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創業好青年事蹟材料(精選14篇)
返鄉創業好青年事蹟材料
青年人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也是鄉村建設的中堅力量,廣大青年學生要增強社會責任感,積極助力鄉村振興。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返鄉創業好青年事蹟材料(精選14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返鄉創業好青年事蹟材料1
莊大華,男,中共黨員,大專學歷,2016年12月至今,擔任七眼橋鎮時屯村村委主任。2020年5月,被授予2019年度“西秀青年五四獎章”;2020年7月,他創辦的安順肉多多綠化園藝有限公司在第四屆“中國創翼”創業創新大賽安順市選拔賽中榮獲“專項組優秀獎”。
刻苦鑽研,找準發展新路子。莊大華同志多次組織黨員幹部前往雲南開展調研學習,調研結束後積極組織黨員代表和群眾代表召開座談會,入戶走訪宣傳徵詢群眾意見,獲得村民群眾的大力支援,引進多肉種植產業並將其發展為村級產業,作為主責主業來抓。2019年,他積極走訪動員,透過流轉土地200餘畝、引進多肉品種,成立興騰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目前已建成佔地300餘畝,82個連體大棚的植物基地,是目前貴州省最大的、集培育區、景觀區與售賣區、研學為一體田園綜合體生產基地。大棚內,幾十種各式各樣的多肉植物排列整齊,多肉植物作為最近幾年新興的花卉產業,受到家庭園藝愛好者的追捧,成為了都市年輕白領案前的時尚裝飾小物,如今也敲開了山區農民致富的大門,成為促進群眾增收、就業的又一新型產業。
不忘初心,帶領群眾奔小康。在莊大華的努力下,時屯村註冊成立了“村社合一”合作社,以“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熱情,他經常晚上深入群眾走訪座談,不斷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把群眾的所想作為村級發展的重要參考,同時建立了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將所有貧困戶入股合作社,簽訂了分紅協議,利益聯結貧困戶達到全覆蓋。
另外,莊大華“一切為了人民”的各種事跡也在鎮上傳開:村級上寨自來水在高峰期間供應不足,不能正常取水,於是,他和好友莊洪彭協商,於2017年6月自費11萬元為村集體修建了一個水池;他聽到村民反映村裡沒有一個休息、休閒娛樂的場所,在面對村級經濟緊張的情況下,2017年9月,自費投入15萬元為時屯村修建了一個涼亭;自2018年以來,莊大華每年都會自費3—5萬元,為村裡考取優秀大學的學子頒發獎學金;疫情期間,自費1萬餘元用於捐贈給各村卡點值班人員的.就餐;2019年為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他多次到雲南考察學習,在時屯村創辦了安順市肉多多綠化園藝有限公司,解決了村裡51個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其中就包括10戶10人貧困戶。
砥礪奮進,助力鄉村新發展。在莊大華的大力號召下,時屯村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充滿了信心,鼓足了幹勁,合作社的每一個人都把主要精力用在組織建設和經濟發展上,大家都紛紛表示表示,“只要能幹一天,就要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
下一步,莊大華將依託貴州省農科院的技術支援,強化院企合作,做好多肉品種培育,規模種植,品質提升,營銷管理等方面工作,讓基地成為省農科院的科研實訓試驗場,把基地做強;輻射帶動周邊村發展多肉產業,由基地提供種苗和技術培訓,並負責產品回收銷售,穩定解決農戶持續增收和廣大農民工就近就業的問題,持續推動多肉小鎮建成;搶抓疫情結束國外市場真空契機,建立一批網上直播帶貨平臺,透過建立多肉售賣大市場從而帶動全區的產業大發展,為鄉村振興貢獻更大的力量。
返鄉創業好青年事蹟材料2
周斌,女,漢族,中共黨員,28歲,現任國家稅務總局安順市西秀區稅務局一級行政執法員,團支部書記。自2015年參加工作以來,她一直從事農村稅務工作。她深知農村經濟發展滯後的現狀,為支援農村經濟發展,這位年輕的90後始終為著肩上閃耀的稅徵,燃燒青春、綻放熱情、銳意進取,助力鄉村振興。
2018年,周斌同志擔任國家稅務總局安順市西秀區稅務團支部書記,三年來,她堅持聯絡幫扶村,深入農戶家裡和田間地頭瞭解貧困戶需求與困難,出智出資出力帶領群眾增收致富。每年組織發動同事出資購買貧困村滯銷家禽500餘隻,共計5萬餘元,併為幫扶物件購買書籍等學習資料。
2019年—2020年期間,周斌分別組織幹部為因災返貧的白順開一家及因學致貧的方玉菊、方雪飛兩姐妹發起捐款倡議,共計捐款3萬餘元。方雪飛表示:“感謝周斌姐姐以及稅務局的其他哥哥姐姐,到了大學,我一定努力學習,爭取將來用學到的知識更好地建設家鄉,回報社會,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她將自己的學習成果轉化為服務鄉村振興的具體舉措,透過結合“我為納稅人繳費人辦實事”活動,在落實稅收優惠政策、開展精準幫扶方面,向農業、農村、農民持續做好服務。
為助力涉農產業發展壯大,精準幫扶農戶邁向鄉村振興之路,她帶頭組建涉農稅惠團隊,定製個性化稅收服務,落實落細稅惠政策等措施,建立健全“事前輔導、事中稽核、事後監管”的跟進機制,有針對性地向企業介紹涉農產業發展、支援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稅收優惠政策,推動稅農攜手共促特色產業發展,助力農戶創收致富。在她的努力下,2019年以來,實現了農村稅收減免1970萬餘元。
為解決農戶和企業對涉稅事項辦理的疑問,圍繞辦稅繳費和產業發展“問需、問計、問難”,推動政策精準落實到位,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她帶頭把納稅課堂開到田野鄉間,講解好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支援脫貧攻堅、助力鄉村振興的稅收優惠政策,面對面輔導,手把手教學,為鄉村產業發展做好後勤保障,將政策紅利轉化為鄉村發展動力。
同時,她以提升鄉村人居環境為目標,以宣傳發動為抓手,經常性組織青年幹部開展環境衛生志願服務活動,為建設環境整潔、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貢獻“稅力量”。她經常組織青年幹部從清潔環境入手,開展環境衛生志願服務活動。在西屯村村容村貌整治活動中,她號召黨員幹部、村民群眾、教師學生積極行動起來參與宜居鄉村建立活動,透過落實“門前三包”責任措施,進一步強化人民群眾的環保意識,共創幸福美好生活。
返鄉創業好青年事蹟材料3
18歲,他離開家鄉,踏上了求學之路;22歲,他走上社會,開始了謀生之路;26歲,他回到家鄉,開啟了創業之路。
當你走進長白山第一縣——安圖,步入安圖縣匯財生態牧業有限責任公司時,向你講述大學生回鄉創業的苦辣酸甜。
“不走尋常路”的創業抉擇,讓我在差別競爭和錯位發展中搶得先機
2002年,我大學畢業。與其他同學一樣,為了找工作曾到處參加招聘會。但是,要找一個能讓自己一展才華的崗位談何容易。三年間,我輾轉幾家電腦公司,奔波在高樓大廈之間。在就業和待業的反覆波動中,常常使我思忖:人生的路有千萬條,與其擠在城市裡打工,不如回鄉創業實踐,做自己想做的事!
