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精選43篇)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

  一、觀後感的格式

  大體上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由觀而引出感,這開頭部分就好比一條醒目的標語或引子一樣,先交待清楚看了什麼影片,有什麼感想。一般來說,這一部分要求簡明扼要、開門見山,千萬不要繞圈子、賣關子、遮遮掩掩,而是要用肯定的語氣概括地說出感受是什麼?簡單但明確,不含糊,這樣就可以了!不必展開來說。

  第二部分,具體談感受是什麼。我們讀書看電影都有一個過程,都需要一段時間,而我們的感受也是在這個過程、這段時間內一點一點產生的,感受由淺到深,感受由心而發、發自內心,因此要自然真實,有感而發,不要無病呻吟,虛假不實,這樣才能感人,打動讀者。

  寫法上,可採用夾敘夾議的形式,“敘”就是把感人的故事情節或人物形象或詞句敘述出來,“議”就是抒發自己的感受,要有層次地把自己的感情一步一步地推向頂點,得到昇華。

  敘述是簡述,抓住要點,不能太長,否則就有湊字數的嫌疑,再者,這樣也影響文章的結構。

  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實到自己的現實生活中去,聯絡生活中的事例來談感受,因為“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要不就毫無意義了。具體說來,就是把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所作所為和電影中感動自己的人或事情做比較與對比,找出差距,找出不足,樹立學習的榜樣。

  第四部分,文章的結尾,要對全文內容做個收尾總結,可以進一步抒發理想或希望與祝願,把全文的情感昇華到頂點。

  二、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精選43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啟示,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精選43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1

  看完《孔子》,只記得一句話:求仁得仁,又何怨。也許可能加上一句:雖未能至,心嚮往之。只是內求的信念,是反求諸己,而非外求他人。

  也許,無為方能無不為,但無為而非不能,無用安知不是大用。為何在乎結果,而非過程,無果而非成功否?有因才有果,無因而無果,因比果更重要,不是麼?有A點方可到達B點,無起點何來終點,無生方能死?只求果,那是證明,有因無果,那是勇氣,無因有果,那是荒謬。想有果,那要承受支撐果價值的艱辛。

  也許,兩點之間,直線不是最短。我們的意志和良知告訴我們,我們是有選擇的自由的,能負職責的,可是我們在外部世界的日常經驗中卻受著因果律的支配。生活中我們明知“有因必有果”,是不是我們的生命最終也要服從因果律?以前我們提“曲線救國”,由於直線直接、血腥,是革命而非改良。若這樣理解,兩點之間,是不是就能夠說曲線最短。遇山遇水,我們搭橋鋪路,甚至挖隧道,從經濟學層面說,這不是最經濟的。路總要隨著地勢,你搭橋挖道,不是美化自然,而是破壞自然。如果我們要到達山頂,是不是也能夠搭橋、掘坑?所以詹天佑的“人”字形鐵路才是偉大的創舉。一切偉大的創舉總不能置於別人或自然代價之上。

  孔子知不能為而為之,實則無畏,因其思想方能流傳千古而不衰。在此不討論其作為儒家思想之源的效用而存在。也許在功利社會的當今,有因無果,不成主流,實認愚蠢。所以當今最短這樣思想理念,所以成功學成了主流,大家都想有車有房有美女嫁個有錢人。有人說有錢人就是等有了錢才是人,學好數理化不如拼老爸,有了錢就能活在天堂,天堂與地獄的區別就在於有錢否,再也不是好人與壞人的區別了。

  如今社會最喜歡樹立英雄,所以孔子只能作為聖人。伽利略說過:需要英雄的國家真不幸。所以如今最缺的是聖人,而非英雄。孔子知不能而為之,實則時代賦予的職責,也是良知應起到的作用。如今中國,談的是權、錢和關係,所以時代的使命必與之相反,那又有幾個人能夠明確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有時我們說個人的偉大,其實歷史並不使單個的人不朽。雖然孔子知不能而為之,但他不能打斷歷史的迴圈。歷史總是曲線前進的,就如基因也是螺旋式的。若個人想用直線式打斷歷史迴圈前進,那某些個別事例、事蹟或事件,也同樣打斷了我們日常生活的迴圈。無論何時,只要人們追求他們的目標,像耕種那如果沒有他們的勞作,就無所出產的土地,若強迫自由飄蕩的風揚他們的帆,越過不停翻滾的浪,也就打斷了無目的的,只能在自身內翻轉的運動了。所以影片中說,夫子的思想又有誰能夠理解。所以當我們在一種歷史過程的意義上深思歷史的本質、國家的歷史命運及它們的沉浮興衰時,永遠不能寄託於個人而忽視歷史過程必定是迴圈的。

  我們所有的人都經過出生來到這個世上以及這個世界經過誕生而持續更新。也許這才是我看《孔子》最大的想法,歷史總不能靠個別人來承擔。既然提出“文化強國”理念,迴歸孔子儒學不知可否?

  孔子最終回魯國講學立著,我們也能夠反思下如今的教育。從教育功能上看,其目標不是把年輕人引入世界,而只是帶入世界的一個有限部分。教育不能不伴隨著教,沒有學的教育是空洞的,很容易陷入道德和情感說教,可是沒有教育也能輕而易舉地教,一個人即使活到老學到老,也不必須成為一個有教養的人。所有這些問題都是必須留給專家和教育局研究的細節。

  其實,教育的要義在於,我們要決定我們對國家的愛是否足以讓我們為國家承擔職責,是否要讓它免於毀滅,由於若不是有新的、年輕的面孔不斷加入進來和重建它,它的毀滅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教育是立國之本,不是說來玩笑。強國戰略無不是人才戰略,而不是政治、經濟、軍事戰略,但也不是不無關係的,只是輕重之別。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2

  聽說媽媽明天要帶我去看盼望已久的電影——《孔子》,我心裡就像裝了無數只小兔子一樣“怦怦”直跳。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跟著媽媽來到電影院。電影開始時先介紹了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的魯國。他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據說他有三千弟子,其中七十二人名氣很大。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記錄下來,編成《論語》,這本書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電影正式開始了,我聚精會神地看了起來。魯國國君魯定公把孔子從一個平民百姓提升為中都宰,再從中都宰提拔為大司寇,最後又提拔為代相國,希望能實行孔子“以禮治國”的思想,也同時制約勢力強大的三桓。孔子在當官期間做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是釋放了三桓中季氏的小奴,還廢除了活人陪葬的陋習;第二件事是不費一兵一卒收復了被齊國佔領的三城;第三件事是鏟三桓,還毀了三座高城。後來三桓中的季氏為了權利把孔子趕出魯國,孔子只好周遊列國去了,他的弟子們也一起跟隨他。孔子的弟子對孔子真是忠心耿耿啊!過了十幾年,年邁的季氏意識到自己錯了,於是先把孔子的弟子冉求請回魯國,再把孔子和其他弟子們也一一請回。這時孔子已經七十多了,再加上傳來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和最親密的弟子——子路去世的訊息,真是雪上加霜呀!不久,孔子就病逝了,終年七十三歲。

  看完電影,我覺得孔子真是個偉大的人物,可惜他生活在動盪的春秋時代,要是生活在唐朝的“貞觀之治”太平時期,一定會有更大的成就!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3

  電影業發展至今,數不盡的風雲人物被搬上了銀幕,在那黑白的方寸之間重領風騷,卻少有人問津儒家始祖孔聖人。一則是孔子已不是單純的一個名字或是一個人物,而是代表了一種精神和思想;再則該角色實在是難以駕馭,我們可以天馬行空的去想象神怪仙魔,可以憑著照片和文字去模仿偉人的風範,可對於這位孕育出了現今華夏數千年文化于思想的孔聖人這一角色,令多少影視人望而卻步。

  不得不承認周潤發的精湛演技,不愧是在演藝界的頂尖大師,他將孔子對世間生靈的珍惜,對家人的慈愛,對知識的求索,均展現的淋漓盡致。尤其是孔子的強大智慧生出了對人世蒼生的悲憫之心令人刻骨銘心,那眼神中所透出的憂傷與智慧之光,讓人過目難忘。

  遺憾的是,《孔子》也存在著些許瑕疵。比如在前期宣傳時力捧的南子與孔子的感情戲份反倒是枯燥乏味,飾演孔子的發哥和飾演南子的周迅只有一場對手戲,且臺詞只有寥寥幾句。南子乃孔子紅顏知己一說根本就站不住腳,整個劇情發展下來,南子一角完全成了“雞肋角色”可有可無。還有片中出現了像連環弩這樣的大漢朝以後才有的“高科技”武器卻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多少讓人有點接受不了,好看是好看了,可還是注意點尊重歷史吧。不過該片的可圈可點之處也頗多,時不時的插進一些典故如“朽木不可雕也”、“苛政猛於虎”,頗有教化人心的意思。

  《孔子》從總體上來看還是不錯的,也得到了孔聖人後人的認可。當然,跟歷史較真的觀眾也大有人在,指出了片中各人的稱謂不合情理等細枝末節的問題。我奉勸各位,切莫計較這些,就當這又是一場豪華的商業巨片又何妨呢?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4

  銘記戰爭,保衛和平,珍愛生命——電影《孔子》觀後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彷彿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和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為“至聖”,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後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

  銘記戰爭的教訓。

  孔子助魯國抗齊時,幾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敵軍潑灑而去。霎時光,火光把天都映紅了,慘叫聲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燒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慟不已,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有什麼對錯可言?弱肉強食,或許是戰爭年代最殘酷的。

  保衛和平的年代。

  試看戰爭年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一場戰爭動輒就要死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而和平年間呢?社會安定,百姓們豐衣足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兩者相比較,保衛和平,難道不就應嗎?

  珍愛寶貴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會,僅一個季平子死亡就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陪葬,難道人命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不,只是因為封建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時的統治者視人命如野草般,動不動就草菅人命!孔子為了救一個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戰群儒”,以一己之力駁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這就是孔子“仁義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電影中,孔子曾與弟子失散,路人這樣描述他:“氣度像個大人物,卻像喪家之犬般狼狽。”讓人有些心疼:一個聖人,怎會落魄至此?有幾人又能理解孔子?

  從血淋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的啟示太多太多:銘記戰爭的教訓;保衛和平的年代;珍愛寶貴的生命。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5

  “孔子”——一提起這個名字,就想起了此刻正在熱映的電影——《孔子》,它沒有美國片那麼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麼虛假,它只是一部記載著春秋時期的亂世英雄歷史鉅作。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個情節,一個故事,更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

  在我感覺中,《孔子》這部影片,就像讓兩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們,重新回到人們的眼前,讓我們來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當中孔子的聰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亂世中。讓敵人防不勝防。但是人畢竟也有好人,也有壞人,孔子被絕情地趕出魯國,艱難地周遊列國。這時,他的弟子顏回,拋棄了自我的金錢、地位、名譽、背井離鄉與孔子一同流浪。沒想到的是他的弟子們居然也效仿顏回的作法,跟隨孔子四處流落。弟子們這種愛師甚於自身生命的精神讓觀眾讚歎不已。之後,他們整天飢腸轆轆,吃盡苦頭,受盡苦難,但是沒有一個人放下,沒有一個人說“不”。甚至只有一碗幾塊肉的湯,他們也互相推讓,他們的堅強和執著更打動了每一個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臨了,這一天他們需渡過一條冰封的江面,在江心處,突然間,冰面崩裂,正駕駛著馬車的顏回和一車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這時,善於游泳的顏回並沒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頭栽進冰冷的江水,拼命撈起老師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從水裡丟擲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們撕心裂肺地喊著顏回的名字,告訴他快上岸。但是平時總是遵從孔子和同窗們的顏回,這一次沒有聽從。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顏回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緊緊抱住竹筒,用盡最後一絲氣力,丟擲水面。最鍾愛的弟子永遠離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絕,他把打撈上岸的顏回緊緊地抱在懷裡,在幾個小時裡,徒勞地自我的體溫來溫暖著顏回冰冷的遺體……顏回用自我的生命演繹了儒家的“仁”和“愛”,詮釋著“忠”和“孝”。此情此景,觀眾無不為之動容,心靈無不為之震撼。顏回的壯舉,無時不刻的昭示著們,珍惜知識,崇尚文化。之後,孔子和弟子們,理解魯公的懺悔,又回到了魯國。從此孔子與政治隔絕,成了教育家。孔子臨終前最後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在不一樣人的心裡必定會有不一樣的見解。

