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狙擊手》觀後感1500字(精選6篇)

2022《狙擊手》觀後感1500字

  《狙擊手》這部電影,是張藝謀導演從影以來首度進軍春節檔的影片,首次將目光聚焦於狙擊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2《狙擊手》觀後感1500字(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2022《狙擊手》觀後感1500字1

  2022年春節檔大片雲集,在同類主旋律電影中《狙擊手》獨樹一幟,以小切口的敘事視角,講述了一場小型遭遇戰。電影中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沒有熱血的情緒渲染、沒有奇幻的視覺震撼。簡單質樸的表達,讓我們看到了一個返璞歸真的張藝謀。這樣一種極簡表達,給了觀眾強烈的心理衝擊,再一次為“最可愛的人”掉下了崇敬的熱淚。

  一場鮮為人知的“戰爭”

  《狙擊手》以抗美援朝戰爭中“冷槍冷炮”運動為故事背景。相較於五次戰役中的上甘嶺、長津湖、三八線等戰役,冷槍冷炮運動鮮為人知。五次大型戰役結束後,志願軍總部在總結前線情況的基礎上,號召開展冷槍冷炮運動,發揮我軍機動靈活的特點,集中優勢兵力打小殲滅戰,化小勝為大勝,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最終目的。毛澤東主席形象地將這種打法稱為“零敲牛皮糖”。從1952年5月到1953年7月,志願軍在冷槍冷炮運動中共斃傷“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5.2萬餘人,這一輝煌的戰績不亞於任何一場大型戰役,值得銘記。

  冷槍冷炮運動,前線戰士各展其能,在武器裝備極端落後於敵人的情況下,總結出多種行之有效、靈活機動的打法與技巧。張桃芳曾在33天中,以442發子彈打死打傷敵人214人,創造了朝鮮前線我軍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冷炮射手唐章洪總結成了“六快”“四不打”的口訣:“觀察報告快,架炮快,瞄準快,修正快,發射快,撤炮快。沒把握不打,遠不打,計算不好不打,瞄不準不打。”電影中的5班戰士在沒有瞄準鏡的情況下以湯勺為觀察工具。等等如是,無不彰顯出普通戰士與群眾的智慧,這些智慧是甘灑熱血的無畏、保家衛國的信念中得來的。

  一個簡單直接的“故事”

  電影中以劉文武為班長的5班戰士,接到命令在營救偵察兵亮亮的過程中,遭遇早已以逸待勞的美軍精英狙擊小隊,雙方展開了殊死較量。影片中胖墩在戰友火力掩護下身背鋼板,解救戰場中間的亮亮,在歌聲中英勇就義,讓我們看到了信念之下為了戰友不怕犧牲的赤誠情懷;在戰友們樸實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聲中,奄奄一息的亮亮奇蹟般的睜開了雙眼,這是一種強大的家國情懷與熾熱的愛國精神,這種精神支撐起了志願軍戰士的鋼鐵意志;班長一句“老子陪你們玩到底”視死如歸,最終身背手榴彈,毅然決然走向敵方,壯烈犧牲。戰鬥最後只有大永一人存活,最終將情報順利帶回,贏得了勝利;由張譯飾演的連長帶領戰友“答到”的情節,此起彼伏、雄壯感人、直戳淚點。只要有一人在5班就在,勝利就是由千萬個5班一樣的戰士用生命與鮮血換來的。

  96分鐘的電影幾乎全部聚焦於戰鬥過程,拍攝手法與場景不可謂不簡單,這樣的簡單使得觀眾更多將目光聚焦於雙方鬥智鬥勇本身,鬥智鬥勇的情節反過來使得電影節奏愈加緊張,深深吸引了每一位觀影者。影片中除了張譯這位知名演員客串之外,其他主要演員均為新人,新人的面孔使得電影沒有任何光環效應,表演也愈加簡單真實。簡單的敘事、簡單的故事、簡單的演員,張藝謀確實不簡單。

  一名普通平凡的“戰士”

