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醫生個人事蹟(精選17篇)

基層醫生個人事蹟

  基層醫生,主要是指那些在生產第一線直接為工人、農民健康服務的醫藥衛生工作人員。那麼相關的事蹟到底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基層醫生個人事蹟,歡迎大家分享。

  基層醫生個人事蹟1

  彭林,男,44歲,大專文化,村醫,貴州省遵義市新蒲新區永樂鎮高粱村人。自1998年擔任高粱村衛生室鄉村醫生以來,他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奉獻,守護著當地農民群眾的健康。他憑著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為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讚譽。

  一、情繫農村,服務百姓無怨無悔。

  2008年,他在參與統一的手足口病防疫任務時,有一次晚上出急診,由於雨天路滑,不幸跌倒。為了完成工作任務,儘管控制手足口病疫情,她帶傷仍然堅持戰鬥在一線,到病患者家中督導消毒殺菌,宣傳疾病防控知識。群眾看到她有時痛得直冒冷汗,感動地流下了眼淚。

  得到彭醫生精心醫治的人,都誇他是個“學歷不高水平高,年齡不大學問大,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好醫生。

  二、紮根農村,辦好百姓家門口的醫院。

  2008年,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工作在我縣進行試點。為了辦好百姓家門口的醫院,他積極配合上級,按照鎮衛生院的統一標準要求,建成了佈局合理的規範化村衛生室,實現了六室分開、配備了微機和規範化的診療設施,並實現了微機收費,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刷卡,讓村民在衛生室門診看病就能報銷藥費,把黨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受到廣大群眾的支援擁護和交口稱讚。

  同時,建立健全了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積極主動地做好公共衛生服務工作。現已為轄區2000多名常住居民進行了健康查體並建立了居民健康檔案,為轄區200多名老人,123例高血壓病人,32名糖尿病人,7名重型精神病人建立健康檔案並納入健康管理,提供每三個月一次的上門隨訪服務。他特別關心老年人健康狀況,每年都親自上門為65歲以上老人進行一次健康體檢,並及時將查體資訊存入檔案,成為老年人的貼身健康顧問。

  三、支援改革,利為百姓謀。

  實行藥品零差價銷售,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藥品目錄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解除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一項利國利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但對於鄉村醫生來講, 是個全新的挑戰,壓力重,任務多,每天都是超負荷工作,而且待遇大幅度地降低。彭林醫生沒有絲毫 怨言,還是一如既往地完成各專案標任務。

  四、積極配合村支兩委工作

  作為村醫,還是一名老百姓信任的村醫,他除了日常工作還大力支援高粱村村支兩委各項工作,遇到有不理解的群眾,做出正面解釋,還幫忙收取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基層醫生個人事蹟2

  顏建輝,現年41歲,中共黨員,碩士學位,內科學副教授,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自1998年本科畢業至今,一直在湘南學院及附屬醫院從事臨床與臨床教學工作。他為人正直、誠懇,與同事相處真誠、熱心、好幫助人,對待病人耐心、細心,工作勤勞、嚴謹務實,17年以來他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刻苦鑽研,恪守職業道德,憑著熟練的技術,良好的道德及高尚的思想品質得到了領導、同行的讚譽、患者的認可和社會大眾的好評,優秀事蹟多次登報報道。

  勤奮好學,愛崗敬業

  醫療工作是一個專業性極強的行業,技術靠勤奮才能精湛。在臨床工作中,該同志堅持學習,刻苦鑽研專業技術。嚴格要求自己,工作細緻全面,竭盡全力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幫助患者戰勝病魔;在臨床教學工作中,他認真耐心,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杏林學子,為社會輸送了許多優秀的臨床醫生。他經常參加省內外舉辦的各種學術會議及新技術學習班,提高了專業理論知識、操作技術及業務水平,掌握了本學科的新進展、新知識、新技術。正是這種永不止步的精神,讓他在腦血管疾病、老年疑難綜合性疾病診治、腦血管介入及腦出血微創中頗有建樹,熟練掌握了腦血管疾病診治及介入、微創手術治療,年完成腦血管介入手術、腦出血微創手術200臺次以上,在我院開展多項腦血管新技術。因工作完成出色,深受大家好評,在社會學術團體中任職,如:中國中西醫結合腦心同治專家委員會委員,郴州市醫學會神經專業委員會委員,郴州市介入專業委員會委員。

  鑽研科研,言傳身教

  顏建輝同志不僅在臨床工作中取得了許多成績,在教學科研工作中也很出色。他善於總結經驗,理論聯絡實際,利用工作之外的時間鑽研科研,近年來,他主持了2項省級科研、教改課題、3項院級科研課題,參與省、廳、市級科研課題共4項,發表CSCD第一作者文章4篇,在省級、國家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20餘篇。同時承擔《內科學》、《神經病學》、《老年醫學》等多門學科理論、實驗教學工作,每年帶教實習生、進修生約20餘人次,使他們達到了臨床實習和進修的目的,熟悉並能勝任臨床工作。20xx年—20xx年,每年被評為“優秀帶教老師”。20xx年,為了激發廣大同學的創新精神,他指導成立了臨床醫學系科研團隊,培養出許多名優秀科研人才。20xx年,他參與組建的湘南學院臨床醫學系義診團隊被湖南省共青團評為“湖南省芙蓉學子百強精英專案”。

  關愛病人,忠於職守

  顏建輝同志勤修醫德,勇於創新。本著“我不能讓病人一天看不到我”的想法,不管是否是自己值班,他常常到醫院檢視病區病人,無論是患者、同事還是家屬,只要是與他接觸過的人都說,顏醫生就是一個心裡時刻裝著病人的醫生。患者都說,看到顏醫生就如同吃了顆定心丸,心裡踏實。不管正常上班還是輪休,他都是第一個到醫院的,有時同事有急事,一個電話不管是代班還是接收急診病人,總是隨叫隨到,從無半點怨言。他所負責的許多重症患者病情危重,生命危在旦夕時,他都不會退縮,夜以繼日守在科室,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讓每一位病人轉危為安。20xx年3月,他兼任綜合老年內科主任以來,醫療裝置、醫護人員不足、住院環境等各方面條件有限情況下,科室發展遇到困難,他並沒有抱怨,而是“勤”字當先,有條不紊的安排工作,耐心安撫住院患者,並沒有因為條件限制就降低醫療水平。科室從原來的30餘張床位發展到現在50餘張,治癒出院的患者不計其數,科室醫護人員受到廣大群眾的讚譽。20xx年2月,因工作業績突出,他榮獲湘南學院附屬醫院“十佳醫生”榮譽稱號及“績效貢獻”獎。

  衝鋒在前,無私奉獻

  顏建輝同志無私奉獻,廉潔行醫。20xx年的某一天,急診送來一位何姓老年腦出血患者,意識昏迷,由於患者是一名環衛工人,發病時倒在馬路邊,被120緊急送來醫院。他接到病人後,只說了一句:“救人要緊,別等她家人來了,住院費我先幫他墊著。”正因為他的熱心、果敢,病人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有效治療。聯絡上患者家屬後,家屬得知事情經過,非常感動,把墊付的住院費還上,並送來了感謝的錦旗。在醫院工作這麼多年,在他身上類似的事情比比皆是。遇到醫療費用不足的患者,他經常幫人墊付,生活困難的患者跟他訴苦,他也會慷慨相助。同事都笑他,說他太相信陌生人,容易吃虧,但他一笑置之:“幫助患者渡過難關,值。”不久之後,病人及家屬都會把錢如數還上。他始終堅持為病人著想,堅持為病人提供價廉、質優、高效的醫療服務。不為金錢所動,不開大處方、不收病人紅包,為廣大醫務工作者樹立了廉潔行醫的榜樣,為建立服務好、質量好、醫德好、群眾滿意的人民醫院做出了巨大貢獻。有一次,一位患者家屬送來紅包,他實在拒絕不過,只好先收下,等家屬走後,將紅包費用交在患者醫院賬戶上抵住院治療費用。患者出院時,他把這個事情告訴了患者及家屬,大家紛紛稱讚:這樣的醫生讓我們放心。在醫療環境如此嚴峻,醫鬧、醫療糾紛層出不窮的形勢下,顏建輝同志能和患者之間建立信任的橋樑,並且從醫多年,所在科室從未發生醫療事故和重大差錯事故,無任何違法違紀行為,這實在讓人稱讚。

  “大音希聲,大愛無痕”,顏建輝同志在17年多的行醫生涯中,用他崇高的醫德仁心、積極的開拓進取、高昂的敬業愛崗熱情和默默的無私奉獻精神化作了對這八個字的最好詮釋。他堅信他所選擇的路是正確的,所從事的職業是光榮的,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

  基層醫生個人事蹟3

  史懷清同志是陝西省延安市洛川縣石頭鎮史家圪嶗村人。1979年高中畢業回村擔任鄉村醫生工作,48歲的他,生命只會做一件事,也只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奮,把自我塑造成一名合格的鄉醫,終結了鄉親們“看病難、看病貴”的灰色歷史。他走進了群眾的心裡,也走進了人民大會堂,作為2009年“全國優秀鄉村醫生”代表,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三十多年來,史懷清把每一位患者當作自我的親人,視群眾的身體健康猶如自我的性命,一心撲在全村258戶1300口人的疾病預防,衛生保健,婦幼保健和基本醫療服務這些平凡而又崇高的事業上,堅持刻苦鑽研業務技術與管理知識,注重改善設施條件,提高服務質量,使史家圪嶗村衛生室成為全市較早實施規範化,標準化建設的村級醫療機構,大大方便了全村及附近兩個行政村8個自然村3000多名群眾的衛生保健,醫療就診。同時,在近年來發生的各種重大突發性公共衛生防控工作上,他能夠盡職盡責的完成自我的本職工作,在他自我的人生途中留下了一串閃光的足跡。

  激情投入真心奉獻

  從小生長在溝壑縱橫的山鄉,史懷清曾不知多少次看到莊稼人田間汗滴禾下土的艱辛,也不知聽到多少次農家院裡鄉親們身患疾病的無奈呻吟。這些深深的印記,使他在上中學時就萌發了將來學醫回鄉為父老鄉親解除病痛纏繞的願望。

  高中剛一畢業,他如願當上了一名鄉村醫生。當時,史家圪嶗大隊部只有一孔破窯洞,一付藥箱,一隻聽診器和為數不多的一般常用藥,群眾經濟收入也很微薄。史懷清不等不靠,用自我家的油菜,烤煙收入,從縣藥材公司夠置回治療感冒、腸道感染等疾病的常用藥品;之後,他與父親商議忍痛賣掉了家裡唯一的一頭耕牛,用所得的600多元錢重建了衛生室,購置了藥櫃和常用醫療器械。他一邊向書本學,一邊向鄉衛生院的大夫請教,在很短的時刻內,不僅僅勝任了定期為兒童接種疫苗,實施婦幼保健等多項工作,而且能夠上門為村裡人診治一般的頭痛腦熱等病症。為這些距鄉衛生院較遠的群眾解決了看病難的問題。

  為了掌握真才實學,史懷清與1986年至1988年自費在洛川衛生學校學習醫士專業,其後又兩次在縣醫院參加集中培訓,多次到延安市,渭南市人民醫院觀摩學習,並訂閱了《衛生報》、《健康報》、《中國醫刊》、《實用內科學》、《陝西中醫》、《社群醫師》等專業書刊,透過“充電”使自我的醫學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知識不斷得到提高。

