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習陶行知的心得體會(通用11篇)
關於學習陶行知的心得體會
關於學習陶行知的心得體會(通用11篇)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好好地寫一份心得體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於學習陶行知的心得體會(通用1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學習陶行知的心得體會1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學高為師,德高為範。”作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為不僅要具有廣博的知識,還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創新的理念。透過閱讀《六位教育家》,學習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有關事蹟,自己作為教師從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裡學到的東西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愛崗敬業:首先,要熱愛教育事業,要對教學工作有“鞠躬盡瘁”的決心。要做“有目的,有遠慮,有理想”的人。既然我們選擇了教育事業,就要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不計名利,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力求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盡職盡責地完成每一項教學工作。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的職業有苦也有樂,平凡中見偉大,只有愛崗敬業,不斷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動中有所收穫。教師不僅僅是在奉獻、在燃燒,而且同樣是在汲取,在更新,在昇華。教師要付出艱辛的勞動,但是苦中有樂,樂在其中。教師最大的樂趣就是照亮了別人,充實了自己。
二、要有愛心。崇高的師愛表現在對學生一視同仁,絕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績區別對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愛心、耐心、細心,”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時時刻刻關愛學生,特別對那些學習特困生。在這點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加強師生情感,用愛心培養學生: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愛學生,怎麼愛才是真正的愛。近來一些輿論批評某些教師是“製造自卑者的教師”。好多教師都認為,學生的優點,不誇跑不了;學生的缺點,不批改不了。因此,他們總是批評、訓斥、否定學生,而很少鼓勵、表揚、肯定學生。其實,在老師的眼裡不應有教不好的孩子,愛學生就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用簡單粗暴的做法對待學生或歧視學生。應當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悅。
四、提高自身素質:教人怎樣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樣做人。教師工作有強烈的典範性,為人師表是教師的美德。教師以身作則,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養出言行一致的人。 “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師要嚴以律己、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教師要以自身之言行給學生以楷模之影響。青少年具有模仿性強、可塑性大的特點,師生關係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塑造與被塑造的關係,要求學生文明修身,自己就要講禮貌,談吐文雅;要求學生衣著樸素、大方,自己就要端莊、.潔;要求學生言行一致,自己就要說到做到;要求學生說話誠實,自己就要表裡如一。動之以情、以情育人,曉之以.、以.塑人,導之以行、以行正人。
總之,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教育是萬古長青的事業,教師的任務無尚光榮,因此,我將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不斷開拓進取,努力工作。
學習陶行知的心得體會2
假日期間我讀了《 陶行知先生名篇精遜》一書,感悟很深,透過閱讀陶行知先生的著作,我有兩點體會:
陶行知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其含義極其豐富。陶行知先生說:“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說,做便是學。學生拿做來教,乃是真理;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做到以學定教。陶行知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裡,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裡,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行知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
“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這個理論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對於學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對待不同的學生要“個別對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對學生的能力進行細緻的瞭解,從而在課堂上為不同的學生創造能發揮他們自身能力的學習情景,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達到學習目標,都能感覺到他們也是在不停地進步,從而避免學生因為經常不能獲得成功而失去興趣,產生厭煩心理。我們在教育中不能用統一的方法來進行,而應該針對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選擇適合孩子的方法。
陶行知先生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素質教育主張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所以教師的社會職能就是體現出“導”這個特點來。陶行知先生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先生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陶行知先生的苦心,他想透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解決新的問題。
教育之路漫漫而修遠,讓我們在陶行知先生先生的教導下,懷揣一顆對教育、對學生真摯的心在這條路上繼續走下去吧。
學習陶行知的心得體會3
在開學初,在園教科室帶領下,全體我們全體教師共同學習了《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使我感觸頗深:
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
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生活即教育”,他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處處要做好孩子的榜樣,以身作則,身教勝於言教。
二、教育藝術的核心是師愛
特別是我們這些幼兒園的教師,那就要給孩子更多的愛,師愛是一種含有友情、滲透母愛而又高於母愛的情感,只有把孩子當作朋友、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去關心愛護他們、尊重信任他們、理解寬容他們,才能贏得學生的心、家長的心。現實中我們需要警惕許多教育失敗之例也正是在愛的名義下產生的。有許多教師與家長可以說是全心全意地在“愛”著孩子,但孩子卻要努力拒絕或擺脫這種“愛”,原因就在於教師與家長是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在孩子身上,或者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關懷。這種“關懷強迫症”讓愛成了負擔。而真愛,對孩子來說,是尊重其人格,滿足其需要,引導其發展,而不求私慾之利的理智的愛。
愛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這樣才會覺得生活和工作的美好,才能更好地做好我們的教學工作。我相信每一位老師都會愛自己的學生,每一位老師都希望自己的學生有出息,那就讓我們的愛化作一份動力,好好工作!
