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精選20篇)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可以透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到底應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精選2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1
中宣部近日決定,追授著名核動力專家、中國核潛艇首任總設計師彭士祿院士“時代楷模”稱號。連日來,彭士祿院士深藏功名、矢志報國的先進事蹟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尤其是在科技工作者、高校師生中引發熱議。大家紛紛表示要學習他“傳承紅色家風,矢志科技報國”的高尚精神,為建設強大的祖國貢獻力量。
北京理工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呂娜說,作為一名科學史的研究者和彭士祿院士的校友,2011年我承擔了中國科協牽頭的“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採集工程”,並由此有了與彭士祿院士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在一次次的接觸和十年的不斷研究中,我逐漸懂得了彭士祿院士面對國家需求時那種奮不顧身的投入,對待學術研究的嚴謹求實。彭士祿院士與老一輩核動力人一起頂住壓力、互教互學,實現中國核潛艇從無到有,他們那一代核潛艇人的墾荒牛精神,必將激勵當代科技工作者繼續攻堅克難、砥礪前行。”呂娜說。
中國核動力院原科技委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胡明剛說:“彭士祿院士任中國核學會核能動力分會理事長期間,參加學會的學術交流活動較多,十分關心學術發展。他與人和善,談吐幽默,沒有一點架子,是一位非常和藹的老人。”
中國核動力院員工周茂和邱彥回憶說:“彭士祿院士等創辦了一本填補我國核能動力領域空白的學術期刊——《核動力工程》。他在任主編期間不僅明確了辦刊宗旨和辦刊方針,還不辭勞苦,嚴謹求實,為提高刊物的學術質量做了大量工作。他撰寫了《核能在我國能源中的地位》等多篇論文,在業界引起強烈反響,在科研生產和學術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人民大學理學院物理學系教授張威說,彭士祿院士的事蹟充分體現了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精神。從彭院士的身上我們不僅僅應該學到他百折不撓、堅韌不屈的品質,更應該學習他淡泊名利、愛黨愛國愛民的精神。在過去的幾十年內,我國在科研方面發展迅速,但仍然在很多方面有所侷限,我們所能做的、所應該做的依然如同彭院士說的那樣,“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
“我們學習彭老,首先學習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黨的忠誠,一生不計名利,無私奉獻,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領域奮鬥終身。”北京大學資訊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宋國傑說,作為一名高校教師和科研工作者,要以彭士祿前輩為榜樣,做熱愛黨、熱愛祖國、充滿幹勁兒的孺子牛,在教學和科研的本職崗位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院長助理李際鵬說,彭士祿院士堅守初心、對黨忠誠、淡泊名利、甘於奉獻,將青春年華化作深海中前行的潛艇、澎湃動力的核電站,用自己堅挺的脊樑,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作為一名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把肩負的責任化作進步的動力和奮鬥的激情,講好包括彭士祿校友在內的老一輩科學家的愛國故事,教育激勵新一代哈工大人在新百年新徵程中改革創新、奮發作為、追求卓越,成為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李際鵬說。
清華大學核研院青年教師周湘文說:“彭士祿院士隱姓埋名30餘年,開創了我國的核動力事業,作為新時代的科研工作者,我能夠參與到高溫氣冷堆國家科技重大專項中,倍感自豪和驕傲,向彭士祿院士學習。”
清華大學核研院博士生高群翔說:“彭士祿院士是核工業領域的前輩,我還記得他希望將自己的骨灰撒向大海,希望能夠永遠守望我國的核潛艇事業,他的精神令人為之動容和落淚。一點一滴,一步一個腳印,全心全意為推動行業進步貢獻綿薄之力,這就是我目前最應該去做的事情,也是最大的心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數學科學學院2017級博士生許卓頤說,彭士祿院士身為革命先烈之子,傳承紅色家風,在選擇專業時毅然以國家之需求為己任。在他的眼裡,共和國的國防事業重於自己的生命。我們應該慶幸自己生於這樣一個英雄輩出的國家,正是前輩們無私付出的努力,才給了我們今日安穩無憂的生活,才有了我國今日重新崛起的基礎。
學習了彭士祿院士的先進事蹟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物理學院核物理專業2018級本科生楊澤楷表示,面對爭議與困難,彭士祿院士挺身而出,保持純粹的科研態度,展示出老一輩科學家的擔當與毅力。“作為一名北航核物理專業本科生,我將接過時代重任,努力學習,認真科研,繼承發揚老一輩科學家拓荒牛的精神,為國家的核物理事業添磚加瓦。”楊澤楷說。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工與化學學院2018級學生常寧說,彭士祿院士用一生踐行著愛國奉獻,讓我國的核潛艇事業從幾張模糊不清的照片和一個玩具模型開始,一步步建立起中國核動力裝置主要引數的計算方法,成功確定了100多個引數,最終實現我國核潛艇從無到有的突破。當代中國青年生逢盛世、肩負重任,我們要將彭士祿院士的精神融入學習和工作中,堅持與時代同向同行,不畏艱難挑戰,傳承紅色基因,繼續奮鬥傳統,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的不懈奮鬥中綻放絢麗之花。
中國農業大學資訊與電氣工程學院2017級本科生呂傳翰說,彭士祿院士的事蹟是老一代科學家赤心報國的最真實寫照,“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這是彭士祿院士對祖國立下的誓言,也是對我們年輕學子的鞭策。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2
3人航天員小組中,首次執行“飛天”任務的航天員湯洪波是湘潭縣人,他也成為湖南“飛天”第一人。
“我喜歡聽飛機起飛的時候發動機發出那種轟鳴聲,也喜歡開著飛機在雲層裡面鑽來鑽去,這種直插雲霄的感覺,感覺很愜意。”湯洪波說。
當年從航校畢業後,湯洪波直接去了新疆,成為一名空軍飛行員。
在新疆,經過8年的飛行訓練後,他憑藉出色的成績,成為飛行大隊的大隊長,安全飛行1159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2010年5月,經過層層選拔,湯洪波成為我國第二批預備航天員。
進入航天員大隊後,他一直堅持各種訓練,為飛行做準備。
現在湯洪波辦公室裡最醒目的位置,還擺放著他當空軍飛行員時戴的頭盔,它記載著湯洪波曾是一名優秀空軍飛行員的經歷。轉做航天員的這些年,湯洪波雖然沒有飛,卻在時刻準備著。其間,湯洪波遇到各種各樣的挑戰,比如坐轉椅、沙漠野外生存、72小時狹小環境剝奪睡眠訓練,等等。每次,他都咬牙堅持,努力去克服,最終通過了一項項訓練。
他始終堅信,這是他厚積薄發為空間站建設作貢獻,貢獻自己力量的時候。
2021年6月17日,機會終於來了。歷經11年磨礪,已經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大校軍銜的湯洪波,帶著他的飛天夢想,搭乘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奔向蒼穹。
6月18日7點20分,透過影片畫面可以看到,天和艙內有幾個包裹已經從原來的固定位置被拆解出來,呈飄浮狀態,航天員湯洪波手持一把電動螺絲刀,在擰螺絲;在他旁邊,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互相配合進行工作。
此次航天員出艙活動,從開艙門到航天員回到核心艙,一共用時6小時47分鐘,遠長於第一次在2008年實施的出艙活動時間。3名航天員有明確分工。
出艙的兩名航天員,一人要為機械臂安裝上臂支架,包括腳限位器、工具臺等,隨後藉助機械臂進行移動。另一名航天員藉助艙壁上安裝的扶手,爬行一段距離到作業點進行輔助工作,其間還要進行一次應急返回驗證。
此次出艙活動的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進行艙外全景攝像機的抬升。
兩名航天員出艙過程中,艙內航天員需要對機械臂進行操作,雖然地面人員也可以對機械臂進行大範圍轉移,但在有航天員站在機械臂上的時候,艙內航天員可以更直觀地對機械臂位置進行觀察,更能與艙外航天員進行直接交流。
透過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的首次出艙活動,航天員出艙能力、應急能力都能夠得到有效驗證,特別是在艙外進行長時間工作,人與裝備的結合為後續航天員對空間站進行維護提供了寶貴經驗。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3
近日,國際田聯官方又一次更新並公佈了10大百米飛人排行榜,這一次的排名較之前有所修正,本來位列第八,被譽為中國飛人的蘇炳添現在的排名下降了一位,排名第九,這個排名是根據所有比賽的積分所統計,並非按照個人最好成績排的,蘇炳添只要在接下來的比賽中再好好發揮,一定可以恢復到原來的排名,甚至突破以前的第八名跨進八強。
