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者觀後感1500字(精選5篇)
革命者觀後感1500字
什麼是觀後感?
觀後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後,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範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
革命者觀後感1500字(精選5篇)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需要寫一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革命者觀後感1500字(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革命者觀後感1
當人長久地身處黑暗之中,以為這一輩子只能任由被黑暗吞噬,但是某一天,一個人告訴你,你可以透過反抗獲得光明,獲得一個大寫人字的待遇,這個人就是李大釗同志。
和觀看《革命者》的觀眾一樣,過程中幾次流淚。
為那個時代的中國同胞遭受的苦難感到心痛。那時候勞工不如騾子金貴,底層的勞苦大眾是沒有人權的,發生礦難得不到應有的補償,十幾歲的報童可以隨意被外國人當街槍殺……
為那個時代犧牲生命來警醒民眾的學生們感動。那時候的民眾被欺壓太久了,變得只願意順從甚至麻木,最先覺醒的青年學生們走上街頭,敢於用生命去換中國的未來。如此,茶館裡看客發出幸好有這些學生的感慨。
那個時代無數的革命前輩們為了未來的祖國可期而拋頭顱灑熱血。面對軍閥的槍和酷刑,他們守住了自己的信念,一杯酒,一會見,唱著共產國際的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可歌可泣。
今日之中國,我輩無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感到自豪。
《革命者》講述了1912年——1927年期間,以李大釗同志為代表的革命先烈們懷抱救國救民的赤子之心啟發民智,帶領大家走上革命之路。
本部影片中,李大釗是由張頌文來飾演,相比《覺醒年代》張桐飾演的李大釗,張版的李大釗先生更接地氣,更柔軟,常常為受苦受難的民眾滿含眼淚。
李大釗先生,常常被人稱呼為守常先生,他給人的感覺是如沐春風,反抗成功之後,他會和工友們說謝謝,然後默默地消失在人海里,就像從來沒出現過一樣。在那個會讀書認識字之人極其稀缺的時代,守常先生是北大的教授,是新青年的編輯,還曾留學海外,如此大才之人,卻絲毫未有傲慢之氣。
他期待孩子們都能去識字讀書,扛起中國站起來的大旗。他喜歡和孩子們聊天,和學生們一起討論未來,和他們成為朋友。遇見已經工作的報童阿晨,希望他可以好好工作以後送妹妹去讀書,遇見澡堂裡的小朋友大慶,希望可以為天下人去做事。
他和農民一起在秋天裡收割,在平時的聊天談話中,傳播信仰,啟發他們可以反抗起來;他和礦工工人同胞們一起反抗,為勞工爭取利益,也為了以後的孩子們不再受那些屈辱。
他做事不為私心,一切為未來中國而服務。他不畏生死,團結上海所有的工人團體為報童的死討要一個說法。那時候,工人團體如一盤散沙,只為了自己的利益行事,為此,他拜託工會的會長,給他一個小時即可。為此,他寫抗議書,組織工人走上街頭,最終行兇外國人被抓起來,大快人心。
守常先生,也是一個特別愛書和慷慨之人。
他,常常蒐羅新書,書房裡堆得滿滿當當,不捨得用吃過油條的手去摸書,怕會損壞。看到此處,我真是慚愧不已,常常是邊看書邊吃零食,怕不記得常常是這本書折下那本書折下。
還記得《覺醒年代》裡,家人剛到北京,他答應帶著孩子去吃北京烤鴨,因工友家裡有急事,想也沒想就把錢全給人家了,差點讓孩子們大失所望。
《革命者》也有表現先生慷慨的場景。最難忘的是,那個大雨天,他給了一個男人幾塊錢。這個男人被人當作小偷,被人當街鞭打,一句“我不是小偷,我妹妹病得很嚴重”道出了不得已的世間苦。
先生被捕後,他選擇用自己的死去喚醒民眾,讓青年後輩們覺醒,繼續奮鬥下去。在獄中,他嚐遍了所有的酷刑,仍然不能使他放棄自己的信仰,慷慨赴死,自古就有。
選擇赴死,不止先生一人,還有無數的革命先烈們。他們在行刑前,要被要求剃去頭髮,大家都待在一個屋子裡,先生慢慢走進來,一句玩笑話,逗樂了大家,緊接著大家互相調侃來世的願望,屋子裡充滿了笑聲。
走上斷頭臺,他告訴世人要心懷希望,要相信。
李大釗先生就像黑暗裡的一束光,帶給人們希望,給青年人指明瞭一條可救國救民之路。
他願意充當黑暗與光明的中間人,即使被黑暗吞沒,也沒關係。
謝謝李大釗先生,謝謝無數革命先烈們。今天的中國已經站起來,你們期許的未來已來。
今日之中國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者用生命換來的,希望我們要在新時代裡學會珍惜,努力奮鬥,為現代化強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革命者觀後感2
今年口碑最佳,出圈度最高的電視劇毫無疑問是《覺醒年代》,這部電視劇將本來沉重的題材用生動的方式,結合歷史課本上那些風雲人物將那個大時代活靈活現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贏得好評無數,民國成立後的人情世態再度成為熒幕熱潮。《覺醒年代》更是在今年的白玉蘭獎頒獎典禮上奪得最佳導演、最佳原創編劇和最佳男主角三項大獎。
而就在最近,同樣是以李大釗、陳獨秀等中共創始人為主角的電影《革命者》已經開始點映,並取得了非常好的口碑,它能復刻《覺醒年代》的輝煌嗎?
