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研究報告(精選5篇)

高中生研究報告

  高中生研究報告的格式怎麼寫

  第一部分

  ①引言;

  ②概述;

  ③研究背景和意義;

  ④研究方法和角度;

  ⑤研究物件與方法;

  第二部分

  ①研究結果;

  ②研究內容及主要成果;

  ③探討與認識;

  ④現狀與問題;

  ⑤分析與討論

  第三部分

  ①結論與建議;

  ②研究結論和說明;

  ③建議和展望。

  高中生研究報告(精選5篇)

  我們眼下的社會,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我們應當如何寫報告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生研究報告(精選5篇),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生研究報告1

  一、 課題的來源和確定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目標。中學實踐活動課的開展,是貫徹這種教育目標的一種重要方式。上個世紀以來,許多學校都對此作了積極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在新課改的教材中,各科也安排了有關探究性學習的課程。

  我校是一所農村中學,軟硬體都相對落後,學生基本都來自於農村,他們不如城裡的同齡人見多識廣,獨生子女或者留守少年的家庭教育環境,使他們缺乏自信,也缺乏對周圍人事的關心。我校實行雙休日,對距家較遠而不能回去的寄宿生而言,往往有大量時間可以支配,作為班主任正好可以適時引導學生開展一些有意義的研究性活動。

  開展研究性學習,對我校老師和學生都是一個挑戰。在閱讀了大量研究性學習案例後,結合我校實際和學生實際,我將課題定為“校園·生活”。營造一個文明安全的校園,需要廣大師生的共同努力。只有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才能使學生關愛自己的校園,瞭解自己的生活,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校園主人翁的意識,自覺遵守和維護校園文明,遠離危險,參與營造“平安校園”,同時,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道德素質。

  二、 課題目標與方案設計

  (一) 課題目標

  1. 認識到維護和創造校園文明、安全需要大家共同參與。

  2. 讓學生學會設計、收集和處理資訊,學會合作、討論以及與他人的溝通,學會基本的調查研究方法。

  3. 培養學生熱愛校園,關愛他人。

  (二) 方案設計

  1. 子課題的確立

  “校園·生活”涉及面很廣,學生也各有所長,各人興趣愛好也不一樣,又要調動所有學生的參與熱情,我和學生共同設計了以下七個課題:

  紀律現狀與問題、衛生現狀與問題、校園安全現狀與問題、校園水電節約情況調查、教學情況調查、校園飲食情況調查、學生課餘時間安排情況調查、

  2. 具體方案設計

  課題組成員為高一x班xx名同學。在公佈七個子課題後,由學生自由選擇研究內容,編成七個小組。每小組任命一名組長,再由組長組織成員共同討論本小組研究方案,然後進行分工實施。

  三、 活動實施過程

  1. 學習培訓:對學生進行社會學研究方法(問卷法、訪談法、資訊分析、撰寫報告等)指導。

  2. 分組討論,制定調查問卷並各影印xx份。討論確定本組研究方案並進行調查。

  3. 各小組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討論,並撰寫調查報告。由班主任進行整體彙整。

  4. 課題總結。由班主任撰寫整體報告,並利用班會課,對學生的調查活動進行總結點評。

  四、 學生的研究成果

  (一) 紀律現狀與問題調查報告

  總體來說,我校大多數學生的紀律狀況良好,上課能夠認真聽講,尊敬師長,考試和作業過程中都有較強自主性。但也有11%的學生存在一些問題,如打飯插隊,上課玩手機或者睡覺現象等等。

  問題存在原因主要是學生缺乏自律,同時和部分老師要求不嚴格也密切相關。

  (二) 學校衛生現狀調查報告

  對於寢室衛生,有一半同學認為寢室衛生間設計不合理。59%的同學認為寢室區有異味、不衛生。但同時,同學也坦承各班寢室垃圾能夠及時清理。

  對於教室衛生,高中部有近五成的班級達不到清潔要求。從調查結果來看,普遍原因是少數同學沒有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對於校園衛生區衛生,絕大多數同學能夠將垃圾倒在指定場所,對校園衛生間衛生也基本滿意,但近七成的學生認為校園整體不是很清潔。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絕大多數同學都有較強的衛生意識,能夠自覺維護校園和教、寢室衛生,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希望生活在一個清潔的校園環境中,並承認這對學習有影響。學生們對良好衛生環境的普遍心理需求,是學校能徹底改善衛生的希望所在,只要學校適當調整衛生間佈局,改善部分設施,加大宣傳,班級進一步加強對衛生管理,並實施有效的監督機制,一個清潔美麗的校園一定會展現在我們面前。

