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精選30篇)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蹟了吧,事蹟可以起到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什麼樣的事蹟才是規範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歡迎大家分享。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1
郭xx,男,1993年11月生,大學學歷,中共黨員,2017年4月參加工作,現任xx省xx市xx鎮柏林西街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xx普陽鋼鐵集團董事長、團委書記,兼任全聯冶金商會副會長、xx省節能協會會長,邯鄲市政協委員、邯鄲市青年企業家商會發起人。曾榮獲“xx省新時代冀青之星”“中國製造業十大領軍人物”“xx省誠信企業建設優秀工作者”“xx省優秀團幹部”“xx好人”“邯鄲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邯鄲青年五四獎章”等稱號。
近年來,該同志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以及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誠實守信、矢志奮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積極響應黨團組織號召,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凝聚團員青年,投身鄉村振興實踐,助力地方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一、組建青年志願服務隊,主動開展精準扶貧
作為一名農家子弟,郭xx熱愛自己的家鄉,並時刻滿懷為家鄉做貢獻的熱情,2018年普陽鋼鐵集團與xx市xx鎮政府簽訂精準扶貧合作意向書,郭xx第一時間組織各廠部室青年員工,成立青年志願服務隊,主動投入到精準扶貧工作中去,和駐村扶貧幹部一起到鎮上24個村摸排統計,深入農戶家中瞭解貧困群眾狀況,最終確定幫扶建檔立卡戶270戶,涉及貧困群眾701人;為112名70歲以下有一定勞動能力的留守老人設立了公益性崗位,每年支付工資80餘萬;出資22萬元為19戶貧困群眾修葺危房;出資100萬元建立了“精準扶貧基金”,對全鎮失去勞動能力的“特困戶”進行幫扶,解決他們的日常開銷;每年出資300多萬元為建檔立卡之外相對貧困的邊緣戶補助醫療保險,進一步減輕了他們看病就醫負擔。發起青年志願者“一對一”幫扶活動,每逢傳統節假日,郭xx都會和青年志願者們為困難群眾發放米麵油等慰問物資,各村支部書記都說:“每個貧困戶都能領一大袋米、一袋面,兩壺油,過節可不愁了。”
在郭xx和他的青年志願者隊伍的熱心幫扶下,2020年xx鎮24個村701名建檔立卡群眾全部高標準脫貧,當地群眾誇讚郭xx為村裡新一代年輕人的榜樣!
二、匯聚鋼城青春力量,大力支援鄉村治理
作為一名農村黨員幹部,身為年輕一代的企業管理者,郭xx一直想為農村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爭做工業反哺農業的典範。為了讓鄉親們能夠享受更加美好幸福的鄉村生活,為了讓村裡的街道更寬敞、房子更漂亮、廣場更時尚,為了讓大家能夠擁有更加豐富的文化生活,2020年郭xx積極落實人居環境改善工作要求,一方面組織青年志願者經常開展環境衛生治理、關愛留守兒童、走訪慰問困難群體等志願服務活動,另一方面充分發揮企業發展優勢,大力支援本村及周邊村莊的鄉村治理工作。對xx鎮商業街實施復古修繕,建設了便民圖書室3處、黨史閱覽館2處、健身廣場10處、大型停車場4處、地標性文化雕塑3處;種植各類觀賞花木7萬多平方米,美化牆壁15餘萬平方米,合計出資8000萬元,極大地改善了千年古鎮的居住環境。同時,出資1.5億元美化了柏林村西近萬畝荒山,保護了生態環境,並大力扶持發展種養殖等生態農業,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130餘人,透過村企聯合的方式,開闢了產業助農新渠道。
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
秉承著“為社會創造財富、為客戶創造價值、為員工建立幸福家園”的職責使命,郭xx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全面踐行高質量發展理念。出資3億多元鋪設暖氣管道400多公里,為周邊13個村10000多戶居民提供集中供暖,讓農村群眾溫暖過冬;捐資7億多元建設的邯鄲市高等幼兒專科師範學校已經正式投運1年,源源不斷為農村地區的幼兒園、小學輸送青年教師人才,助力農村教育發展;2021年8月,向河南鄭州、xx邯鄲抗洪救災合計捐款3000萬元,幫助受災群眾渡過難關。
此外,普陽鋼鐵集團近幾年穩步強健的發展勢頭也很好地帶動著周邊各行各業的同步發展,大大促進了周邊鄉村的商務、餐飲和村鎮建設的協同振興;解決了貧困山區7000多人的就業問題,並安排下崗職工及未分配大中專畢業生900餘名,安置退伍軍人500餘名。40多年前,普陽鋼鐵集團所在的xx鎮,在年收入百元的家庭裡,恐怕十戶裡難有一輛腳踏車。現如今,許多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早就過上了住二層樓、開小轎車的小康生活。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2
受市委辦指派,劉豔軍來到了省定貧困村——龍門縣藍田瑤族鄉上東村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駐村四年來,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紮根瑤鄉、甘於奉獻,唱響了一曲新時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雄渾樂章,讓村民們收穫了脫貧奔康的成果:目前,上東村有勞動能力貧困戶年人均收入突破1萬元;村集體收入由扶貧前每年約2.7萬元增至39萬元,實現從貧困村向小康村、從“後進村”向“後勁村”、從產業空心村向網紅打卡地的蛻變。
用真情贏民心,激發脫貧攻堅內生力
上東村,“八山一水一分田”,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是龍門縣藍田瑤族鄉最大的少數民族村,但這裡的貧困卻在省裡“掛了號”:全村因病、因殘、因智致貧現象突出,集體經濟薄弱,交通閉塞,公共基礎設施缺乏,群眾生產生活困難……
得知被派駐上東村時,劉豔軍既興奮又焦急。市委要求將上東村打造成省級扶貧示範村,向全市乃至全省作表率。這就意味著,上東村的扶貧工作不僅要做得好,還要出新、出彩。作為軍轉幹部的他深感重任在肩,心裡暗暗給自己立下軍令狀:不拔窮根不摘窮帽絕不收兵!
要改變貧困,先改變自己。從機關到鄉村,紮下根來,才能把“兩條心”變成“一條心”。白天走訪貧困戶瞭解情況,晚上熬夜歸整扶貧資料,一到上東村,劉豔軍就忙活開了。
初來乍到,有些村民對這個從機關下來的扶貧幹部打了個問號,猜想劉豔軍是不是來“鍍金”的。但劉豔軍決心以真心贏民心,凝聚脫貧攻堅向心力。週一到週五,吃、住、工作都在村裡的工作模式,讓他很快就融入了上東村。他主動深入村民家中,噓寒問暖拉家常,瞭解村民們的家庭成員和收入情況、致貧原因等,精準識別建檔立卡貧困戶47戶172人(其中,有勞動能力貧困戶35戶153人,無勞動能力5戶12人,五保戶7戶7人);經常深入田間地頭,與村民共尋致富良策,與貧困戶同勞動。四年來,劉豔軍透過自己的社會關係為上東村貧困群眾籌措扶貧慈善款和物資共計100餘萬元,幫助群眾解決各種實際問題300多人次。最讓村民們感動的是,20xx年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劉豔軍始終同村黨員幹部奮戰在防疫一線,為了人民群眾的安全和健康甘當守護者。
劉豔軍的辛勤付出和真情奉獻深深打動了上東村村民。如今,村民們的“等、靠、要”思想不再有了,致富奔康的內生力得到了進一步激發。
謀良策出實招,鋪築產業興村新路徑
治窮要治根。產業扶貧是剷除窮根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
上東村是龍門縣的水源保護地,被列為禁養區和禁採區,註定難以走工業化發展道路。如何打好產業扶貧這張牌,最大限度地將現有的資源稟賦轉化為現實財富?劉豔軍認為,產業扶貧只有因地制宜、對症下藥,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長效穩定脫貧。
在實際調研與論證的基礎上,劉豔軍與村“兩委”班子一道謀思路、出主意,找準產業興村突破口。他立足該村溫泉、百竹園、古樹林等自然生態資源和瑤族特色文化優勢,加快推進以溫泉為重點的少數民族特色生態旅遊產業和多種產業相結合的農村產業發展新路徑。經過不斷探索與實踐,目前,該村發展的主要產業有鄉村生態旅遊、光伏發電、生態種養、廣告位出租、竹製品加工等。另外,劉豔軍還為上東村爭取到了韶新高速的一個出入口,為今後大型溫泉專案落地奠定了交通優勢。村民們稱他這是為上東人民做了一件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
劉豔軍還透過建立致富帶頭人人才庫,請相關技術和業務專家對致富帶頭人進行培訓,培養了一批懂技術、通電商、會管理的致富帶頭人,成立專業合作社3個。四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領導和支援下,他和村“兩委”班子、村民們一道透過開闢切實可行、合理有效的產業發展新路徑,幫助上東村和貧困戶形成了“造血”功能、走上長效、穩定的脫貧致富之路。
抓黨建促和諧,描繪美麗鄉村新畫卷
“送錢送物,不如建個好支部”。四年來,劉豔軍以省、市、縣《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x-20x)的實施方案》為指導,突出重點抓好基層組織建設,以標準化、規範化的“美麗黨建”體系引領上東村黨建,打造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
針對上東村黨支部在外務工流動的黨員較多、經常性教育難組織的特點,村黨支部建立了“上東村黨員之家”微信群,在群裡及時釋出村黨支部的工作動態、時政教育內容、黨的理論知識等,為在外的黨員搭建起一個學習教育的便捷平臺。與此同時,該村黨支部注重發展培養黨員,近三年來發展3名30多歲的大學生預備黨員和2名30歲左右的入黨積極分子;嚴格落實“三會一課”、民主評議、民主管理黨員等相關制度,注重以制度管理黨務村務,著力解決班子“執行力、戰鬥力不強”、組織生活不規範等問題。
四年來,透過抓基層黨組織建設,上東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隊伍的先鋒模範作用得到進一步發揮。黨建促和諧,如今的上東村各項社會事務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該村也先後榮獲了“省文明村”“惠州市法制建設示範點”“惠州市先進基層組織”等稱號。劉豔軍堅信,在黨建的引領下,上東村的黨員幹部一定能成為未來描繪美麗鄉村新畫卷的主力軍。
如今的上東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村民有了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致富奔康的勁頭更足了。
上東村的蝶變有目共睹,而劉豔軍所付出的努力更是讓當地村民們感動。20xx年4月,因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方面表現突出,劉豔軍獲評為廣東省鄉村振興先進個人,被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通報表揚。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3
湯正潔,男,漢族,1990年2月出生,中共黨員,現任紫雲自治縣小坡腳湯氏生態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018 年先後被評為省、市、縣脫貧攻堅優秀共產黨員。2020 年先後被團省委、團市委、團縣委聯合相關部門授予“優秀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稱號。2020 年合作社被評為安順市龍頭企業,2021年合作社入選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湯正潔曾服役於中國人民解放軍 95437 部隊,服役期間獲得5.12抗震救災嘉獎、集體三等功。
2007年12月,懷著心生嚮往的“飛向藍天”夢,湯正潔告別家鄉父老,踏上從安順開往成都的“送軍專列”,開始了自己夢中的空軍之旅。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地震,湯正潔積極響應號召,主動請纓前往救災現場,抗震救災結束後,湯正潔榮獲先進個人。2015年,城鎮化、產業結構調整、脫貧攻堅等一批關注貴州發展的新聞引起了湯正潔的注意,他一邊著手規劃著家鄉農業產業發展的構想,一邊保持軍人特有的韌性帶著戰友奪標取冠,同年12月,湯正潔懷揣著“優秀士官”的榮譽離開了部隊,回到闊別八年的家鄉。
退役返鄉的湯正潔沒有閒著,一心撲在了農業產業的試驗上。為了選擇產業,湯正潔先後到過廣東、山東、雲南、福建、新疆等地,考察鮮果種植的環境和銷售渠道,學習瓜果種植技術,學習經濟作物種植技術,收集了從部隊轉業回鄉創業的第一手資料。
跑了市場,看了產業基地,有了自己的試驗種植結果,湯正潔的農業產業發展的構想漸向成熟,並開始影響著村中的其他人。2017年,經過撤併的村委班子需要配強,貓營鎮黨委入村開展調查時,湯正潔的聲譽在群眾中反響很好,後經組織醞釀、培養,他被選為牛場坡村黨支部副書記。
做了村官,不忘自己就是一名黨員。“做群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是群眾選我的真正需要。”在村委任職的時間裡,湯正潔大多時間赴在田間地頭,跟著群眾學種植,指導群眾學改造,走著專家的路線,幹著百姓的操勞。那些日子,當地的群眾都對這個退役軍人有一種發自肺腑的敬畏,“湯支書對家有情,對群眾有愛,為人親和”的形象也在十里八鄉群眾的心中樹立了起來。
退伍不退軍人本色的湯正潔,本著“在軍為國、返鄉為民”的創業精神,經過多方籌集,於2017年投資100萬元成立了紫雲自治縣小坡腳湯氏生態農業農民合作社。透過逐戶動員走訪,合作社成立才一個月,就成功流轉土地近300畝。透過土質檢測、育苗管護到大棚改造、土地翻耕、組織貧困戶入園培訓、土地流轉資金付給、再到生態理念的灌輸……2018年,小坡腳西瓜生態種植基地裡產出了“特小鳳”西瓜品種,紅極果蔬市場,成了當地市場的生態型水果精品,土地流轉量也達到預期極限350畝,帶動貧困家庭就業21戶,35名貧困群眾作為基地固定職工,開始領取月薪工資。
