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心得(精選15篇)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
2021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彭士祿:中國核潛艇之父。
楊振寧:跨世紀的偉大物理學家。
顧誦芬:先後參與、主持我國第一款自主設計的噴氣式機型的氣動佈局和全機的設計。
吳天一: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餘年。
朱彥夫:14歲參軍,先後10次負傷,3次立功。
中國航天人:五星紅旗一次次閃耀太空,中國航天必將行穩致遠。
蘇炳添:中國男子短跑運動員,打破男子100米亞洲記錄。
陳貝兒:拍攝脫貧攻堅紀錄片《無窮之路》。
張順東、李國秀夫婦:身殘志堅、自立自強,用奮鬥創造幸福生活
江夢南:雙耳失聰,憑藉優秀的學習成績考上重點大學,最終到清華讀博。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心得(精選15篇)
當我們備受啟迪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心得(精選1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心得1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3日播出,本年度《感動中國》的特別緻敬環節聚焦了一個特殊的群體——中國航天人。
從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到今天,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從近地走向深空、從無人走向有人、從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蒼穹攬月,不畏艱險啟航,豪情問天,壯志報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道路上,中國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強,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把夢想化作現實。
《感動中國》節目製片人、總導演朱波告訴我們,中國航天近年來的發展成績斐然,給中國人帶來了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將榮譽獻給中國航天人,實至名歸。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心得2
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等獲得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他們義無反顧的身影,在勇往直前中彰顯出了不凡的光芒。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景,給予了我們精神上的洗禮,展示了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
哪有什麼超級英雄,不過都是閃著亮光的平凡人。彭士祿隱姓埋名30年,為中國造核潛艇、建核電站,使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自主核動力技術的國家,展現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奉獻精神;蘇炳添為跑進百米9秒大關重新學起跑,成為首位闖進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亞洲飛人,展現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無悔堅持;顧誦芬臨危受命、攻克難關、不畏生死,三上藍天研發殲—8原型機,展現了“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忍不拔。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人性的珍貴,看到真心、無畏和忠誠的亮光,而這道光,給他們的人生注入了永恆的信念,讓他們熠熠生輝。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心得3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就算是米粒般微小的苔花,也要像牡丹一樣肆意綻放。哪怕是渺小平凡的普通人,只要胸懷理想,志存高遠,也定能完成目標,綻放光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用一手雙腳相濡以沫29載,辛勤勞作,把兒女養大成人,他們用堅強的意志,甩掉了貧困帽子,繡出了幸福花,書寫了“踏出脫貧路,撐起半邊天”的感人故事。
願以寸心報華夏,且將歲月贈山河。擁有13項諾貝爾級別成就的楊振寧,精心資助數百名中國學者深造,協助清華建高等研究中心,為中國重大科學工程赤誠諫言……幫助中國人克服了不如別人的心理。平凡造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他們將涓滴之力匯聚成磅礴之力,讓時代強音響徹中華大地。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心得4
3日晚,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揭曉,在東京奧運會上,打破男子百米亞洲紀錄並歷史性地闖進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飛人”蘇炳添獲評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在東京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中,蘇炳添以9.83秒的成績晉級決賽,並打破亞洲紀錄,他也成為了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人。
決賽中,蘇炳添以9.98秒的成績獲得第六,創造中國選手在該專案的歷史最好成績。
此外,在東京奧運會男子4×100米接力決賽中,蘇炳添、湯星強、謝震業、吳智強組成的中國隊用時37秒79完賽,排名第四。
而在奧運會後,國際檢測機構宣佈,在東京奧運會獲得男子4×100米接力銀牌的英國接力隊成員之一烏賈,其A瓶尿樣檢測結果為陽性。
此後,國際體育仲裁法庭宣佈,由於烏賈違反相關反興奮劑規定,英國隊在東京奧運會男子4×100米接力專案中的參賽資格被取消,獎牌等也將被收回。
