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共育教師心得體會(通用12篇)

家校合作共育教師心得體會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我們可以養成良好的總結方法。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家校合作共育教師心得體會(通用12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家校合作共育教師心得體會1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教育形式下,對教育藝術、教育方法有了全新的要求,教育不僅僅是一張嘴、一支筆那麼簡單,而是全方位,立體式的全新教育模式去適應當前教育的需要。其中,學校和家長的聯絡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對孩子教育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它可以更真實、更全面的瞭解孩子全天候的行為和思想動向。誰重視了家校聯絡工作,誰就掌握了教育的主動性。家校聯絡平臺的建立是符合當前教育需要的,是當前教育重視的。

  學校是青少年成長的重要陣地,但教育不能僅僅只靠學校,家庭是青少年成長的第一個環境,家長同樣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加強家校溝通,形成教育合力,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蘇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樣一個極其細微的任務。因此,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緊密相連,密不可分。

  一、家校合力,才能有效的培養好孩子。

  現在的小孩因為生活在網路環境中,成長環境相對複雜,孩子在家庭中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也會延續到學校中。學校老師要更加全面地瞭解孩子的各項習慣和心理狀態、性格特點等,就須得密切聯絡家長,只有老師和家長充分的溝通,共同探討孩子教育問題,達成共識,才能全方位的幫助孩子成長。

  二、培養良好的習慣,受益終身。

  習慣是人的思維定勢,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力量。正如智者所言:成功是一種習慣,失敗也是種習慣;有骨幹教師的一句話就講到,與其讓孩子改掉壞習慣不如讓孩子養成好習慣。而良好習慣的養成,需要的是不懈的堅持。我們都知道要養成一個習慣,最少得21天,在這期間,不僅僅需要學校老師的督促,也需要家長能夠起到一定的監督作用,只有學校和家庭合力,去督促孩子將好的習慣堅持下去,我們的孩子才能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對於孩子良好習慣的培養,我們可以從孩子的書寫習慣、做作業的習慣以及生活習慣等方面進行著手,從一些不經意的小事中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

  三、溝通消除偏差,正確看待孩子。

  俗話說孩子是自己的乖,大多數家長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什麼都好,受不得半點委屈。對於老師的批評有時不能正確看待。其實,老師批評孩子,是老師關注孩子,希望孩子能夠變得更好的一個體現,並不是老師對孩子有什麼偏見。如果我們家長、老師保持一致意見,會更有利於孩子改正缺點;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孩子的優點,對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小小的進步,也要給予肯定,使孩子建立起自信。同時,要淡化成績觀,注重孩子的綜合素質、各方面學習能力的培養。

  搞好家校共育就猶如建設好一個好的生態系統,學生是種子,家庭是土壤,教師是園丁,社會是環境;種子飽滿,土壤肥沃,園丁辛勤,環境適宜,才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的保障。

  家校合作共育教師心得體會2

  20xx年7月13日至17日,滑縣致力於新教育的同行40餘人遠赴六朝古都南京,參加新教育第十七屆年會。今年年會的主題是“家校共育”,三天的參觀與學習,使我對家校共育作用有了飛躍性的認識。

  透過聽報告、觀看特色成果展示、入校實地檢視,我認識到,要想對學生的教育達到最理想的效果,讓每一個生命都閃亮,不能單純依靠學校,必須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就像蘇州大學教育哲學博士、語文特級教師、新教育研究院院長李鎮西所講“學校教育無論多麼重要,它都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把家長看作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戰友,利用家長各自的資源教育學生,正如美國麻省波士頓終身教授嚴文蕃教導我們,家長是學校沒有的資源,要利用家長的長板補學校的短板。又如朱永新教授在主報告中所說家庭教育有其獨特的優勢:

  一是時間上的優勢,孩子的日常只有6-8個小時在學校,而其餘更多的時間在家裡和課外。

  二是情感上的優勢,家庭教育可以利用親情和父母言行的示範性作用,對子女進行教育。

  三是資源上的優勢,家庭教育可以超越學校的時空限制,利用所有的資源多種途徑進行教育。

  回想我校對學生的教育,在家校共育方面做的還不到位,沒有做到家校協調統一,沒有發揮家長在教育孩子中應有的作用。僅僅體現在每學期期末的一次家長會,平時利用班級微信群、校訊通給家長髮一些通知、家庭作業之類的資訊。平時通知家長到校,大多是學生犯了錯誤,給家長告學生的狀,讓家長批評學生,立即糾正錯誤的。所以我們現在非常有必要反省自身的育人方法,根據學校的實際,充分利用家庭優勢,攜手父母,搭建家校共育的橋樑,實現家校共育的合力,達到教育的最大最佳化:

  1、成立家校合作委員會,搭建家校共育的平臺。

  2、充分利用微信群、校訊通、QQ群等加強家長和學校的交流合作,達到資源共享。

  3、開展家校互訪活動。透過課程展示、節目展演等環節幫助家長及時瞭解學生情況、學校動態。

  家校合作共育教師心得體會3

  又是火熱的七月,又是中招釋出之時。在中招釋出會後的七月十三日,一群“尺碼相同”、認同並積極實踐新教育的教育同仁,又一次踏上了“新教育”之路。雖路途遙遠,卻阻擋不了追夢的腳步,雖天氣炎熱,卻心向明亮。

  參加新教育年會,今年已經是第三個年頭了。從金堂到諸城,從諸城到棲霞,一路走來,忙併快樂著。回顧三次年會,一年一個主題,將新教育的十大行動好的做法逐一的展示給新教育的同仁。而每一次參會都是對自己心靈的震撼。在年會上,我們不但能夠聆聽到不同地區對新教育的理解,瞭解到各地新教育的開展情況,親眼目睹各地新教育的風起雲湧,更是能夠與新教育的專家老師零距離接觸,聆聽新教育發起人朱永新教授的報告,切身體會大家對新教育的執著和追求。

  不知不覺自己從事教育工作已經27年了,自認為自己兢兢業業、竭盡全力,可不知從何時起,自己對這份工作的熱情慢慢減退了,不是不喜歡這份工作,更不是懶惰的思想,是一個又一個讓自己不能理解的事情在影響自己的那份堅守。時間久了,自己不理解的事情多了,促使自己去思考這一個又一個自己不理解的事情。

  習慣於學校的立場,我們不能理解家長的心情。習慣於老師的角色,我們不能理解孩子的內心。習慣於講臺上的統一,我們不能理解個體的差異。習慣於一個標準的評判,我們不能理解學生的不滿。

  遺憾的是,我們一直在堅持我們自己的不理解,其實是堅持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時間久了,只會出現一個結果,那就是對學校和老師的不理解,普遍的社會現實是現在的老師怎麼會這樣,現在的學校怎麼會這樣?

  兩種不理解一定會在某個時間發生碰撞,碰撞的結果是更進一步的都不理解。

  棲霞年會的主體是家校共育。作為學校和教師,我們的職責是育,是培育,是教育,我們育的是學生,是家長的孩子,是社會的人,說到底,我們應該在育人的過程中,為學生、家長、社會負責,最大限度的滿足他們對教育的要求,這是根本和關鍵。其次是家在前,校在後,學校不能超越家,更不能替代家,主體是家,是為學生家庭負責。三是體現在“共”字上,育人是全方位參與的,是家庭、社會、學校共同努力的結果,學校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切不可替他而為之,何況我們根本不可能做到替他而為之;我們還可以把“共”理解為共同,是共同的責任和義務,是共同的目的,是共同的受教育物件,共同的前提是瞭解、交流和溝通,即瞭解學生,與家長交流和溝通,達成共識,形成合力。

  很明顯,家校共育不是簡單的開開家長會,發發校訊通,而是有很多的方法。這方面,新區新城小學已經走在了前列,她們作出了大膽的嘗試和創新,而且效果很好。這正是下一步我們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家校合作共育教師心得體會4