  電影中由新人陳永勝飾演的大永這一角色,有血有肉是一名愛哭的平凡青年,在面對武裝到牙齒的美軍狙擊隊,目睹戰友接連倒下,大永向班長喊道“他們都有,但是我們什麼都沒有”,班長劉文武回覆“有你有我們...”,在極端條件下,5班戰士以智慧與勇氣生動詮釋了什麼叫人定勝天。班長犧牲後,大永帶著班長留下的唯一一個望遠鏡與湯勺,強忍悲痛,靠著平日艱苦訓練的經驗與鎮定自若的智慧,戰勝了敵人,完成了自己的任務與使命。大永這樣一名普通戰士的快速成長,使我們看到了5班精神的傳承,信仰的延續。這種大無畏愛國主義精神就是由一個個兒子、丈夫、父親..……等普通戰士共同鑄就的。

  《狙擊手》是一部簡單純粹的電影,透過個體的小故事,以小見大描繪出了戰爭的宏大與殘酷。緬懷歷史、觀照當下,珍愛和平的同時我們不能忘記逝去的英烈,他們是一個個簡單且純粹、普通且高尚、平凡且偉大的熱血生命鑄就的。在記憶的歷史影像中我們應該銘記每一場戰爭、每一名英雄。

  在我們的心中,一個都不能少!

  2022《狙擊手》觀後感1500字2

  很多年前到丹東,坐遊船走鴨綠江中線的我方一側,到了被炸燬的斷橋附近,還在不太遠的距離上遙望了對岸。那時候鴨綠江這一岸的高樓大廈和對岸的平房建築之間的對比就已經很鮮明。也許是基於這種鮮明帶來的自豪感,船上有人將火腿腸之類的食物裹了塑膠袋向對岸扔,被人家穿制服帶槍的人高聲制止。江還是那條江,江上的風依舊,一定也與當年大橋被炸燬的時候類似吧。

  那次到丹東,也曾去抗美援朝紀念館瞻仰過。從燈光鑲嵌的幽暗中走出來的時候,感慨萬千:烈士牆滿壁的照片,都是年輕的面孔。大多數犧牲者都在青春年華的20歲左右。而能留下照片的只是眾多犧牲者中的一小部分。

  只有在上了一定年紀以後,為人父母之後,才會慢慢體會到每一個這個年紀的犧牲者背後都有著家人怎樣的深深痛苦與悲涼。而唯一的安慰來自這樣的事實:個人的、家庭的哀痛之上,覆蓋的是民族大義的旗幟。他們是為民族為國家獻出了生命的人,永遠應該被後代記住的人。記住的方式有很多,閱讀歷史、憑弔舊址等等都是,《狙擊手》這樣的電影所做的也是。

  狙擊手題材電影是中外電影中一個持久題材,在貌似平靜中敵我雙方互相以命相搏,一個瞬間定生死,互相角鬥的既是技術,也是運氣,更是勇氣。在飛機大炮的熱戰時代裡,狙擊戰場上這種類似放冷箭一樣的戰鬥方式是很有單挑格鬥的意味的,它近於古老的角鬥對陣,唯一的不同是互相不能見面,一旦見面就意味著一方中彈倒下的結束。這其中的殘酷和畫面上的強烈衝擊力,造就了以之為題材的電影的長盛不衰。

  志願軍的一個狙擊班,裝備落後,後勤物資有限,而敵人訓練有素的狙擊小組則事先有準備,有計劃,設計好了誘餌和圈套……在開始吃虧之後的攻心與槍法、速度和耐力的比試中,雙方互有勝負,最終班長以大無畏的精神挺身而出,同意敵人以他自己換取負傷的偵察員員的條件。一步步走向敵人,最後與敵人同歸於盡。他在將炸藥包綁在身上的時候就很明確地知道,自己是在去赴死。但是他沒有任何猶豫和彷徨,沒有任何退而求其次的折中與穩妥考量,他的遺言就只是囑咐班裡僅存的戰士,在接下來的戰鬥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非常具體的怎麼打、怎麼防禦的措施。

  戰爭是政治的極端形式,是捍衛民族國家的最高形式,雖然雙方的戰士之間未必直接有仇,但是為了各自的國家民族互相攻伐殺戮本身就已經是最直接的生命威脅之下的生死搏鬥。

  就每一位具體的戰士來說,人生真正走到你死我活的這一步,任何退縮都將只能是自取其辱,只有大無畏的頑強才能贏得包括對手在內的他人與社會的尊重,才能不失人之為人、戰士之為戰士的無上榮光。

  《狙擊手》相對較為真實地將那場物質極度匱乏之下的戰鬥用紀實風格表現了出來,甚至連一個班大多數人都是四川人,都講四川話的事實也直接做了尊重,而不是像其他某些抗美援朝電影一樣由著演員飆京腔,而不是習慣性地在電影裡做現代感十足的酷酷的姿態。

