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精選10篇)

2022版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是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落實全國教育大會部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新修訂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語文等16個課程標準。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版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精選10篇),歡迎閱讀參考!

  2022版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1

  一、當前的數學教育價值體現更明顯。

  新課標中最受關注的是核心素養,數學核心素養是透過數學活動逐步形成與發展的正確價值觀,思維品質與關鍵能力;反映了數學學科的基本特徵及其獨特的育人價值,是現代社會公民素養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透過以上表述,可以理解為現在的數學教育更加註重隱性的教育價值體現,透過數學活動逐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遇到問題能理性的分析問題,並努力尋找最佳的解決問題方法,並把這些解題的品質,延展到為人處事中。這也常常引導我們思考教育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怎麼去培養,為誰培養人?如果每個教師的心中都有這幾個問題,相信我們的教育將不會有太大的偏差。

  二、當前的數學教育生活體驗更重要。

  課標要求:課程內容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的特點,要貼近學生的實際,而勞動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活動,數學的產生和發展源於勞動。核心素養也告訴我們,要教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所謂的現實世界也就我們所說的生活,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倡導多樣化的數學方式,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教材都提供了具體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提出數學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去學習數學知識。學生學習的過程需要生活經驗的加持,生活的體驗對學習的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積攢生活經驗也將是學習的一部分。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自己所學的知識在生活中得以應用,學生才會有興趣去學。學會用數學知識去解釋身邊的現象,拓展數學學習的領域。使他們初步學會了從數學角度觀察事物和思考問題,從而喜歡上數學。

  2022版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2

  一、在課程標準引領下落實核心素養

  提到“數學核心素養”其實我們並不陌生,近幾年“核心素養”一直是各類教研培訓的熱門話題。在此之前我對“核心素養”的理解僅僅停留在“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運算能力”、“直觀想象”、“資料分析”這六個方面以及10個關鍵詞。“核心素養”的概念在我頭腦中還是很空泛的。今天聽了史寧中教授的解讀,我才明白數學核心素養是在學生本人參與的數學活動中,逐步形成發展的。這就完全顛覆了傳統課堂,比如《乘法分配律》用一節計算課的集訓就能提升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和應用。核心素養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這要求老師滲透在每一節課,每一節課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圍繞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展開。這次新課標的修訂就是要讓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

  二、在學科融合中凸顯數學本質

  其次就是實現學科融合的理念與潮流,數學絕不是孤立的學科,它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為各門學科尤其是理工科方向的學科奠基。有些孩子排斥數學學科主要是因為傳統數學課主要侷限在教室裡,雖然教材中也有綜合實踐課,但真正落實的或者說有效落實的並不是很多。如何以新課標為依據設計出既凸顯數學本質又能學科融合的主題式學習課程將成為老師們思考的重點方向。

  2022版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3

  聆聽了史寧中教授對於新課標的解讀,對於數學課程有了更加系統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兩點收穫:

  一、對數學核心素養的本質理解

  數學不僅只是運算和推理的工具,還是表達和交流的語言。數學的三大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數學研究過程是透過抽象得到數學研究物件,透過推理得到數學結論,透過模型搭建數學與現實世界的橋樑。而數學核心素養可以表述為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數學眼光的核心是數學抽象,它體現了數學的一般性;數學思維的核心是邏輯推理,它體現了數學的嚴謹性;數學語言的核心是數學模型,它體現了數學學科應用的廣泛性。因此對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應該貫穿學生數學學習的始終,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過程也是數學思想培養的過程,這也許在一節課的教育中實現不了,但應當作為教師數學教育的“魂”,這將為學生提供正視和探究世界的方法。

  二、對未來數學課程研究方向的把握

  本次課標修訂的兩大要點: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和實現學科融合的教育要求。這說明未來數學課程將會聚焦於學科育人和跨學科教學,也是我們一線數學教師應當致力於研究的大方向。

  對於數學學科而言,我們應該注意到四基、四能與核心素養的有機結合,在課程內容結構化調整的基礎上把握好每個內容領域的核心概念,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理解數學知識與方法,培養數學核心素養。同時,新課標對各個內容領域都進了細微調整,最大的變化在於增加了“代數推理”,增強了“幾何直觀”。如何基於兩個代數基本事實,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滲透代數推理?如何設計“尺規作圖”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對於圖形的直覺?也是亟待思考的命題。

  2022版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4

  整個標準很長,共182頁,我拿到電子版後花了幾小時研讀了一下,讀完後有三點感觸!

  (1)經真是好經,如果老師們都能按照新課標理念來教學,那孩子們沒有理由學不好數學;

  (2)對教師的要求比較高,理念與落實恐怕會有差距;

  (3)我的公號和數學三書的理念與整個新課標的指導思想高度一致,好像我全程參與標準制定似的。

  建議家長好好讀讀這個課標。讀完後就會知道,教學環節出現問題,我們不應該埋怨教育部。我們的頂層設計人員並不是大家口中的“磚家”,問題在於政策與落實之間存在不小的差距,一線教師隊伍的數學素養仍有待提升。

  我注意到,在闡述小學階段的內容時,全文多次提到了類比和歸納,這也是我一直都極為看重的能力。

  一、課程性質

  這部分內容主要回答了兩個問題:

  (1)數學是什麼?

  (2)數學有什麼用?

