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精選20篇)

關於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

  一、故事的特點

  語言富於動性。

  故事不需要有過多的心理活動描寫、大段的對話和繁複細膩的景物描寫、人物形象的刻畫,作者不應該在故事中對人物或事件大加評論。作者始終要注意推進故事情節的流動,進展。語言富於動性,不需著意刻畫其中的人物就會鮮活起來。

  愛情故事主要指男女之間相愛的故事,用故事記錄下來,發表在網路或者雜誌。以描寫男女愛情為基調,愛情文章探討愛情意義,描寫愛情的形式。可以用真實的事件做為寫作背景,或是美化了的言情故事。

  二、關於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精選20篇)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有密切關係,他們迫切地希望認識自然,於是便以自身為依據,想象天地萬物都像人一樣,有著生命和意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精選20篇),歡迎大家分享。

  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1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

  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淦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

  於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為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2

  曾參,春秋末期魯國有名的思想家、懦學家,是孔子門生中七十二賢之一。他博學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養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辦事,年幼的孩子吵著要去。曾參的妻子不願帶孩子去,便對他說:“你在家好好玩,等媽媽回來,將家裡的豬殺了煮肉給你吃。”孩子聽了,非常高興,不再吵著要去集市了。這話本是哄孩子說著玩的,過後,曾參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參卻真的把家裡的一頭豬殺了。妻子看到曾參把豬殺了,就說,“我是為了讓孩子安心地在家裡等著,才說等趕集回來把豬殺了燒肉給他吃的,你怎麼當真呢。”曾參說:“孩子是不能欺騙的。孩子年紀小,不懂世事,只得學習別人的樣子,尤其是以父母作為生活的榜樣。今天你欺騙了孩子,玷汙了他的心靈,明天孩子就會欺騙你、欺騙別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無信,明天孩子就會不再信任你,你看這危害有多大呀。”

  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3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4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

  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為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十分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裡和兄弟們讀寫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為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為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適宜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愛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

  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5

  北宋時期,有一個叫查道的人,一天早上,他和僕人挑著禮物去看望遠方的親戚。他們走了一個上午,到了中午時分,兩人都感到肚子有些餓了,可是方圓幾里地卻沒有一家飯鋪,怎麼辦呢?於是僕人向查道建議說:“主人,這四處也找不到食物,我們不如從送人的禮物中拿出一些東西來吃吧!”。

  “那怎麼行呢?這些禮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東西了。我們要講信用,怎麼能偷吃呢?”查道很堅決地說。僕人聽他這麼一說,知道沒有辦法說服他,只好無奈地看了看禮物,餓著肚子繼續趕路。

  走著走著,路旁出現一個棗園。棗樹上掛滿了熟透的棗子,十分招人喜愛。查道和僕人本來已經餓得發慌,更覺得飢餓難耐,便停了下來。查道叫僕人去樹上採些棗子來吃。

  兩人吃完棗,查道拿出一串錢,掛在採過棗子的樹上。僕人奇怪地問:“這是什麼意思?”查道說:“吃了人家的棗子,應該給錢。”僕人說:“棗園的主人不在,別人也沒看見,何必這樣認真呢?”查道嚴肅地說:“講誠實是人應有的道德,雖然棗主人不在,也沒有別人看見,但我們既然吃了人家的棗子,就應該給錢。”

  說完,查道掛好錢,帶著僕人離開了。

  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6

  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誠實。在學習中,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他認為這才是對待學習的正確態度。

  曾子也是個非常誠實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鬧著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說,你不要去了,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趕集回來後,看見曾子真要殺豬,連忙上前阻止。曾子說,你欺騙了孩子,孩子就會不信任你。說著,就把豬殺了。曾子不欺騙孩子,也培養了孩子講信用的品德。

  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7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訊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遊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8

  父親的書房外,是司馬光和姐姐的樂團。一個秋天的下午,司馬光撿來很多核桃讓姐姐幫他把皮剝掉。核桃皮厚且非常堅硬,所以姐姐用指甲劃、手指掰都無濟於事。假如用石頭砸就容易連核桃仁一塊砸碎了。姐姐吃不上,就生氣地跑掉了。剩下小司馬光獨自在為難。

  恰好一個僕人走過來,看到發呆的司馬光,感到有些奇怪,就過來詢問。聽完原因後,她把司馬光帶進屋子裡,把核桃放進開水裡燙一燙,然後用小刀一刮。這樣,核桃殼一下就掉了,她把一個完整的核桃仁交給司馬光。司馬光拿著核桃仁,走到先前的核桃堆前,驚奇地欣賞著,正巧被走過來的姐姐看到。她奇怪地問司馬光:"你是怎麼剝掉核桃殼的?"司馬光晃了晃腦袋,得意地說:"是我自己用手弄掉的。"

