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精選27篇)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精選27篇)

  “感動中國”節目被媒體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每一次觀看《感動中國》,感動都會在霎那間匯聚在一起,形成一股無限的力量,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精選27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1

  因核輻射早早離世的鄧稼先曾給楊振寧寫過一封書信:“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隔著幾十年的歲月和生死,已經百歲的楊振寧對兒時的同窗深情喊話:“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後50年,適合了你‘共同途’的囑望,我相信你會滿意的。”

  楊振寧頒獎辭:站在科學和傳統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豔。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的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曾經,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2

  顧誦芬,我國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他在7歲時,曾親眼目睹日本的轟炸機從頭頂飛過,於是從小就立下了“保衛中國的藍天”的志願。長大後,他報考了浙大、清華、上交三所名校的航空系,皆被錄取。畢業後,他就投入了祖國航空事業的建設當中。1967年,顧誦芬擔任殲-8戰鬥機的總設計師,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他,瞞著愛人親自坐上飛機上天觀測。

  顧誦芬頒獎辭:像靜水深流,靜水裡湧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著強國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3

  1958年,吳天一跟隨部隊來到了青海。那時,大量來支援高原建設的人都患上了怪病,一位患者飽受折磨痛苦離世的模樣,讓他深受觸動……於是,他開始了長達60年的高原病學研究,當時中國的這項研究,還是一片空白。2001年,青藏鐵路修建,吳天一擔任醫學專家組組長。5年裡,14萬築路大軍無一因高原病死亡,這是吳天一用畢生的心血,創造出的醫學奇蹟。

  吳天一頒獎詞:喝一口燒不開的水,咽一口化不開的糌粑,封存舍不下的親情,是因為心裡有放不下的夢。缺氧氣,不缺志氣!海拔高,目標更高。在高原上,你守望一條路,開闢了一條路。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4

  朱彥夫——當代中國的“保爾·柯察金”。他參加了的長津湖戰役,是他們連的唯一倖存者。經過47次手術、93天的昏迷,朱彥夫失去了雙手雙腳,僅剩下一隻0.3視力的右眼。但他不想躺在功勞簿上度過一生。他回到家鄉,用殘肢夾著粉筆,教鄉親們認字;他拄著拐、拖著假肢,一步一步帶村民們走向致富之路。60歲時,他執筆寫下《極限人生》,將他和曾經戰友的故事捧給了世人……

  朱彥夫頒獎辭:生命,於你不只一次,士兵,於你不只是經歷。沒有屈服長津湖的冰雪,也沒有向困苦低頭。與自己抗爭,向貧窮宣戰。一直在戰鬥,一生都在堅守,人的生命,應當像你這樣度過。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5

  “我們現在已經站在了一個風暴之眼,我們要保衛我們的武漢,保衛武漢人民”——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他身患絕症,步履蹣跚地堅持與時間賽跑,與新冠周旋,日日夜夜奔赴在一線,為重症患者搶出生命通道,顧不上同為醫務人員不幸被感染的妻子……在疫情的“風暴之眼”中,他堅定的身影令人動容。他用漸凍的生命托起了希望,以螢燭之光,點燃了信念的光芒。

  面對絕症,有的人會崩潰,有的人會瘋狂,有的人靜靜等待。然而難以想象,張定宇院士是以怎樣的精神力量支撐,笑對病魔,日復一日燃盡所有能量,奮戰在抗擊新冠病毒的最前線!他曾說:“性子急,是因為生命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他內疚:“我也許是個好醫生,但不是個好丈夫。”他感恩:“當我們為了搶救病人不顧一切,背後支撐我們的,是整個中國!”

  泱泱華夏,有這麼多國士無雙、鞠躬盡瘁的專家,兢兢業業的白衣戰士,勇做逆行者,衝鋒在前,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救死扶傷,驅散疫情的陰霾,為我們築起一道道安全的城牆。疫情與災難終會成為歲月的塵埃,總有一天,這裡沒有歇斯底里的哭喊,沒有絕望與黑暗。春風會吹開這裡的櫻花,疾病肆虐過的冰冷土地下,是即將破土而出的春天。

  願山河無恙,國泰民安。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6

  近日,“感動中國”年度人物頒獎典禮播出。其中,有這樣一群融入年輪的追夢人,彷徨時,他們用行動描繪堅定;懷疑時,他們用忠誠表達堅信;迷茫時,他們用擔當書寫堅守。他們的事蹟深深敲擊著廣大黨員幹部的心靈,他們是中國脊樑,是良知,是責任,是偶像。黨員幹部要汲取“感動中國”人物的追夢力量,匯聚成“行動元素”,澆築追夢之路,真正為人民服務。

