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精選23篇)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
“天宮課堂”結合載人飛行任務,貫穿中國空間站建造和在軌運營系列化推出,由中國航天員擔任“太空教師”,以青少年為主要物件,採取天地協同互動方式開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精選23篇)供大家參考!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在學校的組織下,我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三課,這次授課與上一次一樣,繼續使用“天地對話”進行授課。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給我們上了一節生成有趣的物理課。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將繼續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3名航天員將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專案介紹,並與地面課堂進行互動交流。
一個小實驗不僅教給我們了物理知識還反映出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功。這份成功的背後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沒有他們艱苦奮鬥,克服重重困難、跨過道道險關,怎能從無到有發展起我國的航天事業呢?
我們相信,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下,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將為人類帶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2
伴隨著我們激動的心情,“天宮課堂”第三課定於10月12日15時45分開始,此次課堂繼續採取太空對話的方式進行。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將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將面向全球進行現場直播。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將繼續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3名航天員將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專案介紹,並與地面課堂進行互動交流(授課內容介紹附後),旨在傳播普及載人航天知識,激發廣大青少年對科學的興趣。
“天宮課堂”推出以來,已成功舉行了兩次太空授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在前期開展的授課內容徵集活動中,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青少年透過新聞媒體、“學習強國”平臺和載人航天工程官網踴躍建言獻策,不少好的創意設計脫穎而出,將在此次授課及後續活動中陸續進行展示。
觀看這次的天宮課堂,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知識,也讓我們在歡樂中學習。同時感受了中國的航天技術越來越先進,中國的航天員也越來越優秀,短短一節課,勾起了我對於航天知識的興趣,航天夢的種子也在我的心中埋下。航天員身上不畏艱險、勇於探索的精神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
探索永無止境,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向著目標不斷努力,不斷激發自己的潛能,未來為祖國貢獻一份力。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3
雖然疫情阻擋了我們上學的路,但阻擋不了我們熱愛科學的心。今天我看了《天宮課堂》,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似乎有訴不完的科學情懷。
在空間站裡,陳冬、劉洋、蔡旭哲等三名航天員為我們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實驗課。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個小時,但它拉近了我們與宇宙之間的距離。在這一個小時裡,我大飽眼福,不僅看清了失重狀態下飽和液體結晶的現象,瞭解了在空間站裡必須透過離心力才能使水油分,還知道了在微重力環境下水的表面張力會大顯神威。這一切讓我感受到了太空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最後,他們還為現場課堂的同學們解答了很多有關宇宙奧秘的問題,我多麼希望自己也是現場的一員能向他們請教!
我是一個熱愛科學的人,聽完這堂課更加激發了我探索宇宙奧秘的興趣,我深深的知道,要想探索宇宙奧秘,必須從小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我將不懈地努力奮鬥,去實現我的天宮夢。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4
我們的浩瀚星辰中,那一抹絢麗的中國紅是屬於中國人的浪漫!“寶貝別哭,媽媽去給你摘星星了!”是屬於母女之間獨有的溫情和愛意!“北京明白”“正常正常正常”隨著響徹神州大地的一聲宣告白、正常,是中國用獨有的美妙旋律,發出讓全體人民最安心的聲音!
古往今來,中國人的“飛天夢”從未斷絕。在2021年10月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開始中國迄今時間最長的載人飛行。夢想變為現實,中國再一次踏上了探索太空的征程。一次次不停的探索,一次次突破性的創新,一次次星辰大海的征程,都離不開一代代航天人的不懈拼搏、不畏艱難,都離不開祖國背後的強大支援,我深刻體會到生在新中國,長在國旗下的幸福與驕傲。何其有幸生於華夏,見證百年,見證夢想成真!
