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人生大事的觀後感(精選16篇)

觀看人生大事的觀後感

  人生大事該片講述刑滿釋放的殯葬師三哥在一次出殯中遇見了孤兒武小文,意外地改變了三哥對職業和生活態度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觀看人生大事的觀後感(精選16篇),歡迎大家分享。

  觀看人生大事的觀後感1

  早上看完了電影《人生大事》,有些感觸。尤其是開頭,看著小文叫不起來外婆,恍然覺得這是驚恐片。站在小女孩的角度看來,最親的外婆叫不醒了,又被人抬走,再被送去燒了,多麼可怕的事。

  再看三哥——莫三妹。做著殯葬行業、生活本就不容易的三哥,在處理小文外婆後事時遇到了小哪吒——小文,兩個歡喜冤家成了家人,而後三哥的父親去世,小文的母親帶走了小文,經歷了生離死別後的三哥幡然悔悟,開始熱愛自己的工作,養著找回來的小文,開始了新的生活。

  故事並不複雜,只是夠動人。像小文與三哥,是不打不相識的關係,磨合後又成了相依為命的關係;像老爺子與三哥,表面上是相互嫌棄的關係,最後還是父慈子孝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一開始可好可壞,相處久了卻又自有真情在。

  還有那人生的大事。以前看到的是“人生除了生死,再無大事”,電影裡則排除了生,變成“人生啊,除了死,無大事”。什麼是人生的大事呢?是電影中婚慶店與殯儀店代表的延續與死亡,還是悲歡離合?只怕都不是。人生的大事還是當下正在發生的事,或大或小,好過不好過都得過。過去的已經過去,將來的還未發生,處理好眼下的事才重要。

  只是說起來容易,談死亡還是太難。小時候,那些疼愛我的老人離世都沒去過;未來,又希望活著的親人們長久地活下去。最害怕醫院,最不想看到離別的時候。

  觀看人生大事的觀後感2

  昨天晚上坐在樓下抽菸的時候,突然想起來了朋友跟我推薦了最近的一部電影,叫《人生大事》。想了想自己自從去年10.16開始就再也沒有走進過電影院,於是欣然買票,決定今晚去看。

  影篇名叫《人生大事》,在整個敘事過程中也多有提及。導演或許是想透過人物之口表達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即除了死亡便都是雲煙。這與《蘭亭集序》的“死生亦大矣”有異曲同工的感覺,只是一個只強調結束,一個還強調了開始。

  除此之外,我覺得比較出彩的地方是兩個與血緣、感情有關係的片段。所以我戲稱這部電影不該叫《人生大事》,應該叫《愛、血緣、送葬人》。愛就不必解釋,這部電影包含了父母對孩子的愛,孩子對父母的愛,血緣在下面的文字裡我會予以解釋,送葬人是男主的職業。

  為什麼和血緣有關呢?我覺得血緣這個問題在電影裡進行了模模糊糊地講述。影片最後,小文的親生母親來尋找小文,三妹就將小文送了回去。在這裡我就想到了一個問題,生和養,這兩種恩情到底哪個更重要。為什麼親生母親來尋找時就要將孩子送出去,難道孩子的意見不值得詢問亦或是一天養育責任都沒盡過的人,可以是一個合格的母親嗎?

  當然,影片中對這個問題沒有進行深入的探討,而是在最後以小文親生母親加入了三妹這個團隊來圓上生和養之間的矛盾。但是這並不能阻止我去探討這個問題,也就是血緣上的父母和感情上的父母到底哪個更重要。

  我個人是傾向於養大於生的。

  其實影片對血緣關係還有很多描述。比如男主和父親吵成那個樣子,最後由於小文的牽頭以及兩個人之間確實有著生養關係,所以兩人才能重歸於好,父親也終於開始認同了男主。當然我覺得這段處理得還不錯,包括男主的父親承諾,只要小文喊他“爺爺”他就願意幫這個忙。這都能體現出老人對血緣以及傳承的重視。

  說回片名,《人生大事》。在影片開頭就通過了小文姥姥的去世和小文表哥要去北京考試作為了一個矛盾點。老人去世,是大事,去北京考試爭取機會,同樣也是大事。對矛盾的集中點,也就是小文的舅舅身上。是留在家裡陪母親的遺體,還是去北京陪孩子考試。當然最後選擇的是陪孩子考試。這彷彿表現了在我們心裡,對下一代的感情總要比對上一代更厚。

  囉裡囉嗦寫了很多,彷彿想用分析的刀將這部電影解剖開來一樣。但是我想,電影是應該用心去看的,去感受情感的共鳴。這種分析只是一種看後的思考罷了。在影院時,我也投入到了人物的世界中,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悲歡離合。

