准我到四川抗震救災。

  醫院找到了陳光談話,陳光欣然前往,並承諾:“一定盡最大努力搞好ERU營地維護工作,讓ERU隊員盡心盡力為災區人民服好務,我決不辱紅十字人的使命,一定為紅十字醫院爭光。”

  認真學習、刻苦專研,牢固掌握各項維護技術。

  6月21日下午,陳光同志抵達四川綿竹市九龍鎮國際聯合會ERU抗震救災營地,為了儘快適應工作,陳光顧不得旅途的疲憊,立即要求ERU安排具體任務,當他得知他主要負責營地發電、供水、公廁、浴室、帳篷及食堂等裝置維修維護後,又馬不停蹄的去熟悉營地的工作環境,瞭解相關裝置維護、操作及管理,虛心向國際聯合會ERU的國外專家學習工作流程和使用技術,儘快掌握ERU各項儀器裝置操作,由於ERU所用裝置均是外國製造,裝置使用無中文說明書,帶領的專家又是丹麥人,溝通、學習都十分困難,往往一個裝置的一個問題都要用好幾個小時才能搞清楚,他一邊學習,一邊認真做筆記,不懂就問,他儘量用最短時間掌握各項儀器裝置的維修和使用,同時為他在對中國的ERU第二批隊員培訓、實現順利交接具有重要的作用。

  兢兢業業做事,得到了ERU的肯定。

  6月22日上午11:30分,烤箱在工作中突然發生故障,ERU丹麥人員透過電話諮詢認為修復難度很大,準備放棄而購置二臺小微波爐替代烤箱,陳光同志想到ERU隊員中餐要麼要推遲,要麼要調整為其它食品,為了保障國際隊員能準時吃上如意的中餐不影響工作,陳光堅持向丹麥方技術人員建議,將裝置開啟爭取儘快修復,在陳光的努力下,烤箱很快修復,中餐準時開餐,國際聯合會ERU人員對陳光豎起了大拇指。

  營地最為繁瑣的工作是四個節能型公廁的維護,需要定期新增迴圈水、配製試劑、排放汙物,特別是排放汙物時氣味十分難聞,每次都需要5小時,陳光他從不叫苦、叫累、叫臭,他堅持著就是為了ERU隊員無後顧之憂更好的為災區人民服務。

  為了保障發電機長正常運轉,陳光除了每天為發電機採購柴油並進行補充外,還要認真觀察發電機的油壓、油位、水位、電壓、電流等儀表,每天還要記錄許多組資料,夜間還必須定時檢視,發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保證發電機的正常執行是保障營地辦公、廁所、熱水器、照明、食堂等正常運轉生命線。

  ERU營地帳篷種類多,每個帳篷重達500餘公斤,每天都要多次檢查是否漏氣,底部固定是否結實,以防倒塌和吹翻。充氣帳篷維護難度極大,由於充氣帳篷體重重,漏氣後篷內空間狹小又易吸貼在維護人員身上,一動渾身是汗又不透氣。7月11日凌晨突降暴雨,由於篷頂積水太多加之餘震不斷而倒塌,陳光立即對倒塌帳篷進行排水、充氣、加固,一個帳篷復位就用了整整3個小時。ERU隊員既盼天晴又盼下雨,但晴天由於帳篷沒有隔熱層,篷內溫度達40度以上,猶如蒸籠一般,夜間休息也只有10點鐘以後才能入睡。雨天由於篷內空氣不流通,溼度大,呼吸十分困難。但無論任何時候、出現任何情況,陳光都能做到保障有力,保證各項工作及時、良好運轉,解除ERU隊員後顧之憂。

  由於陳光同志為人正直,幹事踏實,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圓滿完成了接受ERU培訓和各項服務工作任務,並對中國紅十字應急隊第二批隊員進行了很好指導、培訓和交接,他的工作受到了所有ERU隊員的好評,陳光多次得到中國紅十字會賑濟部副部長王平、湖北省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毛三元等領導的慰問和鼓勵,ERU將陳光作為湖北省唯一重點物件向中國紅十字總會推薦為優秀隊員。

  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9

  重慶商報5月21日報道昨日上午9點,正在市武警總隊醫院病房內喂母親牛奶的四川北川中年漢子王正興回憶說,地震發生後,他和二弟揹著母親走了13個小時,輪換了上千次,才終於把左腿受傷的母親背出險境。

  塵土中救出斷腿母親

  王正興說,12日地震發生時,母親母廣瓊正在北川縣城曲山鎮的家裡為孩子們削水果。突然,眾人發現房子劇烈搖晃起來,四處的玻璃紛紛爆裂,“發生地震了,快跑!”母親大聲吼道。全家人剛跑出家門,就全被晃倒在地。30秒鐘後,王正興在瀰漫的灰塵中爬了起來,隨後弟弟及弟媳也都聚在了一起。只受了點擦傷的他們聽見四周到處都是慌亂的救命聲,便開始營救能夠救出的人。王正興說,15分鐘過去了,他突然聽到母親在不遠處呼叫,他找到母親後發現老人左腿已骨折,鮮血如注。弟媳立刻找來一張布把母親傷口緊緊綁住後,他二話不說背起母親就往外跑。

  兄弟倆輪流背母親逃生

  據介紹,剛剛地震後的驚嚇及營救傷員後的疲勞,使王正興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揹著母親腿腳痠軟不已,拼命跑出六七米後便無力地蹲了下來。王正興的二弟見狀,立刻接過母親揹著繼續跑,跑出不到十米,渾身乏力的他也開始左右搖晃,不得不又把母親轉移到了哥哥的背上。

  “丟下我吧,你們快跑,你們一定要活下去。”母親在王正興的耳邊說道。王正興瘋了一般地搖頭拒絕了。就這樣,他一直和弟弟每走一段就輪換一次,揹著母親一步一步地艱難前行。他們在把母親背往縣醫院的途中聽人說,醫院已全部坍塌掉了,於是他們立刻轉向縣防疫站。此時的防疫站已人山人海,醫生告知要先救病危者。王正興見其所站的整棟樓已呈45度傾斜,立刻決定不再等候,揹著母親又去了縣政府廣場。廣場裡,大家都害怕震後會有洪水突然來襲。