  總有一種力量令人勇往直前。無論是六年堅守扶貧一線,晝夜奮戰超負荷工作的基層幹部張渠偉;還是為孩子們劈柴生火、執鞭上課,用扁擔挑起鄉村未來的80後教師張玉滾;還是無畏戈壁寒暑,無懼野地黃沙的兩彈一星功勳程開甲等等,都以心中的追夢力量,匯聚成忠誠擔當、矢志報國的“行動元素”。

  將追夢力量化作為民情懷。一切為民者,則民嚮往之。新時代的追夢人要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利益疾苦記掛在心上,以“民”的心態為民,以“民”的身份想民。正如張渠偉同志,始終懷揣“一枝一葉總關情”的為民之心,“以天下為己任”的為民激情,“位卑未敢忘憂國”的為民熱血,把群眾裝在心裡,把扶貧工作扛在肩上。為渠縣143802名(居四川省第二)貧困人口脫貧、130個貧困村脫貧和整縣摘帽貢獻了健康、智慧和熱血。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中。黨員幹部要真正為群眾謀心謀事,察民情、體民苦、排民憂、解民難。

  將追夢力量化作責任擔當。從一名放棄城市就業機會的大學生,到手執教鞭能上課,掂起勺子能做飯,握起剪刀能裁縫,打開藥箱能治病的全能教師。幾十年間,張玉滾用心中的追夢力量詮釋了自身的職業價值和人生追求。張玉滾的一根扁擔,挑起的不僅是學生的課本、文具,更是將孩子們對知識對渴求以及對未來的渴望挑進了大山。張玉滾從平凡到非凡的蝶變,啟示著廣大黨員幹部不忘初心、保持本色、強化責任擔當,敬業報國。廣大黨員幹部對待工作要始終保持火熱的“溫度”,將“溫情”融入到工作中,保持“滿電”狀態,激情常線上。

  將追夢力量化作腳踏實地。每個人都很平凡,但在平凡的人生中,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情,因為我們都是追夢人。正如雪域郵路上的忠誠信使其美多吉,29年如一日往返於1208公里、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的雪線郵路,將來自黨中央的聲音、四面八方的郵件送往雪域的各個角落。黨員幹部要將為民辦實事融入到生活的點滴之中,把目光聚焦到人民群眾的需求上,不追求“轟動效應”,多些“細水長流”。腳踏實地,苦幹實幹,真正把一件件關係民生的事辦出實效。更要從“感動中國”人物中汲取營養,充實追夢力量,追逐理想,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方能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7

  我坐在電視機前靜靜地看完《感動中國》心中突然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引起我久久的思索。是什麼樣的情懷使他們造就瞭如此浩瀚宏闊的精神世界?

  讓我最感動的是張桂梅校長。她是一名敬業奉獻的人民教師,是一位心繫群眾的教育扶貧工作者,更是一名信念堅定的共產黨員。在失去丈夫後,她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擔,她沒有選擇到優越的學校任教,而是投身教育扶貧。她經過近十年的努力,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建立一所免費的女子中學。華坪中學的建立,讓貧困山區的女孩可以走出大山從而改變三代人的命運。每天的“小喇叭”讓學生們很安心。身為校長的張桂梅將學校的每個學生都當作自己的女兒。被疾病的痛苦纏身的她依靠對講臺的熱愛堅持下去。她用“命”守護著華坪中學和她的女孩們。她頑強拼搏的精神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面對困難時,我們不能躲避,推脫敷衍塞責。我們應該不繞彎,不敷衍。用實踐來克服困難,不向困難低頭!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8

  感動中國是一個不一樣的節目,它能讓我們知道那些英雄故事,每一故事都催人淚下,觸動著我們的心靈,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陳斌強。

  陳斌強,一個偉大的老師,因為母親得老年痴呆症走失尋回後,所以他決定將母親綁在身後,騎著電瓶車每週往返於30公里的山路中,照顧母親5年如一日。他的事蹟經過廣泛傳播之後,學校決定將陳斌強工作地點從鄉鎮調到縣城。

  看到了他的故事,我的眼眶裡已經有淚水在打轉了,我很佩服他對媽媽的一份孝心,雖然有諸多不便,但他還是一心一意,堅持一直揹著母親上下班,他說過一句讓我印象最深的話“孩子是可以等的,可是我媽媽,卻沒有時間等了。”讓我頓時潸然淚下,我也在心裡暗暗下決心:長大了,一定要好好地孝敬爸爸媽媽,他們為我們付出的太多了。看完後,我又在網上看了關於他的新聞,他在QQ空間裡這樣寫道:“不過是一個兒子孝順母親,世間最普通的事兒,怎麼就能引起那麼大的轟動?想來,也許是很多子女雖心裡裝著父母,卻由於種種原因,不能在父母身邊盡孝,所以心存愧疚的緣故吧?”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9

  張麗莉,一個關愛學生、無私奉獻的好老師,她愛孩子勝過愛自己。2010年5月8日,張麗莉在失控的汽車衝向學生時,一把推開了兩個學生,自己卻被車輪碾軋,造成全身多處骨折,雙腿高位截肢,現已逐漸康復。