《革命者》圍繞1912至1927年波瀾壯闊的歷史展開,講述了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積極探索改變中國、拯救民族的熱血歷程,熱忱追尋正確革命道路的故事。陳獨秀、張學良等眾多歷史人物也在電影中接連登場。
很明顯,該影片和《覺醒年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聚焦於我黨的創始人以及當時的有識之士尋求救國圖存之路的艱辛。
《革命者》花了大量篇幅描寫“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上海淪為租界”、“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等劇情,對風雲激盪的歷史進行了細心的還原,讓觀眾沉浸於革命前輩們拋頭顱灑熱血的氣概。
作為我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在年僅三十八歲時就慘遭張作霖殺害,大眾對於其認知更多隻是在課本里的幾篇文章。而在電影當中,李大釗作為缺席中共一大的創始人,卻深刻影響了我黨和整個國家,在觀眾心目中建立起了一個立體豐滿的英雄形象。
《革命者》的故事是倒敘的,以李大釗同志被殺害前幾十個小時內歷程,切回他在過去十五年中為國家奔走呼號、救國救民的經歷。
當時的李大釗僅僅二十歲出頭,就勇於為勞動人民出頭。他深入底層社會了解人民訴求和疾苦,為各行業勞工申冤,呼號礦工勇敢對抗資本家。之後,他攜手陳獨秀籌劃建黨,又推進國共合作。再之後,他任教北大,對學生諄諄教誨,啟迪了無數進步青年學生。
在光頭叛變革命後,他像當年的譚嗣同一樣,抱著“以死激勵國人”和“背黑暗向光明”的心態慷慨赴死,卻將革命的精神傳遞給了當時的中國人與如今的中國觀眾。
有一位當過15年兵的觀眾表示,他有幸看了《革命者》的點映,很久沒有這麼激動過了,心裡油然而生的那份愛國情感,一下子就出來了。他甚至覺得李大釗根本不是演員演出來的,而就是那個樣子的。李大釗英勇就義的那段場景,很多觀眾都哭了,他也流淚了。他感覺每個人都是那個時代裡的,而且也把觀眾帶入到了那個年代。
也有網友表示,《革命者》對角色內心的旁白刻畫得非常細膩,將李大釗對革命、對工友、對朋友、對親人、對貧苦大眾、對共產主義事業的.感情和付出做了細緻地刻畫,讓李大釗的人格魅力不斷積澱,有血有肉,環環相扣。
除了張頌文飾演的李大釗,《革命者》的另一大重要人物陳獨秀則是由最近人氣爆棚、演技深厚的秦昊飾演。他與張頌文有過多年的合作,在《革命者》中更是充滿了默契與共鳴。其他演員如彭昱暢、白客、佟麗婭等也都是青年演員中的佼佼者。
飾演青年毛教員的李易峰在電影上映前因為飾演這個偉人角色頗受人質疑,但在電影上映後,李易峰被觀眾稱讚出來的時候,好像帶著光環一樣,感覺畫面一下子溫暖了亮了,好像一下子有了希望,有了力量!這個年輕活力、朝氣蓬勃又有點書生氣的毛教員,正是我們風華正茂恰同學少年的年輕的革命者!
