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精選7篇)
2022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
2022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精選7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以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2022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精選7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1
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體現了更為全面的價值取向和更為深刻的生態倫理。
綜觀人類文明發展史,人與自然的關係經歷了人類依賴自然、畏懼自然再到征服自然的變化。在原始文明時期,人類本身是自然長期進化的結果,始終依存於自然。在農業文明時期,人們敬畏自然,主張順天應時。到了工業文明時期,人們在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的同時,走向了自然的對立面,宣稱要戰勝和征服自然。這種觀念導致對自然無窮無盡的掠奪,可利用資源日益枯竭,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建設生態文明,則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指明瞭路徑。
在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對於生態文明建設,我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方面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一、尊重自然,就是強調自然與人出於對等狀態。
在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時,不能絕對化人的主體性,也不無限誇大人對自然的超越性。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們日常的生活、工作都應該限制在保證自然界生態系統穩定平衡的限度之內,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調發展。
二、順應自然,強調人類在日常活動中要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
自然規律具有客觀必然性,我們日常生活、工作都應該遵循自然規律。要尊重自然規律,按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辦事。經濟建設則立足實際,根據自身的區位、資源等特點,選擇合適的產業戰略。推進產業生態化,培育天藍、地綠、水清、景美的生態景觀,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在按自然規律辦事的前提下充分發揮我們人類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合理有效地利用自然。
三、保護自然,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從保護的角度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
我們的日常生活、工作需要在一定範圍內改造和利用自然,但是絕不能把自然當做隨意改造的物件。自然的某些部分可以透過改造為我們所用,但另一些部分只能保持原貌,我們不能對其加以改造和破壞。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生態文明理念的核心思想,也是現階段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奉行的原則。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形勢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轉、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重新審視和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全域性的戰略地位。只有樹立起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新理念,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現代化。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2
生態文明是一種千古傳承的優秀文化。它體現了人們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建設生態經濟區就是以保護自然環境和維護生態安全為基本理念,以迴圈經濟、綠色發展為核心價值,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為載體,就是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
目前我國面臨的日益嚴峻的生態狀況告訴我們:必須擺正人類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自然萬物是唇齒相依,息息相關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統治者”,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員。為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我們必須走出天人對立的誤區,迴歸和諧。
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不僅不能違背經濟規律,同樣也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生態規律。規律都是客觀的,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不管你對它承認與否、認識與否,違背了規律都必然要受到規律的懲罰。因此,在建設中,我們必須正確處理以下幾層關係:
一、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是互為依存、互為促進的。社會的'發展必須依賴於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同時要注意保護好環境,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但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只講發展而忽視合理的開發和充分利用資源,不重視對環境的保護,不重視生態建設的問題還比較突出,這樣的發展必將導致嚴重的後果。要做到既在合理開發和利用資源中求發展,又在發展中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高度和諧,實現人與自然的共榮共存。