  我很感動,這時候我想起了一句名言“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說的沒有錯,張麗莉老師的班上有一位同學,他超級不喜歡語文,張麗莉就特意在課堂上讓他朗讀課文,並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微笑著誇他“聲音有磁性,很好聽”。一段時間之後,那名同學的語文學習成績明顯提高。我覺得她很了不起,這時我只能用兩個詞來形容她“臨危不懼、捨己救人”。

  感動中國,感動我們的心!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10

  每次寒假結束都會在學校裡觀看《感動中國》,一個個鮮明的人物,一個個的感動的品質,讓我感動。也讓我們熱淚盈眶!

  十位品質鮮明的人物,一個個驚心動魄的故事,為祖國,為人民,扶助貧困人。每一次的影片中的重點,遇到危險也讓我們為他們捏了一把汗!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七位是王繼才,他來到了荒涼的孤島,沒有電沒有水,他還孤島上插了一片國旗,國歌再次響起,他和的妻子嚴肅的神情剛勁有力的身軀,他們看著祖國的國旗冉冉升起,他說:“這是我們祖國的一部分,就要有人來守護!”在這個荒島,就像貧困上區,甚至比貧困山區更要貧困,只有他們可以慢慢的改造讓這裡變得好起來。那時候連一棵樹都種植不了,經過他們的堅持不懈,3年後終於種植了一個棵樹,一個個綻放了鮮豔的花朵,整個島都是一片綠色。而因為天氣情況王繼才和妻子滿身都是疹子,妻子讓他回城看病,而換來了一句:“沒事”,2018年7月27日,王繼才突然因病去世,享年58歲。他的妻子決定留下來,來完成丈夫的心願!一共守護了32年,從這段影片中他最遺憾的就是錯過了大女兒的婚禮和母親的大壽,還有父親的逝世!

  我看到了影片,王繼才突然因病去世的時候,我的眼睛頓時溼潤了,是啊!也是有這樣無畏的人在這裡堅守,他明明可以在大城市中吃山珍海味,也不會錯過大女兒的婚禮,母親的大壽和父親的逝世!為什麼呢!因為他的心中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保衛家園!

  看完以後我就想起了,我們六年級上冊學的《彩色的翅膀》也寫了戰士們保護海島,熱愛海島等精神,我想就是這種精神,才使我們的祖國發揚光大,越來越繁華,越來越強大,才能使一次次的實驗成功!

  是啊!就是這樣的堅持不懈,才能收穫最後的成功。田老師也說過:我從來沒有見過一個懶惰的人能成功,能擁有現在的美好!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11

  楊振寧讀聯大物理學系時,給他上一年級普通物理課的是擅長實驗的物理學家、清華大學趙忠堯教授,上二年級電磁學課的是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吳有訓教授,上力學課的是在廣義相對論等方面頗有研究的著名學者、清華大學周培源教授等。

  但對楊振寧來說,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這些教授們外,父親楊武之對他的影響也是相當大的。楊振寧在學校裡,遇有不懂的問題、碰上難以處理的事,總是經常跑到數學系辦公室向父親請教。

  楊振寧還多次說過:“在聯大給我影響最深的兩位教授是吳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年,楊振寧本科畢業時,選了《用群論方法於多原子的振動》作畢業論文,並請吳大猷做論文導師。楊振寧在研究生院讀書時,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導,對統計物理發生了興趣。1944年研究生畢業時,楊振寧請王竹溪教授作碩士論文的指導老師,在其指導下又非常成功地寫出了碩士論文,《超晶格》即為其中的一部分。1983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楊振寧發來唁電說:“我對統計物理的興趣即是受了竹溪師的影響。”楊振寧還回憶道:“以後四十年間,吳先生和王先生引導我走的兩個方向——對稱原理和統計力學——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楊振寧在研究生院期間聽了馬仕俊教授的課後,開始注意“場論”,並對變形物體熱力學也非常感興趣。

  1957年12月10日,35歲的楊振寧和31歲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國《物理評論》上發表《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恆的質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爾摩諾貝爾獎領獎臺。其前,楊振寧寫信給吳大猷,感謝吳先生引導他進入對稱原理和群論的領地,並說後來包括宇稱守恆在內的許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間接地與吳先生15年前介紹給他的那個觀念有關。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12

  楊先生是牢記根本的一個人,對中國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多年來和他相處,我深深感到他對中國的關心,關心中國人的生活是不是在改善,關心中國的科學技術是不是在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關心培養中國的人才,關心中國的前途。對於在美國的中國人,他也在可能的範圍內,盡力扶助。不僅我們這批知識分子,就是在華僑社會的人,也都得到了他的幫助。這種血濃於水的感情,對於中國的那種骨肉之情,在我和他相處的16年裡,是深深的感受到了的。

