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精選20篇)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

  新課程是為真正落實我國素質教育而由國家中小學教研組統一編寫和設定的課程模式;在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教師要學習新的教學理念,採用新的教學方法,才能適應新課程的教學。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精選2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1

  20xx年8月,酷暑炎炎,甘肅省甘南州迭部縣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學習培訓經過十天的學習圓滿完成了。但我依然沉浸於課改培訓學習的氛圍中,依然陶醉於學習的快樂中。透過如火如荼的培訓工作,我更新了思想,弄清了新課改要走的自主、探究、合作、體驗的學習新路。結合本人學習實際,現總結如下:

  1、更新思想,較好地理解和把握了新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國家意志的體現,是思想政治課程實施各個環節的依據,包括教材編寫、教學、考試、評價等。新的課程標準規範性和可操作性較強,是新課改的旗幟、方向。搞好新一輪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樹立課標意識。我認為新課程改革下的政治要堅持理論聯絡實際,堅持走進生活,走進社會。

  2、全面認識了和了解了新教材,理清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教材的編寫思路、教學內容呈現的方式方法策略及主要特點。教材是實施課程標準的基本工具,新教材具有較強的引領教學的功能。只有熟悉把握新教材,才能正確使用教材,發揮教材引領教學的功能。

  3、透過學習觀摩新課程課堂實錄,評課議課,揣摩、摸索出了新的教學路子和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對引領學生走的自主、探究、合作、體驗的學習新路。

  4、改變單一授課模式,利用教學新手段。在一定意義上說,教學媒體是引起教學變革的重要條件。根據新課改的要求,政治課必須結合新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現有教材,光碟軟體,音像資料,網路資料,新聞時政等資源。為此,我們政治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滿足自己原來的業務水平,而要不斷學習,不斷掌握新的技能和新的操作能力,在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資源的前提下,以資訊科技手段的利用為切入點,把政治教學和實施網路化教學作為教研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進一步推進政治教學的課程改革。而其中利用計算機網路進行教學是最重要的一環。

  5、拓寬教學範圍,採用教學新思路我們在傳統的教學中只注重書本的知識,教材上有什麼我們就教什麼,沒有拓展延伸。而在現代教育中,教育與高中社會實踐相結合,傳統的以教材教教材的方法已不再適應教學實際。因此要把教材的作用擴大,從原來只是知識的載體擴充到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協調發展的一種工具、一種途徑、一種方式;在用教材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掌握必須的學習技能、學習方法、培養好的精神狀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來正確分析和了解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現象。讓學生真真切切體會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也“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錮在書本上和屋子裡,要讓他們參加一些社會實踐,開啟他們的視野,增長他們的社會經驗”。

  總之,我們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樹立教學新理念,掌握教學新方法,運用教學新手段,提高創新和實踐能力,把握教材整體結構,以銳意進取的精神和與時俱進的姿態去迎接時代的挑戰,去為推動中學政治課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2

  通過幾個月的培訓,我感到耳目一新,收穫很大。專家們的講座以及優秀課例,使我得以從理論的高度瞭解新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時也得以從感性上了解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從而得以重新理性地反省與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觀和教學策略。

  對新課改由陌生變得逐漸熟悉,瞭解了一些新變化,學習了一些新理論,但對具體教學,還是首次,有一種莫名的緊張,因為這畢竟關係到教師課堂教學的實施,關係到學生的前程,關係到三年後的高考,也關係到我校的發展新課改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但是在高考這個指揮棒的引領下,在千軍萬馬爭度獨木橋的背景下,怎樣平衡傳統教學與新課改教學,怎樣在新課改教學中,既落實了新課改的精神,又有利於提高學生成績,提高三年後高考升學率,這都是我們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透過這次培訓學習,慢慢理出一點頭緒,下面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一、觀念的的轉變。

  要求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從以知識為本向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的轉變;重新認識高中政治課程的目標和定位。傳統的授課模式主要表現為:“滿堂灌”、“一言堂”,教師以講授為主,忽視學生“主體”作用,束縛了學生思維活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要由傳統意義上的知識的傳授者和學生的管理者轉變為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幫助者;由教學活動的主角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配合者。

  二、角色的轉變

  由傳統課堂教學中的以教師為中心的主體地位,轉變為教育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設計者、指導者與參與者。

  在傳統的學習方式中,課堂成了“教案劇”出演的“舞臺”,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學生只是“觀眾”與“聽眾”。在課堂上,學生被當成是單獨的學習個體,而教師往往居高臨下地對待學生,有點唯老師獨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強調學生接受老師灌輸的現有知識,很少甚至沒有考慮過學生的真實感受。學生機械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此次課改中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同時認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應儘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把“主宰”權還給學生。

  我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而不是單純地為了考試,為了升學,因此,作為教師確實有必要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課改的需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裡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較自由的學習,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膽,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己。古語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一直以來教師被認為是知識的傳授者。這次高中課程改革中新課程賦予教師更多的角色和作用。

  教師不僅是課程的實施者,也是課程的研究、建設和資源開發的重要力量;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也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教師不再只是習題的研究者和考試的指導者,而是擁有先進教學理念、懂得現代教育技術、善於學習、善於合作的探究者。新課程要求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選擇課程資源、組織教學活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以及參與研製開發學校課程等方面,必須圍繞施素質教育這個中心,同時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新課程標準下還要求教師學習、探索和積極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不斷提高師德素養和專業水平。

  三、把課堂還給學生,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課堂一直是學校教育全過程的主體,是學校教育的基本途徑與主要方式,它為素質教育提供了主要的教育空間。但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課堂往往被教師佔領作為傳授知識的地方,整節課滿堂灌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處於被動,失去了主觀能動性,學習效果欠佳。

  在新課改的要求下,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現在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主人。

  1、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主動學習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素質,理應受到重視。要讓學生主動學習,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給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架設學習橋樑,善於抓住教材中能引起學生興趣的知識點,把教材加工成可以讓學生感受或接受的學習材料,給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2、把課堂教學的時間還給學生。

  教師把現在教學中花在多餘的分析、談話、提問的時間省下來,還給學生支配,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節奏,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主地開展學習活動。課堂上,教師有意識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專注地、饒有趣味地讀,在讀中開展思維和情感活動,並進行相關內容的讀寫訓練,加深對所學內容的感悟,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

  3、使課堂形成最佳學習氛圍。

  在教學實踐中,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熱點新聞,等,都含有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我們在教學中適當加入這些內容,會開闊學生的思路,加深對相關知識的理解,並能夠認識到許多社會問題的多方面性。而且還可以給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高中政治新課程培訓心得體會高中新課程培訓學習即將結束了,培訓過程中認真觀看了影片,對新課程有了新的認識,接觸了許多新的理念,也感受到很大得收穫。

  舊教材過於注重知識傳授,忽視學習方法、正確價值觀的形成;過於注重書本知識,課程內容繁、難、偏、舊,不能為學生終身學習打好基礎。新課改要改變這一現狀,以學生為主體,幫助學生改變被動接受、死背硬記、機械訓練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進行接受學習的同時,增強學習的自主性,倡導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形成一種對學習主動探求,能互相交流討論、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積極學習方式。這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新課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而這必須貫徹新理念,新思想。在課堂中貫徹新理念、新思想,不能空喊口號。

  我們的課堂教學緊緊圍繞三維目標展開,如果老師從學生實際出發來制定三維目標,則三維目標的定位會非常準確,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那相信圍繞其設計的課堂教學在激發學生學習激情、培養學生能力方面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知識與技能目標——這一目標的制定需我們教師認真分析學情,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從學生已具備的基礎以及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制定合理有效的知識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透過這一目標的達成,從而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如何促成這些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需要我們教師創設合理的情境,情境的匯入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果教師創設的情境和我們的生產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則讓學生直觀的感覺到這一知識的有用性,繼而自主的去學習;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政治學科的教學就是為了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如果我們脫離教學內容直接進行情感教育,學生會覺得枯燥無味,這樣的情感教育毫無作用;如果我們把情感教育與課堂知識有效結合,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接受並形成了全新的情感價值觀,可謂事半而功倍。

  新課程改革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階段的激勵人、引導者,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特長、潛能,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指導。在課堂上教師也不再單純是知識的講解、傳授者,是學習活動的設計、組織、指導、調整者。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我們必須自覺進行教學反思,發揚繼承優秀的教學傳統,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努力實踐。探索,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3

  20xx年3月,教育部頒發了《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作為高中地理教育的綱領性檔案,引導著高中地理課程改革,因為有著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正確的改革方向,所以基本建立起了適合我國國情、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高中地理課程體系,為我國基礎教育質量的提高做出了積極貢獻。隨著時代的發展,面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以及新時代對提高全國國民素質和人才培養質量的新要求,黨和國家提出了“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因此,依據新要求,對《地理課標(實驗)》進行修訂和完善勢在必行。20xx年12月,教育部組建了包括地理學科在內的各學科課程標準修訂組,全面啟動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修訂工作。經過深入研究、多次討論與修改,形成了我們現在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xx版)》。本書在立德樹人、核心素養、課程內容、課程實施、學業水平測試等方面都做了詳細敘述,現將自己的一些學習心得總結如下,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評指正。

  一、立德樹人與地理核心素養

  (一)立德樹人是地理課程最重要的價值所在

  20xx年3月,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再次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些都說明了現階段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地理學具有獨特的育人價值,主要表現在受過地理教育的公民能夠理解人與人的關係,也能夠理解個人對與生態環境和他人的責任,地理教育能夠幫助青少年學會如何與所有生物(包括人類自己)和諧相處。地理學的研究尺度廣闊,並且能夠幫助人們深入瞭解我們當今社會的眾多挑戰。這就是地理學在德育方向上的主要作用。而我們要落實立德樹人則需要透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二)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構建

  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透過某學科學習而逐漸形成的關鍵能力,必備品格與價值觀。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以“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包括三個方面,六大素養:治學(文化基礎:人文底蘊和科學基礎),修身(自主發展: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濟世(社會參與: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依據這些德育要求,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包括四部分:

  1、人地協調觀

  人地協調觀是現代地理學和地理教育的核心觀念,是地理課程內容蘊含的最為核心的價值觀,它主要包括三個內容: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人類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協調人類與地理環境的關係,包含了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和發展觀。培養人地協調觀,旨在使學生面對不斷出現的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時,理解並認識到,人類必須尊重自然規律,與自然和諧發展,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

