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通用20篇)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

  愛因斯坦(1879-1955),著名物理學家,生於德國。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工業大學併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國籍,在物理學多個領域均有重大貢獻,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狹義相對論,並在此基礎上推廣為廣義相對論。相信大家對這位科學家的童年也是非常感興趣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通用20篇),歡迎大家查閱。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1

  愛因斯坦小時候曾經被老師認為是遲緩兒,所以當老師聽到愛因斯坦的母親希望兒子將來能夠做律師或老師時,都抱以無限的同情,他的老師認為這只是做母親,望子成龍的心聲,事實上這個願望是不可能有實現的一天。

  他的老師說對了一半,愛因斯坦長大後,沒有成為老師或律師,而是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而這個成就也是他小學老師所始料未及的成就。

  他的老師認為愛因斯坦是遲緩兒,原來愛因斯坦小時候有個習慣,就是每當大人問他問題的時候,他都等一段時間,才回答這個問題,所以大家認為他是心智遲緩的低能兒。但愛因斯坦之所以要過一段時間才回答問題,是因為他認為不能夠隨便回答,必須經過腦中先思考一遍,才能回答,所以大人問他問題,他之所以隔一段時間才回答,是因為他的腦中在思考如何回答,才能比較完整回答問題,而這個時候的愛因斯坦才只是5歲的兒童而己。

  當愛因斯坦因為相對論的發明,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聲名大噪,有次記者問他問題,愛因斯坦回答說,他從不去記憶任何從書本上,就能夠找得到的答案,他的職責就是找尋書本上找不到的答案。而相對論就是書本上找不到的答案,也讓他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事實上愛因斯坦不應該稱為是很聰明的人,而應該說他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

  聰明的人是反應靈敏、思想敏捷、通權達變的人,而智慧的人卻是懂得作選擇,有化繁為簡的思考能力,能夠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以長遠的眼光去看待事情,這就是聰明與智慧的區別。

  愛因斯坦無異是個很有智慧的科學家,因為他懂得集中精力,在最有生產力的工作。所以當他任職第一份工作之時,就把全副的精神花在研究相對論方面,所以才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

  諾貝爾獎的得主的老師,有很多也是諾貝爾獎得主。原因在於這些諾貝爾獎得主的老師,會告訴學生去研究科學上尚末研究成功的科學領域。而他的學生集中精力在別人尚未研究成功的科學領域,繼續研究,所以才能獲得科學上的重大突破。

  有智慧的人不見得聰明,但有智慧的人懂得作選擇,人生其實就是不斷的在作選擇,以長遠的眼光來處理事情,將事情化繁為簡,簡單化,才能夠集中精力作最有生產力的工作,也才能夠有所成就。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2

  愛因斯坦的鏡子

  愛因斯坦16歲那年,由於整日同一群調皮孩子在一起,致使幾門功課不及格。一個周未的早晨,愛因斯坦正拿著釣魚竿準傋和那群孩子一起去釣魚,父親揀住了他,心平氣和地對他說:“愛因斯坦,你整日貪玩,功課不及格,我和你母親很為你的前途擔憂。”

  “有甚麼好擔憂的?傑克和羅伯特他們也沒及格,不照樣去釣魚嗎?”

  “孩子,你千萬不能這樣想。”父親充滿關愛地望著愛因斯坦說:“在我們故鄉流傳著這樣一個寓言,我希望你能認真地聽一聽。”

  “有兩隻貓在屋頂上玩要,一不小心,一隻貓抱著另一隻貓掉到了煙窗裡。當兩隻貓從煙窗爬出來時,一隻貓的臉上沾滿了黑煙,而另一隻貓的臉上卻乾乾淨淨。乾淨的貓看見滿臉黑灰的貓,以為自己的臉也又髒又醜,便快步跑到河邊洗了臉。而黑臉貓看見乾淨的貓,以為自己的臉也是乾淨的,就大遙大擺到街上閒逛了。”

  “愛因斯坦,誰也不能成為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自己的鏡子,天才也許會照成傻瓜。” 愛因斯坦聽後,羞愧地放下魚竿,回到自己的小屋裡。

  從此,愛因斯坦時常拿自己作為鏡子來審視和影照自己,並不斷地自我暗示:我是獨一無二的,我沒有必要像別人一樣平庸。這就是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愛因斯坦的原因。

  三隻小板凳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有一次上手工課,他想做一隻小木凳。下課鈴響了,同學們爭先恐後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給了漂亮又嚴厲的女教師。愛因斯坦沒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滿頭大汗。女教師寬厚地望著這個數學、幾何方面非常出色的男孩,相信他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愛因斯坦交給女教師的是一個製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條凳腿還釘偏了。滿懷期望的女教師十分不滿地對全班同學說:“你們有誰見過這麼糟糕的凳子?”同學們竊笑著紛紛搖頭。老師又看了愛因斯坦一眼,生氣地說:“我想,世界上不會再有比這更壞的凳子了。”教室裡一陣鬨笑。

