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養殖致富能手事蹟(精選13篇)

殘疾人養殖致富能手事蹟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事蹟的經歷,對事蹟很是熟悉吧,根據事蹟的性質,可分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擬事蹟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殘疾人養殖致富能手事蹟(精選1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殘疾人養殖致富能手事蹟1

  劉滿生,常寧市板橋鎮太坵村五組,貧困戶,患有先天性脊柱畸形,肢體四級殘疾人。家裡有4口人,妻子侯建英、女兒劉仕貞是精神殘疾人,兒子劉仕傑在校讀書。全家4口人生活來源僅靠劉滿生騎電動三輪車載客掙點微薄收入艱難維持。2017年1月,劉滿生攜妻帶子回到了家鄉太坵村,想在家鄉做一份養家餬口的事。這幾年,在黨和國家脫貧攻堅大好政策下,他從一個貧困殘疾戶到養蜂脫貧致富的“領頭雁”, 劉滿生把這份辛苦的事業演驛出了別樣的甜蜜。幾年裡多次獲得榮譽:2017年度被常寧市委、市政府授予“自力更生脫貧群眾”榮譽稱號;2018年度被常寧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脫貧之星”榮譽稱號;2019年度評為衡陽市 “脫貧路上我最美”脫貧先進典型;2020度獲得常寧市 “脫貧示範戶”榮譽稱號。

  劉滿生,面對著一家4口人中就有3個是殘疾人的困難處境,家庭生活舉步維艱,他內心飽受煎熬,但從沒有向困難低頭。他堅信,只有靠自己頑強拼搏才能讓家裡日子過得好起來。他知道靠騎電動三輪車載客是掙不到幾個錢,而且還有危險苗頭。正當創業無望時,此時本村有個村民在家搞蜜蜂養殖,問他想不想養蜂,一句短短的問話激起了他養蜂的念頭,劉滿生考慮到養蜂低投入、高產出、週期短、成本低,勞動強度偏小,雖身患殘疾,打理蜜蜂養殖的事還能得身應手。經過一番思索後,他暗自下定決心,毅然選擇了在本村搞蜜蜂養殖。

  太坵村雖地處偏僻,但土壤較肥,連綿起伏的山嶺上,樹木蒼綠、植被茂盛、花草資源豐富,是個適合養蜂的好地方。2017年4月,他東拼西湊,湊齊5000餘元作為第一次養蜂的啟動資金,從本村蜜蜂養殖戶購買了4箱蜂種大膽嘗試養殖,由於沒有接觸過蜜蜂養殖,加上缺乏技術、經驗等原故,養蜂遇到了很多困難,不久,養殖的蜜蜂有的出逃、有的遭到馬蜂攻擊,蜂場經常出現“蜂去箱空”的狀況,讓他感到很是焦慮,前期投入打了水漂,蜜蜂養殖幾度限入困境。正當一愁莫展、進退兩難時,鎮、村幹部瞭解到其創業資金短缺等困難時,2018年6月,利用扶貧政策給他申請了扶貧小額信貸4萬元,助力其繼續創業。劉滿生想定的行業是不會輕意改變的,他不服輸、敢拼敢闖,拿上這筆貸款,再一次購買了30箱蜂種和養蜂材料。考慮到缺乏專業養蜂技術,鎮扶貧辦推薦其參加了常寧市電子商務師專業(工種)電子商務培訓班,透過在培訓班的紮實學習,收穫不少,平時多向養蜂專業人士請教,掌握了更加全面的養蜂技術。這樣一來,創業幹事更加有信心,蜜蜂養殖大膽有底氣,利用學到的養蜂技術,他帶著一家4口人,紮根老家深山叢林,用心經營著蜜蜂養殖,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養蜂純收入2萬餘元,並順利實現脫貧。

  劉滿生家庭脫貧致富沒有忘記本村貧困鄉親,2019年12月,創辦了常寧市劉氏蜂蜜自營蜂場。有了自營蜂場,蜜蜂養殖才會向規模發展,他吸納3戶養蜂戶(有2戶貧困養蜂戶),幫助貧困戶就業7人,共有養蜂場地3處,養蜂200餘箱,遍佈大坵村各個山嶺上。作為養蜂領頭人,讓其他貧困戶一起來養蜂致富是他的追求目標,養蜂是個細心活,他耐心地向養蜂戶傳授養蜂技術和經驗,用心經營好蜂場。創辦養蜂場以來,2020年合計產蜂蜜6000餘斤,蜂王漿50餘斤,蜂花粉100餘斤,蜂槽蜜300餘斤,產值約35萬元。2021年分開計產後,他的蜜蜂養殖場產蜂蜜1800餘斤,蜂王漿20餘斤,蜂槽蜜50餘斤,全年產值約13萬元。成了貧困戶中脫貧致富的“領頭雁”,並帶動周邊貧困村民共同脫貧致富。

  大坵村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資訊閉塞,蜜蜂養殖效益有了,蜂蜜滯銷問題來了,為有效解決蜂蜜滯銷問題,常寧市扶貧辦將其蜂蜜產品列入《常寧市消費扶貧產品目錄》中來,搭上消費扶貧平臺為其銷售蜂蜜3000餘斤。他創辦的養蜂場,目前執行良好、產業興旺,既解決了些許貧困戶就業,又帶動了少數貧困戶脫貧致富,是常寧市脫貧攻堅“脫貧示範戶”,更是常寧市殘疾人脫貧攻堅中的優秀典範。

  劉滿生作為脫貧致富的“領頭雁”, 殘疾人脫貧攻堅中的優秀典範。他深知,每一步成長都搭幫黨和國家脫貧攻堅大好政策,離不開常寧市委、市政府等各相關部門的精準扶持。他家脫貧致富了,生活幸福了,卻沒有忘記黨的恩情,他用實際行動來報答黨恩。繼續紮根深山,更加自強不息、頑強拼搏,在蜜蜂養殖的道路上不斷成長狀大,帶領更多的貧困鄉親共同致富奔小康。

  殘疾人養殖致富能手事蹟2

  “人的一生可能會遭遇很多不幸,面對挫折和困難,依然要選擇堅強”,這是烏蘭察布市察右前旗三岔口鄉上黑溝村肢體殘疾人喬海兵的人生信念。

  喬海兵是一名80後的小夥子,性格熱情、開朗。五歲時,一場無情的車禍奪走了他的右腿,導致他不能像健全人那樣正常行走。面對殘酷的現實,喬海兵從沒有放棄。他堅信,依靠自己勤勞的雙手,一定能夠改變命運,像健全人一樣過上幸福的生活。創業是艱難的,對殘疾人而言更是如此。歷經四年風雨,憑藉一股子不服輸的勁頭和吃苦耐勞的精神,現在的喬海兵已經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養雞專業戶。自己富裕了,但他始終沒有忘記帶領周圍的殘疾人一同走上脫貧致富的幸福路。

  靠著堅強的意志完成學業

  喬海兵出生的小山村是一個非常偏僻的地方,交通條件差,資訊閉塞,是出了名的貧困村,喬海兵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2016年他們家由於貧困還被納入村裡的建檔立卡戶,實施精準扶貧。