  電影如果止於此,是基本符合戰爭本身的真實的。但是就觀眾的觀影習慣來說,結局不能如此倉促,故事也不能不徹底。後續的敵人動用坦克大炮又撤走坦克大炮,偏偏又留下了一輛,結果坦克裡面的兩個狙擊手都被五班最後一個戰士擊斃的情節,很大程度上的確能夠滿足觀眾的這種習慣性的敘事期待。至於最後全體戰士面對五班最後一個人完成任務歸來的時候集體宣誓,則在很大程度上屬於舞臺化效果的強化場面。它使電影從強烈的紀實風格中脫離開來,進入到一種展示意義上的高潮中……

  記住先烈,重現他們犧牲的瞬間,定格他們大無畏的細節,振奮民族精神,培養後人的勇敢氣質,並且注意節奏感,最大限度地節制著情感宣洩,《狙擊手》這樣的電影,基本做到了。它還有一種也許創作者自己也不期然的作用,就是將同一檔期上演的某些武打導演主持的使用武打演員耍酷的同題材電影,給比得露出了神劇式的破綻。它在不經意中揭露了一個事實:任何只以商業電影好看的原則、票房的原則、掙錢的原則,對嚴肅的民族抗爭、保家衛國的深重歷史進行所謂表現的創作,其實都是可疑的。

  2022《狙擊手》觀後感1500字3

  一年多之前,在x中就看到,以x狙擊英雄張桃芳為原型的'電影,將由張藝謀導演開拍。作為一位陳堡人,很是期盼能夠早日看到這部講述家鄉的了不起的英雄,透過電影的方式呈現。

  官媒預告,x年的大年初一,電影《狙擊手》將在全國上映。這是張藝謀導演和女兒張末聯合導演的,也是他們第一部戰爭題材的影片加入春節檔。

  大年初一,為了先睹為快,下午就去博納影院看了電影《狙擊手》。

  《狙擊手》主要講述了我志願軍偵察兵“亮亮”遭遇聯合國軍槍擊,生死未卜,但敵方一系列舉動似乎又有險惡目的。“狙擊五班”劉文武、大永、胖墩、米老二、王忠義等7人小隊承擔了營救戰友這一重大任務,其中有被美方稱為“死神”的高手班長劉文武,有能揹負300多斤貨物的大力士胖墩,有心軟喜歡哭鼻子的大永(張桃芳原型)。“狙擊五班”戰士在與敵軍備差距懸殊的境地下,跟強大的美國狙擊精英小隊展開生死角逐。“狙擊五班”戰士面對不利的局面,依靠精湛的狙擊技巧、靈活機動的作戰智慧、大無畏的戰鬥精神,最終絕處逢生。“狙擊五班”小隊在營救亮亮的過程中,一個又一個的戰士倒在了敵人的狙擊槍口下,營救小隊只剩下了被敵人稱為“幽靈”的大永一人。

  這部電影都是在零下20多度的東北拍攝的。x年我去過一次哈爾濱和雪鄉,感受到過東北的天寒地凍以及冰天雪地那種極寒的難耐。因為有過嚴寒現場的親歷體驗,所以我觀影時有很強的代入感,如臨其境。在那種環境下,酷冷已經是讓人難以忍受的事了,何況還要冒著生命危險去幹隨時“拋頭顱灑熱血”的事。強烈的冷“熱”對比,猩紅的血和潔白的雪強烈的視覺衝擊,這是電影取景的成功之處。

  7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上,一群青少年高亢激昂的詩朗誦,深深地刻入了我腦海,特別是最後一句“請黨放心,強國有我”更是讓我震撼。《狙擊手》中狙擊隊員們一起高唱《志願軍戰歌》的畫面,讓我感受到那個年代年輕人的大無畏精神。那一句“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就是“請祖國放心,保家衛國有我們!”天安門廣場上的詩歌朗誦者和x戰場上的狙擊手,都是用最美的青春致敬祖國。

