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精選10篇)
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要用到事蹟的情況還是蠻多的,事蹟可以起到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事蹟到底怎麼擬定才正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精選10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1
趙安榮,女,19xx年4月出生,共產黨員,柞水縣豐北河鎮豐河村農民。務農之餘,19xx年高中畢業後曾任該村小學民辦教師等,20xx年9月,擔任豐河村文書。曾獲全縣優秀共產黨員、全縣“三八”紅旗手、全縣“五好家庭”等榮譽。
一名樸實的農村婦女,卻有著一股吃苦耐勞、永不服輸的創業精神。透過她不懈的努力,她在黨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當地實際,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帶頭髮展白皮松苗圃種植,並致富不忘左鄰右舍,帶領周圍群眾致富,她思想進步,刻苦鑽研學習科技文化知識和實用技術,在當地是一名遠近聞名的優秀新型農民。
一、白皮松苗圃種植,示範帶頭大家樂
在黨的致富政策的鼓舞下,趙安榮帶頭在自家承包地的地上進行了白皮松苗圃種植,為了很好的掌握這一新型種植技術,她積極參加政府舉辦的白皮松苗圃種植技術培訓,並專門購買有關白皮松苗圃種植方面的書籍進行自學。經過不懈的努力,她的白皮松苗圃種植終於取得了成功,畝產增值達20%以上。看到這種情況,周圍的鄉親們有點眼熱了。在她的鼓勵和帶動下,幾戶村民也以同樣的方法種植了白皮松。雖然方法相同,但是其她村民由於種植的經驗不足,栽植之後在管理上任然存在不足。趙安榮一方面不斷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閱、購買白皮松種植方面的資料和書籍,並對其他幾戶村民進行技術指導和幫助,經過這幾年時間的精心管理,他們的白皮松苗圃種植得到了成效。通過幾年的管理實踐,他掌握了白皮松苗圃種植技術,成為了一名白皮松苗圃種植能手。與她同時栽植的幾戶群眾收入也一直相當可觀,曾強了他們的信心。由此便調動了周圍群眾進行白皮松苗圃種植積極性,全社進行了50畝的種植示範點,全村白皮松苗圃種植面積一下子達到100畝以上。
二、創新思路,買車搞運輸
白皮松苗圃種植取得了成功,經濟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這時,砸人認識到,光靠種地是很難真正發家致富的,要做好致富的“領頭雁”,就必須另謀出路。經過詳細的調查,她發現,當地的運輸業,都是由外地的商人在搞,一條商機在她的腦海中閃現,於是她決定在當地搞運輸。當她把這個決定告訴家人時,家人被他的這種大膽的想法嚇了一大跳,村裡這麼多人,都是老老實實種地,不也過的好好的,拿全家人辛辛苦苦從地裡刨出來的幾萬元錢去跑沒有一點把握的運輸,萬一賠了怎麼辦?實無必要抓注一擲再冒風險。無奈何趙安榮吃了秤砣鐵了心,開弓難有回頭箭,始終沒有“商量”的餘地。好在這次抉擇沒有辜負她的一番苦心,給了他豐厚的回報,不僅獲得了高額利潤,更為重要的是積累了豐富的經營經驗。
三、共同富裕,不忘幫富“窮親戚”
在搞好白皮松苗圃種植,發展好運輸業的同時,她沒有忘記村上的貧困戶,時時關心這貧困戶的生產、生活情況。趙安榮不知為別人花了多少錢:有的貧困鄉親蓋房子缺錢,她“贊助”2000元;村裡哪個有病無錢醫治,她就主動送去醫藥費……,趙安榮夫婦義務贍養的6名孤寡老人,都得以頤養天年。她資助的4名貧困學生,其中2人已大學畢業;村裡的貧困人,也漸漸脫離了生活的窘境。咱是黨員,就該切實為鄉親們做點事。
趙安榮搞運輸贏得了豐厚的利潤,雖然讓村裡人看的眼熱,但誰也沒有勇氣去試一試。為此,古道熱腸的李xx親自登門勸說,向他們傳授經驗,並把自己的貨運資訊提供給他們。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她的勸說下,豐河村村民石學軍、祁小林和他一起搞起來運輸。
每當提起趙安榮這個人時,村民都會數起大拇指,誇口稱讚。她在農民中樹起一面致富帶頭旗,創先鋒爭優秀,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聰明的人從不等待機會,而是主動地尋找機會,抓住機會,把握機會,利用機會,只有踩在機會的肩膀上,才會取得更高的成就。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搶抓機遇,不放棄、不氣餒,勤奮刻苦,踏實知足,用雙手和智慧創造人生價值。
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2
我是五九七農場第三管理區十七作業站女工劉英,現年45歲,漢族,初中文化,19xx年與外地青年孫佔波結婚,婚後就一直在十七作業站生活,結婚已有20個年頭,這20年中,我由一個普通的農村女子,透過自強自立,勤儉持家,靠科技靠勤勞致富,成為眾姐妹們學習的好榜樣。
剛成家時,由於雙方父母都是農村的,家庭條件都不好,一年靠種地掙的錢剛夠吃喝,幾乎沒有節餘,但是我並沒有坐著犯愁,丈夫在農忙季節幹活時,我就在家裡養殖幾頭肥豬,掙點生活費,生活馬馬虎虎也算過得去,這樣的情況一直維持到19xx年。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就在19xx年的春季,家裡發生了變故,丈夫突然患上了嚴重的疾病,再也幹不了農活了,多病的身體需要大量的資金,不僅花光了家裡的所以積蓄,而且還欠下了大量的外債,孩子上學又要花錢,這使我們平穩安定的小日子被打破了,看到家裡生活情況的日益艱難,我們夫妻倆時時發愁,唉聲嘆氣,特別是丈夫對此特別鬱悶。