學習陶行知的心得體會4
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創設鄉村幼稚園宣言書》一文中指出:“自從蒙臺梭利畢生研究幼兒教育以來,世人漸漸地覺得幼稚園之效力;自從小學注意比較家庭送來與幼稚園升來的學生性質,世人乃漸漸地覺得幼兒教育實為人生之基礎,不可不趁早給它建立得穩。兒童學者告訴我們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的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換句話說,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後只需順著他繼長增高的培養上去,自然成為社會優良的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麼,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這些兒童升到學校裡來,教師需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去糾正他們已成的壞習慣,壞傾向,壞態度。”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幼兒教育在人生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第一,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陶行知先生根據我國的國情,提出 “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先生認為:“要先能做到‘社會即學校’,然後才能講‘學校即社會’;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然後才能講到‘教育即生活’。幼兒教師要樹立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在生活中滲透、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
在生活中向幼兒滲透感恩他人的習慣,在遊戲中培養幼兒講文明、有禮貌的習慣。幼兒園小班幼兒大多在三歲左右,幼兒入園的第一個星期我們就教育他們怎樣說“謝謝”、“對不起”等文明用語。早晨小朋友吃早餐、中午小朋友吃午飯時,我們都教小朋友說“謝謝老師!”讓小朋友在享用別人的勞動時學會感恩他人,到中班、大班時,我們就嘗試著讓孩子自己輪流分飯、分菜,培養他們獨立生活能力。幼兒園遊戲很多,但在遊戲中我們始終滲透文明禮貌的概念,讓幼兒從小在心靈裡就播種文明禮儀的種子。
第二,讓幼兒在活動中學習做人,培養幼兒獨立的精神。
陶行知先生在《學做一個人》一文中指出:“做一個整個的人,有三種要素:(一)要有健康的身體——身體好,我們可以在物質的環境裡站個穩固。(二)要有獨立的思想——要能虛心,要思想透徹,有判斷是非的能力。(三)要有獨立的職業。”在兒歌、故事中培養幼兒獨立精神。剛剛開學,大多幼兒不願意上學,出現厭學情緒。我們就給他們耐心講故事、教兒歌、做遊戲吸引他們。我們幼兒園從小班到中班、大班,始終把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例如小班學生,在上幼兒園的第一個星期,我們就教兒歌:“爸爸媽媽去上班,我上幼兒園,也不哭,也不鬧,叫聲老師好”。幼兒園小朋友在歌唱中就會萌發獨立意識,中班、大班的小朋友,我們就講故事,寓教於樂,我們認為只有從小就具有獨立精神的人,長大後才會有出息。
第三,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幼兒創造精神。
在幼兒教育中避免死記硬背,著重培養幼兒的思辨能力。在幼兒教育中,讓幼兒大膽地說自己想說的話,在活動中鼓勵幼兒創新,表揚有創新精神的小朋友。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一文中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怎樣培養幼兒的創造精神呢?陶行知先生提出解放兒童的頭腦、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嘴、解放兒童的時間,解放兒童的時間,解放兒童的空間。要多多鼓勵小朋友,愛的教育是兒童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愛滿天下”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
學習陶行知的心得體會5
一、具有神聖的、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
陶行知先生的一生獻給了中國的教育改革,“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正是先生一生的寫照。陶先生為了“要使全中國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脫下西裝革履,拋棄極其優越的大學教授的職業,穿上布衣草鞋,奔赴鄉村,深入基層為中國最底層的勞動人民從事著他最神聖的教育事業。他的奉獻精神為現在我們教師投身教育事業提供了一種巨大的精神動力,激勵著一代代熱血青年為實現陶先生的未竟目標而不斷奮鬥。
愛就意味著奉獻。從古到今,教育在人們眼中都是充滿無私奉獻精神的神聖職業。從物質財富上看,教師是清貧的,但在精神上,他們卻是富有的。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沒有崇高的職業道德,如果沒有崇高的理想和為祖國教育事業無私奉獻的敬業精神,是不能擔當培養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造就人才的重任的。在知識大爆發的時代裡,我們尤其要向陶行知先生學習,以一種奉獻的精神提升自身的職業道德。