  2、綜合思維

  綜合思維是一種認識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和能力,是我們用綜合的觀點和方法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品質和能力。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綜合思維強調整體觀念、時間觀念、空間觀念,即要素的綜合、時空的綜合、地方的綜合。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綜合體,在不同時空組合條件下,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綜合決定著地理環境的形成和發展。綜合思維有助於人們從整體的角度,全面、系統、動態的分析和認識地理環境,以及它與人類活動的關係,辯證地看待地理問題。

  3、區域認知

  區域認知是一種認識地球表面複雜性的思維方式和能力,是人們運用空間-區域的觀點和方法認識地理環境的思維品質和能力。地球的面貌千姿百態,地理事物和現象紛繁複雜,如何將這看似“雜亂無章”的地球理出“頭緒”,需要一種地理學特有的思維方式,即將地理環境以不同的標準劃分為各類區域:比如不同尺度大小,不同屬性、不同功能等,以幫助我們認識地理環境的複雜性。區域認知這一素養主要是讓學生能夠形成從空間-區域視角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意識,對地理事物和現象的空間格局有較強的觀察力,並運用區域綜合分析、區域比較、區域關聯等方法認識區域,簡要評價區域現狀和發展。

  4、地理實踐力

  地理實踐力是在地理實踐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志品質和行動能力。地理研究的大部分資料和第一手資料主要來自野外考察,儘管隨著地理資訊科技的發展,大量成果廣泛應用於地理學,提高了野外考查的速度和精度,但是野外考查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地理研究手段。地理實踐力這一核心素養就是要培養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和地理工具,在室內、野外和社會的真實環境下,透過考察、實驗、調查等方式獲取地理資訊,探索和嘗試解決實際問題,具備活動策劃、實施等行動能力。地理實踐力素養有助於提高人們的行動意識和行動能力,更好的在真是情境中觀察、感悟、理解地理環境以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係,增強社會責任感。

  二、新形勢下的教學方式

  高中地理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建議”部分突出在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解決地理教學中的重要問題、提高地理教學育人效果方面的導向作用。在這種要求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更多重視學生知識的探索過程,這樣才能讓學生逐漸形成能力。問題式教學和地理實踐活動都是以後我麼在教學中應該重視的方面。

  問題式教學是以創設問題情境為開端,圍繞問題的解決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學程式應該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安排:創設情境、提出與分析地理問題、提出地理解決方案以及展示評價四分部分,但是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程式,應根據實際情況安排,重在使學生能夠進行自我引導、主動構建問題,發揮效果。11月29日第五屆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研討會中的兩節地理研討課:《滑坡與泥石流危害》、《颱風之殤》。這兩節課都採用了問題式教學。滑坡與泥石流危害從金沙江堰塞湖匯入,整節課以問題設計整合內容,重心問題使其以問題形式展現,讓學生在課堂上展開頭腦風暴,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最後設計災區旅遊,如何避災,讓學生學習有用地理,培養學生的開放思維,落實四個核心素養。《颱風之殤》本節課的核心理念是樹立人地協調觀,先透過颱風受災對人類的危害,引導學生調查本地區颱風的防治,提高學生的地理調查觀察能力即地理實踐力的培養,本節課的主要環節有颱風發生後的巨大反差引入,逐步設計問題:殤之痛——殤之由——殤之御——殤之情——殤之警,引導學生綜合分析問題,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透過這兩節的學習以及作課教師的評課,我們對問題式教學有了更深的認識,為我們的新課程推行引導了方向。

  在新課程的推進中,我們要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明確方向,多思考,逐漸探索,形成適合自己學生的教學方式,促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4

  高中數學課程是義務教育或普通高階中學的一門主要課程,它從國際意識、時代需求、國民素質、個性發展的高度出發,是對於數學與自然界、數學與人類社會的關係,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提高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展智力和創新意識具有基礎性的作用。高中數學課程力求將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與課程的框架設計、內容確定以及課程實施有機結合起來。

  一、課程的基本理念

  總體目標中提出的數學知識(包括數學事實、數學活動經驗)本人認為可以簡單的這樣表述:數學知識是“數與形以及演繹”的知識。所謂數學事實指的是能運用數學及其方法去解決的現實世界的實際問題,數學活動經驗則是透過數學活動逐步積累起來的。

  1、基本的數學思想

  基本數學思想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即“符號與變換的思想”、“集合與對應的思想”和“公理化與結構的思想”,這三者構成了數學思想的最高層次。

  2、重視數學思維方法

  高中數學應注重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著是數學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數學思維的特性:概括性、問題性、相似性。數學思維的結構和形式:結構是一個多因素的動態關聯絡統,可分成四個方面:數學思維的內容(材料與結果)、基本形式、操作手段(即思維方法)以及個性品質(包括智力與非智力因互素的臨控等);其基本形式可分為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三種類型。

  3、應用數學的意識

  這個提法是以前大綱所沒有的,這幾年頗為流行,未見專門的說明。結合當前課改的實際情況,可以理解為“理論聯絡實際”在數學教學中的實踐,或者理解為新大綱理念的“在解決問題中學習”的深化。

  4、注重資訊科技與數學課程的整合

  高中數學課程應提倡實現資訊科技與課程內容的有機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則是有利於學生認識數學的本質。在保證筆算訓練的全體細緻,儘可能的使用科學型計算器、各種數學教育技術平臺,加強數學教學與資訊科技的結合,鼓勵學生運用計算機、計算器等進行探索和發現。

  二、課程設定

  1、高中數學課程分為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兩部分。

  2、設定了數學探究、數學建模、數學文化內容

  3、模組的邏輯順序

  必修課程是選修課程的基礎,學校應在保證必修課程,選修系列1、2開設的基礎上,開設其他系列課程,以滿足學生的基本選擇需求,並積極開發、利用校外課程資源。教師也應根據自身條件制定個人發展計劃。

  三、內容標準

  高中課程的內容是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其中包括集合、函式、數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體幾何初步、平面解析幾何初步等。不同的是在保證打好基礎的同時,進一步強調了這些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和實際應用,而不在技巧與難度上做過高的要求。此外,基礎內容還增加了向量、演算法、機率、統計初步等內容。

  四、實施建議

  數學課程改革從理念、內容到實施,都有較大變化,要實現相互學課程改革目標的關鍵是教師。所以,我們必須首先轉變觀念,充分認識到課程改革的理念和目標,以及自己在課程宰割中的角色和作用。

  透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本人更深層地體會到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深切體會到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以學生髮展為本,指導學生合理選擇課程、制定學習計劃;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提高對數學的整體認識,發展學生的能力和應用意識,注重數學知識與實際的聯絡,注重數學的文化價值,促進學生的科學觀的形成。在日常教學中,就要貫徹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更新理念,改進教學方法,爭取早日成為合格的、成熟的數學教師。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5

  一、新課標的指導思想和原則

  20xx年修訂的課程標準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樹人”根本育人任務,重心在於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課程,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課程改革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使學生堅定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著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堅持科學論證,遵循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這些無不體現了國家“立德樹人”的育人宗旨,符合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

  二、地理核心素養的內涵和學科表現

  地理的學科素養主要包括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它們是相互聯絡的有機整體。透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從地裡教育的角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1.人地協調觀,是一種重要的自然觀和發展觀,旨在培養有助於人們更好的分析、認識和把握人與自然的相互關係。當今世界,人類對自然的利用和破壞已經到了必須改變的地步,人地協調觀的學科素養的培養有助於學生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有助於學生理解科學發展觀的意義所在。

  2.綜合思維,是一種認識地理環境整體性的思維方式和能力。整體性思想是貫穿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理念,綜合研究地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關係,是高中地理教學的重要指標。尤其是在人文地理和區域地理的教學中,這種思想重要性的表現尤為明顯,對地理要素的綜合、時空的綜合、區域的綜合,已經不是單純的應對考試這麼簡單了,這是一種思維方式。無論學生以後選擇什麼專業,從事什麼行業,對孩子們的一生都十分重大的影響,這更加體現了國家立德樹人的宗旨。

  3.區域認識,是一種認識地球表面複雜性的思維方式和能力。從區域視角認識地理事物和現象的意識,並綜合運用區域綜合分析、區域比較、區域關聯等方法認識區域。這是高中地理教學的常規方式,也是地理教學考查方式的重要體現形式。

  4.地理實踐力,是一種地理實踐活動中表現出的行動力和思維品質。地理實踐力是目前高中地理教學最欠缺的地方,也是最難操作的一部分。尤其是野外考察部分,受種種因素的制約和限制,尤其是安全因素和我們焦作地區的經濟水平,很難實現。焦作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較為落後,來自農村的學生較多,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實現野外考察;室內實驗是地理實踐力的另外一種操作方式,比較適合大多樹數學生和學校,但侷限性較大,而且不是所有的地理現象都能透過實驗來實現。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和理解,野外考察有無法取代的地位和作用。近幾年,十一中藉助科技創新的平臺,也引導學生參與了不少社會調查,獲得了不少獎項,也是對實踐性地理課程的一種實施方式。

  三、新課標指導下地理教學的實施方向

  1.創設課堂情境

  課堂教學要注意聯絡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注重地理與生產聯絡的情景設定,注重地理學術的情景設定。生活中,處處皆地理,只要用心觀察和思考,總能找到相關的生活現象來指導地理教學。例如,近幾天的天氣變化,可以用來解釋冷鋒過境前後的天氣、氣溫和氣壓的變化規律;可以藉助二十節氣來解釋農業生產的農時,農作物的生活習性,以及每一階段的天氣變化。

  2.用核心素養指導測試內容

  在地理測試內容的選取和設定上,要從整體上把握地理學科內容的結構性和關聯性,儘可能的避免孤立的、過細的知識點角度選擇測試內容。高中地理教學要始終抓住“人地關係”這條主線,要始終給學生傳授整體性的地理思維,教學學生思考地理問題的方式方法。

  3.積極實施實踐性地理課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地理實踐力一直是地理學科知識最基本的'獲取方式,而地理考察、地理實踐、地理實驗等方面的教學方式一直以來受種種條件的限制不能正常開展,安全問題是懸在地理考察教學頭上的一把利劍,來自方方面面的緊箍咒使地理考察只停留在理論上。在今後的地理教學中,地理老師一定要抓住身邊的各種機會,去實施實踐方面的教學。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6