  為了鄉村醫生這個無悔的選取,史懷清放下了學生時代培養的其他特長愛好,常年與藥箱,藥櫃做伴,在解救病人中不知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為了自我的事業,他讓一個個簡單賺錢的商機擦家而過,卻情願為家庭生活困難的村民墊付累計達2。5萬多元的藥費;蘋果生產大忙時節,他不時穿梭在眾鄉親的果園裡,為防止發生中暑,感冒而操心忙碌,卻惟獨難得到自我的十畝果園去幹活。

  在2003年抗擊“非典”的鏖戰中,史懷清所在的村因其地處延安與渭南兩市的交界處的交通要道位置,縣上在路邊專設了檢查點,他一面堅持挨家挨戶宣傳,發放口罩,體溫計,到各個角落消毒,一面逐一登記外出務工人員返鄉狀況,及時查體溫,留觀,保證了全村群眾的健康安全,同時還冒著酷暑奔波於村裡於檢查站之間,為檢查人員送水送飯,協助他們檢查過往車輛,人員,保證了全村群眾生產生活沒有受到影響。

  心繫群眾無愧醫魂

  1998年冬,村民史學禮抱著三歲抽風的孩子到他家求診,在吃藥打針仍退不下燒的狀況下,他想只能靠物理方法降溫,頓時心中湧動著一股無形的力量,摸黑到附近的河裡,侵著刺骨的河水撈起冰塊,跑回家中用毛巾冷敷,用酒精擦洗手足,最後在凌晨五點多使孩子的燒退了下來。2002年村民史虎全母親成玲女老人因患腦血管疾病在西安大醫院治療,由於昂貴的醫療費用使她無法承受放下治療,史懷清按時為老人上門輸液治療,經過二十多天的治療,老人慢慢好轉起來。村民史蒼海在2005年春一場車禍使他癱瘓在床,史懷清定期為史蒼海換藥清理褥瘡,也不收任何費用,輸液藥品都按進價開藥,有錢無錢都按時治療,史蒼海病危時他聯絡鎮醫院救護車親自送到縣醫院治療。

  多年來,村裡有病人,他都隨叫隨到,免費為群眾診斷,及時開方送藥,近年來,他堅持每月按時督促每名適齡兒童到鎮中心衛生院進行疫苗接種,從而杜絕了全村傳染病的發生,同時與鎮婦幼專幹協同進行產後訪視和降消專案的政策宣傳。在計生物件家裡,他時刻不忘宣傳國家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新政策,宣傳生殖健康有關知識,使計生物件自覺遵守國家的政策法規,全村低生育水平得到鞏固。

  2008年預防手足口病重要工作時期,史懷清用心配合食品衛生監管執法人員檢查村完全小學,幼兒園的食品安全工作,細心指導學生灶,幼兒灶從業人員嚴格規範操作。同時,為300多名少年兒童講解手足口病的傳播途徑,預防措施,引到他們講究衛生,杜絕手足口病病源,從而確保了校園食品飲食安全和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取得實效。

  2009年甲型H1N1流感更使史懷清寢食難安,他及時查閱網上資料,關注甲流動態,利用廣播,宣傳欄張貼宣傳標語,向廣大村民宣傳甲流的有關防控知識,注意事項並免費給村民帶給消毒藥品。

  熱情服務精心管理

  近年來,國家實行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舉措,使億萬農民群眾享受到政府“大病統籌”,解決農民看病難問題的實惠。而在試點工作期間,不少群眾心存疑慮,作為全省試點之一的洛川縣充分發揮政策宣傳引導作用,使這項工作起步良好,平穩推進,史懷清正是這宣傳隊伍中的一員。在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史懷清把村衛生室宣傳欄的板書與進戶發放政策問答印單,向群眾逐項解釋結合在一齊,宣傳“每人只花十五元,大病醫療得保全”的道理,使村民知曉率達100%;同時利用最早參加投保的村民馬紅梅在進行剖腹產後報銷住院費用3000元,村民李金成老人參加合療後住院治療腦血管病得到5000多元補助款這兩個身邊的事例,同時把自我積攢的20000餘元給參加合療的村民就診免費供應藥品,啟發村民自覺參保,及早解決後顧之憂。透過引導說服工作,全村的參合率由原來的60%提高到98.8%,幾年來,全村享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補助的達390多人次。

  在村衛生室規範化建設上,史懷清建立建全了《衛生室工作制度》、《預防保健工作制度》、《藥房管理制度》、《鄉村醫生職責》等多項規章制度,建立起了包括全縣統一的正規處方,統一的發票和門診日誌,出診記錄,傳染病登記等28種表冊;堅持從省醫藥批發總公司,恆慶醫藥公司等正規渠道進購藥品,使藥品質量得到保證;嚴格執行規定的醫療服務價格,藥品明碼標價,併為村民出具票據,以確保群眾的醫療安全。由於他堅持認真執行《鄉村醫生從業管理條例》,遵守職業道德,時時處處關心,愛護農村患者,使得他從事的村級疾病預防,婦幼保健和基本醫療服務工作到達了群眾滿意,衛生部門放心的良好效果。多年來,從未發生過一齊醫療事故,從未發生過一齊與患者在就診,藥品價格方面的糾紛,深得群眾的信可。三十餘年來,史懷清始終把“醫者,仁愛之心”作為自我的人生信條,在自我平凡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孜孜追求,曾多次受到市、縣、鎮衛生部門的表彰獎勵,榮獲康復患者所贈錦旗40餘面。靠著這種激情投入與真誠奉獻,1999年取得《陝西省鄉村醫生中專水平證書》;2006年取得國家《鄉村醫生執業證書》同年又光榮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2009年被衛生部授予“全國優秀鄉村醫生”的榮譽稱號。

  注重創新不斷髮展

  應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給農村衛生工作帶來的新機遇,新要求,史懷清清楚的認識到,只有不斷改善農民群眾的就醫條件,提高自身的醫療服務水平,才能更大的滿足農村人們日益增加的生活健康需求。於是他用自我辛苦積攢的60000多元建起四間平房,作為村衛生室,分別設定了診斷室、治療室、藥房、觀察室和值班室。投資1萬多元,添置了紅遠外治療儀,周林頻譜治療儀和電腦,做到了足不出戶,便可在網上查閱最新的醫藥資訊和農村衛生工作動態;透過選購,使藥品種類增加到385種,總價值三萬多元,此外,由省衛生廳配備的資料櫃,檢查床,高壓鍋,消毒櫃,縫合包等,使史家圪嶗村衛生室的設施更趨完善。每個季度,他都在100多平米的村衛生室為村民義務進行體檢,村衛生室先進的醫療裝置也在他為群眾治療多發病等發麵發揮了獨特的作用,使村民看小病不用再出村。

  新農合是農村衛生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工作,也是體現黨的惠民政策的重要體現,門診統籌補償模式啟動之後,史懷清更是徹夜難眠,他用心宣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政策,引導農民用心參加新農合,認真填寫門診日誌和處方登記管理,加強稽核督查,跟蹤回訪,免費為村民帶給健康教育,康復服務工作;切實保障群眾的健康安全。

  走過昨日,史懷清同志為自我三十年如一日紮根基層,服務農生衛生工作的不懈付出感到欣慰。放眼明天,他更加篤定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健康的信念,在這片播灑期望的金土地上堅實前行,迎接農村醫療事業的又一個明媚的春天。

  基層醫生個人事蹟4

  田徑,男,39歲,中共黨員,中專文化,畢業於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系印江自治縣纏溪鎮方家嶺村人。

  一、義無反顧 立志農村衛生事業

  醫 生這個職業是光榮而崇高的,不僅是能以肉體上解除人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也能給人安慰,所以選擇了這個職業必須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 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工作認真負責,一絲不苟,所在的村衛生室轄區服務四個行政村,共服務3000人口,能愛崗敬業,紮根在農村最基層衛生服務,遵守 國家法律法規,嚴格執行規定的收費標準,堅持從正規渠道進藥,藥品價格,收費標準公示上牆,不開大處方,不亂收費,讓群眾花小錢,就能放心就醫。 醫者父母心,對群眾熱情,關心,耐心聽取病人描述病情和痛苦。分析他們的需求和意見。時時急病人這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上班時嚴肅認真,細緻診查每一例病 人,謹慎用藥,嚴格執行操作常規,避免醫療事故的發生。不管是寒冬還是酷暑,白天還是夜晚,下雨還是下雪,上班時還是下班時,隨叫隨到,無怨無悔言。有時 一晚能出診數次,一夜都睡上覺,有時剛端上飯碗,吃了一口飯,就被病人叫去,就是大年初一,也沒輕閒過,更談不上平時節假日,曾有人問,這麼沒日沒夜,圖 的是什麼,即沒有高的收入,也沒有政治地位,回答的是憑一個人的良心,一個醫生的道德。

  二、顧全大局,完成公共衛生任務

  在防控非典,手足口病,h1n1流感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非典期間早出晚歸,整天排查從疫區迴歸人員,為他們早晚測一次體溫,不畏懼隨時被感染的可能為轄區內兒童檢查手足口病,做好散區兒童的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防控h1n1流感,做到發現疫情及時上報,認真篩查轄區內出國迴歸人員,做好登記,嚴密防控h1n1流感的發生和流行。

  所在村衛生室,管理規範,制度健全,資料齊全,去年被評為鎮先進村衛生室,個人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從事鄉村醫生工作後,多次被評為先進鄉村醫生,鎮優秀共產黨員,纏溪鎮第五屆、第六屆人大代表。

  在 轄區內經常開展巡診工作,及時送發防保所下達的各種宣傳資料,使防病抗病知識普及到全村各家各戶。向村民宣傳黨的衛生工作方針,宣傳新型家村合作醫療的優 越性。配合主管部門村委員會開展改水改廁工作,主動參與,當好參謀,向村民宣傳改水改廁對人的身體健康的重要性,使人民群眾健康意識不斷增強,把各種疾病 控制在萌芽狀態。經常為60歲以上老人健康體檢,聽心肺、測血壓,建立了村民健康檔案,規範管理性高血壓、糖尿病慢性病人。定期為他們檢查,建議治療和康 複方案。開展35歲以上測血壓,及時發現高血壓病人,提出最佳治療意見。及時通知轄區內孕婦去醫院體檢,向她們宣傳住院分娩的好處。夏秋季產後訪視的同時 宣傳預防產婦中暑。做好兒童保健和計劃免疫工作,及時發放預防接種和體檢通知單,結核病督導工作一絲不苟,主動與患者達成服藥協議,發現副反應及時報告。

  基層醫生個人事蹟5

  儲昭雲,男,38歲,中專文化,執業全科醫師,安徽省嶽西縣溫泉鎮榆樹村人。自1993年至今擔任鄉村醫生,17年來,他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了超多的精力和心血,守護著當地農民的健康。他憑著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為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讚譽。曾多次受到縣、鎮主管部門的表彰。其主要事蹟體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義無反顧,立志農村衛生事業。

  1990年剛畢業,昭雲同志安排在鄉衛生院工作,由於工作認真出色,不計個人得失,任勞任怨,深得同事和群眾好評。對於九十年代初大別山革命老區嶽西來說,當時經濟較為落後,農村缺醫少藥現象十分嚴重。他家所在村人口二千五百餘人,地廣人稀,卻沒有一名鄉村醫生,群眾就醫十分不便,他看在眼裡急在心裡。1993年他毅然辭去衛生院工作,隻身回家幹起了鄉村醫生工作,這一干就是十七年。