  電影的整體敘事過程中還有兩單男主接到的生意,其實都可以討論一下。一個是家中的小孩由於心衰去世,而父母總是忙於事業,在孩子住進病房之前沒有進行太多的陪伴,到最後追悔莫及。另一個是老人由於獲得了拆遷款,家裡一直在鬧,於是乎決定自己將拆遷款花光,為自己辦活人的葬禮。兩者都表現出了當下的一些矛盾。還有在收養小文後,幼兒園老師覺得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上心,說再忙也應該過來抽時間陪孩子。

  前兩個小故事就不展開了,表現得還是非常直白的,但是最後一個陪孩子的,我覺得還是應該展開一下。主要是自己曾經去過農民工子女比較多的幼兒園當志願者。

  我們當然承認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能起到非常大的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但是我們必須意識到,父母們並不一定有那個能力、經歷、時間來陪伴孩子。這個真的是,很複雜的一個矛盾。誰都希望能陪孩子長大,但是有的時候生活真的很殘忍。就像留守兒童一般,出去打工,孩子得不到陪伴,不出去打工,孩子的生活條件得不到保證。這些問題不是說說就能解決的。

  大概就是這樣吧。電影是好電影,值得一看。所有的思考,都是由這部電影啟發來的,在看電影的過程中,還應當去尋求共鳴,這才是對它的尊重。

  觀看人生大事的觀後感3

  電影故事是以喪葬行業展開的,讓我很自然的想到——可能葬禮或者如何有體面的離開就是人生大事。但就像電影開頭所展現的那樣,死亡,是人人所避諱但終要面對的話題,就像醫院北面的喪葬店,只是看著冷清而已。

  電影主要講述了一個小女孩因不能接受外婆的死亡,陰差陽錯得跟隨主角從事喪葬工作並且最終接受事實、相互照顧的故事。聽上去有些無聊,但隨著劇情的推進,我感受到了電影傳達給我未曾想到的——死亡雖然應嚴肅面對,但可能也真的就不過如此。

  例如將喪葬店安排在狹小熱鬧的衚衕裡,兩邊是婚慶店和理髮店(好像是),初看是這麼格格不入,雖鄰里間偶有摩擦,但最終也都接受並相處融洽,讓我感覺它不再那麼礙眼了;雖然葬禮貫穿了整個電影,哀傷的情感是逃不過的,但我也能感受到了每一次的葬禮的形式以及它所帶來的沉重感都有所不同;還有一些其他的事件,雖然有些戲劇性,如兩個主角間的相互救贖、女友的離開、朋友的結婚等等。

  這些都讓我慢慢感受到,比起未來要面對的死亡,可能我們當下才是真正的人生大事——與其擔心未來,不如好好生活,自我照顧,對自己負責。

  回想起之前看過的一些探討與死亡相關的電影,比如入殮師、尋夢環遊記、百鳥朝鳳等,雖然這部和它們有些差距但故事的背景更讓我熟悉,而且現在我才發現它所表達的好像也都是為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入殮師講的是關於這個職業的故事,讓人們探尋工作的價值,任何工作都值得被尊重和認真對待,生活也應是如此;尋夢環遊記是說一個人的社會性死亡即當現實中沒有人再記得你時你才算是真的死去,也是告訴我們要好好生活,值得被他人記住。

  電影結束後我在想,我的人生大事是什麼呢?可能人生的各個階段不同吧。那我現在又在意的是什麼呢?

  觀看人生大事的觀後感4

  《人生大事》,拍得真不錯,我二十歲時特別喜歡看大英雄國仇家恨比較宏觀的故事,到了三十歲,有了一些人生經歷和體驗後,我更加喜歡看小人物小故事,那些細節和平凡角落看似平凡的故事。

  三哥是種星星的人,這是一部溫馨的電影,劇情很緊湊,人物個性也很鮮明。臺詞也都很精簡和戳人心,每一句臺詞的存在都是為了豐滿這部戲的情感。

  最讓我動容的是,奶奶微信裡的叮嚀聲,因為再也聽不到了,意味著永遠的離去。還有小文喊到“三哥,三哥,爸爸,爸爸”真的是淚崩了,孩子的情緒已經爆發了,她不再是一個沒爸沒媽的孩子了,世上有個人很關心她。

  人,生來孤獨,來是一個人,走是一個人,出生結婚是喜劇,去世人生落幕是悲劇,所以把上天堂的旁邊放一家婚慶公司,包括裡面結婚的場景,都是為了戲劇衝突,表現人生的悲歡。其實,喜就是悲,有生就有死,有聚就有散,有感情得到就有失去時的失落,但是活著本身就是生命的意義,生死之外無大事。

  這個故事圍繞著“父女”情為主要敘述線,一邊是無父無母的孤兒,唯一的依靠外婆也去世了,電影開頭的兩個鏡頭就刻畫了外婆的多病和小文哪吒般的性格,分別是一桌的藥物和牆上哪吒的年畫。

  另一邊是為了愛情去坐牢,釋放後還被綠的廢柴中年,父子之間、男女之間、甚至和鄰居都有矛盾,似乎人生不能再差了,最後卻是一個“表裡不一”的善良人,這樣的戲劇怎麼能讓人不動容,為了收養一個不相關的孩子搞砸自己所謂的事業,為了曾經的舊愛出手整理情敵的遺容。表面的剛硬和內心的柔軟,觸動了每個觀眾最深處的內心。

  人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善良和同情心,這部電影很治癒,讓我想起來類似的幾部電影,《七號房的禮物》、《海蒂和爺爺》、《小蘿莉的猴神大叔》,人間自有真情在,人間值得!