這意味著,包括蘇炳添在內的中國隊有望遞補獲得一枚寶貴的銅牌。可以說,在2021年的東京奧運會上,蘇炳添改寫了中國田徑的歷史。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心得5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天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請記住這些平凡卻閃亮的名字3日晚,“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揭曉。香港無線(TVB)藝人陳貝兒因為“見證國家脫貧”,與百歲物理學家楊振寧等一起成為“感動中國”的年度人物。陳貝兒在節目《無窮之路》中穿梭全國六個省份,包括四川、雲南、寧夏、海南、廣西及貴州,由全國最南部的熱帶雨林,走到雲貴高原大峽谷,踏進大西北戈壁沙漠,進入川藏高原,深入十個貧困縣,瞭解各地民生,分享成功脫貧的故事。口碑載道的《無窮之路》除了在香港本地取得理想收視成績之外,海外觀眾亦好評如潮。
陳貝兒主持的紀錄片《無窮之路》,拍攝團隊穿梭全國6個省份,深入10個貧困縣瞭解各地民生。報道稱,陳貝兒出生在香港,生長在溫哥華,一直生活在繁華都市的她對貧窮沒有什麼概念,去脫貧地區的艱辛是她未曾預料的。為了拍攝懸崖村易地扶貧搬遷,她兩次攀爬天梯上懸崖村,來回共一萬多級,每次花費十幾個小時,但還是堅持了下來。在去怒江拍攝交通扶貧時,陳貝兒不顧危險,親身體驗了過去百姓過江用的溜索。
對於西方媒體的質疑,陳貝兒也有自己的看法。她說,拍攝之前就看過一些外媒報道稱那些村民搬到安置房之後很不習慣,配套又不好,“但是我自己親眼看到的不是這樣的。我真的非常震撼,從這一點我就看到,國家是很大手筆,也不惜代價,為了脫貧的決心是非常強的”。她感慨,中國脫貧工程比聯合國早10年完成,“這是因為我們當中有很多無名英雄”。
港媒還稱,《無窮之路》播出後,不僅內地觀眾讚不絕口,在香港也好評如潮。陳貝兒透露,很多香港觀眾朋友給她留言表示很感動,因為這個節目讓他們瞭解國家發生的變化。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心得6
3月3日晚上8點,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
人民楷模朱彥夫,入選“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朱彥夫,這位無數次感動億萬中國人的英雄,再次感動中國。
頒獎詞這樣寫道:“生命於你不止一次,士兵於你不止是經歷,沒有屈服長津湖的冰雪,也沒有向困苦低頭。與自己抗爭,向貧窮宣戰,一直在戰鬥,一生都在堅守,人的生命應當像你這樣度過。”
朱彥夫,跨越了革命、建設和改革時期的鋼鐵戰士和時代楷模、人民楷模。戰場上,他扛起槍桿子,與敵人英勇作戰;在家鄉,他抱起鋤杆子,帶領群眾向貧窮宣戰;退休後,他夾起筆桿子,向人生極限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曾高度評價:“朱彥夫精神,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時代的精神!”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心得7
今天,我看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這裡面講了幾個人物,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蘇炳添。
蘇炳添的成績舉世矚目:2018年8月26日的雅加達亞運會田徑男子100米決賽中,蘇炳添以9秒92的成績打破亞運會紀錄;2019年2月21日凌晨舉行的201國際田聯室內巡迴賽中跑出6秒49的成績奪得冠軍……那賽場上像離弦之箭一樣飛奔向前的他也因此獲得了“亞洲飛人”的稱號。
當我們驚羨蘇炳添這些驚人成績的時候,是否想過:這些成績的背後浸透了蘇炳添奮鬥的淚泉,灑遍了蘇炳添犧牲的血雨?
蘇炳添每天都堅持進行訓練。每一次訓練時,他總是先慢跑熱身,接著做小步跑,踢腿等準備活動。一切都準備就緒後,蘇炳添換上了釘鞋,細心地用捲尺進行起跑器的除錯,隨後蹦跳了幾下,深吸幾口氣,便來到了起跑器的前方,單膝跪地,做好準備。他兩隻手的大拇指與其他四指呈八字,緊緊地壓在起跑的白線後。大約過了幾秒,蘇炳添後腳猛地一蹬,頓時像一支離弦的箭般衝了出去,步頻越來越快,直到衝過終點才慢慢減速,整個跑步過程令人歎為觀止。跑步結束後,蘇炳添拿出一個小型攝像頭,上面記錄著他跑步時的影片,只見他在觀看過程中不斷嘆氣,不斷搖頭,嘴巴還不時嘀咕幾句,並且要反反覆覆看很多遍,訓練才結束。
蘇炳添專注訓練,不受干擾,是一種智慧;努力拼搏,科學追求,是一種能力;永不放棄,是一種寶貴的品質。這幾點,恰好是我沒有的,是我需要的。他永遠是我的榜樣,也是我心中的英雄。
記得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這完美地詮釋了蘇炳添的一生,保持專注、努力拼搏,永不放棄,是開啟成功之門的三把鑰匙,也是永遠指引著我們前進的動力與信念!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心得8
彭士祿是革命先烈彭湃之子。1925年生於廣東海豐,1949年就讀於大連大學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應用化學系一年級,1950年大連大學建制撤銷,就讀於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系二年級,1951年在大連工學院化工系化工機械專業讀三年級時赴蘇聯留學。1958年回國後一直從事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工作。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彭士祿院士是我國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任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科技顧問、中國核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核動力學會名譽理事長。
彭士祿院士是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為中國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做出了開創性工作。從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到大亞灣核電站,再到秦山二期核電站,彭士祿院士為之傾注了大量心血,被譽為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2021年3月22日,彭士祿院士因病逝世,他曾說:“活著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感動中國》的頒獎詞這樣寫道:
歷經磨難,初心不改
在深山中傾聽於花甲年重啟
兩代人為理想澎湃
一輩子為國家深潛
你如同你的作品,無聲無息
但蘊含巨大的威力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心得9
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衝出亞洲的速度,你超越傷病和年齡,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後,有強大的祖國!