根據最新的官方排名來看,世界百米飛人的排名分別是:科爾利,格拉斯,貝殼,雅各布斯,西比尼,布羅梅爾,布萊西,歐曼亞拉,蘇炳添,烏賈。蘇炳添目前的個人最好成績是9秒83,相較與東京奧運會百米飛人大戰冠軍得主雅各布斯的9秒80僅僅相差0.03秒,可以說蘇炳添距離奪冠的差距是越來越小了,而雅各布斯現在也是位居第四位,與蘇炳添有4個人差距,所以說蘇炳添也不能鬆懈,應該繼續加油努力爭取能夠突破9秒80的成績,超越雅各布斯。
在現實生活中,蘇炳添是一個性格非常和藹樂觀的人,並且生活上非常自律,在日常訓練中蘇炳添從來不會缺席,並且還會經常給自己新增額外的訓練。蘇炳添還是個非常知道感恩的人,在每次蘇炳添奪冠取得好成績之後,面對記者採訪的時候,蘇炳添說的最多的詞就是“感謝”,感謝自己的祖國,感謝國家隊的教練和隊友,感謝對手,所以說蘇炳添能夠取得9秒83的這個成績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因為他的自律,他的堅持和拼搏以及他身上所有優秀的品質,上蒼一點點看在眼裡, 最終才會取得打破亞洲紀錄的驚人成就。
蘇炳添如今已經成為了國民男神,亞洲飛人,榮譽無數,不過他卻並沒有忘記初心,而是繼續砥礪前行,蘇炳添說:“我時常會想起劉翔,他像星星一樣劃過了我們的生活,照亮了我們,也讓我們充滿了希望。”如今,蘇炳添自己也變成了一顆星星,照亮了了整個中國短跑,帶去了希望的光,我們也非常期待蘇炳添能夠在接下來帶給我們更加令人激動的成績,蘇神加油,你是中國的驕傲,我們會永遠支援你。
蘇炳添近兩年給中國田徑帶來的榮耀,讓我想起了巔峰時期的翔飛人。雖然他們的專案不同,但是給中國觀眾帶來的震撼確是相同的,以及極大的提升了我們的自信心。黑種人和白種人能夠做到的事情,我們黃種人同樣能夠做到,並且能夠做地更好!加油,蘇炳添,加油中國田徑!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4
2021年6月17日,我國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駕乘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進入太空,順利完成與天和核心艙自主快速交會對接,並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突破性科學試驗和空間應用任務,在軌駐留3個月,於9月17日順利返回。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是實現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戰略目標至關重要的一次任務,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標誌著中國航天事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邁出新步伐,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航天強國獲得最新成果,對提升我國綜合國力和民族凝聚力,激勵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堅定前行、接續奮鬥,不斷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要意義。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凝聚著廣大科技工作者、航天員、幹部職工、解放軍指戰員的智慧和心血。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同志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他們聽令景從、矢志報國,不畏艱險、團結協作,向世界展示了強大的中國精神、中國力量。聶海勝同志3次執行載人飛行任務,2次擔任指令長,成為首位在軌100天的中國航天員。劉伯明同志十餘年如一日砥礪堅守,兩度飛天圓夢,此次任務2次出艙活動。湯洪波同志紮實訓練、艱苦磨礪,在第二批航天員中首個出艙活動。為褒獎他們為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建立的卓著功績,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給聶海勝同志頒發“一級航天功勳獎章”,給劉伯明同志頒發“二級航天功勳獎章”,授予湯洪波同志“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並頒發“三級航天功勳獎章”。
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同志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獻身崇高事業的時代先鋒,是探索宇宙、築夢太空、建設航天強國的標兵模範。黨中央號召,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以他們為榜樣,學習他們愛黨報國、忠誠使命的堅定信念,學習他們勇擔重任、勇攀高峰的革命精神,學習他們矢志不移、追求卓越的高尚品格,學習他們嚴謹細緻、精益求精的務實作風,勇於探索、敢於勝利,自信自強、守正創新,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貢獻更多智慧更大力量。
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大力弘揚“兩彈一星”精神和載人航天精神,奮發有為,紮實工作,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5
彭士祿,男,漢族,1925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廣東海豐人,我國著名的核動力專家,中國核動力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他是黨的早期領導人、我國農民運動的先驅彭湃烈士之子,年幼時父母犧牲,8歲就被國民黨反動派投入監獄,此後顛沛流離,幾經輾轉到達延安,在黨的培養下成長成才。上世紀50年代,他響應黨中央號召,隱姓埋名投身核潛艇研製事業,擔任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主持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裝備、試驗以及執行的全過程,為我國第一艘核潛艇成功研製作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後,他負責引進大亞灣核電站,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秦山核電站二期,引領我國核事業發展實現歷史性跨越。曾任原第六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原水利電力部副部長、黨組成員,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原科技顧問,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2021年3月在北京逝世。
彭士祿同志個人成長和家庭發展,歷經中國革命、建設、改革和新時代各個歷史時期,見證黨的建立、鞏固、發展的百年奮鬥歷程。他繼承先輩遺志,傳承紅色基因,繼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始終保持著對黨和人民的赤子之心。他以身許國、科技報國,求實創新、敢於拍板,踐行了“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的錚錚誓言,為我國核動力事業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他高風亮節、淡泊名利,永葆初心、不改本色,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奮鬥不息、躬耕不止,集中體現了黨的堅定信念、根本宗旨、優良作風,生動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犧牲奉獻、開拓進取的偉大品格。
彭士祿同志的先進事蹟廣泛宣傳報道後,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廣大幹部群眾特別是科技工作者普遍認為,彭士祿同志是紅色家風的優秀傳承者,是科學家精神的傑出踐行者,是共產黨員的優秀代表,是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大家紛紛表示,要以“時代楷模”為榜樣,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從黨百年奮鬥中感悟信仰的力量,把個人成長奮鬥融入黨和國家事業,以優異成績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
“時代楷模”釋出儀式現場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關於追授彭士祿同志“時代楷模”稱號的決定》,播放了反映他先進事蹟的短片。中央宣傳部負責同志為彭士祿同志親屬頒發了“時代楷模”獎章和證書。國務院國資委、中國科協、中國核工業集團黨組負責同志,廣東省有關方面負責同志以及幹部群眾、科技工作者、青年學生代表參加了釋出儀式。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6
1925年,彭士祿出生在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是彭湃的二子。上世紀二十年代,出身工商地主家庭的彭湃,衝破階級的“枷鎖”,成為“中國農民運動的第一個戰士”。
“一個漆黑的夜裡,奶媽揹著我逃難。”這是彭士祿關於人生最早的記憶。1928年,他3歲,母親蔡素屏不幸被捕,英勇就義。1929年,彭湃在上海被捕,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高唱《國際歌》,慷慨赴死。那一年,年僅4歲的彭士祿成了孤兒。儘管彭士祿才4歲,他就已經成了敵人的“眼中釘”、全國懸賞搜捕的“通緝犯”。
