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救災個人事蹟材料(精選12篇)

抗震救災個人事蹟材料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事蹟的經歷,對事蹟很是熟悉吧,事蹟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蹟的主要內容或材料的用途。什麼樣的事蹟才是規範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抗震救災個人事蹟材料,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抗震救災個人事蹟材料1

  5月12日下午14:28分,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悄然降臨,四川汶川縣發生了7.8級地震,地處汶川附近的都江堰也成了這次地震的重災區,建築屋倒塌不計其數。災情發生時,家在都江堰的楊磊正好休假在家,突如其來的地震,瞬間將楊磊所在的網咖倒塌,楊磊被埋其中,只露出一個頭,危急時刻,旁邊的人迅速將楊磊解救了出來。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被解救出來雙手受傷並流血不止的楊磊,雖然極度擔心自己家人的安危,但是看到網咖裡還有更多的人被埋,聽到他們的呼救聲音,楊磊決定留下來,用自己的雙手去解救被埋的群眾。

  下定決心後,顧不得自己已受傷的雙手大量流血,甚至房屋有再次因為餘震倒塌的可能,冒著生命危險,楊磊忍受著傷痛,在塌陷的房屋內尋找呼救者的聲音和被困者。聽到被石板壓在下面的一男一女在叫救命後,他便快速來到他們身邊,由於沒有工具,楊磊便用著受傷的手一點一點撥開房子的碎片、碎石,並且還不停的安慰他們說:“你們冷靜一點,我們不會丟下你們不管的!”在他和另外兩人的努力下,一個、兩個、三個……總共五個生還者解救出來了,看到生還者大量流血,考慮到他們的安危,楊磊和其他兩個人一邊呼救,一邊攔車將生還者送到附近醫院。

  由於搶救及時,五個人很快就脫離了危險。這時,楊磊才想到自己家人也有可能會被埋在廢墟里。他便迅速回到自己的外婆家時。不幸中的大幸,雖然外婆家房屋已經倒塌,但家人安然無恙。看到這一切,楊磊這才回到醫院進行了簡單的包紮。此時,心存掛念的他想到門店可能發生的情況,在簡單安撫家人後,便回到門店繼續上班,全力保護公司的財物安全。

  雖然,楊磊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防損員,但是,在災難面前,他沒有被擊倒,甚至奮不顧身,不顧驚險和勞累,不顧自己也身受創傷,積極地投入到搶救工作中,從未道過一聲苦,也沒說一次累,以一顆普通防損員的火熱之心,敢用生命冒險換甘泉,樹立了防損員的良好形象。

  抗震救災個人事蹟材料2

  3天內7位親人遇難的噩耗接踵而至。3天裡數十例手術,沒有人知道她心裡藏著多麼大的悲傷。在綿陽市中醫院手術室護士長黃瓊心中,救活更多傷病員。

  綿陽市中醫院13樓重症監護室外,黃瓊的五妹一家三口靜靜地等待著:“三姐讓我把小侄女最後的照片給她送過來。”那幾張留在手機上的照片是地震之後,藏在黃瓊心靈最深處的牽掛。

  黃瓊,綿陽市中醫院手術室護士長,強震後3天內她7位親人遇難的噩耗接踵而至。在晴天霹靂般的打擊下,她擦乾淚水,以堅韌的毅力,全身心地投入救治傷病員的工作。3天裡數十例手術,同事們看到的是堅持,沒有人知道她心中藏著多麼大的悲傷。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醫務工作者,做著本就應該做的事情。”5月27日,剛剛協助醫生為一個災區孕婦做完剖腹產手術的黃瓊面對記者的採訪顯得很平靜。“親人遇難,是不可挽回的事實,而救活更多的傷病員,讓他們康復起來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對遇難親人最好的安慰。”

  中斷休假:“院裡一定會很忙”

  5月12日,強震襲來。正在休假的黃瓊立即想到“院裡一定會很忙”,匆匆趕回醫院。

  綿陽市中醫院的手術室設在住院部大樓14層,地震造成停電、停水,加上可能出現的餘震威脅,已經不能正常開展手術工作。搶救工作只能在醫院的低層和院內的防震篷裡進行,臨時手術室必須建立,而此時裝置卻在高樓上。

  冒著餘震的危險,黃瓊和同事們冒著生命危險,徒步登上醫院大樓,搶運手術室裡的醫療器械裝置。手術床、監護儀、手術包、輸液包,一樣樣一件件被運送到安全的地方,來往返回不知道跑了多少趟。正是因為他們的臨危不亂,保證了臨時手術室的建成和使用,也使得當晚急救工作得以有序展開。