山川纏綿,四野軍綠。湯正潔從空軍的藍,變身為致富帶頭人的綠,期間的過程,讓許多群眾從中受益增收的同時還學到了種植技術,這無疑是一次樸實且成功的轉身。為擴大種植規模,助力鄉村振興,今年,湯正潔透過聯戶聯營分基地模式在大營鎮發展了4個西瓜種植分基地,與農戶實現利益聯結,共同富裕。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4
一、個人簡介
馬xx,女,1986年9月生,漢族,邢臺南宮人,中共黨員,學歷碩士,畢業院校上海師範大學。2012年至2019年任靈壽縣大學生村官,現任靈壽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主任。馬xx在村官任職期間,切實履行村官職責,紮根基層幹事創業,立足靈壽特色農村資源優勢,領辦實體,開展品牌培育,建立產品標準,發起成立產業協會,成功申報註冊“靈壽醃肉”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著力發展了靈壽特色醃肉產業,推動醃肉產業實現品牌化、標準化、規模化,並透過訂單幫扶方式,帶動農民增收,示範帶動作用強,對推動靈壽特色產業發展貢獻突出。
二、詳細事蹟
馬xx在村官任職期間,發起成立靈壽縣醃肉特色產業專案,該專案採用“公司+協會+農戶+合作社”的模式,按照三產融合的理念,以醃肉加工為帶動,向前延伸訂單幫扶與農戶合作,帶動農民發展生豬養殖;向後延伸發展精深加工、營銷及服務業,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及餐飲服務一體化經營,透過促進靈壽醃肉特色產業鏈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
1、走訪調研,挖掘靈壽特色。
靈壽是戰國時期中山國都城,歷史悠久,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歷史文化資源。醃肉是靈壽地方特色名吃,聲名遠播,但醃肉作為地方名優特產,卻並沒有很好的實現商品化、品牌化,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沒有充分挖掘。馬xx透過深入的走訪調研,瞭解醃肉工藝、特色、文化,認為可以推動醃肉實現產業化發展。
2、領辦實體,立志小產品做出大產業。
馬xx在2016年6月註冊了靈壽縣束脩齋食品有限公司,註冊資金300萬,公司使命和目標為“匠心小產品,做出大產業”,以靈壽醃肉為主打,圍繞醃肉這一地方特色,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並不斷拓展產業多種功能,整合醃肉上下產業鏈,實現三產融合發展。公司在2018年10被認定為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
3、註冊商標,紮根品質,開展品牌培育。
公司成立以來,先後註冊了單品類商標“漫山飛豬”和全品類農產品商標“靈山壽水”、“靈靈和壽壽”。山區村民多養豬,“漫山飛豬”是山區景象的真實寫照,也承載著企業的美好願景,希望讓靈壽漫山的豬飛出去,讓山區的百姓富起來。透過培育醃肉品牌“漫山飛豬”,在將醃肉做深做精的基礎上,進行品類延伸,打造全品類的農產品品牌“靈山壽水”、“靈靈和壽壽”,推動我縣核桃、板栗、食用菌等其他特色農產品專案全面發展。並從選材、工藝等方面,設定多道質量關卡,建立產品標準,確保品質,有力的推動了醃肉產業實現品牌化、標準化。
4、發起成立協會,成功申報註冊“靈壽醃肉”地理標誌證明商標。
馬xx在2017年發起成立了靈壽縣醃肉協會,成功申報註冊了“靈壽醃肉”地理標誌證明商標。“靈壽醃肉”的地標屬性,使其成為“土特產”中的精品,“靈壽醃肉”區域公共品牌的發展,對培育地方特色主導產業,打造地域品牌,促進產業叢集培育,發展區域經濟,推進鄉村振興有重要作用。
5、訂單幫扶,就業帶動,助農增收。
該專案把幫助農民增收作為工作重點,採用訂單幫扶的方式,已累計與近200戶農戶合作,帶動農民發展生豬養殖,合作農戶戶均增收4000元。透過發展農產品加工、儲藏、銷售、服務等融合經營,也有效促進了農村貧困勞動力向加工業、養殖業、和服務業轉移,累計帶動人口約600人,服務人口約2000人,提供就業崗位21人。
6、電商+實體店,解決農產品銷售難題。
該專案透過電商+實體,搭建營銷體系。線上開通淘寶店、拼多多店、企業官方抖音賬號,並開通“靈壽印象漫山飛豬”微博,透過微博打造一個靈壽醃肉資訊交流地;線下開設了靈壽縣城第一家醃肉實體店。以醃肉為主打,同時帶動靈壽紅薯、粉條、食用菌等其他特產銷售,2020年銷售額突破500萬。
7、縣長主推,靈壽醃肉品牌影響力不斷提高。
2020年4月20日靈壽縣《縣長來了》淘寶直播活動,靈壽縣委副書記、縣長馮素偉攜“縣長天團”走進直播間,推介靈壽好物,“漫山飛豬”醃肉被選為縣長直播主推產品。2020年6月18日,共青團中央、靈壽縣政府共同主辦的騰訊QQ直播助農河北靈壽分場,國家發改委掛職副縣長帶貨“漫山飛豬”醃肉,有“縣長背書”的直播也讓消費者對“漫山飛豬”品牌更加信賴。
隨著鄉村振興的大力推進,作為一名基層工作人員,馬xx說她將立足本職工作,持續推動靈壽特色產業發展,爭取為靈壽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做出更大貢獻。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5
這束光,對南源村鍾明義而言,就是鄉村,就是鄉土鄉親。
2015年,27歲的鐘明義從華燈璀璨的城市毅然回到家鄉--南源村。或有不甘,亦是選擇,遠離無數人眼中的“詩和遠方”,回到許多年輕人可能會“敬而遠之”的農村,而且南源村還是山區村、貧困村,交通等基礎設施落後,生活不便……
“我也不知道是對是錯,但我覺得,村裡有為我準備的工作。”鍾明義說,“農村嘛,要發展,總要有青年人,所以我回來了。”7年時間如白駒過隙,從村裡的團委書記到支部書記,一步一個腳印,見證了南源村脫貧摘帽、83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屯屯通水泥路、香菇產業集體經濟從無到有……面貌一新的同時,自己心中那份不甘早已褪去,親人的不解變成了支援,那束光照亮了當初無悔的選擇。“我是農村長大的孩子,給老百姓做些事應該,雖然現在脫貧了,勝利了,但是鄉村振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更多的年輕人回來,在這裡成長、奉獻。”鍾明義說。
近年來,荔浦市花篢鎮廣大團員和青年緊跟時代的步伐,用實際行動踐行了“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發揚了中國青年永久奮鬥的光榮傳統,永遠跟黨走,奮進新徵程!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6
農村這片廣闊的天地,蘊藏著無限的生機與希望。隨著鄉村振興的大幕徐徐拉開,越來越多的人懷揣夢想投身其間,其中不乏有志向的年輕人,他們主動選擇回鄉創業、就業,成為推動鄉村振興路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胡楊:回鄉採蘑菇的95後女孩
胡楊的家鄉位於小興安嶺腳下的伊春,跟東北的很多鄉村一樣,大多數年輕人都去往了城市生活。用胡楊自己的話就是:“去城鎮上走一圈,連80後都很少看到,大家讀完大學就走了。”
可是胡楊卻留了下來。
2019年畢業後,胡楊就回到了家鄉。她沒有留戀大城市的繁華,相反她更喜歡鄉村的純樸與自然。據瞭解,在200多戶人家的村裡,胡楊是唯一留在家裡的95後。
為此,胡楊還引起了鄉親們的誤解,以為她在家無所事事,成天就是到處晃盪,很沒出息。
實際上,胡楊有自己的打算。家鄉的山美水美,物產豐富,這裡的人世代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很少人想到要把家鄉推廣到外界。為此,胡楊結合家鄉實際情況,選擇了做電商,透過拍攝短影片,推介家鄉,推介家鄉的物產。很多人被她手機拍攝下的恬靜的鄉村生活所吸引,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胡楊的短影片賬號擁有了近百萬粉絲。
藉助短影片直播平臺,她創立了自己的品牌,成功賣出了家鄉的蘑菇、木耳等農產品。胡楊下一步打算擴大商品種類,跳出村莊裡的熟人社會,開發更多農副產品。
從大學畢業生到採蘑菇的女孩,影片裡的胡楊成功轉身。在她的眼裡,家鄉到處都是寶,在山裡靜等著人們去開發。胡楊說,將來等產業做大了,要僱更多人篩選、打包,讓鄉親們都享受到網際網路的普惠,一起富起來。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7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正在從大城市返鄉創業。村裡有了年輕人就有了活力,在帶動家鄉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他們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周科學也是眾多返鄉創業青年中的一員,只是創業的路並非都是一帆風順。
2013年,在廣州闖蕩的周科學回到了家鄉平江縣,他感興趣於家鄉的文化和手藝,透過一番考察,周科學開發了穀雨煙茶品牌,致力於家鄉土特產品的開發。但由於經驗不足,他的穀雨煙茶專案一度中斷,這讓周科學一籌莫展。
緊要關頭,周科學的專案遇到了轉機。
那是2019年的3月,周科學參加了碧桂園“青創10萬+”返鄉紮根創業青年清華研修班,這個研修班是企業專門為平江返鄉創業青年開設,致力於提高青年們的創富帶貧技能,這幫了很多年輕人的大忙。
周科學更是從中獲得巨大收穫。他不僅學到了創業本領,還獲得了碧桂園提供的50萬債權投資,讓曾經的穀雨煙茶專案起死回生,繼續落地經營。
至今年9月中旬,生產穀雨煙茶的湖南古茶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產值已突破700萬元。周科學說,公司自有和輻射的茶園有2000多畝,幫助1140名群眾增加了收入。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8
距離平江1500公里的四川昭覺,同樣也有個95後年輕人正在帶領著家鄉人民奔向致富路。
18歲之前的鄭吃合從小生活在大涼山,“住著土坯房,與牛羊同吃同睡”,為了更好的生活,他選擇外出打工。“外面的世界並不如想象中那般美好”,這是彝族青年鄭吃合的切身感受。
2015年,鄭吃合離開家鄉——四川省昭覺縣三河村,來到廣州。他在電子廠當過工人,也做過建築工人,艱苦生活的背後,深深感受到有一項技能的重要性。
一年後,鄭吃合來到江西一家養豬場打工,想專心學一門技術。在豬場,看到大貨車將一車車的豬拉往屠宰場,鄭吃合忽然想到了家鄉的烏金豬,覺得自己也可以搞個養豬場試試,透過專業化養豬,發展家鄉的特色產業,總會比在外面打工強。
說幹就幹。2017年8月,鄭吃合返回家鄉,開始養豬創業。在不被理解,缺乏資金的情況下,鄭吃合沒有放棄。2019年,鄭吃合把第一批豬仔養肥了,一下就賣了10頭豬,總共賺了3萬多元,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可把家裡人都樂壞了。
後來,許多鄉親都來參觀學習,開始相信規模化養殖烏金豬也可以致富。鄭吃合儼然成了村裡人的青年榜樣,而他心裡的夢想也更大了。今年,鄭吃合在碧桂園幫扶下擴建豬舍,建立了烏金豬產業示範基地,擴大了養殖規模,共同推動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了全村貧困戶脫貧致富。
除此之外,碧桂園還透過國強公益基金會旗下社會公益企業對烏金豬進行了統一收購,並透過電商平臺及線下門店幫助銷售。“不僅幫扶養豬,連銷售渠道也解決了。”鄭吃合對於外界幫扶的力度感到十分幸運,他也有自己的計劃和想法,“外面的人不瞭解家鄉的烏金豬,即使有錢也買不到這樣原生態的豬肉。”接下來,他希望擴大養豬場的規模,把烏金豬做成一個品牌,銷售到四川省外,甚至是全國各地。
年輕人回來了,鄉村振興有了更多年輕血液。實際上,以胡楊、周科學等為代表的返鄉創業青年的故事還有很多,他們沒有流連大城市的繁華,而是致力於家鄉特色產業的開發和推廣,逐夢在帶動家鄉人民脫貧致富的路上。年輕人是鄉村振興的生力軍,在新的發展階段,在農村大有可為,希望更多像他們一樣的年輕人能夠走進農村,留在農村,建設農村。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9
現任山東省菏澤市曹縣萬畝荷塘水產種養殖專業合作社長、曹縣萬畝荷塘米業有限公司法人、曹縣萬畝荷塘生態園法人。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爭做“家國情懷”的新時代創業青年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邁入新時代,新時代青年應該樹立起遠大理想,將實現人生價值的“小我”融入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大我”之中,在農村的廣闊天地上展現新作為、建功新時代。張哲瑜是一名90後,從小在農村長大,對農村有著天然的深厚感情。2013年山東財政大學畢業後,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但他毅然選擇了回到魂牽夢繞的家鄉創業奮鬥,去實現自己的農業夢、鄉村夢。立足曹縣魏灣鎮黃河故道溼地的資源優勢,成立了曹縣萬畝荷塘水產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經過六年的不懈努力,發展成為集種植養殖、旅遊觀光、農產品開發、文創產品研發銷售為一體,一二三產業相互融合的多元化合作社。在實現帶動鄉村產業發展的同時,他也向個人夢想目標邁進了一大步。
永久奮鬥、砥礪前行,爭做“擔當作為”的新時代創業青年
“奮鬥拼搏時、青春恰自來”。唯有永久奮鬥、永不氣餒,人生理想的風帆才能揚起。回顧幾年來農村創業奮鬥的歷程,往往是荊棘叢生、充滿坎坷。張哲瑜也曾經沮喪過、失落過,但從來沒有退縮過、放棄過。因為這裡有他深愛著的土地。“生命不息、奮鬥不止”。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援幫助下,張哲瑜從挫折困難中不斷奮起,持續加強學習、錘鍊過硬本領,用青春和汗水創造新業績、開創新天地。自合作社成立以來,張哲瑜採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種植面積3000畝,服務帶動群眾200多戶,戶均每年增收3000多元,使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實現了有效連線;同時,張哲瑜為附近農民提供就業,帶動就業70人,同時注重吸納老弱病殘群體務工,僱傭五保戶、貧困戶、殘疾人7人,實現了“一人就業、脫貧一戶”、造福鄉里的社會效應。
敢為人先、創新發展,爭做 “走在前列”的新時代創業青年
“敢為天下先,愛拼才會贏”。青年如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理應走在時代前列,敢於開風氣之先,在創新創造中飛揚青春。張哲瑜立足曹縣魏灣大米、蓮藕、荷花等特色資源,於2015年成立萬畝荷塘米業有限公司,取得全縣唯一一個水稻生產許可認證、註冊“曹州萬畝荷塘”“魏灣三庫”“醉美魏灣”等17個商標,將魏灣大米做成禮品包裝入市銷售,同時,張哲瑜注重產品研發,延伸產業鏈條,大力推進蓮藕產業發展,將蓮藕加工成蓮藕罐頭,將幹荷葉、幹蓮蓬等製成乾花擺件,將蓮子製成蓮子手串,將荷葉製成荷葉茶,荷花產品的效益大幅提高、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有效拉動了當地農民經濟水平。