還有網友表示,在如今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下,中國需要更多這樣的主旋律題材電影,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可以接觸到這些令人慷慨激昂與熱血澎湃,卻又鬥爭殘酷的歷史,讓他們明白如今幸福生活的不容易,更希望全體中國人能夠繼承革命者的遺志,向著共產主義闊步前進。
電影爆棚的《革命者》已經成功地建立了第一波觀眾口碑,並將在7月1日正式上映。希望這部電影能夠在上映後延續好口碑,讓更多的年輕人走進電影院,感受大時代的風起雲湧與英雄人物的蕩氣迴腸。
李大釗先生就義前曾說:“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當空間站上天,當海南艦下海,我想說的是,如今我輩正前赴後繼以遂先生遺志!
革命者觀後感3
電影還沒有開始,在我的腦海裡想象著李大釗是個什麼樣的人?是不是就是書本上寫的那樣:中國革命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還有呢?想不起來了。直到看完整部電影以後,我才瞭解到這些詞背後那些深刻的含義。
第一次哭是電影剛開始不久,一位賣報的報童,在租界被俄國佬開槍打死了,現場聚集了很多人,但是大家都無動於衷,沒有人敢於幫助他,沒有人敢於反抗。大家眼睜睜的看著外國人隨心所欲的欺負我們中國同胞,傷害我們中國人。
我當時忍不住掉下了眼淚。我就在想,為什麼我們的命就這麼廉價?當時的人怎麼可以這麼冰冷,這麼麻木。那時候我們的國家弱小,的連我們老百姓的命都保護不了。
想想那段時期是多麼的黑暗,但是總有人在黑暗中點把火。這些人就是:李大釗,陳獨秀等我們革命的先驅。這也是我們需要革命迫不及待的時刻。
一個孩子的生命,就這樣被剝奪了。李大釗目睹了這一切,他知道革命迫在眉睫,人們需要喚醒。事實證明他這一次成功了,他帶領各界人士反抗最終把殺害報童的的人繩之以法,那一刻我熱淚盈眶。
當時的革命仍然在黑暗中摸索,國內局勢很複雜,李大釗用自己的光亮慢慢的前進,用自己滿腔愛國熱血,感染周邊的人。
第二次哭的時候是李大釗在醫院,他哭著對自己的妻子說:我們有革命,沒有槍。他們手裡有槍。他妻子說: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可是李大釗最終沒有等到會有的那一天。
李大釗組織各方人士和學生示威遊行,他們手無寸鐵,僅憑一腔愛國熱情。可是面對的確實荷槍持彈計程車兵。他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同胞被打,被殺。
李大釗最終說出了那句痛徹心扉的話:我們有主意,我們沒有槍。多麼讓人心痛的話。這句話也是多年以後,我們黨成功的要訣之一。毛主席講:槍桿子裡面出政權。沒有槍桿子,我們的腰始終挺不起來。
想一想中國共產黨勝利之時,都是在腥風血雨的路上走出來。如果沒有槍桿子,我們共產黨能走多遠還是個問題。所以回想這句話是多麼的深刻。
我第三次哭,是一個叫慶子的共產黨人來拯救已經入獄的李大釗。他完全有希望逃出去,但是他拒絕了。他對慶子說:革命始終要有犧牲,如果我的死能喚醒人們的麻木我情願去死。
最後他說:幫我看看革命成功的那一天是什麼樣子?
可想而知當時的人有誰能知道革命成功那一天是什麼樣子呢?沒有人知道,只是她們相信革命遲早會成功,只是成功的那一天沒有自己而已。
作為革命的先驅,作為為革命點亮這把火的養料。李大釗等革命先驅知道犧牲自己,後人才能看見光明。
那一刻我哭了,我在想:無數個革命者像李大釗一樣英勇犧牲,她們沒等到我們共產黨勝利的那一刻,他們為革命做了很多的貢獻,甚至獻出了生命卻品嚐不了勝利的果實。
李大釗想看到革命勝利後的樣子。而答案已經永遠刻在了歷史上。
我想告訴我們的革命前輩們答案:
不久後,我們革命終於迎來了勝利的那一天,我們打敗了外國侵略者,我們打敗了國內的分裂者,我們黨統一了中國,我們從此腰桿挺直了,我們站了起來。
我們中國發展迅速,我們有了自己的原子彈,我們有了自己的汽車,我們有了自己的飛機。我們也有了自己的太空,我們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的國家在世界上也擁有絕對的話語權。如果你們在天之靈能看到這一切,會不會很欣慰呢?
