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精選6篇)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
一、調研報告的核心是什麼
調研報告的核心是實事求是地反映和分析客觀事實。調研報告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調查,二是研究。調查,應該深入實際,準確地反映客觀事實,不憑主觀想象,按事物的本來面目瞭解事物,詳細地鑽研材料。研究,即在掌握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認真分析,透徹地揭示事物的本質。至於對策,調研報告中可以提出一些看法,但不是主要的。因為,對策的制定是一個深入的、複雜的、綜合的研究過程,調研報告提出的對策是否被採納,能否上升到政策,應該經過政策預評估。
二、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精選6篇)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裡,我們使用報告的情況越來越多,多數報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發生後撰寫的。一聽到寫報告就拖延症懶癌齊復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精選6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1
為落實“生態文明建設”專案,我們對該專案進行了調查,以下是本次的調查報告:
第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改善城鄉環境,建設生態家園
1、開展生態示範建立工作。從2006年開始,縣逐步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以生態示範為載體的建立工作,推進環境綜合整治。自去年以來,編制了覆蓋全縣13.15萬農村人口的59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專案,涉及整治專案資金1.6億元,爭取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專案資金50萬元。透過多年的建立,我縣已逐步實現了生態建立以點帶面的發展。
2、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在建設生態宜居和內涵方面,縣創新經營城市理念,圍繞建設“創業、宜居、平安、生態、幸福“為目標,充分利用區位優勢,按照“三江六岸、山水特色”的生態型、現代化中等城市現代化城市,努力提高城市品位目標要求,不斷提高城鎮化水平,目前正在實施的百里綠色長廊專案和月亮灣建設專案是推進創特色、鑄品牌、成“一極”,建設“風景獨好”新的重要舉措。以百里“綠色長廊”建設為主線,與全縣特別是兩岸的經濟社會發展相融合:透過“綠色長廊”建設,依託兩岸的生態資源,把沿線的一產、二產和三產有機結合起來,透過發展沿線的休閒觀光農業、建設特色工業基地、進行鎮和村莊整治、建設國家溼地公園等專案,使百里綠色長廊沿線成為我縣紅色旅遊、休閒旅遊、生態旅遊的基地。在建設過程中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在調研、謀劃、爭資爭項、規劃設計等工作中,提出了很多高屋建瓴的工作理念、思路以及措施辦法,百里綠色生態長廊工程建設指揮部在縣委、縣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各成員單位的積極配合下支援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將不斷提高城市品位,人居環境躍上新水平。
3、開展“三治”活動。縣從2011年12月開始,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一場“治髒、治亂、治堵”三治整治活動攻堅戰,重點清理城鎮周邊的垃圾死角等場所,整治亂搭亂擺亂放和清理垃圾廣告,全面打造一個乾淨有序、整潔優美的人居環境。
(二)注重科學發展,壯大生態經濟
1、發展生態林業,構建“生態”。植樹造林及“一大四小”工程曾獲省級表彰,曾獲“國家油茶產業發展重點縣”和“中國宜居宜業典範縣”稱號。近年來,縣圍繞保護與發展的主題,全力打造農林產業基地,科學發展生態林業,森林資源持續增長,生態環境不斷改善,現代林業建設成效顯著。去冬今春,我縣完成造林綠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設新造林面積3.97496萬畝,其中工程造林15906畝、社會造林17843.6畝、封山育林6000畝。提升打造瑞贛高速精品段綠化10公里,抓好了206國道13.737公里通道林帶的補植補造工作,補植面積1059.5畝。全新打造周田“兩新”綠化100畝,栽植香樟、杜英全冠大苗6000多株。去年11月份,經省檢查驗收組核查,合格面積核實率在95%以上。實施了中幼林撫育專案13000畝、長防林封山育林專案6000畝、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後續產業工業原料林專案5000畝,向上提報了2012年中幼林撫育專案14000畝、林業重點工程專案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各5萬畝。
2、構建旅遊網絡,發展生態旅遊。近年來,縣確立了以景區為龍頭的旅遊發展戰略,透過實施“旅遊旺縣”戰略,充分發揮區位、交通、資源等歷史人文資源優勢,創新機制,著力打造特色品牌。現在重點推進生態長廊旅遊區、地貌觀光旅遊開發區、溫泉旅遊度假區三大旅遊專案建設。透過大手筆、大專案,逐步做大做強生態旅遊經濟,打造旅遊強縣。
3、強化可持續發展理念,推進生態工業發展。縣透過抓技改、建園區,推進生態工業發展。
一是嚴格執行產業發展規劃。工業園區今年完成了《省氟鹽化工產業發展規劃》和《臺商創業基地產業發展規劃》,並以兩個規劃為依據,實施分類管理,提升綠化低碳發展水平。
二是制定《生態園區規劃》。今年初,工業園區聘請省公司諮詢公司對工業園區進行了生態園區規劃編制,將“兩基地一小區”納入了生態園區規劃範圍。
三是全面落實環保“三同時”制度。嚴把“生態”入口關,嚴格專案規劃環評,尊重專家意見。
四是大力提高園區綠化水平,近兩年投入資金500餘萬元,對省氟鹽化工產業基地九二大道、工業園工業大道、南北大道、臺商創業基地沿江路進行了重點美化綠化,建成以錦順達公司為代表的花園式工廠5家。
(三)強化監管力度,保障生態建設
1、切實抓好汙染減排工作。一是嚴把建設專案環保審批和驗收關。二是將減排任務分解到排汙單位。三是抓好節能減排;四是嚴格環保執法。五是加快汙水處理廠的建設。
2、嚴厲打擊企業違法排汙行為。一是按照環保部的部署,加強對“十五小”、“新五小”企業的整治。二是抓好礦山治理整頓工作,全面整治礦業開發秩序。三是抓好排汙企業的監督檢查力度,嚴查企業不正常使用汙染物處理設施、超標排放汙染物等情況。四是加強對國控企業的監管,確保監管工作切實到位。五是抓好飲用水源保護工作,確保了飲用水源水質量100%達標。
3、加強環境監測。一是切實抓好縣內大中型企業汙染源全年的常規監測工作。二是認真做好汙染投訴的監測調查取證工作。三是認真做好環境監督監測工作。
第二、存在的問題
(一)輿論引導還不夠強勢
一是沒有形成主流的文化輿論導向。幹部群眾沒有充分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二是宣傳沒有突出重點,缺乏針對性。三是沒有充分利用好各種紀念日或活動日,運用電視、報刊等媒體進行綠色消費、生態城市等科普知識的宣傳。
(二)生態經濟還比較落後
生態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程度還比較低;品牌可持續保護和發展的意識亟待增強。生態工業方面,生態工業關鍵技術創新不足;節能工作剛剛起步,但宣傳不夠,未引起企業足夠重視;大多數企業規模小,力量薄弱,產品檔次低,單位產品能耗高,節能改造心有餘力不足;生態旅遊方面,仍然存在旅遊新專案開發建設進展緩慢的問題;現有的、溫泉、地貌觀光旅遊區由於投入不足,景區的檔次和品位都不高;而景區周邊村民關係太複雜,又直接影響到投資者的投資信心。
(三)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還須加強
一是髒、亂、差的環境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現在廁所簡陋、人畜共處、柴草亂垛、垃圾汙水隨意排倒是當前縣農村的四大“頑疾”。
二是清潔能源還未全面推廣使用。近年來,縣雖然建成沼氣池幾千個,在這項能源的開發上,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在推廣使用時,卻受到了資金、技術、服務等條件的限制,這一清潔能源並未在農村全面推廣使用。
三是農民作為生態文明村、省衛生村建設的主體意識不強。許多農民對於生態建立工作不理解,認識不到位,參與熱情不高,行動遲緩。
(四)工業汙染治理任務艱鉅
從總體上看,目前縣仍以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為主,資源能源消耗量大,汙染物排放總量較大。工業汙染源中以工業廢水汙染為主,而廢水中以工業園區汙染較突出。汙染物排放總量不斷增加,汙染治理進展較慢,重點汙染行業、重點汙染源企業雖經限期治理,但仍存在結構性汙染重,排汙總量大、治汙欠帳多的問題。企業生產力不斷增加,汙染物排放總量增加,汙染治理相對滯後。由於小規模,零散選礦點多,選礦工具落後,環保設施不健全,礦山汙染問題仍然較為突出。
(五)執法能力和力度亟待強化
縣環保執法力量不足,環境監察、監測裝置相對落後,專業人員較少,離環保規範化建設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未能滿足新形勢的要求,環境管理能力跟不上經濟發展的要求,環境管理能力仍然薄弱。
第三、幾點意見和建議
(一)切實加強工作領導
一要建立強有力的領導機構。縣裡要形成“縣委負總責,政府負實責,職能部門具體抓,相關部門協同抓,人大、政協督促抓”的工作格局;鄉(鎮)也應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
二要建立工作責任考核制。要倡導“保住青山綠水也是政績”的政績觀,把生態建設和保護成效納入幹部考核評價體系之中。縣委要制定全縣建設生態文明的目標量化考核內容和辦法,納入黨建工作之列,每年對鄉(鎮)進行嚴格考核,並將考核結果作為推薦選拔使用幹部的重要依據。
三要強化資金保障。按照生態縣建設規劃,設立專項引導資金,建立健全有效引導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財政政策,完善“政府主導、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
(二)建立健全管理體制
一是制定規章條例,確保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工作步入規範有序的法制化軌道。
二是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對生態資源進行統一管理、排程、調劑。
三是深化林權制度改革,按照“林農得實惠、生態受保護”的要求抓好林改,最廣泛地動員林農投資投勞育好山、護好山、開發好山。
四是充分發揮人大監督、政協參政議政的職能作用,建立起權力監督、行政監督、媒體監督與社會監督“四位一體”的監督體系。
(三)構築生態經濟格局
一是突出資源培育,發展生態林業。透過產權明晰的林改工作,加快林業結構的調整,加大經濟林和林木資源的精深加工利用,減少資源消耗,凸現林業生態效益;
二是突出綠色食品開發,發展生態農業。結合主導產業、區域特色產業,依託現有農業龍頭企業和安全食品基地等載體,本著因地制宜、相對集中、規模經營、提高品質的原則,抓好標準化生產示範區建設。促進農產品的就地加工和轉化,形成“閉合”式生態產業鏈。著力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實力較強的農業產業基地。
三是突出生態保護,發展生態工業。按照新型工業化的要求,不斷改進工業生產模式,大力推廣節能降耗、汙染較小的清潔生產工藝,逐步改造和淘汰技術落後、汙染嚴重的的工業裝置,最大限度降低工業汙染和原材料消耗。凡新上專案均要進行嚴格的“環評”,對生態環境可能造成嚴重汙染的,必須堅決“砍”掉,始終把可持續發展貫穿於發展工業的全過程。
四是突出資源整合,發展生態旅遊。加快推進建立5A風景區、地貌觀光旅遊開發區、溫泉旅遊度假區和重點景區的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注重生態保護與自然景觀的協調,強化包裝宣傳,規範經營管理,促進生態旅遊的健康發展。
(四)建立良好生態環境
一是繼續強化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組織開展以畜禽糞便汙染、化肥農藥汙染、農村改廁等為主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全力推進新農村建設程序。
二是開展生態示範鎮建立活動。藉助建立推進城鎮建設,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推動城鎮美化、綠化、淨化等公用工程建設,改善城鎮環境“髒、亂、差”現象。同時著力實施一批重點生態工程,建設藍天、碧水、綠地工程,營造良好生態環境。
三是形成科學的區域開發格局。根據懷集縣資源稟賦和環境承載能力,進一步明確最佳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的區域定位,形成功能定位清晰、發展導向明確、開發秩序規範、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科學區域開發新格局。