2021年8月1日,在東京奧運會上,蘇炳添成為中國首位闖進奧運男子百米決賽的運動員。
9秒區,代表百米世界頂級水平,曾是亞洲人禁區,1932年,第一位站上奧運賽場的中國運動員,參加的也是男子田徑一百米,他叫劉長春,最終以11秒1的成績被淘汰出局。直到83年後的2015年,亞洲人才跨進9秒區,這個亞洲人就是蘇炳添。
這樣的突破,源自於他2012年第一次參加奧運會。蘇炳添遇到了最強大的對手,世界第一飛人博爾特。
此次比賽,讓蘇炳添知道自己與奧運選手的差距,所以他給自己制定了目標,首先就是要過10秒區進入9秒區。
蘇炳添說:2014年的時候,我把起跑腳換成左腳,改變的話,最基本的東西都沒有了,就好像重新學習跑步一樣。
蘇炳添堅持每天練習起跑幾百次,即使走路也是練習起跑的樣子,連睡覺也在思考如何跑得更完美。
2015年北京世錦賽半決賽,蘇炳添又與博爾特站在了百米賽道上,這一次蘇炳添跑出9秒99的成績,博爾特則以9秒96險勝第一,兩人僅相差0.03秒。但那一年,蘇炳添已經到了退役的年齡。蘇炳添說:我覺得現在才開始掌握到百米的一些精髓,我還想繼續跑。
9秒987、9秒92、9秒91……作為年齡偏大的運動員,任何微小突破,蘇炳添都要付出成百上千倍的努力。
2021年,蘇炳添以32歲的年齡備戰東京奧運會,然而,在之前的2019年,蘇炳添受腰傷困擾,接連退出亞錦賽、全國田徑錦標賽等重要比賽。
在東京奧運會半決賽中,蘇炳添以32歲的年齡跑出9秒83的成績獲小組第一,震驚世界,這個成績比他2018年9秒91的亞洲紀錄快了0.08秒,百米飛人世界排名高居第8位,蘇炳添做到了,他超越了年齡,超越了傷病,超越體能的侷限,被稱為中國飛人,亞洲之光。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心得10
車水馬龍、人聲嘈雜、對於普通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但對於江夢南來說,所有的聲音都是陌生甚至可怕的。因為在三年前裝上人工耳蝸之前,她什麼也聽不見。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從小几乎完全喪失聽力的她,在父母的幫助下,透過讀唇語學會了“聽”和“說”,不僅沒有失學,而且一路考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直到考上了清華的博士。
江夢南:我從來沒有因為自己聽不見,就把自己看成了一個弱者。我相信自己不會比別人差,我也相信事情可以做得很好。
時間回到29年前,在小夢南半歲時,因為肺炎誤用藥物,她的左耳損失了大於105分貝,相當於直升機起飛時聲響的聽力,而右耳的聽力則完全喪失,臨床上被診斷為極重度的神經性耳聾。
父母會抱著她坐在鏡子前,讓她觀察別人和自己說話的口型,進行發音模仿,並一遍遍地糾錯。
江夢南:一個字,念一萬遍我能夠學會,父母都已經很開心了。可能有一些口型非常像的音,花、瓜,就要把我的手,放在他們的嘴巴附近感受這些氣流。花,有氣流,瓜,沒有。需要很多遍的反饋,才可以慢慢練成這樣一個肌肉記憶。
常人很難想象,在無聲的世界裡,小夢南是如何透過海量的重複與練習,學會讀唇語的。夢南沒有上過一天特殊教育學校,因為她父母堅持要讓女兒去公立小學讀書,但沒有一個正常小學肯接收她,以至於到了上學年齡,無學可上的夢南又多上了一年學前班。
江夢南:有一個場景我印象非常非常深刻,我的學前班跟我的小學,他們中間有一段臺階,小學在臺階上面,我的學前班在臺階下面。我站在臺階上,看到其他同齡人都去順著臺階往上爬去讀小學,我自己順著臺階往下走,我當時在臺階上就哭了。父母安慰我,告訴我,聽不見是既定的'事實,與其怨天尤人,還不如用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這點。
於是,在學校裡,夢南靠著坐在教室前排,讀老師口型“聽課”,並憑藉驚人的努力和記憶力,發奮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甚至,為了補上學前班多讀的那一年,她在四年級暑假自學了五年級所有的課程。
就這樣,好強的夢南一路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吉林大學的本科、碩士,並於2018年,考上了清華大學生命與科學學院的博士,主攻腫瘤免疫和機器學習。為了測試自己還有哪些潛力可挖掘,三年前裝上了人工耳蝸。終於,她人生第一次,真切地聽到了這個世界。