  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他日診臨床夜讀書,刻苦學習,勤奮鑽研,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醫學知識,在專業上力求精益求精,對一知半解的經常到衛生院、縣醫院虛心請教。由於個人的發奮,先後取得了執業助理醫師、執業醫師、全科醫師資格。

  二、顧全大局,完成公共衛生任務。

  2003年正當“非典”無情的肆虐祖國大地,外出返鄉人員如潮水般湧回,他作為一名村級衛生工作人員,義無反顧,不計個人安危,每日要給一百多名返鄉人員上門監測體溫,及時將資訊反饋給中心衛生院,並自費數百元列印“非典”預防宣傳手冊,傳送到家家戶戶。在兩個多月的時刻裡,行程數千公里,不計個人得失,鎮黨委和衛生院領導給予高度讚揚。

  2008年,在手足口病防治過程中,昭雲同志因交通事故右胸重度損傷,但仍然忍受劇痛每一天堅持在一線,到患兒家中消毒殺菌,督導和宣傳疾病防控,深得患兒家屬及廣大群眾的感動。與此同時,可又有誰知道他家孩子因患手足口病正住在縣醫院傳染科理解治療呢,他自我卻沒有去探視一次,更沒有去陪護一天。

  三、情繫農村,關心廣大群眾疾苦。

  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以來,每一天上門就診的病人十分多,十七年共接診病人二十餘萬人次,出診近萬人次,從沒有收取一分錢診費,給當地村民直接減免診費數十萬元。他跑遍鄉村每1條小道,深知每一戶村民身體健康狀況,誰患過哪些慢性病,誰對哪些藥物過敏,誰家有幾個小孩,在他心裡一清二楚。由於工作繁忙,他從沒睡一個安穩覺,從沒過一個簡單愉快的節日。

  2000年5月9日,那是昭雲醫生新婚的晚上凌晨一點,急促的手機鈴聲把他和妻子從夢中驚醒,原來是鄰村村民儲轉香丈夫打來電話:“喂,儲醫生,我老婆哮喘病發作了,十分危險,此刻已經到了你衛生室門口,快救救她吧。”從語氣中顯然能聽出很焦急,新妻聽說病人十分危險,便對他說:“叫病人到醫院去吧,以免引來麻煩”。可此時的他那裡聽得進去,立即起床直奔衛生室,當時只見病人呼吸十分困難,口唇四肢青紫,呼之不應,透過仔細檢查,立即診斷為“支氣管哮喘急性發作、嚴重缺氧、輕度昏迷”。此時他深知病人十分危險,如果不即時搶救,病人有隨時死亡的危險,但是衛生室的條件十分簡陋,又無氧氣,但他一點沒有慌亂,立即一邊有條不紊的給病人開通靜脈通道、注射腎上腺素、氨茶鹼等藥物進行搶救,一邊撥打120求救。就在此時,他想起衛生室到公路還有一公里的小路,萬一救護車不能透過那該怎樣辦呢。夜靜悄悄的,此時衛生室只有他們三人,患者丈夫嚇得不知所措。此時昭雲醫生顯得十分冷靜,向衛生室鄰居借來板車,拉起病人就跑。搶救病人,時刻就是性命,他完全忘記了白天的疲倦。一向將患者拉到公路交叉路口,可還不見救護車到來。他心想不能拉著病人就此停下,病人早一點得到有效救治,性命就

  多一份期望,他繼續拉著車沿著公路向前跑著,一百米、兩百米、四五百米又過去了。最後見到了閃爍著的綠色燈影,車來了,車來了,病人最後得救了。

  愛心是昭雲醫生行醫信念和做人根本。多年來,他先後減免孤寡老人、困難戶、軍烈屬醫藥費近萬元,陳舊近乎發黃的欠條達五萬餘元,可他從沒有主動上門去催收過。對於大病就醫困難戶更是伸出援助之手,同村村民金友旺年過六旬,妻子早年過世,2007年其老母親和39歲的兒子相繼離開人世。同年八月,九歲的孫子頭痛經縣醫院診斷為腦瘤,需要省級醫院手術治療。生活如此捉弄人,此時金友旺家的生活都難以維持,更談不上支付如此高額的手術費用。孫子活著是他唯一的精神寄託,沒辦法他只好拖著虛弱的身軀四處乞討。昭雲醫生得知此狀況,當晚和村民汪仁國一齊趕往縣醫院看望患兒金勳楊,當場捐贈人民幣一千二百元,並安慰金友旺不好急,大家一齊想辦法共度難關。第二天昭雲醫生便和汪仁國立即影印求救告示,四處張貼,向社會伸救援之手,救救孩子,短短數日就收到社會各方捐款兩萬餘元,幫忙小勳楊順利的完成了前期腫瘤摘除手術。之後透過媒體的力量,小勳楊被一家大醫院免費做了後期手術。因此昭雲醫生還免除了金友旺家多年來數百元的欠款。

  記得前年三月的一箇中午,村民汪光軟,突發上腹疼痛,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前來就診,昭雲醫生透過仔細檢查思考病人系急性上消化道穿孔,併發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險。患者在既無親人又無錢的狀況下,昭雲醫生透過多方聯絡,縣醫院最後同意為患者免費治療。患者住院期間,昭雲醫生多次前去探望並送去營養品。患者出院後,並免費為其做好後期相關治療。

  由於他技術過硬,口碑極好,周邊村甚至外鄉村的病人都慕名而來。得到昭雲醫生精心醫治的人,都誇他是個“學歷不高水平高,年齡不大學問大,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好醫生。

  四、與時俱進,用心支援醫改工作

  2008年,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工作在我縣進行試點,昭雲同志被選為第一屆村衛生室主任,他個人投資數萬元,在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的基礎上,超標準完成了規範化村衛生室建設,實現六室分開,寬敞明亮,佈局合理,制度齊全。按照鎮衛生院的統一要求和部署,用心開展微機收費,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刷卡,使村民在衛生室門診看病就能報銷藥費。把黨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得到廣大群眾支援擁護和交口稱讚。先後成功接待省內外領導、團體前來村室檢查指導工作達20餘次,獲得一致好評。

  由於過度疲勞,2009年9月昭雲醫生經縣醫院診斷為頻發室早、左心室功能不全,需要住院治療,在同事和家人的再三囑咐下,只住院了三天,便帶病回到村衛生室堅守崗位,有時白天太忙了只好深夜回家自我給自我扎針掛水,妻子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淚水漣漣,可怎樣勸說他就是不聽,就這樣堅持了兩個多月病情才得到基本緩解。

  今年我縣做為醫改首批試點縣,實行藥品零差價銷售,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藥品目錄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解除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對於鄉村醫生來講,這是個全新的挑戰,壓力重,任務多,每一天都是超負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昭雲醫生沒絲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樣工作在自我的崗位上,用心正確宣傳醫改政策,言傳身教給其他鄉村醫生做思想動員工作,堅信黨和政府,困難是暫時的,也會得到妥善解決的。嚴格執行藥品零差價銷售,從不多收病人一分錢。認真開展公共衛生專案工作,免費為村民進行健康體檢,規範建立居民健康檔案。

  昭雲同志以他崇高的醫德、良好的醫術、踏實的作風在鄉村醫療事業中做出了紮實的成績,他贏得了農民群眾的心,也贏得了組織的信任,去年11月,昭雲同志被評為全縣優秀鄉村醫生。作為衛生戰線的每一位工作人員,我想,都就應引昭雲同志為自豪,以昭雲同志為榜樣,像他那樣用高尚的醫德、良好的醫風、過硬的醫術,解群眾之疾苦,保百姓之安康。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無私奉獻青春熱血。

  基層醫生個人事蹟6

  xx,39歲,1994年12月參加工作,大專學歷,中共黨員,現任x市口腔醫院後勤服務中心主任兼保衛科科長,x市口腔醫院後勤黨支部書記,曾任我院團支部書記一職,工作表現突出,連年考核優秀,多次榮獲醫院先進個人等光榮稱號。

  該同志在思想上和行動上,同黨中央持續高度一致,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嚴於律己,心裝全域性。工作中,既有鮮明的黨性和覺悟,又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理想和追求。

  多年來,該同志認真學習、刻苦鑽研,具有較高的政策水平和較強的組織領導潛力。該同志愛院如家,工作敬業,作風大膽潑辣,不怕苦不怕累,工作熱情高,不論節假日,都主動到醫院佈置檢查工作,模範帶頭作用好,在領導和群眾中威信極高。

  他在思想上嚴格要求自己,堅持以病人為中心,樹立了優秀共產黨員的良好整體形象。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該同志除參加群眾學習外,還用心利用業餘時間自學,用心深入群眾,聯絡群眾,並參與和指導本科室職工的先進性教育學習,做到工作學習兩不誤,進一步提高自身政治素質,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自20xx年擔任後勤服務中心主任以來,他切實履行自己的工作職責。經常深入臨床科室,在工作中真抓實幹,勇於實踐,做到身先士卒。他一貫愛崗敬業,不怕困難,關鍵時勇擔重擔,任勞任怨,在幹部群眾中起到模範帶頭作用。

  為使後勤員工都能更加明確自己的職責範圍,自覺地在制度規範的約束下開展工作,他帶領科室的幾位同志,經常深入一線,瞭解具體狀況,重新修訂出各崗位工作職責、制度和重點部門應急措施,逐步加強了後勤工作的制度化和人性化管理,使建章立製成為後勤落實醫院管理年的著力點,有力地推動了後勤各項工作的開展。

  在後勤管理工作中,他根據醫療護理工作的需要,制定出詳細的工作計劃,千方百計地保障醫院各方面的需求。並經常檢查督促,及時調整,改善工作,做好服務。加快了水、電、氣、暖維修應急反應速度,實現了後勤服務快捷化,同時也構成了共同的精神追求和新的團隊精神。

  該同志經常深入班組學習業務,從而提高了後勤人員整體素質及技術水平,做到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堅持每週下病房巡查制度,發現問題及時解決,真正做到及時、主動、高效的服務。個性是去年病員量不斷增多,相對維修量越來越大,該同志透過加強管理,擴大服務範圍,使臨床一線各項工作,得到有力的後勤保障。

  醫院後勤工作,點多面廣,資料繁雜,隨機性大,應急性強,各類基建任務繁多。他在工作中堅持向我看齊,既加強溝通、加強協調,又能夠準確把握工作節奏。對工作求真務實,不斷開拓創新,事事力求完美。在新建醫療綜合大樓專案建設中,堅持原則,嚴格程式,嚴謹態度,全身心投入,不計個人得失,為專案建設順利實施和竣工投用付出了辛勤勞動。他緊緊圍繞醫院發展建設大局,盡全力做好自己所承擔的各項工作,每一天早出晚歸,加班加點,順利完成了醫院醫療綜合大樓專案建設的幾十個專案工作任務,保證了大樓按時竣工投入使用。

  在醫院安保工作中,他身先士卒,勇於和犯罪分子最鬥爭,勇敢擒獲一名在我院實施犯罪行為的小偷,多次被金臺公安分局評為先進個人。

  xx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強烈的事業心和職責感,他用自己的言行履行了共產黨員職責,為醫院的建設和後勤保障做出了顯著成績,贏得了領導和職工的廣泛好評。

  基層醫生個人事蹟7

  xxx平時能夠認真學習政治理論,堅決貫徹和執行黨的政策,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尊敬領導,團結同志,顧全大局。

  在學習活動中,積極主動,努力學習,讀書筆記一萬餘字,提高自身素質,帶頭查擺問題,不論與同事還是患者在一起,他總是以良好的心態對待每一個人,盡的努力幫助他人,例如:多次為我院職工解決工作和家庭上的實際問題,為了工作,舍小家,顧大家,在群眾和患者中享有較高威信。