我們家的困難情況,作業站女工主任杜培鳳瞭解後,主動跟作業站站長反映,經作業站領導商議,最終優先讓我們家種植了30畝旱田地,並且是下打租,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上的困難。到了19xx年,我們兩口子用種地掙到的錢種植了75畝甜菜,結果都被大雪埋了,連生活費都沒有了。女工主任杜培鳳看到我們的這種情況,發動十七作業站的班子成員湊集了2000元救助款,為我們家的日常生活開銷解決了燃眉之急。
生活就在平靜中這樣渡過,在此期間,我們兩口子也不斷地探索掙錢的門路,我想了更新種植品種、養殖、或到外地打工等,可都沒有很好的實施。到了20xx年春,在女工主任的支援和鼓勵下,我搞起了肥豬養殖。由於剛開始資金不足,我便透過女工主任並與上級女工部門溝通,經區站兩級女工組織積極支援,農場女工部連續兩年為我申請女工扶貧基金6000元用於養豬、養雞,並且全程跟蹤提供科學養殖技術和銷售資訊。到了 20xx年,我的養殖業已發展到十多頭繁育肥豬,幾十頭仔豬的規模,每年的收入也在不斷增加。可由於我家周邊沒有足夠大的空地,豬舍無法再擴建。在加上夏天豬糞的味道難聞,許多鄰居對此反映較大。女工主任瞭解情況後,馬上為我尋找到作業站西邊的適合蓋豬舍的位置,這個地方由於位置較偏僻,又不影響人們的休息,正適合蓋豬舍。由於有作業站領導的大力支援,我的養殖的勁頭更高了,我與家人利用業餘時間自建了佔地為140平方的磚瓦式豬舍,而且構造也越加趨於科學化,豬舍分為產仔間,採食間等,在養殖上也由以前的粗養到現在的分時間、分階段的精養。科學的飼養加上精心的管理,我的養殖發展的越來越好了,手頭的餘錢也在不斷增加。截止到20xx年,我的養豬業已發展到現有60多頭豬,年出欄達120餘頭,近三年的年均純收入都在達到了20000多元以上,加上種地收入,每年都有37000—48000元左右,小日子與夫妻倆人的心情一樣,慢慢晴朗和陽光起來。
20xx年,管理區的養殖業,特別是養豬行業遭遇嚴重的高熱病,多數養殖戶損失重大,造成豬的大面積死亡,可是我家沒有受到絲毫影響,這與我的良好的飼養習慣和科學化養殖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我首先每天都會定時的清理豬舍,撒上石灰消毒、及時給豬吃上預防疾病的藥物。於是我同時也成為了養殖戶學習的物件,經常有別的作業站的養殖戶向我討教經驗,我都一絲不苟的告訴了別人,得到周圍鄰居的一致好評。12月中旬,五九七農場的杜增福主席和女工部長蔣姝潔對養殖戶進行了回訪,其中就有我的家庭,當時我激動地拉住杜主席的手,深情的說道:感謝農場工會這些年對我的照顧,使我有信心克服在養殖業上的各種困難,特別在資金上的大力支援,使我家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沒有農場工會的幫助就沒有我今天的成功,農場工會就是我的孃家人。
像我這樣一個平凡的農村女子,靠勤勞和科技,由窮困變成了現在的小康之家,一家人和諧幸福,一時成為全作業站女人都羨慕的幸福之家。都是由農場工會幫助我的,在以後的道路上我要帶領更多的婦女同志一起走向致富的道路。不辜負農場工會對我的希望。
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3
衡其香 ,是城南新區管夥村管夥組人,是一名普通的農村婦女,提起她誰都知道是我們村裡的養豬女能手。
雖然她文化水平不高,但她絕對是個意識很強的女性。近年來,她發現農村散養戶因養豬不賺錢而宰殺了母豬,使目前的母豬數量逐年減少,商品豬存欄減少,而且豬肉價格不斷上漲。因此,她看到了養豬市場的良好前景。於是,與丈夫親自去到鄰近城區的大型養豬場參觀考察。回來後,把想法告訴了家人,在得到了丈夫的大力支援,並在區政府與村委會的幫助下,建起了近350平方米的豬舍,從此開始了自己的創業過程。
起初,衡其香在對生豬養殖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憑著一股鑽勁,一股闖勁和一種決不服輸的精神,從書店購買了大量有關生豬養殖方面的書籍,刻苦鑽研,並很快掌握了生豬養殖的關鍵技術,經過精心飼養和管理,一年下來,收入可觀。20xx年下旬,她和丈夫開始大力發展養殖,並從異地購買了種豬新品種,自繁自養。
每天天沒亮,衡其香就要起來打掃棚圈,清理糞便,粉碎飼料。由於糞便充足,她還利用空餘閒地,將糞便曬乾,作為肥料出售,以養殖業帶動銷售業,一些擁有大面積果園的大農戶都慕名前來搶購豬糞。衡其香養豬特別講科學,在飼養上,從不用激素類藥物來使生豬達到迅速生長的目的,而是購買純正豬飼料,並且定時定量大豬一日喂二大餐、小豬喂四小餐。
今年過年前,衡其香的豬場出欄肉豬400多頭,毛收入近20多萬元,其中純收入近10萬元,她第一次嚐到了科學養豬的甜頭,而衡其香的事也在管夥村傳開來了,村民都稱讚她是一個肯鑽又敢幹的女能人。
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4
近年來,我們立足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政策優勢和產業優勢,以“百萬農戶致富工程”為契機,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和生態農業,積極培育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成功組建了六戶鎮武王蔬菜協會,不斷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努力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促進鄉風文明建設,走出了一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富民增收之路。20xx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5707元。20xx年被評為區級“五個好”村黨支部、區級小康文明村。20xx年,被評為市級小康文明村。