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斬草除根”,彭士祿過起了姓百家姓、吃百家飯、穿百家衣的生活。他先後在幾十個貧苦百姓家生活過,每到一家,他都要改名。8歲時,彭士祿被國民黨當局抓進監獄。在那裡,他吃的飯裡滿是沙子、蟲子,渾身都是蝨子、疥子,晚上睡覺蓋的是破麻袋。
1935年,在獄友們的掩護下,在監獄受了一年苦、差點被餓死的彭士祿終於出獄。之後,他從監獄轉到廣州感化院,患重疾又差點病死。10歲時,他開始沿著鐵道流浪,一度靠乞討度日。後來,彭士祿再度被捕,這一次,祖母周鳳將其營救出獄。此後他在黨組織的安排下,在香港、澳門學習和生活。直至1940年,在重慶八路軍辦事處,彭士祿第一次見到了周恩來和鄧穎超。周恩來見到彭士祿時凝視了一陣子,親切地拉著他的手說:“終於把你找到了。你爸爸是我的好朋友!”“要繼承你爸爸的遺志,好好學習,努力工作。”
後來,15歲的彭士祿來到了延安,於1945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回顧過往,彭士祿總是飽含深情地說,“坎坷的童年經歷,磨練了我不怕困難艱險的性格,我對人民永遠感激,無論我怎樣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報他們給予我的恩情。”
“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
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留學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
1954年1月,美國東海岸發生了一件大事:一個巨大而靈巧的“黑色水怪”轉眼潛入太平洋,遊過墨西哥灣、蕩過南美洲、橫穿大西洋,途經歐亞非三大洲後又回到了美國東海岸,而這一切所消耗的全部動力來自一塊高爾夫球大小的鈾燃料。如果換了石油作燃料,需要整整90節車皮的石油,訊息一經公佈,舉世震驚。這就是繼原子彈之後再度震驚世界的美國核潛艇“鸚鵡螺”號。
1956年,陳賡大將到蘇聯訪問,正準備回國的彭士祿被密召到中國駐蘇大使館。陳賡問他:“中央已決定選一批留學生改行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你願意改行嗎?”“只要祖國需要,我當然願意。”彭士祿堅定地說。
“從未在晚上12點以前就寢過,我們要學的東西太多太多了,一頭扎進去,就像沙漠中的行人看見了湖泊那樣。當時,那種奮進不息、為祖國奪取知識制高點的心情是難以用語言描述的。”回憶這段時光,彭士祿這樣說道。也正是這段時光讓彭士祿與核動力結下了一生的緣分。
“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1959年10月,當時的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率團訪華,毛澤東提出了為中國核潛艇研製提供技術支援的請求。赫魯曉夫傲慢地回答:“你們中國搞不出來,只要我們蘇聯有了,大家建立聯合艦隊就可以了。”他甚至提出,在中國設立長波電臺,建設供蘇聯的潛艇停靠的基地。
毛主席聽後憤怒地站了起來說:“過去英國和其他外國人佔領我國多年,我們再也不會讓任何人為了自己的目的使用我國領土!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裝置的前期開發。然而,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想要造核潛艇,簡直比登天還難!無圖紙資料,無權威專家,無外來援助,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也沒見過核潛艇長什麼樣,僅有的參考資料,是從報紙上翻拍的兩張模糊不清的外國核潛艇照片,和一個從美國商店買回來的兒童核潛艇模型玩具。在這種狀況下搞核潛艇不得不全靠“自教自學”。
“那時候,條件艱苦啊,我們都能夠幹出來,不容易!”彭士祿深知,僅憑一腔熱血是不夠的,需要把自己和別人已有的經驗和技能進行轉化,同時大量吸收新的前沿知識。
彭士祿針對全室大多數人只會俄語不會英語、而外文資料又大多為英文的狀況,組織了集體英語學習。大家從早晨5點多鐘起床就背英語單詞,甚至上廁所時也在背,夜深了也要背上幾遍新學的單詞才去睡。這樣邊學英語,邊看與各自專業有關的英文資料,經過兩年的努力,全室基本上過了英語閱讀關,並且摸清了國外核電站、核動力裝置的基本情況。
“那時候,交通不便,我們吃住都在工地上。那裡陰暗潮溼、毒蛇蚊蟲肆虐,生活非常艱苦。我們是吃著窩窩頭搞科研的,連窩窩頭都吃不上時,就挖野菜和白菜根吃。沒有電腦,僅有一臺手搖計算機,大家就拉計算尺、打算盤,那麼多的資料都是靠這些工具沒日沒夜地算出來的。”彭老回憶說。
就這樣,透過邊學習邊實踐,他們逐漸紮實地掌握了核動力裝置的基本原理及各系統、各專業間的內在關係。默默攻關,這些“門外漢”悄無聲息地站到了核動力科學研究的前沿。
“我來簽字,我負責!”
尖端科學講究精細嚴謹,但彭士祿偏偏“大膽”。
在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裝置開發前期,許多人對核動力的知識都幾乎為零,他們有學電的、有學化工的、有學儀表的,對某個技術上的問題意見不一致,甚至經常發生激烈的爭論。出現這種情況,他就對研究人員說“不要吵,做實驗,用實驗結果說話。根據實驗結果,我來簽字,我負責!”
1970年7月,反應堆開始緩緩提升功率。每提高一檔功率,出現的險情也越多。問題不斷增加,反對繼續提升功率的意見也越來越多。在這種情況下,彭士祿力排眾議,繼續提升功率,8月30日,他決定實現主機“滿功率”。這一天,實驗現場圍滿了人,負責資料運算的黃士鑑並不知道彭士祿滿功率的計劃,下午六點多鐘,黃士鑑發現,竟然滿功率了!他以為自己算錯了,繼續算第二遍、第三遍,第三遍,他才確定。
彭士祿的“大膽”,並非有勇無謀,“拍板”也並非胸中無數。有一次,有人問他:“為什麼敢於拍板?”他說:“其實,有個秘訣,一定要用資料說話。”牢牢掌握實驗資料,是他大膽決策的科學依據。也有人問他,“在潛艇核動力研製過程中,那麼多次拍板,有沒有拍錯的時候?”彭士祿毫不掩飾地說:“有啊,怎麼可能沒有。錯了,我就改過來,再繼續前進。只要三七開,有百分之七十的把握就可以幹,不然,都準備好了,要我們幹什麼?”
就在核潛艇進行最後除錯工作時,劇烈的胃疼襲來,彭士祿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醫生診斷為急性胃穿孔,這一次手術,彭士祿的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那一年,他才49歲!他說:“我喜歡這個工作,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就是死了也是值得的!”1988年,彭士祿又擔任了秦山核電二期工程董事長,成功實現了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到:“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著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群體團結,是合力,至關重要,最怕‘窩裡鬥’,分力抵消,越使勁越糟糕,最後變成負力,悲矣!儘自己的力氣去做正功,沒有白活。”
大國重器,以命鑄之。他們在祖國貧弱的年代,創造出了蔭護萬代的財富,用自己堅挺的脊樑,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幾十年後,中國大地上已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潔的核電站。一代又一代核工業人不弛於空想,不鶩於虛聲,將青春年華化作深海中前行的潛艇、澎湃動力的核電站,無聲,但有無窮的力量。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7
堅持才是王道,飛人也差點中途放棄
終於開始了正規的短跑訓練,蘇炳添的天賦更是一下子體現出來。有一次蘇炳添家聚會,蘇炳添問表哥蔡健發100米的成績是多少,蔡健發說11秒多。蘇炳添就笑話表哥,“這麼慢,我能夠跑到11秒以內。”表哥蔡健髮根本不信,當即和他打賭,如果蘇炳添能夠跑進11秒,能夠答應蘇炳添要求,“要什麼就獎勵什麼。”結果,他們就到附近一個學校測了一把,蘇炳添跑出了10秒7,這個速度把當時一旁上課的體育老師都震住了。
不過,真正的體育訓練並非那麼輕鬆。蘇炳添在2004年代表古鎮參加了中山市運動會,被當時中山體校的教練發現,並將蘇炳添從鄉下中學帶到了中山市體校。剛到體校的時候,蘇炳添對於每天早上5點多就起床訓練並不適合。而且,因為剛到市體校,又沒有朋友,蘇炳添一個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個人3次從體校跑回家。體校教練發現後,就動員楊永強教練再去蘇炳添家裡做說客,勸說蘇炳添回去。
之後隨著成績越來越好,蘇炳添在新學校也開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來。2006年,蘇炳添代表中山市參加了廣東省中學生比賽,暫露頭角。於是,蘇炳添成為了廣東省田徑隊的一員,真正進入了專業運動員的行列。
即便成為了專業運動員,蘇炳添也一度險些放棄。在田徑隊成績中游,蘇炳添一年之後遭遇成績瓶頸,甚至還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過放棄。後來很多人都勸他留下,協助他堅持渡過瓶頸期。這才有了後來短跑名將袁國強發掘出蘇炳添,一路成就中國速度的故事。
學習體育兩不誤
蘇炳添不但是國家隊的中國速度,還是暨南大學的研究生。導師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樣非常讚賞,“蘇炳添陽光、努力且十分謙虛。雖然因為訓練的原因不常在學校,但是和同學老師的聯絡和溝通從不間斷。在學習上,雖然是體育特長生,但卻十分認真。本科論文還是‘優’!平時因為訓練缺課,都會即時補上。是體育生中很努力、很認真的人,願意學習的一個孩子。”
正是因為謙遜的性格,在張培萌跑出10秒成績後,蘇炳添和張培萌成為了互相推動的搭檔,兩人攜手奪得亞運會接力冠軍,並重新整理了全國紀錄。
