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訓小故事300字左右(精選15篇)

家風家訓小故事300字左右

  家風家訓小故事300字左右(精選15篇)

  中國是禮儀之邦,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至今,深深銘刻在中國人的心中。每個家,都有家訓、家規、家風,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下面小編整理了家風家訓小故事300字左右(精選15篇),供大家參考,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家風家訓小故事1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後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製,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家風家訓小故事2

    我們家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從小父母就教育我要尊敬長輩。如今我的孩子也漸漸長大懂事了,在日常的生活中,我總是會提醒他長輩們為生活打拼不易以及他們為我們的成長付出的寶貴精力。因此,孩子雖然是生長在“4+2”的環境下,享受著獨苗的待遇,但是他還是很懂事,聽長輩的話,不會驕橫無理。

  我的祖母已經87高齡了,一天我開車去接祖母出來,打算帶她在公園逛逛,在路上我問兒子:“你覺得人最重要的是什麼?”他說:“生命呀!”我順勢說:“生命是很重要,生命也很寶貴,所以我們在短暫的一生中要學會珍惜。比如,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機會。”兒子斬釘截鐵地說:“對,所以今天帶曾祖母出來逛逛,我們要孝敬長輩。”到了公園,我把輪椅從車上拿下來,讓祖母坐上,兒子馬上說:“媽媽您辛苦了,讓我推老太太吧!”有坡度的地方,我想幫忙,小傢伙說:“我行的。”他卯足了勁,小臉兒漲得通紅,嘴裡還喊著“加油”。

  其實我們一直在提倡和諧社會,不也正是需要“孝心”這股正能量嗎?從小事做起,讓“孝心”傳遞,構建一個由溫馨溫暖的家庭組成的社會,這就是和諧。 

  家風家訓小故事3

  司馬光五、六歲的時候,有一次他拿了一隻青胡桃,請他姐姐幫忙剝掉胡桃的皮,姐姐忙了半天也沒有剝下皮,就生氣地走開了。

  一會兒後,家裡的女傭過來,知道司馬光想吃胡桃,就舀來一碗開水,把青胡桃放進水裡。胡桃經開水一泡,很容易皮就剝下來了。司馬光的姐姐從裡屋出來,看見他在吃胡桃,就問胡桃皮是誰剝的。司馬光說:“當然是我剝的,我想了個辦法,用開水一泡,這皮就剝下來了。”

  正在這時,司馬光的父親走進屋來,狠狠地訓斥說:“你這孩子,怎麼能說謊話!”原來,女傭替司馬光剝胡桃皮的情景,恰好被父親在窗外看得一清二楚。

  司馬光知道自己錯了,馬上低下了頭。從此,他牢記父親的教誨,老老實實做人,再也不撒謊了。也不敢再說大話了。

  家風家訓小故事4

  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

  錢基博乃一代國學大師,是學者、作家錢鍾書的父親。

  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錢鍾書十六歲時,還痛打一頓。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錢基博北上清華任教,寒假沒回無錫。此時的錢鍾書正讀中學,沒有溫習課本,而是一頭扎進了小說的世界。等父親回來考問功課,錢鍾書過不了關,於是捱了打。

  1929年,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後,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他。一封信中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隨後一封信則表示:“現在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學問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希望錢鍾書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為胡適之、徐志摩”。

  錢基博對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保持距離,埋首國學,他這樣告誡錢鍾書,不過出於一個儒者的文化立場。

  家風家訓小故事5

  1918年11月7日,自殺前三天,梁濟問兒子梁漱溟:“這個世界會好嗎?”時在北京大學任哲學講師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裡去的。”“能好就好啊!”說罷,梁濟離開了家。

  梁漱溟亦兩度欲自殺,但最終,現實中國的問題和人生問題縈繞著他,他不停思考,積極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寬、梁培恕,對於他們,給予最大自由空間。接受採訪時,梁培恕說:“我們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擁有了別人沒有的最大的自主權。”這種教育,也與梁漱溟受到梁濟的影響有關,梁濟對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說,這也是一種“中國式傳家”。

  梁培寬追憶梁漱溟時,時常會提到一次考試。當時,梁培寬考了59分,內心忐忑地拿著學校要求補考的通知給父親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還給了我。”梁培寬說,他後來明白父親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負責”。

  相比於課堂成績,梁漱溟更在意教人過社會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家風家訓小故事6

  從前,有一個男孩脾氣很壞,他的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告訴他, 每次發脾氣或者跟人吵架的之後, 就在院子的籬笆上釘一根。 第一天, 男孩釘了幾十根釘子。

  後面的幾天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脾氣,每天釘 的釘子也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要容 易得多。終於有一天,他一根釘子都沒有釘,他高興地把這件事告訴 了父親。

  父親說:“從今以後,如果你一天都沒有發脾氣,就可以在這天 拔掉一根釘子。”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最後,釘子全被拔光了。 父親帶他來到籬笆邊上,對他說:“兒子,你做得很好,可是看 看籬笆上的釘子洞,這些洞永遠也不可能恢復了。

