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9篇)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
學好地理的方法
端正學習態度,認識到地理是一門重要的學科,我們要認真的學習地理知識。不要認為地理並不重要,可學可不學的思想是不可能學好地理的。
立足於教材,熟悉教材,弄懂教材,教材是考試的依據,不熟悉教材是很難取得好成績的。所以要花時間在教材的學習上面,該記得的知識要加強記憶。
注重理解,地理兼有文科和理科的多種特點。有背誦的地理基礎知識,但也有邏輯性強的理解性內容,光靠死記硬背是不行的,一定要多理解,弄懂各地理現象之間的聯絡。
加強習題的練習,地理技能的獲取只有在運用中才能得到提高,所以完成一定量的與課本配套的習題是很有必要的。
當然,地理學習中地圖冊是必須放在手邊的常用工具書,藉助地圖冊,多多的查閱各地理名詞,形成空間概念,可以讓學習變得更加順利。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9篇)
在學習中,是不是聽到知識點,就立刻清醒了?知識點是知識中的最小單位,最具體的內容,有時候也叫“考點”。哪些知識點能夠真正幫助到我們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精選9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1
青藏高原位於我國西南部岷山—邛崍山—錦屏山以西地區,介於崑崙山、阿爾金山、祁連山與喜馬拉雅山之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瑪峰海拔8844.43米,號稱“世界的第三極”。青藏高原所在地區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後來到上新世—更新世時,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斷擴張北移的印度洋推動剛硬的印度板塊,沿雅魯藏布江地縫合線向亞洲大陸的南緣俯衝擠壓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為緯度低、地勢高、空氣密度小、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體積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溫涼,氣溫年較差不大、日較差大的高原季風氣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響著我國的氣候。
(一)、青藏高原對西風氣流的阻擋作用
青藏高原阻擋了我國低空的西風氣流,使之分為南、北兩支氣流(分支點在60°E),北支氣流經我國西北、華北、東北和華東等地區流向太平洋;南支氣流則在流過青藏高原南側後轉變成了溫度較高、溼度較大的西南氣流,影響我國四川、貴州、雲南、華南及長江中下游地區,這兩支氣流最後在青藏高原東部110°E附近匯合。如圖1所示。
冬季,我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南移,其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我國北方廣大地區氣候寒冷乾燥;而其南支氣流則會增強並在昆明、貴陽與南下的冷空氣相遇,形成昆明準靜止鋒,使四川、貴州、漢水流域乃至山東、遼寧一帶出現大量降雪。
夏季,我國近地面的西風急流北移,其南支氣流會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擋勢力減弱,使喜馬拉雅山南緣一些地區風力最小,天氣最穩定;其北支氣流則剛好相反。隨著西南季風勢力的增強,西南暖溼氣流會為我國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區帶來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氣流對我國影響較明顯,如春季我國西北氣旋活動多。
四川盆地一帶冬季由於受青藏高原阻擋作用影響較大,風速較小,空氣溼度較大,加上地形的影響,易出現雲霧天氣;夏季由於處於青藏高原“背風坡”,若西南暖溼氣流偏南流,東南季風西進勢力減弱,就易出現乾旱。
(二)、青藏高原對冷暖氣流的遮蔽作用
冬季,由於來自較高緯度地區的空氣很難越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區受冬季風影響就較小,氣溫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於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極少能越過青藏高原進入我國西北地區,甘肅、新疆一帶氣候就會幹旱。
(三)、青藏高原對我國冬、夏季風的促進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國東部地區形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氣候單元,使我國的海陸熱力性質差異表現得極為明顯。由於地勢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受熱快,氣流上升,氣壓降低,這加速了陸上低壓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陸地的夏季風勢力增強甚至影響到青藏高原的東部和南部。如圖2所示。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氣降溫快,氣流下沉,使陸上高壓勢力增強,促使氣流由陸地吹向海洋。如圖3所示。
由於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國東亞季風環流勢力更強大,冬夏季風更替更明顯,大陸性氣候特點更突出,冬季風影響的時間更長、範圍更廣。
(四)、青藏高原對我國華南地區降水的影響
由於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國東部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季風氣候區,加上臺風的影響,我國華南地區的降水極為豐富,擺脫了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變成沙漠的厄運,成了北迴歸線上的一片“綠洲”。
總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獨特的高原氣候,也對我國氣候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使我國氣候複雜多樣。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2
第一章地理環境與區域發展
第一節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區域的含義
⑴概念: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區域既是上一級區域的組成部分,又可進一步劃分為下一級區域。
⑵特徵:具有一定的區位特徵,以及一定的面積,其內部的特定性質相對一致。(層次性;差異性;整體性)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總體影響: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特點、區域的發展水平、發展方向。
2、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異同
同:都是平原地區,並都位於我國的東部季風區
異:
⑴地理環境的差異:
①地理位置差異:位於北緯30度附近,在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的中部,長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大致位於北緯43-48度,在我國東北地區的中部
②氣候條件差異:長三角在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松嫩平原在溫帶季風氣候區,大陸性稍強,降水較少,溫暖季節短,生長期較短,水熱條件的組合不如長三角。
③土地條件差異:長三角以水稻土為主,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人均耕地面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佈廣泛,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人均耕地面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④礦產資源條件差異:長三角礦產資源貧乏,松嫩平原有較豐富的石油等礦產。
⑵地理環境對農業和商業的影響
①對農業:長三角在良好的水熱條件基礎上,發展水田耕作業,主要種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熱條件的限制,發展旱地耕作業,主要種植小麥等,一年一熟。
長三角河湖水面較廣,水產業較為發達;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較少,草原分佈較廣,適宜發展畜牧業。
②對工商業:長三角位於我國沿海航線的中樞,長江入海的門戶,對內外聯絡方便,商業貿易發達;依託當地發達的農業基礎發展輕工業,從國內外運入礦產資源發展重工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松嫩平原利用當地豐富的煤鐵石油等資源發展工業,成為我國的重化工業基地。
