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意志》觀後感(精選20篇)

《鋼鐵意志》觀後感

  《鋼鐵意志》不只是鋼鐵工業的成長史,更是鋼鐵人的成長史。這部電影很值得我們觀看、學習,像當年的黨員幹部和工人群眾頑強拼搏的精神致敬。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關於《鋼鐵意志》觀後感(精選20篇),僅供瀏覽。

  《鋼鐵意志》觀後感1

  電影《鋼鐵意志》燃映國慶銀幕。天空中大雪紛飛,車間外寒風凜冽,高爐裡鐵水沸騰……這“最東北”的場景,彷彿一下子把我們帶回到了70多年前遼寧的那段艱難困苦而又激情燃燒的歲月。這部改編自真實歷史的影片,為我們講述了中國鋼鐵工業在被帝國主義“卡脖子”大環境下艱難突圍的創業史,以孟泰、王崇倫為代表的鞍鋼工人透過技術革新提升鋼鐵品質的創新史,鞍鋼把最好的技術專家和工人送往全國各地支援鋼鐵企業建設的奉獻史,是一部歌頌中國共產黨、展示工人階級主人翁形象,唱響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的精品力作,也是一部開展黨性教育和“四史”宣傳教育的生動教材。

  去年,我曾幾次到遼寧指導學習教育工作,對遼寧有了更加深入的瞭解。這裡是抗日戰爭起始地、解放戰爭轉折地、新中國國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雷鋒精神發祥地。特別是作為共和國工業奠基地,遼寧創造了共和國工業史上1000多個第一,其工業文化地位獨特,其工業題材極為豐厚,有著太多值得歌頌的“遼寧故事”。聳峙的高爐、沸騰的鐵水、鍛造的巨響……像一餐一飯一樣,早已融入人們生活之中,深深植根這片土壤之中。在這些司空見慣的場景背後,發生著諸多我們未曾聽聞或未曾深入瞭解的感人故事。所以,電影《鋼鐵意志》在遼寧產生,是有著深厚的歷史和現實基礎的。影片所呈現的豐富歷史內涵和現實關照,是遼寧對紅色基因的最好傳承、紅色血脈的最好賡續。

  《鋼鐵意志》展現了共和國鋼鐵工業發展的艱辛與不易。1948年2月,鞍山解放。歷經戰火的鞍鋼回到人民手中已是千瘡百孔,工廠幾成廢墟、生產全面癱瘓,敵特破壞、物資匱乏、技術不足、國外“卡脖子”,專家斷言“這裡只能種高粱,恢復重建至少需要20年。”在極度困難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廣大工人階級,在最短時間內復工復產、煉出第一爐鐵水、煉出第一爐鋼、煉製特需鋼材、培育技術人才……為我國建設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作出了歷史性貢獻。1953年12月,鞍鋼“三大工程”——無縫鋼管廠、大型軋鋼廠和7號高爐竣工投產,帝國主義“卡脖子”的圖謀從此走向徹底破產。這一系列克服重重險阻、歷盡千辛萬苦取得的成績,為共和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根基。

  《鋼鐵意志》反映了新中國第一代鋼鐵人的奉獻與擔當。在鞍鋼博物館,一面厚重的鋼板牆上,鐫刻著新中國成立以來幾千名鞍鋼勞模的名字。“老英雄”孟泰、“青年的榜樣”王崇倫、雷鋒……這些勞動模範是鞍鋼工人的先進代表,也正是這千千萬萬鞍鋼工人撐起了共和國的鋼鐵脊樑。趙鐵池面對鋼爐無法生產的困境時立下“黨派我來這,就是要改變這個現實”的錚錚誓言;程時勳面對美帝國主義鋼鐵侵略時發出“要徹底打垮他們”的豪邁之言;孟泰艱苦奮鬥建成“孟泰倉庫”,刻苦鑽研成為“高爐神仙”,譜寫鞍鋼自力更生凱歌;王崇倫大膽構想加工拉桿特殊卡具,急中生智發明“旋轉串鑄法”,有力支援抗美援朝前線……這些人,以生命為熔爐,鑄就鋼鐵般的意志,與祖國融為一體,與鋼鐵融為一體;這些事,展現了新中國“共和國工業長子”的責任與擔當,鼓舞一代又一代人百折不撓、奮勇向前。