  對幹數學是什麼,《課標》開始就給了概括性的定義;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

  二、課程理念

  這裡面最重要的是確立核心素養導向的課程目標,強調“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與“四能”(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核心素養導向是本次新課標所有課程都遵循的依據。重視基本概念和基本能力是我一直所提倡的。我記得之前有人跟我提過現在市面上的一種論調,說提前學的孩子可以不強調基本概念的理解,等到他學到更高階的知識後自然就會加深之前那些基本知識的理解。對此,我只想說:根基不牢,地動山搖。

  在課程內容方面,《課標》強調要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其中,有兩點尤其值得關注:

  (1)關注數學學科發展前沿與數學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2)重視數學結果的形成過程,處理好過程與結果的關係。

  這裡面,許多中國古代的數學問題都已經出現在了各個階段的試卷中,算是在數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直接和簡單的一種方式。我在《超級數學小玩家》一書裡,專門有一章介紹了20箇中國古代數學問題,覆蓋了算術裡的多個方面。當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遠不止存在於數學問題裡,類似於太極八卦都飽含數學思想。在教學活動方面,《課標》要求“教學活動應注重啟發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孩子積極思考,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利用觀察、猜測、實驗、計算、推理、驗證、資料分析、直觀想象等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體會和運用數學的思想與方法…….

  上面這短短的一段話,說起來容易,能做到的有多少,我不得不打個問號。我之前在《計劃教育下的數學教育之怪狀》一文中提到了下面兩個案例。我們現在的某些老師過度追求“標準答案”,要向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轉變,仟重而道遠。

  在教學評價方面,《課標》建議“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過程”,要“採用多元的評價主體和多樣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自我監控學習的過程和結果”。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實施起來也不容易。

  在第六部分的《課程實施》部分,專門有對多元化評價的建議,裡面大致是這麼說的:

  (1)評價方式豐富

  評價方式應包括書面測驗、口頭測驗、活動報告、課堂觀察、課後訪談、課內外作業、成長記錄等。

  (2)評價維度多元

  在評價過程中,在關注“四基”“四能”達成的同時,特別關注核心素養的相應表現。不僅要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還要關注學生對基本思想的把握、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不僅要關注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要關注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

  (3)評價主體多樣

  評價主體應包括教師、學生、家長等。

  (4)評價結果的呈現與運用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評價結果的呈現應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關注每一名學生的學習過程。這個評價方式的願景確實很美好,但回顧一下高考錄取方式的改革,就知道有效實施起來有多難。而且,高考因為得篩選,不管怎樣都得弄出個量化評價標準。小學階段不用篩選,我擔心最後落實時有些老師可能會乾脆放棄客觀評價。

  三、課程目標

  這裡面主要闡述核心素養的內涵、總體目標以及各學段的目標。

  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素養,概括為“三會”:

  (1)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

  (2)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

  (3)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可以看到,核心素養特別強調數學與現實世界的關係。數學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迴歸生活。這一點正是《給孩子的數學思維課》一書的主旨,書中的緒論就是”數學源於生活”,整本書的所有內容都是圍繞生活現象背後的數學問題而展開的,深入地詮釋了什麼叫“三會”。在義務教育階段,數學眼光主要表現為:抽象能力(包括數感、量感、符號意識)、幾何直觀、空間觀念與創新意識。

  新課標強調核心素養的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其中小學階段側重對經驗的感悟,初中階段側重對概念的理解。把小學和初中一盤棋考慮,不割裂小學和初中的教學,是這次新課標修訂的一大特色。

  小學階段的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為:數感、量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意識、資料意識、模型意識、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

  初中階段的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為:抽象能力、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能力、資料觀念、模型觀念、應用意識、創新意識。

  可以看到,這裡面對於小學和初中的表述有些只差兩個字,比如“意識”vs“能力”,“意識”vs“觀念”。可不要小看這細微的文字差別,兩者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關於“意識”vs“能力”,我以推理意識和推理能力為例。

  小學階段的推理意識主要是指對邏輯推理過程及其意義的初步感悟。包括知道推理事:能夠透過簡單的歸納或類比,猜想或發現一些初步的結論;體驗數學從一般到特殊的論證過程,對自己及他人的問題解決過程給出合理解釋,初中階段的推理能力主要是指從一些事實和命題出發,依據規則推出其他命題或結論的能

  力。包括初步掌握推理的基本形式和規則;能透過特殊結果推斷一般結論,理解命題的結構與聯絡,探索並表述論證過程;感悟數學的嚴謹性,初步形成邏輯表達與交流的習慣。

  關於“意識”vs“觀念”,我以模型意識和模型觀念為例。

  小學階段的模型意識主要是指對數學模型普適性的初步感悟。知道數學模型可以用來解決一類問題,能夠認識到現實生活中大量的問題都與數學有關,有意識地用數學的概念與方法了以解釋。

  初中階段的模型觀念主要是指對運用數學模型解決實際問題有清晰的認識。知道數學建模

  是數學與現實聯絡的基本途徑;初步感知數學建模的基本過程,從現實生活或具體情境中抽象

  出數學問題,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不等式、函式等表示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係和變化規律,求出結果並討論結果的意義。

  所以,模型意識主要是瞭解,頂多會用模型來解釋問題,而模型觀念則側重於抽象、建模和模型分析,顯然是更高階的要求。

  《課標》希望透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能達到:

  (1)獲得適應未來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

  (2)體會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絡,在探索真實情境所蘊含的關係中,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3)對數學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慾,瞭解數學的價值,欣賞數學美,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質疑問難、自我反思和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

  最後一點對於培養科學精神非常重要,正如我在《給孩子的數學思維課》第一章的標題所言,"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

  2022版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5

  今天看到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中的修訂原則,其中有三條,一是堅持目標導向,二是堅持問題導向,三是堅持創新導向。

  這三個導向,是我們在《新課程標準》修訂中的原則。我們為什麼要修訂《新課程標準》,我們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或者說是我們未來十年,在育人工作中應該怎麼做,這就是我們的目標導向?