  新一輪課改正是從適應時代的需要出發,對化學教材大幅地進行改編,要求教師必須以一個全新的觀念去審視新教材,在新課標、新教材的使用過程中,遇到一些問題,也有過思考,透過學習,實踐和研究,加深了對新教材的認識和理解,現談幾點認識和體會。

  一、對新教材的認識:

  高中化學課程改革一個非常顯著的變化就是課程結構的變化。因為課程結構的變化而帶來了課程內容、教學要求以及考試評價等諸多方面的變化。所有的學生都要學化學,而不同的學生可以學不同的化學。所有的學生在科學素養方面都要有最基本的發展,但是在進入高中之後,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他們的個性、特長、潛質在科學素養髮展方面獲得不同的發展。新課程的課程結構強調領域和模組,層次性和選擇性。領域是構建人的整體素質,模組具有選擇性,為具有不同能力和個性的學生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新課程必修共有兩個模組,選修有六個模組。必修的內容比較少,學生的心裡負擔較輕,對培養孩子的興趣有好處。除此之外,必修課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學完必修課以後對化學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在這基礎上學生就可以進行選擇。選修有六個模組,內容非常豐富,為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化學打下基礎,很有好處。

  具體從教材結構形式上看:增設了許多插圖,編入了趣味性小故事,圖文並茂、色彩鮮豔、生動活潑。從內容上講:新教材注重理論聯絡實際,加強了學科教學與日常生活、現代科技和生產勞動等方面的聯絡,注重反映學科發展及新的科技成果,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閱讀性內容和選學資料。“家庭小實驗”更使學生感受到化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從觀念上說:新教材融進了大量的新知識,甚至有些知識對教師和學生來講是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像:新型無機非金屬材料,合成氨前景展望等。設定了較多的討論和生活觀察題目,從中折射出新的知識、學習觀和教學觀。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切實承擔起引導、啟發、點拔、評價的責任,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興趣和創新意識,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樹立良好的學習觀。

  新課程必修共有兩個模組,選修有六個模組。必修的內容比較少,學生的心裡負擔較輕,對培養孩子的興趣有好處。除此之外,必修課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學完必修課以後對化學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在這基礎上學生就可以進行選擇。選修有六個模組,內容非常豐富,為學生進一步深入學習化學打下基礎,很有好處。

  二、學生學習方式將多樣化

  問題討論:在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思考、解疑

  資訊加工:從多種媒體和場所獲取知識並整合

  方案設計:針對不同任務設計有效的學習策略

  合作學習:在小組活動中共同配合,互相交流

  學習方式的多樣化:由排排坐改為團團坐

  實驗探究:體驗探究過程,揭示化學變化的規律

  調查諮詢:理解化學與生活、環境和科技的關係

  反思評價:反思、調整學習過程,評價學習成果

  三、新課程應倡導主動學習

  主動學習具有自主學習的特徵。自主學習是元認知監控下的學習。學習者依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學習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取得有成效的學習結果,得到成功感和滿足感。

  ⑴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獨立性(被動接受式學習學生的學習是帶有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

  ⑵讓學生帶著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動機積極主動地參與(認知參與、情感參與、行為參與)學習,透過學習活動不斷提高元認知能力,尋找適合與自己的學習策略和方法,以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⑶教學設計要關注並支援學生的自主學習: 注重教學情景設計、給學生自主學習以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有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學習指導要重視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培養與提高;使學生要學、能學、會學、主動地學。

  四、教師在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必須不斷充實自我

  (1)重新認識教師的角色地位

  新課程改革後教師不再是教書的匠人,而應肩負起了解人。培養人的工作。

  教師不是學生的主宰,學生也不再教師的工作成績與效果的表徵。新課程下教師只是學生學習階段的激勵人。引導者,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援。幫助。輔導,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特長。潛能,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指導。

  教師不是教教科書,而是用教科書教:在課堂上教師不單純是知識的講解。傳授者,是學習活動的設計。組織。指導。調整者。

  教師的教學工作:瞭解學生的學習需要。發展方向和可能性,予以指導。幫助:創設學習情景,提供學習工具;組織學習活動。參與學習過程;傾聽學生髮言。發問;觀察學生的學習活動,給予幫助和指導。

  師生要共同創造美好的有生命力。創造力的教學生活

  (2)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透過新課程的學習,我覺得作為教師必須自覺進行教學反思,發揚繼承優秀的教學傳統,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思想,努力實踐。探索,提高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結合新課程的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化學專業知識。對STS的認識水平擴大知識面。提高資訊獲取。加工和傳播水平。

  (3) 爭做學生滿意的化學老師:挑戰與機遇並存

  A、樹立新的課程意識,樹立新的教育理念。

  B、轉變教學觀念,實施新的教學方式。

  C、運用全新評價理念,全面公正地評價學生。

  D、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

  E、不斷充電,更新知識,提高駕馭新課程的能力。人人爭做學生滿意的化學老師。

  總的來說:新課改可以說是對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的一次變革,是教育的一次革命,一年來,在實施新教材的實踐過程中,我們努力在課堂上透過多種形式完成師生角色轉變的同時,也大膽地讓學生參加到對新教材的評價中來,參加到對老師教法、改革的評價中來,儘管他們的評價有時還顯得很幼稚,但在學生參與的過程中,不僅還可以提高他們的欣賞、審美能力,而且使其思維能力得到昇華。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7

  當今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科技等的發展變革給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因此中國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教育部對普通高中《政治課課程計劃》及《政治學科教學大綱》進行修訂的基礎上,又按照新課標的理念和要求對高中政治課內容都作了區域性調整。課堂教學是政治課教學的基本形式,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完成政治課的教學任務,要從實際出發,教好每一節政治課。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的。

  一、以趣引思,使科學性寓於趣味性之中

  新的課程理念強調要使學生在快樂中成長,重視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如何在高中政治課課堂教學中貫徹這一理念呢?我想首先就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是產生注意力的基礎,是求知的動力。由於種種原因,一些學生對政治課不感興趣,不願聽,不願學,但又迫於高考壓力不得不學。要上好政治課首先要扭轉學生中的這種思想和情緒,使學生感到政治課有趣,有理,有用,使他們快樂的學習政治課,並且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提高。高中政治課的科學性比較強,因此我在講課的過程中非常注意以教材為主,把科學性和趣味性統一起來。當然科學性和趣味性主次要分清,科學性是基礎,要把趣味性寓於科學性之中。

  在備課選材和講課語言的運用上注意恰當使用成語典故,漫畫,比喻等,可變抽象的理論觀點為形象生動,變深奧的道理為淺顯易懂,變枯燥無味的課堂教學為活潑有趣。

  二、採用靈活的教學策略,倡導研究性學習方式

  《高中政治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重視在教學活動中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把教師主導的“目標—策略—評價”過程與學生經歷的“活動—體驗—表現”過程結合起來,在明確基本標準的前提下,結合相關內容,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在新課標指導下,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直觀、比較生動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親自去體驗去嘗試,而且努力創設問題情境,製造矛盾,使學生有思維碰撞。學生在經歷觀察、操作、討論、質疑,並富有個性發表見解的過程,不僅學會了知識,而且培養了求真務實的態度和創新精神。新課程理念還強調學生既是評價的物件,也是評價的主體,應重視學生參與評價。在日常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撰寫政治小論文,然後在班裡交流,學生經過打分、得分、答辯、同學間互提問題再打分等環節,培養了自我評價意識和評價能力。

  三、鼓勵質疑,巧設思維情境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釋疑解疑,有所進取。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愛因斯坦曾精闢的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科學上的實驗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都需要有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誌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在課堂教學中設定疑問,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創設積極思考的教學氛圍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要求。高中政治課新教材對概念既有理論的闡釋,又有事例的說明,似是無疑可循,貌若“一池死水,風平浪靜”。此時教師應投石激浪,巧設疑問,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當他們苦於“山窮水盡疑無路”,教師適當點撥,因勢利導,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在講“價值”概念時,我設疑如下:“既然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人類勞動,那麼,價值也就是勞動本身,對嗎?”問題一提出,如投石擊水,意見分呈,或說正確,或說錯誤。我提問持肯定態度的同學:“既然價值就是勞動本身,那麼農民自產自食的糧食有價值,是商品,對嗎?”這又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波濤。多數學生作了否定的回答,我便順理成章的歸納指出:“農民自產自食的糧食雖然耗費了人的勞動,但它沒有用於交換,因而不是商品,沒有價值。”接著,我又提出:“有些商品不是勞動產品也可以出賣,也有價格,這是否與勞動價值論相矛盾?為什麼?”這又引起學生們的熱烈爭論,大有“一石激起千層浪”之勢。這樣,使學生在“無疑——釋疑——無疑”的過程中掌握了“價值”的概念。透過不斷的設疑,讓學生是始終處於積極思考的狀態,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有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8

  高中地理新教材與以往老教材相比,教學內容、結構、教學方法等都有很大的變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以下特點。

  一、新教材的特點:

  教材設計生動,圖文並茂;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絡強;增加了地理學科發展的新內容;增加了地理研究性課題;同時,新教材對部分知識內容作了調整,把一些較深、較複雜的內容以及與其他學科有重複的知識刪除了。

  二、教師角色的轉換:

  1、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習的促進者。

  傳統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教師是唯一的知識擁有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上課老師講學生聽,甚至是老師講答案,學生背答案。新教材下的地理教學並不僅僅是讓學生記住多少地理知識,重要的是透過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學會認識地理的方法和正確的地理思維。所以,在教學中,一是要重視“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讓學生弄清事物發展的來龍去脈。二是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如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和課堂氛圍,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等,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合作、體驗和創造完成各種教學活動,獲得自己所需的知識。

  2、由課程的傳遞者變為課程以及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者。

  過去,教師的任務是教學。教材、教參、教案成為教學的主導,教師作為傳遞者,受制於它。現在,老師要樹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意識。教材只是呈現一定的內容和資訊以供師生開展教學活動的材料,並不完全等同於學習內容,教師應積極主動地選擇和增添教學資源。

  3、由教書匠變為教學活動的研究者。

  在傳統的教師生涯中,許多教師只顧埋頭教書,是名符其實的教書匠。新教材的使用,教學中的問題多、變得複雜,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姿態進行自我反思,對問題進行探討和總結,逐漸形成規律性的認識,形成教育教學的策略。教師的研究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一種研究方式。

  三、地理教學中注重教育教學方法創新:

  1、注重方式方法靈活多樣。

  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地理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本著“關注學生髮展,實現教學目標”的原則,積極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也包括傳統的教學方法講授法等)。需要注意的是,新課程並不是完全拋棄講授法,這種方法在課堂教學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精彩的描述,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有效提高學習期待值;教師縝密的分析論證,有助於學生嚴密思維的形成,準確把握學習要點;教師詼諧幽默的語言,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在教學時應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實際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如問題討論、情境設計、實地考察、實驗模擬、網路學習都可以運用,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

  教學應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法改革與學法發展相結合,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相結合,課堂教學與因材施教相結合,傳統的教育手段與現代化教育手段相結合,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相結合。研究學科之間的關係、章節之間的關係,嘗試“愉快教育”的新方法,探索既減負又高效的新路子。課外可以讓學生研究,調查,甚至考察,課堂上可以討論、辯論,學生之間可以單獨研究,可以集體協作。

  2、瞭解學生的地理學情。

  地理現實就是每個學生所接觸的客觀世界中的地理規律以及有關這些規律的地理知識結構。如:地理課講些什麼內容,地理教科書的結構,怎樣學好地理這門課程等。教師可以因勢利導告訴學生,地理這門學科研究的問題既有全球性的、全國性的,也有區域性的,但都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以增加學生學習地理的激情。對於某一主題學生目前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知道多少,急需瞭解什麼,學生目前可以透過哪些渠道可以瞭解,教師能做些什麼、怎麼做等等,教師在授課前要清楚,從教學程式上講應該叫教學需要分析,從學生學習角度講可以叫學情吧。

  3、建構學生提供良好的地理體系。

  所謂地理知識結構,是指基本統一的地理觀點,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地理事物。教師在地理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了解地理的基本觀點、基本概念、基本地理事物間是怎樣相互關聯的。如透過解決實際問題揭示地與理的概念是不斷髮展的觀點,透過知識內容小結掌握知識、瞭解其整體性和系統性,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總結所學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並透過教學較為完整地向學生展示知識間區域性與整體、縱向與橫向、正向與逆向的網路結構。

  4、合作探究,積極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新課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而小組活動有利於學生的自我發展意識、協作能力、自學能力的培養和增強。在開展小組活動時可採取了“分工―合作―交流―展示”四大步驟,全班根據學習需要分成若干組,小組內成員分工協作承擔不同的任務,組員分頭蒐集資料,在小組內合作交流形成本小組的觀點並製成表格、文件、小報、幻燈片等形式,然後在課堂上展示小組成果。

  5、構建基於資訊科技的地理教學新課堂。

  現代多媒體及資訊科技不僅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資源,而且在支援學生進行研討―探究學習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援,恰當使用資訊科技所達到的效果是傳統課堂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基於資訊科技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在課堂教學中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思維深度,為學生開展高水平的認知活動提供有效的幫助。而且,資訊科技對地理教學的最深刻影響就是,它提高了學生蒐集、分析地理資訊的意識和能力。因此,新課程強調資訊科技在地理學習中的應用,並依據學校的條件來構建基於現代資訊科技的地理新課堂。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對學生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已經成為當代地理教育的重要理念。基於此,新課程注重將高中地理課程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結合,在過程與目標上要求學生嘗試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方案,與他人合作,開展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要求學生透過在生活中學習來幫助他們養成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

  我們已經意識到,傳統的地理教學由於過多地強調了學科的邏輯體系而忽略了學生的真實體驗。所以,新課程要求教師構建開放式的地理課堂。將教學內容與學生身邊的地理知識、學生的身心特點及認知水平結合起來。

  四、壓力和困惑:

  地理新教材提供了許多新的教學方式,教師要有創意地教學,也對教師的創新精神提出了挑戰,給教師再創造留下足夠的空間。有時為了上好一節課,往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備課、上網、找資料;現在的課堂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但部分學生的基礎差,往往影響課堂的效果。此外,開展小組辨論、討論時,課堂紀律易於控制;野外觀察還要考慮學生的安全問題而難於開展等。

  作為新教師的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新課程的推進是一個漸進探索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去總結與學習,但只要我們勇於實踐、勤於探索,不斷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就一定能實現教育的跨越發展與學生的全面發展。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9

  為了貫徹教育部“文理不分科”的原則,高中課標20xx年版在內容和結構上做了一些調整,使其能綜合高中文科數學與理科數學在內容上的差異,並將難度定位在原文科數學與理科數學之間。高中課標20xx年版提出了六個數學學科核心素養: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和資料分析。過去的課程結構,重點關注內容的多少和難度,重視內容標準。本次課標修訂做出了突破性調整和補充,專門設定了基於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把學習內容、教學、學習、考試、評價融為一體,重視教育質量,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

  《課程標準(20xx年版)》中明確指出:“數學核心素養是具有數學基本特徵的思維品質、關鍵能力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表現,是在數學學習與應用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與發展起來的,數學核心素養包括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和資料分析。”從《課程標準(20xx年版)》中關於數學核心素養的闡述,可以概括為四個方面:

  1、數學核心素養與數學基本特徵是相輔相成的。抽象性、嚴謹性與廣泛應用性是數學的基本特徵,與數學核心素養對比發現,數學抽象與直觀想象表現為抽象性,邏輯推理與數學運算表現為嚴謹性,數學建模與數學分析表現為應用性。

  2、數學核心素養既有外在也有內涵,學生的綜合能力是其外在,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是其內涵,這決定了數學核心素養不是具體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數學能力。數學核心素養基於數學知識技能,又高於數學知識技能,凌駕於數學思想與數學方法兩者之上。

  3、在高中數學課程中,數學核心素養能夠通過後天培養獲得,我們可以在學習數學與應用數學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數學核心素養也與特定情境相關,例如現實情境、數學情境或科學情境,讓數學問題都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同時,外在行為也可以表現具有可測性的數學核心素養,透過學生的外在行為表現,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程度進行評估。

  4、六個數學核心素養之間並不是分裂無關的,而是相互貫通的,例如,直觀想象與資料分析離不開數學模型,運算能力也是一種邏輯推理。因此,數學核心素養的六個方面彼此呼應,讓學生數學思維品質和關鍵能力得到提高。

  數學核心素養體系提出以後,“立德樹人”成為我國教育的根本任務,擺脫傳統的以教材、教師、課堂為中心已經成為高中數學課程的主要任務。《課程標準(20xx年版)》中提出數學課程目標:“透過高中數學課程的學習,學生能獲得進一步學習以及未來發展所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提高從數學角度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以往的數學課程相比,“四基”不再將“雙基”作為僅有的工具和技能進行教學,更加關注數學思想與學生基本活動經驗。要以數學知識和教師為主導,培養有能力、有發展的學生,促進學生掌握永久性知識技能。人本主義的課程取向,更加關注學生的經驗、興趣和需求,重視促進學生的自信心,強調學生的全方位發展,尤其是自我能力的形成。從價值取向來看,高中數學課程目標不是以學術理性為傾向,也不是單純拋棄數學內容,忽略數學知識,以人本主義為傾向,而是理性與人本相互融合的價值取向,其目的在於將數學的學術形態轉變為學習者能夠接受的教育形態。高中數學課程應該重視數學中最本質的內容,以學生髮展為本位,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最終讓學生具備受益終生的數學知識、數學能力、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

  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已經完成,但是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更關心的是能不能更好地貫徹落實。透過研讀新課標我們可以發現,在新課標中,對於學生的成長提及的最多,對於學生的發展關注的最多。作為高中數學教師,我們明白新課標的主題指向的是學生的學,但是,能夠實現學生髮展的教學實踐中,教師的教才是主導。讓學生擁有素養與能力,教師首先要是“高師”。數學理性思維的培養並非一勞永逸,是一個長期的、複雜的、系統的心理學習過程,這不是“教”出來的,而是“悟”出來的,是在昇華教材數學知識背後的材料及開展學習活動過程中建立與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們不能利用“傳授—接受”的教學方式,停留在訓練層面,而是要創設“探究式”的教學情境,採用“問題鏈”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經歷“質疑—探疑—答疑—釋疑”的學習過程,這樣可以使學生身臨數學“場域”,藉助參與式學習活動,透過反思性教學將數學理性思維潛移默化地轉為學生內在思維品質,讓學生經歷可思維、善思維、樂思維的過程,從而領會和感悟形成理智的、穩定的、可遷移的思維模式。

  總之,在新課標背景下,為了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高中數學的革新依然成為必然的選擇,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們,更應與時俱進,不斷更新自我,完善知識體系,積極拓展思維,滿足現階段的教育需求。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10

  新的一輪以課程與教材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展開,這給中學語文教學帶來了生機,當然也帶來了挑戰。

  作為一個語文教研員,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學目標更明確了。就語文學科而言,原來的《語文教學大綱》在教學目標上,曾出現過兩種不良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思想性;二是過分強調文學性。滔滔不絕一堂課,到頭來,學生在語文能力的培養上收效甚微。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要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一是主張實現教學上的主體性,一是強調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在“21世紀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研討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也談到:“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注重學生的經驗與學習興趣,改變課程實施中過分依賴教材、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那麼,在實施新課程標準時,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應注意些什麼呢?