  《鋼鐵意志》彰顯了鋼鐵意志的炙熱和力量。電影《鋼鐵意志》中,一爐爐鐵水變成了保家衛國最需要的優質鋼,一代代鋼鐵人也不斷淬鍊成鋼。影片中演繹的不僅是國家鋼鐵事業發展奮鬥的楷模人物,而且更是一種時代精神——鋼鐵意志,是奮鬥、是熱血、是理想。不論是面對國內外專家對於鋼爐現場情況冷嘲熱諷時,趙鐵池的那句“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咱也得使百分之百的勁”“只要我趙鐵池還活著,我就會讓鞍鋼的爐火永遠燃燒著”,還是孟泰的“煉不出好鋼,誓不為人”,一句句豪言壯語、一幅幅生動畫面,無不承載著鋼鐵般的意志。當為了讓2號高爐儘早恢復生產,鋼鐵人們不分日夜,一錘子一錘子地鑿、一鐵鍬一鐵鍬地挖,他們對國家事業的那股子拼勁,充分展現了新中國鋼鐵人的鋼鐵意志。“國民黨接收3年一事無成,我們只用了半年就煉出了鐵水”,原因何在?正如電影中的臺詞所說:“這是人心啊”,也正如電影的名字所示——鋼鐵意志。

  時代滄桑鉅變,鋼鐵意志永恆。鋼鐵意志傳承到今天,並不斷髮光發熱,必將激勵中國人民自立自強、踔厲奮發、勇毅前行,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奮進新徵程、建功新時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程序中展現更大的擔當和作為。

  《鋼鐵意志》觀後感2

  由遼寧省委宣傳部聯合遼寧省總工會、鞍鋼集團有限公司等單位策劃並攝製,由北方聯合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博納影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華夏電影發行有限責任公司、中華全國總工會文工團、人民網股份有限公司、萬達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出品的電影《鋼鐵意志》,今天在全國院線公映。瀋陽市將透過增加影院排片和組織包場觀看等舉措滿足廣大群眾觀影需求。

  今天,影片還發布了主題曲《鋼鐵愛人》MV。歌曲由詞作家張玉珠作詞,作曲家舒楠作曲,青年歌唱家湯非溫情獻唱。《鋼鐵愛人》MV不僅展現了我國第一代鋼鐵工人一心為國、敢為人先的奉獻精神,也體現出屬於那個年代工人階級那簡單而質樸的情感。

  昨天下午,電影《鋼鐵意志》瀋陽首映活動在中共瀋陽市委黨校舉行。來自瀋陽的200多名勞動模範、機關幹部、市委黨校學員代表參加首映活動並觀看影片。

  “看到影片中趙鐵池(劉燁 飾)來到瀋陽,看到我們廠鑄造出的新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作為一名瀋陽機床人,我覺得特別自豪!”全國勞動模範、瀋陽機床股份有限公司裝配切削工徐寶軍表示:“幾十年來,我們攻克過很多技術難關。有這樣的鋼鐵意志,我們一定會打造出世界一流水平的機床,攻下更多的技術高地。”

  “這部電影把勞模演活了!瀋陽是一片英雄的土地,也是勞模輩出的地方。我們廠的老一代勞動模範尉鳳英,跟電影裡的孟泰一樣,身上有一股拼勁,韌勁!”全國勞動模範、遼瀋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工具製造廠熱處理工段工段長於東海說。“我們廠之前就是生產炮彈的,當時用的炮彈鋼就是來自鞍鋼。在那樣的年代,缺衣少食的年代,是鞍鋼的爭氣鋼,還有前輩的鋼鐵意志,才換來了今天好日子。”於東海十分感慨。

  “電影裡展現的這種鋼鐵般的意志,頑強的拼搏精神,正與我們瀋陽當前的‘振興新突破、我要當先鋒’專項行動同頻共振。” 來自中共瀋陽市委辦公室的機關幹部隋紹巖表示:“我們要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在鋼鐵意志這部電影中汲取精神力量,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鉚足勁、爭搶拼、挑重擔、解難題!”

