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帶動致富事蹟材料(精選6篇)

返鄉創業帶動致富事蹟材料

  一個成功的創業者,三個因素,眼光、胸懷和實力。看看那些返鄉創業致富的事蹟,學習他們的方法,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返鄉創業帶動致富事蹟材料(精選6篇),歡迎借鑑參考。

  返鄉創業帶動致富事蹟材料1

  xxx,男,1982年出生,中共黨員,土橋鄉楊河村青年農民。2000年從土橋中學畢業後,到到西安學習電焊技術。後到油田務工。20xx年底回家創業,大力發展種草養畜業,現在是土橋鄉農村青年創業致富的典型之一,年獲利達20萬元。

  現年31歲的倪彥虎,給人的感覺他是一個頭腦靈活、思維敏捷的人,而且他敢闖敢幹,大膽創業,吃苦耐勞,勤奮好學。當年從土橋鄉中學畢業後,不甘心一輩子在家守著幾畝簿田過日子,毅然選擇了外出務工。透過虛心學習和悉心鑽研業務,在短短三年時間,倪彥虎熟練的掌握了電焊技術,透過熟練的技術他成為油田公司的一名電焊工,他在這裡一干就是7年,在這7年中積攢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20xx年春節回家,看到以前和自己一樣的同齡人生活還是很貧窮,於是他想:“我能不能回來帶領大家一起致富。”20xx年1月他去了外地進行專案考察,他認為種草養畜很適合自己的農村,因為這裡有土地等養殖場地和豐富的飼草來源,同時羊糞又是很好的肥料,能給村民減少種草所需的花費,最後他選中了在當地很容易發展的種草養羊產業。隨後他翻閱各種養殖書籍,學習養殖理論知識,併到周邊一些養殖場借鑑他們的寶貴經驗。20xx年8月他用自己的積蓄蓋起了三間羊棚,購買羊只100只,開始了自己的創業歷程。

  創業後,他邊幹邊學,遇到困難不悲觀失望,更不氣餒退縮,而是積極進取,分析研究,努力學習科學的養殖方法;透過各種途徑籌措資金,逐步擴大養殖規模,積極主動改變傳統養殖習慣,靠改革創新觀念。在鄉黨委、政府的支援下,大力發展種養業,依靠“雙聯”貸款活動和信用社的擔保貸款,擴大養殖場規模,擴大再生產,走規模經營的路子。

  通過幾年來的摸爬滾打和艱苦奮鬥,他的養殖場已經從一個三間羊棚的小羊場逐步發展成為一個面積達25畝的立體養殖基地,實現了自己規模化養殖場的理想。

  通過幾年的不斷努力,如今,倪彥虎已經成為土橋鄉的能手之一,青年致富的領頭雁。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他沒有忘記為鄉親們做些實實在在的事情。本村和外村的養殖戶來求他幫忙,他總是很熱心地幫助他們,無償提供技術諮詢和養殖書籍。幾年來,共為群眾講解技術問題近百次,到村民家中提供服務四十多次,無償提供養殖書籍二十多本,同時,倪彥虎同志在多年的實踐中摸索出了一些非常實際的養羊經驗。

  在廣大村民看到倪彥虎養殖場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後,各村民紛紛上門取經,積極效仿,大力發展種養業,都想透過種草養畜發展家庭經濟。一時間大家紛湧而上,倪彥虎看到後,覺得大家如果盲目的發展種養業,就很容易走上歧途。於是則主動引導村民改變觀念,合理分流,搞特色養殖,整合有限的土地資源,擴大生產規模,走專業化之路。在鄉黨委的大力支援下,倪彥虎以市場為導向,以專業協會為手段,成立華強專業合作社,合理分配種養資源,避免盲目發展,從而導致內部惡性競爭;並利用專業合作社的集中優勢,從資金和技術上幫助各養殖戶,發展三高農業,提高種養業經濟效益,以達到共同致富的目的。