(五)強化生態文明意識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廣闢宣傳陣地和渠道,培養全民的生態道德,樹立強烈的生態責任感,讓推進生態文明成為社會的主流意識。
二是動員全社會廣泛參與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大力開展以“綠色企業”、“綠色家園”、“綠色學校”等為主線的綠色系列建立活動。
三是引導群眾樹立生態化的生活方式,綠色消費,適度消費,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消耗和環境破壞。
四是保障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知情權、決策權和監督權,開展獎勵環保違法舉報人活動。
五是發揮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群團組織作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和動員工作。
六是大力推進環境保護民間組織和環保志願者隊伍的發展,在環境日、地球日、保護母親河等紀念活動中發揮引導者和主力軍的作用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2
今年初,縣委、縣政府提出用4至6年時間實現建立國家級生態縣的目標,並將生態文明村建設作為建立生態縣的基礎性工程來實施。為了促進生態文明村建設,縣政協課題組就此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生態文明村建設的初步成果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一年來,我縣生態文明村建設,緊緊圍繞“生態環境優美、城鄉結構合理、經濟實力增強、人民富裕安康、社會全面進步”的目標,紮實、有序推進,取得了初步成果。
一是全縣54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村建設逐步推開,農村生態環境明顯改觀,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各鎮村以改善鎮容村貌為突破口,積極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東邵渠、高嶺等鎮大力實施生態恢復工程,對廢棄礦坑進行整治,恢復植被和地貌。高嶺鎮完成生態林撫育2500畝,並對10000畝綠色速生豐產林進行科學補植,改善了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各鄉鎮加快了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溪翁莊鎮“兩水”工程進展順利,日處理汙水2500噸的汙水處理廠和日供水5000噸的供水廠主體工程完工,年內將投入使用。西田各莊、十里堡等鎮各村透過改水改廁,推廣使用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有效地解決了汙水亂排放和環境汙染等問題。全縣生態文明試點村之一的白道峪村,投資200萬元硬化村路,栽植花草,營造生態景觀林;投資53萬元,改造飲水工程,讓全村群眾飲用上乾淨水,部分村民開始以太陽能、沼氣作為主要生活能源,村容村貌和生態環境得到了顯著改善。透過環境綜合整治,一些村莊呈現出綠樹掩映、環境幽雅、空氣清新的生態新景象。
二是農村生態經濟有了初步發展,主導產業已現端倪,湧現出一批生態經濟示範村。各鎮村結合本地實際,大力發展生態產業,一批村級專業化農產品基地初具規模。巨各莊鎮蔡家窪村投資xx萬元,建起佔地500畝的巨龍生態觀光園,栽植10餘種水果,是全市屈指可數的高標準綠色生態園區之一。它安排了300多人就業,人均可增收500元,成為名副其實的“致富園”。
三是農村生態文化建設逐步推進,人們生態意識有所增強。縣委、縣政府啟動了“生態縣建設百村行”活動,透過普及生態知識、科技知識,為建立國家級生態縣和生態文明村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各鄉鎮普遍開展了“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生態知識進農家”、“建立生態文明戶”等活動,大力倡導生態文明和綠色消費。溪翁莊鎮石馬峪村興起“環保大集”,全村男女老少人人撿拾白色垃圾,不僅有效地改善了村莊環境,而且增強了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馮家峪鎮與北京崇陽光田裝置有限公司合作,共投資147萬元,完成了4個行政村、21個自然村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全鎮有線電視覆蓋率達到100%。隨著有線電視入網、村級健身公園、文化廣場和文化活動室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農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較大變化,生態環境意識逐漸深入人心。
二、生態文明村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環境綜合治理任務依然艱鉅
從整體看,由於落後的經濟狀況和傳統生活方式的`長期影響,我縣大部分農民生態意識薄弱,農村髒、亂、差的環境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廁所簡陋、人畜共處、柴草亂垛、垃圾汙水隨意排倒堪稱當前農村的四大“頑疾”。如廁所多屬地坑式,無任何保潔措施,尤其夏季,不僅氣味難聞,而且成為蒼蠅的主要滋生地,加之糞便無專人管理,滲入地下,易造成地下水源的汙染。近年來,我縣農村養殖業發展很快,成為山區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專案。但個別村因場地有限,人的生活區和家畜家禽飼養區未能做到嚴格分離,人畜共處易造成各種傳染病的發生。儘管一些村對垃圾進行處理,但因工藝和設施簡陋,只是就地、異地填埋,並沒有從根本上杜絕垃圾對環境的汙染。此外,我縣早已提出農業生產禁止施用化肥,但至今未能禁絕,化肥施用在部分地區還相當普遍,影響了區域環境質量。
(二)因盜採鐵礦造成的植被恢復難度較大
我縣北部山區鐵礦資源較為豐富。近兩年來,一些人把盜採鐵礦石作為“致富”門路。儘管縣委、縣政府和有關部門、鄉鎮進行了有效治理和打擊,但盜採盜運現象沒有根本杜絕,庫北某鎮僅6個村就因盜採留下18個廢棄礦坑。盜採造成礦產資源大量流失,而且對地表、植被造成破壞,惡化了當地的自然環境。要恢復原來的地貌、植被,需要幾年乃至幾十年的時間,並要投入大筆資金。高嶺鎮為治理廢棄礦坑,已投入300多萬元。此外,由於採礦區多在密雲水庫上游,盜採盜運鐵礦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將會影響密雲水庫的水質,給密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造成負面影響。
(三)農村生態經濟尚未形成強勢
農村生態經濟只是剛剛起步。儘管大部分村在經濟結構調整中已分別確定了種植業、畜牧養殖業、林果業和水產養殖等主導產業,但尚未形成商品優勢和規模效益。近年來,雖然出現了“西白蓮峪柴雞蛋”、“生茂鮮菇”、“密水鮮魚”、“密雲甘慄”等一批知名生態品牌產品,但無論是在首都還是在外埠,其市場份額的佔有率都不高,有人曾形象地說,密雲的農產品是“吃什麼都有,賣什麼都無”,因而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不高,農民還不能依託主導產業增收致富。作為農村二、三產業的主打專案山區民俗旅遊業也是如此。我縣自1994年在京郊率先開發民俗旅遊,經過XX年發展,已建成民俗旅遊村35個,民俗旅遊戶1500多個,從業人員近萬人。但近年來由於宣傳攻勢減弱,扶持力度不夠,規範管理缺位,加上自身基礎薄弱,民俗旅遊內容單調,客源嚴重不足。據瞭解,目前,全縣民俗旅遊戶還剩下800多戶,減少了近50%,作為山區農民致富主導產業的民俗旅遊業形勢比較嚴峻。
(四)農村清潔能源還未全面推廣使用
全縣90%以上農村仍以煤、柴作為主要能源,品種單一,成本較高,加之農民用能裝置落後,既浪費資源,又汙染環境。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中期,我縣就在農村推廣沼氣清潔能源使用,當時共建成沼氣池7000多個,其中絕大多數為戶用沼氣池,但由於缺乏規劃和扶持力度,使沼氣等清潔能源在農村推廣使用後繼乏力。據有關部門調查瞭解,目前,我縣使用沼氣等清潔能源的農戶僅有XX多戶,僅佔全縣農村總戶數的5%,和先進地區相比,我縣推廣使用清潔能源的政策和扶持力度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來,縣政府能源辦在西田各莊鎮白道峪等村推廣沼氣和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使用,取得了一定的經驗,但全面推廣則受到資金和服務管理體制的兩大限制。在鎮一級,能源開發和推廣工作,有的是部門代管、兼管,有的則根本沒人管,缺乏明確的責任主體,也就缺乏工作的原動力。而在一些經濟發展薄弱村,由於受經濟狀況的影響,村幹部和群眾的積極性普遍不高,清潔能源的推廣舉步維艱。
(五)一些措施缺乏過硬的制度保障
生態文明村建設拉開序幕以後,各鄉鎮和部分村根據環境整治的需要,相繼出臺了一些措施。有的鄉鎮購置了地埋式垃圾箱和垃圾清運車,組建了垃圾清運隊伍,但因缺乏過硬的制度保障,能否堅持持久,令人擔憂。因為,我縣有的鄉鎮方圓二、三百平方公里,行政村多達二、三十個,自然村近百個,且許多村地處深山區,交通不便,採取垃圾“村集、鄉運、縣處理”方法,不僅難度大,而且成本高,要做到全縣340多個行政村的垃圾日日清、處處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六)農民作為生態文明村建設的主體意識不強
生態文明村建設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廣大農民的參與意識、參與熱情和參與行動,農民應成為生態文明村建設的主體。但是,我們在調查走訪中發現,許多農民對於生態文明村建設這樣一個對自己生產、生活和行為方式將產生積極影響的重要舉措不理解,認識不到位,參與熱情不高,行動遲緩。例如,一些村在農民中推廣“三格式無害化汙水衝式廁所”,當地鎮政府、村委會和縣推广部門都給予了資金補助和物資支援,每戶農民只需投入100元、200元即可,但有的農民就是不幹,認為“既然政府為我辦事,就得替我出錢”。甚至在自家改廁當中,還要政府為自己的勞動付工錢。
三、關於生態文明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制定嚴格規劃,在實施中確保規劃的剛性
建議縣政府邀請國內有關專家和本縣有識之士,根據生態涵養髮展區的功能定位和鎮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同特點及水平,編制全縣各村生態建設的詳盡規劃。詳規應體現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堅持高起點,分步實施,循序漸進,在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文化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依託主導產業搞建設。二是詳規要具有剛性,經縣、鎮人民代表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後,必須嚴格遵守,不能朝令夕改。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要注意保護耕地和農民的實際利益,防止不顧主客觀條件和群眾意願,用行政手段人為“造村”的現象。
(二)透過綜合整治,打造良好生態環境
一是要切實解決好垃圾汙染問題。在總體上實施“村收、鎮運、縣處理”農村垃圾處理的同時,依據當地不同條件,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如邊遠山區、貧困地區可在解決好防滲漏的情況下,採取填埋的方式。還應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明確“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拓寬投融資渠道,鼓勵國內外資金、企業,包括啟用民間投資介入本縣垃圾處理系統的建設。從長遠的觀點看,要對農村的生產生活垃圾進行資源化處理,做好垃圾分類,研究以垃圾製造有機肥料和發電等,達到變廢為寶的目的。
二是切實解決好生活汙水等無害化處理問題。根據投資少、工藝可靠、排放穩定達標的要求,採取建滲水井和微生物方法等小規模汙水處理技術,杜絕戶戶隨意排放汙水的現象。可在我縣主要鄉鎮和大村採取“人工合成溼地技術”。用這種方法處理汙水,汙染物去除率高,不滋生蚊蠅,有利於水體淨化,還能有效地防止汙染地下水。它原始投資少,無動力消耗,執行成本低廉,汙水處理結果達到中水標準。由於人工溼地與當地自然環境相互協調,可建設溼地公園,構成新的景觀。
三是加大打擊盜採盜運鐵礦石的力度並搞好所破壞的地貌、植被的生態恢復。實行公安、地礦等部門聯合執法,對非法採礦點一律炸燬,對採礦機械一律處理掉。發動和組織當地村民參與對礦產資源的管理,有關鎮村應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推進採礦地區各村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種種植、綠色養殖、生態旅遊等產業和專案,向荒山要糧、要果、要富裕。
(三)因地制宜,構築生態產業支撐