  工作中時刻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率先垂範,從醫十五年,他始終堅持病人至上的服務理念。他總是帶著親情看病人,想著病人去開單,根據病人病情合理開藥,合理檢查,不開大處方,不做不必要的檢查。病人劃價後錢不夠他就主動墊上,零錢找不開時他也主動替病人交,為此他身上經常都備有零錢。還有的時候病人多時,都想先看,他就做工作,先看危重病人。

  病人的事情是大事,自己家的事情是小事,不管是週六週日,還是國家的節慶日,從醫十五年來,他從未過過,父母生日都是來縣城過,很少回鄉下老家,他偶爾回老家總是下班後包車隨即又回來。真對病人多,他總是看不完不下班,有時中午吃飯的時間沒有了,他都晚上下班一塊吃。

  去年暑假他兒子的通知書上寫著對外面的知識太缺乏,父母應帶兒子外出遊玩,他放不開工作及約好的病人,讓他愛人帶著兩個兒子最小的才五歲去了xx,他xx一次也沒去過。遊玩結束回來到xx零時3點,天下著小雨,颳著風,他愛人事先約好讓他去接。可他正準備去時,xx鄉長xxx醫生打他手機說張老師我這有一個喝藥的病人我開車現在送去您院,你可以去醫院等我嗎?他毫不猶豫的說:好的立即去,病人得救了,他卻沒有去接她們。他早上7點到家開啟房門。兒子委屈的說:爸爸我淋感冒了,發燒、頭疼。

  他的手機十多年來從沒有關過機,換過號。欠過費,用的手機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盲區,凡是他看過的病人都有他的名片及手機號隨時都可以聯絡到他。

  記得有一天夜晚,天下大雨,xx鄉xxx醫生打他手機說:有一名八十歲老太太患肺心病,心衰。生命垂危,點名要他隨車出診。當時他患病發高燒41℃剛服過藥,家人都勸他不要去,待病人接過來,你到醫院看不行嗎?他當時說既然打我手機點名要我去的我一定去,我及時隨車出診,接到病人及時搶救,入院待病人轉危為安時已是零時4點了,天還在下雨,他又步行到了家,早上七點他又提前上班再次檢視病人,

  為了避免部分病人對煙霧過敏他從不吸菸,不飲酒,因為隨時有病人手機聯絡。根據病人病情需要相關人員會診的他一秒都不耽誤,寧可飯不吃,覺不睡,也要先滿足病人,先為病人解決疾苦,他從不跨範圍執業,有點名找他的患者,他依據病情及醫院每個醫生的特長分診。

  他每天在從事上班繁忙工作外,都要抽至少4個小時學習鑽研醫學電腦課件、光碟、醫學最新書本,參加學術會議,發表論文使自己不斷掌握新知識、新療法、新的診斷思路。醫術精良是實現仁愛救人的保證。醫者孜孜以求,勤於學習。若不精勤治學,善於創造,敢於創新,絕無拓展提升的空間。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已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崗位創新能力的超前,無疑會成為知識經濟價值的直接體現。

  作為一名臨床醫生,不但要醫療技術過硬,而且在行醫過程中還要注重非醫療技能的運用,不該只用簡單的醫患交流方式來處理整個診治過程。醫生醫術水平的體現,是建立在取得患者信任的基礎上的。只有患者信任,接受行醫術能被實際發揮作用。所以我們要注重行醫術,行醫術其實就是醫患良好溝通的直接體現。

  事實證明,在醫療實踐活動中,醫德與醫術是緊密相連的。立志有為者,高尚的醫德,良好的醫術,缺一不可,德要依靠才來發揮,才要依靠德來統帥。在現今經濟浪潮衝擊下的醫務工作者尤宜,精心體會,我們在努力鑽研醫術的同時,更應不斷加強自身的醫療道德修養,為和諧的醫患關係,和諧的社會環境創造條件。從醫十五年來從未有患者對他產生不滿。因為他深知患者在就醫時產生不滿不外幾個原因:一是治療效果不如意;二是花費過高;三是服務不到位,他始終做到優質的技術服務、優質的治療服務、優質的態度服務、優質的心理服務。一切為病人著想,想病人所未想,以病人的要求為已任,以病人的評價為標準,病人利益第一,病人永遠是對的在醫學的道路上不斷創新,滿足不同層次病人的需要永遠做病人的朋友,贏得患者的信任和支援。對所有患者做到診斷明確,檢查仔細,治療有效,出院滿意。用的療效,最短的時間,最少的費用為病人治好病,用自己優質的服務感動病人,用親情的話語行動溫暖病人,定期隨訪病人,隨時解決病人的疾苦。

  為了患者,他每天都是早來晚歸,加班加點,認真做好每一天的工作,為醫院的發展默默無聞、不辭辛苦、無怨無悔,因為我清楚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一名院領導,就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就要當好一名公僕。

  奉獻不言苦,追求無止境,今後我要發揚成績,改正不足,用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不斷創新、精益求精,爭創一流,當一個讓領導放心,讓患者滿意的醫務工作者。

  基層醫生個人事蹟8

  我是一名鄉村醫生。為周圍的鄉親們作預防保健,治病療傷工作。我拖著重度殘疾的雙腿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我不平凡的人生。我服務於社會,不僅沒有成為社會的包袱,相反我的人生卻是那樣的精彩。

  1975年,一場蕭瑟的秋雨後,我不幸患上小兒麻痺後遺症,從此就再沒有站起來走過一步路。貧寒的家境,苦悶、彷徨、無助甚至絕望伴隨我度過了本該是無憂無慮,從滿天真與童趣的童年。

  也許是命不當絕,上天雖然沒有給我一雙健全的腿腳,卻賜予了我能吃苦耐勞而又自強不息的好父母,我們真情無私的呵護,不向苦難低頭的可貴品質,還有那些好心村民對我的真誠鼓勵和開導,使我逐步走出了生命的低谷,特別是看書學習,驅走了我心中久積不散的陰霾,感受到陽光的明亮和燦爛。

  一九八六年的夏天,我開始嘗試著自學。家裡有《小人書》和一本撕的沒有部首的《新華字典》。我就把《小人書》上的字一頁一頁的翻字典查詢,找到後把拼音標到《小人書》字的旁邊,然後一遍一遍的去讀。不到半年我就認識一千多字。之後,我借來舊課本開始按照課本學習。

  這就是我自學的開始,從a o e開始念起,從一筆一劃開始寫起,從簡單的加減乘除開始算起。學習使我過於單調無聊的生活中有了樂趣,當然這背後要付出比常人成倍的努力和辛勞。

  學習更給我打開了解外面世界的視窗,提供了對生存和生命進行深刻思考的營養,特別是我知道了許多殘疾人的人生經歷,貝多芬、保爾、張海迪,他們也是殘疾之軀,處境也非常艱難,但是他們沒有因為身帶殘疾就失去對生活的勇氣,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迷茫不振,沒有逃避現實,而是勇敢地直麵人生,昂起頭,挺起胸,自立自強,向命運挑戰,向不幸抗爭,他們的事蹟和精神,深深觸動著我,感染著我,並隨著我年齡的增長逐漸內化為我的人生信條:雖然身患殘疾,但也要奮發努力,爭取做一個有益於他人、有益於社會、不成為社會包袱、不成為家庭拖累的人。張海迪不是說讀書可以給人帶來生活和戰勝困難的力量嗎?那麼小小的我就要為了自身“站起”、改變命運而刻苦學習。就這樣,白日苦讀,夜伴孤燈,七年辛勤自學,我完成了從小學到高中的全部課程。

  知識照亮我前進的航程,信念賦予我攀登的勇氣。1994年,我第一次走出鄉村,遠赴千里之外的省會石家莊,自費在一所醫學院跟班學醫。

  我想做一名醫生,為老百姓治病療傷,服務於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石家莊學習了的三年裡,我沒有回過一次家。環境變化和身體殘疾給我帶來了許多困難,功課的壓力我要堅持頂住,迎頭趕上。日常生活中,上樓下樓、打飯打水、洗衣服、上廁所等一些瑣事,對於一個健全人來說是舉手之勞,可是對於我而言卻是何等的艱難。但我沒有在困難面前退縮,仍然以堅韌挺過每件難事,用微笑迎接每個黎明。

  我的學習成績在全系也是很優秀的,教授們對我的經歷既感到驚訝又很是讚賞。驚訝的是我的自學歷程,讚賞的是我雖是自學,但成績卻一點也不比正式參加高考學生的成績差。05—06我連續兩年被學校授予“優秀學生”的榮譽。

  三年寒窗苦,不付有心人,我拖著癱瘓的雙腿,以一個跟班生的身份,圓滿完成了醫學大專課程的學習,留給老師和同學的是身殘志堅的感動和優秀的學業成績,留給自己的是沉甸甸的收穫和開啟人生新篇章的力量。

  踏著香港迴歸祖國懷抱的腳步我也回到了哺育我成長的故土。

  記得我剛回來就趕上夏秋季節時的腹瀉流行,這種病幾乎每年都會流行。原因就是個人衛生和飲食習慣的不良。鄉親們知道我回來了,有的人試著來找我看病。望著鄉親們那種期盼已久的眼神,我既是憐憫又是同情。他們太需要懂得醫學知識的醫生為他們服務了。我把帶回的藥品無償的分發給了已發病的人們,然後向健康人群宣講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腹瀉流行期間應注意的起居飲食。人們很樂於接受我的宣講。同往年比較,這一年的腹瀉發病率明顯的下降。

  開辦診所,對於一個靠手搖三輪車才能出行的殘疾人而言,困難可想而知。辦各種手續的周折,特別是開始資金僅有500塊錢,所進的藥品數量少,品種單一,每週都得往十幾公里外的縣城跑一趟進藥,每趟都要花上半天的功夫。這裡的土路並不平坦,斜坡坑窪隨處可見。路上每逢斜坡坑窪都得使出全身的力氣,搖著車努力向前衝,因為只有靠這一點點的衝勁兒慣性才可能衝上斜坡,穿過坑窪,滑下來了還得再來一次甚至兩次三次四次,胳膊累得抬不起來,即使在冬天也累的渾身是汗,好多次趕上手搖車壞了,不管寒冷、暴雨還是狂風,就只能在路邊等,等著路過的好心人來幫忙推一推,或者給家裡報個信兒……命運是不公的,生活是無比的艱難,但是我沒有因此而流淚。當手搖車壞了,有人路過時我還是以微笑來邀請幫忙,決不把痛苦與無奈表露在外,因為我不願意在人們的同情中活著。

  基層醫生個人事蹟9

  他經常在夜半酣夢中,被前來求診的鄉親叫醒;他經常走在蜿蜒崎嶇的鄉間小路上,披著星光獨自回家。雖無驚天動地的業績,但他38年如一日懸壺濟世,走村串戶,送醫送藥,隨叫隨到,村民記住了他,更離不開他。他,就是全國優秀鄉村醫生、蘆溪縣銀河鎮xx村衛生所醫生易。

  19xx年,易xx高中肄業,便回到家鄉參加農業生產。19xx年,在中央“把醫療衛生工作重點放到農村去”這一指示下,當地政府決定在每個村選拔一批年青人,培訓一批農村醫生,興辦一批鄉村衛生所。當時,xx村裡沒有鄉村醫生,群眾看病要到10多里外的鄉鎮衛生院,非常不方便。就這樣,易被村裡選派到宣風醫院參加初級衛生保健培訓班學習。培訓結束後,易回到xx村當起了赤腳醫生,這年他還不到20歲。

