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恥下問》讀後感(精選5篇)

《不恥下問》讀後感

  《不恥下問》讀後感怎麼寫?

  1、簡述原文內容

  在寫讀後感的時候,首先需要將書名和作者,還有寫作的年代,和其中的一些內容概要寫出來。也是主要用來交代感想的,更為後續的寫作內容做好鋪墊。但就要注意這部分要簡潔一些,不要大段描述文中的內容,而是要簡單概括,減少無關緊要的東西。

  2、點明基本觀點

  寫讀後感的時候,沒有必要將書中所有發生的事情都一一敘述下來,而是選擇自己最深感受的內容表述出來,作為文章的中心論點。這樣的句子叫做觀點句,也是可以在文章中靈活運用的,可以出現在開頭的部位,也可以出現在末尾的部位,或者是文章中心。

  3、圍繞觀點講道理

  想要讓別人充分的認同到自己讀書後的感想,就需要根據自己的觀點來闡述,增加觀點的說服力。

  4、圍繞觀點聯絡實際

  寫讀後感的時候更要表達出自己的真情實感,想要做到這一點就不能脫離實際,而實際主要可以根據一個人的經歷和社會的現象,或者是思想來圍繞觀點去展開。但也要注意不能夠盲目的聯絡實際,以免出現前後文章脫節的問題。

  《不恥下問》讀後感(精選5篇)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不恥下問》讀後感(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恥下問》讀後感1

  勤學好問,這一橫貫古今的求學法寶,已經跨越了歷史千年。古時候就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等很多至理名言。許多學時淵博,德行高深的學者或者名人,也正是用這樣的古訓不斷地進取和端正自己的求學道路,才對世人有了卓越的貢獻。

  據《不恥下問》文中記載,春秋時期衛國的孔圉大夫死後,最高領導就賜予他“文”的稱號,也就是後人所稱的孔文子。孔子的學生子貢有些不服氣,他認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於是就去問孔子:“老師,孔文子憑什麼可以被稱為‘文’呢?”孔子回答:“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意思是說孔圉聰敏又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學為恥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諡號。

  世間像孔圉大夫這樣好學,虛心求教的人也很多。他們雖然資質聰敏,學識淵博,但還是虛心地像那些地位和學時都比自己差的人請教。他們並不認為那些學識和地位低下的人就永遠比不上他們。相反,在那些人當中,虛心地像他們請教,就能在求學的路上不斷地完善自我。

  學者、大師、聖人尚且如此,作為意氣風發的少年兒童更是責無旁貸了。無論成績的好與壞,學識的深淺,我們都應該虛心地向別人請教,而不是驕傲自大,自以為是。常言道:“學問學問,不懂就問。”請教並無壞處,既能有效地與老師、同學溝通,加深友誼,又能提升自己的學識和淨化自己的心靈,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不恥下問》讀後感2

  今天,天空中下起了毛毛細雨,這時是讀書最愜意的時候,可不能錯過啊。於是,當我寫完作業後便拿起了一本《成語故事》的書,聚精會神的看了起來。

  裡面有一篇《不恥下問》的成語故事,特別讓我深受啟發。它主要講述了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叫孔圉,他聰明好學,勇於向地位和學識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會感到丟臉,受到人們的好評。他死了以後,衛國的國君為了表彰他,並讓後人學習他的好學精神,就賜給他一個“文”的諡號。

  啊,孔圉那種勤奮好學,為人謙虛德爾精神真的很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有句話說得好:“問”常常是開啟知識殿堂的金鑰匙,市通向成功之門的鋪路石。老師的嘴裡也常唸叨著:“善問的孩子比成大器。”可能是因為老師的一番話,使得我們班出了幾個愛問家,有時連芝麻丁點的瑣事,也要向老師問得個清清白白!