  高中生研究報告2

  本小組x名成員透過探究實踐,闡述了網路的產生及發展,調查了各年級初中生對網路的看法,及網路對各年級初中生的影響。最後,我們對調查結果進行了總結歸納,並透過分析結果得出網路對中學生學習生活的利與弊,針對這些利與弊,我們向廣大中學生提出了良好的建議。

  一、問題的提出:

  經調查發現,周圍同學普遍擁有電腦,並能夠上網。但同學們對網路的認識及應用不盡相同,為了明確網路在我們生活中究竟有何作用,並使同學正確認識網路,我們決定以網路對中學生的影響為課題展開研究。

  二、探究方法及成員分工

  ①方法:

  a向附近三所學校的學生共100名分發問卷,並收回反饋。

  b透過網路,書籍等方式搜查相關資料。

  ②成員分工:xxx、xxx

  ③步驟:

  x月x日:討論研究內容,確定主題

  x月x日—x月x日:擬訂實施方案,人員分工

  x月x日—x月x日:開展研究調查

  x月xx日:小組成員討論調查結果,歸案總結

  x月xx日:撰寫研究成果。

  三、研究內容

  (一)網路及網路的誕生與發展

  1、什麼是網路:

  用通訊線路和通訊裝置將分佈在不同地點的多臺自治計算機系統互相連線起來,按照共同的網路協議,共享件、軟體和資料資源的系統

  2、網路的誕生:最早的網路,是由美國國防部高階研究劃局(ARPA)建立的。現代計算機網路的許多概念和方法,如分組交換技術都來自ARPAnet。 ARPAnet不僅進行了租用線互聯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而且做了無線、衛星網的分組交換技術研究-其結果導致了TCP/IP問世。

  1977-1979年,ARPAnet推出了目前形式的TCP/IP體系結構和協議。1980年前後,ARPAnet上的所有計算機開始了TCP/IP協議的轉換工作,並以ARPAnet為主幹網建立了初期的Internet。1983年,ARPAnet的全部計算機完成了向TCP/IP的轉換,並在 UNIx(BSD4.1)上實現了TCP/IP。ARPAnet在技術上最大的貢獻就是TCP/IP協議的開發和應用。2個著名的科學教育網CSNET和BITNET先後建立。1984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規劃建立了13個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及國家教育科技網。隨後替代了ARPANET的骨幹地位。 1988年Internet開始對外開放。1991年6月,在連通Internet的計算機中,商業使用者首次超過了學術界使用者,這是Internet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從此Internet成長速度一發不可收拾。

  3、網路的發展:

  第一代:遠端終端連線

  20世紀60年代早期

  面向終端的計算機網路:主機是網路的中心和控制者,終端(鍵盤和顯示器)分佈在各處並與主機相連,使用者透過本地的終端使用遠端的主機。 只提供終端和主機之間的通訊,子網之間無法通訊。

  第二代:計算機網路階段(區域網)

  20世紀60年代中期

  多個主機互聯,實現計算機和計算機之間的通訊。 包括:通訊子網、使用者資源子網。 終端使用者可以訪問本地主機和通訊子網上所有主機的軟硬體資源。 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

  第三代:計算機網路互聯階段(廣域網、Internet)

  1981年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訂:開放體系互聯基本參考模型

  (OSI/RM),實現不同廠家生產的計算機之間實現互連。 TCP/IP協議的誕生。

  第四代:資訊高速公路(高速,多業務,大資料量)

  寬頻綜合業務數字網:資訊高速公路

  ATM技術、ISDN、千兆乙太網

  互動性:網上電視點播、電視會議、可視電話、網上購物、網上銀行、網路圖書館等高速、視覺化。

  (二)調查問卷內容及結果

  1、調查方式:透過發放給周圍三所中學的100名來自不同年級的學生,並收回反饋資訊,運用統計學知識進行總結。

  2、調查問卷內容:中學生如何看待網路調查問卷。

  ①你上網的地點是?

  A 家中 B 網咖 C 其他

  ②你認為網路是用來?

  A查詢資料 B收發郵件 C用來娛樂 D網上聊天

  ③你一天上網?

  A1小時以下 B 1-2小時 C 2-3小時 D 3小時以上

  ④你認為網路對學習?

  A有幫助 B不影響 C影響成績

  ⑤網路對於你的身體健康有影響嗎?

  A無影響 B視力下降 C睡眠不足 D頭昏眼花

  ⑥網路對你的性格有影響嗎?