  昨天有幸聆聽了殷飛老師關於家校共育的講座,聽後如醍醐灌頂,自覺受益匪淺。

  把教師工作當作事業,而不只是一個職業。“事業”和“職業”的區別就在於從事教育工作的過程中,你是否對自己有比較高的期許,你是否渴望到達某個高度,即使你目前還只是仰望。滿足於工作中不出差錯,各項考核評估基本過關,工作環境、待遇等一般但還算穩定,就是把教師這個工作僅僅當成了一個職業。

  能夠不斷突破自我,去拓展新的疆域。這個時代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如果我們停下自己的腳步,我們將無法跟上教育發展的步伐,無法應對教育實踐中錯綜複雜的局面。教育,早已經不是封閉的`領域——事實上從來不是;教師,也早已經不是單純的一個職業——這是世界上最複雜、最繁難、最精細的工作之一。我們面對的工作物件不是工業流水線上標準化的產品,而是活生生的人,是每一個都很不一樣的人。在教育這個工作中,有無數有待於我們去探尋、拓展的疆域,自然也就有無數種發展自己的可能和空間。

  因此,當你不斷突破自我去尋找、拓展這些疆域的時候,你就發現了教育這項工作中最迷人的地方。

  能夠主動出擊,為自己創造機會。常聽有些老師抱怨自己所處的環境惡劣、條件一般、資源受限、領導不賞識、同事沒水平,覺得自己在這種情況下沒有發展的機會。但是,機會在很多情況下不是等來的,而是自己創造的。沒有機會,就要千方百計給自己創造機會。學會審時度勢,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利用現有條件,尋求發展空間。這些“發展空間”在哪裡呢?其實,就在每個老師的身邊。

  能夠擁有大格局,心神聚焦在美好事物上。有人說,教師是一個特別耗人的工作,它長年累月消耗著心神和身體,直到有一天兩鬢染霜,一輩子的職業生涯就這麼過去了。的`確,如果一個教師的生活中只有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學生,如果你不能在工作中找到創造的價值和樂趣,不能發現教育以外的美好事物,並嘗試著去追求、去創造,遇上一點小挫折就覺得天要塌下來了,那麼,教師這個工作確實屬於特別耗人的工作。尋找到一些美好的事物,將心神聚焦,為身心提供能量,引導精神嚮往明亮那方。

  能夠耐住寂寞,潛心打造自己的教育品牌。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一個企業、一個產品,如果沒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就不能贏得消費者,更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據優勢。教育亦然應有自己的教育品牌。一旦找準了方向,就要下決心在這個領域打造自己的專屬教育品牌。這條路並不容易,需要你耐得住寂寞,沉潛數年,術業有專攻,才會小有成就。“小有成就”還不夠,還需要繼續鑽研,沿著正確的方向一直持續不斷地努力,才能最終闖出一片天地,在這個領域打上自己的獨特標籤,才能成就自己的教育品牌。

  努力成為好老師,我一直在路上。

  家校合作共育教師心得體會5

  一直認為——孩子的成長和學習,從來都不是她一個人;她自己的努力、家庭的影響、學校老師的引導,當這三股力量能夠凝聚成一股力量時,對於孩子的幫助是最大也是最有效的。

  也是因為老師和其他家長的信任,我成為了我們班級的家委主任。當然目標也是配合老師,做好家長和班級、學校的溝通橋樑。一直以為,只有當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學校不斷認可時,孩子才會對自己學習的學校、班級有歸屬感,才會發自內心的.去學習,去發展自己,並會為自己的學校的榮譽努力貢獻自己。

  作為家委會主任,做好家長和學校的溝通橋樑,及時將學校的意圖正面的傳達到家長,做好學校各項工作的支援,在家長中做好宣傳,影響我們的家長做積極的參與配合,特別是對班級老師,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家長的積極參與,同時也會對孩子對於學校和班級的認知也會跟著做正向的改變。

  老師,特別是班主任,不僅要帶好學生的教學任務,同時還要做好班級的各項不同工作,這個時候,如果班級家委能夠做好老師的左膀右臂,配合好老師做好一部分工作,對於孩子,家長和老師而言,老師可以更好、更安心的做好教學工作,孩子也能在學校學習得更好。對於家長來說,即能很好的影響孩子,同時還能更好的讓孩子的集體榮譽感加強,最終受益的還是我們的孩子。