蘇炳添破十神蹟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機會總是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速度,屬於執著於每個0.01秒的人。
懷揣著這種不服輸的信念,蘇炳添捅破了這層讓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窗戶紙”。
蘇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破十對中國是個里程碑,作為中國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歷史,我感到非常驕傲。但在未來的路上我還要繼續努力,不要因這個成績而自滿。”蘇炳添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說。作為中國“飛人”,他的未來依然可期。
劉翔的含恨退役,讓黃種人在短跑領域出現真空,蘇炳添橫空出世,即時填補了空缺,這位步頻型的小個子英雄,擁有無與倫比的瞬間啟動水平。在國內,蘇炳添面臨張培萌的競爭;在亞洲,蘇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戰,即使之前蘇炳添生活在張培萌、桐生祥秀的陰影下,但天道酬勤,他憑藉劃時代的壯舉榮膺黃種人第一飛人,註定被寫進體育歷史教科書。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8
在1988年9月27日之前,彭士祿這個名字,鮮有人知。當中國導彈核潛艇發射運載火箭成功後,他才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2021年3月22日,彭士祿走完了96歲的人生。老人留下遺願,將自己的骨灰撒進大海,他要與海洋深處無聲的老朋友核潛艇永遠相伴。
國士無雙,哀思記之!近日,中宣部決定,追授彭士祿院士“時代楷模”稱號。從中國第一代核潛艇,到大亞灣核電站,再到秦山二期核電站,彭士祿為之傾注了大量心血,被譽為中國核動力事業的“拓荒牛”。他曾說“活著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熾烈激情釀造中國核動力的輝煌
和父親轟轟烈烈聲名遠揚的革命事業不同,彭士祿從事的事業註定需要他隱姓埋名。
1959年,蘇聯以技術複雜、中國不具備條件為由,拒絕為研製核潛艇提供援助。為此,毛澤東同志提出“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在如此決心下,彭士祿接過了此項任務。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成為彭士祿和同事們必須面對的現實。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裝置的前期開發。然而,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想要造核潛艇,簡直比登天還難。無圖紙資料,無權威專家,無外來援助,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也沒見過核潛艇長什麼樣,僅有的參考資料,是從報紙上翻拍的幾張模糊不清的外國核潛艇照片,和一個從美國商店買回來的兒童核潛艇模型玩具。在這種狀況下搞核潛艇不得不全靠“自教自學”。
1964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後,加緊研製核潛艇的任務便被進一步提上了日程。1965年中央專委批准正式研製核潛艇,並要求1970年建成潛艇陸上模式堆。於是,科技人才從祖國四面八方匯聚到四川西南部大山深處的一個代號叫“九〇九”的基地,彭士祿也是其中的一員。
20世紀70年代初期,核潛艇陸上模式堆研製在摸索中前行,很多問題存在爭論。但那時,彭士祿敢拿主意,因此大家都管他叫“彭大膽”“彭拍板”。對此,彭士祿總是哈哈大笑:“我膽子是大,敢做決定,但我是有根據的。”他的“根據”就是資料,而且堅信一手資料。當時曾有人善意提醒他拍的太多了,當心拍錯了。他笑著說:“關鍵時候不拍板怎麼行,拍錯了我負責,要砍頭砍我,要坐牢我去,陸上模式堆搞出來可以給我提一萬條意見。”
經過數年艱苦奮戰,1970年8月30日,在“九〇九”基地,由中核集團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設計研製的核潛艇陸上模式堆順利達到滿功率,發出了中國第一度核電,4.6萬個零部件全部由中國自主研製,這意味著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心臟——核動力裝置開始運行了,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聚焦核電將核能服務於社會
彭士祿說,他一生只幹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核潛艇是大國重器,於無聲處壯國威;核電技術是國之光榮,事關國計民生。
1982年,國家決定在廣東引進國外技術裝置,建造內地第一座大型商用核電站專案,併成立廣東核電建設指揮部,任命彭士祿擔任總指揮。彭士祿再次披掛上陣,撲到我國首個商業核電站事業中去,為大亞灣核電站以及秦山核電站二期工程作出了突出貢獻。
參與其建設的老專家郭天覺曾撰文回憶,改革開放初期,廣東能源緊缺,電力經常“停三開四”。彭士祿講得最多的是“抓緊時間”“儘快保證廣東核電站建成,每一天就是100萬美元的利息”。他經常深夜與大家一起聊工作,問進展。
同時,彭士祿主持建立的核動力裝置主引數計算方法,在主引數選定、系統組成及關鍵裝置的選型等方面有很強的使用價值,並可應用於壓水堆核電站。他對秦山一期核電站由熔鹽堆改為壓水堆的堆型選擇方案確定,起了關鍵作用;他提出了大亞灣核電站的投資、進度、質量三大控制,撰寫了《關於廣東核電站經濟效益的彙報提綱》,為大亞灣核電站的上馬打下了基礎。
另外,彭士祿還將敢“拍板”的精神帶到了核電建設中。秦山二期核電站建設時期,彭士祿決定將“招投標制”引入工程建設。彼時正是改革開放初期,很多人頭腦中都有“計劃經濟”的框框,爭論很厲害。最後還是彭士祿拍板,堅持招投標制,大膽邁出了第一步。
凝聚勠力楊柳山,實現中國核電國產化
彭士祿被任命為大亞灣核電站籌建總指揮之後,1986年,彭士祿又成為了秦山二期核電站的首任董事長,將滿腔熱情又投入到火熱的中國核電國產化建設中。如果說秦山核電站的成功建成實現了我國大陸核電零的突破,那麼秦山二期則是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據秦山二期核電站第一任總經理於洪福回憶,彭士祿在秦山二期任董事長期間有三大貢獻:一是選點,確定了在楊柳山建設秦山二期;二是提出了股份制,建立了董事會制度;三是進行了初步設計,親自計算了核電站主引數,為秦山二期的創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時的中國,在工業基礎、建造水平、材料及管理諸多方面均與國際上有很大差距,導致這個採用國際標準、由我國自主設計、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運營的核電站,註定要與艱難為伍,以坎坷為伴。
儘管有大亞灣90萬千瓦核電作參考,但把核電站反應堆三個環路改為兩個環路,並不是像把三隻腿砍掉一隻那樣簡單,而是整個核電站的設計多要發生很大變更,133個專案需要重新設計,大量資料需要做相容工作。
當時有人斷言,秦山二期核電站不可能按期建成發電。事實上每推遲一天發電,僅每天財務費用支付就高達上百萬元。工程造價的提高,既影響到核電的競爭能力,又會影響到國產化的形象。秦山二期的成功與否,對每一個核電決策者和建設者都是一種考驗。而這一切壓力,並沒有抵過秦山人“人定勝天”的信仰。
面對困難,在先後擔任董事長的馬福邦、張華祝、趙宏同志運籌帷幄下,從容決策,精心組織,啃掉一個個硬骨頭。中國核電國產化繞不開秦山核電二期的貢獻,它既是中國核電國產化的練兵場,又是走向世界的實驗田,包括“華龍一號”177組核燃料元件的改進和許多寶貴的資料都是在秦山二期核電站實驗成功的。
彭士祿說,搞任何一項核電工程,我們既要懂設計,懂經濟,懂辯證法,還要關心建設人員的生活疾苦,要有安邦治國的理想和哀憫的情懷。否則核電站延誤一天,損失多少,你心裡就沒數,你就管不好這個工程。
在堅定建設國產化二期核電站專案中,彭士祿以他獨具的個性、超凡的膽略,在浙江省政府的支援下,昂揚拍板,將中國國防建設中作出貢獻的、施工技術超群的核工業二十二、二十三公司5000人掛在嘉興市的臨時戶口,由秦山二期出資,全部落戶到海鹽,不僅滿足穩定了秦山核電工程隊伍,解決了歷史上建築施工單位建完就走,滿地遊離的困境,為工程建設者提供了固定的生活家園。這是幾代人沉甸甸的囑望,一份責任擔當。
三十年過去了,正是這支中國核電的建設隊伍在海鹽建起了九座核電機組,現在的秦山已不再有山野的鳥鳴和不奇的峰巒疊嶂,而是變成了中華大地上核電機組最多、堆型最豐富,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核電能源基地,為社會創造價值,為人民造福。這支隊伍從海鹽走出去,在中國大地上星羅棋佈地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潔的綠色能源核電站。“浩蕩入溟闊,志泰心超然”,這是彭士祿對核事業的不易情懷。
大國重器,以命鑄之。從1970年8月30日四川大山深處的我國首次核能發電,到如今“華龍一號”成為“國家名片”,我國掌握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首堆示範工程進展順利。很多像彭士祿一樣從事核研究的工作者,在祖國貧弱的年代,創造出了蔭護萬代的財富,用自己堅挺的脊樑,給了整個民族以力量。幾十年後,中國大地上已建起了一座座安全、高效、清潔的綠色能源核電站。一代又一代核工業人用沉甸甸的奉獻,托起核動力,鑄起核電站,挺起共和國和平利用核能的脊樑。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9
1989年8月,小個子的蘇炳添出生於廣東中山古鎮。父母在家務農,小時候的蘇炳添就在泥巴地裡亂跑。不過,在蘇炳添的家族裡,可是有不少出色的運動員。表哥蔡健發比蘇炳添大9歲,是中山古鎮的百米賽跑冠軍,也是蘇炳添最早追逐的目標。那時候的蘇炳添還是跟著表哥屁股後面,在外公家外面空地四處追逐打鬧的。