每個村應根據全縣農業主導產業和區域特色產業的發展規劃,緊扣農民增收這個中心,突出培育並強化生態農業、民俗旅遊等主導產業,推廣農牧結合式、種養結合式、農林結合式,以及綜合式、庭院式等多種小型生態經濟模式,打造密雲的“有機魚生產村”、“有機果品村”、“生態旅遊度假村”、“休閒觀光村”。結合生態文明村的建設,加大投入和從業人員的培訓,提高民俗旅遊村的檔次和水平。要利用國家有機食品認證的良機,開發本地高附加值的綠色食品。爭取村村都有主導產業,戶戶都有致富專案,並按照“一個產業、一個發展思路、一項實用技術、一套扶持措施”的辦法,推進廣大農民的持續增收,儘快實現小康目標。
(四)以人與自然和諧為目標構築良好人居環境
一是加大中心村的投入建設,形成良好的人居環境,吸引自然村人口向中心村集中。今後,應由政府統籌規劃農民的住宅建設,以減少農民單家獨戶的投入,如地基、給水、排水等可作為公共設施工程統一規劃建設,節省資金和能源、資源消耗,提高公共設施的利用率。
二是透過規劃設計,綜合開發,科學合理地安排居住的各種配套設施,儘可能地做到住宅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大力做好改廁工作,推廣水衝式環保廁所;創造條件,逐步使農村居民生活區與畜禽飼養區分離,杜絕生活汙染和各種傳染病的發生;要大力推廣使用節地、節能、節水、治汙等生態環境新技術,採用綠色環保建材。
三是根據生態人居環境的要求,把村莊綠化與村莊建設、美化環境結合起來,逐步做到“村在林中,人在綠中”的目標,要儘可能選擇和採用本地特色樹種、花卉,在搞好綠化美化的同時,促進本縣相關產業的發展。農村道路硬化要因地制宜,具有滲水、集雨的功能。充分體現環保的特點。
(五)以綠色消費為導向,開發可再生清潔能源
政府統一指導農村再生能源開發,引入市場競爭機制,採取縣內外招標或委託的形式,吸引技術實力雄厚、經驗豐富的專業能源公司參與密雲的沼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的開發利用。按照“誰開發、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進行運作,在推廣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透過播放科教片、組織參觀、推廣太陽能和沼氣使用的示範典型引導農民。
二是以養殖業的發展促進沼氣池的建設利用。
三是成立清潔能源物業服務中心或在鄉鎮一級確定相對穩定的專(兼)職技術服務人員,經常深入農戶面對面指導,解決農民在建設、使用中遇到的困難與技術問題。技術人員可兼職經營沼氣池和太陽能裝置配件業務,方便群眾購買配件。
四是在完善好原建的基礎上大力抓新建,並充分考慮到財政的實際承受能力,防止片面追求數量。
(六)在專項資金的投入和使用上注重實效,抓住重點
為了確保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文明村建設的順利進行,縣政府已明確縣財政每年撥款4000萬元,五年共計2億元。有關部門在加強有效監管,防止濫用、挪用的同時,應科學安排好專項資金的使用,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對重點村、重點專案進行重點扶持,不搞撒“芝麻鹽”。應對改水改廁,垃圾消納、清潔能源推廣等關鍵性專案加大投資力度,做到投一筆便有起色,落一處便有效果,使有限的資金真正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鎮政府也要安排相應的配套資金,並吸納農民自有資金用於生態文明村建設。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3
近年來,我旗著力加強生態保護與建設,深入實施京津風沙源工程等生態建設專案,大力開展全年禁牧、春季休牧、劃區輪牧工作,透過合理利用草牧場,加強了保護草原生態環境力度。經過不懈地努力,全旗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已得到初步遏制,生態環境實現了“整體遏制、區域性好轉”。
一、生態建設取得的成效
XX年以來,我旗累計投入資金34961.7萬元,治理面積1112.39萬畝,其中飛播造林61萬畝,封山育林70.56萬畝,農田防護林0.5萬畝,林木種苗1.01萬畝,人工種草0.4萬畝,人工造林31.03萬畝,圍欄封育656.53萬畝,劃區輪牧271.68萬畝,基本草牧場1.31萬畝,飛播牧草12.5萬畝,暖棚16.67萬平方米,飼料機械1700臺,水源工程758處,節水灌溉489處,小流域治理5.87萬畝,生態移民864戶4130人;XX年開始認真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每年投入資金1億元,在10個嘎查實施禁牧416萬畝,在61個嘎查實施草畜平衡3709萬畝,政策涉及全旗7個蘇木鎮、71個嘎查、5300個牧戶1.8萬餘人;透過圍欄封育、“三區四帶五個基點”建設,全旗打草場面積達到732萬畝,佔可利用草場總面積的18%,正常年景打貯草總量超過2億公斤;加強草牧場制度化管理力度,全旗圍欄化草場面積達到3848萬畝,佔可利用草場面積的95%,其中實施劃區輪牧面積達到2802萬畝,佔全旗可利用草場面積的69.1%,劃區輪牧和季節性輪牧工作已成為我旗投入成本最低,保護成效最好的亮點工程。堅持不懈地抓好牧區“兩項基本制度”的落實,著力改變傳統草牧場利用方式,不斷降低利用強度,有效推動畜牧業發展方式轉變。全旗放養牲畜總數由XX年的168萬頭只壓減到146.6萬頭只,牛和馬分別增加58%和52%,山羊和綿羊分別減少54%和15%;透過治理和合理利用,全旗林草植被蓋度增加了30%—50%,其中:森林覆蓋率由0.74%提高到2.67%。全旗草牧場植被平均高度、蓋度、產草量由XX年的23.2釐米、41.7%、81.2公斤/畝提高到XX年的35.1釐米、54.7%、88.8公斤/畝,分別提高了11.9釐米、13%、7.6公斤/畝。
二、採取的主要措施
自XX年啟動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以來,我旗高度重視草原生態保護與建設,始終將該項工作放在全旗各項工作的首位,全面實施“圍封轉移”和“兩轉雙贏”戰略,落實草畜平衡和“三牧”制度,採取有效措施,紮實有效地推進。
——堅持科學的指導方針。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建設與保護並舉;堅持“三生結合”(生態、生產、生活),“三效”統一(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堅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堅持以工程建設為支撐,以科技為動力;按照集中連片、整村推進的要求,科學合理安排專案佈局;轉變畜牧生業產經營方式,改善生態環境,促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達到牧業增產,牧民增收。
——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群眾的認識水平。開展廣泛宣傳活動,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和憂患意識。使人們認識到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性,加強政策宣傳力度,調動群眾積極性,鼓勵群眾參與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動員全社會力量投入到專案建設中;調動一切積極因素,認真落實各項政策,在產權明確的前提下,堅持“誰建設、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採取多種形式增加投入,使生態專案建設發揮具大的現實及深遠的歷史意義。
——增加科技含量,提高造林、種草質量。積極推廣科研成果,把生產適用技術落實到生態建設的全過程,加強科技培訓工作,提高科技人員的技術水平,鼓勵各類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深入基層開展技術攻關和有償技術開發,技術服務和技術諮詢,大力培育和推廣適應區域特點的優良品種。
——加大工程管護的執法力度。生態建設工程是一項建設週期長的綜合性工程,它是造福於後人的工程,因此我旗進一步加大執法力度進行更好的管護,同時各專案實施部門及時督促有專案區的各蘇木鎮、嘎查建立管護組織,制定管護制度,廣泛宣傳,責任到戶、到人,依法管護,提高廣大群眾的生態環境意識,將保護生態環境建設作為人人有責的自覺行動。
——加強草原監理隊伍建設,提高草原管護水平。草原生態獎補機制實施後,我旗結合實際,按照“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制定了《關於招錄全旗草原管護員的實施方案》、《阿巴嘎旗嘎查級草原管護員選聘錄用辦法》、《全旗草原管護員考試考核方案》等考錄方案,並在全旗範圍內進行公示,在全旗7個蘇木鎮共聘用嘎查級草原管護員188名、旗級草原管護員40名,充實草原管護隊伍,加大了對草原生態的保護力度。XX年3月16日起截止31日,對全旗188名嘎查級草原管護員以蘇木鎮為單位進行了專門培訓,頒發了“聘書”,簽訂了“合同”,並給每個草原管護員製作了“草原管護員工作實用手冊”和“草原管護員巡查日誌”。同時對考試招錄的旗級40名草原管護員,重點培訓國家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草原執法、行政執法、勞動合同法等,並簽訂了“草原管護員勞務合同”,培訓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目前草原管護員已全部上崗到位,開展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管護工作。
三、存在問題及建議
(一)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後,我旗結合本地實際,制定了嚴格的禁牧區和草畜平衡區限量養殖標準,壓減了牲畜頭數,有效保護了草原生態。雖然國家給予了一定的補助,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牧民增收,所以提高牲畜個體產值是提高牧民收入的有效渠道。提高牲畜個體產值除了提高種畜質量外,保護基礎母畜也是非常重要的,但目前還沒有保護基礎母畜政策措施。所以建議出臺給予基礎母畜相應的補助等保護基礎母畜政策。如每頭合格基礎母牛每年補助800元,每隻合格基礎母羊每年補助500元等。
(二)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以來,專案區的管護問題越顯突出和重要,我旗按上級要求聘用一批牧民擔任了嘎查級管護員,也起到一定作用。由於嘎查級管護員工資低,工作積極性不高,沒有執法權等原因,未能發揮足夠的管護作用。建議在聘用草原管護員的工作中,由執法單位正式工作人員的身份招錄一批文化素質高、辦事能力強、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人員,予以充實草原管護員隊伍,從而加強專案區管護力度。
(三)目前,我旗草地生產力監測裝置較落後,從而影響載畜量的測算。為使產草量測算更加準確,望上級支援配備更加先進的草地生產力監測裝置。
(四)近年來,牧民保護草場的意識不斷提高,透過牛羊育肥等現代化養殖來轉變生產經營方式、增加收入的認識度也逐漸提高。但是,引領牧民走向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養殖道路上需要標準化育肥棚圈、儲草棚、水源井等畜牧業基礎設施,希望上級在這些基礎設施方面出臺新專案予以支援。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今後我旗將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把草原生態保護和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啟動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和我旗被納入烏珠穆沁沙地治理區域的有利機遇,立足於長遠發展,認真組織實施好京津風沙源治理、營林造林、草地治理、水利措施、生態移民等各類生態專案,以沙化、退化嚴重地區為重點,加強生態治理工作,建立完善生態保護與建設的長效機制。針對我旗不同地區草原生態及土質的特點,採取不同的建設方式,北部地區以圍欄封育為主,南部地區以封山造林、飛播造林及人工造林為主,同時在全旗範圍內加強棚圈、水源井等牧業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工作,繼續堅持不懈地抓好牧區“兩項基本制度”的落實,抓好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加強草地、林地和溼地的保護管理,依法嚴厲打擊各種破壞林草資源和生態環境行為,進一步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積極穩妥推進牧區人口轉移,不斷完善牧區人口轉移的政策措施,重點抓好牧區青年和學生的`教育培訓,增強他們在城鎮創業就業本領,加強對轉移進城牧民的管理和服務,解決進城牧民的後顧之憂。穩步控制牲畜數量,放養牲畜數量控制在140萬頭只以內。爭取五年內全旗植被蓋度穩定在65%以上,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系統穩定性進一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穩步提高,林草資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全面實現草畜平衡,草原畜牧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取得重大進展,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全面改善,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道路,實現草原生態環境的明顯改善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4