  經濟發展,社會發展,人才競爭更多的則是創新型人才的競爭,我們怎樣引導教師在一線教學中,培養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等等。這些都是我們在《新課程標準》修訂中要考慮到的。

  我們的目標導向具體是什麼呢?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培養要求,確立課程修訂的根本遵循。準確理解和把握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改革的各項要求,全面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思想性。

  在這一段論述中,我首先注意到一些細節。這些細節就像這句話一樣“為提高教育質量,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這是黨和國家最高層次對一項教育政策進行的推動。我們再回頭看“準確理解和把握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改革的各項要求,全面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思想性”。這裡面提出了,我們要準確理解和把握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教育改革的各項要求。不用提出別的觀點,就這一點可以明顯地確認到“雙減”政策。所以,我們在後面的教育實踐中,應該注意到我們的教育實踐。從這一點來看我們可以確認新的《課程標準》、《課程方案》應該是對“雙減”的又一次助力。這一句話也不僅僅是在指向“雙減”,還有我們的核心素養。學生核心素養從2014年開始謀劃,到2015年出臺,再到2017、2018在社會上被普遍認可。但是我們還應該認識到,在很多教育欠發達地區還有很多教師,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核心素養。所以,這一次的《課程方案》也是對核心素養的再一次推動。

  全面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思想的具體內涵又是什麼呢?就是“八個明確”第一,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第二,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第三,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是“五位一體”、戰略佈局是“四個全面”,強調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第四,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第五,明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第六,明確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是建設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作風優良的人民軍隊,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第七,明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第八,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提出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突出政治建設在黨的建設中的重要地位。

  有很多人認為這“八個明確”和我們的教育並無太多關係,可惜理解錯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點需要我們每一個教育人集體發力,不能在任何時候掉隊,這是一次新長征。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和實現共同富裕,也需要我們教育的基礎支撐,需要我們教育培養出更多的適合國家發展和人才競爭的人才。“文化自信”越來越重要,我們的教育不能再次出現,蔣方舟這樣的人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這一點,需要我們教育能夠培養出自我認識、自我革新,以及壯士斷腕的能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需要我們培養出既能夠守法遵法的人,也要培養出建法立法的人。把人民軍隊建設成為世界一流軍隊,軍隊的發展更加需要我們的高素質人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提出的時候,或許你不認同,但是現在呢?面對疫情和戰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不是越來越重要了。突出黨在政治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接受黨的教育,我們的孩子應該信仰黨。我常說我們的教育和宗教相似,我們要引導孩子們信仰黨,相信黨的執政能力。

  “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重大主題教育有機融入課程,增強課程思想性”,這一點也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這是我們思想的積累的順序,也是我們傳遞價值觀念的順序,更是我們在課堂內容中的價值解讀。在我們的課堂上,我們的教育靈魂就應該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

  在一次培訓中,有老師問我:“如果我在課堂上不知道講什麼了,怎麼辦?”我的回答是:“不知道講什麼,是你對文字不熟悉,或者是對教材編寫意圖不熟悉,另外一個就是你的備課不充分,你應該將書中的一個點講成一個面,你應該多讀書,只有讀書才可以豐富課堂。如果你真的沒有內容可講,一定要講愛國。”

  我想我們在孩子們的課堂上,應該將家國之愛分享給孩子們,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做好自己的工作。

  再回頭看這裡的排序“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生命安全與健康等”。什麼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這包含著從毛澤東時代到現在的一系列先進文化。這一文化是根據中國不同的革命和建設時期的不同的國情所產生的,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是擁有中國發展印記的文化。我們的孩子應該學一學,只有學習了才會有社會主義認同,這是很重要的。我們現在的蔣方舟、方舟子、柴靜、高曉松等就是對社會主義文化沒有認同的。

  中國革命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並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是一種重要資源。我們現代社會已經非常安寧,但是我們應該明白,我們只是生活在一個安寧的中國,這個世界並不安全。那麼我們就應該將中國的先進的革命文化,傳遞給我們的孩子們。這種資源也是非常豐富的,哪怕是我們課本中出現的毛澤東詩詞都是非常具有價值的,對孩子們的鼓勵性也是巨大的。

  新中國從哪裡來?新中國從苦難中來。中國的偉大復興從哪裡來?從苦難中起步,從團結奮進中開始,從與時俱進、解放思想中來。我們中國的先進革命文化就應該講給孩子們聽,孩子們只有知道這些,才會勇敢的拒絕和制止那些流言蜚語。對中國革命文化的認同就是對中國革命的認同。

  如果我們對中國革命不認同,我們是不是就可以隨便地詆譭我們的革命歷史?我們的長征精神?這些都是英烈的鮮血,這些都是革命的精神,這是不容我們詆譭的。

  現在有很多人詆譭英雄,我們的戍邊英雄就是我們社會主義文化和中國革命文化的種子。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五千年深厚底蘊。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們繼承和發展,這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也是民族的未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們多學習。比方說臨城縣現在開展的“學成語明法理”活動就是非常好的,藉助成語故事,讓孩子們明白其中的道理。

  中國的孩子必須認識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只有對傳統文化認同,才會對中華民族認同。而且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還有很多樸實的、精彩的文化基因。比如說我們的“天下大同”、“海納百川”、“自強不息”、“時新民本”等等。我們應該將這一種基因深深地根種在孩子們的心中。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是中國革命文化、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母體,但也有別於這兩種文化,所以我們更應該將其融會貫通。

  我們可以舉一個例子。清華大學眯眯眼事件等,這個例子就可以說明,我們在一定程度上是有一些不自信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們需要一些新文化幫助我們建立更加適合我們的文化,但是我們不能將所有的傳統文化都埋葬。如果不是疫情,我們對中醫的認識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是現在疫情還未結束,我們國內就有一部分人開始攻擊中醫藥。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句話被趙麗蓉老師在春晚小品中說了出來,但是到現在我們還應繼續努力。

  國家安全文化是當今的一個熱點。我們應該在任何場合都可以自豪的說——這個世界還有饑荒,但是我生活在中國;這個世界還有戰爭,但是我生活在中國;這個世界還有很多不和諧的事情,但是我們生活在中國。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俄烏戰爭的爆發帶來很多負面影響,而且中國也有一些國人在國外遭遇恐怖分子,還有一些強國對中國進行不合理的干涉,並且我們的祖國並未完成統一等等,這些問題我們都應該在不同時段、不同學段講給孩子們。

  我們要把一個真實的中國講給孩子們。其中有驕傲,也有需要努力的地方。所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如果我們的教師都已經“躺平”不再關注這些,我們的孩子還有多少責任感呢?