作為新時代返鄉創業青年,張哲瑜表示,下一步將做好以下幾點:一是拓展生產經營領域,建立高效農業示範基地,繼續流轉1000畝稻田進行水稻—大閘蟹套養種植養殖,提高水田畝產效益,帶動周邊群眾發展致富。二是大力發展文創旅遊,與工藝美術學院合作,圍繞“荷”、“蓮”兩大主題,加大產品研發、創新文化內涵、拉長產業鏈條,形成獨具特色的“荷蓮”文化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同時進一步提升萬畝荷塘品牌的知曉度和影響力。三是培育本地鄉土人才,透過示範引領、結對幫扶等形式,帶動更多青年參與農村創業,真正讓農業成為讓人羨慕的行業,讓農村成為讓人嚮往的地方。
張哲瑜先後榮獲泛海揚帆“山東省大學生創業大賽三等獎”“曹縣返鄉創業之星”“曹縣第一屆大學生創業大賽三等獎”“菏澤市大學生創業之星”“菏澤市鄉村好青年標兵”“菏澤市五四青年獎章”“第四屆菏澤市鄉村之星”“菏澤市創業致富帶頭青年”“中國創翼菏澤市第六屆創業大賽優秀企業獎”“山東省第七屆齊魯鄉村之星”,為當地旅遊業、農產品加工業、人員就業起到了推動作用,為家鄉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10
xx,19xx年x月出生,中共黨員,19xx年x月入伍,19xx年x月退伍,xx縣xx鎮xx村黨支部書記。作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他充分發揮黨支部領導核心作用,秉持軍人保家衛國的責任意識,想群眾所想、急群眾所急、解群眾之所困,以“三變改革”為有力抓手,壯大村集體經濟,帶領全村居民脫貧致富,以改善人居環境及精神文化建設為重點,帶領村委班子成員,迎難而上、紮實工作,全方位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把xx村打造成為環境美麗、農民富裕、產業興旺、品質提升的美里鄉村。
20xx年x月,xx縣xx鎮xx村退役軍人xx當選了該村新一屆黨支部書記。他上任當村支書,意味著他要放棄常年在西安經營的高薪酬生意。xx猶記每次回到村裡,鄉親們圍住他問長問短,看著老鄉們期盼的眼神和xx村貧窮落後的面貌,他的內心五味雜陳。這些年,無論走多遠,最惦記的還是這個生他養他的老地方,他決定放棄西安的事業,回到生他養他的地方,讓鄉親們也富起來,讓xx村舊貌換新顏。
一、凝聚班子的戰鬥力
自xx年換屆任職後,發現村裡存在問題很多,也很嚴重,如一盤散沙,可如何要處理好這些問題的整合,對我這樣的一個新手真的也是難上加難,經村兩委多次和村裡的老黨員,老同志群眾代表探討,研究,商議後,最終我們把這些歷史遺留下來的問題,得到了妥善善解決,村風,村貌有了很大的變化提高,村裡現在不但團結安定,文明和詣,還被列為先進重點文明村。只有解決好問題安穩,才能有下一步的發展。
二、決戰決勝脫貧攻堅
開展脫貧攻堅以來,該同志始終戰鬥在脫貧攻堅一線,完成了全村x戶x人脫貧,帶領群眾走上了幸福小康路。他始終堅信“用自己的耐心、真心一定可以換取貧困戶的放心”,經常“到戶中、面對面”入戶瞭解農戶困難,對本村所有貧困戶的家庭實際情況均能做到“情況清、底子明、瞭如指掌”,並且能真正做到把貧困戶當做自己的親人,針對貧困戶的困難需求,能夠及時到戶瞭解並幫助解決,在當地老百姓口中得到了一致好評。
三、產業發展創益明顯
他上任後發現,xx村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全村土地閒置荒蕪,村集體經濟落後,主導產業薄弱,在家群眾增收困難,村民人心渙散。面對這樣的現狀,他帶領村兩委班子在深入學習中轉變思路,在一系列的探索過程中,結合“三變”改革,圍繞盤活集體資產、農村土地、林地、資本、勞動力、技術等資源要素,啟用發展潛能,先後到山東壽光考察溫棚種植,陝南革命老區柞水,天津毛家裕,楊凌農高會等地學習考察;為了使“死資源”變成“活資產”,他決定流轉本村土地,使村民有一個長效穩定的收入。20xx年x月成立xx縣xx鎮xx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採用三變改革六步法,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20xx年x月,合作社流轉川地x畝來發展蔬菜大棚專案,建成標準大棚x個,同時大棚基地設施配套x噸蓄水池,管網,電,路,太陽路燈等均己建設安裝完成,帶動全村x戶x人增收,同時,大棚種植專案僱傭貧困勞動力x餘人,戶均家庭務工收入增加xx元,這樣不但增加村民的收入,同時還能壯大集體經濟,儘早實現全村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另一方面流轉土地x畝用於栽培高標準、高品質紅薯,預計穩定增產x%,可直接帶動x戶x人增收。腰包鼓起來,日子美起來。看著鄉親們的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他說,再苦再累都值了。
四、基礎設施大變樣
村民富裕起來後,村裡的基礎設施建設不能落後,他多方爭取,積極協調,依託政府和社會力量,解決了鄉親們吃水難的問題,新建x口水井,維修x水井;同時打造村委陣地,對陣地會議室打造和牆面,亮化燈,廣場運動器材的安裝打造,全村路燈的更換x多盞,熱水器x個,新式電錶x餘戶,硬化村裡道路一公里,為全村新建廁所x戶;同時發展紅薯產業一百畝,建成可容納x人的幸福家園,爭取x萬包大棚河提解決了父老鄉親們的出行難,用電方便問題,提高了我村形象硬體設施建設,面貌煥然一新。
五、激發群眾內生動力
20xx年中秋節,舉辦了xx新民風表彰暨中秋大會,為了調動村民們的積極性和凝聚力,評出10名個人先進進行表彰,透過表彰,大力弘揚道德模範的無私奉獻精神,教育引導廣大村民,以道德為榜樣,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從而弘揚社會正氣,倡導時代新風,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質,深入推進全村公民道德建設,助力脫貧攻堅。同時營造出勤勞致富光榮、安於貧困可恥的社會新風氣,形成講文明、樹新風的良好社會風尚。
六、團結老兵共創共建戰疫一線勇敢逆行行
作為xx村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為更好地服務退役老兵、團結退役老兵,他採取網格化管理模式,同時建檔立卡,每一名退役軍人一戶一檔,收集訴求與建議,定期召開座談會,交流紅色基因故事、致力軍人精神傳承。將優秀退役軍人延維浩選為村環境衛生監督員,號召退役軍人群體參與村集體建設,以軍人精神的引領示範作用營造全村積極進取氛圍。
七、戰役一線勇敢逆行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他衝在疫情防控一線,為群眾築起一道堅固防線。他從臘月二十八接到鎮疫情防控工作任務後,即刻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帶領村兩委成員,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人員,衝在疫情防控工作一線,帶頭做好疫情防控宣傳,透過網格細化,班子成員與網格員一起挨家挨戶走訪宣傳,確保戶戶到位、人人知曉。為切實把“內防輸出、外防輸入”落到實處,在村各出入口設立卡點,嚴格落實24小時值班值守,嚴格排查勸返外來車輛及行人。值班值守期間,他總是主動值夜班,把困難留給自己,把方便留給其他同志,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貢獻了力量。
作為一名退役軍人,始終堅守著軍人的性格和氣質、紀律性和無私奉獻精神,時時處處彰顯著一名退役老兵良好政治素養和赤膽忠誠,是退役軍人中的優秀代表,是一面旗幟。作為村黨支部書記,他始終牢記黨的初心與使命,不計個人得失,為了全體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不遺餘力。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11
吳鋒,男,漢族,1979年10月出生,現任壩羊鎮新山村黨支部書記、新山村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經理。2014年10月以前,吳鋒在浙江寧波辦廠,在回鄉探親的過程中,偶然從村幹部口中瞭解到壩羊鎮正舉全鎮之力發展茶業產業,經濟環保,前景廣闊,新山村正在積極響應號召發展茶產業,併成立了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這個訊息讓年輕的吳鋒怦然心動,使他萌生了在家門口創業的念頭。在新山村黨支部的誠摯邀請下,他最終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加入新山村茶葉種植合作社並任合作社經理,同時將浙江寧波的工廠變賣把資金全部投入茶葉種植,從此為家鄉的發展事業奮鬥,並與茶葉結下了不解之緣。
2014年冬天,在壩羊鎮黨委決定將新山村打造成生態茶鄉的重點村時,部分群眾跳出來唱反調,不予支援,有的雖然嘴上不說,但實際持觀望態度。因為在新山村,祖祖輩輩都是靠土地養家餬口,土地歷來是百姓的“命根子”,不願輕易讓出。但是吳鋒認為鄉親們不是那種不通情達理的人,為了不耽誤群眾白天做農活,吳鋒只好利用晚上時間騎著摩托車挨家挨戶走訪,同群眾“拉家常”,向群眾宣傳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政策,認真分析發展茶產業的市場前景,與群眾算經濟賬,動員他們拿出土地發展茶產業。功夫不負有心人,透過吳鋒的不懈努力,新山村600餘戶村民一致同意發展茶產業,紛紛拿出土地,或流轉出租、或入股分紅,積極支援新山村打造生態茶園。
如今的吳鋒,依舊每天在茶山上忙上忙下。而他也因為優異的表現,被黨組織吸收為一名黨員,並在2021年10月黨支部換屆選舉中,被新山村黨員群眾選舉為新山村黨支部書記。
新山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採取“村支兩委+合作社+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方式發展茶葉產業,入股的社員,除在毛收入中按照一定比例進行分紅外,在合作社務工的,還能獲取務工收入。在新山村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後,吳鋒同志對黨支部班子進行整頓,切實把提升村黨組織戰鬥力、凝聚力作為首要工作任務來抓,並且根據新時期農村工作發展的`需要,要求班子成員有針對性地學習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同時,在村內實行發展重大事項“支部提、黨員大會議、群眾代表評、村民大會定”的民主管理機制,形成“支部帶隊伍抓班子,幹部帶黨員抓示範,黨員帶群眾抓發展,人才帶資源抓專案”的工作格局。緊緊圍繞“以黨建促發展,以發展促黨建”的發展理念,按照“三權”促“三變”的發展思路,結合村情實際,探索出了“以產促村、以村帶產、產村同步”的產村相融發展新路子。
近年來,新山村在鎮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兩委”班子成員的共同努力下,以建立省級先進示範村委為目標,搭乘省市縣鎮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列車”,大力發展產業種植,不斷髮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目前,全村建成茶園8400畝,佔全鎮茶葉總面積的23.33%,茶葉加工廠兩個,每年解決1400餘人就業問題,其中貧困戶500餘人,為壩羊鞏固脫貧成果,接續鄉村振興打下堅實的基礎。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12
XXX,男,漢族,1978年12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20xx年以來一直參與鄉村振興工作。6年來,他一直埋頭本職工作,踏踏實實,任勞任怨。得到領導和廣大幹部群眾的一致認可和好評。
一、不斷充實自己,提升工作能力
在XXX縣的鄉村振興領域,XXX的業務能力水平是得到了廣大基層幹部的認可。而這一切來源於他對業務和政策不斷的學習和執著。為做好鄉村振興工作,自參與工作以來, 自從投身鄉村振興工作以來,他兢兢業業,銳意進取,全力拼搏,為推動全縣鄉村振興工作,貢獻了自己的全部熱情和力量。
以身作則,率先垂範。資料統計工作是做好本職工作的基礎和前提。在剛開始這項工作的時候,他面臨的是一個從無到有,一窮二白的資料庫。在工作開展初期,幫扶物件的資料變化較大,而且所有人都在進行系統錄入,系統經常卡頓或癱瘓,增加了系統資料錄入難度。為了迴避各地登入的高峰,他和鄉鎮的專幹人員、系統錄入人員十餘人採取錯峰錄入的方式。他們每天早上三點至八點,中午等其他地方的工作人員吃飯休息的時間,他們開始錄入,晚七點至十點在單位進行集中錄入系統。已過不惑之年的他和年輕人一樣連續工作,經常錄入的眼睛都花了,看資料和表格都重影,滑鼠都點不準位置。為做好幫扶物件的識別,動態管理、退出等系列工作,他和XXX辦、鄉鎮的基層同志一起,研究方案、琢磨流程、假設各種可能出現的困難和問題以及解決的辦法。看似簡單的工作,但是卻涉及廣大農村群眾的切身利益,具體的流程、環節把握不好,就容易引發矛盾,增加不穩定因素。為此,他和全縣的XXX幹部始終嚴格要求全縣X個鄉鎮X個行政村嚴格按照規定的流程、步驟開展相關工作。在幫扶物件識別和退出上,嚴格遵守識別和退出流程,確保識別和退出工作嚴謹規範,經得起時間和群眾的檢驗。為了讓廣大幫扶幹部能準確做好建檔工作,他還製作工作流程及時間安排、相關表格填寫模板和說明以及動態管理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以保證動態管理工作順利進行。他還和同事到各鄉鎮給幫扶單位、駐村工作隊、村兩委開展培訓,講解流程和注意事項。在期間,他走遍了全縣XX個村。
任勞任怨,默默奉獻。為了做好全縣動相關業務解答,他公開了自己的聯絡方式,全縣的幫扶責任人、村兩委、駐村工作隊、鄉鎮工作人員,隨時有問題可以隨時諮詢,無論早晚、節假日都能得到他的認真細緻解答。那段時間,他每天都能接到100多個各類詢問電話。電話打到沒電是常事,以至於有一段時間他曾經想把手機從智慧手機換成電池更抗用的老人機。幾年裡,他沒有休過年假,晚上經常加班到半夜,春節期間也僅休息了四天時間,“五加二,白加黑”,成為他工作是日常寫照。為使低收入家庭符合條件的子女都能享受到這項些惠民政策。在每次發放之前他都要對學生申報的材料逐頁逐項稽核,比對往年度享受過補貼而當年未申報的學生名單,逐個聯絡確認,以免學生錯過申報機會,保證符合條件的學生應補盡補。
三、默默奉獻,善作善為