  電影中有一位戰士有些絕望地說:“那鬼子啥都有!各種望遠鏡,各種瞄準鏡,大炮,飛機,坦克......咱啥也沒有!”班長劉文武回話:“哪個說我們啥子都沒得?老子還在!你娃還在!五班還在!”班長的話告訴我們,面對任何困難,我們決不能氣餒,更不能妥協,只要團結、機智,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反觀擁有強大武器的對手,關鍵時刻的臨陣退卻,戰場上的相互指責,更加體現出我們志願軍戰士在血與火的戰場上澆鑄出的生死戰友情誼。

  電影的尾聲,大永孤軍奮戰,如何破了敵人連環計的。他就像一個幽靈神出鬼沒,擊斃了敵軍的上尉,擊癱了敵軍的坦克,救下了朝鮮小孩,並從朝鮮小孩的頭髮裡取到了亮亮留下的重要情報。這個片段,把神槍手原型張桃芳的機智勇敢,特別是“冷槍”傳奇表現得淋漓盡致。

  看整個電影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完全進入了那個戰爭年代。場面驚心動魄,扣人心絃,緊張得大氣不敢喘,看到一個又一個的戰士犧牲了,我眼淚就掉下來了。在冰天雪地裡,戰士流淌的熱血跟白雪形成了鮮明對比,戰爭的殘酷直擊心靈。

  電影《狙擊手》可能與我們家鄉張桃芳的真實環境有些偏差,因為電影“狙擊五班”小隊中,他們的方言不是四川話就是陝西話,但是,藝術的創作源於生活,高於生活,透過這個電影故事,讓我們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特別是當今的年青人,能夠體會到這一點,這部電影就算是成功的了。

  2022《狙擊手》觀後感1500字4

  關於狙擊手的電影,是影迷們熱衷追捧的型別,世界影史中,同類題材佳作,可以列出長長一大串,或許正因珠玉在前,賀歲檔推出的《狙擊手》,事先並不被看好。

  每部戰爭片,都會塑造出一位英雄,狙擊手更是常被作為孤膽英雄來進行渲染,《狙擊手》片中的人物設定則不盡相似,編導精心設計了五班戰士的群像,意圖放大感染力,其中先後出現兩位神槍手,冷靜內斂的班長劉文武,愛哭鼻子的大永,除去主角,其他戰士的角色形象也較為豐滿,五班這個英雄集體,因此顯得更加真實可信。

  完整的戰爭大戲,少不了對手的映襯,恰如古龍小說中慣見的套路,男主的偉大,需要藉助其敵人來顯示。所以,《狙擊手》認真描寫了另一組神槍手,來自美軍的狙擊小隊,正是因為他們的精心佈局,五班才落入了可怕的陷阱。與胡編亂造的神劇不同,這部電影沒有刻意描黑和矮化美方狙擊手,對壘的雙方旗鼓相當,一度讓人聯想起棋局裡的兌子,戰爭的殘酷慘烈,在此處得到充分體現。

  本片的攝影堪稱亮點所在,天寒地凍,漫天飛雪,完美勾勒出了陰冷肅殺的氣氛,皚皚白雪與戰士的鮮血,紅白兩色,形成了巨大反差,高低起伏的地形,似乎處處暗藏殺機,更覺觸目驚心。美中不足的是,我軍狙擊手擊中目標的特效,顯得過於誇張,甚至比好萊塢還要好萊塢。

  與精良的攝影比較,《狙擊手》的節奏把握也很到位,每場戲之間的剪輯切換足夠緊湊,故事推進簡練明快,幾場重頭戲,諸如集體搶救亮亮、劉文武犧牲、大永獵殺美軍指揮官,蕩氣迴腸,扣人心絃,氣氛充分感染了現場觀眾,有個無法迴避的矛盾,戰友的犧牲讓人悲憤不已,但狙擊手的使命,又要求其高度冷靜,這是一組矛盾,該如何化解?本片給出了難能可貴的答案,有如其影像風格,內斂,剋制,沒有為了抒情而大肆煽情………

  值得關注的是,近年,關於朝鮮戰爭的影片頻頻被搬上熒幕,與此前的《上甘嶺》《長津湖》不同,張藝謀並未照搬主旋律電影中多用的宏大敘事,別出機杼,選取了正史記載不多的“冷槍冷炮運動”,以無名山坡上的無名狙擊戰為背景,可謂用心良苦。在他的鏡頭下,個體事蹟沒有被湮沒,劉文武、大永、亮亮、胖墩、米老二、王忠義,一個個鮮活生動的人物,串起了一個英勇無畏的集體。影片收尾處那場點名,稱得上畫龍點睛,讓人淚目。可以說,《狙擊手》用很微觀的細節,為影迷們講述了很深刻的主題,國師將即小見大的表現手法用到極致,做了次經典的教學示範。

