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2021(通用20篇)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2021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有這樣的時機,要好好記錄下來,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2021(通用2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1

  顧誦芬,我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他在7歲時,曾親眼目睹日本的轟炸機從頭頂飛過,於是從小就立下了“保衛中國的藍天”的志願。長大後,他報考了浙大、清華、上交三所名校的航空系,皆被錄取。畢業後,他就投入了祖國航空事業的建設當中。1967年,顧誦芬擔任殲-8戰鬥機的總設計師,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他,瞞著愛人親自坐上飛機上天觀測。

  顧誦芬頒獎辭:像靜水深流,靜水裡湧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著強國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2021年,由香港媒體人拍攝的紀錄片《無窮之路》“破圈”。主創陳貝兒深入熱帶雨林、戈壁沙灘,跨越6省10地記錄下脫貧地區的真實面貌。再次回想這條“無窮之路”時,陳貝兒哽咽道,“我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也許他們可能就是一個老村民,一個扶貧的書記,他們碰到困難時的那種堅持跟他們對於生存下去的那種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強的”。

  陳貝兒頒獎辭: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2

  看了《感動中國》,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一次神聖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的背後,我收穫的不僅僅是這些蒼白的文字記錄,更多的是內心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臺上每一位感動人物,不管是成績卓越的愛國英雄,還是努力奮鬥的平凡百姓,他們的故事都是一部不平凡的史詩。最讓我受感動的是江夢南,一位因嬰兒時期生病導致重度聽力障礙的失聰女孩。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厄運,夢南的父母雖然心裡難過,甚至說是絕望,但依然不拋棄不放棄,用雙手讓小小的夢南撫著喉結一字一字練習發音,從而讓她在無聲的世界裡學會說話和唇語。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3

  時代在變,但感動不變,人們對真善美嚮往和對美好生活渴望也不會變。只要像感動中國的獲獎人物那樣堅持、奮鬥和奉獻,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感動別人英雄,贏得社會認可和尊重。我們應當以他們為榜樣,把崗位看作實現人生價值的“哨位”,把事業放成報效祖國的“戰場”,把個人夢與中國夢緊密結合在一起,書寫出屬於時代、屬於祖國,也屬於自己的生命華章。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4

  一年一期的《感動中國》在2022年春天如約而至,科學家、運動員、農民、媒體工作者等各行各業湧現的感人事蹟躍然螢幕。最觸動我的是那幾位身殘志堅的勇士:共用一手的張順東和李國秀夫妻、在長津湖失去雙手雙腳的朱彥夫、從無聲裡突圍的江夢南,這些平凡的人都在用他們的一生來詮釋“何為堅持”。尤其是江夢南,從小失聰,但沒有上過一天特殊學校,僅靠著讀唇語讀到了清華博士,滿滿的正能量!這世上有那麼多人經歷著不幸,但總有人能站起來,在絕境中開花,驚豔所有人。我們要感受他們的不易,學習他們的堅持,更應該懂得珍惜、學會感恩,讓我們把感動變為行動,成為更好的自己、溫暖更多的人!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5

  一幅厚重長卷被徐徐展開,紅底灑金紙上,啟功先生親題的“感動中國”四個字緩緩出現。緊接著,一個個閃光的名字,一張張感人的照片,一幕幕熟悉的畫面,書頁猶如片片“龍鱗”,記錄了《感動中國》創辦以來留下的感動瞬間……這是《感動中國2021》宣傳片中的畫面。

  不知不覺間,這檔欄目已陪伴觀眾走過20年,那些平凡英雄的精神事蹟感人至深,人格力量更是震撼人心。

  今年的開篇人物將目光聚焦在歸根清華、為中國科學發展作出重要貢獻的百歲物理學家楊振寧身上。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間長達20餘年的僵局,當美國剛釋出公告解除外國人訪問中國的禁令時,思鄉的楊振寧就迫不及待地踏上了歸途。在受到阻礙沒能回國的歲月裡,楊振寧用無可辯駁的學術實力取得了多項頂尖的科學成果,使他背後的“中國”二字越發熠熠生輝。回國定居後,楊振寧為吸引中國頂尖科學人才傾盡心血,始終關心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及科技決策,繼續用他的科學精神和學術人格,在中國科學界起著顯著的引領作用。