  我認為首先就是要由單純傳授知識向目標整合轉變,弘揚人文精神。目標的整合具體體現在:語文教學內容上的整體觀,要堅持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智力開發的整體教育;語文教學方法上的整體觀,要堅持讀寫聽說的綜合訓練,處理好教與學、講與練、學與用的辯證關係;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整體觀,要堅持學用結合,知行統一,實現知識能力的不斷遷移。

  必須注意的第二點就是要由研究教法向研究學法轉變,喚醒主體意識。現代教學論認為學力大致可以由三個同心圓所組成:最外一層,是知識,對於語文學科而言,包含著字詞句篇、語言篇章等基礎知識和相關知識;第二層,是讀寫聽說的基本能力和智力;最裡面的核心層,包含著學習動機、興趣、習慣和方法,也就是“知學、樂學、善學”。這是現代語文教學理論重心的轉移,是喚醒學生主體學習意識的重要標誌。

  而且,學法指導不應只看作是簡單的傳授方法,而應突出學生學習活動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只有驅動學生自己去主動介入,歷經注意、思考、生疑、解疑、創造等心理體驗,才能使之理解和把握語文學習的規律,養成習慣,形成學力。其次,課堂設計要變“教”為“導”,形成教與學的互動推進。教師應充分了解“學情”,營造使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情境,有針對性地進行學法訓練,提高學法指導的自覺性;適時引導學生自悟學法,有意識地強化活用,加強能力遷移。

  另一點體會是,新課程標準仍然非常注重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新課程標準對語文基礎知識不但有具體的要求,還有量化標準。基礎知識的學習應該充分結合社會實際和學生實際。如錯別字改正和病句的訂正,可以從廣告、招牌、標語、報刊文章中選取新鮮活潑的材料進行命題,使學生透過考試真正體會到語文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

  這就提醒我們必須繼續由封閉向開放轉變,堅持生活化、社會化、資訊化的大語文教育觀。語文課本的選文是一部小百科全書,無所不有,無所不包,要把教材作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範例,堅持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的教學方式;同時以課堂教學為主,開闢第二課堂,挖掘隱性課程,融通學校、社會、家庭多種語文教育渠道,形成立體式、網路化的語文教育環境。語文教師應像導演、像領航員,課外閱讀、社會調查、書法訓練、日記撰寫、詩歌背誦等等都可成為教學內容。就課堂而言,“天地閱覽室,萬物皆書卷”,而教學手段更應該是“語言+普通教具+現代媒體”。

  課程標準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突出板塊就是課程的評價。長期以來,語文課程的評價主要側重在考查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程度,而評價的方式又大都採用試卷考核的方法,這種以“分”為本的評價嚴重地扭曲了語文教學的價值取向,使語文教學蒙上了強烈的功利色彩。其實,語文學科有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可以說它最能影響一個人的精神世界。新的課程標準在“評價建議”部分,就對語文課程的評價提出了新的實施原則、方法和策略,併為實施留下了一定的創造空間。

  我覺得把握新的課程評價標準,有一點最應值得重視,那就是:語文課程評價一定要立足於現代社會要求學生所具備的語文素養上。也就是說,我們的評價要讓社會認可。當我們的學生踏入社會,社會上的人說“這個人的語文素養不錯”時,我們的評價才沒有出問題。現代社會需要怎樣的語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依然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除了這兩點,現代社會要求一個公民要有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和運用現代技術搜尋、處理資訊的能力。基於這些思考,就可以發現目前的評價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口語交際的水平,也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的書寫能力,更沒有很好地去評價學生開展語文活動的實踐能力。既然現代社會需要這些能力,我們就應該做好這方面的評價工作。

  總之,一切的革新,必須在實踐中提高,在探索中前進,希望中學語文教學在新課程改革的大道上一路走好。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11

  新課程培訓即將結束,我認真的聽了各位專家對新教材的解讀和分析,並結合平時的教學實際,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一、教師的觀念應發生改變高中化學新教材學科難度明顯下降

  知識面和新科技的介紹有大幅度的增加,課時大幅下降、與此同時新大綱所賦予化學教學的任務明確指出:化學教學的第一任務,就是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方針,提高學生的素質,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公民、為此承擔化學新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者教師的教學觀念必須轉變。要從注重具體的化學學科知識點的嚴謹性、深刻性轉變為進行化學教育的大教育。化學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認識多姿多彩、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化學,並能形成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不能只注重化學學科本身的知識結構,而要幫助學生理解化學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使學生可以從化學的視角去認識科學、技術、社會和生活中的有關問題,瞭解化學制品對人類的貢獻,學會運用化學知識和方法治理汙染、合理開發和利用化學資源,使化學教學更清醒,充分體現化學教育的功能。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一個個具體的化學知識點,而更是可以與具體化學背景聯絡的實際問題或思考方法。

  二、教材的內容和功能發生了改變高中化學新課程與現行和原有課程相比

  在課程理念、課程結構、課程內容、課堂教學、課程和教學管理、考試評價等各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必須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新課程,要不斷的更新自己教育觀念和知識體系,及時補充新知識,並對原有知識進行整合,更需要調整自己原有教學思路和方法,是自己的教學節奏適應新的教育形式。新課程在教材的取材和功能發生了巨大變化,知識體系也隨之發生了改變。新教材採取模組式教學,分選修和必修兩類,採取學分制,因此新課程表現出模組化、多元化和層次性。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重視知識的獲得過程和方法,要求教師在教學時以三條內容線索來支撐三維教學目標的實現和落實,體現知識的基礎性、時代性、多樣性和選擇性,要從生活走向化學,再從化學回歸社會,以高視點、大視野、多角度、多層次地傳授知識和方法,將化學溶解於實際生產生活中。

  三、教學方式的不斷改變。

  根據化學學科的特點和不同知識內容的特點,化學課的課堂教學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採取靈活多樣的形式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教學可以採取的教學方法很多,如:探究討論式教學法、啟發討論式教學法、程式教學法、單元結構教學法、發現法、自學輔導法、實驗探究法等多種形式並舉。可以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感到學而不厭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同時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應該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一定要根據教學實際,做到形式為內容服務,形式和內容統一,並且要強化化學作為教學主體的能動作用,結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使教學形式多樣內容新穎,達到學生喜聞樂見的效果。

  四、學生的評價方式發生改變高中化學課程實行學分管理

  學生要達到高中化學課程學習的畢業要求,必須完成必修課程模組化學1、化學2和一個選修課程模組,即至少要修滿6學分的化學課程。對化學有興趣的學生,可以再選學若干個化學選修課程模組。鼓勵學生尤其是對化學感興趣的學生在修滿6個學分後,選學更多的課程模組,以拓寬知識面,提高化學素養。有理工類專業發展傾向的學生,可修至8個學分;有志於向化學及其相關專業方向發展的學生,可修至12個學分。這樣的評價方式使學生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此次新課程培訓給我感觸很大,對新課程的理解又更深一步。在聽取報告的同時,我也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結合理論,重新思考,也得到了很多啟發。相信在今後的教學當中,對新教材的理念有更好的體現。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12

  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廣大一線教師進行培訓是必須的和必要的,經過培訓,聆聽了專家和有經驗教師們的心得,使我感受很深,對課改中高中歷史專題式教學的特點有了更深入的瞭解。作為一名新課程改革時代的教師,也使我充分認識到一些以往沒有認識到的東西,感觸頗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體會:

  一、教育理論、課改理念的培養

  歷史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人文學科,它要求歷史教師具有豐富的歷史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因此教師的'素質狀況決定教學的效果,教師應在完善自身學科知識的同時,必須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論,努力提高專業化水平。

  首先,在專業情感方面,教師要把“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變為實際的行動,要善於在教學實踐中形成新的教育觀念,建立起專業自信,堅定自己適應新課程的信心。

  其次,教師不僅要不斷地更新學科知識,還要不斷拓寬自己的基礎知識,特別是在教育理論知識方面要有更深入的研究。從而使教師能夠真正從一位“教書匠”轉變為一名“研究者”。

  再次,教師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能力,新情況、新問題在新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會不斷湧現,教育應明確自身的責任和使命,主動地研究這些新情況、新問題,不斷變革自身的教育教學觀念和行為方式,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

  二、教師、學生角色的轉變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人們對教師在新課程發展中的地位和角色等問題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體現在:“教師要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學生也不再只是變動的受教育者,而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自主者,教師的教學過程也就是引導學生質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會學習,掌握學生方法。“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變成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的過程;變成教師針對學生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學習方式的過程”。從而為學生學習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良好環境。

  三、教學方法、學習方法的更新

  傳統的教師把自己置於課堂的中心,以知識權威者的身份說教,而新課程把教學過程視為師生交往的過程,同時,新課程倡導的是一種不確定的、動態的課程。在這樣的課堂情境中,教學的目標、內容、方法以及評價都處於不斷的變化之中,這都有賴於教師結合具體的活動情境,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從而也對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行為、教學語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努力把自己變為一個教學的反思者和研究者,透過課堂教學,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現自身發展的新途徑。

  對於學生而言,以學生“自主”、“探究”為特徵的新型學習方法逐漸進入課堂,新課程改革下高中歷史主要有三種新型的學習方法,一是材料學習法,學生透過材料的分析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探究歷史奧秘的一種途徑,透過這樣的學習活動活動,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歷史學家實事求是地求證歷史的方法;能夠形成有深度的歷史認識。二是觀察學習法,它是“指學生能主動地運用自己的觀察力從各種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歷史資訊的學習方法”,“運用觀察學習法的主要內容是對歷史實物、歷史圖畫、歷史環境等的觀察”。觀察學習法的合理運用,可以幫助學生達到深刻理解和認識歷史的目的。三是實踐學習法,是指“透過社會調查、參觀訪問、情境模仿和解釋現實問題是等途徑來學習歷史的方法。”高中歷史課標解讀對這種學習法的開展有明確的指示,我們可以以此作為指南,指導學生開展相關的活動。

  四、教育資源、課程資源的整合

  歷史課程資源是指有利於歷史課程目標實現的各種因素的總和。這其中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內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傳統的教科書、圖書資料,也包括現代網路、科技成果。認識並開發這些資源,能夠更有效地促進歷史教學水平的提高。

  第一,歷史教材是歷史課程資源的核心,是進行歷史課程教學的基礎,合理利用與開發歷史教材,必須吃透教材。教師應對教材結構,課文內容有一個總體認識;對照課標,找出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瞭解教學目標中知識、能力、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要求;對教材中輔助材料如課前的引文、歷史圖片、問題設計、課後練習等進行深入研究,揣摩編者這樣設計的意圖;分析課與課、專題與專題之間的關係,分析專題在模組中的地位與作用。

  第二,教師也是重要的教學人力資源,教師不僅是教學資源的利用者,還是重要的歷史教學資源之一。如果歷史教師能在學生面前展示一種通曉古今中外,博識天文地理的人格魅力,可以使教師“在自身以外的教學資源十分缺乏的情況下,實現教學資源價值超水平的發揮”。

  第三,學生是課程的主體之一,對教育教學具有能動作用,由於學生對教育具有能動作用,因此有效的學習本身就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為學生提供機會,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動作用,使其在朝目標邁進過程中實現自我教育自我調節。

  第四,課程資源具有多樣性。網際網路、歷史音像資料、圖書館、歷史遺存、博物館等都是對實現歷史課程目標有利的課程資源,依據課標要求,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利用和開發歷史課程資源。

  透過培訓,讓我受益匪淺。作為教師既要終身學習,更新觀念,腳踏實地,充分利用自己的長處來完善自己,更要不斷地從新課程標準、歷史學科特點、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課改先驅的課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營養,用自己的獨特去演繹精彩,使自己的課堂永遠讓學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特別感覺。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13