  《狙擊手》中還有一些耐人尋味的細節,我們沒機會接觸到主創團隊,不知道他們在拍攝過程中,是否學習借鑑過其他狙擊手電影?從中能隱約窺見部分痕跡,比如劉文武被稱為“死神”,是否在致敬素有“白色死神”之稱的西蒙.海耶?電影裡的那個朝鮮小男孩,一度讓我聯想起另一個人物,《兵臨城下》裡的沙夏,同樣的稚氣未脫,同樣的感人至深。

  略有遺憾的是,本片的文戲著力不多,人物的內心戲大多用直率簡單的對白呈現,從劉文武到大永,兩位神槍手的傳承交接,本該詳細交代,卻因鋪墊不夠,顯得有些突兀。而故事的後半部分,美軍在已形成合圍之勢的前提下,居然主動放棄優勢,邏輯上實在不太通順,接入那場坦克追擊戲,更有狗尾續貂之嫌。

  《狙擊手》選在春節檔期展映,確實意義深刻。周圍有不少觀眾帶著孩子一起觀影,身邊有個小朋友問家長,媽媽,死這麼多人,打仗好殘忍啊…….是啊,《狙擊手》講述的故事,會讓公眾記住,艱辛年代的那場苦戰,無名山坡下掩埋著多少熱血青年,與他們作伴的,只有冷冷的槍。目擊過戰爭的殘酷,我們理應更加珍惜得來不易的和平。假如電影能讓大家都認識到這點,那就絕對算得上是巨大貢獻了。

  2022《狙擊手》觀後感1500字5

  今天天是陰沉的一如我的心情,與同學一起去參觀抗美援朝紀念館。一下車便看到那高高聳立的紀念塔,心中又是一抖,紀念塔的正面鑲嵌著題寫的“抗美援朝紀念塔”七個鎏金大字,下面是由旗幟、鮮花、綵帶組成的漢白玉塔花,代表和平、勝利和友誼。塔的背面是頌揚中國人民志願軍豐功偉績的塔文。塔體兩側分別刻有抗美援朝紀念章與和平萬歲紀念章。可那四周的遊人可想過那聳立的背後是多少鮮血多少的白骨。是那鮮血和白骨給剛剛站起如個孩童般的中國一個穩穩站立的堅強支點。我不曾經歷過那個時代,也無法用語言來說明那到底是段怎樣的時間,那不是史料或是影片可以傳達出的,我不知道那是的領導人是怎樣的無可奈何卻仍打起精神爭取力挽狂瀾,我不知道那時的戰士是否疲倦,是否厭惡了戰爭,是否想後到家中看看妻兒父母卻不得不為祖國的安寧而奔赴戰場保家衛國,我不知道那時的人民是怎樣的期待安寧卻聽到戰事又起時的怔然,我不知道他們送走戰士的時候是否有淚水在眼眶中不能落下。

  那些是我無法碰觸的過去而今天在抗美援朝紀念館中我彷彿逆轉時間看到了其中一角。耳邊是輕柔的介紹的聲音:抗美援朝紀念館,始建於1958年,當時隸屬安東市人民委員會文化科。紀念館的前身是1953年建立的“遼東省地誌博物館籌備處”。1956中11月2日,經遼寧省文化局批准,成立了“安東歷史文物陳列館”,原遼東省地誌博物館籌備處撤銷。1957年7月,安東歷史文物陳列館開闢了“原始社會”、“歷史文物”陳列,同時設有“抗美援朝紀念”專室等共十二個陳列室。1958年9月29日經遼寧省文化局上報中央文化部批准,將“安東歷史文物陳列館”改為“抗美援朝紀念館”郭沫若同志題寫了館名。

  看著那大廳中的雕像和照片我彷彿看到各民主黨派聚集簽下聯合宣言,彷彿看到那因裝置不完善而無比艱難的戰役。一幅幅的照片無聲的訴說著那個血淚的時代,多少人撒血異國他鄉,再也無法歸來永遠埋骨異國。那是怎樣的寂寥悲悽,那漸漸無神的雙眼裡有著怎樣的遺憾,那慢慢腐爛的身軀裡有著怎樣強烈的願望,可惜在無人能知。