二、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現代農業的關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農業的前提和基礎,而發展農業必須符合生態文明的基本要求,使農業在良好的生態中發展,生態環境在發展農業中得到保護和最佳化。我們要結合新農村建設,以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特色農業、現代農業為主攻方向,從人、自然、經濟的高層迴圈出發,突出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生態綠色迴圈農業,使全縣農業發展逐步走上生態化、有機化、規模化的良性軌道。
三、正確處理生態文明建設與發展工業的關係。
生態文明建設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內在統一的關係。發展迴圈經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具體體現。因此,在發展工業經濟上,必須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必須注重保護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使之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3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筆者記得看過一部電影《天下無賊》,裡面有人問“21世紀什麼最貴?”電影橋段中答案是“人才”。我想大家對這並不陌生。人才確實重要,但是一直以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為主打的時代發展到現在,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國家乃至這個地球,發展中帶來的負面效應,資源、能源、環境這些越來越阻礙我們進步的步伐,不,應該是我們前進的步伐嚴重影響了環境、自然的規律,資源的銳減,能源的緊缺,環境的破壞,自然規律的更張,這一些都亟待我們去解決。
生態一詞源於古希臘字,意思是指家或者我們的環境。簡單的說,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係。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始終貫穿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中,是未來國家乃至全球共同的建設目標,因為生態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建設美好家園的基礎。
我們“真愛自然,保護生態”。筆者認為生態文明建設一是保護好各種資源,珍惜資源。要科學發展,科學利用,集約高效利用。二是合理規劃、調整佈局。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三是開發與治理並重。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得提高各方面資源開發能力。開發新能源,才能永不落後,細水長流,同時要綜合治理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等,擴大森林、湖泊、溼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等。
筆者認為無論是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還是調整產業佈局、機構,最後目的就是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4
鱗次櫛比的商貿大樓,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線,休閒舒適的商業街。好看、好吃、好玩,真是一個美麗中國!”睡夢中的我流著口水,“啊,天為什麼開始變黑,花草開始枯萎,河水開始乾涸,鳥蟲開始滅絕,空氣裡瀰漫著嗆人的味道,我呼吸變得……”我從噩夢之中驚醒,我不要!不要!我夢中的美麗中國不該如此!“天藍、地綠、山青、水淨”,未來中國多麼美好!這才是我的綠色中國夢,更是全中國人的夢想。
《美麗中國——勇做生態文明建設者》一書讓我驚歎,我們的中國是如此美麗,經濟也越來越發達,就像我的家鄉新橋,近幾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名不見傳的小鎮,發展成開放時尚、文明雅緻、均衡協調的花園城鎮。但是正如書中所說“山清水秀但貧窮落後,不是美麗中國;強大富裕而環境汙染,同樣也不是美麗中國。”地球母親受傷了,中國的傷情也正在加重:水資源汙染、食物鏈被破壞、生態環境遭破壞,大氣受汙染、土地荒漠化,生產、生活垃圾汙染……而美麗的新橋也抹上了一層灰色,原本那條貫穿整個新橋的“母親河”蔡港河早已不再清澈,往日的魚蝦已不見了蹤影,越來越混濁的河水讓人不忍目睹,我不禁痛心,不禁驚呼:保護地球,愛護自然,這是我們人類唯一和正確的選擇。
社會在呼籲,人類已覺醒,國家在行動。徐秀娟、楊善洲、姚明、王君婧等這樣一批批最美的綠色衛士給我帶來了榜樣的力量。作為一名小學生雖能力有限,但是我很想像他們一樣,勇做生態文明建設者,規範日常行為,養成良好習慣,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學會垃圾分類,廢電池回收,不用一次性碗筷,節約水電……滴水成川,積土成山,只要人人肩負責任,捍衛地球,相信總有那麼一天,天空會變得蔚藍,河水會變得清澈,森林會變得茂密,空氣會變得清新,美麗中國一定會更加美麗。
“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多麼美好的中國夢,我願做一名最美的綠色使者,實現最美的綠色中國夢。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5
在我們周圍環繞,大自然給予了我們美麗的環境,而我們並沒有很好地去保護這篇大自然,而在無畏地浪費。
人類的發展史越來越快,而我們提倡的“低碳生活”卻幾乎沒有人理睬,而在一直破壞它的本質。人類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而大自然的綠色又在哪兒呢?
我們應該知道地球是唯一一個適合人居住的地方,但隨著人類的破壞,再過幾百年後我們應該去哪兒生存呢?所以我們應該從小做起,從身邊的一點一滴做起,來保護我們的家園。
我們應該少用一次性物品;出門不用塑膠袋,自備環保袋;把洗拖把的水可以用來衝馬桶;洗米、洗菜之類的水可以用來澆花澆菜;不隨意扔垃圾,要把來及進行分類。少開汽車,多騎腳踏車;家裡儘量備用無磷產品……其實我們能為環保做的事情有許多,只是看你平常在不在意。讓我們做好環保,為環保貢獻出我們的一份力量。環保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共同為環保出一份力,你出一些,我出一些,她出一些,相信吧,我們的環境會越來越好,讓我們擁有這樣的環境而自豪吧!讓我們為這大自然共創美好的明天,一起來為大自然母親貢獻力量吧!