  1971年,中美關係稍有鬆動,他馬上就決定回中國來看一看。回到美國以後,他對中國的情形作了很多報告。由於他的名望和地位,他的作風和為人,他的演講和報道在美國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在當時中美關係還沒有解凍的情況下,他這樣做,是擔了相當大的風險的,但他認為正面報道中國在各方面的許多發展是他的義務。由於他在學術上的地位,他經常到歐洲、南美洲、東南亞、日本等地去講學或訪問,大家往往都要求他作關於中國的情況的報告,他的報告在這些地方,尤其是對當地的華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許多美國人、尤其是科學家對中國持友好的態度,願意同中國親近,楊先生的功勞是非常之大的。

  楊先生還花了不少時間,盡力為在美國的華人做些事情。譬如,在美國有一些華裔認為美國的華人不夠團結,於是組織了一個全美華人協會。楊先生做了這個協會的主席,對他個人做學問來說這是一個犧牲。這個協會建立以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宣傳中美人民之間的友誼,促進中美建立邦交等方面發揮了作用。譬如,在中美建交之前,全美華人協會在報紙上發表宣告,極力主張中美正式建立邦交。

  此外,以楊先生為主席的全美華人協會還盡力去促進美國華人的團結。他花了不少時間,費了不少力,設法來把華僑社會團結起來,一方面能為華僑自己爭取福利,另一方面也能為中美之間的交流作出更多的貢獻。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13

  2020年9月10日,第36個教師節到來,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廣播電視總檯舉辦的“閃亮的名字2020尋找最美教師”釋出儀式在北京舉行,公佈了10位最美教師、1個最美教師團隊的先進事蹟。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實驗高中教師劉秀祥就是其中一位“最美教師”。

  今年32歲的劉秀祥,是曾經千里背母上大學感動了無數人的中國孝子。他在大學畢業後毅然回鄉任教,如今是貴州省黔東南州望謨縣實驗高中副校長。從2012年從教至今,劉秀祥把自己的全部奉獻給了學生,他牽線“一對一”資助貧困學生1700多人,開展公益勵志演講1000多場,聽眾達上百萬人。

  劉秀祥老師鄧小藝攝9月7日,記者一行赴貴州省黔西南州望謨縣採訪劉秀祥老師的事蹟。採訪結束,我們和劉秀祥在校門口告別時,一名女孩挽著父親,拿著錄取通知書來找劉秀祥報喜。女孩叫姚恩全,前一天剛收到大連財經學院的錄取通知書,父母都在望謨縣實驗高中食堂工作。劉秀祥拿著錄取通知書看了又看,高興地說:“恭喜呀!你們在學校為學生們服務,自己的孩子又取得這麼好的成績,真是太好了,太好了!”從劉秀祥爽朗的笑聲中,我感受到了採訪中人們的說法:“劉老師,他是光……”

  “他是光……”王代分深情地說起劉秀祥老師。

  王代分和妹妹王代美是一對雙胞胎姐妹,她們的父親身有殘疾,精神也需要長期靠藥物穩定,只靠母親一人支撐一家5口人的生活。2012年,在望謨縣民中高一的一次歷史課上,劉秀祥注意到了這對眼神中充滿對知識的渴望卻有些怯怯的雙胞胎姐妹。在瞭解到了姐妹倆的家庭情況後,劉秀祥像哥哥一樣,在生活和學習上都盡力幫助她們,以自己的親身經歷鼓勵她們。

  “劉老師的經歷和我們有些相似,我們會覺得很有共鳴。當時劉老師特意為我們倆姐妹寫了一文章《同樣的命運,同樣的堅強》,鼓勵我們。他是我們奮發讀書,改變命運的精神動力!”說到這裡,王代分有些激動。

  現在,王代分和王代美已經分別從貴州大學和中國農業大學畢業,姐妹倆都選擇回到望謨建設家鄉。妹妹王代美在望謨縣政府工作,王代分則成為了劉秀祥工作室的一員,看到工作室籌備的訊息時,她立刻聯絡劉秀祥表示自己希望加入。“劉老師改變了我們,我們也想回來改變更多的人。”王代分說。

  劉秀祥工作室是在寧波市教育局、黔西南州教育局和望謨縣教育局的支援下建設起來的。工作室致力於培養更多優秀的鄉村教師,幫助更多孩子,將劉秀祥的光和熱輻射到更廣的範圍。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14

  1930年2月4日,顧誦芬出生於江蘇蘇州。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那時的飛機轟炸聲成了顧誦芬兒時印象最深刻的聲音。日本飛機頻繁在頭頂上空盤旋,炸彈爆炸震得家裡的玻璃窗都發顫。經歷過這樣的日子,顧誦芬說:“沒有航空的話,我們國家將來還得受人欺負,我以後想造飛機。”就這樣,報國的種子在他心裡埋下了。