  19xx年8月,他自費參加省裡舉辦的鄉村醫生函授班,使自身業務水平有了大幅提升。19xx年xx月,他獲得鄉村醫生資格證書。作為一名鄉村醫生,又是一名共產黨員,易始終感受著病人的信任和依賴。他常說,人不能忘本,是黨培養了我,是村民推薦我當醫生,做人要講人品,行醫更要重醫德。因此他從不給患者開大處方,並堅持做到能吃藥的絕不打針,能打針的絕不輸液。“我總覺得如果單純地去追求經濟利益,我會良心上過不去,行醫對我不僅是職業,還是一種救助與守護。”

  易習慣在村內開展巡診,以走村串戶送醫送藥的方式為本地群眾治病。不管是寒冬酷暑,還是白天黑夜,只要患者上門或打個電話,他總是立即接診或挎上醫藥箱就出診。

  “病人快斷氣了!請易醫生救命!”一個寒冷的冬夜,易睡下不久,門外突然響起急促的敲門聲。他匆忙穿好衣服,挎上急診箱,一口氣跑了3裡山路趕到病人60歲老人鍾慧香家。他來不及喘口氣就開診,原來是急性膽結石。易趕緊展開急救,病人逐漸恢復氣息,那天晚上,易醫生待在老人身邊整整一夜。

  “我儘量開中藥,因為中藥溫和,副作用小,價格也便宜。”易為病人健康著想,總是優先選用中藥。這些年來,他從不收取病人的出診費。對於那些長期臥病在床及行動不便的老人,他還不計報酬上門進行護理和治療。對一些沒有家屬陪伴的病人,易還會讓妻子為他們煮飯,照顧他們飲食起居。對於村裡的困難戶、五保戶、殘疾人,他經常免除醫療費,還不定時地為他們體檢,就像對待自己的親人一樣。

  與易醫生同時代加入村醫隊伍的人,很多因為工作的艱辛、生活的清貧早就改行了。但是,易對自己的事業卻從未動搖過。他說,“既然選擇了從事醫生這一行業,我就要對得起身上的這件白大褂!”這是一份責任,更是一份承諾。

  走進易診所,幾本手寫的醫療日記特別引人注目。這些日記每本都有幾十頁,在這些日記裡,詳細記錄著數百種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治療方法。從醫38年,易足跡遍及xx村的每一個角落,累計接診病人十幾萬人次,出診上萬次,出診行程兩萬多公里。他了解每一戶村民的身體健康狀況,誰患過哪些慢性病,誰對哪些藥物過敏,誰家有幾個小孩,誰家的孩子什麼時候該接種何種疫苗,他的心裡都有一本賬。

  “只要鄉親們需要,我就會一直幹下去。”如今易笑言自己老了,力不從心了,但他希望把衛生所一直開下去,為鄉親們的健康點一盞希望的燈。

  基層醫生個人事蹟10

  最近,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陸續播出了最美鄉村醫生的事蹟,他們都奮鬥在最艱苦的地方,為邊遠山區的廣大人民提供醫療服務。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鄉村醫生是李前鋒和居馬泰。

  橫縣大浪村扁擔村醫李前鋒一根扁擔,一頭挑著藥箱,一頭拴著乾糧,累了就席地而坐,渴了喝點山泉,身子虛弱的他十年如一日地在大浪村崎嶇不平的山路間來回不停地穿梭,哪裡有需要,哪裡就有他的身影。扁擔醫生李前鋒身患尿毒症身體羸弱的他卻在大山深處的鄉村診所堅守10年,讓許多人為之動容。

  居馬泰1992年7月畢業於伊寧衛校臨床醫學專業,畢業後分配到包紮墩牧區衛生院,一干就是20年。包紮墩是特克斯縣三個鄉鎮、兩個牧場以及尼勒克縣一個牧場的`牧民過冬的冬牧場,總面積2200餘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共1500戶4000餘人。進包紮墩冬牧場路途十分艱險,身邊是懸崖峭壁,腳下是萬丈深淵,路是由牧民鑿出來的,所以僅能容一匹馬或一隻羊透過。每年冬季牧民趕著牛羊轉場,只要稍一不慎,人和馬就會墜崖,連屍首都無法找回。就在去年秋天,一位年輕的母親抱著年幼的嬰兒騎著馬轉場時,馬失蹄,結果連人帶馬摔下懸崖,母女和馬都沒能找回來。所以,包紮墩也被當地的人成為“天塹之地”。居馬泰在這樣的地方一干就是20年,更讓人肅然起敬的是:他身患心臟病,不能在高原山區工作,隨時有生命危險。加之他妻子動了5次手術,3個孩子還年幼。當地衛生局領導籤於他的實際情況,準備把他調至農業村,但是他婉言謝絕。

  還有很多很多的鄉村醫生奮鬥在幫助邊遠地區居民遠離病痛折磨的第一線上,他們不辭辛苦,不怕困難的精神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結合中共中央十八大會議精神,我們要把學習最美鄉村醫生的先進事蹟聯絡起來,不僅自己要學習,還要帶動身邊其他人一起學習,要把學習這種先進事蹟形成一種風氣,讓我們每一位醫務工作者形成學先進,趕先進,超先進的濃厚氛圍,形成立足崗位爭貢獻,愛崗敬業爭奉獻的良好作風,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新的貢獻。我們要不斷總結經驗,學習之後要互相對比,尋找個人不足之處,把學習這種典型先進事蹟長期貫徹下去,執行下去。

  基層醫生個人事蹟11

  該村山高人稀、交通不便,有村民1302人,其中,7歲以下兒童100人,育齡婦女23人。在這個偏遠而又貧困的深山村莊中,有一位瘦小而精幹的接近花甲之年的人,他常常走家串戶,為兒童打防疫針,為孕婦做產前檢查,為產婦進行產後訪視,為村民宣傳健康教育知識……不論風雨、冰霜,在蜿蜒泥濘的山間小道上都會看到他的背影。他就是xx縣洄水鎮聯溝村衛生室醫生黃花松,男,漢族,中專文化程度,現年56歲。

  其父也是赤腳醫生,受到家庭的影響,他親眼目睹了村民忍受疾病折磨的狀況,看到人生許多的悲歡離合,看到很多老百姓因為貧窮而看不起病,許多人患病後,只能慢慢等死,他便立志長要努力學習醫術,用最便宜的藥品,最準確的診斷,最熱情的服務為村民減輕痛苦,減輕經濟負坦。他說: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人生的大舞臺上,人人都在演繹著屬於自己的>故事,精彩或平淡、亮麗或灰暗。1975年中學畢業後,懷著美好的夢想和憧憬到安康地區衛校學習>臨床醫學班學習。畢業後,很多同學在外找到了待遇豐厚的工作,讓他一塊去,但他想到了缺醫少藥的家鄉更需要他,懷著讓村民少一些淚水,少一些委屈,少一份痛苦的信念,於是便回到了深山小村做了一名默默無聞的鄉村醫生。

  從基礎做起——改善就醫環境

  俗話說的好,說得好不如做的好。1979年衛校畢業後,他將村衛生室的工作承擔起來,為了防止用鐵針頭引起交叉感染,減少傳染病的發生,在預防接種過程中,他便給病人及兒童使用一次性針管,按進價收費。隨著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實施以來,為了保證給孩子們接種到有效疫苗,國家為他配置了一臺冰箱用於儲存疫苗,使接種兒童能按時接種到安全、有效的疫苗。該村衛生室房屋簡陋,面積狹小,只有16平方米,且藥房、診斷室、治療室都在一間房內,不符合醫療用房要求,20xx年他貸款5萬元重新修建了村衛生室,使村衛生室的醫療用房面積達到了90平方米,設立了單獨的藥房、治療室、診斷室、觀察室,增添了診斷床、產床等常用裝置。有了寬敞明亮環境和常用診療設別,憑藉自己精湛的診療技術,使很多患者在疾病早期就得到了診斷,婦女病和高危孕婦得到篩查,從而減輕了病人的病痛,大大降低了本村及相臨幾個村的孕產婦死亡率。

  從點滴做起——抓好社會衛生工作

  在社會衛生工作中,計劃免疫是頭等大事。由於山大人稀,村民居住分散,且村民對預防接種認識不夠,村民沒有主動到村衛生室打預防針的意識,加之外出務工人多,他情繫著農民工子女,關注著留守兒童,於是他背上冷鏈揹包挨家串戶給適齡兒童進行預防接種。並向村民宣傳預防接種的重要性,隨著時間的流逝,功夫不負有心人,慢慢的,村民們也理解了預防接種工作的重要性,認為預防接種不光是為他們自己的小孩,而是為全村兒童的健康安全負責。他憑藉著堅強的毅力,懷著一顆紅火的心靈,將愛奉獻給每一位孩子,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工作33年以來,每年平均為200人次適齡兒童進行預防接種,其中為流動兒童接種100人次左右。兒童預防接種率達到99%,建證建卡率達到100%,無一例兒童漏卡,從未發生傳染病的暴發流行。

  在婦幼保健工作中,為了降低孕產婦死亡率,他經常到孕產婦家中做產前檢查,宣傳住院分娩的好處。由於地處偏僻,村民的思想觀念落後,很多人都認為女人生小孩是天經地義的事,所以孕婦從不到醫院進行產前檢查,更不用說到醫院分娩。為了改變這種落後觀念,他苦口婆心,一趟又一趟到孕婦家做思想工作。如孕婦王女士,得知懷孕後他就上門給她做產前檢查,宣傳產前檢查和到醫院住院分娩的好處,但王女士一直拒絕進行產前檢查,懷孕3個月後,王女士突然出現腹痛及陰道少量出血現象,他知道後急忙趕到王女士家,進行檢查發現是因過於勞累有流產跡象,囑咐她臥床休息、不要下地幹活,並開了一些安胎、止血藥,經過休息,胎兒保住了,王女士開始接受產前檢查,也同意了到醫院住院分娩。經常他不懈的努力,很多家庭的產婦慢慢接受了產前檢查,也知道了到醫院住院分娩的好處。33年來,他每年都要對轄區內育齡婦女開展衛生知識宣傳,共對60餘例高危孕產婦進行了篩查並及時轉診,對500餘名孕婦進行了常規檢查及指導,對300餘名產後婦女進行了產後訪視和指導。使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到95%以上。33年來,聯溝村從未死亡一例孕產婦。

  從認真履行職責做起——加強健康教育宣傳

  在健康教育工作中,他利用黑板報向群眾進行家庭及個人衛生、婦幼衛生保健、兒童常見病、慢性病、多發病的預防和治療、性傳播疾病及結核病、地方病等衛生知識宣傳,利用給病人就診,下鄉出診的機會,面對面為村民進行食品衛生、生活飲用水、食用碘鹽、防氟(砷)爐灶的正確使用等健康教育和指導。利用上級發放的各種宣傳單、宣傳畫對村民進行健康教育知識宣傳。在村中醒目位置及人群集中地域刷寫固定健康教育宣傳標語6條,並對本村群眾性聚會如婚娶、喪葬的食品衛生進行現場監督指導。透過他30多年的辛苦努力工作,該村村民的健康意識逐年提高,地方病、多發病逐年下降,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