  從中華少年,到愛國遊子,到歸根老人,歲月須臾而過,楊振寧用50年的時間回應鄧稼先“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約定,拳拳赤子心令人動容、引人落淚。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6

  看完《感動中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人物便是朱彥夫。在一次戰爭中,朱彥夫的戰友全部犧牲,他是唯一的倖存者,當他被人救起時,四肢成冰,左眼被擊穿。經過47次手術,朱彥夫醒了,但他卻永遠失去了雙手雙腳,只剩下一隻視力非常差的右眼。後來他回到家鄉,對於他來說,接下來的生活便意味著一切從零開始,在無數次的失敗後,他終於迎來了新生。朱彥夫辦了夜校五年,沒有一天休息過,後來他當上了村裡的書記,常常弄得遍體鱗傷。在朱彥夫的心裡,他並沒有忘記之前的戰鬥,在後來,朱彥夫用嘴咬著筆,用殘臂夾著筆,終於寫出了一本《人身極限》。在頒獎詞中,有一句話令我難忘:士兵,於你不只是經歷,沒有屈服長津湖的冰雪,也沒有向困苦低頭,與自己抗爭,向貧窮宣戰,一直在戰鬥,一生都在堅守。

  在面對生活中的困難,我們不能低頭,要與自己抗爭,不做一個懦夫,也要學會堅持不懈。不管現實多麼殘酷,也要勇於面對,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報效祖國。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7

  TVB主持人陳貝兒在《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獲評“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去年陳貝兒憑紀錄片《無窮之路》深受歡迎,在《無》中,她每到一個拍攝地,都儘可能深入體驗當地生活,親身經歷各種職業,融入當地人生活。

  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陳貝兒的頒獎詞:“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以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對於獲評“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陳貝兒謙稱:“作為媒體人,透過鏡頭傳遞真實故事是份內事。2021年很難得有機會拍到《無窮之路》這部紀錄片,見證並展示了祖國脫貧攻堅成果,傳遞正能量給觀眾。未來將再接再厲,用心說好中國故事。”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8

  朱彥夫——當代中國的“保爾·柯察金”。他參加了抗美援朝的長津湖戰役,是他們連的唯一倖存者。經過47次手術、93天的昏迷,朱彥夫失去了雙手雙腳,僅剩下一隻0.3視力的右眼。但他不想躺在功勞簿上度過一生。他回到家鄉,用殘肢夾著粉筆,教鄉親們認字;他拄著拐、拖著假肢,一步一步帶村民們走向致富之路。60歲時,他執筆寫下《極限人生》,將他和曾經戰友的故事捧給了世人……

  朱彥夫頒獎辭:生命,於你不只一次,士兵,於你不只是經歷。沒有屈服長津湖的冰雪,也沒有向困苦低頭。與自己抗爭,向貧窮宣戰。一直在戰鬥,一生都在堅守,人的生命,應當像你這樣度過。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9

  今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央視新聞客戶端等平臺播出。盛典以“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為核心主題,全面展現中國人所經歷的波瀾壯闊的2021年。其中,蘇州籍兩院院士顧誦芬當選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顧誦芬,男,1930年2月出生,江蘇蘇州人,195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現任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高階顧問、中國航空研究院名譽院長。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榮獲2020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顧誦芬院士是著名的飛機空氣動力學家,是我國高空高速殲擊機的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他主持建立了我國飛機設計體系,主持研製的型號開創了我國自行設計研製殲擊機的歷史,顧誦芬院士先後參與主持了殲教1、殲8和殲8Ⅱ等機型的設計研發,曾任殲8副總設計師、殲8Ⅱ總設計師。由於對殲8系列飛機的重大貢獻,顧誦芬院士被譽為“殲8之父”。199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

  顧誦芬父親顧廷龍和母親潘承圭都出身於蘇州名門望族,舊居在望星橋。顧廷龍逝世後,顧誦芬按照父親臨終前“將藏書一部分捐贈母校”的囑託,分兩次從北京專程到蘇州,把父親生前收藏的4000冊(套)珍本、孤本、善本藏書捐贈給蘇州一中。為此,蘇州一中專設“顧廷龍贈書珍藏室”。2019年8月,“清芬可挹:兩院院士顧誦芬”展在蘇州美術館舉辦,展出了顧廷龍、顧誦芬兩代名人的手跡、圖紙手稿、工具儀器等90件實物原件,以及成績單、珍貴照片等66件文獻資料,真實再現了顧誦芬院士從江南文化望族走向我國航空科研尖端的砥礪行程。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10

