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精選24篇)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精選24篇)

  心中有不少心得體會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精選24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

  這段時間,我主要閱讀的書籍依然是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其實從閱讀之日算起該有一年的時間了,可到今年才將此書讀完,不是我懶散悠閒,而是每次看完一個故事吸收完一個教育精華後總得花上好一段時間去消化,去反思自己,我想只有這樣才能將所讀所學所悟的東西用之教學,我的學生才能從中獲益。讀完此書我發現,雖然現在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改變,但蘇霍姆林斯基那偉大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現在的教育工作者來說,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

  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他總能用很貼切的語言來解讀我們教師的內心,他總能站在我們的立場去為我們解惑,每次閱讀後,我總種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這個學期在教學上帶給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後進生,針對後進生的問題我看過不少書,也聽取過不少名師的意見,可自己總跳不出那個死角,表現得太過於激進,對於學生的優異成績表現得過於興奮,對於那些後進生的學習情況卻缺乏冷靜地分析。到底是這些學生太笨,是他們上課不專心聽講,還是從教師自身尋找原因?

  在書中有一章節專門是針對後進生問題的,這個章節在讀完一遍後我收穫不多,可在我一次次教育失敗後我總會再次翻閱,發現每次的感受是不相同的,現在我常問自己:作為教育者,我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弱勢群體。學生再幼稚,也有他個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獨特的思維和心靈。

  他們不是我們恩賜或施展個人魅力的物件,更不是等待我們塑造的蒼白魂靈。我們應該多一份關愛,多灑一些陽光給那些"落伍"得"無藥可救"的後進生。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對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走到他們跟前,看看他們有什麼困難,提出專門為他們準備的習題。學習差的學生腦力勞動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們光聽別的學生流利的回答,記黑板上的內容,而要設法使他們獨立思考,因為思考的過程已經包含對知識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們在每一節課上,在腦力勞動中哪怕獲得一點點進步也好。

  當然說說容易做做難。我覺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為我給每個學生上著同樣的課,問著同樣的問題,佈置同樣的作業哪怕,補差也沒有分出個差別。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養的原因吧。而蘇霍姆林斯基在《教師的教育素養》中也提到,提高教師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是教師的精神需要。

  而我呢,大部分時間忙於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教育孩子,有多少時間在捧著教育名著或其他有益的書籍?所以今後,我要想要求學生多閱讀必須從自己做起: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我想只有讀得多,學得多,悟得多,才能將最好的教學奉獻給自己的學生,才能將最新的教學理念灌輸給我的學生,最終我才對得起我的學生。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2

  前段時間,我閱讀了前蘇聯當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經典教育名作《給教師的建議》,讀後帶給我極大的啟發和深深的感觸。本書中大師共談了一百個問題,每一個問題都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深入淺出地闡述了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教育思想以及主張個性和諧發展的教育建議。可以說本書集教育教學於一體,不但能開闊我們教師的眼界,同時也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水平。

  通讀本書後,最令我震驚和佩服的不僅是蘇霍姆林斯基所寫的那些有價值的教育原則和方法,更是蘇霍姆林斯基對教育事業持之以恆的追求,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熱情。這種“力所能及,耕耘不息”的工作熱情和“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堅韌品質正是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瑰寶。所以我認為,要想成為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須先錘鍊自己的素質。

  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蘇霍姆林斯基說:“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要把讀書當做第一精神需要,當做飢餓者的食物。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地思考。”

  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成功,正源於他廣泛地閱讀,淵博的知識。他說:“我私人的圖書館裡,在幾間房子和走廊裡,從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擺上了書架,有成千上萬冊書,我每天不讀上幾頁,有時不讀上幾行,我是無法活下去的。”所以才有了他的四十多本理論專著和幾百篇論文,才有了“學校生活的百科全書”。

  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讓它像潺潺小溪,充實著我們思想的江河。愛好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職業素養和習慣,就像軍人喜愛武器,孩子喜歡玩具一樣,教師的至愛應該是書籍,但只喜歡教材和教參兩本書的教師是無論如何不能稱之為優秀教師的。我們要讀各方面的書籍,讀教育名著,與大師對話,和名家交流,學習他們的理論精髓和實踐經驗,學習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對事業的執著追求以及獻身精神,同時也要讀文學,讀歷史,讀生活、讀人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學生學習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成為人類文明的真正傳承者。

  總之,讀《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使我有機會走近大師,走進教育。我想,讀書將成為我今後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會將這種“對話”進行到底的。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3

  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我從中受益匪淺,從中有些心得體會,今天寫下來與各位老師共同學習。

  天下沒有笨的學生,學生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學生,不管這個學生是誰,不管這個學生成績如何,不管這個學生長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為什麼呢?當我心得體會自己是一個學生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多麼的重要。我總是不願意自己被老師忽視、遺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學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熱愛工作,熱愛教學,如何去愛,這還是一個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學習的一個問題。當我是學生的時候,我常常會有討厭上課的經歷,這往往是因為我討厭這個老師。為什麼會討厭呢?——上課枯燥呆板,佈置大量作業、知識含量低、知識範圍窄、知識老化、不懂裝懂、架子大、單純的知識灌輸、教學方法單一、學生學習積極性低等,往往是這一類老師的共同特徵。現代的老師,顯然不能這樣下去,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

  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學生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上我覺得應該思索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學生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學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數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為什麼好呢?好在哪裡?”“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有一個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的四十五分鐘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當一個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給自己帶來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氣。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我的學生,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和動作,來判斷自己的講課情況和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學生是否專心上課,精神狀態是否良好,直接影響到我的教學效果,所以,當學生士氣低迷時,我應怎樣鼓勵他們;當課堂氣氛沉悶時,我又應怎樣調動氣氛,讓大家活躍起來;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我又應怎樣正確引導他們;當學生提出了奇怪的問題,我又難以解答時,我又應該怎樣做;當我的教學設計與學生實際不吻合時,我又該如何改進;當個別同學故意搗亂時,我又應該怎樣做呢;當學生犯錯時,我又能否輕鬆有效地教育好這一學生;

  總之,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學生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4

  一本好書能啟迪人的智慧,滌盪人的靈魂。我覺得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它猶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彷彿是我的一面鏡子,時刻映照著自己;它又好像是我的慈祥師長,不斷地給處於茫然中的我以指引。大師的形象雖然模糊,但大師的指引卻是那麼具體。如何在教師崗位上能夠將工作做好,如何能讓自己在這份事業上有所發展,我覺得最主要的是讀書,讀好書。

  有句話我一直非常喜歡:“要想給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這在我們教育事業中尤為重要。蘇霍姆林斯基在許多條建議中都提到,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養,就必須要讀書,讀書,再讀書。要把讀書當作第一精神需要,當作飢餓者的食物。教師應該要不斷培養自己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靜下心來,善於對書本中的內容深入地思考。確實,我們教師教給學生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一粟,教師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學時遊刃有餘,這就需要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地補充自己的知識的儲備能量,使自己的知識海洋變得越來越寬廣,讓自己的“一桶水”永遠取之不不盡、用之不竭。

  一個人只有不停地讀書,讀好書,讀有意義的書,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汲取更多的營養,才能不斷地充實我們的頭腦,提升我們的思想,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無物可教”的尷尬境地!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5

  我在業餘時間讀了《給老師的100條建議》,從中獲益匪淺,在我的12年教學時間裡,我既沒有記日記,也沒有留下學生的事例,我感覺這是我的一大遺憾。雖然我和其他老師談起來學生,還能說出一些特殊的學生特殊的事情,但也有很多典型的學生問題,典型的處理方法已經很是模糊。作為一名老師,一名決定一生在教育事業上發展的我來說,對這些年來的碌碌無為而感到後悔。

  蘇霍莫林斯基說:“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時間,那你就要每天讀書。”不錯,只有每天讀書,才能積累更多的詞語,更多的句子,更多的事例,讀我們講課有很大的幫助,並且備課也不需要有很多的時間,這不就給我們節省時間了嗎!我們就會有更多的時間來做其他的事情,比如改作業、多瞭解學生,還可以自己研究一些課題等事情。

  讀的書多了,懂得就多,當學生問你什麼你都能答出來時,學生會對你有種佩服,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就會聽你的,你對學生的管理就更容易。學生在你的課上就會認真聽課,這樣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很高。

  從諸多方面發展了自己,在學生面前也會成為一名受歡迎的老師,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我們平時就要有一個好的讀書習慣,也會影響到自己的子女,讓我們也給子女做個好榜樣吧!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6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另外除了利,還有名。在功利世界裡,多少人辛苦奔波,名和利就是最基本的人生支點。由此,在這樣的世界裡,教師作為人類的靈魂工程師,是隨波遂流?還是出汙泥而不染?