  來自瀋陽市教育局的機關幹部段志慧,觀看電影的過程中幾次落淚。“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在工作中讓紅色基因融入、潤澤孩子們的心靈,讓紅色血脈代代相傳。”

  影片中爐火四溢、軍民同心的鍊鋼場景,讓來自共青團瀋陽市委的機關幹部任大林久久難忘。“電影裡的英雄人物都是年輕人,青春只有和國家發展緊密聯絡在一起,才會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非常震撼!也非常感動!這部電影是一部生動的教材。”瀋陽市委黨校劉亞軍表示,“這部電影藝術地講述了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我們向前輩致敬,更要凝聚起瀋陽振興發展的‘鋼鐵意志’。”

  諸多的瀋陽元素拉近了現場觀眾與影片的心理距離。很多觀眾認為,這部影片為瀋陽打造英雄城市提供了生動載體,彰顯了瀋陽的歷史擔當,對於凸顯瀋陽作為英雄城市的紅色特質有著重要價值,同時,對於培養新時代英雄,開創新時代英雄業績具有重要意義。

  《鋼鐵意志》觀後感3

  節前觀看了由劉燁、韓雪主演的《鋼鐵意志》,本片講述解放初期,面對抗美援朝和社會主義建設對鋼鐵的迫切需求,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廣大工人階級,克服重重險阻,歷經千辛萬苦,成功修復廢棄的2號高爐的,在最短時間內生產出新中國的第一爐鐵水,並在技術革新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為新中國鋼鐵實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電影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屬於正劇,時代特點明確,電影中服化道基本符合年代特點。

  作為一個80後中年人,處在物資匱乏的末期,對一些歷史年代劇,有著不同的情感,我們從小就是在這種電影薰陶和歷史宣貫中成長,所以對這些歷史劇,認可程度,理解程度是不可比擬的,隨著年齡的增加,對一些事物的看法,更加成熟。

  優秀的地方,我不多說,媒體說得很全了,我說說我看完之後的感覺:

  本片劇情設計一般,更像是一部記錄片,矛盾衝突不夠明顯,硬傷有點多,尤其是間諜王博,劇中多次的做法,明顯不專業,作為一個曾經帶領連隊的連長,敵特鑑別應該有一定基礎吧,這麼淺顯都沒有發現。感情戲做得非常差,如周剛參軍,沒有告訴周母,周母就不會上廠子裡問?這是不是能體現當時的舍小家顧大家,工人階級的覺悟,說明當時對抗美援朝的支援。

  我不知道是因為資金的問題,還是其他問題,其衝突的場面很一般。透過恢復2號高爐的過程,刻畫得不夠細緻,本身觀眾對鋼鐵煉製就不是很瞭解,過程中也沒有體現出趙鐵池發揮的作用。恢復2號高爐,主要的幾個場景,工人自願捐出材料,手工敲擊爐內廢鐵,亮點太少。

  劇中幾項衝突,一個爐內洩漏,一個王博炸廠,鏡頭給的高爐和炸藥沒有全貌,讓人感受不到危險,恢復的過程表現過於簡單,鋼鐵意志表現的不夠,儘管這是一部正向宣傳的影片,但我還是希望,能拍的更好,讓現在的年輕人理解,那個年代的不容易。