  用真情做事——用愛心為病人服務

  33年以來來,他共診治病人5萬餘人次。在為病人治病過程中,他不開大處方、貴處方,對患者服務熱情周到,深受周圍群眾的好評。為方便群眾就醫,他的手機總是24小時開機,手機號碼及坐機號碼都公開張貼在村衛生室大門上。20xx年3月18日晚上11點左右,有位產婦因為家裡窮而未能到醫院去分娩,產婦發作後由於宮縮乏力,第二產程延長,小孩生下來就沒有哭聲,沒有搶救的基本設施,他只好一邊做胸外按壓,一邊用嘴從小孩嘴裡一口一口吸出羊水,成功搶救了這名小孩。

  20xx年冬天,患者張某因患直腸癌,癌腫轉移至前列腺引起小便不通,經常半夜三更因尿不出來而疼痛,冬天天氣冷又沒有車,從村衛生室到張某家需步行1小時山路才能到達。每次疼痛導尿,都是隨喊隨到,從來沒因為天氣冷或者因天黑路不好走而不去給病人導尿。村民倪老漢,兒子、兒媳婦在外打工,家裡只有她和80歲的老孃,20xx年夏天的一個午夜,雨下的特別大,倪老漢突然腹痛腹瀉,在廁所沒有力氣站起來,打電話找到已經勞累一天入睡的他,請他上門去給看看,他當時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帶上急救藥品,打著手電筒頂著大雨走了十幾裡山路,到了之後診斷為急性腸炎,於是把液體輸上,一直觀察到病人病情有所好轉才回家,等他出門時,天已經大亮了。像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

  在農村衛生室中病人經常是賒賬,有時一連幾年都收不回藥費,但他從不因為病人沒有錢而延誤病人的治療。遇到很多危重疾病處理不了時,而病人家屬又拿不出來錢,他總是先借錢讓其檢查治療,雖然村衛生室經濟效益不好,但他在進藥過程中從不因為貪便宜而非正規渠道進藥,而是一直堅持從正規渠道購藥,遇到藥品有黴變過期的他都一律銷燬,讓老百姓用上放心藥。

  隨著新農合政策的有序實施和國家基本藥物制度藥品零差率政策的執行,老百姓因為家裡太窮而付不起藥費的時代已經結束。在診療疾病中,他嚴格遵守診療技術規範。所以從醫33年來,從未發生過一起醫療事故、一起醫療糾紛。

  自20xx年新農合惠民政策開展以來,他積極向每位村民宣傳新農合政策,隨著門診統籌報銷啟動以後,為方便農民就醫,6年來,共為1000餘名參合患者報銷了門診統籌費用,並按要求對報銷病人的費用進行公示。

  學會關愛,是做醫生的第一步。他是一個善良、忠厚的老實人,從他的身上,體現了當代村醫兢兢業業,任勞任怨的敬業精神,體現了不計報酬和個人得失的奉獻精神。同時,更顯現了他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的信念。他用真情、用愛心為村民提供醫療保健服務,深受當地老百姓的歡迎和愛戴。也多次受到當地政府及衛生主管部門的好評,他常說,成績和經歷只能說明過去,關鍵在於如何開創未來。如今,他日夜忙碌著,為確保村民的身心健康,他用愛心傳遞著真情,用關愛奉獻著青春,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xx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

  基層醫生個人事蹟12

  “人就算活150歲,如果沒為別人做點有益的事,那也是虛度了年華。”鍾晶,一個80後獨生女,一個堅守在大山深處的鄉村醫生。2010年,她為了與在鄉鎮工作的丈夫團聚,辭掉貴陽大醫院的工作,來到貴州省黔西南州貞豐縣龍河村衛生室,做了一名鄉村醫生。不久,丈夫調入州府,她卻仍然獨自堅守。沒有澡堂、時常停電、沒有城市裡五彩斑斕的時裝和琳琅滿目的零食,鄉村的寂寞無邊無際……但她一一承受,並用精湛的醫術和貼心的服務為當地少數民族群眾解除病痛。她的付出換回的,是鄉村百姓無限的信任,以及來自網友的聲聲祝福,她是網民眼中“最美鄉村女醫生”。

  勞動,是美麗的:貴州“最美鄉村女醫生”記事

  她獨自堅守在偏遠大山中的村衛生室,用盡所學為當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給了偏遠的少數民族地區。網友稱讚她為“最美鄉村女醫生”。

  最近,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貞豐縣龍河村的鄉村女醫生、一個來自省城的“80後”鍾晶成為網路紅人。她的故事在網路多家論壇上流傳。五一節前,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來到大山深處的龍河村,走近這位甘於清貧寂寞、傾力治病救人的“最美麗”的勞動者。

  記者到達時,臨街的龍河村衛生室中,不少村民正在看病買藥。一個溫柔的聲音不斷叮囑道:“老人家,這個藥晚上睡覺時才吃。”“頭痛粉吃多了不好,你要一盒我不能賣,但可以送一包給你吃。”說話的就是鍾晶。她出生於1982年,是個漂亮的貴陽姑娘,個子嬌小,皮膚白皙,一雙眼睛大而明亮。

  2008年,她辭去貴陽長江醫院的工作,跟隨在鄉鎮工作的丈夫來到龍河村,為當地缺醫少藥的老百姓開起了村衛生室,這也是龍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進行新農合報銷的衛生室。

  豈知兩個月後,丈夫被調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還是留?”她很糾結。她發現,由於貧窮閉塞,當地農村婦女大都缺乏基本的衛生保健知識,不少婦女患婦科病後,找不到女性婦科醫生,一直拖到病情惡化。龍河村還是個風溼病高發村,老人幾乎都患有風溼病,一些村民40來歲就骨骼變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夠對症下藥的好醫生。

  留下來為當地百姓治病!

  下了決心的鐘晶拿出2萬元購買了理療儀、治療婦科等疾病的儀器,所有用具每週消毒一次,還按大醫院要求設定了垃圾分類。龍場鎮黨委副書記孫志宏說,她的衛生室是鎮裡最正規的之一。

  鍾晶一家三代行醫,她又託均為醫生的外婆和母親打聽了一副治療風溼的草藥方。48歲的龍慶昌患風溼病14年,多次外出求醫花費上萬元。“最後找到鍾醫生,20元6包藥就好多了,介紹的幾個朋友用藥後也都有好轉。”龍慶昌說。

  村裡不少苗族群眾不懂漢語,她就靠打手勢,或請懂漢語的苗族學生幫忙翻譯2010年國慶節,鍾晶還自掏腰包,請來貴陽的婦科專家為村民坐診,她也趁機學習。“我為自己學有所用感到安心。”

  早上7點20分鐘晶就起床開門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畢,不施粉黛就開始打掃衛生。不到20分鐘,就有村民來輸液。她來不及吃早餐,卻關心病人是否餓肚子,並把豆漿分給病人喝。

  “病人多時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頓飯,一直忙到晚上11點,有時臉也不洗,倒在床上一覺睡到天亮。”鍾晶說。

  但最初多數村民對這位年輕醫生持懷疑態度,一天只有兩三個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鍾晶就先給他們配一天的藥,僅兩三元錢,告訴病人若有效再來。每個病人進門,她總是先端上一杯熱水。

  漸漸的,“鍾醫生醫術高、態度好”的口碑越傳越遠,鄰村的群眾趕來找她看病,外地來的建築工人也把這裡當成了“固定”醫療點。

  鍾晶看病賣藥十分便宜,有時幾元藥錢都免了,錢不夠也可以賒賬。村裡一位78歲的空巢老人靠撿塑膠瓶為生,全是一兩毛的零錢,這樣的病人,鍾晶不僅不收錢,還常留他們吃飯。

  時間一長,村民們把鍾晶當成了朋友,沒病時也來拉拉家常,趕集時常來歇歇腳。也常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快樂和溫暖。衛生室裡的燕子窩每年都有燕子返巢;村民們常送來自家地裡的蔬菜,逢年過節大家又不約而同的送來餈粑、紅米飯;鄉親們一起看露天電影有說有笑,感覺人與人很近;她記得每一個醫治過的孩子的名字,孩子們也親切的叫她“姨媽”“小嬢”。

  一次,一個老大媽對她說:“你一個城裡的女娃娃,丈夫也不在這邊,跑到我們山溝裡來又掙不了錢,何苦呢?”這樣的關心讓鍾晶倍感溫暖。在她看來,農村很能體現人生價值。在大城市,醫生和病人多是純粹的醫患關係,但在農村,村民們卻把醫生當成了一家人。

  鍾晶在病人面前沉穩幹練,私底下也是個典型的80後,她是家裡“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獨生女,喜歡吃零食、逛街、跳舞、看電影……

  但在龍河村衛生室,衣櫃是裝藥的紙箱,只有單調的三四種蔬菜,買不到愛吃的巧克力和奶茶,更沒有五彩斑斕的時裝。電力不足時還常停電,晚上只能靠蠟燭或應急燈照明。丈夫剛調走時,她獨自躺在衛生室裡,聽著山風呼嘯,害怕得睡不著,只好爬起來靠在牆上坐到天明。

  沒有澡堂,只能用兩個大桶提水到屋內,蹲在一個大盆裡洗澡;農村簡易廁所臭氣沖天;夜深人靜時,還能聽見老鼠窸窸窣窣從床下爬過的聲音。最難以忍受的莫過於寂寞。剛來時,沒有電視和網路,也沒有朋友,病人又少,找不到人說話,“衛生室裡靜得很可怕,感覺外面的世界很遙遠。”

  但她嬌小的身體裡有一顆強大的心。鄰居徐顯佳說,有一次鍾晶得了重感冒,只能自己往腳背上扎針輸液。“有人來買藥,她還一隻腳跳到藥櫃邊拿藥。我怪她不找我們幫忙,她卻說能堅持就不麻煩大家。”

  鍾晶也試著從貴陽請了3位醫生來幫忙,長的呆了3個月,短的只呆了3天,都因無法忍受鄉村的艱苦而離開了。她坦言,自己也打過“退堂鼓”,朋友們都勸她離開,也有機會調到興義市工作,和丈夫團聚。但鄉親們聽說她可能離開時,紛紛跑來打聽:“鍾醫生你要走了嗎?”“我們捨不得你啊……”“老百姓這樣需要你,怎麼忍心舍他們而去?”鍾晶說。 她的故事在網上流傳後,被感動的網民,稱讚她是值得學習的“美麗天使”。鍾晶聽後笑著說:“和那些更偏遠的鄉村醫生相比,我的條件已經很好了,起碼油鹽醬醋俱全。”

  而在丈夫龍瑞見眼中,鍾晶就像“礦泉水”一樣簡單純淨,“善良寬容,不計得失,凡事總往好的方面想。”如今鍾晶有四個家:貴陽市父母家、興義市丈夫家、女兒所在的奶奶家,以及衛生室這個家。她對女兒和父母心懷愧疚,只能靠電話溝通,夫妻倆也很少在家裡正正規規的吃頓飯。但鍾晶說自己並不後悔,她和丈夫都覺得,有時一個眼神、一句關懷都能感受到默契和幸福。“我會幹下去,直到更優秀的醫生來給鄉親們看病。”

  基層醫生個人事蹟13

  河有多深,能不能過?過不了!這是新疆鄉村醫生居馬泰護送小病人阿革蘭時在路上和同伴的對話。鄉村醫生居馬泰被冰河攔住了回診所的路,他懷裡抱的孩子名叫阿革蘭。只有8個月大,由於上呼吸道感染髮高燒已經兩天了,在這樣的高原和高寒地帶,隨時可能會轉發肺炎,危及生命。牧場裡缺少藥品,居馬泰必須以最快的速度把小阿革蘭帶回到50公里外的診所。而這天山最艱險的一段路程被當地的牧民稱之為“魔鬼路”。

  冰看一下!冰看一下!可以過得話,我們看一下,抓緊時間,過不去!冰太軟!繞過山從那邊走吧!阿革蘭。高燒不退的小阿革蘭,一直哭鬧不止,居馬泰想盡辦法,逗小傢伙開心,8個月大的小阿革蘭很快就跟他熟悉起來。阿革蘭的笑容讓48歲的居馬泰想起自己的三個孩子。居馬泰滿心愧疚。他的大女兒高哈爾說:我爸一般都說:有你在我放心,可是我嗎能幹什麼呢?