  自古以來,在人們眼裡,教師總是一切的表率,他威嚴,慈祥,有素質,彬彬有禮。於是因為這樣,教師就在不自然中帶上了一副假面具,猶如演戲一般,這時教師不在是人,而是神。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在功利世界裡,它可能會得到一切?但他會活得很累,很累,一點也不真實,也許也因為如此才真真失去了一個活生生的教師的魅力。

  在我看來,作為教師,也是人,首先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有血有肉的人,應摘下面具,走下神壇,這樣才有魅力,才能吸引學生,才能顯示教師的個性,展顯人的個性,帶著一切人性的弱點和優點,所以是真實,也是善意的,因而也是最美麗的。所以當老師,首先要當回自己,不要你刻意扮演,更不要證明自己像老師。所以無須證明,你就是老師,如果是你真實,如果你善良,如果你有學問,那麼盡情地在學生面前表現你自己吧!當你表現自己的時候,在學生心中,儘管你不高大,也不漂亮瀟灑,但此時你最美。而當你做個教師終於可以在腦子裡抹去幾千年來所謂“學生形象”之類刻板僵化的人物面具。這樣,才是一個活生生的教師,真實的老師。所以無須隨波遂流,名和利乃身外之物,皆可拋,做回真實的老師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教師作為人的第一要素。

  俗話說:“雁這留聲,人地留名”。破利不容易,破名就更難了,有多少人可能不為利所惑,卻為名所累。即使是一個高潔之士,也希望名青史。由此看來,老師他不僅僅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而是超越普通人之上的,他是個豁達的人,淡泊的人,一個大境界的人。

  天下人為了名和利,熙熙攘攘,來來往往,其實都是心有拘囿。只要老師自己打破這個邊界,就有可能出汙泥而不染。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7

  利用暑假時間,粗粗瀏覽了一下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翻開書,才讀了十幾頁,便有一種強烈的感受:這是我教育迷途中的一座“航標”!

  霍姆林斯基說:“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於此。讀書是人類靈魂的第一精神需要。要有讀書的興趣,要喜歡博覽群書,要能在書本面前坐下來深入的思考。”的確如此,從這本書中,我感受到了從事教師職業的可貴,我深深的認識到,唯有做好本職工作,才是最踏實和安心的。

  《給老師的建議》一書列舉了100個教育的事例,每個事例都很生動,更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有益於開闊教師的眼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書中的一百條建議,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或長或短,語言通俗易懂,深入淺出。

  從這本中還了解到,蘇霍姆林的教育思想異常豐富,能涉及的內容,範圍非常深廣。他說:“如果有人問我,在我的生活中什麼最重要,我將毫不猶豫地回答說:對兒童的愛”。這是他教育思想的基礎,因為,在他看來只有愛兒童,才能信任和了解做兒童,才能把心靈獻給他們,才能把教育工作納入兒童茁壯成長的軌跡。他說:“如果跟孩子沒有友誼,跟孩子思想上沒有同一性,這種教育如在黑暗中徘徊。他又指出:智慧只能用智慧去培養,善良的心只能用善良去培養,對祖國的忠誠只能用積極為祖國服務的行為去培養。”

  今年我任教的是苗班,看著孩子們一張張稚嫩而又可愛的笑臉,心中有喜也有憂。喜的是迎來了這32個小天使,憂的是如何幫助他們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由於孩子的年齡小又是剛離開爸爸、媽媽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在感情上較難適應。都說“疼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熱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而且熱愛孩子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孩子體會到老師的愛就更困難了。於是我們始終用“愛心、耐心、細心”真誠的對待每個幼兒。剛開始,孩子的情緒變化很大,哭的哭,鬧的鬧,我們每天早晨入園、傍晚離園時堅持以熱情的態度接待家長和孩子,面帶微笑用抱抱孩子的方法從家長手中接下孩子,讓孩子們和家長在潛移默化中慢慢感受老師對孩子的愛。陳鶴琴先生說:“一個滿面笑容的教師,大家都會喜歡。兒童是最有感情的,你態度和藹,開口常笑,使兒童感到溫暖,感到親切,他就會接近你。”孩子們是天真的,在我們的抱抱、摸摸、親親、輕撫、蹲下來同他們輕輕地交談、熱情地回答孩子的問題後,很多的孩子逐漸將依戀家人的感情轉移到對教師的依戀。在開學的這段時間裡,由於孩子們的生活習慣有所不同,對於午睡呈現出不同的態度。一部分孩子有午睡的習慣,而且知道午睡過後就是爸爸媽媽來接他們的了,於是只要老師說:“寶貝們,睡覺嘍!”他們就開開心心的睡了。可是還有一部分孩子沒有午睡習慣,於是兩個小時的午睡時間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漫長、難熬的過程。於是在開始的幾天裡午睡室裡難免會傳出嘰嘰喳喳說話的聲音。看到這一情況,我忙說:“呀!那個小朋友在說話,把小嘴巴關起來,好嗎?”孩子們聽了我的話後,沒什麼反應,仍然各說各的,而且說話的聲音越來越大。我一急聲音就響了起來:“安靜!”這下不僅說話的孩子沒有停下來,而且還把原來睡著的幾個孩子給吵醒了。這可怎麼辦呢?

  於是我想了一個好辦法:和孩子說悄悄話。沒想到效果很好。我輕輕地走到一個小朋友跟前,撫摸了一下他的頭,貼在他的耳邊,說了聲悄悄話,他笑眯眯的閉上眼睛。我這一舉動一下子被孩子們吸引住了,接連幾個,他們馬上靜下來,好奇的問我:“老師,你對他說什麼?”我裝出一副神神秘秘的樣子說:“你們想知道我說了什麼嗎,那麼誰先閉上眼睛,不和小朋友說話我就告訴他。”孩子們聽了我的話後,趕忙把自己的小嘴巴和眼睛閉了起來。於是,我就一個一個的對每個小朋友都說了同樣的悄悄話——你是好孩子,老師喜歡你,請你快快閉上眼睛,好好睡一覺,祝你做個美夢!就這樣,孩子們都甜甜地睡了,睡夢中,他們的小臉上洋溢著笑容。原來,讓幼兒安靜的睡覺是那麼的簡單,一個愛撫的動作,一句親切的話語,就能使孩子感到你的愛,讓他們自覺的遵守你的規則。

  透過這件小事,使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要教育好孩子,就要抓住良機,尋找適宜的教學方法。而且現在的時代在變化,環境也在變,孩子更是在變,作為一名幼兒園老師,只有讀懂孩子的心,瞭解孩子的需要,因勢利導,靈活教育,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隨著孩子們情緒的穩定,和老師也建立了感情,我們把重點工作放在孩子的一日生活方面,苗班的孩子年齡小,各方面更需要老師的關心和照顧,吃、喝、拉、撒、睡都需要老師的幫助,瑣碎的工作也比其他班級來得多些。這就要求老師具備一種很強的責任感,也只有解決好這些難題,才能使他們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安全感。為此我們在這方面還是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如:手把手的教給孩子穿、脫衣服的方法,手把手的帶孩子入廁、洗手,鼓勵孩子自己動手進餐。在這些看似簡單的環節中也要使幼兒感受到老師的愛,讓他們感受到充分的關注。孩子不願意吃飯是一大問題,剛入園時孩子們一到吃飯就開始哭著找媽媽。在常規的培養上,老師仔細觀察,堅持統一的原則和一貫要求的原則,使孩子慢慢的形成一種較自覺的行為。

  現在我們的教育教學模式已經從以前的教學型向教研型轉變,社會對我們的教師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學校需要搞課題研究、教師個人也要搞課題研究,如何實現成為一個教研型的教師?讓學生喜歡我們的課堂。我們很忙,白天上班、晚上備課,還要照顧家裡的孩子,那麼我們教師的時間從那裡來,霍姆林斯基的學術著作《給教師的建議》為我們指明瞭方向,答案是: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能夠在閱讀的同時進行思考和在思考的同時進行閱讀的學生,就不會在學業上落後;而沒有學業落後的現象,教師的工作就容易了。實踐證明,如果閱讀對於學生成為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視窗,那就沒有必要花費許多時間給學生補課了。這樣,教師就有可能跟某些兒童進行個別談話,但這種談話不是長時間的講解,而是加以指點和提些建議,告訴他們怎樣獨立地掌握知識,預防不及格和學業落後。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8