  顧誦芬10歲生日時,叔叔顧廷鵬買了架航模飛機送他,他視若珍寶。父親見他這樣喜歡航模,便也買了一架給他。最初的航空夢想,便從小小的航模上誕生。此後,他先後求學於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和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沒有制空權的軍隊就要被動挨打,航空武器裝備是現代戰爭的首戰裝備、決勝裝備。建立獨立完整並能與西方列強比肩的航空工業,是中國近代以來無數仁人志士的夙願。1951年,顧誦芬畢業後分配到航空工業局。當年正值抗美援朝的困難時刻,黨中央做出重大決定,國家拿出“60億斤小米”建設航空工業,航空工業局成立,新中國航空工業艱難起步。這一年,21歲的顧誦芬便將自己的一生與祖國的航空事業緊緊聯絡在了一起。

  我國第一個飛機設計機構——瀋陽飛機設計室於1956年成立,顧誦芬作為首批核心成員,擔任氣動組組長,在徐舜壽、黃志千、葉正大等開拓者的領導下,開啟了新中國自行設計飛機的征程。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15

  1980年,殲8Ⅱ飛機立項研製,其作戰效能要求遠超殲8飛機。顧誦芬任該型號總設計師,是航空工業第一位由國家任命的型號總設計師。他制訂了兩側進氣的氣動佈局方案,解決了二元超音速可調進氣道設計等一系列問題。同時,他作為型號總設計師,組織和領導軍地多個部門、上百個單位高效協同工作,僅用四年就實現了飛機首飛。

  殲8系列飛機共衍生16種型號和技術驗證機,裝備部隊350餘架,一直是我軍20世紀的主戰裝備。殲8系列飛機的研製,牽引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航空工業體系,促進了冶金、化工、電子等工業的發展。顧誦芬被譽為新中國傑出的飛機設計大師、飛機氣動力設計第一人。

  大飛機是國之重器,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顧誦芬先後擔任國家大飛機重大專項論證組副組長和大飛機方案論證委員會主任委員。2003年,他牽頭論證並提交了《關於把發展大型飛機列為國家標誌性重大專項工程的建議》。他基於對軍用、民用航空技術相通的規律性認識,提出“軍民統籌、大客大運並舉”的大飛機發展思路,並得到採納。2007年,國家批准設立大飛機重大科技專項。2016年,運20列裝部隊。2017年,C919成功首飛。

  顧誦芬在航空事業耕耘70載,由於國防與航空工業的特殊性,直至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以後,因國家、軍方、航空工業系統、地方政府多次的獎勵、表彰,顧誦芬的名字才逐漸進入大眾的視野。

  顧誦芬還十分重視人才培養,他帶領的團隊走出了一位科學院院士,三位工程院院士,兩位型號總指揮。他主持編纂了70餘部航空科技書籍,主編的《飛機總體設計》一書,已經成為我國航空院校飛行器設計專業的必修課教材,主編的《現代武器裝備知識叢書——空軍武器裝備卷》《大飛機出版工程》等多個系列、數十種航空專著與圖書也都產生了巨大而廣泛的影響。

  如今,年過九旬的顧誦芬仍不斷思考著中國航空工業的未來。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16

  顧誦芬對航空的興趣始於燕京大學附屬小學讀書時期。當時,哥哥顧誦詩就讀於市區裡的崇德中學,學校裡的學生用硬一點的紙板做滑翔機,用橡皮筋彈射。哥哥把學校裡做好的滑翔機拿回家裡,帶著弟弟顧誦芬在空曠處放飛。在天空中翱翔的飛機模型吸引了年幼的顧誦芬,他以極大的興趣與哥哥一起開始製作,一起在外放飛。入讀中學後,他又從父親那裡得到了一本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傳記——《一個飛機設計師的故事》。這是蘇聯飛機設計師雅科夫列夫的自傳。

  “1937年七七事變,有天早上把我炸醒了,日本飛機排得很整齊往西邊去,緊接著就是炸彈響。1939年我們到上海,二戰快結束的時候上海(日軍駐地)經受了美國飛機的轟炸,所以我知道二戰美國人之所以佔優勢,就是他們的空軍厲害,所以航空非常重要。”

  不久後,顧誦芬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1951年,顧誦芬大學畢業。因為抗美援朝,我國急需建立自己的航空工業。上級組織決定,這一年的航空系畢業生要全部分配到中央新組建的航空工業系統。面對母親的不捨,懷揣著航空夢想的顧誦芬,踏上了北去的火車。與他同一批的畢業生都被分配到飛機設計和航空技術研究部門,唯有他被留在了重工業部航空工業局機關。一心想設計飛機的顧誦芬,因此還有一點小小的不開心。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17