  《孔子》這部片使我受益匪淺,懂得一個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後的苦處。一箇中國人若不懂點孔子,即便不說是不合格的中國人,起碼是缺乏教育的中國人。”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6

  被熱炒了很久的《孔子》最後在1月22日正式上映。在上映前的宣傳活動中,愈發“老來俏”的主演周潤發揚言“看了不哭的不是人”,這番話讓本次評審團的成員們不禁誠惶誠恐。我卻只感覺到欣賞了一場冗長的“百家講壇”,而且很顯然,胡玫導演講故事的潛力,遠遠不及於丹老師。據觀察,影院裡《孔子》的人氣還算不錯,影迷們對電影如何展現孔聖人的一生更感興趣,也不乏慕發哥之名來觀影的粉絲。我想從散場之後大家的反應來看,《孔子》這部電影給了懷揣這兩大期盼的觀眾一個交代,但是,沒人想到,過程卻是如此枯燥沉悶。

  CCTV-6電影頻道有一句著名的廣告語:“開啟電視看電影”,套用在《孔子》身上,恐怕用“開啟電影看電視”則更為恰當。電影故事從孔子得到魯公賞識擔任大司寇開始,前半段主要講述了孔子在魯國意欲用自我的方式治理國家,然而處處受掣肘,只得遠離故土,與弟子踏上週遊列國的路途。後半段則集中講述孔子在周遊列國的路上遇到的種種困境,欲尋明主而不得,歷經受辱、被困、高徒子路、顏回死於非命等坎坷,最後葉落歸根回到魯國傳道授業了此餘生。如此複雜的資料想要用一部電影表現出來,原本就是個艱難的任務。而擅長拍歷史題材電視劇的胡玫導演,也顯然並沒有拿捏好尺寸,於是,觀眾們便在電影院裡花費了兩個半小時“欣賞”到了一場“電視劇”。

  平心而論,電影前半段尚有完整的劇情,透過保護小童、齊魯會盟、平息公山狃叛亂等段落,集中表現了孔子的仁愛、智謀和軍事上的才華。尤其是孔子仕途受挫,不得不從魯國出走,眾弟子趕來追隨等一組戲,起承轉合之間頗為流暢,算是片中的亮點。但後半段孔子周遊列國的歷程卻成為了一場支離破碎的橋段集錦,影迷們均認為這一部分毫無主線可言,零散且瑣碎,直看得叫人昏昏欲睡。遲遲不見高潮出現,也總是看不見電影將要結束的徵兆,期間有幾位觀眾陸續離場,一去不復返。我想有相當一部分的影迷認為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蒼白無聊的劇情。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7

  今天按照老師的安排,觀看了央視拍攝的紀錄片《孔子》。在戰國年代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孔子希望把自己修身、齊家之術擴而衝之,用到治國平天下上面。孔子和他的弟子周遊列國吃盡千辛萬苦,最苦一次被人圍困七天七夜沒有吃的,差一點餓死在荒郊野外。

  還是在四百年後的漢朝,儒家思想才得以應用推廣,從此成為歷朝歷代主流文化。孔子的思想是帝王之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培養帝王人格潛質。孔子看透人性自私自利的侷限性,希望人們透過自身修煉突破人性侷限性,記憶體孝悌外行忠信,透過利他來實現利己目的,透過利他來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別人的和諧。

  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一個天堂與地獄的故事。在地獄裡每個人都拿著一把長柄勺子,勺子裡的飯無法夠著自己的嘴,所以地獄裡的人每個人都餓得面黃肌瘦。天堂裡面的人同樣也每個人拿著一把長柄勺子,他們用自己勺子裡的飯喂別人,這樣每個人都可以吃上飯過得紅光滿面。天堂和地獄的差別就是有無愛心,對別人仁愛就會得到別人仁愛的反饋。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提倡仁愛,就是希望別人透過修煉突破人性侷限性,用利他的手段來利己,如此實現和諧社會和得到自己幸福生活。

  今天的社會發展一日千里,物慾橫流道德淪喪現象卻日囂塵上。我們需要經過幾千年磨鍊的傳統文化來教我們如何為人處世;我們需要繼承幾千年文化孕育精神成果;我們需要傳統文化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8

  看完電影《孔子》,不僅僅是喜歡裡面感人的故事情節,同時也深刻感受到,給觀眾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他期望以他自我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程序。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期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率領眾弟子周遊列國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於晚年回到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幽默和智慧。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最讓人感動的是顏回,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我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向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我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之後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此刻才能夠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著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可是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很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可是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可是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我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在成佛的路上,努力學習,成為一個正直、光明磊落、有擔當的人。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9

  昨晚,去看了這個新年裡聲勢造得很足的電影《孔子》。

  儘管明白凡動輒投資上千萬的大片都是要研究票房的,既要票房就得研究觀眾的欣賞口味,不可能完全按照或者接近歷史的真實去拍,那麼編劇和導演究竟會把經過人們千百年的認識並且已經基本定型的孔夫子拍成什麼樣呢,的確很想明白,卻又擔心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但聽電影《孔子》的某主創人員說,觀眾看電影《孔子》,如果不哭,就不是人。如此信心滿滿,言之鑿鑿,更讓人充滿期待。

  影片從51歲的孔子作為政壇新星在魯國崛起講起,前半部分一開始便是殘忍的活人陪葬,表現了當時周天子已無力掌控天下,而魯國國君衰微,國家政權實際上由當時掌握軍權的三桓掌控,他們囂張跋扈,為所欲為的時代背景,之後敘述了孔子一生中最值得一提的兩大政績——夾谷之會和隳三都。後半部分則主要講述孔子如何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包括“子見南子”、“陳蔡絕糧”、“子路問津”等片段,最終是魯國大夫季氏在內憂外患中幡然醒悟,孔夫子的治國才能不可小覷,於是放下身段,誠邀孔子回國,並理解了在外顛沛流離十九年的孔子提出回國後絕政治,治教育的條件。

  看完影片後,感到有三點不可思議之處:

  一是我們只明白孔子是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沒想到他老先生還是一個軍事家。在“夾谷之會”和“隳三都”中,設計之巧妙,佈局之合理,安排之周到,僅僅憑著一腔浩然正氣和對道義的堅定信念,與妄自尊大、恃強凌弱的齊國針鋒相對,舌戰齊國君臣,生生迫使齊國退回了侵佔已久的“汶上三城”。這當然大快人心了,誰說孔子一介書生,手無縛雞之力,卻做成了很多軍事家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

  二是影片後半段的“陳蔡絕糧”中,孔子師徒被困陳蔡間多日,七天七夜粒米未進,而孔子卻依然氣定神閒地撫琴,以這種方式轉移飢餓的注意力當然是能夠理解的,但師徒們一人一口分食最終一碗馬肉湯後,弟子們不是倒臥在地以儲存體力,而是居然有力氣圍著老夫子和他的琴聲運動起來,這不合常理的舉動,真是讓人匪夷所思。

  三是師徒們周遊列國途中遇到了冰裂,當時孔子的一車書掉入冰窟,孔子最器重的弟子顏回像羅盛教那樣,一而再、再而三地潛入冰下打撈竹簡,孔子及其眾弟子趴在冰窟邊緣呼喊痛哭,但既無人和顏回一道下水撈竹簡,也無人下水力阻顏回的愚蠢行為,直至顏回凍死。這個極不靠譜的煽情情節,既褻瀆了孔子,又褻瀆了顏回。毫不誇張地說,作為好學生,顏回肯定把這些竹簡的資料深深刻在腦海裡了,難道為了教師的心血,就有必要犧牲性命嗎?莫非正如旁邊的觀眾調侃道是為了搶救文化遺產?而孔子堅持萬物之靈的人始終是第一位的觀點在《論語·鄉黨十》中就十分清楚。“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顏回和竹簡,孰輕孰重,這不是明擺著的嘛?!

  所以,看完電影《孔子》後,我沒有哭。環顧四周,在這場滿座的電影院中,也沒有看到任何一個人哭。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10

  電影《孔子》是很早之前就有了,為什麼今日我還是要寫觀後感呢?因為我覺得作為一箇中國人,應當有自我的文化信仰。談到文化信仰我們想到的那首當其衝的就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因其母禱告於你丘山而得名。電影中孔子的出場已經是一個大夫的身份了。可是孔子的身世是不幸的,早失雙親,所以孔子對下層百姓的疾苦異常的關注,回到電影上來。電影中的周潤發給我們很好的詮釋了孔子的許多東西,讓你不得不佩服他的演技。

  電影《孔子》裡面有很多與史書記載不一樣的地方,首先就是前面的孔子擂鼓為戰士壯威,之後是孔子與魯公一齊出面說服齊王收復失地然後就是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的死,都與歷史不符。史書上沒有記載孔子與魯公一齊去談判的,而記載的是孔子從天而降前來護駕的,這樣一改似乎讓人覺得更加真實!歷史上也沒有類似於有沉書入水然後顏回去撈的事情。顏回史書裡面的記載是窮死的,不免有些窩囊,這樣一改反倒顯得他對書籍與教師的熱愛,真正熱愛書的人確實會不顧自我的性命去救書的,沒有什麼迂腐之處!

  電影中孔子會見南子的緋聞也被大肆渲染,讓人覺得孔子不再是一個高不可碰的聖人而是一個有感情有思想的凡人,孔子也有七情六慾,有一句臺詞是“吾未見如此好色如好德者”,這是我覺得全片中最妙的臺詞,應對一個風情萬種母儀天下的女子,就算是孔子也會動容的吧!

  全篇最感人的一幕我覺得是孔子與一群弟子一齊回到魯國以後,孔子跪在城門下,磕頭行禮口中反覆唸叨著:“我的祖國,我最終回來了!”這個時候孔子已經年過半百了,可是還是不能忘記自我的祖國,儘管以往別人趕他走,可是當祖國需要他時他還是選擇了回國。這種胸襟不愧是我們的聖人,那裡看得出孔子的偉大!

  看電影孔子,我們用平常心看他的可愛,用恭敬心看他的偉大:原先這就是我們的聖人孔子傳奇的一生!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11

  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國的歷史悠久,何其輝煌,那些輝煌被記載在一冊冊書中。可從未被塵封,中華上下五千年,他們一向活在人們心中。

  今日看了關於《孔子》的歷史的電影,它狠狠的抨擊著我的內心。將近兩小時的影片,卻道出了孔子不凡的一生,每一個細節,每一段文字,從他口中說出的一句又一句經典無不刻畫了一個鮮活的形象。

  最打動我的有兩個鏡頭,孔子被放逐出境,當時連老天都映襯著孔子的處境下著傾盆大雨,氣氛沉重又讓人不禁揪心,拋開妻女對一個男人來說是多麼不易。馬車走了半路,車輪陷進了泥中,孔子師徒試圖拽馬使其擺脫泥淖,卻不料被馬踢翻在地,他笑了,笑得那麼釋然,又令人悲憫,這是一個失意之人最終的暢然!

  第二個鏡頭,孔子及其弟子駕著馬車過一個大冰河的場景,不料,冰面開裂了。竹簡都掉進了冰河裡。顏回想都沒想直接跳入湖中撈取竹簡,天寒地凍,下著鵝毛大雪,所有人眼睛上,眉毛上都有一層冰霜,在這極寒的地方,別說跳入湖中了,生著火都覺得受不了。

  顏回一刻不曾停過,他極力擺動雙臂在冰湖裡遊動,將一卷又一卷竹簡打撈上來。竹簡都撈回來了,可顏回再也沒有上來,永遠被封在了冰層中。孔子一聲又一聲絕望地喊著顏回的名字……牽引著人們的心靈,我不禁鼻子一酸,眼淚在眼眶裡打轉。

  孔子之後的生活是在風餐露宿中度過的。就連一碗清可見底的湯,大家都一人一口的喝。他的一生是悽慘的,能夠是光輝的!