  各位演員演得都不錯,都是老戲骨,尤其是孟泰扮演者林永健老師,演得真好,配角演技都是非常線上。但是兩位主演表現就很一般,尤其是主演劉燁老師,有幾個地方感覺有點用力過猛,我看到後,直接跳戲了,一個是韓雪住院看望過程,一個是吃韓雪做的酸菜表現,可能導演想表達那個年代人的單純,但是劉老師用勁過頭了,導致出戏。這種劇不用非得有喜劇元素,它本身就不是喜劇的場景,弄得就有點不倫不類了。

  所以希望導演們認真點,不管是什麼劇,請認真拍攝,不要找任何理由,任何藉口,拍出優秀的影片,我們會買賬的,票房也會好看的,希望中國電影越來越好,能夠拍出更好的影片。

  《鋼鐵意志》觀後感4

  故事聚焦於解放時期鞍山鋼鐵廠第一爐鋼的誕生,卻不止於此。整體沒有大畫幅的煽情,沒有喊口號式的強行昇華,而是類似於紀錄片一樣,把這些故事有邏輯地講好。人物刻畫得都比較生動立體,沒有說是群像戲就一筆帶過,更沒有個人英雄主義,即使是工人也有大力量,也從中看到了女性的力量,當我們都在紀念那些我們叫的.上名字的英雄烈士的時候,也要為那些幕後工作的無數工人致以敬意。劇情上有戰場的炮火,鋼鐵廠的爐火也有懸疑特務部分,有大國大愛,親情,友情,戰友情也有愛情,比較飽滿吸引人。

  在拍攝上,看不出是反季節拍攝的痕跡,我可以感受到那冰冷的雪地也可以感受到那滾燙的鍋爐。當然電影的完成離不開演員們出色的演技,林永健老師扮演的角色既是工廠裡的扛把子孟泰師傅也是家裡的父親,兩種角色的轉換令人記憶深刻。那場把豬肉帶到工廠,豬尾巴留給家人分食的戲,給不少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對於國慶檔以及之前中秋檔的正劇主題電影,都開始講述大環境裡的小人物故事了,這是值得鼓勵的,也是觀眾想看到的走向。希望電影人們今後繼續透過電影的載體,講述好身邊的故事,真實的故事。

  《鋼鐵意志》觀後感5

  劉燁終於帶著他的新作品來了,看完了首映,這部電影整體為劇情歷史電影,以鞍鋼為背景,解放鞍鋼,恢復鞍鋼生產為主題的電影,非常的有歷史價值,其中的鋼鐵精神也非常可貴。電影以劉燁主演的趙鐵池解放鞍鋼,並且恢復鞍鋼生產為主,克服恢復過程中的各種困難,最終恢復生產,對我國對外戰爭,對內生產生活中產生了重要作用。

  劉燁老師對於表演趙鐵池這樣的角色,輕車熟路,與之前的很多角色有點像,演技也非常的到位,韓雪老師飾演的老師也很好,兩個人在病房的對手戲可以說是電影中最佳笑點。電影中不僅展現出了中國人民的團結,還表現出中國人不怕吃苦,勇於挑戰的鋼鐵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鋼鐵意志》觀後感6

  劉燁飾演的趙鐵池讓我記憶非常深刻,他在自己所擅長的領悟成為了英雄,因接到上級指令,又投入為國鍊鋼的事業中。鋼鐵就是工人的信仰,面對工人的缺乏專業知識與專家的不太配合等問題,不畏艱難,勇往直前。

  自己的執著付出終會感動了眾人,大家團結一心,終於鍊鐵成功——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韓雪飾演的孫雪飛也很打動我,真的是感覺眼睛裡有希望,有光。生動的演繹出了青年女青年的活潑與奔勁兒,為了自己所熱愛的事業,滿腹激情的衝勁兒。作為年輕人,我們也應當為自己的夢想衝一把,無畏艱難!把好鋼好鐵用在刀刃上。

