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醫生典型事蹟材料(精選6篇)
家庭醫生典型事蹟材料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寫過事蹟吧,從先進物件的形成和內涵上來分,事蹟可分為在一個較長時間內形成的先進事蹟的材料和在一時因突發事件而產生的先進事蹟的材料。那麼相關的事蹟到底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家庭醫生典型事蹟材料(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家庭醫生典型事蹟材料1
餘家軍,1999 年擔任金寨縣麻埠鎮海島衛生站村醫。20 年來,他堅持為島上200 多位鄉親治病,並且隨叫隨到,總是駕船出診的他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水上120”。
麻埠鎮位於響洪甸水庫的核心區,齊山村海島居民住在該鎮唯一四面環水的孤島上,交通極為不便。一次,村裡有個年輕人被蛇咬了,因搶救不及時丟了命,這件事情讓餘家軍感觸很深。初中畢業後,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上衛校,立志當一名醫生。
1999 年畢業後,餘家軍毅然放棄外出行醫的機會,留在島上當了一名村醫。為了方便村民就醫,餘家軍買了兩條水泥船倚岸而停,取名“海島衛生站”,簡陋的小船不僅是診所、病房,也是餘家軍一家住了十幾年的“家”。
餘家軍平時看病加上自家山上的毛竹和茶葉收入,一年不過兩三萬元,而他的兩個孩子都在上學,妻子在鎮上租房照顧孩子,生活困難可想而知。2008 年,在揚州做鐳射印花的舅兄說廠裡缺人手,希望他去幫忙,每年工資不低於6萬元。
就在他準備去揚州時,50多歲的患者老查從鎮上買了兩塊豬肉,回來時硬要塞一塊給他,還送了一些自己種的蔬菜。“也許老查並不知道,這塊豬肉在關鍵時刻絆住了我外出的腳步。”餘家軍說,多年來,鄉親們沒少在生活上幫助他們一家,早些年拿藥沒錢,有給菜的,有給糧食的,從不計較多少,鄉親們待自己不薄,自己怎能說走就走呢?再說,島上除了自己再也沒有第二個醫生,餘家軍咬咬牙還是決定不走了,並且重新做了一塊“海島衛生站”的牌子掛起來。
仁術仁心,水上行醫20載;無怨無悔,救死扶傷一葉舟。20 年小船上的堅守,餘家軍詮釋了一名鄉村醫生的職業道德風範。
家庭醫生典型事蹟材料2
丁明玉,1969 年2 月出生,現為泗縣丁湖鎮丁陳村一名鄉村醫生。自走上從醫道路後,丁明玉就在心裡暗暗發誓,一定要做一名李月華那樣的好醫生!
作為一位農村醫生,他服務的物件多是一些留守在家的老人、婦女、兒童,這更增加了工作的難度。但是丁明玉不論颳風下雨、天寒地凍,還是夜深人靜、酷熱難當,總是隨叫隨到。他不僅是一名救死扶傷的鄉村醫生,還是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親人。他的電話號碼被當地群眾稱為“救命號碼”。
1995 年,村裡連衛生室都沒有,百姓看病要到十幾裡地外的鄉鎮衛生院,十分不便。看到這種現狀,在蚌醫進修後的丁明玉放棄了到外面發展的念頭,留在村裡幹起了村醫。曾有一家外地醫院要高薪聘請丁明玉,被他婉言謝絕。當時,許多朋友都不理解他,可他卻說:“鄉親們都信任我,幹村醫給了我莫大的成就感和使命感。”
2015 年,草溝鎮官塘村一位80 多歲老太太聽說丁明玉醫術高明、為人善良,特地到衛生室找他看病。老太太卻忘記帶錢,丁明玉就把老太太的醫藥費全部墊付,還親自把她安全送回家。丁陳村村民朱樂前的兒子因車禍成了植物人,家庭十分困難。丁明玉在得知情況後,便不定期上門為其孩子進行體檢,向朱樂前夫妻倆傳授長期臥床病人的護理知識,並墊付部分醫藥費用。
從醫多年來,丁明玉以精湛醫術獲得了十里八鄉群眾的高度認可,就連本縣的其他鄉鎮,以及周邊的五河、靈璧、泗洪等地也經常有患者慕名前來就診。他所負責的丁陳村衛生室,無論是公共衛生、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還是貧困人口健康扶貧等各項工作,一直走在全縣前列。