  “中醫院只有400個床位,地震之後的半個月裡我們收治了20000名傷員,靠的是黃瓊和同事們頑強而有序的工作。”院領導向記者介紹。

  噩耗頻傳:一次次來到手術檯

  黃瓊的家鄉就在重災區平武縣。地震發生後,通訊中斷,和親人無法聯絡。她只能把擔心壓在心底,因為她知道“必須堅守在工作崗位上。”

  13日晚上10時,她終於接到地震中失去聯絡的姐姐的電話,得知侄女遇難。那一瞬間,黃瓊頭暈目眩,因為她失去那個由她從小帶大的可愛的女孩。面對如潮水般湧來的傷員,黃瓊藏起悲傷,鎮靜情緒,一次次來到手術檯,配合醫生做完一臺又一臺手術。

  然而噩耗還沒有結束。接下來的兩天裡,又有6個親人遇難的噩耗傳來,而遠在平武的80歲的老母還杳無音信。當妹妹的女兒的遺體找到後,還在從外地往回趕的妹妹打來電話,希望黃瓊去平武接運遺體到綿陽,然而她拒絕了。醫院的傷病員手術量猛增,外地支援的醫療隊需要配合。含著眼淚,黃瓊在電話中對妹妹說明了理由。沒有人知道她心中的悲傷和愧疚有多重:“當初是我建議把這個侄女送到平武讀書的`……”

  “工作的時候沒有時間悲傷。”黃瓊告訴記者,手術室工作不容許她有片刻分神,但只要稍有閒暇,她就會流著眼淚靜靜地發呆,也會不由自主想起去世的親人,輾轉難眠。

  深深感動:親人們成了志願者

  黃瓊的丈夫吳國勝也是綿陽市中醫院的職工。地震發生後,兩夫妻幾乎沒時間見面。“電話聯絡一下知道彼此平安就足夠了。”吳國勝把對妻子的理解化為行動,在醫院見啥做啥:“在這樣的時候,能為國家分憂是我們這些普通人的榮耀。”

  5月13日,是醫院最為繁忙的時候,黃瓊在搬運傷員的時候忽然發現兒子吳澤宇和侄兒們的身影。“我們是來當志願者的,用行動支援你。”親人們的身影出現在醫院裡,家人的理解和支援化成黃瓊最大的工作動力。5月13日下午,醫院裡的一個大帳篷要從門診部轉移到住院部,卻沒有人手。吳國勝聽到訊息,趕緊把一家人招集起來幫忙。然而院內通道太窄,情急中他們抬著帳篷從前門出去,繞過院外的涪城路,把帳篷抬進側門。回憶起這些非凡的志願者,黃瓊被親人們的理解和支援深深感動。

  16日,黃瓊得知母親只受了點輕傷的訊息,欣慰之餘,更多的是愧疚。在平武,由於家中房屋完全坍塌,年邁的母親和舅舅至今仍住在帳篷裡。地震發生後,黃瓊還沒有回過一次家。“我不是一個好女兒,就連他們住的帳篷都是鄰居幫著搭建的。”說到這裡,黃瓊潸然淚下。

  “提燈女神”:她在同事和病員眼中

  地震發生以來,黃瓊一直都處在高負荷工作狀態。領導看她實在太疲憊,安排她回家休息,然而護士們卻發現護士長仍然出現在手術室。“現在是非常時期,我就是過來看看。”黃瓊說。然而這一看,往往又是一整天。

  在綿陽市中醫院,手術室護士都把黃瓊看成大姐姐。手術室護士聶鵬先告訴記者,由於這一陣子實在太勞累,很想請假,但是看到護士長一直奮戰在一線,又藏起了請假條。面對手術室裡情緒失控的孕婦,黃瓊總會握緊她們的手,反覆安撫:“一個孩子就是一個新的希望,好不輕易從災難中走過來,一定要堅強地生活下去!”

  地震發生後,臨時手術室設定在住院部三樓。由於燈光條件不夠,手術中必須要人舉著手術燈。黃瓊毫無怨言地承擔起這個任務。她不知倦怠地舉著手術燈,照亮了手術室,也照亮了同事們的心。“她就是‘提燈女神’”這是同事和病員對她的評價。

  愛讓生命生生不息

  有時候,生命很輕,輕如落葉,風一吹便掉落枝頭;有時候,生命很重,重如泰山,失去它所有的一切都失去了意義。對看過太多生離死別的醫護人員來說,更能理解生命的輕與重他們也許難以拯救每一個被自然摧毀的肉體,卻可以盡力拯救每一條可以存活的生命。對生命的理解正如黃瓊那樸實的話語:“親人遇難,是不可挽回的事實,而救活更多的傷病員,讓他們康復起來才是最重要的,才是對遇難親人最好的安慰。”