江夢南:冷不丁的哪一天會聽到我以前從來沒過的聲音。我開始聽見了鳥叫,聽見了青蛙在叫,或者聽到了一些很美好的聲音。
但是,新的困難接踵而至。為了建立耳蝸裡聽到的聲音跟文字之間的聯絡,夢南還需要不斷持續進行聽力訓練。而且,清華的學業壓力大,每天面臨大量專業的討論,夢南的人生,彷彿每一步,都是“困難模式”,等待她去克服。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心得11
繼2019年榮膺“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朱彥夫又入選2021年度“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頒獎辭讓人淚目:生命於你不止一次,士兵於你不只是經歷。沒有屈服長津湖的冰雪,也沒有向困苦低頭。與自己抗爭,向貧窮宣戰,一直在戰鬥,一生都在堅守。人的生命應當像你這樣度過。”
作為橫跨革命、建設、改革三大歷史時期的英雄模範,朱彥夫成為偉大中國精神的踐行者:從革命戰士到一級傷殘軍人,從農村黨支部書記到退休老人,在每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他都賦予了每個角色不同的先進事蹟,這些事蹟成為踐行偉大中國精神的一面光輝旗幟,彰顯著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這樣的精神力量,感動了你我,也感動了中國。
溯源這樣的精神力量,繞不開長津湖戰役。長津湖精神裡,有信仰和意志,有勇氣和力量,有犧牲和奉獻。正如朱彥夫,17歲的他在那場艱苦卓絕的戰役中失去了四肢及左眼,卻以長津湖精神書寫了波瀾壯闊的極限人生。
朱彥夫之所以能感動你我,是因為他的人生經歷堪比一部精神史詩,甚至比電影還要精彩。他的先進事蹟耳熟能詳,簡單的話語鏗鏘有力,“回看走過的一生,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運。我相信自己的判斷,相信黨!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麼都能扛過去”!
鏗鏘的話語,詮釋了朱彥夫身上肩負的使命感從何而來,朱彥夫在對偉大中國精神日復一日的踐行中,用人性的光輝照耀了我們心靈的天空,種下的信仰種子,在某些時刻破土發芽時,我們赫然會發現:朱彥夫不僅感動了你我,還指引我們做了很多曾經認為自己絕對不會去做的事情。
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儘管朱彥夫偉大到同普通人有了距離感,但他的存在成為一種指引。這種指引,讓我們明白正確的價值判斷是什麼。
這,也正是朱彥夫能夠感動中國的原因所在。
朱彥夫的人性光輝感動了中國,更感動著他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淄博。淄博先模人物輩出,典型人物不是朱彥夫一個人,而是一批人。這些先模人物有不同的先進事蹟,卻有著共同的精神基因,挺起了淄博精神的脊樑。
一時艱難困苦,終將玉汝於成。感動了中國的朱彥夫讓淄博更篤信奮鬥的意義,從而咬定目標、加力衝刺,圍繞淄博的戰略構想,開拓高質量發展路徑,心無旁騖、一往無前地拼搏奮鬥,跑好我們這一代人的“跨越賽”。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心得12
山對山來崖對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順風順水出山來。李家大姐人才好,張家大哥看上她。沒腳走出致富路,無手繡出幸福花。他們是故事的主人公張順東、李國秀。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隻手,兩條腿,但他們用殘缺的身體,書寫了世間最美家庭的模樣。他們用辛勤的勞作,把兒女養大成人,他們用堅強的意志,甩掉了貧困帽子,創造了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張順東1974年出生在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烏龍鎮坪子村,他6歲放羊時被高壓電擊傷,失去了右手,雙腳重傷。19歲那年,他認識了鄰村的姑娘李國秀。
1993年,張順東、李國秀喜結連理。莊稼人,有耕種才能有飯吃。兩個人只有一隻手,他們有能力、有決心面對以後的生活嗎?