  觀看人生大事的觀後感5

  每次,遇到一部好的電影,都覺得很榮幸。電影,其實,是一本形於色,付於聲的書,用戲劇在詮釋生活並補足生活,《人生大事》是一本,並不會厭的書。

  我以為它悲情,其實並不,小文的人生濃縮了市井裡最悲情的角色,莫三妹渾渾噩噩的人生,因為小文,多了光亮,一個是童年正在悲慘,一個是有過殘缺不全的童年,他們,是互相取暖吧。

  還有,是不是,大人們,畢生追尋的都是在彌補自己殘缺的童年呢?三妹對小文的愛,其實就是彌補童年的缺愛吧。上一輩非打即罵,永遠不被讚揚的愛,即使成年後,在生活裡被理解了,也終究無法釋懷,因為童年,無法再來。

  中國人向來是看重死後哀榮,三妹從對白事的不理解,到漸漸體會他所做的事能帶給逝者親屬的安慰,並逐漸成為真正的種星星的人。

  沒有人可以預知自己的身後事,但無一例外的,都是想讓留在這個世界的親人可以不用太傷心,不會太難過,三妹,帶著他種星星的隊伍,在市井裡穿行,把一顆顆星星送上天,也送走了難以說愛的老父親。

  鏡頭一直鎖定在,窄巷,雜亂,衝突的環境裡,彷彿,就是我們童年生活的場景。

  可是,它不悲傷,也沒有故作悲情,大概是上了年紀的原因,已經漸漸少了很多情緒,對悲,其實不會大悲,對喜,其實也沒有很多喜,所以,它的溫情,讓我覺得會會心一笑,然後,對生活以歌。

  粉色的,畫滿星星的骨灰盒,飛上天和煙花做伴的葬禮,想念親人的時候,就抬頭看看星空,天上的每一顆星,都是愛過我們的人,願思念化作星星伴我們溫暖前行。

  看完出了影院,在路過的水果店買了一個大大的桃子,然後,像他們一樣,狠狠的咬了一大口,脆脆的,香甜的,聲音,真好。

  觀看人生大事的觀後感6

  《人生大事》看到網上幾乎清一色好評,終於等到週六,趕緊去電影院看了。第一次看到拍關於喪葬行業的電影,沒想到竟然能拍的如此溫馨。影片開頭是一個破舊的老小區裡,有一戶人家的老人安靜離世了,殯儀館的人來著靈車來收shi,這一幕簡直就是活脫脫的現實寫照,這樣的環境讓我感到窒息。影片一直圍繞著這個破舊的小地方發生的故事。短短兩個小時,讓觀眾們能夠真實感受到喪葬行業的從事者的不容易。雖然喪葬是人一生中必須經歷的,但是平時大家都唯恐避之不及,更是忌諱和他們接觸。劇中有一句臺詞深得我心:我人生除死無大事。

  每個人都想要好好活著,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殯葬業也很溫暖,他們都是種星星的人,不該被冷冰冰的語氣忌諱著。人選擇不了生,但可以浪漫體面的走。這是我們生活中普通又重要的一件事呀!

  將近兩小時的片子拍的完整又真誠。這部電影最厲害的地方就在於——雖然是拍著關於死亡的故事,卻不停傳達著大家都要好好活著的期望。

  隨著劇中時間的推移,三哥和小文的感情慢慢升溫,從剛開始的剋星到想領養她,這一點讓我感慨到人和人之間的緣分可真是奇妙啊!他們兩沒有血緣關係,卻勝似親人。當三哥和兩個合夥人成功領養小文,四個人一起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時,小文的親媽竟然“起死回生”了。如觀眾所料,她苦苦哀求把小文還給她,她以前走錯了路,現在想當一個好媽媽。三哥經歷內心苦苦掙扎,終於咬牙決定將小文送回給她媽媽身邊。

  那一天晚上,外面下著大暴雨,三哥抱著熟睡的小文上了她媽的計程車,準備了所有該準備的行李她的衣服,愛吃的零食,最喜歡的玩具豆角,最後還是捨不得,又出來給了一筆錢,兩個人爭執的過程中,小文被吵醒了,她哭喊著要下車,但是她媽媽還是無情地讓司機開車走了,三哥聽著小偉文的哭喊,他心底的不捨終究還是無法剋制,他瘋了似的追趕著雨中疾馳的計程車,他想自私一回,把小文留下來。他追了很長很長的一段路,終究還是沒能追上……。這一段直接淚崩

  電影很好看又接地氣,市井人家故事多,江湖兒女情義長。三哥的故事讓我體會到就算日子過成了漿糊也得好好活下去......