都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他也不例外,他愛人是老師,還是班主任,每天早出晚歸,孩子外地讀高中,家中老人體弱多病,都需人悉心照看與陪伴,儘管如此,為了全縣的工作,他在工作上投入了自己全部精力,舍小家、為大家,每每想到這,都感到對家庭的深深愧疚。這幾年來,為了做好各項工作,他不知道犧牲了多少雙休日,不記得獻出多少個“白加黑”,面對女兒埋怨的語言和妻子抱怨的目光,他只能繼續勤勤懇懇的奮戰在XXX工作上。妻子做腰間盤手術,手術後需要人全程陪護,他只是陪護了2天,工作忙不開,又找親戚幫忙照顧,自己又回到了工作崗位。
他深知,鄉村振興工作任重而道遠,他將以飽滿的熱情繼續投入到全縣的鄉村振興工作中去,不負重託,不辱使命,善作善為,為打贏這場新戰役貢獻自己全部力量。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13
陳德江,預備黨員,畢業於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園林工程專業,現任職來安縣三城鎮三城村團委副書記、扶貧專幹。
家裡都是農民,看著農村人都是靠著土地生活,陳德江畢業後想著回村改變這種單一的模式,於是決定自己回鄉創業。他考慮到農村有限的創業條件和家庭的原因,選擇了養殖創業。但是本身沒有養殖經驗,於是開始四處學習養殖技能。
畢業後,他選擇在明光學習肉鴿養殖,租借場地併購置了500對種鴿開始養殖。因為靠近一家大型肉鴿養殖場,可以一邊學習人家的經驗,一邊利用自己購置的500對種鴿積累經驗。經過一年半的摸索和學習,自己的鴿子養殖廠初具規模,並且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於是,他開始返回自己的家鄉,開始自己的創業之路,在村裡建立了自己的肉鴿養殖廠。透過一年多的自主學習和多次外出考察別家的鴿廠養殖模式,發現自己的養殖模式太過單一,於是開始考慮改變。為了利用鴿子糞便和減少汙染的考慮,種植葡萄是個很好的選擇,利用鴿子糞便給葡萄施肥,農家肥滋養著葡萄,葡萄種植效果很好。
正式成立了飛騰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作為一名村幹部,他開始帶動村裡發展這種模式共同致富,合作社成員開始種植葡萄,改變了種植糧食的單一模式。在養殖的這段時間裡,經過不斷的學習探究,發現肉鴿的消化系統不是很好,對於吃掉的糧食只能有百分之三十的利用,剩餘的百分之七十的糧食的營養成分都隨著糞便充作了肥料,大大的造成了浪費,加大了養殖成本。
由於鴿子的糞便含有百分之七十的糧食成分,開始學習鴿子糞便再加工成飼料,在原有的養殖模式裡再加入養豬環節,形成一個生態養殖鏈,糧食喂鴿子,鴿子糞便再加工成豬用飼料,投入養豬,充分發揮物盡其用,減少養殖環節中的浪費的同時增加養殖收益。養豬過程中產生的糞便再投入到葡萄種植的肥料中,減少了化學肥料的使用,降低了葡萄種植的成本,也解決了養殖過程中的環境汙染,做到了生態養殖。
社會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群眾是閱卷人,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每一名黨員幹部都應樹立群眾觀念,心繫百姓,肯下繡花的功夫、打造精品工程。陳德江在創業的道路上一再摸索,不怕苦不怕累,作為一名幹部、一名預備黨員,他時刻謹記自己的使命,讓鄉親們和自己共同致富。陳德江依然會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不懈奮鬥下去,因為他始終相信,三城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14
李xx,男,1986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青年民營企業家,現任xx縣西澤坨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作為回村任職的大學生,大學畢業後,他俯下身子、親力親為,帶領村“兩委”幹部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落成溫泉城專案,規範執行自建幼兒園,改造運動健身館,建造民俗文化館,籌劃建設文娛活動廣場及黨建文化廣場,使一個街道不整齊、環境髒亂差的落後村莊,實現了美麗蛻變。
他始終堅持重在教育、硬在思想的管理理念,不斷加大黨員教育管理力度。任職後,他每名黨員必訪、困難群眾必訪、現任村幹部必訪,把思想好、責任強、能吃苦耐勞、有奉獻精神的大學生納入村“兩委”骨幹後備幹部人才庫,鼓勵他們堅定理想信念、明確參選目的、增強競選信心,紮根農村,勇挑重擔。結合開展“三學三增”活動,使他們更多地與黨員、群眾接觸交流,掌握開展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為他們進入村“兩委”班子“鋪路搭橋”。該同志帶頭對照標準給自己照鏡子,每月召開一次全黨評價會,站好崗,守好責,履行承諾。定期邀請鎮包片、包村幹部結合重點工作到村講黨課,安排老書記老黨員輪流講黨史村史,聘請黨校老師入村專題輔導方針政策,七一、十一組織黨員到樂亭李大釗紀念館、全國文明村xx縣姚王莊鎮李營村等周邊教育基地現場學習。為保證學習覆蓋率,帶頭“送學”“寄學”,村內4名年老多病黨員和2名隨子女在外居住的黨員,每次都將學習材料、會議記錄影印一份,送至他們手中或發至外地黨員子女的微信。
他始終堅持開門納諫、走在黨員群眾中間尋找村級事務管理的路徑。在村中分類設定文明宣傳崗、致富帶富崗、環境衛生崗等12個崗位,24名黨員參與其中,村內專門制定展示牌,將黨員定崗及服務村民情況明崗公示。嚴把發展程式,加強過程管理,切實把好黨員“入口”關,發展黨員始終做到“三個堅持”:堅持發展立場堅定、政治表現好的人,堅持培養致富能手、高學歷人才和退役軍人,堅持培養工作積極、維護大局、支援村內工作的人。黨支部建立了“兩委”幹部近親屬備案制度,發展黨員時集體討論,嚴格審查,防止“近親繁殖”。他把每名黨員視為“家庭”成員,真情關愛,傾心幫助,不斷提升黨員的認同感、榮譽感。工作中尊重黨員,保障黨員權利,給話語權,黨員聲音必聽,黨員建議必回;生活中關心黨員,支部定期走訪慰問老黨員、生活困難黨員,每逢節假日,該同志自掏腰包以支部名義慰問,累計達到6萬元;發展上支援黨員,利用個人企業優勢,定期給黨員免費培訓技能,使他們掌握一技之長;村務上依靠黨員,所有村務向黨員公開、接受黨員審議,收到黨員意見建議35條,採納落實21條。
他堅持帶領村“兩委”解放思想、真抓實幹,嚴格履行職責,定目標、找路徑,謀劃村莊發展,大刀闊斧進行美麗鄉村建設。投資80萬元,建成佔地11.3畝的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和排球場、籃球場、羽毛球館。投資45萬元將村委會辦公室擴建成二層樓,16間房屋建築面積達448平米,重修文化廣場7700平米。在辦公樓一層專門謀劃建設一間民俗展館。主、副街道新增硬化路面3500,硬化率達100%,實現戶戶通。鋪設水泥磚6000平米、瀝青路面4000平方米,村內整體路網布局合理。新安裝路燈80盞,共達到285盞,主、副街道全部實現亮化。在原有綠化基礎上又栽植龍爪槐和低矮綠化苗木。村北綠化帶補栽海棠、衛矛、松樹等綠化苗木7020棵,花草7萬株。村西新栽植白蠟2000棵、小黃楊40000株,小型盆栽40000盆,節點小區綠化覆蓋率100%。2020年西澤坨村被被評為省級森林鄉村。
他在擔任唐山騰飛有限公司總經理期間,於2016年獲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稱號,產品出口到多個國家,“根”牌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他致富不忘鄉親,帶領公司積極參與抗旱救災、捐資助學、扶貧幫困、扶弱助殘、脫貧攻堅、鄉村振興、抗擊疫情等活動。2015年為公司貧困職工劉翠霞捐款2萬元,他為身患癌症的職工家屬捐款2萬元;2017年為村內安裝路燈捐款20萬元;2017—2018年捐資助學5萬元;2018年農村面貌改造提升捐款35萬元;2019年建設村兩室捐款18萬元,路面硬化捐款12萬元,綠化捐款8萬元,亮化捐款10萬元;2020年疫情防控捐款5萬元。累計已捐款100多萬元。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15
侯亮,男,33歲,漢族,家中6口人,住勉縣老道寺鎮侯寨村五組,主要從事生豬養殖與飼料營銷。
幾年來,他憑著自己特有的頑強與拼搏,憑著一雙勤勞的手,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打拼,走上富裕之路。家有飼料機2臺,飼料配送車1輛,有現代化大型養豬廠房12棟,年出欄生豬5000頭以上,向社會提供優良三元仔豬4000頭,獲利20多萬元,。多次被縣委、縣政府評為“萬頭豬養殖示範場”、“養殖業大戶”、“致富帶頭人”。
2000年,目光敏銳、富有經濟頭腦的他看到當地糧食價格低,結構調整路難找、種植糧食收入少,本地有種植玉米、大麥的習慣,飼料資源豐富,又有養豬的基礎經驗,又加上生豬行情看好,每頭豬盈利在100元以上,透過市場調查與分析,他決心走科學養豬致富之路。
2000年7月,他克服沒有資金的困難,採取自己拿一點、親戚借一點、朋友幫一點、向信用社貸一點的辦法,投資近2萬元,建成豬舍20多間,購買小仔豬200頭。剛開始沒有科學技術怎麼辦?還得學習,於是他又從書店抱回厚厚幾本科學養豬資料。很快掌握了生豬的繁育、餵養、疾病防治等一整套養豬技,由於他精心管理、科學飼養、定期防疫,加上自己的刻苦鑽研和實踐,飼養的仔豬3個月即育肥出欄,當年就出欄肥豬800多頭,淨獲利1萬多元。侯亮從第一批養豬中嚐到了甜頭,從養殖業中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第二年,又擴大養殖規模,由於科學飼養,當年出欄生豬1000多頭,淨獲利12萬元。
侯亮的手頭有了積蓄,但這些錢如何用,他有自己的打算。在這幾年的養殖實踐中他發現當地生豬品種落後,生產效益差,飼料轉化率低的問題,他決定要解決目前存在於自己場和農戶養殖中的這一難題,他先後到楊凌、四川等地考察,透過調查瞭解後,他決定要甩開膀子大展宏圖,加大投入,擴大圈舍,2002春天,侯亮在親友的幫助下,又投資30萬元,建起現代化的養豬場房,又購買二元母豬200頭,種公豬10頭,實現自繁自養、科學飼養,年出欄肥豬4000頭以上,。年獲利20萬元以上。
侯亮在產業政策的推動下,在省農業廳和市縣政府的重點扶持下,透過引進化良的變肉型豬種,推行標準化生產現在存攔母豬已發展到360多頭,每年向社會提供7000多頭商品仔豬,此外還可向周邊養殖戶提供1500頭優良二元雜交後備母豬,以改良當地的生豬品種。侯亮在自己的豬場裡從品種和飼養管理入手,嚴格實行成本管理,以優良的品種,先進的技術,科學的管理有力地帶動了全縣規模化養殖業發展。
侯亮在養豬的道路上發展起來了,但是他總是想:“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他熱情地鼓勵鄉親們和他一起發展養殖事業,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的養殖經驗傳授給當地農民群眾。為了進一步提高當地農民群眾的養殖效益,侯亮把優良的二元母豬推廣到廣大養殖戶,把飼料轉化率高、生長速度快的三元仔豬提供給養殖戶,並且向他們提供養殖技術及飼料,使他們養豬無後顧之憂。
“以點示範,帶動全鎮”,這是侯亮發展養殖的一大心願在他的帶動和指導下,如今,老道寺鎮發展生豬養殖大戶600多戶,平均每戶年出攔在100頭以上,該鎮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重要之路,使養殖業逐漸成為農村家庭經濟的主導產業,逐步走上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的路子,家庭經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良好勢頭,大大地帶動了本地養殖業的發展,他已成為養殖戶心中一盞不滅的燈塔。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16
有一種樹,沒有筆直的幹,沒有翠綠的葉,不與楊柳為伴,不與松柏爭美,只有在那個荒涼的大地上獨自生長,它就是紅柳樹。在富蘊縣喀拉布勒根鄉,陳邊蕊和張邦榮夫婦就如同紅柳樹一樣紮根在喀拉布勒根鄉喀拉塔斯村。
陳邊蕊和張邦榮家共有5口人,陳邊蕊是一個個體戶,經營煤場;丈夫張邦榮,中國共產黨黨員,退伍軍人,搞運輸,經營空心磚廠。育有一兒一女,兒子張政輝在烏魯木齊武警部隊參軍。女兒張慧怡出嫁後和丈夫一起留在家中幫忙。家裡還有79歲的老母親。他們夫妻結婚多年來,夫妻恩愛,孝敬老人,熱心助人,鄰里和睦,他們用平凡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詮釋了家與愛的真諦。
一、像紅柳一樣紮根於貧瘠的土地
1986年,陳邊蕊不顧家人反對,嫁給什麼也沒有張邦榮。張邦榮是家中的老大,嫁過去後就要跟他的四個弟弟和一個老母親一起生活。陳邊蕊嫁過去以後,沒有嫌棄家中的任何人,每天裡裡外外的忙乎,把家裡打理的井井有條。丈夫外出幹各種工作,掙錢養家。一大家子要生活,孩子也出生了,到處都要用錢。面對現實,她們正視生活中的困難,憑著如紅柳般的堅韌精神,白手起家,在鄉里開辦了第一家煤場。後來,隨著資金積累,夫婦倆又開辦了空心磚廠,靠著不怕吃苦的精神和以誠待人,以信為本的經營理念,煤場和空心磚廠生意日見興隆。她們夫婦倆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她們一邊照顧老人孩子,一邊創業,像紅柳一樣紮根於貧瘠的農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出幸福的生活。如今,兄弟們在哥嫂的幫助下,都已經成家立業。
二、結出一枚枚尊老愛幼的果實
陳邊蕊在生活中尊老愛幼,自結婚就和婆婆一起生活,對待婆婆平日裡噓寒問暖,生病了端茶倒水。每逢老人過生日,陳邊蕊都要給婆婆買一身新衣服。她常說:人人都會老,家家有老人,尊重老人,實際上就是尊重我們自己!關心照顧好老年人的生活,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要求也是應盡的責任,是先輩們傳承下來的寶貴的財富.在父母的言傳身教的影響下,陳邊蕊的兩個孩子也很孝順懂事。女兒張慧怡,昌吉衛校畢業,現和丈夫一起協助父母經營煤場和空心磚廠;兒子張政輝以父親為榜樣,光榮參軍,現在烏魯木齊武警某部隊服役。
三、擎起生命中一片片愛的綠意
有人說,愛如果只停留在一家人之間,那麼這種愛是小愛。陳邊蕊一家把這種愛,這份情延伸到親朋鄰里以及陌生人身上,成就了一種大愛。他們一家一直樂於關心鄰里,只要大家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夫妻二人一定二話不說,儘可能地給予幫助,她們一家的口碑在村裡一直很好,誰家有事都愛找她們幫忙。有誰家孩子上學缺錢,就問陳邊蕊夫婦借;有誰家>婚喪嫁娶,就請陳邊蕊夫婦幫忙;有誰家需要修房子,就找陳邊蕊夫婦幫忙……陳邊蕊夫婦從來不推辭鄉親鄰居的求助,遇到求助又出人又出錢,還出剷車。2010年冬天大雪,道路不通,張邦榮自發的用自家的剷車給鄉親們推開一條路。巴列爾茨村五保戶託海、葉爾蘭年老體弱,還患有殘疾,女兒智障,2012年,陳邊蕊一家透過該鄉愛心驛站得知這一情況後,主動認領這家窮親戚,每年冬天,陳邊蕊一家都會免費供應託海家人燃煤,讓他們能過一個溫暖的冬天,如今,每一年為貧困戶送煤已經成了夫妻倆的共識,每年夫妻倆都給貧困戶送煤。居民們親切的稱呼他們為愛心溫暖使者.