趙純清:讓鄉親在家門口瞧上病
趙純清,現任淮北市烈山區古饒鎮山西村衛生室主任。1992 年,他從淮北衛校畢業後,順利進入濉溪縣一家公立醫院上班,很快成為醫院骨幹。但工作幾年後,他聽從內心深處的召喚,不顧領導和同事的再三挽留,毅然辭職,回到家鄉古饒鎮山西村,利用家裡的3 間破瓦房辦起了村衛生室,看病、治療、出診都是他一個人。雖然環境跟縣裡醫院沒法比,而且工作沒日沒夜,但他始終堅守初心——“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能瞧得上病”,而且一干就是20 多年。多年來,他還透過拜師學藝和刻苦鑽研,熟練掌握了中醫治病、推拿按摩、小夾板固定治療骨折等醫術,努力提升服務村民的本領。
家庭醫生典型事蹟材料3
石水生,宿松縣五里鄉黎衝村鄉村醫生。從1970 年起一直從事鄉村醫生工作,診斷患者80 萬人次,無一起醫療事故發生。1998 年獲全國優秀鄉村醫生稱號,2008 年獲宿松縣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2009 年獲安徽省優秀鄉村醫生稱號,2017 年10 月被評為“宿松好人”,多次被評為鄉村優秀黨員。
1970 年經群眾推薦和領導批准,石水生當上了一名赤腳醫生。1983 年,他順利通過了全省統一考試,獲得鄉村醫生證書;2010 年獲中專文憑;2011 年獲執業助理醫師資格。這些平凡的履歷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也許不算什麼,但對於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和培訓的石水生來說,其間佈滿著艱辛的努力。
黎衝村有18 個村民小組,30 多個自然村,3400 多人口。全村群眾新病老病,石水生心中都有一本賬。2002 年村民石先和突患腦溢血,兩個多月不能說話。石水生每天揹著藥箱到他家為他治療,就這樣堅持了兩個多月,病人完全恢復健康。
做人要講人品,行醫要重醫德。石水生從不為金錢所動,在治病過程中,貼錢貼藥貼時間是常有的事,始終把解決病人痛苦放在心上。50 年來,不論春夏秋冬,不論白天黑夜,哪家有人病了,一個電話過來(或來人報信),立即上門診治。診治時,有時忙到深夜,等病人病情穩定了才離開,碰到疑難雜症,他就想方設法,幫助病人轉院治療,並陪病人一同前往,直到病人轉危為安,才放心回家。
近年來,石水生又為實行鄉村衛生服務管理一體化繼續努力著,為做村民滿意的鄉村醫生不停奔忙,盡己所能保障一方百姓的健康。
李豔:淮河上的“白衣天使”
“一位鄉村醫生,長年划船擺槳去淮河水面為船戶們看病檢查身體,送醫送藥。”——這條特殊的行醫路她堅持了20多年,淮河水裡有她灑下的辛勤汗水,淮河岸邊有她留下的無數腳印。這位可愛可親的人,就是蚌埠市淮上區沫河口鎮信灣村衛生室鄉村醫生李豔。
家庭醫生典型事蹟材料4
1974 年,李豔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從小就立志要當一名醫生,要幫助鄉親們治病脫貧。1992 年,她如願考取了蚌埠衛生學校,畢業後毅然回村。良好的醫術、熱情的服務、高尚的品德,讓她贏得了群眾的認可,更是成了方圓幾十裡村民眼中“最美的醫生”。
距離信灣村2 公里遠的地方,有個力原始碼頭。由於船民們吃住都在船上,大多數人飲用淮河水,很不衛生,經常患有胃腸道疾病等。李豔時刻牽掛著船民的安危,急救包總是準備妥當,一旦接到患者的電話,便馬上出發。20 年來,她共接診病人3 萬人次,出診服務1 萬人次,卻只收基本的醫療費,從不多收一分錢。
2009 年,實行村衛生室“一體化”管理,李豔被推選為信灣村衛生室負責人。她處處起模範帶頭作用,上班最早一個來,下班最晚一個走。村衛生室面向的是農民群眾,孤、寡、老、殘比較多,她給老百姓看病實行減、免、緩,衛生室每年給患者減免費用達5000多元。