  愛因斯坦臉上紅紅的,他走到老師面前,肯定地對老師說:“有,老師,還有比這更壞的凳子。”教室裡一下子靜下來,大家都迷惑不解地望著愛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從書桌下拿出兩個更為粗糙的木板凳,說:“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製作的,剛才交給老師的是第三個木板凳。雖然它並不使人滿意,可是比起前兩個總要強一些。”

  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師向愛因斯坦親切又深思地點著頭,同學們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讚許的目光。

  這個小故事讓我們看到愛因斯坦的韌性,在他不滿意自己的小板凳的時候,他又再次投入製作。他一共製作了三個小板凳,最後的一個比前兩個要好一些。在製作小板凳的過程中,愛因斯坦表現了他對自己的態度,那就是無論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完全釋放自己的能量,不滿足已有的成績,讓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3

  一個天才的童年,總會有些超乎尋常的故事。愛因斯坦剛出生時,後腦大得不同一般,而且頭骨呈稜角形,頭骨的這種異狀,後來永久性地成為愛因斯坦的特徵。愛因斯坦的母親曾為頭胎兒子的異樣頭骨而受驚,愛因斯坦的祖母看到孫子,也低聲嘀咕:“太重了!太重了!”她不是說孫子的體重,而是孫子大而怪的頭形讓她不安,一個弱小的身軀,如何支撐得住這個碩大的腦袋?她們當然還不曾意識到:就是這個大而怪的頭腦,將滋生出多麼偉大的意識。當然,童年時代的愛因斯坦還不可能向世人解釋自己個性的內涵。他獨來獨往,時常故意躲開小夥伴、同學,即使同親人在一起,他也只是一個沉默的聽眾。誰要是破壞了他獨處的心境,一向沉靜的他會突然爆發出激烈的情緒。愛因斯坦的妹妹後來回憶說:“每逢那樣的時刻,他會變得臉色蒼白,鼻尖發白,不能自制。”有幾次,愛因斯坦竟向比自己小2歲的妹妹扔東西,大發脾氣。愛因斯坦5歲時,父母為他請了一個家庭女教師。第一次上課時,愛因斯坦大概發現自己將失去自由的個人世界,又一次大發脾氣,向老師扔椅子以示抗議,愛因斯坦的父母只好結束這第一次還未開始的教育。不愛和人交往的小愛因斯坦偏喜愛那些需要耐心和堅韌的遊戲,比如用薄薄的紙片搭房子,不成功絕不罷休。

  對於童年的愛因斯坦來說,獨立的個性還只是一隻“空筐”,它需要充實精神、文化的內涵。第一個裝進這隻“空筐”的是什麼?是音樂。愛因斯坦3歲的時候,一天,母親波林坐在鋼琴旁,輕輕地撫弄琴鍵,優美動聽的旋律像潺潺溪水,從她的手指下流出。忽然,她覺得背後有人,她回頭一看,小愛因斯坦正歪著腦袋,全神貫注地傾聽美妙的樂聲。年輕的母親高興了,她說:“瞧你一本正經的,像個大教授!哎,親愛的,怎麼不說話呀?”愛因斯坦沒有回答,他只有3歲,還無法說清激起心靈感應的音樂到底是什麼,他那對亮晶晶的、棕色的大眼睛中卻又分明閃爍著快樂的光輝。琴聲又響了,是貝多芬的奏鳴曲。小愛因斯坦邁著搖晃的步子,無聲地撲向一個新的世界,那裡只有美麗、和諧和崇高。不愛說話的小愛因斯坦對音樂入迷了,6歲起練習拉小提琴。幾年後,愛因斯坦唯一的消遣就是音樂,在母親的伴同下,他很快就能演奏莫扎特和貝多芬的奏鳴曲了。

  按愛因斯坦的心理氣質而言,如果他出生在文藝復興時期,歷史或許把他造就成為一個傑出的藝術家,但在19世紀末的德國,一種以科學發明去探索未知世界的熱潮正在興起。各種科學發明以前所未有的聲、光、電、化迅速改變著人們的感官世界,各種技術上的新鮮玩意給新一代人帶來無窮的趣味,並吸引著他們興趣,激起他們的求知慾。

  科學之光普照著大地,也照亮了小愛因斯坦成長的道路。愛因斯坦上學前的一天,他生病了,本來沉靜的孩子更像一隻溫順的小貓,靜靜地蜷伏在家裡,一動也不動。父親拿來一個小羅盤給兒子解悶。愛因斯坦的小手捧著羅盤,只見羅盤中間那根針在輕輕地抖動,指著北邊。他把盤子轉過去,那根針並不聽他的話,照舊指向北邊。愛因斯坦又把羅盤捧在胸前,扭轉身子,再猛扭過去,可那根針又回來了,還是指向北邊。不管他怎樣轉動身子,那根細細的紅色磁針就是頑強地指著北邊。小愛因斯坦忘掉了身上的病痛,只剩下一臉的驚訝和困惑:是什麼東西使它總是指向北邊呢?這根針的四周什麼也沒有,是什麼力量推著它指向北邊呢?