  《鋼鐵意志》觀後感7

  《鋼鐵意志》打破了我對於傳統印象中獻禮劇的看法,影片沒有特別突出那一個人的英雄主義,而是用群生像來表示,每一個人都可以是英雄,影片用磨剪子,戧菜刀的三段不同說詞來講述鞍鋼的三次變革,也隱喻著祖國的鋼鐵事業從無到有的變遷來見證的祖國的日益強大,以劉燁飾演的廠長趙鐵池為主的一個團隊,從把一個廢掉的鍋爐開始克服了種種困難,生產出第一鍋鐵水,到後來為祖國的需求生產出各種各樣的鋼材,到最後開始為其它鋼廠輸送各種人材的故事,全片故事緊湊,所有演員均演技到位,讓我好像也置身了那個年代,而媽媽更是在影片結束以後和我講了一路她們那個年代的故事,那一刻我彷彿看到了年輕是的媽媽……

  《鋼鐵意志》觀後感8

  圍繞鞍山鋼鐵廠的故事背景,有真實人物原型,講述了在解放初期,共產黨人攜手廣大工人階級共同為鋼鐵事業撰寫的一段感人至深的歷史。導演能力:寧導依舊得穩定輸出,在影片聲效、畫面和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方面都拿捏得恰到好處。

  演員表現:無論是熟悉的面孔,劉燁林永健張國強,還是新一代青年演員李沛恩,都有很好的詮釋故事角色,臺詞眼神和角色張力都把控得很到位,既不誇張又不缺失色彩。必須要說,在影片中後段,金屬國徽緩緩升起在天安門上時,作為一名中國人,心中的激昂和感慨不盡言說。希望能在影院多多看到這樣優秀的主旋律電影,不是攀附什麼,而是希望心中的信仰能夠以更融合更真誠的形式播撒展現。

  《鋼鐵意志》觀後感9

  很榮幸去看了鋼鐵意志的首映禮,電影畫面大氣磅礴,情節不僅感人而且細節滿滿。作為一個遼寧人看見這部電影真的很感動,好像真的回到了那個年代,和我們的先輩們一起為國家鋼鐵事業的發展牽動著心,為國家鋼鐵事業倍感光榮。最喜歡林永健老師的表演,將老一輩的那種無私質樸演繹的淋漓盡致。

  《鋼鐵意志》觀後感10

  那個年代的人上了戰場就要隨時做好犧牲的準備,片中的小步、祝賀都為了革命事業英勇犧牲了,在看到抗美援朝戰爭的那一部分我更是熱淚盈眶。每個年代都有為國請命、流血犧牲的人,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英勇無畏、敢拼敢闖的戰鬥精神,看到了敢於奉獻、攻堅克難的鋼鐵意志。

  時代在變,精神永存,共產黨人攻克下的不僅是鞍鋼,更攻克了革命道路上的一道道難關,時至今日,我們仍需將這種鋼鐵意志延續下去,傳承紅色精神,賡續紅色血脈,用矢志不移、革命到底的魄力、決心將發展引向前列,建設更加美麗、和諧、富強的中國!

  《鋼鐵意志》觀後感11

  從小聽老人講過很多鞍鋼的故事,能夠有機會透過電影的講述,去感受解放初期,面對被惡意破壞的生產設施,敵特的蓄意破壞,在艱苦的條件下,復員軍人,鋼廠工人和技術專家的共同努力下,鞍鋼迅速恢復生產建設的不易。遇見困難不能怕,“就是幹!”,“好鋼要用到刀刃上”。

  復員軍人趙鐵池衝下了新的鋼鐵高地,老師傅孟泰撿回一顆顆“螺絲釘”,技術大拿王崇倫研發出一項項新技術,在最艱苦的年代裡他們靠著鋼鐵般的意志,為祖國煉出了一爐爐的好鋼。七十多年來,鞍鋼人走向了天南海北,但鋼鐵意志精神永存!

