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青年事蹟材料(精選10篇)

航天青年事蹟材料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要用到事蹟的地方還是很多的,事蹟是對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模範事蹟進行綜合整理所形成的總結性書面材料。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航天青年事蹟材料(精選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航天青年事蹟材料1

  葉光富,是目前中國航天員隊伍裡最年輕的面孔,但這並不是他的首次亮相。

  2016年7月,歐洲空間局組織了一場為期15天的洞穴訓練,環境條件與太空高度類似,共有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西班牙、日本的6名航天員參加。

  葉光富作為中國航天員代表,擔任關鍵專案勘探組負責人。他不僅出色地完成了勘測任務,率小組成員從龐大的地下迷宮中安全迴歸,還獲得了洞穴一處通道的命名權。

  隨行攝影師說:“他似乎永遠也不知疲倦。”怎麼會呢?

  每日身穿厚重的探洞服、頭戴攜有探照燈的安全頭盔,再加上勘測裝置,在地形複雜的洞穴中攀爬、升降、涉水行進……

  不是“不知疲倦”,只是能夠面對、克服、堅持罷了,而這,也是媽媽教會他的。

  葉光富的原生家庭和翟志剛有些類似,父親早逝,媽媽獨自一人挑起養家的重擔。

  為了讓兒子繼續讀書,媽媽承包了村裡種植桑樹苗的全部農活,除草、施肥、澆水……全都靠她自己打理。有次葉光富放學回來,看見媽媽挑水上山,原本就瘦弱的身軀更是被扁擔壓彎了腰。這個背影,刻在了兒子心上。

  高三時,空軍招飛,葉光富心嚮往之,卻被50元的路費絆住了腳。媽媽沒放棄,東拼西湊借了50元給他,這才有了後來的故事。

  葉光富說,每當自己遇到困難時,就想起媽媽艱難上山的身影,和那沉甸甸的50塊錢。

  這不僅僅是兒子對媽媽愛的感念,更是媽媽勇敢面對問題、積極解決問題時,潛移默化中給兒子帶來的榜樣力量。

  航天青年事蹟材料2

  1978年,洛陽銅加工廠的一個職工家裡再添新丁。因為出生在冬天,父母就給這個男孩起了個直白的名字——陳冬。

  打小,陳冬就喜歡看《上甘嶺》《地道戰》等戰爭影片了。“每每看到電影裡軍人手握鋼槍把敵人打得落花流水的場面,心裡就特別崇拜他們。”他說,從軍報國的夢想種子,在那個時候就已經在心田播種。

  1997年高考季,陳冬填報的志願只有一個,那就是長春飛行學院。

  成績喜人,他如願穿上了帥氣的空軍藍軍裝,成為一名飛行學員,可興奮的感覺還沒持續多久,就被深深的挫折感替代。

  剛入學時,陳冬的身體有些虛胖,單槓雙槓和1500米跑的成績還不能達標。學校規定,任何一項不過關就要被淘汰。

  陳冬說,他絕不會放棄駕駛戰機飛向藍天的夢想。

  每次早操,他都要比別人多跑一圈,腿上再綁上沙袋。晚上熄燈後,他還要單獨加練俯臥撐和仰臥起坐……3個月裡,陳冬瘦了10多斤,各項成績不光達標,還都達到了優秀。

  1999年4月,他光榮地加入了黨組織。這一年,他成功駕駛教練機飛上了藍天。

  “記得第一次升空是盛夏時節,從駕駛艙看下去,莊稼茂盛,大地一片綠色。真是太震撼了!”他說。

  就在他首次駕機直衝藍天的幾個月後,我國第一艘神舟飛船——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升空。

  那個時候,陳冬還不知道,已經有一群飛行員前輩秘密集結,正在以超人的毅力進行各種訓練,目標直指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

  2001年,陳冬畢業分配到空軍某團。在那裡,他以“空中鐵拳、捨我其誰”為戰鬥格言,天天苦練精飛本領,年年高標準完成各項任務。

  2003年,神舟五號成功發射。看著航天員楊利偉為國出征的畫面,陳冬心潮激盪:“我能不能飛得再高點,飛出大氣層會是什麼樣?”