  華強專業合作社從一成立之時起就樹立了“自己致富,並帶領群眾共同致富”的發展理念。合作社以“養殖—銷售”一條龍的產業經營模式進行養殖。華強專業合作社作為養殖基地,吸收農戶加盟,由農戶出資入股,合作社進行統一養殖、銷售。年底農戶按比例進行分紅。華強專業合作社的發展不僅給養殖加盟戶帶來經濟效益,同時也給周邊群眾帶來養羊積極性,在無償服務下,他們也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使農民朋友更深刻認識到,養羊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遠遠大於耕種土地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倪彥虎不僅要增加收入,為農民提供更多的服務,他的發展目標已經確定:設計總投資450萬元,計劃發展養殖2000只規模。現已完成投資140萬元,新建辦公用房10間,飼草貯藏加工室、防疫室、標準化棚圈等共計110間,購買鍘草機5臺。目前,羊存欄420只,其中小尾寒羊200只,絨山羊220只。該合作社建成後,年出欄羊只可達3200只,可產絨1600斤,實現年純利潤約200萬元。該合作社的建成極大提高了群眾的養殖積極性,拓寬了貧困鄉村群眾增收致富的路徑。

  返鄉創業帶動致富事蹟材料2

  張家樹,1976年2月出生,中國共產黨黨員,1994年12月入伍,服役期間參加過98九江抗洪,榮立個人三等功一次,現為高流鎮花木協會會員,綠園花木合作社社長,家樹園林綠化供苗公司負責人,目前花木種植面積253畝,有100多個品種,主要經營常規綠化用苗為主,年銷售收入達300萬元,每年獲利30多萬元。2006年以來因成績突出多次受到表彰,先後獲得致富帶頭人,優秀黨員,優秀十佳黨員致富帶頭人,黨員創業致富帶頭人榮譽稱號,2010年2月18日作為科學發展學習代表,被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採播。

  作為高流鎮花木協會會員,遠近聞名的花木種植大戶,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開拓進取精神,能吃苦,會鑽研,是花木種植的示範戶,勤勞致富的帶頭人。他致富不忘鄉親,積極帶動周圍群眾共同致富。幾年間共扶持26戶花木專業戶,為80多名群眾解決了勞動力出路,多次自費慰問困難戶及孤寡老人,2008年共三次向四川地震災區捐款,並繳納“特殊黨費”1000元,支援災區生產,受到了黨員群眾的一致好評。

  花木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高流鎮耀南村老百姓有著種花養花的傳統習慣,但過去都是零星種植且品種單一,檔次較低,群眾種花只能解決油鹽醬醋等生活補貼,並沒有起致富興農的作用。張家樹與生俱來就對花木格外感興趣,1994年12月入伍後來到浙江金華,發現金華原來是全國著名的苗木之鄉,於是利用課餘時間,到當地的花農家取經學習,在當地的新華書店,購買了大量有關花木種植、培育等書藉。有點空閒就到當地的花農家無償幫工,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積累,從基礎理論到田間地頭,他寫下了大量的心得體會,又有幸得到老花農鮑克文的親身指導。1998年在部隊退伍回來,利用在部隊所學到的知識,充分發揮自己的種花養花的特長,克服資金不足等不利影響,走上了艱難的創業路。首先從精心挑通過幾年的打拼,他的花木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手裡的資金多了,經驗多了,做事的信心足了,開始醞釀自己更大的引進新品種,搞起了示範園,積極引導當地老百姓走出了一條依託花木產業奔小康的路子。

  近年來,他承包綠化工程30多個,還無償為周圍群眾提供資訊,幫助銷售。周圍許多群眾剛開始種花時,都是張家樹供應種苗,手把手指導種植技術,防病治蟲,聯合成品銷售等。使周圍的群眾每人增加收入近3000元。張家樹已連續多年被評為鎮級致富能手,成為遠近聞名的花卉狀元。經過幾年的.打拼,他的苗圃面積已達200畝,每年獲利都在30萬元以上。他深知:一個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高流花木協會成立後,他把帶領群眾致富的突破點放在花木產業上,以做大做強花木產業來實現群眾的共同致富。