  《鋼鐵意志》觀後感12

  很少看這種工業題材的影片,電影主旋律抗美援朝期間鞍山鋼鐵裡每一個人物都在為新中國建設盡全力奉獻自己,為同一個目標一條心竭盡全力。煉出第一波鐵水的時候不由自主全身汗毛豎起和劇中的人物一樣感到驕傲自豪。影片裡還有數個很感人的瞬間,那時期人們之間樸實無華的善良,捨不得吃的紅面饅頭,孩子們拔野草喂大的小豬崽,為了朋友,為了兄弟,為了戰友。

  也有很多很搞笑的瞬間,劉燁每一個鋼鐵直男的發言哈哈哈,真的比鞍鋼的鋼鐵還要鋼鐵。

  《鋼鐵意志》觀後感13

  故事節點的剪輯很清晰,是一篇切題不囉嗦的命題作文,層層遞進。特寫鏡頭很對我胃口,從眼神更能看出人物細微的情緒流動。故事的推動下印證了那一句“人心所向”。導演能力:遠景觀感不錯,畫面宏大,看起來很有感覺又不至於太過於空。色彩搭配看著很舒服。

  配樂上,千錘百煉的緊迫感也能帶動我的情緒,加上緊張的合成器鼓點,融入這場宏大的故事之中。張國強老師飾演的政委讓我想到鋼七連連長了。可以說全篇最好看的地方都集中在最後的部分,戰場上的戰鬥的鋼鐵意志,以及鋼鐵廠裡冶鐵的鋼鐵意志,鋼鐵人在不斷的淬鍊中面對的一次次愈加充滿挑戰的難題,確實很動人。

  《鋼鐵意志》觀後感14

  電影講述瞭解放初期,為了建設新中國,自己生產中國第一爐鐵水的這樣一個大概劇情,整體劇情問題不大,連貫性很強。類似劇情之前是沒有看過的,新中國前進的每一步都是不容易的,個別艱辛只有前輩們知道,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讓我們瞭解了其中的故事。

  主演演技不作陳述,誇一誇老戲骨,林永健演技絕了啊,還有妻子一個轉身飽含淚水的雙眼,果然還是得老演員。

  《鋼鐵意志》觀後感15

  鋼鐵人的意志如此之強大,令人振奮,偉大祖國的美好今天離不開工人們的努力,離不開共產黨的堅持不下努力,電影很感人很好哭,感謝先輩給我們帶來的美好生活。

  《鋼鐵意志》觀後感16

  故事題材很新穎,工業建設角度的主旋律影片,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苦和困難,更讓人感動於第一代鞍鋼人和鋼鐵工人的付出和韌勁。鋼鐵般的意志凝聚的力量才有今天的成功。背景音樂用得很多,有的緊張的氣氛坐在影院裡還是蠻有代入感的。

  臺詞方面感覺為了迎合主旋律的主題有些不舒服。最精彩的部分一個是鋼鐵直男那一段,一個是林永健老師的出場。劇情方面幾次矛盾都化解得沒什麼懸念,最重要的是感受精神吧,前人披荊斬棘換來的幸福要好好珍惜。

  《鋼鐵意志》觀後感17

  今日,適逢國慶假期,帶著妻子和些許期待的心情去影院觀看名叫《鋼鐵意志》的電影,其實,還有一個小“心思”就是看看這部電影裡有沒有本人的鏡頭。

  在去年暑伏8月裡一天,一則招募電影群演的訊息在周圍傳揚開來,此則訊息經證實不是空穴來風,是《鋼鐵意志》拍攝劇組將在本鋼取景,屆時將會在廠區內

  拍攝部分片段,現大量招募臨時演員。此劇主要描述在解放戰爭後期,東北解放在即,國民黨殘部邊撤離邊計劃炸燬鞍鋼廠區,在危機時刻,“戰鬥英雄”趙鐵池帶領共產黨部隊直衝復地,殊死搏鬥,搗毀敵特陰謀,趙鐵池化身“鋼鐵戰士”與工程師孫飛雪,老工人孟泰等一同投身於鞍鋼復工復產的故事。