如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而推進革命老區的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帶著思考,XX年5月11日至17日,我們XX年春季班一支部一行7位同志,按照中央黨校中直分校的教學部署和安排,來到福建省龍巖市,在這個被譽為“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裡,開展了為期7天的實地調研。短短的七天六夜,我們走村入戶、上山進棚,行程近1500公里,先後在新羅、上杭、長汀、連城、永定、漳平的13個鄉鎮和22個企業、村莊和生產基地,參觀典型樣板,查閱檔案資料、座談經驗做法,訪談幹部群眾。調研中,我們結合中央的戰略部署和黨校所學的理論和知識,重點對閩西山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思路、做法和經驗,以及革命老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途徑和方式進行了學習考察和分析研究。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我們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戰略高度,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做出制度安排和全面部署,明確提出緊緊圍繞建設美麗中國這一任務,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龍巖市位於福建省西南部,通稱閩西,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1997年5月撤地建市,轄新羅區、漳平市和永定、上杭、武平、長汀、連城一區一市五縣,總人口3萬人(略少於北京市海淀區328萬人),總面積1.9萬平方公里(略大於北京市1.68萬平方公里)。XX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80億元、增長11.2%;公共財政總收入249億元、增長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81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10578元。龍巖是全國著名革命老區,是當年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紅軍長征出發地之一。龍巖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發祥地。龍巖人民為中國革命付出了巨大犧牲,做出了重大貢獻,全市在冊烈士2.36萬人,佔全省烈士半數以上。龍巖自然資源豐富,歷史文化悠久。山清水秀、人傑地靈,雨量充沛、水系發達,礦產豐富、林木茂盛,森林覆蓋率高達76.23%,並因客家祖地和著名僑區而蜚聲海內外。但是,由於龍巖山區面積大、貧困區域多等特點,在生態文明建設上面臨著較為特殊的困難。從自然層面上看,因閩西山大坡陡、土質疏鬆,雨水侵蝕造成的水土流失、崩崗紅壤等危害嚴重;從社會層面上看,因戰爭破壞、亂砍濫伐、稀土採挖、“四料”(木料、燃料、飼料、肥料)消耗、生活垃圾等,森林植被曾經遭受嚴重的人為破壞;從現實層面上看,經濟總量不高,發展相對落後,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第三產業發展較為滯後,工業排放治理難度加大,環境保護自身能力較弱,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雙重壓力突出。面對困難和挑戰,龍巖人民從未躺在功勞簿上等待觀望,一刻也沒有停止過對建設美麗家鄉的銳意追求,從始於20世紀40年代土壤保肥試驗做出的有益探索,到建國以後在當地黨委和政府領導下,龍巖人民開展的植樹育苗、封山育林、恢復植被的綠化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積極實施多項水土保持和生態治理的科學舉措,經過幾代人不懈的堅守和努力,終於探索出一條治理開發並舉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5
為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加快推進全州生態文明建設,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示範區、美麗雲南典範,根據州委部署,州政協組成由胡志壽同志為組長,玉香倫同志、江建成同志為副組長的調研組,對全州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初步成果報告如下:
一、生態文明建設取得初步成效
近年來,我州認真實施生態立州戰略,充分利用所具有的生態資源,氣候環境資源以及民族獨有文化資源,將環境保護治理、生態恢復與傳統文化中的生態觀有機結合起來,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全過程,促進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持續發展。
(一)生態效益良好
生物多樣性保護得到了加強。全州已建立國家、省、州、縣(市)四級1367.4萬畝公益林體系,累計完成天保工程公益林231萬畝和退耕還林27.2萬畝,新增造林地面積206.6萬畝,1669.6萬畝天然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全民義務植樹150萬株,完成中低產林改造15.99萬畝,發展種植珍貴用材林樹種6萬餘畝(其中景洪市2萬畝、勐海縣3萬畝,勐臘縣1萬畝),全州森林覆蓋率達78.3%。全州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總價值達1406.9億元,相當於同期gdp的10倍,單位面積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為9.73萬元/公頃·年,遠遠高於全國、全省水平(全國5.52萬元/公頃·年,全省6.77萬元/公頃·年)。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得到加強,保護區面積不斷擴大,保護區網路體系建設不斷完善。
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不斷增加。野生亞洲象的種群數量增加到約250餘頭,印度虎迴歸,桃花水母浮現等野生動物種類擴大,動物交流活動範圍不斷拓展。率先實施了野生動物公眾責任保險,將野生動物對群眾造成的損失用責任保險的形式進行賠付,有效保護了群眾合法利益。
跨境聯合保護取得成功。開展了瀾滄江—湄公河國際生物多樣性保護廊道建設及國際河流聯合保護,積極維護瀾滄江—湄公河流域生態安全。鞏固中老跨境聯合成果,推動與寮國、緬甸建立一批新的跨境聯合區域,構建國家綠色生態屏障。同時與寮國北部三省六縣開展邊境森林防火聯動,共同構築一線森林防火牆。跨境聯合保護行動的實施,充分展示了在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方面責任的大國形象。
人居環境不斷改善。大力加強市政環境建設,實施城區道路改造、綠化美化、亮化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主要道路以及街道建築特色化改造工程,景洪城市綠化覆蓋率42%,綠地率37%,人均公園綠地的面積達16.5平方米,被命名為“國家園林城市”。加快推進生態鄉鎮建立,全州31個鄉鎮中,被命名為省級生態鄉(鎮)的有29個,佔93.5%,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鄉鎮的有1個,州級生態村116個。同時,被命名為省級園林單位、小區29個,各級綠色學校56所,州級“環境友好型”企業22戶。
節能減排工作取得實效。淘汰了一批落後產能,拆除了紅塔水泥廠年產10萬噸溼法窯水泥生產線,依法關停並轉32家高汙染、高耗能企業,搬遷重組11個膠廠。全州XX年單位gdp能耗下降1.7%,完成省定單位gdp能耗下降1.7%的目標。“xx”期間全州二氧化硫排放總量控制在1000噸以內,化學需氧量減排5600多噸,超額完成省下達減排1700噸的目標任務。全州環境質量狀況明顯好轉,勐海縣、勐臘縣城區大氣環境質量均滿足《環境空氣資料標準》一級標準,景洪城區大氣質量滿足二級標準,pm10監測達標率為100%。景洪市城區環境噪聲質量等級“較好”。醫療廢物年處理能力990噸,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52%,城鎮生活垃圾無毒化處理率達100%。境內八條主要河流水質均達ⅲ類標準,符合《雲南省地面水功能區劃分類》。
西雙版納州198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9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衛組織接納為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1995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一個自然生態平衡的生態州;XX年被國家環保總局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二)經濟效益顯著
長期以來,我州按照“生態建設產業化、產業發展生態化”的發展思路,堅持保護優先,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保護,以保護促發展,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大力培養壯大生態特色產業,在提升改造橡膠、茶葉等傳統產業同時,著力培育森林生態旅遊、森林花卉、森林食品、森林藥材和野生特種動物馴養繁殖等生態特色產業,有效促進地方經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跨越發展。僅XX年全州林業產值達118億元,佔全州生產總值50%。主要林業產業有:
橡膠種植面積431.06萬畝,幹膠產量28.1萬噸,總產值41.43億元。其中民營橡膠種植面積285.46萬畝,幹膠產量18.77萬噸,佔幹膠總產量66.8%。橡膠產業已成為全州種植規模最大,範圍最廣、整體效益最好、經營層次最高、從業人員最多的綠色生態優勢產業。
茶葉種植面積75.54萬畝(其中古茶樹、古茶園面積8.51萬畝)幹毛茶產量3.09萬噸,總產值15億元。茶葉產業已成為我州一大綠色生態特色產業。
全州已建成國家a級旅遊景區(點)17個,其中以熱帶雨林觀光和生態體驗為主的景區(點)有勐侖植物園、原始森林公園、望天樹、雨林谷等,這幾大景區(點)在全州旅遊業發展中起著領軍作用。XX年全州共接待國內外遊客1253.6萬人次,旅遊業綜合收入達140億元。
一批新興林業生態產業開始起步。全州共種植澳洲堅果1.4萬畝,咖啡5.02萬畝,熱帶水果34萬畝(其中香蕉29萬畝,其他水果5萬畝),石斛0.35萬畝(其中林下種植0.13萬畝)。部分產業已經產生效益,產業提速升級,越來越顯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和旺盛的生命力。
(三)社會效益凸顯
進一步提高了西雙版納知名度和美譽度。西雙版納歷來以絢麗的熱帶雨林風光、濃郁的民族風情、獨特的區位優勢而聞名於世。隨著橋頭堡戰略的深入實施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穩步推進,西雙版納的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越來越好,社會文明程度越來越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越來越大,慕名前來西雙版納觀光旅遊、休閒度假、科研考察的中外遊客絡繹不絕,一個神奇美麗的西雙版納正走向世界,世界更加了解西雙版納、讚美西雙版納。美麗在哪裡?西雙版納告訴你!西雙版納已成為全國知名的生態旅遊勝地,成為中國50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地方之一。
進一步增強了廣大人民群眾生態文明意識。透過深入開展保護生態、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廣大人民群眾生態文化理念進一步增強,生態文明素養不斷提高,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保護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態觀得到了傳承弘揚,促進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態文化有機結合,促進了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