  A 無影響 B情緒低落 C煩躁 D孤獨

  ⑦ 家長對你上網的態度如何?

  A 認可 B 無所謂 C 不認可

  3、調查結果:

  小組成員回收問卷,並透過統計得出以下結果

  在100名同學中,

  ①52%的同學上網地點在“家中”,32%的同學上網地點是“網咖”,16%同學在其他地點如“學校機房”、“圖書室”等。

  ②34%的同學認為網路是用來“查詢資料”,19%的同學用來“收發郵件”,30%的同學用來“娛樂”,17%的同學運用“網路聊天”。

  ③67%的學生每天上網“一小時以下”,24%的學生每天上網“1-2小時”,5%的同學每天上網“2-3小時”,%4的同學每天上網“3小時以上”。

  ④43%的同學認為網路對學習“有幫助”,21%的同學認為“不影響”,36%的同學認為“影響成績”。

  ⑤32%同學認為上網“不影響健康”50%的同學認為“視力下降”,12%的同學認為上網導致“睡眠不足”,6%的同學因上網導致“頭昏眼花”。

  ⑥45%的同學認為上網對性格“無影響”,18%的同學由於上網導致“情緒低落 ”,21%的同學認為上網使人“煩躁”,16%的同學因上網感到了“孤獨”。

  ⑦45%的家長“認可”孩子上網,13%的家長認為孩子上不上網“無所謂”,42%的家長“不認可”孩子上網。

  (三)調查結果分析

  小組成員統計出調查結果後,對於調查結果大家持有不同的看法,透過討論,大家根據每個調查問題的回饋情況得出了以下分析。

  1、周圍的中學生家中普遍擁有電腦,所以大數中學生上網地點是“家中”,但是仍有部分學生出入“網咖”等未成年人禁止入內的場所上網,這些場所有些常常不利於青少年的成長,還可能有危險發生。

  2、關於中學生上網的用途,越來越多的同學運用電腦來獲取資訊和蒐集資料,也有很多同學視網路為展示自己的平臺,或交友園地。還有一部分同學運用網路來釋放壓力,比如聽音樂,看電影等。但仍有一部分同學沉溺於網路遊戲,這樣上網會殘害身心。

  3、多數同學的上網時間控制在每天2小時以內,這令我們擁有充足的睡眠時間,保證體力充沛。

  4、幾乎一半的同學認為網路不會影響學習。因為很多同學透過將網路視為學習工具,非但沒有成績下降,反而取得了進步。但對於過度上網的同學們,大多數人認為這樣影響成績。

  5、電腦對人身體有一定的輻射,所以如果上網時間過長,會導致身體的不適,長時間盯著螢幕更會導致視力下降。更有同學因為長時間上網而沒有時間休息,這樣不僅對身體不利,也對學習不利。

  6、多數同學認為上網不影響性格,但有部分同學因為上網而出現了煩躁、失落等心理反應。還有一些同學因為上網,而忽略了與同學之間的交流,從而自閉,感到孤獨。

  7、家長對於孩子上網的態度是一半一半,認可的家長認為透過上網,孩子見識了更多,學習了更多,只要有節制地上網,網路不乏是一個完美的學習工具。而反對的家長認為,孩子一上網就不想離開,這樣會影響學習。

  (四)中學生上網的利與弊

  小組成員在對結果做出了詳細分析之後,發現中學生的上網情況不盡相同,多數小組成員認為上網對於中學生是具有幫助的,但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危險。透過進一步的討論,大家總結出幾條中學生上網的利與弊。

  1、利處

  ①網路為中學生提供了更多受教育的空間。據調查發現,許多中學生能透過網路搜尋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料並有43%的同學認為上網對學習有幫助。網路使中學生的受教育環境不僅僅限制在課堂上,並使不同的學生都能夠得到適合於自己型別的教育。

  ②因特網網路資訊交流速度快,自由度強,實現了全球資訊資源共享。調查表明,34%的學生都能透過因特網隨意獲得自己的需要的資訊,可以“不出門便知天下事”,不但開闊了中學生的'視野,也給學習帶來了巨大的便利和樂趣。③中學生也可以透過使用網路培養自己的個性。網路給中學生帶來了更多的資源。每個中學生都可以全面瞭解自己的愛好。很多中學生對資訊科技有一定的興趣,網路可以幫助他們更加透徹的瞭解資訊科技,並提高學生的資訊技能。

  ④網路可以增強中學生的交流能力。網路的匿名性等特性決定了中學生可以在網路上與更多的同齡人交流自己的看法,而得到更小的侵犯與傷害。19%的同學運用電腦來收發郵件,14%的同學能夠網上聊天,這對於現在多數是獨生子女的中學生來說,無益是拓寬了交際面。