二、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真人”是陶行知先生最根本的育人目標,他告訴我們:“真”比一切都重要。真人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體系中,指自立立人、求真實幹、忘我為公、一心向農,為民服務,為民謀福利的有用之人。
陶先生用一個“真”字廓清了幾千年來中國封建教育中存在虛假偽善的塵垢,陶行知先生指明瞭現代教育最重要最本質的屬性。我們作為現代教育思想的實踐者,應牢記陶行知先生的話,指導學生求真知,學真本領,養真道德,說真話,識真才,辦真事,追求真理,做真人。以“真”字作為自己的立教之本,教好書育好人。因此,教人求真,學做真人,必須從教師自身做起,教師要以真教人、以真待人、以真做人。
三、“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創立了珍貴的教育理論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中心。陶行知認為,生活和教育是同一過程,教育含於生活之中,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揮作用。“社會即學校”來源於杜威的“學校即社會”,是在對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礎上得出的。陶行知認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裡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學生、先生也可以多起來。“社會即學校”是與“生活即教育”緊密相聯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義的不同說明,也是它的邏輯延伸與保證。因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會生活,所以“整個社會的運動,就是教育的範圍,不消談什麼聯絡而它的血脈是自然相通的”。
“社會即學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對脫離生活、脫離人民大眾的“小眾教育”,主張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學校和社會的聯絡,創辦人民所需要的學校,培養社會所需要的人才。社會為學生的更好的成長創造最好的社會氛圍。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陶先生就提出了“教學做合一”的主張,這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說,是生活現象之說明,即教育現象之說明,在生活裡,對事說是做,對己之長進說是學,對人之影響說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為教,學也不成為學。”他還說“中國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腦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腦,所以一無所能,中國教育革命的對策是手腦聯盟,結果是手與腦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議”。因此,“手腦雙揮”是陶行知創造教育的精髓。他曾經說過:“人生兩塊寶,雙手和大腦。用腦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腦,飯也吃不飽。手腦都會用,才算是開天闢地的大好佬。”這是他創造教育的目的的集中體現。
陶行知以開拓創新的勇氣,細心探索的科學態度,投身於教育教學實踐之中,創造了一系列創造教育的原則和方法。教學中,教師必須貫徹理論與實踐結合和學以致用的原則,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引導,因材施教。他提出了“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創造教育思想及實踐是創造教育研究領域的`瑰寶,對於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創立了“不要教死書”、“不要死讀書”的教育教學方法
陶行知認為舊社會的教育在教學方法上存在著許多弊端,其主要表現是教學領域中存在“重教太過”、“教學分離”等主觀主義痼疾。這種主觀主義的特徵是教學過程被演化成簡單的告訴與被告訴的過程。教師只知道自己做自己的教授,不管學生能否接受,只知道反覆地一味灌輸和強化作業。陶行知指出教學方法必須革新,用新的教學方法取代舊的教學方法。
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陶行知先生總結出一套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這套方法在當時是水平極高的教育教學理論,對近代教育教學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他是現代教育的奠基人。同樣,他的教育教學理論也適用於現代的教育教學。我們可以從中吸收、借鑑其教育教學思想的精華,用於現在教育教學當中。