三、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1、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
第二節地理資訊科技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中的應用
1、地理資訊科技
⑴概念:獲取、管理、分析和應用地理空間資訊的現代技術的總稱。
⑵型別: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資訊系統GIS
⑶應用領域:資源調查、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導航等。
2、遙感(RS)
⑴概念:人們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術裝備懟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的感知
⑵應用:環境監測、自然災害防禦監測等
3、全球定位系統(GPS)
⑴概念:利用衛星,在全球範圍內實時進行導航、定位統。
⑵作用:為各類使用者提供精密的三維座標、速度和時間。
⑶特點:全能性(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實時性
4、地理資訊系統(GIS)
⑴概念:專門處理地理空間資料的計算機系統,用於所有用到地圖或需要處理地理空間資料的領域。
⑵應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地理資訊科技與數字地球:遙感(RS)獲取資訊,全球定位系統(GPS)資訊的空間定位;地理資訊系統(GIS)處理資訊,分析表達結果。數字地球是指數字化的地球,即把整個地球資訊進行數字化後,由計算機網路來管理的技術系統。在區域地理環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應用。
第二章區域生態環境建設
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
1、西北地區概況
⑴位置範圍:位於大興安嶺以西,崑崙山—阿爾金山—古長城一線以北;在行政區劃上大致包括新疆、寧夏、甘肅北部和內蒙古大部;
⑵地形特徵:東部是遼闊坦蕩的高原,西部山脈和盆地相間分佈。
⑶主要景觀:乾旱是最顯著的自然特徵。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觀。
⑷內部分異:以賀蘭山為界,以東為半乾旱草原帶,以西為乾旱和極端乾旱地區。
2、荒漠化
⑴概念:發生在乾旱、半乾旱地區以及一些半溼潤地區的土地退化。
⑵表現: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質荒漠化、次生鹽漬化。我國西北地區最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氣候乾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質沉積物;③大風日數多且集中。
人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對環境的壓力;人類活動不當,對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過度樵採、過度放牧、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礦交通建設不注意環保。
3、荒漠化防治的對策和措施
⑴內容:①預防潛在荒漠化的威脅②扭轉正在發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復荒漠化土地的生產力
⑵原則:維護生態平衡與提高經濟效益相結合,治山、治水、治鹼、治沙相結合重點: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風沙危害嚴重的地段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資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築防護林體系③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係④採取綜合措施,多途徑解決農牧區的能源問題⑤控制人口增長
第二節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以亞馬孫熱帶雨林為例
1、森林資源現狀
⑴屬性:既是自然資源又是環境資源。
⑵作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吸菸除塵、淨化空氣、美化環境等。
⑶森林分佈: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最大、儲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熱帶雨林
⑴分佈:熱帶雨林主要分佈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集中分佈在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②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迴圈、調節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儲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⑶雨林生態
①優越性:全年高溫多雨,光合作用強烈,生物迴圈旺盛,生物生長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⑷熱帶雨林破壞
①根本原因:當地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貧困以及由此產生的發展需求。②直接原因:人類開發。
⑸熱帶雨林的開發(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後,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佈了著名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移民亞馬孫平原、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⑹雨林的`保護: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
保護放在第一位。①鼓勵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②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③森林選擇性採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④加強森林緩衝區建設。
第三章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
第一節能源資源的開發——以我國山西省為例
1、能源分類
⑴可再生能源(舉例水能、風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陽能);非可再生能源(舉例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礦物能源和核能)。
2、山西省煤炭資源的開發條件
①煤炭資源豐富,開採條件好、儲量豐富、分佈範圍廣、煤種齊全、煤質優良
②市場廣闊:一是我國對能源的需求進一步增加;二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改變。
③位置適中:輸煤輸電距離近。
④交通比較便利:北中南三條運煤鐵路分別是大秦線、神黃線、焦日線。
3、能源基地建設:
⑴面臨挑戰:①人均資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單位產值能耗高;④以煤炭為主能源消費結構;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脅。
⑵採取措施:①擴大煤炭開採量;②提高晉煤外運能力,以鐵路為主,公路為輔;③加強煤炭的加工轉換:一是建設坑口電站,變輸煤為輸電;二是發展煉焦業。
4、能源的綜合利用
⑴變革原因: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生態環境問題嚴重。
⑵變革模式:結合鐵礦、鋁土礦等資源優勢,構建三條產業鏈:煤電鋁、
煤鐵鋼、煤焦化。
⑶能源綜合利用的結果:①山西省產業結構由以煤炭開採業為主的單一結構轉變為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為主的多元結構,②原料工業逐步超過採掘工業而佔到主體地位,③實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
5、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⑴提高煤的利用技術:推動以潔淨煤為代表的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
⑵調整產業結構: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是生態環境問題根源所在,①對原有重化工業進行調整,使產品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發展;②大力發展農業、輕紡工業、高技術產業和旅遊業。
⑶“三廢”的治理:①廢渣:回收再利用;②廢氣:消煙除塵,營造防風林帶;③廢水:沉澱淨化。
第二節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