玩耍打鬧,直到上了初中,蘇炳添因為陰差陽錯的選擇,才真正開始練起短跑來。那是在初二的時候,學習成績不太好的蘇炳添被老師要求留下來補課。那時候的每天放學後,老師都會把一些學習不好的孩子留下來進行例行的“留堂補課”。
不想“留堂補課”,蘇炳添想方設法加入了學校的田徑隊。因為每天下午都要定時訓練,蘇炳添也就可以避免“留堂”。啟蒙教練楊永強成為解救蘇炳添的“恩人”。楊永強老師透露,當時在上體育課,發現蘇炳添爆發力、彈跳力特別好,就有心收下這個孩子,“個頭不高的蘇炳添跳起來竟然可以摸到籃板,我就留意了下,後來經過觀察,發現他彈跳力和爆發力都特別好,所以才把他吸收進了學校的田徑訓練隊。剛開始,我還想讓他練跳高呢。”
其實啊,初二時候的蘇炳添已經展現出小小的短跑天賦,在他們村裡的比賽裡,身高只有1米5多的蘇炳添已經可以超過很多大孩子,拿到第一名了。剛剛進入田徑隊,還沒有經過什麼系統訓練,蘇炳添在泥巴地裡跑都跑得非常快。參加當地的中學生運動會,在跑道上有很多石子上都能跑到11秒多。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10
蘇炳添,他是真正意義上第一位打破10秒關口的亞洲本土選手。他在北京田徑世錦賽男子4×100米決賽中,代表中國隊以38秒01勇奪亞軍,創造了亞洲田徑的歷史。雖然蘇炳添童鞋向來靠實力吃飯,但請注意觀察,他眼神中的堅定非常吸引人哦。
他身著一身紅色運動服,足蹬一雙白色運動鞋。鳴槍響過,他在第一道出發,起跑穩健,如一道紅色閃電,劃過海沃德田徑場。9秒99,衝過終點,他緊盯著大螢幕,攥緊雙拳仰天長吼。他就是“中國飛人”蘇炳添。
北京時間2015年5月31日凌晨,在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男子100米決賽中,他以9秒99的成績奪得季軍,超過日本名將伊東浩司和中國名將張培萌共同保持的10秒整的亞洲本土運動員最好成績,創黃種人百米新歷史。
蘇炳添出生在廣東省中山市古鎮的一個普通家庭,幾年後,弟弟也降生在這個家裡。一家四口,日子安穩,其樂融融。
上初中時,蘇炳添的老師喜歡留下成績差一些的同學留堂補課,成績不理想的蘇炳添,幾乎天天被老師留下來“開小灶”,這讓他非常苦惱。為了避開補課,他主動申請加入學校的田徑隊。蘇炳添在體育課上向來都是活躍分子,彈跳力和瞬間爆發力很強,教練楊永強看到他的這些優勢,同意把他帶入田徑隊。
此時的蘇炳添痴迷上了速度,他喜歡騎摩托車,那種風馳電掣的快意讓他感覺非常舒服。但因條件限制,他沒有受過系統專業的訓練,只是在泥巴地裡,跑啊跑啊,像一個追風的少年。2004年11月份,15歲的`蘇炳添第一次參加了正規的比賽——中山市中學生田徑比賽。他出人意料地在100米比賽上奪得第一名,成績用秒錶計時是11秒72。因此,他被中山市體校田徑教練寧德寶看中。
進入省隊後,蘇炳添曾萌發了不當運動員的念頭。2007年,他在田徑隊的成績屬於中等,但有一段時間成績老是上不去,甚至出現了下滑,他很痛苦,一度想放棄。
有一天,他坐在賽道旁,看著在賽道上飛跑的身影,心裡五味雜陳。他多麼喜愛奔跑啊,可是現在,他為此猶豫不決。
兩個剛剛訓練完的隊友說笑著坐到他身邊,沒有注意到他隱藏的痛苦,一個說:“今天我比你快了0.01秒。”“不就是0.01秒嗎?有什麼了不起。”另一個回答。
“速度,屬於執著於每個0.01秒的人。我只要每次都比你快0.01秒,我就每次都是贏家……”
隊友的話對蘇炳添觸動很大,是啊,只要堅持,哪怕每次只提高0.01秒,那麼,對自己來說就是勝利的。很快,他調整了心態,在大家的鼓勵和幫助下,成績一點點好起來,並進入了國家隊。
2011年的全國田徑錦標賽上,他以10秒16奪冠,打破了13年前周偉創造的10秒17的全國紀錄,堪稱當時中國第一“飛人”。在隨後的兩年裡,蘇炳添一直稱霸中國男子百米跑道。
俗話說:沒有常勝將軍。2013年,張培萌連續跑出了兩次10秒04和1次10秒整的成績,打破了蘇炳添創造的全國紀錄。並且在遼寧全運會上以10秒08的成績戰勝了蘇炳添,奪取了全運會冠軍。此外,因為張培萌跑出了男子10秒的亞洲黃種人最佳成績,平了伊東浩司的紀錄,而且是在國外進行的世界錦標賽上獲得的,所以也更為引人矚目。這讓蘇炳添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壓力。
夜晚,望著無垠的夜空,他想起了一句話:一切可能之事皆不可得,你只有執著地堅持世上看似不可能的事——莫貪念,莫浮躁,莫鬆懈。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機會總是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速度,屬於執著於每個0.01秒的人。
懷揣著這種不服輸的信念,蘇炳添捅破了這層讓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窗戶紙”。
蘇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破十對中國是個里程碑,作為中國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歷史,我感到非常驕傲。但在未來的路上我還要繼續努力,不要因這個成績而自滿。”蘇炳添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說。作為中國“飛人”,他的未來依然可期。
奔跑吧!蘇炳添!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11
6月23日,3名航天員在中國空間站內的訓練影片顯示,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在節點艙內,進行艙外航天服首套安裝與測試、服裝尺寸調節等工作,聶海勝在艙內使用訓練模擬軟體,與操作檯配合,進行第一次出艙前活動機械臂操控科目訓練。
7月4日,中國空間站兩名航天員劉伯明、湯洪波身著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飛天”艙外航天服,先後成功出艙,完成中國空間站航天員首次出艙任務。
時隔13年,中國人再一次在太空留下“中國足跡”。
然而,劉伯明在那一次時曾遇到險情,當時甚至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神舟七號載人飛船飛上太空。9月27日,神舟七號出艙任務正準備執行。然而,就在出艙的時候,意外發生了。
第一次拉門,翟志剛和劉伯明使出全力,艙門卻紋絲未動。第二次拉門,艙門拉出了手掌寬的縫隙,又迅速吸了回去。此時,兩人的體力已經透支到極限。如果艙門打不開,神七的核心任務,出艙行走就無法達成。
休息片刻後,劉伯明把一根撬棍遞給翟志剛,兩人利用槓桿原理艱難地撬開了艙門。就在兩人準備出艙時,軌道艙中竟突然響起了火災報警聲。太空中一旦產生火花,軌道艙很可能發生爆炸。
然而太空出艙活動即將展開,無數中國人都在翹首以盼,到底是排除警報,還是繼續出艙,航天員們面臨艱難抉擇。
劉伯明在採訪中曾表示:“‘神七’這次任務是什麼,就是出艙。只要我們出艙了,這次任務就順利完成了,至於我們回不回得去,其實個人的生死,跟國家民族大義相比,輕如鴻毛。”按照出艙程式,翟志剛出艙後,首先要取回艙外一塊固體材料的試驗模組,然後再展示國旗。那天,三名航天員臨時決定改變出艙程式——首先展示五星紅旗。
“我們執行任務目的是什麼,就是要出艙,那麼最具代表的',就是讓五星紅旗在太空高高飄揚,證明我們來到了太空。”劉伯明說,“展示五星紅旗,就是做好了犧牲的準備。”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12
北京時間6月17日9時22分,神舟十二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此次由聶海勝、劉伯明和湯洪波3名航天員領命出征。
【聶海勝:3次出征,家人很驕傲】
聶海勝擔任此次任務的指令長,他參加過神舟六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聶海勝的家鄉在湖北棗陽。據新京報報道,比聶海勝大7歲的三姐稱想念弟弟時,就會開啟電視看看他的身影。
聶海勝侄兒聶建付回憶:叔叔讀初中時還幫家裡分擔農活,高中畢業想參軍得到家人支援。3年前聶建付曾到北京探望,叔叔聶海勝對他們非常親切。侄兒聶建付和侄媳婦表示,祝福他圓滿成功。
【劉伯明:高中短暫輟學後發奮讀書】
“神七”升空,劉伯明第一次隨飛船進入太空,此次“神十二”是56歲的劉伯明第二次執行載人飛行任務。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讀高中時的劉伯明曾短暫輟學,到附近磚廠打工。
劉伯明的家鄉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依安縣紅星鄉東昇村。
據極目新聞報道,劉伯明的三舅證實,外甥劉伯明在高中時曾短暫輟學,到附近的一家磚廠推板車。
“我到現在都記得,二弟伯明在讀高中一年級時,曾經輟學一個多月到附近一家磚廠推板車拉磚,後來覺得還是讀書好,就又回到依安縣第一中學讀書。”劉伯真說,從那以後二弟劉伯明讀書更用功了。
【湯洪波:母親激動為兒子歡呼】
據瀟湘晨報報道,在湖南湘潭,航天員湯洪波的母親守在電視前,看到神舟十二發射圓滿成功,她激動地站起來歡呼。
此前,其初中校長盛先雲接受媒體採訪時對錶示, “他招飛時的政治鑑定是我寫的,那天還下著雨”,多年過去,70多歲的盛先雲依然對這件事記憶猶新:因為他是個飛行員,他不是一般的兵。“他忠厚朴實,我們沒料到他身體素質那麼好,一直都很低調”,“他是我們中學的驕傲”。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13
今天,我看了“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這裡面講了幾個人物,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蘇炳添。
蘇炳添的成績舉世矚目:8月26日的雅加達亞運會田徑男子100米決賽中,蘇炳添以9秒92的成績打破亞運會紀錄;2月21日凌晨舉行的國際田聯室內巡迴賽中跑出6秒49的成績奪得冠軍……那賽場上像離弦之箭一樣飛奔向前的他也因此獲得了“亞洲飛人”的稱號。
當我們驚羨蘇炳添這些驚人成績的時候,是否想過:這些成績的背後浸透了蘇炳添奮鬥的淚泉,灑遍了蘇炳添犧牲的血雨?