  13小時送母親到安全地

  兄弟二人為了儘量確保安全,再一次揹著母親衝向縣裡最高最平的地方任家坪,然而在走出約2000米時,因山路滑坡無法前行,他們又轉身快速返回縣政府廣場。“立刻把我放下來,你們的體力已經消耗得太多了,必須抓緊時間逃生!”母親邊發火邊使勁地掙扎著要從兒子身上下來。“我們死也要把你揹出去!”王正興堅定地對母親說道,在13日凌晨3點,前後輾轉7公里,兄弟倆終於把母親揹回了縣政府廣場,兩人才稍微放下心來。至此,兄弟倆已花了整整13個小時。13日清晨,救援部隊把母廣瓊送到綿陽404醫院救治,確診左脛股骨折。

  目前,老人已轉入我市武警總隊醫院繼續接受治療。昨日記者離開病房時,母廣瓊即將上手術檯,她微笑著對一旁的親人說,“有你們,我什麼都不怕。”

  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10

  6月12日上午,我們在市局五樓會議室對“抗震救災英雄事蹟報告會”進行了集中學習。報告會上,先後有報告團的7位成員從不同的角度了精彩的報告,列舉了許許多多英雄們可歌可泣的悲壯事蹟,詮釋了中國軍民在大災大難中彰顯出來的無私大愛、團結互助精神,以及偉大的師魂和強壯的軍威,頌揚了舉國上下“萬眾一心、抗震救災”的堅定信心,宣講了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一個個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蹟不斷撞擊著我的心靈,一樁樁驚心動魄的英雄故事激勵著我們活著的每一個人。

  也許,地震中,像這樣捨己為人的感人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也許,地震中,像這樣英勇無畏的感人故事還有很多鮮為人知。儘管如此,但他們的所作所為,驚天地,泣鬼神;他們的精神和品德,蒼天可鑑,日月可鑑。

  透過學習,我深深地體會到“責任”二字的重大意義,我為有這樣的民族英雄和祖國堅強的後盾感到驕傲與自豪,從而對幹好食品藥品監管工作充滿了信心,激發了為藥監事業多做貢獻的熱情。

  其實,曾幾何時,我也很想做一名志願者,去災區為那些受災的孩子和群眾做點什麼,但是,現實並不允許我們每一個人都能這樣。作為藥監繫統一名普通的公務員,身上擔負著的是,人民群眾賦予我們的監管職責,所以我必須用強烈的責任意識、無私的奉獻精神,去做好自己份內的全部工作,這也算是對災區群眾生活和災後重建工作一份最大的支援。

  實踐證明,履行責任是實現人生價值和贏得榮譽的階梯,任何人都有追求榮譽的天性,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要把這種意願變成現實,履行責任是唯一的途徑。一名國家公職人員,只有盡到了對所承擔工作的全部責任,才能是合格的。

  一直以來,我也始終在思考佛家所說的“禪”,應該是什麼樣的境界,佛家啟示人們以善為本,以珍愛生命為本。加上這些日子我所看到的抗震救災的一條條報導,一幕幕場面和報告團成員的英勇事蹟,我心靈震撼,所有的一切,體現的就是對生命的熱愛,是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彼此關愛。這一刻,迷茫的思緒豁然而悟:愛就是禪,禪是因為愛而使心靈深處產生的最溫馨、最美好的感受,只要我們心中有愛,禪就是萬物。

  我認為,這次學習並不簡單是要我們記住那一個個英雄的名字,重要的是讓我們把這些英雄事蹟轉化為一種動力,體現在工作中,落實在行動上,決心立足崗位學英雄,踏踏實實做好本職工作,不斷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繼續發揚“愛祖國、愛事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以實際行動和優異成績告慰英魂。

  另外,那些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所謂的熱心關注者們,不要只看到人世間的假惡醜,應該多發現人世間的真善美。自然的災難並不可怕,人性中對生命的冷漠才是最可怕的。在自己的同胞危難之際,希望這些熱心的關注者們,多一些關注,少一些指責;多一些祝福,少一些批判;多一些奉獻,少一些漠然。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樣: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關愛他人是無限的;一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但是,人性的光輝是永恆的。因此,雖然有許多人在地震中捨己為人獻出了生命,但是,他們的精神在瞬間釋放了萬仗光芒,而且,必將永世長存!

  此時,我忽然想起了著名詩人臧克家的一句詩:“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是的,這些英雄都已經死了,但我們相信,他們還活著,而且,還會永遠地活著。他們不是活著的人,而是活著的靈魂和精神;他們不是活在有形的日子裡,而是活在人們無形的心中……無數革命先烈走了,但是,他們的英雄事蹟永不衰敗,他們的革命精神永世長存,他們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

  這一次,也不例外!

  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11

  已記不清熬了多少個不眠之夜靜坐在電視機前關注著四川的震情,也記不清為災區驚恐的孩子和無奈已逝的生命無聲地流了多少淚水,悲傷中,只是深深記住了公元5月12日14時28分,我們有上萬計的同胞被地震埋在了廢墟里。

  災難發生後的日子已經過去了40多個日日夜夜,那種撕心裂肺的痛楚還時時會被不經意看到的一副災區畫面、一段記錄災情的文字、一個災區英模事蹟的講述而牽動。我想,那種瞬間的生死離別、陰陽兩界會是每個倖存者心中永遠難以平復的痛。常常在想:災難發生時,什麼最感動,什麼最震撼?抗震救災英模事蹟報告團六位成員的動情講述給了一個答案,原來是中華民族在四川地震災難中展現出來的至純至真的人性美!

  抗震救災英模事蹟報告團六位成員的動情述說,讓時空逆轉,每個人的思緒又被帶回到地震發生後那些讓人窒息的日子裡,人們重拾舊的記憶,心依舊痛,淚依舊流,痛是痛人力在天災面前的無能為力,是對突遭天災不幸遇難的鮮活生命的一種惋惜;淚流,是對已逝生命的一種紀念,是對面臨災難,全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精神的一種感動。英模的事蹟太多了,一個報告團怎能把災難來臨時那些挺身而出,捨己為人的英模身上體現出的人性美用語言講述的完美、完整、完善?地震面前,老師用自己的脊樑作為保護學生邁出死亡線的門框,是人性美的體現;地震面前,父母築成人牆保護幼子的安然無恙,是人性美的體現;地震面前,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素昧平生的幾十個嗷嗷啼哭的嬰兒,是人性美的體現;地震面前,為了解災情高空一跳的壯舉,是人性美的體現;地震面前,災區人們開展的互助互救,是人性美的體現;地震面前,開展的義演、義捐是人性美的體現……我們感動、我們震撼,是因為我們又看到了中華民族血脈中流淌的人性美的光芒;我們彷徨、迷茫許久,苦苦尋找的道德情操原來從未遺棄過我們,它就靜靜地隱藏在每個人的內心深出。在四川地震發生的瞬間,我們民族互助互救、捨己為人的傳統美德被激發出來,這種在大災大難面前自然體現出的本能的人性美,閃爍出耀眼的光芒,展現出無窮的魅力,讓我們時時感動,時時震撼!我們的思想、靈魂在人性美的河流衝擊下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禮、一次又一次的淨化!