就在此間,2006年的春天,中央頒佈1號檔案,推出一系列惠農政策。縣裡對從事農副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的,實行只備案、不審批的“備案制”,對確認的備案專案,允許兩年內不辦手續、零收費進行試經營。這些優惠政策的出臺,點燃了蘊藏在我心底的激情之火。我和同是大學畢業的女友經過一番躊躇和多方考慮之後,終於做出勇敢的決定——創辦特種養殖場,憑藉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回鄉創業幹出一番事業。但是,傳統觀念的影響巨大。回鄉創業的想法遭致家人的反對和親友的不解,父母說:“家裡花了那麼多心血供你讀大學,就是希望你在大城市出人頭地。你把金飯碗扔掉,回來要養雞養蠅,這不是胡鬧嗎?”我深知父母的善良心願,然而省城高密度的職場競爭和高強度的生活壓力,想要有所成就顯然不是一蹴而就的。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我堅信:只要有知識和本領,即便沒有走進城市,而是走入農村;沒有選擇做白領,而是自主選擇當農民,命運也同樣會因知識和本領而改變。我決定用“知識務農”的理念和實踐,轉變家人的觀念和自己的命運。我的務農創業之路,伴著周圍人不理解的目光啟程了。
“不成不罷休”的創業意志,使我在積極探索和辛勤付出中勇立潮頭
“創業可不是一首美妙的歌謠,時時伴隨著艱澀、困難、挫折和風險。”2006年初,我透過網際網路瞭解到了蠅蛆養殖專案,並對這一新鮮事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透過查閱資料和市場調查,確認這一專案前景看好。於是,我先後到河南鄭州和吉林雙河等地的蠅蛆養殖基地考察。透過考察,我意識到養殖蠅蛆絕非易事,不僅需要一定的資金投入,而且要整天與讓人作嘔的蒼蠅、蠅蛆打交道。對於能否發展這個專案,我也曾面臨大大的問號。但靜下心來仔細琢磨,這是個沒人願乾的“好”專案,越是沒人願乾的越“錢”景廣闊。
“看準的事就要幹,幹就幹好!”當年3月,我東挪西借籌集資金,在距縣城十多公里的長興村建立了集蠅蛆繁育、飼料加工、蛋雞養殖、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特種雞養殖基地。我邊學邊幹,精心伺養。當我看到一隻只蒼蠅破蛹而出,似乎看到了成功的希望。然而,事與願違的是,由於地域和氣候等差異,種蠅陸續死亡,幾近滅絕。幾個月的辛勤努力,竟然竹籃打水一場空。面對這一結果,我幾乎要崩潰了。陣痛之餘,我仔細分析原因,問題在於技術環節。為此,我主動向有關專家、技術人員求教,購置蠅蛆養殖資料潛心研讀,最終摸索出正確養殖方法,重新開始蠅蛆養殖基地建設。其間,我的創業舉動得到團委、勞動、就業等部門的支援,推薦我參加SYB培訓,提高創業本領。經過近半年的努力,我終於養殖出白白胖胖的蠅蛆。為實現養蠅蛆、餵雞、產蛋的目標,同年9月我引進2000只特種蛋雞。為搞好養殖,我勤學習、請專家、找獸醫,全身心地撲在養殖場。
“一波方平,一波又起。”闖過了飼養關,遇到了特色關。我發現用蠅蛆養殖蛋雞做法並不少見,要想與眾不同,必須研究飼料配方。安圖是長白山藥材大縣,有豐富的藥材資源,能否把中藥材新增到飼料中呢?我隨即搞起了試驗,沒成想大批蛋雞死亡,解剖化驗後發現是藥材用量過大。幾番試驗之後,終於掌握了藥材選料和新增份量,達到了用藥材調節雞體,提高雞蛋營養成份的目的。2006年底,我精心培育的特種、優質、健康、生態的雞蛋終於面市了,並受到專業人士和消費者的好評。這麼好的雞蛋如何包裝,怎樣開啟市場?一個個問題又隨之而來。基於“安圖特產,安全特別”的想法,我給雞蛋起名叫“安特”。名字起好了,下一步就是定包裝,做廣告,進市場。在包裝製作上,起初做50枚普通包裝,但是投放市場效果並不好,這種包裝既不利於運輸,也不利於提高產品檔次。可是要做新包裝需要4——5萬元,在團縣委、勞動局等部門的幫助下,我得到5萬元小額貸款,委託專業公司設計、製作新款包裝,推出10枚小包裝、42枚禮品裝和60枚精包裝。多樣化包裝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生態雞蛋銷售量明顯提高。隨著市場的逐步開啟,養殖規模也相應擴大。2007年9月和2008年7月,我又先後引進3000只和6000只雞雛。為加強管理和節約成本,我在不斷學習、提高技術的同時,購進了攪拌機、粉碎機,自制了清糞機和喂料機,如今飼養2萬多隻雞,只要兩人就可以輕鬆完成。
返鄉創業好青年事蹟材料4
林楚濤,男,中共黨員,廣東小鐮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佛山本土大學生創業者。在校期間,家境貧寒,學習勤奮刻苦、積極參與科研,在科技創新、社會實踐、志願服務、創新創業等方面表現突出,先後獲得省級以上科技創新獎勵9項,獲得國家發明專利8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13項,國家外觀專利10項,發表學術論文3篇, 同時獲得國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林楚濤創辦企業小鐮刀創客實驗室一角
家境貧寒,自強自立,求學路上扛起生活的重擔
林楚濤來自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家庭經濟困難,大學時期的學費和生活費需要靠自己完成。就在這樣沒有任何經濟保障的背景下,大學四年間,靠著助學貸款、獎學金、助學金、兼職,他解決了自己在大學裡的學費、住宿費和各種生活費用。在這樣的困境下,他不但沒有放棄理想信念,而且更加發奮圖強。透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績。
潛心科研,攻堅克難,衣帶漸寬終不悔
林楚濤是一名熱衷於科研的學生,俗話說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在進行專案研發時,由於科研專案的難度大,時間緊,作為眾多專案的核心骨幹,他帶領夥伴共同進步,努力攻關,由於工作緊張甚至經常熬夜,一天24小時有20小時是在實驗室渡過,每天只睡3-4個小時,這種狀態一直在他創新創業的生活中上演。
有時實在很累時他會調侃自己說 “睡覺是一種壞習慣,我要把它改掉”,正是憑藉了這種過人的毅力和勤奮,才奠定了他收穫創新創業成績的基石。
拒絕高薪工作,艱苦創業,為科技興國奉獻力量
剛上大四,林楚濤就收到了來自全國14家企業的就職邀請,其中不乏高薪的職位,同時也包括985高校研究生院研究員的職位邀請,但都被他一一拒絕了。“自主創業、自立自強” , 在校期間,開始組織夥伴們進行社會調研,開始創業的.前期工作。
經過多次的實地考察和多方聯絡,還沒畢業的他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同學開始將計劃付諸實踐,帶領團隊隊員腳踏實地、求真務實、不斷創新。按照自己的規劃和發展目標,他們將以啟發青少年科技創新思維、培訓青少年課外學術科技創新動手能力為目標,以發明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為培訓理念,自主研發教育儀器和開發教育課程,配套青少年創客空間的發展模式不斷前進。