一、立足產業優勢,讓蔬菜協會成為農民增收的龍頭
武王村人多地少,群眾素有種植西紅柿的傳統,透過近年來的結構調整,種植規模逐年擴大。但是,由於西紅柿的儲存期短,農戶種植西紅柿的時間不一致,西紅柿上市時間存在差異,農民種植西紅柿的收益受市場影響很大,很難形成產業優勢。在這種情況下,群眾聯合闖市場的願望非常強烈。同時我們也深切體會到要進一步發揮產業優勢,提高農業抗風險的能力,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培育發展農村經濟協會,利用協會這個載體把群眾組織起來,整合力量,壯大經濟。經過調研分析,我們認為成立蔬菜協會有兩大優勢:一是政策優勢,近年來,國家和省市分別下發檔案,明確提出要把建立和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作為抓好“三農”工作的重要措施。二是產業優勢,武王村以毛粉西紅柿、以色列大紅西紅柿為主要品種、以蔬菜大棚為優勢、於20xx年3月在區科協的指導下,成立了六戶鎮武王蔬菜協會。經過二年來的運作,蔬菜協會擁有蔬菜批發市場1處,生產基地660畝,會員350戶,1000餘人,實現會員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二、建立健全協會工作機制,加強協會自身建設
蔬菜協會成立後,一方面,以促進蔬菜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為目標,以技術引進、技術培訓、技術諮詢和技術推廣等為重要服務內容,建立了各項議事制度、會議制度、財務制度和管理制度,成立了各類蔬菜生產服務機構。在服務宗旨上,以互惠互利、聯合協作為主要內容;以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共同致富奔小康為目標;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實現蔬菜生產區域化、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種植,逐步走向一體化經營。另一方面,確立了六個工作任務:一是宣傳貫徹各級政府對有關蔬菜生產方針政策,指導規劃會員蔬菜無公害區域化種植,實行標準化生產,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二是維護會員的合法權益,積極向政府和有關部門反映會員的要求、意見和建議,為會員提供法律諮詢和維權等服務;三是為會員提供良種物資、技術資訊和資金信貸等服務,改善會員生產、生活環境,加強道路、排灌等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四是加強資訊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市場,促進協會、市場、會員之間協調發展,解決會員蔬菜產銷中的困難和問題,優先在會員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五是向有關部門申請農產品品牌標誌,使會員充分享受區域性智慧財產權帶來的利益;六是發起並加快會員的生產、生活互助活動。
同時,為更好地向廣大會員及農戶提供優質高效服務,協會一是抓宣傳。透過印發宣傳材料,舉辦專題講座、培訓班,設立宣傳欄、外出參觀學習等方法,大張旗鼓地宣傳協會建
設的目的意義,提高廣大農戶加入蔬菜協會的積極性,把加入協會變成他們的自覺行動,在全社會形成共同關心支援協會工作的良好氛圍。二是抓隊伍。加強隊伍管理,積極發展會員,對每個會員的生產、經營管理、特長能力進行登記備案、建檔立卡,實行戶籍管理,及時為廣大會員提供便捷有效地服務。三是抓設施和種植基地配套建設。基地位於武王村東、四乾渠以南,共有蔬菜大棚320棟,面積660畝。今年以來主要完成以下工作:
(1)一條長5.6公里×寬6米的柏油生產路建設已經完成。
(2)配套完善蔬菜示範園排灌系統,其中,完成修築揚水站1座和鋪設20000米給水管道,1500米硬化渠道建設。一座庫容30萬方水庫已經疏挖完成。
(3)修築示範園區大小生產橋3座,已經完成3座。另外,佔地面積達12600平方米的集蔬菜批發、農資供應、農業資訊服務、農民培訓於一體的武王蔬菜批發市場建設已經完成圖紙設計和工程招標,開始動工建設。該市場計劃總投資300多萬元,設計建設佔地2000平方米市場大棚1座、佔地360平方米農資超市1座、建築面積720平方米綜合服務樓1棟、佔地1080平方米共45間經營房(位於市場東西兩側)。
總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在區、鎮科協等有關部門的指導下,我們在奔康致富路上邁出了紮實的腳步,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我們感到與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今後,我們一定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指導方針,制定更高標準的規劃,採取更行之有效的措施,繼續擴大協會規模,吸納更多的群眾加入協會,在發揮協會的輻射帶動能力方面實現新突破,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績。
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5