  這些人性之美,不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品質,世界各個不同種族,不同民族身上都有這些品質,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性之美是世界上最閃光、最耀眼、最璀璨的;是世界上最值得欽佩、最值得驕傲、最值得謳歌的。有哪一個民族,會在國難當頭,領導人第一時間奔赴抗震救災第一線看望災民,指揮救災;會在國難當頭,出現海、陸、空三個軍種的子弟兵短時間內集結救災的壯觀場面;會在國難當頭,出現這麼多拋下妻兒老小、舍小家為大家的英模;會在國難當頭,出現這麼多慷慨解囊的民族工業家、企業家,民族藝術家;會在國難當頭,出現這麼多民間團體,幹部、工人、農民、學生,社會各個階層無論貧窮還是富裕,同時自發捐款……這些人性美,不僅感染著國內外的同胞僑胞,也感染著世界各國的人民,讓世界人民重新認識了中華民族的團結與善良……開啟中華民族的歷史史冊,翻開塵封的記憶,我們不難發現,中華民族的歷史史冊中處處可以找到人性美的閃光點,看到一個民族的人性美是經歷了怎樣一個曲折多難的歷史發展軌跡砥礪而成的,這種人性美已經深深地紮根在每一箇中華兒女的血肉中,在非常時期,它將被激發出強大的動力和活力,帶動整個民族戰天鬥地、斬妖除魔,走向新的天地!

  我知道,四川的災難終將過去,它只能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冊上留下幾筆數字性的東西;我知道,汶川地震終久會過去,它不過是在歷史的長河中泛起的幾個漣漪;我知道,中華民族的人性美還會繼續,因為它是整個民族血脈相承,克服艱難險阻、不屈不撓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

  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12

  5.12地震使得德陽市旌陽區嚴重受損,其中柏隆、天元、揚嘉、孝泉的農房長效還本家財險在此次地震災害中受災面積巨大、數量極多。

  作為營銷部經理的黃靈同志,憑著職業敏感,很快就認識到我區,多個接近龍門山脈的鄉鎮受損情況嚴重。為了能夠讓災民災後儘快重建家園,在第一時間帶隊到各鄉鎮服務所不畏艱難,深入查勘。每天披星戴月早上六點半出發,傍晚六點半回辦公室主持召開全天查勘總結會,終日與麵包加礦泉水。

  “四月維夏,六月徂署”,五月份的早晨,溫熱的陽光散發出熾熱的氣息。雖然剛剛經歷特大地震使黃靈同志看上去略顯疲憊,但在作了簡短的工作安排後,振奮精神整裝待發了。查勘的第一天,黃靈同志驅車近一個小時到達目的地後,村公路兩旁遭地震破壞的房舍就開始不斷地映入眼簾。一下車,附近的百姓就像看到親人一樣,拉住他不停地訴說,如何在一瞬間的巨大震動後,親人受傷、房舍倒塌、財產破損,自己遭受了多麼重大的損失和打擊。黃靈同志耐心地傾聽著災民的訴說,一邊安慰,一邊認真地記錄著房屋主人的名字,門牌號碼和房屋受損情況,為將來的理賠作資料準備。

  柏隆是旌陽區查勘定損工作最困難的地方。因為這些地方地處山區,農戶居住相當分散。地震之後,道路損毀嚴重,很多地方無法驅車前往,而且山路崎嶇,危險重重。作為小組的隊長,他不畏艱險,面對路邊一處處坍塌的.房屋和隨時都會滾落下來的岩石,他十分平靜,阻止其他隊員前行,獨自一人上前查勘拍攝,為理賠留下珍貴的映像資料。

  查勘第四天,黃靈同志一到服務點,一位看上去約摸40多歲的當地農戶迎面走來。在問明情況後,他還來不及稍息片刻,便立即驅車前往農戶損毀的房屋查勘。地震後盤山公路更加難行,許多路段在搶修後,崎嶇不平,一路顛簸,五臟六腑已經開始翻江倒海了。沿途塵土飛揚,更是讓人避之不及。問到正在開車的黃靈同志每天吃這麼多的灰塵什麼感覺?他回頭憨憨一笑,“吃慣了。”要查勘的農房位於一條45度的山間小路上,來回經過這條連軍車都很難上下的小路,還真是別有一番驚險在心頭。回來的路上,沿途失事車輛的殘骸觸目驚心地丟棄在雜草叢中,讓人心中感受到陣陣悲涼。這樣的路對黃靈同志來說,每天都會走上無數個來回。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為災區群眾送去了人保公司的關懷,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大災無情,人保有愛”的莊嚴承諾。

  有更多的農戶的家在山裡面,查勘車無法直接開到那裡。需步行前往,黃靈同志及他帶領的查勘理賠隊員克服蜀道崎嶇、忍飢挨餓等諸多困難,冒著餘震不斷的危險,奔波在一個又一個山頭、田間。看著農戶倒塌的房屋,黃靈同志都會感到陣陣心酸。查勘時,他還不住地安慰著農戶,而他的後背,早已被汗水浸溼了一大片。望著長長的山路,問黃靈同志是不是每天都要走這麼遠的山路?他擦了擦額頭的汗水,笑著說起第一次上山時,被農戶“騙”說只有20多分鐘的路程,結果是按照農戶的腳力計算的,最後還是走了一個多小時。爽朗的笑聲在陽光下久久迴盪……