  最後表揚一下朱一龍,這次的角色簡直大大顛覆了以往的所有形象,演活了無賴莫三妹。

  觀看人生大事的觀後感7

  “種星星的人”是這部電影賦予殯葬行業的特殊稱號。“天上的每一顆星,都是愛過我們的人”。我也曾坐擁于山野之中,抬頭遙望每一顆星。科學灌輸多了,也就失了感性。總在想象宇宙恆星的存亡,卻沒有想過每一顆星都可能是某個人心裡最掛記的人。

  在仲夏夜的延江路,小文和三哥會不會常常遙望星河,思念自己的外婆和父親呢?

  在我心裡,小文就是一個小哪吒,跳脫、調皮,卻又把該放在心裡的人放在心上。從小和外婆一起成長,卻在一天早上醒來外婆匆匆地離去。小文,不要傷心,你睡著了,外婆會變成星星掉落進你的夢裡的;小文,不要難過,難過就坐在“上天堂”外面的石凳上,看看天上的星星,聽一聽外婆的聲音,外婆就在你身邊。

  失去了外婆,小文也收穫了一個暖心的爸爸,不是嘛?

  短短的兩個小時涵蓋了三哥蛻變的一年。從原來的自私、對生活無方向的三哥變成了一個愛女兒的好爸爸;從原來對殯葬行業有異議到現在子承父業,變成了一名合格的“種星者”。三哥也許不懂父親為何就把他往死人堆裡推。其實就像歌詞裡寫的一樣——“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最幸福的人;只要你真的相信,你就是種星星的人”。相信這個行業,相信自己,相信天上每一顆星星,死亡並沒有那麼可怕。

  我最感動的是老莫變成煙花消逝於長江之上吧。沒有滿堂的哭聲、沒有滿堂的白布,只是把自己的骨灰裝在一個最平常不過的罐子裡。留下一封家書,讓兒子選擇一種最特別、最體面的離開方式。三哥理解您了,不知道您在天上有沒有看到呢?在二兒子死去的上空,把您的骨灰摻進煙花,成為延江路那一夜最亮眼的存在。或許您已經變成了一顆星星,看到兒子的作為,估計得和其他星星炫耀了吧!

  《人生大事》傳遞出來的觀念是“人生除死無大事”。就像老莫最後說的“人生就像一本書,總是要翻到最後一頁的。只不過標點符號不同,有的人是句號,有的人是省略號”。世界上沒有什麼比宇宙恆星更大的事,人生裡沒有什麼·比死亡更大的事。只要你願意相信,只要你願意投入生活,人生這本書的標點符號也可以是最美的星星。

  我家在延江路雨花區槐安路七十三號上天堂,我是種星星的人,你也可以是。

  觀看人生大事的觀後感8

  時光荏苒,轉眼3月悄然而至,對於熱衷國產電影的觀眾來說,2022年上半年值得期待,根據電影上映排期表,多部國產佳作將在4月清明檔登陸院線,上演票房大戰,包括《你是我的春天》、《最後的真相》、《被害人》,以及由實力派男演員朱一龍領銜主演的《人生大事》。

  縱觀百花齊放的“清明檔”,《人生大事》是唯一一部“殯葬”題材影視作品,故事圍繞殯葬師莫三妹(朱一龍飾)和失去外婆的孤兒武小文(楊恩又飾)展開。在一個安靜的清晨,武小文大聲喊著“外婆”,她發現與自己相依為命的外婆久久沒有睜開眼睛,年幼的武小文並不理解“死亡”的含義,在她看來,外婆只是沉沉地睡著了。

  武小文外婆去世後,身為“上天堂”殯葬店工作人員的莫三妹到場,為前者料理後事,連他都未曾想到,在武小文的眼裡,自己成為了“偷走”外婆的壞人。與此同時,失去外婆的武小文淪為親人眼中的累贅,命運將她與莫三妹捆綁到了一起,兩人共同經歷了一系列有喜有悲的瑣事,隨著接觸的不斷深入,武小文與莫三妹從互生敵意到相依相伴,帶給觀眾無限感動和感觸。

  據製片方介紹,早已製作完成的《人生大事》定檔4月2日,陪伴觀眾度過清明假期。按照慣例,新片上映前,製片方往往會放出全新物料預熱,包括宣傳海報、宣傳片等等,讓朱一龍傾注心血的《人生大事》也不例外。就在3月1日,一段長達1分42秒的《人生大事》宣傳片上架,隨後空降熱搜,成為觀眾熱議的焦點。

  走進《人生大事》宣傳片,武小文與莫三妹相遇初期,兩人針鋒相對,抱著滿滿的敵意,之後武小文與莫三妹互相溫暖,後者擔任起了“爸爸”的角色。此外朱一龍與楊恩又還頻頻上演感人至深的哭戲,當武小文詢問自己是否再也不能聽到外婆的聲音,莫三妹不禁紅了眼眶,他深知“天人永隔”有多麼殘酷;在繪畫課上,莫三妹看到武小文為自己創作的卡通畫,潸然淚下。互飆演技!兩位優質演員之間的對手戲不容錯過。

  觀看人生大事的觀後感9

  電影《人生大事》,今天正式官宣了!