  親人的離去總會讓人悲傷,但當黃瓊手捧著呱呱降生的新生命,她知道這意味著生命生生不息的希望。用愛去滋養生命,用希望去點亮生命,這種存於她心中的最樸實無華的理解正是最高貴的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不獨存於她心中,也存在於每一個醫護人員心中,每一個善良的人心中。

  有了這樣一些用愛為生命搭建起“抗震棚”的可敬的醫護人員,我們毫不懷疑,生命也許會枯萎,但愛永遠不會枯萎,它朝氣蓬勃,永遠垂著綠蔭,開著明媚的花,結著芳香的果。

  抗震救災個人事蹟材料3

  地震發生後,在災區,平凡的人在災難面前,用團結、堅強、溫情帶給我們更多的感動:地震發生時,她用身體為孩子擋住了水泥板;廢墟下,同桌的鼓勵讓她挺過4小時;素不相識的人們,感受到了鄰里間的真情……

  有一種瞬間叫震撼;有一種忍耐叫堅強;有一種愛心叫感動。在地震搶險救災現場,有一種純潔叫白色,在塑造著新的生命里程。山高路險,擋不住他們行進的腳步。地動山搖,摧不垮他們必勝的信念。危險面前不拋棄,困難面前不放棄。緊急救援,是醫護工作者的共同天職。

  5月24日,接魏家橋鄉衛生院電話,魏家橋鄉長在赴抗震救災現場救援因地震失蹤群眾途中,不幸因山石滑落摔下150餘米山坡受傷,災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元壩中心衛生院第一時間立即啟動《抗震醫療救護應急預案》,迅速組成了以院長張濤為組長,副院長何林為副組長,瞿正永,侯小輝為成員的應急救援小組。立即準備好藥品器械,同時及時安排魏家橋鄉衛生院院長劉正元,立即組織醫護人員趕赴現場,組織援救,並不時叮囑,進行急救指導和要求。

  災情的嚴重程度難以想象。首先由魏家橋鄉梨樹村衛生室村醫巫春秋趕赴救援現場,實施救援。由於事發地點處於魏家橋相芷房村綿長溝原始森林,因地震多處山體滑坡,交通十分不便。村醫巫春秋隨同魏家橋鄉幹部及5名村民一同前往,經過兩個多小時艱苦跋涉才到達事發現場,只見山石滑落砸傷的鄉長渾身黑土,滿臉是血,躺在山坡下的石堆裡呻吟,不能動,發現左下肢骨折。時間就是生命,顧不上步行勞累,立即展開了救援。立即對鄉長進行簡單的傷口清理包紮,和骨折部位的簡單固定。隨即跟村民一起用自制的簡易擔架,把受傷的鄉長在陡峭的山路上往下抬。此時見田鄉長傷勢很重,傷情超出了先前的預料,情況十分危機,只想迅速地往山下趕,縣醫院的救護車和醫護人員也積極的在趕往事故現場。所有的人都被鄉長不顧個人安危,步行30多公里去搜尋因地震失蹤群眾所感動,只想能夠快速的把鄉長轉移到山下。經過2個多小時,終於將受傷的鄉長轉移到山下,縣醫院的救護車和救護人員已經到達,立即轉乘救護車到醫院救治。由於組織救援反應迅速、組織得力、措施有效,為傷員的救治贏得了時間。

  “我為誰工作?為了自己,為了患者,為了社會……”村醫生巫春秋這樣說。是小事,卻足以給人溫暖,給人力量!透過這件小事,所以醫護人員們也一次次感受到人間真情,一次次接受著靈魂的洗禮。緊急救援,是我們醫護人員共同的天職。

  在這裡,我們要藉此機會介紹一個最平凡最不起眼,而又讓我們心靈感動的鄉村醫生,他就是魏家橋鄉梨樹村衛生室村醫巫春秋。但巫春秋醫生這些都不是讓我們感動的原因,讓我們感動的是災後所有醫護人員奮力搶救傷員。我們想應該把巫春秋放大,讓他成為衛生醫療戰線的典型代表,讓這樣的白衣天使護衛人民健康,讓所有的人都健康!