  英雄王鋒的故事,要從2016年5月18日凌晨的一起火災事故說起。

  那天夜裡,在南陽市臥龍區西華村一棟民宅,二十多位熟睡的人不曾預見,危險正一步步逼近。凌晨1點多,因一樓電動車短路失火,繼而引發大火。租住在一樓的王鋒最先發現火情,帶著女兒第一時間跑了出去。

  “失火了!”王鋒一邊大聲呼喊,一邊折回頭衝進火海,救出了妻子和兒子。

  “你打電話報警,招呼好孩子,我得去救人,樓裡還有很多人。”王鋒安頓好妻子潘品後,便轉身第二次衝入火海。這一次,挽救了住在一樓東間的兩名學生和一名託教老師的生命。

  此時,樓內已火光沖天,還不時響起爆炸聲。“裡面還有人,我還要去救人。”說完這句話,他第三次衝入火海。

  這一次,他挨門挨戶敲門示警。鄰居聽到咚咚的`敲門聲,趕忙起床逃生。樓裡二十多個人得救了,而原本是第一個逃出去的王鋒,第三次從火海中出來時,已被燒成了“炭人”,全身烏黑,神志已經不清醒,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依然邊跑邊喊,奔走呼號。住處巷口五六十米的路上,留下了王鋒帶血的腳印。

  整棟樓的鄰居無一傷亡,但王鋒全身的燒傷總面積達到98%,命懸一線。

  雖經多方救治,但因嚴重感染,在頑強堅持了136天后,王鋒於2016年10月1日因多臟器衰竭不幸離世。

  英雄王鋒當選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是對他英勇事蹟的高度認可。

  如今,王鋒事蹟已在全國發酵,關於他事蹟的電影也感動了無數觀眾。

  就像“感動中國”評選委員會給予王鋒的頒獎詞寫的一樣,高貴的靈魂浴火涅槃,在人們的心中永生。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18

  作為第一個跨入男子田徑100米9秒區的亞洲人,蘇炳添的歷史性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2012年,當他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就遇上了“世界第一飛人”博爾特,這次的經歷讓他感受到巨大的差距,他下定了決心:過10秒進9秒區。2015年世錦賽,他又一次和博爾特站在了同一起跑線,而這一次,他與博爾特僅差0.03秒。但這一年,蘇炳添已到了退役的年齡……

  蘇炳添頒獎辭: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衝出亞洲的速度。你超越傷病和年齡,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後,有強大的祖國。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19

  2021年,由香港媒體人拍攝的紀錄片《無窮之路》“破圈”。主創陳貝兒深入熱帶雨林、戈壁沙灘,跨越6省10地記錄下脫貧地區的真實面貌。再次回想這條“無窮之路”時,陳貝兒哽咽道,“我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也許他們可能就是一個老村民,一個扶貧的書記,他們碰到困難時的那種堅持跟他們對於生存下去的那種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強的”。

  陳貝兒頒獎辭:從霓虹燈的叢林中轉身,讓雙腳沾滿泥土。從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過偏見,用鋼梯超越了懷疑。一條無窮之路,向世界傳遞同胞的笑容,你記錄這時代最美的風景。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20

  張順東6歲時被高壓電擊傷,失去右手,雙腳嚴重受傷;李國秀生來就沒有雙手。這樣一對身體殘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張順東說:“夫妻同心,黃土才能變成金”。為了美好生活,他們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張順東的雙腳也因過度勞累潰爛,不得不接受截肢。儘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難,但這對夫婦卻沒有向命運屈服,把日子過得像花兒一樣。

  張順東、李國秀頒獎辭:山對山來崖對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順風順水出山來。李家大姐人才好,張家大哥看上她。沒腳走出致富路,無手繡出幸福花。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21

  彭士祿4歲成為孤兒,8歲被國民黨當局抓進監獄,受盡拷打。從蘇聯留學歸來,他決心投身祖國核動力事業。他隱姓埋名數十年,為祖國造核潛艇,建核電站。生前他常說:“是人民將我養大,我幾輩子都還不了,只要祖國需要,我願貢獻一切!

  彭士祿頒獎詞:歷經磨難,初心不改。在深山中傾聽,於花甲年重啟。兩代人為理想澎湃,一輩子為國家深潛。你,如同你的作品,無聲無息,但蘊含巨大的威力。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22

  今年30歲的江夢南,出生於郴州宜章縣莽山瑤族鄉永安村,父母都是莽山民族學校的老師。在江夢南半歲時,因耳毒性藥物導致極重度神經性耳聾,聽力完全喪失。從此,她就一直生活在無聲的世界裡,在日常生活中都是靠看著口型讀唇語和別人進行交流。最開始,江夢南靠著反覆撫摸爸媽的喉嚨,來感受聲帶的震動並練習發聲,往往一個音節父母重複上1000次她才能學會。從字、詞到日常用語,她對著鏡子學口型、摸著父母喉嚨學發音,透過讀唇語學會了“聽”和“說”。在江夢南的印象裡,身為老師的父母都愛讀書、看報。正是學唇語這個決定,讓江夢南的求學之路走得越來越長遠。她不僅沒有失學,而且一路考出了偏遠的瑤族鄉鎮,直到考上了清華的博士。