此外,為了給予對科技創新有濃厚興趣而家庭經濟條件又不寬裕的學生,他們也對這類學生的學費進行減免,從而保障他們的求學機會。小鐮刀發展至今三年,已經取得了令人驕傲的發展成績。創業至今獲得了以下榮譽:
1.2016年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團中央、科技部、教育部授獎;
2.2017年中國大學生網際網路創業大賽優秀作品獎,創青春組委會授獎;
3.2017年廣東省“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金獎第一名,廣東省教育廳授獎;
4.2016年廣東省大學生創業大賽金獎,團省委、教育廳、科技廳授獎;
5.2017年第四屆佛山市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第一名,團市委,市科技局、市科協、市人社局授獎;
6.2017年第三屆“我的導師我的創業合夥人”創新創業大賽第一名,區人社授獎;
7.2017佛山市優秀創業專案遴選第一名,市人社授獎;
8.2016年佛山市創新創業大賽優秀企業獎,市科技局授獎;具有巨大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返鄉創業好青年事蹟材料5
他是一名中共黨員,生在溫州,學在溫州,地地道道的溫州人。在創業的路上既是探索者又是創業導師,既是民營企業主又是最美志願者。在校期間,陳仕炫獲得國家省市校級榮譽百餘項,斬獲多項比賽的冠軍,數次獲得“工作積極分子”和“優秀學生幹部”等榮譽稱號。陳仕炫同學自2018年進入大學後,開始接觸創業。2019年成立自己的公司,大學四年期間,多次榮獲國家省市級多項創業榮譽,共被中國日報網、中國網、國際商報、消費日報、青年時報、溫州日報、溫州商報媒體報道30餘次。在2020年年初,又被溫州電視臺《非常創客》做專欄報道,其中菁齒薈入選溫州大學創業課案例。同時,又變身為為省創業指導師,孵化超過140個專案,並且獲得“網際網路+”全國金獎和銀獎和“挑戰杯”全國金獎,為創業團隊拿到總共600萬的融資資金。在創業的旅途中陳仕炫牢記黨員身份,為河南水災調動兩萬多物資,在溫州再次出現疫情時協助核酸1600餘人。
一、初入大學,探尋摸索為生活
陳仕炫的父親陳學飛8歲開始種地,11歲隨叔公外出打工,16歲在外地開始經營小糖果店面,首年經營收入2萬元(1990年),後回家從事瑞安的汽摩配行業。他的母親12歲開始成為紡織女工,賺取生活費。因為他的父母都是年紀較小時就開始打工和創業,他們認為孩子就應該靠自己努力去闖去拼。2018年陳仕炫考入溫州理工學院,父親在學校附近高速路口將其放下,天高任鳥飛,陳仕炫的大學旅程就從這個高速路口啟程了。
進入大學後,書本費、學雜費等所有生活費用都是由他自己承擔,這一下子就讓陳仕炫吃不消了。他當時全身上下就只有家裡長輩祝賀考上大學的紅包錢。交完全部費用,身上就僅剩四百多元。大概是緣分,陳仕炫從學長處瞭解到學校裡有創業團隊在招人,於是將學校創業園的工作室都“拜訪”了一遍。最終找到了電話外呼的兼職。他說:“做啥都比餓死好!”電話外呼的工作是枯燥乏味的,被嘲罵,被敷衍是“家常便飯”。辛苦一個月後,陳仕炫收入了582.6元,遠不能解決目前問題,於是他放棄了這份工作。
班主任廖老師在瞭解到陳仕炫的情況之後,發現他計算機課成績優異,並且高考有關科目滿分,於是就給他介紹了一份家教工作。當時一節課的工資是300元,但是要求陳仕炫把學生成績提升到90分。三個星期,一個星期兩節課,成功將學生成績從60分提升到了模擬考90分,最終高考成績94分。這1800元的家教費用給予了他一個極大的緩衝。
二、尋見商機,從普通大學生到大學生創業者
2019年1月,陳仕炫發現不少同學都在大學城考駕照,商業性質敏銳的他對這個行業開始產生興趣。後來打聽到創業園工作室裡,有學長在做這個專案,於是陳仕炫就開始上門拜訪。學長給他講了很多行業的內幕和痛點,如溫州學車要八千元到一萬元,而寧波杭州只要四千多,東北地區更是一千多兩千多就可以學車。不僅如此,教練可能收紅包、故意刷學員學時等等賺取額外收費。學長當時的講解一下子打動了陳仕炫,專案的理念深深地記在陳仕炫的心上。就這樣陳仕炫加入了IU學車的創業團隊,不知不覺在學校氛圍、在學長學姐的引導下開始了創業。
IU學車當時重塑了大學生與教練之間的信任問題,以優質的服務,如當時率先推出的接送服務、客服服務等等快速開啟市場。同時透過對賭協議,使得學車價格從社會生的八千多下降到五千五百元,沒有任何其他額外收費。同時紮根大學生社群,融入大學生,關係親密,逐漸成為了大學城學生學車的首要選擇。透過多次專案升級,IU學車首年流水達到了800萬元,服務一千五百多名學生。
三、從校園走入社會,從創業摸索者到創業導師
機緣巧合下,陳仕炫跟隨創業導師孫仁義,一起創辦專案菁齒薈。菁齒薈在“網際網路+”模式時期,沒有讓國家多一家醫院多培養一個醫生,不需要去醫院排隊,幫助3889人高質量完成口腔問題,並累計節約顧客201.8萬元的費用節約。在2019年下半年,轉為新零售模式,截止至今已擁有4家直營診所,簽約超過109位醫生,擁有200多位口腔預防宣傳員,舉辦義診40場,口腔宣講20場,向超過一萬人宣傳口腔知識。在菁齒薈中,陳仕炫負責整個公司的品宣工作,並以聯合創始人的身份拿了當時溫州絕大部分的創業比賽榮譽,也拿到了省一等獎國家一等獎,之後又收到商務局邀請,代表溫州市斬獲之江創客2019全球電子商務創業創業大賽浙中賽區的省一等獎和全國三等獎。期間他的專案共被中國日報網、中國網、國際商報、消費日報、青年時報、溫州日報、溫州商報媒體報道24次。在2020年年初,又被溫州電視臺《非常創客》做專欄報道,並且菁齒薈入選溫州大學創業課案例。
在菁齒薈的日子裡,陳仕炫快人一步進入整個溫州的創業圈子。在別人還在大學城裡越陷越深的時候,陳仕炫已經在團委、人社等單位的幫助下認識了各行各業優秀的.前輩和導師。各個對陳仕炫幫助極大,無論是在格局還是未來方向上都清晰很多。
2020年,陳仕炫回到校園內的團隊,接手了IU學車專案。但突如其來的疫情,中國各行各業都受到很大沖擊,駕培行業首當其衝,大半年未曾營業,整個的運營情況特別糟糕。一方面要對之前的學員安排好,又要在生活上對目前無法工作的教練們進行補貼。
在創業學院王院長的指點下,IU學車拿著早些年積攢下來的錢開始轉型做研發,成為駕培裝置的供應商。結合學院的VR和AR技術以及汽車工程專業在新能源和無人駕駛方面的技術,研發虛擬模擬駕駛艙和智慧教練。
陳仕炫目前已經成為省創業指導師,SYB創業指導師聯合創立引力星創,幫助大學生創業就業工作,在專案孵化、落地、融資等方面做出一定貢獻。成為創業導師後,陳仕炫孵化超過140個專案,年齡最小的18週歲,最大的67週歲。孵化專案中,有“網際網路+”全國金獎和銀獎,也有“挑戰杯”全國金獎。併為創業團隊拿到總共600萬的融資資金。
在創業的旅途中陳仕炫不忘初心無私奉獻,當河南水災發生時,連夜調動河南周圍倉庫的純淨水,兩萬多物資連夜進入河南。在溫州再次出現疫情時,他積極奔赴防疫一線,協助核酸1600餘人。
返鄉創業好青年事蹟材料6
霍明,1992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研究生學歷,2017年6月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畢業前報名參加西藏自治區專招基層公務員專案,現任西藏謝通門縣孜許鄉黨委副書記,人民政府鄉長,謝通門縣第十四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一、善始善終、做好扶貧工作