張順東:生活不是說等出來的,是靠幹出來的,夫妻同心,黃土才能變成金。
女兒和兒子相繼出生,健康的孩子是安慰,更是這個家庭的希望。李國秀說,別人的孩子用手抱大,而我們的孩子是用雙腳抱大的。
一雙兒女漸漸長大,原本僅夠填飽肚子的生活,越來越捉襟見肘。
每天天不亮,村裡人還在睡夢中,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就開始忙碌了。想讓日子好一點,就要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李國秀練出了繡花的本領貼補家用,他們養殖的雞鴨豬仔也越來越多。
張順東:勤勞奮鬥去幹活,是一個丈夫應該去做的,更是一個父親應該去做的。
懂事的女兒沒有辜負父母的厚望,考上了師範大學。但同時,張順東原本受傷的兩隻腳因為過度勞累而潰爛,不得不先後截肢。命運再次給這個不幸的家庭以沉重打擊。
截肢後的張順東沒有倒下,裝上假肢繼續耕作于田間地頭。夫妻二人更加珍愛對方,你就是我的手,我就是你的腳。
堅強,自信,樂觀的張順東、李國秀,沒有向命運屈服,在困苦中相互扶持,相親相愛。
李國秀:我覺得人再苦再難,不能沒有希望。
在烏龍鎮,張順東夫婦身殘志堅的故事被傳為佳話,只要有需要,村民們都會來搭把手,國家又給報銷了兩萬多元醫藥費。2017年,在國家危房改造資金的扶持下,家裡蓋上了新房,年收入逐步提高,張順東家成為村裡最早一批脫貧戶。
張順東:汗水不是白流的,總有收穫。
如今,他們的女兒大學畢業,成為一名人民教師,也有了自己的寶寶,四世同堂,盡享天倫。對張順東、李國秀而言,因為加倍努力了,所以倍感幸福。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心得13
彭士祿,中國核動力事業的主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中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中國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925年11月生於廣東海豐,2021年3月22日在京逝世,享年96歲。
他是革命烈士彭湃之子。他主持設計建造了我國第一座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成功研製第一艘核潛艇、組織引進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指揮自主設計建造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為我國核潛艇實現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第一座核電站技術路線確定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他隱姓埋名的那段時間,他帶領團隊在四川的崇山峻嶺間,克服重重困難,鑄就了共和國的“水下鋼鐵長城”。離開這裡後,他也一直關心著他的四川老家,關心著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和華龍一號的最近進展。
名字和事業,曾是中國最高機密!
2020年11月8日,第十三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揭曉儀式在京舉行。彭潔代表父親彭士祿站上中國工程屆最高獎項——“光華工程科技成就獎”的領獎臺。他成為繼朱光亞、錢正英、徐匡迪、鍾南山、潘家錚、師昌緒、張光鬥等院士之後,第八位獲得此項殊榮的科學家。
彭士祿,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核潛艇的首任總設計師——我國科技界深居簡出的“掃地僧”。
頒獎儀式上,光華工程科技獎勵基金會理事長謝克昌院士代表主辦方對作出這樣評價:“彭士祿院士是我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第一個核動力裝置的主要設計者,也是第一座核電站的主要技術負責人。彭院士多年以來不負使命,不計較個人得失,放棄私利,默默無聞奮戰在核工業第一線,為我國核動力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因為核潛艇研製工作的特殊性,彭士祿這個名字,過去鮮有人知。直到1988年,中國導彈核潛艇的誕生歷程被撰寫,彭士祿的事蹟才為人知曉。而在這之前,他隱姓埋名這些年,他的名字和他從事的工作一樣,都是中國的最高機密。
彭士祿院士和四川有著不解之緣!