  為了使廣大會員種上“放心花”,張家樹以個人名義與群眾簽訂包銷合同,讓群眾吃上“定心丸”,耀南村唐莊組的土地全部規劃種花木。村民馬明發說什麼也不願意種,張家樹多次上門做工作,唐恆水就是不聽,張家樹又對他說“苗子種好賣給我,要是因為種花沒飯吃,你一家都到我家吃。”就這樣他還是想不通,張家樹和他商量,最後以當時最高價每畝280元的價格承包了他的10畝地,當年在承包的土地上種植了金葉女貞,一年後,以每株0.55元的價格全部出售,當年獲利15萬元。村民的想法變了,馬明發的思想也通了。第二年,在張家樹的帶領下,全組百分之八十的農戶都種起了花木。馬明發自己也承包了二十多畝,他逢人便說:“聽他的沒錯,多虧了他幫忙”。張家樹就這樣走村入戶做大家思想工作,並且和鎮裡的技術人員一起,向花農無償提供技術支援,主動解決大家的後顧之憂。以實際行動把大家的思想都統一到“種花發家”這一點上,當年村裡花木種植面積擴種2000多畝。

  為了更好的發展花木產業,以張家樹為主的向個花木種植大戶成立了高流花木協會,以花木協會為龍頭,動員廣大村民發展花木生產營銷,發揮較好的示範帶動作用,形成了“協會+農戶”的良好經營模式。目前,耀南村700多戶、2800餘人從事花木生產經營,其中有80多名會員在沭陽等地承包土地,帶動囝高一村、高二村、程徐村、夏塘村、高流村、三岔村、溝埃村等周邊村民發展花木產業,為鎮政府爭創“國家級花木之鄉”打下了良好基礎。長年在外的花木經紀人有200多人,大江南北都有耀南村的客戶。

  為了擴大知名度,暢通銷售渠道,張家樹積極在《中國花卉報》、《苗木商情》等雜誌刊登廣告,本著當了帶頭人,就要有奉獻精神,廣告費全部由張家樹和幾個花木協會種花大戶分攤,沒有向普通會員要一分錢。而在售花過程中始終優先銷售群眾花木。

  在生意場上以誠信經營為立身之本是張家樹的座右銘,有時協會按照貨主要求,貨到後再付款。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讓群眾放心,張家樹就親自跟車送貨,來回10多天,路上辛苦可想而知。從來不克扣群眾一分錢,所有差旅費自掏腰包。家人、朋友說他是自討苦吃,但他心裡卻感到踏實。

  2004年春,張家樹和天津一個客戶魏玉龍簽訂34萬株紅葉小檗銷售合同,合同簽訂後一個月,他來取貨時,紅葉小檗每株市場價格比合同價漲了2角,供應苗木的協會花農說反正沒關係,仍按合同價格,按時起苗裝車發走。客戶十分感動:“別看你們是農民,做生意卻不為小利而動,重合同,守信用,真是實在,以後,我肯定還會來買貨的”。楊老闆現在已是該村的回頭客。今年,他又透過傳真和協會簽訂了價值100萬元的綠化苗木合同。就這樣和客戶們加強聯絡溝通,密切了感情,並透過他們在大連、瀋陽、北京、山東等地設立了銷售視窗,及時瞭解外地市場行情,擴大了高流花木的知名度。

  在下一步的產業規劃中,以市場為導向,以技術為支撐,以適合不同地域不同氣候為多種新品種為所示目標,在下一步促進花木產業的升級換代,配合鎮政府提出的花木四期規劃,明年繼續擴大花木種植規模3000畝;努力提高花木的技術含量,打出自己的品牌;完善銷售網路,努力實現提高城市品位,綠化山山水水,為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做出自己的貢獻。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張家樹充分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引導當地群眾走上花木致富之路,帶動更多的農民在花木產業上發展致富,加快農民增收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實實在在的顯示出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返鄉創業帶動致富事蹟材料3

  新年過後,咋暖還寒,連綿陰雨提醒著人們冬天還在做最後的抗衡。就在人們昂首期待春天的陽光早早到來的時候,xx縣xx鎮xx村x紡織廠裡,工人們卻各施其位,忙碌個不停,廠長鄭也投身其中,指揮工人生產,一片繁忙的景象。轟鳴的機器編制出錦繡的布匹,也描繪著鄭不平凡的創業史。