  2021年是中國航天的豐收年,本年度《感動中國》的特別緻敬環節聚焦了一個特殊的群體——中國航天人。

  從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到今天,中國人探索太空的腳步從近地走向深空、從無人走向有人、從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蒼穹攬月,不畏艱險啟航,豪情問天,壯志報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道路上,中國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強,用一個個堅實的腳印,把夢想化作現實。

  頒獎詞直抵人心,感動背後是對真善美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

  “像《感動中國》這樣走過20年的節目,是不多見的。龍鱗裝是一種源於唐代的書籍裝幀形式,非常適合呈現時間軸序列,每一頁翻開就是一座豐碑。”回憶起製作開篇畫面的過程,龍鱗裝非遺傳承人張曉棟感慨道,在接到節目組的邀請後,他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悉心完成這幅長卷。

  作為節目的忠實觀眾,張曉棟告訴記者:“節目中榜樣人物的事蹟不斷啟示我,一生擇一事,一事終一生。過去近15年我只做了8部書,可能我這輩子也只能幹非遺傳承這一件事,既然做,就要做好。”

  與張曉棟一樣,《感動中國》總撰稿劉凱也陪伴節目走過多年,在專注於撰寫頒獎詞的過程中,他收穫了更多的感動與溫暖。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11

  作為第一個跨入男子田徑100米9秒區的亞洲人,蘇炳添的歷史性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2012年,當他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就遇上了“世界第一飛人”博爾特,這次的經歷讓他感受到巨大的差距,他下定了決心:過10秒進9秒區。2015年世錦賽,他又一次和博爾特站在了同一起跑線,而這一次,他與博爾特僅差0.03秒。但這一年,蘇炳添已到了退役的年齡……

  蘇炳添頒獎辭: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衝出亞洲的速度。你超越傷病和年齡,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後,有強大的祖國。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12

  3月3日晚20:00,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揭曉。校學生會組織學校青年學生代表在嶗山校區北區團學報告廳觀看頒獎典禮,共同致敬向上的力量!

  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觀看結束後,大家紛紛表示看到了一個個來自人民的英雄,他們在困難面前毫不退縮,勇往直前,激勵著我們以英雄為榜樣,把先鋒當目標,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用青春書寫新時代新篇章,用奮鬥爭當新時代新青年。

  作為青年的我們,更應在國家危難時衝鋒在前,敢於擔當,扛起身上的時代重任,發揚“科大精神”,踐行“橡膠品格”,貫徹“五有理念”,用汗水澆灌夢想,以實幹篤定前行,將青春融入十四五規劃,以優異的成績慶祝建團百年和黨的二十大召開。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13

  3月3日晚,“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如期而至。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吳天一、朱彥夫、中國航天人、蘇炳添、陳貝兒、張順東李國秀夫婦、江夢南等獲得“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榮譽。

  3月3日,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和女兒在頒獎現場。

  3月3日,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朱彥夫的女兒在頒獎現場展示父親書寫的“光榮屬於二連”“感動中國”。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從2003年到2022年,《感動中國》已走過20載。20年來,一個個發光發熱的名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既呈現出普通百姓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又實錄了社會變遷、時代前進的鏗鏘足音,其中歷久彌新的中國精神力量,穿透時光的隧道,照亮過去、現在和未來。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14

  “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這是給予香港無線電視的主持人陳貝兒的頒獎詞。

  2021年春天,陳貝兒來到內地,帶著滿腹疑問,踏上了一條“無窮之路”。歷經3個月,陳貝兒一行5人,穿梭全國6個省份,10個脫貧地區,深入海南熱帶雨林、川藏高原、戈壁沙漠,天南海北,翻山越嶺,拍攝製作了12集紀錄片,生動具體地見證了中國的脫貧之路。

  時代一直孕育著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著偉大事業。“無窮之路”,寓意“沒有貧窮的道路”,陳貝兒感人至深的故事正是發生在新時代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偉大實踐中。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週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鉅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蹟!