2017年8月,霍明透過西藏自治區專招基層公務員專案來到西藏工作,並按照畢業院校省市對口支援原則分配至日喀則市謝通門縣工作。
從2017年到2019年的兩年多時間裡,他先後在鄉政府、縣委辦,脫貧攻堅指揮部3個單位工作,經歷了當地脫貧攻堅期到脫貧摘帽的全過程。在從事扶貧工作初期,為了儘快熟悉業務進入工作角色,他加強業務學習,多方瞭解關於扶貧政策和當地扶貧資料,提升自身業務本領。當時,正逢當地脫貧攻堅階段,他主動承擔起主攻手的角色,在工作中堅持學用結合、開拓辦法,深入鄉鎮瞭解掌握基層扶貧工作,逐步熟悉扶貧業務,迅速成為了單位主幹。
工作期間,他深入到貧困戶家中瞭解民情民意,指導鄉鎮村建檔立卡會資料收集,幫助完善村檔資料管理,實時更新,努力做到精準識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期間,由其牽頭組織的材料撰寫、會務保障、公務接待、工作檢查等工作共計200餘次,並多次獲得“優秀公務員”和“優秀黨員”等榮譽稱號。
2019年9月,其工作地正式啟動脫貧驗收工作,他負責牽頭準備各項工作,對照貧困縣退出30餘項指標逐條認真稽核每個專案所需檔案資料,做好迎接檢查。在國家貧困縣退出考核工作中,他被指派主要溝通聯絡人,承擔著傳達資訊、協調分組、後勤保障的重要職責,為迎檢工作的順利完成召開做出保障,最終協助工作地以“零漏評、零錯退、群眾滿意率100%”的優異成績,正式退出貧困縣序列。
二、踏實務實、做好黨建工作
在完成脫貧攻堅工作任務後,霍明在2020年1月被調入謝通門縣通門鄉擔任專職黨建副書記職務,開始從事黨建工作。2020年當年黨建最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即是村兩委換屆。在村兩委換屆籌備工作中,他結合所在鄉具體實際,深入調研,全面掌握瞭解可能影響選舉工作的各種因素,結合實際制定選舉實施方案、工作細則和處置預案,研究制定出操作性強的工作意見,對換屆選舉的時間、方法、步驟和標準做出詳細、具體的規定,促進工作順利進行。
在考核工作環節中,為了對村“兩委”班子三年多來履職盡責情況開展全面考核,他深入各村透過述職測評、個別談話、查閱資料等方式,詳細瞭解村“兩委”班子工作能力、工作執行、取得成績等方面情況,在綜合評估後,明確本屆村“兩委”班子成員是否作為下一屆人選,確保人選質量。在談話工作環節中,為了著力避免產生不良因素影響正常選舉,他與正式候選人、退下來的村幹部、資格審查不過關的物件以及因各種原因退出競選的初步候選人逐一進行談心談話,掌握個人思想情況,做通他們的思想工作。
在正式選舉工作環節中,他堅持業務培訓先行,透過開展政策解讀、經驗交流、案例分析、選舉模擬等,提升換屆選舉工作人員業務能力。同時根據工作總體安排,制定選舉工作日程安排表,列出選舉各項任務完成時限,梳理各村選舉會議流程,釐清村黨員大會、村支部委員會、村民大會等不同會議程式要求和內容,形成藏漢雙語兩份材料,提前同會議主持者和工作人員熟悉程式,確保會議選舉過程不出差錯,確保了村“兩委”選舉大會按法定程式進行,依法依規依程式選舉出各村新一屆村“兩委”成員。
三、精益求精、做好政府工作
2021年4月,在謝通門縣鄉鎮黨委政府換屆中霍明被任命鄉長職務,開始擔任鄉級人民政府正職。面對新崗位、新任務、新要求,他堅持邊學邊幹,深入鑽研業務。在上任之初,為了全面瞭解工作情況,他與當地鄉機關、派出所、衛生院、鄉小學、村委會等80餘名幹部職工進行了談話調研,詳細掌握了當地存在問題和下一步工作計劃。針對幹部反映強烈的公務用車開支過多影響辦公開支的問題,他重新完善了公務用車管理制度和財務報銷流程,限定公務用車使用範圍,壓縮公務用車資金支出,將節省資金用於改善辦公環境和辦公裝置上,提升幹部工作積極性。
今年5月,面對轄區應種盡種的任務要求,且針對當地農牧民群眾科學意識不高、對接種疫苗存在疑慮的問題,他為了提高農牧民群眾接種疫苗意願,保障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組織轄區全體鄉村幹部和醫生以“幹部+醫生”模式,成立入戶小組,採用挨家挨戶、上門問診方式,詳細瞭解群眾不願意接種疫苗原因,並針對群眾不同疑慮,採用在現場醫生檢查身體方式為群眾打消顧慮,充分在群眾面前樹立起醫生權威,讓“疫苗能不能接種是醫生說的算、而不是自己說的算”這一觀念深入群眾心中,最終在5月底前圓滿完成工作任務。
作為班子負責人之一,他嚴格貫徹“民主集中制”原則,注重發揚民主,在工作中經常性召開會議研討,不搞一言堂,充分發揮班子的智慧和能力,讓班子成員全體參與進來,提高了大家解決問題的能力,努力營造了良好的幹事創業氛圍。在工作中,他始終強調“打鐵還需自身硬”,堅持以身作則,樹標杆、做榜樣,並且注重強化業務建設,帶領大家積極學習政策檔案、認真鑽研基礎業務、嚴格執行政策規定,在每一件事上他都耐心細心指導過問,確保在政策執行上不出偏差,程式上、細節上不出差錯,圓滿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
返鄉創業好青年事蹟材料7
劉偉,男,中共黨員,上海理工大學環境與建築學院能源與環境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2013年9月進入上海理工大學就讀本科,本科期間多次參與專業實習與創新實踐,積累了數個專利;2017年9月,繼續在上海理工大學環境與建築學院攻讀環境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在導師的指導下,個人興趣結合本科期間專業知識及經驗積累的基礎上,於2018年3月創立上海悠理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簡稱YLECO,為Young、Lively、Ecological、Creative、Opportunity等單詞的縮寫),開始了個人創新創業實踐的摸索。
在創業初期,劉偉憑藉前期積累的專利及產品樣機,投身於各類創新創業大賽中,例如:“挑戰杯”“網際網路+”“匯創青春”等大學生創新創業比賽,“創業在上海”“楊浦區初創啟動資金”等社會上的創新創業大賽,以及“上海市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計劃”“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周”等創新創業訓練活動,打磨創業專案的同時提升自己作為一名創業者應有的素質。紙上得來終覺淺,真正去做創業這件事時,現實還是給了他們應有的磨礪,讓他明白成功的捷徑只有腳踏實地。他們團隊的創業專案是做一套保障河湖等自然水體水質的裝置,為守衛水環境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他們把它叫做“水質衛士”。2017年,為了深入瞭解長三角地區水環境現狀,他們團隊在暑假期間,頂著近40℃的高溫進行水環境現狀調研,他們的足跡遍佈整個長三角地區;2018年,為了撰寫好產品的第一份商業計劃書,他曾經連續兩週每天凌晨三點之後才入睡;2019年,為了交付公司的第一批訂單,他在廣西的偏遠山區裡待了一週,蚊蟲咬得全身是包;為了準備“網際網路+”國賽資料,他一週之內只睡了不到20個小時。
