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漢字的小故事(精選17篇)

關於漢字的小故事

  關於漢字的小故事(精選17篇)

  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珍貴符號,如今放眼全球,有多少人對漢字著迷!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漢字的小故事(精選1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漢字的小故事1

  有一天,動物老師帶著一群小動物去參觀漢字王國。

  首先,動物們參觀一些字的屋子。調皮的猴子偷偷地溜進了一個神奇的通道,不一會兒就見到了幾座山房子,分別是淼、垚、品、晶、眾、鑫、森、焱這八個字的居住地。它先參觀“淼”的房子,看到淼的傢俱、工具、用具都是用水做的,小猴子感到很驚訝。接著看“垚”的房間,發現都是用土做的。垚給了小猴子一個土餅,它難受地吃了下去,罵道:“太涼的東西啦!用土做的餅我不怪你做的難吃,可你這個餅也不燒!”垚說:“燒了之後不就沒有了?那不就白弄了!”然後進“鑫”的房子裡,見裡面都是用金子做的:金盃子、金電視、金鍋子,甚至還有金書!讓猴子目瞪口呆。最後看“焱“的房子,小猴子一進門就暈倒在地上,幸好焱把它送進醫院,小猴子才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小猴子不敢獨自一個人看了,於是回到自己的隊伍。這時,它們正好到了樹林裡。突然,前面跑來了木字旁、草字頭和三點水旁。小狗迫不及待地把木字旁和公自拼在一起,成了“松”,松樹長得更高,葉子變得更綠了。可愛的小兔把“柏樹”的“柏”拿了過來,把木字旁去掉,小兔就更白了。動物老師喊道:“同學們,你們可自由活動了!”它們就“呼啦”一下散開了。小貓想吃魚,任意讓小貓嘗;老鼠要有一個地洞睡覺,就把三點水旁給抓來,又拿來了同字,它的前面出現了一個地洞,小老鼠就休息了。

  玩了好久好久,動物老師說:“我們去吃飯吧!”於是小動物們就匆匆忙忙地跑了過來,一起到一家高階漢字餐廳去吃東西。那裡的老闆BOSS說:“千萬不要MISS(錯過)這家餐廳哦!”便把一大群偏旁、字給帶來。小雞飛快地把地吃了起來,它碗裡就出現了一些小蟲子,於是就高高興興地吃了起來……就這樣吃了好久好久,它們終於吃完了,還在不停地聞一聞,讓動物們回味無窮。

  吃完了飯,動物們就離開了酒家餐廳。過了一會兒,它們來到河邊,準備做六條限坐15人的大船走了。在途中,動物膛,見到了三點水旁、木字旁、兩點水旁在河裡游泳,就把字拉了上來,和動物一玩。到了中間,強壯的小象把偏旁們往遠處一丟,說了一聲“再見——”就繼續看著前方,它們終於到達了河岸,也就是學校。

  它們說:“今天的旅遊可真有意思啊!”

  漢字的小故事2

  因為漢字而被打了板子一文書寫字常把筆畫寫錯。一次造名冊,將“陳”字的“阝”寫在了右邊,被長官打了二十大板。書生從此記住“阝”是應該寫在左邊的,結果不幸又寫錯了“鄭”字,又捱了二十大板。一日,一姓聶之人託他寫張狀子,文書大驚失色:“我寫了兩個‘耳’字,捱了四十大板,你又弄來三個‘耳’,要我命啊!”

  漢字的小故事3

  團字和圓字的漢字故事一天上午,“團”在逛街,突然見到了“員”,他熱情地上去打招呼:“你好啊!圓!”

  “員”說:“我不認識你啊?”

  “團”說:“我們之前還在一起去給人家拜年,祝人家閤家團圓,怎麼天氣一熱,你把外套脫掉了,就不認識我了?”