  ⑤適量的遊戲,可以幫助中學生放鬆心情,擺除壓力。一些電腦遊戲還能鍛鍊中學生的電腦操作能力,反應能力和應變能力。

  2、弊處

  ①網路資訊的豐富性容易使中學生濫用網路,容易弱化中學生的道德意識。 ②中學生上網情況的不同,32%的同學上網地點是“網咖”,一些在網咖上網的同學容易遭到人身危險。過度上網也對身體有所損害。50%的同學認為“視力下降”,12%的同學認為上網導致“睡眠不足”,6%的同學因上網導致“頭昏眼花”

  ③網路的虛擬性容易使學生缺乏與現實的交流,16%的同學因上網感到了“孤獨”。

  ④調查中也發現18%的同學由於上網導致“情緒低落 ”,21%的同學認為上 網使人“煩躁”。網路的誘惑性造成中學生“網路上癮”、“網路孤獨”等症狀。

  ⑤中學生自制能力較差,上網容易導致學習成績的下降。

  關於中學生上網的利與弊,小組成員認為,只要正確上網,不濫用網路,上網的利大於弊。

  (五)、結論及建議

  關於中學生上網情況調查已經結束。透過調查,小組成員發現,大多數學生都是能夠正確認識並使用網路的。但有部分學生仍因使用不當而使身心受到傷害,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學校引起重視.

  調查中發現:許多學校對校園網建設進行了大規模的投入,促進了學校教育資訊化的程序。但大多數校園網功能、校園網資源(包括硬體資源和軟體資源、資訊資源)還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甚至不少教育工作者對網路知識、網路應用還知之甚少,遠不及自己的學生。這樣去引導被教育者,結果可想而知。調查中一些學生呼籲:教育工作者要積極迎接挑戰,努力提高自身資訊素養,提高計算機水平。

  2、家長學會方法,減少或者避免網路文化對孩子的負面影響 。

  透過調查瞭解:中學生在上網時可能遇到這些潛在威脅:

  (1)不適宜的內容。很多中學生在網上經常接觸一些非法行為的內容。調查表明,有很多同學因此導致了性格的變化與成績的下降。

  (2)技術問題。中學生可能因為無意中打開了神秘郵件的附件或者從不安全的網站上下載內容而將病毒、蠕蟲、殭屍、特洛伊木馬或其他惡意程式程式碼引入計算機。

  那麼家長應該做些什麼呢?作為父母,可以採取很多方便的措施,在孩子上網時得到保護。

  (1)指定網際網路規則。明確地瞭解什麼樣的網站是適合訪問或可接受的,使用網際網路有 麼樣的規則。

  (2)制定家庭政策。列出一系列家庭裡任何成員在瀏覽網路時應該或不該做的事情.

  (3)將計算機安臵在所有家庭成員都可以使用的地方,而不是放在孩子的房間裡。

  (4)監督孩子接收和發出的電子郵件。

  (5)安裝一套網際網路安全產品,對孩子瀏覽的網站加以限制。

  透過採取上述簡單的步驟,家長和孩子就網際網路指南作開誠佈公地交流,這樣家長就不必焦慮不安,而孩子也可以享受安全而有教育意義的網上體驗,從而最大限度減少或者避免網路文化的負面影響。

  四、收穫與反思:

  透過這次實踐活動,我們解決了什麼是網路,網路的誕生與發展,中學生如何看待網路,網路對中學生有何影響,及學校和家長應如何幫助學生正確上網等一系列問題。使我們大家對網路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並使我們在探究當中,學得了許多知識,提高了綜合實踐能力。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也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並沒有明確各年級同學的調查人數;調查方式較單一;調查內容略顯不足的問題,將來定會注意。

  高中生研究報告3

  一、教學內容

  本學期已經教過的內容有:

  1、怎樣提問題;

  2、怎樣把問題變成課題;

  3、如何研究課題;

  4、怎樣查詢資料;

  5、教學評價;

  有些教學內容在本學期教學中有涉及,但沒有拿出課時講授,在下學期的教學中要作專門的講解,如:調查與採訪;課題研究結果的呈現方式等。

  二、教學策略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基於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學生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三、研究性學習強調

  1、學生透過基於問題或主題的探究實踐,形成一種積極的、主動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增強學生探究和創新意識,學習並經歷科學研究的方法,發展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3、使學生獲得親身參與探究活動的體驗,發展收集、分析和利用資訊的能力,提高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使學生學會分享與合作,養成科學態度與科學道德。