  人去年暑假參加了省新課程骨幹培訓,而這次網路培訓,又聆聽了幾位專家的講座,感觸頗多,為我今後的教學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透過這次學習,收穫很大,下面談談切身體會。

  一、對於地理課程標準應本著以下基本理念:

  第一條基本理念是“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時代性和基礎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提供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知識,增強學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生存能力。關注人口、資源、環境和區域發展等問題,以利於學生正確認識人地關係,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珍愛地球,善待環境”。

  第二條基本理念是“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建立富有多樣性、選擇性的高中地理課程,滿足學生探索自然奧秘、認識社會生活環境、掌握現代地理科學技術方法等不同學習需要”。以上兩條理念是根據高中地理課程的性質和功能定位的要求衍生而來的,概括起來就是一句話,“高中地理課程謀求基礎性、時代性、選擇性的和諧統一”,它也是高中地理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從兼顧社會、學科和學生這三個方面的因素出發,謀求基礎性、時代性、選擇性的互相統一和滲透整合,併力圖將這一課程的基本理念貫穿於整個高中地理課程的框架設計、目標制訂、內容選擇、標準擬定、活動安排以及課堂教學方案設計和教學評價體系構建之中,是高中地理課程最核心的理念。而這一核心理念的重心又落在了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上。

  《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指出:“幾乎所有學科──經濟學、政治學、法律、技術或其他學科,都受到國際性和環境方面的影響。因此學習這些學科的學生必須具備地理素養。”地理素養是一個人由訓練和實踐而獲得的地理知識與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識、地理情感等方面的有機綜合體與反映。地理素養既內化為隱性的素質,又外顯為具體的行為。高中地理課程標準中提到的“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其內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地理知識與技能──便於學生溝通橫向學科領域,促進相鄰學科的學習,是學生正在構建的現代科學文化基礎知識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們為學生深入學習地理和其他學科奠定了基礎;同時,這些知識技能不僅關係到學生平時的衣食住行和休閒娛樂而且關係到日後從事社會建設的能力和效率。地理能力──包括地理學習能力、地理實踐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學習能力是學生不斷獲得地理知識與技能的“鑰匙”,並且只有當學生真正學會學習地理了,他們才會把地理學習看作是一種精神享受與終身發展的需要。地理實踐能力、生存能力的培養,則是初中階段“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等理念的延續。

  地理意識──包括空間意識、環境意識、全球意識等。地理意識是在地理認知達到一定境界後的'自然感悟與意念流露。判斷空間方位,確定事物之間的空間聯絡及結構,是一個現代人必備的基本能力,是人的最基本的素質組成之一。環境意識和全球意識則是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核心理念。地理情感──是地理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持地理思維活動、影響地理判斷能力、支配地理活動的精神支柱,它表現在學習興趣、文化情操、審美情趣等方面。

  因此,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設計具有基礎性、時代性、選擇性和諧統一的高中地理課程是這次地理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其中,“宇宙與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災害與防治”、“旅遊地理”、“城鄉規劃”、“環境保護’”、“地理資訊科技應用”等7門選修模組的開設以及採用學分制的管理形式,可以說是高中地理課程改革邁出的重要的一步。

  二、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探究,注重過程與結果評價的結合。

  高中地理課程的第三條基本理念是“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重視學生的探究活動,不僅是地理課程而且是這次新一輪課程總體改革的重要理念。在各種學習方式中,尤其要注重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可以包括三個階段:

  第一、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第二、實踐體驗階段;

  第三、表達和交流階段。

  以往的地理課程,無論是教學大綱、教科書還是教學過程往往都是以“教”為核心或者說相對忽視學生的“學”。教學大綱是“教”的綱目,教科書是“教”的素材,教學過程是“教”的方法,課堂教學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教學理念不利於知識技能的形成,不利於創造思維的培養,不利於良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樹立,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素質教育格格不入。因此,此次新課程改革大力提倡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當然,新課程也並不排斥接受性學習,而是倡導多種學習方式合理結合。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14

  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地理課堂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學生學習地理課的方式、態度、情感與興趣等方面也有了較大的起色。但在地理課堂教學中,還是不可避免地走入一些教學的誤區,給新課改帶來了一些不利的影響,透過遠端培訓,聽講座,看案例,解讀課標,以及專家講談,頗有收穫,釐清了許多認識,對教學、教師成長非常有益。

  一、課堂教學注重探究,引領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有地理社會調查、地理科學實驗和地理文獻研究等。探究活動設計以解決一個比較複雜的操作問題為主要目的,如繪製一張模擬地鐵線路規劃圖、模擬規劃一個居住小區的`商業網點等,以此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學習。地理問題的探索學習,有利於創設人際溝通與合作的教育環境,使學生學會交流和分享研究的資訊、創意及成果,發展樂於合作的團隊精神。

  二、課堂教學,注重角色的變化。

  傳統的教學中,老師是權威,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傳遞者,在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中,老師不再是權威、知識的壟斷者,而是一個和學生平起平坐,同樣充滿了好奇心和創造心的學習者,同時也是學生最好的朋友、合作者。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以一個學習者的身份向大家講述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心得體會,在講的內容上,注重的是學習的過程和獲得知識的過程。

  三、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把學生看作學習的主人,把學生放在主體的地位,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實施“在活動、實踐基礎上透過交往促進學生髮展”作為課程實施的基本思路,從而使課程實施體現出“參與、合作、體驗、探究”為特徵的發展性特點。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願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創設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結合學生實際進行教學,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以此實現學生學習方式上的轉變,提高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總之,透過本次培訓,接受課改新理念,感受課改新思維,落實在教學實踐中,一定會結出豐碩的成果。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15

  為期一週的歷史新課程遠端培訓就要結束了,回顧這段學習的日子,讓我收穫了許多。在培訓學習專家和其他老師理念的過程中,也引導著自己不斷思考歷史教學的方方面面。在此,簡單概述本次學習的體會。

  首先,作為新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這是課改的前提和基礎。如果沒有正確、先進的教育理念,就不會有自覺而有效的實踐。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是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地聽。而新課改是要改變以教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育除了要教知識與技能,還要注重教學的過程與方法的選擇,並且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教育、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想我們老師應該做到:學生才是課堂活動的主體,教學過程中應該由重教師“教”轉向重學生“學”,這樣才能真正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其次,要認真鑽研課標,重新審視教材,研究教材教法。以往的歷史課教學是以教學大綱為基礎,只有全國統一的一本歷史教材,教師上課只需要一本書而已。而新課改中,我們實行的是一標多材,共有四個版本的教材,且每種教材的內容會有些許的不同,而高考卻是依據課標而非教材。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牢牢樹立一個觀點:歷史的新課標的要求和理念是講授增減的唯一依據。在備課中,應深入研究課標內涵,把握課標的各項具體要求,針對課標的不同要求制定課堂教學實施過程。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我決定每節課之前,將課標內容首先在黑板上標出,讓學生第一時間去把握課標,從而有的放矢,不做無用功。從備課到教學的實施過程中應時時處處將課標理念貫徹進來,指導自己的教學。

  第三,要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方法。注重學生活躍的思維方式的培養。新課標應時下,學生的思維活躍和批判精神應作為新課改下的首要問題來探索。老師應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讓學生大膽地陳述自己對事件的看法,並應該敢於質疑老師的教學。老師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的傳授者,而應是一個平等的對話者的姿態與學生共同學習和探討,培養學生的民主氣氛。所以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我將努力做到:上課先由學生閱讀,各個小組之間可以就課文內容互相提問,由學生自己得出結論;對於有爭論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自己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觀點供學生參考;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針對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問題,積極動手查詢資料,製作資料冊或小報,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總之,教師的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始終擺正自己的位置,將學生置於整個課堂教學過程的主體之中。

  不過,在這次的遠端培訓中,我和其他一些教師一樣有著不少的疑惑,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就是新課改對教師提出了難度頗大的挑戰。常言道: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要改變已經根深蒂固的原有的教學觀念,決非一朝一夕能夠做到的,這個過程必定是要經歷一個較長的磨合期。同時,新課改一切都是新的,缺乏足夠實施案例,因此需要教師發揮能動性,不斷的探索與提高。

  第二、新課改對學生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課外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學生在以往的學習中已經養成了被動接受、不會積極動腦的習慣,要改變他們的惰性,也是一個艱鉅的任務,同時,對於學生基礎好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課堂上可以按照教師的要求動起來,但對於我們普通高中的學生,提出問題往往是一問三不知,怎麼開展課堂教學,發揮學生的能動性?

  其三、新課改過程中,新課標相應的配套體系還不完善,評價制度無法統一。對於一線的教師怎麼教沒有明確的指導要求,這都是目前我們所面臨的問題。

  針對上述問題,我作為一名參加工作不久的普通的中學歷史教師只是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而已。真正要解決,那還需要廣大歷史教師的共同努力,在新課程改革的指引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掌握學生的認知心理,揚長避短,力圖使學生通過歷史教學,逐漸掌握開啟歷史之門的金鑰匙,成為能夠認識歷史的真正主人。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同樣就選擇了付出奉獻,更要終身學習,更新觀念,腳踏實地,充分利用自己的長處來完善自己,我們更要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反思,不斷的進步,更要不斷地從新課程標準、歷史學科特點、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課改先驅的課堂案例和反思中汲取營養,我們也許無權選擇自己的工作環境,但我們可以自己選擇我們的工作方式,用自己的獨特去演繹精彩,使自己的課堂永遠讓學生有一種耳目一新的特別感覺。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16

  透過緊張有序的學習,交流、研討、評論等對這次課程培訓有了全新的認識,對之前的一些疑惑和迷茫有了深刻的答案。同時也"被迫"對自己的心態和角色進行了調整——原先想既然是遠端培訓,也不會很緊張,可是從培訓的第一天起,就體會到了放鬆一下的想法都讓這每天的聽、想、寫等無形的壓力趕的無影無蹤。培訓真的是既太緊張太辛苦!