我們一起盼望著來年春暖花開時,英雄凱旋迴家日。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5
今天,老師組織我們觀看了天宮課堂,我懷著無比期待的心情去看天宮課堂,第一次近距離感受太空生活,心情特別激動。
首先,我看到他們喝水的時候,並不是用我們那種普通的杯子,而是用一個袋子,上面有一個吸管來喝水。我還發現他們不是剛開始就喝,而是先把水擠出來。水可以在空中漂浮,只要一張嘴就可以把漂浮在空中的水喝到肚子裡。我瞭解到是因為太空中沒有重力,所以東西才都漂浮起來。
隨後,他們利用水的張力,把水從水膜做成水球。給我們講解了凸透鏡成像實驗,讓我們懂得了凸透鏡成倒立的像原理。
透過這次天宮課堂的學習,我學會了很多的太空知識。他們勇於探索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佩!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將來也用自己的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做貢獻!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6
在王亞平老師的說明下我們知道了對於我們來說比較神秘的內部結構。哇,真的和我們的家裡一樣,裝備齊全,有冰箱,微波爐等各種廚房裝置。
好玩的是我們地球上再平常不過的動作,在太空卻與眾不同了,比如說我們在地球上喝水,只需在杯中倒水,到嘴邊喝幾口便成了,可是,在太空中宇航員喝水必需使用專用的袋子,要麼就把水倒出來,大張著嘴接,因為在無重力的情況下水是會往上流的。再比如,在地球上睡覺,躺在床上,兩眼一閉就可以呼呼大睡,但是在太空中,宇航員只能用睡袋來入眠,不然會到處亂飛。
那我們再想想,我們的宇航員平時在艙內是如何行走的呢?原來,在艙內,四周都裝滿了手把,用於宇航員走路的時候,用手去握住並慢慢移動,一步一個手把移動。
最後我想問同學們幾個問題:人在太空最多可以住多久?人在太空難受嗎?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7
今天老師說神舟十三號要在太空上與我們直播,我們都很開心。
在直播中先是介紹太空艙的結構和宇航員的休眠艙,然後又是太空中的小實驗,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製作一個大水球。
先是用一個放大鏡放到水裡面製作一個水膜,然後是用水袋往上擠水,把大水球變得很圓很圓,這樣就像一個凹凸鏡一樣,人在它的前面就是倒過來的。然後再往裡面擠一點空氣就變成了一正一反的兩個宇航員,非常神奇。再往裡面放一個泡騰片,泡騰片的泡沫不會出來,而是在大水球裡面沸騰,再來一些顏料就變成了五彩斑斕的大水球。
然後又是乒乓球實驗,同學們先是在地球上把乒乓球給放在水面上,乒乓球會浮起來。宇航員們在太空艙裡面把乒乓球放在水面上也可以浮起來,可是他們把乒乓球一往水裡按,乒乓球就浮在了水裡,這充分說明了地球與太空的差別,地球有重力,而太空中卻沒有重力。
看完這次直播我體會到了,一定要好好學習,做祖國的棟樑之材以後會創造出更多神奇的實驗。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8
我喜歡掛在“天宮”空間站的美麗奪目的中國結,它正對著鮮豔的五星紅旗。這樣的空間站是太空中最靚麗的風景線,也使我們倍感親切。
在太空裡要控制自己的身體以適應失重感,像一條魚兒一樣四處遊走。吃的飯菜原來是在地球上事先做好的。培育太空植物,是飛行任務中的一項重要工作。
在太空中,雖然不能像在地球上那樣衝熱水澡,但是洗臉洗頭髮都沒有問題。科研人員專門研製了分解洗髮液——不僅可以把頭髮洗得很乾淨,還十分節約水。空間站的水非常寶貴,所以要儘可能地節約用水。
在空間站睡覺就更有趣了。只要一個睡袋就可以,睡袋一般要求固定在艙壁上,但只要你願意,也可以睡在任何地方,比如睡在天花板上。
在空間站也有許多休閒活動,可以和家人打影片電話,可以從舷窗邊欣賞日落時美麗的地球,還可以進行晨練,晨練專案是中國傳統健身專案——太極拳。
最重要的也是最激動人心的就是出艙活動了。穿好“飛天”服,透過氣閘艙來到艙外,透過地面排程人員和艙內同伴的共同努力,成功地在艙外完成相關任務。
在太空也有許多喜事:種植的水稻抽穗了,迎來了太空快遞員,也迎來了新夥伴來進行工作交接。在太空駐留了三個月,很快就要告別“天宮”空間站返回地球了,想到很快就能見到地球上的親人,非常激動。
太空本身已經非常迷人,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每每出現帶有五星紅旗的一切,都愈發使每一位中華兒女倍感親切與自豪!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9
一堂“太空授課”,牽動了無數國人的心,如果說此前和過去的載人航天器我們更多地驕傲於宏觀上發射和執行回收的成功,那麼我們現在驕傲的是航天科技和實驗的細節上的生動美麗的展示,一堂太空課,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首先是對青少年科學探索精神的影響。航天科技能夠強國,能夠振國威,能夠帶來民族凝聚力,這話過去也許有些抽象,但是,面對天宮課堂一次次、一件件和一回回的科學演示,會由衷地感嘆航天科技的威力和先進,民族自豪感會油然而生,天宮課堂不僅給青少年演示了科學的原理和奇妙,更是最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契機。