由於積勞成疾,李豔於2014 年5 月突然患了眼底靜脈堵塞,右眼的視力下降到0.1,幾乎失明。她從上海出院後,鄉親們都紛紛拿著家裡的`土雞蛋等禮品前去探望,並主動幫忙幹一些農活。鄉親們的關心讓李豔深受感動,她不顧家人的勸阻,只在家呆了兩天,就回到了崗位上。
淮河水奔流不息,過往船隻日夜穿梭,李豔守著淮河,守著百姓,踐行著醫術和醫德,用她的小醫大愛護佑著一方百姓的健康平安。
家庭醫生典型事蹟材料5
蔣國勝,1958 年8 月出生,現任黃山區湯口鎮岡村衛生室負責人。1979 年6 月,他邁入簡陋的村衛生室,同時暗下決心:“硬體不足軟體補”,一定要用精湛的醫術、貼心的服務贏得患者的信任。
40 年來,蔣國勝的足跡遍及岡村的每一個角落。他常說:“先做人,後行醫。”在他的鄉村行醫執業記錄中,診療群眾15 萬餘人次,出診及上門服務2.1 萬餘人次,從未出現醫療事故、醫療糾紛。他的一言一行見證了醫德乃是鄉村醫生的靈魂。
1992 年4 月,蔣國勝開始擔任岡村衛生室負責人。為了促進衛生室的發展,他全力推進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建設,多方籌措資金,建成省級規範化建設達標村衛生室。同時,他積極倡導學習提升,衛生室工作人員相繼取得鄉村醫生執業證書、執業護士證書、鄉鎮執業助理醫師證書等,是黃山區為數不多的具備國家執業資格的村衛生室之一。
2009 年7 月,岡村衛生室率先響應藥品零差率改革試點號召,嚴格執行基層醫改政策,成為黃山區首個試點村衛生室。2010 年鄉村一體化服務標準化村衛生室建設,2011年規範藥房建設、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試點,2015 年簽約服務試點等等一系列的達標試點,岡村衛生室都在黃山區充當“領頭雁”角色。
2018 年6 月初,蔣國勝感到身體明顯不適,但面對老年人體檢和家庭簽約貧困人口履約的繁重工作任務,他沒有告訴任何人,而是一直堅持到當年6 月14 日下午,被家人送往安醫大一附院治療,查出系肺惡性腫瘤。即便住院期間,他仍電話指導同事們做好籤約服務,叮囑做好公衛隨訪。
多年來他所管理的村衛生室屢獲表彰。1993 年,他獲得“全國優秀鄉村醫生”稱號,1998 年被評為“全國模範鄉村醫生”。他默默紮根基層,當好群眾健康的“守門人”。
家庭醫生典型事蹟材料6
董末平,1972 年出生,涇縣雲嶺鎮章渡村村醫。從1990 年起,從事鄉村醫生30年來,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讓患者滿意,讓家屬放心,在平凡的崗位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刻苦鑽研,得到了患者的讚譽、同事的好評。
有病人常問董末平過年過節上不上班,她總開玩笑地說:“從正月初一上到臘月三十晚,從臘月三十晚上到正月初一。”醫者,先做人,後行醫。在鄉村行醫生涯中,董末平始終把醫德作為鄉村醫生的靈魂。女兒還小時,董末平經常騎著腳踏車,肩膀上揹著出診箱,車後帶著女兒,車頭上掛著出診包,到病人家裡幫病人打針。逢到有河流時,先把女兒背過去,然後再把出診箱和出診包背過去,再把腳踏車搬過去。有一次帶著女兒出診時,被一條惡狗追著,兩個人都摔倒了。女兒哭著說:“媽媽,我們以後走大路,不要走小路。”孩子那時候小,她不懂,到農戶家哪有大路走。
1996 年夏日的一天中午,董末平去河對面出診,突然聽見有人喊“救命啊”。她急忙背上藥箱,不顧自己已懷孕8個月,一口氣跑到現場。原來是一個6 歲小孩在河裡溺水了,在村民的幫助下,她開始進行心臟按壓、人工呼吸,在高溫下搶救了1 個多小時,仍沒能挽救孩子的生命。此後出診的路上,只要看見小孩子,她就習慣性地提醒家長要看管好孩子。
30 年來,董末平跑遍了村裡的每一條山間小道,對每一戶村民的身體狀況都瞭如指掌。她一直堅守在村醫這個崗位上,守護著村民的健康,把最美好的青春年華獻給了農村基層衛生事業。她說,我會一如既往地走下去,我堅信鄉村醫生未來的路會越走越寬,明天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