  從研究性學習的含義中我們可以知道,研究性學習課程開設的目標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收集資訊與處理資訊的能力、實踐的能力、合作的能力。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也就是對學生思維的訓練過程,在思維訓練中,首先就是訓練善於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其次是思維的目的和方向;第三是開闊思路、知識準備、選擇方法。對學生的所有能力訓練,都要在學生參與的活動中進行,教師起一個引導和指導的作用。

  高中生研究報告3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課程改革都把學習方式的轉變視為重要內容。與此同時,研究性學習也應運而生,成為教育領域的一個世界性課題。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深化的新嘗試,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作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一個獨具特色的課程領域,研究性學習走進我區高中生的學習生活已三年,我們以課程改革為突破口,就研究性學習進行了實踐探索,這些探索主要是基於這樣一些思考:

  第一,素質教育重要的著眼點是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幫助他們形成一種主動探求知識,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方式,這是一種有利於終身學習、發展學習的方式。為了倡導這種方式,我區在進行研究性學習實踐的初期,較多的採用以問題為中心的主題式研究性學習的途徑,即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使他們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有了切實的落腳點。

  第二,改變了學習方式,學生就有可能在新的層面上開展學習,但這並不意味著否定記憶理解等層面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不否定接受式學習方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於研究性學習與其他型別的學習有著密切的關聯並以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存為基礎,因此不同年級、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其主題研究學習在內容、形式和深度上應當有差異、分層次。

  第三,研究性學習既是一種課程理念,又是一種多用途的教學方法。它可以融合許多教育理念,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建構主義理論和多元智慧理論。建構主義是一種學生根據其自身經驗背景構建自己知識體系的理論,它關注的是學生積極地從事“做”的活動,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研究性學習就是一種建立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環境中構建個人知識體系的方法。加德納多元智慧理論強調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智力型別,每個人都有不同智力強項和優勢,學生透過運用自身的智力優勢來完成一個學習課題,就意味著他們要探究的去解決問題,研究性學習幫助學生開發各種智慧並注重了學習與實際生活的整合,能幫助學生使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僅僅是為遙遠的生活做準備,透過適當的培養和不斷積累學習經驗,學生的每一種智慧都可以得到提高。

  第四,研究性學習活動應當全員參與,每個學生都是有充分的學習潛能的。在符合他們身心特點和發展水平的探究活動中,學生往往都情緒高漲,接受知識和綜合運用知識的效率也特別高,因此,儘管學生之間存在著個別差異,參與研究性學習並取得良好收穫的可能性則是全體學生都具有的,所以,我們強調研究性學習的全員參與性。

  透過以上思考,我們進行了如下實踐:

  一、確定我區研究性學習的總目標

  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自主性、探索性學習,注重學習的過程和學生的實踐與體驗。因此,結合我區實際,我們將研究性學習的培養目標確定為: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分工與合作,並體驗過程的快樂;培養科學態度和科學道德;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同時,各學校結合本校特點,在總目標的指導下各有所側重。

  二、加強教師培訓和學習

  在實踐中,我們更加認識到,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角色雖然發生了轉變,但教師的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我們首先抓好教師的培訓及研討工作,重點學習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導(試行)》,區教研室專門就“高中研究性學習策略”、“學科整合”、“指導方案設計”等方面組織了十餘次講座和校際交流活動,並透過東麗教研網將教師的優秀作品進行了展示和交流,使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都有了大大的提高;其次是透過典型引路,確定研究性學習的樣本校,要樣本校率先拿出成果。各校結合本校實際,都建立了相應的學習制度,為教師提供學習資源,並切實為確有特長的研究性學習骨幹教師提供進一步的發展條件,注重調動教師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三、重點抓好課程實施和課例研討

  本區專門就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問題進行了研究,制定了《東麗區高中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方案》,確保各校研究性學習課表化。提出了以新課改理念學習為重點、教學設計為突破、課例研討為載體的教研工作思路,在現有條件基礎上,為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各校都能採取因校制宜的原則,充分發揮各校校內資源優勢開展研究。有條件的學校定時開放網路教室、圖書館、實驗室等,為學生查詢資料提供便利條件。如一百中學結合本校實際把研究過程確定為選題、開題、證題、結題四個階段,將資料的收集整理貫穿研究始終,還對研究過程中的小組建立進行了重點研究,並承擔了市級課題“高中研究性學習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思考”。鋼管公司中學確立了主管校長、教務主任以及年級主任組成的研究性學習管理小組和由各學科教研組長、骨幹教師組成的研究性學習指導小組,制定了研究性學習實施方案和細則,併為學生編印了《研究性學習手冊》(一個學期一冊),使研究性學習的各個實施環節從時間到人員有計劃、有系統。無論是設立專門研究性學習教師指導學生研究還是與讓研究性學習與學科課程相結合,我區的研究性學習實踐活動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果。其中,回慶瑞老師組織學生開展的“學生最喜愛的教師”研究專題獲得了天津市首屆研究性學習成果二等獎,還有多位教師的研究性學習論文獲市區級獎項。

