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精選19篇)

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

  透過觀看天宮課堂第一課,同學們真實地感受到了獨特的近真空、微重力、大溫差、強輻射太空環境的與眾不同,直觀地瞭解了航空航天的相關知識。下面為大家整理了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精選19篇)供大家參考!

  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1

  今天下午的一節課,老師給我們放了一個宇航員的直播課程,剛開始我非常的不感興趣。

  電視上有三名宇航員,三名宇航員告訴我們了許多個神奇的知識,他們在陸地上是沒有的,三名宇航員首先告訴我們了他們在太空的生活,他們在飛船裡會飄來飄去,喝水的時候是用一隻吸管將水吸進去,然後再放出來一口吃掉,就像吃棉花糖一樣,因為在飛船裡會飄來飄去,所以睡覺的時候他們會在一種神奇的袋子裡用繩子將自己包住,這樣他就不會在飛船裡飄來飄去了,宇航員們在飛船裡吃飯時,要把兩個筷子用繩子繫住,這樣筷子就不會飄了,宇航員在飛船裡生活,還有許多的有趣事情。

  宇航員還跟我們講了許多的有趣事情。

  看了快要一個小時,讓我最生動的就是宇航員在太空上做小實驗,首先要準備好一個非常大的圓形鐵絲,一杯水,一個泡騰片,一種藍色顏料,還有一個吸水管。然後將圓形鐵絲放在一個地方,讓它支撐起來,用吸水管將水吸取一點,擠在鐵絲中間,水沒有落在地上,而是飄在了鐵絲的中間,就像一個放大鏡,再將那種藍色顏料擠在圓形鐵絲的中間,水變成了藍色的,如果用眼睛在裡面看,會看見東西變大了。最後將泡騰片放在裡面,過了三分鐘,那個藍色的球變得越來越大而且裡面還有許多的泡泡。真是太神奇了。

  我的夢想本身是當一名老師,看了這個影片,我的夢想變了,我想當一名宇航員,去做更多的神奇實驗。

  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2

  在太空中,有很多讓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太空中生活,有很多都跟在地球生活不一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去《天宮課堂》探索太空的奧秘吧!

  瞧,葉老師是飄起來了嗎?其實不是,葉老師在演示走路呢!原來呀,在太空走路就好似躺著睡覺一樣,橫著的。這可與地球上大不相同,在地球上走路,沒有一點要飄起來的樣子,就是正著地走,好奇怪的太空呀!

  來,我們再來看看太空中轉身吧,光靠全身的力氣向後轉是不行的,必須要用手臂的力氣,轉身時,右肢要快速旋轉,才能轉過身來,在地球上轉身,只要身子隨著腳向後轉就可以了。

  在太空中還有一種奇怪的現象,是什麼呢?我們都知道在地球上,將一個乒乓球放入水中,不管你怎麼按壓,乒乓球最終都會浮出水面。那在太空呢?讓我們一起跟隨王老師做實驗吧。王老師先把一隻黃色的乒乓球放進盛有大半杯水的杯子,然後用根粗吸管把乒乓球按下去,慢慢地拿出粗吸管,咦,乒乓球居然沒有浮起來,竟然沉在水裡。真的好奇怪,聽了王老師的講解,我才恍然大悟,原來在太空,浮力消失了。多有趣的實驗啊,我對太空充滿了嚮往。

  我感覺宇航員應該很辛苦,他們肯定經歷了許多困難,才做出了這麼多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而且他們在太空中也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卻能像在地球上生活一樣,他們一定是克服了重重困難,我要向這些宇航員們學習,將來有一天也能去探索宇宙的奧秘。

  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3

  “太空授課”開闢了科技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的新方式,這是一次嶄新的教育改革,這個改革必然激發出更多社會領域與學生面對的授課方式。比如文學家與學生面對授課,比如企業家與學生面對面授課,等等。做好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全社會所有領域的責任。這個責任我們都懂,但是都做的遠遠不夠,今天,太空授課邁出了偉大的一步,我堅信,這偉大的一步,必然引領處更多領域的社會授課之步,必然成為中國教育改革的一個嶄新內容,社會教育的神聖職責必然得到很好的落實。