但堅持下來後,那便是收穫的喜悅:他們的“水質衛士”在展會上得到陳群副市長及市教委相關領導的觀展及肯定;他和他的團隊得到了新華網等多家媒體的採訪報道,上海理工大學的官方媒體也進行了轉載報道;他們的創業專案在創新創業大賽中屢獲佳績,獲得了:第五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國賽銅獎、第四屆“匯創青春”一等獎、2018“聚力雙創灣,共築創客體”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等;因為創新與創業的聯絡是相互促進、互相成就的,他碩士的研究方向與創業專案緊密結合,因此也獲得了一系列的榮譽:上海市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計劃“創星一等獎”、2019年研究生國家獎學金、2020年上海市優秀畢業生等。這些榮譽是對一個學生的極大肯定,也是對一名創業者的莫大激勵。
2020年6月,碩士畢業之際,團隊很多小夥伴去了各個地方就業,劉偉選擇了繼續攻讀博士學位,與他們“悠理環境”共同成長。他的主要任務從打磨專案與迭代產品轉為推廣產品與落地專案,他們的產品參加了“工博會”“上交會”等多個展會進行推廣宣傳,也在江浙滬等多個省市落地了專案,有了應用案例。2020年因新冠疫情的影響,應屆畢業生的就業遇到了很多挑戰,他作為上海理工大學國家科技園為數不多的在持續成長的大學生創業者,被推薦為大學生創業典型案例,受到了“上海科技報”“新民晚報”等多家媒體雜誌的採訪,並接受上海教育電視臺“升學與就業”欄目組的專訪。2020年11月,他們的創業專案在雙創大賽中的成績更進一步,在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榮獲國家級銀獎。截至2020年底,公司的開票額突破了200萬元,納稅近20萬元,業務範圍擴增到了十餘個省市,服務水域面積數萬平方米。他們的“悠理環境”在茁壯成長,其個人也在一個又一個專案中洗禮中沉澱出了對創業這件事更多的認知,從一名參賽型創客逐步成長為一名實幹型創業者。
他們公司的logo是一隻銜著水滴的啄木鳥,寓意著每一位悠理人都應做一隻攻克水環境治理過程中疑難雜症的啄木鳥,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不懈努力,團隊成員韓嘯為此作了一首詩:“胸懷綠水青山意,甘作良禽啃枯枝,只把汗水澆日月,不負韶華不負心”。他說作為一名博士研究生,作為一名青年創業者,作為一名黨員,能將個人所知所學致力於河湖水環境保護,為建設美麗中國、生態中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哪怕很渺小,亦是他成長道路上最大的驕傲與自信。
返鄉創業好青年事蹟材料8
侯宏波,男,出生於1991年,2016年7月畢業於滁州學院,同年7月主動報名參加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成為一名光榮的西部計劃志願者,曾服務於山南市人大常委會。帶著詩和遠方,揮灑著青春,結束了自己3年的西部計劃志願服務後,他主動申請留藏工作,繼續紮根在祖國西南邊陲的基層親近大地、熟悉百姓、瞭解國情,錘鍊自己的意志和能力,貢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書寫自己長期建藏的忠誠與擔當。
一、默默奉獻基層,在履職盡責中唱響志願服務西部計劃主旋律
大學期間,有著多次志願服務經歷的侯宏波,早在心中埋下了響應國家號召去西部工作的種子,唱響“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方去”志願服務主旋律。2016年6月,剛完成大學畢業前各項手續後的侯宏波,沒提前和家裡人商量,獨自帶上在校期間所獲榮譽及證書,敲響了學校團委辦公室的大門,主動報名填寫了《2016年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西藏專項志願報名登記表》,憑藉著在校期間的優秀表現,經過嚴格評審他被成功招募為西部計劃西藏專項志願者,在順利透過各項檢查之後,他和三十多位小夥伴一起,依依惜別家鄉,豪情滿懷地來到藏文化的發源地西藏山南,在經過高原反應“見面禮”的考驗後,伴隨著激動、驚喜、惶恐與不安,在藏族同事的悉心指導下,開始瞭解西藏曆史、文化和民俗風情的志願服務生活。在藏工作學習中,他努力發揚“老西藏精神”,養成了堅忍不拔、積極向上、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和當地藏族群眾一起唱藏歌、跳藏舞,和他們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漸漸融入雪域高原的生活。
在志願服務的三年裡,他既擔任過團市委團支部書記,也兼任安徽籍西部計劃志願者隊長。在完成好本職工作之餘,他積極籌備並參加市專案辦牽頭組織的各項活動,帶領團支部成員積極協助配合團市委舉辦“奮鬥的青春最美麗徐本禹成長分享會”,帶領團支部成員積極協助配合團市委協辦大學生志願服務西部計劃西藏專項志願者服務管理電視電話會議、簽訂志願者安全健康管理責任書等。同時,也積極組織安徽籍志願者參加共青團安徽省委領導蒞臨山南慰問座談會,牽頭完成志願者團支部規章制度起草、修正,積極參與各項時事政治精神宣講活動,並被評選為山南市優秀西部計劃志願者。他倡導的“西部計劃志願者,既是‘美麗山南’的建設者,也是享受者;既是‘西部計劃’的實踐者,也是宣傳者;既是西藏的‘異鄉人’,也是西藏與內地的聯絡人。我們像星星之火一樣聚集起來,竭盡所能發光發熱,用奉獻與熱忱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實現自身的價值”的志願者服務理念,至今仍被山南歷屆西部計劃志願者們所肯定和堅持。
二、強化責任擔當,在積極主動作為中堅定政治立場提高思想認識
加強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是各民族的生命線,是推動各項事業前進的必然要求,西藏高寒缺氧、條件艱苦、處於維護國家統一、反分裂鬥爭的主戰場。這就要求在藏的各族人民群眾要做遵紀守法的好公民,在事關國家統一和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大是大非問題上,認識不含糊、態度不曖昧、行動不動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切實維護好民族團結,維護好祖國統一。在志願服務的三年裡,他在思想和行動上時刻以一名黨員的高標準要求自己,積極向黨組織靠攏,認真學習,在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深入揭批達賴分裂集團等大是大非問題上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始終堅持穩定壓倒一切。三年在藏生活摔打磨練強意志、三年受黨教育堅定立場當先鋒,在結束志願服務之際,他完成了從“思想上”入黨到“行動上”入黨的人生蛻變,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長為一名黨的“好戰士”。三年裡,在重大節日和敏感節點的維穩戒備值班等工作中,他始終把維護穩定作為首要職責,始終把上級交代的維護穩定的任務落到實處。同時,牢固樹立維護穩定沒有身外人的思想,並在行動上堅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敢於旗幟鮮明地發聲亮劍、針鋒相對地批評、抵制各種分裂言行,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表裡如一,自覺站在反對民族分裂、維護祖國統一、維護社會穩定的第一線。