蘇炳添每天都堅持進行訓練。每一次訓練時,他總是先慢跑熱身,接著做小步跑,踢腿等準備活動。一切都準備就緒後,蘇炳添換上了釘鞋,細心地用捲尺進行起跑器的除錯,隨後蹦跳了幾下,深吸幾口氣,便來到了起跑器的前方,單膝跪地,做好準備。他兩隻手的大拇指與其他四指呈八字,緊緊地壓在起跑的白線後。大約過了幾秒,蘇炳添後腳猛地一蹬,頓時像一支離弦的箭般衝了出去,步頻越來越快,直到衝過終點才慢慢減速,整個跑步過程令人歎為觀止。跑步結束後,蘇炳添拿出一個小型攝像頭,上面記錄著他跑步時的影片,只見他在觀看過程中不斷嘆氣,不斷搖頭,嘴巴還不時嘀咕幾句,並且要反反覆覆看很多遍,訓練才結束。
蘇炳添專注訓練,不受干擾,是一種智慧;努力拼搏,科學追求,是一種能力;永不放棄,是一種寶貴的品質。這幾點,恰好是我沒有的,是我需要的。他永遠是我的榜樣,也是我心中的英雄。
記得奧斯特洛夫斯基說過:“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到島嶼暗礁,難以激起美麗的浪花。”這完美地詮釋了蘇炳添的一生,保持專注、努力拼搏,永不放棄,是開啟成功之門的三把鑰匙,也是永遠指引著我們前進的動力與信念!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14
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人物頒獎盛典》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彭士祿、楊振寧、顧誦芬等獲得感動中國年度人物,他們義無反顧的身影,在勇往直前中彰顯出了不凡的光芒。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景,給予了我們精神上的洗禮,展示了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
哪有什麼超級英雄,不過都是閃著亮光的平凡人。彭士祿隱姓埋名30年,為中國造核潛艇、建核電站,使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五個擁有自主核動力技術的國家,展現了“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的奉獻精神;蘇炳添為跑進百米9秒大關重新學起跑,成為首位闖進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亞洲飛人,展現了“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無悔堅持;顧誦芬臨危受命、攻克難關、不畏生死,三上藍天研發殲-8原型機,展現了“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堅忍不拔。從他們身上,看到了人性的珍貴,看到真心、無畏和忠誠的亮光,而這道光,給他們的人生注入了永恆的信念,讓他們熠熠生輝。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15
繼2019年榮膺“人民楷模”國家榮譽稱號,朱彥夫又入選2021年度“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頒獎辭讓人淚目:生命於你不止一次,士兵於你不只是經歷。沒有屈服長津湖的冰雪,也沒有向困苦低頭。與自己抗爭,向貧窮宣戰,一直在戰鬥,一生都在堅守。人的生命應當像你這樣度過。”
作為橫跨革命、建設、改革三大歷史時期的英雄模範,朱彥夫成為偉大中國精神的踐行者:從革命戰士到一級傷殘軍人,從農村黨支部書記到退休老人,在每個不同的歷史時期,他都賦予了每個角色不同的先進事蹟,這些事蹟成為踐行偉大中國精神的一面光輝旗幟,彰顯著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
這樣的精神力量,感動了你我,也感動了中國。
溯源這樣的精神力量,繞不開長津湖戰役。長津湖精神裡,有信仰和意志,有勇氣和力量,有犧牲和奉獻。正如朱彥夫,17歲的他在那場艱苦卓絕的戰役中失去了四肢及左眼,卻以長津湖精神書寫了波瀾壯闊的極限人生。
朱彥夫之所以能感動你我,是因為他的人生經歷堪比一部精神史詩,甚至比電影還要精彩。他的先進事蹟耳熟能詳,簡單的話語鏗鏘有力,“回看走過的一生,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運。我相信自己的判斷,相信黨!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麼都能扛過去”!
鏗鏘的話語,詮釋了朱彥夫身上肩負的使命感從何而來,朱彥夫在對偉大中國精神日復一日的踐行中,用人性的光輝照耀了我們心靈的天空,種下的信仰種子,在某些時刻破土發芽時,我們赫然會發現:朱彥夫不僅感動了你我,還指引我們做了很多曾經認為自己絕對不會去做的事情。
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儘管朱彥夫偉大到同普通人有了距離感,但他的存在成為一種指引。這種指引,讓我們明白正確的價值判斷是什麼。
這,也正是朱彥夫能夠感動中國的原因所在。
朱彥夫的人性光輝感動了中國,更感動著他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淄博。淄博先模人物輩出,典型人物不是朱彥夫一個人,而是一批人。這些先模人物有不同的先進事蹟,卻有著共同的精神基因,挺起了淄博精神的脊樑。
一時艱難困苦,終將玉汝於成。感動了中國的朱彥夫讓淄博更篤信奮鬥的意義,從而咬定目標、加力衝刺,圍繞淄博的戰略構想,開拓高質量發展路徑,心無旁騖、一往無前地拼搏奮鬥,跑好我們這一代人的“跨越賽”。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16
2021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與我們天地通話,讚譽航天員是“新時代中國航天事業無數奮鬥者、攀登者的代表”。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懷重託,把事業舉過頭頂、把使命扛在肩上,堅定航天報國志向、堅定航天強國信念,勇做不負新時代的奮鬥者攀登者。
強固矢志不渝、忠誠使命的堅定信念。載人航天舉國關注、舉世矚目,既是國家戰略任務,更是重大政治任務,要求航天員不僅技術過硬能飛天,更要政治過硬最忠誠。回想三次飛行經歷,印象最深的是出征儀式上總指揮長下達“出發”命令那一刻。那一刻,我們能夠深切感受到黨和人民的重託,煥發出征戰太空的無窮力量。新時代新徵程,我們將不斷提升以身許黨許國、報黨報國的境界和本領,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鬥之中,以獻身航天、築夢太空為畢生追求,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自覺行動,時刻聽從黨的召喚、時刻接受黨的挑選、時刻準備為國出征,讓浩瀚太空見證無限忠誠。
繼續勇擔重任、勇攀高峰的革命精神。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奮鬥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中國航天的創業史、發展史,是幾代航天人用青春、熱血乃至生命鑄就的。白手起家的第一代航天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在大漠戈壁搭架立塔,靠的是革命精神;以“兩彈一星”元勳等為代表的英模群體,把最美的年華甚至寶貴生命都獻給了航天事業,詮釋的也是革命精神。征戰浩瀚太空,會面對超乎尋常的風險和挑戰。全體航天員始終滿懷大無畏的英雄豪情和血性膽氣,投身高強度訓練、高壓力備戰、高風險任務,為中國夢插上騰飛的翅膀。作為國家科技成果的集大成者,載人航天能夠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關鍵在於一代代航天人潛心科研攻關、勇攀科技高峰。我們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迎難而上闖新路、奮力拼搏創一流,利用太空實驗室開展大規模、多領域、交叉融合的科學試驗和技術實驗,推動空間科學、生命科學發展,輻射帶動相關領域技術創新,以一往無前的勇氣、以一當十的銳氣努力把我國建設成為航天強國、科技強國。