  在聽了各位專家的講座和影片學習中:不但豐富了我的理論知識,讓我對新課程改革後的高中化學教學工作有了更深一層的領悟,真是"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可以說,在研修學習的這些日子。每一天對於我來說都有觸動,無論從形式還是從內容上都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也有一些感悟。

  經過這一個階段的高中化學新課程培訓,使我受益匪淺,感受很多。

  總的說來透過緊張而又認真的學習所獲得的感想與心得體會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課改必須更新教師觀念

  課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師觀念的提升。教師作為課改的執行者,決定著這場教育變革的成敗。因此廣大教師參與各級培訓,最佳化校本教研,自覺發展專業素養和教學藝術,力求以課程改革的新理念規範最佳化教學行為;另一方面科學認識和處理推進課程改革以及實際教學時的矛盾,處理新舊教學方法和教學觀念的矛盾。

  隨著新課程的推行,教師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新課改讓教師從知識的"權威"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每位老師心理都承受著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可以實現自身發展,而教師的發展又將構成新課程實施的條件。我們的課改不是細枝末節的小變化,而是教育體制和教育觀念的根本性變革。

  2、經過專家的講解,使我清晰地認識到高中化學新課程的大致內容。透過培訓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高中化學新課程內容的增減與知識的分佈;怎樣把握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即專家們所提醒的在對學生講解時應該把握的尺度;新的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僅要從思想上認識到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從自身的知識儲備上為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作好充分的準備。對於新增的大部分內容應在最短的時間裡把它們拾起來,不僅要弄清,更要弄透。

  對於一個高中教師,要想教給學生一碗水,自己必須成為源源不斷的自來水。知識的更新與深化也是為了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一成不變的教材與教法是不能適應於社會的發展與需求的。對於未曾變動的舊的知識點,考綱上有所變化的必須做到心中有數。

  對於新增內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內容,哪些是選講內容,對於不同的內容應該分別講解到什麼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才能做到面對新教材中的新內容不急不躁、從容不迫,不至於面對新問題產生陌生感和緊張感。透過學習,使我清楚地認識到高中化學新課程的內容是由哪些模組組成的,各模組又是由哪些知識點組成的,以及各知識點之間又有怎樣的聯絡與區別。專家們所提供的知識框圖分析對我們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著非常重要而又深遠的意義。對於必修課程必須講深講透,對於部分選學內容,應視學校和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高中化學新課程的改革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與人才需求而制定的。為了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與需求,作為教師理應先行一步,為社會的發展與變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貢獻。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17

  8月22日至26日我參加了高中語文課改培訓,透過聽教育專家的講解以及與同行的互動,有了新的認識。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新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一觀點的提出,擺脫了長期以來關於語文學科性質的爭論,正面論述了語文的學科性質和地位,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為了在教學過程中能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社會性的發展,讓每個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我們教師必須依據新課程理念對每一堂課認真思考,精心準備,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的樂園。

  在已往的教學中,還有部分教師將學生的大腦作為一個簡單的容器,把課堂作為灌輸和填鴨的場所,將整個教學過程設計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課堂就成為了一潭死水。而《新課程標準》則強調:現在教師的職責已經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教師必須集中更多地時間和精力從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創造性的活動。因此我們要把學生的大腦看成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想方設法去點燃這把火把,激發學生潛在的能力,讓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充分地活動起來。讓學生透過自身的活動,充實教學內容,豐富教學形式,真正體現了在樂中學、趣中學、動中學、做中學,讓每一堂課都充滿活力。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做好如下準備:

  一、深鑽課程標準,領會課改精神。

  語文課程標準,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因此本次課程改革不再將學生掌握系統知識放在首位,而是將學生價值觀和情感態度的培養、激發學生關注和參與社會生活的熱情、培養學生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放在首位。

  同時,還要培養學生感受、觀察、體驗、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以上目標達到之後,知識的獲得將是很自然的事。這就要求教師在活動設計的時候,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愛上這門課,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和參與欲。在活動中,讓學生自覺去獲取知識。如在講授《荔枝圖序》一文時,鑑於學生對句子“核如枇杷,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的難以理解,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幾隻荔枝,然後把同學們分成小組,讓他們動手剝掉荔枝的皮。這時,他們會對“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一句有了視覺上的感受。最後再讓他們動口嘗一嘗,這樣,不僅加深對“漿液甘酸如醴酪”的品味,還掌握了荔枝核的形狀。這樣講解,不僅使學生很快解決了難點,而且大大節省了教師講解、啟發的教學時間。學生學得輕鬆愉快,且印象深刻。

  二、瞭解學生,有的放矢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課程活動設計的首要目的是把學生吸引到教學中來,引導他們體驗情感,培養能力,構件自己的知識體系。因此,深入地瞭解學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學生好奇心強,有活力,情感單純而強烈,記憶力強,想象力豐富,處在形象思維強而抽象思維正在形成階段,由於學生們受到現代各種傳媒的影響,有較廣的知識面,對所學的內容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如果能根據學生們的情感和年齡特徵,找到學生們感興趣的話題作為切入點進行教學,再開展多種多樣的活動,一定會得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三、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

  為了在課堂上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資訊,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提供直觀的教學材料,僅憑教師的語言和行為動作是無法完全達到效果的。多媒體教學輔助手段能夠給學生以具體形象、有聲有色的情境感受,還有其它手段不能代替的跨越時空的資訊量,都會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抽象教學形象具體化,使學生在體會、感悟中獲取新知。比如,讓我教《七根火柴》時,先播放《長征組歌》,音樂把學生帶進了艱難的長征歲月,因勢講述此課文的背景,然後播放“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等畫面,最後定格在紅軍“過草地”上。然後設定兩名紅軍相互依偎的情景,配以聲音,使學生身臨其境般地感受到紅軍為了革命的勝利,不惜犧牲自己寶貴生命的高尚品質,感受到了他們對黨的無限忠誠。這種形象逼真的方式比教師口乾舌燥的講解要好得多。

  四、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素質。

  這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特徵之一是綜合化,強調每個學科彼此建立聯絡,跟科技發展及日常生活建立聯絡;同時強調跨學科的、建立在各個學科之上的綜合實踐活動。這是對傳統教育的極大挑戰。傳統的課程體系偏重於書本知識傳授。課程的綜合化,對教師的要求更高了,教師要了解每一個學生,用他們有切身感受的事情教導他們,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綜合實踐課的開設,對於傳統“應試教育”的教育觀也是一個挑戰。透過課程改革改變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甚至需要全民的一種教育觀念的轉變。課改力圖在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和實施建議等方面全面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功能,從而促進學校教育重心的轉移。尤為重要的是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引導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價值選擇,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樹立遠大理想。這種過程將深刻地影響他們思想道德的形成,影響他們人生的抉擇。

  五.課改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髮展。

  每個家長最關注的是:我的孩子最後得了多少分?對於這個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中心的領導認為,必須伴隨相應的評價制度的改革,從更多地關注結果到更多地關注過程,從更多地關注知識技能等可透過考試評價的學習成果到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情感、價值觀等用考試難於評價的成果。這種新的評估方式是縱向的,更多地關注每個學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的一種發展。而以前的評估是橫向的,往往以為傳統意義上的主科不好,就會讓一個學生在班級裡抬不起頭。因此,課程的改革,需要學校、家長評價觀念的轉變,需要每一個人思索我們用什麼樣的評價觀念才能有利於下一代更加健康地發展。

  在一次國際教育研討會上,香港一位教授曾說,一個人的人品無法考,我們的教育工作者能說因為做人的事情沒法考,我們的教育就不管做人嗎?這是一個多麼令人反思的問題。許多新課程包括綜合實踐課的開設,對學生的發展有獨特的價值,這種價值有很多方面是沒法考的。實際上,考試應該伴隨著課程而發展,而不是課程改革追隨考試,絕不能本末倒置。新教材突出教學方法的轉變,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接受科學文化教育的一開始,就運用親身體驗與親身實踐的新型方式進行學習。在傳統的學習方式中,課堂的主角是教師,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學生只是觀眾與聽眾。而此次課改中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同時認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題,老師應儘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把主宰權還給學生。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可讓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裡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較自由的學習,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膽,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我。

  在教學實踐中,試圖從日常生活入手,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快樂的學習到知識。在教學中,充分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變化,採取積極的評價,較多地運用激勵性的語言。要能發揮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有一個創新思維活動的空間,教師如何引導,啟發,點撥?能否真正把學生領到這一領域,這就要教師在平時備課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儘量收集製作與教材有關的資料,又要善於把握學生的心理,使學生能和老師發上共鳴,對於教學課堂而言,不光是知識的傳授,而是包括知識與技能、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幾個方面。現在的教師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魚,最重要的是授之漁。教會學生知識,教給學生獨立和生存的能力應成為所有教師的職業追求。

  我深知,實施素質教育任重道遠。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更新觀念,創新思想,總結經驗,開拓進取,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而不懈努力。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18

  20xx年全國普通高中新課改教師培訓,我校共有109位教師參加語文、數學、英語、歷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學、生物、美術、資訊科技、通用技術、體育等13個科目的培訓,透過高一、高二兩個階段的培訓,大多數教師都按時完成了培訓任務,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將培訓小結如下:

  一、領導重視,精心安排

  為了搞好這次新課改培訓,我校領導高度重視,專門召開會議進行研究部署,由李勇副校長具體負責此項工作,由教務處具體安排實施。在我校當前財力緊張的情況下千方百計籌措資金,按照上級要求配置電腦、攝像頭、耳麥、投影儀等裝置。每天堅持有一名校領導深入培訓現場與老師共同學習交流,確保了這次培訓的實施和培訓的效果。

  為保證對教師網上學習質量的監控和督促,我校專門指定教務處主任張彥嶺具體負責培訓的組織,三名教師全天負責學校培訓網路和計算機的正常運轉。

  二、強化措施,確保效果

  1、安排培訓地點,維修電扇,為老師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2、多次檢測網路,遇到相關問題及時與上級管理員聯絡,保證學習培訓當中網路暢通。

  3、全員培訓。要求全體老師都參加兩個階段的培訓,為今後新課改的實施提前做好準備。為保證每名教師都能按時按要求參加培訓,我們實行了簽到制,每天由專人負責考勤,我校教師按時按要求參訓率達到100%。