  生活的貧困,再加上自身的殘疾,從小喬海兵就感受到生活帶來的深深的痛苦和無奈。然而父母和全家人沒有放棄他,從小就給予了他更多的關愛。村裡及周邊的人們也都非常同情、關心這個殘疾孩子,總是拿他們自家的好吃的給喬海兵吃,對他關愛有加。也許就是有那麼多熱心人對他的幫助,潛移默化影響著他,使喬海兵內心深處產生了報答他們的願望,造就了他現在有恩必報的性格。

  有了家人的關心愛護,喬海兵有幸讀完小學和中學,儘管求學的道路充滿艱辛,但一年年長大的喬海兵逐漸成熟起來,憑著自己頑強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終於在2007年如願以償地考上了大學,並選擇了他一直喜歡的計算機專業。就讀大學的喬海兵沒有絲毫放鬆自己,仍然非常刻苦努力,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透過自己的努力掌握一技之長,畢業後能找一份工作報答親人及那些曾給予他無私幫助的人們,實現他的人生價值。然而事與願違,畢業後的喬海兵在找工作的日子裡四處碰壁,由於殘疾,用人單位因為他的身體條件都不敢錄用。找不到工作,喬海兵一度非常消沉、迷惘,一直苦苦思索自己未來的出路。但他畢竟是一個堅強執著的人,經過短暫的低沉期,喬海兵又重拾信心。於是他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來到城裡,一邊打零工一邊思考自己的未來。城市生活讓他對自身能力有了重新的認識,哪個行業更適合自己,喬海兵的創業思路逐漸清晰起來。

  回村發現致富夢

  一個偶然的機會,喬海兵回到村裡,突然發現曾經生活過的這個小山村,原來這麼美,村裡的人都會搞一些養殖專案,而很多城裡人專程來這裡購買農產品。這個發現讓喬海兵思路大開,他要從越來越多的人們追求綠色農產品的需求的角度考慮創業——養雞。自己的老家有田地,有牧場,這為他開發養殖專案創造了最好的基礎條件。他把自己的這個想法跟家裡人溝通,沒想到,父母直接拒絕了,說待在農村沒前途,尤其像他這樣的更不應該在農村尋出路。雖然父母反對,但喬海兵是一個有了想法就不會輕易改變的人,有了路就一定要闖,他要做真正的綠色農產品,讓人們看到殘疾人的堅強,看到殘疾人絕不是家庭的累贅。

  家人賣羊支援養雞創業

  最終家裡拗不過他,父母把家裡的羊全都賣掉,又把僅剩的2萬元存款拿出來,還向親戚借了一些錢,湊了不到6萬元全給了他。有了啟動資金,喬海兵買了幾百只蛋雞,著手建起了養雞場。為了節省成本,他自己買材料建雞舍,跟工人們同吃同住在雞場。功夫不負有心人,自己的堅守獲得了回報,雞場的幾百只雞開始陸續孵蛋,可是由於缺少銷售經驗,這產下的雞蛋沒有銷路,這可愁壞了喬海兵。因為剛開始做,銷售是很大的一個門檻,把雞蛋直接拉到市裡賣,消費者認可度低,自己又怕被騙,於是喬海兵千方百計想法子開啟銷路。只要有人來問詢,他就送人家幾顆雞蛋拿回去嘗,久而久之,人們也都不好意思,看他一個殘疾人創業不容易,就會買一兩斤雞蛋表示支援。令人意外的是,嘗過雞蛋後的人們,都說這雞蛋好吃,口感不錯,一傳十,十傳百,結果前來買雞蛋的人也越來越多。一年後,喬海兵的養殖場終於見了成效,銷路也在逐步開啟,這就更堅定了他養雞創業的信心。

  養雞業初見成效

  第二年,喬海兵又買來一千多隻蛋雞,擴大了養殖規模,而且租賃了土地,栽種了果樹,開始種植綠色蔬菜,搞起了農產品產業鏈。城裡人只要來到他這兒就可以買到所需要的大部分農產品,雞蛋的銷量也有了很大提高。隨著顧客增多,他的各種農產品認可度逐步得到提高,回頭客和新客戶也越來越多,農產品銷量開始供不應求。短短三年,養雞場綜合產值達150餘萬元,喬海兵創業終於成功了。

  帶動周邊殘疾人、貧困戶脫貧

  雞場經營有了一定起色後,喬海兵沒有忘記身邊的鄉親們,更沒有忘記那些和他一樣的殘疾人,想要幫助他們一起致富。於是他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成立合作社帶動大家一起發展種養殖業。他把想法向市殘聯、村委會做了彙報,市殘聯和村委會都非常支援。

  市殘聯給予2萬元補貼資金,村委會在辦合作社方面也給予更多支援,並劃出一塊土地免費使用,合作社終於辦起來啦。發展到現在,合作社正式員工有9人,其中殘疾人就有6名。周邊殘疾人凡是願意養雞的,不用出本錢,直接到雞場領取雞苗在家飼養,同時,還免費給他們提供技術,簽定雞蛋回收合同。在合作社引領帶動下,現在周邊已有56戶貧困農戶發展種養殖業,種果樹、蔬菜,養土雞、銷售土雞蛋等,各種農產品銷售額達400餘萬元,帶動殘疾人家庭年增收5000餘元以上。合作社計劃還要增加水產養殖,農家樂、農藝體驗、迴圈種養經濟等一系列圍繞鄉村發展的專案。更可喜的是,今年還有20餘戶殘疾人家庭,30餘戶貧困家庭,有意加入合作社,共同致富。

  回望過去,身殘志堅的喬海兵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一個道理:只要堅定生活的信念,依靠勤勞的雙手,殘疾人也能闖出一條自主創業的成功路。展望未來,滿懷信心的喬海兵要帶動身邊更多的殘疾人和貧困人口共同致富,向著自強自立的光輝道路砥礪奮進!

  殘疾人養殖致富能手事蹟3

  提起殘疾人養雞大戶賴文全,在新津縣五津街道吳店社群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個靠自己辛勤勞作改變命運的強者,不僅戰勝了命運的不公,更是贏得了鄰里鄉親的交口稱讚。

  選擇堅強殘疾小夥兒辦起養雞場

  在金華鎮某工廠上班安裝裝置時,賴文全的左手不幸壓傷被迫截肢,失去左手的他只好下崗回家。拖著殘缺的身體,面對無業的妻子和在讀書的女兒,他沒有選擇退縮,而是堅強地面對生活,做一名身殘志堅的強者,做一名搏擊生活的弄潮兒。

  回家後,賴文全東拼西湊借了一些資金,建立起了興農養雞場。創業初期,由於養殖技術的欠缺和管理不當,導致養雞場兩萬只商品成雞無法正常銷售出去,虧損達20萬元。這對剛剛創業的他來說,是一個致命打擊。

  五津街道殘聯得知賴文全的情況後,立即向上級部門進行了彙報,並與新津縣殘聯的工作人員一同赴養雞場實地走訪調研。瞭解具體情況後,新津縣殘聯啟動了量身定製的個性化殘疾人就業扶貧扶持方案,並積極向上爭取資金,無償給予興農養雞場5萬元現金扶持,幫助其儘快恢復正常運作。