四、綻放一串串燦爛的公益之花
陳邊蕊一家富裕以後不忘鄉親。她們就像紅柳一樣,獨自在沙漠綻放著那一串串不起眼的小花,裝扮著沙漠的春天。她們一家非常熱心公益事業,不管是鄉里還是村裡的公益事業,她們都積極參與,捐錢捐物,出人出力。陳邊蕊作為社群十戶長,她積極調解鄰里糾紛,宣傳各類惠民惠農政策,認真落實各項工作任務,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組織社群居民開展十戶聯防、鄰里>守望,並經常性對居民進行法律法規知識、黨的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團結知識的宣傳教育,維護社會穩定、反對民族分裂和提高自我防範意識,和社群居民經常性地開展平安宣傳,積極組織居民戶參與平安建立工作等。她還組織社群婦女成立了女子健身舞蹈隊,自掏腰包2000元為舞蹈隊購買演出服裝,現在,逢年過節舞蹈隊都活躍在鄉村的舞臺上。近年來她多次被縣婦聯、鄉婦聯評為三八紅旗手、好媳婦等光榮稱號。
陳邊蕊一家就如紅柳一樣,堅韌不拔的紮根於貧瘠的戈壁,就這樣正直挺拔、堅毅頑強、無私無畏的生長、開花、結果。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17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不是等出來的;我堅信只要勤勞肯幹,日子總會越過越好的。”太湖縣江塘鄉五星村貧困戶石純英動情地說。
今年57歲的石純英,妻子去世的早,自己又身患膀胱癌,治療費用花光了家裡的積蓄,生活十分困難。2014年精準扶貧政策開始,經評定,石純英被評為貧困戶。鄉村扶貧幹部瞭解其家庭情況後,鼓勵其發展產業致富。石純英通過了解養殖行業發展情況,查詢相關政策,最終決定養殖肉豬,每頭生豬淨收入200元,一年兩批100頭就能收入2萬元,前景巨大。說幹就幹,2016年,石純英透過小額扶貧貸款5萬元在新屋組山場搭起了豬棚,養豬生豬50頭。從養殖場的選址,到買飼料,到購買豬崽再到養豬的防疫等,幫扶幹部和村幹部們都一起為他牽橋搭線。2016年當年,石純英戶生豬養殖就賺了2萬多元,再加上殘疾人補助、產業補助、減免新農合等政策,石純英戶住房、醫療得到了保障,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多元,年底順利通過了省第三方評估,實現了穩定脫貧。
天有不測風雲,正當石純英戶生豬養殖發展的如火如荼之際,2019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造成石純英戶所養的近一百頭生豬死亡,經濟損失達8萬餘元。剛剛過上的好日子頓時又有陷入困難風險,但是在困難面前,石純英並沒有喪失生活的信心與奮鬥的目標。透過鄉村兩級幫扶幹部的幫助和石純英本人的努力,石純英利用原有豬棚又幹起了家禽養殖業,養殖鴨、豚等肉禽達到3千多隻。每隻家禽淨收入約5元,年出欄三批,年養殖淨收入達到5萬餘元,一年就將瘟疫造成的損失賺了回來,石純英又對未來生活充滿了信心。
“養殖的過程中,一定要學習養殖技術,特別是防疫知識,注重風險的防範,這樣才幹得長,養得久”石純英現在面對幫扶幹部經常這樣說。
石純英戶的脫貧故事感染了很多人,增強了周邊貧困戶透過自身發展脫貧致富的信心。五星村現有貧困戶212戶710人,已脫貧203戶686人,貧困發生率已降至0.5%,今年將實現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2020年五星村自身發展產業的貧困戶達到120戶,越來越多的貧困戶透過自身的發展實現了脫貧致富。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18
1971年出生的劉小燕原籍廣東肇慶,1993年她為愛遠嫁到了古井鎮文樓新坑村,成為了當地的外來媳婦。結婚之初,夫家家境清貧、生活艱苦,劉小燕和丈夫只能靠外出打工掙的微薄薪水來養家。
1996年劉小燕和丈夫用多年來外出打工的積蓄承包了8畝甘蔗田,正式開始了與甘蔗同甘共苦的日子。一開始因為缺乏種植經驗,對甘蔗的生長習性不瞭解,第一年他們連投下的成本都虧了。面對這巨大的挫折,劉小燕和丈夫沒有放棄。沒有資金,他們厚著臉皮向肥料店賒肥,等甘蔗收成賣出之後再還錢;沒有經驗,他們就積極往別人的甘蔗田上跑,看別人怎麼種,虛心請教,如果碰到其他種植難題,他們就自己去書店買相關的書籍回來學習。憑著越挫越勇的奮鬥精神,在交了連續虧損四年的學費之後,他們的甘蔗田從當初的8畝擴大到23畝,2003年再次擴大到45畝,一直到現在的50多畝,他們還充分利用甘蔗田周邊的小塊土地來種植新會柑,多樣化的種植取得了一定成效,年產值超過幾十萬元。另外,劉小燕還利用自己的人脈關係做起了甘蔗北運的工作,為附近的種蔗農戶提供了廣闊的銷路和市場,沒有車就自己去聯絡車隊,沒有熟人幫忙就自己北上聯絡想代理甘蔗批發的客戶,經過幾年的市場勘察和開發,他們一年收購的甘蔗超過了400萬斤,每年為他們帶來了40多萬的收入。2009年他們用種甘蔗掙到的30幾萬建了90幾平方的二層小洋樓。
梅花香自苦寒來,經過十幾年的打拼,劉小燕成為了當地遠近聞名的甘蔗種植大戶。現在,她的甘蔗田有53畝,畝產甘蔗1.5萬斤,年產值達50多萬元,而她的南蔗北運收購隊輻射了古井鎮十幾戶蔗農,為他們甘蔗的銷路問題找到了很好的解決途徑。另外,劉小燕的甘蔗田除了2個固定的長工之外,每到甘蔗的收穫季節還請了十幾個農村婦女幫忙打理田地和清洗甘蔗,為附近的剩餘婦女勞動力提供了就業,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19
她,女,漢族,1965年5月出生,他是城郊鎮堡子村的一個農村家庭的普通農村子弟,卻憑自己良好的素質和驚人的膽識,搏擊風雲,以他不平凡的人生奮鬥軌跡充分展示了白手起家創業致富的風采。
一個人要想成就自己的事業,實現自身的價值,除了有過人的膽識外,就是要能敏銳的覺察到創業的時機和善於利用自身的資源。認識到在創業初始階段,尋找一個良好的創業專案是成功的關鍵。1995年,在工程隊打工的丁華,敏銳的觀察到,近幾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承包工程為代表“包工頭”如雨後春筍般在河州的大地上湧現,丁華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遇。
他產生了以承包房屋翻新、新建為主的小型工程的想法,但是,在最初的創業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找活,為了找活丁華想了很多辦法。由於以其獨有的人格魅力,以及誠信待人和他工程隊工作的幾年中結交了大量的朋友,這些“熟人經濟”中蘊藏著巨大的金礦,只要善於挖掘、巧於利用、長於合作,就會創造出雙贏的良好局面,就能為自己帶來巨大的收益。只有巧妙地利用各種條件來發展壯大自己,借外在的力量完成自己的目標,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創造最佳的機遇,以最少的投入創造最大的利潤。在他的大力說服下,很多親戚朋友為他介紹工程,順利的解決了沒活幹難題。
在當時對於丁華來說搞工程就是出力氣但並不難,如果想搞出個名堂,卻不是一件容易事兒。為了在群眾中樹立好的口碑,增加收益,丁華多方獲取資料,深入研究房屋建築知識。由於他吃苦、善鑽研,慢慢的找他承包工程的人越來越多,他也成為了一個小隊長,他以工地為家,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在他的時間表裡,沒有星期天、節假日,除了工作還是工作,不知幹了多少個通宵。在施工過程中,他白天於施工人員一起幹活嚴把工程每一關,晚上加班整理資料,工程質量被得到了群眾一致好評。
有了致富路,應該帶領鄉親一起走。為此,丁華帶領更多的鄉親搞起了承包工程。有了帶路人,鄉親們就少走了很多彎路。“丁華人很熱心,口才也好。對於工程中出現的問題,他總是及時幫助我們解決。”
創業如浪中行舟,要堅定信心,矢志不移,果敢地搏擊衝浪,就能到達成功彼岸,這是丁華對創業的感悟。風雨幾載,始終銳意向前,雖然創業的過程是艱辛的,但創業成果卻令人欣慰,也讓人刮目相看,成為當之無愧的致富帶頭人。用他的話說:“我以我的成功作為示範,把經驗和理念傳授於人,讓大家一同致富,是我理所應當的義務。”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20
張家樹,1976年2月出生,中國共產黨黨員,1994年12月入伍,服役期間參加過98九江抗洪,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現為高流鎮花木協會會員,綠園花木合作社社長,家樹園林綠化供苗公司負責人,目前花木種植面積253畝,有100多個品種,主要經營常規綠化用苗為主,年銷售收入達300萬元,每年獲利30多萬元。2006年以來因成績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先後獲得致富帶頭人,優秀黨員,優秀十佳黨員致富帶頭人,黨員創業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2010年2月18日作為科學發展學習代表,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採播。
作為高流鎮花木協會會員,遠近聞名的花木種植大戶,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開拓進取精神,能吃苦,會鑽研,是花木種植的示範戶,勤勞致富的帶頭人。他致富不忘鄉親,積極帶動周圍群眾共同致富。幾年間共扶持26戶花木專業戶,為80多名群眾解決了勞動力出路,多次自費慰問困難戶及孤寡老人,2008年共三次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並繳納“特殊黨費”1000元,支援災區生產,受到了黨員群眾的一致好評。
花木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高流鎮耀南村老百姓有著種花養花的傳統習慣,但過去都是零星種植且品種單一,檔次較低,群眾種花只能解決油鹽醬醋等生活補貼,並沒有起致富興農的作用。張家樹與生俱來就對花木格外感興趣,1994年12月入伍後來到浙江金華,發現金華原來是全國著名的苗木之鄉,於是利用課餘時間,到當地的花農家取經學習,在當地的新華書店,購買了大量有關花木種植、培育等書藉。有點空閒就到當地的花農家無償幫工,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積累,從基礎理論到田間地頭,他寫下了大量的心得體會,又有幸得到老花農鮑克文的親身指導。1998年在部隊退伍回來,利用在部隊所學到的知識,充分發揮自己的種花養花的特長,克服資金不足等不利影響,走上了艱難的創業路。首先從精心挑通過幾年的打拼,他的花木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手裡的資金多了,經驗多了,做事的信心足了,開始醞釀自己更大的引進新品種,搞起了示範園,積極引導當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條依託花木產業奔小康的路子。
近年來,他承包綠化工程30多個,還無償為周圍群眾提供資訊,幫助銷售。周圍許多群眾剛開始種花時,都是張家樹供應種苗,手把手指導種植技術,防病治蟲,聯合成品銷售等。使周圍的群眾每人增加收入近3000元。張家樹已連續多年被評為鎮級致富能手,成為遠近聞名的花卉狀元。經過幾年的打拼,他的苗圃面積已達200畝,每年獲利都在30萬元以上。他深知: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高流花木協會成立後,他把帶領群眾致富的突破點放在花木產業上,以做大做強花木產業來實現群眾的共同致富。
為了使廣大會員種上“放心花”,張家樹以個人名義與群眾簽訂包銷合同,讓群眾吃上“定心丸”,耀南村唐莊組的土地全部規劃種花木。村民馬明發說什麼也不願意種,張家樹多次上門做工作,唐恆水就是不聽,張家樹又對他說“苗子種好賣給我,要是因為種花沒飯吃,你一家都到我家吃。”就這樣他還是想不通,張家樹和他商量,最後以當時最高價每畝280元的價格承包了他的10畝地,當年在承包的土地上種植了金葉女貞,一年後,以每株0.55元的價格全部出售,當年獲利15萬元。村民的想法變了,馬明發的思想也通了。第二年,在張家樹的帶領下,全組百分之八十的農戶都種起了花木。馬明發自己也承包了二十多畝,他逢人便說:“聽他的沒錯,多虧了他幫忙”。張家樹就這樣走村入戶做大家思想工作,並且和鎮裡的技術人員一起,向花農無償提供技術支援,主動解決大家的後顧之憂。以實際行動把大家的思想都統一到“種花發家”這一點上,當年村裡花木種植面積擴種2000多畝。
為了更好的發展花木產業,以張家樹為主的向個花木種植大戶成立了高流花木協會,以花木協會為龍頭,動員廣大村民發展花木生產營銷,發揮較好的示範帶動作用,形成了“協會+農戶”的良好經營模式。目前,耀南村700多戶、2800餘人從事花木生產經營,其中有80多名會員在沭陽等地承包土地,帶動囝高一村、高二村、程徐村、夏塘村、高流村、三岔村、溝埃村等周邊村民發展花木產業,為鎮政府爭創“國家級花木之鄉”打下了良好基礎。長年在外的花木經紀人有200多人,大江南北都有耀南村的客戶。
為了擴大知名度,暢通銷售渠道,張家樹積極在《中國花卉報》、《苗木商情》等雜誌刊登廣告,本著當了帶頭人,就要有奉獻精神,廣告費全部由張家樹和幾個花木協會種花大戶分攤,沒有向普通會員要一分錢。而在售花過程中始終優先銷售群眾花木。