1964年,我國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後,加緊研製核潛艇的任務便被進一步提上了日程。1965年中央專委批准正式研製核潛艇,並要求1970年建成潛艇陸上模式堆。
為了核潛艇能一次建造成功,必須先建一個環境條件一模一樣的陸上模式堆進行模擬試驗。1965年,科技人才從祖國四面八方匯聚到四川西南部大山深處的一個代號叫“909”的基地,彭士祿也是其中的一員。
核潛艇技術極為複雜,全艇裝置、儀表、附件達2600多項,4.6萬多臺件,電纜總長90餘公里,管道總長30餘公里。“那時沒有電腦,就拉計算尺、敲算盤。那麼多的資料,就是這樣沒日沒夜算出來的。”彭士祿回憶說。
沒有影印裝置,大家就用手抄寫。沒有電動計算機,就用手搖計算機,沒有經驗,就自己一步步摸索。彭士祿也曾在自述中表示:“研究室每人每月的辦公費才5元,這裡面還包括出差費和辦公用品費……那時沒有電腦,大家就拉計算尺、打算盤,那麼多的資料都是靠這些工具沒日沒夜算出來的。”“經常看見他晚上穿著大褲衩又到辦公室搞計算。”設計專家張敬才回憶。
在基地,他們住乾打壘,喝池塘水,在沒有技術資料、沒有援助專家、生活條件艱苦的情況下,彭士祿和同事們開始了為“巨龍”鑄“芯”,為大國造“盾”。造出了中國第一座潛用核動力裝置陸上模式堆!
“拓荒牛”風骨、“國家給我的太多了”!
多年來,彭士祿被譽為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墾荒牛,為我國核電持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力推我國第一座核電站採用壓水堆路線;負責我國第一座百萬幹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引進、總體設計和前期工作;組織建造我國第一座商用大型核電站——秦山二期其設計標準、計算程式、研製能力等成功經驗,對我國後續核能核動力的設計和研發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榮譽面前,彭士祿從不計較得失,也從不提個人要求。
他總說:“國家給我的太多了。只要對國家民族有利,比拿點小錢更有價值。”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心得14
恭喜,恭喜!TVB知名主持人陳貝兒憑藉去年播出的優質節目《無窮之路》榮獲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
組委會給陳貝兒的頒獎詞為: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以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相信,看了TVB《無窮之路》的朋友,都不得不向陳貝兒豎上大拇指!這部節目目前在豆瓣網上的評分高達9.5分,可以說算得上是一部滿分作品。
在年初的TVB萬千星輝頒獎典禮上,陳貝兒就已經憑藉該節目收穫了最佳女主持這個獎項。而此次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也是對她更大的肯定。
說《無窮之路》是一部節目,還不如說它是一部紀錄片!據瞭解,整檔節目的主創團隊就只有4個人,兩名攝影師,陳貝兒則擔當主持人。
他們去到了我國最具代表性的10個貧困地區,去了解、去探尋,我國的扶貧政策以及扶貧結果,整檔節目可以說相當具有深義。
外界都在說,最近這幾年TVB的劇集、節目越來越難看,演員老了,看來看去就那幾個人,拍攝手法也停滯不前,整體的發展已經落後,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但相信一直在關注TVB的朋友就會發現,這幾年TVB也一直在默默努力做著改變,努力創新,而此次的口碑節目《無窮之路》似乎也就是TVB這些年不斷努力的一個縮影。
又說回這檔節目的關鍵人物,陳貝兒。陳貝兒從2003年就開始在香港有線電視做主播,從事媒體行業已經近20年,身上的經驗自然也相當豐富。
而她大概在10年前,才跟隨“伯樂”餘詠珊Sandy,以主持人、主播的身份,正式從香港有線電視過檔到無線電視,加入TVB大家庭。
在餘詠珊的力捧下,陳貝兒很快在各大直播節目中做主持人,同時還在各類資訊和綜藝節目中擔當主持人。
早前由她主持的《嫁到這世界邊端》系列,也相當之精彩。節目從2017年播到2019年,一共播出了三季,共計40集,綜合評分高達9分。而陳貝兒在節目中,也用她難得的主持經驗以及情緒把控,給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許多小夥伴,應該和小編有一樣的感受:陳貝兒可能第一眼看上去算不上是那種標準意義上的大美女,但是看了她的節目,就會慢慢發現她身上很多的氣質和特質都特別吸引人。
去年上半年,隨著曾志偉的走馬上任,餘詠珊的“倒臺”。不少網友都在猜測曾經由余詠珊一手捧起來的“有線幫“藝人,在TVB的地位會大打折扣。
畢竟他們的“靠山”已經離開,自然分不到好的資源。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陳貝兒在TVB的地位不降反升,當然這也是靠她自己的努力和專業所換來的。
最近一段時間,陳貝兒一直留在內地發展。不僅受邀參觀了中央電視臺,同時還登上了央視的綜藝節目,代表中國香港地區演唱了歌曲。可以說是事業再度迎來了春天。
就像網友評論的那樣:陳貝兒這次能夠拿獎,絕對是實至名歸,沒有任何爭議。
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觀後心得15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從2003年到2022年,《感動中國》已走過20載。20年來,一個個發光發熱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既呈現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又實錄了社會變遷、時代前進的鏗鏘足音,其中歷久彌新的中國精神力量,穿透時光的隧道,照亮過去、現在和未來。