  漢字的小故事4

  萬字難寫有一年,老翁聘請了一位楚國的讀書人教他的兒子認字。第一天上學,老師用毛筆在白紙上寫了一筆,告訴他兒子說:“這是個‘一’字。”他兒子學得很認真,牢牢地記住了,回去後就寫給老翁看:“我學了一個字——‘一’。”老翁見兒子學得用功,看在眼裡,喜在心裡。

  第二天上學,老師又用毛筆在紙上寫了兩筆,說:“這是個‘二’字。”這回,兒子不覺得有什麼新鮮了,記住了就回家了。到了第三天,老師用毛筆在紙上寫了三筆,說:“這是個‘三’字。”兒子眼珠一轉,彷彿悟到了什麼,學也不上了,扔下筆就興高采烈地奔回去找到父親說:“認字實在簡單,孩兒已經學成了。現在不用麻煩先生了,免得花費這麼多的聘金請先生,請父親把先生辭退了吧。”見到兒子這麼聰明,老翁高興地準備了酬金辭退了老師。

  過了幾天,老翁想請一位姓萬的朋友來喝酒,就吩咐兒子一大早起來寫個請帖。兒子滿口答應了:“行,這還不容易嗎?看我的吧。”

  老翁看兒子滿有把握,就放心地去做其他的事情了。時間慢慢地過去,眼看太陽都快偏西了,還不見兒子寫好,老翁不禁有些急了:“兒子這是怎麼了?”等了又等,老翁終於不耐煩了,親自到兒子房裡去催促。

  進得門來,老翁見兒子愁眉苦臉地坐在桌邊,紙在地上拖得老長,上面盡是黑道道。兒子正拿著一把沾滿墨的木梳在紙上畫著,一見父親進來便埋怨道:“天下的姓氏那麼多,他為什麼偏偏姓萬呢?我借來了母親的木梳,一次可以寫20多劃,從一大早寫到現在,手都酸了,也才寫了不到3000劃!萬字真難寫呀!”

  漢字的小故事5

  漢字像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小精靈,跳動在方格紙上,譜出一曲曲動人的漢字之歌;像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渓,流過筆尖,頓時,一篇佳作躍然紙上。漢字,我們中華民族的漢字!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漢字,因為我們幾乎每天都要和漢字打交道。漢字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寫作業時我們要用上它;人與人溝通我們也需要它;看書時我們也要用到它。小朋友們可得好好學漢字,不要寫錯別字而鬧出笑話哦!

  漢字的小故事6

  話說中國歷史上的唯一女皇武則天登基後,她想給自己取一個非常適合自己的名字,中國要名字要表達出自己的獨特之處,並且把自己的光輝也展現出來。可是取什麼字才能讓自己顯得與眾不同呢?如果用一些熟悉的漢字肯定不能體現,於是武則天想自己造一個從來沒有的字出來,這樣肯定就沒有重複了。說造就造當時對日月有一種封建迷信,都覺得日月是神聖的,武則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讓自己和日月一樣永遠高掛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個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

  漢字的小故事7

  有一次,北方匈奴要進攻中原,遣人先送來一張“戰表”。皇上拆開一看,原來是“天心取米”四個大字。滿朝文武大臣,沒有一個解得此謎。皇上無法可想,只得張榜招賢。這時,宮中一個名叫何瑭的官說,他有退兵之計,皇上急宣何瑭上殿。

  何瑭指著“戰表”上的四個字對皇上說:“天者,吾國也;心者,中原也:米者,聖上也。天心取米,就是要奪我國江山,取君王之位。”皇上急道:“那怎麼辦呢?”何瑭說:“無妨,我自有退兵辦法。”說著,提筆在手,在四個字上各添了一筆,原信退給了來人。

  匈奴的領兵元帥,以為是中原不敢應戰,可是拆開一看,頓時大驚失色,急令退兵。

  原來,何瑭在“天心取米”四個字上各加一筆後,變成了“未必敢來”。

  漢字的小故事8

  從前,有個紈袴子弟,自幼好吃懶做,不好好唸書。長大以後,常因寫錯別字鬧笑話。

  有一天他妻子說想吃枇杷。他從桌子上隨手拿出一張紙,揮筆在上面寫了幾個字。寫完後便招呼僕人去買枇杷。他妻子接過紙來一看,噗哧一聲笑了。原來上面寫的是“買琵琶五斤”。五個字寫錯了兩個,將“枇杷”誤寫成“琵琶”。他妻子看過後,在後面題了一首打油詩:

  枇杷並非此琵琶,

  只怪當年識字差。

  倘若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鼓盡飛花。

  這個紈袴子弟看過妻子的題詩,羞了個大紅臉。“枇杷”和“琵琶”讀音相同,都讀pípa,是同音詞。但“枇杷”是一種水果,而“琵琶”則是一種絃樂器,意義和寫法完全不同。