  依靠市殘聯的扶持資金,賴文全對養殖場地進行了重新規劃和整治,對養殖工人進行了職業技能培訓,並多方聯絡雞苗孵化場和飼料經銷商,養雞場重新購進了兩萬只雞苗。為讓小雞長得好,白天,他守在養雞場裡,挖蟲子、喂飼料、打掃雞場;晚上,他自學雞群防病治病知識,鑽研養雞技術。奄奄一息的養雞場在他的帶領下,經過科學飼養和精心的管理,終於扭虧為盈,重新進入正常的經營軌道。

  輻射鄉鄰助更多殘疾朋友走上致富路

  如今,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下,興農養雞場已在賴文全的精心管理下逐漸壯大——從原來的兩個養殖場發展到4個養殖場,養殖面積增加到4000餘平方米,年出欄商品成雞6萬隻,優質脫溫雞苗3萬隻,產值達300多萬元。同時,養雞場還安置了多名殘疾人就業,為每個殘疾人開出1200元以上的月工資。

  賴文全還帶動了周邊50多戶殘疾人共同發展養雞業,每戶殘疾人年增收5000元以上。由於興農養雞場的規模不斷擴大,養出的雞質量好、品質好,深受客戶的好評,市場佔有率節節攀升。

  蓬勃的創客風潮,不僅激發了無數人的創業之夢,更讓一直在創業守業途中徘徊的人們看到了更美好的前景。對於目前取得的成績,賴文全並不滿足,他正在積極規劃,不斷探索,力爭打造一個無汙染、綠色環保的生態養雞場,安置更多殘疾人就業,透過規模化發展帶動更多殘疾朋友走上養殖致富之路。

  殘疾人養殖致富能手事蹟4

  “我失去了雙腿的活力,但我還有雙手,同樣可以和別人一樣,創造美好的生活,為社會貢獻力量!”這是一位農村養殖戶的信念,只不過,他是一位的小兒麻痺症的殘疾人,但正是這樣一位人們眼中的弱者,以超人的意志創造出了令人稱讚的事業。

  在湖北省襄陽市棗陽市楊壋鎮官廳村一座頗具規模的養殖基地裡,豬叫聲此起彼伏,原來是戶主馬超正在賣豬,看著一頭頭豬被趕上了車,馬超帥氣的臉上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馬超,1987年出生,是棗陽市楊壋鎮官廳村人,從小患有小兒麻痺症,雙腿萎縮無法行走,屬於二級殘疾。但他並沒有就此消沉,反而激發了他強烈的好勝慾望,從小上學成績就一直名列前茅。為了證明自己也能自理,他從小就堅持自己拄拐行走,練就了超強的上肢力量。

  成年後,馬超一直在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快遞、馬路歌手、小型家庭作坊……但均未能如願。2007年,他在親戚、朋友的強烈反對下,毅然決然的投入到了養殖的行業。困難確實是太大的,資金問題、場地協調、基地建設等一系列問題擺在了他面前,但他深信,自己的肩頭能抗千斤重擔。他去了村委會,申請幫助協調村民調換土地;他去了殘聯,去了政府,申請協助辦理貸款;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養殖場終於建成了,看著豬舍裡的一隻只小豬,馬超信心滿滿的上路了。他雖然做足了理論功課,但現實的殘酷性還是讓他有點手足無措。初期的基地只有馬超和父母在運作,日常的衛生保養、豬食加工、疫苗注射、母豬生產等工序雖不復雜,但由於自身行動不便,這些活基本上都落到父母的身上,這時候馬超才感覺到了自己的失算,他沒想到自己的選擇給父母增加了如此大的壓力,多少次,看著父母疲累的身軀,他提出了放棄,可父母一句句“不累”讓他更加內疚,他自己主動承擔基地的部分體力工作,慢、累,可有父母的陪伴和堅持,他內心對未來還是充滿了希望,他發誓一定要成功,要讓父母過上幸福的生活。

  可老天似乎並不想讓馬超很快如願。自身的困難可以靠強大的意志力去戰勝,可豬群裡的疾病確實無法用拳頭解決了。2013年前後,在馬超養殖基地步步好轉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豬瘟幾乎摧毀了他所有,看著壯碩的豬一頭頭倒下,他卻只能無奈的看著,就這樣看著自己的希望一個個破滅。

  2015年,經過幾年的蟄伏和磨鍊,馬超和他的養殖基地再次起航了,這一次的他,變得成熟了,沉穩了。他逐漸引進了自動產床、自動供水系統、玉米粉碎機等裝置,並且潛心專研了豬的預防知識,

  已充分掌握了養殖的技術,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並且引進了品種優良的黑豬,基地在他的經營下,越來越平穩,基地的效益也愈發的好轉。馬超的臉上也漸漸有了笑容。

  近年來,市殘聯的領導很關心馬超的養殖基地,得知他有心擴大規模,按照國家政策,積極幫他聯絡了土地管理局和政府部門,幫他協調基地選址和貸款事宜,極大的解決了馬超的難題。擴建後的基地更加現代化了,此時的馬超已經成了當地遠近聞名的養豬行家。隨著他養殖基地規模的不斷擴大,自己家人力量已經無法保證基地的運作,加上父母年事已高,馬超早就萌生了聘用輔工的念頭,2018年來,馬超先後聯絡了多名和自己一樣身體有缺陷的朋友,希望能給他們創造就業的機會,目前和馬超養殖基地有務工協議的人有13人居多。而且隨著養殖市場行情的好轉,馬超的養殖基地的效益也越來愈好,他也適時的給工人們漲些工資,每每談到這些,他總是感慨的說:“我能有今天,要感謝國家對於殘疾人群體的關懷,要感謝政策對於殘疾人群體的幫扶,我現在有能力了也應該更多的幫助殘疾人群體,回報對社會,希望越來越多的殘疾人都能在社會找到屬於自己的行業。”

  2020年已經是馬超從事養殖行業的第13個年頭了,這段時間他的身影又出現在了市殘聯和土地管理局,他又開始為他的養殖基地擴充套件事宜奔波了。

  殘疾人養殖致富能手事蹟5

  說到創業,很多人可能覺得是個非常艱難的事情,而殘疾人創業似乎更加的困難。下堡鎮龍安村馬從壽卻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蹟,他靠著敢為人先的拼勁和自身不斷的努力,發展養雞產業,最終脫貧致富。他用身殘志堅的意志點亮了“殘缺”的人生。

  在下堡鎮龍安村馬從壽家的房前屋後,都能看到他搭建的小棚,雖然看著並不顯得專業,但這就是他一磚一瓦搭建起來的養雞場。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網架飼養、水線飲水、孵化箱……看著這些現代化的養雞裝置,誰又能想到養雞場的主人是一位殘疾人呢?