陶行知曾經說:“不要教死書”,“不要讀死書”,提倡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他說:“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的責任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學校必須給學生注入生活的動力、活力,使他們能夠單獨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會。”
他認為:“教育中要防止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師主導作用的錯誤傾向;另一種是隻管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錯誤傾向。前一種傾向必然是無計劃,隨著生活打滾;後一種傾向必然把學生灌輸成燒鴨”。在教育教學當中,陶行知非常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要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要充分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結合起來,才能做到教和學統一,成為一體。實現教學。他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地學習,有主動的追求,要求教師使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他說:“學生的生活,學習,倘都能自動,則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們特別注意自動力之培養,使它貫穿於全部生活工作和學習之中。”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成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也為我們指明瞭正確的教育教學理論和方法。讓我們以陶行知教育思想為指導,學習陶先生的偉大精神,總結並借鑑他的教育理論,為深入開展課程改革、有效推進素質教育而努力!
學習陶行知的心得體會6
一年來,擠時間學習了《陶行知的教育名篇》邊學習邊實踐創新,寫下了十幾篇讀書筆記,受益匪淺。 陶行知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中國鄉村教育事業的發展,創立了許多精闢的教育新理論、新觀點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論,都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國現代史上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創立了“生活教育”的理論。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的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之場所。 我們的教學必須走向學生的生活,讓他們感興趣,讓他們感到生活就是學習,學習就是生活,生活與學習是一體的。 只有在生活中,我們的教育才具有鮮明性,脫離了實際生活,教育就只是空洞的說教。我們要善於從學生的生活細節中捕捉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利用鮮活的人物和事例讓學生走進真實的生活,讓孩子在老師正確的引導下用心去觸控、去感悟生活,這樣學生才能形成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學會如何有效地解決問題,才能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教師的使命是教書育人,只有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使教學富有情趣,使教學更有深度,更鮮活,更新穎,更生動,因而更具有實效性。
學習陶行知的心得體會7
讀了《教師要學陶行知》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這本書是照亮教師教書育人的一盞明燈,具有較高的前瞻性與指導性。當工作中遇到問題感到束手無策的時候,當在教育的道路上迷失方向的時候,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總會站在較高的位置上即時的給予我幫助,同時作為教師的我也會在一次又一次的教育實踐中獲得思想認識的不斷提高。
一、為人師表
作為一名新教師,我一直以為“在其位,謀其職”就是把書教好,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教育學生作一個品行端正的人。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不僅要教好書,還要育好人,各個方面都要為人師表。教師是學生增長知識和思想進步的導師,他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上、學識學風上,全面以身作則,自覺率先垂範,這樣才能為人師表。教師素質重在師德,教師職業道德充分體現了教師特有的職業思想、職業情操。教師要做好學生的靈魂工程師,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
二、愛滿天下
我想正如 陶行知 先生的“愛滿天下”的教育,教師把愛灑向學生自然也會收穫滿天下的愛,愛的付出與收穫是雙向的。愛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教育是從愛裡產生出來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