  朱一龍在電影中極具顛覆性地出演一位刑滿釋放的刑釋人員,江湖人稱三哥,三哥從事的還是遊走於生死邊緣的殯葬行業。

  殯葬師、刑釋人員、半道父女……選擇這樣冷門卻極具挑戰的題材,就連角色形象也來了個徹底的顛覆,這真的很朱一龍。不懼挑戰、熱愛冒險、拒絕被定義、不想呆在舒適區的他,又一次默默地用行動重新整理了大眾對他的認知。可鹽可甜、可剛可柔、可動可靜、可正可邪、可雅可痞……一龍千面,誠不欺我。

  中國俗語本有“這世間除生死無大事”之說,電影《人生大事》四字隱喻的,想來跟生死二字也脫不開關係。因為世俗忌諱,從來沒有嘗試瞭解過殯葬行業,現在想想,刑滿釋放的三哥,在監獄裡經歷了社會性死亡之後,又要在殯葬業面對真正的生理性死亡,日日在生死之間遊走的他,對生和死會有什麼不一樣的感悟?又會如何面對原本蒼涼慘淡的人生?他和半道收留的小女生又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

  而因為海報裡的暖暖煙火氣和殯葬業給人的淒冷之感有著強烈的違和感,也讓我不由想起用熱鬧溫情的方式講述生死離別的《尋夢環遊記》,這隱隱約約透露出來的蛛絲馬跡似乎也在暗示我,題材雖蒼涼清冷,故事卻仍可治癒溫暖。

  戲剛開拍,一切未知,然而期待值已被拉滿。

  觀看人生大事的觀後感10

  電影《人生大事》開篇就是小文的外婆在沉睡中平靜地去世了,這在小文的世界裡是人生大事,隨之出場的是專門幫人料理後事的莫三妹殯葬師一行人。年幼的小文不懂外婆已去世離開了她,只是固執地認為誰最後碰了外婆,就找誰要外婆,所以就一路氣勢洶洶地追趕莫三妹找他要外婆。在小文找莫三妹要外婆的過程中,才知道小文其實是一個聽話懂事暖心的孩子,外婆給她講過的話都記得,給她做的小老虎布偶玩具“豆角”一直帶著,還有她的哪吒髮型和紅纓槍一直都保留著。慢慢地小文也知道外婆被燒成煙消失在天空中,不再天天吵著要外婆了。她懂得三哥是真的關心照顧她,她心目中的依靠慢慢從外婆轉到三哥身上,甚至已經把三哥當成了爸爸。為了幫助三哥,小文幾次好心辦壞事,但是那份用心終於讓三妹意識到小文不是他的剋星,而是他的福星。一大一小兩顆心終於走到了一起,心貼心,讓人感動得淚流不止。

  整個劇情是以幾場喪葬大事串聯起來的,開篇小文外婆去世,接著就是一個十歲小女孩生病去世,中間還有一個鬧劇幫活人辦喪事,後來是莫三妹前女友的老公阿六車禍去世,緊接著就是莫三妹的爸爸去世,最後還出現了莫三妹他們一行人幫其他人辦喪事的鏡頭。莫三妹他們辦的每一場喪葬大事都讓逝者體面,讓生者溫暖,妥妥辦出了大事的格局。

  其實,在這些人生大事發生前後,莫三妹過得很不順:從小就跟父親從事喪葬工作;被小文天天追著要外婆;女朋友跟別人跑了;因為房產被“壓五指山下”;因為沒結婚不能領養小文;想跟同事處物件結婚,卻發現對方已跟別人領證了;跟小文有了父女情深,小文的媽媽來要孩子了……故事情節很曲折,這些生活中的一樁樁不順心事都一筆帶過,畢竟人生除死無大事。所以那些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煩心事都是小事,小事化了,最終都被化解了。其實人生哪有那麼多大事,平凡生活中每一天經歷的都是小事。只要大事沒有,哪怕小事不斷,也要鼓足生活的勇氣,積極樂觀地生活下去,“風雨之後必有彩虹”嘛!

  影片的.結尾部分與開頭形成了呼應,莫三妹的爸爸留下遺囑後平靜地去世了。他老一生為別人操辦後事,自己的後事留給兒子三妹從簡創新操辦。莫三妹終於領悟怎樣完成父親的心願,一個大禮花把他父親的骨灰送到了天空,絢爛的禮花照亮了夜空,宛若滿天的星星閃閃爍爍。種星星的人上天堂成為星星了。故事的結局不再是小文怒氣衝衝地追趕三妹,而是小文和三妹驚喜激動地相向奔跑擁抱,最終他們成為了一家人。

  看完影片終於知道了何謂人生大事。人生在世都是小事,所以遇事不要太計較不能太沖動,只要健康平安快樂地生活就是無大事,萬一有那也是身後事,誰又能管得著呢?