  而我,可沒有他們那麼大的勇氣,總覺得向老師或是向學識差的人請教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應此,當我遇到問題需要解答的時候,很少去請教學識差的人和老師,最多也只是問問成績好的同學罷了。

  但看了這個成語故事後,我明白道:向別人請教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而是對知識充滿好奇的態度,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不管你請教的那個人年長年幼,地位高低,只要他確實能給你啟發,給你幫助,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都應該向他請教。古人說的“能者為師”就是這個道理。

  學與問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在學中問,在問中學,才能求得真知。從今以後,我再遇到問題,就要大膽的向別人請教,即使說錯了也沒關係。

  《不恥下問》讀後感3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成語故事這本書裡的不恥下問這個故事,故事講的是孔子是春秋時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他勤奮好學,知識淵博,在當時很有名望,人們都尊奉他為聖人。那時,衛國有個叫孔圉的大夫不幸去世了,在他死後,衛國國君賜他一個“文”的諡號。按照當時的習俗,諡號是授予最高統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後的一個稱號。這事傳到了孔子學生子貢的耳朵裡,子貢有些不服氣,因為他知道在衛國有很多人的學問比孔圉高,卻沒有被賜“文”的諡號,於是他就問孔子:“老師,孔圉憑什麼被稱為文呢?”孔子說道:“孔圉聰明好學,遇到任何不懂的事情,即使對方的地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他都會謙虛而大方的請教,一點都不感到羞恥,這就是他的可貴之處,所以衛王賜予他“文”的稱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要向孔圉學習,遇到不懂的事情要學會放下自己的架子,虛心向他人請教,這樣自己的知識才能越來越多,長大後才能成為有用的人。

  《不恥下問》讀後感4

  今天我讀了《不恥下問》這個故事。

  故事講:一次,孔子去魯國國君的`祖廟去參加典禮,他向人詢問了許多問題。有些人在背後嘲笑他,說他不懂禮儀,什麼都要問。孔子聽到這些議論後說:“對於很多不明白的事情,問個明白,這才是我要求知禮的表現呀!”

  據說有一次,衛國有一個叫孔圉的官員去世了。他死後,衛國國君賜他“文”的諡號。孔子弟子貢知道了以後,不明白衛王為什麼賜他“文”的諡號?

  就問孔子:“老師,孔圉學問雖然很高,但還有許多比他有學問的人,衛王為什麼賜他“文”的諡號呢?孔子說:“孔圉非常勤奮,腦筋聰明又上進,而且有不懂的事,就算對方地位或學問不如他,他也會大方謙虛的請教,一點也不因此而感到羞恥,這是他難得的地方,因此,他被衛王賜為“文”。

  子貢恍然大悟:“看來我要向他好好學習呀!”

  讀了這個故事,我認為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不論有多大的學問,有不明白的地方,不明白的事情,就應該虛心的向別人請教。想要有學問,就必須好好學習、多學多問、不恥下問啊!

  這個故事讓我倍感深刻的體會到,好學多問的重要,謙虛的可貴……

  現在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問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透過以後努力的學習,謙虛大方的向別人請教而得來的……

  《不恥下問》讀後感5

  每當看到那一張張獎狀,我都會想起媽媽教育我要不恥下問的那個故事。

  我一年級時,在班裡有些膽小,很少說話,只有老師上課叫我回答問題時,我才會說話。學習上有時候有很多問題不懂都沒有去問老師或者同學,生活上也是如此。漸漸地,媽媽發現了這種現象。於是就在一天晚上,我正準備入睡,媽媽進來了,她手裡還拿著一張紙。

  凌薇,先不要睡,媽媽給你講個故事。媽媽徑直走向我,也坐在了床上。她清了清嗓子,說:媽媽今天給你講的故事是孔子不恥下問。接著,她拿起了那張紙,繪聲繪色地讀了起來:"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聖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麼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麼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後,為什麼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弟子們想:老師常向別人求教,也並不以為恥辱呀!

  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

  我聽著聽著,聽入迷了,想:孔子這個才華橫溢的人居然還會向別人問這問那的!不過他這不恥下問倒是做的不錯。媽媽就是媽媽,一眼就看穿了我在想什麼,她語重心長地說:凌薇啊,以後你得像孔子一樣,要不恥下問其實你其他方面都還不錯,就是有些事情你不懂,又不去問,就一直不懂,會對你的學習有害的。聽了媽媽的話,我恍然大悟,點了點頭,便把這個故事銘記於心。

  從那以後,我就變得勤學好問了,許多疑惑的事情也就雲開霧散了。後來,因為我一直堅持著不恥下問,獲得了許多獎,有了許多的獎狀。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