電影最後,當李大釗走入刑場的那一刻他笑了,或許他知道自己的死不算什麼,中國共產黨遲早要迎來勝利的那一天,為了那一天,他也要笑著從容赴死。
看完整部電影革命者以後我感慨萬千。在我理解的革命者的意思是:為革命成功那一天努力奮鬥卻不分享成功的果實。因為他們知道,只有量變才能堆積質變。
而在當代社會,很多的英雄楷模,都能看到類似於革命者影子。就連最普通的老百姓也有革命者的影子。
小時候我問外公:你的腿怎麼瘸了?那時候外公已經八十多歲了。他說:我年輕的時候參加共產黨和敵人打仗,在戰場上被打傷了腿。
從部隊轉業以後外公當起了村書記他帶領村民發家致富,他是一個堅定的共產黨員。現在我理解了,革命者是一個堅定的信仰,是不忘初心的追求,是矢志不渝的信念。
作為我們每個人來講,我們是不是要在心中埋下一顆革命者的種子。當國家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可以站得出來,並且豁的出去。
革命者觀後感4
7月1日上映的《革命者》成功破圈,引起了廣大網友們的集體關注。
該片目前在一向嚴苛的豆瓣上取得7.5的高分,淘票票評分9.5,貓眼評分9.4,成為同檔期評分最高的影片。
《革命者》作為一部主旋律電影,它到底怎樣?真的好看嗎?為什麼取得如此高分?
我自己去看了電影,也做好了哭的心理準備,但最後還是哭到不止,還是破防了。
那麼,我就來分析下,它到底勝在哪幾點:
一、閃回手法,李大釗的最後38小時
在觀眾的印象中,主旋律電影一般會採取史詩般的線性敘事策略,即以某個人物作為中心,從他的發跡一直敘述到其生命的終點,尤其是拍攝偉人題材的影視劇,尤其如此。
然而在《革命者》中,對於李大釗這一人物,卻採用了非線性的敘事策略。
影片一開始,就以李大釗在開灤煤礦工人罷工運動中的經歷,以及他從日本歸國和在牢獄中作為素材,進行跳躍式地剪輯。
隨後的整部電影,實則以李大釗最後的生命片段作為主線索,以其人生中幾樁事件為閃回插入片段,展開的饒有趣味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這幾樁事件以迥乎不同的副線人物進行串聯,而每一個人物都用意頗深,映照出李大釗身上不同的人物弧光。
第一個人物張學良,乃是灰色角色,他一方面在早年間對李大釗仰慕不已,可另一方面作為軍閥張作霖的兒子,他勢必得從自家利益出發。
第二個人物李慶天,其實是杜撰的角色,歷史上並無此人,但他代表的,卻是那個時代千千萬萬的普通人。他是被李大釗啟蒙和覺醒過的進步者。
第三個人物蔣介石,無疑是個灰色人物。從他見到李大釗的第一眼,便心懷敵對,尤其在看到李大釗說服孫中山進行國共合作後,更是咬牙切齒,想要除之而後快。
第四個人物陳獨秀,則是李大釗的摯友。從他和李大釗的相處過程中,不難看出李大釗的敦厚細膩,義薄雲天,尤其是李大釗冒著生命危險,護送陳獨秀離開北京的那一段,感人至深。
第五個人物毛澤東,算是李大釗的親傳弟子。兩人在城樓上的一席談話,不但讓我們看出毛澤東雄偉的氣魄,同樣也能體現出李大釗的諄諄教導之情,以及對共產主義理念的強大信心。
而串聯起這五個故事片段的,則是不斷顯示倒計時的監獄中的畫面——李大釗臨刑前多少小時。
從影片一開始的38小時,時間不斷減少,這一高能的設定,其實起到了兩個作用:緊張感和催淚點。
緊張感在於,這種倒計時如同炸彈一般,讓我們心急如焚,不斷擔憂那一刻的到來;
催淚點在於,這種動作片和犯罪片中常用的手法,在本片中被反其道而行之,倒計時並不會因為某個主角的英勇拆除而結束,而是如同宣判死刑一般必然降臨,這種無法反抗的宿命感,讓人絕望的同時,淚流縱橫。
二、張頌文附身式演技,革命精神的星火傳承
除了上文中提到的高能設定和閃回式剪輯,《革命者》中另一大看點則是主角張頌文的演技。