1、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
⑴重要性:決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開發方向。
⑵河流概況:密西西比河的二級支流,發源阿巴拉契亞山西坡,在肯塔基市注入俄亥俄河。
⑶開發注意:①山地:河流的發源地,保護好植被生態②河谷平原:人類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是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③河流:流域中開發利用的主要部分,注意水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質的保護。
⑷田納西河流域開發的自然背景:①地形:多山,起伏大,水力資源豐富,河流航運作用十分突出;②氣候:溫暖溼潤,降水豐富,冬末春初降水多,夏秋降水相對較少;③水系:支流眾多,水量豐富,河流落差大,水量不穩定;④礦產:煤鐵銅等豐富。
2、流域的早期開發及其後果
⑴18世紀下半葉:農業發達,人口較少,對自然環境影響不大。
⑵19世紀後期:人口急增,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帶來土地退化;植被破壞;環境汙染等生態環境與社會問題。
⑶20世紀30年代初:田納西河流域成為美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
3、流域的綜合開發
⑴開發的核心:河流的梯級開發。
⑵開發專案:防洪、航運、發電、旅遊、供水、養殖等。
⑶成效:根治了洪災,農林牧漁業、工業、旅遊業得到迅速發展,生態環境改善,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
⑷田納西河兩岸形成“工業走廊”的原因:大規模的水電和核電使田納西河流域成為全國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流域內鍊鋁、化學等高耗能工業的發展。
第四章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
1、東北地區地理條件
⑴自然條件:①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作物一年一熟,易受熱量的影響。(氣候是區域農業生產中最難以改造的自然條件。)
②地形分佈:高原(畜牧業)、平原(種植業)、山地(林業)為農業多種經營提供了條件。
③土壤:黑土、黑鈣土廣泛分佈,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有利於農業生產。
⑵社會、經濟條件:①良好的工業基礎;②交通發達,對外聯絡方便,發展外向型農業;③開發時間較晚,人口密度較低(地廣人稀),有利於綠色農業和大農業的發展。
2、農業佈局特點
⑴耕作農業區:①主要分佈在三大平原區;②主要農作物:小麥、玉米、水稻等。
⑵林業和特產區:①林業:主要分佈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區。
②長白山區是我國主要的鹿茸、人參等珍貴藥材產區,延邊生產蘋果梨。遼東低山丘陵和半島丘陵區是我國最大的柞蠶繭產區。遼南是重要的蘋果產區。
⑶畜牧業區:①主要分佈在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區草地,是重要的羊、牛、馬牧畜的生產基地;②畜種:呼倫貝爾市三河地區:三河牛、三河馬;松嫩平原西部:東北紅牛。
3、東北商品糧基地
⑴生產特點:①大規模機械化生產;②地區專業化生產。
⑵其他知識:①三江平原商品率最高;②國營農場,機械化程度最高。
4、農業發展方向
⑴平原區:發展適應加工需要的優質、專用品種,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加快發展商品糧豆等的生產,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建設綠色食品基地。(增強抗衡國外農產品進入國內市場的能力。)
⑵西部草原區: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強化人工草地建設,發展集約化草食性畜牧業。
⑶山區農業:森林資源保育,發展特色農業和特色產品,實現由原料型生產向原料及產品加工並舉的轉變。
第二節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以我國珠江三角洲為例
1、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及地理條件
⑴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①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②工業內部,勞動力和資源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下降,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所佔比重不斷上升。
⑵國家的對外開放政策:最先改革開放的地區,給予許多優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區優先於其他地區吸引外資。
⑶良好的區位條件:位於我國南部沿海,毗鄰港澳,靠近東南亞;發揮勞動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
⑷全國最大的僑鄉之一。
2、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的階段
⑴工業化的推進:①第一階段:1979—1990年,勞動密集型產業成為這一階段的主導產業。②第二階段:1990年以後,高技術產業產業逐漸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而成為主導產業。
3、問題與對策
⑴產業升級面臨困境(與長三角相比產業基礎、科技實力、人才隊伍和市場腹地都處於劣勢)——產業結構調整:重工業和機械製造業不發達,以產業基礎較好的廣州市為基地,發展汽車、鋼鐵、石化、造船等原材料工業與裝備製造業,以此推動產業升級。
⑵城市建設相對落後(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落後,缺少分工合作)——構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構建以廣州、深圳、香港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⑶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酸雨、水質型缺水、噪聲等)——加強規劃與管理。
⑷“城中村”:城市郊區出現的已經轉變為以從事工商業為主的村落。
第五章區域聯絡與區域協調發展
第一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
1、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原因:①區域分佈不均勻;②自然資源一般不具流動性。
⑵經濟原因: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各區域資源供求不匹配。
西氣東輸:以新疆天然氣資源為基礎,以長江三角洲作為天然氣的目標市場,建設從塔里木盆地至上海的輸氣管道。
2、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⑴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①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對能源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短缺,經濟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②西部地區經濟相對落後,能源資源蘊藏豐富,需求量小,能源優勢難以發揮。
⑵調整能源消費結構:①我國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為主,易引發酸雨等環境問題;②北煤南運對我國南北向鐵路運輸帶來很大壓力。
⑶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①天然氣分佈西多東少、北多南少;②四大氣區是新疆(塔里木、準噶爾)、青海(柴達木)、川渝(四川盆地)、陝甘寧(鄂爾多斯);③東部油氣開發已到中後期,西部是戰略接替區,發展戰略是穩定東部,發展西部。
3、西氣東輸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對中西部經濟發展(輸出地)的影響:①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促進經濟發展;②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③有利於西部地區能源氣化,緩解因植被破壞對環境的壓力。
⑵對東部經濟發展(輸入地)的影響:①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缺狀況,促進經濟發展;②有利於改善東部地區能源結構;③有利於淨化大氣環境④促進東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第二節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
1、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⑴產業轉移
①概念:企業將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的現象。