  我們都上學的,這次居馬泰出門診前,妻子剛剛的做完子宮切除手術,可等不得妻子出院,居馬泰就又要出發了。他必須趕到在大雪封山前把藥品送到冬季牧場把危重病人轉移出來。因為自己是天山深處一塊2200平方公里冬季牧場中唯一的醫生。女兒高哈爾說:我爸走的時候,我媽就又掉眼淚說肚子疼,然後我爸就給她給了一些藥說可能過幾天就好了。

  把生病的妻子交託給15歲的大女兒和9歲的小女兒照顧,居馬泰的心一路上牽掛。可這時,他卻不得不將精力放在眼前這50米的溜索上。溜索距離河面不到2米,不及一根拇指粗。居馬泰在冬季牧場出診已經在這根溜索上來回20年了。可是這一次,要抱著小阿革蘭。他雙手根本沒辦法抓住溜索。居馬泰把小阿革蘭緊緊綁在自己身上。路過的牧民找來繩子,把他倆拉過了河。

  阿革蘭!阿革蘭!居馬泰在溜索上不停的叫著哭鬧的孩子。小心點!鄰近傍晚小阿革蘭體溫突然升高,咳嗽的更加嚴重了。居馬泰停了下來,給小阿革蘭餵了僅剩下的一點藥。拔山涉水後。大家都很疲憊。居馬泰卻一個人在冰河邊剃起了鬍子。這也是他每次轉診病患孩子時必須做事。居馬泰說;一邊打鞭子,一邊抱孩子。那時候看看娃娃的體溫怎麼樣,這樣子面對面(測體溫),但是娃娃不舒服,鬍子刮掉好。上午十點回診所路上,第二天小阿革蘭病情加重,但回診所,卻要面對4200米的雪山。在這樣的冬季翻雪山被當地牧民認為是最危險的事。

  在厚厚的白雪下面,掩蓋著無數的懸崖和冰川。居馬泰在這條路上往返20年,熟悉這裡每一條路的分佈,可依然不敢有絲毫的掉以輕心。他的三匹馬都曾摔死在這樣的路上。我和馬一塊下去了,摔倒了,馬死了,我活著。這讓居馬泰身上留下了三處舊傷,每到寒冷天氣就會傷痛加劇。可他還是毫不猶豫的承擔起最危險的用自己的身體為阿革蘭和媽媽開闢出一條安全道路。峰頂氣溫驟降到零下25度,撲面的冷風空氣讓人無法呼吸,一米多厚的雪,讓每一步移動都非常艱難。4個多小時不停息的趕路,馬終於支援不住了。

  兩晝夜的奔波,居馬泰已經體力透支了極限,可是他知道自己是小阿革蘭最後的生命保障,無論腳下的路多麼艱難,多麼漫長。無論還要面對怎樣的風雪,除了堅持他已別無選擇。兩個小時後,居馬泰帶著孩子終於回到診所。經過一個星期的治療,小阿革蘭恢復了健康。

  他是居馬泰在天山深處“魔鬼路”上轉診的第92個病人。在這20年中居馬泰救治過192位病人。他冒著生命的危險在極地行走,守護著1500多戶牧民的健康。

  主持人問居馬泰:北京冷嗎?居馬泰答:北京不太冷。但對我們來講,剛剛過去的這個元旦是三十年裡最冷的一個元旦。零下十幾度相當於您那兒的什麼季節居答:現在我們那兒是零下30度。在這種天氣下,您還得進行巡診,繼續巡診。我手中拿的是一份病歷,我仔細看了這份病歷,分別是居馬泰所在那個縣和所在的州醫院所開的病歷證明,這上面醫生寫的是什麼,心力衰弱,您有這麼重的心臟病換個人行嗎?換個人去,換個人也行。但是我們牧民想有點擔心。擔心什麼?擔心他們為了需要我們這樣子。我們擔心他,擔心別人對路途不熟悉是嗎?到底有多危險?又高又那個啥?滑的很,雪也大,學業厚。那樣子,特別危險。一走就是20年。據說您是從父親的手中接過的藥箱。嗯!對,我父親留給我的。這個藥箱你想傳下去嗎?想傳給誰?那個藥箱,傳給誰?我的丫頭,兒子他(們)用。幾個孩子您?一個兒子,兩個丫頭。年紀最大的是女兒是嗎?對!她希望當醫生嗎?她也希望當醫生。

  有請居馬泰的大女兒高哈爾登場獻獎!小姑娘今年話不能不到16歲,家裡很多活死她幹。自己想當醫生嗎?想!我的夢想就是當一名醫生,像我爸爸這樣的醫生。其實居馬泰的妹妹和妹夫也是鄉村醫生。這一家人對周邊的很多百姓就是生命的護衛,真應該向他們致敬。這座獎盃所包含的是所有的那份敬意,浮雕上面有真實的鄉村中國,上面綻開的是岩石上的花朵,生命如花,十字交叉。神聖的醫生責任,向所有鄉村醫生致敬!向居馬泰致敬!

  基層醫生個人事蹟14

  盛偉,男,45歲,中專文化,山東省平邑縣白彥鎮姜莊村人,在本村擔任鄉村醫生已25年。

  一、子承父志,服務鄉鄰

  我的家住在南部山區,四面環山,地廣人稀,衛生室服務的轄區內有十多個自然村,大多數自然村交通極不便利,道路崎嶇,廣大人民群眾打針吃藥極為不便,有的人為了拿一點要就要走一個多小時,看到這種情況,我立志當一名醫生,從而方便廣大人民群眾。

  1988年9月,我進入平邑衛校學習,畢業後,就回到了姜莊村父親的診所,我父親是六十年代的赤腳醫生,他老人家大半生的精力都用於基層的衛生工作,無數次被評為市縣級先進工作者。2000年秋查出肺癌,仍堅持工作了六年才退了下來。正是父親的影響我才選擇了鄉醫生涯,剛開始,沒有幾個人願意來找我看病,我並沒有氣餒,日診臨床夜讀書,刻苦學習,勤奮鑽研,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醫學知識。在專業上力求精益求精,對一知半解的問題,經常到鎮衛生院、縣醫院找老師虛心請教。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人們相信了我。那是家住西岔村的徐孝海,他一次去診所給家人拿藥,我看他眼瞼浮腫,面色牙齦蒼白,我問他是不是有身體乏力,尿血史,他反問我怎麼知道的,後來我建議他去醫院檢查雙腎結石,右腎已無功能。病人家屬來我的診所,對我千恩萬謝,直到今天,病人見到我還一直唸叨:“多虧了有盛偉大夫,我的命就是您給救回來的!”

  正是靠著紮實的醫學理論基礎知識、過硬的實踐操作技能、熱情和藹的服務態度,再加上手腳勤快隨叫隨到、用藥合理價格便宜,在附近的四鄰八鄉逐漸贏得了極好的口碑,周邊村甚至外鄉鎮的病人都慕名而來。

  二、風雨行醫路,培育杏林花

  到了1996年11月,因為政策的原因,全縣進行鄉村組織一體化辦醫管理,整合原來各自為政的個體診所,統一轉變為一體化村衛生室。已經小有名氣的我自願服從大局,不計個人得失,領頭做出表率,積極配合鎮衛生院,僅用了1天時間,就完成了相關工作,為全鎮一體化村衛生室的順利建設,帶了一個好頭。

  在村衛生室工作期間,我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由於工作認真出色,任勞任怨,深得同事和群眾好評,1996年11月,被推薦為衛生室室長,成了當時全鎮最年輕、在全縣也為數不多的室長之一。為做好工作,我個人投資數萬元,在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的基礎上,超標準建設了一所衛生室,達到了六室分開、佈局合理、制度齊全、規範有序的標準,為各項工作的開展打下了一個好的基礎。

  村衛生室工作人員,精誠團結,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個人連續10餘年受到縣、鎮主管部門的表彰他鄉醫,村衛生室也多次被命名為縣先進村衛生室。

  三、一心一意,情繫群眾

  當年,轄區內老山頂村有幾十戶人家,地處一座山頂之上,沒有鄉醫,那些年老體弱或稍微病重的,我就要出診,需要走十幾裡山路,每年都要上山出診百餘次,無論是下雨下雪,白天深夜,摔個跟頭,擦破點皮,更是家常便飯,記得1996年冬天夜半,老山頂的盛文山突然腹痛、噁心、嘔吐,我連夜趕往山,頂經診斷患者麥氏點壓痛、反跳痛、發燒39度,我立即給他輸上液體,並幫助抬下山送往鎮醫院。當夜進行了闌尾切除,當夜回到家已經凌晨2點了。

  也是1996年的隆冬,當年還在老山頂居住的謝恆英老人,她患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多年,當時因急肺部感染好,持續高熱,家人極力反對下山診療,我連夜到白彥鎮衛生院諮詢了醫生在山上治療了兩晝夜,老人終於轉危為安。下山的時候摔進了溝裡,斷了三根肋骨。

  記得1998年3月的19深夜,村民程學東,突發上腹疼痛,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前來就診,我通過了仔細檢查,考慮病人系急性上消化道穿孔,併發急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病情十分危險。在患者無錢的情況下,我帶來現金把他送到了白彥鎮衛生院連夜做了手術,我到家已是第二天的中午了。我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以來,除了每天上門就診的病人非常多,沒有什麼太轟動的大事蹟,總結起來只有一個“忙”字:23年來日常診治病人二十餘萬人次,出診近萬人次。任務多了,壓力就大了,每天都是超負荷工作,我也更忙了:除了日常診療工作,我還堅持兩月組織一次群眾健康教育活動,堅持每月以黑板報等形式,宣傳公共衛生知識和防病治病衛生常識;要對所建立的2256人的《居民健康檔案》,逐一校對和完善,對60歲以上的老人作重點健康體檢,對孕產婦作定期隨訪,此外,還幾乎天天要為幾個行動不便的老人上門診病、檢查,跑遍了村裡的每一條山間小道,對每一戶村民的身體健康狀況瞭如指掌:誰患過哪些慢性病、誰對哪些藥物過敏、誰家有幾個小孩、誰有沒有菸酒嗜好、誰有什麼飲食習慣等等,在我心裡一清二楚。

  四、堅守陣地,無悔人生

  在現今醫無悔患關係緊張的大環境下,太多的人不願意讚美醫生,更多的是口誅筆伐。但是,我作為一名鄉村醫生,卻一直沒有這種感覺,感受著的都是病人的信任和依賴。因為我不會給人開大處方,能吃藥的決不打針,能打針的決不輸液,我總覺得如果單純地去追求經濟利益,我會良心上過不去,行醫與我不僅是職業,還是一種救助與守護。

  二十五年如一日我堅守在姜莊流域這片熱土,把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農村基層衛生事業,期間我經歷了太多的變故,生老病死酸甜苦辣。同時也獲得了眾鄉親的呵護和肯定,更獲得了衛生行政部門的無數次的獎勵。也使我的生活更加充實,幸福和成就感。無論未來的路多麼艱辛和曲折,為了山區的父老鄉親,我會一如既往地堅持走下去。