在西秀鎮,一提起鎮養豬專業戶,人們首先會想到致富女能人——馬青梅。馬青梅是西秀鎮榮山村村民,憑著自己的勤勞能幹和一股子韌勁,歷經寒暑春秋,飽償酸甜苦辣,用頑強拼博的鬥志、傾情奉獻的精神演繹著她致富奔小康的奮鬥歷程。如今她已是西秀地區婦孺皆知的致富能手,老百姓心目中的“養豬全能人才”,被人們譽稱為幫困助弱的鋪橋人、引領婦女致富的擎旗人。
創業彌艱劈富路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名普通婦女,在沒有資金又缺少養殖專業技術的境況下,真正辦起養豬場,其困難可想而知了。親戚們都勸說她:“不要搞了,這樣太冒險了!”但她以過人的勇氣,多方籌措資金,起早貪晚,苦心經營,終於建起養豬場,並冠名“龍鳳養豬場”,同時也建起水面積為30畝(其中魚塘10畝)的養殖場。
沒有一點管理經驗,一切只有靠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知識技能,她虛心請教他人,走出去、請進來,同時積極參加區、鎮政府舉辦的養豬技術培訓班,抓住一切能提高自身管理技術和養豬技術的機會,學到了優秀的管理經營和全面的技術培訓。在養豬場經營管理中,馬青梅始終把“誠”字放在首位,用誠信經營贏得客戶的信任。她常對身邊的人說:“養殖業不同於一般產業,它關係到消費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那些只顧眼前利益的手段看上去划得來,但實際是斷了持續發展的`路子。做生意就是要講誠信!”信譽迎來八方客,不論是市場潮起潮落,她的豬總是供不應求。正像她說的那樣,“誠信回報她的更多”。
光榮的桂冠從來都用荊棘編成。馬青梅就是靠著一股鑽勁,憑著一股韌勁,帶著一顆誠心,硬是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使養豬場發展壯大起來。從一開始的小打小鬧,發展成為今天西秀地區遠近聞名的龍頭養殖戶。龍鳳養豬場現有1100頭豬,母豬共123頭,每年可賣豬2000多頭,每年純收入10多萬元,走上了勤勞致富的道路。
扶貧幫困架金橋
事業上成功了,馬青梅說:“託黨的富民政策之福,我在致富路上先行了一步,但一人富了不算富,共同富裕才算富。” 馬青梅富了,但她沒有忘記周圍的困難鄉親。她每年總會將豬崽無償送給林馬全等村裡貧困戶飼養,並幫助他們引進品種、建起豬舍,將養豬技術認真傳授給貧困戶,幫助村裡的困難鄉親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她考慮到,現在農村脫貧致富,靠單一的種植業是遠無達到的,尤其是女同志,除了忙碌家務和幾畝田地之外,更是無所事事,何不如讓她們在養殖業上做文章,為家庭的生活重擔分憂。馬青梅充分發揮了婦女帶頭人的作用,組織村裡的婦女跟班學習技術,對有搞養豬場意圖的農戶,積極幫助他解決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引導廣大婦女走上創業致富的道路。
同時,馬青梅還十分熱心公益事業,每年舉辦冼太夫人文化節活動期間,她都積極參與,熱心樂捐,平均每年樂捐3000元左右。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馬青梅創業致富並幫困助弱的動人事蹟贏得了政府及廣大群眾的肯定和讚譽。榮譽和收穫並沒有使馬青梅自滿,今天的龍鳳養豬場在她的帶領下,正以嶄新的姿態,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一個救助弱勢群體、帶動全村養殖業發展的美好藍圖正在描繪之中。
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6
王洪巖,現任阜蒙縣農業局蔬菜站站長,畢業於遼寧省熊嶽農校,19xx年10月分配到縣農業中心植保站。19xx年,被任命縣蔬菜技術指導站站長。十年來,他始終奮戰在農業生產一線,特別是在全縣蔬菜保護地建設工作中做出了貢獻。
一、想農民之所想,探索農民增收致富新途徑
一是堅持科學發展觀,帶出一流科技隊伍。縣蔬菜站成立之初,技術幹部都是由其它各站臨時抽調組成,他們既沒有蔬菜生產經驗,又沒有深入生產一線的經歷,指導全縣蔬菜保護地生產可以說也是門外漢。為解決這一問題,王洪巖帶領全站技術幹部從業務學習做起,制定計劃,堅持每週業務學習日,併到周邊市、縣學習,每月進行一次單位內部業務知識講演,透過一系列強化學習活動,全站技術幹部業務理論知識方面明顯提高。為了把理論知識和實際生產相結合,20xx年,王洪巖個人投資10萬餘元,建起了100米長的三棟溫室,主要用於新品種試驗、示範推廣和提高技術人員業務水平。目前,全站十名技術幹部全部達到本科以上學歷,有副高階職稱2人,中級職稱8人,他們都能深入一線解決生產中的技術難題。
二是獻計獻策,提出蔬菜保護地新思路。作為縣蔬菜站站長,王洪巖始終堅持探索加快農民增收致富途徑不動搖。他多次為縣農業局和縣委、縣政府獻計獻策,建議將蔬菜保護地產業列為全縣農民增收致富的主要專案。20xx年,他建議到北鎮參觀學習,當年在於寺鎮修建“厚牆體日光溫室”4個小區,種植香瓜當年獲得高效益,不僅收回了建設成本還略有剩餘,農民嚐到了發展保護地的甜頭。第二年,蔬菜保護地在王府、富榮、阜新鎮等二十個鄉鎮推廣。
三是樹立典型,加快蔬菜保護地發展步伐。在蔬菜保護地工作中,王洪巖探索總結出了“帶領農民看,幫助農民算,用政策引導農民幹”的工作方法。他知道農民朋友面臨十年九旱的氣候條件,要想走出貧困,加快致富奔小康,就必須在大力發展蔬菜保護地生產上下功夫。於是他帶領蔬菜站技術幹部在於寺鎮八里卜村棚區,福興地鎮西大營子棚區,富榮鎮富榮鎮棚區,伊嗎圖莊家店棚區樹立典型,科技人員深入生產一線,加強管理,達到“當年建棚,當年投產,當年收回成本”,極大鼓舞了廣大棚戶種菜計程車氣,現實讓廣大農民看到,只要扣棚種菜就能發家致富。
二、盼農民之所盼,探索蔬菜保護地發展新道路