②分類:區域和國際產業轉移。
③目的:降低成本,擴大銷售市場,追求更高利潤。
⑵影響產業轉移的因素:
①勞動力因素:具有充足、高素質且價格較低廉的勞動力資源的國家或地區,往往成為產業轉移的目的地。②內部交易成本因素:發展中國家為了吸引發達國家的投資,首先要改善投資環境以減少企業生產的內部交易成本。③市場因素;④其他: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國家政策調整、地價昂貴、環境汙染
2、產業轉移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⑴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①發達國家使國內的生產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導產業;②發展中國家縮短產業升級時間,加快工業化程序。
⑵促進區域產業分工與合作:不同經濟水平的國家發展不同階段的產業①發展中國家發展處於成熟期或衰退期的產業:發展中國家佔據利潤低的加工環節。②發達國家發展處於開發期或增長期的產業;發達國家佔據利潤高的設計和營銷環節。
⑶改變了區域地理環境:產業轉移伴隨著汙染轉移和擴散,發展中國家應注意產業轉移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⑷改變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分佈:①發達國家產業轉移常常引起失業人口增加,如日本;②發展中國家接受產業轉移有助於緩解就業壓力。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3
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過程天圓地方說、地圓說、地心說、日心說、大爆炸宇宙學說。
宇宙的基本特點由各種形態的物質構成,在不斷運動和發展變化。
天體的分類星雲、恆星、行星、衛星、彗星、流星體、星際物質。
天體系統的成因天體之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
天體系統的級別地月系-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
日地平均距離1.496億千米。
太陽系八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八大行星按結構特徵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
地球上生物出現和進化的原因光照條件、穩定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溫度、液態水。
太陽的主要成分氫和氦
太陽輻射能量的來源核聚變反應
太陽輻射對地球和人類的影響維持地表溫度,水迴圈、大氣運動等的動力,人類的主要能源。
太陽活動黑子(標誌)、耀斑(最激烈)。
我國太陽能的分佈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太陽黑子的變化週期11年。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①影響氣候②影響短波通訊③產生磁暴現象
月相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滿月、下弦月、殘月
月相變化規律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東東(下弦月)
星期的由來朔望兩弦四相。
空間探索階段的開始1957年10月,原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
空間開發階段的開始1981年第一架太空梭試航成功。
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1970年東方紅一號、1999年神舟號載人航天試驗飛船。2003年神州5號
宇宙自然資源的分類空間資源(高真空、強輻射、失重)、太陽能資源、礦產資源。
保護宇宙環境清除太空垃圾、加強國際合作。
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長4萬千米
緯線和緯度,低緯、中緯、高緯的劃分連線東西的線。每1個緯度為111.1千米;
經線和經度連線南北的線。相對的兩條經線組成一個經線圈。
東西兩半球的劃分西經20°和東經160°的經線圈。
南北兩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以北的為北半球,以南的為南半球。
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23°26′和66°34′緯線
本初子午線0°經線,透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
南北方向的判斷有限方向,北極為最北,南極為最南。
東西方向的判斷無限方向,沿著自轉方向為向東,逆著自轉方向為向西。
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
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地球自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地球自轉的週期恆星日,23小時56分4秒(真正週期);太陽日,24小時。
地球自轉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時15°),線速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地球公轉的軌道橢圓軌道。一月初(近日點),七月初(遠日點)。
地球公轉的方向自西向東。從地球北極上空觀察,呈逆時針旋轉。
地球公轉的週期恆星年(365日6時9分10秒)、迴歸年365日5小時48分46秒
地球公轉的速度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
黃赤交角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夾角,目前為23°26′。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太陽直射點以一年為週期相應地在南北迴歸線間往返移動
晨昏線的判斷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
地方時的計算每往東1°,時刻增大4分鐘。
已知經度求時區數經度除以15,再四捨五入。
區時的計算每往東1個時區,時刻增大1個小時。
北京時間以東八區(120°地方時)為標準時間。
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時間為標準時。
國際日期變更線180°經線(理論上),不透過陸地(實際)。
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晝夜更替、不同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
太陽直射點的判斷與該點的切線方向垂直,地方時為12點。
春分日(3月21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北迴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晨昏線與經線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太陽直射點在南迴歸線,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
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地球側檢視的判讀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地球俯檢視的判讀逆時針自轉,中心為北極;順時針自轉,中心為南極。
晝夜長短的計算以晝弧長度為依據,每15度為1小時。
日出日落時刻的計算根據晝長以標準日出(6時)和標準日落(18時)前後推算。
晝夜長短的判斷夏半年,越北白晝越長,冬半年,越南白晝越長。
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
天文四季一年內白晝最長、太陽最高的季節是夏季。
我國傳統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為起點來劃分四季。
歐美傳統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為四季的起點。
二十四節氣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五帶的名稱和範圍熱帶、北溫帶、南溫帶、北寒帶、南寒帶。
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更替
大氣圈對地球的重要意義保護生物生存,影響地球自然環境,維持生命活動
低層大氣的組成幹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
幹潔空氣的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塵埃的作用生命活動;構成生物體;吸收紫外線;光合、保溫作用;成雲致雨
大氣汙染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氟氯烴破壞臭氧層
大氣垂直分層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高層大氣(電離層)
對流層的主要特徵上冷下熱,對流顯著,天氣現象複雜多變。與人類的關係最密切
平流層的主要特徵臭氧吸收紫外線。平流,對高空飛行有利,