  回顧從六年級預備班開始一直到現在,很多工作,雖然是家長們一起參與完成的,但更多的還是讓孩子們在參與的過程中,得到了更多的成長機會,比如一起歡度元宵節,一起去敬老院探望老人家,一起將義賣的款項捐助給上海福利院的孩子等。孩子們一起參與,體驗了各種不同的生活,增加了很多的社會實踐體驗,豐富了他們的閱歷——與其說的很多,不如做點什麼帶他們一起去體驗。

  作為家委會家長,不僅僅收穫了參與班級學校活動中的快樂,更收穫了孩子的認可以及一起結伴努力學習樂趣。

  特別感謝我們西校、我們西校學生處、我們三班的葉老師,讓我們能夠很好的參與到班級和學校的日常工作和學習中來。

  家校合作共育教師心得體會6

  家校合作,家庭和學校教育兩手抓,一個都不能落下。家庭是孩子啟蒙的第一個地方,學校是一個塑造孩子的地方,一方缺席,滿盤皆輸。

  但經過多日的採訪、調查,我們瞭解到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在家校合作方面做得都差強人意。

  首先,表現在校訊通,它的主要作用是讓家長能及時瞭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情況、身體情況以及人際交往方面的資訊,學生可以透過刷卡讓家長知道自家孩子已經安全到校和放學出校。表面上它的好處多多,但實際上它的普及率並不高,很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由於開通校訊通需要每個月交十元,家長們反映家中孩子眾多,如果每個都開通的話,每個月開支就不僅僅是十元那麼簡單了,而且他們認為家離學校的距離很近,有什麼事情發生都可以很及時收到資訊。而校方那邊,雖然名義上需要刷卡進校離校,但許多孩子嫌麻煩,幾乎沒人刷卡,就無法及時反饋學生是否上學和放學了。同樣,老師們這邊也不是時時刻刻在校訊通上向家長反饋學生的情況,所以校訊通在農村名存實亡,形同虛設。

  其次,表現在家訪。前幾年,農村的資訊還不是很發達,那時的家訪會多一些,而且是每個學生家都會去家訪,但近幾年,農村的資訊裝置、經濟都有所提高,大家更多的是打電話交流,面對面交流大多隻是出現再偶遇的情況下,極少有家長會主動找班主任和校長了解孩子的情況,很多家長有過度依賴學校的傾向。

  最重要的是家長會,大多學校決定在中段考後進行家長會,但許多家長反映他們好幾年都沒有去開家長會。有一部分原因是家長們的時間很難協調,他們大多需要農作且他們的文化水平較低,在孩子的學習方面過度依賴學校,很少去管孩子的學習。另外有些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把小孩留給老人,也就是現在農村最大的問題——留守兒童,老人家大都很難管住小孩,所以家長會召開的意義並不大,似乎只是個形式,沒有起到重大作用。

  對於這些現象,我認為父母即使再忙,對待孩子的學習、成長也要上心,即便為了生計,也希望儘可能的留下一位來照顧孩子。而學校可以定期舉行一些親子活動或者開辦家長開放日,讓家長也能看看孩子在課堂的表現,家長實在沒時間,學校也可採取錄影的形式,透過網路來給家長看看孩子的課堂。最後,有關校訊通,希望學校能為多子女的家庭給予一定的幫助,比如一個家庭有三個孩子,只用付一個孩子的錢就可以收到有關三個孩子在學校的情況。

  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每場精彩的表演背後,都是幕後不辭辛苦地練習;每一個細微的動作背後,都是經過多次錘鍊而成的;每一個熟練的動作背後,都是一次次失敗後總結下來的經驗。家校合作,也是這樣,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家庭和學校雙方攜手合作,為孩子打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我們要為他們的成長負責。

  家校合作共育教師心得體會7

  今天有幸聆聽了楊老師關於家校共育的講座,聽後如醍醐灌頂,自覺受益匪淺。

  楊老師在講座中結合自己的工作經驗,從製作一份檔案、組織一次活動、拍攝一張照片、認識一位忙人和寫好一封書信,五個方面為我們道出班主任家校溝通中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小竅門、小絕招。