  4、以學科為單位成立培訓小組,教研組長為培訓小組長,要求所有參訓教師集中在學校多媒體教室統一學習,相互討論,共同提高。

  5、為了提高培訓質量,每半天培訓結束由培訓組長佈置作業,要求本科教師回家上網查詢學習有關新課改的內容,完成作業並交教務處。

  三、收穫頗多,效果斐然

  1、改變了原有的教育觀念

  在培訓中瞭解到國外基礎教育的現狀,尤其是發達國家如美國、澳大利亞等的基礎教育現狀,看到了我國基礎教育的差距,如教材陳舊、方法古板、對學生統得過死等弊端,懂得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性。透過培訓學習,認識到三維目標和合作學習、主動探究、師生互動、聯絡實際等新型的教學觀念能為課堂注入生機與活力。這些新的教學模式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給學生更加自由的學習空間,使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民主,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師生關係融洽,在這樣的環境中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學識和能力,才能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同時,在教學中還要重視情感教育,讓學生在學習生物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陶冶他們愛科學、愛祖國、愛勞動、愛自然的情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培養。比如把課堂與生活拉近,以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為主,讓生物課的範圍擴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能培養學生的生產和環保意識。

  2、學到了適用的教學方法

  在這次培訓中,我學到的最重要的教學方法就是探究式教學法。它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的作用,在合作中學習,在合作中探究。這種學生自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思維意識,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精神,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精神面貌。新的教學方法是有效的,但是部分老的教學方法也是可以用的。不過在利用講授法教學時,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提問,討論,動手,動腦的時間。學生已經理解的,教師就不需要講解;學生似懂非懂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領悟,讓學生真正弄懂;學生實在不懂的地方,教師要給予適當的點播,點評,但不要代替學生自己的學習過程。同時,我也學到了對學生的合理評價方法,這就是要對學生進行全程的評價。老師對學生要多鼓勵,站在學生的角度,製作出符合學生成長的量規,使學生對學習充滿信心。

  3、樹立了不斷學習的決心

  透過這次的培訓,使我深刻意識到課改後的教學活動是一個不斷創新的過程,有效的課堂教學依賴於教師的有效設計,所以老師應具備先進的理論和豐富的實踐智慧,只靠原有的舊知識是不能勝任的。每位教師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充實,不斷地覺醒,在學習中提升,在實踐中成長,才能使自己的教學有效,使國家的教育發展。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經濟、社會、教育都在進行適應性、前瞻性的改革,將教育改革置於一個國際化的環境中,與發達國家的教育接軌是必然的趨勢,也是明智之舉。

  4、增強了戰勝困難的勇氣

  在這次培訓過程中,每位老師都流露出積極、向上的心態。我認為這種心態對我以後的工作至關重要,增強了戰勝困難的勇氣。特別是高二老師在09-10學年新課改教學進行了一年實踐的基礎上,在培訓當中有針對性,收穫更大,體會更深,並和其他年級的老師進行探討。新的教學目標和理念,在落實到教學過程中是有一定困難的:內容的不同,學生狀況的不同,就不會有現成的教學方法可用,所謂的萬事開頭難。但是,戰勝困難是可能的,具體而言,有三重保障:教學設計、集體備課、網上溝通。在教學設計中,依據教育教學原理、教學的方法,研究、探索教和學系統中各要素之間的本質聯絡,然後對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學策略和教學評價等進行具體的規劃。在集體備課中,每位老師應先獨立的拿出教學設計,然後經過討論找出優點和缺點,最後形成統一的教案,進行統一的教學。最後,還可以利用網路資源、專業的書報雜誌,瞭解現代生物科學的動向,透過部落格的生物教師群,交流共享優秀教案和優秀資源,充分利用外腦而放大自己。

  四、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由於各科培訓時間有限,只限於實時觀看很多內容不能詳細地記錄下來,希望能隨時下載觀看學習。

  2、建議省、市教育部門多組織新課改內容的培訓,特別是請一線教師講新課改體會並上示範課。

  3、建議省、市教育部門組織高中學校的領導和骨幹教師去實行新課改的學校參觀學習,學習新課改具體的操作手段。

  4、希望省、市教育部門儘快出臺具體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安排,與新課改的高考革方案。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19

  透過高中物理新課改培訓學習,本人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有了很大的轉變,教學方法和形式也有了很大的改變。“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這要求我們教師在新課程環境下,必須具備更高層次的教育教學方面的水平和素養,同時,作為一線教師將面臨:新課標的理念,師生都比較陌生;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是否能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評價應如何實施;新教材涉及的新技術,教師如何進修和麵對等一系列問題。

  隨著創新教育研究的深入,其研究重心已經由宏觀的理論建構、機制探索轉向微觀的課堂教學、學生學習。而我們的大部分學生,卻沒有這種思想。例如:萬有引力的應用,測定單擺的重力加速度,發生全反射的條件,教師應打破以往的教學方法,採用新課改的三維教學目標,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物理的興趣和激情,探究物理實驗的原理。充分利用身邊現有的課程資源進行課程改革。利用神奇的圖片,大自然的物理現象,從物理角度較明確地表述科學探究,改變以往呆板的教學方式,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空間。尊重學生的需求發展特點,重視基礎,為學生有個性發展提供空間。“探究式教學”就是從學生出發,做到以人為本,為每個學生提供平等“參與”的機會,讓學生在寬鬆、民主的環境中體驗成功,健康成長。只要我們加強認識,積極探索,定能找到得心應手的“探究式教學”方法。課程標準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屬於基礎教育,應注重全體學生的共同基礎,同時應針對學生的興趣、發展潛能和今後的職業需求,設計供學生選擇的物理課程模組,以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在新課程中一個很重突出的特點就是開展研究性學習。我們現在高中物理知識的學習,已經不再僅僅侷限再聽老師講課這樣的基礎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學們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動手實驗,才能再這一過程中學到知識,更能應用知識。強調知識的構建過程,注重培養物理實驗、科學探究能力;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注重物理學核心概念的建立。

  強調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注重保護探索興趣,學習慾望;體現時代性強調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注重經典物理與近代物理的融合;體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關注科學技術社會觀念的滲透。反映選擇性綜合不同地區課程資源,考慮農村和城市學生認知特點;精心設計欄目,使教學內容豐富,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為學生髮展提供空間。強調可操作性注重繼承與發展,開發教材輔助資源。

  教師應透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以及教學實踐的改進,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課堂教學將積極促使學生體驗物理概念的建立過程和科學家們探究物理規律的過程,促使學生思維多層次的展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習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感,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更大幅度的發展。課堂教學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學校教育工作的核心,是實現教育功能,完成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及學生身心素質全面發展的主要途徑。課堂教學如果沒有學生的積極參與,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教師僅作為知識的“載體”,那麼學習的真正目的也就得不到體現。所以課堂教學由灌輸轉變為引導這一點至關重要。在課堂上,教師可以試著把自己“藏”起來,不做大教授,更不做大法官,把自己幻化成學生的一員。等學生走歪了,在旁邊點一下,學生精彩了,欣賞一下。這樣學生學得快樂,教師教得也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由於長期以來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分數往往用來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通常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得到比較多的關注,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被冷落在一邊。這隻會使那些所謂的“差生”更加糟糕,任何一個孩子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個無限豐富而又美好的世界等著我們去開發。因此,對學生一視同仁,幫助他們找到自信的階梯,是每一位教師在工作中要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透過培訓瞭解到新課改關注學生的需要並關注他們的發展,滿足了現代高中生的全面素質發展的需要,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道德水平、身心健康狀況、終身學習的能力、人生規劃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社會責任感以及個性發展等方面。在新課改的今天,我們面臨的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預測性和複雜性,而且越來越找不到一套放之四海皆準的應變方法。因此,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必須隨時對自己的工作及專業能力的發展進行評估,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保持開放的心態,不斷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研究、反思,對自己的知識與經驗進生重組,這樣才能保證站在高的角度來指導學生的學習,以不斷適應新的改革,迎接新的更大的課改挑戰!

  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培訓心得體會20

  為期三天的新課程培訓已經結束,作為一名高中政治教師,感慨很多。透過這次培訓,我更新了思想,明白了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短短的三天時間,收穫很大。我把自己的經歷說說,姑且作為梳理總結吧。

  第一、要轉變觀念,更新教育教學理念。

  “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本次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它要求以學生髮展為本,轉變學習方式,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堅持評價方式的改革等等。新課程把教學的實質定義為交往、互動,沒有交往發生的教學不能叫做教學。“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因此,我們廣大教師要徹底轉變教育教學觀念,以人的發展為本,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強化學生實踐,更新教學方法,改變教學評價,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強的創新型人才,樹立起全新的“學生觀”、“教學觀”、“質量觀”、“評價觀”。

  第二、要把握新課標,吃透新教材。

  課標是授課的靈魂,新教材的著眼點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簡單給予,而是把形成知識的過程的體驗、把獲取知識的能力的培養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我們在給予學生知識的時候,並不是像過去那樣把知識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而是要個學生提供案例、問題,創設情境,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體驗、去選擇、去解決,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判斷是不是、能不能、該不該、值不值,讓學生自己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這是課標體現的思想。

  第三、要做到“教無止境,研無止境”。

  首先,學習型社會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做到“活到老,學到老”。因此對於“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來講,這是尤其要做到的。只有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在教育教學中不斷髮揮自己的光和熱。其次,教師要研究學情。掌握學生目前的知識儲備如何、智力發展到了什麼階段、情感價值觀怎樣、生活環境如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加強教學的針對性,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再次,教師要研究如何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不能越俎代庖。評價一個教師一節課效果如何,不能看教師講得怎樣、板書怎樣,而主要看學生掌握的怎樣。所以,我覺得教師要在誘導學生上下功夫。

  第四、要全面提升素質,增強課堂駕馭能力。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陣地。教師透過這個主陣地向學生傳授基礎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發展基本能力,陶冶情操,促進個性發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從而全面地實現教育教學目的。然而課堂駕馭能力不同的教師教育教學的成效大不一樣。駕馭能力強的教師一進課堂就有大將風度,成竹在胸,充滿信心,面對複雜、多變的課堂,能駕輕就熟、遊刃有餘地指揮排程;能牢牢地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

  而駕馭能力差的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會不同程度地表現出自信心不強、情緒低落、教學環節紊亂、缺乏系統性、應變能力差、不能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等缺點。尤其是在新課改環境下,隨著教學方式的變化,對教師解決突發事件和課堂問題的能力要求增強,可以說,教師課堂駕馭能力的高低是課堂教學成功與否的一個關鍵。作為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知識水平,潛心備課工作,運籌教學方略,講究提問設計,發揮教育機智,推敲教學語言,增強心理素質,才能不斷提高課堂駕馭能力,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培訓只是我們的一個加油站,但給了我們相互學習和結識的平臺,相信這只是我們交流的開始,在今後的實際工作中我們一定會相互學習,共同提高,衷心的祝願大家在新課改的舞臺上,舞出自己的奇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