  2008年,神舟七號飛向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把中國人的第一行足跡印在了浩瀚太空。五星紅旗舞動太空的那一幕,深深地印在了陳冬的腦海裡,當一名航天員的夢想在他心田生根發芽。

  第二年,陳冬正帶領飛行大隊在西北某地參加演習。演習間隙,團長給他打電話,說部隊正在進行第二批航天員選拔體檢,由於你們還在執行任務,上級決定你們不參加選拔。

  放下電話,陳冬望著天空發呆許久。那一刻,天空是藍色的,他的內心卻是灰色的。

  演習結束,本以為錯過一次人生重要機會的陳冬回到部隊,發現機遇之門再次開啟——參加補檢。

  2010年5月,陳冬正式加入中國航天員大隊,奔向更加寥廓的宇宙。

  從天空到太空,一字之差,但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了。

  剛開始的轉椅訓練,每次轉完他都會身上出冷汗,頭也是暈乎乎的。他在家買了一個可以旋轉的電腦椅,一有空就坐在上面讓妻子推著轉。超重耐力適應性訓練,要求過載達到8個G,即人體自重的8倍。這是挑戰人體潛能的一項“魔鬼訓練”。陳冬說:“你會覺得這8個G壓在你每一寸肌膚、每一個細胞上,甚至感覺你的臟器都臨時‘位移’,透不過氣來。你明明沒有哭,但淚水會不受控制地甩出去。”……

  歷經艱辛終淬火成鋼。2016年6月,陳冬入選神舟十一號航天員乘組,成功拿到進入太空的“入場券”。10月17日陳冬開始了自己的首次飛天之旅。第一次看到太空的風光,他情不自禁地說出了夢想成真的感受:“爽!”

  天馬行空的33天裡,他把地面上所練的內容都運用到天上去,沒有出現一點失誤。他的搭檔、三次飛天的航天員景海鵬這樣評價:“表現太棒了,如果滿分100分,我給他硬邦邦的100分。”

  2019年,陳冬再獲飛天機會,入選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並首次擔任指令長帶隊出征。

  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首次載人飛行,航天員乘組將在軌工作生活6個月,任務主要目的是配合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與核心艙的交會對接和轉位,完成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建造,開展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等。

  建造中國空間站是幾代中國航天人的夢,也是千千萬萬中國人的夢。陳冬說:“我們乘組一定會以滿格的信心、滿血的狀態、滿分的表現,堅決完成任務。”

  航天青年事蹟材料3

  1978年國慶剛過,劉洋出生了。

  這是河南鄭州市裡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爸爸善良正直、媽媽質樸勤勞,從小帶她長大的外婆與人為善,處處替別人著想。

  她人生的第一堂課,是這個普通而溫馨的家庭教授的。她也由此擁有了認真做事的態度和一顆懂得感恩與回報的心。

  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起步時,劉洋已是初中生。初二那年,她得到了人生中第一筆獎學金。看到爸爸的球鞋破了卻一直不捨得換,她就用這筆獎學金悄悄給爸爸買了雙球鞋。

  高考前夕,空軍來學校招生。劉洋一路過關斬將,成為新中國成立後招收的第七批女飛行員。

  飛行員分男女,但訓練強度一視同仁。五公里長跑,對劉洋來說曾是道難以逾越的關卡——當別人到達終點,她仍喘著粗氣拖著雙腿往前挪動。

  起點落後,並不意味著終點一定會落後,要想超越唯有更加努力。從寒風刺骨的冬季到烈火驕陽的夏日,從晨曦微露的早晨到萬籟俱寂的晚上,她風雨無阻地繞著操場一圈圈苦練長跑。畢業時,她的成績“跑”進全優。

  2001年,劉洋成為一名運輸機飛行員。

  從抗震救災到消雲增雨,從空投傘降到實兵演習,她駕駛飛機一次次飛出了人生的美麗和價值;飛機撞鳥、機翼結冰、剎車失效……她在生與死的考驗中體會到了自己作為一名空軍飛行員的人生價值。

  一次單飛訓練,劉洋駕駛飛機剛剛離地,只聽“砰”的一聲,座艙玻璃上鮮血四濺。

  飛機撞鳥了!危急關頭,劉洋集中精力保持飛行狀態,和機組人員一起與死神經過一番驚心動魄的搏鬥之後,操縱飛機穩穩地降在跑道上。事後查明,這架飛機一共撞到了一二十隻鴿子,一臺發動機被打壞了,機頭下方也被撞凹了一個大坑。