  你和一個人吵架, 說了些難聽的話,你就在他心裡留下了一個傷口,就像這個釘子洞一 樣。朋友和家人都是你寶貴的生命財富,不要隨意去傷害他們。要知 道。身體上的傷口和心靈上的傷口一樣都難以恢復。” 這是一個智慧的父親,他教會了孩子做人的道理。

  家風家訓小故事7

    勤儉是棵草,節約是朵花。勤儉節約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實際上它是重中之重。我們每個人應該責無旁貸。勤儉節約曾是我們的傳家寶,在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的今天,我們不能讓勤儉節約與我們的孩子們漸行漸遠。

  作為家長,我們要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影響下一代。在我家衛生間裡放了個水桶,每個人洗好臉後水都倒在這個水桶裡,我們用收集起來的水衝馬桶,已經持續好幾年了。女兒受我們的影響,每次洗完臉總是把水倒進桶裡,有時由於站的位置角度的關係倒水時會濺出來,這時她就會走近點彎下腰倒水,生怕水灑在水桶外浪費了。

  勤儉節約,低碳生活。有時我們還可以教孩子一些生活中的小竅門,比如家裡的冰箱出現異味時,以往我會去超市買專用的除臭劑,不僅花銷大,而且失效後又會變成了垃圾。而現在,我會跟孩子一起把剝下來的柚子皮洗淨揩乾,放入冰箱內,幾天後,開啟冰箱,清香撲鼻,異味全無,這可是天然的環保型清新劑噢,比起去超市裡買專用的除臭劑既實惠又環保。現在我家的孩子儼然成了環保小大人,每次吃柚子的時候都會急著先把柚子皮剝下來收集好,用作除臭劑,一年下來也能節省不少呢。

  家風家訓小故事8

  今天,我們老師讓我們寫“家風。”“家風是什麼?”我回到家問媽媽。

  媽媽說:“家風,家風就是我家的風俗,要靠你自己去發現。”

  到了吃飯時間,看著滿滿一大桌我愛吃的菜,我拿起筷子就要加菜。爸爸叫住了我,說:“爺爺開始吃了,你才能吃。”我明白了,家風就是尊敬長輩,吃飯時長輩先吃,我們後吃。有一次,我盛了一碗湯,頭趴在桌子上,嘴裡不斷髮出聲響。媽媽就對我說,吃飯不能發出聲音。我明白了,家風就是吃飯不聲,吃自己面前的'菜,不挑食。

  一次,叔叔來我家做客,我見了連忙說:“叔叔好,叔叔請坐!”叔叔誇我懂禮貌,我心裡非常高興。知道了懂禮貌也是一種家風。 媽媽就對我說:“你幫我做點家務,就有新的家風了。”於是我就去掃地,掃完地又去洗菜。媽媽就誇我做得好。真的我又知道了講衛生愛勞動也是家風。

  我家對面有一個小孩,他很壞,經常和小夥伴打架,罵別人。媽媽對我說:“一個孩子要有教養,不打人不罵人。”

  家風就是尊老愛幼懂禮貌,講文明,講衛生。一個家庭如果有一種良好的家風,就會益於子孫後代。我們一起帶領家人建一個好的家風。

  家風家訓小故事9

  豐子愷育有七個子女,他認為童年是人生的黃金時代,極力反對把孩子培養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豐子愷稱外出做事為“無聊”。和孩子們在一起則內心充滿歡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飯,唱小曲逗孩子,畫畫引孩子笑,和孩子們特別親近,有一次,長子瞻瞻要豐子愷抱他到車站去買香蕉,“滿滿地擒了兩手回來”,到家時,卻熟睡在父親肩頭,手裡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豐子愷在《給我的孩子們》一文中感嘆:“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與熱情!大人間的所謂‘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來,全是不自然的、病的、偽的!”

  除了讓孩子在愛的空氣中自由成長,豐子愷還重視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與子女“約法”,強調最多的便是“獨立”,其中一條寫道:“大學畢業後,子女各自獨立生活,並無供養父母之義務,父母亦更無供給子女之義務。”同時,子女獨立後,要與父母分居,“雙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屬鄰誼性質,絕非義務”。

  家風家訓小故事10

  梁啟超有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甚至還產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這“三院士”是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另外,四兒子梁思達是經濟學家,次女梁思莊是圖書館學家,三女兒梁思懿是社會活動家。

  梁啟超對於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求學,而且在為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閱讀《梁啟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啟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範。

  寫信時,梁啟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在求學這一方面,梁啟超根本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他對梁思莊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並教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迴圈互動著用去”。

  家風家訓小故事11

  家風像一位老師,教會我們做人的道理;家風像一位朋友,隨時幫助著我們;家風像一本書,傳授我們知識……優良的家風讓我們從一個21世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變成一個勇於承擔責任的好孩子。

  以前的我總是不守時,總要讓人等我五六分鐘才行。現在的我誠實守信,當然,這是有原因的。

  每次和別人約定出行時間,我的媽媽總要提前幾分鐘才行。她總是說:“這樣別人才不會等我們。”有一次,我開玩笑地說:“寧教我等天下人,勿教天下人等我。“但是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學著媽媽,養成了守時的好習慣。