  觀看人生大事的觀後感11

  下午沒事去看了一場電影——《人生大事》,然後就哭紅了眼睛。

  想想人不過就是一坨100來斤的肉,再加上一堆亂七八糟的觀念。對於人來說,皮囊所需要的滋養基本上大家都差不多,但正是因為觀念的不同,人才有了這樣那樣的迥然差異。《人間大事》裡的莫三妹,為人兩肋插刀打仗進過監獄,出來後那個人又回報給他插刀兩肋——給他帶綠帽子;在父親的眼裡,三妹永遠不如死去的哥哥;在鄰居和客戶的眼裡他又是那麼“混”的一個人。就是這樣一個不提氣的人,陰差陽錯因為一場葬禮,一個古靈精怪的女孩小文走進他的生活,小蘿莉與大叔互相成全,互相拯救,讓人生大事死亡演繹成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深情。

  人世間所有的深情都來自於共情,假如沒有將心比心的共情,也就不會有那麼多讓人落淚的深情。電影中一直被父親偏愛的二哥,就是因為遇難孩子母親在江邊的嚎啕大哭,他一次次泅入江底,最終用一條活命換來一條死命。三妹因為深情,在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活下去的時候收養了無依無靠的小文,開始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互相折磨與成全,當小文發至肺腑叫他爸爸時,小文的媽媽卻上門尋親,這個深情的男人又讓了……

  因共情而深情的人,經常是被傷害的人,自然也是令人感動的人,如此,這世上依然不缺深情的人,因為……

  書裡有人說:我這輩子不會愛一個人

  被一個人愛就過去了

  觀看人生大事的觀後感12

  正好趕上週末,四月和朋友組團一起看電影,這部電影叫做《人生大事》,電影圍繞“真誠”兩個字眼來展開。看完這部電影,最大的感受就是電影裡的情節來源於生活,每個人對人生都有著不同的定義,不一樣的追求,還有著不一樣的夢想,電影好哭又好笑。告訴我們每個人都要記得開心,人生也要及時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不會不枉此生。

  這部電影把死亡赤裸裸的展現在我們面前,片中所有的主角都是社會邊緣人物,但是他們身處泥潭為生活忙碌而奔波,夜晚來臨仰望星空,讓我們也感到治癒的力量。片子講述了祖傳職業是殯葬師的社會邊緣人物莫三妹,在出獄後試圖擺脫生活和工作的現狀,例如:女朋友出軌,跟老爹爭吵、二哥的死亡等等。

  電影中有著數不清的天橋,各種各樣的人群為生活而奔波,還有那突如其來的傾盆大雨。在一次下葬中與孤兒小文結識之後發生了一系列雞飛狗跳的事情,兩個人在相處的過程中,成為了彼此的救贖。整個故事的情節,張弛有度,笑中也有淚,人間煙火氣,最扶凡人心。他的選材比較新穎別緻,從殯葬行業入手,展現了這個特殊的行業會遇到種種真實和困難,也體現了殯儀師的價值與偉大,感染力特別的強,傳達了普世的價值,就是人生除死,無大事。

  關於電影《人生大事》四月個人的觀點:這部影片並不是讓我們看透死亡,而是看完我們可以平靜的去看待生死,名和利都是虛無縹緲的東西。要學會靜下心來,慢慢生活,慢慢思考,用真心去付出去努力去溫暖去接受生活帶來的所有不愉快。沒有誰的一生都會一帆風順,同時我們也應該珍惜眼前的人,人生並沒有太多的來日方長,沒有誰會一直陪在你身邊,要學會長大學會接受學會變成自己想成為的模樣,天上的星星在見證著我們的成長。

  最後我想說:人生除死,無大事。

  觀看人生大事的觀後感13

  《人生大事》是一部淡化了殯葬儀式,把生死輕鬆化的電影。對成人與孩子對死亡的不同視角、不同理解做了現實和浪漫的處理,從意識上減少了談論死亡的恐懼和拒絕。影片劇情融入各種家庭矛盾、複雜親情關係到角色的生活中、加強了莫三妹與父親、朋友、小文之間的戲劇衝突,有笑點有淚點,朱一龍和楊恩又之間的幾場情感戲,笑點和淚點有鋪墊和爆發點,精準地調動觀眾的情緒,引發共鳴反饋。