錘鍊矢志不移、追求卓越的創新品格。載人航天處在世界高新科技領域最前沿,是一項極具開拓性創新性的偉大事業。從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三號,短短18年間,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天地往返技術、獨立掌握空間出艙技術、獨立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獨立掌握空間建站技術的國家。艱難登天路,創新能鑄就。唯有創新才能為築夢九天搭建天梯、攻破天險、跨越天障。我們要不斷強化創新精神,努力把創新戰略變為創新舉措,把創新口號變為創新行動,大力發展前瞻性、先導性、探索性、顛覆性技術。科學統籌創新資源,大力改善科研試驗條件,大膽走開跨單位聯合創新、跨軍地協作創新、跨領域融合創新的路子,力爭多出成果、出大成果。
保持嚴謹細緻、精益求精的務實作風。載人航天飛行科技含量高、程式流程複雜,每一個操作、每一個細節都直接關乎任務成敗。只有做到“分秒不差、毫釐不失”,才能實現所有環節操作無差錯、狀態無失誤。我們每名航天員都要進一步強化“質量就是生命,質量就是勝算”理念,保持嚴慎細實作風,以百分之百的精細確保百分之百的成功,不放過任何細小問題,不留下任何細微隱患,不疏忽任何細枝末節,對存在的疑點逐一求證,對出現的問題逐項歸零。壓實合力制勝責任,牢固樹立使命責任榮譽共同體意識,堅持天地一體、乘組一心,人人負責、處處盡責、事事有責,以“九牛爬坡,個個出力”的集體智慧奮力奪取新徵程上的更大勝利。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17
今年的夏天特別熱,但還是熱不過蘇炳添,亞洲飛人、中國短跑男神……這些稱號讓蘇炳添成為微博、微信上的熱詞,成為頻頻刷爆朋友圈的當下紅人。這位僅僅有著1米72身高的大男孩,讓國人刮目相看的同時,更讓世界側目———黃種人的“極限速度”是怎麼突破的?全球短跑專家紛紛驚歎小個子跑出的“中國速度”。
當蘇炳添正被世界矚目時,他回到了家鄉———中山,見到久別的父母,他說,很想念家裡人,想好好陪一下父母,安安靜靜休息一下。沒有榮歸故里的張揚,沒有載譽歸來的豪言壯語,有的只是對家人的牽掛,對未來體育事業的思索。這就是中山人,敢想敢思敢為天下先,這是中山先賢留下來的精神特質,它被中山人很好地繼承,而蘇炳添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百米賽場上將這一精神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正因為這種“敢為天下先”的精神讓蘇炳添一次次創造奇蹟。蘇炳添說,一開始,他的短跑事業並不順利,而自己的進步源於起跑技術和前半程跑法的改變,即從以前先出右腳改為先出左腳,並且重點訓練了30米至50米,以及50米至70米兩段途中跑技術,兩項技術的改變讓他進步飛速……看起來,這裡面似乎沒有太多秘密,更多的是一種善於發現問題,不斷嘗試改變,甚至不斷創新的過程。我們看到的是9秒99,而我們看不到的是9秒99背後的汗水與淚水、煎熬與奮鬥,蘇炳添用成績證明亞洲人同樣能站在百米決賽的跑道上,用成績展示出“敢為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為國爭光”的“蘇炳添精神”。
“添仔回來了!”家鄉人在朋友圈裡歡呼、祝福,平靜下來,作為蘇炳添的家鄉——中山需要這種“蘇炳添精神”,它帶給家鄉人驕傲的同時,帶來希望,激勵著中山各行各業砥礪前行。
中山,曾創造出可喜的成績,但成績代表著過去,如今的中山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時期,有機遇同時面臨挑戰和壓力。如何破局,是否能從蘇炳添的身上看到些什麼,是否能像全球短跑專家研究蘇炳添一樣來研究學習些什麼,“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加快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像蘇炳添那樣發現問題的同時敢於改變,敢於嘗試,敢於創新,從而推動中山新一輪大發展。
我們相信,香山先賢們留下的“敢為天下先”的精神特質,不僅僅在蘇炳添身上傳承,同時會在每一箇中山人的身上傳承,成功沒有秘密,成功靠的就是這種在蘇炳添身上完美呈現的“敢為人先、不斷超越、奮勇拼搏、為國爭光”精神。我們希望這種精神不僅是帶來9秒99的快感,朋友圈裡的雀躍,而是將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凝心聚智,將中山推向最美的巔峰,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每一天都感受到9秒99被不斷重新整理的愉悅.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18
關鍵詞1:另起一行,走出別樣風景
周圍的人都說是正確的路,就一定正確嗎?未必!當年的蘇炳添很反感學校的放學後“興趣小組”補課行為,這種“自願”參加的“興趣小組”實在引不起他的興趣。於是,為了逃避補課,他選擇了短跑隊。然而,一發而不可收拾。這一選擇,竟然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蘇炳添是一個知奇才。在中山市中學生田徑比賽中,他以11秒72的成績引起市體校的注意,隨即進行專業訓練。
關鍵詞2:感恩對手,在競爭中成長
本次上海站比賽,與蘇炳添一同站上跑道的還有19歲的小將桐生祥秀等三名日本選手,蘇炳添最好成績是9秒99,而桐生祥秀在超風速情況下曾跑出過9秒87。拿桐生祥秀的話說,本次上海站比賽中,日本選手要圍剿蘇炳添。然而,疾風知勁草,烈火現真金。在兩次有選手搶跑等種種擾亂比賽節奏的情況下,蘇炳添成功突圍,以10秒09強勢奪冠。這才是對日本選手們最好的回應。
關鍵詞3:臨淵羨魚,不若退而結網
在與對手的競爭中成長,這是競技體育最大的魅力之一,蘇炳添也是如此。同是中國短跑隊的隊友張培萌曾多次擊敗過蘇炳添,比如4月的全國田徑大賽上,張培萌打破了蘇炳添保持的紀錄;同年8月,又在莫斯科田徑大獎賽中跑出10秒整的成績,這一度讓蘇炳添感到“壓力山大”。
但是,蘇炳添並沒有放棄,而是一如繼往的訓練,分析技術動作的每個細節,從0.01秒中爭取進步。最終在5月31日的國際田聯鑽石聯賽中跑出9秒99的成績,成為亞洲短跑第一人,為黃種人爭得了榮譽。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19
中國速度,刷新歷史,中國飛人蘇炳添贏得東京奧運會男子100米第六名,且在半決賽中以9.83秒重新整理了亞洲百米紀錄。除了你看到蘇神驚人的成績表現,背後還有很多大家所不知道的故事與真相!
1、亞洲飛人的雙重身份:不僅是運動員,還是教授
蘇炳添不僅是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國際貿易專業研究生(2013級),還是暨南大學體育學院的副教授,從這個角度而言,蘇炳添是學國際貿易專業跑得最快的研究生,也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教授!
2、最自律的運動員:
蘇炳添的戰績,很大程度上來源於他的超強自律:不抽菸、不喝酒、不泡吧、不吃禁忌食物,訓練從不偷懶,保質保量。他至今都嚴格遵守著一個專業運動員枯燥的作息規律,每天早上不到7點起床,晚上11點前睡覺。
他的外教亨廷頓對他評價道:“蘇炳添太自律了,他的訓練態度是中國田徑運動員中少有的,根本不需要教練去鞭策。”
自律成大器,蘇神也不是一蹴而就!
3、蘇神的真實身高只有1米72,打破了短跑的身高標準
在世界短跑領域,“黃金身高”在1米8至1米9之間,而蘇炳添的身高只有1米72,從先天條件上而言,蘇炳添不算是跑百米的好苗子,相比於身高1米95跑完100米只需42步的博爾特,蘇炳添則需要至少47步才能完成。
但憑藉著1米72的身高,中國飛人蘇炳添依然在強手如林的百米跑道上,成為世界頂尖選手,這便是他驚人的爆發力與訓練技巧所致,假設蘇炳添有1米85左右的身高,他的成績理論上會更好。
2012年倫敦奧運會,蘇炳添在意識到自身與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後,決定破釜沉舟,放棄之前十多年練就的起跑經驗,重構自己的起跑技術,起跑腳由右腳改為左腳,步數由原來的47步增至48步。這個壯士斷腕的決定,極大地提升了他的起跑速度,也助他最終突破了百米10秒的大關!