進一步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和邊防鞏固。透過開展以生態文明建立“進單位、進學校、進社群、進鄉村”活動,使生態文明理念滲透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每個公民、在全社會進一步形成了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迴圈相生的良好氛圍,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穩定。透過實施與寮國、緬甸等周邊國家的生物多樣性跨境聯合保護、邊境森林防火聯動等行動,進一步加強了鄰國之間的友好關係,促進了邊防鞏固和邊疆穩定。
二、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的有利條件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州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和有利條件。
(一)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明確把美麗中國為核心的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國家“五位”一體的戰略高度。目前,我國正在實施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麵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建設戰略,國家在資金、技術、人才、土地、生態補償等方面給予了更多的傾斜和支援,為我們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重要的機遇。
(二)生態自然資源豐富。西雙版納是我國熱帶生態系統儲存最完好的地區之一,是全球25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是中國生物多樣性聚集區、國家級生態示範區、風景名勝區和聯合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成員。素有“植物王國”、“動物王國”、“物種基因庫”和“森林生態博物館”等美稱。
——動植物種類繁多。全州有國土面積1.97萬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2385萬畝(林業用地面積1862萬畝,農地森林面積523萬畝),佔國土面積83.2%,森林覆蓋率為78.3%。州內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個,面積為402萬畝;州級自然保護區1個,面積53萬畝;縣(市)級保護區2個,面積86萬畝;保護小區4萬畝。自然保護區和保護小區面積達545萬畝,佔全州國土面積19%。在這片僅佔全國1/500的國土面積上,有高等植物5000多種,佔全國的1/6;獸類130多種,佔全國近1/4;鳥類429種,佔全國1/3,其中45種僅見於西雙版納。
——水能資源富足。境內有瀾滄江水系大小河流2760餘條,河網總長1.2萬公里,河網密度每平方公里0.64公里。其中,較大河流有30餘條,集水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瀾滄江一級支流有6條;較小的一級支流有5條;集水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二級支流有普文河。全州水資源總量達85.87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資源量0.975萬立方米,為全國人均佔水量的7.7倍。全州有中型水庫6座、小型水庫181座,庫容總量達3.4億立方米。
——礦產資源富集。目前全州已發現礦種32種,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有23種。其中已開發利用的主要有金礦、鐵礦、錳礦、銅礦、鉛鋅礦、煤礦等13種。全州共有采選礦企業163戶(其中規模以上11戶。按區域分:景洪市64戶,勐海縣51戶,勐臘縣48戶。採礦區面積達50平方公里,佔全州國土面積0.3%,XX年全州共徵收礦產資源規費1.2億元。
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三)區位條件優越。西雙版納東部及南部與寮國接壤,西南部與緬甸交界,國境線長966.3公里(其中,中老段677.8公里,中緬段288.5公里)。素有“東方多瑙河”之稱的瀾滄江—湄公河穿境而過,將中、老、緬、泰、柬、越六國串連起來,昆曼大通道貫穿中、老、泰三國。據此,具有地處“三線”(北迴歸線、邊境一線、大通道主幹線)、一州連三國、一江連六國的特殊地理區位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州不斷加強與周邊國家友好往來,加大經濟貿易合作,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聯合保護,使西雙版納成為祖國西南邊陲一個團結、穩定、和諧、繁榮的邊疆民族自治州、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四)民族生態文化厚重。全州有常駐總人口114.9萬人,居住著傣、漢、哈尼、拉祜、布朗、彝、基諾、瑤、壯、回、苗、景頗、佤等13種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74.4萬人,佔全州戶籍總人口的77.4%。各民族具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傳統習俗和生活方式。眾多歷史遺蹟、佛塔、亭井、佛寺以及具有代表性的民居、村寨、民族節日、宗教信仰和民族風情,構成了獨特而又多樣的人文景觀。以傣族貝葉文化為代表的民間文化遺產挖掘、研究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各民族的傳統節日文化活動令人神往。長期以來,全州各族人民秉承“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糧,有糧才有人”的樸素生態文明理念和“生態優先,開發第二”的森林文化精神,創造了自己多姿多彩的生態文化。這些民族生態文化充分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態文明觀,為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試驗示範區、雲南省生態文明建設典範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和社會基礎。
三、制約我州生態文明建設的不利因素
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既有許多有利條件,又存在許多制約因素。
(一)生態文明意識需進一步增強
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在發展經濟中,始終堅環境優先原則,從而使得西雙版納這片綠洲青山常在,綠水長青,藍天碧雲。但在市場經濟浪潮的衝擊下,片面追求發展速度,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甚至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來換取暫時經濟利益的現象時有發生,部分集體林、國有林,甚至水源林等生態保護地被蠶食,生態保護地逐漸縮小,威脅著當地生態安全。與此同時,由於過度開墾和林種單一等因素,導致環境質量下降,全州範圍內氣候變化異常,霧日減少,氣溫升高,溼度減小,自然災害增多,災害造成損失增大。
(二)林業產業發展緩慢
一是林業產業發展不平衡。我州林業產業發展中,橡膠、茶葉、森林旅遊業發展較快,其他林產業發展較慢,形成規模的林下經濟專案不多,林業產業化程度低,林業企業處於小、散、弱的狀況。
二是產業競爭力不強。科技創新不足,林產品加工大多處於初級階段,精深加工少,缺乏功能齊全的專業加工經營市場。
三是林業效益差。全州有4.9萬畝疏林地,這些疏林地中活立木蓄積量小,無用的樹、低值的樹較多,珍貴樹種少,經濟效益較差。
(三)環境保護綜合整治工作亟待加強
一是工業企業汙染減排力度需進一步加大。一些橡膠加工企業未按國家關於節能減排相關標準建設,廢水、廢氣、廢渣排放不達標,影響了周圍環境和群眾生產生活。部分採礦企業在採礦、選礦、運礦過程中,造成了對土地、山林、河流、道路、環境的破壞,但卻沒有按照邊開發、邊恢復、邊治理的要求進行復墾還綠,恢復道路交通,整治河流。有的還將大量的固體廢棄物隨意堆放,廢水、廢渣直接排入河中,加劇了水土流失和環境汙染。私挖濫採河道砂石的現象時有發生,尤其是在流沙河、南臘河沿岸偷採砂石、亂採砂石現象較為突出。
二是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力度需進一步增強。空氣汙染、水體汙染、髒、亂、差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市政公共基礎設施差,綠化率低,街道綠化美化沒有充分體現熱帶風光。
三是農村面源汙染不容忽視。在農業生產中由於大量使用農藥化肥,使土地板結、肥力下降、農產品質量降低,尤其是大面積種植香蕉大量使用塑膠薄膜所造成的白色汙染甚為嚴重。在日常生活中,長期以來許多村寨無規劃、無公廁,畜禽散養、農家肥、廢棄物、垃圾隨意堆放在房前屋後,公路兩旁,溝邊河渠邊,人畜居住混雜,生產生活廢水隨意排放等問題普遍存在,既影響了村容村貌又影響了環境衛生。部分村辦或農民自辦企、小手工作坊在加工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未經處理直接汙染飲用水源或用於農田灌溉,影響著村民身體健康和農作物安全。
四、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及主要措施建議
目標任務:根據陳玉侯書記在州委七屆四次全會上“關於堅持生態優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講話精神,結合有關部門的工作意見,對加快推進我州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任務提出如下初步建議,以供參考。即:紮實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不斷提高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把我州建設成為全省、全國乃至全球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最高的地區;精選最有特色和最有經濟價值的珍稀樹種,廣泛開展植樹造林活動,把我州建設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珍貴用材林基地;充分利用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業產業,把我州建設成為生態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主產地和加工區;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大力整治城鄉環境,在全省率先建成國家級環境保護模範州市;繼續推進生態鄉鎮建立,爭取全州31個鄉鎮全部建成省級生態鄉鎮,全州三個縣(市)全部建成國家級生態縣,把我州建成國家級生態州。透過三到五年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示範區、美麗雲南典範,讓美麗西雙版納更加美麗。
主要措施: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任務,建議著力抓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需要。建設美麗中國需要美麗的自然、美麗的生態、美麗的環境作支撐。西雙版納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富集的地區之一,是全國自然資源最為豐富的寶庫,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僅關係到全州各族群眾的生存和發展,而且關乎全國生態安全,只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為建設美麗中國添磚加瓦,為全國乃至世界作出更大的貢獻。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順應人民群眾新期待的要求。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僅期待安居、樂業、增收,更期待天藍、地綠、水清;不僅期待殷實富足的幸福生活,更期待山清水秀的美好家園。只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提高人民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現象較為嚴峻,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日益突出。這就要求我們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和全過程,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發空間格局。這樣才能促進全州經濟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
(二)著力構建生態修復工程體系,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
