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渠觀後感800字(精選10篇)

紅旗渠觀後感800字

  什麼是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所謂“感”,可以是從作品中領悟出來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內容啟發而引起的思考與聯想,可以是因觀看而激發的決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觀看而引起的對社會上某些醜惡現象的抨擊。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

  紅旗渠觀後感800字(精選10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紅旗渠觀後感800字(精選10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紅旗渠觀後感800字1

  紅旗渠的建設,從計劃的提出到勘察、設計、施工,時任縣委書記楊貴同志是最直接的領導者、組織者,被譽為是建設紅旗渠的旗手。當地群眾說:南有都江堰,北有紅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楊貴。這充分說明了楊貴同志在紅旗渠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楊貴同志是在黨的領導和教育下逐步成長起來的幹部。正是因為他長期堅持認真學習黨的基本理論,樹立了堅定的理想信念,才使他能夠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帶領林縣人民幹出了紅旗渠這一驚天動地的偉大工程。

  新中國成立後,林縣人民政治上翻了身,但經濟上還沒有完全翻身,許多人仍過著糠菜半年糧的苦日子。缺水,是影響林縣發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全縣父老鄉親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1954年,楊貴同志到林縣擔任縣委書記後,對群眾的生產生活和醫療、文化、教育等問題全面調研,特別是把解決缺水問題作為頭等大事,提出了水字當頭、全面發展的方針。他積極發動群眾挖掘山泉水,管住天上水,開渠、打井,修建中小型水庫、塘壩……,建起一批水利工程,在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1959年遇到特大旱災,全縣無水可用。在這種情況下,縣委派出三個調查組到外縣找水源。楊貴同志帶領的一組,越過太行山來到山西省平順縣,發現濁漳河水源豐富,大膽提出了“引漳入林”的方案,希望從根本上解決林縣人民的困難,辛苦一代,造福萬代。經河南、山西兩省協調,批准了這一工程。

  然而,好事並不好辦,真正辦好,困難重重。當時不僅在技術、物質方面遇到了極大的困難,更重要的是大家對能否建成紅旗渠的看法不盡一致。有人表示懷疑,有人甚至堅決反對。究竟是幹還是不幹,是大幹還是小幹,是自力更生,還是等、靠、要,從領導幹部到群眾,從黨內到黨外,對此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最終,絕大多數人認識到“引漳入林”是一個關係林縣發展的根本性問題。林縣縣委經過分析,下定決心,無論困難有多大,也要把這件造福子孫後代的大事辦好。1960年農曆正月十五,全縣3.7萬民工浩浩蕩蕩開赴主幹渠第一線,正式拉開了工程的帷幕。

  40多年過去了。實踐證明,修建紅旗渠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效益是巨大的。當楊貴同志調離林縣時,自發為他送行的群眾排成了長龍,一片感謝、讚揚聲。有的端著一碗清水,有的泣不成聲,苦苦挽留,還有的打出橫幅“太行一渠清水,楊貴一身正氣”。群眾的感情說明,領導幹部只有心裡裝著群眾,時時刻刻為群眾著想,抓住主要矛盾,解決主要矛盾,才會得到群眾的支援和擁護,做出經得住歷史檢驗的功績。歷史的腳步永不停留,情況時刻變化,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也在不斷變化,而我們共產黨人為人民服務的任務是無限的,要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為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具體利益而不懈奮鬥。

  紅旗渠觀後感800字2

  早就聽說過紅旗渠,不斷期看著往不雅賞,今年五一,本人的這個願看終於完成了,爹爹孃親帶本人往安陽林州市不雅賞了紅旗渠。

  到了紅旗渠,本人抬頭向上看,啊,峰頂那麼高,就像在雲彩裡,本人爬得上往嗎?在看看一層層臺階真是太累了,可是本人們還得往上爬,不然就看不到美麗的景緻了。本人決議要下刻意往上爬,要做一個可以吃苦的孩子,想到這裡,本人立即站了起來,說爹爹孃親本人想好了,要做一個可以吃苦的孩子。孃親說好,本人的好女兒你可真大膽。本人說:沒什麼的,走吧,本人們一同往上爬。

  爬到了半山腰,本人瞥見導遊拿著發話器在講修紅旗渠的故事。正本林縣自古以來飽受缺水之苦,因為乾旱缺水,外埠老百項常常為了水而花生爭論打鬥,乃至鬧出人名來,老國夷易近平常不洗臉,天永日久不洗衣服。為了竄改這種缺水狀況,大膽的林縣人夷易近決議修築紅旗渠,把山西境內的漳河水引進林縣。