  區教研室定期組織各校研學教師教研和下校觀摩活動,就本校實際進行研討,共同探索研究性學習有效教學的途徑。本學期共組織全區觀摩課四節,並在課後進行了交流和討論,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一百中學高一學生親子關係研究”就高中生與父母關係的現狀在本校範圍內展開調查,使學生不僅掌握了研究性學習的方法,獲得了合作和探究的體驗,更是對高中生的親子關係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從而促進學生與家長形成良好的關係,增進了親子感情;“一百中學高一新生學習方法研究”關注新生入學後的學習不適感,並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瞭解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透過情景劇的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讓人耳目一新;鋼管公司中學的“農民起義之作用專題研究”從歷史角度,鼓勵學生自己發現問題並透過檢閱收集資料解決問題,並透過課本劇的形式彙報了研究成果;還有一百中學的“關注身邊,熱愛生活”就學生身邊的問題開展調查研究,培養學生髮現生活、熱愛生活的態度,這些專題研究活動都較好地實現了研究性學習目標,使學生真正獲得了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學會了分享與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收集、分析、利用資訊的能力都有所提高,更培養對社會的責任心和使命感。

  四、思考與設想

  幾年來,我區開展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都是遵循著“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方法踏踏實實開展起來的。隨著“自主學習,實踐創新”的教研課題的深入研究,我們認識到研究性課程教學不只是傳授給學生現成的知識,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建立堅實的基礎;認識到在“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中,不僅要讓教師和學生熟悉研究性學習的流程、內容,更要深刻地轉變自思想觀念,改變教育教學行為和學習方式。透過課題研究,我們要經歷:從個體走向合作;從課堂走向實驗室;從學校走向社會;從教科書和教學參考資料走向教學資源多元化的開拓;從填鴨式的單向傳授走向雙向點撥、啟發和探討。由於師生同時啟動研究課題,保證了"研究性學習"課的順利實施,使教師能自然地改變傳統的師生關係,與學生打成一片,達到了令人滿意的指導效果。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的新型課程,不僅以相對獨立的實體形態存在著,而且以非實體形態存在於學校教育的一切活動過程之中,尤其是各學科的課堂教學之中。並且教育實踐也證明,在當前基礎學科課程和課堂教學佔優勢的情況下,學生創新精神和實驗能力的培養僅靠每週2-3個課時的專題研究課,是很難奏效的。因此,我們還應進一步拓展理念,滲透擴張,著力構建以各科教學為基礎,以專題研究課程為核心的研究性學習課程體系。

  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在我區還處在實踐與探索階段。今後,我們還要不斷地總結經驗,改進方法,進一步推進我區教育改革的深化開展。

  高中生研究報告4

  一、調查背景

  20xx年5月,我校在資訊科技學科中開設了題為計算機硬體發展的研究性課程,至今已經有一年的時間,為了檢驗這段時間研究性學習的進展狀況,特作此調查。

  二、調查目的

  透過調查,對各類學生進行分析,剖析當前在資訊科技課堂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現狀,找出影響研究性學習開展的各種因素,明確進行研究性學習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深化研究性學習在教師及學生心目中的意義,以便更深入,更有針對性地在高中資訊科技學科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

  三、調查物件與方法

  調查物件:鳳陽縣臨淮中學全體高二年級學生。

  調查方法:本次調查方法為問卷調查法(以筆答問卷的形式進行調查,共發問卷500份,回收問卷495份,有效問卷495份)、個別訪談、課堂教學觀察等。

  四、調查問卷及結果統計(括號中為選擇該項的百分比)

  1、你瞭解研究性學習嗎?

  A:非常瞭解(69.8%)

  B:一般瞭解(25.3%)

  C:不瞭解 (4.9%)

  2、你對開展研究性學習感興趣嗎?

  A:很有興趣(75.5%)

  B:一般 (20.5%)

  C:沒有興趣(4%)

  3、你認為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意義主要在於?