  抗震救災個人事蹟材料4

  5.12地震使得德陽市旌陽區嚴重受損,其中柏隆、天元、揚嘉、孝泉的農房長效還本家財險在此次地震災害中受災面積巨大、數量極多。

  作為營銷部經理的黃靈同志,憑著職業敏感,很快就認識到我區,多個接近龍門山脈的鄉鎮受損情況嚴重。為了能夠讓災民災後儘快重建家園,在第一時間帶隊到各鄉鎮服務所不畏艱難,深入查勘。每天披星戴月早上六點半出發,傍晚六點半回辦公室主持召開全天查勘總結會,終日與麵包加礦泉水。

  “四月維夏,六月徂署”,五月份的早晨,溫熱的陽光散發出熾熱的氣息。雖然剛剛經歷特大地震使黃靈同志看上去略顯疲憊,但在作了簡短的工作安排後,振奮精神整裝待發了。查勘的第一天,黃靈同志驅車近一個小時到達目的地後,村公路兩旁遭地震破壞的房舍就開始不斷地映入眼簾。一下車,附近的百姓就像看到親人一樣,拉住他不停地訴說,如何在一瞬間的巨大震動後,親人受傷、房舍倒塌、財產破損,自己遭受了多麼重大的損失和打擊。黃靈同志耐心地傾聽著災民的訴說,一邊安慰,一邊認真地記錄著房屋主人的名字,門牌號碼和房屋受損情況,為將來的理賠作資料準備。

  柏隆是旌陽區查勘定損工作最困難的地方。因為這些地方地處山區,農戶居住相當分散。地震之後,道路損毀嚴重,很多地方無法驅車前往,而且山路崎嶇,危險重重。作為小組的隊長,他不畏艱險,面對路邊一處處坍塌的房屋和隨時都會滾落下來的岩石,他十分平靜,阻止其他隊員前行,獨自一人上前查勘拍攝,為理賠留下珍貴的映像資料。

  查勘第四天,黃靈同志一到服務點,一位看上去約摸40多歲的當地農戶迎面走來。在問明情況後,他還來不及稍息片刻,便立即驅車前往農戶損毀的房屋查勘。地震後盤山公路更加難行,許多路段在搶修後,崎嶇不平,一路顛簸,五臟六腑已經開始翻江倒海了。沿途塵土飛揚,更是讓人避之不及。問到正在開車的黃靈同志每天吃這麼多的灰塵什麼感覺?他回頭憨憨一笑,“吃慣了。”要查勘的農房位於一條45度的山間小路上,來回經過這條連軍車都很難上下的小路,還真是別有一番驚險在心頭。回來的路上,沿途失事車輛的殘骸觸目驚心地丟棄在雜草叢中,讓人心中感受到陣陣悲涼。這樣的路對黃靈同志來說,每天都會走上無數個來回。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為災區群眾送去了人保公司的關懷,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大災無情,人保有愛”的莊嚴承諾。

  有更多的農戶的家在山裡面,查勘車無法直接開到那裡。需步行前往,黃靈同志及他帶領的查勘理賠隊員克服蜀道崎嶇、忍飢挨餓等諸多困難,冒著餘震不斷的危險,奔波在一個又一個山頭、田間。看著農戶倒塌的房屋,黃靈同志都會感到陣陣心酸。查勘時,他還不住地安慰著農戶,而他的後背,早已被汗水浸溼了一大片。望著長長的山路,問黃靈同志是不是每天都要走這麼遠的山路?他擦了擦額頭的汗水,笑著說起第一次上山時,被農戶“騙”說只有20多分鐘的路程,結果是按照農戶的腳力計算的,最後還是走了一個多小時。爽朗的笑聲在陽光下久久迴盪……

  德陽天氣悶熱,在崎嶇的村間小路走不上十分鐘,就會汗流浹背,而且農村的衛生環境較差,空氣中瀰漫著動物糞便的味道,但是沒有人顧慮這些,沒有人關注這些,抹一把頭上的汗水,大家只是不停地走,不停地拍攝記錄,經過一所所村舍,翻過一道道山坡。很多需要拍攝的農房受損嚴重,圍牆倒塌,牆體開裂,屋頂瓦片斑駁,甚至很多房屋已經列入危房行列,為了更好地記錄損失狀況,確定損失資料,黃靈同志帶領的一線理賠人員不顧個人危險,多次在搖搖欲墜的屋簷下、岌岌可危的房牆邊,手持相機拍攝。汗水順著脖子流淌,沁溼了衣衫,眼鏡被蒸騰的霧氣附著,變得模糊。

  5月29日在趕回德陽的路上,又遭遇了餘震(回來後得知是青川又發生了5.4級地震),由於強烈的震感,黃靈同志片刻沒有停歇,又返回當天查勘的孝泉鎮,查勘農戶生命及財產有無更大的損失。

  黃靈同志就是這樣為保戶奔波,每天行走6、7小時,50多公里路,共查勘6500餘家農戶,挨家挨戶、樓上樓下非常仔細地進行查勘登記,顧不上吃飯喝水,及時準備全面地掌握了受損資料,為理賠工作提供了準確真實的資料,充分體現了人保財險精神,譜寫了一曲“人民保險為人民”的奉獻之歌。