  家國同當,家國同擔。

  我們很多學校都開設著愛國主義課程,我們也有很多學校都自己製作了愛國主義的校本書籍,還有很多學校將孩子們帶進軍事博物館進行參觀。我最認同寧夏固原二中冒著雨雪、踏著泥濘,徒步54公里去往山河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這不是作秀,因為這是從1995年開始的,持續並不間斷。

  國家安全應該是一個重中之重。學校常常講安全,生命是安全,家國何嘗不是最重要的安全。大廈傾覆,焉有完卵。所以,我們應該將這樣的國家安全課上得更加有情懷。

  國家安全,也不一定就是打打殺殺,我們還可以透過這樣的課程,培養孩子們的愛國情和責任感。比方說孟晚舟事件,以及孟晚舟回國的演講,我們還可以講種子安全,這是一場沒有任何硝煙的戰爭,卻也是國家的生機所在。我們還可以講“回形針”和“NGO”等等。現在的中國並不能高枕無憂,哪怕“風平浪靜”我們也要居安思危。我們的經濟貿易戰還沒有結束,我們還有一些比較掣肘的環節,我們國家還需要大量的'各式各樣的人才出現,我們還要實現民族復興等等。

  其實國家安全很簡單,每天升降國旗,這就是每一所學校和每一位教育者的責任。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家安全”這些文化既是歷史,又有未來。它們有歷史的厚重有歷史的輝煌,也有歷史的悲哀,但是它們更應該有的是未來的輝煌與燦爛。我們的教育不就是應該將這樣的文化傳遞給孩子們,讓孩子們沐浴這樣的文化更加堅強和偉大。

  我常常給我的孩子說:“如果你要信教,那你就信中國;如果你要信神,你就信中國共產黨;如果你要奉獻,你就在中國,如果你需要偶像,那就是中華民族。”

  生命安全與健康,也是我們教育,應該向學生提供的重要教育思想。怎樣做是是安全的,怎樣做是有傷害的。疫情期間,我們是不是應該將這一生命健康課好好地上起來。我們能不能戴好口罩,我們能不能合理的保持間距,我們能不能將情感和安全、健康做好調整等等,這都是我們應該做好的教育內容。有的老師看到這一內容後,直接想到了我們的生物學科,可是這就與生物學科有關嗎?不是的,它與每一門學科都有關係。

  我們在語文上要引導孩子進行合適的表達,我們數學上要引導孩子進行安全資料的比對,我們英語課上,要引導孩子們學會使用更多的語言;我們物理上,要引導孩子們觀察生活中的物品使用;我們體育上,要引導孩子學會自救等等,關於生命安全與健康,每一個學科都有它獨特的色彩。

  這樣的內容應該講得有聲有色。中學生對煙有好奇心,拒絕是很難得,那就不如進行一番試驗,網上的實驗很多,而我IE造作也很簡單。我們可以實際操作,這樣做會讓孩子們的認知更加真實,真實的才是最震撼的。

  夏季是地質災害的多發期,我們怎樣幫助孩子們進行避險,這也是我們要做的。我前幾年參觀一所學校,早上七點半剛剛進入學校就聽到了一陣警報聲,孩子們紛紛按照規定動作逃出教室,孩子們到達預定地點,接著就是升國旗。我感覺很新穎,不僅僅進行了安全教育,更是進行了愛國教育。

  四川安縣桑棗中學葉志平校長加固了“豆腐渣”教學樓,4年堅持組織學生緊急疏散演習。在汶川大地震中,全校2200多名學生、上百名老師,從不同的教學樓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衝到操場。沒有一人在地震中受傷,這就是生命安全健康的教育意義。其實,現在近視防護也是很重要的。

  在“堅持目標導向”中有這麼一句話讓我有了警醒“確立課程修訂的根本遵循”。我們將這句話反過來說,變成問句——課程修訂的根本遵循是什麼?它的答案就是我們上文的文化與思想。

  將這些文化思想有機地融入到我們的教學中,就是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落實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培養要求。

  我們可以從這個問題中,延伸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有人可能會說這就是政治取向。但是我認為這是“養其根,俟其實”,也是“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覺”。

  2022版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6

  今天學習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具體內容包括三個方面:

  一、課標修訂背景與要點;

  二、核心素養理解與表達;

  三、內容變化與教學建議。

  時代在發展,科技在進步,我們的生活不斷改變,教育步伐也從未停滯。從2001年頒佈的《義務教育課程設定實驗方案》,到2011年頒佈的義務教育各課程標準,再到2022年的新課程標準,堅持了正確的改革方向,體現了先進的教育理念,為基礎教育質量提高作出了積極貢獻。隨著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我們教育更應該要明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最佳化學校育人藍圖,在教育過程中堅持與時俱進的思想,聚焦核心素養,反映時代特徵,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新時代接班人。

  透過學習,我更加明確了要堅持育人導向。數學教育承載著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實施素質教育功能,數學作為基礎類學科作用重要,它的應用可滲透到現代社會的各個方面,對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意義重大。而數學素養在其中極為重要,在基礎教育階段我們應該特別要注意素養的形成,即在潛移默化中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針對小學階段孩子的特點,我們小學階段更應該在教學實際中側重於與經驗的感悟等。

  本次學習,讓我充分認識在以後教育教學工作中,更應該吃透課標,提高專業素養,為培養國家所需的新時代人才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2版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7

  (一)在深入學習了藝術新課標之後,作為一名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教師,我深切地感受到要為成為一名學生需要的老師而不懈努力。