  從來沒有當過演員的我,出於好奇,參與了群演招募,拍攝的鏡頭主要是鞍鋼復產過程中,缺少籌建物資,各級軍民積極響應捐鋼捐物。拍攝時,考慮時代感及劇情的還原性,所有群演穿著破舊的厚厚棉質服裝,一個片段下來,服裝裡個個都是汗流浹背。簡單的幾個鏡頭,拍攝多次才過,拍攝過程讓我深深的體會到很多東西,首先,此片創作不易,付出諸多;其次,體現了當時背景下全民一心,捨己為國家情懷;更體現了像趙鐵池、孟泰這樣的鮮活人物以鋼鐵般的意志克服重重險阻,經歷千難萬險,終於在廢墟上覆建高爐,再次讓鐵水噴湧而出,不屈不撓的精神!

  影片有一段趙鐵池的動員口號更讓我深深感動,“從今天起,我以生命為熔爐,一定要造出最堅硬的鋼鐵,只要我趙鐵池還活著,這座鋼城的爐火就會永遠燃燒下去”這是什麼!

  這是新中國“鋼鐵長子”風範,這是新中國振興的基石,更是打破帝國主義封鎖,扛起重擔的“鋼鐵脊樑”。還有句趙鐵池臺詞讓我記憶深刻,“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性,我們就要使出百分百的勁兒”,當第一次鑿穿鐵口,看爐內鐵水滾湧而出時,映紅了第一代鍊鐵人的胸膛,更驅散了飽受蹂躪近代屈辱寒夜,這句口號,更是無數先輩為新中國成立、發展、富強,嘔心瀝血,鞠躬盡瘁精神支柱。

  影片最後,短短几年,鞍鋼就從一片廢墟中站了起來,有力支撐了新中國經濟建設的平穩起步,創造多個第一同時,也擔任了諸多角色,不僅為國家提供了大批鋼材,同時也支援大批技術人才去援助新建鋼鐵企業,更是為一批國有老企業改造提升探出了新路。

  我感慨之餘,自豪感油然而生,雖然自己只是圖一個“好奇”,參演《鋼鐵意志》影片,但觀看影片後,我感覺自己就是其中“一員”。因為我也是一名“鋼鐵人”,因為我參演此片,更因為我也是一名共產黨員。向老一輩的英雄們致敬,致敬他們無私奉獻才造就了我們今天強大的祖國。

  《鋼鐵意志》觀後感18

  新中國成立初期,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做建設,一步步摸索和前進,不斷尋求突破。產出的第一爐鐵水,猶如奔騰的洪流,燃燒著鋼鐵工人的心。他們以生命為熔爐,在不斷淬鍊中成長,練就鋼鐵意志。

  影片中,鞍鋼勞模孟泰、王崇倫也被搬上了大熒幕,讓我們新時代的年輕人更好的瞭解和傳承勞模精神。

  《鋼鐵意志》觀後感19

  “咱們工人有力量!”這不僅是一句口號,而且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熱火朝天地進行著,《鋼鐵意志》就是一部這樣的歷史題材影片。講述的是在解放初期,為儘快恢復鞍鋼生產,在環境極端艱苦的背景下,老一輩共產黨人克服重重阻力,僅用半年時間實現了復工復產,成功練出了第一爐鋼水,而且不斷革新,煉製特級鋼材,為社會主義建設作出顯著貢獻的故事。透過觀看這部影片,讓我深深感受到了鞍鋼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發揚工匠精神,敢於啃硬骨頭的優良作風,進一步增強了“為國統計、為民調查”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力爭在構建現代化統計調查體系中展現更大擔當和作為。

  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教日月換新天

  剛解放的鞍鋼,百廢待興。當時的專家普遍認為恢復重建困難重重,至少需要花費20年時間。但是,在黨的領導下,鞍鋼的工人們團結一致,充分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寶貴精神,即使面對敵特蓄意破壞,我們仍然能勇於鬥爭,沒有絲毫退縮。面對技術短缺,面對全國上下物資匱乏,我們仍然能眾志成城,凝聚起磅礴力量。“鐵水流淌起來,咱們就強大起來了!”趙鐵池深知鋼鐵產業發展對於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為了早日恢復生產,他甚至立下了軍令狀。廣大工人們在他的感召下,把鋼鐵般的意志融入生產中,不捨晝夜連續奮戰,直至成功煉出第一爐鋼水。