其次是對全體國民的科學素養的影響。有趣的“太空授課”,讓平時有些枯燥的物理公式變得生動起來,看得見摸得著,一滴水珠中蘊含著幾多科學的原理,一次航天員稱重,蘊含了簡便的科技應用,不僅讓青少年興趣盎然,也讓成人觀眾更加喜歡科學,而航天科技並非是高高在上的空洞難解,航天科技最終是為生活科技化服務的,這對於培養國民的科學素養很有裨益。
第三是對航天科技改變生活的影響。航天科技中蘊含了諸多的民用科技,每一次航天科技的進步和發展,都會極大推動民用科技的發展,數字溫度表、幹吃麵、尿不溼、心臟泵和補充液體等等無不是航天科技的民用結晶,如今“太空蔬菜”已經廣泛栽培,服務於人類的生活,航天科技功不可沒。
第四是對趣味教育的影響。相信看了這一堂“太空授課”,即使很不願意學習科學知識的學生也會感覺到,原來科學可以這樣有趣,這樣生動,這樣實際,從水滴到失重的單擺運動,從陀螺的軸心運動規律到液體的張力和毛細現象等,如果在平時的教育活動中,能夠多些像“太空授課”這樣的趣味性、直觀性和生動性,將學習科學知識從枯燥到有趣,不但能夠激發更多的孩子投身於科技事業,更會在學習中獲得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總之,面對浩瀚的宇宙,我們都是學生,不能想當然,過去我們不少人以為航天員看天空一定是天空湛藍,透過這次“太空授課”我們知道了,航天員看到的太空是很亮的黑色天空,科學和科技永遠是一個國家立於不敗之地的法寶,航天科技不僅壯國威,更關係我們家庭和生活的科技化和幸福,中國夢腳踏實地,科技夢張力無限!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0
啟迪心智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的受眾主要是中小學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階段最寶貴的財富。課本中高度濃縮而又晦澀的知識往往學起來較為枯燥,而當被這些理論支撐的科學實驗,在孩子們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師”演示出來的那一刻,牛頓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題海里讓人停滯的知識之錨,因為它們全都活了起來。科普知識的活力會轉化為心智未開的少年求學途中的動力,到未來,可能會有一個或多個孩子為追尋當年的太空實驗而成為頗有建樹的科學家。
理解科學需要“儀式感”。除過那些無人不知的科學天才,沒有多少人天生對物理公式或數學推導有近乎純粹的興趣。就像科幻小說或電影的功用一般,“天宮課堂”就是一部現實中的科幻作品。《三體》三部曲的問世從感性的角度讓一代人擁抱科學,認識宇宙,“天宮課堂”則以科普教育為目的,用更理性的視角幫助青少年理解科學之美。
對外宣傳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開播面向全球,授課內容可根據新媒體平臺向全社會廣泛徵集,切實把科普教育這堂大課上出了“國際味”。能在國家空間站做“天宮課堂”的專案,無疑是我國科技軟實力的彰顯。用航天事業“夾帶私貨”,早已是世界強國們做廣告宣傳的高階玩法,例如俄羅斯就曾在索契冬奧會和世界盃期間將奧運聖火和足球帶上太空造勢。航天工業需舉國力以成,在太空裡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聞。我國打造獨一無二的“天宮課堂”品牌,象徵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又一里程碑時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儀式感”。把課堂搬上太空並非浮於表面的科學作秀和形式主義,而是因為它同科學本身的“神秘感”相互補,用一種說服力的方式,向每一個崇尚科學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驗證理想的契機。這樣的“儀式感”值得再多“億”點。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1
奮鬥是圓夢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試驗田”中勤懇耕耘,心有天地經緯、腳向浩瀚天宇,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艱苦奮鬥,在反覆試驗求索中砥礪前行,在精益求精攻關下追求卓越,敢闖難關、勇開新路。一個個航天員在嚴格系統全面的訓練中學經驗、強本領,飛天遨遊、出艙行走需要紮實的功底,需要他們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強健的體魄,寒來暑往的刻苦訓練讓他們擁有超強的意志力與自信心。為了偉大的航天事業,航天工作者與航天員,將艱辛與曲折作為事業發展的“階梯”,以志氣鍛造骨氣,以骨氣厚積底氣,在接續奮鬥中實現航天事業更高水平的創新與突破。
從“神一”的發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成果豐碩。在“追夢”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當然,前所未有的挑戰難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魯迅先生曾說:“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雙腳踏出來的,是一步一個腳印開拓出來的。從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發展中一以貫之的堅持,是推動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走前人沒走過的.路自然少不了彎路,闖前人沒闖過的關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為先驅,方能成為先鋒,唯有敢闖,才能闖出新天地,搶佔“新高地”。