  “太空授課”以一人主講兩人配合的方式,完成了一次圓滿的教學。這是一個創舉,這是對課堂一人授課傳統的打破,筆者認為,這樣的講課方式應該在地面試驗推廣,一方面,我們的班級人數很多,一人授課,老師很累;一方面,多人配合講課,更加生動,立體,多元,必然給學生打造一個更加充實的學習氛圍。這是教育改革的一個創舉。

  “太空授課”以身臨其境的感悟教學別具一格,教師與知識融為一體,與環境融為一體,教師身臨其境的教,學生身臨其境的學,真正創造了教師,課堂,知識的形象合成的。作為地面授課的課堂,我們應該好好借鑑,要根據現場的環境,現在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師的個性融為一體,創造的課堂。只有的課堂才是最美的課堂。

  “太空授課”是高科技的結晶,是教育現代化的碩果,必然對我們教育中國夢有無數的啟迪,必然引領教育中國夢更加精彩紛呈。

  我期盼我們的教育中國夢裡有更多這樣的太空授課,有種類豐富的工廠授課,商場授課,軍艦授課,飛機授課,等等,教育的中國夢,是教育的立體化,社會化,現代化,形象化,多元化,網路化的具體落實之夢。

  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4

  3月23日下午15時40分,學校組織學生觀看學習“天宮課堂”第二課。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在空間站進行太空授課,將三尺講臺放置在了無垠的太空中。與以往在教室課堂學習不同,應疫情防控要求,孩子們居家防疫,“停課不停學”,“教不停、學不停、愛不停”,開啟了一場特殊的“天宮課堂”科技探索之旅。下面是初二的小蘋果們對活動的感悟與收穫。

  登陸太空,一個遙遠而美麗的夢,我們實現了。“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神舟十三號乘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將相互配合進行授課,航天員在軌演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太空拋物實驗,介紹與展示空間科學設施,重在傳播普及空間科學知識,還有航天專家科普火箭執行原理。太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上。每一次跨越都經歷了航天人無數次的計算和檢測,以確保萬無一失,中國航天技術師借鑑前人的技術,而且自主創新,中國的太空站將成為世界科學發展進步的平臺,為人類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國航天現有八大系統,航天員系統,空間應用系統,載人飛船系統,運載火箭系統,發射場系統,監控通訊系統,著落機系統,空間實驗系統以神舟七號,天宮一號為起點的中國空間站建設,中國的科技研究帶來了更大的舞臺。今天,航天員在太空授課,聽著他的講解,我感到有多少科學知識是我們不知道的?過飽和乙酸鈉溶液形成液體球,液體球結晶外觀像“冰球”實為熱球;液橋實驗是水在表面張力作用下將兩個塑膠板連線起來;在空間站,水和油並沒有自然分層……探索、揭露太空的奧秘,人類一定會在此方面更進一步。

  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5

  今天,我們在教室參與了中國空間站“天宮課堂”首次太空授課,“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和葉光富給我們上了一節生動有趣的物理課。

  首先,王亞平老師給我們展示了天和核心艙的主要結構,先後帶我們參觀了居住區、衛生區和太空廚房。隨後,老師還介紹了太空跑步機、太空腳踏車、“企鵝服”等運動裝置的用法,並解釋了太空中鍛鍊的重要性:空間站幾乎沒有重力,微重力的環境會使人血液上湧、骨骼疏鬆、肌肉萎縮,需要堅持鍛鍊以保持身體健康。葉光富老師還為我們演示了在太空中如何行走、轉身,從而讓我們對宇航員在太空中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瞭解。

  接著,就是最激動人心的太空實驗環節了。三位老師演示了太空細胞學實驗、浮力實驗、泡騰片實驗等,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水球成像實驗。王亞平老師先製成一個水膜,再向水膜中緩緩注水。由於微重力環境下表面張力較強,水膜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老師又向水中注入一個氣泡,將臉靠近水球時,水球裡竟然呈現了一正一反兩個像。老師解釋道,這是由於氣泡將水球分割成兩部分,使其分別成像。這樣一節別開生面的“天宮課堂”結束之後,我終於明白了“太空授課是物理課堂上最生動的實踐案例”這一說法。

  正如王亞平老師在課程最後給我們青少年的寄語,“我們是祖國含苞待放的花朵,希望我們的夢想在廣闊無垠的太空中綻放”,我們當今的任務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報效祖國,為祖國的航天事業、科技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6

  今天是一個偉大的日子,因為天宮課堂第二課就在今天上課了!