  抗震救災個人事蹟材料5

  汶川地震過後,他一直被埋在廢墟里。13日早晨9點多,他被救出來,滿身都是傷,被緊急送往醫院。被救出來的時候,他的懷裡抱著一個孩子,一個四年級的小男生,渾身沒受一點傷。

  他叫吉慶雲,四川省德陽市綿竹漢旺鎮小學一位年近40男教師。

  在醫院,吉慶雲擦了一點藥,住了一整天。14日早晨,他就回到了學校。“傷情比我重的,大有人在。醫生也很繁忙,我就不添亂了,趕緊救娃娃啊。”

  回校後,吉慶雲參加到搶救學生的隊伍中,直到記者採訪的15日下午5點多,一直都沒有離開。他的妻子徐曉琴是一位村小教師,不放心丈夫,也趕過來陪著丈夫,一起尋找被埋的孩子們。

  校長何仁貴說:“吉老師平時很愛學生,個人素質很高,教學能力也很強,學生都很喜歡他。”

  地震發生前,吉慶雲正在3樓的辦公室和幾位教師聊天。突然,地板抖動。吉慶雲迅速起身,趕到自己所教班級的教室。因為這裡經常發生地震,而且每次震級都不高,這次的抖動並沒有引起他的警覺。他跟學生說,彆著急,慢慢往樓下走,保持秩序。

  他的話音剛落,天花板上的磚塊就掉下來了。

  沙石就像雨點一樣往師生的頭上砸。吉慶雲趕緊帶領學生退到拐角處。一個學生嚇得哭起來了,看見吉老師,就跑過來抱著他。吉慶雲下意識地把他摟在懷裡。一下子,上面掉下來的磚塊就把他們掩埋了,卡住了。

  “當時,我聽到外邊到處都是尖叫的聲音,身邊還在不斷地晃動。學生們亂作一團,哭爹喊娘。”吉慶雲說。

  何仁貴告訴記者,全校學生一共3500餘人,教師180餘人。目前已發現19名教師遇難,小學和幼兒園學生遇難者已經近200人。

  “我根本沒有想到會有這樣嚴重。”吉慶雲說,“幸好當時我抱著他,跟牆壁圍成了一個小圍圈,這才讓那個小男孩沒受一點傷。”吉慶雲的班級一共48名學生,目前仍有兩名失蹤,其餘46名全部獲救。

  何仁貴說:“在師生陸續被挖出來之後,我們發現,另外還有5位教師,他們的懷裡都抱著一個孩子。不幸的是,教師和孩子們都遇難了。”

  挖掘中發現,六年級的教室裡有很多禮物,都是送給老師的。其中有一支鋼筆,是一位學生送給孫安平老師的禮物。他就是懷裡抱著孩子的5位教師之一。

  眼看就要小學畢業了,學生準備了鋼筆、賀卡等禮物要送給老師。可是,就在那山搖地動的幾十秒鐘後,學生們的禮物最終沒有送出去,老師也沒有收到學生的禮物。學生對老師的愛,老師對學生的愛,就在那幾十秒鐘內定格為生命最後的姿勢。

  抗震救災個人事蹟材料6

  重慶商報5月21日報道昨日上午9點,正在市武警總隊醫院病房內喂母親牛奶的四川北川中年漢子王正興回憶說,地震發生後,他和二弟揹著母親走了13個小時,輪換了上千次,才終於把左腿受傷的母親背出險境。

  塵土中救出斷腿母親

  王正興說,12日地震發生時,母親母廣瓊正在北川縣城曲山鎮的家裡為孩子們削水果。突然,眾人發現房子劇烈搖晃起來,四處的玻璃紛紛爆裂,“發生地震了,快跑!”母親大聲吼道。全家人剛跑出家門,就全被晃倒在地。30秒鐘後,王正興在瀰漫的灰塵中爬了起來,隨後弟弟及弟媳也都聚在了一起。只受了點擦傷的他們聽見四周到處都是慌亂的救命聲,便開始營救能夠救出的人。王正興說,15分鐘過去了,他突然聽到母親在不遠處呼叫,他找到母親後發現老人左腿已骨折,鮮血如注。弟媳立刻找來一張布把母親傷口緊緊綁住後,他二話不說背起母親就往外跑。

  兄弟倆輪流背母親逃生

  據介紹,剛剛地震後的驚嚇及營救傷員後的疲勞,使王正興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揹著母親腿腳痠軟不已,拼命跑出六七米後便無力地蹲了下來。王正興的二弟見狀,立刻接過母親揹著繼續跑,跑出不到十米,渾身乏力的他也開始左右搖晃,不得不又把母親轉移到了哥哥的背上。