大氣上界離地面約2000-3000千米。
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陽高度角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輻射定律物質的溫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反之越長。
地面輻射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源。
大氣逆輻射夜間有云較溫暖,夜間晴朗較寒冷。
大氣的保溫效應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對地面長波輻射吸收能力很強。
全球的熱量平衡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熱量與支出的熱量是相等的。
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各緯度間的冷熱不均。
熱力環流由於地面冷熱不均而形成的空氣環流。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
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壓垂直指向低壓。單位距離間氣壓差越大風力越大。
地轉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由於受摩擦力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並不平行,而是有個交角。
根據等壓線判斷風向的步驟①高壓垂直指向低壓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小氣候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
海平面等壓線與風力大小低壓中心,高壓中心。等壓線越密集,風力越大。
大氣環流的意義調整全球水熱分佈,是各地天氣變化和氣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地球上氣壓帶和風帶的分佈東北信風、副高、中緯西風、副極地低壓、極地東風、極地高壓。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4
一、自然資源
1、氣候資源:特點(共同點、獨特之處)、開發利用(農業與種植制度、日照與街道方位、風與城市規劃、交通線的選址、飛機場的選址)
2、海洋資源:海洋生物資源與漁業生產(大陸架生物資源豐富的原因、五個漁業地區和四個漁場及成因)、海底礦產資源與油氣開發(大陸架礦產資源與開發、深海錳結核、海洋能源)、海洋空間利用(港口腹地、港口建設的陸域和水域條件、世界石油運輸線、圍海造田的利與弊)、海洋的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海洋環境問題(海洋汙染和生態破壞)
3、陸地資源:四個特點、能源資源(常規資源和新能源)、陸地資源與人類社會的關係(尤其是能源資源與社會進步)
二、自然災害
1、氣象災害:颱風(氣旋)、暴雨洪澇、乾旱、寒潮(源地是冷高壓、冷空氣南下形成冷鋒)、乾熱風(對華北農業的影響)
2、地質災害: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滑坡和泥石流(泥石流產生的三個條件)、地質災害的關聯性、地質災害的防禦。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5
1、水迴圈:
①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迴圈、內陸迴圈和海上內迴圈。
②水迴圈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
③它的重要意義在於: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
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係:
①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
②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係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
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
①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
②我國西北地區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
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①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型別。
7.洋流的分佈(畫一畫右面洋流分佈模式圖):
①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
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①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溼,寒流—減溫減溼)
②影響海洋生物—-漁場
③影響航海
④影響海洋汙染
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魯漁場上升流
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
①這裡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
②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
11.海洋災害是指源於海洋的自然災害:海嘯和風暴潮。
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於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汙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6
1、水土流失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黃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季風氣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黃土土質疏鬆黃土高原)。
(2)人為原因:植被的破壞;不合理的耕作制度;開礦。
治理的措施:
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植樹造林;小流域綜合治理。
治理的意義:
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
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建立良性生態系統;建立生
態農業模式,有利於促進生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2、荒漠化問題
我國典型的地區:
西北地區(新疆、青海、內蒙等地)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全球變暖,蒸發旺盛;處於內陸地區,降水少;鼠害;蝗害。
(2)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樵採;過度開墾;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線等工程建設保護不當。
治理措施:
制定草場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強管理;控制載畜量;營造“三北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牧;
建設人工草場;推廣輪牧;禁止採伐髮菜等
治理意義:
有利於因地制宜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使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可以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當地經濟
發展,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生活質量;有利於保護土地資源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利於促進生
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
3、乾旱缺水問題
我國典型地區:
華北地區、西北、長江中下游地區
華北地區:
產生原因:
(1)自然原因:溫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徑流量小;降水變率大;春季蒸發旺盛。
(2)人為原因: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需水量大;水汙染嚴重;浪費多,利用率低;春季春種用水量大。
治理措施:南水北調;修建水庫;控制人口數量,提高素質;減少水汙染;減少浪費,提高利用率;限制高耗水工業的發展;發展節水農業;採用滴灌、噴灌農業灌溉技術,提高利用率;實行水價調節,樹立節水意識;海水淡化等。
(思考:我國東北地區為何沒有形成春旱?)