偉大事業孕育著偉大精神。回望航天事業發展史,無論是“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還是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無論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全面建成,還是“嫦娥”奔月與“天問”探火,從大膽設想到成功實踐,無不彰顯著中國與時俱進的航天實力。中國的航天事業從艱難起步到艱辛跋涉再到取得輝煌業績,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國身影、中國足跡,在航天事業的發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這種精神與力量必將引領著14億中華兒女萬眾一心齊奮鬥,激盪起磅礴偉力,奮進新徵程,逐夢新時代。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2
載人航天是人類航天活動中系統最為複雜、難度、要求最嚴的'系統工程。按照空間站建造任務規劃,今明兩年將實施11次飛行任務,包括3次空間站艙段發射,4次貨運飛船以及4次載人飛船發射,於20xx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建成國家太空實驗室。之後,空間站將進入到應用與發展階段。
每次飛行任務都是一項“大工程”,背後凝聚著成千上萬人的心血智慧。為確保任務順利實施,各系統各單位全力備戰,以優異成績迎接未來。
巴丹吉林沙漠深處,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內燈火通明,人影綽綽,工作人員穿行在飛船箭體與測試儀器之間,日夜奔走忙碌。
航天事業被形容為“千人一發箭”,任何環節都事關成敗,誰都不能掉以輕心。作為中國航天員進出太空的航天母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一絲不苟的態度搭建安全的“登天梯”。
“數十人的吊裝團隊協同執行任務,每一步操作都不能出錯,吊裝對接誤差更是小而又小。每個產品只允許一次吊裝落位成功,沒有重來的機會,不能有絲毫閃失。吊裝對接火箭,一圈數十個螺栓要一次性全部對準連線。”基地工作人員石創峰承擔吊裝工作,為了做到既快又穩,他自創訓練方法,在吊鉤上繫著焊條,操作吊車從高空將其插入啤酒瓶口裡。練到最後,他和同事揮動笨重的吊車鐵臂,就像揮動自己的手臂一樣靈活自如。
飛行千萬條,安全第一條。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團隊把保護航天員生命安全作為底線,在神舟十三號發射、飛行、對接、停靠、返回等任務各階段,都準備了確保航天員安全的預案和舉措,還將首次啟用載人飛船應急救援任務模式,全力保證航天員安全往返天地間。
只有真正瞭解載人航天工程的起點在哪裡、道路在哪裡,才能從歷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前行。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3
偉大的事業孕育了偉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偉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頑強的意志和傑出的智慧,鑄就了載人航天精神。這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這些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遠平坦的。每個人,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挫折。我們必須要在挫折和困難中奮起。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別能戰鬥和特別能幹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
團結就是力量,是治國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試想,一個集體,如果內部不團結,還出現分歧的話,那這個集體會強大嗎?不止這樣,一些有圖搞破壞的人,在這個時候大力進攻,那損失更是不堪設想。
科學與人文並舉。從小,這一句老話就不斷地在我們的耳邊迴響: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但是,真正落實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認為,只要學會做人和文化知識就可以了,不用在學什麼科學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一個強大的國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身為祖國的“花朵”的我們,不但要做到科學與人文並舉,還要做到規範與個性共存!