一要加強以保護和修復生態系統整體功能為重點的生態環境保護。加強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理,規劃建設一批新的州、縣(市)級自然保護區,在現已建成545萬畝保護區和保護小區基礎上,再增劃州級自然保護40萬畝以上,力爭XX年各級保護區和小區面積達到全州國土面積20%以上。加強天然林、各類公益林、水源林保護和退耕還林工程,把林地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劃定林地紅線,守住生態底線,特別要杜絕政府性破壞行為,絕不能因為目前的經濟利益,使森林資源以及生物多樣性遭受破壞。加強野生動物保護,落實野生動物造成農作物或其他損失賠償,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物各類違法行為。加強森林防火,避免發生重特大森林火災,最大限度減少森林資源損失。鞏固和發展中老跨境聯合保護成果,積極推動與寮國、緬甸建立一批新的跨境聯合保護區域,構建國家綠色生態屏障。
二要加快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西雙版納宜林地資源豐富,自然條件優勢,具有發展多種珍貴用材樹種的特殊優勢。州內有珍稀類用材樹種100餘種,其中:柚木、西南樺、紫檀、望天樹等20種樹種在我州適生區域長勢良好,也是我州今後可以形成產業規模的珍貴用材樹種。目前全州尚有近30萬畝宜林荒山荒地可發展種植珍貴用材林,有4.9萬畝疏林地可用來補種、改種珍貴樹種。有近40萬畝低質茶園和20萬畝低產膠園可採取套種和樹種更替的方式進行種植,加上城鎮園區、公路沿線和江河兩岸,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為此,要充分利用我州資源優勢,按照“適地適樹”原則,採取“點、線、面”相結合方式大力發展珍貴用材林,把低值的樹、無用的樹變成高價值珍貴樹種,加快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點:就是在四旁地、校園小區、農村庭院、營區、景區、城市綠地內散種和在天然林中空地內種植。線:就是在公路沿線、江河兩岸種植。面:就是消滅現有荒山荒地連片種植,在疏林地、茶園、橡膠地內補種、套種、改種珍稀樹種。努力形成林路、林江、林水、林村、林城相依,點、線、面相結合的珍貴用材林森林生態體系。林業部門要科學規劃,合理佈局,提出明確工作目標,把任務分解細化到各縣(市)、各單位,設定工作進度表,加強業務技術指導,精心組織實施,確保目標任務如期完成。
要創新林業發展機制,健全林權流轉機制,集中社會各界的智慧和力量參與植樹造林。加快非公有制林業發展,鼓勵和支援有條件、有實力的企業、個人在國有和集體荒山荒地上開展植樹造林,種植珍貴樹種,按照“誰種誰有,誰投資誰受益”原則,明析產權歸屬,發放林權證,把產權劃歸投資者,切實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並在資金、技術、種苗上給予大力支援,在稅收、土地等方面給予特殊優惠,努力形成國家、集體、企業、個人一起上的發展格局。
發展種植珍貴樹種,建設珍貴用材林基地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造福子孫後代的長遠大計。當前,林業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戰略機遇期,加快發展珍貴用材林面臨著新的機遇,我們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性機遇,按照做其他人沒有做過的事,做其他地方不能做的事的發展理念,大力發展種植珍貴用材樹種,努力把西雙版納建設成為全國最重要的珍貴用材林基地。
三要加大珍貴用材林苗木培育力度。發展林業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林木種苗是林業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要牢固樹立“林以種為本,種以質為先”的理念,把林木種苗基地建設作為最基礎、最關鍵的工作來抓,作為工作重中之重,抓超前、抓落實。每個縣(市)要打造1個生產規模化、管理精細化、裝置現代化、人員專業化的林木種苗繁育基地,加快林木種苗良種化、標準化和產業化生產,為加快珍貴用材林基地建設提供數量充足、品種對路、質量優良的林木種苗。同時,要培養一批創新能力強,示範作用明顯的種苗生產龍頭企業,努力打造一批高階、上規模、上檔次的林木種苗基地,把我州建成全省最大、全國知名的珍貴苗木、熱帶珍稀花卉種苗生產基地。
(三)著力構建生態產品生產體系,大力發展林業產業
要充分利用我州林地資源優勢和自然條件,加快轉變林業發展方式,在堅持以橡膠、茶葉、生態旅遊為主導產業,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的前提下,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林下產品加工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林業產業,促進林業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增加林業附加值,實現林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要大力發展林下特色種植:重點發展以石斛、砂仁、重樓、諾麗果、金錢草、黃金草等為主的林藥產業種植;以熱帶森林花卉、觀賞苗木為主的花卉產業;以蕨菜、竹筍、刺五咖、臭菜、辣木為主的蔬菜產業;以大紅菌、雞縱菌、香菇、黑木耳、雙孢蘑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採取林下種植和庭院種植相結合方式,擴大種植規模,引進精深加工企業,著力打造特色品牌。
二要大力發展林下特種養殖:重點發展以亞洲象馴養為主的大型野生獸類;以鴕鳥、藍孔雀、野豬、豪豬、竹鼠、平胸龜、茶花雞、小耳豬為主的家畜、家禽養殖。加強技術指導,培育龍頭企業,擴大養殖規模,創立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產品品牌,把林下特種養殖作為迴圈經濟主功方向來抓。
三要大力發展林果採摘及加工:重點發展對澳洲堅果、印奇果、諾麗果進行採收利用。
四要大力發展森林資源採集及加工:重點發展木材加工產業,積極引進紅木傢俱精深加工企業加工製造高檔紅木傢俱,地板條等,形成產業鏈,增加林產品附加值。
(四)著力構建生態環境安全體系,強化節能減排和汙染防治
一要把節能減排作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內容,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全面落實節能減排目標,加大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企業的節能減排實施力度,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努力實現節能降耗和主要汙染物減排目標。
二要加大城市汙水處理和工業廢水治理,重點推進行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和氨氮等主要汙染物綜合整治,加大城市煙塵、粉塵、細顆粒物和汽車尾氣治理力度。強化危險廢物和危險化學物品監管,實施生活垃圾無害化管理,控制固體廢物汙染,著力解決髒、亂、差的突出問題。加強水資源管理,積極開展瀾滄江、流沙河、南臘河等河流綜合治理和水源保護,加強對孔雀湖、白象湖監管,讓廣大市民永享江河湖水之利,遠離江河湖水之害。
三要加強礦山汙染治理。嚴格執行《西雙版納州礦產資源規劃》和《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關於切實加強礦產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加強礦產資源開採管理,嚴厲打擊“亂佔、亂批、亂管、亂收、亂賣、亂採”六亂現象,堅決取締和關閉違法違規開採礦山礦點。對目前尚未審批的礦山礦點,原則上不再批准開採。對已開採的要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恢復,誰受益誰補償,誰汙染誰治理”的原則,督促礦山企業實施好環境恢復治理。有關部門收繳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保證金,要及時投入到礦山恢復治理上,積極推進綠色礦業發展。
四要加強城鄉環境整治。大力加強農村水源地建設和保護,確保農村人畜飲水安全。大力推廣先進農業科技,科學合理施用農藥、化肥,積極發展生態農業,生產無公害、無汙染的綠色生態食品、有機食品。開展農村生活汙水和垃圾汙染治理,加強畜禽、水產養殖汙染防治,推廣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嚴格環保準入,開展清潔能源、清潔生產利用,防止汙染源向農村轉移,確保農村水源清潔、田園清潔、家園清潔。繼續開展生態鄉鎮建立工作,力爭全州31個鄉鎮全部成為全省生態鄉鎮。
(五)著力構建生態文化體系,提升廣大群眾生態文化素質
一要培育崇尚自然的文化。摒棄人類破壞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為,構建人與自然平等、和諧的關係,樹立熱愛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文明理念。
二要培育節約文化。充分認識自然資源的稟賦和有限性,不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不以索取自然為代價換取過度消費,形成節約優先、集約利用、適度消費的文化取向,形成以勤儉節約為榮,奢侈浪費為恥的良好社會風尚。
三要培育綠色消費理念。大力倡導清潔生產、綠色消費,以綠色消費帶動綠色生產,以綠色生產促進綠色消費,引導公眾改變不良的消費方式。建立鼓勵綠色消費的政策措施,完善綠色消費體系,形成多樣化的綠色消費結構,拓寬綠色消費渠道。
四要培育生態道德。弘揚生態文化,要從學校抓起,從娃娃抓起,要在全州中小學校開設生態文明建設課程,讓青少年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和習慣。
(六)著力構建支撐政策體系,建立健全長效體制機制
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和增長機制,確保生態文明建設長期、穩定、有效的政策和資金支援。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財政支援政策,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州、縣(市)財政要將生態文明建設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並按比上年增長10%的幅度安排。二要完善金融和稅收扶持政策,加大對林下經濟,珍貴用材林發展等生態產業金融信貸力度,加快建立林權抵押貸款管理制度,完善生態產業貸款財政貼息、保險保費補貼、稅收優惠政策等。三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拓寬社會融資渠道,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外來資本參與我州生態文明建設。四要積極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扶持,力爭把景洪市、勐海縣、勐臘縣列為國家珍貴木材戰略儲備基地建設範疇。
採取多種途徑加快人才引進和培養。一方面要加強對現有科技人員繼續培訓,選送一批優秀中青年科技人員到林業大專院校學習升造,進一步提高他們專業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努力改善他們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充分調動他們積極性,進一步激發林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和活力。另一方面要從州外引進和招聘一批高階創新人才,加強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合作,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撐。同時,加大後備人才培養,每年從應屆高中畢業生中定向招收一批新生到林業大專院校就讀,讓他們畢業後回到家鄉報效西雙版納,建設美麗西雙版納。
建立健全汙染控制、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等方面政策和規章制度,按照政府主導、企業自律和公眾參與的原則,明確政府、企業、公民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相關責任。嚴格執行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嚴格依法行政,完善執法監督機制,加強人大法律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充分發揮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監督作用,加快推進全州生態文明建設。
(七)著力構建堅強的組織保障體系,確保生態文明建設穩步推進