  當參觀到第三次戰役的展廳時進來了許多小學生,他們手拉手的參觀著喧譁著,他們可知他們頭頂的照片意味著什麼,走到門口時看到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正在看那第三次戰役的介紹,看的那樣仔細而專注,這位老人才是真的是想看看紀念館的吧。進來了那麼多得旅遊團,那麼多的人,有幾個如這老者一般是真想回味那是的艱辛悲苦呢,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畢竟我也是為完成作業而來,我也沒資格說他們。

  觀著史詩般的展覽,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著,62年前進行的抗美援朝戰爭是抵禦侵略、反對強權的偉大壯舉。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百業待舉。在朝鮮處於生死存亡、我國安全面臨嚴重威脅的危急關頭,黨中央應朝鮮黨和政府的請求,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中國人民志願軍奉命開赴朝鮮。歷經千難萬險,打敗了不可一世的美國侵略者。志願軍指戰員在這場戰爭中的表現,極大地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進而形成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我們偉大的志願軍戰士不愧是最可愛的人,他們圓滿完成了中國人民賦予的光榮而偉大的使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勳,以寶貴的生命維護和平與安寧,以壯麗的青春譜寫了歷史的光輝篇章。正是因為有了那些先輩的犧牲,才有了我們今天的生活。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爭的創傷隨著歲月的流失似乎慢慢地抹平了,但那場戰爭留在中國人民心中的印跡卻永遠不會消失,10餘萬為國捐軀的中華好兒女的英名更是永遠銘記不忘。

  勿忘過去,珍惜今天。我們今天的一切來之不易,我們要時刻珍惜這一切。

  追憶那場戰爭,我們應該滿懷感激之情向最可愛的人——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致敬!向犧牲在朝鮮土地上的光榮的烈士們和他們的家屬深深致敬!向尚健在的參加那次戰爭的整整一代人深深致敬!

  有人說:忘記歷史等於背叛!雖然有些偏激但並不無道理。那些歷史是由先輩們用鮮血白骨潑寫的,用他們的青春換來的,雖是保家衛國之戰可誰都不能否定它對世界格局的影響,亞洲的作用,對朝鮮半島的作用。如今無數的先輩長眠於綿延的長白山腳下,那號角之聲已經消散在朝鮮半島的上空但那聲聲號角之聲不該在我們心中消散,那是代表中國人民的對世界發出的聲音。中國雖未多強大但絕不低頭。

  2022《狙擊手》觀後感1500字6

  2022年大年初一,我們安排看下午電影,張藝謀導演《狙擊手》。本片介紹抗美援朝冷槍冷炮運動中,某連某班在營救偵察連戰士戰鬥過程,遭遇敵方設定的狙殺陷阱。

  多位戰士營救戰士過程中,遭到美軍狙擊手殺害犧牲,狙擊五班因此頓時陷入困境,其他戰士與他們開展一場鬥智鬥勇的狙擊對戰。

  在這次過程中,五班全體戰士英勇頑強,尤其是班長指揮得當,在裝置不如對手的敵強我弱對陣中,依靠智慧和能力不斷狙殺敵人有生力量。

  當然美軍這個對手也不含糊,他們仔細研究過我軍,透過佈置陷阱來獵殺我軍狙擊神手,對我軍心理活動判斷也是十分準確;用班長的話說“這回是遇到高手了”。

  整個影片扣人心絃,讓觀影人高度緊張;尤其是那個飛馳的子彈頭特效,感覺特別逼真。

  雖然整個影片都圍繞雪地營救這個場景來展開,但故事還是高潮迭起,在不經意間情節突然轉換,我軍五班戰士們從開始主動一下陷入被動,然後從被動中又轉為主動,幾輪轉換。

  短暫勝利還沒有來得及體會,敵人也不是吃素的,立刻發動反擊,讓戰友頓時血肉模糊一片,戰士們壓抑巨大悲憤和痛苦,眼淚都不能流,因為班長要求大家“憋回去”

  悲傷痛苦也就只有30秒,接下來要立刻投入下一輪的生死搏殺,戰場不相信眼淚,戰場是屬於最後的勝利者,悲傷痛苦雖然是人之常情,但敵人不給你這個時間,調整情緒立刻投入繼續戰鬥才是正確的選擇,否者會迎來更大的悲傷,所以有經驗的班長要求年輕戰士“憋回去”,就是這個道理。