  xx村地處多山丘陵地帶,人均耕地不足半畝,僅靠種地致富,困難重重,特殊的地理環境迫使村民必須走出村子,開拓一條富裕之路。1995年,25歲的鄭不甘心守著一份薄田,過貧苦的日子,揹著簡單的行囊,加入到農民工行列,來到浙江一家紡織廠做修理工。也許是和紡織機器有一種天然的緣分,從此之後,他就再也沒有離開過紡織行業。剛進廠的那段時間對他來說是最受煎熬的,由於技術不是很熟練,常常為不能及時排除機器故障急得滿頭大汗,甚至被扣薪水。然而,任何困難都阻撓不了他留下來專心學一門技術的決心。為了提高技藝,他勤學苦練,多向別人請教,不怕髒活、累活、苦活,不斷磨練自己,突破一個個難題。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他練就了一手硬本領,學到了技術,開闊了視野。工資也由原來的幾百元漲到一千多元,成為廠里人人皆知的技術骨幹。

  2008年是鄭已經在紡織廠工作的第十三個年頭,其間只有過年的時候才回家看一看。這時候的他也已經是月薪3000多元的技術能手,家境也一天天在改變。照理說,有得心應手的工作,有高薪的收入,鄭應該很滿足了,可是在他內心隱藏著一個更大的夢想。

  2008年下半年,由於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他所在的紡織廠,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訂單減少,產量急劇下滑,效益逆轉,最終不得不宣佈破產。經過十幾年生活和工作,就要離開廠子的時候,他站在靜悄悄的生產車間裡,摸著蒙上一層灰塵的機器,心情異常複雜。十幾年的經歷如電影般在腦海裡播放,如何讓機器再轉動起來的思索縈繞心頭。一個人富不算富,回鄉創業大家富,憑藉自己的技術和積累的管理經驗,回家自己創辦紡織廠的念頭油然而生。

  此時的xx鎮黨委、政府正積極響應中央、省、市、縣的各項鼓勵返鄉農民工創業的政策,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支援返鄉農民工回鄉創業的相關措施,向遠在異域他鄉的農民工發出來自家鄉的殷殷召喚。2008年10月,鄭透過一段時間的走訪考察之後,毅然決定返鄉自辦工廠,從農民工轉身當老闆。缺少資金,他拿出了多年的積蓄,又向親戚、朋友借了一些;沒有廠房,他騰出了老屋;買不起新裝置,就從原來工作的工廠購買已經廢棄的裝置。運輸、安裝、除錯,凡事都要親自動手才能放心,常常累的吃不下飯,睡不著覺。經過一段時間的精心籌備,x紡織廠終於在一陣鞭炮聲中開工了,久違了的機器聲又響了起來。

  x紡織廠一成立,就吸引了附近返鄉農民工前來應聘,甚至還有浙江的農民工慕名而來。如今已經解決60多名返鄉農民工就業,工資由底薪加計件相結合,月薪達到1600-2700元,工廠月產值達200萬元左右。隨著規模進一步擴大,按照計劃,將來擴產後,可解決120人就業,年產值近3500萬元。為了避免走原來所在工廠失敗之路,鄭吸取教訓,改變思路,採用新技術、新工藝,從原材料、花色、製作上嚴格要求,嚴把質量關,以質量求勝。並與世界接軌,接國外訂單,產品遠銷韓國,用來製作高檔西服,只有一部分銷往國內。隨著業務不斷擴充套件,鄭接的訂單也越來越多,在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漸深入,萬馬齊喑的市場狀態下,一枝獨秀,於危機中搶佔商機,生意一天比一天紅火起來,2010年已納稅320餘萬元。

  面對未來,鄭的眼光更放長遠了,他不僅對自己辛苦創辦起來的企業做強做大,他更大的願望是能更好地回報家鄉,用自己的行動帶來更多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帶領父老鄉親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返鄉創業帶動致富事蹟材料4

  王xx,男,漢族,xxxxx鄉人,生於1963年,現任xxx技工工學校校長、董事長。

  自2007年返鄉創業以來,他創辦的xxx技工學校,先後被xxx省勞動保障廳確定為“xxx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定點培訓機構”,被xx委、市政府表彰為“xx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先進單位”。王xx先後被xx委、縣政府評為“返鄉創業之星”、“職教興x先進工作者”, 被中原崛起論壇編委會評選為“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王xx從一位農民工到成長為一名中等職業培訓學校的董事長,他的這一切來之不易。

  從農民工到董事長的“華麗轉身”

