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命題特點的權威解讀

關於高考語文命題特點的權威解讀

  關於高考語文命題特點的權威解讀

  2021年高考語文命題在“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等方面做了積極探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高考語文命題特點的權威解讀,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考語文命題特點的權威解讀

  教育部考試中心的試題命制加強對考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查和引導,注重教考銜接,在平穩創新中凸顯語文學科特色。

  特點一:黨史入題

  2021年高考語文試題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的培養目標自然融入試題之中。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語文命題緊扣時代主題,將立德樹人有機融入語文素養與能力的考查。如全國甲卷作文“可為與有為”,試題材料將青年的成長與未來發展置於當代中國特定的環境中,展現出當代青年的成長受到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浸潤和滋養,青年的未來也必將融匯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徵程的事實,凸顯了中國共產黨、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我們”之間的密切聯絡,引導考生深刻領會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聯的歷史規律,自覺將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融匯在一起,進而思考自己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程序中能夠做什麼,怎樣才能有所作為,完成新一代青年傳承紅色文化、傳承精神血脈、肩負時代重任、續寫時代新篇的歷史使命。材料以第一人稱複數的“我們”,將考生帶入共同參與、共同記憶的同情共感的情境中,有效地將紅色文化傳承的重大問題,極其自然地轉化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長與發展問題,使其能夠有切身體驗,有感可發、有感而發,從而實現“立德樹人”在寫作能力考查中的有機融入。

  新高考Ⅰ卷文學類閱讀材料,選取卞之琳1938年創作於延安的小說《石門陣》,小說中提到“守住了大門,不用關二門”,寓意只有保衛國門才能守護家門,從百姓日常生活的側面,展現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群眾對日寇的同仇敵愾,對國泰民安生活的渴望,引導考生從革命鬥爭時期的社會生活中,體會中國共產黨人為民族謀解放、為人民謀幸福的精神。

  特點二:古今貫通

  2021年語文試題憑藉高考這個高聚焦平臺,透過試題取材和設計,在引導堅定文化自信、提升道德品質、厚植家國情懷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實現了“以文化人”的目標。

  古今融通,激發理想追求的時代精神。全國乙卷作文“‘弓矢的’的智慧啟示”透過材料的選取以及試題的設計,很好地踐行了這一精神。揚雄以“弓矢的”設喻,形象生動,且頗具普遍意義和啟示作用。其中“弓”是基礎,“的”是目標,“矢”具有方向性,要射中目標則又需要其他要素共同起作用,而各要素所起的作用在不同人看來重要性是不同的,所以人們常以射箭設喻,說明抽象的道理。試題材料指出,古人追求理想會涉及基礎、方法等,再以揚雄觀點進行舉證,任務驅動則是自然延伸到考生對理想的追求、自身發展的思考上。任務中的“當代青年”,要求文章的思考和立意必須站在特定的時代節點,從青年的角度昇華自己的思想認識;任務中的“自身發展”,引導考生將自己的理想追求與自身實際、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對實現理想過程中的基礎、目標、實踐等進行有目的、有層次的思考。

  新高考Ⅱ卷作文“寫人與做人”的漫畫材料,文字內容語帶雙關,借“學寫字”喻“學做人”,蘊含著古代“為人之道”,包括儒家的“中庸”觀念。任務要求“反映你的認識與評價、鑑別與取捨,體現新時代青年的思考”,意在引導考生對材料寓意所蘊含的傳統文化精神進行“有鑑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站在當代青年的`角度去認識和分析材料,體現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正確態度,使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上海作文“時間的沉澱”引導考生沉寂內心,凝聚力量,汲取智慧,科學思考,探尋真諦。

  特點三:教考銜接

  2021年高考語文試題命制加強教考銜接,深化基礎性考查,引導中學提升課堂教學質量。深化基礎,注重課堂學習。2021年全國語文命題對標《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展現了教與考的有效銜接、學與用的有機統一、知識與能力的相融相生。

  適度關聯教材內容,命題的選材與設問從教材合理遷移,考查考生知識積累的廣闊度與應用的靈活度。例如新高考Ⅰ卷古代詩歌閱讀《寄江州白司馬》一詩的寄贈物件是考生極為熟悉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考生對課文《琵琶行》中“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溼”印象深刻,試題選項提到“這首詩的寫作時間應該與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較接近”,引發考生對已有知識的聯想與遷移,並作出正確判斷。