  漢字的小故事9

  當我牙牙學語時,就對大門旁對聯上的漢字十分感興趣,只要一看見他們那可愛的身子,我就樂得不得了,還不時發出歡快的笑聲。

  到了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開始教我們正確地認讀、書寫拼音。在老師的諄諄教導下,我用了不久的時間就基本上學會了拼音,只是在讀翹舌音時舌頭卷不太起來。於是,老師又教我規範地把舌頭捲到位,耐心地指導我讀好每一個聲母、韻母。過了不久,我終於學會了拼音。

  從此,我開始閱讀一些注音的兒童書籍。慢慢地,認識的字多了,我就如飢似渴地去讀沒有注音的書籍,遇到不認識的字就藉助字典,學會它的正確讀音。書籍中那一個個童話、寓言、精彩的小故事讓我在幼兒階段就初嚐了漢字拼文的美妙。

  當上了小學以後,我清楚地意識到:學好每一個字就學好了每一句話,學好了每一句話就學好了每一段話,學好了每一段話就瞭解了整篇文章的意思。所以,學好漢字太重要了。

  在與漢字的不短接觸中,我的視野漸漸開闊,見聞不斷增長,知識更加豐富。

  是漢字使得中國具有這麼多富有詩情畫意的詩詞歌賦!是漢字使華人的凝聚力如此之強!更是漢字鑄就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源遠流長的文明史!中國,漢字,我為你自豪!

  漢字的小故事10

  說一個人和夫人在家裡招待兩位朋友,朋友甲對女主人敬酒,說“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很不禮貌了;女主人指了說“醉酒之意不在翁”,說朋友偏離了和男主人敘舊喝酒的本意;男主人也有些不快,似批評的說朋友甲“醉酒之翁不在意”,胡來了;朋友乙在旁邊偷著樂,暗指主人“在意之翁不醉灑”。我看了很生感嘆,這就是漢語的魅力。換了別的任何一種語言,恐怕也難找了如此精澌的例子了。只可惜讀書至今,漢語還是學的不好,真是慚愧啊!

  且不從愛國的角度來說,我也認為,漢語是世界上最美的一種語言。更不要說漢語本來就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文字中,詞彙最豐富,表情達意最淋漓盡致的了。

  漢字的小故事11

  從前,有位姓張的私塾先生,聰明絕頂。有一次,有個財主為兒子請老師,寫了張佈告:“本宅欲請一位教書先生,但伙食簡單,酬金微薄。”許多先生看了看,搖搖頭走了,他們知道這家財主是本地出了名的吝嗇鬼。哪知這位張先生持了佈告,卻笑著點點,應聘雲了。大夥都說先生“鬼迷心竅”。張先生只說了句:“等著瞧吧!”便來到財主家。

  財主見“上鉤”暗自慶幸。在談到待遇時,他擔心先生變卦,便要求行生立下文約,親手畫押。

  先生毫不猶豫地立下字據,寫道:

  “無米麵亦可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無銀錢亦可。”

  財主看後滿心歡喜,認為佔了大便宜,於是就和先生各自在字據上按了指印,笑眯眯地離開了。

  十幾天過去了,先生的飯桌上,頓頓只有雜糧、小菜。先生實在難以下嚥,便叫來財主。財主意識到先生要說什麼,笑著說:“你看,這協議書上有您的手印!”先生假裝吃驚,嚴肅地說:“哦,給我看看。”財主遞過文約,先生說:“你聽好了——‘無米,面亦可;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財主聽得目瞪口呆,睜大眼睛看清上面的第一字。的確,一字未改呀!財主扳起面孔,但又無可奈何,只好自認倒黴。飯桌上加了幾道葷菜,仍然暗自慶幸,吃飯雖講究些,不用付學費也不錯。

  不料到了年底,先生找財主算帳,要求付學費。財主哪裡肯給,二人爭執不下,便帶上字據,一同到縣衙評理。縣官問明瞭情由,讓先生拿出字據唸了一遍,聽完最後一句,縣官驚木拍案,向財主大喝:“你這刁民,字據立得清清楚楚你怎敢賴先生的學費!”責令財主當面付給先生學費。