  愛因斯坦67歲時仍然為童年時的“羅盤經歷”感慨萬千。他在《自述》中說:“當我還是一個四、五歲的小孩,在父親給我看一個羅盤的時候,就經歷過這種驚奇。這隻指南針以如此確定的方式行動,根本不符合那些在無意識的概念世界中能找到位置的事物的本性的(同直接‘接觸‘有關的作用)。我現在還記得,至少相信我還記得,這種經驗給我一個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我想一定有什麼東西深深地隱藏在事情後面。凡是人從小就看到的事情,不會引起這種反應;他對於物體下落,對於風和雨,對於月亮或者對於月亮會不會掉下來,對於生物和非生物之間的區別等都不感到驚奇。”顯然,人們經驗認為“空虛”的空間存在一種什麼東西,一種什麼力量,迫使著物體朝

  特定的方向運動。這件偶然小事雖微乎其微,併發生在愛因斯坦成為科學家之前很久的時間裡,但這次奇特的經歷卻對他後來的科學思考與研究極為重要。後來,“場”的特性和空間問題是那樣強勁地吸引著這位物理學家。在廣義相對論中,愛因斯坦終於天才地解決了這些兒童時代就萌發出來的困惑。不過在當時,它們還只是以樸質的本來面貌顯現在他的眼前。

  小小的羅盤,裡面那根按照一定規律行動的磁針,喚起了這位未來的科學巨匠的好奇心——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而這種神聖的好奇心,正是萌生科學的幼苗。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4

  面對那麼多成就卓越的人,也許你會自慚形穢地說:“我這麼笨,怎麼可能成才呢?”,“我太平凡了,根本不是成為偉人的料!”下面我就給你講述一個大家都認為他很笨的人的成才故事。

  這個人就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這個當年被校長認為“幹什麼都不會有作為”的笨學生,經過艱苦的努力,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創始人和奠基人,成了現代最傑出的物理學家。

  xx年3月14日,一個小生命降生在德國的一個叫烏爾姆的小城。父母為他起了一個很有希望的名字: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看著他那可愛的模樣,父母對 他寄託了全部的期冀。然而,沒過多久,父母就開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開始學說話了,已經三歲的愛因斯坦才“咿呀”學語。後來,愛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兩 歲的瑪伽已經能和鄰居交談了,愛因斯坦說起話來卻還是支支吾吾,前言不搭後語…… 看著舉止遲鈍的愛因斯坦,父母開始憂慮。他們擔心他的智慧是否會不及常人。直到10歲時,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學。可是,在學校裡,愛因斯坦受到了老師和同學 的嘲笑,大家都稱他為“笨傢伙”。學校要求學生上下課都按軍事口令進行,由於愛因斯坦的反應遲鈍,經常被教師呵斥、罰站。有的老師甚至指著他的鼻子罵: “這鬼東西真笨,什麼課程也跟不上!”

  一次工藝課上,老師從學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張做得很不像樣的木凳對大家說:“我想,世界上也 許不會有比這更糟糕的凳子了!”在鬨堂大笑中,愛因斯坦紅著臉站起來說:“我想,這種凳子是有的!”說著,他從課桌裡拿出兩個更不像樣的凳子,說:“這是 我前兩次做的,交給您的是第三次做的,雖然還不行,卻比這兩個強得多!”一口氣講了這麼多話,愛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驚。老師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裡不知說 什麼好。

  在譏諷和侮辱中,愛因斯坦慢慢地長大了,升入了慕尼黑的盧伊特波爾德中學。在中學裡,他喜愛上了數學課,卻對其餘那些脫 離實際和生活的課不感興趣。孤獨的他開始在書籍中尋找寄託,尋找精神力量。就這樣,愛因斯坦在書中結識了阿基米德、牛頓、笛卡爾、歌德、莫扎特……書籍和 知識為他開拓了一個更廣闊的空間。視野開闊了,愛因斯坦頭腦裡思考的問題也就多了。