  每一次看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穫。近一段,我又一次開啟這本書,又一次從中受益匪淺:要想做一個好老師,不但是知識上的給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熱情,來感化每一個孩子,挖掘他們的巨大潛能。

  一、我要樹立一個信念——天下沒有笨的孩子,孩子的心靈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猶豫地,公平地,全心全意地愛他們。因為當我自己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深知這種愛的力量對一個孩子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孩子們總是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師面前表現一下自己,證明給大家看,我是多麼的優秀。其實這種需要是每個孩子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為老師,是不能忽視這一點的。

  二、我要毫不猶豫地愛我的工作,愛我的教學。現代的老師,作為受過現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師,我要有現代的教學理念。

  首先,我要學會研究教學——怎樣讓自己在課堂內最有效的發揮——我的孩子能有最大的收穫——不僅僅是知識的接受,還要有學習的熱情、有主動學習的渴望、有探究學習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內心世界的願望。

  課堂之前,我應該怎樣做呢?積極思考以下這些問題——“這節課我要教給孩子什麼?最重要的是什麼?最難教的是什麼?孩子最易接受的是什麼?最難接受的是什麼?”“我應該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幼兒求知的渴望?”“我的教學設計是否合理、完善,還有沒有更好的設計方案呢?其他老師又是怎樣設計的呢?哪一點是值得借鑑的呢?別人的為什麼好呢?好在裡?”“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滲透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幼兒有一個美好的的精神享受?”“如果發生突發事件,我有什麼應變措施呢?”……我都應該認有效地真對待,作好充分的思考與準備,顯然這一步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努力,但是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關係到我的教學質量、教學效果。作好這一步,是至關重要的,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課堂之間,是我開始展示自己才識的時候了。當我開始進入角色時,依據教學設計進行講學,那是必須的,但我不能死抱設計而不知靈活應變。我還要仔細的觀察孩子,從他們的眼神、表情、聲音、動作和他們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評價這是否與預期效果吻合。經過大腦的快速運轉之後,及時適當地調整我的教學設計。……總之,我的課堂應該有一種協調、融洽、輕鬆、互動的氣氛,在這種氛圍下,給我自己、我的孩子們最大的空間——教學的、學習的、思考的、創造的、自由的——以達到一種共同的進步。

  三、我要愛我的同事們,我要虛心地向他們學習,我要主動地與他們交流探討合作,我要始終有團隊精神。集體的力量與智慧是偉大的。課後,我會和同事一起反思課堂上遇到的問題。教學當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為常發事件和偶發事件,常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依靠一種經驗積累;偶發事件的解決,更多的是取決於我的智慧、機智、應變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斷總結經驗之後,還要進行教學的研究。和同事一起,一邊教學,一邊搞研討,一邊反思,堅持不斷的學習,堅持不懈地鑽研。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9

  今天學習了特級教師於永正給新老師的二十條建議,讓我反思自己幾年來的從教經歷:

  課堂教學不能一味地追求熱鬧

  在我們的課堂上,學生討論活躍,回答問題踴躍,課堂呈現出熱鬧的景象。心裡不願意讓課堂出現一點安靜的狀態。這種熱鬧、流暢、華麗的課堂值得我們反思:課堂上難道只需要熱鬧而不需要安靜嗎?

  一、教材需要學生靜讀。

  許多教師在新課的引入上花費了很多心思,千方百計用新、奇、特的方法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種良苦用心無疑是好的。但每節課都能找到新、奇、特的方法是不可能的,也沒有那麼多精力來精心設計每一堂課的引入,更多的是隨堂課。據我本人調查,現在多數學生沒有課前預習的習慣。因此在隨堂課的開頭,很有必要讓學生靜讀教材,瞭解本節課要學習的主要內容、重點和難點,做到心中有數。學生往往帶著自己的經驗和感情閱讀教材,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理解教材,這個過程是教師對教材的分解、闡述無法完全替代的。

  二、回答問題需要學生靜思。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師生對話的一種常用方式,也是引導學生思考的常用手段。教師設問之後,要等待學生靜靜地思考。

  提問之後即叫學生回答,而且回答得十分流暢的課堂多半是虛假的。要麼問題太簡單,沒有思考的價值;要麼演練了很多次,學生早已熟記答案;要麼讓優生的思考代替了全體學生的思考,用虛假的熱鬧和流暢掩蓋多數學生缺乏思考的實質。

  三、概念與規律的學習需要學生靜悟。

  科學概念和規律的建立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它往往包括對現象的觀察,分清矛盾的主次,透過現象揭示本質,由生動的具體到科學的抽象等一系列的思維加工過程。這個過程需要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靜靜地悟,讓學生真正悟透其中的道理,理解其本質,方能舉一反三。特別是高中物理,思維難度大,更需要學生的靜悟,有人甚至乾脆把物理叫做“悟理”。

  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時間,讓學生安靜地思考,自主地練習。透過練習,讓學生髮現問題,總結思路,提煉方法,真正做到“教學做合一”,讓知識入腦、技能過手、方法得以掌握,讓課堂教學目標落到實處。特別是高中物理學生普遍感到一聽就會,一學就懂,一做就錯。問題的根源在哪裡?學生練習的環節出了問題: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經歷得少,歸納總結得少,必然掌握得就少。

  四、課堂結束需要學生靜靜地總結與回顧。

  課堂教學要有精彩的開頭,更要有耐人尋味的結尾。心理學的近因效應表明:最近的刺激對學生的印象最深。建構主義理論指出:學習過程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需要把所學的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透過對已有知識結構的調整,重新建立新的知識結構,以便於回憶、再現、提取。

  因此課堂教學不能草草地結束,也不能由教師包辦學生歸納總結。教師要精心安排,課堂教學要安排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自己靜下心來好好總結:本堂課我學到了什麼?還有哪些問題?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有哪些?重點是什麼?難點是什麼?需要掌握的方法有哪些等等,讓學生自主地完成知識的系統建構,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

  當然,課堂教學不能千課一面,既不能一味地追求熱鬧,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安靜。熱鬧與安靜都不是課堂教學的本質,課堂教學的本質要求之一是要促進學生的思考,調動學生的參與。當靜之處則靜,當鬧之處則鬧,鬧與靜結合方能彰顯課堂教學的本質。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0

  作為老師,都喜歡學習和品德都很優秀的孩子,我不願意用成績來評價一個孩子的好壞,我看重的是人品,而且對於知錯而改的孩子,我會給他改錯的機會,只要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而且及時改正的話,我們會成為朋友。

  在處理與學生的關係,處理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中,考驗的不僅是課堂常規,更重要的是教師的智慧,教師的專業水準,我相信多用用自己的智慧,能化解課堂不和諧的音符,我相信充滿智慧的老師都能被學生喜愛,學生也容易信服,師生之間的距離就更近、更和諧了。

  時間就是金錢,浪費時間等於浪費生命,美術課更不像語數這種主課,留學生在課後來補上課內容有點不現實的,所以提高課堂效率,讓儘可能多的學生能有效地聽課,在規定的時間空間內一同完成課堂內容。師生關係的和諧、課堂的高效是我認為目前應該追求的工作境界。

  另外,我認同“教育是培養人對前途的希望”這一觀點,評價學生好壞的途徑不是單一是多維的,我會盡最大的努力提升我的教育教學水平,用我的愛心、耐心、恆心為學生們創造良好的成長、學習的因素,為孩子們一生的健康發展獻出微薄之力。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1

  聆聽了魏書生老師“給青年教師的建議”的講座。聽後,我最深受啟發就是一個字——“愛”。

  愛教師職業;愛學生、愛我們的班集體;愛自己的身體。

  一、愛教師職業——“守住心靈的寧靜”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我們的路才剛剛開始,必須始終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保持對社會工作的高度責任感,把事情當作事業來做。總的來說就是心平氣和地看待一切,腳踏實地的做好自己的本份,要有愛。

  二、愛學生、愛班集體——“享受盡責的快樂”

  只有你全身心的愛自己的學生、愛自己的班集體,你就能從中享受盡責的快樂。魏老師說:“要把學生看做一個宏大的世界;把班級看做一個宏大的世界;無論多麼淘氣的學生,只要我們走到他們的心靈深處,那裡都是一個宏大的世界。更不能去討厭他,厭惡他。”

  在守住了心靈的寧靜的基礎上,要不斷地拓展陣地,不斷地從新的角度看待教育事業。把學生看作一個宏大的世界。的確,老師面對的是特殊的教育物件,一個個充滿生命活力的孩子,他們是發展中的人,又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

  三、愛自己的身體——“養成健身的習慣”

  我們很多教師常常自認還年輕,健康得很,並以此為逃避健身的藉口。作為青年教師,既要努力工作,又要注意自己的身體,關愛自己的健康,千萬別透支生命。那麼我們就要學習魏老師和學生一起跑步,一起做操,一起活動。堅持不懈!