  本次的課程,還是由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配合進行授課,在3點40分的時候,天宮課堂第二課終於開播了!

  因為這一次的課程還是天上和地上配合著上課,所以開始前,地面上的老師給我們講了好多知識,終於可以見到航天員老師們了。

  本次的實驗有四個,分別為:太空冰雪實驗,液橋演示實驗,水油分離實驗和太空拋物實驗。這裡面都隱藏著無數的物理知識,等著我們去發現,去學習。這次太空授課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下演示了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這種透過凸顯天地差異來教學的方式來上課非常的有趣,讓我難以忘懷。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太空冰雪試驗了,在太空中可以讓液體迅速結冰確實很有趣,以前我有見過飽和液體,但是不知道這種液體還有那麼大的樂趣,直接航天員們把飽和液體裝在袋子裡,再一點一點的擠出來,由於在失重環境下,飽和液體擠出來的時候就是一個球,一擠出來的時候,飽和液體就迅速結冰,變成了一個冰球,沒想到一瓶液體就可以玩那麼多的花樣。

  還有太空拋物實驗,連在前幾個月很火的冰墩墩也上場了,平常我們在地面上扔東西時就會掉在地面上,而在失重環境下不會,扔冰墩墩的時候就可以很自然的扔過去,這個動作讓我印象深刻,原來,在太空中還那麼好玩,我真想上天看看啊,體驗一下失重的感覺!

  這次的課程讓我印象深刻,也激發了我對航天的學習興趣,真希望在未來的時候,每一個人都可以到天上去,感受一下宇航員的感覺!

  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7

  今天下午,我們在學校觀看了天宮一號的直播影片。以前在新聞中看到過航天員們在太空中短暫的片段講解,今天親眼目睹這當時的情景,真的很激動。

  影片中讓我最感興趣的是航天員們做的小實驗。其中有乒乓球實驗,先準備一杯水和一個乒乓球,如果在地球上,把乒乓球放在水裡,球自然就會浮起來,然而在太空中,把乒乓球放在水裡,再用木棍壓一下這個球,他就會沉到水底。還有一個水膜實驗,首先用一個放大鏡大小的環,伸進飲用的自來水袋裡,拿出來的時候竟成為了一個水膜,再往裡面不停地注入水珠,慢慢的水膜就變成了一個晶瑩剔透的水球。如果在地球上,用一隻水管插進水球裡,可想而知,水球必然爆開。但是,在太空中竟然可以用針管給水球注入墨水,而它卻毫髮未傷,真的很奇蹟。但這就是科學的力量,它讓我們瞭解到失重的環境裡,物體的變化以及變化的原理。

  透過這一次的觀看影片,激發了我對太空生活的好奇,想去了解這個神秘詭異的太空,想去研究這個神奇的太空,它勾起了我的興趣,讓我充滿了對太空的幻想。所以作為初中生的我,現在要做的就是,勤奮努力的去學習,豐富自己,強大自己,才能解答自己的疑惑。也許我們還會在那裡代代繁衍下去,開啟不一樣的生活。太空生活讓我充滿了無線憧憬,將來也會有更多的實驗空間站讓我們去探索。

  也是透過這堂課,我瞭解到我國的航天技術,我為之而感到驕傲。也要向航天員們的不怕吃苦,做事認真、紮實,永不放棄的精神學習,讓自己成為國家有用之才,為祖國做一份貢獻!