  今年45歲的馬從壽,肢體三級殘疾。早年間,馬從壽一直在外地務工。但家中年邁的老母親身體每況愈下,妻子也患有高血壓、冠心病,加上小孩要讀書,為了照顧家庭,馬從壽只能返家務農,家庭生活極度貧苦。

  初次嚐到創業甜頭 首批烏骨雞6萬元

  2016年,馬從壽聽說發展肉雞養殖致富這一資訊,他覺得機會來了!說幹就幹,馬叢壽隨即到四川宜賓學習養雞技術,並貸款5萬餘元,修建了240㎡的`圈舍,購買了2500只烏骨雞苗回家餵養。由於右手殘疾,往往做一件事情要付出比常人多幾倍的努力和心血,馬從壽克服身體上的種種困難,精心飼養烏骨雞,雞肉的品質和母雞的產蛋率得到了大大提高。本以為收入也會跟著不斷的增長,然而,在年底結算盈餘時,發現卻不是那麼回事兒。由於當時思路考慮不成熟,雞喂的太多,再加上餵雞的時間過長,如果超過7個月不賣,每隻雞一個月最低要消費六至七元錢,時間一長,除去這個雞的本錢和飼料錢後,就不賺錢了。

  經過多方面的總結,馬從壽決定把商品雞的餵養數量逐步縮小,多發展蛋雞產蛋,培育更多的雞苗。餵養策略調整後,馬從壽一年的純收入達到了6萬多元。

  起早貪黑,積累經驗終闖出一片天地

  創業之路並非一番風順,尤其養殖行業市場行情多變,疫病多,風險性很大。2017年,由於技術的不成熟和對市場行情的不瞭解,他養的雞出籠率低,出現了賠本的情況。“養雞看似簡單,但想要養好不容易,特別是規模養雞那更是一門學問。”馬從壽清醒地認識到,幹什麼不能光憑滿腔熱情與幹勁,必須懂門道,會技術,會管理,才能取得成功。

  馬從壽並沒有被失敗嚇倒,而是跟進技術培訓,購買了大量的養殖書籍,學習相關知識,遇到難題時總會及時打電話諮詢技術員。

  2018年,深知創業不易的馬從壽,將他的雞苗看成是自己的小孩一樣來善待,24個小時都泡在雞舍裡,每隔2個小時就要圍著雞圈轉一圈,做好飼養管理工作。此外,他還要嚴格按照飼養要求做好相關的防疫等工作。年底,商品雞、雞苗、雞蛋等產品的銷售給他帶來了近10萬元的利潤。

  “我每天至少要圍著養雞場轉幾十圈,相當於走30多里路。冬天,從養雞場裡面出來,頭髮上的汗珠一會兒就凍成冰了。”回憶起那些在創業路上勞心勞力的日子,馬從壽感慨地說道。不過,從陌生到熟悉,從熟練到精通,他的養殖技術也進步飛速,管理也更加科學,雞場的生產逐步步入正軌,成績逐批上升,效益逐年遞增。

  如今,馬從壽的養雞場內的雞苗一般45天左右出欄,一年可飼養5批,規模也逐漸穩步擴大,利潤很是可觀。今年,馬從壽養殖的有烏骨雞、蘆花雞、大寧河土雞等5個品種近3萬隻雞,年純收入達20萬元。 望著創業果實,馬從壽笑在臉上,美在心裡。

  致富不忘鄉鄰成立合作社讓他們腰包也鼓起來

  馬從壽在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的同時,還積極成立專業合作社帶動村民發展養雞產業。“自己富了不算富,我希望身邊的人腰包都鼓起來。” 馬從壽如是說。

  在龍安村,有四、五位村民也建起養雞棚舍準備全職養雞,聽說馬從壽養雞養得好,紛紛前來參觀學習,馬從壽便把自己這麼多年的養雞經驗和方法毫無保留地告訴他們,為他們排憂解難。下堡鎮寧橋村羅克軍,在一次事故中造成雙腿殘疾不能行走,常年坐在輪椅上,馬從壽免費給他送上250只雞苗,並提供飼養技術,他們之間接下深厚的友誼。截至目前,他帶動了周邊30多戶貧困戶發展養雞,送出雞苗1000餘隻,為全縣的脫貧攻堅工作添上了一筆屬於他的色彩。然而他不滿足於現在已取得的成績,他表示,將繼續幫助更多像他一樣的殘疾人,為脫貧攻堅工作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印證了身殘志堅、勤勞致富這樣一個事實,也真切感染了身邊的每一個人。

  殘疾人養殖致富能手事蹟6

  “我要帶領更多群眾走上致富路。”現年49歲的冉啟坤,是松桃苗族自治縣瓦溪鄉地穩村人。右眼失明,雙手殘疾,肢體二級殘的他帶領殘疾人和貧困戶同奔小康。在地穩村,提到冉啟坤,群眾交口稱讚。

  2013年,在瓦溪鄉黨委扶持和縣殘聯的幫助下,冉啟坤成立了松桃興殘養殖專業合作社,採取“專業合作社 農戶 基地 殘疾人”的模式大力發展養殖業。目前,合作社養有黃牛100餘頭、山羊86只、跑山豬60餘頭、跑山雞500餘隻,種植辣椒50畝,帶動14名貧困戶就業。2019年,僅勞務費發放就高達20餘萬元。

  一場意外身體致殘

  10年前,冉啟坤在砂石廠打工時,一場意外險些喪命,經過醫生奮力搶救,把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這次意外造成他右眼失明,雙上肢截肢,鑑定為肢體二級殘疾,同時欠下鉅額的醫療債務。在家人的照顧下,他的身體逐漸康復。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他卻變得沉默寡言,脾氣暴躁,一蹶不振,向來不服輸的他幾乎對生活失去了信心。

  “出院後他經常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不出門,不願見人,也不肯吃飯,半夜裡默默流淚,睡過的枕頭經常是溼的,但是我們從未放棄······”妻子陳燕飛提起往事也是幾度哽咽。不甘向苦難命運低頭的冉啟坤,被妻子的不離不棄所感動。他沒有被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擊垮,反而磨練出超出常人的意志力。“我要活著,再苦再難也要活著!並且要像正常人一樣活得有尊嚴!”冉啟坤說。

  身殘志堅艱苦創業

  2008年冬天,妻子冒著嚴寒走到20裡外的孃家向親朋好友東拼西湊借來15000元錢,至此夫妻二人走上艱苦創業之路。辦酒廠、開磚廠,由於沒有雙手,他就用牙代替手,嘴角經常磨出血泡,妻子看在眼裡,疼在心頭,雖然辛苦,他們從未放棄,日子逐漸有了好轉。

  2011年,瓦溪鄉黨委提出打造“畜牧養殖之鄉”。冉啟坤把目光投向養殖業。瓦溪鄉地域廣闊,境內群山環繞,荒山較多,適合搞養殖業。對於雙手殘疾,只有初中文化的冉啟坤來說並非易事。不懂就學。主動報名參加養殖技能培訓班的他總是聽得最認真的那一個。沒有手,無法記筆記,他就記在心裡,一期記不住就參加第二期,兩期記不住就參加第三期……功夫不負有心人,透過堅持不懈努力,拿到了養殖技能培訓合格證書。