  江夢南頒獎詞:你覺得,你和我們一樣,我們覺得,是的,但你又那麼不同尋常。從無聲裡突圍,你心中有嘹亮的號角。新時代裡,你有更堅定的方向。先飛的鳥,一定想飛得更遠。遲開的你,也鮮花般怒放。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23

  北京時間2021年6月17日9時22分,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此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飛行乘組狀態良好,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北京時間2021年9月16日8時56分,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空間站天和核心艙成功實施分離。神舟十二號航天員乘組已在空間站組合體工作生活了90天,重新整理了中國航天員單次飛行任務太空駐留時間的紀錄。

  2021年9月17日13時30分許,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反推發動機成功點火後,安全降落在東風著陸場預定區域。

  頒獎詞:發射、入軌、著陸,九天探夢一氣呵成;追趕、並跑、領跑,五十年差距一載。跨越、環宇問天、探月逐夢,五星紅旗一次次閃耀太空。中國航天必將行穩致遠。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24

  大家是否認識一位紮根在邊遠山區的女教師張桂梅,她創辦了一所免費女子高中托起了一個又一個,在貧困地區的女孩子的讀書夢想。她為了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家庭的幸福、社會的和諧,這個活著的榜樣,他頑強拼搏、不屈不撓、無私奉獻的精神是每個人學習的榜樣。

  還有什麼傳奇人物比62歲張桂梅更落魄嗎?為了省錢,她多年不吃肉,直到後來“吃點肉就會嘔吐,就會難受”。她去籌款時,被人放狗咬過,腳上鮮血直流;街頭募捐,別人懷疑她是騙子朝她臉上吐口水。

  她家中,最醒目的是40多項榮譽證書:全國十佳師德標兵、全國十大女傑、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三八紅旗手……1974年10月,17歲的張桂梅跟隨姐姐從家鄉黑龍江來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45年來,她不是一步一步走向大城市,而是一步步走向貧困山區。1996年8月,她的丈夫去世,父母雙亡無兒無女的張桂梅黯然神傷,她決定離開傷心之地調入麗江市華坪縣。她放棄了進入全縣條件的華坪一中,選擇了師資最弱、條件最差的民族中學任教,承擔起4個畢業班的教學任務。

  回過頭來,身處帝都的我們,北京的教育工作者要怎麼做呢?我們擁有國家頂尖級別的教育條件,教育環境,教育背景,不像張桂梅老師面對那樣惡劣的條件。在張桂梅老師身上,我們要傳承的是身為教育工作者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的無私奉獻精神,正如同“木葉飛舞之處火亦生生不息”,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工作之中融入張桂梅老師的精神,做好祖國花朵的領路人;未來社會的領路人;甚至是祖國未來的領路人。人們大多稱老師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們唯有加強使命感與責任感才能對得起這份讚譽。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25

  95歲的張富清是中國建設銀行來鳳支行離休幹部,出生於陝西省漢中市洋縣,1948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他英勇善戰、捨生忘死,榮獲大軍區特等功一次、軍一等功一次、師一等功一次、師二等功一次和團一等功一次。退伍後,他自願申請轉業到當時條件堅苦的來鳳縣工作。他艱苦樸素,淡泊名利,深藏功名64載。在進行退役軍人資訊採集時,工作人員發現老人一張泛黃的“立功登記表”,才知道他是一位功勳卓著的'戰鬥英雄。

  “共產黨處處都是為人民辦事的,為國家昌盛辦事的。只有跟著共產黨,進一步受黨的教育,使自己為黨、為人民做點工作。”

  今年95歲的老革命、老黨員、老幹部張富清,這樣講述著自己的入黨初心。

  在硝煙瀰漫、戰火紛飛的革命年代,張富清捨生忘死,只要部隊一有突擊任務,就報名參加。翻城牆、繳機槍、炸碉堡……越是艱險,越要向前。敵人的子彈和彈片,掀起過他的頭皮,灼燒過他的腋下,撞碎過他的牙齒,但擊不穿他為人民求解放的信念。

  什麼都不說,祖國知道我。

  在看不見硝煙的建設和改革年代,張富清公忠體國,響應組織號召,脫下軍裝,收起獎章,直奔當時湖北最艱苦、最邊遠的恩施來鳳,一干就是三十年。

  時局艱難時,他以身垂範,動員妻子下崗;忠孝兩難全時,他堅守崗位,沒奔母喪成為畢生遺憾;改革開放時,他殫精竭慮,破除陳規桎梏……在同事眼裡,他勤勞肯幹,任勞任怨,不矜不伐。