  跳進歷史的長河,追溯孔子的一生,我願化作一個標點,結束最終一個長卷。不讓光鮮的背後只剩空白!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12

  昨天,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不禁引起我的思考。

  這部電影講的是孔子在魯國當大司寇時,國相很不情願,便把職位也給孔子,只當大司徒。後來,因受齊人奸計,大司徒便想辦法把孔子趕走了。一代聖人從此就過著和乞丐一樣的生活,可他從來都沒忘記自己是魯國人,要回魯國。最後,功夫不負有心人,孔子終於回到了魯國。

  看完後,我發現,自己和孔子差太多了,就拿耐心來說,我有一次去遊樂場,我去玩過山車,發現排了很長的隊,我只好硬著頭皮排隊,途中多次都想放棄,可爸爸說:“現在還好,以後還有很多都要等更長時間。”說完,擋著我,不讓我離開,最後,因為爸爸擋著我,我才玩到了過山車,而孔子卻一直想著要回魯國,從不忘記,我真是自愧不如。

  孔子的弟子的品德也很高尚:顏回為了救經書被凍死,子路死前也不忘夫子的教誨,戴好帽子,堂堂正正的死去……我一定學習孔子和他的子弟,做一個正人君子!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13

  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並不是因為它不好懂,而是因為它讓我感動了。《孔子》,從視聽出發,到達了心靈的感動與震撼,渲染了當時那種氣派氛圍。當然,我也必須承認,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雖然儘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別人的,但不免給人牽強之感;故事是講到了,但不精彩,情節片段之間缺乏很好的銜接;節奏緩慢,人物講話平淡呆板,沒有靈氣。也許是自我太不習慣文言文的緣故,加之中間有篡改歷史的情節,覺得有些彆扭。

  因為這是電影,僅有短短的兩個小時時間,要將孔子的一生表現出來,實屬不易。所以總體上而言,它還是成功的。

  首先,感觸最深的便是影片將尊師重道之風表現得淋漓精緻,真是值得今日的人們好好學習啊!古今對照,令人汗顏。古人需拜師求藝,學生自當十分尊敬教師,也會刻苦學藝。師生情誼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學生依然緊緊追隨,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師之教誨,扶正官帽;顏回不畏艱險地保護書籍,為之獻身。我哭了,且不說修改了歷史,不說兩人的行為有些迂腐,卻將他們變得崇高而又偉大,使其境界得以昇華。

  其次是孔子回鄉後的那深情一拜,魯國啊,父母之邦,養我之土,我最終回來了。我又哭了,為何影片要將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杯具色彩?我不明白為什麼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禮樂來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樣追慕那“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淳樸民風。“男守本分,女有歸宿,老有所依,子有所養。”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講得多好啊!

  顏回說,孔子錯在將全部夢想都寄託在魯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覺得自我也錯了,如孔子般太夢想主義了,沒有能夠勇敢地應對現實,而是將期望建立在一個完美的偉大的夢想之中。可是無論怎樣依舊不能放棄對完美社會的嚮往與追求,依然期望能夠經過完善個人道德,而不是經過嚴格的法律來治理國家。孔子認為拿法來治國,是人們出於無奈才做的,人們不犯法是因為害怕法律,並不是出於真正的自我約束。

  然而有一天,我無意在書上看到這是一種鮮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傾向。調節倫理關係,要訴諸人們的道德自覺,可是並非人人都能到達高度的道德自覺,即使一個有高度道德自覺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動的表現出道德自覺。在“子見南子”一節中,應對巨大的誘惑,孔子的眼神與身體也有顫動,他是聖人,作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樣堅守自我的信念。何況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樣,會遭小人的算計與嫉妒,也會被世人誤解。無怪南子一句“世人只明白夫子的痛苦,有誰又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領悟的境界呢?”便稱其為知己了。顯然,僅僅依靠道德來協調社會關係並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過於抬高道德,將發現無力控制社會秩序的尷尬局面。這樣的行政觀念與倫理價值意識等都與當時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

  其實,無論是古代還是今日,有多少人是像魯君那樣“裝點瘋,賣點傻”,充當一個見風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樣一生堅守自我的夢想呢?“不能改變世界,就改變自我的內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讀讀《論語》吧,充實自我,內心的強大能夠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遺憾。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14

  電影《孔子》講述的是我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生平故事。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就知這親的年代生活。孔子滿腹經論,學識淵博。他就任“中都宰”這個職務時,使中都面貌大變,老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孔子因此受到魯定公的重用,被魯定公任命為大司寇。

  當時是奴隸社會,有一個這樣殘忍的陋俗,就是隻要有個王權去世了,他的奴隸們就要陪他殉葬。孔子不畏大司徒和公山狃的權勢,提出要廢除這個殘酷的陋習,用智慧戰勝兩位王侯貴族,展現了孔子的聰明和機智,以及他的仁愛之心。

  孔子擔任大司寇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陪同魯定公去會見齊王。孔子向公山狃和大司徒索要戰車五百乘,但遭到公山狃的拒絕,只好帶著孔子的十乘戰車去會盟,受到齊國的威脅,但孔子用他的智慧,用一百輛牛車嚇退齊國的五百戰車。因此,得到魯國王的稱讚和重用。孔子與他的弟子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奔走列國之間,傳授學問,用仁愛之心對待每一個學生,學生對孔子也是非常崇敬。有一件事讓我感動,就是顏回下到冰海,給孔子撈書籍,但在冰海里待太長時間,就被凍僵了,已三個時辰了,顏回沒有緩過來,這種視書如命的精神讓我感動。

  這部電影僅僅是孔子這位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藝術體現,我還要從孔子的文學著作《論語》再深入進行了解,還要向他學習“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精神。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15

  這個寒假,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對此,我很是感觸。

  一部電影,家國天下,短短2小時,一個2000多年前栩栩如生的孔子展現在我們面前,同時電影也將孔子所通之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都在電影中得到了恰到好處的再現,一氣呵成,感謝曾執導過《雍正王朝》、《喬家大院》、《漢武大帝》、《芬妮的.微笑》等著名影視劇片的中國第五代導演胡玫,她果然不負眾望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率真可愛的孔子形象。

  孔子的電影是非常的難拍,弄得不好,難免說教,孔子是個聖人,但同時也是個普通人,他是聖人,巍峨聳立,為萬世師表,但在觀看電影之前最擔心的是電影流於說教,幸好導演的功力加上幾位大牌明星的表現也算可圈可點,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電影儘可能的逾越了此類古裝片的“臺詞檻”,既未戲說,又輕鬆詼諧。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16

  1月25日(星期一)的晚上,爸爸單位組織我們去營房部大院看電影——《孔子》。周潤發的演技十分逼真,電影的場面非常壯觀。電影院裡面座無虛席,很多家長都帶著孩子來體驗和感受孔子――這位偉大先賢不朽的精神魅力。

  孔子,公元前551出生在魯國。當時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為了解決社會問題,各種學說百家爭鳴。其中孔子創立的儒家學派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幾千年,我們現在還在受著孔子的教誨。孔子5歲時父母雙雙早故,於是他過著流浪地生活。一天魯國的貴族舉辦了一場盛大的宴會,貴族的眷屬也可以去。孔子聽說後也去了(孔子的父親是貴族),到了門口,門衛看到他落魄的樣子,以為是個叫花子,便沒理他。結果,孔子徑直向門口走去。門衛把他攔住,問他是誰,孔子說自己是一個貴族的兒子。門衛將信將疑,沒讓他進去。正在兩人爭執不下的時候,孔子父親的生前好友前來赴宴。孔子本來想讓他說說情,哪料到他說:“哪來的小屁孩,快走開!”聽了這話,孔子如同五雷轟頂,十分失落。在失落之際,他也明白了事事都要透過自己的勞動來實現的道理。這事兒對他觸動很深,為了受到人們的尊重,他開始學習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識字)、數(數學)這六藝。他先後拜老子等名家為師,並刻苦鑽研古代典籍,還整理撰寫《詩經》、《尚書》、《禮書》、《樂書》、《春秋》、《易經》等儒家典籍。他創立了儒家學派,主張國家和人民要遵從仁、義、禮、智、信的要求。經過不懈努力,孔子終於成為一代大家,受到了人們的崇敬。孔子收了很多徒弟,到處講學,名氣很大。魯國國君聽說孔子很有才華,於是把他召進宮裡。聽了他的見解,魯國國君覺得孔子很有才幹,想讓他當大官,但又唯恐眾人不服,於是魯國國君便讓他和他的弟子去一個偏僻的地方治理一下。魯國國君在一年後驚奇的發現他和他的弟子治理的那個小城如今已變得比魯國的都市都繁華。於是他讓孔子做了個大夫。不久,齊國國君想和魯國國君會面,想乘機利用大峽谷的險要地形逼迫魯君,孔丘明白齊國的用意,也知道魯君此去是多麼的危險。他徹夜未眠,想到了一個既能保護國君,不失兩國友好的辦法。之後,孔丘不僅成功的保魯君平安歸來,還逼迫齊君歸還失去的三座城池,並與其成為盟友。孔子,不是一個文弱書生,他身高體健、武功高強、足智多謀、文武雙全,是個難得的將才,他心底善良,充滿仁愛,的確稱的上是“聖人”。我不禁從內心深處更加佩服他了。

  後來,一些大臣起來反叛,叛亂分子前來攻打魯國國都,魯君任孔丘為主帥c。等到進攻的時候,孔丘命人將幾口大鍋推出去,裝滿油,待叛軍過來,把火把仍進油鍋裡,趁熱將著了火的油鍋往下一推,頓時,幾萬大軍葬身火海……雖然叛亂暫時被鎮壓下去了,但因諸多因素,孔子的改革失敗了。經過這兩件事,孔丘的地位大大提升,成了代宰相。成了代宰相的孔子並不居功自傲,而是在國內進行了改革,這使一些權貴的利益受到了影響。於是,這些大臣便把他趕走了。

  被趕走的他無依靠,只得帶著弟子周遊諸國,到處流浪,上頓不接下頓,很是可憐。

  幾十年後,魯國國君去世,幼君登基。齊國藉機攻打魯國,眼見破城之日指日可待。當初把他趕走的那些大臣這時才知道孔子的用意。於是,那些大臣派人把孔子請到魯國。但是孔子心意已決,不再參政。在眾人的請求下,孔子便讓大徒弟冉求去解圍,等冉求到魯國時,已經十分危急。冉求不愧為孔子的大徒弟,他三下五除二的就把齊國大軍趕走了。等到孔子被接回魯國時,他已是古墓之年的老人了……電影是向我們講述孔子一生坎坷的經歷,也向我們述說了孔子的偉大與不凡。

  孔子面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面對困難不畏縮,面對孤苦不冷漠,他的精神激勵我永遠向上。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17

  片頭剛放,表江問我,你覺得這片票房多少?我說,8千萬?她說,撐死這個數吧。看完片,我不免懷疑8千萬太高估了,並不是說電影質量不好,其實它誠意十足,只是在這“後阿凡達時代”,這種沒有噱頭的商業電影真的好難自處。

  整體來說,《孔子》嚴肅而緊湊,前半段的官場爭鬥和後半段的流離失所在周潤發的演繹下,都讓人信服。片中臺詞在大量的文言文和現代話中穿梭,聽到“那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樣的搭配,觀者不覺得出戲已算難得。

  孔聖人也會經人挑撥,便扔官拋妻棄子,背井離鄉十幾年,在各國傳道授業解惑,卻不得重用,食不果腹,顛沛流離。一個道德高尚的中年男人空有理想和滿腔抱負,無從施展,鬱郁不得志,思鄉情切卻不能歸。周潤發精湛的演技無可挑剔,只是我看時很是心疼……那場刻意煽情的暴雨中離家出走、摔倒泥沼、淚流滿面的“孔子落魄戲”,真是難為發哥了。