  修紅旗渠的工人真艱苦呀!他們天天只能吃1.5公斤蔬菜和0.5年公斤口糧,另有他們妥協了十年才把這個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修好。

  聽到這裡,本人心想修紅旗渠的工人真累呀!突然本人看到了閣下巖裡有一條被子,正本他們終年累月都不回家,多艱苦呀!本人說爹爹您給本人和孃親照張相吧!留作留念吧於是,在這裡,爹爹給本人和孃親照了張相。

  經過歷程不雅賞紅旗渠,本人想到了大膽的林縣人夷易近是靠自己的雙手來發明美好的生活,給先人留下了珍貴的紅旗渠精神,這便是自力重生、艱苦妥協、團結協作、無私貢獻。本人們都要學習工人和農夷易近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好勤學學,天天向上,做一個對社會有效的人。

  紅旗渠觀後感800字3

  去年暑假,我來到了河南省林州市。在那一座座秀麗的山峰上,盤繞著一個偉大的工程——“紅旗渠”。

  你可別小看它,如果沒有它,你能想象到今天的林州會是什麼樣的嗎?如果沒了它,林州市將會是一片蒼茫。在遙遠的一百年前,這裡是一片旱地,僅僅二十幾年內就發生了五十餘次旱災。如果村民們想吃水,就要挑著擔子到幾十裡外的一個小井裡打水,而這打水過程中喪失的人命不可計數呀!

  我在那裡聽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個孝順的媳婦去打水,要知道,她打的可是八人的水呀!她走了一天,打過水回家,就在路上,她被絆倒了,水一下子灑光了,要想再去打,已經不行了——天已經黑了。回到家後,大家都沒有責備她,而她卻因為給自己過意不去,跳崖自殺了。

  在太行山腰有一條漳河,林州人民就想把漳河水引入林州,來解決人們的吃水問題。人們在1960年二月動工了,男子漢出動了,鐵姑娘也出動了,少先隊員放學後也來幫忙,人們都奮戰在那懸崖之上。工具卻是些麻繩,除險鉤,錘,吃的是野菜,住也是在山洞裡鋪床睡覺,我們在景點山區的山洞裡還發現了一些骯髒的被子、褥子和衣物,如果你到了這兒,你一定會被感動的。

  在極艱苦的施工條件下,林州人民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難,奮戰於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險灘峽谷之中。逢山鑿洞,遇溝架橋,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起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如果把這些土石壘成高2米,寬3米的牆,可縱貫祖國南北,把廣州與哈爾濱連線起來。

  十餘年後,這項偉大的工程完工了,從那天起,便徹底改善了林州人民靠天等雨的惡劣生存環境,解決了7萬人和37萬頭家畜的吃水問題,54萬畝耕地得到灌溉,糧食畝產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7公斤。

  “紅旗渠”還有許多景點呢,青年洞、天下第一滑、天一線……

  啊!那一天的旅行讓我受益匪淺,它正是全國100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

  紅旗渠觀後感800字4

  我是一個河南人,是從小吃著紅旗渠的水長大的,聽著青年洞的故事懂事的。我深深的愛著我的故鄉。

  這個寒假,我真的來到紅旗渠了。在那次旅行中的我與記憶,我這一生都不會忘記。這可是我平生第一次來到世界級的旅遊勝地,我興奮至極。

  爬著一個個臺階,順著一處處欄杆。望著那碧綠的水,真是感慨萬千啊!水之上,則是險峻的,讓人望而生畏的絕壁。

  走了許久,來到了青年洞。望著刻著青年洞背後的山壁,顯然經過了歲月的衝涮,蘊含有古老滄桑之美。我們林縣人便是靠這個洞的開鑿而吃上水的,想到這兒心中不禁酸酸得。坐上游艇,穿上救生衣,開始進入青年洞。裡面燈光很廣,全是鐘乳石,加上燈光之美,可謂美輪美奐的洞景,讓我陶醉其中。

  裡面很潮溼,很陰冷。讓人感到蒼蒼涼涼的美,清爽而至的美。

  玩完水,接著就要遊山了。

  開始上一線天,臺階很陡,沒有欄杆,但兩面有山壁。寬窄只容得下一人。途中,我時不時抬頭向上看,在狹窄中有一條藍藍的縫隙,那便是天。啊!書中常說一線天,今日才領略其壯觀,這是在書本中體會不到的。