  如果處理不當,後果不堪設想。這一年,劉洋24歲。

  2009年5月,我國第二批航天員選拔啟動,劉洋聞訊報名。她說:“我渴望飛得更高。”

  2010年5月,她正式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

  通往太空的天梯,從來沒有捷徑。

  從來到北京航天城到入選神舟九號任務飛行乘組的兩年時間裡,劉洋的時間表上只有學習和訓練。沒有休息日,沒有睡過一天懶覺,她也從沒有在晚上12點前關掉過書桌上的檯燈。

  轉椅訓練,優秀標準是持續12分鐘。第一次做到5分鐘時,突如其來的眩暈感瞬間讓她臉色蒼白,渾身冒汗。訓練結束,她整整一天吃不下飯,邊哭邊想:“5分鐘訓練都這樣了,12分鐘的考驗還能堅持下來嗎?”

  決不“放棄”,只有“堅持”。她每天都會在學習之餘堅持練習,最終以優秀的成績通過了轉椅專案的考核。

  2012年3月,劉洋成功入選神舟九號飛行乘組。

  成百上千次地重複同樣的操作,模擬同樣的程式,默畫出無數張座艙、儀表圖、線路圖……那段日子,劉洋更加忙碌了,閉上眼睛都知道按鈕的位置、形狀、顏色,並能準確無誤地操作。

  2012年6月16日,劉洋踏上飛往太空的征程,浩瀚宇宙終於有了中國女性身影。

  每當飛臨祖國上空時,特別是夜間能清楚看到城市的燈光,她都會心跳加速,情不自禁隔著舷窗凝視祖國。“飛天靠的不是一個人、一個團隊,而是強大的國家、綜合的實力。”她說,飛得離地球越遠,心與祖國貼得越近。

  2012年6月23日是端午節,這一天,她第一次在太空度過中華民族的這個傳統節日。

  10年後,又是端午時節,劉洋將乘坐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再叩蒼穹。

  “與10年前相比,我的狀態沒變,一直堅持著學習和訓練。”劉洋說。

  航天青年事蹟材料4

  1976年,蔡旭哲出生在河北深州農村。爺爺奶奶都是新中國成立前就加入黨組織的老黨員。3歲時,爺爺送了他一大箱子關於八路軍的小人書,給他讀抗日故事。

  蔡旭哲的三叔是軍人。每次看到三叔穿著帥氣的軍裝回家,他都特別眼饞,偷偷戴上三叔的軍帽有模有樣地學敬軍禮,還一本正經地說:“我長大了也要參軍報國。”

  他還喜歡飛機。偶爾聽到天上有飛機飛過,他就會著急忙慌地跑到院子中央,仰著脖子盯著飛機消失在天際。

  上中學後,同學們追捧的都是港臺明星,他的偶像則是時任空軍司令員王海。

  “他不畏犧牲、保家衛國的英雄事蹟讓我敬佩。”蔡旭哲說,他還專門訂閱《中國空軍》雜誌,瞭解航空知識,欣賞飛行員駕機翱翔天空的風采。

  高三那年,得知空軍招飛的訊息後,他第一個報名。拿到空軍飛行學院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蔡旭哲高興地哭了起來。

  大學期間,他被評為優秀學員,入了黨,並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飛行學院所有理論和飛行課目的學習和考核,如願成為一名“藍天驕子”。

  畢業時,為了擁有更多飛行的機會,蔡旭哲主動要求分配到某訓練基地一團,這是當年分配意向中條件最苦、最缺飛行員的機場。

  在那裡,他刻苦鑽研精飛本領,逐漸成長為能夠勝任所有飛行課目教學任務的飛行教員和四機帶隊長機,成為團裡的飛行骨幹。

  一次,蔡旭哲駕駛飛機剛進指定任務空域,就聽到“咣”的一聲巨響,座椅抖動了一下。他快速對飛機的各項引數進行檢查,都顯示正常,但他憑著多年的飛行經驗判斷,飛機肯定有問題。

  緊急著陸後發現,原來是座椅應急彈射手柄裡面的保險彈開了。幸虧他處置得當,否則有可能會被彈射出去。

  2003年,神舟五號任務圓滿成功。蔡旭哲坐在電視機前,深深地被航天員這一職業所吸引。第二批航天員開始選拔後,他主動報了名。

  2010年5月,他和其他6名戰友,走進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為我國第二批航天員。