  從魏老師的話中使我提高了對教師這一職業的認識,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水平;使我深深認識到我們對孩子們要有愛心、耐心、熱心、誠心;需要我們自尊、自愛、自重、自信,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甘於清貧,甘為人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感受到工作的快樂,為人的坦誠。用平平常常的心態,高高興興地情緒,在平平凡凡的崗位上開開心心的工作。

  總之,這次學習是我學到了很多,作為一位年輕教師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道路也很長,我要抓緊時間積累,不斷吸取知識營養,多給自己充電,儘快成長。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2

  早就聽說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細細讀來,真是很好。如果要我寫整本書的讀後感,好像太籠統了。其實100條建議,條條都可以寫一篇讀後感。我在此就以第二條《教師的時間從那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一文談談我的所思所得。此文首先引出問題:教師太忙,時間不夠。然後用一位課上得很好的老師的話來證明怎樣做一位好老師,怎樣使時間夠用起來。那位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這段答話啟開了一個視窗,使人窺見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奧秘。接著蘇老先生就教我們怎樣進行這種準備了。很簡單,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書。

  此文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為一名教師,對於教學必須全身心的投入,必須學習學習再學習,讀書讀書再讀書。兩個字:堅持。正如常說的那樣:堅持就是勝利。世界上無論是做哪行工作,只要學會了堅持,那麼他就必定會成功。而對於我們教師來講,堅持一詞的涵義就更加意味深長了。堅持,就是甘守清貧,把精力都花在教育上面;堅持,就是甘於寂寞;堅持,就是把愛撒給每一個學生。世界上有那麼多的人在渴望成功,可成功的人往往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就象保險業,一百個人當中,只有10個人能夠脫穎而出。那麼我們教師呢,也和他們一樣?100個老師當中,就出10個優秀教師?太少了吧!照我說,既然你選擇了教師這一職業,就不能甘於平庸,要麼就不做,要做就盡其所能做到最好。

  我們很特殊,為人師表,堪稱楷模········這些都是人們對我們教師的要求。

  作為教師,我覺得首先我們自己要有廣博的知識,創新的思維。

  然後才能教出具有廣博知識,能力突出的學生來。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這樣一個見解:對於有一個有一定基礎的人來說,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個月內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門學問。

  據聞,有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人,叫熊存瑞,17歲時就立志要當一名音樂家,他以每天10小時的時間苦練了一年的手風琴,終於使專家們也為之嘆服。然後他又以每天十多個小時的時間學習英語,只用了兩年時間就學完了英語專業的全部課本,之後以全國英語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英語系,插班二年級。不久他又攻讀考古學,只用了半年時間就學完了大學考古學業四年全部課程,並在考古學研究生入學考試中一舉奪魁。

  雖然不能親自考證這個例子,但也說明,只要你真正花時間在學習上,而且是持之以恆的花時間在學習上,那你就會成為專家。相同的道理,當你花了足夠多的時間在教學上,那你也會成為專家的。當然,說說容易做起來難。這需要極大的精神準備,這樣做必定要放棄很多的東西。

  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做到了,教育界有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贊可夫等,希望在教育的路上他們的身後有更多的追隨者。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3

  最近,又輕輕翻了幾頁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因為篇幅的短小精悍,直擊要害,每每翻閱總是受益匪淺。

  《給教師的建議》提到“學習願望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因”。對此,我深刻理解到,既然學習願望是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動因,我們做教師的就應該極大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因,或者說,我們教師的教學,就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改變過多地做很多的作業和練習,應該精心地為學生設計補習內容。現在,在讀完這本書後,我豁然開朗啦,與其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補,去做,不如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究用什麼方法去調動學生的學習願望。

  《給教師的建議》中講到,“我們作用於學生精神世界的最重要的工具是教師的話語、周圍世界的美和藝術的美……”古人有一種說法:“樂人易,動人難。”也就是說,讓人開心容易,要想感動人很難。我想,一個語言貧乏單調、枯燥無味的教師吸引的學生恐怕也很有限。作為教師,我覺得樂人和動人都應該是我們努力的方向,無論我們採用的是哪一種風格,只要能吸引學生就是成功的語言。

  那什麼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方法呢?我個人認為,除了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傾注自己的智慧、自己活的思想的教學方法之外”,還應該有一個基本準則,那就是能最大程度發展學生能力、挖掘學生潛力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方法才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追求的終點,但這個終點不像是高山,我們爬一輩子、幾輩子也不一定能到達頂峰,而且,個人的頂峰又不等同於全社會的頂峰。就像110米欄的賽場上,以前有個美國的阿蘭·約翰遜,現在出了中國的劉翔,但誰敢說劉翔就坐穩了第一把交椅,明天不會出個阿蘭·約翰強或者劉翔翔呢?教無止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都說:品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高尚的人在交談。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給了我許多啟示。

  這本書為我們教育第一線的工作者提出了許多中肯而又便於操作、切實可行的教育措施。“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相信一定讓我們產生不少的共鳴。每天到校後,我們需要面臨家作檢查,班級衛生監督,備課、上課,寫反思,批改學生的作業,催收個別動作偏慢的孩子,輔導個別暫時落後的孩子……仰望時鐘,時間總是每每匆匆流逝。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

  捫心自問,這恰恰是我最缺少的,每次剛一拿起書籍,總是藉口還有別的事需要自己去忙活,便又放下手中的書。於是,時間就匆匆地從我身邊擦身而過。而教育類的書籍呢?又嫌理論高深,無法運用於學生的實際,便又望而卻步了……所以當別人能夠理論聯絡實際洋洋灑灑地述說自己的教育故事,或者剖析遭遇教育事故,巧妙化解,寓教育與無痕時,我又只剩下感嘆的份了!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最讓人感動至今的還是這個故事: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

  這個故事最初是在求學時我們的帶班老師告訴我們的,第一次聽說,感嘆的是蘇霍姆林斯基對於教育精益求精的敬佩;而現在,我更多地感動於他對於教育的執著與熱情。

  他,一定是個內心裝滿愛的人!

  他,一定恨不得自己就是那暖暖的太陽!

  他,有著愛的力量。

  感動之餘,也讓我們豁然開朗。我們不應該總是抱怨時間太少、事情太多。而是應該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來豐富自己的知識。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4

  最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學著作《給老師的建議》,感觸很深。終於知道當一個老師是多麼不容易,特別是當一個好老師尤其不容易。一個好老師不僅要有高深的學問,還要有許多教學技巧,老師要不停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促使學生不停地進步與發展。這本書裡有幾條建議對我影響很深,雖然我還是一名學生,還沒有走上教師的崗位,但我想這對我以後的發展都會有一定的作用,它教會我怎麼去做一個好老師。

  首先,書中大量寫了閱讀的好處。在談到後進生的時候,如果老師只讓他們把學習僅僅侷限於背誦必修的教材,這樣是特別有害的,這樣只會使他們養成死記硬背的壞習慣,讓他們變得更加遲鈍。而改變他們學習落後的最有用方法就是擴大他們的閱讀範圍,儘可能地讓他們多看些書。老師要挑選一些適合他們的書籍,這些書籍要引人入勝,要讓學生儘可能自己去發現這些書與周圍事物和現象的聯絡,讓他們發出更多的疑問。隨著閱讀量的擴大,這會對他們的智育起到很大作用。