  一天,他對經常輔導他數學的舅舅說:“如果我 用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和光一道向前跑,能不能看到空間裡振動著的電磁波呢?”舅舅用異樣的目光盯著他看了許久,目光中既有讚許,又有擔憂。因為他知道,愛因 斯坦提出的這個問題非同一般,將會引起出人意料的震動。此後,愛因斯坦一直被這個問題苦苦折磨著。1895年秋天,愛因斯坦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報考瑞士蘇 黎士大學。可是,他卻失敗了,他的外文不及格。落榜後的他沒有氣餒,參加了中學補習。一年以後,他獲得了中學補習合格證書,並且考入了蘇黎士綜合工業大 學。這時的他,已經在為自己的未來做準備了。他把精力全部用在課外閱讀和實驗室裡。教授們看見他讀和學習無關書、做和考分無關的試驗,非常不滿和生氣,認 為他“不務正業”。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5

  愛因斯坦上小學的時候,因為很少說話,老師一向不太喜歡他。

  手工課上,老師從一大堆泥鴨子、布娃娃、蠟水果等作業中,拿出一個很不像樣的小板凳,生氣的說:“你們誰見過這麼糟糕的板凳呢?”孩子們都笑了起來。愛因斯坦卻低下了頭。老師看了他一眼,嚴厲的說:“世界上還有比這更糟糕的板凳嗎?”同學們都陸續低下了頭,教室裡鴉雀無聲。這時,愛因斯坦站了起來坦然的說:“有的。”同學們都抬起了頭,驚奇的看著愛因斯坦。只見他從書桌裡拿出兩個更不像樣的小板凳,擺在桌子上說:“老師這是我第一次第二次做的,交給您的是我第三次做的。他雖然不好,但是比這兩個強一些。”

  老師看他做事這樣認真,有敢於直言,從此改變了對他的態度。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6

  愛因斯坦小時候並不活潑,三歲多還不會講話,父母很擔心他是啞巴,帶他去給醫生檢查。還好小愛因斯坦不是啞巴但是直到九歲時講話還不很通暢,所講的每一句話都務必經過吃力但認真的思考。小愛因斯坦是一個誠實的孩子,從不做違心的或騙人的事。為此,他受到同學們的譏笑,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誠實的約翰”。普通孩子喜歡玩帶有競爭性的遊戲,但是他卻不喜歡參加。孩子喜歡打仗的遊戲,喜歡看士兵操練,但是他卻從小到大不喜歡任何和軍事有關的東西。他是一個不想看到人類互相殘殺的和平主義者。

  愛因斯坦家的住房周圍有花園,他經常一個人長時間地蹲在花園角落的灌木叢裡,用手撫摩著小葉片或者凝視著匆匆跑動的螞蟻。他很小就喜歡冥想,想了解大自然的奧秘。一次,在依薩爾河岸野餐時,一位親戚說,小愛因斯坦很嚴肅,當其他的孩子都在互相玩耍、逗樂時,他卻獨自坐著看湖的對岸。母親玻琳深情的為自我的孩子辯護:“他是沉靜的,因為他在思索。等著吧,總有一天他會成為一個教授!”那位親戚感到可笑,但也理解母親的情緒。教授!在人們的心目中,只有那些聰敏的人才有可能得到這個榮譽的稱號,這個連話都說不好的笨孩子能成為一個教授嗎?

  在四、五歲時,愛因斯坦有一次臥病在床,父親送給他一個羅盤。當他發現指南針不斷地指著固定的方向時,感到十分驚奇,覺得必須有什麼東西深深地隱藏在這現象後面。他一連幾天很高興的玩這羅盤,還糾纏著父親和雅各布叔叔問了一連串問題。儘管他連“磁”這個詞都說不好,但他卻頑固地想要明白指南針為什麼能指南。這種深刻和持久的印象,愛因斯坦直到六十七歲還能鮮明的回憶出來。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7

  愛因斯坦在唸小學和中學時,一般功課屬平常,唯有數學成績遠在全班同學之上。由於他舉止緩慢,不愛同人交往,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教他希臘文和拉丁文的老師對他是那麼厭惡,以前公開罵他:“愛因斯坦,你長大後肯定不會成器。”而且因為怕他在課堂上會影響其他學生,竟想把他趕出校門。

  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電器工廠裡專門負責技術方面的事務,而愛因斯坦的父親則負責商業的往來。雅各布是一個工程師,自我就十分喜愛數學,當小愛因斯坦來找他問問題時,他總是用很淺顯通俗的語言把數學知識介紹給他。

  有一天愛因斯坦跑來問叔叔:“什麼是代數”?叔叔就這樣解釋:“在算術中有很多問題不容易解決,要算又很難。而代數是一門快樂的數學,能很容易的幫人們解答困難的計算。我們把我們不明白的數叫著X,然之後捕捉它。你把它當作已明白的東西,建立一些關係,最後你就能夠容易地得到它了。”然後叔叔給了他一本有代數問題的小冊子,愛因斯坦很快就學會了解決裡面的問題。