三、腳踏實地鑽業務,在盡職盡責中奠定一生的職業發展基礎
在三年的志願服務工作中,為了當好參謀助手,協助辦公室主任抓好兩級機關黨組黨建工作,在認真完成“規定動作”的基礎上,他結合工作實際,創新開展了各項工作,主要體現為協助創辦了《山南人大之聲》等宣傳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及其在山南生動實踐的宣傳刊物。在經過多次跟班學習掌握工作程式後,可以獨自擔綱統籌協調各級人大來山南調研、考察,出色完成了白瑪赤林委員長及對口援藏支援山南建設的“三省”各級領導蒞臨山南考察的各項接待任務,可以協調省(自治區)級人大赴山南開展各類專項檢查、執法檢查、立法調研、專題調研等,多次參加自治區“兩會”、市“兩會”的會務籌備及服務保障工作,以及千餘場市人大各類會務保障工作。他的這種嚴謹細緻、腳踏實地鑽研業務;孜孜以求、積極向上追求進步;精益求精、紮紮實實提高能力的務實工作作風,得到了山南人大各級領導及“三省”援藏領導的廣泛讚譽,也讓他在盡職盡責中奠定一生的職業發展基礎。
四、真情融入邊陲,在服務基層中體現人生的價值
2019年年初,已在市人大多崗位鍛鍊3年的他,即將結束志願服務工作走向職場的下一站,婉拒了山南多個縣(區)人大的工作邀請後,主動申請到海拔5373米的浪卡子縣普瑪江塘鄉人民政府工作。普瑪江塘鄉,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行政鄉,號稱“世界之巔”,距離不丹王國僅25公里,平均海拔5300米的艱苦環境和極其惡劣的氣候給了他別樣的體驗,處於風口的鄉政府冬季長達9個多月,年平均氣溫僅為零下7攝氏度,空氣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35%,晚上睡覺蓋四床被子,洗澡要到百公里之外的縣城才可以,撥出的熱氣很容易在被子上變成一層薄薄的霜,基本上每天都會下雪。但他深刻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始終發揚“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用“與其苦熬浪費生命,不如苦幹燃燒青春”的責任擔當,克服高反失眠、低溫缺氧、強紫外線等諸多困難,毅然決然地在世界海拔最高鄉愛國奉獻,用信念鍛造無悔青春,用深情訴說對黨和國家最絕對的忠誠。
2016年的那個並不遙遠的夏天,對於長期身處高海拔而導致記憶力減退的他而言,似乎是“有點遙遠”了。那年夏天,48個小時的火車一路從安徽到西藏,從滿眼繁華到滿目蒼涼,回顧這些年的在藏生活,他說,在西藏這片舉目無親的高天厚土之上,我用三年的時間,實現了思想轉型、身份轉換、生活轉軌、工作轉變。這其中,既有高原缺氧、孤獨寂寞、道路艱險、氣候惡劣、語言不通、紫外線暴曬等諸多不適之苦,也有和當地人從一開始的“恐懼”,到後來逐漸變成可以依賴的親人的快樂,這種援助在邊疆、工作在雪域、奉獻在高原的充實感,是其他快樂所無法比擬的。
“遠在5000公里外的家人,永遠是我堅定信心決心、保持幹勁拼勁的‘強力引擎’,也是支撐我在藏工作生活最澎湃的‘力量源泉’和最堅強的‘心靈支柱’。雖然普瑪江塘的夜很靜、天很藍,雪也很大,日子會有些孤單。也許有人不明白我的選擇,但我知道,別人擁有的我將來都會有,但我所擁有的、所經歷的,他們一輩子都不會擁有和經歷。不同時代的青年有著不同的際遇與機緣,是西藏給了我平臺與機會,我才可以從一名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普通大學生,來到社會與時代最需要的地方,成長為一名用腳步丈量華夏土地,把青春融進祖國山河的不忘真我初心、牢記時代使命的新時代青年”。
返鄉創業好青年事蹟材料9
吾拉木·阿力木,男,30歲,群眾,初中學歷,色也克鄉阿克提坎村青年致富帶頭人。
作為新時代青年,吾拉木·阿力木在生活中能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行動;受到家庭教育的影響,吾拉木·阿力木初中畢業後跟著爸爸在村裡做木匠工作;在2015年曾學習電腦雕刻技術;2016至2018年在縣城中開辦了自己的木藝加工雕刻店;2018年三新活動開始以後回村做傢俱。
2021年8月在村委會和駐村工作隊的支援和帶領下,吾拉木·阿力木在村裡開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嶽普湖阿克提坎新志願建築裝飾有限公司。吾拉木·阿力木為村裡的待業人員提供了就業崗位,共同改造村容村貌,開展美麗村莊建設工作,除了承包各類裝修裝飾專案外,還積極配合村裡的安排,建造小公園、小廣場,修建長廊、亭子、木質橋...等等,既增加了村民的收入,又促進了村子的美麗發展,為本村發展出了不少力,流了不少汗。在日常生活中吾拉木·阿力木為人熱情耐心,積極響應上級組織號召,擺正自己的位置,不僅自己擺脫了貧困,還帶領全村村民發家致富,獲得了鄉級青年創業之星的榮譽稱號。
吾拉木·阿力木同志為了提高專業水平,在喀什學習專業技能知識,並將公司擴建轉移到縣內做家裝裝修和設計工作,號召村裡還未就業的人員一起進行奮鬥。目前帶動了8人就業,每人的工資能夠達到3000-4500元,其中有一個叫穆薩·熱扎克的工人,是阿克提坎村4小隊的困難家庭成員,從前一直嗜酒如命,不參加工作,在吾拉木·阿力木同志反覆的勸說下,加入到奮鬥的隊伍中來,現在依靠自身的木工手藝,每月能夠有4500元的收入。
目前吾拉木·阿力木帶領村民們縣城裡承接各類房屋商鋪的裝修工作,一起努力奮鬥,空閒時間還會在村裡免費教授木工技術併為學有所成的村民提供就業崗位。吾拉木·阿力木得到群眾的充分認可,帶動並助力貧困青年自主創業脫貧,積極吸納當地貧困人口就業;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發揮自身的長處和優勢,帶動本村青年就業創業。
返鄉創業好青年事蹟材料10
麥麥提艾力·阿卜杜熱合曼,男,維吾爾族,1990年6月出生,群眾、初中學歷,色也克鄉庫木艾肯(14)村農民。2022年2月被縣政府評為“文明家庭”
他作為新時代青年,思想政治方面能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指導行動;理論知識學習方面,能一以貫之地把學習放在第一位,在大戶田地裡耕地期間透過認真鑽研和努力學習掌握了相應的農業技能。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後,他投入所有的積蓄,開始自己的創業之路,解決120多個家庭的就業難題。