  德陽天氣悶熱,在崎嶇的村間小路走不上十分鐘,就會汗流浹背,而且農村的衛生環境較差,空氣中瀰漫著動物糞便的味道,但是沒有人顧慮這些,沒有人關注這些,抹一把頭上的汗水,大家只是不停地走,不停地拍攝記錄,經過一所所村舍,翻過一道道山坡。很多需要拍攝的農房受損嚴重,圍牆倒塌,牆體開裂,屋頂瓦片斑駁,甚至很多房屋已經列入危房行列,為了更好地記錄損失狀況,確定損失資料,黃靈同志帶領的一線理賠人員不顧個人危險,多次在搖搖欲墜的屋簷下、岌岌可危的房牆邊,手持相機拍攝。汗水順著脖子流淌,沁溼了衣衫,眼鏡被蒸騰的霧氣附著,變得模糊。

  5月29日在趕回德陽的路上,又遭遇了餘震(回來後得知是青川又發生了5.4級地震),由於強烈的震感,黃靈同志片刻沒有停歇,又返回當天查勘的孝泉鎮,查勘農戶生命及財產有無更大的損失。

  黃靈同志就是這樣為保戶奔波,每天行走6、7小時,50多公里路,共查勘6500餘家農戶,挨家挨戶、樓上樓下非常仔細地進行查勘登記,顧不上吃飯喝水,及時準備全面地掌握了受損資料,為理賠工作提供了準確真實的資料,充分體現了人保財險精神,譜寫了一曲“人民保險為人民”的奉獻之歌。

  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13

  從5月12日到昨日,3天,對武警成都支隊二大隊副大隊長張秋紅來說,像是一個世紀。這個14年兵齡的鐵錚錚漢子,率隊解救都江堰一廢墟中的倖存者,而他的父親和嫂子就埋在這片廢墟中。虎目噙淚,十指掘土,戰友幫助張秋紅將父親和嫂子從廢墟中刨出時,他已經沒有了眼淚,顫抖的身影依舊站在廢墟的頂部,指揮救援……

  樓房垮塌父親嫂子不幸被埋

  昨日中午11時30分,都江堰市觀鳳小區巷內,一具遺體平臥在磚地上,上面蓋著厚厚的棉被,一位武警上尉跪在路基上,“爸爸,我不能送你了,請您原諒我……”上尉語音哽咽,肩膀不住抖動,身旁的數十名武警戰士忍不住哭出聲來。這名上尉就是武警成都支隊二大隊副大隊長張秋紅,逝去的老者是他的父親。

  在距遺體不到200米處,是觀鳳小區34棟樓的所在地,曾經的6樓住宅,經過5月12日的地震,已變成一片廢墟。地震發生時,張秋紅的父親和嫂子都被埋在廢墟下。

  “地震時我正在成都某中隊指揮訓練,當時並不瞭解都江堰的情況。”張秋紅雙眼通紅,眼睛盯著地面。他回憶說,由於和都江堰失去聯絡,對於當時住在都江堰的父、母親、嫂子、妻子和孩子的情況一無所知,他一直在部隊戰備。直至當晚10點,支隊與都江堰中隊始終無法聯絡時,支隊決定讓張秋紅前往都江堰,一是讓張秋紅看看家人的情況,二是打探都江堰中隊的情況。張秋紅冒雨打車來到都江堰觀鳳小區時,已是午夜時分,他在小區內大喊妻子的名字,雨中尋找40分鐘後,終於找到母親、妻子和6歲的女兒。此時,一家人抱作一團,張秋紅瞬間被噩耗擊中:地震發生時,他的父親和嫂子正在睡午覺,最終沒有跑出樓,被埋在廢墟下。

  廢墟面前鐵血男兒放聲大哭

  “爸爸、媽媽和嫂子半年前才到都江堰,是為照顧我剛出生的女兒。”張秋紅說,他老家在湖南常德,1994年服役到成都,就在都江堰成家。去年9月左右,張秋紅的父母和嫂子一起從湖南來到都江堰,照顧即將臨產的妻子。當時,張秋紅為父母和嫂子在觀鳳小區34棟租了間套三住房。

  地震發生時,張秋紅的母親恰好下樓晾衣服,眼睜睜看著住宅樓瞬間垮塌,母親大喊老伴的名字,“母親一動不動,任憑磚頭砸在身上,全身都砸傷了,她堅信爸爸沒事。”說到這兒,張秋紅虎目含淚,用力眨了眨眼,望向遠方。

  由於任務在身,張秋紅12日午夜見到母親後,來不及到廢墟上看一眼,就匆匆趕往都江堰武警中隊。一個通宵,他向都江堰中隊傳達了支隊指示,回到觀鳳小區時,已經是13日清早。此時,他一個人來到掩埋父親和嫂子的廢墟前,再也忍受不住一晚的悲傷,放聲大哭。“我得堅強,在家人面前不能哭,只有撐著。”說著,張秋紅再次淚水滿眶。

  十指刨土含淚抬出父嫂遺體

  13日整天,都江堰大雨滂沱,幾乎所有解救現場都無法進行營救。當日中午,武警成都支隊派張秋紅到都江堰指揮解救,解救現場就是父親、嫂子所在的觀鳳小區。眼看大雨不減,張秋紅站在廢墟前默默祈禱,整夜未眠。

  14日上午,天氣終於放晴,張秋紅帶領戰士開始解救。官兵們用鐵鍬、十字鍬和鋼釺進行先期挖掘後,怕傷到廢墟下的倖存者,只能進行徒手作業,搬起一塊塊石磚、刨出一堆堆灰土,張秋紅雙手不住顫抖,“當時心裡真說不出啥滋味,著急,眼淚一直在眼眶裡打轉,但還要忍住不能往下滴。”

  當日下午4時,在刨出5具遇難者遺體後,張秋紅和戰士們發現了嫂子的遺體。“她頭上傷口很多,已經沒救了。”張秋紅看著從湖南趕來的哥哥,用力咬著嘴角。廢墟下究竟有多少遇難者?還有沒有幸存者?這兩個問題,讓張秋紅不得不暫時忍住悲傷,指揮戰士繼續挖掘。

  昨日上午11時,在成功解救出一名倖存老者、轉移10具遇難者遺體後,張秋紅沾滿灰土的雙手摸到了一片衣角,他本能地一愣,這片熟悉的衣角,瞬間模糊他的視線,“爸爸!”我當時就肯定是他,他和五六名戰士用手刨出父親身旁的碎石、灰土,將父親遺體抬出廢墟。一路走,張秋紅一路灑淚。