艱苦的條件錘鍊了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的精神。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廣大航天工作者為了早日實現飛天之夢,不辭勞苦,日曬雨淋,克服了無數的困難,付出巨大的犧牲。嚴酷的挑戰鑄就了航天人特別能戰鬥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煥發了航天人特別能攻關的精神。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在學習上多下苦工,好好學習。在生活上、學習上,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縮,要知難而進,一往無前,敢於勝利。有的同學,在生活中遇到了一點點的挫折,就對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覺得世界上什麼都不是好的。於是,就自尋短見,恨離人世。要知道,這個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們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這美麗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無可改變的事實。就像航天人員要在嚴峻的環境中訓練一樣,那嚴峻的環境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那只有改變自己,去攻破這個難關。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點點的挫折而放棄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環境中、在艱苦中、在困難中成長,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學習上也是如此。學習靠的不是小聰明,而是刻苦。讀書要用功,持之以恆地刻苦學習、鑽研,這才是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的表現。
團結奮鬥培育了航天人奉獻的精神。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航天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廣大航天工作者不論前方後方,不計名利得失,履行職責,堅守崗位,形成了強大合力。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大集體中,都為了一個共同目標——保護集體,就應該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甘於奉賢,團結一心,共創輝煌。“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進的力量。有了這股力量,可以排除萬難,勇往向前,達到目標。大至世界全人類、國家,小至班集體、家庭,都要團結。
科學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象徵。身為21世紀青少年的我們,必須要學好科學,熱愛科學,使用科學。科學與人文都需要我們同時高高地舉起。一個規範的學生,更是祖國的需求,是未來成就大事的人。科學與人文並舉,規範與個性共存更是一句警惕學生的話語。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4
今天,爸爸帶我去看了中國貿易中心的航天展,我高興極了。
到了航天展的門口,我們買好票,向館內走去,這裡的門票真貴啊,就我和爸爸要208元。
我們先去看了各式各樣的航天火箭和飛行器的模型。有前蘇聯的“衛星號”、“東方號”、我國的“長征號”、美國的“土星5號”等。講解員介紹說,火箭是一種運載工具,是專門用來向太空發射東西用的。它裝上彈頭就是“導彈”;裝上人造衛星或飛船就是“運載火箭”;裝上空間探測器就可以進行科學實驗。我想,乖乖,這傢伙可真是個“神”,要是都裝上了“核彈頭”,這人類不就在一瞬間被它毀滅了嗎?這可是個“真神”呀!
火箭的發射是靠高壓氣體的“反衝”作用推動的。而高壓氣體的產生,是靠帶有燃料和助燃氧化劑的發動機點火燃燒生成的。它的發射能力,主要取決於發動機的“級數”,“級數”多的,就像一個一個的接力棒,這樣發射得就比較遠。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我們還參觀了長征一、二、三、四號的發射過程,看到了我國“太空第一人”楊利偉、“神六”飛行員費俊龍和聶海勝那為國爭光的驕人英姿;我還看到了航天員穿的航天服,除頭盔和膠皮手套外,整個航天服是用一種特殊的高強度滌綸製成,重10千克,航天員只需3分鐘就可穿戴整齊。講解員說:“航天服主要是航天員在出艙活動時穿的。在軌道飛行期間,航天員可以穿飛行制服或便裝,但在航天器發射和再入大氣層期間,必須穿一種特製的防護救生服。”透過觀看錄影,我還看到了航天員在飛船上吃東西的場面,那些食物好像都在空中漂浮著,航天員吃的時候一抓一抓,看起來真有意思。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5
今天我們在線上第二次觀看了天宮課堂,來自星空的知識,也讓我有了更多不同的感受。這五個實驗中,令我最深有感觸的便是第四個實驗太空拋物,在地球上的生活中,我們丟擲的物體會因受地球引力,也就是重力的作用,沿一種拋物線的方向下墜,而在太空失重的情況下,物體從手中丟擲後,會沿原有方向勻速直線運動,這也恰好與我們最近學習的物理,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相吻合,宇宙也因此,仍然保持它那一抹神奇色彩。
這次直播,還向我們展示了即將要與天和核心艙對接的“問天”和“夢天號”。中國人永遠不會停住他們向宇宙邁出的腳步,保持著那份獨有的浪漫,我也一定會在以後學習生活的道路上,有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決心和信心。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6