4、土壤次生鹽鹼化
我國典型地區:
黃淮海平原、寧夏平原、河套平原等
產生原因:(1)自然原因:頻繁的旱澇氣候(黃淮海平原);地形低窪;大氣降水少,以灌溉水源為主。(2)人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設(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鹽;井排井灌;生物措施;農田覆蓋;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採取噴灌、滴灌技術等
5、地面下沉、沿海地區鹽澤化
我國典型地區:
北方廣大地區和南方城市
產生的原因:
過度抽取地下水
治理措施:
控制抽取地下水;實行雨季回灌
6、赤潮
我國典型地區:
珠江口、杭州灣、渤海等
產生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氣溫高;靜水;靜風;海域相對封閉。
(2)人為原因:沿岸地區人口稠密、經濟發達,排入海洋的工業和生活汙水多;農業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由於海洋開發程度高和養殖業規模的擴大,嚴重的汙染了養殖水域。
①坡面開墾→水土流失(影響因素:坡度、植被覆蓋率、降水強度、坡面巖性);
②乾旱、半乾旱地區過墾、過牧、樵採→荒漠化(降水較少,生態脆弱);
③沼澤地開發→破壞溼地→氣候惡化(乾旱)
④圍湖造田→湖泊面積縮小→調節河流功能減弱→氣候乾旱、洪澇多發;
⑤蒸發量大的地區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鹽鹼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鹽運動);
⑥過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水量減少,河流下游斷流、河口三角洲萎縮,海岸線後退);內陸河湖水文生態問題(河流流量減少,湖泊萎縮甚至消失,河湖鹽度升高,河湖區生態環境惡化);
⑦農藥化肥→土壤板結、酸化、汙染水源。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7
如何描述地形特徵
1.地形型別(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勢起伏狀況
3.(多種地形條件下)主要地形分佈
4.(剖面圖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徵
影響氣溫的因素
1.緯度(決定因素):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高緯度地區)
2.地形(高度、地勢):陰坡、陽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熱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對冬季風阻擋,同緯度山地比平原日較差、年較差小等)
3.海陸位置:海洋性強弱引起氣溫年較差變化
4.洋流(暖流:增溫增溼;寒流:降溫減溼)
5.天氣狀況(雲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於雲雨少的地方)
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於裸地
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
影響降水的因素
1.氣候:大氣環流(氣壓帶、風帶、季風)
2.地形:迎風坡、背風坡
3.地勢(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達最大值
4.海陸位置(距海遠近)
5.洋流(暖流:增溫增溼;寒流:降溫減溼)
6.下墊面:湖泊、河流、植被覆蓋狀況
7.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影響降水
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徵
1.流量:大小、季節變化、有無斷流(取決於降水特徵、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2.含沙量:取決於流域的植被狀況
3.結冰期:有無、長短
4.水位:高低、變化特徵(取決於河流補給型別、水利工程、湖泊調蓄作用)
5.水能: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量的大小)有關
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徵
1.長度
2.流向
3.流域面積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況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狀(扇形、樹枝狀)
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
1.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晝長)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
3.天氣狀況(晴天多,太陽輻射豐富)
4.空氣密度
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
1.降水(當地氣候特徵情況;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
2.氣溫(陽坡雪線高於陰坡;不同緯度的溫度變化、0℃等溫線的海拔的高低)
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
1.緯度:.山地所處的緯度越高,帶譜越簡單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帶譜可能越複雜
3.熱量(即陽坡、陰坡):影響同一帶譜的海拔高度
影響城市的區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有利於交通聯絡,節約建設投資,人口集中;b.熱帶地區城市分佈在高原上;c.山區城市分佈在河谷、開闊的低地)
2.氣候(中低緯地區溫暖,沿海地區溼潤)
3.河流(供水、運輸功能)
4.資源條件
【社會經濟因素】
1.交通條件
2.政治因素