  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8

  神舟十三號此次的“亮點”頗多:相比神舟十二號在太空駐留3個月,這次是半年,三位航天員將在太空過春節,地球上的我們將歷第一次收到來自太空的新春祝福;這是中國女航天員第一次進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王亞平也將會成為中國首位實施出艙活動的女航天員;此次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的方式,首次徑向停靠空間站;此次載人飛行任務將進行2~3次出艙活動等等。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三號,從2003年楊利偉作為中國首個進入太空的宇航員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到如今我國已經有12人去過太空,中國的航天事業正在闊步前進。空間站建造的宏大專案將分步驟有序完成,我們堅信它將在未來圓滿順利進行;關乎人類和平與進步的航天夢,會在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中成為一個個現實,我們對此充滿信心。

  對中國人來說,在這份激動的背後,更多的是一份從容。幾十年的航天事業,其背後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我們親歷了自己國家的奮鬥歷程,我們也在日常生活的變化中感受到這個國家日新月異的進步。

  今後,我們還會見證神舟十四號、神舟十五號等的發射。每一次見證,都更加堅定了人民對國家、對未來的信心。日益雄厚的科技實力是不爭的事實,它是人民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變化,而非只是一種幻想。所以,這不只是一箇中國航天人代代接力、傳承夢想的故事,也是人民更有自信、國家更有實力、民族更有希望的故事。

  我們總是忍不住回顧過去,而越是回望歷史,越能理解當下。越回顧,就越珍視。我們會不斷回顧中國科技事業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在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尋找民族前行的動力。那些時刻,因為銘記成為永恆。

  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9

  《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該說,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著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著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欖枝。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秘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說“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說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開啟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著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說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

  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10

  啟迪心智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的受眾主要是中小學生,好奇心是青少年階段最寶貴的財富。課本中高度濃縮而又晦澀的知識往往學起來較為枯燥,而當被這些理論支撐的科學實驗,在孩子們仰望的天空中被“太空教師”演示出來的那一刻,牛頓三定律不再是往日題海里讓人停滯的知識之錨,因為它們全都活了起來。科普知識的活力會轉化為心智未開的少年求學途中的動力,到未來,可能會有一個或多個孩子為追尋當年的太空實驗而成為頗有建樹的科學家。

  理解科學需要“儀式感”。除過那些無人不知的科學天才,沒有多少人天生對物理公式或數學推導有近乎純粹的興趣。就像科幻小說或電影的功用一般,“天宮課堂”就是一部現實中的科幻作品。《三體》三部曲的問世從感性的角度讓一代人擁抱科學,認識宇宙,“天宮課堂”則以科普教育為目的,用更理性的視角幫助青少年理解科學之美。

  對外宣傳需要“儀式感”。“天宮課堂”開播面向全球,授課內容可根據新媒體平臺向全社會廣泛徵集,切實把科普教育這堂大課上出了“國際味”。能在國家空間站做“天宮課堂”的專案,無疑是我國科技軟實力的彰顯。用航天事業“夾帶私貨”,早已是世界強國們做廣告宣傳的高階玩法,例如俄羅斯就曾在索契冬奧會和世界盃期間將奧運聖火和足球帶上太空造勢。航天工業需舉國力以成,在太空裡的任何一步都是地球上的新聞。我國打造獨一無二的“天宮課堂”品牌,象徵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又一里程碑時刻。

  搞科普教育需要“儀式感”。把課堂搬上太空並非浮於表面的科學作秀和形式主義,而是因為它同科學本身的“神秘感”相互補,用一種說服力的方式,向每一個崇尚科學家精神的孩子,提供一次驗證理想的契機。這樣的“儀式感”值得再多“億”點。

  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11

  這次“天宮課堂”授課的物件主要是青少年,採取天地協同的互動方式,由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王亞平擔任主授課教師,葉光富和翟志剛擔任助手,為大家進行直播授課。

  三位“太空教師”為廣大青少年展示了三個有趣的科學實驗:乒乓球實驗、水膜實驗和泡騰片實驗。同學們在地上也進行了上述實驗,由於太空失重環境和地球的重力環境完全不同,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實驗現象,引發人們的深思。

  比如同學們把乒乓球浸入水中,由於受到浮力的影響,小球會浮在水面上。但是在太空中,將乒乓球浸入水中後,小球卻懸在水中,即使在空中來回旋轉也不會下落。據王亞平解釋,這是因為在空間站內浮力會消失,所以小球不會受浮力影響上浮。

  再來說說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實驗——有趣的水膜實驗。王亞平把水注入金屬圈中,形成一個似凸透鏡的大水球,放入摺紙花,花在水球中綻放開來,令人歎為觀止。這是由於失重環境下水的表面張力大顯神威,所以水不會向下流,從而形成水球。再向水球中注入氣泡,氣泡將水球分割成兩個部分,會形成兩個一正一反的像,但是王亞平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而是引發我們思考,讓我們積極去探索,發現科學的奧秘。