  首先,新課標對美術教師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要想上好美術課,不僅僅要有所教學科紮實的基礎知識,還要有跨學科教學的能力。如第三學段任務群中提出,要讓學生學會製作校園微電影,這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大挑戰,語文、資訊科技、音樂、勞動等學科知識貫穿其中。教師若想對學生做出相應的指導,自身要對相關數字媒體技術應用熟練,更要能將相應的跨學科知識融會貫通,這對一線美術教師而言,非常具有挑戰性。

  其次,藝術新課標更注重整體的一致性和系統系。例如,從第一學段任務群中的“體驗傳統工藝”到第二學段的“學做傳統工藝”,再到第三學段的“傳承傳統工藝”。採用層層遞進式知識結構佈局,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下體會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而從第一學段任務群中“欣賞身邊的美”到第二學段“感受中外美術的魅力”,再到第三學段“領略世界藝術的多樣性”,更是從學生年齡階段出發,從追尋生活中的美逐漸擴大到追尋世界的美,從微觀至宏觀。這種美術任務群的設計,讓美術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更加註重知識教授的系統性,聚焦於不同學段的學生到底應該學什麼、如何學,聚焦於將學生以往知識經驗與將要學習內容的整合與梳理。正如陶旭泉教授在“美術教師如何適應新課標”的講座中所說:“要在教學提示中,提出每個學習任務應該理解所教學科的大概念,使教學活動始終圍繞中心目標及核心素養。這種大概念引領式的學習方式,會讓學生學會抽絲剝繭,迅速提高美術素養。”

  最後,相對於以往版本的課標,本次新制定的課標對於學生學習內容要求更加凸顯具體化與實踐化。將義務教育美術學科學習內容分為四類實踐專案,共十六項學習內容,二十個學習任務。這種對於學習內容劃分的細節性是史無前例的。教師根據學生不同的學段,以藝術實踐為基礎,以學習任務為抓手,將學習內容嵌到相應的學習任務中,這種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法,給予教師教學更多的指向性,突破了以往美術學科教學不好把握教學難易度的難點。對於學生美術學習的評價,新課標提出所有教學評價的落腳點應在於立德樹人。我的理解是要讓每個孩子在美術學習中獲得相應評價的幸福感和提升感,堅持素養導向,以評促教,注重學生表現性評價。評價不是終點,而僅僅是一種手段,形式多樣的評價方式對於學生而言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挑戰與享受。

  總而言之,藝術學科新課標的制定,對於每位從事美術教學的一線教師來說,賦予了教師更大的操作空間,指導教師從人文角度出發,更多關注學生的體驗和感受,更加註重滿足學生不同層次的學習需求,真正體現了美術教育“育人為本”的教育價值。

  (二)美術新課程標準從全新的角度,按學習方式,把美術課程分為四個領域,即“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美術教材質量的優劣,對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審美趣味、創新能力和個性品質有著直接的影響。美術教材的編寫,應力求向學生提供美術學習的方法,展示豐富的具有審美價值的影象世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欣賞水平”。

  新的教材觀認為“教材既不是知識體系的濃縮與再現,也不是學生被動接受的物件和內容,而是引導學生認知發展、生活學習、人格構建的一種範例,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橋樑。其實新課改帶給我們的遠不止上述的新理念,它帶來的是一次頭腦風暴。

  有關於“造型·表現”的內容在課程中佔了很大部分,它是課程內容中覆蓋面最寬,分量最重的部分,如何帶領和引導學生在遊戲中更好的發現問題、學習知識、體驗學習的樂趣,是教師需要解決的問題。在美術學習活動中,“造型·表現”領域的學習方法有多種,教師應從教材的內容和學生需求出發,讓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對客觀世界意義的領悟,對生命意義和對生命價值的體驗,培養學生學習美術的長久興趣。

  “設計·應用”這一學習領域,應當強調設計是與人類的造物活動和發明創造密不可分的,從小培養學生的設計意識,對於提高未來人才素質,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欣賞·評述”這一學習領域的提出,能更好的讓學生透過感受,欣賞和表達等活動的方式,內化知識,形成審美心理結構。

  這些變革的構想,最後要依賴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去貫徹和實現,因此,我們每個教師都要樹立新的教育觀,瞭解新理念,做到與時俱進,與新課程同行,結合小本教材的使用,為學生建立一個陶冶性情、享受美的快樂得新的美術天地。

  (三)從2011年版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下文稱為舊課標)到2022年版藝術課程標準(下文稱為新課標)的印發,本文嘗試窺得一些“具體改變”的線索。

  一、新課標更加註重學科橫向連線,學段縱向連線

  相比舊課標而言,新課標加強學科橫向連線,以音樂和美術為主線,多學科融合為輔線,在學習任務群中培養學生如何解決問題的能力,擴寬學生學習知識的廣度;加強學段縱向連線,新課標的學段劃分更符合學生的基礎,加強學段之間的連線,尤其在第四學段選修課程中,與高中模組課程產生了一定的連線關係,增強了學生深度學習的能力。

  二、新課標更好的搭建學科持續理解的支架

  (一)從藝術實踐來看,新課標有更清晰的美術模組劃分。

  以欣賞.評述為例,將身邊的美術、中國美術賞析、世界美術賞析、中外美術簡史四類學習內容結合。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也為教師合理運用教材資源指明瞭方向。

  (二)從學習內容來看,新課標以學習內容也就是學習任務群的方式,注重學生的思維習慣和方式的養成,將學生持續理解的主線對應於學生的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

  以下圖為例,橙色部分的學習內容將對應欣賞.評述,從任務群的方式出發,學生從第一學段欣賞身邊的美,第二學段感受中外美術的魅力,第三學段領略世界美術的多樣性,第四學段概覽中外美術史。學生從第一學段養成審美感知的思維習慣,並貫穿於整個義務教育的美術課堂中,在驅動性任務中引導對美術的感知能力的持續理解,這樣的持續理解恰是藝術核心素養的必備要求。