  王xx自幼家貧,因家貧早早輟學,迫於生計於上世紀80年代初外出打工,先後在xx打過燒餅,賣過水煎包,開過小飯館,當過計程車司機,由於他能吃苦耐勞,聰明能幹,最終在xx站穩了腳跟,1995年受聘於省xx局合順酒店任經理。“睡著地板,想當老闆”,在xx打工15年的王xx有著強烈的創業慾望,1995年12月,他辭去了酒店經理,來到北京開始了自己的創業生涯,註冊開辦了xxxx集團保齡有限公司,從事皮具銷售。在京創業10年間,他逐漸掌握了一套成熟的經營管理經驗,使xxxx集團保齡有限公司逐漸發展壯大,成為xxx人在京城創業的佼佼者,為自己賺得了創業以來的“第一桶金”。

  家境貧窮很早輟學的王xx深刻認識到缺乏技能對於在外打工的艱難,還知道家鄉每年有10萬多人外出打工。在北京創業略有成就的王xx一直關注著家鄉的發展,一種改變家鄉面貌,回鄉創業,使百姓脫貧致富的情愫在他心裡像夏天的野草一樣瘋長。他認為,要靠勞務經濟來改變家鄉貧困面貌,就必須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用知識改變命運,用技術創造財富,要讓家鄉的每一個孩子都能上學,讓家鄉的孩子都能擁有一技之長。2007年春節,在京xx同鄉會上,王xx瞭解到家鄉招商引資、大力發展勞務經濟、興辦職業教育等諸多方面的政策和資訊,於是他義無反顧地回到了xx。他向沒有學員、缺乏培訓裝置的xx縣第一職業高中注入資金600萬元,翻新了校舍,聘請了教職員工,購置了計算機、車床、電焊機、電動縫紉機、電子操作檯等培訓裝置,接著又融資1000萬元對學校進行大規模的升級改造……不到半年學校開始有了起色,學員每月遞增,教學秩序穩定,計算機操作、焊工、車工、鉗工、服裝設計和縫紉、電子電器組裝和維修、電子商務、保安等8個專業相繼開班培訓,當年培訓農民工學員1000餘人。2007年12月,經過改制的xx縣第一職業高中順利通過了xxx省勞動保障廳的考察驗收,升格為中等職業培訓機構蘭考縣技工學校,這時,法人代表王xx任xx縣技工學校校長、董事長——實現了從外出打工的農民工到一所中等職業培訓機構董事長的“華麗轉身”。

  從縣級到省級農民工定點培訓機構的“三級跳”

  在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工作中,為了提高外出農民工的技能素質,2007年xx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實施“兩生三千工程”的戰略部署,要求對未能升學的初中畢業生、高中畢業生每年培訓3000人,並且實現100%安置就業。王xx審時度勢、順應形勢,高度支援、配合縣委、縣政府的農民工培訓工作。他經常帶領學校招生人員,深入全縣16個鄉鎮和各中學,廣泛宣傳技校辦學宗旨、設施裝置、師資力量、專業設定等情況,以爭取各鄉鎮黨委、政府和各初中、高中的理解和支援,使他們更多地組織、動員輟學在家的和未能升學的初、高中畢業生來參加技能培訓。為了建立穩固的生源渠道,他拿出資金10萬多元在全縣16個鄉鎮佈設招生網點220多個,使之在較短時間內打開了招生局面,學校生源得到了保障,為技能培訓奠定了堅實基礎。2007年,xx縣技工學校共培訓農民工學員1000餘人,其中有中專班學員305人,有力支援了“兩生三千工程”,當年被xx縣人民政府確定為“‘兩生三千’工程重點培訓單位”。

  在農民工培訓工作中,xx縣技工學校面向市場,靈活辦學,特別是被縣委、縣政府確定為“兩生三千”重點培訓機構以後,王xx在招生、學費減免、專業設定、課程安排、後勤服務、學校管理、就業安置等方面都制定具體措施,盡最大可能讓失學學生到校學習。他深入開展了“陽光助學”活動,採取了“先入學,後交費,父母下崗免學費”等辦法,解除特殊困難家庭子女上學難的後顧之憂。在王xx的孜孜以求和不斷努力下,技工學校培訓學員逐年遞增,自2007年xx縣技工學校開辦以來,已培訓農民工6000多人,年平均培訓1500餘人。2008年,xx縣技工學校被xx市委、市政府表彰為“xx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先進單位”,同年被xx省勞動保障廳確定為“xx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定點培訓機構”,實現了從縣級到省級農民工定點培訓機構的“三級跳”。