可以說,不同時期的李大釗,有著不同的性格特點,而在不同人際關係中,他更有著微妙的態度轉變。
從張學良旁觀者的角度來看,李大釗是一個果敢英勇的文人戰士,敢於組織工人群體罷工,朝租界的外國使領館,索要罪犯俄國人維克托。
在這一段中,張頌文用面對外國官員的無畏剛烈,和麵對底層民眾的親密無間,詮釋了李大釗愛恨分明的性格。
而到了蔣介石的眼中,李大釗是那種諸葛亮式的人物,有著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政治談判能力。
他雖然沒有百物不侵的機甲,也沒有永生不死的肉體,亦或者花樣百出的超能力,但是他用一顆永遠親近底層的溫暖之心,讓我們懂得了為什麼要成為超級英雄。
當我們的孩子觀看到如《革命者》這樣優秀的主旋律電影時,就不會再將漫威和DC塑造的那些虛假的超級英雄當作偶像。
然而,作為一部風格獨特且品質優異的主旋律電影,《革命者》目前的觀影人數卻並不是很多,這一點讓人頗為感到失落。
確實,本片應該被更多的觀眾看到,中國共產黨當年的篳路藍縷和革命者們大無畏的犧牲,才能被更多的人記住,也只有這樣,大家才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革命者觀後感5
2021年電影檔期裡,有不少影片聚焦“慶祝建黨百年”,但有一部電影成功出圈,堪稱真正意義上的“百年獻禮”。
這部電影就是《革命者》,以李大釗為核心人物展開敘述,口碑載道。
《革命者》,豆瓣評分7.5分,貓眼評分9.4,淘票票評分9.5。
無數觀眾,在豆瓣上打出五星好評,表示電影“十分精彩和震撼”。
三刷後,柴叔深挖了電影中這6大讓人眼前一亮的看點。
其一, 尊重歷史,富有情懷
李大釗留下的史料並不多,但製作團隊透過查閱大量資料,再現了“守常先生”。
飾演李大釗的張頌文,翻出李大釗的大量資料,只為演好李大釗這個人物的真正精髓。
李大釗1927年在蘇聯參加會議發言時的一段黑白影像,被張頌文進行無數次回播。
十幾秒的影像中,沒有聲音,但張頌文根據對李大釗的深刻理解,毫無違和感地填補了那段空白。
每場演講,感染力十足。張頌文和李大釗產生了強烈的共情。
電影尊重歷史,富有情懷,讓我們彷彿回到了那個年代。
政變的血腥、寧漢合流的奸詐、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的覺醒、對李大釗實施的3次酷刑……
每個場景,都高度還原了歷史。
越是真實,越能引發共情,喚醒觀眾們的愛國情懷。
其二,人物豐滿,故事立體
“黃卷青燈,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艱難”。
這是李大釗的形象。
而張頌文不僅在外表上酷似李大釗,在氣質上更神似李大釗,尤其是他堅定的眼神裡,藏著對新社會一定會到來的寄望。
相比其他同類型電影,《革命者》中,主角戲份比較多。
導演著重刻畫了李大釗、毛澤東等革命者,深挖他們的一言一行,梳理來龍去脈,更能彰顯革命先驅的人格魅力。
導演著重強調:李大釗並不是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是挺身而出的凡人。
他曾和賣報的阿晨相識,還耳提面命地教育過他:“手上有油啊,是不可以碰書的。”
當阿晨被槍殺,躺在血泊中時,李大釗不斷地搖晃著阿晨:“別睡啊。”
淚水湧入他的眼眶,他不願意相信曾經活蹦亂跳的阿晨,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具屍體。
在“三一八”慘案中,他曾帶領群眾們勇敢反抗。
但無情的軍閥們罔顧生命,一聲聲槍響劃破天際,群眾們應聲倒地。那一刻,李大釗害怕了,力量懸殊,他茫然無措。