  有一次雅各布叔叔給他講了幾何中一個很美麗的定理──畢達哥拉斯定理:任何直角三角形的長邊平方必須等於兩短邊平方的和。叔叔沒有告訴他這個定理的證明,但是愛因斯坦在畫了許多直角三角形後發現這關係一向成立,感到十分的驚奇。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8

  愛因斯坦父親的生意做得並不好,但卻是一個樂觀和心地善良的人,家裡每星期都有一個晚上要邀請來慕尼黑唸書的窮學生吃飯,這樣等於是救濟他們。其中有一對來自立陶宛的猶太兄弟麥克斯和伯納德,他們都是學醫科的,都喜歡閱讀書籍,興趣廣泛。他們被邀請來愛因斯坦家裡吃飯,並和羞答答、長著黑頭髮和棕色眼睛的小愛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麥克斯能夠說是愛因斯坦的“啟蒙老師”,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學普及讀物給他看,看完後就和愛因斯坦討論,並且再繼續帶給給他新的讀物。麥克斯點燃了愛因斯坦自學的興趣火花,還不斷地輔導他。

  麥克斯在愛因斯坦十二歲時給了他一本施皮爾克的平面幾何教科書,一下子攫取了愛因斯坦的心靈。愛因斯坦晚年時回憶這本神聖的小書時說:“這本書裡有許多斷言,比如,三角形的三個高交於一點,它們本身雖然並不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能夠很可靠地加以證明,以致任何懷疑似乎都不可能。這種明晰性和可靠性給我造成了一種難以形容的印象。”

  這時愛因斯坦又想起了畢達哥拉斯定理,於是想要獨立證明這個定理。他花了三個星期最後找到一個方法,就是從直角三角形最長邊所應對的頂點作這邊的垂直線,於是把三角分成相似三角形,由此很容易證明這個定理。雖然這是一個古老得有二千多年曆史的定理,但是愛因斯坦經過一番努力總算得到了結果,他第一次體會到科學發現時的欣喜。

  麥克斯每星期來時,都會幫他改一些習題,並且輔導他作一些較難的問題。過不久又引導他學習高等數學,十三歲時他已自學微積分了。當他的同班同學為那些平面幾何簡單問題和迴圈分數而皺眉頭時,愛因斯坦靠自學已經進入到無窮級數這些美麗神奇的“無窮世界”去了。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9

  愛因斯坦大學畢業時,正趕上經濟危機爆發,由於他是猶太人血統,又沒有關係,沒有錢,所以只好失業在家。為了生活,他只好到處張貼廣告,靠講授物理獲得每小時3法郎的生活費。這段失業的時間,給了愛因斯坦很大的幫忙。在授課過程中,他對傳統物理學進行了反思,促成了他對傳統學術觀點的猛烈衝擊。經過高度緊張興奮的五個星期的奮鬥,愛因斯坦寫出了9000字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狹義相對論由此產生。能夠說,這是物理學史上的一次決定性的、偉大的宣言,是物理學向前邁進的又一里程碑。

  儘管還有許多人對此表示反對,甚至還有人在報上發表批評文章,但是,愛因斯坦畢竟還是得到了社會和學術界的重視。在短短的時間裡,竟然有15所大學給他授予了博士證書,法國、德國、美國、波蘭等許多國家的著名大學也想聘請他做教授。當年被人們稱為“笨蛋”,“笨東西”,認為無法成才的愛因斯坦,最後成了全世界公認的、當代最傑出的聰明人物。由“醜小鵝”變為“白天鵝”,這說明了什麼呢?

  我想,愛因斯坦的話是最好的答案。當許多年輕人纏住他,要他說出成功的秘訣時,他信筆寫下了一個公式:A=x+y+z,並解釋道:“A表示成功,x表示勤奮,y表示正確的方法,那麼z呢,則表示務必少說空話。”許多年來,愛因斯坦的這個神奇的成功等式一向被人們傳頌著。從愛因斯坦的奮鬥歷程中,我們不難看出,正是勤奮、正確的方法和少說空話使愛因斯坦由笨頭笨腦變為巨人的。

  可見,一個人不聰明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我先洩自我的氣。只要你肯為你的目標付出艱辛的勞動,並配合正確的方法,就必須會得到成功女神的酬勞。許多在事業上有成就的人,在童年時代、少年時代並不必須能顯出鋒芒畢露的優勢,相反,他們卻太平凡,甚至顯出遲鈍、愚笨的樣貌,常常要被周圍的人嘲笑、譏諷。如果因為自我笨就灰心喪氣,不再努力,那不是將自我潛在的才華、潛力都扼殺在搖籃中了嗎?