  漢字的小故事12

  自從老虎做了獸中之王后,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有一天,無聊之餘,突然想起了自己當年的師傅——貓。老虎儘管仍為貓沒教會自己爬樹的本領而耿耿於懷,但為了顯示自己的大王氣度,決定設宴招待貓。於是,老虎派狐狸直接向貓發出了邀請。

  貓接受了邀請,決定準時赴宴。

  這一天,貓如約來到了老虎大王的山洞。雙方寒暄之後,宴會便開始了。老虎對貓說:“今天的宴會我特地為你準備了味道最美的食物——羊肉。”貓聽後回答說:“不,我要吃魚,因為魚的味道最好。”老虎則說:“羊肉的‘羶’味最美。”貓則堅持說:“魚的‘腥’味最好。”看看相持不下,老虎便說:“我是大王,我說了算!”貓卻並不買賬,反唇相譏道:“我是師傅,應該我說了算!”這時,在一旁的狐狸見狀搭了腔,說道:“一個大王,一個師傅,二者都是權威,話說得都有道理。你們爭下去也沒個結果,乾脆待我去討教造字始祖,看他能不能為你們造一個新字,表示味道美好,既有羊又有魚,既羶又腥,如何?”老虎和貓聽罷,都表示贊成。

  就這樣,狐狸來到造字始祖的家,心想這下一定會難倒始祖。沒想到,說明來意後,始祖表示這很簡單,當即造一個字,折衷了二者對味道的偏好,使該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魚”,發音中既有“羶”又有“腥”。之後,始祖又告訴狐狸說,老虎和貓在這個字的具體寫法上,還會有爭吵。狐狸問:“那如何是好?”於是,始祖如此這般地教導了狐狸一番。

  狐狸回到山洞,告訴老虎與貓,始祖新造字的字形中既有“羊”又有“魚”,發音中既有“羶”又有“腥”,二者都表示同意。但在這個字的寫法上,果然不出始祖所料,老虎與貓又發生了爭執。因為老虎愛吃“羊”,便堅持要把這個新字寫作“羊”字頭、“魚”字底;反之,貓則堅持要寫作“魚”字頭、“羊”字底。那麼,到底這個字該怎麼寫呢?雙方又各不相讓。最後,狐狸根據始祖預先設定的方案從中打圓場,說:“這就不必非得要爭個高低不可了吧。‘魚’和‘羊’平起平坐,‘魚’在左、‘羊’在右。在讀音上,取‘腥’的前半部分‘xi—’在前、取‘羶’的後半部分‘—ɑn’在後。”貓聽了很高興。老虎則問:“這是為什麼?”狐狸想了想,回答:“這是因為貓做師傅在先,你做大王在後。”這樣“鮮”字就產生了!

  漢字的小故事13

  新上任的知縣是山東人,因為要掛帳子,他對師爺說:"你給我去買兩根竹竿來。"

  師爺把山東腔的"竹竿"聽成了"豬肝",連忙答應著,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對店主說:"新來的縣太爺要買兩個豬肝,你是明白人,心裡該有數吧!"

  店主是個聰明人,一聽就懂了,馬上割了兩個豬肝,另外奉送了一副豬耳朵。

  離開肉鋪後,師爺心想:"老爺叫我買的是豬肝,這豬耳朵當然是我的了……"於是便將獵耳包好,塞進口袋裡。回到縣衙,向知縣稟道:"回稟太爺,豬肝買來了!"

  知縣見師爺買回的是豬肝,生氣道:"你的耳朵哪裡去了!"師爺一聽,嚇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裡!"

  漢字的小故事14

  “木”字是個象形字。最早時這個字就像是一棵枝幹完整的大樹,上半部分很像樹枝和樹葉,下面就像是樹根。這個字在古代被用來作木本植物的統稱。現在的意思是“樹木”“木材”。

  公元383年,前秦大王率領百萬大軍南下攻打東晉,大軍駐紮在淝水北岸。前秦大王聽聞東晉士兵不堪一擊,於是派使者帶八千士兵到南岸的東晉城下去勸降。

  東晉知道秦軍來了,派出了大將謝石、謝玄帶領五千精兵出城偷襲了秦軍的先頭部隊。

  前秦大王得知秦軍戰敗,大驚失色,馬上登上城樓向淝水對岸觀看。當時正是隆冬時節,又陰天,遠遠望去,淝水上空灰濛濛一片。

  再仔細看,淝水上桅杆林立,戰船密佈,東晉士兵陣容整齊,手握刀槍。前秦大王不禁心生寒意,又回頭望向八公山,山上地勢險要,東晉士兵的大本營就駐紮在山下,一陣風吹過,山上晃動的草木遠遠看去就像無數正在行動的'東晉士兵。前秦大王頓時面如土色,下令撤退。