在生意場上以誠信經營為立身之本是張家樹的座右銘,有時協會按照貨主要求,貨到後再付款。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群眾放心,張家樹就親自跟車送貨,來回10多天,路上辛苦可想而知。從來不克扣群眾一分錢,所有差旅費自掏腰包。家人、朋友說他是自討苦吃,但他心裡卻感到踏實。
2004年春,張家樹和天津一個客戶魏玉龍簽訂34萬株紅葉小檗銷售合同,合同簽訂後一個月,他來取貨時,紅葉小檗每株市場價格比合同價漲了2角,供應苗木的協會花農說反正沒關係,仍按合同價格,按時起苗裝車發走。客戶十分感動:“別看你們是農民,做生意卻不為小利而動,重合同,守信用,真是實在,以後,我肯定還會來買貨的”。楊老闆現在已是該村的回頭客。今年,他又透過傳真和協會簽訂了價值100萬元的綠化苗木合同。就這樣和客戶們加強聯絡溝通,密切了感情,並透過他們在大連、瀋陽、北京、山東等地設立了銷售視窗,及時瞭解外地市場行情,擴大了高流花木的知名度。
在下一步的產業規劃中,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支撐,以適合不同地域不同氣候為多種新品種為所示目標,在下一步促進花木產業的升級換代,配合鎮政府提出的花木四期規劃,明年繼續擴大花木種植規模3000畝;努力提高花木的技術含量,打出自己的品牌;完善銷售網路,努力實現提高城市品位,綠化山山水水,為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張家樹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引導當地群眾走上花木致富之路,帶動更多的農民在花木產業上發展致富,加快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實實在在的顯示出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21
受創業基因薰陶的潮汕仔創業似乎是潮汕人天生的基因,對於王銳旭來說,這種基因在遇到特殊情況下自然而然地迸發出來,發揮力量和作用。"我的父母也是創業者,家裡開一個毛紡廠,"在父母廠裡,他逐漸認識到企業管理的重要性,"我覺得廠裡的工人的管理、包括經營過程中財務賬務,都有待提高。"小小年紀,他也會給父母提一些建議。
不過,儘管大家都很努力,依然沒有挽救回這家小工廠,在王銳旭讀大學時,工廠破產,他的生活也陷入了窘境。"那時出來打工意味著生存,我得賺自己的生活費。"他做了很多兼職,派傳單、做保安,擺地攤,做促銷,都是希望能掙到錢。"我覺得我已經是成年人了,不能再向家裡要錢了"。
讓大學生找兼職不再難現在兼職貓的估值已過億,不過,這距離王銳旭小打小鬧的創業折騰也已經快四年了。
2020年,那是他在大學校園創業的初創年,從小薰陶出的創業基因這時發揮作用了。"雖然創業沒想好一定往哪個方向,但會把自己的一個個創業目標分解出來:未來一年和三年都需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什麼時候儲備資金和人才,賺來的錢是留下來進行資金積累還是分紅獎勵。"當時,這個學生小團隊已開始進行公司化的運作,一方面陸陸續續接各種業務維持團隊的運營,另一方面在尋找長遠創業目標。
這樣運營了一年後,他們發現,他們接觸的公司都樂於給付錢去經營學生團體,給在校大學生做個兼職平臺的想法,就慢慢浮出水面。對於大學生找兼職,王銳旭就有切身的體會。一些釣魚中介、無良網站會利用大學生迫切需要掙錢的心裡,提供虛假服務。
2020年初,做完深度市場調查後,兼職貓在手機移動端搭建了求職功能的APP,"我們先實現這樣的功能——讓學生在手機上找到靠譜的兼職。我們最初和一些大型企業和兼職網站合作,把崗位提供到上面,使用者看到資訊可以電話報名。"雖然目前網上求職習慣用PC端的人還比較多,但兼職是個細分領域。"兼職的頻率會比較高,年輕人使用移動端求職會高出很多。"慢慢地,兼職貓在網際網路招聘市場逐漸脫穎而出。
盈利模式:兼職交易平臺在盈利模式上,兼職貓連線的是大學生和有用工需求的企業,一端對學生群體是免費的,另一端是商家提供的付費服務。他分析說,現在一個月的人工成本在廣州至少4000-5000元,但用兼職貓,這個工資可以降到原來的三分之一。另外,包括社保五險一金之內的其他附帶成本,也無需企業負擔。受此吸引,兼職貓註冊的企業使用者已達15萬,除了大大小小的網際網路公司,還有大型連鎖公司、會展、廣告公司等等。
如果僅僅只提供這些服務,那麼兼職貓就是一個資訊中介平臺,現在,他們又走到了一個新的領域,"我的定義是兼職招聘的交易平臺,除了商家來這裡招聘,商家也可以把招聘需求託管給兼職貓。我們提供更深層次的專業服務,除了招聘需求,還有人員處理把控、工資發放以及報稅環節"。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22
xxx自20xx年當選xx村黨支部書記以來,他憑著勇於擔當的責任感和過硬的工作作風,全身心地投入到全村的各項工作中,透過自身的努力和帶動,充分調動全村黨員幹部群眾的積極性,xx村被評為河南省生態文明村,並帶領xx村黨支部榮獲市“五好”農村黨支部等榮譽稱號。
一、找準突破口,以真情實績感動人心。
老話說:萬事開頭難,20xx年被選舉為xx村支部書記,上任伊始,一道難題就擺在他的面前。xx村地勢低窪,農田水利設施損壞嚴重,連日大雨,xx村耕地大面積積水,眼看著一季糧食就要顆粒無收,剛剛上任的xxx是看在眼裡,急在心中。當時的xx村“灌渠渠首淤、排渠渠尾堵,不是腦梗塞、就是腸梗阻”,耕地灌溉暨無水源,排澇更無渠道,xxx號召全村群眾開展排澇,但全村群眾卻不抱任何希望。在這樣的情景下,xxx卻堅信人定勝天,透過朋友的關係,他借到一臺挖掘機,憑著自己對地形的熟悉,一個人開始為全村耕地疏通渠道。七月原本是夏日炎炎,但連日的大雨卻使得氣溫驟降,幹到半夜xxx不得不穿上冬天的棉襖才能堅持。就這樣xxx一個人整整三天三夜沒有閤眼,全村5000畝耕地積水終於全部排出,全村群眾看到此情此景,無一不從心底豎起大拇指,重新拾起了對黨組織的信心。接下來的幾年間,圍繞著全村群眾吃水、農田澆水、溝渠排水這“三水”問題,xxx一直身先士卒,不斷攻堅克難、多方奔走,爭取各方支援,終於使得xx村從家家戶戶小壓井吃鹹水,到如今自來水直通入戶,和城裡人一樣吃上了水廠處理後的淨水,從過去的澆地靠下雨,排水靠蒸發,到現在河渠成網,機井棋佈,成為遠近聞名的噸糧田示範村。xx的變化,群眾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累土成臺、積水成海,為群眾辦的每一件實事,都化為群眾發自內心的信任和擁護。
二、狠抓隊伍建設,以實際行動凝聚合力
1、抓制度、打基礎,嚴格規範和落實政治規矩
xxx認真貫徹落實“抓制度促黨建、抓黨建促發展”的理念,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四議兩公開”等規章制度,並透過規章制度的嚴格落實,不斷在全村黨員幹部中深化政治意識、大局意識、規矩意識,並立足村情實際,進一步加大了對黨建工作質量和各項任務完成情況的量化管理和考核,使村“兩委”工作有章可循,切實做到了有章理事,按規辦事。
2、抓載體、求創新,以黨建引領謀劃鄉村振興
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以實際行動樹黨員形象。xxx以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為主抓手,建立“黨員幹部分包制”,發動廣大黨員義務清潔村內環境衛生,每條街巷均由黨員幹部認領並負責日常清潔。村內定期開展義務勞動,每週確定一天定時定點清掃道路、清運垃圾,消除環境衛生死角;種植綠化樹苗15000餘棵,村內環境得到有效整治,村容村貌乾淨整潔,群眾生活環境有了根本改善。
另一方面,在生產發展中,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為群眾服務。近幾年連年乾旱,群眾澆不上地,成了xxx的心頭病。他積極與上級有關部門協調,為村裡共打機井60餘眼,解決了村民澆地難的問題。為一改過去排河年年清,年年有淤積、雜草現象,他主動爭取上級資金40萬元,帶領全村黨員群眾,投資30多萬元襯砌河道2000米,投資近10萬元,打機井24眼;投資7萬元對境內4000米排河進行了高標準清淤,徹底解決了全村4800多畝地抗旱排澇的難題。
3、立典型、樹新風,鄉風民風和諧清風
一是尊師重教,樹立良好風氣。為改善師生教學條件,xxx多次與縣教育局聯絡,透過教育局向上級引來“校安工程”專案,爭取專案款50萬元,籌資70萬元,新建佔地12畝xx小學,引資200萬修建幼兒園一座,佔地4畝,大大改善了師生教學條件和學習環境。每年年底,進行“優秀教師”評選,對評選出的優秀教師進行獎勵,在群村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氣。
二是以好帶好,推進鄉風文明。xx村黨支部在xxx提議下,每年投資5000元,用於“好媳婦、好婆婆”“尊老愛幼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等活動的評選及獎勵;投資7萬餘元修建了燈光球場,組建村級鼓隊、太極柔力球隊、老年舞蹈隊豐富了群眾業餘生活。透過這些正面典型的帶動,全體村民精神文明意識得到進一步提高,鄉風文明風清氣正,村裡治安安定,鄰里和睦,一心一意謀發展的新風尚在全村群眾心中根深蒂固。
三是以身作則,抓作風揚清風。多年來,xxx始終嚴格要求自己,處處以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對照、檢查、規範自己的行為,處處維護村幹部形象,不吃群眾一頓飯、不喝群眾一杯酒,時時處處廉潔自律、處事公平,以誠待人,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行樹立村幹部的形象。20xx年,xx村投資3萬元在村內黨建文化廣場建成廉政文化長廊,繪製牆體廉政漫畫、懸掛廉政標語及學習版面,併購置廉政書刊100餘本,以濃厚的廉政文化氣息感染全村廣大黨員幹部。
三、開啟工作視野,多方位尋求發展助力
過去的xx村,地鹼人窮,村民紛紛外出打拼,多年過去,形成了一大批闖出一片天地的在外人士,xxx敏銳的認識到,這些在外人士是xx發展不可或缺的一大助力。他積極與這批在外人士聯絡,主動請他們為家鄉發展建言獻策。每年過年,他都一一拜訪回鄉的在外人士,並召開在外人士座談會,後又抓住xx鎮推動成立鄉賢會的契機,將這些在外人士納入村鄉賢會,並藉助全縣“三家”活動的開展,整理xx村史、姓氏史等史料,以親情鄉情作為聯絡在外人士的紐帶,多方位尋求發展助力。近年來,xx村在外人士每年都為家鄉捐資捐物,修學校、鋪道路,以各種形式支援家鄉發展。xx村也在xxx的帶領下,在這些優秀兒女的共同努力下,邁上了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
xxx不僅是xx村的好書記、是xx鎮黨員幹部的好模範,同時自20xx年起,被連續兩屆推選為獲嘉縣人大代表,用自身的實際行動為全縣發展添磚加瓦。
xxx曾說過:“我當選為xx村支部書記以來,壓力很大,常常夜裡睡不著覺,唯恐自己的言行不符合一個共產黨員的標準;唯恐在自己的帶領下xx的發展跟不上全鎮、乃至全縣的步伐;唯恐不能事如民願”。現如今xx村風清人美,百姓安居樂業,當年“垃圾靠風颳、汙水靠蒸發、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的景象一去不返,如今的xx村社會和諧安定,群眾安居樂業,多次受到省、市、縣各級表彰。現在xx村的2000餘群眾,正在xx村支部、村委的帶領下,在xxx的感召下,用自己的雙手描繪著鄉村振興的美好願景。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23
2014年,呂xx創辦xx麻唐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從農副產品的生產種植、到最終設計銷售。產品涵蓋了新鮮水果、米麵糧油、時令鮮蔬、農副加工、禽畜肉蛋等品類。
一、開拓鄉村振興大產業
呂xx積極響應上級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號召,優先為貧困戶提供崗前技術培訓,靈活安排打包、稱重、發貨等幫扶崗位。解決一些年齡較大、腿腳不便等貧困家庭增加收入。
公司以“電商+農業”的模式,結合武邑縣實際情況,引導農戶種植小米、水蜜桃、朝天椒、紅棗等經濟作物,踐行新零售模式,讓直播帶貨給農產品增收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2020年公司開拓抖音、快手達人帶貨模式,在疫情影響下,銷售額不降反增,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298.77萬元,提供就業312人。
透過企業良好的示範效果,給農戶提供技術幫扶、為特色農產品制定銷售方案、主動解決滯銷農產品的銷售問題等;為貧困戶和殘疾等農村弱勞動力者提供工作崗位,直接帶動100戶貧困戶脫貧,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近年來公司主營品牌“邑禾園”被評為“中國電商行業暢銷品牌”、“中國自主創新品牌”,在2021年產品被xx廣播電視臺評為“冀有好物”。
呂xx助力鄉村振興新模式多次被新華網、騰訊網等媒體採訪報道。多年的電商從業經歷讓呂xx對農村電商有了更多的思考。2019年與xx日報的記者方素菊共同寫了一篇文章:“對症下藥破解農村電商發展瓶頸”文章詳細介紹了農產品電商銷售的一些難題,也給出了答案。這篇文章也是被新華網、騰訊網等紛紛轉載。
呂xx先後被評為“青年創業先鋒”、“全縣優秀共產黨員”、“武邑縣風尚人物”等,並當選武邑縣第九屆、第十屆政協委員。