  踏向新的征程,需要經歷脫胎換骨般的淬鍊,每項訓練都在挑戰生理和心理的極限。

  2018年,在巴丹吉林沙漠參加48小時沙漠生存訓練的經歷讓蔡旭哲記憶深刻。進入沙漠時,他和戰友先是受到40多攝氏度的高溫考驗,接著又遭遇了沙塵暴。第二天,他們又趕上了沙漠中難得遇到的大雨,到了晚上,氣溫卻一下子驟降到零攝氏度以下。

  短短48小時,他們歷經春夏秋冬。

  蔡旭哲的爺爺有5個孫子,他排行老三。爺爺逢人便誇“我家這老三,乾的可是國家的事業”。

  “我入伍了!”“我入黨了!”“我飛出來了!”“我入選航天員了!”……每當有好訊息,他也總是第一時間跟爺爺分享。

  成為航天員後,他一直沒有機會飛天,也不能再像以前一樣,頻繁地給爺爺報告好訊息了。每次回老家時,爺爺總是欲言又止。他知道爺爺在期待著什麼,但他無法給出答案。

  2019年12月,蔡旭哲成功入選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遺憾的是,爺爺已經去世。他把遺憾藏在心裡,繼續刻苦訓練,迎接飛天日子的到來。

  2022年六月四日,46歲的蔡旭哲在神舟十四號航天員見面會上公開亮相,成為我國第14位為國出征的航天員。

  為了這一天,這位航天員“新兵”等待了12年。

  “12年來,我時刻準備為祖國出征,一定不辱使命,圓滿完成任務。”蔡旭哲說。

  航天青年事蹟材料5

  像許多山裡的男孩子一樣,聶海勝從小就嚮往軍營。他愛看打仗的電影,喜歡聽部隊的軍歌。村莊上空經常有民航飛機飛行,也有尾巴冒煙的戰鬥機訓練。只要聽到飛機的轟鳴,他就會馬上站立不動,還常對夥伴們說長大了要去當兵、當飛行員、開飛機。 沒想到,這一天終於變成了現實。1982年秋,空軍某部隊棗陽市一中招飛行員,聶海勝積極報名,他自幼平衡能力和心理素質就很好,經過近百項的體驗、政審,終於如願以償。臨行時,聶海勝像往常去上學一樣,只背了一個書包,沒有帶什麼行李。他怕母親難過,攔在門口死活不讓她出門送自己。母親一再地囑託他:“孩子啊,好好幹,要為咱們山裡人爭氣呀!”聶海勝與幾位被招飛的同學被送到長春航校後,儘管對當地的氣候很不適應,但他時刻銘記著母親的囑託,拋開一切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到訓練之中,以致各項指標都完成得非常出色,成為學員中第一個放單飛的人。一次,教官讓他給大家講一講飛行體會,一向不善言辭的他只說了一句話:“啥也不想,只管飛!”事實上,飛行遠不像他表述的那般簡單,每一次登機前,他都手拿模型將飛行線路、飛行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反反覆覆演練數遍。付出總有回報。初教、高教級飛行結業,他要比別人少飛幾十個小時。後來,他以優異的成績提前畢業,被分配到南昌某飛行部隊。

  聶海勝深知母親吃過許多苦,每次給家裡寫信都是報喜不報憂。特別是在他成家之後,總是想辦法讓母親多享點福。在南昌時,聶海勝就幾次接母親到部隊居住。後來,聶海勝調到北京,又兩次接母親到北京過春節,還每個月給她寄生活費。

  1998年1月,我國第一個航天員大隊在北京航天城宣告成立。聶海勝憑著良好的體質和優秀的飛行能力,在參選的1506名優秀飛行員中,一路“過關斬將”,最終成為14名航天員中的一員。