  三、新課標更詳細的任務要求,為教師落地實施提供了建議。

  相比舊課標的目標、學習活動建議、評價要點而言,新課標將學習任務分為內容要求和學業要求,視點集中於“教學目標”和“評價方向”。內容要求詳盡的闡述了每一個學習任務的側重點,對於教師設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點提供了建議;學業要求則為教師評價要點給予了參考。教師在教學設計中不會偏離課標,而是以教學設計實際落地課標。

  (四)2022年版《義務教育藝術課標》與2011年版《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對比,在諸多方面有所不同和增加,新課標更加強調素養指引、問題導向、情境創設,輔助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發生變化:

  一、藝術核心素養貫穿始終,注重學生素養提升。

  藝術課標中提出義務教育階段藝術課程的核心素養確定為: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與文化理解,標誌著初中美術課程也正式跨入核心素養時代。並且提出在課程的設計思路中要聚焦核心素養,組織課程內容;課程目標的設定上關注核心素養,課程的內容選擇與評價量規都與核心素養密不可分,形成由“核心素養—美術學科總目標—美術學科分段目標—美術學科課程目標”的遞進。

  二、改變課程設定安排,注重知識與學段銜接。

  首先藝術課標由音樂、美術、舞蹈、戲劇(含戲曲)、影視(含數字媒體藝術)課程組成,五門學科共同組成藝術學科;同時在8~9年級的課程安排上,引導學生在五門學科中選擇2門進行學習,更好地與高中模組課相銜接。

  三、任務驅動的目標設定,注重學生的真實生活情境。

  新課標的課程實施建議中提出:“設計與學生經驗、社會現實和當地文化資源相關聯的情境與任務”,意圖透過更多的真實性任務、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結合身邊的事件、結合現實生活營造身臨其境的學習氛圍,在真實情境的任務創設中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遷移。

  四、學科內容選擇更融合,注重知識的有機整合。

  新課標的教學建議中提出要重視知識的內在關聯,加強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將教學內容有機整合起來,提倡將美術學科內部知識的融合、與其他姊妹學科知識融合、與社會學科知識融合,透過將知識進行整合能夠促使學生對知識進行整體聯絡和建構,並形成深層次聯結,實現從知識、技能的掌握到意義建構的發展,提升綜合解決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評價層級提升,注重素養導向的評價方式。

  2011年版的美術課標中的評價建議更多的關注於課程的評價,關注美術學科的評價,而2022年新版藝術課標在教學評價中提出堅持素養導向、堅持以評促學,這種評價一方面關注學生掌握藝術知識、技能的情況,另一方面要重視學生整體的素養,為學生價值觀、必備品格、關鍵能力的發展“保駕護航”。

  (五)藝術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重點解決了“藝術課程培養什麼樣的人”這一問題,它面向的是全體學生的發展,它指向的是素養養成的過程而非結果,所以新課標與現行的美育思想、理念高度契合。新課標中論述了美術學科的地位和性質:“美術學科是藝術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培育和發展學生藝術課程核心素養的重要載體。”可見美術在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一、一致性

  課標中的“核心素養-課程總目標-學段目標-四個藝術實踐-二十個任務”。即美術學科課程的框架設定,始終保持著一致性。(胡知凡,2022)首先義務教育藝術課程的核心素養確定為: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將原來的“影象識讀”融入到“審美感知”,體現了核心素養更加綜合和濃縮;其次藝術課程的課程總目標融入了核心素養,美術學科的學段目標又以藝術課程總目標為依據,每個學段的學習任務群又透過任務落實核心素養,體現了層層遞進和螺旋上升的趨勢;最後四個藝術實踐(造型·表現、設計·運用、欣賞·評述、綜合·探索)也與美術學科的學段目標相關聯。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落實核心素養,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具體化

  學業質量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與總目標相關聯,體現了核心素養的可測、可評的方面,也是核心素養的具體化表現。學業質量清晰明瞭的規定學生學習之後將“知道什麼”(事實)“理解什麼”(概念、內涵)“做到什麼”(實踐)“學會思維方法”並最終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獨特性

  在逐漸重視學科融合和跨學科的教學實踐上,美術學科要以美術學科的獨特性引領教學活動,實現共性和個性的結合。由此教師的美術技能作為最根本的、最核心的能力,需要好好掌握,才能貫通和發展別的。

  2022版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8

  最近我學習了史寧中教授做的關於小學數學新課標(2022年版)的講座,感觸頗深,收穫頗豐。史教授在講座中重點分析了2022年新課標修訂的背景與要點、新課標的理解與表達、課標內容的變化及相應的教學建議,聽完講座讓我對2022數學新課程標準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史教授開始就重點強調了新課標中將“數學核心素養”集中到——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解讀了核心素養的一致性、階段性和發展性。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在學生參與其中學習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這就需要我們在以後數學教學過程中緊扣新課標。史教授還重點分析了新課標中的變化,整體的領域沒有變化,對內容進行了調整,形式上基於抽象結構,理念上更強調核心素養,這些都需要結合後期教學實踐去理解。

  下面就我印象較深刻些許觀點進行簡單梳理。

  一、小學階段的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核心素養集中到體現到“三會”上,就是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二、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變化趨勢

  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都包括四個領域: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機率,綜合與實踐,這四個領域沒有變化。但是,為了更好地適用於四基的教學,或者說進一步更好地適用於核心素養的教學,這次新課標的修訂有個總體趨勢是在數與代數中要強調整體性和一致性,並且把負數、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去:在圖形與幾何中,更加強調幾何直觀,這樣就增加了尺規作圖的內容。增加尺規作圖就是在小學數學中要增加實際操作;讓學生在這個操作的過程中感悟數學的本質,感悟數學和研究物件之間的關係。