二、用知識回報社會
2015年9月份當選武邑縣電子商務協會會長,併兼任武邑縣大紫塔鄉電商辦科員至今,利用自己的所學知識和創業幾年的積累,積極配合政府進行電商返鄉創業培訓,免費培訓學員573人,立志將更多家鄉的優質農產品搬上網際網路。
試驗種植了1000顆優質冬棗品種“嘎嘣脆”紅棗,日前在網際網路預售價格已超過1元/個,相當於30多元一斤,遠遠高於5元每斤的普通紅棗市場售價。引入xx省農科院穀物研究所優質穀物品種,為合作社提供種、產、銷一體化服務。
藉助自己在電商行業的優勢,主動解決縣域農產品滯銷問題,緩解了農民種植壓力,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產業示範效果明顯。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24
趙xx,男,現任xx傑威大富農飼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xx傑威大富農飼料有限公司,成立於1993年,是一家集飼料研發、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現代化飼料生產企業,公司現佔地30000平方米,配有現代化實驗室,1000多平方米的綜合樓、20000平方米的倉庫、22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及3200平方米的配套設施,年畜禽飼料生產能力30萬噸。
近年來,公司在趙xx的帶領下,瞄準飼料市場前沿,勇於創新,銳意改革,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結合企業自身發展與當地農戶進行合作,實現供、產、銷一體,2020年公司銷售收入3.13億元,年銷售飼料7萬噸,年消耗玉米30000畝,直接帶動農戶10000戶,公司還與400多個大型養豬場、300多家養牛小區合作社、200多個羊廠、600多家養殖場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係,從而達到了企業與農戶的“雙贏”目標,共同邁向致富之路。
此外,還解決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和下崗職工就業問題,先後安置200多名農村剩餘勞動力和下崗職工,併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解決了職工的後顧之憂。
趙xx在安排公司吸收周圍百姓就業的同時,熱心公益,捐助鋪路、架設路燈,不斷為家鄉的建設捐資助力;其中,2018年為邢邑鎮404名貧困人口投保了保額為22620000元的扶貧保險,提供了教育、醫療和住房之外的第四重保障;為鎮裡五個建檔立卡戶安排了工作;2019年4月非洲豬瘟期間為堅守一線的工作人員送去了慰問品;2020年2月慰問新冠防控人員;2020年10月雙節期間慰問特警大隊執勤人員。2021年2月,慰問新冠肺炎抗疫一線防控人員。
為增強產業帶動,在趙xx的帶領下,公司斥巨資建設鵝養殖與孵化基地,分三期完成,一期總投資5000萬元,引進國內先進的全自動化孵化裝置100臺,年孵化鵝苗1000萬隻,建設全自動化陽光鵝舍12棟、引進國內先進的全自動化脫溫裝置12套及配套裝置,年出欄脫溫鵝200萬羽,建設高標準陽光種鵝基地佔地80畝種鵝舍30棟,年存欄種鵝60000萬隻。二期投資3000萬,佔地250畝建設標準化肉鵝舍110棟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建立“五統一”經營模式,即統一供苗、統一供料、統一防疫、統一技術指導、統一回收。保障農戶利益。三期投資7000萬佔地80畝,建設綜合辦公樓、屠宰車間、全自動化屠宰線。公司秉承“誠信經營、完美服務”的經營理念,為城鄉共同繁榮和地區經濟的發展創造出一條新路,起到成功一點、帶動一片、致富一方的積極作用。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25
房xx,生於1987年12月,中共黨員,xx市xx區石門寨鎮房莊村人,任xx老君頂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房xx依託村裡的老君頂山和龍鬚河,因地制宜把生態資源轉化為旅遊優勢,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經過10年創業發展,助力房莊村走上了美麗致富路。
2016年老君頂景區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2020年被評為美麗河北最美景區、2021年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旅遊精品景點線路、河北省冰雪體育旅遊十佳精品線路。房莊被授予全國綜合治理示範村、河北美麗休閒鄉村、河北鄉村旅遊重點村等榮譽。房xx在2021年被評為第十屆河北省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他的創業打拼經歷,主要做了三件事:改變、創新、融合。
改變,山民吃上旅遊飯
房莊旅遊開發前非常落後,交通閉塞,耕地少。出山沒有公路沒有橋只能趟水過,孩子上學都得步行10多里山路。窮怕了,父老鄉親們渴望富裕的願望一年比一年迫切。村兩委幹部多方考察調研,認為依水興旅可以致富。但是村裡沒有錢,脫貧致富的創業夢很難實現。
村裡有龍鬚河,有老君頂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房xx經過多方考察調研,決定走鄉村旅遊的發展路子,要讓父老鄉親吃上旅遊飯,走上致富路!2015年夏天,投資8000萬元的老君頂景區對外營業。2017年適逢河北省第二屆旅遊發展大會在xx召開,他多處籌措資金,對景區提質升級,修建遊客中心、濱水商街、生態停車場、戲水樂園、景觀綠化、幫助村民規劃民宿。景區越做越紅火,以前在外打工的人相繼回到景區,景區現有員工150人。2019年景區接待遊客43.9萬人次,營業收入620.5萬元、利潤35萬元,納稅18.2萬元,帶動周邊農戶130戶、年增收16000元/戶。2020年受全國新冠疫情影響,遊客接待數量大幅下滑,營業收入437萬元。
創新,紅利變現強經濟
為了讓村民獲得更多的收入,房xx創新經營模式,景區實行“公司+合作社+村集體”股份制分配,80%歸xx老君頂旅遊開發有限公司,10%作為村集體的股份,10%作為農業合作社的股份。村民以土地入股,在景區打工,獲得崗位工資,年終按比例統一分紅。除此以外,村民們還可以透過為遊客提供住宿、餐飲等服務而獲取收益;不斷創新旅遊專案,讓景區每年都有新變化,2016年老君頂生態旅遊專案被列為河北省重點專案、2017年按4A級景區進行了升級改造、2019年增加高山漂流和6個網紅專案、農產品深加工專案投入生產;2021年新增萌寵動物園和兒童水世界遊樂專案。
融合,保持持續的競爭力
老君頂景區以“旅遊+產業”融合為綱,以“資源聯動”為軸,在建立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同時,全力推進鄉村旅遊融合發展。
“旅遊+體育”,搶抓我國籌辦2022年冬奧會的有利契機,緊密結合全省“健康河北歡樂冰雪”系列活動等,立足老君頂景區冰雪資源優勢,大力開展冰雪運動,推動xx冰雪事業的發展;“旅遊+農業”,透過依託綠色產業作支撐,公司開發了農家樂專案和農村採摘專案,註冊了“君頂美農”“秦皇老君頂”農特產品品牌商標,有效帶動了村旅遊專案開發;“旅遊+康養”,透過推動“生態旅遊+養生美食”融合發展,傾力打造“綠色餐飲、生態休閒、暖心服務”的田園歸居聖地。現在,全村60多戶有50多戶辦了農家院;“旅遊+文化”,公司以文化發掘、傳承、開發為引領,以民俗文化、長城文化、石河文化、地質文化等富含歷史文化積澱的人文構件為核心,構成一個融合發展的綜合生態文化旅遊體系。
如今,老君頂景區已經成了春季看花、夏季漂流、秋季採摘、冬季冰雪四季皆宜的打卡勝地。房xx常說,“農村是我成長的地方,我要紮根山村,情寄旅遊,把家鄉建的更美,讓父老鄉親生活更幸福,為家鄉振興做出更多的貢獻。”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26
李xx,男,河北xx人,1987年10月出生,本科學歷(工學學士),xx縣優秀退伍軍人,河北省冀青之星稱號,河北省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稱號,河北省優秀基層黨組織書記,中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協會會員,現任xx縣龐各莊鄉闞田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中共唐山市第十一次黨代表。上任以來,他充分展露青年幹部的責任與擔當,一心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更換自來水泵,重新鋪設地下管網,修村路、建廣場、安路燈,籌建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勇於擔當,把青春奉獻給脫貧攻堅,是80後新一代致富帶頭人的典型代表。在他的帶領下,闞田村榮獲了“xx縣文明村”、“唐山市森林村莊、“鄉村振興示範村”等榮譽。
2018年上任伊始,熟村情,察民情,解民憂,成了李xx的頭等要事。首先著手解決了上屆班子遺留的12萬元債務問題,為全村向上向好發展奠定基礎。村裡自來水在冬季多年出現凍裂,村民吃水困難,李xx積極籌措資金,更換自來水泵1套,重新鋪設地下管網3000米,安裝4臺放氣裝置,至此,冬天來臨村內無一戶村民家中水管凍裂,全村吃上了放心水。為了緩解用電緊張的問題,李xx積極和供電公司溝通,分別在村南和村東新架設50KV和200KV變壓器兩臺,將室電和水電重新分開,全部更換最新款電路保護器,颳風下雨再也不會全部跳閘停電,村民用電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申報的高標準農田基本建設專案1090畝,解決了村民農田水利管道9265米、田間路2220米、田間地電改4824米等突出性問題。為解決村內街道照明問題時,兩次赴石家莊等地考察洽談,為了趕時間以最快速度安裝到位,兩次路過都沒有回岳父家看望愛人和剛滿兩歲的孩子。當村主路裝上了80盞LED路燈,通電的那一瞬間,不僅亮化了村莊,更多的是讓百姓的心裡“亮”了,讓大夥兒吃了定心丸。
老話講,要想富先修路。下雨和泥、車行人推、下雨不出門、果菜不出地,這是村裡行路難的一個真實寫照,也是李xx親自著手的重要事。為了修一條順延出村的路,他和村兩委班子定點定位、丈量劃線,為村裡修了一條暖心的致富路2000米,老百姓高興的稱之為環村路。因村內資金有限,李xx自費為村民鋪設了長3000米,寬4米的農田石渣主路,即使下雨天,瓜果蔬菜也能順利運出田間地頭,再也不怕爛到地裡。
村裡建檔立卡戶闞歡歡,是從死亡線上搶回來的一名80後,因各地看病欠下鉅債,丈夫因此提出離婚,闞歡歡帶領正在上初中的女兒獨自生活。李xx積極協調上級政府以及幫扶責任人,為母女兩爭取各種福利政策,鼓勵他們樹立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時常登門慰問,併為孩子爭取學費減免等政策。李xx幫助闞歡歡協調到xx縣海濱工藝製品廠工作,讓她靠自己的勤勞雙手自信生活,實現脫貧。村裡7歲男童,被北京兒童醫院診斷為母細胞淋巴瘤(白血病),鑑於其家庭困難,病情嚴重,花費極高,李xx第一時間開會研究,並請示上級,開通綠色通道,為其特事特辦,辦理低保手續,組織村民捐款,幫助家庭解決實際困難。
自任支部書記以來,他始終把抓好黨的建設作為第一任務。不斷完善黨員活動陣地。2019年,重新選址建設了1000的村級黨群活動廣場以及200平米的健身廣場,安裝了村民嚮往已久的娛樂設施20臺套,既完善和規範了黨員教育的場所,又帶動了村容村貌的整體打造,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做大做強農業,發展特色產業,增加農民收入,是李xx堅持的農民夢想,為此他積極努力引進新技術、新產品,申報了《魚菜共生迴圈農業》集體經濟專案,為村裡集體經濟填補了50萬元資金。同時申請農產品商標,開展產地直採、主播帶貨,積極發展農村電商,讓老百姓兜裡富起來。
李xx自任支部書記以來,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大力興辦民生實事,帶領群眾走上了致富奔小康的發展道路,是新時代農村青年幹部的傑出代表。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27
自從2005年被家鄉村黨總支引導參與“雙向帶動”工作以來,汪元龍把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當作自己的責任。幾年來,他先後帶領、介紹本村及周邊群眾50多人在上海務工、就業,成功幫助他們擺脫了貧困,贏得了家鄉人民的交口讚譽。
同村村民曹益清,原本也有個幸福的家庭,可因家境貧寒,生活多年的妻子不願再和他一起過苦日子,離他而去了。面對年幼的女兒,曹益清只有默默流淚。汪元龍得知此事後,主動找到他,聘請他到自己的公司上班。現在曹益清不僅擺脫了貧困,還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居所。在汪元龍的資助下,曹益清的女兒大學畢業了,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說起汪元龍,曹益清總是說:“沒有汪總,就沒有我今天的好日子!”