  因此對這部電影情節的理解沒有人群限制,哪個年齡層次都會找到笑點和淚點。地域風俗與方言的差距雖與大多數人生活有些距離感,但人物性格的兩極增加了影片的喜感!儘管影片有種放大矛盾,強推情感的刻意,但外婆的死讓莫三妹與小文相遇,外婆舞伴的生前葬禮體驗真情可貴,前女友物件的死讓兩人關係和解,“死而復生”的轉折和“失而復得”的不捨無不讓人笑中帶淚,引發思考。雖然影片劇情圍繞“死後”發展,但處處都在尋找如何更好活著的答案,畢竟人生大事不止於死,活著也很重要!如果你也有親情的困擾、有情感的不捨,有生活的壓抑,面對這些年疫情防控隔離所見所聞的生死離別的無奈,不妨去影院看看《人生大事》,情緒的適時釋放也不妨是一次情感的釋懷。

  觀看人生大事的觀後感14

  有人說中國人忌諱談論死亡,其實我覺得不是。中國人只是不會輕易談死,並不是忌諱死亡,而是更敬畏生命。再遠的歷史我不太清楚,但我們的爺爺輩兒還有戰爭、饑荒的記憶,那時候的很多人都不是幸福的死去的,更多的可能是被迫、被害。所以他們會認為生本來就得之不易,不積極向前看就是浪費了生命,談論死亡更是對生的不尊重。

  《人生大事》這部片子講述了殯.葬師莫三妹(朱一龍飾)在刑滿釋放不久後的一次出殯中,遇到了孤兒武小文(楊恩又飾),小文的出現,意外地改變了他對職業和生活的態度。

  故事的主人公“三哥”,大名“莫三妹”(朱一龍飾),是一名刑滿釋放人員,他爸爸、大姐稱呼他為三姑娘。

  他爸爸不喜歡他覺得他不好好對待「人間天堂」,他鄰居覺得他常常接觸死人比較晦氣,他女朋友還給他戴了綠帽子......他應該也認為自己太衰了。

  所以他給我的感覺是“沒安全感、沒出息、沒自信”,還有一些空虛,好像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在活著。但又有一些不服輸,平時偽裝得兇兇的,像一個不成熟的小男孩。

  就像他的名字一樣,雖然外面讓人稱他“三哥”,但其實內裡還是“莫三妹”,他需要爸爸的誇讚,需要朋友的支援,也需要一個值得他努力拼命的人。

  遇見小文之後,三哥的眼睛裡慢慢開始有了光,對於殯葬也更加敬重了。

  電影裡打動我的兩個片段:

  第一個是小文在小女孩的骨灰盒上畫畫。

  對於小女孩的父母來說,骨灰盒上的星星能夠帶給女兒一些溫暖。短時間內接受自己的寶貝已經不在了這件事是非常難的,他們埋怨自己平時只顧工作,沒有好好陪伴女兒,這可能也是對現在忙碌工作的爸爸媽媽們的警醒吧。讓我感覺死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放不下的生人。

  第二個是三哥整理老六的遺容。

  老六是三哥的情敵,但他看不得曾經的愛人痛苦,也多虧了小文給他勇氣所以答應了找老爺子幫忙。做完這件事之後,他看到了家屬們得到了一些慰藉,從這裡開始,三哥才算真正的成長了。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來了小時候鄰村的一個故事,有一個小女孩因為被車壓到去世了,當時聽村裡人說女孩也是看不出樣子了,她的媽媽找人為她用洋娃娃做了漂亮的樣子才下葬的。小時候只覺得她的媽媽好愛她,現在想想,這件事無論是對生者的意義更重要。

  對了,最打動我的還有老爺子的這句話:“人生好像一本書,每個人都會翻到最後一頁,人生除死,無大事”。

  最後,還活著,那些都是小事,都可以解決。

  觀看人生大事的觀後感15

  當你在感嘆當下價值觀偏離人情冷漠時,你如果依舊拒絕感知《人生大事》裡來自底層人的人性的溫暖,那你的心只能逐漸荒漠化,因為你拒絕甘泉和雨露,你正變成你譴責的那部分人。

  莫三妹是社會最底層人的代表,然而他卻表現出了平凡人的偉大,他的善良使他整個人發光,一個內心充滿善念的人,他的感染力是無窮的,這對我們時下早已被資本帶歪了的價值觀起到了修正的作用。

  《人生大事》沒有完美化影片中的人物,這部電影更像是我們在旁觀生活中真實發生的事件,淚中帶笑,笑過哭過之後又不由得會沉思:我們來這世上到底要活成什麼樣子?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倉央嘉措說:世間事除了生死,哪一樁不是閒事。在生死麵前,名利得失都變得不值一提。