這學期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叫《千年夢圓在今朝》,從此遨遊太空的夢想就在我心裡悄悄的萌芽了。今天我們終於可以跟宇航員一起來一個“天”與“地”的交流了。
太空真是太奇妙了!三位宇航員帶我們做了許多有趣的實驗。有一滴水變冰球的實驗,有水滴搭橋樑的實驗,還有水油分離的實驗,其中我最喜歡的是水油分離的小實驗。
首先空間站的宇航員和地面上的同學們把裝滿水和油的瓶子搖晃,使水和油充分融合在一起。地球上因為有重力原因,水和油很快就可以分離開,但空間站沒有重力,一直是融合在一起的。接著,航天員用一根繩子拴住瓶子,以畫圓圈的形式進行搖晃。再接著見證奇蹟的時刻到來了,水和油在離心作用下實現了分離。看著神奇的一幕又一幕,我覺得科學是永無止境的。
雖然有很多的專業術語我還聽不明白,但是我也受益匪淺,探索太空任重道遠,這也激發了我對未來世界的求知慾。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7
今日下午,我們收看了激動人心、非比尋常的天宮課堂第二課。這節課是由離我們400公里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老師們來授課。
在課堂上,老師們在軌演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介紹核心艙高微重力、無容器實驗機櫃,還向我們展示了本次任務中開展的空間科學實驗進展。這次別樣的課堂,讓我瞭解到了許多高科技的實驗裝置、有趣的物理實驗現象。同時也讓我明白了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事業的不易與艱辛,無數的科學家嘔心瀝血才讓我們站到了世界載人航天發展事業的巔峰,在這裡我十分佩服我們的前輩們擁有如此頑強的意志和堅定的信念,長大以後,我一定要為祖國的發展事業奉獻出我自己的一份力量讓我們中華民族更上一個臺階。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8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舉世矚目,萬眾歡騰。從那時起,航天員成為我崇拜的物件,飛往浩瀚無際的太空成為我遠大的理想。
為了獲得更多的航天知識,12月13日,我和爸爸、弟弟一起來到會展中心參觀20xx飛天壯歌——中國首次太空漫步航天展。
我走在會展中心一號大廳的展廳裡,彷彿漫遊在航天世界中,航天員在飛船中所吃的食物令人驚訝,高29米的火箭更讓我大開眼界,航天服、各種衛星、嫦娥一號這些航天用具讓我開拓視野,增長見識。
透過這次參觀使我知道:這次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是我國3名航天員首次成功實施空間出艙活動和空間科學實驗。這是我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是我們建設新型國家取得的又一個標誌性成果,是華夏兒女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偉大壯舉。
我們是21世紀的接班人,雖然此時不能為航天事業做貢獻,但是我們應該做到遇到困難時航天精神是我們的指路燈;碰到挫折時航天精神為我們鼓勁。一次又一次的親身體驗讓我見證了這個道理。
記得有一次,爸爸讓我把奧數書的幾道奧數題目做完,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拿起奧數書跑回書房,認真地演算起來,可是途中遇到了“攔路虎”,我想了又想,實在想不出來,就跑到客廳問正在看報紙的爸爸,爸爸眉頭一皺,指了指在書房中橫掛的航天精神掛幅,掛幅醒目寫著: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於攀登。然後爸爸對我若有所思一笑。我恍然大悟,急忙跑回書房認真思考起來,我在草稿紙上算了又算,想了又想,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算出來了,一股成功的喜悅之情湧上心頭。這就是航天精神的力量,是它在鼓勵我,讓我知道堅持不懈才能嚐到成功的滋味。
東風在續飛天夢,神州大地慶神舟。作為祖國航天事業忠誠的支持者,我衷心祝福祖國航天事業一定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中國航天人一定繼續譜寫航天事業的壯麗篇章。而我則要站在新的起跑線上響亮地回答:21世紀的接班人也有能力接住祖國航天事業的接力棒!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9
蘇軾自覺“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辛棄疾深感“無窮宇宙,人是一粟太倉中”;王勃呼喊“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航天夢,是中國人骨子裡自古以來的浪漫情懷,也是這浪漫情懷讓一代代中國人去努力追夢。
“明月幾時有”是先人對宇宙的思考,“飛天敦煌”象徵著古人對天空的嚮往,古往今來中國人從未停止過追夢的腳步,而神舟系列“飛天成功”讓中國人的航天夢變成現實。當用天文望遠鏡觀測天空時,我時而對由密集的氣體和灰塵雲所形成的獵物星雲感到驚奇,時而對脫離原有執行軌道的宇宙流星飛快衝破大氣層感到驚懼。夜深人靜,浩渺星空,總想去一探究竟,當看到真正的航天人,我才懂得這些只是航天夢的起點。
航天夢的實現少不了航天人的付出,祖國需要什麼,他們就奉獻什麼,而支撐他們的動力就是強烈的愛國情懷。“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曾說過:“我們的科研人員愛國是一貫的,是有光榮傳統的!”“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孫家棟,是我國探月工程、北斗導航工程首任總設計師,年過古稀依然堅守在航天第一線……
正是有著將個人與國家命運緊緊結合的老一輩航天人,我國的航天事業才能有今天的成就。他們讓我們感受到一代代航天人所傳遞的航天精神:愛國為先,堅守夢想!