  冉啟坤買了20幾頭生豬搞起養殖,夫妻兩人一邊烤酒一邊養豬。變廢為寶,用烤酒剩下的酒糟作為飼料,豬仔長得又肥又大,最多時養殖規模達到100多頭。

  搭上惠民政策快車的冉啟坤,透過努力,腰包鼓了起來。“我想讓村裡困難群眾來幫忙,這樣既可以解決勞動力不足,又讓他們能在家門口掙到錢。”面對丈夫的想法,妻子連連點頭贊同。

  “以前找不到工作靠政府救濟,現在這裡光割草每天就能掙80元,忙時月收入3000餘元。”殘疾人呂文寬滿臉笑容地說。

  “以前,我沒什麼事情可以做,現在好了,他不僅給我們提供了工作,還管生活。”正在合作社裡煮飯的馮文菊說。餵豬、餵雞、種草、建設養殖場,他們一樣也沒落下,在村裡既照顧了家庭,又賺到了錢,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而又樸實的笑容,幹勁十足。

  如今,冉啟坤已是遠近聞名的養殖大戶。他說,“現在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這都離不開黨的好政策,也離不開鄉親們的幫助。”有人向他請教養殖技術,他會毫無保留與他們分享自己多年來積累的寶貴“財富”。身殘志堅,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帶領殘疾人和貧困戶奔小康的事蹟傳播開來,十里八村的村民交口稱讚,欽佩不已。

  天災無情,人間有愛。今年7月,當得知甘龍鎮石板村山體滑坡後,他第一時間向甘龍鎮人民政府捐贈了一頭300斤的大肥豬和500元現金,為災區群眾盡一份綿薄之力。

  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冉啟坤有一股不服輸的蠻勁,只要他認定的事,都不會輕易放棄。村裡的荒山被他承包下來種上草,如今牛歡羊叫,滿山奔跑。

  2013年,在瓦溪鄉黨委扶持和縣殘聯的幫助下,冉啟坤成立了松桃興殘養殖專業合作社,該專業合作社採取“專業合作社 農戶 基地 殘疾人”的模式大力發展養殖業。合作社發展至今現有黃牛100多頭、山羊86只、跑山豬60餘頭、跑山雞500餘隻、種植辣椒50畝,帶動14名貧困戶就業,僅2019年發放勞務費共計20餘萬元。

  如今,冉啟坤的幹勁更足。他說,有了黨的好政策支撐,他要更努力地幹,帶領村民在地穩村這個深山裡走出一條養殖的致富路來。

  一份耕耘,一份收穫。2014年,他的養殖場榮獲松桃縣級殘疾人養殖示範點;2015年榮獲市級殘疾人養殖示範點;2016年榮獲省級殘疾人養殖示範點;2017年榮獲瓦溪鄉精準扶貧龍頭企業和殘疾人養殖示範點。

  殘疾人養殖致富能手事蹟7

  他身高不到一米,卻仰天笑對人生荊棘路,用辛勞汗水開啟自食其力大門;他身體一級殘疾,行動靠一輛類似童車的小三輪,卻開闢荒山2000餘畝種植農作物,助力政府解決農村老齡化帶來的棄耕問題;他勤勞致富不忘本,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先後創立農機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帶領周邊鄉親脫貧奔小康。他,就是市級殘疾人致富能手、威海市文登區澤庫鎮姚家村人王建勝。

  八零後的王建勝一路走來,深切地感受到黨和國家對殘疾人的關愛,給予諸多優惠政策,鼓勵殘疾人創業謀生,他把對黨的熱愛都放進了幹事創業中。2020年疫情期間,全國各地同心抗疫的事蹟一直感動著王建勝夫婦,兩人莊重地提交了入黨申請書,成為入黨積極分子,全力支援村裡工作,用滿腔熱情奉獻社會。

  在新冠肺炎疫情突發之際,王建勝第一時間投入到村裡疫情防控一線,充分利用自己的農業機械裝置,田間打藥機秒變“消毒機”,每天早晚四趟進行全村消毒,一打就是兩個多月。廣播裡疫情防控的宣傳聲伴隨著王建勝“消毒機”的轟鳴聲響徹雲霄,這是全村抗疫的號角,是全村與病毒徹底較量的決心和勇氣。疫情期間,王建勝和妻子都是村裡的志願服務者,主動值守卡點,時刻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前後為村裡捐贈口罩、消毒液等各種防疫物資達3000多元,為姚家村的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1年端午節,王建勝花了近6000元購買了1000多斤雞蛋,每戶5斤,全村203戶全都領到了。王建勝說,“我也不求啥回報,自己身體殘疾,好日子都是黨和政府給的,我就是覺得做點好事,心裡舒坦。”

  其實,王建勝做的好事何止這些,幫人犁耕園地不收錢、送玉米芯給村裡老人取暖用等等,不勝列舉。今年的重陽節,夫妻倆還準備去鎮上為敬老院做點事情呢。

  從39畝荒地到2054畝流轉土地,其中開闢荒地500多畝,11個村莊受益;從兩臺7萬元的拖拉機起步,到擁有近四十臺100多萬元的全套機械化農作裝置,身體一級傷殘的王建勝用常人無法想象的毅力和汗水,完成自己幹事創業的夢想,並帶領鄉親共同致富,榮獲“威海市殘疾人致富能手”“文登好人”“澤庫鎮鄉村好青年”等榮譽稱號。

  王建勝說,這輩子就跟土地打交道,學好種植技術,和鄉親們一起多種地多打糧,下步合作社準備投資18畝地新上一座100噸的烘乾塔,打造一條龍農業服務體系。說到這裡,坐在童車小三輪上的王建勝眼睛裡閃爍著動人的光。

  殘疾人養殖致富能手事蹟8

  “黃光輝可是村裡的能人,這幾年透過養牛,務工夫妻兩個把日子過的有聲有色,現在可是我們村裡的致富能人!”小溪鎮香廟村的村民說起黃光輝這個人無不豎起大拇指。

  黃光輝是小溪鎮香廟村的脫貧戶,早年因為自身患有肢體殘疾,腿腳行動不便無法外出務工,生活的重擔都壓在妻子刁秀玲身上,隨著兩個孩子逐漸長大,生活、孩子上學的開支一度壓得黃光輝喘不過氣來。

  2014年黃光輝被納入香廟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隨著各項政策的落實,黃光輝透過扶貧小額貸款5萬元養起了牛,為了解決他養殖技術上的顧慮,小溪鎮畜牧水產站的技術人員上門指導養殖技術,解答養殖難題,他透過自身的努力在2016年實現了脫貧,現在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現在黨的政策太好了,沒有黨的政策我們一家不可能過上這麼好的生活!”說起自身,黃光輝靦腆的笑了,言語中多是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不但貸款給我養殖,還給我在村裡安排了公益崗位,為了方便照顧孩子,村裡幫助我家屬在牟莊工業園區找到了工作,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我有信心把日子越過越好!”