  上到半山腰,看到一處石碑用逮體字刻著山魂二字,有種莫名得雄偉湧上心頭,佔據我的心靈……

  上到頂峰,望著下面一條條冰道與綠綠的田野,讓人發抖。頓時我有種說不出的喜悅佔據我的心靈,我感到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惟妙惟肖。

  接著來到虎口崖、龍頭山……這是河南工人打造的世界奇蹟。在路上不斷看到稻草蓆,這就是以前工人們睡覺的草蓆。是他們的出生入死才有了我們今天大飽眼福的機會。我頓時對他們肅然起敬。沒有他們的付出,我們便吃不到水,我心內由衷的感謝他們。

  最後下山。我排著長長的隊伍,等待坐索道,這種感覺與等車沒什麼兩樣。坐上索道,心裡很緊張,總怕掉下去,很快便習慣了。

  又重新回到山腳,望著背後的崇山峻嶺,不禁有些捨不得,我輕輕的說:再見了……

  紅旗渠觀後感800字5

  今天,我和我的媽媽、姐姐和妹妹去安陽林縣紅旗渠玩,一路上我們在車裡又唱又笑的,很開心。

  到了那裡,叔叔把我們安排到了賓館裡休息,我們休息夠了,就在飯店裡吃飯,吃完晚飯,我們去了“紅旗渠”,那裡的空氣特別新鮮,我們在那裡玩裡一會,我們便下山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們又去了紅旗渠展館。在導遊的帶領下,我們走進展館,我第一眼就看到了一的模型,那個模型上有字,是“旱魔喋血”還有一個人捧著手,向上天求救,“下點雨吧!”看到這我明白了,當時這裡十年九旱,老百姓生活很苦。當地的人們為了解決乾旱,所以才建紅旗渠的,決定引漳入林,漳是山西的漳河,把漳河的水引到林縣。

  當時沒有先進的建造工具,要想建造紅旗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聽導遊講:為了徹底改變林縣乾旱缺水的面貌,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林縣人民於1960年2月11日,正直元宵佳節的黎明,從全縣15個公社的山莊窩鏡出發,自帶乾糧、行李,趕著馬車、推著小推車、拉著糧食、炊具、工具,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英雄氣概,胸懷愚公移山志,迎著朝陽,高舉紅旗,浩浩蕩蕩地趕向紅旗渠建設工地。

  我們又進了另一個展廳,那個展廳有一個個模型,是當時建紅旗渠的情形。我看到:那個時候,沒有吊車,修渠民工奮戰在懸崖峭壁上,他們腰上繫著繩子,手裡拿著鑿子,在峭壁上施工,非常危險和艱苦,看到這裡,我真替他們擔心,為他們捏一把汗。修渠民工不畏艱險,不怕困難,住山崖,宿蓆棚,沒有石灰自己燒,沒有水泥自己制,沒有炸藥自己造,沒有抬筐自己編,工具壞了自己修,糧食不夠吃上山挖野菜下河撈水草充飢,他們攝取最少的熱量,釋放出的是最大的能量。就是這樣,憑著一錘一釺一雙手,逢山鑿洞,遇溝架橋,修渠民工苦戰十年,在太行山上的懸崖峭壁上修成了高4.3米、寬8米、引水25個流量的人工天河——紅旗渠。

  紅旗渠全長:1500公里,削平山頭:1250座,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總投工:3470.20萬個,挖砌土石:1515.82萬立米,挖砌土石方:1516萬立方米。從這一組數字中,可以想象出,建渠的民工是多麼辛苦,他們付出了多少心血,我心中的升起了敬佩之情,更覺得震撼。

  離開了紅旗渠展館,但是我忘不了人們建紅旗渠的情形,更忘不了紅旗渠精神——紅旗渠精神傳萬代,太行山明珠耀神州。這是們河南的驕傲!