  “丟下我吧,你們快跑,你們一定要活下去。”母親在王正興的耳邊說道。王正興瘋了一般地搖頭拒絕了。就這樣,他一直和弟弟每走一段就輪換一次,揹著母親一步一步地艱難前行。他們在把母親背往縣醫院的途中聽人說,醫院已全部坍塌掉了,於是他們立刻轉向縣防疫站。此時的防疫站已人山人海,醫生告知要先救病危者。王正興見其所站的整棟樓已呈45度傾斜,立刻決定不再等候,揹著母親又去了縣政府廣場。廣場裡,大家都害怕震後會有洪水突然來襲。

  13小時送母親到安全地

  兄弟二人為了儘量確保安全,再一次揹著母親衝向縣裡最高最平的地方任家坪,然而在走出約2000米時,因山路滑坡無法前行,他們又轉身快速返回縣政府廣場。“立刻把我放下來,你們的體力已經消耗得太多了,必須抓緊時間逃生!”母親邊發火邊使勁地掙扎著要從兒子身上下來。“我們死也要把你揹出去!”王正興堅定地對母親說道,在13日凌晨3點,前後輾轉7公里,兄弟倆終於把母親揹回了縣政府廣場,兩人才稍微放下心來。至此,兄弟倆已花了整整13個小時。13日清晨,救援部隊把母廣瓊送到綿陽404醫院救治,確診左脛股骨折。

  目前,老人已轉入我市武警總隊醫院繼續接受治療。昨日記者離開病房時,母廣瓊即將上手術檯,她微笑著對一旁的親人說,“有你們,我什麼都不怕。”

  抗震救災個人事蹟材料7

  從5月12日到昨日,3天,對武警成都支隊二大隊副大隊長張秋紅來說,像是一個世紀。這個14年兵齡的鐵錚錚漢子,率隊解救都江堰一廢墟中的倖存者,而他的父親和嫂子就埋在這片廢墟中。虎目噙淚,十指掘土,戰友幫助張秋紅將父親和嫂子從廢墟中刨出時,他已經沒有了眼淚,顫抖的身影依舊站在廢墟的頂部,指揮救援……

  樓房垮塌父親嫂子不幸被埋

  昨日中午11時30分,都江堰市觀鳳小區巷內,一具遺體平臥在磚地上,上面蓋著厚厚的棉被,一位武警上尉跪在路基上,“爸爸,我不能送你了,請您原諒我……”上尉語音哽咽,肩膀不住抖動,身旁的數十名武警戰士忍不住哭出聲來。這名上尉就是武警成都支隊二大隊副大隊長張秋紅,逝去的老者是他的父親。

  在距遺體不到200米處,是觀鳳小區34棟樓的所在地,曾經的6樓住宅,經過5月12日的地震,已變成一片廢墟。地震發生時,張秋紅的父親和嫂子都被埋在廢墟下。

  “地震時我正在成都某中隊指揮訓練,當時並不瞭解都江堰的情況。”張秋紅雙眼通紅,眼睛盯著地面。他回憶說,由於和都江堰失去聯絡,對於當時住在都江堰的父、母親、嫂子、妻子和孩子的情況一無所知,他一直在部隊戰備。直至當晚10點,支隊與都江堰中隊始終無法聯絡時,支隊決定讓張秋紅前往都江堰,一是讓張秋紅看看家人的情況,二是打探都江堰中隊的情況。張秋紅冒雨打車來到都江堰觀鳳小區時,已是午夜時分,他在小區內大喊妻子的名字,雨中尋找40分鐘後,終於找到母親、妻子和6歲的女兒。此時,一家人抱作一團,張秋紅瞬間被噩耗擊中:地震發生時,他的父親和嫂子正在睡午覺,最終沒有跑出樓,被埋在廢墟下。

  廢墟面前鐵血男兒放聲大哭

  “爸爸、媽媽和嫂子半年前才到都江堰,是為照顧我剛出生的女兒。”張秋紅說,他老家在湖南常德,1994年服役到成都,就在都江堰成家。去年9月左右,張秋紅的父母和嫂子一起從湖南來到都江堰,照顧即將臨產的妻子。當時,張秋紅為父母和嫂子在觀鳳小區34棟租了間套三住房。

  地震發生時,張秋紅的母親恰好下樓晾衣服,眼睜睜看著住宅樓瞬間垮塌,母親大喊老伴的名字,“母親一動不動,任憑磚頭砸在身上,全身都砸傷了,她堅信爸爸沒事。”說到這兒,張秋紅虎目含淚,用力眨了眨眼,望向遠方。