  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才能,每一個人在生命的長河中都會找到屬於自我的星座。如果你覺得自我笨,那是因為你還沒有尋找到你自我的星座。正如愛因斯坦對別的事物遲鈍,卻對物理和數學個性喜愛一樣,當你找到自我的星座時,你定會放射出與眾不一樣的異彩。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10

  愛因斯坦出生於德國,父母為猶太人,後加入美國籍。他創立了相對論,是現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他的理論改變了傳統的科學體系,開創了一個新時代。

  然而,他在童年時期,卻是很不起眼。除了老師發現他擁有數學天才之外,他是一個遲鈍、害羞、落後的小孩,老師認為他是個累贅,父母也認為

  他是一個低能兒。他僅有的數學才能,也常被人否定。有一次,愛因斯坦到一個車站去買車票,當他發覺售票員找他的錢不夠時,他便向售票員提出抗議,售票員仔細數了一遍之後,一點也未弄錯,於是對愛因斯坦說:“你就是常把數字弄不清楚。”

  據說,愛因斯坦到3歲時還不會說話,人家都叫他“小笨蛋”,只有母親相信他是有才能的。他10歲時才進入慕尼黑的一家小學讀書。讀書時成績也是壞透了,他在任何一個學校裡都沒有讀好。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11

  1882年,愛因斯坦來到這個世界已經3年了,卻不像其他孩子那樣天真活潑,愛說愛笑。他總喜歡靜靜地坐在客廳裡,歪著腦袋認真地傾聽從母親的指間流淌出來的優美動人的音樂。母親看著他那聚精會神的憨樣,開心地笑了,說道:“瞧你一本正經的模樣,簡直就像一個教授!嗨,我的小寶貝,你為什麼不說話呀?”愛因斯坦動了動嘴唇,沒有回答母親的問話,但他那對亮晶晶的眼睛卻撲閃撲閃地不斷眨動著,顯示出快樂的光芒,他的內心已經體會到音樂的優美流暢,但他卻說不出口。

  愛因斯坦的父親喜歡郊遊,經常興高采烈地帶著全家人到野外去遊玩。小愛因斯坦十分喜歡這種活動,那美麗動人的湖光山色,那聳入雲霄的參天大樹,那頌歌般的松濤,那金色的陽光,都使他沉醉,然而,他卻不愛說話,不能用語言把這一切表達出來。而比他小的妹妹卻象一隻百靈鳥,一路上歡快地唱著、叫著。

  小愛因斯坦在常人眼裡,並不是一個聰明的孩子,這一方面是因為他不大會說,一方面則因為他總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讓人覺得有些低能、傻氣,大人們甚至懷疑他的智商是否有障礙。人們無法理解,這個幼小孩子所提出的貌似可笑無知的問題,原來出自對未知世界的強烈求知慾。愛因斯坦那被人誤認為平庸低能的小腦瓜裡,充滿了對這個陌生世界的苦思冥想、百思不解,幾乎沒有安寧的時候。

  在愛因斯坦四五歲的時候,一天,爸爸送給他一個小羅盤。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的小愛因斯坦為此心花怒放,立刻愛不釋手地擺弄起來。羅盤中間有一根指北針,尖端一頭塗著紅色,顫巍巍地抖動著,總是頑固而堅定不移地指向北方。愛因斯坦小心翼翼地轉動盤子,想偷偷改變指標的方向,但無論他怎樣轉來轉去那根針就是不聽指揮,紅色的那端依然牢牢地指向北方。小愛因斯坦急了,猛的一轉身子,從朝北轉向朝南,心想:“這個指北針總該跟著我走了吧?”但是定睛一瞧,他不由大吃一驚:紅色的一端依舊指著北方!

  “太奇怪了……”愛因斯坦不知所措地喃喃著,“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他想去向父親詢問,可靈機一動,他馬上自己做出瞭解答:“對,這根針的旁邊一定有什麼東西在推著它,所以它能永遠保持一個方向。”

  於是他翻來覆去地研究羅盤,想在指標周圍找出那神秘的東西。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他什麼也沒找到。這個童年之謎就此深深刻印在他的記憶中,揮之不去。也許,愛因斯坦日後對電磁場的深入研究,其靈感就是源於童年時代那謎一樣的小玩具羅盤呢。

  這件有關羅盤的童年往事,給愛因斯坦留下深深的印象,甚至在許多年後,他還常津津有味地回憶。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12

  到了上學的年齡,與同齡孩子相比,小愛因斯坦依然顯得十分木訥,動作遲緩呆笨。在班上,他的學習成績很差,每次被老師叫起來背誦課文,便呆頭呆腦一句也念不出來。同學們私下裡都嘲笑他,認為他是一個“差勁的落伍生”。愛因斯坦就這樣開始了他的求學生涯。他雖然很愚笨,然而卻很善良、虔誠,同學們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老實頭”。