“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航天夢要有強大的航天精神作為支撐,航天精神並不是簡單探索宇宙的夢想,是航天人肩負崇高的責任感、懷揣永不退縮的勇氣,無怨無悔堅守和奉獻。錢學森、孫家棟、楊利偉……這一個個閃亮的名字無不在為我們踐行著航天精神,帶領著我們去追尋我們的航天夢。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我想駕著小小飛船,撿拾宇宙中細碎的星光,在每一個溫柔的夜晚,拼湊成溫暖的光,進入夢鄉。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20
今天,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厚英爺爺來給我們做了題為《孩子們,你們想當航天員嗎?》的講座。
在張爺爺的講座中,包含了很多的航天知識。以及我國為什麼要發展載人航天、當前國際上發展載人航天的情況,載人航天的科學研究。
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是中國航天科學家的那種精神。他們不知經過了多少個日夜研製出可以保溫,可以將二氧化碳變為空氣航天服。不知經過多少個日夜,想出、並實施在飛船上的數個逃生手段。不知經歷了多少個日夜研製出了可以製作“太空水”的機器。並且,舊書按時飛船飛上天后,他們也會夜以繼日的在電腦螢幕前觀察者飛船的動態。
在張厚英爺爺的講座中,讓我最激動的就是張厚英爺爺說:中國的太空站會成立,它的壽命是10~15年,那時,美國的太空站已經報廢,太空中唯一的太空站就是我們國家的,並且,到那時候,還會有人上去居住。而且,我們中國接受來自各個國家的航天科學家來透過太空站來研究宇宙,這真是體現了我們中國人的大度。
現在的中國,航天科技已經非常強大了,他已經成為了世界上能發射載人飛船的三個國家之一了。現在的中國,幾乎每年都要發射一艘飛船。
在聽了張厚英爺爺的這次講座後,我也想成為一名航天員或者航空科學家,因為那可以為我們的祖國增光添彩!這次的講座,讓我在心中默默下了這個決心。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21
航天技術一直是中國近些年一直要攻破的一個重要能力,現在的中國北斗衛星就是我國展現實力的一個重要的契機。由於近些年跟美國的貿易戰使得美國對我國的一些GPS導航系統進行了一些限制,所以我國重新啟用了我們北斗衛星的導航系統,而且我們的技術還對外進行服務,所以很多國家非常喜歡我們國家的一些導航服務。
從這件事情就能看出來一個國家想要發展他的國家實力,提升全球的重要地位,航天航空技術是必不可免的一種行為。從正面的意義上來看,研究航天航空技術不僅可以發揮出國家的硬食麵的實力,也能夠對外太空進行更深刻的研究,明白外太空之外的東西以及研究世界和宇宙的奧秘。從反面的意義上來看,如果一個國家沒有航天航空力量,那麼它就沒有制空權,也沒有全球定位和監控的能力,那麼這個國家就不可能繁榮富強起來。
未來的航空航空技術肯定是隨著不斷的進步而提高我們的研究能力。如今我們對於外太空的探索其實是一種未知的,雖然我們有很多的技術能夠達到月球達到火星,但是我們載人航天的技術人員不能夠實現到達火星的能力。而對於更遙遠的外太空更是觸不可及的一個存在,所以我們只能夠透過望遠鏡來對太空進行探索,而不能實際的進行發掘。
如果未來的技術能夠支援人類遙遠的太空航行,那麼為未來我們人類將有可能進行太空的移民,或者發現更多的太空能量。所以研究航天技術是每個國家都夢寐以求,也是必須要研究的一個重要專案。但是有的人研究航天技術是未來去統治地球,有的人研究航天技術是為了發現眼淚最終的奧秘,所以出發點的好壞決定了這個技術的成長空間,而中國的出發點永遠都是放眼全球,展望太空的,所以中國的技術才能在這些年發展的越來越好。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22
人們看到鳥兒它在天空中飛翔,我們人類也想在雲霧繚繞之間,觀賞世界各地壯美的山河,聰明的人們便發明了飛機,人類終於可以在天空中鳥瞰世界各地。但人類並不滿足於現狀,有了更加宏偉的計劃,要去發現太空,瞭解太空,認識太空。於是設計師,科學家們齊心協力建造出了航天飛船。
看著電視上,網路中一張張浩瀚的宇宙的圖片,美麗的星空。長大後當一名航天員的夢想油然而生。幻想著,有一天,我也能坐在航天飛船上,為祖國完成航天任務,這該是多麼光榮,多麼開心的事啊!