  製作一份檔案,班主任要充分理解每一個孩子,以及孩子背後的每一個家庭,所以要為每一個孩子製作一份真實的檔案。同時讓家長覺得老師願意去關注瞭解他的孩子,為營造良好家校關係邁出第一步。

  組織一次活動,作為班主任要時常關注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情況,及時組織一些溫暖的親子活動,促進孩子與家長之間的情感,也使家校溝通變得輕鬆而充滿溫情。

  拍攝一張照片,時常把孩子最美的照片拍下來發給家長,讓家長能夠感受到孩子在校時的幸福與快樂,也會給家長帶來愉悅的感受。一張照片能見證孩子在校時最感人或最真實的一面,這些美好的瞬間,記錄下的是孩子們最為燦爛的片刻,也會讓家長更好地認識自己的孩子,為家校溝通鋪設好堅實的橋樑。

  認識一位忙人,我們作為班主任要對於每一個孩子,每一個家庭都要去關注,真正做好家校溝通,讓家長們體會到我們對他孩子的關注與愛護。去認識好“父親”這個忙人,

  寫好一封書信,書信不在於有完美的文筆,而在於情真意切,在於那種默默而溫暖的理解與溝通。我們可以動員孩子常和父母寫寫信,讓家長與孩子之間更好地溝通,從而讓孩子也能把自己的情感表達出來。

  聽過楊老師的講座後,使我對班主任工作又有了新的認識,尤其是對家校建立和諧關係方面收穫不少,以後的工作中我會嘗試運用這些方法,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路上,去和家長們一起努力向前。

  家校合作共育教師心得體會8

  認真聆聽了楊老師關於自己如何開展家校共育的一些舉措,收穫很多,楊老師工作得法,家校溝通順暢,是一位有心有愛有法的好老師。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培育,和諧順暢的家校關係有利於學生成長,對班級各項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家校關係是班主任工作的重點,正如楊老師所說:在孩子的成長路上,老師和家長是“戰友”而不是”對手“。很多時候我們教師和家長各自忙於孩子的學習,而常常忽略了家校教育的“一致性”原則,特別是家長會雙家長出席制,很多學校都沒有做到,缺乏對孩子的溝通,交流和互動。楊老師的講座很務實,工作收放自如很有章法,為一線班主任的家校溝通指明瞭方向,分享了舉措。楊老師以“五個一”促進家校合作,製作一個檔案,詮釋了教師對學生的用心;組織一場活動,展示了教育的智慧;拍攝一張照片,發現平時看不到的美;認識一位忙人,深入瞭解每一位家長;寫好一封書信,紙短情長,情真意切。致力於建立和諧融洽的家校關係,目標一致,讓家長和老師在孩子的成長中成為的隊友,從而構建“家校共育”目標,值得我們一線班主任學習。

  家校合作共育教師心得體會9

  今天有幸聆聽了楊正偉老師的講座,我深切的感受到他是一位有愛心,治班有方的班主任,同時為他的五個一構建和諧家校關係深有所感。

  一、愛心是所有教育藝術的源泉。楊老師對學生是深深愛著的,要不然他不會對班裡兩位同學的心理理解那麼透徹。楊老師對學生的.愛,換回來的也是學生對他深深的信任。構建和諧家校關係就有了基礎。從楊老師身上,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名班主任的教育藝術就是愛心。

  二、別出心裁有方法。從楊老師身上,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名班主任要做一個有心人,無論是開學xxxx一份檔案,還是寫好一封書信,都是楊老師在工作中精心設計的好方法,他的教育方法,讓學生受益無窮。作為班主任引導學生學會包容、感恩,引導家長要努力平衡子女之間的關係,才能實現孩子與家長共同成長。

  家校共育是源於同一顆愛孩子的心。如何正確、有效地指導家長與孩子溝通、交流,這需要班主任多研究學生、多學習理論,需要作為班主任走進學生的內心,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家校共育素養,繼續尋求家校共育的有效方法來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家校合作共育教師心得體會10