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有堅強的組織保證,各級各部門、各縣市要從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戰略高度出發,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到重要的位置,列入重要議事日程,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個方面和全過程,共同部署,共同推進。州、縣(市)要分別成立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小組,發揮好生態立州戰略領導小組作用,統籌協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同時,建立相應的辦事機構,核定人員編制,明確工作職責、落實工作任務,加強業務指導。積極探索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綜合評價體系,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各級黨委、政府及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內容,並把考核內容作為幹部任免獎懲的重要依據之一,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對因行政不作為或作為不當,完不成生態文明建設任務的,嚴格問責;對因決策失誤造成重大生態事故的,按有關規定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調研報告6
為全面掌握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一步總結經驗、查詢不足,推進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市政協根據今年重點工作安排,成立專門調研組,於今年上半年對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行了專題調研。調研組先後到環保、水務、城管、畜牧等部門和部分鎮街、有關工程現場進行實地調研,專題召開座談會,瞭解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問題,剖析原因,尋求對策。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突出重點,逐步推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我市先後被評為全國生態文明先進市、全國首批綠色小康縣、全省減排先進縣(市)、省級文明城市、省級衛生城市、省級環保模範城市、省級園林城市,榮獲“山東省適宜人居環境獎”。
(一)生態經濟初具規模。持續推進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三次產業健康協調發展。工業化叢集化程度不斷提高,培植形成了機械製造、新型建材、食品醫藥、能源、輕紡等支柱產業,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加速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到20%。第三產業繁榮活躍,旅遊業提檔升級,幹雜海貨等專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37.6%,我市被列入全省50個服務業重點城區。農業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不斷提高,我市被確定為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
(二)生態保護紮實推進。深入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建立活動,大力實施造林綠化,全市林地面積達到57.9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3%,城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4%。加強流域治理和水保生態建設,治理塌陷地1.2萬畝、水土面積168平方公里,治理區域植被覆蓋率達70%以上,有力促進了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恢復保護了自然生態。
(三)治汙減排成效明顯。全面關停拆除機立窯水泥生產線,淘汰水泥產能490萬噸。萬元gdp能耗、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比XX年下降21.4%、29.2%、12.5%,圓滿完成“xx”節能減排任務。加強汙水處理設施建設,先後投資5.4億元建設了城市第一、第二和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大塢生物醫藥基地4處汙水處理廠,汙水日處理能力達到18萬噸,中水回用率68%,位居全國縣級市前列。投資1.3億元,實施了城郭河、界河入湖口等6處人工溼地建設,出境河流斷面水質達到地表水ⅲ類水質標準。關停小火電14.9萬千瓦,對29家廢氣企業實施了汙染治理再提高工程;鋪設供熱管網68公里,關停燃煤鍋爐76臺;建設了3家機動車尾氣檢測站,嚴禁超標車輛上路,減輕了機動車尾氣汙染,城區大氣優良天數逐年增加。
(四)城鄉環境有效改善。在城區主幹道全面推行“水衝路面、機械清掃、人工保潔”三位一體的保潔方式,城區新建垃圾壓縮中轉站12座,新建改建水衝公廁100餘座,完善了環衛設施佈局。建設了垃圾處理場,累計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30餘萬噸。強力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在14個鎮建設了垃圾中轉站,購置了壓縮轉運車、垃圾收集車,形成了“村收集、市鎮轉運、無害化、資源化管理”的垃圾處理模式。
(五)安全體系逐步完善。投資XX萬元建成環境監控中心和監控網路,46家企業和2家汙水處理廠安裝了線上監測裝置,15家重點企業安裝了遠端影片監控裝置。在泉上橋、群樂橋、王晁橋及白龍灣斷面建設了4座水質自動監測站,實現了自動監測、影片監控、生物監控三位一體的綜合監管。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取締土小企業106家,實施了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家畜禽養殖場的搬遷整治工作,保障了全市飲水安全。
二、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市雖然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當前生態問題日趨複雜化,生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主要表現在:
(一)生態保護意識還有待增強。一些地方的個別領導環境保護意識缺乏,在開發與保護上顧此失彼、急功近利,不惜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的、區域性的經濟效益;少數企業和單位仍存在著重開發、輕保護的思想,片面追求經濟利益,忽視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社會公眾愛護生態、保護生態的主動性、自覺性還不夠強,隨意破壞生態、汙染環境的現象還時有發生。
(二)生態產業結構還不夠合理。服務業發展仍滯後於工業,三產增加值佔比依然偏低,三次產業比例中,二產為54.6%,三產為37.6%,二產高出三產17個百分點。工業內部資源型產業比重仍比較大,重化工業所佔比重達70.7%,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緩慢,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沒有根本改變,節能減排任務重,面臨的資源環境壓力大。
(三)汙染防治形勢還不容樂觀。
一是大氣環境質量仍需改善。由於我市火電、焦化企業較多,加之城市拆遷面廣量大,導致大氣汙染、揚塵汙染仍比較嚴重。據監測,我市城區全年仍有150天pm10超標,冬季霧霾天氣時有發生。
二是水汙染防治形勢嚴峻。河流水質時有超標。5條骨幹河流除新薛河水質較好外,另外4條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尤其是城河、郭河屬城市納汙河汙染較重。從目前情況看,我市河流斷面水質與環境標準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今年一季度,棗莊通報我市城郭河群樂橋斷面水質達標率為零,cod、磷、氟化物均超過地表水iii類水質標準,其中cod超標嚴重。河道治理任務艱鉅。近年來,我市先後對荊河、小清河城區段以及北沙河、十河等部分河段進行了綜合治理,五條骨幹河道全長167.6公里,已累計治理125.1公里,但是達到20年一遇標準的僅為42.9公里,尚有120公里需統一治理提高防洪標準,尤其是流經城區南部的郭河南支、北支尚未啟動治理,河道不暢,汙水直排,垃圾遍佈,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城市的形象和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分佈在農村的小型河流、支流、坑塘等本應在改善周邊生態環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今多數垃圾成堆,變成了“垃圾河”。荊泉水源地保護面臨考驗。位於水源地保護區內的我市和山亭區少數汙染嚴重的塑膠加工、食品加工等土小企業死灰復燃現象嚴重,隱蔽生產,偷排汙水,對全市飲水安全構成很大威脅。
三是農業面源汙染逐步加重。化肥、農藥用量偏大,利用率低,導致土壤中氮、磷等化學物質過剩、流失,農藥殘留於水體、土壤及農產品中,對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了一定汙染。秸稈綜合利用率低,秸稈焚燒和亂堆亂放問題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對農村汙染造成了不良影響。
(五)造林綠化任務還十分艱鉅。目前,我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為24%,距離建立國家森林城市31%的標準,還有不小的差距。森林資源總量仍然偏小,部分山區仍有荒山未綠化;西部平原區森林面積偏小,農田林網帶斷網破;森林生態系統還不完善,生態防護功能不強。
(六)農村環衛整治還任重道遠。我市的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才剛剛起步,覆蓋面還較小,目前460個居實行了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僅佔市村居總數量的36.9%。尚未實行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的村居,仍然存在生產、生活垃圾隨意亂倒的現象,垃圾佔道、垃圾入河、垃圾圍村的問題仍很突出。在垃圾中轉站建設、垃圾收集運輸裝置購置等方面資金投入缺口較大,在目前各鎮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在資金投入上存在一定困難,亟需建立市、鎮街、社會多元投入的保障體制。
(七)生態建設機制還不夠健全。
一是生態獎懲機制缺乏。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生態補償融資渠道和主體單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轉移支付和專項基金兩種方式。資源開採企業對塌陷地、採石、採砂礦坑恢復投入不足,生態保護得不到有效的經濟補償,生態破壞缺乏應有的懲治,個人或企業破壞生態環境,政府買單的現象嚴重。
二是汙水處理管理體制不順。汙水管理方面,當前是住建局負責汙水處理廠及汙水管網的規劃建設,市政處負責管網的排查維修,水務局負責納入汙水管網的汙水處理廠的巡查監管,市環保局負責排汙企業和汙水處理企業出水水質的監管,致使部分工作溝通協調困難,難以有效開展。
三是生態環境監管能力薄弱。環保部門監察、監測人員數量嚴重不足,僅有20餘名,難以承擔大量的環境監管工作任務;環境應急車輛、通訊、防護等應急裝置十分缺乏,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能力差。
三、加強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建議
市委、市政府在3月底召開的生態滕州建設暨環境保護工作會上,明確提出了建設生態滕州和美麗滕州的奮鬥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最佳化生態環境,培育生態文化,確保萬元gdp能耗比,cod、氨氮、二氧化硫、nox排放量年均減少2.5%以上,出境斷面河流水質穩定達到三類水質要求,空氣質量二級天數每年增加10天,城市汙水處理達到全覆蓋,實現全域城鄉環衛一體化,加快建設經濟發展、城鄉美麗、文化繁榮、社會和諧、政治清明的幸福滕州。
(一)最佳化產業佈局,推進節能減排,構建結構最佳化、迴圈高效的生態經濟體系。要以發展綠色經濟、迴圈經濟、低碳經濟為方向,不斷最佳化產業結構、要素支撐結構和空間佈局結構,促進生態環境最佳化與經濟永續發展良性互動。