  紅旗渠觀後感800字6

  在交通運輸工程學上,老師講到紅旗渠,說是國際上的“世界第八大奇蹟”。第一次聽說紅旗渠,好奇心促使我上網蒐集了一下她的相關資料,然後還看了一下《紅旗渠》這部紀錄片,對紅旗渠有了一個大概的印象。

  修建時間:1960年2月——1969年7月,歷時十餘年。

  位置:山西省境內的平順縣石城鎮(B)——河南省林州市(B),以濁漳河水為源,在A設壩截流,經過太行山將漳河水引入。

  工程量數字化化:削平山頭1250座,架設渡槽151座,開鑿隧洞211個,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如把這些土石壘築成高2米,寬3米的牆,可縱貫祖國南北,把廣州與哈爾濱連線起來。

  人生活需要水,種田也需要水,林州市是很缺水的,正是出於老百姓生存的根本需要,林州市的廣大百姓有了引漳河水到林州的念頭。紀錄片的一開始,男的女的,推著獨輪車的,拿著錐子的扛著鐵鍬的,像一隻即將上前線的部隊浩浩蕩蕩地奔赴山區。以我的年齡沒有見過這種光景,看著這種場面一開始覺得很假,修一個溝渠至於這麼興奮,這麼大作文章嗎?接著,繼續往下看紀錄片。七十年代拍的紀錄片有它自身的一些特點,在觀看的過程中你就會體會到。不過有幾個片段讓我印象挺深:挖紅旗渠青年洞的場景,在技術不是很先進的情況下56天就將長橋建好了,壯漢們用繩子空懸在懸崖上試探鬆動的石頭,小學生們放學回家還去背幾塊石頭,最後在紅旗渠通水的日子男女老少樂開了懷。可以想象,在修紅旗渠的歲月了,年輕的壯漢掄大錘的聲音在山谷間此起彼伏;後方自己造炸藥的也是乾的熱火朝天;體力差的就留守給大家做飯送水。十多年了,紅旗渠及其支渠配套工程終於完工了。全體上下為了修通紅旗渠,擰成一股繩,這股繩真是結實啊。

  修紅旗渠的人都挺牛的。我覺得從紅旗渠中學到了東西。最重要的一點是,做事情的時候要靜下心來,認準了就去做。可是自己現在處於研一的階段,還很茫然,什麼都想嘗試一下,到頭來可能什麼都建不成。他們在修紅旗渠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大概的方案,也就是說在日常的生活學習中,我們不能只是低頭趕路,不去抬頭看路。一開始的時候並不要求路線非常精確,出發以後不斷前進只要方向對就行,具體的路線到時候在具體研究。另外一個就是執行力,有了一個念頭,有了計劃,接下來需要做的就是去做,並且堅持做下去。

  紅旗渠觀後感800字7

  最近看到很多去紅旗渠參觀的新聞及報道,讓我對此產生了很大的興趣,於是找了一些書籍,參觀了一些影片,網路了檢視關於紅旗渠精神的一些實質東西,讓我深受啟發。

  紅旗渠位於太行山區的河南省林州市,那裡有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被世人稱之為“人工天河”的紅旗渠。而紅旗渠是上世紀60年代林縣人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用甚為簡陋的工具,靠著每天6兩糧食,奮戰了10個春秋,建成了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當年的自然環境極其惡劣,不僅缺少機械裝置和技術水平,還有三年的自然災害也給林縣人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困難,缺衣少糧十分艱苦。就是在這樣極端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林縣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不畏艱險、不畏困難、團結合作、無私奉獻,用血淚和汗水澆灌出舉世聞名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創造歷史又一奇蹟。

  想到如此,我萬分感嘆,紅旗渠,已不是單純的一項水利工程,它已成為民族精神的一個象徵。紅旗渠精神是多麼的偉大,他們以獨立自主為立足點,以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為核心,以團結協作的集體主義精神為導向,既繼承和發展了中華民族勤勞堅韌的優良傳統,又體現了當代中國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我明白,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紅旗渠精神的根本;敢想敢幹、實事求是,是紅旗渠精神的靈魂;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紅旗渠精神的體現;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是紅旗渠精神的保證。紅旗渠的修建,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而且形成了一筆無價的精神財富,留給了人們無窮無盡的回味與思索。紅旗渠的建設實踐說明,只有為民執政,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使正確的決策變成現實。

  今天,我們己經邁入了21世紀,同20世紀60年代相比,各方面條件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變化是來之不易的,是前輩們歷盡艱辛,流血犧牲換來的。越是條件優越越不能忘記過去,越需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在當前社會生活中,一些不良風氣有所抬頭,貪圖享樂、鋪張浪費、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費,甚至損人以利己、損國家以利己的腐敗現象時有發生,嚴重破壞了社會風氣以及黨的形象,要想轉變這種不良風氣,就必須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學習和發揚紅旗渠精神。