  學校組織觀看教育部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播放的家庭教育公開課,心得體會讓我有幸聆聽專家講座、接受新的家庭教育理念,真是感慨萬千!青少年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培養單靠學校教育不會成功,還需要家校通力協作。學校的專業性可以更好的教育培養孩子,同時也可以給家長切合的指導。透過此次家庭教育公開課,我獲得了更深的教育理解和感悟。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每一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以及想法。學校和家庭要建立相對統一的教育理念,老師和家長需要密切配合,整體做到步調一致。但每個家庭針對自己孩子的獨特性格,應該有自己的教育方法,不是別人成功的案例,用在自己孩子身上就一定可行,適合的才是的。

  學校注重的是孩子的學習、行為習慣的教育,作為家庭應該是學校的一個延伸,老師把知識交給了孩子,如何運用知識,培養並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是一節課兩節課就可以完成的,確實有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學校老師一個班級40名左右的學生,老師會根據各個學生不同的特點,整體的引導教育孩子,但是沒有辦法如同父母一樣一對一的瞭解指導。同時愛的陪伴也會成為孩子成長過程中最不可或缺的,只有陪伴後才會更瞭解,瞭解後才可能會找到最適合的。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應該不過分的干預孩子的生活,但是卻需要做到了解自己的孩子,適時的提醒。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初期學習的時候很多是會去模仿,我們在要求孩子的同時也應該對自己有所要求。以身作則有時候比威逼利誘管用很多。學校的老師不僅給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樣,同時能看到每個孩子的優缺點,及時的同家長溝通。我們作為家長,也如同剛入學的學生一樣,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去聽取意見,聽取老師們專業的意見,才能更好的引導教育孩子,並且適應新時代帶來的變化。

  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他們的生命都是屬於自己的,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我們只能教會他們知識與道德,他們需要自己學會判斷和成長,最終成就適合自己獨特的人生。

  家校合作共育教師心得體會11

  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採用怎樣有效的方式和家長合作教育孩子,幫助學生健康成長,我認為可以從家校合心,共同教育做起。要做到這點,就要善於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要知道,教育不只是老師的事,家庭的教育對學生也尤為重要。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會使學生有不同的性格和習慣,那怎樣讓學生在家裡也有個好的環境教育呢?這就要我們班主任多與家長溝通,多與家長交流,向家長介紹好的教育經驗,與家長一起查詢各自的教育問題和教育缺陷,一起共同進步。要讓家長們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裡各方面的表現,也讓家長告訴老師他們孩子在家的情況。在學生做了一件好的事時,家校可共同鼓勵他,表楊他,讚賞他;要是學生做了一件錯誤的事情,家校可共同教育他,勸導他。這樣就強化了孩子習慣的養成和對錯的辨別能力。不知誰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所以我們要透過家校共育,來締造學生的良好習慣和健康人格。

  不管怎樣,我們的教育,不能僅僅只依靠老師,更多的還需要家長和我們一起來共同完成。學校家庭教育怎樣才有更有效,這是我們應該深思的一個問題。更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管總結完善,讓自己的教育更為有效,讓自己獲得提高。

  家校合作共育教師心得體會12

  學校與家庭最根本和最原始的活動都是讓孩子們能夠幸福成長,而缺失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教育。所以,只有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緊密聯絡,和諧統一發展,教育才有可能發揮其的育人效益,更好地促進孩子幸福成長。

  然而所有這些宏觀的道理都應該從微觀的細節入手去做。楊老師的講座深入淺出地給我們介紹眾多細節。五個一,每一個一都是細節,都可能被忽視。需要家長和老師都重視起來。古語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說明,古人早已認為學校和家庭教育是一體的,家庭和學校教育缺失任何一方都是孤掌難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和孩子有著血緣關係為基礎,在家庭教育中常常能做到以情動人。另外,父母和孩子的接觸時間最多,瞭解最細,所以父母能根據孩子的實際進行針對性的教育。而學校具備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教師也經過專業訓練,在教育過程中表現出有計劃、有系統,從而更專業地培養和教育孩子。所以,家庭和學校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各有所長,如能進行優勢互補,形成家校合力,定能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幸福成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