他今年承包1200畝土地,聘用了15名家庭十分困難的村民,給他們提供了就業崗位來增加家庭收入。因為村民普遍文化素質較低,也沒有果苗培育專業技能,他就親自教鄉親們農業技術,為了本村農業發展出了不少力,流了不少汗。村民阿則尼古麗·阿比德是貧困戶,家裡有4口人,因為丈夫身體不好,孩子們又小,沒法去遠處上班,麥麥提艾力不但承包她的6畝地為她解決有地卻沒法耕種的煩惱,而且給她安排了土地管理工作,耐心地給她教技術,解決了她家的經濟困難,為鄉村振興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返鄉創業好青年事蹟材料11
龍倫增,這位1988年出生的農家娃大學畢業後,先後在西安、天津的商貿公司上班,月薪都在4000元以上。然而,故土難離,在外漂泊的日子更堅定了龍倫增回鄉做“新農人”的決心。2014年5月,帶著在外攬下的第一桶金回到家鄉,龍倫增申請了8萬元大學生創業貸款,透過鎮政府流轉林地1000畝,建起了雞舍,引進首批土雞苗5000只,開辦林下生態養雞場,當上了“雞司令”並註冊了公司。
為了提高養殖技術,他一邊透過書籍、網路尋求解決辦法,一邊向養殖大戶、縣上及鎮上的農技專家請教。在苦心經營養殖場的日子裡,龍倫增集老闆、技術員、工人於一身,又要給雞餵食,又要尋找銷路,還要請工人師傅維護養殖場設施,整天圍著雞仔轉,忙得不亦樂乎。
隨著土雞的出欄,成品雞銷往西安、安康及四川等地。因為是生態養殖,龍倫增也與這些老闆建立起長期合作關係。去年,四川一位客商看好放養的土雞肉質純正、味道好,將現存欄的5000只盤廂河土雞全部購買。於是,龍倫增決定擴大生產,追加投資50餘萬元,建起了兩個2000平方米的新圈舍,完善了育雛室、飼料倉庫、消毒通道、圍欄、大門等設施,又補欄1萬隻盤廂河土雞,依舊銷售火爆。
“作為一名當代大學生,返鄉創業一直是我的夢想。我相信做農業是有前途的,我要給鄉親們做個表率”,龍倫增說,“下一步,我準備成立專業合作社,形成自己的品牌,延長產業鏈,走生態農業、公司加農戶、‘網際網路+’的生產經營模式,帶動廣大青年一起創業,帶領鄉親們和周邊農戶共同致富,讓盤廂河土雞走向各大超市、餐館酒店,走出陝西,走向全國。”
產業融合促進脫貧
在紫陽縣高橋鎮,李遠權算是遠近聞名的返鄉創業能人。他從初中畢業就開始涉足商海,幫父親在鎮上經營商店、開旅館。後來又帶領鄉親們外出打工,從採礦到包礦,一度將隊伍擴充套件到上千人。
紫陽有得天獨厚的富硒資源,李遠權時常琢磨,如果在這塊富硒寶地上建廠建園建社群,帶領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業,儘快走上脫貧致富道路,豈不是一樁美事?用他的話說,就是想在家鄉幹一番事業。
2012年,李遠權回到家鄉,註冊成立了公司。起初,他抓住國家扶持現代農業園區的機遇,在高橋鎮建成了融農業生產、文化、旅遊於一體的“紫陽縣開源生態農業迴圈經濟園區”。公司成立以來,李遠權圍繞“硒”字做文章,逐漸發展成為以開發富硒特色農產品、富硒食品,帶動當地農戶發展生態種植養殖的龍頭企業。
園區以農戶種植玉米和本土黑豬養殖為載體,將原生態農業和迴圈經濟有機結合,走上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發展道路。其農業園區、產業聯合社、訂單農業,都成為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依託。透過移民安置、土地流轉、玉米種植、黑豬養殖、工廠上班、園區務工6種方式,帶動高橋鎮10個村的群眾共奔小康。
這兩年,李遠權及團隊透過調研和考察,經過技術攻關,還自主研發了“紫陽味道——深磨坊玉米營養餐”系列產品,目前可年產“黃金米”5000噸、“黃金米線”200噸、衝調飲品5000萬杯,年產值達到兩億元。
目前,200餘名農民成為公司員工,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同時,李遠權還與600多戶貧困戶簽訂了玉米訂單收購協議,為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談到今年的發展規劃,李遠權不緊不慢地說:“新增的兩條玉米加工生產線正在加緊建設中,投產後將與全縣5萬農戶簽訂玉米生產訂單協議,覆蓋貧困戶兩萬戶。”
返鄉創業好青年事蹟材料12
“只要敢打敢拼,就沒有辦不成的事”。這是返鄉黨員梁秋華在十多年打拼歲月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是他一直以來所遵奉的人生信條。正是憑著這種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由一名外地的個體醫生轉型為家鄉有名的茶場老闆。
梁秋華,男,中共黨員,中醫執業醫師,1969年8月出生在桑園鎮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88年梁秋華縣衛校畢業後,為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他攜同妻子在福建石獅開辦醫療診所,先後從事個體醫療和醫藥銷售。在此期間,關係網越拉越廣,賺的錢也越來越多,但他始終無法在一個陌生的城市找到家的感覺,有一種感情讓他無法真正快樂起來。甜是家鄉水,親是家鄉人,2011年7月他懷揣在外創業的所有積蓄,準備開創自己新的事業。經過一番調研後,利用家鄉豐厚的茶業資源優勢,在各級政府的支援下,投資120餘萬元興辦了佔地面積10餘畝、廠房15間的“桑園鎮茶場”,並於2011年3月正式投產。
桑園鎮茶場當年投產就實現了開門紅,生產漢中仙毫1000公斤,炒青綠茶25噸,實現產值300萬元,並在西鄉縣“賽茶節”上獲得“漢中仙豪”銀獎和“漢中炒青”銀獎兩項殊榮,其產品更是遠銷漢中、西安等地。初見成效的梁秋華深知創業難、守業更難的道理,要想尋求更大的發展,就必須在科學管理上水平、做大產業創名牌上下功夫。他先後對承包購買的350畝茶園進行茶樹改良,培育無性系茶苗補栽補種,注重綠色環保無公害化生產,保持茶葉的原汁原味。並多次聘請專家技術人員進場指導,嚴格按照茶葉加工環節各個流程的技術要求進行生產。
淺嘗輒止不是梁秋華的個性,追求更大的發展才是他的目標。梁秋華計劃進一步投資添置新裝置,分檔次加工製作出適應各個消費層次的茶葉,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實現“茶廠四季產茶、茶農四季採茶、農戶四季有收入”的目標,年底再承包200畝茶園,爭取畝平均收入達到4000元,依託“西漢高速”和“十天高速”
連線線地域優勢,全力打造集茶園觀光、茶葉加工、茶藝表演和品茶餐飲娛樂於一體的茶葉產業綜合示範專案,同時,註冊商標爭取品牌認證,擴大種植規模、加強技術管理,為早日打入全國市場作準備。目前,在他的帶動下,周邊5個村近千戶茶農年增加收入約70多萬元,他的茶場成為當地初具規模的茶葉加工龍頭企業,他本人也成為縣鎮實用技術骨幹人才和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帶頭人。
返鄉創業好青年事蹟材料13