  飾演衛國夫人、美而淫的“南子”的周迅赫然女主角的地位,可片中只有一場“子見南子”的戲。南子對子表達滿腔欣賞,並邀其日後常常相見,子拒南子,僅用一句“我未見過你這般好德如好色的人”把南子噎了回去,再得體不過。南子經過這番挑逗,確認了子的君子為人,感嘆道“世人也許很容易領悟夫子的痛苦,但未必領悟夫子在痛苦中所體悟到的境界”,此話一出口,子熱淚盈眶,兩人伏地互拜,成為知己。這出戏處理得細微而精彩,不但不荒謬,還看得意猶未盡,嫌周迅的戲份太少了點。

  除了南子,還有幾位重要人物襯托孔子,一是魯王,二是孔子夫人,三是弟子顏回。這三個角色的演出一個比一個讓我出戏。先說魯王,他是君,孔子是臣,影片前半部分在魯王對孔子的重用與否中展開,每每切到魯王的畫面,他擠眉弄眼,對孔子愛意綿綿,讓廣大腐女不多想都難。凱麗扮演孔子的夫人,大概是《渴望》中慧芳深入人心,她和孔子一貼在一起我就立即穿越。白淨秀氣的任泉出演孔子弟子顏回,他落水的那場戲,鏡頭從水底往上拍,我又穿越到了好萊塢,古裝傳記片的風格無影無蹤。

  如果穿越之事因人而異,特技一定人見人不愛,《孔子》中有好幾場大規模的戰爭戲,場面全靠特技,動畫拙劣,效果實在不好。雖然有特效這個硬傷,可一部思想家傳記題材的電影拍成這樣,已經很不容易。至少它和2009年動不動就裸奔而出的那些山寨電影相比,實在是太有誠意了。導演胡玫說她從未這麼忐忑不安過:“我只能祈禱孔子在天之靈保佑了。”這事兒,還真懸。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18

  老師給我們發了一本《孔子的故事》,書中的內容非常精彩,以前我只知道孔子的一小部分故事,雖然只是冰山一角,但是我會認真看完這本書來重新認識一下孔子。

  孔子是中國有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還是儒家創始人。看完這本書我最喜歡《在挫折中前進》,孔子是個很有志氣的人,他在十五歲就已經立下要好好學習各種知識和本領的志願。在孔子十七歲時母親去世了,母親走後孔子還是個年少不懂事的孩子,孔子穿著孝服跑去季氏歡宴名流卻被人當叫花子趕出來,此事後孔子非常發憤。

  之後孔子更加刻苦努力學習逐漸成了博學多能的人,旁人見孔子就誇,可孔子卻很謙虛,就這樣大家對孔子的評價更高了。孔子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勤奮認真,在挫折中鍛鍊自己,他的謙虛善良精神值的我學習,在以後的學習道路上不斷磨鍊自己。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19

  抽空在週末去看了孔子,在網上倒是首先看到一大幫憤怒的青年給的低分。

  讓我震撼的是在孔子在眾多糾葛中仍然保持著一種執著的信仰,這種信仰到底的底線在哪裡,不是說出來,孔子一生都追隨了他的信仰,不管是為官受挫、家人分離、顛沛流離、施教受辱,環境在變,他的做法在變,但是信仰不變。

  故事從孔夫子五十多歲,得以實現夢想,踏上仕途開始,感覺開場有點突然,接下來就是孔子運用計謀,抗衡齊國、三桓,然後平步清雲,連升幾級,做到代相國之職,劇情很緊湊。精彩的辯論,讓人精神一振,不過不失的特效,也帶來了一點視覺刺激。 再到後面,讓我有印象就是的就是顏回落水,來回多次在冰水裡搶救竹簡一幕,雖然他的行為很偉大,我也有那麼一點感動,但轉念再一想,這樣是不是有點迂腐呢?不管怎樣,他是為這些孔子最愛的書簡獻身了,導演讓他死得很唯美。

  最後,孔子與弟-子們得以回魯國,一眾人喜極而泣,及孔夫子在城門前跪拜,老淚縱橫,那時候我也哭了,不過不是為故事本身而哭,而是被演員的入戲所帶動。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20

  孔子不僅是個教育家,他還是個思想家,他還是儒家的創始人。

  這本書裡面講了孔子從沒落孤苦到從事教育成為一代名師的邊程。

  這本書裡我最喜歡的一個故是“在挫折中磨練”這裡面講了孔子非常有志氣,孔子幼時家境不好,窮困的生活對他的磨練。這是他之後經得起各種困難的原因之一。

  孔子刻苦學習逐漸成了好學的人,讀到這裡我想起了我們班的一位同學江靜婭,她和孔了一樣是一個好學的人,也是我們班的班長,在學校也經常幫助我們,比如說:有一次,我們班有人作業不會做,她都會細的幫助我們。向孔子這種不怕吃苦,堅持不懈的學習,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在我們生活中也會遇到困難、挫折,我們不能輕言放棄,要堅持不懈努力讓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這本書還有好多孔子的一些故事,看了這本書讓我學到很多。我們都要學習孔子的堅持不懈和不畏懼困難的精神。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21

  孔子,是儒學的創始人。一提到孔子,他仁義的形象,就會出現在,我的腦海裡。可《孔子》這部電影還表現出他的另一個優點——勇。

  他一心想讓魯國強大,於是他就在魯君面前推廣仁義。果真,魯君讓他當了代丞相。從此,魯國的形勢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了。又過了不久,季氏的家臣公孫狃發動戰爭,想要登上魯君的寶座。反軍打進都城,魯公跑到季家,公孫狃步步緊逼,可季家人都去打獵了。這時,孔子說:“把叛軍引到武子臺!”字路領命,便去把公孫狃引到武子臺。公孫狃見孔子在臺上,便下令放箭。可臺上有盾,孔子的弟子冉求下令把盾往後放,把一個個裝鐵漿的大罐子推上來,冉求一聲令下,鮮紅滾燙的鐵漿流淌出來,把公孫狃的軍隊士卒燒得個個焦頭爛額。公孫狃在亂軍中自殺。孔子看到這個場面哭了,因為他一向講仁義,不希望看到國人自相殘殺。

  孔子的仁義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不過他的勇也不可缺失呀!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22

  影片的開頭是伴隨著悠揚的鈴聲開始的,讓人不自覺的就想到孔子生活的那個年代,習慣了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分封制的弊端也日漸顯露,分封制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均田制逐漸瓦解,社會出現了新的社會形勢,諸侯國不再遵循周天子,出現了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現象。而孔子,從小就在禮樂的薰陶下成長,自是不願大好的周王朝如此衰敗,禮樂從此沒落,於是他青年起,就發誓要實現禮樂仁和的夢想。

  該影片按照一生回憶的方式展開,開頭展現了孔子白髮蒼蒼,而他禮樂仁和的夢想,也只能交給未來去實現了。其中演員所表現出的的滄桑,眼神中的無奈,無一不讓人覺得,他就是孔子,孔子就是他。之後從孔子青年時期,魯國三桓叛亂開始,展開對孔子一生的敘述。

  採用了倒敘的寫作手法,能夠很大程度上吸引觀影者的興趣。

  細節把握較好。該影片主演孔子周潤發,從影片中的細節可以看到,孔子去拜見魯定公的時候,門前的侍者道孔大人您可到裡面再拜見,而孔子依舊堅持自殿外就開始拜見,這樣的行為是很符合周禮周範的,再其次,孔子進入殿內後,殿上座魯定公還未到,他依然堅持上座好像有魯定公一樣拜了下去,恭恭敬敬的等待魯定公的到;再者在魯定公想要依靠孔子的主張,使魯國強盛起來的時候,問是否可以按照齊國那樣強盛起來?孔子說齊國的百姓之所以不犯法,是因為害怕刑法,而若能夠使百姓因為講仁義而不犯法,那不是更好嗎?在說這話的時候,孔子眼中的光芒,亮的嚇人,那是一個人對夢想的渴望!

  孔子一生周遊列國,卻始終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容得下他,容得下他的主張。這既是孔子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在那個諸侯爭霸戰亂紛紛的年代,孔子的禮樂征伐早已不符合時代的要求。諸侯國要的是能使他們的國家強大起來的主張,所以孔子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禮樂衰敗,百姓流離失所,別無他法,但我想他是恨的吧。即便沒有一個國家任用他的主張,他還是不肯放棄,於是回國後辦私學,著文章,說來有些許可笑,孔子一生未能成就官業,他的學生卻很多都做了官。

  他一生求禮問和,也許大多數人覺得他失敗了,但我覺得從長遠意義上來說,他成功了,透過他弟子記錄的講學的內容,將他的仁義清清楚楚的傳達給了後世,他的仁義必將在後世發揚光大!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23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聽老師和媽媽常說這句話,今天我和媽媽一起看了電影《孔子》,當孔子透過反對“殉葬”用這句話反駁那些大臣時,使我印象更深刻了。影片講訴了孔子以“禮”治國的思想和孔子和他的弟子們周遊列國的故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影片中孔子的弟子稱孔子為“夫子”,我看字幕的英文翻譯是“Teacher”老師的意思。當回答“是”時說“諾”。這部影片最讓我感動的就是孔子的學生顏回跳進冰河裡不顧自己的性命搶救老師的書簡,最後死在冰冷的河水裡,孔子抱者他的屍體一遍一遍喊著他的名字“回”。

  我的眼睛都溼了。看這部電影不僅讓我長了知識還讓我懂得了一些道理!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24

  最近學完了《論語》,今天趁放假之際,看了周潤發演的《孔子》,頗有感觸。這部電影刻畫的孔子,一直微笑著,很端莊,但是不傲的感覺,溫潤而寬厚。

  很明顯,這是一部人物傳記,而主人公就是孔子。電影從人物選角再到場景佈置,無一處不體現了電影製作的精良。電影極力還原春秋時期的齊魯衛三國,演員很敬業,把每一個人物都演繹的活靈活現。《孔子》以高超的藝術手法為我們展示了我國春秋時期魯人孔丘跌宕起伏的一生,呈現出一個有戰爭、有陰謀、有聖人、有梟雄、有美人、有思想的恢弘大氣的春秋亂世。

  孔子政治生涯大起大落,大半生都處在顛沛流離之中。孔子年輕致仕,做到了國相,在魯國大力推行自己的仁政思想,魯君看到了孔子的貢獻,在齊衛兩國爭先聘請孔子之際,他重用了孔子,然而孔子的思想顯而不符合當今的亂世。孔子提倡恢復古禮,可春秋時期戰亂紛爭,齊國推行法治,魯國如果以禮治國就不能同其他國家抗衡。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孔慶東認為,電影《孔子》的誕生,是國產史詩鉅製的一個里程碑,它將中國大片的標準提升到了聖賢這一步,實現了一個大的突破,也讓中國文化走上了一個新的平臺。我們都知道,大片,向來指的是美國好萊塢電影,那種飽含科技的電影。但是看了《孔子》以後,我知道,大片,不僅僅是科技和威亞,還有中國人的智慧,用心去製作。據悉,電影《孔子》的後期特效由鮑德熹操刀,且花費巨資呼叫了曾為《第五元素》等影片擔任製作的好萊塢特技團隊,來完成多達400個特效鏡頭。其中,在武子臺平叛那場戲中,孔子在高臺上迎風而立,指揮千軍萬馬。畫面肅穆大氣,很有震撼效果。

  片中也有不少驚心動魄的場面:夾谷會盟山雨欲來,彰顯聖人智謀;墮三都短兵相接,營造緊張氛圍;武子臺平叛夫子親自擂鼓揮兵,展現軍事才華和大將氣度;齊魯大戰是影片場面最為壯闊的一幕。

  夫子獨有一腔智慧,卻沒有得到重用。君夫人南子說未有人懂夫子,這話不假,真正理解孔子的怕是隻有他那一行弟子了。孔子重仁,弟子們跟他推行仁政,孔子著書,書掉在冰河裡顏回下河救書。

  孔子,這位聖人,今天我更加了解了他。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25

  縱觀整部電影,確實拍得很好,能夠充分地展示我國春秋時期的大聖人孔子萬世師表的形象,並且抓住了孔子為政持官掌權時的政治特徵,反映著其仁和禮的核心思想體系,當中的確不乏催人淚下的片段和插曲。辨證的說一句,該片更應該像一種全新風格的歷史記錄片,很多人認為孔子作為聖人,生活在春秋時期,很多東西無法考證,只能透過紀錄片的形式來展示,但其實不然,電影儘管通用的是白話文,但處處體現著原始的仁禮思想語言風格,在感動蒼生的同時必然給予一種精神和思維上的震撼和影響。至少我是這樣理解的,因為看完該影片後,我甚至乎結合當今的民族和社會特徵產生了一些屬於自己的思考—————

  關於克己復禮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其中禮這方面主要反映克己復禮。克己復禮的意義在於剋制自己,凡事嚮往禮的方向,本質上是教育人們要重視禮的教化與薰陶,孔子終其一生,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教育方面,都強調禮樂對個人,國家,民族的重要性。影片中描述的魯國政權為三桓貴族所掌握,三大貴族擁城自重,屯兵自立,即使在與魯國的宿敵齊國和談未遂,眼見要兵戎相見時,也無動於衷。後來更是使計迫使孔子離開了魯國,四處漂泊。其實孔子的出走是必然的,正如魯國國君所言,處於這樣一個亂世,諸侯分封割據,稱霸一方,名義上是四海之內,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然而在周室頹危的情況下,大家都想取而代之。尊王賤霸暫且難以堅持,而孔子還期望君主能夠以仁義治國,這樣百姓避免戰亂,才會使老有所養,壯有所用。他的想法其實是很值得提倡的,但結合那個多事戰亂的春秋,難免會有何很多人不理解他,這也為他日後周遊列國時,即使在樹林處收徒講學,也會遭到民眾們的反對,他也被迫帶著他的門徒被諸侯王們由一個國家驅逐之另一個國家。經歷了十幾年,終於回到了魯國,他已經很老了,但仍然執著著那個克己復禮的夢,含笑而終!