  社會主義是幹出來的,新時代是奮鬥出來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我們黨的傳家寶,也是我們克敵制勝的秘訣。對於新時代的統計調查工作來說,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是克服能力不足、本領恐慌的前提,也是維護經濟資料安全的基礎,更是防範和懲治統計造假、弄虛作假行為的關鍵。因此,我們要學習鞍鋼等老一輩勞動模範身上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工作作風,牢牢守住資料質量這條底線,全身心投身於艱鉅繁重的統計發展改革工作中,用鐵肩膀、寬肩膀扛重任、挑重擔。不斷在艱難困苦中砥礪品格,激發鬥志,努力鍛造成為烈火真金。

  術到極致近於道

  孟泰,鞍鋼老英雄。透過觀看《鋼鐵意志》,讓我深深體會到了這位榜樣身上持守匠心以及精益求精的追求。在設施裝置簡陋,缺少零部件的艱苦環境下,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鑽研,發揚釘釘子精神,逐步探索出一整套成熟定型的工作方法,即“眼睛要看到,耳朵要聽到,手要摸到,水要掂到”。正是他爐火純青的技藝,每當高爐出現故障,都能夠找準病根,對症下藥,確保在安全的環境下生產。

  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只用發揚工匠精神,求真務實,才能確保資料質量。反之稍有疏忽,就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直接影響黨和政府對經濟形勢的決策。我們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統計調查工作中,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嚴格執行各項統計調查制度,確保統計調查全過程規範。以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苟、追求卓越的態度確保統計資料真實準確、完整及時。

  以“鼎新”帶動“革故”

  剛恢復生產不久的鞍鋼承接了一項十萬火急的特殊任務,那就是為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加工飛機副油箱拉桿。由於從沒有加工過這樣複雜精密的飛機零部件經驗,加之時間緊任務重,如果使用傳統工藝肯定不能保質保量完成任務,讓廣大工友一籌莫展。在此危機關頭,王崇倫同志創新工作思路,設計並製造出利用刨床加工拉桿的特殊卡具,使生產效率大大提升,比傳統工藝加工提高工效24倍,而且所有零部件都達到了一級品的要求。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站位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需要用創新來化解矛盾,攻克難關。70年來,我國統計調查事業在黨的領導下,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了歷史性變革,其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牽住了創新發展的牛鼻子,勇於創新,勇於變革,廣泛運用網際網路、大資料、人工智慧與統計調查深度融合,為統計調查事業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從統計部門建立初期使用算盤計算統計資料,到相繼使用電子計算機,再到以聯網直報為主要內容的“四大工程”建設。統計資料實現了由過去的人工計算逐級彙總到新時代的自動化、資訊化、現代化的偉大轉變,大大提升了工作效能,更好地發揮統計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晴雨表”作用。新解放思想,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深入研究網際網路、大資料等現代資訊科技與統計調查工作深入融合,加速推動統計現代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

  以史為鑑,開創未來。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正是無數鋼鐵意志般的勞動人民拼搏奮鬥,勇攀高峰,用智慧和汗水推動了社會主義建設,擁有了歷史的輝煌。眺望遠方,作為新時代的統計調查人要接過歷史的接力棒,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在勤學苦練中鍛造出鋼鐵般意志,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鑄就統計事業新輝煌。

  《鋼鐵意志》觀後感20

  作為一名黨校學員,同時也是黨校的工作人員,我們要繼承和發揚老一代鋼鐵工人這種‘初心不改、百鍊成鋼’的堅定信念和意志品格,將這筆寶貴財富融入到黨校高質量建設發展之中,說了算、定了幹,再大困難也不變,努力在‘振興新突破、我要當先鋒’專項行動中當先鋒作表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