作為領袖卻無法保護群眾們,李大釗被沉重地打擊著,他眼眶泛紅,強調了一個事實:“他們有槍”。
在那場慘案中,他徹底覺醒:“我們有主義,但也要有槍。”
李大釗只是肉體凡胎,他會哭,也會怕。
但他身上有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孤勇,張頌文把李大釗演活了,有血有肉的形象讓人為之動容。
其三,生死之交,情感細膩
電影《革命者》裡有一條很鮮明的感情戲—李大釗和夫人趙紉蘭。
這段戀情,導演從細節之處下功夫,讓我們看到了細水流長的愛情。
李大釗的妻子比李大釗大6歲,是傳統的鄉下婦女。
她目不識丁,在舊時代的約束下還纏小腳。
在外人看來,這樣的女人配不上李大釗。
但幸福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外界的看法,絲毫不影響兩人伉儷情深。
他尊重她,她支援他,一切盡在不言之中。
看到手無寸鐵的中國人如同螻蟻般任人宰割,李大釗心事重重,苦悶不已,他多希望中國人有槍!
他會和妻子述說心聲,而妻子默默聆聽,充當傾聽者,和李大釗共同承擔煩惱。
最艱難最危險時,兩人依舊不離不棄。
其四,真正的友誼,是相互成全
電影不僅把愛情刻畫得很真實,而且把友誼刻畫得真摯感人。
時間來到1919年6月,李大釗的好友陳獨秀為國家前途擔憂不已,他不顧危險,當街灑下1000多份《北京市民宣言》,不幸被捕入獄。
後來,陳獨秀出獄了,李大釗心繫他的安危,親自護送他離京。
時光千迴百轉,這份革命友誼永不褪色。
那是一個雪夜,兩人依依惜別。
至此,南陳北李,鐵肩擔道義,相互成全,一起擁護共產主義,百年偉業迎來了曙光。
其五,演員演技精湛,作品用心
電影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演員們的用心,那是一種對革命先驅、對歷史偉業油然而生的敬意。
飾演李大釗的張頌文為了演好腿部受傷的李大釗,直接在鞋子裡放小石子。
張頌文堅持不用替身,拍被絞刑那場戲,他的脖子被勒紅,火辣辣的疼痛感頓時向他襲來。
但張頌文表示:“只要我的生理極限能扛得住,我就努力演完。”圍觀的劇組人員對他豎起了大拇指,稱讚他為“用生命在演戲的演員”。
李大釗被害後,佟麗婭飾演的趙紉蘭表面看似波瀾不驚,內心實則悲痛不已。
某次,她低頭做針線時,抬頭突然發現丈夫近在咫尺,她欣喜若狂,眼睛裡點燃起了希望。
但那希望只是一瞬間,當她認清事實後,方才如夢初醒,眼睛裡已不再有光。
佟麗婭的演技不浮誇,感情自然流露,無數觀眾的內心被戳中。
這段傳神的哭戲,也有張頌文一半的功勞。
為了讓佟麗婭更好地表達情感,張頌文專門現身為她搭戲。
他告知佟麗婭李大釗和趙紉蘭之間的甜蜜小日子,在現場幫助醞釀氛圍,讓佟麗婭成功代入角色。
其六,教育意義十足
我們不僅從課本上認識了李大釗,更從《革命者》裡透徹理解了李大釗。
李大釗本有無數次逃生的機會,但他卻選擇了英勇就義,意在透過自己的犧牲,喚醒無數人。
電影《革命者》還原了李大釗就義場景,引無數觀眾淚奔。
他第一個走向絞刑架,沉重的鐵鏈,沒有讓他的腳步顯得拖沓,反而讓他的身影更加高大。
從一開始的喃喃自語,到大聲疾呼:你們要相信!
“你們要相信,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之中。你們要相信,反抗、鬥爭、革命,是我們唯一的出路。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
觀眾們向革命先烈致敬的同時也明白了:吾輩當自強!勿忘歷史,尊重先烈,珍惜當下,那可是革命先烈用生命點亮黎明的曙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