  忠孝難全淚別父親繼續解救

  昨日中午,支隊特別為張秋紅放了幾個小時假,讓他處理父親和嫂子後事。“請父親理解我,一路上,我確實無能為力,部隊任務所需,我不能陪你回湖南了。”跪在父親遺體前,張秋紅為父親上了3柱香,低頭沉默許久。

  在張秋紅的眼中,父親是個特別值得尊重的人,“我現在都感覺是做噩夢一樣。”下午,張秋紅的哥哥將把父親和嫂子遺體送到新都區殯儀館火化,然後將骨灰盒帶回湖南。而張秋紅並不能親自送父親最後一程,他依舊在解救現場指揮,“廢墟里還有別人的爸爸,別人的嫂子。”

  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14

  由60臺挖掘機等大型工程機械組成的搶險突擊隊14日抵達綿陽、北川一帶,全面展開大規模救災行動。

  率領這支隊伍的是剛剛被評為“中國首善”、並被授予“中國紅十字勳章”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公司董事長陳游標。

  陳游標以1.8億的慈善捐款在上月揭曉的2008中國慈善排行榜上名列榜首。

  這位抵達災區的“老闆”帶著120人和60臺工程機械,從江蘇、安徽日夜兼程,幾乎與軍隊同時抵達了災區,成為自發抗災抵達地震災區的首支民間隊伍。

  這支大型機械隊伍如此迅速的開拔,在災後不到36小時的時間,就從中國沿海的江蘇開進到四川山區的地震災區,令軍事專家都大為讚歎。

  60臺挖掘機從哪裡弄來的?陳游標說:我的資源利用公司有200多臺大型機械,這60臺都是從江蘇、安徽的工地上調集的。

  他們是用60臺大型平板車裝上這些工程機械,每臺車兩個司機,日夜兼程趕到災區。

  目前,這支大型工程機械隊伍已分別在都江堰、茂縣、綿陽、北川等地投入搶險。陳游標說:目前,汶川進不去。如果能進入,他們也將盡快趕去。

  陳游標此次到災區,還帶去20萬元現金,200萬支票。此前,他還委託中國扶貧基金會為災區捐款650萬。

  “我在北川老縣城,這裡的房子全倒了。是一片大墳地。”陳游標說,“我背出來四個人,全都死了。”

  陳光標出生於江蘇一個貧困的農家,靠著自身努力打拼成為一個成功商人。

  僅2007年一年,他捐出的善款便超過1億元。他沒有向銀行借貸一分錢,也從不在受贈地區進行投資。

  剛及不惑之年的陳游標10年來向慈善事業捐款捐物累計4.75億元,被資助人數20萬多萬人。2007年度捐贈總額為1.81億元。

  陳光標出身於蘇北農村的貧苦農家,至今還記得,小時候由於家境貧困,從1968年出生到1978年,他幾乎沒吃過肉,甚至沒有吃過一片完整的饃、一塊完整的餅。飢餓奪走了他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的年輕生命。

  “我上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一塊多錢的書本費也是東家兩毛、西家三毛錢湊起來的。父母親借了錢之後就常唸叨,等雞下蛋後賣掉還債。”他現在雖然身家百億,但至今仍然無法釋懷。從那時起,他便立志“靠自己改變命運”。

  1978年,懵懵懂懂的陳游標看到了一個商機,開始了人生的第一筆生意。當時年僅10歲的他利用中午放學時間,用兩個5公斤重的桶從三四十米深的井中提出水,用小擔挑到離家1.5公里的小集鎮上賣,一分錢隨便喝,每天能賺個兩三毛錢。開學的時候要交書本費,也就1.8元,但他聽說鄰居家的孩子還沒有錢交書本費,就去學校幫他把書本費交了。

  這是陳游標第一次拿自己賺的錢去幫助別人,心裡的那種快樂真是比吃了蜜還甜。

  在陳游標看來,慈善不只是一種簡單的捐助行為,而是以道德和愛心為基礎,源自社會需要而發自內心的捐贈。同時,慈善也是一種分配機制,能夠有效實現社會財富的"第三次"分配。

  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陳游標毫不猶豫地將慈善公益變成了他人生中的又一項事業。

  個人語錄: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獨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你可以存放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條河,你就要學會與他人分享……

  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15

  四川汶川大地震,讓許多同胞蒙難,也讓國人悲痛不已。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災難,其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就是“80後”甚至“90後”的年輕人。他們在地震現場無私救人,他們全力以赴奮不顧身地投入到抗震救災的行動之中,捐款、獻血、當志願者。災難之日、國難之時,他們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他們熱愛自己的祖國和同胞,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展現著堅強和成熟,書寫著責任和擔當,傳遞著愛心和希望。在他們身上,深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

  一剎那的生死鉅變,讓年輕的一代表現出了愛國愛家的情懷,表現出了團結互助的力量,表現出了吃苦耐勞的品格,表現出了不畏艱險的精神,表現出了沉著堅強的品性。災難讓這個年輕的群體經受了人生中最嚴重的考驗。沒有慌亂和躲避,他們勇敢、獨立和堅強的青春形象,令國人為之動容,令世界刮目相看。

  在逃生還是救人的生死抉擇面前,很多青少年表現出了超乎平常的無私和無畏。成都市溫江區玉石鄉實驗小學12歲學生陳浩,在地震發生時很快跑下樓梯,馬上就可以到達安全地帶了,卻看見一個女孩處在危險之中,他轉頭向回跑,把女孩推開,自己卻被埋在了厚厚的瓦礫之中。

  北川一中高一學生晏鵬本來已經被甩出教室,但他又返回教室,想救出困在裡面的同學,然而,在他進入教室時,樓房繼續垮塌,17歲的晏鵬被埋在廢墟中。什邡市師古鎮xx中心小學教學樓轟然倒塌的時候,該校一年級女教師袁文婷為了拯救學生,一次又一次衝進教室,柔弱的雙手抱出了一個又一個孩子。當她最後一次衝進去後,樓房完全垮塌了。今年,她26歲。