同村村民俞友才,由於家裡人口多,土地又少,經濟條件非常差。兄弟三人,眼看著都到了成家的年齡卻因家裡窮而找不到物件。後經人介紹,俞友才來到上海找汪元龍,汪元龍瞭解他家情況後,二話沒說便在自己公司給他安排了工作,後來俞友才的兩個弟弟也先後來到汪元龍的'公司務工。經過幾年的打拼,兄弟三人不僅成當地的有房有車的富裕戶,還成長為公司的中堅力量。每當談起這些,俞家三兄弟都滿含深情地說:“要不是汪總的幫助,我們還在為娶媳婦發愁呢!”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汪雲龍想到自己創業時得到社會和他人的相助,那麼自己就應該以實際行動回報社會。他積極關注家鄉公益事業,關心家鄉發展。為幫助家鄉改善交通條件,20xx年他捐資一萬餘元,為合村村建樓村民組修通了道路,方便了該組村民出行和小孩上學;為豐富農村文化生活,他還先後多次出資請地方劇團演出;為支援家鄉建設,汪雲龍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向家鄉提供招商資訊和發展專案,多次帶江浙客商來家鄉考察投資環境;為幫助家鄉學子改善學習環境,20xx年汪雲龍向合村小學捐贈了數千元,用於改善教學環境。合村小學也為此舉行了隆重的捐贈儀式,汪雲龍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學校的師生們上了一堂生動的德育課。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當他看到有許多在校的學生被埋壓在廢墟中時,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於第一時間向災區人民捐款4000元,並響應黨組織號召積極交納“特殊黨費”。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28
陳建能於2003年在村委會工作,擔任團支書一職、平時完成好村會的各項工作之餘,利用空閒時間,從事漁業、生豬方面的養殖。
農業的發展隨時代步伐而改變,簡單的病害都依靠科學,不能以傳統的防治辦法,既費時又擔誤防治的適合期,他結合實踐與交流經驗,聽取科技人員推廣新出產的藥品進行對症下藥,做到事到功倍。在經濟市場的環境下,以最小的空間創造最大經濟利潤、投資少獲利多是農民朋友最大的心願。前年的生豬市場價格下滑波動比較大,虧損現象比較嚴重,在此期間他虧損基本為零。原因是採用一條龍的效益生產,即由母豬到商品豬出市都是自產自養,可以從中提高生產效率,同時相應減少仔豬死亡率而提高效益。今年生豬價格高漲,他採用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平均每頭豬可增多200元的利潤。
在漁業、生豬養殖取得較好效益的同時,他沒有忘記昔日傳授自己養殖優質魚和飼養生豬技術的養殖戶,他決心幫助他們更早走向致富之路:
一、迅速將自繁自養的生豬飼養技術向全村推廣,與群眾共同致富。
二、更好地幫助飼養戶掌握好技術,扶持生豬飼養。
他把自己在生豬自繁自養過程中總結出來的成功經驗,毫無保留地向當地的養殖戶推廣。向本村生豬飼養戶介紹技術關鍵所在,推廣生豬自繁自養技術。在一年的推廣期間,本村現進行自繁自養的養殖戶有20多戶,年增長利潤約60萬元。
良好的政治作風作為村委幹部必須具備,樹立刻苦學習的精神,努力改造人生觀、世界觀,事事走在群眾的前面,在平時崗位上做好群眾表率,發揮黨員的先模範作用,絕不參佔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29
年僅20歲的xx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放棄安逸的工作,自主創業,養豬致富。一箇中專生當女豬倌,這無疑在全村掀起軒然大波。村裡人說什麼的都有,父母親人更是接受不了她的選擇。但認定的目標就要闖一闖,這是的性格。她千方百計做通了父母的工作,毅然走上了養豬創業之路。萬事開頭難。為了選擇養豬場廠址,她不顧疲勞四處尋找,人一下子憔悴了很多。父親看在眼裡,疼在心裡,主動出面與有關村聯絡,最終將街道村村西的荒山定為養殖場的廠址。為了籌措資金,她借遍了所有的親戚朋友,跑了多家銀行,終於在許多好心人的幫助下有了第一筆資金。她建起了豬舍,購買了豬苗、豬料和獸藥,開始了艱難創業。養豬的活又髒又累,特別是夏天,豬舍糞便臭氣熏天,蒼蠅鋪天蓋地,讓人噁心。一般人見了都會敬而遠之、繞道而行,但正處於愛美年齡的她卻毫不顧忌,一門心思撲在創業上。她自己動手清理糞池、藥殺蒼蠅、打掃衛生,使場內外保持的乾乾淨淨。養殖過程中遇到技術難題,她便查資料、找書籍,有時專門跑到甚至更遠的地方找專家諮詢。功夫不負有心人。她養的豬沒病沒災、膘肥體壯,甚是喜人。但出欄時,意外卻出現了。由於養殖品種全是本地雜草豬,很難進入大中城市的豬肉市場,出售價格很低,雖然辛苦了一年,但她基本沒賺到錢。
有了第一年的經歷,第二年吸取教訓,對市場進行了細緻的考察和深入的分析,認為養豬市場前景是好的,自己養豬沒有致富,關鍵原因是養的豬品種差,生長慢、出瘦肉率低,不被市場所接受。要想改變這個現狀,就必須改良豬的品種,從外地引進優良純種豬繁育。經過多方考察和市畜牧局推薦,她一次性從湖北國家級優良種豬場引進純種母豬50多頭,產下的二元母豬進一步雜交。但沒想到純種豬對飼料、疫苗等要求非常高,用養殖本地草豬的技術進行養殖,不僅產仔率低,配種也成問題,又辛苦了一年,她還是沒掙到多少錢。這時親朋好友勸她轉行,有人還幫她找到了不錯的工作,她笑笑婉拒了。她認為自己雖然沒掙到錢,但透過兩年的養殖,積累了一定的良種豬飼養技術。在養豬這條路上她還想一直走下去。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30
xx,男,生於1984年,現年35歲,益民村村民,一名看似普通的農村青年,卻有著一股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的創業精神。工作中,他務實創新,堅持不懈,奮鬥不息,在平凡的崗位上幹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生活中,他樂於助人,無私奉獻。透過他不懈的努力,在黨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實際,帶頭致富,並且不忘左鄰右舍,為改善其他村民生活和社會公益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努力學習,提高自我。
雖然不是畢業於高等學府,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他不但沒有自暴自棄、甘於人後,反而不斷刻苦鑽研學習文化知識,透過報培訓班等途徑是自己的文化水平逐漸提高;同時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事情敢於向別人請教,認真學習別人的良好經驗,為自己創業致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積極創業,務實創新,堅持不懈。
隨著自身素質的不斷提高,同時在政府大力發展經濟建設政策鼓舞下,創立了芹菜苗種植基地。創業之初總是艱難的,但他並沒有退縮,依然堅持不懈,排除困難,不但沒有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被淘汰,反而以可靠的信譽和過硬的質量以及良好的服務站穩了腳跟,事業蒸蒸日上。
三、飲水思源,富不忘本,堅持公益,回報社會。
事業的發展,使得在致富的道路上走在了前列,在艱苦的創業中,得到了村民們無私的關心和幫助,他有著濃厚的家鄉情結,飲水思源,總想著為村裡的村民的做些貢獻,為村子的發展添磚加瓦。不僅如此,該基地為社會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錄用了多名本村村民,特別是幾名家庭困難的村民,為他們提供了穩定的工作及收入,解決了這些家庭的實際困難。自創業之初,他就定下了堅持投身公益的決心,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投身於社會公益慈善事業,這些,都說明他真正把回報社會的口號當成了自己的事業。
時至今日,他的腳步沒有停下,依舊不斷的致力於增加村民實際收入的工作中,依舊不斷為村民生活的改善做著自己應該做的事,依舊不斷為社會公益慈善事業貢獻著自己的綿薄之力。每當提起這個人時,村民們都會豎起大拇指,誇口稱讚。他認為,自己作為村裡的致富帶頭人,就應該兢兢業業,堅持不懈,無私奉獻。他在村民中豎起了一面致富帶頭旗,創先鋒爭優秀,是村民學習的榜樣。
巾幗致富能手主要事蹟31
鄧志軍,中共黨員,1962年6月出生,河南誠城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新鄉市誠城社群黨委書記。
白手起家的鄧志軍,一手建立了“河南誠城集團”,憑著誠信經營做到企業年銷售近十億元。他嚴把質量關,把產品當人品,寧可自己吃虧,也絕不丟掉誠信。他所經營的企業被銀行業評為最高信譽單位,被稅務部門評為誠信納稅A級企業。他積德行善,關愛員工,25年誠信經營的鄧志軍鑄就了百姓讚譽的“誠城模式”。
“寧可虧自己,也不失誠信”他靠誠信起步
1991年,鄧志軍響應政府號召放棄“鐵飯碗”,下海辦企業成立了防腐保溫公司。他憑著“寧可虧了自己,也不會失了誠信”的理念,掙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從此走上了創業之路。在發展過程中,他始終秉承誠信第一、品質至上的經營思路,與工人同吃同住,對客戶、對工友承諾的事從不食言,他這種紮實肯幹、誠實守信的工作作風感染了身邊的同事們甚至是工地附近的居民,他先後開發完成的專案贏得監管部門、群眾和同行業的一致好評!他說:“企業要擴大經營長期發展,只要誠實守信,敢於擔當,不管做什麼生意,就沒有幹不成、做不好的!”。
“自強不息,以誠築城”他從容面對金融危機
1999年,他成立了“河南省鑫城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隨著企業的不斷髮展壯大,2006年5月,成立新鄉市正隆置業有限公司。當時的金融危機已現端倪,面對經濟嚴峻的經濟形勢,公司內部出現了不同的聲音,可他依然在企業全體員工大會上承諾不裁員、不降薪。2008年金融大海嘯來襲,全球經濟萎靡,很多企業相繼倒閉,而他卻信守承諾沒有主動裁減一位員工,沒有拖欠員工的一分錢,正是憑藉這樣的誠信理念,讓他和全體員工團結一心、眾志成城,安然度過危機。當年開發的專案,也沒有因為市場行情不好降低工程質量,他說:“老百姓一輩子省吃儉用買房不容易,我們所建的房子要讓居民群眾買的放心、住的舒心。”負責安裝空調的工作人員,一聽說是誠城集團開發的房子,總要因為牆體堅實多收100元的牆體打孔費。他說:“先德尚誠、自強不息,以誠築城、幸福一生!”。
“多花錢也要讓農民住上好房子”他成為城中村改建典範
2010年5月18日,河南誠城集團新鄉市正隆置業有限公司經過市、區、鎮、村4級的考察,取得了喬謝新村改造專案。針對當時城中村拆遷改造中發生的種種問題,他堅持“現場量房寬讓於民,回遷補償讓利於民,寧可企業吃虧,絕不讓老百姓受屈”的原則,要求公司上下“給喬謝村民蓋房子,要象給自己家蓋房子一樣,規格要高、質量要好,拆遷房當作商品房來建設,寧願多花錢也要讓農民住上好房子。”在拆遷改建過程中,他始終堅持安全第一、質量至上、誠信立身,處處維護村民利益,實現了文明拆遷、和諧改建,做到了讓政府放心,讓喬謝村民滿意。交房當日,喬謝村民將寫有“和諧拆遷守誠信、品質優良村民樂”的錦旗贈送給他。《新鄉日報》讚譽喬謝現象、為城中村改建的典範;《河南日報》整版專題報道,將喬謝現象作為河南省城中村、改造的民生實踐樣本。中央電視臺經濟頻道、農業頻道爭相報道,引起了中央、省、市的高度關注,其他友鄰省、市政府部門、知名企業相繼前來參觀學習。
樂於奉獻,敢於擔當社會責任,他造就了“誠城模式”
在他的心中,服務同樣能夠創造價值。2013年8月,誠城社群正式成立,鄧志軍擔任社群黨委書記,並將價值3000萬的辦公樓整體移交社群使用,每年用於社群的投資達100萬元以上。從入住到服務,從服務到回訪,從投訴到回覆,每個細節他儘可能地想居民之所想,急居民之所急,推出貼近民心民意的服務內容,他協調誠城物業公司及有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體經營者在小區開設公益性、微利性商業服務,對與居民群眾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網點實行零租金或減免租金等優惠政策,涉及面積約7000平方米,免收年租金200多萬元。
他把家安在自己建的小區裡,常和居民拉拉家常、說說知心話,每逢重大節日,他就帶領社群開展黨員“連民心、聽民聲、解民憂”結對幫扶活動,為社群的老黨員、老軍人、空巢老人、殘疾人等困難群體送去慰問物資。據不完全統計,他先後為希望小學、失學兒童、貧困大學生、困難職工、抗震救災捐助資金3000餘萬元。
他深信,以誠為本、以信立業是立身之本,心繫群眾才能枝繁葉茂。誠實守信、規範經營,承擔責任,回報社會,這就是他的“誠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