  關於取義成仁

  除了禮,孔子的另面思想則表現為仁,為後世所稱道的仁者愛人,仁者無敵都是其仁之思想的一個延伸和繼承。在《孔子》影片裡,沒有情節明確反映孔子如何取義成仁,但卻透過他的兩個徒弟子由和顏回充分刻畫出來。首先是周遊列國的時候,孔子和門徒一行人等踩著冰封的河面過河時,突然發生了冰裂,一車滿滿的典籍掉進了水裡。顏回沒有猶豫半刻,馬上縱身潛入水裡把典籍給一卷卷打撈上來,因為在他眼裡,這些典籍是遠比他性命珍貴的,能夠影響後世的儒家偉大學著,更是這十幾年來,孔子和徒弟們的思想結晶,對仁義的傳世,是及其重要的,結果顏回溺水而亡。當孔子還沒有從見到顏回去世時表現的悲痛中振作過來時,又傳來了用兵如神的子由在衛國作戰時,因保護衛國幼小的皇子被叛軍群殺而逝的噩耗,子由在臨死前依然牢記老師的說話,把官帽戴正,以示正義凜然,結果取其成仁。這兩個片段我相信不僅僅是我,很多人看著都會有那麼一種心酸和體會,有時候,仁義的實現和追求,比我們很多東西更值得去奮鬥,甚至乎犧牲性命都在所不惜!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26

  暴雨,轟鳴的雷聲,迷茫的路……跌於泥池,再爬起,大笑……幾近痴狂的老人帶著幾近生根的痛苦,泥塑般讓人觸目,讓人心驚。他,就是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明知其不可卻執意為之的孔子!

  電影中,孔子被一塊玉玦決出魯國,四海為家。離開時,適逢暴雨。在轟鳴的雷聲暴雨下,在前途無路的迷茫中,孔子跌於泥池,掙扎爬起卻於雨中酣暢淋漓的大笑。笑自己,一併的笑這世道。為何痛苦?為離別,為信仰。

  魯國,是孔子的家,是弟子們的家。那裡有妻兒,有安定的生活。但這處故土,他註定不能承擔信仰。孔子的政治抱負、禮樂夢想統統毀在這裡。建武子臺,推行禮樂,志墮三都,帶著血汗與期望的舉措統統被現實打得落花流水。末了,魯定公無奈一笑:“論聰明,夫子還需學會如何裝傻。若是執意如此,夫子恐怕下場還不如我。”

  下場?是呀,世界如此雜亂,正是因為看清了局勢,長沮、桀溺、荷蓧丈人等人才會選擇歸隱。這個決定,多少有些自私,顧不得天下蒼生;這個決定,卻也何其聰明,天下混沌,蒼生怎顧?何必為難自己,歸隱已是不易。孔子卻正相反,不會考慮下場!他不僅要顧蒼生,還要為此賭上自己的一生。孔子不是不知道天下局勢如何,也不是不知道自相殘殺的人們有多不可救藥。他知道,所以他不能放手不管,既然自己信仰的仁義可以救世,那麼即使人們不信、不用、不取、不甘,他也依然要儘自己的最大努力,以求得這個世界對美德、對禮義的最大認同以及最大實現。他要救人,救整個天下的人。

  大道通天,有路不如無路,無路便是有路。離開魯國,無路。孔子豁然一笑,攜其弟子始其行途——有路無路都是一般區別,天下一般混沌,走哪兒,都一樣。

  至衛,君弱國亂,儲君無義。後宮干政,烏煙瘴氣。烏雲聚集,終降暴雨。離!

  至鄭,君弱國亂,下臣干政。不尊道義,喧擾講學。離!

  至蔡,君庸國亂,外封城門。圍追堵截,可憐可笑。離!……

  就這樣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走,挫敗感已熟悉如掌心紋路。大把的時間從掌心流逝,不覺,孔子老矣!

  託書過冰河,冰裂,顏回救書,亡。

  衛國起內亂,君危,子路護君,亡。

  顏回逝時,懷中猶有書數卷;子路逝時,猶記夫子儀表之訓,結纓而死。在孔子師徒心中,仁,義,高於生活,高於生命,高於一切。

  齊國攻魯,季子急召孔子回。贈玉環,孔子歸。重返故土的孔子熱淚盈眶,此生將盡,便寄希望於後世。風燭殘年的孔子整理大量史書,將自己的信仰和痛苦寄予其中。雖心願未了,再也無能為力。公元479年,孔子逝。

  “世人都知道夫子您的痛苦,可未必能領會這痛苦的深度。”——南子見孔子,如是說。這痛苦的深度,恐怕只有孔子知道了。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27

  電影的開端,盛大的葬禮,逃跑的小奴,彷彿一下子就將我們帶回了那個諸侯割據的奴隸社會。

  “求仁得仁,又何怨。”影片中一開始展現的孔子並不是一個不問世事滿口之乎者也的歸隱者,而是一個關懷生命有血有肉的真實的孔子。他堅定地救下小奴漆思弓,刀劍加身而面不改色,舌戰眾臣主張廢除不合理的殉葬制,打破世俗偏見收漆思弓為徒,對生命的尊重和維護令人動容,這也是他能夠提出“仁”的學說的原因吧,儘管他的“仁者愛人”具有很大的時代侷限性,但不可否認的是他走在了那個時代的前端。他為了挽救一個素不相識的地位極低的小奴的性命,甚至不惜得罪當權者季孫斯與他背後盤縱錯雜的勢力,為他征途不順離開魯國埋下了伏筆,但孔子從未後悔過,就如同他從未放棄過他的信仰。

  於是當他跟隨魯定公赴齊魯邊境會盟時,季孫斯並沒有按約出動五百乘兵車。但孔子早就料到了這一局面,他事前安排了一百輛牛車埋伏在山谷外面,製造假象震懾齊國退兵並還回了魯國三城。至此,孔子作為一個政治家所擁有的的政治才能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也讓孔子得到了魯定公的賞識。但這並不能改變孔子不順的仕途,魯國一直被“三桓”所把持,孔子為了改變魯國這種國將不國的局面,殫精竭慮,提出了隳三都的提議,最終引發了佞臣的叛亂。儘管在武子臺上孔子用十二條火龍擊退了叛軍,他還是失去了魯定公的寵信。魯定公知道孔子的才識,可他需要穩定他的國家,穩定他的政權。孔子給魯國帶來的強大繁榮的希望最終破滅,於是在魯定公和季孫斯沉溺於歌舞中時,孔子含淚揮別了魯國,開始了他十四年的遊歷講學生涯。其間不管是被亂軍包圍斷糧還是遭受眾人的辱罵詬病,孔子一直沒有停下自己讀書講學的步伐,將自己的思想在中原大地散播。最終垂垂老矣的孔子在同樣垂暮的季孫斯的懇求下重新踏上魯國的土地,追隨老子的步伐不問世事,歸而不隱,開始整理自己的著作,教書育人。

  這是電影《孔子》為我們展現的孔子的後半生的片段。“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愈矩。”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評價。孔子的一生可謂是傳奇的一生,他博學多才,虛心好問,學富五車,是那個“百家爭鳴”的輝煌時代的傑出文化代表,也是當時遊走在各國之間的傳播自己政治思想的政治家,在政壇上沉沉浮浮,最終隱退政壇,他的“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不僅影響了三千多名弟子,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我們可以看到,不管是顏回、子路還是冉求,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為此不惜犧牲生命。短短兩個小時的影片只能展現孔子人生的一些方面。他開啟了以“樂禮善學,尚中貴和”為精髓的儒家文化的時代,在中國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至今他的名字還以“孔子學院”的方式在世界各地傳播,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名詞而被各種膚色各個民族的人們所熟知。塑造這樣一位人物是對電影人的一個巨大挑戰,短短兩個小時,小小的銀幕,根本不足以展示孔子豐富多彩的人生的十分之一。如何讓世界透過這小小的銀幕更多更全面的瞭解孔子就成為了一個巨大的難題。儘管電影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但還是在短短的時間裡儘可能的展示了孔子智慧的多方面的體現,讓觀眾大飽眼福。

  儘管如此,電影的最後顏回之死還是讓我不知該哭還是該笑,竹簡沉水本來就讓人覺得不可思議,顏回居然還為了救六個竹簡而採取了相當於自殺的舉動,最終死在了回魯國的路上。好吧,就當電影是為了讚揚顏回愛書甚於愛命,為傳承文化而犧牲吧。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28

  孔子,可謂是家喻戶曉,但我們也只明白他大體的一些作品和事蹟,《孔子》這部影片讓我們更加了解了這位偉人的一生。

  孔子從政,期望實現自我的社會夢想,卻被現實無情地拋棄。孔子一心只想實現自我的夢想,對可能的困難估計不足,最終只能黯然離去。

  孔子到了晚年,認清了夢想與現實的差距。他最能影響社會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從政。他的弟子有各種各樣的才幹,能夠將他的思想傳到更多的地方。孔子把精力放在講學上,能夠影響更多的人,意義要遠大於參政。

  在實際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抱怨身邊的事不如自我所願、不合理等等,還喜歡去描繪一個夢想的情境。可是,這些都於事無補。

  現實擺在那裡,我們也僅有從思想上轉變,親自去行動,不要總依靠於別人。把握好方向、有步驟、有計劃、從實際出發,夢想才會越來越近。

  這部影片人物刻畫得生動形象,也能讓人深受教育,人們能在這種場景中得到知識。孔子應對貴族與惡勢力不低頭,應對困難不畏縮,應對孤苦不冷漠的精神會激勵我永遠向上。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29

  今日,我看了孔子這部電影,資料是主講孔子的一生由魯國興盛的國相(相當於此刻的總理),衰弱到一個四處傳教的乞丐,最終又回到魯國的人生經歷,令人不禁感嘆人生的曲折路程,又使人惋惜如此一位高尚的人,生命路途的悲慘。

  孔子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學習孔子高尚,讓人深有所思,是的,在當時那個戰亂的時代,孔子的儒家道法被各個國家重用,可是他沒有被別的國家用重聘金所動,依然效首魯國,可是最終被叛人挑撥而被趕出魯國四處傳教乞討,假如;是此刻這個社會,必須是一個被視為尊重的人,但那個戰亂的時代,竟然像一個乞丐流落街頭,連口飯都吃不上!使人不禁嘆息人生的不公,竟然讓如此一位聖人墮落……

  看到孔子在那種黑暗的年代依然正直的身影,我不禁有所感動,在我們這個沒有戰亂,和平的年代裡,擁有孔子這種品行的人幾乎已經見不到了,要想學會孔子的修行不容易,但也很簡單,簡單是因為只是捍衛了做人的最基本的原則,其實孔子也只是做到了這一點,但難是因為這一點,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不是想象的那麼容易,就要拋棄功名,財物,地位等等,雖然我們不必須能做到孔子這樣偉大,但我們起碼不能在人生路上做惡事,在別人看來,我們遠沒有孔子偉大,但我們能夠自豪的說,我這一生是正直的,是不邪的!