  鄰居家的孩子們經常在一起玩遊戲,小傢伙們在一起盡情地唱呀、跳呀、叫呀,可這裡面卻沒有愛因斯坦的身影。他喜歡一個人靜靜地坐在客廳的角落裡玩搭積木,一玩就是老半天,然後默默地坐著,忘情地欣賞自己的傑作。就這樣,小愛因斯坦已經四五歲了還不大會說話,這時,父母有點兒著急了:“難道他是低能兒,是個傻子?”父母親趕緊為他請來了醫生,卻沒有檢查出什麼毛病。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13

  愛因斯坦的大伯雅各布在家用電器加工廠裡專業承擔技術性層面的事務管理,而愛因斯坦的爸爸則承擔商業服務的來往。雅各布是一個技術工程師,自身就十分鐘愛數學課,當小愛因斯坦來找他提問題時,他總是用很粗淺通俗化的語言把數學思維訓練詳細介紹給他。

  有一天愛因斯坦跑來問大伯:“什麼是代數”?大伯就是這樣表述:“在算數中有很多難題不易處理,應算非常難。而解析幾何是一門'開心'的數學課,能非常容易的幫大家解釋艱難的測算。大家把大家不清楚的數叫著X,隨後來捕獲它。你將它作為已知道的物品,建立一些關聯,最終你也就能夠非常容易地獲得它了。”隨後大伯給了他一本有解析幾何難題的宣傳冊,愛因斯坦迅速就學會了處理裡邊的難題。

  有一次雅各布大伯給他講了幾何圖形中一個美麗迷人的定理──畢達哥拉斯定理:一切直角三角形的長邊平方米一定相當於兩長邊平方米的和。大伯沒有對他說這一定理的證實,可是愛因斯坦在畫了很多直角三角形後發覺這關聯一直創立,覺得十分的驚訝。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14

  6歲時,愛因斯坦迷上音樂,開始學習小提琴,小提琴奏出的優美音樂將他帶入了一個美妙的境界,音樂曾一度使他著迷。然而,練習小提琴時機械、重複的弓法和指法又令心生厭倦。就這樣,小愛因斯坦以平淡無奇開始了小學生活,又以平淡無奇而結束。此時的小愛因斯坦與同齡人相比,不僅沒有超長之處,反而多幾分笨拙。

  10歲那年,小愛因斯坦告別了小學,成了一名中學生。此時的德國軍國主義思想如洪水猛獸般到處氾濫,到處橫衝直撞。在學校裡也不例外。那些老師像軍人一樣將希臘文、拉丁文一個勁兒地往學生頭腦裡塞,而學生的職責就是背、背,整天都是背。對這種學習方式,小愛因斯坦煩透了,有意無意間將自己的興趣轉移到了自學數學上,數學成了他中學時代的最大的業餘愛好。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15

  愛因斯坦的叔叔是一個工程師,對數學也很喜歡,有一次在紙上畫了一個直角三角形,寫了ab+bc=ad,並滿臉神秘地愛因斯坦說:“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畢達哥拉斯定理,兩千多年以前的人就會證明了,你也來試一試。”12歲的愛因斯坦此時還不懂得什麼叫幾何,但他被這個定理迷住了,決心試一試,他一連幾個星期苦苦思索,尋找著證明的方法,到第三個星期的最後一天時,竟然被他證明出來了。他第一次體會到創造的快樂,他的創造才能萌動了。

  隨著年齡的增大,愛因斯坦的眼界逐漸開闊,能使他產生興趣的事物也變得越來越複雜。12歲時,愛因斯坦得到一本硬皮精裝的幾何教科書。他懷著興奮神秘而又略帶恐懼敬畏的心情把書翻開,從頭一頁歐幾里德的第一條定理讀起,越看越入迷,竟然一口氣把全讀完,深深為幾何定理的精密、明確和嚴整所折服。對一些定理,他反覆地進行琢磨和思考,有時還嘗試著撇開已有的論證方法,另闢蹊徑,自己來重新證明,愛因斯坦總會高興得欣喜若狂,他第一次深切體會到發現真理的巨大快樂。

  愛因斯坦幼年時代的好奇心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他的自信心也逐步增強。不久,他又自學了高等數學,中學裡的老師已不是他的對手。當他的同學們還在全等三角形中跋涉時,小愛因斯坦已經遨遊在微積分的天地裡了。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16

  讀書時除了數學其他學科根本引不起小愛因斯坦的興趣,因此成績就很差,不少老師對他這種學習態度都很看不慣,並多次責備過他。一次,小愛因斯坦的父親問學校裡的教導主任,自己的兒子將來可以從事什麼職業,這位老師竟直言說道:“做什麼都沒有關係,你的兒子將是一事無成。”這位老師對小愛因斯坦的成見非常深,認為他是一塊朽木,已再無雕刻的價值,竟勒令他退學。就這樣,愛因斯坦15歲那年就失學了,連畢業證都沒有拿到。