  2003年2月,聶海勝帶著妻子、女兒回棗陽探親,母親和姐姐高興地弄了一大桌子飯菜。飯桌上,母親從兒子的神色中猜出他肯定接受了重要任務。此後大半年,聶海勝果然沒有打過幾次電話,後來就一點音信都沒有了。原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升空進入倒計時,聶海勝已全身心投入到全封閉訓練中去了。2003年10月,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終於從酒泉衛星發射基地順利升空。而這時母親卻因舊病復發住進了醫院,當她從醫院的電視中得知自己的兒子是“神舟五號”三人首飛梯隊的一員時,不由得熱淚縱橫,衝著電視畫面中的兒子哽咽著說:“孩子,你是母親驕傲,你是家鄉的.驕傲啊!”當這一令人振奮的訊息在家鄉傳開後,人們紛紛手捧鮮花湧進醫院向這位“航天英雄”的母親表示祝福,老人一邊拱手道謝,一邊叮囑大家:“千萬不要把我生病的事傳出去,免得影響海勝的工作。”事實上,老人有一個心願:這一次,兒子沒有升空,下一次得爭取上去啊!然而,聶海勝還是知道了母親生病的訊息。他知道,母親將他們兄弟姐妹拉扯大不容易,應該回去看看她,在她身邊盡一盡孝道。於是,他特意請假,乘飛機回到家鄉,當他出現在母親的病床前時,老人流淚了,衝著兒子一個勁地埋怨自己:“我這把老骨頭不爭氣呀,把你給連累了……”

  在北京,聶海勝有個溫馨的家,妻子聶捷琳也是一名軍人,跟他在同一個單位,是搞醫學研究的。女兒聶天翔今年11歲了,非常活潑可愛。跟所有航天員的家庭一樣,這個三口之家,是圍繞著“航天”二字運轉的,也非常和睦,這是飛行員的傳統。自從聶海勝緊鑼蜜鼓地備戰“神六”,每個月都難得回一趟家,聶天翔說她都快忘記爸爸長什麼樣子了。她還說她非常佩服奶奶,說奶奶不僅養育了爸爸,而且還積極支援爸爸的工作,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

  在聶海勝完美歸來之時,女兒聶天翔將自己親手摺疊的紙鶴掛在了剛剛在太空中度過四十一歲生日的聶海勝的脖子上。

  航天青年事蹟材料6

  回溯歷史,漫天星斗寄寓著中國人幾千年不絕的嚮往追求;時至今日,早已一路繁花似錦,鬱鬱蔥蔥……

  君不見,“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天和駐空”“祝融探火”?君不見,追天攬月,千年夢想,泱泱華夏,今朝夢圓?君不見,“北京明白”,高健躥紅,航天精神,激勵向前。一項項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輝映中華民族砥礪風雨的奮鬥,鑑照英雄兒女擁有攬月摘星的夢想。中國青年,朝氣蓬勃,當續前人九天之魂夢,繪吾輩奮進之青春。

  胸懷祖國,勇於攀登,航天精神託舉中國人民邁向浩瀚寰宇。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舉目回望,郭永懷投身彈道導彈研製,在飛機失事時他用身軀保全了國家重要科研資料;放眼當下,高健自少受航天精神的影響,作為總排程,為“神舟十二號”指路引航……“神五”飛天,“神六”出艙,“嫦娥”取土,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精神的引領下,矢志報國,迎難而上,跨過急流險灘,穿過驚濤駭浪,讓深邃星空一次次留下中國人的印記。

  精益求精,一絲不苟,中國青年將航天精神傳承發揚。

  飛天夢想照進現實,只因中國人的航天奮鬥從未停歇,只因中國人的航天追夢永不止步。中國空間站核心團隊,平均年齡38歲;北斗系統攻堅團隊,平均年齡35歲;“長征五號”研製團隊,平均年齡不足30歲……一代代青年堅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厚植“樹高千尺有根,江河萬里有源”的家國情懷,一絲不苟地傳承航天精神,並在航天精神的激勵下不斷續寫中國航天新的篇章。

  積極修為,艱苦歷練,吾輩青年將接續航天精神,奮鬥展風采。

  “在不懈奮鬥中再創佳績,在競相奮鬥中革故鼎新,在團結奮鬥中集智聚力。”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值此之際,我輩青年當弘揚航天精神,從航天精神中汲取精魂堅定“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衝勁,篤定“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持定“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幹勁,從嚴律己,潛心鑽研,甘作拓荒牛、老黃牛、孺子牛,用奮鬥繪就美好青春。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言:“大廈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闊,非一流之歸也!”願吾輩青年,鮮衣怒馬,後浪滾滾,攜星光盪開宇宙,讓廣袤的銀河中長久閃耀著那束航天精神之光!以長江為憑,讓黃河作證:中國人民正在航天事業長足進步中書寫璀璨華章,中國青年也必將續九天魂夢,繪奮進青春。