  姐姐知道弟弟聰穎過人,前不久他還砸破水缸,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呢。於是就信以為真,連連稱讚說:"好弟弟,你真聰明,但你究竟是怎樣弄掉的,教教我吧。"司馬光只是兜圈子,不願改口。

  坐在書房讀書的父親將屋外發生的事情看得一清二楚。他放下書本,走到屋外,看著司馬光的眼睛問:"這核桃仁是你剝的嗎?"父親一問,司馬光臉就紅了,低下頭去。父親要求司馬光把核桃仁是怎樣剝出來的真實情況講給姐姐聽。司馬光不得不老老實實地講了僕人是怎樣幫忙的。

  父親看到司馬光沒有撒謊,很滿意,就告訴他說:"一個人聰明是好事,但假如仰仗聰明就說謊騙人,就不是好孩子。我希望我的兒子不僅聰明,還要永遠做一個誠實的人。"

  父親的教育讓司馬光受益終生。他後來成長為一位偉大的史學家和政治家,即使對皇帝權貴也不說自己違心的話,贊成就是贊成,反對就是反對。他對當朝宰相王安石提了很多尖銳的意見,但王安石也一直讚許司馬光是一位誠實無欺的人。

  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9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九合諸侯,可以說周天子都拿她沒辦法,魯莊公與其過交戰,曹沫為將,結果連敗三仗,魯莊公不得不割地求和,齊桓公答應與魯國停戰會盟。可是在會盟之上,曹沫突然拿出匕首抵住齊桓公,要齊桓公返還魯國因戰敗答應割讓給齊國的土地,齊桓公答應歸還。

  事後,齊桓公並沒有因為曹沫採取不正當方式要回土地而背約,真的把魯國割讓的.土地還給了魯國,其實以齊桓公的力量,曹沫以此卑鄙手段索取的土地,完全可以不給他,魯國一點辦法也沒有,可齊桓公講誠信,如約交還了土地,齊桓公能夠成為五霸之首,絕非偶然。

  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10

  晉公子重耳因蒙難而流亡他鄉,當時很多諸侯國不接納他,最困難的時候介子推只能從自己大腿上割肉救活重耳。到了楚國後,楚國熱情地招待了他,在招待他時,楚國國君問他說:“如果你以後做了晉國國君,將如何報答我?”

  重耳說:“珍珠美玉,你都不缺,我不會有更稀罕的東西送給你,不過託你洪福,以後我如果做了晉國國君,假若我們在戰場上相遇,我便以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作為回報!”

  後來,重耳果然作了國君,成了晉文公。五年之後,也就是僖公二十八年,晉文公果然與楚國在戰場上相遇,晉文公確實實踐了自己的諾言,退避近百里以報楚國招待之恩。

  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11

  魏文侯在與群臣飲酒,興致盎然,而此時天下起了雨,魏文侯想起了他與虞人(山林管理者)相約當日要打獵,於是,他便“命駕將適野”。左右大臣驚詫道:“大家喝得正起勁,而又下著大雨,君侯又要去哪裡?”

  魏文侯說:“我與虞人約好了今天打獵,雖然下雨不能打獵了,豈可因為自己喝得高興就不去跟人家說一聲呢?”於是便親自前往。魏文侯原為晉國臣下,後來和魏:韓:趙,三家分晉,獨立為侯,飽受傳統思想者詬病。但它是一個很有作為的諸侯,特別是在誠信方面,堪稱楷模。

  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12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

  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

  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13

  宋濂小時侯喜歡讀書,但是家裡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但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

  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麼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

  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樣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者請教,並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

  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裡早已大雪封山了。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

  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當宋濂到達老師家裡時,老師感到地稱讚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14

  李世民在任時,對臣僚敞開胸懷,不行欺詐之術,臣僚也盡忠職守,不搞欺瞞哄騙的傳統官場伎倆。在即位之初,李世民曾花大力氣整頓吏治,下決心要在官場根治貪汙受賄的不治之症。

  為了偵查那些暗中受賄和將來有可能受賄的貪官汙吏,李世民令親信暗中向各部官員行賄,結果還真查處了幾個貪官。李世民在得意之餘把他的謀略告訴一位隋朝遺臣。

  沒想到這位大臣當場潑了他一瓢冷水。他說陛下平時總告戒臣民要誠信待人,可陛下自我卻先行欺詐之術,上樑不正下樑歪,臣民會一樣用欺詐的手段報答你。

  李世民不但沒發怒,反而認為大臣的話有很深的智慧,便欣然理解了這句逆耳的忠言。還有一次,李世民下令年齡雖不滿十八歲,但體格健壯的男子也要應徵入伍。

  大臣魏徵拒絕在詔書上簽字(注意這是李世民最為智慧的傑作,他的命令沒有分管大臣的簽字就沒有法律效力,除李世民外,沒有哪個皇帝會主動限止自我的無限權力。

  李世民解釋說:“這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報年齡。”魏徵回答說:“陛下常說我以誠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詐欺;可你卻先失去誠信。陛下不以誠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詐欺。”李世民深以為然,並立即收回成命。