  積極呼應課程標準,考查考生基礎知識積累的厚重程度與素養形成的層次水平。2021年語文試題在對標“學習任務群”的考查方面進行了新嘗試。例如全國甲卷作文材料有“我們讀的作品如《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澱》《紅巖》”。其中《為人民服務》號召學習張思德同志完全、徹底地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沁園春·雪》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古論今,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風流人物、是歷史的主人,充分顯示了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荷花澱》表現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堅貞勇敢的性格精神;《紅巖》謳歌了革命烈士的犧牲精神。考生回顧這些作品,梳理其內容,歸納其精神,可以表現出基礎知識的積累情況、語文素養的水平層次。同時,列舉這些考生們曾經學習和熟悉的作品,一方面可以引導考生迴歸教材,迴歸課堂,另一方面自然組成一個學習任務群——“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引導考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自然而然就可以領會到作文試題的命意指向——“可為與有為”。

  特點四:強調能力

  2021年高考語文試卷強調能力的全面考查,體現在整體設計與試題設計兩個方面。在整體設計上,試卷透過科學佈局,實現了對考生不同能力的全面考查和綜合評價。無論是現代文、古代詩文閱讀,還是語言文字運用、寫作,均注意了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多樣性、層次性。如全國甲卷第6題考查考生對資訊的提煉與整理,全國乙卷資訊類文字閱讀第1題考查考生對文字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新高考Ⅰ卷第21題考查語篇銜接,新高考Ⅱ卷第21題對考生應用寫作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綜合考查,新高考I卷作文“體育之效,強弱之變”注重考生內在的辯證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考查和區分。在試題設計上,建立材料選擇、情境設定和任務要求的邏輯聯絡,將多種能力的考查融於一題,綜合融通。例如新高考Ⅱ卷作文“寫人與做人”,材料情境和寫作任務,引導考生在讀圖基礎上體悟含義,從部分到整體,從形式到內涵,感知材料、提取關鍵資訊、進行推斷探究,進而鑑別取捨,以文章形式呈現個人思考,實現對考生閱讀理解、資訊整理、應用寫作、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等關鍵能力的綜合考查。

  特點五:開放靈活

  2021年高考語文命題在“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等方面做了積極探索。透過新題型的設定、情境化考查方式的豐富,擴大試題的開放性與靈活性,使考生正確有效地運用習得的語文知識與能力。

  開放性設計方面,新高考名篇名句默寫設計了一道開放性試題,答案並非唯一,這一形式令人耳目一新。如新高考Ⅰ卷:

  項羽破秦入關,三分關中之地,以秦降將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合稱“三秦”。從此“三秦”作為一個地理名詞,頻繁在古詩詞中出現,如“_____,_____”。

  答案示例包括“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見(是)三秦”“鏡寫三秦色,窗搖八水光”“三秦流血已成川,塞上黃雲戰馬閒”等等。這種考查方式既符合課程標準要求,又給了喜愛古詩詞的考生更多的作答空間,考查的重點由固定篇目的記憶理解轉變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養的積澱。主觀試題題目也更為開放,新高考Ⅰ卷的第5題題幹是:

  嵇康詩有“目送歸鴻,手揮五絃”一句,顧愷之說畫“手揮五絃易,目送歸鴻難”。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題幹內容在原材料中並未直接體現,開放性更強,需要綜合理解材料的關鍵資訊並具有知識的遷移能力,靈活運用,才能準確作答。

  特點六:學以致用

  情境設計方面,全國高考語文試題採用全情境化命制。例如語言文字運用試題依託於兩則語料,將詞彙、修辭、病句修改、句式變換等內容,納入相應的語言情境中綜合考查,取消了原有的單題形式。如全國乙卷的語言文字運用試題給出一段關於水果含糖量和糖尿病人正確食物攝取的語料,所設計的兩道題目一為常規的補寫,一為概述文段內容。兩道題目都要求考生回到材料提供的語境中思考,這種考查方式更貼近生活實際。

  新高考Ⅱ卷的第5題,考查考生對材料涉及的“青年如何規範自己的網路行為”問題的理解和掌握。試題設定的情境是:“網際網路上,有年輕人為炫耀技術故意在網路中植入病毒,導致病毒傳播。”要求考生根據文章說明自己對這種現象的看法,情境化的設問能讓考生更深入地領會文章的要旨,並應用於生活實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