  當我撿到50元錢,面臨著道德難題時,家風像一位老師,提醒著我。這時我猛然想起媽媽曾告誡我的話:“撿到了錢要拾金不昧地交給老師。”我終於鼓起勇氣,把錢交給老師。當老師表揚我時,我才真正懂得拾金不昧的真正含義。

  父母的一些行為總能影響我們,優良的品質就是從中培養出來的。

  家風家訓小故事12

  自古以來,家訓、家風的話題就是每個家庭繞不開的永恆主題。制訂家訓或家規既是古代家庭教育的特色,又對現代家庭教育具有顯著的借鑑作用和指導意義。

  家訓和家風有著密切的聯絡,家風的形成,是家庭長輩和主要成員影響和教誨的結果。

  晚清名臣曾國藩對後代的教育相當重視,雖然他貴為朝廷的要臣,但他並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成為“官二代”。他教育兒子要成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咸豐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寫信給九歲的兒子曾紀鴻說:“凡人多望子孫為大官,餘不願為大官,但願為讀書明理之君子。勤儉自持,習勞習苦,可以處樂,可以處約。此君子也。”

  如何做一個君子,曾國藩教育兒子說:“爾年尚幼,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爾讀書寫字不可間斷,早晨要早起……爾宜舉止端莊,言不妄發,則入德之基也。”讀書與做人,實質是相容幷包的。通觀曾國藩的一生,其言傳身教對於曾氏家族的兒孫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續發展都奠定了紮實基礎,值得今人借鑑。

  家風家訓小故事13

  在我國古代,家訓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倫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識的教育、謀生技能的傳授、為人處世的告誡等,幾乎涉及個人、家庭、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司馬遷最終能寫出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離不開其父司馬談的家訓和價值觀,即對“孝之大者”的理解。

  司馬談學富五車,他的才學也贏得了漢武帝的賞識。漢武帝專門為他量身定做了一個官職:太史令,掌管天時星曆,還職掌記錄,蒐集並儲存典籍文獻。

  司馬談認為,自孔子死後的400多年間,諸侯兼併,史記斷絕。當今海內一統,若作為一名太史不能盡到寫作的職責,內心必會惶懼不安。為此,他非常希望司馬遷能完成他未竟的大業。

  於是,在臨死的時候,司馬談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邊哭邊囑咐,這就是司馬談的《命子遷》。司馬談希望自己死後,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更不要忘記撰寫史書,並認為這是“大孝”。他說:“且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有了這樣的家訓,司馬遷終不辱使命。

  家風家訓小故事14

  校有校規,家有家風”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但一問道“家風是什麼?你家有什麼家風?”這些問題,很多人就會傻眼了。不用擔心,這天我就想跟大家一齊談談家風。

  家風就是家規,是一家子的風氣,這家風一旦敗壞,這家人的思想品德也會跟著壞,這一家就再也難以培養優秀的後代了。這個壞名聲會一下子在街坊鄰居間傳開,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沒有人願意和這家人交往,這時候再想改,就來不及了。能夠說家風是十分重要的,雖然它只是一個無形的概念,卻能讓這家的子孫後代延續得更長,讓他們走得更遠!

  家風也能夠代表一個國家的風氣,國家就是人民的家,這家風就更為重要了。它要靠人民地努力,遵紀守法,互幫互助,一個國家的繁榮昌盛,不僅僅僅是物資上的豐富。在我看來,更重要的是它的風氣,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風氣決定了它的衰與勝,只有社會風氣好的國家,才能國富民強,才真正算得上是一個強國。

  我家的家風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師長。父母一向告誡我:百善孝為先!家風是一條就應牢記的座右銘。有了它,我們才能夠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我走得更遠!銘記家風,為自我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為國家的棟樑之才!

  家風家訓小故事15

  黃炎培是中國職業教育先驅,對子女的教育他同樣上心,且相當嚴格,從不嬌慣孩子。四子黃大能初中就讀於滬江大學附屬中學,該校環境優美、學費昂貴,學生中多為富家子弟,黃大能身處其間也受了些影響。黃炎培察覺到兒子的變化後果斷將其轉到位於上海南市陸家浜貧民區的中華職業學校。黃炎培曾解釋說:“我們黃家可不能培養出一個貴族子弟來。”1936年,黃大能即將赴英留學,臨行之際,黃炎培將平生堅守的座右銘稍作增改並手書留贈。這便是黃炎培的“32字家訓”:“事閒勿荒,事繁勿慌。有言必信,無欲則剛。和若春風,肅若秋霜。取象於錢,外圓內方。”

  值得一提的是,黃炎培子女在人生道路上不僅嚴守家訓,還將其傳給了下一代。上海市檔案館儲存了一份1947年6月黃炎培三子黃萬里的家書,信中提到黃觀鴻(黃萬里長子)的一件小事很能說明問題。信中寫道:“觀鴻決不肯坐黃包車到學校去,問其何故,答謂:‘看見車伕滿頭汗珠滴下來,我就不想坐了。’此語出諸天真無偽之孩童,使男聞之十分感動。”黃萬里認為,兒子仁慈的秉性,是受家風家訓的影響。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