  看了孔子後,我沉思了許久……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30

  《孔子》這部電影已經放映好久了,可我一向沒機會看。昨日午時,學校說全體師生一齊觀看《孔子》電影,我一聽,心裡別提有多高興了。

  這部電影主要講的是孔子與他的弟子的故事,很感人,很好看。

  在這部電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孔子帶著他的弟子們在堅硬的、冰冷的冰上艱難地行走著。孔子最喜歡的弟子顏回駕著馬車,馬車上裝滿了書。突然,冰裂開了。剛剛好,顏回、馬與書一齊,“撲通、撲通”地掉進了刺骨的湖水中。顏回不顧自我的性命,將沉入湖底的書一點一點地撈上來。連愛書如命的師父孔子都對他大叫:“回來,回來!”可是顏回毫不理會,繼續撈書。最終,顏回永遠地沉睡於湖底。

  看到那裡,我情不自禁地想到:有的時候,我家裡的書也會“生病”:比如,書皮爛了呀,書皮折角了啊等等,數不勝數。我見了,很少給它們“治病”,置之不理。它們一個勁兒地哀求我,我也不理……想到那裡,我的臉微微有些發熱。顏回不顧自我的性命,還要將書撈上來;而我呢,書生了病,我也不理,真是相差太遠啊!

  於是,我暗暗下定了決心:以後必須要愛護書,見到書“生病”了,立刻就給它“治病”,我相信自我能做得到。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31

  之前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學習了《論語》,瞭解了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這本書是在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纂而成。該書被奉為儒家經典。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更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最近我們看來《孔子》的電影,這部電影主要從公元六世紀孔子受到魯定公賞識,得到重用,步步高昇,能夠用以禮治國的執政理念來實踐。但在他人的嫉妒下被罷黜,於是開始了周遊列國、顛沛流離的生活。在歷經磨難之後,孔子最終歸魯,專心致志,開設學堂講學。他為後人留下的儒家思想對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產生了了深遠的影響,被舉世公認為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典範。

  再談一下孔子的扮演者周潤發,他的表演十分出色,把老年的孔子的形態表現的淋漓盡致。他的表演彷彿真的把我們帶回到了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光,回到了東周時期那段戰亂頻繁之時,他的一舉一動、一招一式都讓人回味無窮。我們不妨從《孔子》中去細細品味周潤發的表演,去了解他表演的分寸得體、真誠樸實,從而啟發我們在生活中做事時的一種真誠樸實,踏踏實實的態度。

  在遊行中,孔子最喜愛的弟子顏回離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絕,顏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繹著儒家“仁”和“愛”,詮釋著“忠”和“孝”。這也就告訴我們要珍惜知識,崇尚文化。

  在最後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因此在之後看待事物時要從多方面去觀察、瞭解事物,切忌從一方面片面的瞭解,否則得到的結果總是以偏概全,不能真正瞭解事物的本質。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32

  時光流轉,兩千年只是彈指一揮。論語,讓我的心穿過時空的隧道,感受到你的智慧。透過這部電影,我更加了解這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的魅力。

  愛默生對孔子有這樣的評價:孔子是哲學上的華盛頓。司馬遷也有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感嘆。雖不能至,卻十分嚮往。我們從影片中不難看出,孔子的言行舉止間透漏著智慧。在救漆思弓時,他憑藉一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駁的公山大人無話可說。在於齊國會盟之日,又憑藉自己的智慧打破了齊國的陰謀。可見他過人的本領,及其在政治上的深謀遠略。

  孔子的一生簡單而複雜。簡單,是因為他只有一個簡單的目標。他終其一生只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他不貪圖能夠榮華富貴,不追求功名利祿,淡泊明志。複雜,雖志向宏大卻因魯公的膽小,懦弱而不受重用。一句不要太看得開,像我一樣裝瘋賣傻多好,也使孔子遭受了不少打擊。玉珏送到他手中後,他明白訣別之際的到來。他不得不拋棄妻兒,獨身一人前行。至此他周遊列國數十載,過程顛沛流離,喪失愛徒,可見其艱辛。

  離別後,下起的傾盆大雨似乎也在為孔子感到不公,途中,馬車陷到了一個泥坑裡,但他用盡力氣想把馬拉出來的時候,自己卻不小心摔倒了,但這並沒有是他崩潰,反而他大笑了起來,也許,在這時,他已經釋然了。他的笑,是那麼爽朗,震撼了我的內心。孔子是幸運的,他有一群願隨他同甘共苦的弟子。最後一碗的馬肉湯,他沒有獨自一人喝掉,而是與周圍嗷嗷待哺的弟子共享,最後,自己倒在地上。這麼樣一位老師,又怎會不受學生愛戴那。但在途中,冉求在衛國的戰場上離開,顏回的溺水身亡都給孔子帶來沉重的打擊。我想,這比不受魯國重用更為難過吧。

  玉環到來之際,意味著孔子即將返還魯國。但他早已對戰亂的時代絕望,他不在熱衷於政務,只想投身於教育,教授更多的學子,讓教育發揚光大。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些流傳下來的至理名言,是孔子留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這部電影,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終其一生,孔子雖沒實現他的政治訴求,但他卻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教學財富。他注重的禮,穿越千年,穿到了我們的眼中,穿進了我們的心裡。我們永遠不會忘記你。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33

  他,生當“禮崩樂壞”的奴隸制末期;他,周遊列國,想用自我的一套學說挽救天下的危亡;他,主張“仁”,“仁者,人也”是他的思想境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他的崇高品質。他的智慧與才能相融,總能使自我化險為夷,但他的認識與主張卻因觸動三桓利益而使自我流浪與他國。

  他用“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用心態度,上演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對弟子嚴厲卻不失親切,總能在他們散落時重建他們的心靈之柱,總能在他們努力時及其萬丈浪花,凝聚起他們前進的動力。他的弟子們也忠於他,當他被魯哀公趕出楚國後,他們誓死跟隨。他們用了十幾年來一同斬破了路途中的荊棘,最終回到了自我的國土——魯國。

  我回顧著那些感人至深的鏡頭,腦海中將他們生活的畫卷翻到了充滿溫情的一頁。

  那一天,他們已精疲力盡,他的弟子送來了最後一碗馬肉湯,這時的孔子已在絃聲中挺過了幾天,但他並沒有一個人喝完湯,而是同弟子們一齊分享那溫情四溢的湯,他的情誼如此之深,到最後一刻,仍不忘為他人著想。

  翻開另一頁,雪白的冬景覆蓋了我的視野。一個寬闊的冰面上,幾輛馬車在行駛,突然冰面裂開了一條縫隙,致使他們紛紛摔倒在地,他的弟子和竹簡也不幸落入水中。他的弟子顏回掉入冰中的第一件事情不是自救,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撈起那些沉在水中的竹簡,最終不幸溺死在冰冷的水中。孔夫子一遍又一遍地呼喊著:"回.....回......回啊!",聲聲悲痛與期望在這冰天雪地中慢慢飄蕩,最終,卻無法挽回這悲壯的結局。

  孔子的智慧,顏回的無私,個個人物將一種思想,一種精神化為人們心靈的歸宿。我們要學會感知,學會選取,學會進取。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34

  對於已經拍攝成商業電影的《孔子》我倒是要打個大大的問號?現在整部片子看完雖然也沒覺得差到像韓寒的2分以及網評的低分,但是感動之處卻也難以達到催淚的效果,下面大致說說觀感吧!

  看完電影我發現影片裡所有具備一定水準的好鏡頭早已經在短短几十秒的預告片裡幾乎全部曝光完了,除了那些賞心悅目的亮點,整部電影的畫面基本都比較平淡,取景也粗糙隨意。刻意堆砌的特效大場面構圖形式也“模式化”,令人回味的場景甚少。

  周潤發對孔子這個角色的駕馭還算自如,大多數時候確實也散發著一個仁者所具有的敦厚氣質,雖然我對周潤發不感冒,但還是肯定下。孔子愛徒顏回的古典形象很溫文爾雅,清澈的眼神中甚至感覺到有點GAY的柔和氣質,在冰窟裡拼命搶救落水竹簡的時候來個“出水芙蓉”般的慢動作特寫驚豔鏡頭,確實夠“美麗凍人”,影片杜撰他“紅顏命薄”結局確實讓我不捨!周迅扮演的南子亮相於草地樹林,很現代很小資的感覺,除了手上拿來翻閱的不是《時尚》雜誌,而是竹木簡之外,我一度懷疑自己究竟是在看古裝片還是時尚大片?踏步飛奔起來又覺得像是影樓拍攝的婚紗照。而她勾搭孔子那一段感覺很媚俗,將本來已經拍得不怎麼上檔次的電影硬是拉低了幾個層次,不說也罷了!

  我的觀影的過程不是很專心,電影裡的孔子在為自己人生理想奮鬥奔波的時候,與我一同觀看的弟弟則時而在我耳邊在滔滔不絕地講述自己的現實人生理想。不知是電影體現的精神感動激勵了弟弟還是因為影片乏味而開小差沒話找話說呢?不過影片裡僵硬的說教味確實讓人有點牴觸,若真要想了解孔子思想精髓,與其花不便宜的錢到電影院看教育片還不如免費google或者百度一下自學呢!不過倒也真服了這班編劇,為了能夠展現《論語》中的每字每句經典,硬是將這些之乎者也,諾來諾去的原文融入到虛構橋段裡那“半白半文”的對話中,而且又保持基本不笑場,這個算相當難得了。

  雖然影片對孔子十幾年的顛沛生涯講述得格外地“淺入淺出”,缺乏深厚情感鋪墊,但最終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回到魯國,步履蹣跚踏上故土的那一刻我確確實實是被感動了,也許這是電影最真實的部分,雖然細節和史實一定有偏差,但是對於一個顛沛了十幾年的老者來說,那份感慨和肺腑作為現代也應該可以感受得到!

  對於影片自我定義為史詩電影我實在不敢認同,整片看完並沒感覺到史詩電影所具備的氣質和氣勢。畫面、色彩、音樂、特效、大場面、煽情橋段等雖然可以借鑑和杜撰,但是氣質卻是永遠無法複製的一種神秘元素。僅僅靠一兩次感動和眼淚就將影片歸類為史詩電影實在草率。《孔子》帶給我的感動和震撼其實遠遠不如一些動畫片,比如《埃及王子》和《小馬王》,過了這麼多年!我的播放專輯裡依然有他們的原聲樂曲和主題曲,也時不時拿來聆聽和回味。但是由另類流行天后王菲演唱的《幽蘭操》是否有成為經典的潛質呢?