  2021年黃光輝貸款了5萬元用於擴大生產,目前養殖規模已達到10頭,價值20萬元,養殖空閒時間黃光輝還參加村裡的公益崗位,每月增收1000元,2021年黃光輝養殖收入達到了5萬元,妻子的在牟莊工業園區的年務工收入也有2萬多元,去除開支,家庭人均純收入已經達到了1萬多元徹底擺脫了貧困的帽子。

  2021年香廟村村集體經濟達到了25.73萬元,發動能人大戶、龍頭企業帶動周邊52名群眾在家門口就業。2022年香廟村將繼續落實各項政策,完善致貧返貧監督機制,發動能人大戶、龍頭企業的力量,幫助脫貧戶過上更好的生活。

  殘疾人養殖致富能手事蹟9

  在多數人眼裡,殘疾人是不幸的,不過,有的人雖然身體殘疾,卻意志堅強,他們不僅透過自身努力獲得了事業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還將這份成功和幸福帶給了更多的殘疾人。日前,人民網採訪到了這樣一位殘疾人代表,他便是來自四川成都崇州市崇陽鎮王殿村的賈漁。

  “人生一世就應該想別人未想,做別人未做。”在賈漁看來,自己雖然是一個殘疾人,但正因為敢想敢做,才能克服困難創業成功。如今,自己致富了,更應該回報社會,竭盡所能幫助其他殘疾人,為他們提供培訓和就業的機會,提高他們的收入,讓更多殘疾人可以自食其力,過上幸福的生活。

  在賈漁10個月大的時候,一場急性腹瀉,使得原本身體健康的他身體素質和抵抗能力急劇下降,落下了終身殘疾,身高定格在了1.3米,成為現在大家口中的“袖珍”創業者。2002年3月,不幸再次降臨,在打工回家的路上,賈漁遭遇車禍……然而,兩次的不幸,並未讓賈漁失去生活的信心。

  2002年6月,在車禍康復之後,經過深思熟慮,賈漁用自己當時所有的積蓄共計1700元,購進800只雞苗,並將自家的豬圈改造成雞舍,開始了創業歷程。

  創業並非一路平坦。第一批雞剛投產,就遇到了2003年的“非典”。那段時間,賈漁差不多一個月都沒有走出家門,每天餵了雞,就搬一個板凳坐到雞籠旁去,看那些從書店購買的關於養雞的書,看到最後,他甚至自己編了一本養雞的書。2003年“非典”剛過去,又遭遇了2004年至2006年的禽流感。由於“非典”時期的經驗積累,賈漁始終堅持科學防疫,經過不懈的努力,成功逆襲,在兩年反反覆覆的市場行情下,仍獲得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在不斷積累了資本以後,2006年養殖場已達到年出欄肉雞3萬隻的規模。25歲的賈漁更是被成都市殘工委等8家單位聯合授予“首屆成都市殘疾人創業之星”稱號。

  “一人富不算富,我們要帶領更多的殘疾人朋友,為實現共同富裕而奮鬥。”創業不易,殘疾人創業更是艱難。為幫助更多的殘疾人,賈漁以“惜福、感恩”為主題,正式註冊成立“成都市福恩禽業有限公司”,寓意“感恩惜福,知恩圖報”,並先後招聘了15名殘疾人就業。

  2017年,為順應助殘事業的發展,賈漁在崇州市民政局登記註冊了崇州市福恩公益發展中心,併成立了黨支部。此外,賈漁還建立了一個佔地近200畝的“福恩身心障礙人士庇護農場”,庇護農場是集種植、養殖、生態農業體驗、殘疾人事業勵志宣揚和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的綜合性殘疾人事業平臺。

  “我將自己的產業與殘疾人公益事業有機結合,不斷開展公益培訓和勵志宣講,希望透過我自身的經歷去影響還在迷茫之中的殘疾人朋友,重塑殘疾人朋友們的信心。”據賈漁介紹,“培訓基地”現有“殘疾人農村實用技術培訓”“殘疾人自媒體電商培訓”“殘疾人木雕文創培訓”等成熟的助殘培訓專案,每年都要開展多期的公益活動;開展生態雞養殖培訓,無償為崇州市貧困山區的殘疾人傳授生態雞的養殖技術,並免費提供雞苗,截至今年已經培訓扶持了3000餘人次從事生態雞養殖,實現了農村特定殘疾人以居家靈活的就業方式增加了殘疾人的可支配收入。

  從一無所有,到現在也能為他人伸出援助之手;從一個村民到如今的勵志創業家;從鄉村泥濘小路走上一個個演講大舞臺。這就是賈漁,一個想別人未想,做別人未做的“袖珍”創業者。

  殘疾人養殖致富能手事蹟10

  遭遇生活的不幸,陳禹苗落下終身殘疾,在社會的幫助和自身努力下,終創出一番事業。致富後,他不忘島城的其他殘疾人,積極為助殘事業貢獻力量。

  陳禹苗的生活經歷充滿了曲折,在他上小學五年級的時候,一次體育課上因跳高摔傷致使左腳終身殘疾,那年他才13歲。

  由於家庭生活困難,17歲開始,他便離開家鄉到原普陀縣東極區黃興鄉磨利村捕魚。一直到2001年,他做過漁民、老軌、制膠廠車間主任等工作,在每一個崗位上,他都積極努力,幹出了一番成績。

  2001年,在政府的幫助下,他在東沙鎮宮門租了一間35平方米的店面房,開辦了一家以出售大豬、中豬、小豬、乳豬飼用和大雞、中雞、小雞飼用的顆粒為主的金三角飼料店,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舉。

  2005年,看到岱山有不少殘疾人養殖戶,飼料需求量大,他便開辦了岱山縣安興玉米加工廠。辦企業時,政府不僅為他減免了稅收,還為他的創業提供無息貸款和補貼,殘聯也幫他解決了飼料銷售店面的租賃。

  他說,我的今天靠的是政府對我們殘疾人的關愛和幫助,現在我自己富起來了,也要為助殘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創辦企業之初,他就招聘了7名殘疾人,還安置了附近的3名重度殘疾人就業。而他銷售給殘疾人養殖戶的飼料,不僅質量好,而且價格十分便宜。前一陣他和客戶算過,飼料基本上只賺養殖戶們2—4分/公斤。雖然自己的利潤很低,但是能給殘疾人提供物美價廉的飼料,讓他覺得很值。2005年,陳禹苗的玉米加工廠經岱山縣殘聯檢查驗收後,確認為扶貧基地。

  除了為殘疾人提供就業崗位,陳禹苗還每年都去慰問困難殘疾人。

  2006年助殘日,3名殘疾人扶貧基地業主邀請他一起去飯店聚餐,陳禹苗聽後提議大家把吃飯的錢拿出來,購買蛋、油、水果等節日禮品,去看望家庭困難的殘疾人。此後每年助殘日,他們都帶上禮品去慰問困難殘疾人。

  而他自己還每年都會去看望一些家庭困難的殘疾人,高亭鎮大峧村姓潘的雙腿殘疾人、橋頭社群一位57歲姓周的殘疾人……聽說附近有家庭困難的殘疾人後,他都會馬上帶著慰問金前去看望。