  學習困難的學生讀書越多,他們的思考就越清晰,他們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躍。老師要激發學生對閱讀科學書刊的興趣,這在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例如老師在講一個很難懂得概念時,學生沒有接觸過這種東西,他們會很難理解,但是如果老師在上這部分內容時能讓學生先看一些有關的書籍,讓他們先透過這些新奇有意思的書籍去了解這些深奧難懂的知識,我相信他們看過之後會有不一樣的理解與感受。甚至在上課時他們會提出許多不可思議的問題,會把看到的知識與教材聯絡起來,融會貫通。他們還會為自己能提出這些問題而自豪,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如果一個學生廣泛地閱讀,那麼在課堂上所講解的任何一個新概念、新現象,就會納入他從各種書籍裡汲取到的知識的體系裡去,學生感受到這些知識能把他頭腦裡已有的東西變得更清楚。在教室裡搞一個小型的圖書角,這是作者對老師的建議。只有老師知道學生需要什麼書,應該看什麼書,把這些與學習有關的書籍介紹給學生,讓他們把課本的知識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其次,書中還談到了教師的時間問題。許多老師總是抱怨時間不夠,除了上課以外,老師要備課,批改作業,要管理學生。但是教師跟其他人一樣,也要做家務,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這也需要時間。書中提到一位歷史老師給我的印象很深刻,他上的課非常出色,以至於來聽課的人都忘了記錄,聽得入了神。他在回答一位老師的提問時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說來,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聽了他的話,我內心得到極大的震撼,他不抱怨時間不夠,卻用了終生的時間在準備著每一堂課。所以說一個老師要不停地讀書,不停地積累知識,不停地積累經驗,這樣才能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知識,使自己的知識像小河一樣流淌不息。一個有著經驗與知識的老師能把課上得那麼有趣而生動,如果你缺乏知識,只講書上的死知識,這種課是沒有意思的,學生也會聽得失去了興趣。像給我們上教育學的陳老師,他上課幽默風趣,經常給我們講他的經歷與見聞,不僅給我們講了課本上的知識,還教給我們許多人生的道理,得到了大家的喜愛。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要使這些小溪流永保活力,讀書是必不可少的。

  最後,書中還提到了不要把打個分數作為檢查知識的唯一標準。在檢查學生作業時,老師習慣於給學生評分,有的分數很高,有的就會不及格。作者建議老師在任何時候都不要急於給學生打不及格的分數,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的願望。如果你給學生打了不及格,它很有可能給學生造成極大的傷害,以致於他們覺得自己很沒用,從而,放棄自己的學習。評分是一種很有分量的手段,老師給學生的評分應當包括學生一段時間的勞動,要包括學生的回答、對同學的回答的補充、書面作業、課外閱讀和實際作業。要讓學生知道老師的評分方法和評分時間,這樣學生就可以知道自己是逃不過老師的眼睛的,他們就會根據老師的要求去做自己該做的事情,這樣老師對他們的評分也會使他們自己滿意,不會出現不及格的情況。我暑假在輔導班帶班的時候,每當給學生批改作業時總是會再他們的本子上寫上分數,如果錯的太多還會出現很低的分數,現在想起來覺得自己真是太幼稚了,殊不知在不知不覺中會不會傷害了某個孩子。不管是老師、學生還是家長都不願意看見這樣的分數,所以在以後的時間裡我會學習作者那樣的方法,給學生一個恰當合適的評分。當然這是平時的評分方法,在正式考試的時候還是應該給予正常的評分,給高分者以鼓勵和表揚,讓他們更上一層樓,給落後者以警戒和鼓勵,讓他們看到自己的不足,從而更好地進步。

  蘇霍姆林斯基的這本教育學著作給我們的建議遠遠不止這些,它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間去品讀和學習。要當好一個老師,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我會向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去拼搏。雖然這很難,但努力了,結果是不是會還一點呢?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5

  都說“精讀一本好書,點亮一盞心燈。”可是自從二胎之後,發現自己所有的時間幾乎都被孩子給佔了。僅餘的一點時間常常會用來補覺。已經記不起多久沒有拿起一本書了。

  回來上班之後各種的不適應,最不適應的莫過於課堂上的自己似乎是個失去耐性的爆竹。因為總覺得課堂是自己的一言堂,孩子們坐在課桌後面神遊的狀態讓我頓覺得挫敗不已。

  讓孩子生活在思考的的世界裡。該怎麼辦呢?蘇霍姆林斯基說,需要在課堂上做兩件事:第一要教給學生一定範圍的知識;第二要使學生變得越來越聰明。

  我似乎太理想化了,在教育學生時,總有一部分學生學習習慣很差,每天坐在課桌旁,無所事事。教師不要把學生的主要力量用到消極地掌握知識上去,而應當用到思考上。很多學生之所以把學習當成負擔,因為他沒有體驗到學習帶給他的快樂,愛因斯坦說過,我們體驗到的一種最美好、最深刻的情感,就是探索奧秘的感覺;誰缺少這種情感,他就喪失了在心靈的神聖的顫慄中如痴如醉的能力。

  我們似乎忘記了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裡,這才是我們應當在學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當然,這也是最困難的事。

  教師本身應該是個思想者,用思想去點燃思想,用智慧去碰撞智慧,力求轉變自己的一味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可急躁的我急於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急於完成這樣那樣的練習、作業……學生們也是疲於應付這樣那樣的作業,在這樣貪玩地年紀裡,的確是件強人所難的事。我們真的猶如帶著鐐銬的舞者。

  長期以來,老師習慣了灌輸、習慣了傳授、習慣了檢查;學生習慣了等待、習慣了依賴、習慣了接收、習慣了習慣的一切,主體意識丟失,獨立能力退化。誰應該改承擔學習的責任呢?時間一分分過去,教學進度走不了,急死老師了,就往往會忍不住越粗代庖來得乾淨利索,省時省力,結果,我們又回到老路。學生永遠在等待依賴中。所以,教師不能急,首先給學生充裕的思考準備時間,善於激勵,耐心等待。一部分學生可能就差那麼點勇氣,需要教師為他們打打氣兒,有種種顧慮障礙的,需要教師疏導。其次會引導,學生思維卡殼的地方要牽線搭橋,也許這個探索自尋過程要花費很多時間,甚至表面一無所獲,但它使學生思維得到磨礪碰撞,活躍起來。這是一個人的學習、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需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比起短暫的急功近利的強行灌輸,是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學生會受益終生,故而眼前所耗費的時間經歷應該說是值得的。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6

  時間不是教師的全部,知識才是教師的本錢。——題記

  “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對啊,一晝夜只有24小時,況且教師和所有人一樣,也有家庭,也有自己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人際關係……如何利用這24小時來做如此多的事情呢?一連串的問題在我腦海輾轉如湧。

  突然感覺教育工作者是那麼辛苦、那麼疲憊。起初,我報考師範院校只是為了有兩個足夠供我玩的假期:暑假和寒假,現在想想自己的想法是那麼幼稚,那麼可悲!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老師的建議》突然豁然開朗,同時為教育事業的神聖慨嘆!時間對於教師而言是空氣,少了它無法進行正常的生命軌跡。有一種老師整日在時間的苦海追隨,上課的時間不能滿足他對學生的諄諄教誨,還要佔用自己工作日之外的時間給學生進行個別輔導。如此辛勤勞作的老師,勤懇的工作者被多少人感動?

  記得,我在讀小學、中學的時候就有幾位這樣熱情的老師,並以這種老師為驕傲,感覺他們特別親切,為教育不惜奉獻著自己的一切。如今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給老師的建議》才明白這不是教育的真諦,這不是一位真正優秀的教師。教學有法的老師在課上能將所有的知識使學生消化,變為自己的食糧。我覺得這需要教師經驗的總結與積累,要想真正做到讓每一個學生不掉隊需要教師用時間來詮釋,這也關係到如何開發學生智力的問題。要使學生的智力得到良好的開發,必須使學生感受到腦力勞動中的成功的樂趣。就時間來說,還是應當採取個別對待的態度。但是時間又不是教師的全部,比時間更重要的是什麼呢?