  從返鄉創業到回饋社會的慈善義舉

  企業發展了,壯大了,但王xx從沒有忘記學校的成長離不開黨的好政策,也離不開社會各界對學校的支援和厚愛。多年來他一直為回饋社會而努力:

  1、2007年冬季與團縣委結合為貧困生捐款4000元,解決冬季取暖問題;

  2、2008年為xx、xx等多個學校捐贈舊電腦60多臺,價值10000多元;

  3、2007年至2009年三年間,為300名經濟困難家庭學員免除培訓費用共計15萬元;

  4、2008年為xx鄉敬老院捐款3000元;

  5、積極參與扶困幫扶家庭活動,多次捐款捐物;

  6、2008年資助貧困家庭一戶;

  7、2009年與縣婦聯結合為貧困婦女送溫暖,捐棉被200床,價值8000多元;

  8、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王xx在第一時間捐款3000元,動員全校師生捐款2萬元;

  9、2010年,又為玉樹地震災區捐款2000元。

  10、2010年,為持有《就業失業登記證》參加培訓的下崗失業人員及其子女免除全部培訓費用,並且免費安排上崗,受到了社會各界廣為稱讚和好評。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對於今後的打算,王xx說:“我的目標是將xx縣技工學校發展為xx年培訓規模達上萬人的職業教育集團,有了條件再辦一所大的養老院,為家鄉做出更大的貢獻。”

  返鄉創業帶動致富事蹟材料5

  回鄉創業的縉雲大學生翁傑經歷了重重困難後,最終在多肉植物上找到了突破口。如今他的多肉植物基地規模步步擴大。

  期間,他經歷過工廠破產的無奈、前途渺茫的絕望,最後機緣巧合,在縉雲縣新碧街道三都村開創了“老翁家庭農場”。這不僅讓他走出了困境,還帶動了鄉親們就業創收。在前不久的省農博會上,翁傑作為浙江省十佳農創客之一參加了農創館的展示,還得到省委書記的鼓勵。

  放棄都市白領工作回農村?創業之初大學生挫折連連出生於1990年的翁傑是個地道的農家男孩,個頭不高,皮膚黝黑,一雙眼睛炯炯有神。“我沒有其他優勢,唯一的優點就是能吃苦。”這是翁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翁傑的出生地是縉雲縣新建鎮丹址村,這是縉雲縣西部的一個小山村,務農收入低,村民多外出謀生。鄉親們為生計四處奔波的情形,暗暗在翁傑心中種下了“為村民們做點什麼”的種子。2012年6月,當時的杭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向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線路運輸專業的翁傑伸出了橄欖枝。面對一份專業對口的高薪白領工作,翁傑心中糾結萬分。回農村:四年的專業知識相當於白讀;留在大城市:房子、車子重壓下,最初的夢想何去何從?綜合權衡下,翁傑還是選擇聽從內心的聲音,回到農村創業。

  回到縉雲老家後,翁傑先後經歷了家族企業縉雲縣七彩照明材料有限公司破產,為還外債瘋狂接單鎖具拋光加工的落魄經歷。

  2013年底,五水共治浪潮襲來,由於鎖具拋光加工產生粉塵汙染,翁傑也不得不停下,那時他仍欠賬20多萬。

  第一次創業失敗了,第二次創業又失敗了,還要繼續嗎?

  “工廠倒閉後,我負債30萬元,雖然當時心裡有點慌,但我不後悔,更加堅定了要創業,要翻身,證明給自己也給別人看。”翁傑說。

  品種引進後,就是種植技術的問題了。因為不懂多肉的習性,去年冬天凍死了一批夏天品種的多肉,今年夏天又熱死了一批冬天的多肉。“雖然代價有些慘烈,但透過自己的摸索,積累下來的就是實在的經驗。”翁傑說。如今他已基本掌握了各個多肉品種的習性和種植方法。做出名堂後,他又向銀行貸款80萬元擴大種植規模。現在翁傑的農場面積近30畝,種植大棚20多個,多肉品種600多個。