崇高的師愛表現在對學生一視同仁,絕不能厚此薄彼,按成績區別對待。要做到“三心俱到”,即“愛心、耐心、細心,”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學習上,時時刻刻關愛學生,特別對那些學習特困生。在這點上,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做的事有過之而無不足。對待一個慣偷的學生。陶行知先生耐心的找出原因,堅決問題。當然在處理的技巧上更是讓我佩服。
教師對學生的愛,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記回報、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關係的愛。這種愛是神聖的,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愛學生,怎麼愛才是真正的愛。近來一些輿論批評某些教師是“製造自卑者的教師”。好多教師都認為,學生的優點,不誇跑不了;學生的缺點,不批改不了。因此,他們總是批評、訓斥、否定學生,而很少鼓勵、表揚、肯定學生。其實,在老師的眼裡不應有教不好的孩子,愛學生就要對學生一視同仁,不能用簡單粗暴的做法對待學生或歧視學生。應當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發現他們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品嚐到成功的喜悅。
我想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教育的百科全書,教育的實踐活動總會在陶行知的教育理論中得到驗證,而陶行知的教育理論也總會對教育實踐給予指導。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我定會在理論與實踐的磨礪中堅定而從容的一直走下去。
學習陶行知的心得體會8
書,像一位充滿智慧的老人,是我們的長者——不斷啟迪我們;它又像是一位真誠的朋友、一位知心的朋友,跟我們面對面地交流,教給我們怎樣做人、怎樣育人。風華正茂的我們,擁有飛揚的教育激情和實現自我價值的人生抱負。而讀書,正是教師專業成長最方便、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我深深地感受到:書是我永遠的老師,讓我不斷地成長,不斷地前進,不斷地自我完善!
記得有人曾說過:是陶行知老先生讓
回想十幾年前,自己剛踏上工作崗位,一心想成為一名優秀教師,我認為憑藉著學生時自己優秀的表現,成為優秀教師也不會太遙遠。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卻常常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難。透過對《陶行知教育名
一是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學生為本,寬容對待學生。
這就意味著教師不以“權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與學生共同探討真理、共同進步;這就意味著教師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這就意味著教師要有豁達的心胸,真誠的態度,熾熱的情感;這就意味著教師不再把學生分為三六九等,一視同仁,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不因學生家庭的文化、經濟、政治等背景以及學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要積極營造教育民主的氛圍。教師要改變居高臨下的傳統習慣,真心誠意地與學生平等交往與交流,“蹲下來和學生說話”,在和諧融洽的氣氛中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為學生
二是師生都在教育活動過程中不斷成長,教師要虛心向周圍的人、乃至學生學習,以此來完善自己。
人是教育的物件,是教育這塊陣地的主人,陶行知先生認為:“真正的教育必須培養講道德、能思考、會創造的人”。人的發展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來考慮,把人的發展作為首要目標來追求。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強調學生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自主實踐,生動活潑地發展。課堂教學活動中應該充分體現教中有學,學中有教,教與學相互作用,即所謂“教學相長”。在教育活動中,要引導學生自覺地、主動地、積極地參與其中,把它作為自己的發展方式;自主地、生動活潑地發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為教育的主體、發展的主體。
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給我的啟示還有很多,我會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盡最大的努力去踐行這些先輩的指引,從而讓自己更好的完成教師的責任。
書籍是教師創新的源泉,書籍是學校中的學校,讀書能讓教師超凡脫俗,讓“經師”成為“人師”,讓“庸師”成為“高師”。我常常覺得,我們很可能一輩子平庸,但只要我們能努力追求,就能成長為一個優秀教師或教學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在今後的日子裡,我會繼續與書同行,讓專業化成長早日駛向理想的彼岸!