  這次空間站的授課,我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這也大大增加了我對科學的興趣,在我心中埋藏下了探索宇宙的種子。

  綻放的水中花似祖國欣欣向榮的繁華,綻放著自己的光彩,熱烈而又美好。在直播中,我們不僅學習到了許多知識,同時也看到了地球表面和太空的美麗景象,太空中遨遊的每一顆星辰,大海中的每一滴海水,都承載著中國無數青少年的夢想。

  這是“天空課堂”第二次在中國空間站開課,我們堅信,在未來,中國空間站會繼續利用太空中獨特豐富的資源,引導和鼓勵青少們積極探索,弘揚偉大的科學精神,讓我們懷著一顆熱愛科學和探索未來的心繼續期待接下來的課程吧!

  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12

  此次太空授課在太空失重環境下向青少年演示在地面很難見到的物理現象,當這些奇妙而精彩的現象展現在學生面前時,我在地面課堂的現場多次聽到了學生們的驚呼和掌聲。離大螢幕很近的我也深受這些美妙現象的震撼。當王亞平老師進行高難度的操作,比如往水膜上貼中國結時,我感覺到現場所有的聽眾都摒住了呼吸,那個小小的圖示集中了所有人的目光,而當它被穩穩的貼在水膜上時,那種欣喜和感動簡直難以用語言來形容。

  這種透過凸顯天地差異來進行教學的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對太空、對航天乃至對科學的學習興趣。這次授課活動在青少年頭腦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一定會伴隨學生們一生的求索過程。

  航天員作為科普教師親切地與學生進行對話,拉近了代表我國尖端科技水平的航天工程與公眾的距離,增進了青少年對航天事業的瞭解與關注,對青少年來講是一種潛移默化的中國情懷的傳遞。航天員們清晰的思路、流暢的表達和精準的實驗演示給全國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不得不歎服他們過人的智慧,出眾的技能以及接近完美的身體素質,當然從中也能反映出他們勤奮刻苦、精益求精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他們的表現為我們教師起到了表率作用,值得我們學習。

  這次太空授課實現了航天工程領域、科普界和教育界在培養青少年方面的無間協作,這對物理教師的鼓勵作用是巨大的,我和史藝老師都感受到了一種團結的溫暖。這也激勵著我們今後在教學工作中更加註重與其他社會教育力量的聯絡與合作,從其他領域聽取教學意見,擴充自己的知識面和對知識的領悟,從而提供給學生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創造更適合學生髮展的學習環境。

  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訊息,“天宮課堂”第一課定於12月9日15:40開始,此次太空授課活動由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聯合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共同主辦。

  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13

  振奮人心的那一刻,航天員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後續將按計劃開展相關工作。

  我國高科技發展突飛猛進,神舟七號發射成功,5G網際網路研究與產業化獲得重大突破,我國"首條國際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在京津兩大城市間開通,"首箇中國人基因組序列研究成果發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建設任務圓滿完成,"曙光5000A躋身世界超級計算機前十。

  蛟龍深潛,嫦娥探月。我國科技實力不斷進步。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湧現,科技創新日趨活躍,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千年夢想,今朝實現。去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由長征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天問一號於2021年2月到達火星,實施火星捕獲。2021年5月擇機實施降軌,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軟著陸火星表面,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開展巡視探測等工作,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科學探測,實現中國在深空探測領域的技術跨越[5]。深空探測將推動空間科學、空間技術、空間應用全面發展,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截至2021年2月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總飛行里程已超過4.5億公里,距地球約1.7億公里。

  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即將開啟。征途漫漫,惟有奮鬥。我們透過奮鬥,披荊斬棘,走過了萬水千山。我們還要繼續奮鬥,勇往直前,創造更加燦爛的輝煌!