一是積極探索蔬菜保護地建棚新模式。20xx年以來,在王洪巖的建議下,透過借鑑周邊縣、市經驗,結合阜新地區氣候特點,提出了“厚牆體、高舉架、無支柱、半地下”的日光溫室建棚模式。這種模式在阜蒙縣最北部鄉鎮可進行冬季越冬生產,並且創造出100米溫室產值超過5萬元的高效典型。20xx年,在伊嗎圖、大巴鎮、王府鎮等15個鄉鎮大面積推廣。
二是引進新品種,提高覆蓋率。在保護地生產中,王洪巖將新品種引進做為全站的工作重點,先後與荷蘭瑞克斯旺、瑞士先正達、以色列海澤拉等公司合作,引進了37—74、37—76尖椒,布利塔茄子,賽貝娜西紅柿,翠寶香瓜等國際優良蔬菜新品種1000萬粒,累計推廣面積5000畝,透過引進新品種,比種植常規蔬菜品種每畝大棚增收5000元,五年累計增加農民收入2500萬元。
三是推廣新技術,確保良種良法農民增收。幾年來,縣蔬菜站在王洪巖同志的帶領下,透過學習借鑑,總結推廣了適合全縣蔬菜保護地生產的四項新技術。推廣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既增加了棚內二氧化碳濃度,提高了地溫,又改良了土壤,應用效果明顯。推廣微噴節水灌溉技術,既適合阜新地區乾旱節水的要求,又能減小棚內溫度,提高了棚菜質量。推廣應用嫁接技術,實施黃瓜、香瓜、茄子等作物嫁接技術,避免了因土傳病害危害造成絕收的產生。五年來,累計推廣面積10萬畝,畝減少損失1200元,增加農民收入1200萬元。積極探索和推廣栽培新模式,經過20xx年以來三年的實踐,阜新地區尖椒、茄子、西紅柿長季節越冬栽培獲得成功,使全縣蔬菜保護地產量效益再上新臺階。
三、持之以恆,百折不撓,為棚菜戶服務永不退縮
一是抗雪救災,農民利益放心間。20xx年,阜蒙縣蔬菜保護地建設進入快車道,當年發展2萬畝。但一場50年一遇的大雪壓垮了全縣近1萬畝暖棚,50%的棚戶受災。面對災害,王洪巖第一時間趕到受害現場,察看災情,幫助棚戶清理積雪,挽救秧苗,恢復生產。在他的帶領下,使8000多棟大棚因災造成的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二是總結創新,探索提高效益新途徑。在阜蒙縣蔬菜保護地發展過程中,茬口安排是保護地發展水平的見證。由一年生產三茬,到一年生產兩茬,一直到目前推廣的一年一大茬,透過王洪巖同志的積極探索和推廣,實現了既降低成本,又大大減少勞動量,同時增加了農民收入,深受棚戶的歡迎。
三是兢兢業業,探索之路見曙光。在發展蔬菜地過程中,王洪巖積極為領導決策提建議獻計策。在他的帶領下,20xx年—20xx年間,先後有伊嗎圖、舊廟、福興地、王府等20多個鄉鎮農戶到山東壽光、凌源市參觀學習,參觀次數25次,參觀人數達1840人次,廣大農戶發展保護地的熱情空前高漲。20xx年,出現了伊嗎圖、福興地、舊廟、大巴等15個集中連片規模發展的鄉鎮。
四、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突顯共產黨員本色。
在縣蔬菜站長的工作崗位上,王洪巖處處以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在處理好全站日常工作的同時,也和普通技術人員一樣包鄉包片,和棚戶吃住在一起,手把手的幫助棚戶進行現場操作。十年來,他先後負責4個鄉鎮的蔬菜技術指導任務,所到之處深受鄉鎮領導和棚戶的認可和歡迎。19xx年,在富榮鎮任科技副鎮長期間,在棚區一住就是一個月,幫助搞設計規劃,幫助棚戶選擇種植品種育苗,和棚戶一起整地施肥栽秧苗。棚內出現病蟲害,他總是第一時間來現場,幫助解決難題。20xx年,他負責福興地鎮的蔬菜地技術指導。經過他的努力,全鄉20棟暖棚平均效益超過3萬元,並出現了宋俊山106米暖棚產值超5萬元的高效典型。
王洪巖身為蔬菜站站長,深知自己責任的重大。他舍小家為大家,無論是各種事務如何繁忙,當與保護地工作相遇時,他總是以蔬菜保護地為主,及時為棚區和棚戶排憂解難。他所在蔬菜站年經費有限,但當棚戶因種種原因遇到困難時,他總是力所能及的幫助棚戶度過難關。20xx年,他所包的福興地西大營子村棚戶嚴冬時沒有資金購買草簾子,他就動員全站同志每人拿出200元,為棚戶購買了草連子。
幾年來,王洪巖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的工作精神得到了各級組織和農民朋友的認可。20xx年—20xx年,他連續三年被省農委評為“全省設施農業生產先進個人”。20xx年,被阜蒙縣人民政府授予縣“特等勞動模範”稱號。20xx年,他主持的“保護地蔬菜生產綜合配套技術推廣與應用”被阜新市人民政府評為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7
我叫周蓮芝,現年34歲。在百和鎮,一提起食用菌種植專業戶,人們首先會想到我。我是百和鎮排樓村四組村民,憑著我自己的勤勞能幹和一股子韌勁,歷經寒暑春秋,飽償酸甜苦辣,用頑強拼博的鬥志、傾情奉獻的精神演繹著我致富奔小康的奮鬥歷程。如今我已是百和鎮人人皆知的致富能手,老百姓心目中的女強人,被人們稱為致富脫貧的領路人、引領婦女致富的舉旗人。