學習陶行知的心得體會9
時間過的很快,轉眼自己走進了教育這個行業七八年,其實作為一位年輕老師,更多的是要用心去學、去體會、去實踐,這樣才能得到進步。陶行知理論從“教學合一”、“學生自治”“生活即教育” “創造的教育”“小孩子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等各個方面集中體現了陶行知先生的獨特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所在。陶行知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解決問題,實際生活是我們的指南針,向我們提供無窮的問題,要求不斷的解決。什麼是 "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裡,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裡,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脫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
教育是從生活中來的,“是好生活就是好教育,是壞生活就是壞教育;是認真的生活就是認真的教育,是馬虎的生活就是馬虎的教育;是合理的生活就是合理的的教育,是不合理的生活就是不合理的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這些話聽起來很簡單,可就是這些簡單的話語卻揭示了教育的真諦。這不禁讓我想起了我們的美術教學,不正是這樣嗎?讓課堂迴歸生活,讓濃郁的生活氣息充滿課堂,密切學生與現實生活的聯絡,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來設計富有情趣和有意義的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學習與自然及人類社會密切聯絡,體會知識的價值,增進學生學習的信心,並會用學習到的知識美化生活,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些無不體現了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思想。例如在學習《畫汽車》一課時,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汽車玩具帶到課堂,並向同伴介紹自己的玩具車,並一起觀察汽車的外形、色彩,探索汽車的功能。有的同學家裡有汽車就說的津津有味,不瞭解地同學也聽的很專注,同學們說著,討論著,最終老師將話題引向高科技的汽車,以“假如以後你自己擁有了汽車,你最希望你的汽車是什麼造型?什麼顏色?具有什麼樣特殊的功能?同學們學習的興趣非常濃厚。教學不再是枯燥的形色,而就在熟悉的生活中,產生了要探究學習的情感與認知需要。
讓生活走進美術,讓美術貼近生活。課堂教學只有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絡,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才能讓學生感到確實是“學有價值的知識”。
學習陶行知的心得體會10
最近,我閱讀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著作《陶行知教育名篇》,這位我國早期著名的教育家書中深邃的教育理念,對於今天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教育來說依然具有深遠的影響,也體現了這位偉大的教育家教育著眼點的長遠。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太陽底下最光榮的職業。書中給我們提出了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職業道德準則。教者為範,學者為師。作為一名教師,要具備起碼的職業道德素質,要有同情心,寬容心,要公平、公正,一完水端平;要有淵博的學識,智慧的頭腦;要有寬闊的胸襟,除此之外,更要有一顆愛心,要關愛每一位學生,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
關愛每一位學生是教師的職業道德,也是班主任做好學生政治思想工作的前提。教師交給學生一顆赤誠的愛心,學生一旦感受、理解這種偉大的愛,就會轉化為與教師的教育相適應的自覺行為,從而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教師關愛學生,就必須象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無私而坦誠。這樣教師和學生就可以打成一片,隨時瞭解學生的情況,瞭解他們的學習、生活、愛好、興趣等。可以給他們解疑答難,與他們談理想、談人生、談國事、談家事,無拘無束,既交流了思想,也溝通了感情,可以收到令人滿意的教育教學效果。
教師關心愛護學生,尤其是對學生生活上的關心,是建立融洽、良好師聲關係的橋樑和紐帶。比如,有的學生生病了,仍堅持到教室上課,甚至將吊瓶帶到教室裡去掛,此時,作為教師,應當首先表揚該學生的這種學習精神,但對學生的這種方式,教師應針對學生的這種方式給以提出善意的規勸:“你先回去休息,好好治病,拉下的課程我放學後去給你補,千萬要注意自己的身體。”有的住校生因一些情況,所帶錢糧不夠,未到週末就要請假回家,我往往先勸住他們,不要請假,否則既浪費時間,且回家的路上又不安全,所缺錢糧先到我這裡拿,以後回家再帶來。平時學生之間產生小摩擦,我也是就事論事,不分男女、不分好生與差生,總是一碗水端平,公平、公正地對待班級發生的每一件事,尊重學生,自始至終心中有學生,關心他們,愛護他們,這樣,你才能得到他們的尊重,受到他們的愛戴。
關心和愛護學生,要有的放矢,既不放縱學生,也不放棄差生,心中始終要有這樣一個觀點: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材,他們每一個人將來都能成為國家的棟樑。