  結局的孔子身著潔白長袍,已經化身為聖人形象。當最後一抹陽光照在臉上,眼睛輕微閉上的時候定格了主人公的生命!我比較接受這個理想化的處理手法,對於任何一個真正的仁者來說,總希望他走得寧靜安詳。隨著鏡頭向窗外拉近,特效製作的粗糙景色漸漸映入眼簾。同看電影的弟弟在我耳邊提醒道:“看哦!蒲公英,蒲公英!”我隨口回了一句:“不,是聖母樹的種子!”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35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著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是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是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電影中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程序。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是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獻祭的戲,十分精彩。朝堂之上發哥舌戰群儒,圓形的會場,不知道當時是不是這樣的,整個場景很像古羅馬元老院或者現在英國議會,呵呵,對待公山狃這種小人,最經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給個話啊”,展現了孔子的從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對話,也可在歷史上找到印證,史書中有關於孔子向老子請教學問的記載,而電影中編劇為了劇情的需要,讓孔子去回憶他和老子的對話,此情節並無不妥,反而可以從他們的對話中表現了儒道兩家思想的同異。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是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著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給我印象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顏回之死,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顏回為了搶救夫子的書簡,放棄了自己的生命,這點讓我很感動,在顏回的眼中,孔子的書簡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細想想,正因為後來有著無數個顏回,我們現在才可以領悟到孔子的精神。當我看到孔子抱著顏回的屍體大哭,弟子們勸他:已經三個時辰了,已經緩不過來了。可是夫子依舊抱著,那個場面真的和悲慘。還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實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但他始終記著夫子的教誨,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記著夫子說過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後,喪徒如喪子,但夫子沒有讓淚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雖然沒有如償所願,但是已得為仁。

  我從電影《孔子》中感受到,我們應當學習孔子鑽研學問的嚴謹態度,以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學習,提高自己的素質,成為一個有學問、正直、光明磊落、對國家有用的人。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36

  我以前對文科沒有什麼興趣,語文、歷史、政治、地理和美術等文史類學科都學的一塌糊塗。我對孔子的思想也是一知半解,只是長時期存在一種偏見,那就是——孔子是統治階級治理百姓的工具。因此,我不喜歡孔子,也沒有興趣看周潤發演的《孔子》這部電影。

  有一天,和女朋友一起在迅雷上想找個電影看,我本來想看其他片子,但是我女朋友很想看《孔子》,我就依她了。看了一半我女朋友睡著了,但我依然被電影的情節深深吸引。這部電影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出人意料,片子裡面的“孔子”和我們普通人一樣,沒有什麼高大形象,也不是我想象中的統治階級的工具。至於這個孔子是否和真實史料記載是否矛盾,我已經不在乎了,天知道孔子到底是怎樣的人,我只在乎我在片子中的具體感受。我已經深深的被片子情節吸引和打動了。

  這個片子在前半部分都是講孔子投身政治與教育,使用“仁義禮治”來治理魯國,取得了一系列輝煌的成就,這部分總體來說都是喜劇,感覺一切都是那麼的順利。然而,在片子的後半部分卻峰迴路轉,即從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和齊國大兵壓境之後,孔子便開始裡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最後到老的時候回到魯國投身教育。孔子一輩子也沒有將“仁義禮治”推行成功。

  電影幾乎沒有涉及到孔子在學術上的成就和“仁義禮治”的思想,只是從一個很普通的視角來描述孔子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的面孔一樣,看起來一切都是那麼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為孔子的命運埋下了伏筆,即該部分實際上是危機四伏。同樣的,平和的孔子,背後是其經受了一般人沒有經歷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體驗的境界和對信念的執著。

  這個片子有四個情節讓我記憶尤深。我將在以下篇幅一一道來。

  第一個情節是孔子推翻三桓失敗後,孔子和魯王的對話以及孔子和老子的對話。孔子以一腔充滿“仁義”的熱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維護“君臣之綱”。魯王便說了,“仁義只是一個說辭,如果失敗了,誰還在乎你仁義與否”,“我們應該‘無為方能無不為’”。於是,孔子便回憶起和老子的對話,老子提了一句話,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棄吧,這非常符合老子“無為”的思想。老子的“無為”,即無違,不要違反規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話,說明條件還不成熟,無需勉強硬來。孔子眼見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義”,卻在這一時刻失敗了,要放棄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這真是一般人難以接受的。於是,孔子便離開魯國,顛沛流離到周朝列國,每到一個地方便開始“仁義”的教育。

  第二個情節是孔子和衛國君夫人南子的對話。南子對孔子說了一句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意境”。南子在電影出現的第一幕是,她拿著一卷書,趴在草上讀書,從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個有知識知禮節的人,當然也是一個美麗性感的女人。同樣的,從她與衛君和太子等人的對話中,你也會發現,南子是一個聰慧、做事強硬果斷的女強人。她對孔子充滿一種“惺惺相惜”的敬仰與欽佩,他和夫子兩個人在對話的那一刻都能夠深深體會到對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現,讓我能夠進一步理解孔子的內心和執著。

  第三個情節是顏回之死。這個情節是讓我最無法忘記的情節。我對顏回的體會是,他在片子是一個非常帥氣、有才和忠誠的人。在這一個情節,一方面是顏回為了挽救孔子流離各國譜寫的書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潛到冰冷的水裡,撈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簡;另一方面是夫子慟哭的說道“回,你給我回來”,夫子只想顏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撈那些花費了無數心血編寫的書籍。顏回對夫子和夫子對顏回間的這種感情,真是讓人無法言表。

  第四個情節是孔子回到魯國。他和弟子們經歷了諸國戰火,顛沛流離的回來後,在城牆底下哭著喊,我回來了。

  這個片子給我的感受很深,雖然我已經看了三遍,但我現在依然無法完全描述出來內心的感受。我想,我還需要再多看幾篇。在這個片子,孔子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許能夠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體會的境界”。孔子內心的痛苦和對信念的執著讓我無法忘記。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37

  整部電影一直安靜地敘述著,正如孔子的一生,沒有太多華麗的特技與動畫,平淡如水,幽香如蘭,片中不斷顛覆著孔子聖人的形象。心中的聖人在世介面前,在生死抉擇面前,在堅守與逃離面前,心中難免會忐忑、會焦慮、會猶豫、會害怕,包圍著聖人的是命運給與的苦厄與磨難,是世界給於太多嘲諷與冷漠,孔聖人面對這一切,唯有用君子的胸懷去包容與諒解,用禮的光芒去感化與觀照,然而面對著弱肉強食、狼煙遍地的世界,禮樂道德不過是虛無飄渺的說辭罷了,天下人中用生命去踐行自己理想的,唯孔子一人耳。

  一個人痛苦的程度正是他所徹悟的深度。他因為不被人理解而痛苦,他因為禮樂已廢道德淪喪而痛苦,他因為自己的堅守與艱難的矛盾而痛苦,在某個冰冷的夢深處,他是否會懷疑當初的抉擇,他是否會懷疑自己的道,是否會自嘲無奈,是否會辭窮墨盡,會的,一定會的,只因為他是個平凡的人,而歷史證明他終究不是個平凡的人,聖之所以為聖,聖人之所以能夠配得上聖人的稱號,是因為——堅守。

  當一個人歷經磨難,幾經沉淪,洗去鉛華,孑然一身地回到命運的起點,理想在他面前斑駁而落,田野茫茫,長夜無邊,從頭開始,從第一步開始,這就是聖人的抉擇。也許,孔子生命中最燦爛的時刻正是他顛沛流離,周遊歷國的時侯,磨難與苦厄不斷衝擊著他心中的君子之道,而聖人心中的火焰愈來愈旺盛,孔子的道分明已成為他生命的最有力的支柱,道,有的人為了拿起而有的人是為了放下。孔子毅然選擇了拿起,儘管他的理想終點是放下,可是沒有拿起又何談放下?歲月的年輪伴隨著聖人的步履磨平了命運的稜角,孔子的道,孔子對道道的踐行從未停止,君子之道,天下大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切溫暖的生命元素絲絲點點如星星之火溫暖著歷盡滄桑的心。道的踐行是哀痛而又幸福的,起碼能用自己留下的足跡來成為儒家之道的千年不變的載體。孔丘從道中領悟出的境界,從痛苦中領略到的境界,讓儒學有了更為深刻的生命內容。當我們回首經典時,依稀能夠看到一個高大清瘦的背影,在夕陽下的天涯,莞自哀傷,莞自離神,遍地灑落落魄。想象千年以前,一個聖人懷揣著那經天緯地的禮儀仁德遊說歷國,最後卻在夕陽之下黯然心傷的情景;想象千年以前,一個老者在學生、親人相繼從世間離去而要獨自一人面對正義與生死冷暖時,眼眶溼潤了。

  天邊的明月,依舊為他指引著回家的道路,而他從未回頭,他的道,儒家的道永遠是出發,永遠是天下,永遠是社稷,這是孔子的人格。用千年的時間積澱而成的道的方向與途徑,他憑著心中的方向,越走越遠,儘管年華已逝,雙眼漸漸模糊,風吹拂著蒼白的髮梢,聖人的抉擇,永遠都是那麼高大,又那麼溫暖與倔強,具禮樂仁義而天下大同,這是君子如幽蘭般無聲的堅守,這是對理想最無私的奉獻與守護。儒學因為孔子的堅守永遠充盈著命運責任的力量,永遠都承載著濟天下的最終使命,這是孔子的道。從《論語》中便可以窺見老者夕陽之下堅定的沉重的腳步,年邁的心沒有因為老而邁向腐朽,正如他的精神,正如他的靈魂,經過歲月的洗禮與滲透,變得更加深厚與明亮,而這堅守道的精神力量已成為儒家精神的根基力量與基礎人格。

  孔子高大的背影,夕陽西下,高山仰止……在他的心中,不知日月,不知天地…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38

  影響了數千年的孔子被後人尊稱為聖人,然而他的命運卻是充滿坎坷荊棘。在歷史的書頁中,孔子和弟子駕著木車,滾動的聲音在各國之間沉重發響,但由於各國之間矛盾重重,大夫相互傾軋,孔子車轆的痕跡便在長達14年尋求認可的道路上深深落印;對後人來說,孔子的遠見卓識,禮儀之見和理想理國之道是萬世不朽的傳世樂章;但坎坷的人生似乎是對立的,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所以我們需要細細解讀。

  該影片首先是從孔子在魯國的仕途開始演繹,他熱愛祖國,一心希望用自己的品德來使國家更加文明昌盛,富庶強大,魯國國君起初亦是英明果斷,樂意採納孔子的意見,但隨著魯國大夫們的矛盾日益尖銳,魯君日漸消沉,孔子大失所望只好棄官離魯,伴隨孔子的還有弟子子路,顏回和子貢等。

  來到衛國的原因著實讓我費解,黃韋林所著的《孔子的魅力》一書中寫道孔子自己選擇來到衛國,久待之後經別人推薦給衛靈公加以重用。該影片中說的是因南子早聞孔子才德兼備,讓衛靈公下書邀請,衛靈公素來對南子百依百順,所以重用了孔子;大相徑庭的兩種重用途徑實際暗含太多的資訊。以影片來說,充分表明了南子是極其聰慧的,雖有著惡名,卻是一個才華橫溢,聰明幹練,有膽有識的女子;她要會見孔子,孔子拋開輿論的忌諱,以禮相待,他們之間相互的膜拜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尊重和理解。南子說“人們只知道夫子痛苦,卻不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領悟到的境界”。南子如此理解孔子,不僅僅只是因為欣賞。

  衛國的內外隱患迫使孔子離開了衛國,帶著弟子過著漂泊的生活,路途中,師徒皆受飢餓的折磨,在困頓惡劣的環境中,他彈起了琴,眾弟子在琴聲中手舞足蹈,帶著悲憤的歡呼,盡情宣洩。也許並不是悲憤,是在歷盡挫折顛簸,人間滄桑後對內心無奈的釋放。

  顏回的死很是讓人感傷,在冰天雪地裡寒徹的河水中打撈者散落的書籍,一次次的來來回回,顏回的這番行為足以表明他對孔子的情誼遠遠超越了生命的價值,最後被活活的凍死了,顏回的死沉重的打擊了孔子,孔子棄鄉離家,追隨他默默支援他的是眾弟子,他對弟子的情誼遠遠超越了對妻子和兒女的感情,他渴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但是命運讓顏回變成了支援他偉大抱負的犧牲品,給他內心深處留下了一道很深的傷疤。

  孔子是個清貧的人,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他喜歡在清貧生活中執著於理想的人,從影片中我們看到孔子的生活就是清貧艱苦的,但又非常執著自己的理想,正因為如此,才達到了“志士仁人,無殺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的境界,他將修為置於一種常人難以達到的境界中,所以成就了中國偉大的哲學家。

  偉大的歷史家司馬遷對孔子是由衷的佩服,漢高祖劉邦變貶孔為尊孔,李約瑟對孔子有“中國的無冕皇帝”評價,孔子的思想滲透在各個領域中,其魅力所在值得去探尋。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39