我與老公徐澤剛與19xx年11月結婚。老公家兄弟姐妹共有五人,自幼喪父,除了種地以外,沒有其他收入,家庭經濟十分困難。我嫁到徐家後,看到如此貧窮的家庭,沒有退縮,我和老公商量,並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就是外出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回家創業,徹底改變家庭經濟狀況。經過刻苦的學習,19xx年春節,我開始了艱難的創業之路。做生意需要本錢,我便東拼西湊地借了4000元在瀘州羅漢鎮辦起了食用菌種植廠,說起是廠,其實只有我和老公兩人,我除了在家搞技術和生產以外,每天還得和丈夫起早貪黑到各個市場去叫買,連孩子都無法照看,這樣的生活大概持續了三年,家庭經濟慢慢地有了好轉,我看到了希望,也嚐到了創業初步成功的喜悅。20xx年,我決定把廠擴大規模,於是把廠搬遷到了瀘州藍田鎮,並請了2-3個小工,正式當起了老闆,慢慢地銷售渠道也拓寬到進各農貿市場和商場,經濟就越來越好了。20xx年再次擴大規模,工人增加到6-7人,一年下來,除去人工工資和其他開資,可以淨賺4-5萬,這時的銷路也擴大到瀘州的各個農貿市場、學校、商場等,收入越來越高了。於是我又有了大膽的想法,進一步擴大規模,回到家鄉百和鎮排樓村創立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傳授食用菌種植技術,帶領鄉親脫貧致富,但是資金卻成了我發展的瓶頸。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我作為一名普通婦女,在資金困難的境況下,真正要搞好食用菌種植,其艱難是可想而知的。親戚們都勸我說:“不要搞了,這樣太冒險了!”但我以過人的勇氣,多方籌措資金,起早貪晚,苦心經營,終於建起了百和鎮蓮芝菌類專業合作社,同時也建起水面積為50畝的蔬菜、蓮藕種植場。
沒有一點管理經驗,一切只有靠摸著石頭過河。沒有知識,我只能虛心請教,同時積極參加縣、鎮政府舉辦的各種技術培訓班,還利用村上遠端教育平臺,抓住一切能提高自身管理技術和種植技術的機會,學到了優秀的管理經驗和全面的技術。光榮的桂冠從來都用荊棘編成。我就是靠著一股鑽勁,憑著一股韌勁,帶著一顆誠心,硬是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使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起來。從一開始的小打小鬧,發展成為今天百和遠近聞名的龍頭種植戶。蓮芝菌類專業合作社現有27人,註冊資金112萬元,每年純利潤10多萬元,走上了勤勞致富的道路。
事業上成功了,我沒有忘記鄉親們,我常說:“託黨的福,我在致富路上先行了一步,但一人富了不算富,共同富裕才算富。” 我富裕了,但我沒有忘記周圍的困難鄉親。我每年總會隔三差五的將菌種無償送給村裡貧困戶種植,並幫助他們學習技術,幫助村裡的困難鄉親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我考慮到,現在農村脫貧致富,靠單一的養殖業是遠無達到的,尤其是女同志,除了忙碌家務和幾畝田地之外,更是無所事事,何不如讓她們在種植業上做文章,為家庭的生活重擔分憂。我充分發揮了婦女帶頭人的作用,組織村裡的婦女跟班學習技術,對有種植食用菌意圖的農戶,積極幫助他們解決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引導廣大婦女走上創業致富的道路。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我創業致富並幫困助弱的動人事蹟贏得了政府及廣大群眾的肯定和讚譽。榮譽和收穫並沒有使我自滿,今天的蓮芝菌類專業合作社在我的帶領下,正以嶄新的姿態,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經營管理水平,一個救助弱勢群體、帶動全村發展的美好藍圖正在描繪之中。
謝謝大家!
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8
王華銀,男,19xx年7月生,中共黨員,大學學歷,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現任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市農委農業科負責人。19xx年畢業於安徽農學院植保專業,先後在市植保站、市農技站工作,歷任副站長、站長。20xx年8月,根據市農委黨組安排,主持農業科工作。
作為一名農業科技人員,王華銀知道自己的舞臺在農村、在田間地頭。工作20年來,王華銀始終牢記神聖使命,忘我工作,兢兢業業,不斷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和現代農業發展,引領農民增收,在平凡的農技推廣崗位上取得了不平凡的業績,受到單位領導、同行同事和廣大農民朋友的交口稱讚。
潛心試驗研究 促農業科技創新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農業生產的推動力,是農民增產增收的重要支撐。作為一名農業科技人員,王華銀深知一身過硬的業務本領,是今後自己開展一切工作的立足點。雖然自己是農業科班出身,可王華銀卻一直保持著旺盛的學習狀態,密切關注國內外農業科技發展動態,廣泛加強與科研院校的聯絡與協作,全力開展農業試驗示範與科技攻關。
針對我市發展高效農業和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的現實需要,近10年來,他累計引進近120個糧、油等主要農作物新品種,引進10餘種食用菌、牧草、草莓等高效經濟作物,引進西瓜嫁接、地膜油菜、地膜棉花、稻鴨共生、果樹促成栽培等新技術12項,以及旱育保姆、旱育壯秧劑、高效硼肥、降解地膜等新產品7個。先後提出並主持承擔了優質油菜秋髮高產栽培技術、超級稻強化高產栽培技術、保齡菇高效種植技術等重點研究課題。為了做好這些專案有關試驗性研究工作,力求資料科學性與準確性,王華銀於20xx年在當塗縣原黃山鄉承包了20畝農田,開創了我市農業幹部承包農田的先河。專案研究的關鍵時期,他經常不分節假日,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總是工作在田間地頭,開展試驗、調查和記載,獲得了一個又一個有價值的資料,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題。