  這樣的人間奇蹟,寫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寫在奔騰的歷史洪流中,也誕生了無數的感人故事:有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的黃文秀;有“一心只為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用自己46年的短暫生命兌現了對黨和人民承諾的貴州省晴隆縣委原書記姜仕坤;有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河北農業大學林學院教授李保國。

  在節目中,蘇炳添直言:“一路走來,我最想感謝的是國家。是祖國的幫助,讓我一步一步走到了奧運百米決賽的跑道上。”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運動健兒一次次突破極限,創造佳績。2014年仁川亞運會,中國隊勢如破竹,連續第九次高居金牌榜榜首;2016年裡約奧運會,中國隊奮勇拼搏,連續第五屆奧運會躋身金牌榜前三;2021年東京奧運會,金牌數、獎牌數均位居第二;2022年北京冬奧會,創造“史上最好成績”。

  歷史前行的每一步,無不需要精神力量的推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活力。

  今天,中國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強,極大增強了志氣、骨氣、底氣,在歷史程序中積累的''強大能量充分爆發出來,煥發出前所未有的歷史主動精神、歷史創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書寫著新時代中國發展的偉大歷史。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15

  昨晚觀看2021感動中國直播後,我為楊振寧、朱彥夫、蘇炳添等所有獲獎人的經歷與付出感到震撼與感動,他們的所作所為令人動容,更讓人深受感召。這也印證了一句話: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透過這次觀影,進一步加強了我“厚植家國情懷”、“踏踏實實做事”的思想,對我的思想有積極向上的引導作用。讓我們這些點贊“赫赫而無名”的人們,他們是志行萬里的人生楷模,我們需要像他們一樣,做和時代同向而行的奮進者。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16

  相信,看了TVB《無窮之路》的朋友,都不得不向陳貝兒豎上大拇指!這部節目目前在豆瓣網上的評分高達9.5分,可以說算得上是一部滿分作品。

  在年初的TVB萬千星輝頒獎典禮上,陳貝兒就已經憑藉該節目收穫了最佳女主持這個獎項。而此次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也是對她更大的肯定。

  說《無窮之路》是一部節目,還不如說它是一部紀錄片!據瞭解,整檔節目的主創團隊就只有4個人,兩名攝影師,陳貝兒則擔當主持人。他們去到了我國最具代表性的'10個貧困地區,去了解、去探尋,我國的扶貧政策以及扶貧結果,整檔節目可以說相當具有深義。

  外界都在說,最近這幾年TVB的劇集、節目越來越難看,演員老了,看來看去就那幾個人,拍攝手法也停滯不前,整體的發展已經落後,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但相信一直在關注T朋友就會發現,這幾年TVB也一直在默默努力做著改變,努力創新,而此次的口碑節目《無窮之路》似乎也就是TVB這些年不斷努力的一個縮影。

  又說回這檔節目的關鍵人物,陳貝兒。陳貝兒從2003年就開始在香港有線電視做主播,從事媒體行業已經近20年,身上的經驗自然也相當豐富。而她大概在10年前,才跟隨“伯樂”餘詠珊Sandy,以主持人、主播的身份,正式從香港有線電視過檔到無線電視,加入TVB大家庭。在餘詠珊的力捧下,陳貝兒很快在各大直播節目中做主持人,同時還在各類資訊和綜藝節目中擔當主持人。

  早前由她主持的《嫁到這世界邊端》系列,也相當之精彩。節目從2017年播到2019年,一共播出了三季,共計40集,綜合評分高達9分。而陳貝兒在節目中,也用她難得的主持經驗以及情緒把控,給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許多小夥伴,應該和小編有一樣的感受:陳貝兒可能第一眼看上去算不上是那種標準意義上的大美女,但是看了她的節目,就會慢慢發現她身上很多的氣質和特質都特別吸引人。去年上半年,隨著曾志偉的走馬上任,餘詠珊的“倒臺”。不少網友都在猜測曾經由余詠珊一手捧起來的“有線幫“藝人,在TVB的地位會大打折扣。畢竟他們的“靠山”已經離開,自然分不到好的資源。但從目前的形勢來看,陳貝兒在TVB的地位不降反升,當然這也是靠她自己的努力和專業所換來的。

  最近一段時間,陳貝兒一直留在內地發展。不僅受邀參觀了中央電視臺,同時還登上了央視的綜藝節目,代表中國香港地區演唱了歌曲。可以說是事業再度迎來了春天。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17