  由於任務在身,張秋紅12日午夜見到母親後,來不及到廢墟上看一眼,就匆匆趕往都江堰武警中隊。一個通宵,他向都江堰中隊傳達了支隊指示,回到觀鳳小區時,已經是13日清早。此時,他一個人來到掩埋父親和嫂子的廢墟前,再也忍受不住一晚的悲傷,放聲大哭。“我得堅強,在家人面前不能哭,只有撐著。”說著,張秋紅再次淚水滿眶。

  十指刨土含淚抬出父嫂遺體

  13日整天,都江堰大雨滂沱,幾乎所有解救現場都無法進行營救。當日中午,武警成都支隊派張秋紅到都江堰指揮解救,解救現場就是父親、嫂子所在的觀鳳小區。眼看大雨不減,張秋紅站在廢墟前默默祈禱,整夜未眠。

  14日上午,天氣終於放晴,張秋紅帶領戰士開始解救。官兵們用鐵鍬、十字鍬和鋼釺進行先期挖掘後,怕傷到廢墟下的倖存者,只能進行徒手作業,搬起一塊塊石磚、刨出一堆堆灰土,張秋紅雙手不住顫抖,“當時心裡真說不出啥滋味,著急,眼淚一直在眼眶裡打轉,但還要忍住不能往下滴。”

  當日下午4時,在刨出5具遇難者遺體後,張秋紅和戰士們發現了嫂子的遺體。“她頭上傷口很多,已經沒救了。”張秋紅看著從湖南趕來的哥哥,用力咬著嘴角。廢墟下究竟有多少遇難者?還有沒有幸存者?這兩個問題,讓張秋紅不得不暫時忍住悲傷,指揮戰士繼續挖掘。

  昨日上午11時,在成功解救出一名倖存老者、轉移10具遇難者遺體後,張秋紅沾滿灰土的雙手摸到了一片衣角,他本能地一愣,這片熟悉的衣角,瞬間模糊他的視線,“爸爸!”我當時就肯定是他,他和五六名戰士用手刨出父親身旁的碎石、灰土,將父親遺體抬出廢墟。一路走,張秋紅一路灑淚。

  忠孝難全淚別父親繼續解救

  昨日中午,支隊特別為張秋紅放了幾個小時假,讓他處理父親和嫂子後事。“請父親理解我,一路上,我確實無能為力,部隊任務所需,我不能陪你回湖南了。”跪在父親遺體前,張秋紅為父親上了3柱香,低頭沉默許久。

  在張秋紅的眼中,父親是個特別值得尊重的人,“我現在都感覺是做噩夢一樣。”下午,張秋紅的哥哥將把父親和嫂子遺體送到新都區殯儀館火化,然後將骨灰盒帶回湖南。而張秋紅並不能親自送父親最後一程,他依舊在解救現場指揮,“廢墟里還有別人的爸爸,別人的嫂子。”

  抗震救災個人事蹟材料8

  張福彬同志講政治、顧大局,勇於承擔急難險重任務,切實履行特種裝置安全監管職責,紮實組織開展特種裝置巡查檢查,督促使用單位落實主體責任,有力確保了全市特種裝置安全平穩執行,連續4年未發生特種裝置安全事故。

  “6.1”蘆山地震發生後,迅速透過微信、電話等方式瞭解掌握各縣區客運索道、大型遊樂設施、電梯、壓力容器等人員密集場所特種裝置受災情況,為上級決策提供詳實的“第一手”資料。第一時間陪同單位主要負責人連夜趕赴災區,對食品藥品、特種裝置、危險化學品等開展安全檢查,緊急完善印發《地震情況下特種裝置應急指南》,指導幫助各縣區局和使用單位開展震後特種裝置應急處置,同時透過工作QQ群、微信群、朋友圈、企業群等傳送,讓受災企業第一時間正確採取應急處置,避免發生次生災害,減少經濟損失。

  積極爭取省局技術支援,派出2個專家組赴災區開展隱患排查處置;協調市特檢所成立2個技術小組馳援蘆山、寶興災區的企業和住戶小區,幫助特種裝置使用單位排查處置安全隱患,排查特種裝置6234臺套,有效避免發生安全事故,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全市特種裝置使用單位未發現重大安全隱患、未發生特種裝置安全事故,為災後復工復產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抗震救災個人事蹟材料9