  在抗震救災的隊伍中,年輕人是生力軍,他們不畏艱險,一直奮戰在救災的最前沿。我們看到,年輕的解放軍、武警、消防戰士,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肩扛手刨,在廢墟中救出一個又一個被掩埋的生命。他們在餘震不斷,隨時有生命危險的情況下,英勇探路,艱難到達重災點,為受災群眾送去生命的給養。我們看到,年輕的醫護人員,衝在第一線,奮力救治傷病員。我們看到,年輕的新聞工作者,不顧個人安危,深入災區和救援現場,獲取第一手資料,在第一時間把災情告訴中國和世界。我們看到,年輕的志願者,不怕苦不怕累,參加現場救人,為受災群眾服務,搬運物資,維持秩序。我們還感受到了年輕一代面對災難的理性和成熟。“80後”作家韓寒自己出資組建了一個小團隊,在大規模救援隊伍進入前就踏進了條件艱險的災區。他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向大家呼籲災區需要帳篷和醫療人員,並理性地告誡大家不要隨便湧入災區,避免危險和給救援“添亂”。

  在經歷了家園被毀、痛失親人的懼怕和悲傷後,中國年輕的一代真切感受到生命的可貴與厚重,領悟到親情的可貴和人生的責任,明白了人生的許多艱難險阻要獨自去承擔,不能畏懼困難,更不能消極等待。克服困難的過程,也使年輕一代汲取了巨大的精神能量,在自救的同時,他們懂得了關心和幫助別人。面對災後的廢墟和等待救援的同胞,他們更深刻地理解了同情和回報。經過災難,他們更加勇敢、熱情、自覺。

  少年強,則中國強。中國的有志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壯哉,青少年!

  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16

  9歲的林浩逃生後,沒有跑開。

  連續救出兩個同學後,他又跑進了教學樓……

  “因為我是班長!”

  臉上,擦傷的痕跡依然很清晰;頭頂上的一塊雞蛋大小的疤,頭髮還沒有長出來。眼前這個虎頭虎腦的小男孩,就是救了兩名同學的小英雄――林浩。

  6月7日,在四川省資中縣的一個村子,記者見到了正在和其他孩子玩耍的林浩。

  9歲的林浩,是汶川縣映秀鎮中心小學二年級的學生。這幾天,林浩爸爸帶著他來到資中,看望身患重病的爺爺;而林浩的媽媽,還在映秀鎮當志願者,為受災群眾做飯。

  學習成績很好的林浩,一直是班上的班長。

  地震發生的那一刻,班上正在上數學課。林浩剛跑到教學樓的走廊上,就被樓上跌下來的兩名同學砸倒在地。

  “那個同學壓在我背上,我怎麼都動不了。當時,垮下來的樓板下,有一個女同學在哭,我就告訴她,不要哭,我們一起唱歌吧,大家就開始唱歌,是老師教的《大中國》。唱完後,女同學就不哭了。後來,我使勁爬,使勁爬,終於爬出來了。”

  逃出來的林浩,並沒有跑開,而是去救還壓在裡面的同學,“爬出來後,我看到一個男同學壓在下面,我就爬過去,使勁扯,把他扯了出來,然後交給校長,校長又把他交給他媽媽揹走了。後來,我又爬回去,把一個昏倒在走廊上的女同學背出來,交給了校長,她也被父母揹走了。”

  說起自己救人時的情景,林浩顯得很鎮定,稚嫩的童聲中,還帶有幾許鄉音。

  連續救了兩個同學的林浩,再次跑進教學樓救人時,遇到垮塌的樓板,又被埋在了下面,“我使勁掙扎,後來,是老師把我拉出來的。”

  說起自己身上的傷,林浩說:“我開始爬出來的時候,身上沒傷,後來爬進去揹他們的時候才受傷的。”

  林浩所在的班級,共有32名學生,在地震中有10多人逃生。這其中,就包括林浩背出來的兩個同學。

  被問到為什麼去救人時,林浩平靜地說:“因為我是班長!如果其他同學都沒有了,要你這個班長有什麼用呢?”

  林浩的父母一直在外打工,林浩和外公外婆住在一起。小小年紀,林浩會做很多家務,還會做飯。

  父親林大坤告訴記者,因為是班長,林浩一直管著教室的鑰匙。每天早上6點,鬧鐘一響,他會準時起床,自己炒碗蛋炒飯吃,然後走半個小時山路去上學,“他從來不遲到,說要是遲到了,同學們都會在外面等。”

  救完同學後,林浩一直沒找到自己的父母,直到5月21日,才和在汶川縣草坡鄉打工的父母聯絡上。

  在映秀留守了兩天後,表妹和兩個姐姐找到了他,姐弟幾個與映秀鎮的群眾一塊,開始往都江堰轉移,“我們走了7個小時,走的全部是橋下面的小路,路上只歇了一會兒,一直都在走。”

  從都江堰被安排到成都後,林浩和其他同學一起,被安置在四川兒童活動中心。知道了林浩的事蹟後,那裡的人都叫他“小班長”。

  中心的老師告訴記者,剛到中心時,林浩被送到成都市兒童醫院進行檢查,所幸只是額頭和右手有些擦傷。檢查完後,林浩不用救助站老師幫忙,自己翻身從床上爬起來,迅速穿好衣服,走出了醫院,“真不敢相信,就那樣一個小娃娃,居然比很多大人還堅強。”

  在兒童中心的幾天,林浩生活得很好,志願者叔叔每天都會用熱毛巾為他熱敷受傷的部位,還交了很多新朋友,“我們每天都一起上課,我最喜歡上體育課,可以學跆拳道;我還很喜歡白老師,他是個志願者。”

  “六一”兒童節,林浩和另外幾名災區小朋友一起,到北京參加了兒童節活動,還參觀了奧運場館。第一次離開大山的林浩,對一切都充滿新奇。

  林浩告訴記者,地震後,他就沒見過班上的同學,“我很想他們,很想上學。以後,我要當工程師,要造震不垮的房子。”

  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17

  時間:6月11日上午9時30分

  地點:人民大會堂

  中宣部、中組部、解放軍總政治部等聯合主辦抗震救災英模事蹟報告會,7位來自抗震救災一線的英模人物,將為首都各界聽眾講述這次抗震救災歷程中的英雄事蹟和感人故事。

  北川中學校長劉亞春報告。

  2008年5月24日,在北川中學的廢墟上,依然高高飄揚國旗雖然降了一半,但仍然醒目。在這所中學旁的小學院子裡的學習園地上,記者看到張貼著學校一些孩子們的照片,他們中有擅長跳舞唱歌的,有學習特別優秀的,照片上是孩子們天真燦爛的笑容,但在學習園地的旁邊,教學樓已經完全坍塌,那些照片上天真的孩子們有的至今還埋在廢墟下,想到昔日活潑的孩子們,永遠長眠在他們學習的地方,讓人刻骨銘心。