  三、數學課程的整體性與一致性

  第一個原則是不單純地介紹概念。 也就是說,過去在講角的概念,指從一個頂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然而並不比較角的大小;也不講角的計算。這樣的教學是不全面的,是比較不妥的。 透過學習,我認為我們要儘快改變過去教師始終是把作業質量作為唯一的評價主體的這種傳統觀念,重視學生在學習質量及整個教學過程評價環節中發揮的獨特作用,學生的自我評價、生生互評以及教師點評都應體現到教學過程中。另外,評價內容也需要體現多元化,對學生在數學應用過程中的思維能力的發展及對學生的數學運用意識進行客觀的整體評價,這不僅要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還需要結合學生的課後活動與在參與校園文化活動中的具體表現予以評估。在評價方式的多元化上,除了藉助等級制的評價、文字評語等方式,還建議在各類學生小組間採用交流討論式學習評價、糾錯式評價以及師徒結對式評價等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高我們日常課的教學效率。

  2022版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9

  在名師工作室的引領下,利用暑假時間,我認真學習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使我對語文教學有了新的認識和看法。《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致力於全體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為學生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礎。”這句話充分說明了語文學習對學生自身發展的重要性,不僅關係到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好壞,還影響著學生的三觀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透過認真研讀《新課標》,我領悟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認真落實和踐行新課標的理念,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注重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

  “教學相長”,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相輔相成,互相影響,缺一不可。《新課標》把課程內容定義為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發展型學習任務群和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概念上有了一個進階的過程,這就意味著學生的學習能力要循序漸進;並明確指出任務群具有“情境性”、“ 實踐性”和“綜合性”的特點,這些變化都直擊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這就對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例如:“基礎型學習任務群”的設計,就明確要求教師要深入鑽研教材內容,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力求引導學生以自身的生活實際和經歷為依託,來探究語文知識的奧秘。所以,學生要想學好語文,學習理念和學習方法必須發生改變。以前那種只靠在課堂上幾十分鐘就能學好語文的傳統思想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學習要求了,《新課標》更注重學生課外閱讀量的積累,明確規定:一二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5萬字”、三四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40萬字“、五六年級“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所以學生平時不僅要勤讀書、多讀書、多思考、能將生活中見到的現象準確的用語言文字描述和表達出來,更重要的是還要會將書本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達到學以致用的結果,這些目標和要求都在告訴我們學生的自主學習特別重要,這也充分體現了新課標“以學生的學為主體”的理念。

  作為教師,我們是語文課程內容的實施者,我們也要轉變理念,改進教法。在課堂上要能將語文知識情景化、生活化、趣味化,讓枯燥乏味的文字變得生動有趣起來,讓學生在充滿情趣的語境中去享受學習的快樂。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豐厚的知識儲備、豐富的生活經歷和靈活的教學機智——處理教材的嚴謹睿智和駕馭課堂的超強能力。在教學中要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積極倡導、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學習方法,拓寬學生學習和運用知識的領域,注重聯絡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跨學科學習和探究,讓學生愛學、樂學、善思,透過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使學生真正愛上語文這門課,並引導他們實現知識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從而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知識技能,成為真正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核心素養是學生透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的集中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的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並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的綜合體現。”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並能夠活學活用,讓學生真正成為一個有學養、有內涵、有追求的新時代青少年。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在《新課標》的“課程目標”中對各學段學生的“閱讀與鑑賞”能力有明確的要求:一二年級要求“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閱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嘗試整本書閱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別人介紹自己讀過的書。”、“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5萬字。”三四年級要求“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聯絡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達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能複述敘事性作品的大意;能閱讀這本書。”、“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40萬字。”五六年級要求“在閱讀中瞭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閱讀敘事性作品,瞭解事件的梗概,體會作品的感情;閱讀說明性文章;閱讀整本書,把握文字的主要內容,積極向同學推薦說明理由。”、“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從這些閱讀目標和要求來看,新課標對小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提出了新的高度,這就要求教師和家長及學生在平時的語文學習中必須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不僅要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還要達到一定量的閱讀積累, 更要將對書籍的閱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思想、能力。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教師必須從自身做起,做一個愛讀書、會讀書、能教書的閱讀型的語文老師,並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讓閱讀成為陪伴學生終身的一種好習慣。

  四、注重最佳化學段之間的銜接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一共分為四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層層遞進相互聯絡,螺旋上升的。雖然獨立但內部之間又相互牽連、相互影響,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尤其要注意學段之間的最佳化銜接。例如,在第一學段(1~2年級)《新課標》對一二年級的學生的“識字與寫字”和“閱讀與鑑賞”有明確的要求:“學習獨立識字”、“嘗試閱讀整本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向他人介紹讀過的書。”在第二學段(3~4年級)中《新課標》對三四年級的學生的“識字與寫字”和“閱讀與鑑賞”也有明確的要求,如“能感知常用漢字形、音、義之間的聯絡。”、“閱讀整本書,初步理解主要內容,主動和同學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仔細研讀,我們就會發現:不同學段之間的知識相互關聯,層層遞進,特別是低學段的學習就是在為高學段的學習打基礎。所以,我們要想培養出優秀的學生,教師就必須重視學段之間的知識結構的最佳化,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習內容的情景化、活動化、遊戲化、趣味化、生活化、多樣化,這樣在教學中才能夠得心應手,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去完成下一階段的學習任務。

  五、注重教學評價的多元化

  教學評價是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評價語言是否規範得體、評價標準是否公平公正、評價方式是否有利於學生的身心發展等問題都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的好壞。 2022年版《新課標》在評價建議部分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評價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貫穿語文學習的全過程。”這充分說明,過程性評價在語文教學中重要性。而過程性評價多元化的原則就要求教師應根據學生不同的年級和不同的學習內容對學生採取有針對性的評價;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興趣、能力和學習基礎等方面的差異,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信力,我們還應鼓勵學校管理人員,班主任、科任老師、家長參與過程性評價,透過多主體、多角度的評價反饋,幫助學生處理好語文學習和個人學習的關係,,讓他們成為有思想、有理想、有恆心、有毅力的新時代好少年。