  有位歷史老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看到這段話,我相信有好多人會為之震撼,同時也產生迷惑。為什麼用終生來備課?為什麼又在那麼短的時間內備好一節課?用終生來備課,是把終生的時間用來學習、讀書,為自己的專業知識不斷補充著營養,使自己的知識細水長流。知識沉澱到一定程度就會迸濺出不可預知的力量。可見,知識對於一位教師來說是不可缺少的條件。要不然怎麼會有“活到老,學到老”,“終身教育”的出現?當把知識彙集成海洋,就會如水波在海中輾轉,融匯交織。真正將所具備的知識相融於一起時,在教學中就遊刃有餘了。用終生來學習不就是為了用這幾分鐘來備課,減少時間的浪費嗎?如果真做到如此,我相信不會有人說我的時間不夠用了。

  教師除了讀書使自己具備足夠的知識之外,還應教給學生如何學習。我覺得教給學生如何學習比學生學會了什麼更重要。只有學生學會學習,教師才能夠少費心思給予學生指點,更不至於時時刻刻牽腸掛肚,這不也節約時間了嗎?學會閱讀不僅是開發智力的好辦法,而且是一個人不可具備的能力。如何讀才有成效呢?讀與思是並存的,只有學會在讀書中思考,在思考中讀書才算是真正的閱讀,這也能使學生獲益匪淺。這也正是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死而不學則殆。”可見,思與學之間的重要性。所以,教師要想有更多的時間,需要更多的教育方法。教師不是缺少時間,真正缺少的是知識,是教育方法!得法才能得天下!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7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專為中小學教師而寫的。譯者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裡選擇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統稱《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原來學生該這樣教。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現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帶著這個問題,我閱讀到書中所寫:怎樣進行呢這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閒時間,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那你就要讀學術著作。是啊!我們應當在自己所教的那門學科裡,使學校教科書裡包含的那點科學基礎知識,只不過是入門的常識,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裡那點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之一粟。讀了這些,我茅塞頓開,教師的時間問題是與教育過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關的。教師進行勞動和創造的時間好比一條大河,要靠許多小的溪流來滋養它。怎樣使這些小溪永遠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斷的流水,這是我們安排時間時應該首先考慮清楚的!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個強烈感受,就是與現實的緊密聯絡,問題意識,憂患意識流淌於字裡行間,而一個個社會現實中實際生動的事例,則支撐起了這種問題意識,使全書血肉豐滿,鮮活,充實,激起你對現實的關注,激起你對現實的思考,並在這種關注思考中,令你得以專注地讀下去,而絕無某些政治思想讀物的空洞,蒼白之嫌。譬如,作者在講到建立教育科研機制,創造研究學問的氛圍和環境,鼓勵高學歷,高學位,高學術水平的教師脫穎而出時,舉的是哈爾濱第三中學的實際例子,並詳細地介紹了其現存的狀態,採用方法等等,甚至具體地介紹了該校給作為學科帶頭人的教師的津貼數額。再如,在介紹德育工作在"五育"中的作用時,作者舉的是xx黃岡中學,xx通寶育傑學校這樣分屬國有,民營的兩個中學例項。對xx省幾年來有關德育工作的若干資料的評介,則使人從整體上增進了對當前德育工作的瞭解。生動的點,概括的面,點面結合,具體生動,讓你從感性,理性上真正能夠理解德育工作的迫切性,重要性及現實性。

  這樣的一種務實態度鮮明地體現在該書對德育工作的理解,論述中。一般人的印象中,德育工作屬於"軟任務",多有空洞之嫌。但該書卻鮮明地提出來,要把"軟"任務落實到實處,這樣,它才能紮紮實實地硬起來。為此,該書評介了一系列的德育工作的可行性極強的規則,做法,使德育工作內容上層次化,方法上科學化,考核上常規化,把德育工作從不著邊際,無法操作,無法落實檢查的"假,軟,大,空"的桎梏中解放出來。我覺得,我們的許多研究論著,往往宏觀的原理性的論述多,結合現實的可行性則基本缺席,這也是許多人不大看重社科研究論著的一個原因。

  所以讀了這本書,我想給自己,也給我的同行朋友們說一句:讀書吧,朋友!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8

  朋友送了我一本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閒暇之餘,捧讀幾頁,一學期下來,讀完了整本書,覺得受益頗多。

  蘇霍姆林斯基可以說是蘇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重視個性和諧發展。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他的教育思想鼓舞著千百萬教師,使廣大教師心中追隨的偶像。讀完此書大有相見恨晚之感。書中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動腦和動手習慣,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等諸多問題給我們廣大教師提出了科學而合理的指導性意見,其中有一點我感觸很深。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在想我們的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始終被各種各樣嚴格的校規校紀禁錮和約束著。家長、老師輪番上陣,把孩子束縛成籠中鳥。一旦他走出校門,一下子被擺脫了各種校規和限制的自由的空氣陶醉的不知所措,那麼我們的學生是否會進行正確的自我教育?“戰勝自己是最不容易的勝利”,教會學生學會自我教育遠比教給他知識更重要。因此我們教師在平時的教育中,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一個人安排自己的事並在必要的時候能夠“強制自己”。

  小學生階段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時期。如果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自我教育能力,那麼整個班級將會出現“一鍋粥”的混亂局面。因此,從開學初就著手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自我教育能力。學校制度、課堂紀律、作息制度等各個方面,在學習五天內能夠遵守好,那麼週六和週日呢?能否一如既往的遵守?我要求學生每個周如實做好記錄,並在週一的班會上讓每個學生對這兩天的情況作總結。我發現學生的這些行為活動規律是週期性的。開始的幾周內被新鮮感驅使大都堅持的很好。後來情況就會出現波動。數週之後學生的總體情況就會趨於平穩,也就是說,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後,大多數學生都能在校外很好的約束自己的行為了。人們習慣把少年時期和青年時期稱為“困難的年齡期”。在這個時期內,學生的身體、智力、道德方面都在迅猛發展,因此學生只有把教育和自我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順利地克服這些困難。由蘇霍姆利斯基的理論作指導我相信,我們的工作都將有利的進行。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19

  蘇霍姆林斯基的《要讓學生掌握學習的工具》告訴我們,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尤為重要。回想十幾年的教學經歷,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培養學生的記憶習慣。一分鐘記憶,把記憶和時間聯絡起來,這裡還含有注意的習慣。一分鐘寫多少字,讀多少字,記多少字,時間明確的時候,注意力一定好。學生的智力,注意力是最關鍵的。一定把學習任務和時間聯絡起來,透過一分鐘注意、記憶來培養學習習慣。

  二、培養學生讀的習慣。讀中外名著或偉人傳記,與高層次的思想對話,每天讀一、兩分鐘,有好處,學生那個年齡可塑性大,偉人的感染力、教育力,遠遠超過咱們這些當老師的,學生與大師為伍、與偉人為伍的時候,很多教育盡在不言中,一旦形成習慣,學生會終生受益。

  三、培養學生定計劃的習慣。凡事預則利、不預則廢。後進生毛病都出在計劃性不強,讓人家推著走,而優秀的學生長處就在於明白自己想要幹什麼。所以,我們就要培養同學們定計劃的習慣。

  四、培養學生預習習慣。為了讓學生自己學進去,感受學習的快樂、探索的快樂、增長能力的快樂。一定要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

  五、培養學生適應老師的習慣。一個學生同時面對各學科教師,長短不齊、在所難免。一方面我們努力採取措施提高老師的能力水平,適應學生;一方面不能馬上把所有的老師都提高到一個適應學生要求的地步。所以學生也要適應老師,從現在適應老師,長大了適應社會。不會稍不如意就埋怨環境。不同層次的老師,學生用不同的方式,眼睛向內、提高自我的方式去適應,與老師共同進步。

  作為教師的我們培養好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就會終生受益。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20

  蘇霍姆林斯基說:“那些學習困難的兒童的理解力差和頭腦遲鈍,經常表現在他們缺乏求知慾和好鑽研的精神上。”是的,缺乏求知慾、厭學,導致他們接受知識能力差、反應遲鈍,最終成為學困生。

  班上有個叫欣欣的孩子,活潑開朗,樂於助人,卻不愛學習。如何激發起她學習的興趣呢?我從書中苦苦尋找答案——體驗到被肯定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增強學習的自信。由此我做了嘗試。

  在教學10以內的加減法時,我發現欣欣目光呆滯無神,顯然沒有自主參與學習,更不用說計算。這時,我沒有馬上讓她計算,而是詢問她:“欣欣,你會數數嗎?”她眼睛一亮,一口氣數到20。我馬上表揚她:“你太棒了!我們才學到10,你竟然能數到20!”我為她豎起大拇指,還讓全班同學為她鼓掌。我又問她:“你會計算加減法嗎?”她搖搖頭,我用期待的眼神看她,“你數數這麼厲害,一定能學會的,你願意學嗎?”她用力地點點頭。接下來的課堂裡,我見她坐得筆直,眼裡充滿自信和求知慾。