  有一次,他同妻子到普陀區沈家門走親戚時,特地上門給一位35歲左右姓楊的重度殘疾人送去慰問金,使得被資助的那位異鄉殘疾人激動得熱淚盈眶。這些年來,像這樣的助殘好事,陳禹苗不知道做了多少件。

  他說,因為自己是殘疾人,看到其他殘疾人有困難,就更想關心他們,使他們共同擺脫困境。

  殘疾人養殖致富能手事蹟11

  劉惠南,男,漢族,1973年5月生,現年46歲,翁源縣壩仔鎮饒村村村民,肢體三級殘疾。

  劉惠南15歲時父親因病去世,母親帶著他及弟弟(13歲)妹妹(5歲)四人相依為命。當年,他上山砍柴不小心弄傷膝蓋,因無錢治療,最終落下終生殘疾。家庭的一次次變故使他母親萌生改嫁念頭,劉惠南16歲那年母親在兄妹3人跪地苦苦挽留下仍然選擇了改嫁。那一刻,他心都碎了,感到天快要塌下來。弟弟妹妹還小,自己又殘疾,以後如何生活下去?“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面對殘酷的現實,他痛定思痛,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弟妹撫養長大。

  為了這個家,他每天起早摸黑,80年代末,那時種地都是靠人力,他一人單造就種植了4畝水稻,1畝花生,農閒時到山上採草藥、挖冬筍拿去市集賣以補貼家用、繳交弟妹的學費。年復一年,用他堅強的心,勤勞的雙手撐起這個家。由於家境清貧,一直沒有成家,直到2001年經鄰居牽線與鄰村的鐘秀蓮結為夫妻。鍾秀蓮15歲那年不幸患上類風溼性關節炎,她的父母為治療她的病四處求醫,但治療效果一直都不理想且負債累累,後經醫生鑑定為肢體一級殘疾,喪失勞動能力。成家的喜悅卻無法減輕家庭勞動力壓力,肩上的擔子一下子重了,一年後隨著女兒的出生,生活增添了新希望,人生有了奮鬥目標,但身上的擔子卻更加重了,一方面要下地種田,另一方面要照顧妻子、女兒。他咬緊牙關,每天不知疲憊地耕種。在他的悉心照顧及服藥治療下,經過幾年的努力,妻子由從前的長期臥床到現在可以生活自理,這也許就是愛的力量。

  他家裡的情況村幹部看在眼裡,一個身殘志堅的家庭,黨和政府有必要幫助他家庭渡過難關,隨後村支部書記親自為他的家庭申請納入最底生活保障(即低保戶)。人生最困難的時侯政府拉一把,真是雪中送炭。2010年第二個女兒降臨世間,家庭又多了一份喜悅,雖然有國家的最低生活保障補貼,但僅僅種植水稻是難以脫貧致富的。在小女兒三歲那年正值蔬菜生產基地規模化、蔬菜專業合作社發展時期,各地掀起“無公害”蔬菜種植的熱潮,僅有小學文化的他也加入了種植蔬菜的熱潮中,由於沒技術、無經驗,第一年收成不好,他認真總結,決定第二年一邊種植一邊請教種植能手、專業農技人員,經過三年的摸索由種植單一品種變為多品種種植,收入一年比一年增高。通過幾年不懈努力,把以前治療妻子的1萬多元欠債還請,日子慢慢好起來了。

  時間來到2016年,新時期精準扶貧脫貧攻堅全面發動、實施,按照納入程式,劉惠南一家被確定為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戶,駐村工作隊進村入戶、結對幫扶,因戶施策。劉惠南一家4口仍然居住在80年代初期建的泥磚房,急需進行改造,駐村工作隊發動他的親朋好友先墊資,積極聯絡施工隊把樓房建起來,當年底他一家就告別泥磚房住上了嶄新的樓房。一家人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村民都說黨的政策好!扶貧工作隊是人民群眾的貼心人!

  工作隊瞭解到他家的田地比較分散不好連片種植,透過溝通協調村小組長和當地村民成功讓他與鄰居置換和租賃優質土地用於規模種植,方便集中連片管理,2016~2018年劉惠南共種植蔬菜12畝,花生3畝,淮山1畝。劉惠南三級肢殘,身體單薄,面對成倍增加的工作量,他沒有畏懼,農忙時節起早貪黑,分秒必爭,把自己的休息時間縮減到極限,決不落下如何一個關鍵種植管理環節。蒼天不負有心人,劉惠南三年種植的蔬菜、花生等均獲得了很好的收成。為解決農產品銷售的後顧之憂,駐村工作隊隊員兼幫扶“第一家長”邱粵平同志積極主動為他聯絡到本鎮萬家興蔬菜專業合作社,雙方簽訂了以合作社先提供種子、農藥、肥料等生產資料並回收產出的蔬菜模式的合作協議。辛勤的付出終於換來了豐碩的收穫,經過努力,劉惠南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3495元增加到2016年6030元,2017年7533元,2018年10630元,收入逐年大幅度提高。

  如果貧困群眾的思想不脫貧,再多的幫扶也扶不起。如果他們真心想脫貧,有想法、有幹勁,就一定能實現脫貧致富。政府要做的,只是給他們提供更好的指導和服務。不認命、自力更生、艱苦奮鬥、敢拼搏在身殘志堅的劉惠南身上得到完美的詮釋,透過自己不懈的努力,在黨的精準扶貧政策的支援下叩開了致富門,更是用自己的獨特魅力感染著村、鎮的其他人。

  作為一名殘疾人,劉惠南有一顆上進的心,他積極響應黨的號召,不僅經過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致富路,還帶動10多戶村民種植蔬菜,並積極與村民分享自己掌握的種植技術,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殘疾雖不幸,但並不可怕”,用一雙勤勞的手撐起一片藍天。

  殘疾人養殖致富能手事蹟12

  趙運生是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吉田鎮大旭村人,身殘志堅的他在脫貧路上奮勇爭先,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還成為當地自主脫貧的的勵志典型人物。

  身殘志堅不言棄

  對趙運生來說,多年前的那場病是他一生的痛。

  一場突如其來的高燒過後,趙運生開始出現左腿發麻疼痛,抬腿時發沉或無力的狀況。到醫院檢查後被診斷為骨髓炎,連續進行了四次手術後依然無果,結果落下了終身殘疾。那一年,他才12歲。

  拖著殘疾的腿,成年後的趙運生無法外出打工,但是他學會了開三輪車,依靠拉客和散養雞為生。妻子趙玉英為了照顧孩子,平日裡也只能種菜增加收入。而且家中還有一個上了年紀的老母親,再加上3個孩子都要上學,衣食住行、醫療、教育......處處都是讓人苦惱的開銷,家庭一度十分拮据,是村裡出了名的貧窮家庭。

  2016年,趙運生家被列為國家建檔立卡精準貧困戶。在縣、鎮級扶貧部門及扶貧幹部的幫助下,趙運生一家6口購買了由政府出資的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正在上學的孩子也得到了每學年3000元的生活費補助。家庭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趙運生心中對脫貧致富越發嚮往。