  “小多肉”也可做成“大生意”

  “多肉植物又稱多漿植物,由於大多生長在沙漠,長時間吸收不到水分……”提到多肉植物,翁傑說得頭頭是道,並帶著我們在大棚裡逛開了。

  對於自己的創業路,翁傑信心滿滿,“萌”感十足的多肉植物擁有大批粉絲。“我也在淘寶上‘試水’,市場反映很好。不到三個月,淘寶上的銷量就做到了三顆皇冠!”翁傑對創業魚(微訊號:cyyxxx)介紹說,現在雖是淡季,但還是忙得不可開交。

  “多肉”的銷路完全不是問題,但是缺乏資金流轉卻讓翁傑覺得很棘手。

  縉雲縣就業管理服務處在瞭解到翁傑的的情況後,專門組織人員送政策上門,並且鼓勵其創業。“現在大學生創業,政府給予大力支援,並且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比如:一次性創業補貼、大棚的場地租金等,我們還提供不超過3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並且給予全額的貼息。”就業管理服務處負責人介紹說。

  有了政府的鼓勵與支援,翁傑坦言,自己又多了一份信心。“現在創業雖然很苦,但我相信一定可以闖出一片新天地。”

  “老翁家庭農場”除了種植、並在自家網店銷售多肉植物外,在農場裡也設定了大大的多肉展銷廳。每天周邊趕來購買、進貨的散戶也是絡繹不絕。“老翁家庭農場”不僅成為其他網店的供貨商,同時也成為了周圍部分村民就業的基地。

  返鄉創業帶動致富事蹟材料6

  李建國,宜陽籍人士,現任深圳富隆特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洛陽富隆特體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深圳洛陽商會會長。

  1981年,李建國到深圳創業,2017年將公司從深圳搬遷至宜陽,並追加投資3億元,採取“企業+貧困戶”模式,帶動貧困戶800餘戶,實現了1.2萬人脫貧增收。

  施展創業本領,興旺鄉村產業

  2014年在當地招商引資的感召下,在深圳創業有成的李建國在宜陽產業集聚區投資3億元,建設標準化廠房專案,規劃用地150畝,建設廠房及配套設施8萬平方米。近年來,公司逐步把游泳和潛水運動產品產業從深圳轉移到宜陽,主要產品包括泳鏡、泳帽、潛水鏡、呼吸管、蛙鞋、潛水服、釣魚鞋褲等各類涉水體育運動產品,產品90%外銷,是國際眾多知名品牌供應商、國家級體育產業示範單位、高新技術企業、國家軍品供應商入庫企業。世界游泳名將菲爾普斯2016年裡約奧運會上所用泳帽、泳鏡均為本公司設計生產。富隆特實業有限公司採取“企業+貧困戶”的模式,在樊村鎮樊村、香鹿山鎮龍王村設定5個扶貧車間,帶動一大批村民脫貧增收。

  展現企業擔當,服務民生改善

  近年來,省、市、縣主要領導多次到公司調研指導工作,在市縣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援下,公司充分利用洛陽良好的營商環境和優惠政策,發展已初具規模,在搞好企業運營的同時,積極參與脫貧攻堅,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做好“產業支部雙聯絡、村企攜手拔窮根”的扶貧新模式,目前已帶動300餘戶貧困戶實現脫貧。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時,李建國第一時間將準備出口的1.5萬副防護鏡緊急調撥武漢,並在當地政府的指導下,提前復工生產醫用護目鏡,先後向武漢、河南及企業所在地捐贈護目鏡、醫療防護服、測溫儀等物資,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防疫物資保障單位,省、市、縣重點防疫物資儲備單位,為疫情防控工作盡到了應有的責任。

  不斷提升站位,助力縣域發展

  李建國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將堅持產業為基、專案為王的發展戰略,以蔣書記蒞臨公司調研指導為契機,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的發展思路,把握國際國內雙迴圈、相互促進發展的政策機遇,結合企業自身的特點,圍繞運動產品的上下產業鏈,積極謀劃實施泳衣、衝浪板、划水板、滑雪鏡等相關專案落地宜陽,做大做強宜陽產業園的同時,動員和帶動更多的宜陽籍企業家返鄉創業,為宜陽的繁榮和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