  如果“厭學”是病,那麼“鼓勵”就是治療“厭學”的良藥。對“厭學”的欣欣適時對症下藥,讓她體驗到被肯定的喜悅,獲得成功的滿足感,對學習產生興趣,這是我拯救欣欣的第一步,也是蘇霍姆林斯基給我的建議,是我從書中汲取的教育的智慧。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用教所有孩子的方法來教這些孩子,那麼他們不可避免地會學得很差,成為可憐而不幸的人,一輩子覺得‘我幹什麼都不行’,被這個痛苦的思想折磨著。”

  欣欣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都比較差,如果用統一的評價標準來要求她,她既不可能完成學習任務,也會有挫敗感。因此,對於欣欣的學習,我適當降低了標準,給她制定觸手可及的學習目標。

  首先是降低作業難度。在做“20以內進位加法”練習時,計算7+8=?,欣欣會正確算出得數,卻沒辦法把計算過程說出來,也沒辦法把湊十法的思路圖寫出來。我沒讓她用語言完整地表達思考過程,而是讓她用小棒、圓片等實物直觀地把計算過程表示出來。只要她能正確計算,就表揚她、鼓勵她。她喜歡這種學習方式,甚至希望多做些題目。

  其次是降低作業數量。在進行大量的計算練習時,其他孩子的計算速度往往是欣欣的幾倍。在做計算題時,我給欣欣降低標準,別人做20題,她只要能做完8題,而且全部正確,就能得到一顆★的獎勵。因此,欣欣鬥志昂揚、信心滿滿,也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出色地完成了既定的目標。

  經過一段時間的關注與“特殊照顧”,欣欣不斷在進步著,現在當別人做30道計算題時她能完成22題,之前半小時才能完成的作業現在只需要二十分鐘左右就能完成,課堂注意力更加集中了。遇到自己會的問題能積極舉手發言,遇到不理解的問題也會主動尋求幫助,遇到錯題能及時訂正。雖然有些測試她的成績還是不太好,但是對學習沒有失去興趣,對自己沒有失去信心。

  儘管欣欣取得很大的進步,但由於她標準低且遺忘率高,她的學習成績還遠遠不及其他孩子,也跟不上學習進度。她還有一個毛病就是家庭作業沒辦法按時按量完成,容易產生畏難情緒。這些都是我在實踐中遇到的頭疼的問題,也是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孩子如花,他們的成長需要愛心與呵護,需要耐心與幫助,需要靜心與等待。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一項艱辛、長期的工作,重在耐心,貴在恆心。“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我將繼續學習,不斷從書中獲取知識的力量,默默耕耘,靜靜等待,相信所有花兒都能如期開放,都會開得豔麗芬芳。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21

  閱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給老師的建議》一書後,受益匪淺、深受啟發。下面就以其中印象最深的幾點建議談談自己的體會。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老師的建議》中告誡“每天不斷的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博覽群書、厚積薄法是啟用教學與科研的最重要的源頭“活水”之一。經常走進大師的心靈,與聖賢對話,能夠感悟教育真諦,更好守望道德,人文和科學領域,進而探索教育理想及職業生涯,最終超越昨天之自我,滿意地實現教師明天的人生夢想。

  文中寫道“學生的學習被各種功課塞得越滿,給他留下的供他思考的與學習直接有關的東西的時間越少,那麼他負擔越重,學業落後的可能性就越大。”想想在教學中,我有時也會有這樣的感嘆,現在的學生真是很辛苦!你看,學生每天要上一天的課,還要完成各科的課堂作業,回家後還要完成自己的家庭作業,這哪有他們的自由時間呢!再想想我那時的童年學習跟現在的學生學習完全是兩碼事,我那時的童年生活是非常快樂的,每天在學校的學習很輕鬆,作業也不多。在那樣的環境中得到成長,得到知識,同時也得到了美好生活體驗,也就有了現在美好的童年回憶。再看現在的學生,似乎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根本沒有他們的自由時間,但他們的成績也不見得好,反而失去了好多童年的樂趣,童年該有的快樂,等他們長大了能回憶的也就是學習的辛苦或者是網咖、遊戲機房的情景。

  蘇霍姆林斯基明確告訴我們;學習上的成就這個概念本身就是一種相對的東西;對一個學生來說,“五分”是成就的標誌,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師要善於確定:每一個學生在此刻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這是教育技巧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同時,我深深體會到:在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不讀書很難跟上時代的步伐,只有多讀書、勤思考,才能從知識的海洋裡吸取營養,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才能充實我們的大腦,提高我們的素養。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那就是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22

  一看見這本書的題目——《給老師的建議》,一瞥見作者又是蘇聯的教育家,心中就不禁多了幾分敬仰。蘇聯作為曾經的社會主義大國,在教育領域有著獨到的見解和探索,很值得我們年輕的教師賞析和學習。懷著這一份憧憬,抱著謙虛的態度,認真的把這一百條給老師的建議讀了個遍,覺得很有一些感悟。

  一、認同的觀點

  1、學習的教育性方面首先表現為:用一種形象的說法來表達,就是在科學基礎課程這個整齊的樂隊裡,要使每一個學生都找到自己喜愛的樂器和自己喜愛的旋律。如果一個一個學橫沒有愛上一門具體的學科,一個具體的科學知識的領域,那就沒有個性的智力充滿性和精神生活的豐富性。

  2、你對年長的同事們的經驗研究和觀察的越多,你就越加需要要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礎上,你就會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3、教育學,無論就教育的理論或者教育的實踐來說,都還沒有對人的個性——對他的創造性力量和能力的培養,對理想、興趣和愛好的形成,給予足夠的重視。如果說在對年幼兒童的教育上的缺點還不是特別的顯眼,那麼在對少年的看法上,忽略人的個性則往往會造成嚴重的後果。

  4、我們深信:如果學生在少年期沒有遇到一位腦力勞動的真正的指導者,那他就永遠不能學會真正的思維。

  二、聯絡實際

  中職生的思想、觀念是客觀社會現實影響的產物。他們的思想很潮流,但是他們的思想不是很穩定;他們要求進步,但是他們的毅力不足;他們價值觀念多元化,但是理想信念淡化。

  現在我們的身邊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學生,構成的主題是“學習上的後進生、品德上的後進生和行為上的後進生”。他們中的大多數是基礎教育中經常被忽視的弱勢群體。當他們原有的美妙理想與殘酷的現實產生了脫節,從而養育了逆反心理。嚴重的失落感、差強人意的學業成績、家庭的漠不關心,加上缺乏合理正當的表現機會,不少中職生就試圖透過逆反的或對立的角色和行為來突出自我的存在,設法引起別人對自己的關注,以此獲得異常的自我滿足感。

  三、反思與重構

  作為一名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師,肩上擔負的任務很重。我們面對的中職學生正處在青春叛逆期,自我要求獨立性強,接受新生事物快,但面對社會的多種誘惑,缺乏理性的辨別能力,容易上當受騙,甚至誤入歧途。所以我們學校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從做人到成人的教育理念,幫助中職生明辨善惡。

  《給老師的建議》一本書中,第27條說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最喜歡的事”。就是讓書籍填充學生的課餘時間,我覺得就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所以,一方面,我們自我加壓,不斷更新變革自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另一方面我們也關愛學生,讓其有所作為,在關愛中成長。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23

  毫不誇張地說,我覺得《給教師的建議》真是一本好書,我以前也聽說過,但從來沒有真正去閱讀過,從來沒有像看這本書那樣地看一本教育書籍。曾幾次水開了又涼了,涼了,又開了,也不記得去倒;曾幾次小鳥停在窗前嘰嘰喳喳地叫也不能喚醒我;曾幾次音樂停了也沒有感覺到……我如飢似渴地閱讀著裡面的每一篇文章。得感謝學校給我這樣一個閱讀的機會。

  這裡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著我,看了後,我由衷地說:“蘇霍姆林斯基真偉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話是那麼實在又那麼在理,列舉的每個事例是那麼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經碰到過的許許多多的問題,自他的思維方式和工作態度不得不讓人欽佩,覺得自己幾十年的書教得是那麼失敗。

  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裡來》、《談談對後進生的工作》、《關於寫教師日記的建議》,因為這是我迫切希望解決的幾個問題,看了後真的對我幫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觀念上有了轉變,我也經常抱怨沒有時間,忙;我也想教育日記,但總是不