  我將告誡自己,在以後的工作中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遵紀守法,廉潔奉公,腳踏實地,無私奉獻,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與時俱進, 勇於創新,以實際行動不斷把紅旗渠精神發揚光大,為現代化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紅旗渠觀後感800字8

  6月19日至22日,作為第二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專題培訓班的工作人員,我與參訓學員一起前往紅旗渠幹部學院進行了為期5天的學習,所見所想,感悟頗多。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啊!竟然“孕育”出人工天河紅旗渠,這是一群怎樣的人民啊!竟然重新安排了太行河山。

  很小的時候,我看過《難忘歲月——紅旗渠的故事》,當時就被裡面的人物事蹟深深打動。為了引來一渠水,人們耗時十年艱苦創業,生生劈開太行山,爆發出震驚中外的磅礴力量。

  這種力量與古代官府“徵用民力”的勞動是完全不一樣的。當時的.縣委完全可以不進行這項工程,中途遇阻也可以就此中斷。但縣委頂住壓力黨群一心,還是堅持將這項偉大事業進行到底。我認為,歸根結底是因為這是從群眾需要的角度出發:縣委修渠是為群眾,群眾修渠是為自己,這就使得整個紅旗渠煥發出不一樣的光輝,真正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這種“黨群一心”的感覺,我在觀摩紅旗渠紀念館、重走紅旗渠水長城、聆聽當年勞模吐露心聲、聽取“紅旗渠精神及其時代價值”講座、觀看話劇紀錄片時,一直貫穿心中。千百年,人民缺水生活苦,共產黨,帶領修渠徹底變。在修渠過程中,人民群眾表現出強大的創造力和凝聚力。黨員幹部更是立下錚錚誓言:“哪裡困難到哪裡去,怕死不當共產黨員”、“只要渠能修好,命我都可以不要”、“我要奉獻自己的全部去修渠,百死不悔!”他們的一言一行閃耀著偉大的人格光輝,令人動容——這一切逐漸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直到今天,我們進入林州市境內時,這種無形的力量還廣泛存在著,感染著每一位來到這裡的人。

  “禍兮福所倚。”當初的乾旱使林州人民橫下心來修成紅旗渠,雖然歷經千辛萬苦,但再也不受缺水之苦,還使一代人的思想得到了大解放,使整個縣的人建築水平變得高超,改革開放後“十萬大軍出太行”賺到很多錢。捫心自問,如果沒有黨的堅強領導,沒有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這一切可能實現嗎?山外經濟再發展,林州也許還在貧困的邊緣掙扎。“紅旗渠”,這個名字有很明顯的時代印記,但是紅旗似紅心,我們共產黨人不論何時何地,都是滿腔的為民之情。

  紅旗渠觀後感800字9

  藍天白雲做棉被,大地荒草當絨氈,高山為我放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當我懷著一顆崇敬的心邁入紅旗渠這片紅色土地上時,當年紅旗渠青年的豪邁與樂觀深深感染了我。

  紅旗渠懸掛在巍峨雄險的太行山懸崖絕壁之上,猶如人工天河。是勤勞勇敢的十萬林州人民,苦戰十個春秋,僅僅靠著一錘、一鏟、兩隻手,在太行山懸崖峭壁上修成了這全長1500公里的紅旗渠,從此結束了十年九旱、水貴如油的苦難歷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周圍雖是依山傍水,綠水青山但卻怎也不能吸引我們的目光,得不到寵幸,因為這裡厚重的歷史與改革奮鬥精神閃爍出無與倫比的光輝。

  沿著斗折蛇行的棧道,歷時一個小時之久,我們覓到了青年洞。這也是紅旗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修築在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它是紅旗渠水工、建築和自然景觀結合最為精妙的地段,也是紅旗渠建設最艱鉅的地段。它靠斷壁而鑿,從大山之中穿通而過,為我們展現出一幅雄壯的畫卷,將太行美景雄、險、奇、秀凝集於此,極目遠眺,盡收眼底。修建紅旗渠的過程,是林縣人民改變命運的過程,也是鍛造英雄的過程。為了修建紅旗渠,共有189名英雄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256人重傷致殘,他們用血肉之軀乃至生命的代價,譜寫了一曲又一曲英雄主義的壯歌。