  即使以現在的觀點來看,孔子的一生也是很“杯具”,令人唏噓。孔子年富力強時不被重用,不得不帶著一眾弟子顛沛遊離,周遊列國又四處受排斥,“累累若喪家之犬”,年過六十身老體衰,曾經殷切的出仕治國之志被耗盡,他終於決定回鄉著書立說、傳道授業,不再踏入政途,孔子的一生可謂空有抱負卻鬱郁不得志,假如真如電影《孔子》所言,各國國君均不接受孔子觀點,唯一明白老夫子想什麼、想要什麼的人竟是“名聲不好”的南子,那孔夫子也真是慘了些。呵呵。

  為了吸引年輕觀眾,“子見南子”一幕早在片花中就佔了大段時間,銀幕中南子挑逗的眼神和微張的嘴唇的確象影片把“子見南子”當成噱頭,不少人因此而感覺不悅,對其的定性我們暫且擱置,既然胡玫導演借導演的便利將南子塑造成如武則天、賴斯一般聰慧過人的女政治家,那我也不妨借題發揮,來剖析一下電影版“子見南子”中的南子為何要這樣做,老夫子又為何如此應對。

  在電影“子見南子”一幕中,南子的出場是從踩著高木屐鞋的赤足開始的,鏡頭有些輕佻地由下搖上,接下來是精心的妝扮和挑釁的言語,“聽你常講仁者愛人,那你那個‘人’字裡,包不包括象我這種名聲不好的女人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請問夫子是什麼意思啊?”,此時的南子以其聰慧美貌步步緊逼,孔夫子面對直線距離不超過5cm的南子表現出退讓和不安,老夫子面對誘惑強作鎮靜回答問題的模樣讓南子很開心,因為在她的價值觀裡,男人都一樣,追求的不過是色、名、利,亙古不變。幾番交鋒,孔子並未諱言自己也追求色、名、利,但老夫子一句“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卻顯其心地坦誠和品行之難得,老夫子勇於承認自己的缺點,同時也表達自己追求“德行”“仁義”的人生目標,為實現這些目標他願意約束自己的行為,由此表現出極強的意志力和奉獻之心。這讓南子迅速明白夫子的心境,回答“世人也許很容易瞭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夫子在痛苦中所領悟到的境界”,此句可謂胡導演的個人心理感悟,也是一個現代人對孔子的忠實評價。當南子與孔子對拜而別時,此時的南子已完全沒有開始時的挑逗試探之意,代之完全的尊重和惜別之情。——可憐的孔子,最懂他的是這樣一個女人!

  南子沒有錯,她的價值觀對大部分人是適用的,直到現在也是如此,“子見南子”之所以被電影大書特書,也許因為孔子只有一個,能做到“好德”而非“好色”的人並不多,這也更顯得孔子之偉大,當然也警示我們,離2500年前的古人在品德修養和道德境界上還差得遠呢!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40

  孔子名丘字仲尼,出生在春秋時代的小諸侯國——魯國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孔子一生心繫家國,為當時社會禮崩樂壞而憂心忡忡,希望能用自己的思想去影響那個時代,用自己的努力使諸侯各國實現克己復禮。

  影片從孔子挑戰魯國用活人陪葬的殘酷制度講起,孔子入仕為官推行周禮和仁政,當政的三桓當初啟用孔子只是為了他們集團的利益,但隨著孔子的政治主張付諸行動,動了他們的“乳酪”時,孔子以辭官離開魯國收場。離開祖國,孔子還想以其勇敢和智慧在各諸侯國去實現他的政治抱負與治國理想,然而現實的殘酷而使他四處碰壁。但孔子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政治主張和他愛國為民的思想。他率領眾弟子奔走各諸侯國長達14年,廣招門徒辦學傳播他的思想,以期他的弟子們入仕為官實現他的主張。影片結尾孔子晚年重返故鄉,為魯國教育效力。由於他的人生抱負最終未能實現,所以最後孔子在失意中去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他一生終成萬世師表,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創造了中華文明兩千多年的輝煌。

  在電影中,孔子與弟子們臨危不懼,堅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格讓人印象深刻,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顏回之死。他們師徒冒著風雪架車行進中冰凍的河面上,冰面突然開裂,裝書的車掉進河裡,顏回不顧危險,跳進刺骨的寒冷的河搶救落水的書籍,但自己卻再沒能上岸。我知道,其實顏回以生命來捍衛的不只是書,更是他珍視高於生命的鐫刻著儒家思想的信仰。早就聽說過文人的儒雅之氣,他們都惜書如命,但古代聖賢竟然不惜以命換書,仍然帶給我震驚,令我欽佩。

  子路之死也讓我難以忘懷。他受命去衛國入仕,在保護主人反抗叛亂中被敵人殺害,臨死時仍然不忘老師教誨“君子死而冠不免”。子路用生命捍衛忠誠,用不屈的氣節踐行孔子之道:人無論什麼時候都應該有骨氣,即使落難也要保持君子氣節,用生命捍衛信仰。影片中還有諸多的圍繞孔子展開的一個個故事,周潤發的精彩表演讓觀眾領悟到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道不同,不相為謀”等等包含儒家思想的重要名句。孔子的形象透過影片得到了很好的展現,比上學時學《論語》時對孔子的印象更鮮活更形象。

  觀看《孔子》這部電影,我想不僅是對孔子、對其弟子們傳承的儒家思想有了更深的瞭解,更主要的是讓我們懂得了怎樣做人如何幹事和做學問的道理。今後希望國學興趣小組開展更多的活動,讓經典迴歸,讓我們透過學習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學習古聖先賢心繫天下的胸懷和為民立命的處世智慧,學以致用以更好的姿態投入到工作學習當中去。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41

  電影導演胡玫說:“《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是它帶給我的不僅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回事,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一種文化的傳承。孔子先生連同他身後的弟子,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他們給人的感覺確實如海濤般洶湧澎湃的千軍萬馬,統領著一個時代。

  這部電影將孔子先生拉下神壇,從一個凡人的角度去詮釋這個“聖人”。孔子先生亦是一個普通人,他也有缺點,也有七情六慾。不經意見了南子給後人留下口實,他是驚豔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斬斷了即將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簡單的人物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卻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先生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耐人尋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樂,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愛國家而不能報其君,戀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懷理想而不能償其志。孔子先生周遊列國十四載,受盡風霜之苦離別之痛,嚐遍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依然堅守禮儀仁和,堅持在求索,這樣的孔子先生留下的是立足萬世的思想,是奠定中華文化兩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後人受益匪淺的精神之髓。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先生是這部電影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決淡定,禮儀之說娓娓道來。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衛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先生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在電影中,顏回死後,孔子先生一直緊緊地抱住他的屍體,始終一語不發,呆坐在那裡,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先生愛顏回甚至比愛他的兒子還要多一些,因為兒子只能傳承血脈,顏回卻可以傳他的大道。

  當影片最後皓首霜須的孔子先生再回到闊別多年的故國之時,跌落塵埃痛哭失聲,既符合一個受盡顛沛之苦的遊子應有的情懷,也凸顯了這個於平凡之中孕育偉大的生命個體的不同凡響之處,同樣地這一手也深深撥動了我內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先生說: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裡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電影抓住了孔子先生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讓我有悲傷又有感動。君子固窮、君子死義、君子傳道以及君子不慍,這便是一部《論語》,這便是一個孔子先生。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42

  《中國文化概論》課上,我們觀看了影片《孔子》。東周末年,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諸侯國割據一方,常常為了爭霸而互相爭戰,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前551~前479)就生活在這個時代,為了理想,他奔走在列國之間,孤獨地和整個時代抗爭。沒有人會否定孔子的才智,他不費吹灰之力幫魯王收回汶上三城;沒有人會否定孔子的人品,他為救陪葬的漆雕弓而向這個慘絕人寰的社會發起犀利的攻擊。這樣1個偉大的人,卻屢屢失措。他懷才不遇,代理國相僅僅百餘天;他被人誤解,引起很多人的冷嘲熱諷;他窮困潦倒,甚至一度差點餓死,只能以琴樂代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或許孔子的時代真的還沒有到來!

  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的情節。在白雪茫茫中,當孔子與弟子行經冰河時,冰裂開了,顏回與滿車的竹簡陷入冰窟。顏回為了打撈竹簡,不顧冰寒,一次次的潛入水底,孔子痛哭流涕,那個一簞食、一瓢飲而能自得其樂的文弱書生的形象頓時顯得無比鮮明,我的眼睛溼潤了。顏回死後,孔子抱著他的屍體久久不肯放手,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痛。孔子的另1個弟子子路在衛國內亂時,為護幼君,血戰眾敵,慘死亂軍刀下,他死前說:“夫子說過,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冠。”孔子最鍾愛的2個弟子,一文一武,心甘情願的以生命捍衛了“禮”的尊嚴!

  孔子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卻讓他的學生們緊緊追隨。到底是1種什麼力量支撐著孔子?或許正如電影中南子所說:“世人都知道夫子的痛苦,但沒有人知道夫子在痛苦中達到的境界。”

  或許孔子已經預料到後世對他的評價,孔子說:後人理解我,因為《春秋》;後人誤解我,也因為《春秋》。我想這與大家對國學熱的態度一樣吧。近年來,國學熱開始興起,國學、國學閱讀和國學教育幾乎成為人們談論思想文化時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各種解讀國學的書籍爭相出版,各種品說國學的節目也陸續開播,世界各國開辦孔子學院,甚至奧運會上也高呼孔子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國學熱的興起,正說明了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

  國學是1種智慧的發酵和歲月的沉澱,蘊涵著豐富的知識和深刻的哲理,只有細細品味,或許才能體會到其中的真諦。每次重讀,都會有新的感悟。“溫故而知新”或許就是對國學的最好詮釋吧!

  真熱愛,源於真瞭解。瞭解孔子,瞭解國學,傳承文化血脈,中國才能真正實現文化現代化。

  紀錄片中國孔子觀後感43

  近日學校組織同學們觀看了電影《孔子》,我看完之後心中有一股說不出的滋味,深深地被震撼了,對孔夫子的倫理道德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

  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是“仁”和“禮”,其主要資料是“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而我卻認為孔子思想裡包含了仁,義,禮,智,信。等精神。孔子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他以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程序。

  當孔子看到當權者只懂得用酷刑來統治人民的時候,他不顧自我的危險依然提出了廢除活人殉葬制度。這在當時是十分危險的,這不能不體現出他的仁愛之心。而當子路將漆思弓救到他的家裡時,他表現的是那麼鎮定,沒有一絲畏懼,這又是他大義的體現。當孔子被迫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時,他第一站來到了衛國。衛國南子問孔子:“夫子常說,仁者愛人。不知夫子的這個人,()包不包括像我這樣名聲不好的女人?”這時孔子無語,但是從他恭敬和淡定的表情當中,我解讀出了《論語》當中的一句話:“君子尊賢而容眾”,南子又問“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請問夫子是什麼意思?”孔子答曰:“這首詩的意思就是:君子好美,但求之以禮。”南子又問:“詩經三百首,大多都是在講男女之間的情愛,夫子又該怎樣解釋?”孔子答曰:“詩經三百能夠用一句話來概括:情思深深,但無邪念!”應對孔子的聖德,最終南子恭恭敬敬道出了這樣的話:“世人也許容易理解孔子的痛苦,但未必能體會到孔子在痛苦中所領悟的境界!”可見孔子的君子之禮是博大的。不管對方是什麼人。在夾谷會盟上,孔子以不戰而驅齊國數萬之眾,不得不佩服孔子的智慧。這也讓我重新認識了孔子。當季氏將亡之時,他最後明白了孔子的真確,他決定將孔子請回魯國,這就是孔子身上的信。

  在周遊列國路上,他顛沛流離、風餐露宿,受盡磨難。在逃離齊國時“接淅而行”,在魯國分不到祭肉,在陳蔡被圍差點餓死,在宋國差點被樹砸死……他卻榮辱不驚,為了理想中的仁禮之國,像永不停息的日月星辰一樣自強不息,這不正是我們這天就應繼承和發揚光大的精神嗎!

  在兩千多年後的這天,我們有了優越的生活環境,良好的學習條件,更應樹立遠大理想,堅定信念,不畏艱難,腳踏實地地向著理想進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