  A:改變獲取知識的途徑(20.8%)

  B:形成創新意識、有利於終身發展(61%)

  C:培養合作意識(18.2%)

  4、在開展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

  A:找不到資料(28.4%)

  B:不知道如何研究(35.5%)

  C:不會寫論文(26.5%)

  5、當前在資訊科技學科中進行研究性學習首先必須要解決的問題是?

  A:提升教師研究素養(45.5%)

  B:學校提供良好的研究性學習環境(23.8%)

  C:給一些自由時間空間(30.7%)

  6、開展研究性學習最大的阻力來自於?

  A:家長不支援( 28.9%)

  B:高考制度的約束(57.6% )

  C:學校能夠提供的條件有限( 13.5%)

  7、在高中資訊科技學科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最好方式?

  A: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50.2%)

  B:充分利用雙休日時間開展研究性學習(29.8%)

  C:在每學期中集中選擇三週時間進行研究性學習(20%)

  8、如何評價在資訊科技研究性學習中取得的成果?

  A:考試打分(20.8%)

  B:老師給予評價(16.4%)

  C:成果展評、師生共同評定等級(62.8%)

  五、調查結果分析

  1、研究性學習的現狀

  調查顯示,有75.5%的同學對研究性學習非常感興趣,僅有4%的同學對研究性學習提不起興趣,70.5%的同學認為研究性學習可以很大程度上鍛鍊能力;為什麼有這麼多的學生支援研究性學習呢?我想受到歡迎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這種學習方式適應了當代中學生活潑、開放的特性,學生再也不願面對死氣沉沉的課堂氣氛了。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渴求,實際上是對解放個性、發展特長的渴求,對教育制度改革的渴求。

  2、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困難、及當前需要解決的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有一半以上的同學認為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意義在於使同學們形成科學素質和創新意識,有益於學生的終身發展。由此可見,同學們對研究性學習的作用都有清醒的認識,普遍認為研究性學習有益之處在於更遠的將來,是一種長遠的益處。調查資料也表明學生在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包括找不到資料(28.4%)、不知道如何研究(35.5%)、不會寫論文(20.7%)等,這也正是有少數學生對研究性學習不感興趣的一方面原因。筆者認為學生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是正常的事情,不應成為放棄研究性學習的理由。畢竟,研究性學習是教育領域的一個嶄新的課題。因而,要使研究性學習正常有序充滿活力的開展下去,就必須迅速加強教師對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能力,提高指導效果,同時,學校應為研究性學習創造良好的環境(例如面向學生開放圖書館、網路教室),給學生一些自由的時間和空間。透過調查的資料和訪談我們發現這些也正是廣大學生的心聲。

  3、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阻力

  透過調查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高考仍是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攔路虎,調查資料表明有52.6%的同學認為當前開展研究性學習最大阻力來自於高考;訪談中我們知道雖然他們對研究性學習亦抱有很大的興趣,希望得到一些自由的時間和空間(40.7%),這是發自學生內心的呼喚;但同時他們對高考的競爭形勢也充滿了擔憂。學生有限的時間和精力究竟如何支配呢?我想作為一名教師,理應從更加廣泛的時空和以更加深遠的見識去考慮問題,提升教學品位,引導學生合理的分配時間,處理好備戰高考與參加研究學性學習倆者之間的關係。

  4、在高中資訊科技學科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方式

  調查發現有50.2%的學生認為在高中資訊科技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最好方式是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即“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的方式。從訪談的情況來看,學生認為把研究性學習和正常的教學(實際是接受性學習)對立起來的做法是不妥當的,應該把兩種學習方式結合起來,這樣同學們心理上更能接受。同時有29.8%的學生認為可以利用雙休日時間,20%的學生認為可以在每學期中選擇一段時間開展研究性學習;結合訪談,我們瞭解到在現行考試製度下,在每學期中選擇一段時間集中開展資訊科技學科方面的研究性學習幾乎是不可能的。而利用雙休日時間理論是可行的。但也存在很多困難,一方面學生課後作業多,另一方面在雙休日學生很難集中在一起,更談不起合作研究了,這樣即便最終有了成果,也只是摘摘抄抄,失去了研究性學習應有的本義,不如不開展。筆者綜合各種情況,認為採用“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的方式是比較妥當的。

  5、研究性學習的評價

  在研究性學習結題後,我們需要對學生的整個學習活動過程及研究成果進行評價。調查資料顯示有62.8%的學生贊成用成果展評,師生共同評定等級的方式進行評價。這一資料有力的表明學生非常看重對客觀成果的評估,體現了學生看重做事的有頭有尾和希望得到真正的體驗;同時也表明了學生非常看重自己在老師和同學心目中的地位。為此,在評價過程中,我們將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活動過程評價與研究成果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要形式。