今年的開篇人物將目光聚焦在歸根清華、為中國科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百歲物理學家楊振寧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間長達20餘年的僵局,當美國剛釋出公告解除外國人訪問中國的禁令時,思鄉的楊振寧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歸途。在受到阻礙沒能回國的歲月裡,楊振寧用無可辯駁的學術實力取得了多項頂尖的科學成果,使他背後的“中國”二字越發熠熠生輝。回國定居後,楊振寧為吸引中國頂尖科學人才傾盡心血,始終關心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及科技決策,繼續用他的科學精神和學術人格,在中國科學界起著顯著的引領作用。
從中華少年,到愛國遊子,到歸根老人,歲月須臾而過,楊振寧用50年的時間回應鄧稼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約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動容、引人落淚。
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與祖國同心同向,一起向未來是本次感動中國人物身上共同的底色:中國核動力事業的奠基者彭士祿“深潛”一生,只為永遠守望祖國海洋;超越年齡、傷病、體能侷限,被稱為“中國飛人”的運動員蘇炳添,始終堅信“我們中國人可以跑得更快”;投身高原醫學研究50餘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天一,讓青藏鐵路14萬築路大軍免於高原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在愛國精神之外,自強不息是年度人物身上又一顯著特點。
夫妻二人加起來只有一隻手、兩條腿,面對這樣的狀況,生活該怎樣度過?《感動中國》講述了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堅強、自信、樂觀的故事,他們依靠僅有的勞動能力,讓一兒一女考上大學,讓全家人徹底告別了貧困。
像張順東、李國秀夫婦這樣的,還有被譽為“中國的保爾”的朱彥夫,槍桿子、鋤杆子、筆桿子,每一段人生都書寫精彩;從小几乎完全喪失聽力的大學生江夢南,在父母的幫助下,透過讀唇語學會了“聽”和“說”,不僅沒有失學,還走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考上了清華大學的博士研究生。這些“平民英雄”彰顯的堅強、自信、樂觀精神,為社會前行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2021年是中國航天的豐收年,本年度《感動中國》的特別緻敬環節聚焦了一個特殊的群體——中國航天人。
從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到今天,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從近地走向深空、從無人走向有人、從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蒼穹攬月,不畏艱險啟航,豪情問天,壯志報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道路上,中國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強,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把夢想化作現實。
頒獎詞直抵人心,感動背後是對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像《感動中國》這樣走過20年的節目,是不多見的。龍鱗裝是一種源於唐代的書籍裝幀形式,非常適合呈現時間軸序列,每一頁翻開就是一座豐碑。”回憶起製作開篇畫面的過程,龍鱗裝非遺傳承人張曉棟感慨道,在接到節目組的邀請後,他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悉心完成這幅長卷。
作為節目的忠實觀眾,張曉棟告訴記者:“節目中榜樣人物的事蹟不斷啟示我,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過去近15年我只做了8部書,可能我這輩子也只能幹非遺傳承這一件事,既然做,就要做好。”
與張曉棟一樣,《感動中國》總撰稿劉凱也陪伴節目走過多年,在專注於撰寫頒獎詞的過程中,他收穫了更多的感動與溫暖。
20年間,時代發展、社會變遷,頒獎詞的寫作風格卻始終保持穩定,直抵人心。
“好的文字是錘鍊出來的。從最開始每個人1000多字,再精簡到幾十個字,中間還要經過很多同事的傳閱、提意見、修改。頒獎詞是儀式的一部分,要儘可能短,和儀式緊密結合,才能起到點睛的作用。”劉凱告訴記者,寫作中強調樸實、準確,不堆砌辭藻,不過分華麗,儘量用中國人常用的行文習慣,讓觀眾接受起來毫無障礙。
翻開今年的頒獎詞,簡單、準確、優美的風格撲面而來:楊振寧的“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彭士祿的“兩代人為理想澎湃,一輩子為國家深潛”,朱彥夫的“生命於你不只一次,士兵於你不只是經歷”,江夢南的“從無聲裡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寥寥數語,感人至深。
頒獎詞為什麼總能打動人,是劉凱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在他看來,獲獎人物的事蹟是感動的核心,同時觀眾心中還要存著對真善美的追求、欣賞,才有可能被感動。“臘梅生得再好,還需要賞花的人懂得”。