  基層醫生個人事蹟15

  李廣歆,男,漢族,民權縣人,1963年10月生,中專文化,全科醫師合格證,1983年至今擔任伯黨鄉鄉雙樓村衛生員,30年來,立足農村,在最基層的醫療衛生工作崗位上默默傾注和奉獻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守護著全村各族人民的健康。憑著崇高的醫德、精湛的醫術,為病人除疾祛病,排憂解難,從未出現醫療事故,贏得了廣大群眾的信賴和讚譽,多次受到鄉主管部門的表彰。其主要事蹟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義無反顧,立志農村衛生事業。

  1983年剛畢業,李廣歆就在雙樓村衛生室工作,由於工作認真出色,不計個人得失,任勞任怨,深得同事和群眾好評。當時經濟較為落後,農村缺醫少藥現象十分嚴重。雙樓村人口一千餘人,雙樓村地廣人稀,卻沒有一名鄉村醫生,群眾就醫十分不便,李廣歆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於是他就報名到商丘衛校學習,畢業後他回家幹起了鄉村醫生工作,這一干就是30年。

  在平凡而艱鉅的工作崗位上,李廣歆日診臨床夜讀書,刻苦學習,勤奮鑽研,儘可能多地學習和掌握醫學知識,在專業上力求精益求精,對一知半解的經常到衛生院、縣醫院虛心請教。

  二、顧全大局,完成公共衛生任務。

  2003年正當“非典”無情的肆虐祖國大地,外出返鄉人員如潮水般湧回,李廣歆作為一名村級衛生工作人員,義無反顧,不計個人安危,每日要給五十多名返鄉人員上門監測體溫,及時將資訊反饋給衛生院,並自費數百元列印“非典”預防宣傳手冊和黑板報,傳送到家家戶戶。在兩個多月的時間裡,累計行程數千公里,不計個人得失,鄉黨委和衛生院領導給予高度讚揚。

  三、情繫農村,關心廣大群眾疾苦。

  從事鄉村醫生工作以來,不但每天上門就診的病人非常多,而且半夜出診現象也很普遍。還記得在1997年9月的一個夜晚,時間已是十二點多,勞累了一天的李廣歆剛剛睡覺。突然間,鄰村的兩個村民在門外大聲敲門,說他們村有人服了農藥,李廣歆急忙起床,向他們簡單瞭解一下情況後,背起藥箱,不顧一天的疲倦,立刻趕到現場,對病人進行搶救,終於,病人得以脫險了。像這樣半夜出診的事對於李廣歆來說真的是太多了。三十年來,李廣歆共接診病人四餘萬人次,出診近萬人次,卻從沒有收取群眾的一分出診費,給當地村民直接減少診療費用數十萬元。這三十年來,李廣歆跑遍本村和周邊幾個村每一條小道,熟悉了每一戶村民身體健康狀況,誰患過哪些慢性病,誰對哪些藥物過敏,誰家有幾個小孩,在他心裡一清二楚。由於工作繁忙,他從沒睡一個安穩覺,從沒過一個輕鬆愉快的節日。由於技術過硬,口碑極好,周邊村甚至外鄉村的病人都慕名而來。得到過他精心醫治的人,都誇他是個“學歷不高水平高,年齡不大學問大,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好醫生。

  四、與時俱進,積極支援醫改工作

  2010年,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工作在我縣進行試點,在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的基礎上,超標準完成了規範化村衛生室建設,實現四室分開,寬敞明亮,佈局合理,制度齊全。,合作醫療門診統籌報銷,使村民在衛生室門診看病就能報銷藥費。把黨和政府惠民政策落到實處,得到廣大群眾支援擁護和交口稱讚。在我縣實行醫改以來,實行藥品零差價銷售,嚴格執行國家基本藥品目錄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解除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對於鄉村醫生來講,這是個全新的挑戰,壓力重,任務多,每天都是超負荷工作,而待遇大幅度地降低。但他沒絲毫怨言,仍然和往常一樣工作在自己的崗位上,積極正確宣傳醫改政策,言傳身教給其他鄉村醫生做思想動員工作。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廉潔自律,嚴格要求自己。相信黨和政府,困難是暫時的,也會得到妥善解決的。嚴格執行藥品零差價銷售,從不多收病人一分錢。認真開展公共衛生專案工作,免費為村民進行健康體檢,規範建立居民健康檔案。

  基層醫生個人事蹟16

  “鄉親們需要我,我也離不開他們”

  “我原來工作的村衛生室有4名醫生,活不多,我們都覺得這裡更需要我們。”謝愛娥說,船上的日子確實很苦,2005年以前連電視都看不了,家裡的收音機不知道聽壞了多少臺。“開始幾年熬不住的時候也想過離開,可是鄉親們需要我,我和鄉親們的感情也越來越深,離不開他們了。”2002年,謝愛娥又被村民推選為村委會成員,分管婦聯和計生工作。

  謝愛娥告訴記者,剛到船頭咀時,湖上常有大風大浪,讓她這個“旱鴨子”很不適應。“有時候一個浪拍過來,立馬渾身就溼透了,我就緊緊地把住船沿兒,一刻也不敢鬆手。之前那個皮質的藥箱落到水裡散了架,我就自己用木頭重新做了一個,到現在用了十多年還好好的。”記者注意到,只要一坐到船上,謝愛娥就始終把藥箱緊緊抱在懷裡。

  如今,謝愛娥的兄弟姐妹幾乎都外出打工,哥哥一家人一年能賺上7萬元左右,而謝愛娥夫妻倆一年的收入還不到2萬元。她說,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政府能出錢把村衛生室再好好修繕一下,再給配備一艘專供出診用的小汽艇。“這艘船屋已經好幾年沒修過了,下雨天還會漏雨。”

  “她就像我的親人一樣”

  順著村衛生室的後門走出去,記者來到了村民段秀的家。段秀說,自己患有比較嚴重的關節炎,需要定期到村衛生室就診。今年洪湖水小,出門不方便,就乾脆把船靠過來住了

  記者見到謝愛娥時,她正要去村民董繼財家。今年59歲的董繼財去年12月做了肺葉切除手術,恢復期需要定期打針吃藥,因為身體狀況不能來回顛簸,謝愛娥便定時送醫上門。今年洪湖大旱,水淺的地方,機船無法透過,她就從老鄉家裡借了一條更小的船,一路用竹篙杆撐了過去。謝愛娥說,為了挨家挨戶發放淨水藥品,她特意準備了膠鞋和探路棍,到了船過不去的地方就換上膠鞋,拄著柺杖走過去。

  說起董繼財,還有一個小插曲。謝愛娥說,原本老董是堅持自己上門就診的,有一次該就診了卻遲遲不見人來,她便上門瞭解情況。原來老董因為在衛生室欠了賬還不上,不好意思再來了。此後,謝愛娥往老董家跑得很勤。

  謝愛娥說,去年澇災、今年旱災,漁民的收成受了很大影響,欠賬總是難免的,可不能因為他們手頭不方便,就耽誤了給他們治病。在謝愛娥家裡,記者看到了她的記賬本,截至去年年底,沒收回來的醫藥費總共有11903元。這其中,還不包括由於一些漁民的遷移而留下的8000元死賬。而令謝愛娥感動的是,每到年底,漁民們總是給她送來自家養的魚,即使她一再謝絕,還是會有人趁她不注意的時候,悄悄把魚放在衛生室門口。

  記者離開村衛生室的時候大約是19時。在返回岸邊的途中,天色漸暗,湖面變成黑漆漆的一片,記者乘坐的小船竟迷失了方向,在水上打起了轉轉。

  6月9日20時左右,謝愛娥給記者打來電話說,洪湖下雨了,這會兒正在關窗戶呢。她說,之前洪湖也下了雨,但降雨量只有10毫米,洪湖水位還不高,船還是劃不起來,那也得出診呀。打電話時,她剛出完診回家不久……

  基層醫生個人事蹟17

  我是一位鄉村醫生。為四周的鄉親們作預防保健,治病療傷工作。我拖側重度殘疾的雙腿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我不平凡的人生。我服務於社會,不但沒有成為社會的包袱,相反我的人生卻是那樣的出色。

  19xx年,一場蕭瑟的秋雨後,我不幸得小兒麻痺後遺症,從此就再沒有站起來走過一步路。清貧的家境,苦悶、旁皇、無助乃至失看伴隨我度過了本該是無憂無慮,從滿天真與童趣的童年。

  或許是命不當盡,上天固然沒有給我一雙健全的腿腳,卻賜予了我能吃苦刻苦而又發奮圖強的好父母,我們真情無私的庇護,不向苦難低頭的寶貴品質,還有那些好心村民對我的真誠鼓勵和開導,使我逐漸走出了生命的低谷,特別是看書學習,驅走了我心中久積不散的陰霾,感遭到陽光的明亮和燦爛。

  一九xx年的夏天,我開始嘗試著自學。家裡有《小人書》和一本撕的沒有部首的《新華字典》。我就把《小人書》上的字一頁一頁的翻字典查詢,找到後把拼音標到《小人書》字的旁邊,然後一遍一遍的往讀。不到半年我就熟悉一千多字。以後,我借來舊課本開始依照課本學習。

  這就是我自學的開始,從a o e開始念起,從一筆一劃開始寫起,從簡單的加減乘除開始算起。學習使我過於單調無聊的生活中有了樂趣,固然這背後要付出比凡人成倍的努力和辛勞。

  學習更給我打開了解外面世界的視窗,提供了對生存和生命進行深進思考的營養,特別是我知道了很多殘疾人的人生經歷,貝多芬、保爾、張海迪,他們也是殘疾之軀,處境也非常艱鉅,但是他們沒有由於身帶殘疾就失往對生活的勇氣,沒有怨天尤人,沒有迷茫不振,沒有迴避現實,而是英勇地直麵人生,昂開端,挺起胸,自立自強,向命運挑戰,向不幸抗爭,他們的事蹟和精神,深深震動著我,感染著我,並隨著我年齡的增長逐漸內化為我的人生信條:固然身患殘疾,但也要奮發努力,爭取做一個有益於他人、有益於社會、不成為社會包袱、不成為家庭拖累的人。張海迪不是說讀書可以給人帶來生活和克服困難的氣力嗎?那末小小的我就要為了本身站起、改變命運而刻苦學習。就這樣,白天苦讀,夜伴孤燈,七年辛勞自學,我完成了從小學到高中的全部課程。

  知識照亮我前進的航程,信念賦予我攀登的勇氣。1994年,我第一次走出鄉村,遠赴千里之外的省會石家莊,自費在一所醫學院跟班學醫。

  我想做一位醫生,為老百姓治病療傷,服務於社會。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石家莊學習了的三年裡,我沒有回過一次家。環境變化和身體殘疾給我帶來了很多困難,作業的壓力我要堅持頂住,迎頭遇上。平常生活中,上樓下樓、打飯打水、洗衣服、上廁所等一些瑣事,對一個健全人來講是舉手之勞,可是對我而言卻是何等的艱鉅。但我沒有在困難眼前畏縮,依然以堅韌挺過每件難事,用微笑迎接每個拂曉。

  我的學習成績在全系也是很優秀的,教授們對我的經歷既感到驚奇又很是讚美。驚奇的是我的自學歷程,讚美的是我雖是自學,但成績卻一點也不比正式參加高考學生的成績差。xx,xx年我連續兩年被學校授與優秀學生的榮譽。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