我們為這大自然也許字獻出了單薄之力,但全世界都能這樣做的話,我們的明天將會跟美好!相信吧,美好的明天將會來到!讓我們手拉著手一起迎接嶄新的一天吧!加油!一起來吧!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6
我國已經擁有五千年的歷史了,但真正能穿越歷史的就只有生態文明瞭。
如今,黨的十九大生態文明建設又進行全面的開展。從原來的四體變成了現在的五體:“生態文明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而其中的生態文明建設又是最重要,這不就又給予我們更深的忠告。
生態文明是一種形態,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存的成果。人與自然是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們應當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觀點,讓我們尊重和愛護自然,進行“綠色發展,低碳發展,迴圈發展”的活動。讓自然遠離破壞,遠離威脅。曾經有人說過:“熱愛自然,親近自然,融入自然為最大快樂,是人類追求的志趣。”對待自然就應該公平,友好。
與生態相聯絡的就是文明,現在,人類對文明的瞭解有很多,文明從遠古到現在一共有三個階段,一:原始文明,是石器時代;二:農業文明,有大量農耕技術;三:工業文明,也就是現在,利用資源生活。文明是人類文化發展的成果,是人類改造世界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象徵。
可是,文明講究的是節約能源,生態講究的是保護壞境,對於人類社會的一步步改革,地球上區域性的資源已經接近尾聲,一些不再生資源也可能將消失在地球上,僅僅是區域性受破壞,但也對人類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地球上的沙漠化越來越廣泛,植物越來越少。人均淡水資源佔有量僅為世界的14,是少之又少。可別讓我們的眼淚成為地球上的最後一滴水,全球氣候變暖,天然氣。石油。煤礦物質等資源急速枯竭,這些都是需要救援的,我們應該儘量少開發,多迴圈;要節約,少浪費,用生態理性代經濟理性,建設制度,制定標準。一棵樹好栽,一片森林卻難養,我們要同舟共濟建立小康社會,不能等到地球上的資源都枯竭了,你才知道後悔,世上是沒有後悔藥的,等到那個時候,河水乾涸,樹木枯萎,大片大片的沙漠就在眼前,但那是人們的自作自受。要想走的更久。更遠,就得從這一分一秒做起,一起保護環境。
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想可大可小,可遠可近,都取決於你自己。在我的心中一直有個願望,就是人類生活在地球上的時間還能比現在久幾千幾萬倍,不讓人類變成下個滅絕的生物!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心得體會7
自從會議召開以來,生態文明,美麗中國,這些會議中提出來的詞語便迅速吸引了人們的眼球。
從往年的建設的:“三位一體”;到後來的“四位一體”;再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的總體格局中,不難看出,國家近些年來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增加了不少。這不禁引起了我們的思考:生態文明是什麼?它和美麗中國有什麼樣的聯絡呢?為什麼要建設生態文明,怎樣建設?
生態文明,這兩個詞彙我到是不陌生,可是當它們結合到一起,變成“生態文明”時,是什麼意思呢?保護環境是它的同義詞嗎?這裡我要告訴大家的是,他們不是同一個意思。生態文明的含義要比保護環境深一個層次,生態文明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它和傳統的工業文明、農業文明有很大的不同,它倡導的是人和自然和諧相處,互愛互助。
生態文明、美麗中國之間是條件關係:只有建設好生態文明,才可以創造出美麗中國。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工業發展迅猛,一躍成為了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工業強國,然而,當我國的經濟在迅速增長時,也同樣在面臨著資源緊缺、環境汙染、生態系統被破壞等一系列的困擾。試想一下:一個水資源被汙染、空氣被汙染、土地被汙染的中國,能被稱之為美麗富饒嗎?
當中國基本上擺脫了貧窮與落後時,當國人的錢包越來越鼓時,人們是不是也開始意識到:物質生活的好壞,並不能衡量生活質量的優劣。並不是說人們過上好日子了,就幸福了。清新的空氣、乾淨的水、適宜居住的環境以及安全的食品,都是生活幸福的必需品。
一棵樹好栽,而一片林難育。為了國家、為了自己,我們應該團結一致,共同建設好我們的國家,為生態文明做出我們應該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