  曾經有位教育家說過:“只讀兩本書(教材、教參)的教師無論如何是不能成為優秀教師的”。這是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蘊”。“有人說‘沒時間讀書’,關鍵還是他不想讀書……”我完全贊成這句話,並深有同感,因為我就屬於這種型別。因為我老是想:“老師也是人,老師的壓力也是相當大的,應付學校各種各樣的檢查,做課題,搞教研、進修、培訓、評職稱、提高教學質量、早上要帶學生訓練,晚上還要訓練……忙了一天,只想坐下來看看電視、聊聊天,放鬆放鬆,哪有精力讀書?”這幾天翻看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發現,儘管現在的教育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但蘇霍姆林斯基那閃光的教育思想,對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來說,絲毫不顯過時。他在《談談教師的教育素養》中提到了,教師獲得教育素養的主要途徑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讀書應該成為教師的精神需要。教師只有懂得一些課堂上並不學習的東西,才能使自己的視野變得寬廣,才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而不是光全情於自己所備課的教材內容上,因為那樣會使課堂變得缺乏情感,學生的興趣也會蕩然無存。

  教師與其他職業的區別在於:教師工作的物件是人,教師將自己的精神世界作為職業資源,不以實際的可被清點的收益取勝。這就決定了教師這一職業的特殊性和複雜性。特別是在科學技術迅捷發展的今天,教師為適應社會的變化,面臨著許多挑戰,知識結構的變化、觀念的更新、教學技術的改進、新型教學手段的嘗試等等,都是擺在教師面前的難題。如何解決這些難題,針對社會的變化來調整自己,鄭傑的《給教師的一百條新建議》給我們每一位教師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議。讀了這本書後,我獲得了不少收益:感受到了擁有自己的精神空間對教師來說是多麼重要;認識到了讚美的神奇作用;體會到了思索的快樂;知道了寬容也是一種精神……書中的一些精闢的理論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教師應享受生活”

  我們生活在一個效率社會,複雜的人際關係,快速的工作節奏,激烈的競爭,無形的壓力,使我們忘記了自己,每日象是一根繃緊的弦,整天腳步匆匆,把自己的人生視為一場又一場的比賽,世界似乎已經成為一個角鬥場,自己則是一臺疲於工作的機器,我們似乎根本沒有閒心去享受生活。這樣的狀態、這樣的心情怎能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務?怎能教出適應現代化社會建設需要的人才?因此,調整自己的心態,享受生活,適當地放鬆自己對每一個教師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怎麼調整自己,處理好工作與生活的關係,我在書中找到了答案:“只要我們開啟所有的感官,每天給自己一小段閒暇,那平素裡再平凡的點點滴滴,只要你靜下心來細細地品味,都有無限風光蘊含其中。”是啊,“防礙教師享受生活的,不是別人,而正是教師自己。”

  二、“把困難當作機會”

  我們所生活的社會,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適應社會變化的人,才能成為生活的強者,反之,不能適應變化,或不願改變自己去適應變化的人終究會被社會所淘汰。我們的教育工作也是如此。它正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深刻地體會到:老師越來越難做,壓力越來越大,面對擺在眼前的困難,你做怎樣的選擇呢?是退縮,還是前進?鄭傑為我們做了細緻的分析:“如果我們退縮……我們將不僅放棄了人生難得的體驗,更是放棄了自己的生存權力。如果我們正視困難……每位教師都可以在解決困難中獲得自己意想不到的機會,你越是往前,你的機會就越多。”的確,只有將困難視為機會,才能從解決困難的過程中獲得事業的成功感。

  三、“從四十分鐘裡榨出油來”

  如何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一直是困擾我們每位教師的一個問題。因為低效率的課堂總是枯燥乏味、浪費時間,而高效益的課堂總是受到大家的喜歡。學生喜歡高效益的課堂,家長歡迎高效益的課堂,教師也因課堂的高效益而愉悅。因此,如何提高課堂效率,將成為我們不斷探索、改進的一個課題。這本書讓我認識到了這一點。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從四十分鐘裡榨出油來,”做短短課表的“守財奴”。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給老師的建議》心得體會24

  近段時間,我認真拜讀了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讀後感觸頗深。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讀著此書,就好像有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他循循善誘,給你排解煩惱,給你指點迷津。很難想像幾十年前的教育理論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這個日新月異的年代還有如此深刻的教育實用意義。難怪他要成為廣大教師心中追尋的偶像,成為心中的指明燈。

  書中每一條談一個問題,都有生動的實際事例,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例項,娓娓道來。書中眾多理論對我影響深遠。

  一、用一生的時間來思考,來備課。

  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教師上了一節公開課,課題是《蘇聯青年的道德理想》。課上得非常出色。聽課的教師們和視導員本來打算在課堂進行中間寫點記錄,以便課後提些意見的,可是他們聽得入了迷,竟連做記錄也忘記了。他們坐在那裡,屏息靜氣地聽,完全被講課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變成了學生一樣。

  課後,鄰校的一位教師對這位歷史教師說:“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傾注給自己的學生了。您的每一句話都具有極大的感染力。不過,我想請教您:您花了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不止一個小時吧?”?那位歷史教師說:“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說,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說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

  十多年來,我一直兢兢業業的工作,尤其是對備課,我一點都不敢馬虎,因為我覺得語文不同於其他學科,它注重的是人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為了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深入的理解,每次備課我都是琢磨了又琢磨,生怕其中的哪一點講忘了,講丟了,更多的是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致於沒有空閒的時間靜下來,細細回味學生是怎麼學習的。把備課看做一個獨立的環節,備好課就覺得事情就好了。看了這個故事後,我對自己的做法感到慚愧!怎樣進行這種準備呢?大師告訴我要――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讀書打造教師的專業底氣,不至於把備課變成單調乏味的死摳教科書,對學生來說教科書的裡的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

  二、學習以思為起點,也是後進生學習能力的提高的關鍵。

  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我們經常會抱怨某某的學習成績如何的不堪入目,教的我們老師發瘋了,可他的成績還是依然如故,甚至有的老師拼了命似的給這幫學生一遍又一遍的講解,一題又一題的練習,希望他們能從中受到一點點的啟發。可是,整天把自己搞的愁眉苦臉,疲憊不堪的,還是沒達到自己的目標,為什麼會這樣的?對於後進生,我們一直以他們的智力水平不夠好才學不好數學為理由,一次又一次的幫他們講解,但我忽視了他們學習能力的培養。

  我們班有一名同學叫王怡深,剛接觸時覺得他不會聽講,成績也差,沒什麼好感。時間久了發現這個孩子讀書的聲音很好聽,就發自內心的去表揚了他。從此,他在語文課上,常常舉手回答問題,也常常聽到他悅耳的讀書聲。沒想到期末考試時,他竟然比期中時進步了十幾分。年前放假時,他不僅領到獎狀,還領到了獎品,我想這都源於他已經具備了學習語文的能力。

  有時候我在想我對學生已經是仁至義盡了,我做到了別人都無法給予的關懷和幫助,看了這塊內容後,我才明白任何層次的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能力,只不過,後進生的學習能力是隱藏著的,需要教師去發覺,去培養。

  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

  提高自身素質的首要途徑就是“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也許有些教師會抱怨“備課,上課,批改作業,還要組織參加各種活動,教學工作整天忙得團團轉,身體已筋疲力盡,哪有時間騰出來讀書?”對此,我也有同感。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他認為: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古人云“善讀之可以醫愚”,因此,為了提高自身素質讀書是很有必要的。讀書不光要讀所任學科的有關書籍,還要讀學科以外的書籍,要做到博覽群書,因為現代教育不光需要懂得學科以內的知識,現代課程是各學科之間的整合,只有知識淵博的教師在課堂上才能做到遊刃有餘,也只有知識淵博的教師才能有豐富、生動的語言,敏銳的思想,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使課堂充滿活力,熠熠生輝。蘇霍姆林斯基之所以能成為偉大的教育家,不正是由於他廣泛閱讀的緣故嗎?所以,我相信只要我們能持之以恆地讀書,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真正具備“活水之源”,才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師。

  書中還有很多好的建議,在以後的日子裡我會繼續細細品讀,用心去體會,用心去領略書中的精髓,用大師的教育精神來鞭策自己,用大師的實踐經驗來指導自己,以便提高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和自身的教育素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