  20年間,時代發展、社會變遷,頒獎詞的寫作風格卻始終保持穩定,直抵人心。

  “好的文字是錘鍊出來的。從最開始每個人1000多字,再精簡到幾十個字,中間還要經過很多同事的傳閱、提意見、修改。頒獎詞是儀式的一部分,要儘可能短,和儀式緊密結合,才能起到點睛的作用。”劉凱告訴記者,寫作中強調樸實、準確,不堆砌辭藻,不過分華麗,儘量用中國人常用的行文習慣,讓觀眾接受起來毫無障礙。

  翻開今年的頒獎詞,簡單、準確、優美的風格撲面而來:楊振寧的“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彭士祿的“兩代人為理想澎湃,一輩子為國家深潛”,朱彥夫的“生命於你不只一次,士兵於你不只是經歷”,江夢南的“從無聲裡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寥寥數語,感人至深。

  頒獎詞為什麼總能打動人,是劉凱經常被問到的問題。在他看來,獲獎人物的事蹟是感動的核心,同時觀眾心中還要存著對真善美的追求、欣賞,才有可能被感動。“臘梅生得再好,還需要賞花的人懂得”。

  精神是歷史的昇華,歷史是精神的展開。頒獎詞打動人心的秘訣,在於反映了人民群眾對真善美的價值和美好生活的共同追求。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新聞中心綜合部製片人孫金嶺,貢獻了節目的定位語“一部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他認為,《感動中國》有兩大獨特氣質,一是節目氣質,一是歷史氣質。透過一年一度的廣泛評選,透過莊嚴儀式,將那些普通人的身影和聲音在時間中定格,在記憶中凝固,使之成為中華民族氣韻悠長、綿延不絕的歷史組成部分。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18

  今天學校組織觀賞了202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我深受感觸,我看到楊振寧科學家心繫祖國愛國情懷和培育下一代年輕人才的無私奉獻,我看到蘇炳添100米9秒83為中國贏得的羨慕與尊重,打造屬於中國特有的驕傲,我看到朱彥夫的堅韌不拔的意志與信念,抗美援朝和支援鄉里帶動致富,我歎為觀止,藉此激勵著我努力前進拼搏,為祖國的繁榮復興而奮鬥。他們都有困難的經歷,有難以忍受的折磨,但是奮鬥和堅持是刻在他們骨子裡的,融入了沸騰的血液中,使得他們挺過難關,脫穎而出,成為時代中閃亮的星星,閃閃發光,照耀著世人前行的道路。

  在此,我懷有崇高的讚美與敬意,向這些中國楷模致敬!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19

  茫茫人海,總有人會給世界帶來溫暖,總有人會讓我們催生力量。當《感動中國》熟悉的旋律在耳邊迴響,央視“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又一次溼潤了我們的眼眶。

  從“明月共同途”的楊振寧,到“沖天鵬翅闊”的顧誦芬,再到“潛龍育神軀”的彭士祿,他們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赤膽忠心,什麼是國之重士。從讓世界屏住呼吸的蘇炳添,到讓國人內心澎湃的張順東、李國秀夫婦,再到讓青年肅然起敬的江夢南,他們為我們譜寫了自強奮進之歌。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用自己的無悔付出與滿腔熱情為我們書寫出中華民族美德的壯麗畫卷,讓我們沉浸在深深的感動中,也讓我們靈魂接受了一次美德的洗禮。我們應擎起美德的大旗,以道德模範為榜樣,傳承中華美德,延續道德之光。

  《感動中國》心得體會及收穫20

  3月3日,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於I座教學樓開展觀看“2022感動中國人物頒獎典禮”活動。建築與土木工程學院全體學生參加。

  《感動中國》所呈現的不僅是中華民族道德血脈、精神價值的歷史傳承,也是對世界、對未來響亮而自豪的宣告:中華民族復興、重新崛起於世界強國之林,不僅僅是憑著悠遠千年的輝煌過去、廣袤疆域的泱泱大觀和GDP的持續攀升,更要依靠這些有情有義、敢於擔當的中國人,他們是中國的脊樑,是中華民族精神價值的承載者和傳揚者,平凡的人物卻擁有著不平凡的品格,他們用自己的愛去感染每一個人。

  本次《感動中國》的觀看震撼了所有人,使同學們相信即使命運曲折,但依然要戰勝命運,實現自身的價值,而且要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對我院學子形成良好的價值觀、世界觀有著積極意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