  結果秦軍在後退時自相踐踏,潰不成軍,打了個打敗仗。這一站後,前秦瓦解,北方再一次分裂。

  這一站就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例。此戰後便有了“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這個典故,意思是聽到風的呼嘯聲和鶴的鳴叫聲都以為是有敵軍在追趕,看到晃動的草木都以為是敵人計程車兵在行動。形容人在非常恐慌時,稍有一點兒風吹草動,就十分緊張害怕。

  漢字的小故事15

  “月”字也是一個象形字。因為古人發現月缺的時候多,月圓的時候少,所以用一個彎彎的形狀來表示月亮,也為了與“日”字區別開。有的中間加了一個點兒,來強調這是月亮,但也有不加點兒的。現在的“月”字可就不那麼像月亮了。

  晉武帝時期,有個叫滿奮的人,他是三國時魏國名將滿寵的孫子,因為叔叔滿偉被削去了官職的事而憂慮重重,做事特別小心謹慎。

  一天夜裡,繼位不久的司馬炎叫滿奮入宮議事。議事時司馬炎發現滿奮神情緊張,嘴唇都在發抖,就問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滿奮回答說:“外面風很大,我覺得很冷”司馬炎笑著說:“外面雖然風大,可隔著琉璃屏根本吹不進來,怎麼會覺得冷呢?”滿奮聽了,不由得紅著臉說:“我就像是南方怕熱的水牛,看到月亮還以為是太陽,就忍不住喘起氣來。請陛下寬恕我的失禮。”司馬炎因為滿奮說了實話,所以並沒有怪罪他。

  後來“吳牛喘月”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因疑心而害怕,也比喻人遇到事情過分害怕,導致失去了判斷是非的能力。

  漢字的小故事16

  “天”字屬於象形字。因為人的頭頂上就是天空,所以最早的“天”字是個突出人物頭部的人形。後來表示人物頭頂的圓形或方形被簡化成了一橫,慢慢變成了我們現在所寫的“天”字。

  古時候杞國有個人,看到天就擔心天會掉下來,看到地就擔心地會塌下去。整天愁眉不展,提心吊膽的。

  有個智慧的老人就跑去跟他解釋說:“天不過是積累起來的氣體,到處都有。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都離不開它,我們整天都在空氣裡活動,為什麼還會怕天掉下來呢?”

  那個杞人聽了,狐疑地問:“天如果真的是氣體堆起來的,那日月星辰掛在上面,就不會掉下來嗎?”老人笑笑說:“日月星辰也是氣體聚集而成的啊,不過是它們能發光罷了。”杞人沉思了一下又問:“那要是地塌下去又怎麼辦呢?”那個老人又解釋道:“地不過是堆積起來的土,你整天在地上走來走去,踩踏著泥土,不是很牢固嗎?又為什麼要擔心它會塌下去呢?”經過了這一番解釋,杞人終於明白了,心頭的千斤重擔也放了下來。以後就過上了輕鬆安逸的日子。

  漢字的小故事17

  漢字是中華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承載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智慧結晶。中國的漢字,博大精深,淵遠流長,是每一箇中國人的驕傲。

  古老的漢字經過了幾千年的漫長演變,發展成了我們現在普遍使用的楷體。漢字共分成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幾類。

  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由清朝的一個學者王懿榮發現。早期的甲骨文主要是線條構成的圖畫,均勻而優美;後來逐漸演變成由字的筆畫構成的圖片,這是當代漢字的基礎。

  在商、周兩朝,甲骨文漸漸地變成了金文。西周時期,鑄青銅器並用銘文記載當時發生的重大事件被皇親貴族廣泛應用。又因金文盛行時青銅器的造價十分高昂,所以留存至今的並不多見。

  再後來,秦始皇統一了六國,統一了貨幣和文字。當時的秦國以小篆作為文字。爾後,一個名叫李斯的人以小篆為基礎,又發明了隸書。隸書打破了古體漢字的傳統,簡化了漢字,奠定了楷書的基礎,因此被使用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