精神是歷史的昇華,歷史是精神的展開。頒獎詞打動人心的秘訣,在於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價值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新聞中心綜合部製片人孫金嶺,貢獻了節目的定位語“一部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他認為,《感動中國》有兩大獨特氣質,一是節目氣質,一是歷史氣質。透過一年一度的廣泛評選,透過莊嚴儀式,將那些普通人的身影和聲音在時間中定格,在記憶中凝固,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氣韻悠長、綿延不絕的歷史組成部分。
記錄真實,在20年的歲月中傳承發揚中國精神力量。
“劇變中的不變,喧擾中的沉寂,疾行中的佇立,眼花繚亂中的凝視。”《感動中國》給主持人敬一丹帶來了這樣的感受。在缺席《感動中國2020》後,早已退休的她再度迴歸。
“我們對每一個人物表達不過分、不濫情,沒有拔高的表述,儘可能介紹一個真實的人,將真正的好人表現出來。”在敬一丹看來,接近真實就是這檔節目能保持長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尋找好人”,這是《感動中國》的初心,是節目最早的“核”——梳理過去一年所發生的事,發掘新聞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畫歷史瞬間,放大歷史細節。
我們的時代從來不缺少偶像和英雄,重要的是推崇什麼樣的偶像與英雄。從創辦初始,《感動中國》就聚焦於推動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主體力量,成功評選推出了一個又一個平凡而偉大、樸實而真誠的典型人物。
從“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的張桂梅,到“島再小也是國土,家未立也要國先安”的王繼才、王仕花;從創造卓越成就的科學巨擘錢學森,到用20年的跋涉飛雪傳薪的普通郵遞員王順友……在人們眼裡,他們都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感動中國》實現了全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動員。每屆“感動中國”的籌備都歷時數月,這本身就是發現先進、褒揚先進、學習先進、效仿先進的宣傳過程,更是先進人物感動公眾、傳承精神、延伸理想的有效途徑。
在節目開播前,神舟十三號航天員為《感動中國》送來天上的祝福,其中葉光富講述了他與節目的故事,“2003年神舟五號一飛沖天,當時我只有23歲,還是一名飛行員,震動環宇的首次飛行給我內心種下了航天夢的種子。”而那一年度的感動中國人物,正有我國第一位飛天的航天員楊利偉。
近年來,各地也推出當地的“感動人物”。在一個個“感動人物”故事的講述中,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不斷傳承發揚。
偉大實踐孕育偉大精神,新時代中國的偉大實踐正催生出更多的感人故事。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這是給予香港無線電視的主持人陳貝兒的頒獎詞。
2021年春天,陳貝兒來到內地,帶著滿腹疑問,踏上了一條“無窮之路”。歷經3個月,陳貝兒一行5人,穿梭全國6個省份,10個脫貧地區,深入海南熱帶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嶺,拍攝製作了12集紀錄片,生動具體地見證了中國的脫貧之路。
“無窮之路”,寓意“沒有貧窮的道路”,陳貝兒感人至深的故事正是發生在新時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大實踐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鉅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
這樣的人間奇蹟,寫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寫在奔騰的歷史洪流中,也誕生了無數的感人故事:有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的黃文秀;有“一心只為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用自己46年的短暫生命兌現了對黨和人民承諾的貴州省晴隆縣委原書記姜仕坤;有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李保國。
在節目中,蘇炳添直言:“一路走來,我最想感謝的是國家。是祖國的幫助,讓我一步一步走到了奧運百米決賽的跑道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運動健兒一次次突破極限,創造佳績。2014年仁川亞運會,中國隊勢如破竹,連續第九次高居金牌榜榜首;2016年裡約奧運會,中國隊奮勇拼搏,連續第五屆奧運會躋身金牌榜前三;2021年東京奧運會,金牌數、獎牌數均位居第二;2022年北京冬奧會,創造“史上最好成績”。
歷史前行的每一步,無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
今天,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強,極大增強了志氣、骨氣、底氣,在歷史程序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充分爆發出來,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歷史創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書寫著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偉大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