  神炮手常銀虎,腰繫繩索,凌空作業,在崖壁上放炮爆破,他置生死於度外,一馬當先,排除瞎炮,清掃安全隱患;捨己救人的女英雄李改雲,當崖石就要坍塌的緊要關頭,她奮不顧身地推開自己的戰友,自己卻永遠失去了一條腿;鑿洞英雄王師存,為了鑿開曙光洞,不畏難險,七次塌方陷於洞中,九死一生,仍然不下火線。

  從前,蒼鷹笑傲一方長空,白鶴獨享一片蒼穹,長鯨逍遙滄海,猛鯊一海稱雄,還有猛虎雄霸一方,巨象乃陸之領主,後來呢,有了人們的開拓創新,種.種提升威力的武器出現了,這工具讓人們能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開天闢地,斷山截流,將些飛禽走獸收拾的俯首帖耳。這是開拓創新精神的威力。也是紅旗渠的威力。

  我們捫心自問,不禁慚愧悔恨。當呼吸著太行山新鮮的空氣時,我們似乎能聞到火藥爆炸的味道似乎能聽到那些偉大的革命者們打的號子,他們在說:青年去奮鬥吧!

  紅旗渠觀後感800字10

  20世紀60年代,在新中國成立後最難熬的困難時期,受太行山天然屏障所困的林縣人不甘命運安排,難而不懼,自力更生,靠雙手和雙肩,靠錘頭和鋼釺,硬是在太行山懸巖峭壁上鑿出了讓世界震驚的紅旗渠。

  林縣人民在修紅旗渠中形成的紅旗渠精神,像太行山一樣雄渾,厚實和堅韌。

  紅旗渠精神,是林縣人民的脾氣,是一種值得敬佩的民族之魂。我作為一名林州教育戰線工作者,應該怎樣去弘揚和學習紅旗渠精神呢?紅旗渠精神是什麼?是團結協作,是艱苦奮鬥,是自力更生,是自強不息。教書育人是教師的神聖職責。我要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用這種精神去激勵自己,把培養學生的能力和綜合素質作為出發點,用自己對紅旗渠精神的理解去影響學生。我生林州,長在林州,我親眼目睹了林州人民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巨大成就,我真正能理解林州人民戰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含義。我雖沒有經歷過修渠,但從小時起就時常能聽到有關修渠的故事,比如怎麼打洞,怎麼打天井,怎樣背沙輕巧一些,其中有一個大爺講到為了趕進度不落後,打洞時炮響以後,用人快跑的方式把洞裡的煙帶出來。過去自己只是單純的聽故事,今天再回想這些故事,我真為當時那些修渠人而感動。

  進入新世紀,太行富了,太行美了,但林州人民沒有迷失,沒有困惑,而是在一座座新的無形大山和屏障面前挖山不止,奮鬥不止。與時俱進,自強不息,這是新時代林州人民的脾氣,比太行山還倔,還犟,這也是新時代林州人民賦予紅旗渠精神的新的內涵。

  結合紅旗渠精神,我要立足本職工作,在我市正在進行的“珍愛生命線,重修紅旗渠”大會戰中,自覺對照差距,為林州的教育事業再添光彩。如今教育系統開展的“高效課堂”活動正在如火如荼進行中,“相信學生”,“給孩子們放手”“我的課堂我做主”,已成為師生的座右銘,我要再轉變觀念,積極向課改標兵學習,積極的深入學生了解學生,把備教材和備學生緊密聯絡起來,力爭實現高效課堂的目標“知識的超市,生命的狂歡”。

  開啟報紙,新華社長篇報道“守望紅旗渠精神家園的太行人”一文,寫出了我們紅旗渠人的骨氣,寫出了我們林州人踐行紅旗渠精神的決心。文中那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楊貴、任羊成、許存山、張福根、郭變花、李廣元、桑中生、萬福生等,他們只是百萬林州人民的代表,林州人民在山多土薄,交通閉塞的太行大山中,憑著難而不懼,富而不惑,自強不已,奮鬥不息的紅旗渠精神大力改革,積極發展,現在已經躍居全省前八強,我想,這就是我們林州人的倔犟吧。

  一個國家的真正財富,不僅在於擁有多少有形的物質財富,還在於擁有多少無形的精神力量。經濟的發達,可以使一個國家貼上強大的標籤,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讓一個國家扛得起偉大的字眼。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