  “孩子們,沒有全部救出你們我很內疚,我會記住你們忌日的,每年的這一天我都會來看你們,給你們送學習用品。你們生前都很團結,在天堂也要相互關照好,老師每天都在想念著你們!”在北川中學的廢墟下,記者看到一名中年男子跪在地上,哭得很悲傷,還向遇難的同學叩拜。記者跑過去一看,此人就是北川中學的校長劉亞春。他告訴記者,地震後他一直在忙碌搶救學生的事,沒有時間來看望這些還埋在廢墟下的數百名學生。今天他在百忙之中,抽時間來看看這些孩子們,他將帶來的蠟燭點燃後放在廢墟下,雙手合十,默默地祈禱,然後跪在地上給在地震中失去生命的學生磕了三個響頭。

  “平平安安是一切工作的保障,清潔的校園是大家的臉面,文明的風氣是廣大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土壤和催化劑。在此,我呼籲全校師生今後在北川中學的校園裡,學會客氣,學會寬容,學會真誠地欣賞別人!告別煩惱,燃燒激情,活出人生的精彩!

  新年的陽光必將照耀北川中學這片神奇的土地,我和大家共同祝福我們的學校:團結一心,充滿自信!放飛希望,成就夢想!”這是北川中學校長劉亞春在今年開學期間的新年致辭。如今,不少學生們的的夢想已化為泡影,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讓劉亞春感到十分內疚,對不起那些逝去的學生。

  劉亞春,一個個頭不高、體型瘦小的四川男人。當記者問他這次地震他家的情況時,淡淡地回答“家裡還好”。其實,在這次地震中,他上高一的獨子和妻子雙雙遇難。地震發生後,劉校長果斷組織倖存學生和老師進行自救,冒著危險,頂著壓力和痛苦,他們救出了共一百多。在救出的學生中,並沒有他兒子的名字。劉校長說:“我不是不愛我兒子,在我組織救人時,我也想著兒子的安危,只是我必須把壓在心底。”他說,“作為校長,大難當頭,我必須承擔起營救被困師生、安置轉移受災師生的責任。”

  劉亞春告訴記者,他這一輩子最對不起的就是妻子,結婚十多年來,由於忙於工作,他很少照顧家,家裡家外都是妻子一個人料理。妻子幾次提出想到深圳和香港看看,那是她生前最大的願望,但由於忙最終沒有實現,現在想起來真的很後悔,覺得對不起妻子。“孩子,我最愛的寶貝兒子,天堂那邊有媽媽照顧你,你不會寂寞的,你的同學也和你在一起,你們永遠不會寂寞的!”

  “孩子他媽,除了照顧好我們的孩子之外,我還要交給你一個任務,就是還要照顧好那些遇難的學生們,你生前說,你也很喜歡我的學生,那我就拜託給你了,你可要千萬照顧好他們呀,千萬不要讓他們再去危險的地方,孩子們再也經不起任何傷害了。這不但是我個人的交待,也是遇難孩子家長們的委託。我親愛的妻子,生前沒讓你享一天福,死後卻又讓你繼續受累,真是不該,可是我們也愛這些孩子們呀,交給你我最放心!”

  劉亞春真的太忙了,十幾天來,他一直陪伴著地震倖存下來的學生。別看他外表看上去若無其事。作為丈夫,作為父親,作為校長,他誰也放不下。”“你看他那一頭白髮,一個星期前還是黑的。”北川中學一名老師如實對記者說。

  亞春誓言,我們倖存的師生會更加堅強地活下去,我們要記住幫助我們的人,我們懷著感恩的心,要作對社會有用的人。

  離開時,幾隻鳥兒站在樹上不停地鳴叫,好像是為失去的孩子們送行,讓孩子們在去天堂的路上一路走好。

  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18

  人類除矇昧時代“師承”自然外,大都把那些先知先覺者稱之為“先生”以示尊敬。因而自古就出現“老師”、“師傅”乃至“教師”等稱呼。“教師”顧名思義是傳播知識、啟迪靈魂的“師長”,她在歷代都充當著播種者和園丁的角色,為社會播灑希望的種子,培育芬芳的花朵!

  人類文明是遞進延續的。教師作為一份崇高的職業,她實際上成為人類文明進步的傳播者。教師透過知識積累、研究社會,透過教書育人,把社會“接力棒”傳遞給學生,使之繼續探索,從而實現整個社會從矇昧通向文明,使人類從無知步向有知,進而使人類自身素質不斷提高,人類也因此不斷髮展,不斷進步。

  然而當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0級特大地震時,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中,湧現出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捨己救人的感人故事,感動得你熱淚盈眶,感動之後,一種無限的敬重和敬仰在心頭升起,並促使人性和人的精神不斷昇華。也使我重新認識了教師這個角色,更加理解教師角色的深刻內涵。

  5月12日,當地震到來時,綿竹市德陽東方汽車輪機廠中學任政教主任譚千秋毅然張開雙臂,為四位學生擋住了死神的腳步,自己卻被無情的地震奪走了生命。

  16日上午11時11分,一位名叫“方英年”的網友在天涯茶社發帖,深切悼念自己的同學、什邡市師古鎮民主中心小學教師袁文婷,為拯救學生,將青春定格在了26歲……

  一個個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蹟撞擊著每個人的心靈,一樁樁驚心動魄的英雄故事激勵著活著的每一個人。也許,地震中,像這樣捨己為人的感人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也許,地震中,像這樣英勇無畏的感人故事還有很多鮮為人知。儘管如此,但他們的所作所為,驚天地,泣鬼神;他們的精神和品德,蒼天可鑑,日月可鑑。

  我一邊流著淚水,一邊在想,究竟是什麼東西讓他們在災難來臨時,首先想到的是他人的安危,而不是自己?