  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按計劃將在軌駐留6個月,在這6個月時間,主要工作是要進一步驗證空間站建造和運營的關鍵技術。具體來講,就是要和核心艙、天舟二號、天舟三號一起配合進一步驗證。

  科技強,則國強。自信之路成功,為中國航天點贊。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又一次讓我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14

  據瞭解,“天宮課堂”結合載人飛行任務,貫穿中國空間站建造和在軌運營系列化推出,由中國航天員擔任“太空教師”,以青少年為主要授課物件,採取天地協同互動方式開展。由此,我想到了此前首次太空授課。

  “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姐姐在“天宮一號”進行授課,向我們青少年講述了失重環境中的物體運動和液體表面的張力情況。

  失重是太空環境中最獨特的現象。在失重的環境下,人可以隨意漂浮,而且可以做出一些在地球上根本就做不到的高難度動作。

  看,這是王亞平在向我們演示單擺運動。只見她把小球向後拉了一小段,然後鬆手,小球並沒有像在地球上一樣做往復擺動,而是神奇地飄浮了起來。王亞平姐姐又把小球提高了一點,再鬆手,小球還是沒有做往復擺動。這是因為小球在太空中處於失重狀態,沒有了回覆力。

  這時,王亞平姐姐推了小球一下,小球竟然在做圓周運動,而且一直在轉,好像永遠都不會停下來一樣。再換個角度又如何呢?小球仍在做圓周運動。在太空中,小球處於失重狀態,只給小球一個很小的初速度,它就可以繞著擺軸做圓周運動,但在地面上卻不行。

  王亞平又從飲水袋中擠出了一個小水滴,這小水滴就像一個小水晶一樣,晶瑩剔透。她還把一個金屬的圓環伸進水袋裡,製成了一個水膜,並往上面加水,水膜就一點一點地變厚,形成了一個水球。王亞平姐姐還向水球中注射了兩個氣泡。

  等把氣泡抽出來後,又把紅色的液體注入了水球中,紅色的液體便在水球中慢慢地擴散開來了。水球也變成了一個紅色的水球,像一個紅色的水晶球。

  這就是“神十”航天員王亞平姐姐在太空授課時的情景。這次授課共用了40多分鐘呢。我認為這樣的課特別有趣而且富有吸引力,同學們都很喜歡。看的時候,同學們個個都很專注認真,沒有一個說話的。有的託著下巴,連口水都流出來了,也來不及擦。

  透過這節課,我萌生了一個理想:我也想當一名宇航員,因為在太空中,我可以做一些在地球上根本就做不到的事情:譬如,在太空艙裡隨意地飄來飄去、做一些奇特美妙的實驗、體驗不一樣的生活環境……

  這就是令人神往的、充滿了奇思妙想的科學的無限魅力!

  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15

  奮鬥是實現夢想的翅膀。一代又一代的宇航員在太空試驗領域努力工作,心有天地經緯度,腳到廣闊的天空,在貧窮的基礎上努力工作,在反覆的試驗和尋求中前進,在卓越的關鍵下追求卓越,敢於突破困難,勇敢地開闢新的道路。宇航員在嚴格、系統、全面的中學培訓中學經驗和強大的技能,飛行和行走需要堅實的基礎,他們需要具有優秀的心理素質和強壯的身體苦的訓練使他們具有超強的意志力和信心。為了實現偉大的航天事業,宇航員和宇航員以艱辛和曲折作為職業發展的階梯,以雄心壯志鍛造骨骼,以骨骼積累信心,在持續的鬥爭中實現更高水平的航天事業創新和突破。

  從神一的成功發射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旅……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一段新的旅程,每一次都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挑戰,當然,前所未有的挑戰難度也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魯迅曾經說過:事實上,地上沒有路,更多的人走,它已經成為一條路。這條路是由雙腳走出來的,一步一步地發展起來的。自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以來,自力更生和自主創新是發展中一貫的堅持,是促進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前人沒有走過的道路自然不是彎路,突破前人沒有突破的障礙也不可避免地是挫折,成為先驅,成為先驅,只敢突破,突破新世界,抓住新高地。

  偉大的事業孕育著偉大的精神。回顧航天事業的發展歷史,無論是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還是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無論是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全面建成,還是嫦娥奔月探火,從大膽的假設到成功的實踐,都體現了中國與時俱進的航天實力。中國的航天事業從艱難起步到艱苦跋涉,再到輝煌成就,留下了中國的身影和足跡,

  航天事業的發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這種精神與力量必將引領著14億中華兒女萬眾一心齊奮鬥,激盪起磅礴偉力,奮進新徵程,逐夢新時代。

  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16

  我國科技在日益發展,飛上天空以不再是人們夢寐以求的夢想,人們將未來的發展定在了一個更高的目標。隨著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中國又一次在茫茫的太空中授課啦!