3.軍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遊因素
商業中心、商業網點形成的區位因素
1.便利的交通條件(設立原則:交通最優<環路或市區邊緣,公路沿線>)
2.較強的商品生產能力、穩定的商品來源
3.廣闊的市場或經濟腹地(設立原則:市場最優)
交通運輸線路的選線原則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對選擇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開山、築洞、架橋,工程難度大,若沿等高線延伸,延長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運)
2.地質(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滲漏;b.地質不穩定:加固地基、避開斷層)
3.氣候(a.公路、鐵路:防暴雨、洪澇、凍土、泥石流;b.水運、航空:防大霧、大風)
4.土地(少佔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會經濟方面】
1.人口(儘量多地透過居民點、鐵路車站、碼頭等,使更多人受益。<適用於:地方公路>)
2.里程和運營時間(儘量修築橋樑、隧道,縮短里程,以節省運營時間;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適用於:國道>)
3.其他(儘量遠離重要文物古蹟、注意生態環境保護)
交通線路修築的積極意義
1.完善了當地的交通網路,使交通便利通達
2.加快了物資流通,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3.政治:鞏固國防、保持穩定、促進區域繁榮
工業區位因素分析
1.地理位置
2.資源因素:原料、燃料
3.農業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資訊網路的通達度):便於物資、人員、資訊交
5.市場因素
6.科技因素
7.勞動力因素:勞動力價格、素質
8.歷史因素
9.政策因素:國家、地區政策扶持
10.軍事因素:國防安全需要
11.個人因素:個人偏好情感
工業區經濟綜合整治措施
1.調整工業佈局,發展新興工業及第三產業,改造傳統產業,保證各業平衡發展,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
2.因地制宜,合理開發各類資源
3.消除汙染,整治美化環境;搞好區域規劃,加強生態建設
4.發展交通,完善交通網路。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8
農業區位因素分析
【自然因素】
1.土地:地形、土壤
2.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晝夜溫差
3.水源(灌溉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
1.市場:
2.交通:
3.國家政策
4.勞動力
5.科技: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的發展
6.工業基礎
港口建設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決定港口位置)】
1.水域條件:港闊水深(等深線密集,有利於停泊靠岸避風)
2.築港條件:陸地地質穩定、地形平坦、坡度適當(有利於安排建築用地、港口裝置)
【社會經濟條件(影響港口興衰)】
1.經濟腹地條件:經濟腹地是否廣闊、客貨流量大小、腹地經濟性質(經濟腹地的廣闊與否影響著客貨流量;客貨流量影響著港口的興衰;腹地經濟性質決定港口性質<綜合港、專業港等>)
2.城市依託(交通便利;為港口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援)
3.政策條件:對外開放地區建成自由貿易港
評價河流的航運價值
【自然條件】
1.地形:平坦,流經平原,水流平緩
2.氣候:降水豐富均勻,河流流量大,季節變化小,冰期短
3.河道:寬闊平直,水深
【社會經濟條件】
流域內人口多,經濟發達,聯絡密集,運輸量大
治理原則
上游:調洪
中游:分洪、蓄洪
下游:洩洪、束水
治理措施
上游:修水庫、植樹造林
中游:修水庫,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下游: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開挖河道
河流洪澇災害的成因
【自然原因】
1.水系特徵(a.流域廣,支流多;b.含沙量大;c.平原河道彎曲,水流緩慢,水流不暢。)
2.水文特徵(a.流經溼潤地區,降水豐沛;b.幹流汛期長,水量大。)
3.氣候特徵(該年份氣候異常,流域內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氾濫。)
【人為原因】
1.植被破壞(a.過度砍伐,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加劇,造成流域涵養水源、調節徑流、削峰補枯能力降低;b.泥沙入江、淤積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洩洪能力降低。)
2.圍湖造田(泥沙淤積導致湖泊萎縮,湖泊調蓄洪峰能力下降。)
※某地區缺水原因的分析與解決措施:
※原因
【自然原因】
1.氣候:降水較少或不充沛、蒸發量大、季節分配不均
2.河流:地表徑流量較少
【人為原因】
1.用水量大:人口稠密、工農業發達
2.利用不合理:利用率低、汙染浪費嚴重
解決措施
1.開源:跨流域調水、修建水庫、沿海地區的海水淡化,以提高供水能力
2.節流:減少水汙染、減少浪費、提高工農業水資源利用率、限制高耗能水工業發展、發展節水農業(如:噴灌滴灌)、制定法律法規,提高人們節水意識、實行水價調節
影響水庫壩址選擇因素
1.壩址在河流、峽谷處或盆地、窪地的出口(口袋形區域有利於建壩:工程量小,造價低,庫區容量大)
2.選擇地質條件好的地方,避開喀斯特地貌、斷層
3.氣候水文條件:保證水量充足
4.考慮修建水庫是否需要移民,佔地搬遷情況,儘量減少淹沒居民點
水庫的作用
1.調節氣候,改善生態環境
2.有利於發展水產養殖業
3.有利於發展旅遊業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發電價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運價值