  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15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裡很貧窮,常常衣食無著,他跟著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為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著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有一位為別人當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援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著說:“等你長大後我就入土了。”後來韓信成為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為楚王,他仍然惦記著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裡,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16

  皇甫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歲時父親去世,隨母親回到外公韋孝寬家,在韋家自家學堂學習。外公是個很嚴厲的老人,尤其對孫輩們的管教更是嚴厲。在私塾剛開學的時候,外公就立下規矩:誰要是無故不完成作業,就按照家法重打20大板。有一次,大家沒完成作業,被外公知道了,然後狠狠地訓斥了一頓。由於皇甫績年齡最小,平時又很乖巧,再加上沒有爸爸,就沒忍心打他。但皇甫績與表兄們關係好,他們都受罰了,只有自己沒有,就找到表兄要求他們代外公責打自己20大板。表兄們一聽都樂了,皇甫績一本正經地說這是規矩,觸犯規矩甘願受罰。表兄們都被皇甫績這種誠心改過的精神感動了,於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績20大板。

  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17

  從前有一個小夥子,名叫尾生,一日他對一位姑娘一見鍾情,並和姑娘相約第二天在長橋相會。第二天尾生如約而至,但姑娘卻沒來,於是尾生便在長橋上徘徊著等待姑娘的出現。已經等了許久,還未見到那個姑娘,奈何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暴雨。尾生想到和那位姑娘有約,不能失信於人,從始至終都一直在橋上,最後他是抱著橋柱被淹死了。這個是中國很古老的關於誠信的故事,叫做“橋下之盟”。

  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18

  古代,有個叫孟信的人,一次被罷免了官職以後,家裡很窮,甚至連吃的東西都沒有了。一天,家裡人趁孟信外出把家裡僅有的一頭病牛賣了,來換糧食。孟信回家後發現病牛被賣了,就把家裡人打了一頓,還去把病牛要了回來,他對買主說這是病牛,沒什麼用處了,這樣的病牛不能賣給你。

  孟信不賣病牛的事很快傳開了,連皇帝都聽說了。皇帝認為孟信是個誠實守信的人,立刻派人召他進京,封他做了官。孟信直到年老才榮歸故里。

  孟信不因家境貧寒而賣病牛,以其誠實守信贏得了皇帝的賞識,進宮為官,從而走出了貧窮的困境。由此看來,只有誠實守信才能在困境時獲得別人的幫助。一個人只有忠誠老實、誠信做人,才能夠取得別人對你的信任,只有講信用、守信義,才會建立自己的信譽;只有誠實守信才能在困境時獲得別人的幫助。

  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19

  秦末有一個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一向說話算話,信譽很高,只要他答應的事,都儘量想法辦到,許多人都同他交好。楚漢相爭時,季布是項羽的部下,曾幾次獻策,使劉邦的軍隊吃了敗仗,劉邦當了皇帝后,想起這事,就氣恨不已,下令通緝季布。當時敬仰季布為人的人們,都在暗中幫助他。

  不久,季布經過化裝後到山東一家姓朱的人家當傭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後來,朱家又到洛陽去找劉邦的老朋友汝陰候夏候嬰說情。劉邦在夏候嬰的勸說下撤消了對季布的通緝令,還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東太守。

  因誠實有信,季布在遇到困難時,得到了人們的幫助,也因誠實有信,季布獲得了大家對他的友誼和尊重。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因貪圖一時的便宜而失信於別人,在短時間內是得到了你想要的,但這畢竟不是什麼長遠之計,長時間的失信於人,最後總會得不償失,也會毀了自己的信譽。

  誠信的中華經典故事20

  宋朝人查道,一天早上和僕人看望遠方的親戚。到了中午,兩個人都餓了,可路上沒有飯鋪,怎麼辦呢?僕人建議從送人的禮物中拿一些來吃。查道說:“那怎麼能呢?這些禮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東西了。我們要講信用,怎麼能偷吃呢?”結果兩人只好餓著肚子繼續趕路。

  走著走著,路旁出現一個棗園。棗樹上掛滿了熟透的棗子。查道和僕人本來已經餓得發慌,便停了下來。查道叫僕人去樹上採些棗子來吃。兩人吃完棗,查道拿出一串錢,掛在採過棗子的樹上。查道嚴肅地說:“講誠實是人應有的道德,雖然棗主人不在,也沒有別人看見,但我們既然吃了人家的棗子,就應該給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