一是積極發展生態效益型工業。要大力實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計劃。推進機械製造、煤化工、新型建材、食品醫藥、能源、輕紡六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培植玻璃深加工、不鏽鋼製品、汽車配套、生物醫藥、家居裝飾、食品加工六個百億元產業板塊,促進工業經濟的規模實力和質量效益不斷提高。要策劃和引進一批重大科技創新專案,培育一批具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示範帶動作用的科技型企業,促進新能源、生物醫藥、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加速規模膨脹。要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嚴格執行環評、能評和“三同時”制度,從源頭上控制新增能耗及汙染物。發揮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引導與倒逼作用,堅決淘汰重汙染高耗能行業落後產能,為產業轉型升級騰出空間。要加大閒置土地清理處置力度,實施“零增地技改”,提高土地投資強度和產出率。大力推進清潔生產,運用稅收、土地等政策措施,鼓勵產業園區內不同行業企業之間的橫向耦合及資源共享,促進“廢物”的再利用、零排放。
二是提升發展現代服務業。充分依託良好的人口、區位、交通優勢,努力做好“大旅遊、大商貿、大物流、大市場”四篇文章,加快推進微山湖古鎮、魯班文化創意產業園、紅星美凱龍家居生活廣場、義烏·滕州商城等重點專案建設,不斷提升服務業發展層次,提高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
三是加快發展現代農業。要抓住我市被列入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的機遇,最佳化區域佈局、培育主導產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要扶持培育壯大盈泰集團、東啟公司等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提高農業標準化水平,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放心區,按標準化整建制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要健全完善市鎮村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體系,提升監管能力和水平。要鼓勵引導廣大農戶特別是專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發展標準化生產,建立一批適應國內外市場需求的綠色產品、有機產品生產基地,重點培植壯大盈泰立體種養科技示範園等標準化種養示範園。要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種肥同播”、深施肥技術和生物防治病蟲害技術,提高化肥、農藥的利用率,減少農業面源汙染。要鼓勵扶持發展不施用任何化肥、農藥的高品質有機農產品生產,使農業“返樸歸真”,積極培育一批有機農產品生產基地。
(二)實施汙染防治,改善人居環境,構建水綠山青、藍天潔淨的生態環境體系。
一是進一步加強汙染防治。要深化水汙染防治,讓水質更加清澈。全面構建“治、用、保”流域治汙體系,確保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四條河流斷面水質達到三類水質要求。要加快城區第三汙水處理廠建設進度,確保今年年底前建成投入執行;抓緊開展排水管網普查工作,收集整理管網資料,加快維修城區破損管網,新建城區東部、北部管網,確保XX年底前城區汙水處理全覆蓋。加快級索鎮和濱湖鎮兩處汙水處理廠建設進度,增鋪西崗、級索、東沙河、官橋、東郭、大塢、界河、木石等8個鎮51.5公里的汙水管網,提高汙水收集率;完善魯南高科技化工園區汙水處理廠出水管網,確保正常執行。實施好總投資2.2億元的城郭河、北沙河、界河、新薛河等4條河流的1.5萬畝的溼地工程建設,加快推進郭河下游段治理、北沙河中游段治理、十河官莊攔河閘除險加固等工程建設,綜合治理河道16公里,切實改善斷面水質和流域生態環境。要深入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讓空氣更加清新。加快焦化企業和燃煤電廠脫硫除塵治理再提高工程實施進度,開展新源熱電公司等3家公司脫硝治理。推進大塢生物醫藥基地配套設施建設,確保香料企業全部進入基地生產經營,統一治理汙染物。加大熱力管網鋪設力度,增加集中供熱面積,關停供熱管網範圍內、重要路段兩側和鎮駐地的燃煤鍋爐。對建築、拆遷等工地進行集中整治,切實減少揚塵汙染。強化機動車尾氣管理,嚴禁未進行尾氣環保檢測或尾氣排放不合格的車輛上路行駛。要積極推廣秸稈還田、青貯氨化、秸稈沼氣、秸稈壓塊、秸稈發電等技術,建立完善的秸稈田間處理、收集、儲運體系,形成佈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綜合利用產業化格局。要加大固體廢物汙染防治力度。徹底關停小蓄電池生產企業。嚴格化學品風險評估和監管,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置和管理,確保所有企業做到危險廢物安全處置。探索水泥jt窯固廢處置技術,提升固體廢物處置中心固體廢物處置能力。儘快選址建設糞便處理場,解決糞便隨意處置對環境的汙染問題。儘快建設餐廚垃圾處理場,切實解決餐廚廢棄物環境汙染問題。
二是進一步加強生態保護。要強力推進“森林城市”建立,全力打造“綠之城、水之鄉、文之邦”,努力實現城市園林化、鎮村生態化、水系風景化、山區林果化、農田林網化、道路林蔭化,力爭到XX年完成建立目標。要突出抓好城市綠化,積極實施北辛公園、杏壇廣場等增綠增花工程,開展林蔭路、林蔭公園、林蔭庭院、林蔭停車場等大綠化活動,真正讓城市三季有花、四季常綠。要抓好水系綠化,整合林業、水利、交通、農業、城建、旅遊等專案資金,重點搞好“秀美荊河”建設,高標準搞好小清河市民休閒長廊建設,儘快啟動城郭河生態景觀長廊建設,貫通城市水系,完善配套設施,彰顯生態休閒親水特色。繼續抓好沿河、沿湖、沿庫造林,對五大河流兩岸和境內水庫周邊,建設護岸林、護坡林、水源涵養林。要抓好山丘綠化,大力實施荒山綠化、破損山體治理和山坡地經濟林基地建設。要抓好通道綠化,突出抓好京臺高速公路、東木路等道路綠化專案,提升綠化美化品質。抓好平原綠化,積極實施連片面積100畝以上的平原造林工程,大力開展農田林網化建設。抓好鎮村綠化,大力推進村旁、宅旁、水旁、路旁等“四旁”綠化。要加強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搞好生態溼地修復和採煤塌陷地治理,對生態退化嚴重地區進行生態修復重建。要加強微山湖溼地等風景名勝區、蓮青山等森林公園的保護和建設,在重要水源涵養區、生物多樣性豐富區、重要土壤保護區等區域,規劃建立一批生態功能保護區。
三是進一步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要搞好環境衛生專項治理,堅持集中整治和長效管理相結合,每年集中1—2次的時間,開展大掃除、大清整活動。各鎮街、各部門要組織發動廣大幹部職工和群眾,對轄區內臟、亂、差問題進行徹底治理,在清髒治亂上有一個立竿見影的效果。要大力推進城鄉環衛一體化,儘快編制完成《滕州市城鄉環衛一體化總體規劃》,按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全面推進“村收集、市鎮轉運、集中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力爭利用三年時間實現規範運作、全域覆蓋。要進一步研究推動城鄉垃圾焚燒發電專案。目前我市對生活垃圾的處理採用的是填滿處理方式,雖然成本低,但佔用場地大,而且容易對周邊環境產生汙染。焚燒處理垃圾可以處理實現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可以有效緩解土地緊張的問題。因此,建議我市儘快考察論證,早日新上垃圾焚燒發電專案,真正做到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
(三)強化宣傳教育,形成統一共識,構建善待自然、和諧文明的生態文化體系。要採用生態教育、環境宣傳、文化薰陶等多種手段,不斷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
一是加強生態文明宣傳,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路等媒體,積極宣傳環保國策,宣傳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蹟,曝光非法排汙和破壞生態的典型案件,定期公佈城市空氣質量和重點流域水質,透過宣傳引導和輿論監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二是開展各種社會活動,提升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充分利用世界“環境日”、“地球日”、“生物多樣性日”、“水日”等載體,運用多種形式和手段,廣泛深入開展保護生態、愛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宣傳教育和知識普及活動,提高公眾參與度。
三是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建立活動,動員全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繼續爭創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對照建立指標,不斷完善提高軟、硬體建設,力爭XX年建立成功。各鎮街要積極建立設國家級、省級生態鎮、環境優美鄉鎮、綠化示範鄉鎮。要積極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計劃,推進文明幸福村、環衛一體化示範建立活動,每年評比表彰一批先進示範村。要在全市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群廣泛開展生態文明建立活動,努力建立一批生態文明示範單位、學校、企業、社群,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廣泛深入開展。
(四)堅持改革創新,完善體制機制,構建雙向約束、權責清晰的生態制度體系。
一是建立組織保障體制。建議成立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常務副組長的高規格領導小組,對全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事項進行統一部署、綜合決策、協調行動。鎮街、部門明確職責、分工協作,形成工作合力。要改革環保管理機制,對鎮街環保所試行“垂直化”管理,由環保部門統一管理。對鎮街土小企業清理取締工作實行屬地管理,切實增強鎮街工作責任意識。
二是建立目標考核機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鎮街年度目標考核指標體系,將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指標分解落實到各鎮街和有關部門,逐級簽訂責任狀,層層落實責任,把考核結果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重要依據。進一步完善鎮街差異化考核工作機制,在考核發展速度的同時,加強對發展質量的考核;在考核經濟發展的同時也考核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三是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堅持“誰汙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誰使用、誰付費”的原則,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形成汙染者付費、保護者受益、治理者獲利的機制。要積極爭取並用足用好上級生態補償資金,設立生態文明建設專項資金,主要用於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保障改善民生等。特別對近年來新增生態公益林,全部納入市級生態公益林補償範圍,落實管護人員和管護報酬,強化管護措施,確保造林綠化成果。
四是建立投入保障機制。各級財政要優先安排生態文明專項資金和工作經費,並逐年增加對汙染防治、生態保護等資金投入。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政府投入的綜合作用,採取財政貼息、投資補助等政策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創新綠色信貸產品,擴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投入;積極推行市場化運作模式,鼓勵各類主體參與投資、建設和運營,凡是可以引入市場機制、實行產業化的專案,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社會參與的投融資機制。要改革環衛收費模式,借鑑泰安、薛城等地區水務部門代收垃圾處理費成功經驗,實行自來水代收,增收生活垃圾處理費。要加強環衛隊伍建設,各鎮街均要組建環衛所,配備領導力量和專業人員;村級配備專職保潔員,市、鎮財政給予工資補助,保證工資發放到位、隊伍長期穩定。五是建立應急防控機制。督促有關鎮街、部門、企業制訂應急預案,建設應急處理設施。加強危險化學品、造紙、醫藥製造等重點行業企業的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建立風險源資訊庫。加強對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的監管監測,實行生態安全資訊互通、資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