楊宏斌,男,現年40歲,合水縣西華池鎮孫家寨溝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村民,現任合水縣怡露水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從1997年部隊轉業回鄉,到2012年創辦怡露水業有限責任公司,2014年註冊創辦怡露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怡露門窗建築裝飾有限責任公司,2015年建立合水縣怡露種植專業合作社。走過了一段艱辛創業的風雨歷程,也取得了創業的豐厚回報。2014年,怡露水業總產值達2000萬元,實現利稅65萬元,安排下崗工人和農村剩餘勞動力60人,為我鎮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一、不甘貧窮,立志創業。
楊宏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家子弟。1975年出生在合水縣西華池鎮孫家寨溝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交通不便、資訊閉塞。兒時的貧困經歷,造就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三年的從軍生涯培養了他堅忍不拔的品質。1997年,從部隊轉業後,他回到家鄉合水縣孫寨溝村,當了一名普通農民。當時,黨和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和惠農政策的落實,在全國湧起創業發展脫貧致富的新浪潮。經過深思熟慮,他踏上了漫漫的打工路。
二、努力創新,艱辛創業。
在北京一家門窗工廠,他開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先從最基本的工序開始,慢慢積累經驗、增強技術。經過九年的磨礪,他邁出了自主創業的第一步。2006年他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門窗加工公司,萬事開頭難,當時處於“三無”狀態的他,經過幾年的努力,憑著過硬的產品品質和優質的服務理念贏的了客戶的信賴,終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了腳跟。伴隨著企業的迅速發展壯大,他組建了過硬生產及銷售團隊。北京公司總資產1400多萬元,年創利潤200萬,並在當地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譽度。
三、富而思源,勤儉創業。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經過十幾年的探索與磨練,他從一個地地道道的普通農民,蛻變為一個有上千萬資產的民營企業家,十多年來,自己發家致富了,但他始終沒有忘記家鄉的父老鄉親。2012年他毅然放棄了北京得天獨厚的發展空間,回到家鄉合水縣,積極籌建家鄉企業。在政府的大力支援下,他在合水縣西華池鎮孫寨溝行政村宋堡子自然村自籌自建怡露水業有限責任公司。公司總投資3460萬元,佔地2640平方米,前期投資2880萬元,建成水源區、辦公區、生產區配貨車和工作用車7輛,新建辦公樓450平方米,生產廠房680平方米,引進國內外自動化生產裝置30多臺(套)。於2013年5月建成運營。二期投資580萬元,新建銷售網點40處,開發碳酸飲料5種以上,2013年5月啟動實施,主要實施市場開拓和碳酸飲料生產。廠區周圍環境優美,制水規模大,純淨水、無氣碳酸飲料日生產能力可達15000餘桶/瓶。公司生產水源來自高原井水,經水質驗檢,各項指標均達到優質飲用水標準。辦公區設行政部、財務部、銷售部、會議室等,廠房區購置安裝了過濾器、高溫電爐、恆溫乾燥箱、蒸餾水器、消毒器、檢測儀、無菌自動灌裝系統等一流自動生產裝置,並按照消毒、分離、生產、包裝的流程和生產要求嚴格進行分段隔離。擁有純淨水、碳酸飲料廠區,五條生產線,核心裝置全部採用進口裝置,全封閉無菌電腦自動化灌裝生產線,百級空間淨化間。在產品最終質量控制上,建有完備的化驗室,能夠進行大腸桿菌,細菌總數等多種微生物指標化驗,對生產關鍵環節,完全按照IS09001標準要求進行關鍵點控制。保證了產品質量的優質、穩定、可靠。公司以“誠信為本、以質取勝”的經營理念,目前產品在市場試運營期間反響熱烈並迅速躍升為合水縣純淨水的龍頭產品。“怡碩”成為市內家喻戶曉的純淨水品牌。伴隨著市場需求、企業的壯大,2014年公司實現產值2000萬元,併為國家繳納稅款65萬元,共吸納家鄉富餘勞動力60人。2015年初,他積極響應國家土地流轉政策,成立了怡露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先後在西華池鎮孫寨溝行政村承包土地318畝,大力發展矮化密植蘋果產業,帶動全村60戶村民走上致富路。
四、搏擊商海,誠信創業。
企業要發展,要壯大,質量是根本,沒有可靠的質量作保證,產品難有市場。為了確保產品質量,我自己親自操作,掌握技術要領後,再傳授給聘請的師傅。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楊宏斌又專門購進了一套質量檢驗裝置,嚴把質量關,公司生產的純淨水合格率都是100%。他和他的公司也先後獲得了“慶陽青年返鄉創業典型”“勞動關係和諧企業”“誠信單位”“先進基層黨組織”等諸多榮譽。有的人對他說:你現在是一個大老闆了,該享享福了。聽到這樣的話,他總是一笑了之。他心裡知道,公司能有今天,不僅僅個人吃苦闖出來的,更是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關心、幫助得來的,是家鄉的百姓群眾支援得來的。賺到了一點錢,首先想到的不應該是講享受,而是要富而思源,把有限的錢用到擴大再生產上,用到支援家鄉建設上。於是,楊宏斌開始了自己的另一項計劃,發展無極限,追求無止境。楊宏斌經常說到,人的一生,在不懈追求,不懈創業中度過,更有意義和價值。今後,一定要做大做強企業,力爭透過3-5年的努力,使公司再上一個新的臺階,並帶動著更多的有志之士投入到創家業、辦企業、幹事業的洪流中,為建設和諧新幹、小康新幹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熱
返鄉創業好青年事蹟材料14
達吾提·薩依木,男,維吾爾族,1983年8月出生,群眾,初中學歷,2021年被色也克鄉布力曼村委會評為“致富帶頭好幫手”
他是一個孝順家庭的好青年,依靠種地、在建築工地幹活和運輸的收入,照顧家庭中生病父母和小孩。他還吸納了村裡8名年輕人就業,帶動了家庭增收,積極配合村委會各種鄉村振興活動,在環境整治工作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他從來不怕苦,每次幹活加班到凌晨5、6點,付出了無數的努力。去年底,在集中連片居民院落硬化工程中不計辛勞、通宵達旦的完成,農戶家裡鋪的磚是他自己出錢找人免費給農民幫忙,連續2天一直加班加點的幹,從不叫苦叫累。
前幾年,他透過在耕地過程中跟村裡的漢族大戶交流溝通,學習了土地管理、滴灌技術等農業方面的知識,並結合實際情況,在節能創效、農業科技推廣等方面取得優秀成果,同時在推動現代化農業、“新六產”農業、高科技農業等方面勇於探索、進行實踐,較好地發揮了模範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