4、跑道上飛奔,愛情卻很慢熱:
蘇炳添與妻子林豔芳初中便已相識,2007年蘇炳添進入廣東省隊時,歷經長達10年的異地戀,兩人於2016年“抽空”並結婚,婚禮儀式禮成後的第三天,蘇炳添就回到了跑道繼續訓練。2018年,他們的孩子降生,蘇炳添在醫院悉心照顧妻孩五天後,又歸隊開始了亞運會的備戰。
在當今娛樂圈真真假假的愛恨情仇亂象面前,蘇炳添可謂是一股清流,可謂是異地情侶、深情專一的楷模。
過去,我們一直認為黃種人跑不過黑人,但蘇炳添的出現,成為照亮中國短跑的那束光,他突破的不僅是成績,更是打破了我們長期被禁錮的固有思想,“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才是中國人的骨氣與自信。
如今,89年出生的蘇炳添已32歲了,對短跑賽場而言,已處於職業生涯的末期,同項目的運動員絕大多數選擇了退役,他卻依舊保持高強度訓練,不斷改善跑步技術以對抗身體的老化,而他做到了,如此年級依然再度重新整理了亞洲紀錄。
有人問:“蘇炳添的極限在哪裡”?
蘇炳添說:“年齡只是個數字,我還可以更快”。
蘇炳添,賽場上霸氣四射的蘇神,賽場外專一可靠的丈夫,學術界嚴謹創新的蘇教授……未來,也許還有更多傳奇等待著這位亞洲飛人去創造!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後感心得20
彭士祿,1925年出生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是革命先烈彭湃的次子。作為我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彭士祿主持了我國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設計、裝備、試驗以及執行的全過程,參加指揮了我國第一代核潛艇的除錯和試航工作。改革開放後,他負責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的引進、總體設計和前期工作,組織自主設計建造秦山核電站二期,為我國核事業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他能從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槳”
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上有4.6萬個零部件,全部由我國自主研製
3月22日,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核潛艇第一任總設計師、核動力專家彭士祿在京逝世,享年96歲。生命的最後歲月裡,彭士祿的病房中始終掛著一頂海軍軍帽,帽子上繡著中國的核潛艇。幾個月前過生日那天,他的病房裡擺放的也是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的模型。核潛艇、核事業,是彭士祿一生的牽掛。
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被徐徐推向大海。艇上有4.6萬個零部件,全部由我國自主研製。至此,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潛艇的國家。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裝置的前期開發。核潛艇技術極為複雜,全艇裝置、儀器儀表等多達2600多項,近5萬臺件,電纜總長近百千米,管道總長30餘千米。作為核潛艇心臟的動力裝置,反應堆的研製更是難上加難。
當時中國在核潛艇建造方面所掌握的知識近乎為零,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都沒見過真正的核潛艇到底長什麼樣。這種條件下怎麼開展工作?彭士祿說:“我們這批人有學化工的,有學電的、儀表的,我們大多數人不懂核,搞核潛艇全靠4個字——‘自教自學’。”
沒有資料、圖紙、裝置,沒見過實物……彭士祿帶領科研人員用簡陋的計算工具計算了十幾萬個數據,建立起中國核動力裝置主要引數的計算方法,並最終確定了100多個引數。有時為了驗證一個引數,科研人員沒日沒夜地“三班倒”,用僅有的一臺手搖計算機和幾把計算尺,連續算上好幾天。有的人手臂搖腫了,有的人手心磨起泡,仍然堅持搖下去,直到驗證準確為止。
彭士祿主持了核動力裝置的擴大初步設計和施工設計,攻克了諸多重大技術關鍵——不到3年,就完成了潛艇核動力裝置的基本設計方案;僅用不到6年,我國建造的1∶1第一代核潛艇陸上模式堆成功實現滿功率執行。
“他能從堆芯一直推算到螺旋槳!”如今,82歲的熱功專家黃士鑑回憶起與彭士祿共事的經歷,做出這樣的評價。那時的彭士祿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一生也離不開核事業!”
“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
經常“敢於拍板”,他引領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賦予國家自立、民族自強以無窮的力量。
核潛艇是大國重器,於無聲處壯國威;核電則是戰略性高科技產業,事關國計民生。和平運用核能,將核能服務於社會,是彭士祿的畢生心願。他曾說,自己一輩子幹了兩件事:一是造核潛艇,二是建核電站。
中國發展核電,究竟該走哪種技術路線?上世紀70年代,熔鹽堆方案和壓水堆方案如何取捨,一時成為爭論的焦點。經過科學論證和調研,彭士祿力排眾議,提出應採用國際上技術成熟的壓水堆並充分利用我國剛建成的陸上模式堆技術經驗及其工業配套設施,容量可暫定為30萬千瓦。
壓水堆方案很快得到認可。這一方案也為我國核電走“以壓水堆為主的技術路線”起到了關鍵作用,使我國核電走上了健康發展的道路。
回顧彭士祿的一生,像這樣“敢於拍板”的事例不勝列舉。“時間很緊,總要有人拍板,不能無休無止地討論呀!”彭士祿曾對其他科研人員說,“做實驗用資料說話,最後我來簽字。對了,成就歸大家;錯了,我來負責。”
雖然經常“拍板”,但工作中的彭士祿卻絲毫沒有領導的“架子”。他曾說:“凡工程技術大事必須做到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心中有數,一點兒也不能馬虎。但人總不完美,對事物總有幾分模糊。這時就要不恥下問、調查研究、收集資訊,透過試驗等來搞清楚。”
1983年,彭士祿被任命為我國第一座百萬千瓦級核電站——大亞灣核電站建設總指揮,為我國核電事業發展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1988年,彭士祿又擔任核電秦山聯營公司董事長,成功實現了我國核電由原型堆到商用堆的重大跨越。
幾十年來,我國核工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從自主成功研製原子彈、氫彈、核潛艇,到建設秦山、大亞灣等一批先進核電站,再到自主研發三代核電“華龍一號”……以彭士祿為代表的核工業人,用自己的韶華與汗水,賦予國家自立、民族自強以無窮的力量。
“活著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
他心裡揣著兩筆賬,一筆是公事的“明白賬”,另一筆則是私事的“糊塗賬”
很長時間以來,彭士祿的事蹟,甚至連他的名字都鮮有人知。有人叫他“中國核潛艇之父”,被他嚴詞拒絕:“核潛艇工程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是我個人的創造,是千萬科技工作者和幹部、工人集體努力的結晶。我不過是與同事合作,為中國的核事業做了該做的事。”
3歲時母親犧牲,4歲時父親就義,兩次被捕入獄……這讓彭士祿從小就過著顛沛流離的苦難生活。15歲輾轉來到延安後,彭士祿常對延安中學的同學們說:“我們的父母經過殘酷的鬥爭,有的流血犧牲了,要不好好學習,怎麼對得起自己的父母親,怎麼對得起黨?”
1951年,彭士祿以優異成績獲得留學蘇聯的名額,前往喀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學習。後又因國家建設的需要,改學原子能核動力專業。在國家經濟困難時期,彭士祿和同事們“吃著窩窩頭搞核潛艇”,有時甚至連窩窩頭都吃不飽。糧食不夠,他們就自己動手挖野菜、白菜根吃。為了建造核潛艇陸上模式堆,他“打起揹包就走”,在四川的一個偏僻山溝裡,一干就是好幾年……
彭士祿心裡揣著兩筆賬,一筆是公事的“明白賬”,另一筆則是私事的“糊塗賬”。他說:“做一個明白人談何容易?要有超前意識,對問題有新思路、新見解;對工程技術能親自計算主要資料;對工程進度能說出某年某月應辦哪幾件關鍵事;對技術攻關能親自掛帥出征,出主意,給點子……但當一個糊塗人則更難,凡對私事,諸如名利、晉升、提級、漲工資、受獎等,越糊塗越好。”
49歲時,彭士祿就在一次核潛艇除錯工作中突發急性胃穿孔,胃被切除了3/4。可是手術後,他僅僅住院一個月,就又開始了工作。彭士祿曾在自述中寫道:“也許因是屬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勁精神,不做則已,一做到底。活著能熱愛祖國,忠於祖國,為祖國的富強而獻身,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