  生命若值得敬畏,那死亡同樣值得我們尊敬,你可能會在某一刻聽到某個人意外離世而慶幸自己還活著,你也可能在親眼目睹了親人的生命被病魔或者意外奪走而感嘆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可是當你迴歸到瑣碎的日常生活中時,你又會為名利得失所累,你會嫉妒,你會憤怒,你會計較,你甚至會報復,你會因為受到的傷害太多而逐漸變得涼薄起來,你會後悔自己曾經是個無比善良的人,你甚至會認為如果你在一開始的時候降低道德標準,或許你的人生會從此起飛……,你困惑過,你懷疑過,你糾結過,你在現實與信念和原則之間掙扎過,你為曾經無謂的付出而懊悔過,可為什麼你會有如此深重的撕裂感?因為你的內心沒有一個眾始至終都堅信不移的信念,我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我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人生大事》貫穿始終的是對生命的敬畏,不論生命在哪一站結束,入殮師都會給死者以最大的尊重。而這份尊重裡,承載著發自內心的善意。

  男主莫三妹是生活中的失敗者,沒有享受過母愛,從小跟著父親從事殯葬服務,見慣了不該讓一個孩子見的場景,長大後找了個女朋友還嫌他窮,好朋友還是小偷,自己因為女友打架坐牢,但最後遭遇女友劈腿,儘管被女友背叛,當情敵遇車禍身亡面目全非時,莫三妹卻能放下恩怨去為死者留住最後一絲尊嚴,幫他進行遺容的恢復,自己尚且四處飄蕩,卻看不得小文無人庇護,莫三妹身上的光環皆因他的善良,這是人性的光輝散發的力量。

  當我們習慣於將道德放在一邊只以成敗論英雄時,莫三妹這樣的人在很多人的價值觀裡就是傻缺,當你不以利己為權衡利弊的準則時,你就是那個不合時宜不識時務跟不上時代步伐的人。

  可是如果人人都以利己為人生準則,那這個世界將會變成寒冬,當人與人之間沒有了溫情,沒有了善意,人類社會就會變成弱肉強食的叢林。

  萬一那個被吃掉的人是你呢?你怎麼就能保證那個人不會是你呢?總會有比你強的人,我們難道不是更應該抱團取暖嗎?

  《人生大事》一點觀後感,我們可能需要更多這樣的電影!

  觀看人生大事的觀後感16

  剛剛上映的《人生大事》,我期待了很久。因為很喜歡朱一龍,想要看他反差極大的演繹。電影看完,是意料中的好,就像一本書,哪個都要翻到最後一頁。人生除死無大事。三哥的父親,在病床上說的這句話,是電影的主題。關於死亡,人本能地忌諱,生與死的界限是什麼呢?三哥的父親說,做殯葬行業需要聖人心。這是對於生命最大的善意和尊重。朱一龍的眼神讓我相信,世界上有很多這樣澄澈的內心。有些誇張,劇情還沒鋪開的時候,他的眼神,就讓我想哭。死亡是人生大事,那活著更是。歸根結底,還是想告訴看電影的人,不能白活。治癒活著,會有數不清的相遇。值得銘記的,是治癒。朱一龍飾演的三哥,大名叫莫三妹,他的金鍊子、花襯衫、寸頭,融入到了方寸煙火中。曾經因為愛情打架,坐過牢。沒有自己的事業,經營著父親的“上天堂”。一年多,總因為房產證過戶問題,被父親拿捏。他不止一次說,爸,你就是覺得二哥比我好。二哥像一個陰影,很早就落水去世了,他壓根沒有見過。從小生活在異常的環境裡,小小年紀就敢給死人穿衣服。職業被人瞧不起,自己心裡也沒有著落,不高興,且混著。楊恩又飾演的小文,失去了外婆,又被舅媽不待見,可憐,又單純得可愛。永遠不放棄自己,就可以把殯葬服務者,變成種星星的人。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影片裡面有個場景是我印象深刻,也是一個搞笑的場景:小女孩被男主照顧之後開始上幼兒園,在學校展示才藝,小女孩和她的小夥伴演繹的是男主平時給人辦喪事的流程的其中一個哭喪的場景,現場可想而知。在捧腹大笑的同時,也值得我們深思:父母怎麼做,則孩子怎麼做,所以說父母是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還是最好的老師。我們最常講的:父母怎麼對待自己的爸爸媽媽,小孩則怎麼對待他們,這就是一種言傳身教,以實際行動向自己的孩子展示什麼是孝心、什麼是道德準則、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等等。

  “生死才是人生大事”,影片的整個中心思想都是圍繞生死來講的,男主的爸爸在病床上跟男主說“人活一輩子,除了生死,其餘的都不是大事”,講明瞭為啥他們家會從事這個行業,就是為了讓去世的人能去的體面。在不同的年紀,我們都會有不同的煩惱,小時候雖然無憂無慮,但是也有一些屬於小時候的煩惱:小夥伴之間的矛盾等等,再大一點又有了上學的煩惱,青春期的懵懵懂懂的煩惱,成年之後工作和生活的壓力的煩惱等等。但是我們現在去回顧小時候、青春期的煩惱,只會一笑而過,同理,等到我們年老的那天,我們會覺得這一路碰到的各種曲折都不是什麼事了,只有生死才是人生大事。 人生大事也是由各個階段無數個小事拼湊而成,我們用心的過好每個階段,也算是不負人生大事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