  張庭軍,男,漢族,預備黨員,1997年9月生,雲南玉龍人,2014年9月入伍,現任大理州消防救援支隊雲龍縣諾鄧消防救援站三級消防士。

  5月21日大理州漾濞縣發生6.4級地震,當時還在雲龍縣諾鄧鎮永安村舊宅組參加山火撲救的張庭軍同志接到支隊排程命令,立即從永安村舊宅組趕回大隊前往震中參與救援。張庭軍同志作為駕駛員,快速反應,迅速攜帶救援裝備,與隊友們一道立即趕赴地震災區搶險救災,在救援期間,張庭軍同志作為駕駛員兼裝備技師不但和其他隊員們一樣,還要駕駛戰鬥車輛,穿過坎坷、險要的村道,帶領隊友們披星戴月往返在運送帳篷、排查危房、搜救被困人員的路上,每次結束繁重的任務,隊友們都休息之後,張庭軍還要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檢查車輛“油水電氣”,維護保養裝備器材,為下次的任務做好萬全的準備。

  張庭軍是一名普通的消防戰士,他忠誠消防事業,牢記黨的宗旨,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用一次次的堅持和努力換來了一次次救援的成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期消防官兵職業精神,譜寫了一曲紅門衛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英雄凱歌。

  抗震救災個人事蹟材料10

  字輝梃,男,白族,共青團員,1996年9月生,雲南雲龍人,2016年3月入隊,現任大理州消防救援支隊雲龍縣諾鄧消防救援站通訊員。

  2021年5月21日晚大理州漾濞縣發生6.4級地震,立即與其他參戰指戰員趕赴地震災區進入戰鬥。救災期間,字輝梃24小時待機,實時利用單兵圖傳、相機拍攝、回傳現場影片及照片,在救災和搭建救災帳篷等任務的通訊保障過程中,他嚴格按照規定按時使用北斗有源終端傳送短報文和定位,別人在原地休整時,他還要對對講機和通訊裝備充電維護,整理任務中收集的圖片影片資訊,統計任務資料。

  雖然地震也波及到了自己家,家中房子出現許多裂痕,甚至有垮塌跡象,但是作為通訊員的他,深知自己在抗震救災中的重要作用,依然還是堅持在救援災區一直堅守崗位,和隊友們一起衝鋒在前線。

  抗震救災個人事蹟材料11

  早文傑,男,白族,共青團員,1998年10月生,雲南雲龍人,2019年9月入隊,現任大理州消防救援支隊雲龍縣諾鄧消防救援站專職消防員。

  2021年5月21日深夜,大理州漾濞縣突發6.4級強震,當時還在雲龍縣諾鄧鎮永安村舊宅組參加山火撲救的早文傑同志立即從永安村舊宅組趕回大隊迅速趕往現場進行救援,到達現場他們就克服一切困難對這個村莊開始排危,清除哪些要倒塌的房屋,為這個村搭建帳篷,對村民進行消防安全宣傳,介紹防火的一些常識。在救援現場,他們承受著忽冷忽熱的天氣,冒著餘震不斷的危險進入危房進行拆遷,發揚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不間斷工作。早文傑同志搬的搬、扛的扛、抬的抬,穿梭於救災現場,手受傷了、皮膚擦破了仍然堅持戰鬥。

  在這次的救援中,早文傑同志不畏艱險,連續奮戰,展示了英勇無畏的現代化消防鐵軍形象,譜寫了一曲作風頑強,不怕犧牲的英雄壯歌。

  抗震救災個人事蹟材料12

  市發展改革委糧食物資儲備和流通監管科科長張濤是一位還有1年就退休黨齡32年的老黨員,在“6.1”蘆山地震發生後,他衝鋒在前,在平凡的崗位上始終守初心、擔使命、走在前、做表率,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用實際行動展示了黨員的責任擔當。

  一是全力協調做好物資發運工作。第一時間聯絡市應急管理局確定發運物資品種、數量、到達點位,快速組織運輸車輛和裝車人員,指導物資裝車、清點品種、數量,積極協調應急、交警等部門確保運輸車輛快速抵達災區。

  二是精心做好物資發放。在救災一線連續奮戰2天2夜,快速將物資送達災區。共組織發放帳篷1000頂、防潮墊8600張、棉被5000床、摺疊床4300床、彩條布50包、應急燈1000個、場地照明燈7套、雨衣600件、雨鞋600雙。做好省級物資聯動調運工作,共接收補充帳篷1000頂、摺疊床2000張棉被2000床,保障了災區人民生活穩定。

  三是全力做好發放物資質量監管工作。開展救災物資質量監管培訓和在庫救災物資質量檢驗扦樣,及時跟蹤發放物資質量狀況。四是認真做好物資發放結算善後和救災能力恢復工作。細緻準確結算撥付相關費用,補充採應急物資和相關設施裝置,提升救災物資保障能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