  航天青年事蹟材料7

  在神舟十二飛天時,一位母親激動地站了起來。她的兒子是神舟十二的航天員湯洪波。湯洪波,1975 年出生於湖南湘潭一個農村家庭。

  5 歲起,他就幫著家裡做家務,幹農活。在幫著家裡收穀子的時候,常常自己弄得滿身都是灰。但是他的父母也從來不阻止他去做這些事,他自己也是從來都不喊累。

  他從小學習成績,不屬於那種特別頂尖的。他的父母也沒有也不會因此責罵他,只要他真的努力了就行。在他高三快畢業的時候,湯洪波向父親說了自己的理想。

  他說,以後想成為一名飛行員。

  父親聽到後,十分支援他。理想得到家人的支援,湯洪波在成為飛行員後,十分努力,在 2010 年入選航天員。隨後經過 11 年的學習與堅持,他終於在今年完成了自己的飛天夢。

  航天青年事蹟材料8

  探索星辰大海,中國征程壯美。回顧航天路程,從一曲《東方紅》響徹寰宇,“兩彈一星”讓世界矚目,“載人航天”揮就驚鴻之筆,到“嫦娥”奔月,“北斗”指路,“玉兔”登月,“祝融”探火……美麗中國的航天傳奇,需要我們發揚其精神,昂首闊步,再續輝煌的未來!

  國無精神難富強,意志可助譜新章。中國航天事業起步艱難,但中國航天人堅守載人航天精神,最終換來了遨遊九天的累累碩果。雄健的精神意志支撐著偉大的中華民族越過激流險灘,闖關奪隘。國有精神,方能富強!

  生逢其時負重任,矢志奮鬥奏華章。吾輩應如航天人,立鴻鵠之志,執著奮鬥,永不言棄。浩瀚星空是一張不設交卷時間的“考卷”,需要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智慧和汗水去“作答”。面向未來,航天事業還有很多難啃的“硬骨頭”。我們要以“泰山壓頂不彎腰”“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執著精神去開啟星際探測新徵程!

  科技創新來助力,載夢火箭夢升空。吾輩應如航天人,篤學敏行,自強不息。空間領域是基本學科知識與綜合能力運用的集中領域,體現航天人知識能力與技術,彰顯一個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我們應當發揚航天人終身學習的精神,不斷沉澱閱歷,提升自己,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我們應當把“自強不息”刻在心上,把“無私奉獻”披在肩上,把“終身學習”裝進行囊,一路高歌奮進!

  “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吾輩應如航天人,守赤子之心,甘於奉獻,報效國家。“時代楷模”鄧清明時刻準備著響應國家的號召,他的故事告訴我們,備份的只是任務,要以主份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航天人當中,有多少默默無聞將青春奉獻給祖國的奮鬥者啊!讓我們心懷奉獻精神,將涓滴之力凝聚成磅礴力量,讓世人見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責任擔當!

  魯迅先生曾言:“你們所多的是生力,遇見深林,可以闢成平地的,遇見曠野,可以栽種樹木的,遇見沙漠,可以開掘井泉的。”無論在日常生活、工作崗位還是網路空間,我們都應如航天人一樣,以一往無前之態勢,破萬千磨難,贏輝煌盛世,用自己的光和熱照亮邁向太空的漫漫征程!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我們堅信,大力弘揚載人航天精神,必將迎來國之盛世,必將為人類帶來更美好的未來。

  奮鬥吧,青春少年!

  航天青年事蹟材料9

  王亞平,這不僅是她第二次進入太空,也會是她第二次太空授課。

  早在2013年6月的“神舟十號”,王亞平就曾在太空給地面上的中小學生進行實驗演示和線上講解,地面線上觀看人數超6000萬。

  鏡頭前的她,從容得體、條理清晰,甚至被網友讚歎為“飛天神女”。時間倒回幾十年前,她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小亞平跟著整日辛勤勞作的父母,在農田裡長大,養成了踏實、堅韌的品性,所以,無論後來的航天員訓練多麼艱苦,她都咬牙堅持著:

  穿戴重達120公斤的裝備,下水訓練四小時,中間不能暫停;

  離心機訓練相當於8個自己的重量瞬間壓過來並高速旋轉,胸部受到極度壓抑,呼吸困難,臉也會變形,“眼淚控制不住地噼裡啪啦往外流”;

  每次訓練結束,體重會少1-2公斤,手抖得連筷子都拿不住,在體能消耗上相當於跑了場“全馬”。

  即便曾以微小的差距落選“神舟九號”飛行乘組,也沒有沮喪、放棄,只是轉身默默加強了訓練力度。

  如果說,質樸的父母教會王亞平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那如今已為人母的她,其實也是寶貝女兒的好榜樣。

  飛船發射前夕,女兒來到歡送現場,年僅5歲的她用力揮著手臂,在人群裡喊道:“媽媽加油!”