在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相信每個中國人一定會記得。在10月19時58分,在酒泉衛星發生基地,中國首個載人飛船“神舟五號”順利發射,此時此刻,在場的人們沸騰了;在電視機的人們沸騰了;全中國,沸騰了!
令人振奮的還有在9月25日21時10分,同樣在酒泉衛星發射基地,“神舟七號”順利升空,但這次的任務與以往的都不同,宇航員首次要離開航天飛船,在宇宙中步行,當宇航員翟志剛離開船艙,在太空中揮起五星紅旗時,注視著他們的工作人員,群眾的吶喊聲、歡呼聲、鼓掌聲……譜寫成一首激動人心的歌曲,交織成一幅令人心潮澎湃的藝術作品。
每一個“首次”,都令我,令我們激動不已,熱血沸騰,使我的夢想之火越來越猛烈。
中國,在六十年的發展中,有了導彈,核武器,有了人造衛星,載人飛船,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能在太空漫步的國家。有了這一切一切,都是因為我們有一個繁榮昌盛的祖國。
雖然,我們與歐洲的各個航天發達國家相比,這不算什麼。但是,我們這些少年的奮鬥目標,就是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增磚添瓦,我們承載著祖國,對我們的期望,我們一定會奮發圖強,越飛越高。
“少年強那中國一定也很棒,吸收五千年的磁場,有傳說中的神奇和積蓄的鋒芒,一根傲骨無法隱藏神的智慧的力量……”
關於2022年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23
航天科技一直是任何國家都必須重視的一個新興領域妹,她對我們探索太空以及探索未知領域有著很重要的作用。在如今這個社會上,制空權已經變得非常的普及了,那麼還更深層次的就是宇宙太空的權利。比如說美國這個強大的國家,他們率先登陸月球,然後他就聯合其他的國家在月球上面劃分區域,說誰佔領誰就在將來擁有采礦的權利,所以我們的航天技術也不能落後,否則的話在未來的100年內我們將會逐步的落後,所以航天技術以及航天的愛好將是我們新一代顏最重要的一個方向。
第一次接觸航天方面的知識是在幼兒園大班。那一天,老師把一張報紙貼到了牆上,那上面有一艘火箭——其實是神舟六號,還有兩個人——其實是費俊龍和聶海勝。聽到老師繪聲繪色地講解,我弄明白了個大概,心裡覺得自豪。突然,我發現——居然沒有一名女性。當時我就想:要是我能當中國的第一名女宇航員,該有多好呀!從那時開始,我便懷揣著這樣一份夢想,上了小學。我曾經很自豪地跟班上的一位同學說,我將來會成為中國的第一位女宇航員,他聽了,流露出羨慕的眼神。那時的我自豪極了,覺得當一名宇航員太簡單了!三年級,我逐漸瞭解了一些有關航天方面的知識,這才知道,當一名航天員不是那麼簡單的,不僅要有學問,要有好的身體,也要有好的心理素質——其實當時我並不明白到底什麼是心理素質,只是模糊地覺得是身體好的一部份罷了。
雖然我知道我想成為一名航天航空員已經不太現實了,但是我可以在地下為他們工作,比如說地勤服務以及研究。我們可以在地上研究一些更加安全更加高效的航天飛船或者航天器材,也可以在地下的指揮中心,中間空宇航員的一局動,看看他們的生命體徵以及各類的資訊保安技術等。所以說,為了我能夠實現這個夢想,我現在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去參加一些科技展。為的了就是能夠更多的瞭解這方面的知識,為我將來的夢想做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