  毫無疑問,是一種無私無畏的高貴精神在驅使著他們,是一種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人性光輝在激勵著他們,是一種對他人生命的無限敬畏、恃重、關懷與愛護在告誡他們――先人後己,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我忽然想起著名詩人臧克家的一句詩:“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是的,這些英雄都已經死了,但我們相信,他們還活著,而且,還會永遠地活著。他們不是活著的人,而是活著的靈魂和精神;他們不是活在有形的日子裡,而是活在人們無形的心中……無數革命先烈走了,但是,他們的英雄事蹟永不衰敗,他們的革命精神永世長存,他們的精神和人格魅力永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這一次,也不例外。

  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關愛他人是無限的;一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但是,人性的光輝是永恆的。因此,雖然有許多人在地震中捨己為人獻出了生命,但是,他們的精神在瞬間釋放了萬仗光芒,而且,必將永世長存!

  我們每一個人都記住在地震中死亡的每一個人,並向在地震來臨時捨己為人的英雄永遠致敬!教師職業的特殊性也決定教師必須擁有崇高的職業道德。教師的職業道德也就是師德。常言道:“學高為師,德(行)高為範”,於是教師就必須要為其擁有高尚的人格而努力,切實提高自己的素質,加強各方面修養,使自己真正具有“師”“範”之風!

  總之,教師是一份崇高的職業,她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一支重要隊伍,是社會系統工程中解決人和資源的奠基者。她的社會角色決定了教師必須是高素質、高質量的複合型專業人才。而唯有這樣的教師才能稱得上這一光榮稱號,教育才能快步發展,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也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抗震救災個人先進事蹟19

  自從5.12地震以來,一直都在關注。每天都在痛並感動著,為災區人民所受的巨大災難而痛;為大好河山頃刻間化為烏有而痛;為在地震中一幕幕感人的畫面而感動;為一個個平凡而偉大的人而感動!地震的那一刻,發生的感人故事太多太多;特別感動的是我的同行——老師。用他們的沉著、冷靜、機智,甚至鮮血和生命,維護師尊,鑄造師魂,大愛無聲。

  在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在眾多教學樓倒塌的一瞬間,一個個平時默默無聞的老師,沒有絲毫的猶豫,沒有些許的閃念,毅然決然地將生的希望留給了學生——在什邡龍居小學的廢墟中,一位年輕女教師的身體斷成兩截,臉部血肉模糊,可她的雙手仍緊緊擁著兩個學生!人們怎麼掰,也無法掰開她緊緊摟住學生的雙手,這位老師名叫向倩。在汶川縣映秀鎮垮塌的鎮小學教學樓的一角,救援的群眾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一名男子跪僕在廢墟上,雙臂緊緊摟著兩個孩子,像一隻展翅欲飛的雄鷹。兩個孩子還活著,而“雄鷹”已經氣絕!“摘下我的翅膀,送給你飛翔。”多才多藝、最愛唱歌的張米亞老師用生命詮釋了這句歌詞,用血肉之軀為他的學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門。

  在綿陽市平武縣南壩小學廢墟下,一位死去多時的女老師趴在瓦礫裡,頭朝著門的方向,雙手緊緊地各拉著一個年幼的孩子,胸前還護著三個幼小的生命。48歲的代課教師杜正香,在生死攸關的一剎那,用自己的無私無畏向世人展示著她對學生最深摯的愛。同樣,吳忠洪老師堅守“一個都不能少”,當聽到有學生還沒下來時,他義無返顧地從三樓返回四樓,這時樓體突然垮塌。吳老師和幾名學生被吞噬杜正香、吳忠洪兩位老師,雖然他們的生命沒能換回那幾個他們竭力挽救的學生的生命,但同樣把“老師”這個親切而又令人敬重的稱呼深深地銘刻在世人心裡,也讓我們國人,又一次重新認識了“教師”這個職業的真正含義。

  這樣慘烈而感人的“鏡頭”一次又一次讓我們潸然淚下:綿竹市遵道鎮歡歡幼兒園的瞿萬容老師“用後背牢牢地擋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懷裡還緊緊抱著一名小孩”;德陽市東汽中學遇難教師譚千秋“雙臂張開著趴在課桌上,身下死死地護著四個學生”,4個學生都獲救了,他卻不幸遇難;什邡市師古鎮民主中心小學一年級女教師袁文婷,為了拯救學生,青春定格在了26歲。

  向倩、張米亞、杜正香、瞿萬容、譚千秋……這些可親可敬的師者雖然離我們遠去了,但他們在生死關頭用鮮血和生命保護學生的壯舉,有如最後一堂無聲之課,展示了人民教師的職業操守,詮釋了愛與責任的師德靈魂,體現了教師的良知和勇敢,以及生命的尊嚴與偉大,點亮了學生通往未來的希望之路。

  一個個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蹟撞擊著每個人的心靈,一樁樁驚心動魄的英雄故事激勵著活著的每一個人。也許,地震中,像這樣捨己為人的感人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也許,地震中,像這樣英勇無畏的感人故事還有很多鮮為人知。儘管如此,但他們的所作所為,驚天地,泣鬼神;他們的精神和品德,蒼天可鑑,日月可鑑。

  究竟是什麼東西讓他們在災難來臨時,首先想到的是他人的安危,而不是自己?毫無疑問,是一種無私無畏的高貴精神在驅使著他們,是一種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人性光輝在激勵著他們,是一種對他人生命的無限敬畏、恃重、關懷與愛護在告誡他們——先人後己,是做人的基本原則。

  汶川的孩子們是不幸的,在他們本該享受快樂童年的時候卻遭遇了災難;汶川的孩子們是幸運的,是他們的老師用責任將他們從死亡邊緣拉了回來,是教師那種“學生生命高於一切”的使命感造就了一代優秀教師群體,在災難面前我們首先想到的必須是學生,首先保護營救的也必須是學生,在生死關頭勇敢地拋開一切,一心為了學生,他們永遠是我們教師學習的楷模。也深深地體會到“責任”二字的重大意義,這說明了教師必須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無私的奉獻精神,才能使家長放心地把孩子交給我們。實踐證明,履行責任是實現人生價值和贏得榮譽的階梯,任何人都有追求榮譽的天性,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要把這種意願變成現實,履行責任是唯一的途徑。

  地震摧毀了他們的校園,卻鑄造了不朽的師魂——為人師表,大愛無聲。君不見,在地震的廢墟上,已悄然立起了無數豐碑,這些豐碑上,鐫刻著一個又一個英雄的名字,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的人民都會記住在汶川大地震中這些平凡而偉大的教師英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