  這一次的天宮課堂生動有趣,其中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翻跟頭的冰墩墩。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壓軸登場,迎來太空之旅的“高光時刻”。王亞平老師水平向前丟擲“冰墩墩”擺件,一向憨態可掬的“墩墩”姿態格外輕盈,接連幾個“空翻”畫出了一條漂亮的直線,穩穩站在了葉光富老師的手中。這個實驗用到的是牛頓第一定律,正好是我們八年級下冊物理所學習的內容。雖然剛剛學過這個知識點卻對他不甚瞭解,因為在地球上,無法做到理想狀態——不受力。但是在太空站,冰墩墩卻真真實實的幾乎不受力,在空中保持勻速直線運動。

  還有溼熱的冰球這個實驗,這個實驗讓我們彷彿進入了魔法的世界。冰球像極了童話中的水晶球,也象徵著我們踏入了新時代的大門。但如果是在地球上是完全不可行的。在太空中沒有容器的限制水球可以自然的變成球體。這個實驗也讓我們提前領略到了化學的神奇。

  自從這節課後,不斷去探索的明顯增加很多,求學之心增強了。我也從中獲取了很多知識。世界上的知識真是無窮的多,我總是覺得只要把現在所學的學好就行,但透過這節課我才明白這只是汪洋大海中的一滴小水滴,我心裡一股發奮學習的熱情油然而生。在茫茫的太空中不光只有一些星球,一些行星,有數不勝數的東西悄悄地躲藏在這裡,只是我們的肉眼看不到他們,他們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只要我們有求學的那顆心,就能駕駛著自己的太空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自由穿梭。

  中國航天即將進入新時代,讓我們仰望星空,為中國航天加油。向新時代,新徵程出發。征途漫漫,努力奮鬥,弘揚中國航天精神。

  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17

  中國航天員王亞平在距離地球300多公里的“天宮一號”上向全國中小學生講授科普課。新穎的授課方式、直觀的物理現象等等,將給孩子們植下熱愛航天、熱愛科學的萌芽,給青少年學子開啟認知世界、追逐夢想的大門。

  浩瀚宇宙,蒼茫太空,自古以來就令全人類神往。中國古代就有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等諸多傳說和故事。太空有太多的未知和無窮的奧秘等著人類去探索、去發現。

  透過“天宮一號”授課,孩子們知道了為什麼水滴在太空與在地面會呈現不一樣的狀態、失重條件下如何測量物體質量、陀螺的旋轉有何奧秘……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發展成就的直觀表現,也是人類追逐太空夢的具體成果。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發展,人類探索太空的腳步不會停歇。仰望星空,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後繼。

  壯麗而神秘的星空吸引了無數先驅和智者。他們用超越時代的智慧和勇氣乃至生命留下了惠澤後世的壯舉。哥白尼仰望星空發表了“日心說”,布魯諾用生命和鮮血捍衛發展了哥白尼的學說……仰望星空,召喚著一代又一代人思考、探索,使偉大的科學精神在民眾間生根發芽,使思想之樹枝繁葉茂、茁壯成長,照亮人類文明進步的旅途。

  相對於深邃寥廓的宇宙,人的一生短暫而渺小。但也正因為生命和夢想的存在,才讓寂寥的宇宙富有生機和意義。追逐夢想,既需要仰望星空的科學理想和精神,更需要腳踏實地勤奮實踐。仰望星空,會讓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讓人們懂得在有限的生命中,該如何認識個人和天地之間的關係,如何認識個人對國家和歷史的責任。把個體生命同國家、民族、人民的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把個人的夢想放置於集體的夢想之中,不驕不餒、不斷奮進,人生的意義必將更加深邃。