  以她的年紀,尚且不懂得“航天員”是什麼意思,但已經本能地覺得這個職業神聖,會和老師說“我媽媽在艙裡”,甚至許下一個可愛的願望:希望媽媽摘星星迴來。

  對於太空的探索與嚮往,或許就在此刻種下。

  而王亞平的“媽媽要去太空給你摘星星,不能食言”,也成為“神舟十三號”外最溫柔動人的花絮。

  航天青年事蹟材料10

  景海鵬,山西省運城人,黨員,碩士學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87年9月入黨,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少將軍銜。曾任空軍某師團司令部領航主任,安全飛行120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曾執行過神舟七號和神舟九號載人飛行任務。此次入選神舟十一號飛行乘組,是他第三次太空飛行,也是我國唯一一位三次進入太空的航天員。這一次,他將在太空度過自己50歲生日。

  如果我說,從小我就夢想當航天員,那一定是騙你的。那時候,我根本就不知道還有航天員這種職業。我是在實現了一個又一個大大小小的夢想之後,才有了當航天員的夢想,才有了飛天的夢想。

  你或許不相信,我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做夢都想成為學校籃球隊的正式隊員。但因為我個子矮,總是上不了場,只能在底下坐冷板凳,給正式隊員拎包。那時候心裡委屈極了,回到家就蒙在床單裡哭。但哭有什麼用?不服輸就得練。我從鄰居家借來一個癟了的籃球,在自家土牆上用粉筆畫了一個籃筐,然後每天放學就對著那個“籃筐”投球,晚上也接著練。終於,在一次關鍵比賽中的最後時刻,隊裡主力受傷下場,輪到我替補上場。我迅速扭轉落後7分的局勢,還在最後時刻投出一記壓哨2分球,為我們隊贏得至關重要的勝利。這之後,我就成為籃球場上永遠的主力。

  有一個情景始終銘刻在我的腦海,多少年都揮之不去。那天,我拎著那種帶著橡皮蓋子的鹽水瓶去供銷社打醬油。供銷社有個阿姨邊打醬油邊打量我:你不是那個“海鷗五號”嗎?當時我一下子沒反應過來,但很快明白她說的是前幾天公社組織的一場球賽。那天我穿著父親買的運動背心,前面影象是海鷗,後背印著大大的“5號”。一開始上場沒人注意你一個小個子,但接連幾個漂亮的投球一下子把大夥的目光都吸引過來了……沒想到這個阿姨記住了我這個“海鷗五號”,從此“海鷗五號”就叫開了。打完醬油,我掏錢的時候,阿姨連忙說:球打得好,不要錢了!那一刻,應該是我人生一個巨大轉折。夢想成真的感覺,原來這麼好!不是為省一毛錢兩毛錢,這是我人生得到的第一次獎勵。那一刻讓我認識到,為了夢想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有時候一句話足以點燃一個夢想。一個夢想實現了,必須有下一個夢想,否則人就會垮掉。就像人在太空,身體會失重。回到地面,如果沒有夢想,靈魂就會“失重”。所以“神七”飛天回來,我就有了“神九”飛天的夢想,“神九”回來之後,因為“神十”隔得太近,我就把夢想的目標定在“神十一”。始終有夢,讓我腳踏實地。

  這個世界上,有些事情值得我們用生命去置換。

  我的職業是航天員,航天員的使命是時刻準備執行飛天任務,並不是完成一次壯舉就可以了。國家花了那麼高的代價培養我們,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只有時刻準備祖國挑選,時刻準備去飛,才是對國家最好的回報。

  我為什麼對小時候打籃球的事印象這麼深?我人生的底色其實在那時候就開始塗了。打籃球讓我明白一個道理:身高不佔優勢、其他不佔優勢,你憑什麼?你必須有個絕活。絕活從哪裡來?時刻準備。寧可備而不用,也不能用而不備。我這一年時間,幾乎沒有出過航天城,幾乎沒有雙休日,每天晚上12點之前幾乎沒有睡過。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