  語文學科是一門喚醒人的靈魂,提升人的認知,改變人的行為的育人學科。透過重新研讀2022年新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使我對語文教學的認知又有了新的提升,既收穫了新知,又轉變了理念,語文教學的使命任重而道遠,我會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繼續深入研讀,不斷創新實踐,把育人藍圖變為現實。

  2022版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10

  2022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經歷從2001年頒佈的《義務教育課程設定實驗方案》到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進階式改版,將在適應新時代,促進新一輪的語文教學改革中起到重要的作用。2022版《標準》自今年3月正式頒佈以來,已經在各地掀起了學《標準》,用 《標準》的熱潮。作為一名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我已經在不斷地深入學習該《標準》並感覺到這又將是一個語文教學的春天。解讀《標準》不難發現其中的鮮活力量,它以全新的視覺揭示了語文課程的特點和發展方向。課程以全新的理念把握時代命脈,處處體現著時代精神。《標準》 在總目標之下分四個學段進行詳細規定,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鑑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四個方面提出要求。對“教什麼”“怎麼教”的問題進行了具體闡述。

  對比研讀《標準》中各個學段關於寫作方面的目標,我認為我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積極改變:

  一、 重視寫作興趣的培養

  我們不難發現,重視興趣的培養是《標準》有別於試用修訂版“大綱”的顯著特點之一。第一學段的寫作是“寫話”。“對寫話有興趣”、“ 在寫話中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其中的“興趣”、“樂於”就強調了興趣的培養。第二學段中同樣要求“樂於書面表達”、“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法”、“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教學評價中也強調“是否有寫作的興趣、有良好的習慣”。無論從課程標準的確立還是教學評價的建議,《標準》 都把培養習作興趣放在首位,這是我們所有語文老師都應該在實施過程中高度重視的。

  二、多方面拓展課程資源

  長期以來,我們大多數老師的教學都比較重視課堂教學資源,有的教師甚至死守教材大綱,不敢越雷池半步,導致課程資源的拓展嚴重落後於學生學習要求的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大打折扣。2022版《標準》 明確指出:課程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並有詳細的例舉,而且還指出: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開發各地區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學校也要積極創造條件,教師也要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我們教師在實施的過程中要對這些資源有充分的瞭解,為寫作訓練構建起一個開放、多元的空間,從當地的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多方面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凸顯寫作的實用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標準》鄭重地提醒我們“學生的識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為解決他們的實際需要服務。”這在寫作中體現得尤為明顯。‘“根據表達需要,學習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冒號、引號。”、“能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常見的標點符號。”這些目標明確告訴我們學習標點符號是為了使用的需要。切忌為了學習而學習,在寫作教學過程中需要用到哪種標點符號,教師就要靈活多樣運用教材,因材施教,服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另外,“ 能用簡短的書信便條進行書面交際”、“ 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看得出寫作是為了交際的需要,是為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教師應該把握好寫作教學的目的,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明確寫作不是讓學生會寫或長,或短,或樸實,或華麗的文章,而是一種生活的實際需求。

  四、重視個性化能力培養

  2022版《標準》十分重視學生寫作能力個性化發展,注重創造精神的培養。第一學段“寫話”目標中:“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覺。”強調的是個人的感受,抒發的是個人的願望。整個習作目標中共有10處提到“自己”這個詞,明確告訴我們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寫作教學中,要發揮好學生的主人翁地位,從學生的思想意識出發,寫出他們自己覺得新奇,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當然。這不是說對學生的習作採取聽之任之的態度。如果發現學生在寫作中出現不健康的話語,或者流露出不良的思想傾向,教師應當在肯定其勇於發表意見的基礎上,巧妙地加以引導,而不該粗暴地一棍子打死,挫傷學生習作的積極性。發展學生個性,就看教師如何準確把握教材,如何使用教材資源。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在習作教學中切忌照本宣科,死搬硬套,脫離實際地要求學生寫一些和他們生活實際毫無關係的作文。

  五、注意合作精神的培養

  《標準》在基本理念中提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合作精神。這是在以往的“大綱”中沒有提到的。寫作目標中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第二學段中“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第三學段中的“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範、整潔。既提出 了合作的理念, 又注意了合作學習的梯度,而且還注意合作後的收效。誠然,能否與他人合作,合作的效果好壞,直接影響一個人成才與否。《標準》 站在時代的高度——民主,從長遠目標出發,在寫作中融入合作精神的養成,就是要把學生培養成現代社會需要的新型人才。我們教師在實施過程中,要牢牢把握這一目標,在寫作教學中徹底落實這一目標,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合作機會,引導他們掌握更多的方法。在寫作中共同成長。

  六、徹底轉變評價理念

  我們深刻感覺到以往的教學過分重視結果,“種田人看稻,讀書人看考”說的就 是這個理。2022版《標準》 的評價與以往的評價有很大的區別。《標準》 指出:“寫作評價要根據各學段的目標,綜合考察學生作文水平的發展狀況,應重視對寫作的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的評價。”這就要求我們要徹底改變陳舊的評價觀念,從注重結果轉移到注重過程上來。去了解學生是如何積累材料、如何處理所收集的資訊的。從草稿本上也可以折射出學生修改時的態度及方法。我們在教學中要積極透過各種評價機制,使學生主動自改、互改,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寫作水平。 2022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頒佈,已經賦予了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新的使命與擔當。我們都應該靜心研讀《標準》,把握其中精髓,摒棄陳舊的教學觀念,大膽改革,勇於創新,共同把語文教學的康莊大道走得更寬、更遠。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