  在這次戰鬥過程中,我方遭到巨大的損失和傷亡,我方年輕一個戰士在戰友犧牲後幾乎情緒崩潰,絕望地表示敵軍什麼都有,有望遠鏡有通訊裝置,我們卻什麼都沒有,班長為鼓舞戰士,表示你胡說什麼,我們有你有我就是有,我們有英雄的五班。

  在這個千鈞一髮的時刻,班長及時制止戰士情緒化胡言亂語,幫助他調整了低落的情緒,鼓舞戰士戰鬥意志力。可見戰鬥不僅僅拼裝備,也拼意志力,年輕戰士受到了班長的鼓勵,重新燃起戰鬥的意志,班長在這個時刻激勵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何謂激勵,這就是激勵,基層班組長的及時激勵對於一線戰士非常重要。

  事實上,敵人雖然在裝置上佔據優勢,但被我方幹掉幾個後,敵方人員心態上也繃不住了,有個美國大兵想著要快速逃離這個“該死”戰場,但帶隊伍的中尉此刻只能用威脅的方式逼對方留下,否則將把對方送上軍事法庭。

  我軍戰士想著為新中國而戰鬥,為父老鄉親戰鬥,而美國大兵呢,到底為啥戰鬥,其他他們此刻內心是彷惶的,中尉想著是自己如何登上紐約時報頭條,做一個大英雄,僅此而已。中尉和上尉之間意見還不合,對本次戰鬥目的各不相同。

  雖然這場戰鬥雖然只是區域性戰鬥,卻反映了一個深刻的問題,究竟為何而戰不清楚。價值觀和使命感不同,註定在關鍵時刻展示的力量是不同的。

  從狙擊手這個角色出發,五班班長總結一套打法,“隱藏自己,見火開火”,這才是制勝法寶,有什麼啟示呢?

  狙擊手都是一擊要人命的狠角色,但在高手對決中,隱藏好自己就是生死關鍵,先敵發現對方,一槍擊中才是狙擊手的基本功。

  在戰鬥中,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在狙擊戰鬥中,隱藏好自己更是生存的法門。反過來,透過某種方式吸引敵方暴露目標,是獵殺對方的關鍵,五班就是運用這個策略成功以弱勝強,班長讓戰士表演以吸引敵人注意,讓其先開火置,開火即暴露,暴露即被擊斃。

  最後一次戰鬥中,戰士大永用鍋勺綁在腳上吸引敵方中尉開火,大永在另外一頭用班長交的方法,見火開火一槍絕殺敵方中尉,後發制人獲得最後勝利,狙擊戰正可謂鬥智又鬥勇,成功的狙擊手從來就不是槍法準這麼簡單。

  張藝謀今年在接受冬奧會總導演的情況下,還拍攝一部戰爭商業片,體現其功底深厚。

  本影片沒用過多運用知名演員,而是塑造五班這個集體形象,我認為很好,這次戰鬥勝利是五班集體戰鬥勝利,不是某個個體的勝利。

  而五班的犧牲也是為了獲得偵察兵亮亮更重要的情報,這個情報對於整個戰役至關重要。電影中方言的運用,讓影片更感覺真實,有嚼頭,人物更形象豐滿。

  過去看過了許多宏大戰役的電影,本片《狙擊手》用二個小時來刻畫一場區域性戰鬥,雖然少了集體衝鋒、飛機大炮宏大戰鬥場面,卻更能夠體現戰爭艱鉅性,能夠更好彰顯戰鬥中戰士人性一面。

  胖墩揹負大鐵板唱著家鄉歌曲自我鼓勵走向營救戰士,大永接受採訪心猿意馬希望及時參加戰鬥,還有戰士們對望遠鏡望眼欲穿的心情描寫。

  敵軍戰士雖然武器強大,遭遇戰友絕殺後心態崩潰,敵軍中尉不可一世驕傲自大幻想一戰成名的心態,都能讓我們看到很多人性的細節面。這個就是電影的藝術,雖然只有少許的片段,卻展現得淋漓盡致。

  電影結束,所有觀影人遲遲不願離去,看著一個一個年輕個體,為了本次戰鬥勝利戰士的臉龐,靜靜聽完韓紅演唱這首主題曲回家,心中流淌著一份久久不能散去的感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