  脫貧路上勇爭先

  雖然患有殘疾,但趙運生一直沒有停止勞作,為了讓孩子、妻子得到更好的生活,在得知政府將扶持6萬元為他發展產業後,趙運生心中燃起了一簇希望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火苗。用他的話說就是“我不能辜負了黨的好政策,我要對得起政府對我的關心。”

  經過市場考察和分析,再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趙運生主動向扶貧辦提出發展養殖計劃。很快,趙運生便收到5000元的前期啟動資金,他整合手頭上的存款,迅速購買了一批雞苗和飼料,在屋後搭建了簡易雞棚,嘗試發展林下土雞養殖。鎮扶貧工作隊得知後,向縣農業農村局討教相關的養殖經驗技術,上門給趙運生送去了養殖技術指導。

  趙運生養殖土雞特別用心,每天一大早就起床,準備雞食、餵食、清理雞舍......一直忙到深夜。在趙運生的精心飼養下,這一批雞苗成活率極高,在2017年初便為趙運生帶來了一筆不小的收入。嚐到甜頭後的趙運生認為,只有大規模的批次養殖,才能將收益最大化。

  2017年,他陸續投入剩餘的幫扶資金,租了13畝山邊地、魚塘,併購買了3000只雞苗。由於雞場依山而建,親近自然,遠離人煙,大大降低了病害風險,2017年5月出欄的雞達到2000多隻。村民們說,全村就數他的雞養得最好。趙運生說:“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要做到!”

  不等不靠摘窮帽

  剛看到希望的曙光,命運卻再次和趙運生開了個玩笑。一直以來,趙運生都是透過到市場散賣的方式進行銷售,批次生產後,由於市場散賣消化力弱,這2000多隻雞出現了滯銷。這一年,趙運生主養的7、8斤重的雞市場銷路差,每滯銷一天,就要虧損上千元的飼料錢,這讓堅強的趙運生幾度落淚。

  縣、鎮的幫扶幹部得知情況後,在微信朋友圈裡廣泛轉發起了滯銷資訊,幫忙聯絡縣內部分餐飲機構,並協調縣電商中心,為趙運生髮起愛心賣雞活動。多措並舉下,一週內便銷售了滯銷雞400多隻,每賣出一隻雞還為趙運生募得10元善款。最終,趙運生不僅一個半月便將滯銷的2000多隻雞賣光,還穩定了銷售渠道。2017年他一共售出了3000只雞,純利潤達到6萬元,當年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脫貧標準,順利脫貧。

  滯銷難題給趙運生造成很大的打擊,但他沒有放棄,藉著這段經歷,趙運生悟出了新的銷路:規模養殖必須掛靠“專業戶”、“龍頭企業”。除在市場散賣外,在幫扶幹部的引導下,趙運生先後與李木子農場、上帥農場形成合作關係,透過訂單養殖降低滯銷風險。

  根據市場價格波動,按照不同農場的訂單協議,每批次的利潤有所不同。2017年賣出6000只,2018年賣出3500只,2019年賣出4000只。每年買賣流水均達到10萬元以上,是縣內精準扶貧戶中脫貧效果顯著的典型。

  目前,趙運生雞場存欄生雞2000只,年內已出售1500只,收入13.5萬元。

  如今,趙運生一家有著穩定的收入來源,在縣城住上了新房子,3個孩子也已長大成人,生活蒸蒸日上。趙運生逢人便說:“是黨的政策好啊。”這位不等、不靠、不要,身殘志堅的硬漢子,靠著堅強的毅力和戰勝困難的決心,在扶貧政策的支援下,成為了連山脫貧教育的“活教材”。

  殘疾人養殖致富能手事蹟13

  在一個農家的鴿舍內,一隻只灰白相間的鴿子爭先恐後地啄著鴿食,不時發出“咕咕”的叫聲,一個蹲在地上的殘疾人認真地給他的“寶貝”投食,這個人就是姜長炎。

  姜長炎是沙縣夏茂鎮大布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1972年出生的他,由於青年時代遭受失戀的打擊,導致精神出現問題,也因為治病買藥的花費,導致家中貧困,面對困境,姜長炎一度喪失了生活的勇氣,是肉鴿的養殖重塑他生活的信心,走出一條脫貧致富路。

  自強不息,重燃生活希望

  在縣、鎮殘聯的關心下,透過康復治療,姜長炎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面對家庭困境,家中年邁老母親需要贍養,自己今後的生活還要繼續,姜長炎並不甘於只依靠政府扶助,自己無所事事。2012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朋友養鴿賺了一些錢,他覺得這是一次機遇,想試試看,於是用身上僅剩的幾百元從朋友那低價回收了20幾隻肉鴿回家飼養。沒有錢建鴿舍,他就用自己的老屋當鴿舍,自己安裝鴿架,幹活的時候,他完全忘記了自己是殘疾人,常常忙到凌晨,直到腿痠腳麻了才肯休息。為了養好這些鴿子,他經常到朋友的養鴿棚取經,學習養鴿技術,從不會到會,邊養邊學。就這樣鴿生蛋,蛋成鴿,從20幾隻到170多隻,一年養鴿收入從不到1000元到現在上萬元,透過肉鴿養殖擺脫貧困,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精準養殖,適應市場需求

  為了更好地養鴿子,姜長炎不斷摸索學習,他熟練掌握鴿子各個階段的主要病害與防治,肉鴿養殖有老鴿、中鴿、乳鴿三個品種,一隻老鴿能賣50元、一隻中鴿賣30元、一隻乳鴿賣20元。老鴿價格高但養殖週期長,姜長炎把重心放在養殖幼鴿上,幼鴿價格雖低但養殖成本低,市場需求量大,可以增加養殖收入。解決養殖種類問題,姜長炎不滿足於小鎮圩場銷售,精準分析市場,針對縣城醫院患者康復對肉鴿需求量大的實際情況,從而“轉戰”人口更為密集的沙縣縣城醫院周邊。“我不去菜市場賣鴿子,那裡賣鴿子的有好幾家,競爭力太大了,我一般都去縣醫院門口推銷,那裡人多,我一天能有好幾十只的訂單量,現在已經有不少人在我這裡訂鴿子了。”說起賣鴿心得,姜長炎講得頭頭是道。

  殘聯幫扶,助殘創業就業

  “我與母親一起生活,她身體不好,平時我就靠賣這些鴿子補貼家用,這些年沙縣殘聯幫助了我很多,我打心底感謝。”殘疾人創業就業,需要各級殘聯助力,2018年開始,沙縣殘聯瞭解到姜長炎這一情況後,決定對其實行創業就業幫扶,連續三年,每年補助5000元創業就業資金給姜長炎購買幼鴿和鴿食,幫助他擴大養殖規模、增加養殖收入。對於其他人而言,養殖170多隻鴿子的規模並不算大,但是對於姜長炎來說,這卻是他們家主要的經濟來源。2020年,沙縣殘聯也將落實建檔立卡貧困戶殘疾人住房修繕改造工作,將姜長炎的住房納入修繕改造名單,為其改善居住環境,讓他可以更專心地養殖鴿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