鹽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氣候:氣溫高、降水少、多風、日照強:有利於蒸發
2.地形:面積廣闊的平坦海灘、淤泥質海岸
漁場形成的區位條件
1.地形:面積廣闊的大陸架(陽光直射、光合作用強、餌料豐富)
2.溫帶海域:氣溫變化大、海水上泛
3.河口處: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
4.洋流:(交匯流或上升流)海水上泛,帶來海底營養鹽類,餌料豐富
衛星發射基地選址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
1.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
2.緯度:地球自轉的線速度
3.地勢:平坦開闊
【人文條件】
1.人口:單位面積人口密度低,地廣人稀
2.交通:交通便利
3.軍事:符合國防安全需要
隧道的選址條件
要選擇在背斜處(a.背斜岩層向上拱起,地下水向兩側滲流,不容易發生滲漏問題;b.背斜為穹形構造,不易塌方。)
汽車站選址的區位條件
1.路況:周圍道路寬闊
2.與市內外交通聯絡
3.工程量大小
航空港選址的區位條件
【自然條件】
1.地形: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
2.地質:有良好的地質條件
3.氣候:少雲霧。
【社會經濟條件】
1.交通條件:與市內有便利的交通聯絡。
2.經濟:建在經濟發達的地區。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方向
1.注重生態環境建設:加大綠化,有計劃退耕還林還草,改善生態環境
2.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
3.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多種農村經濟(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商品農業等),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農民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9
1、遙感:遙感即遙遠感知,是在不直接接觸的情況下,對目標或自然現象遠距離探測和感知的一種技術。一般指的是電磁波遙感。p1
2、電磁波:根據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變化的電場能夠在它的周圍引起變化的磁場,這個變化的磁場又在較遠的區域內引起新的變化電場,並在更遠的區域內引起新的變化磁場。這種變化的電場和磁場交替產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遠在空間內傳播的過程稱為電磁波。p1
3、干涉:有兩個(或以上)頻率、震動方向相同,相位相同或相差恆定的電磁波在空間疊加時合成的波振幅為各個波的振幅向量和。因此會出現交叉區域某些地方震動加強,某些地方震動減弱或完全抵消的現象成為干涉。P2
4、衍射:光透過有限大小的障礙物時偏離直線路徑的現象成為光的衍射。P2
5、電磁波譜:不同電磁波由不同波源產生,如果按照電磁波在真空中傳播的波長或頻率按遞增或遞減的順序就能得到電磁波譜圖p2
6、絕對黑體(黑體):如果物體對於任何波長的電磁輻射都全部吸收,則這個物體是絕對黑體。P4
7、基爾霍夫定律:任何物體的單色輻出度和單色吸收之比,等於同一溫度絕對黑體的單色輻出度。
8、太陽常數:太陽常數指不受大氣影響,在距離太陽的一個天文單位內垂直於太陽輻射方向上,單位面積黑體所接受的太陽輻射能量。P6
9、太陽光譜輻照度:指投射到單位面積上的太陽輻射通量密度,該值隨波長不同而異。
10、散射:電磁波在傳播過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傳播方向發生改變,並向各個方向散開,稱為散射。P10
11、米氏(Mie)散射:如果介質中不均勻顆粒與入射波長同數量級,發生米氏散射。P10
12、瑞利散射:介質中不均勻顆粒直徑a遠小於電磁波波長,發生瑞利散射。P10
13、無選擇性散射(均勻散射):當微粒的直徑比輻射波長大得多時所發生的散射。符合無選擇性散射條件的波段中,任何波段的散射強度相同。P10
14、大氣屏障:遙感所能使用的電磁波是有限的,有些大氣中電磁波很小,甚至完全無法透過電磁波,稱為大氣屏障。P10
15、大氣視窗:有些波段的電磁輻射透過大氣後衰減較小,透過率較高,對遙感十分有利,這些波段通常成為大氣視窗p10
16、熱慣量:熱慣量是物體阻礙其自身熱量變化的物理量,它在研究地物尤其是土壤時特別重要。P15
17、鏡面反射:鏡面反射是指物體反射滿足反射定律。P16
18、漫反射:如果入射電磁波長不變,表面粗糙度h逐漸增加,直到h與λ同數量級這是整個表面均勻反射入射電磁波,入射到此表面的電磁輻射按照朗伯余弦定律反射。P16
19、反向反射:實際地物由於地形起伏,在某個方向上反射烈,這種現象稱為方向反射。它是鏡面反射與漫反射的結合。P16
20、反射率:物體的反射輻射量與入射輻射量之比ρ=Eρ/E。這個反射率是在理想的漫反射下整個電磁波長的反射率。P16
21、光譜反射率:實際上由於物體的固有的物理特性,對不同波長的電磁波有選擇的反射,因此定義光譜反射率為ρλ=Eρλ/Eλp16
22、反射波譜:反射波譜是某物體的反射率(或反射輻射能)隨波長變化的規律。P17
23、反射波譜特性曲線:反射波譜是某物的反射率(或反射輻射能)隨波長變化的規律,以波長為橫座標,反射率為縱座標,所得的曲線即成為該物體的反射波譜特性曲線。P17
24、時間效應:地物光譜特性一般隨季節時間變化,稱為時間效應。P18
25、空間效應:處於不同地理區域的同種地物具有不同的光譜效應,稱為空間效應。P18
26、地物波譜特性:地物波譜也成為地物光譜。地物波譜特性是指各種地物各自所具有的電磁波特性(發射輻射或反射輻射)p21
27、遙感平臺:遙感中搭載感測器的工具通稱為遙感平臺。按照距離地面的高度大體上可以範圍三類:地面平臺、航空平臺、航天平臺。P24
28、地面遙感平臺:指用於安置遙感器的三腳架、遙感塔、遙感車等高度在100米一下。P24
29、航空平臺:指用於安置遙感器的三腳架、遙感塔、遙感車等高度在100m以上,100km以下,用於資源調查、空中偵察,攝影測量平臺。P24
30、航天平臺:指用於安置遙感器的三腳架、遙感塔、遙感車等高度在240km以上的太空梭和衛星等。其中高度的GMS所代表的靜止衛星。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