雖然吃了很多苦,流了很多汗,可收穫的喜悅讓王華銀忘了這一切。如今這些試驗科研專案已經碩果累累,經專家鑑定,部分成果處於國內先進,或省內領先水平,或填補市內空白,有的至今仍在農業生產上發揮著主導作用,為我市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撐。
立足科技服務 助農民增產增收
熟悉王華銀的人都知道,他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我來自農村,我是農民的兒子”。王華銀對農民有著深刻的瞭解,有著一份特殊的情感,他始終認為:農民是農技人員的衣食父母,服務農民是農技推廣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是自己的天職。作為一名合格的農技幹部就應該心裡始終裝著農民,真心實意為農民辦實事,引領農民增收致富。
20年來,王華銀先後編寫各類技術材料達百餘份,到基層進行技術培訓講座達150多場次,培訓農民1萬多人次,接受農民諮詢達5萬多人次。許多農民都親切地稱他為“泥腿子”專家,大家都喜歡和他一起相處,生產上一有什麼困難都願意打電話給他、或與他交流,而王華銀也總是細緻耐心的解答這些問題,直到農民弄懂滿意為止。
抓專案實施,建點示範,是為農服務的重要抓手。近10年來,王華銀先後主持完成了農業“白色工程”、水稻旱育稀植及拋秧、種植業(農產品)優質化工程、超級稻示範推廣、水稻產業提升行動等農業重點專案,初步統計,累計為農民新增效益約4.5億元。作為專案首席專家,他精心制定專案方案,科學確立技術路線,開展新品種新技術引進與整合研究,推行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同時,為了確保這些專案順利實施,王華銀身先士卒,帶領一大批技術人員經常工作在田間地頭,抓培訓、抓實施、抓檢查,身影遍佈全市三區一縣的所有鄉鎮,夏天蟲叮蚊咬,冬天風吹雨淋,可他卻一點也不在乎,掛在嘴邊的唯有“責任”二字。記得 20xx年的時候,我市首次組織實施超級稻示範推廣專案。為了指導農民嚴格按照技術規程實施,做好田間管理的每一個環節,王華銀整個心思都撲在了上面。在水稻生長期間,幾乎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工作巡視在田間地頭。水稻栽秧現場會那天,正好是星期六,可王華銀卻早早的就來到了示範區,挨家挨戶指導農民按規格栽秧,整整忙碌了一個上午。示範區裡印存林夫婦倆,種了10畝超級稻,當年他家水稻畝產超過了700公斤,高興的老兩口拖著王華銀說謝謝。
創新服務機制 謀現代農業發展
隨著農技推廣外部環境和條件的重大變化,傳統的農技推廣方式方法已難以適應新階段農業發展的需要,必須與時俱進地進行創新,選準切入點,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高農技服務的針對性。近年來,王華銀積極探索,以科技特派員活動為載體,主動與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協會和規模種植戶、科技示範戶進行科技結對,在生產技術、專案編制、市場資訊、發展訂單和經營管理等方面提供服務,成效顯著,是廣大農技人員創新創業的典範。技術幫扶的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組織達15家,如安康菌業、園藝果品、龍升糧油等,指導實施的各類專案有12項,完成農產品質量認證(“三品”)7個,建立訂單標準化基地2.5萬畝。培育指導的種植大戶、科技示範戶有40多個。
馬鞍山市在全省範圍內,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農業小市。因為耕地資源有限,一些大的農業研究專案很難落戶我市。如何利用手中僅有的資源,做出最大的效益,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始終是王華銀思索的重點。蘇、浙等地區發展高效農業的典型,給了王華銀深刻啟發,走發展高效農業的致富之路。
有了前進的方向,王華銀全身充滿了幹勁。一方面,透過對全市各地的氣候、土壤、產業基礎和市場等因素的細緻調查與分析,明確了高效農業的發展方向與重點;一方面,努力尋求培育發展載體,典型引路,加快構建高效農業發展機制。在他的精心指導下,如今,已建立了護河鎮園藝經果林、霍里蘇李葡萄、新臨農場和護河北圩綠色稻米等特色農業板塊,這些高效農業已經給當地的農民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效益。
此外,王華銀還十分注重研究農業的重點難點問題,先後主持完成了“關於馬鞍山市農業科技創新的調查研究”、“馬鞍山市農業迴圈經濟調查與戰略思考”、“馬鞍山市高效規模農業(種植業)調查與分析”等多項調研課題,提出了許多觀點建議,對加快推進我市現代農業發展具有較高的指導價值,受到領導的重視和肯定。
超越自我 不斷突破與發展
苦心人,天不負”,透過自己的努力,王華銀已是實力派型的農業專家,一顆顆農業科技 “明珠”和多項榮譽被他收入囊中。獲省級科學技術三等獎1項,市級農技推廣成果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市級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四等獎1項。先後在國核心心期刊上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多篇,主持制定技術規範、規程15個。先後被授予“安徽省糧食生產先進個人”、“安徽省水稻產業提升活動先進個人”、“安徽省科協系統先進個人”、“安徽省廠會協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被聘為全市農村黨員幹部講師團成員、全民創業專家諮詢團成員、市網路大學兼職教師和全省農業職業技能鑑定高階考評員。省“科協”八大代表。20xx年,王華銀又被國家農業部、人事部評為農業技術推廣研究員的技術職稱。