  愛因斯坦自幼養成了愛讀書、愛思考問題的好習慣。有一段時期,他對《大眾物理科學叢書》這本通俗科學讀物著了迷,無論走到哪裡,都要把這本書帶在身邊,時時翻閱。正是這本書,不但使愛因斯坦破除了宗教權威的迷信,而且引導他立下了探索自然奧秘的宏圖大志。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17

  少年愛因斯坦的身邊經常帶著一個小筆記本,那是為隨時記下靈感的火花而用的。16歲那年,又一個極富挑戰性的問題佔據了他的頭腦:假如某種光的接收器,比如人的眼睛或者是攝影機,跟隨在光的後面,用光速飛奔,那麼,會發生什麼情形呢?他把問題捕捉住,記在本子上。但正確的答案又去哪裡尋找呢?他百思不得其解,又為自己設定了一個新的難題、新的挑戰。

  正是這個令愛因斯坦日思夜想的高難問題,孕育了未來相對論的神奇萌芽。也許,這可以看作是小愛因斯坦向科學堡壘發起的第一次勇敢進攻。

  小愛因斯坦日後之所以能取得輝煌成就,與他的家庭是分不開的。他生長在無憂無慮的家庭環境中,父母對他是十分寬容的。他的父母在他的成長道路上所扮演的就是保護他的氣質與性格免受不良因素的影響。當愛因斯坦的“天才”還沒有發揮出來,還顯得很笨拙的時候,他的母親很著急,擔心自己的孩子將來一無所成,而他的父親則說道:“不用把此放在心上,孩子只是不能適應學校的規則和機械的教學罷了。等他長大了,瞭解了周圍的一切後,就可以順利適應了。”父母沒有將他視“弱智兒”,沒有因為功課不好、被學校開除而責打他,而是給他一個很寬鬆的環境,循循善誘地幫助他成長與發展。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18

  愛因斯坦小時候非常喜歡小提琴,他夢想自己能成為像帕格尼尼那樣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愛因斯坦只要一有時間,就會練琴,儘管他很勤奮,也很用心,但卻沒什麼進步。愛因斯坦的父母認為他沒有音樂天賦,但為了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一直沒有阻止他學琴。

  有一天,愛因斯坦去請教一位小提琴老師,老師對他說:“你先演奏一曲讓我聽聽。”愛因斯坦就演奏了他的偶像帕格尼尼的一首曲子,但卻漏洞百出。曲子拉完後,老師問愛因斯坦:“孩子,你為什麼特別喜歡拉小提琴呢?”

  愛因斯坦說:“我想成為帕格尼尼那樣偉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老師又問:“那你快樂嗎?”

  “我非常快樂。”

  老師繼續說:“孩子,你非常快樂,這就說明你已經成功了,難道非要成為帕格尼尼才算成功嗎?我認為,快樂就是成功。”

  愛因斯坦聽了老師的話後深有感觸,他明白了快樂比當帕格尼尼更重要。後來,愛因斯坦仍然喜歡拉小提琴,雖然他拉得並不算很好,但他卻在其中收穫了很多快樂。

  快樂是世間最容易取得的成功,只有做自己感到快樂的事,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19

  童年時代的愛因斯坦似乎是個遲鈍的孩子,學會說話比一般孩子晚得多。

  他獨來獨往,時常故意躲開小夥伴,即使同親人在一起,他也只是一個沉默的聽眾。誰要是破壞了他獨處的心境,一向沉靜的他會突然爆發出激烈的情緒。

  他喜歡一個人默默地做那些需要耐心的遊戲,比如用薄薄的紙片搭房子,不成功決不罷休。他少言寡語,可他那雙明亮的棕色大眼睛卻閃爍著聰明智慧的光輝。他從小就習慣於用一種沉默的獨立思維去面對周圍的世界。 在小學裡,愛因斯坦除了喜歡空想外,並沒有表現出什麼特殊的才能。

  愛因斯坦小時候的故事20

  他念的中學是慕尼黑一所古典式預科學校,學校裡那種呆板機械的教學方式完全不合他的口味。古典教育變成了死記硬背拉丁語和希臘語語法,而歷史變成了枯燥乏味的大事記。教師們仿效軍官的樣子,而學生們看起來像士兵。

  愛因斯坦後來在回憶這段生活時說:“對我來說,小學老師好像是士官,而中學老師好像是尉官。”學校教條式的教育抑制了他才能發揮。那些死記硬背的功課,全都引不起他的興趣。他的成績不好,老師們責備他“不守紀律,心不在焉,想入非非”。一位教師說:“愛因斯坦,你永遠不會有什麼出息。”而另一位教師乾脆建議愛因斯坦離開學校,因為他出現在教室裡有損學生的尊嚴。 愛因斯坦早就不滿這種專橫、強制的教育了,獨立的個性促使他很早就開始了自己的探索知識的歷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