  或許在一般人看來,為國浴血奮戰、九死一生的老革命,忘我工作、公私分明的老幹部,應該好好歇一歇。

  工作上離休了的張富清,在思想政治上沒有離休。他時刻銘記著自己老黨員的身份。

  當他認為自己不能再為國家貢獻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少索取。88歲截肢的他,拒絕在輪椅上被照料,靠著一條腿和假肢、支架重新站了起來;白內障手術期間,明明可以給自己安一個好的晶體,他卻選了的一款;明明沒人會動他的藥,但他每次都將藥瓶鎖上,生怕別人挪用他全額報銷的一粒藥。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張富清的偉岸,不止在少年從戎時屢立戰功,也在中年轉業後恪盡職守,還在晚年離休間奮進不息。

  張富清曾說,戰場上決定勝敗的關鍵是信仰和意志。

  的確,在人生的征途上,因為信仰,他也一往無前。

  71年黨齡,見證“絕對忠誠”

  在新中國成立70週年之際,一位黨齡71年的老戰士、老黨員,向我們詮釋了什麼是對黨“絕對忠誠”。

  在張富清老人眼裡,在戰場上,共產黨員應做到“黨指到哪兒,就打到哪兒”,敢於衝鋒在前、敢於犧牲生命,那才是對黨“絕對忠誠”;在祖國建設時期,共產黨員應做到“黨讓我去哪就去哪,哪裡最艱苦就去哪兒”,不講條件、不計得失,那才是對黨“絕對忠誠”。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認為,做這些,只是共產黨員的本分,根本不值得誇耀和“顯擺”。軍功章,他壓進了箱底,就連對至親好友都不曾提及;幹工作,遇到困難和委屈,想想犧牲的老戰友,他什麼都釋然了。

  新中國走過了70年的風風雨雨,張富清老人的崗位、身份也一再改變;不變的,是他對黨的“絕對忠誠”。從老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什麼是“不改初心”,什麼是“淡泊名利”,什麼是“克己奉公”,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共產黨員的本色。

  70年前,理想信念之火熊熊燃燒的共產黨人,克服了千難萬險,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締造了新中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上,需要共產黨人以同樣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同樣不畏任何艱險的豪情,去奪取新的偉大勝利!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26

  展示“傷疤”,激勵學生相信夢想

  2008年,劉秀祥“千里背母上大學”的舉動被媒體廣泛報道,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成為流傳廣泛的動人故事。

  從1998年到2008年,從10歲到20歲,從初中到大學,從貴州望謨到山東臨沂……10年時間,劉秀祥一邊艱難求學,一邊不離不棄地照顧母親。

  而支撐他從苦難中一步步“熬”出來的力量,是“夢想”。

  “母親就是我的夢想。一直以來,我都想把母親的病治好。”劉秀祥說,一定要相信夢想。正是這個執念,支撐他跌倒了爬起來,遇到委屈咬牙捱過去。

  其實,從內心深處,青少年時代是劉秀祥不太願意回憶的時光。父親早逝,母親患病,家庭一貧如洗,年幼的劉秀祥肩負起整個家的重擔。他的中學、大學時光,都擔負著照顧母親的責任。

  “其實誰都不願意把自己的傷疤掏出來給別人看。”劉秀祥說。

  可是,每次演講他都會說到自己的經歷,以激勵他人。“只要能夠幫助一個孩子轉變思想,讓他們相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那麼我所做的事就是有意義的。”

  “劉老師對我的影響很大,他的演講讓我明白,永遠不要放棄自己。”蕭雅迪是劉秀祥的學生,也是他的眾多“粉絲”之一。

  “無論人生多不容易,都要微笑面對,要始終相信奮鬥的力量。”劉秀祥不向命運低頭的倔強,都寫在他那張樸實的臉上,更濃縮在了他的每一堂思政課裡。

  感動中國人物的事蹟 27

  統計力學是楊振寧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統計力學方面的特色是對紮根於物理現實的普遍模型的嚴格求解與分析,從而抓住問題的本質和精髓。1952年楊振寧和合作者發表了3有關相變的重要論文。第一是他在前一年獨立完成的關於2維Ising模型的自發磁化強度的論文,得到了1/8這一臨界指數。這是楊振寧做過的最冗長的計算。Ising模型是統計力學裡最基本卻極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論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紀60年代才被廣泛認識。

  1952年,楊振寧還和李政道合作完成並發表了兩關於相變理論的論文。兩文章同時投稿和發表,發表後引起愛因斯坦的興趣。論文透過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式的解析性質,發現它的根的分佈決定了狀態方程和相變性質,消除了人們對於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熱力學相的疑惑。這兩論文的高潮是第二論文中的單位圓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氣模型的巨配分函式的零點位於某個複平面上的單位圓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