我曾經帶過這樣一個學生:他在學習上非常努力、認真,學習成績突出,學習方法上有一套成功的經驗,但不愛勞動,對集體漠不關心,性格較孤僻。我就經常找他談心,開導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人是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而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團隊精神,與周圍人能融為一體,德才兼備的人才,而不是隻會啃書本的“書呆子”,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懂得“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不會乾枯,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才能體現人生的價值。”經過不斷談心,這名學生後來變成愛勞動、愛集體、守紀律的優秀學生。
我認為,愛學生必須從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的觀點出發,替他們長遠考慮,如果只顧眼前,以為聽話愛學習的學生就是好學生,可以不做政治思想工作,那就體現不出師愛的深遠意義。
愛學生,最難的是愛後進生。要想做好後進生的思想轉化工作,就必須克服教師對後進生感情上的障礙,不厭惡、不嫌棄、不疏遠他們。相反,要滿腔熱忱的幫助他們,要象園林工人對弱苗一樣,給予他們以更多的關心和扶植,促其健康成長。
在後進生轉變過程中,常常會出現反覆。因此,作為教師,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束之以規的基礎上,還要做到導之以行、持之以恆。要有堅定的信心,俗語說的好“母不嫌子醜”。再難管的學生也要盡心盡力,毫不懈怠,將師愛的種子播入學生的心田,不怕它不會發芽、開花、結果。
學習陶行知的心得體會11
還記得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利用課後時間拜讀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論後,發現真的是受益非淺。
在書中陶行知先生說教育能改良個人之天性。也就是說人生下來性情有善惡之分,但是後期的教育卻能使惡者變善,使善者益善。過去我只知道“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而透過閱讀了他的文集後,我更感受到他的偉大,他對教育問題的卓識遠見著實讓人佩服,其中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論值得我們思考。
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之教育。生活無時不在變化,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教育與生活原是一家,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這是辦不好事情的。而生活是“生生不已”的,教育因此也必須隨生活而變化,教育決不是一成不變的。
首先我們要重視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統一。家庭的生活環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內容對學生有直接、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作為一名教師,應該轉換角色,延伸學校教育的外延,善於挖掘和協調各種教育資源。傳統教育意義上的教師傾向於把自己的班級看作是一個單元,並把它與外界隔絕開來,管理班級自已一人包乾,管理範圍只侷限於學生在班在校的時候。結果往往導致“狹隘的集體本位主義”。我們應該清楚地意識到,現代學校教育是一座沒有圍牆的開放的學校,學生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離不開社會教育的廣泛支援。我們對學生的瞭解不應只停留在“學校的人”,更應擴充套件到“家庭的人”、“社會的人”。有些學生在學校和家庭往往表現為雙重性格。這種雙重人格不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他助長了學生的投機心理,養成虛偽的性格。老師應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絡,透過家訪,家長會等形式與家長溝通。所以教師要主動了解研究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及時瞭解學生家庭情況,與家長相互溝通交流,多做些社會調查,把學校教育延伸和結合到各個生活領域,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做人,幫助學生在生活中構築起一道全面的、完整的、堅強的“人格長城”。
其次陶行知先生認為,“我們的實際生活就是我們的全部課程,我們的課程就是我們的實際生活;主張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學什麼。人生需要麵包,我們就得受麵包教育;人生需要戀愛,我們就得受戀愛教育。”因此,在課程設定等方面要根據學生的需要,特別是職業學校,在各專業的課程設定上,要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生活需求以及專業特點,積極整合各課程,開展第二課堂,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讓學生到用人單位去鍛鍊。
最後我認為更好的教育是教育要回歸生活,不能死讀書,讀死書。我們要積極運用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要活讀書,把教育與生活緊密的聯絡起來,把學校和家庭聯絡起來。讓生活教育成為家校共育的核心,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共同目標下,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相互理解和信任。家校雙方在目標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補充,重視生活教育,才能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