  多一些仰望星空的人,一個民族才有希望。讓更多學子仰望星空,激發起他們探索世界奧妙的激情,中華民族的前途必將更加廣闊,中國夢必將更加宏闊壯觀。

  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18

  “飛天夢永不失重,科學夢張力無限。”8年前,“太空教師”王亞平為全國6000多萬名學生太空授課時的寄語尚縈繞在耳畔,如今她又一次踏上了太空之旅,將成為中國首位進駐空間站的女航天員,以及中國首位出艙女航天員。尋聲凝望,原本神秘遙遠的深邃太空離我們越來越近,一個個美麗的“飛天夢”正成為現實。

  16日凌晨,神舟十三號成功發射,此時距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返回不到一月時間。由翟志剛、王亞平、葉光富組成的新“太空出差三人組”搭乘載人飛船奔赴中國空間站。此次任務將實現與核心艙徑向交會對接、由救援船轉入正式任務船等多個“首次”,還將在神舟十二號任務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空間科學實驗與技術試驗。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一千河。”2003年,神舟五號飛船搭載楊利偉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歷時21小時23分鐘成功返回地面,首次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18年來,7次載人飛行,間隔期從以年計算到以月相隔,“出差”的頻率更快、銜接更順暢,準備更從容,展現著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能力;太空之旅從“一日遊”到“季度遊”,再到此次半年的“深度遊”,“太空出差”的時間更長,步伐邁得更大更遠更堅定,彰顯著大國自信的豪情。

  從“兩彈一星”、“嫦娥”問月,到“北斗”指路、“天宮”攬勝、“天問”探火,再到“神舟”系列傲遊蒼穹、“羲和”追日……一次次突破、一步步前進,中華民族向太空的探索已從月球、火星延伸到太陽;中國人民目光所及,正在從仰望璀璨星空到求索暗物質和引力波,甚至打量起太空中更深邃的未知區域。

  “中國航天人的浪漫是把滿天神話變成現實”。的確,浩瀚太空裡越來越多的中國航天身影,正在將中華民族對浩渺星辰的浪漫情懷,譜寫成探索太空的現實詩篇。根據安排,神舟十三號的航天員們在軌駐留6個月,中國人將第一次在太空中度過春節。期待除夕守歲時,我們能夠第一時間聽到同胞來自太空的祝福。

  觀看完天宮課堂的觀後感19

  “我是一隻小小小小鳥,想要飛呀飛呀習也飛不高……”我哼著趙傳的《我是一隻小小鳥》,走在路上,心中不免有些失落。我就像歌中的那隻小小鳥,我是人,人怎麼能飛呢?一想到這兒,我就十分沮喪。不過我有時還是想入非非:我的夢想就是也能乘坐飛船火箭,飛到太空去遨遊一番,去尋找新的有生命的星球或其他任務,呵呵,那就太爽了!不過好像不太現實,神舟五號也才載了楊利偉一個人,那能輪得上我呢?唉!

  我邁進家門,按例打開了電視機,只見中央臺新聞聯播的播音員正報道說:“今天上午九時,我國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船在酒泉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宇航員為費俊龍和聶海勝。”我幾乎每天都認真地觀看有關神六的新聞報道,瞭解了神六的基本情況、宇航員的衣食住行以及神六與神五的區別等等。我心情十分激動,同時也感到不可思議。我的天哪,才兩年的時間,我國就成功發射了兩艘航天飛船!

  你看,這神六可比神五先進多了,光宇航員就增加了一倍,同時,神六的飛行時間達到了115小時32分鐘,比神五的21小時多了好幾倍,這是多麼大的差距啊!另外還有食物,原來神五就簡簡單單幾種,神六卻有50多種,在太空中,連魚香肉絲、宮爆雞丁都能吃到!這下子可激活了我的腦細胞:對了!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每2年有一架航天飛船上天,每次增加一名宇航員,到最新年就應該做到一艘航天飛船一次可以乘載9名航天員了嗎?我不禁躍躍欲試,摩拳擦掌了。我心裡暗想道,我要計劃一下,爭取當一名宇航員,到太空去遨遊一番!

  做宇航員所必備的條件是:高超的飛行技術、紮實的理論知識、強健的身體、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反應能力。高超的飛行技術、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反應能力以後可以慢慢培養,現在我要經常進行體育鍛練,增強體質,同時更要抓緊學習,積累知識,希望長大以後成為一名航天員。

  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的飛天夢想將成為現實,我一定會圓了這個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