  六、調查後的幾點建議

  1、加強教師的研究素養

  教師是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指導者。加強教師的研究素養是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關鍵。教師研究素養的加強應重在:

  ①轉變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上世紀40年代著名學者林漢達說:“假如文字是礦工使用的鐵鋤,那麼學問是這鐵鋤所開出來的礦物。”他說:“中國曆來的讀書人大半的努力全在美化他的工具上,他把鐵鋤檫亮了還不夠,再把鋤的尖頭鑲了金、嵌了玉,又把鋤柄改為象牙的了,費了一生的光陰,只做成了一柄鑲金嵌玉的鋤頭,什麼礦也沒開。”要知道,光有一把鋤頭,是什麼作用也沒有的。教師的職責,不在幫助學生佔有或獲得一柄“鑲金嵌玉”的鋤頭,而是要能夠用一把普通的鋤頭也能開採出“金礦”來,這樣的教師方為稱職的教師。

  ②掌握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能力。要讓教師瞭解研究性學習的特點,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原則、方法、程式、評價等相關知識,至少要使教師在正常的教學中,能夠做到“滲透提出問題、探究問題的意識”,具有不迷信課本,不迷信權威,不迷信教師的開放、懷疑的思想。

  2、加快考試改革的步伐,尤其是高考制度的改革。

  高中生研究報告5

  現代社會里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的加劇,人們所面臨的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如何應付這些壓力,保持個體的情緒健康,更好地面對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挑戰,是一個現代人人生道路上的重大問題。

  我國高中學生的壓力源主要來自於學習、父母、老師和同伴、環境、自我發展和時間六方面,其中學習壓力是中學生的主要壓力源。而高中生的升學壓力要比高中生大,這是因為高中畢業面臨的升學和擇業更為迫切。

  在社會中還存在不少高中生由於學習壓力無法得到調節而釀成悲劇。一幕幕扣人心釀成悲劇,一幕幕扣人心絃的畫面,種種悲劇也給許許多多的家長心靈造成難以抹去的傷痛。所以為了進一步瞭解學習壓力給學生帶來的影響.

  一、自我減壓法:

  面對學習和工作力而產生的種種心理上的問題,可藉助以下方法自我調解。

  1、不要把目標定得高於自己能力所及。

  2、有效地分配時間,將學習任務或工作任務按輕重緩急編定先後次序,然後依次逐步完成,階段性的成果可減低同時展開多份任務而又無法完成所帶來的壓力。

  3、課餘時應做適量運動,既可強健身體,亦可減壓,或可在教室做一些簡單的伸展運動,減輕肌肉疲勞。

  4、遇到困擾或情緒低落時,可與家人或朋友傾訴,透過與同學,同事的溝通獲得支援和關懷,亦可發洩情緒。

  5、即使再忙,也要有必要而充分的睡眠,這對鬆弛繃緊的神經至關緊要,對於處在身體發育時期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6、如果實在感覺壓力太大,無法應承致使情緒低落,不妨去聽聽CD,看看電視劇,或者到酒吧去坐一坐,哪怕偶爾“瘋狂”消費一把也可以。當然這是一種矯枉過正的辦法,不可頻頻使用,更不能成為你懶惰渙散的藉口。

  7、養成持之以恆,平衡有序的生活習慣,不要做“書呆子”,別放棄享受美食,享受戶外活動或發展個人興趣所帶來的樂趣。

  二、病症的心理調適

  如果面對學習壓力造成的種種生理上的不適,可藉助以下辦法使之得以緩解。

  1、頭痛:以拇指輕按太陽穴,眉頭及耳背等部位,再以畫圓法輕輕按壓。

  2、肌肉痛楚(如肩部及腰部不適):可做一些簡單的伸展動作,坐直身子,放鬆肩部,兩手放背後,十指互扣然後用力向後拉,如此這般重複多次。

  3、胃痛:因耽誤進餐時間引起胃痛,可喝一點溫牛奶,這個時候千萬不要求助於茶或咖啡等刺激性飲料。

  4、便秘:如持續便秘數日,那麼你不妨嘗試著每天早起10分鐘,然後先飲一杯白開水,會有一定幫助。

  5、失眠:先一個能承託頸肩彎,軟硬,高度適中的枕頭,睡眠會舒適,播放一些調子抒情的音樂,或如海浪,雀鳴等大自然聲音,在助你的神經鬆弛下來,如果你覺得讀外語也可催眠,那麼也不妨試試。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