面對成績,王華銀認為:榮譽只能代表過去的輝煌,只有不斷的超越、不斷的突破,才能更好的為民服務,才能真正對得起眼前的這塊土地。
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9
辛全銀、男、漢族,49歲,湖東辦事處三里店村十二組人,是遠近聞名的養豬能手,他以自己勤勞的雙手和汗水,依靠黨的富民政策,創辦起了生豬養殖場,如今年出欄仔豬達到150多頭,年純收入近10萬元,並帶動周圍的百姓共同致富,成為三里店致富的領頭雁。辛全銀養豬經歷了艱苦創業、曲折發展、不斷擴大的歷程,至今他還在為發展養豬業努力著、奮鬥著。談及起他的養殖路,可以算得上是風雨兼程,從最初的疑惑,失望到中間的觀望、嘆息到現在的勃勃生機,酸甜苦辣的滋味都品嚐了。
辛全銀19xx年開始養殖,起初只養了幾頭豬。由於養殖技術問題,致使豬仔成活率低。面對這種情況,他不但沒有灰心,反而激勵了他提高養豬技術的信心,於是他白天就整體是圍在豬圈旁給豬喂水餵食、清理糞便,觀察豬的生活習性;晚上,就在燈下學習《快速養豬法》、《養豬技術顧問》等資料,學習養豬知識,並很快從一個門外漢變成了養豬的好手。
辛全銀養豬一直堅持由小到大,滾動發展的原則,並克服養殖中的各種困難。20xx年夏天,由於防疫措施未到位,造成仔豬死亡近30頭,經濟損失近3萬元,他為此心疼了好長時間。但是辛全銀在失敗面前沒有低頭,在認真總結這次慘痛教訓後,他進一步擴大了養豬的規模。此時,他更加註重對科學養豬技術的學習,還經常邀請鄉畜牧獸醫站的工作人員上門指導。向鄉遠教辦借閱相關養殖資料和光
碟,辛全銀虛心學習,認真請教,並注重蒐集有關種豬高效飼養方面的新技術,經過一年的實踐,終於探索出一套較為先進的生豬飼養程式,掌握了不同生育期生豬的飼養技術。透過生豬飼養方法的學習,辛全銀不但節約了較大的飼養成本,而且獲得了較豐厚的經濟效益,存欄生豬最多達到100多頭。他正是憑著永不服輸的精神,使他的養豬業取得長足的發展。如今他的養豬場已發展成為固定資產40萬元,欄舍面積達300平方米,存出欄量150餘頭,年收入達10萬餘元的中型養豬廠。
發展致富不忘眾鄉親,他先後幫助和帶動本村十餘名貧困戶走上了養豬致富道路,並在技術、資金、銷售、資訊等方面提供幫助,使他們每戶靠養豬增收3000元左右。幾年來,辛全銀兼職做了三里店村的義務防疫員,在養殖戶的家中經常能看到他的身影,聽到他的聲音“你家豬該扎口蹄疫防疫針了”辛全銀依靠在城市近郊有菜地,菜葉比較多和做豆製品多的優勢,帶領村民採用豆餅、豆渣、菜葉餵豬,不但降低餵豬成本,而且豬肉的口感更醇香,以至於附近村裡居民每逢家裡有喜事都會到十二組賣生豬宰殺,去年過年辛全銀家留的8頭豬全部宰殺賣完,自己只剩一點豬肉。
如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了辛全銀最大的心願。他在不斷提高養殖經驗的同時,為三里店村養殖業打標、立樣,起到了先鋒模範作用,他現在已瞄準新目標,為更好的明天奮鬥,繼續當好養殖致富的帶頭人。
個人致富能手主要事蹟10
冬日的天色總是黑得很早,牆上的掛鐘還沒指向六點,外面已是暮色四合,就著朦朧的暮色隱隱約約能看到一個人影不斷穿梭於雞飼料桶間加食物,動作十分嫻熟,他就是xx鎮xx橋村村民xx。
xx現年32歲,兒子患有骨纖維異樣增殖症,此病花費極大,近年來僅兒子看病就花去醫藥費60多萬元,妻子因為承受不了壓力離家出走了,從此,家庭重擔更是全部落在了這個年輕人的肩上。
全縣精準扶貧工作開展後,xx鎮政府在入戶調查中決定將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由縣畜牧局局長南金旺對其進行幫扶,南局長接到幫扶通知後,與鎮村幹部一起上戶瞭解xx家庭情況,令他們感到棘手的是xx不但沒有脫貧信心,更沒有致富意識,這讓入戶的幹部們意識到要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必須激發xx的內生動力,激發其脫貧致富的信心。
南局長與鎮村幹部,明確分工,發揮自身優勢。鎮村幹部上戶與xx談心,告訴xx,“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別人可以,為什麼我們不可以”,為其講解身邊的致富典型,以身邊人、身邊事激勵其重拾生活信心,樹立致富意識;列舉產業發展清單,結合xx自身意願,最終確定發展養殖業。南局長承諾為其爭取資金10萬元,用於發展產業,並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援。透過一系列舉措,xx決定要努力向上,積極致富。
xx將那句“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牢牢地記在心裡,時刻以此鼓勵自己。在村裡承包了30畝土地用於建設養殖基地,目前建成雞舍佔地面積360平方米,羊舍佔地面積100平方米,養雞多隻,養羊110只。養殖業最重要的是防疫,xx一方面購買相關書籍刻苦自學,向書本請教,向縣畜牧局專家請教,每天按時觀察養殖雞和羊的健康狀況;另一方面,在南局長的幫助下,多次走出去考察學習,吸收先進的養殖理念,與先進養殖戶交流養殖技術,不斷豐富自身的養殖經驗,提高養殖技術。
為了解決銷售的後顧之憂,南局長與鎮村幹部動用自身全部力量為xx聯絡銷售渠道,截止底出售土雞2000只,羊30只,純收入達到7萬元。
“是黨和政府讓我重新樹立起生活與致富的信心,一步步敲開了致富之門,走上了致富之路,接下來我會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拓寬致富道路,在致富的路上走得更遠”,xx堅定地說。現在談起生活,他充滿信心,鬥志昂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