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精選25篇)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

  當我們對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精選25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1

  4月21日,《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正式頒佈。為更好地落實新課標要求,促進自身成長,提升教學能力,我讀了新課標,也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課標修訂組組長鬍衛平教授的解讀下認真理解了課標。

  我主要從課程目標中的課程核心內涵談談自身理解。

  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課程,具有實踐性。科學與其他所有課程一樣,都是以學生為主體。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這就要求科學教師本身也需要具備這樣的能力。曾經,假探究的現象出現比較多,特別是沒有年度考核要求的1—5年級,將科學課變成了“閱讀課”、“朗讀課”,從而忽視科學的本身;還有一種現象也普遍存在: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出現多個探究活動,以至於每一個活動都沒能夠深入,學生的理解不夠透徹,思維拓展不夠開闊,質量當然也就不言而喻。而現在新課標強調立足素養,聚焦核心內容,加強探究實踐,建構素養導向的綜合評價體系對於教師來說有了更好的方向。

  科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科學課程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科學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包括四個方面。

  1、科學觀念

  科學觀念是在理解科學概念、規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對客觀事物的總體認識。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觀念,這對於科學教師是一個挑戰,我認為需要透過平時課程的學習和實踐,需要學生理解小學階段基本的科學規律,並能夠獨立自主地發表自己的見解。

  2、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是從科學的視角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內在規律及相互關係的認識方式。我認為這就要求學生能夠將學習的所有課程加以融合,科學是數學的皇后,科學與數學、語文甚至音樂美術都存在著聯絡,培養科學思維也就意味著培養學生綜合分析事物,能夠正確的進行推理,有一點的邏輯能力。在平時的課程中,可以加以訓練。除此之外,還要學會創新。透過學校科技節的展演,讓我感受到學生髮展的無限可能,他們的想象力天馬行空,作為一名教師,稍加以引導,或許能夠創造出不一樣的東西。

  3、探究實踐

  探究實踐主要指在瞭解和探索自然、獲得科學知識、解決科學問題,以及技術與工程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科學探究能力、技術與工程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探究,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滲透;實踐則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二者相結合,能迸發出火花,科學教學中也需要這樣的火花。

  4、態度責任

  態度責任是在認識科學本質及規律,理解科學、技術、社會、環境之間關係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科學態度與社會責任。是學生透過科學學習建立起來的責任,它要求學生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樂於探究和實踐;有基於證據和邏輯發表自己見解的意識,嚴謹求實;不迷信權威,敢於大膽質疑,追求創新;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態度,善於合作,樂於分享。

  總言之,科學課程需要我們理解並充分培養核心素養,注重綜合實踐、實踐探究的能力。

  以上就是目前我對於研讀新課標的心得體會,對於新課標的研讀還不夠“精”,在之後的工作學習中我將常“看”、常“學”、常“思”。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2

  2022年4月,教育部頒佈了新修訂的課程方案和義務教育各學科課程標準。其中《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繼承了我國科學教育的歷史經驗,借鑑了世界各國的研究成果,順應了國內外科學教育的發展趨勢,針對我國現階段科學教育的客觀條件和實際需求,提出了有價值的解決方案,具有鮮明的時代性。2022年版科學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部分指出:“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是一門體現科學本質的綜合性基礎課程,具有實踐性。”這裡所說的科學課程的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可以理解為科學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性質。科學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瞭解課程性質,有助於我們一線教師對課程標準的深度理解。

  基礎性

  義務教育是國家依法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旨在保障每位兒童、少年受教育的權利,提高國民素質,具有全納性、全面性和基礎性特點。基礎性是義務教育階段所有課程的屬性。根據《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是聚焦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引導學生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少年。科學課程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由於在課程性質部分還沒有涉及核心素養的表述,因此,這裡沒有直接寫這四個維度。2022年版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有助於學生保持對自然現象的好奇心(態度責任維度),從親近自然走向親近科學,初步從整體上認識自然世界(科學觀念維度),理解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的關係(科學觀念維度),發展基本的科學能力(包括科學思維和探究實踐兩個維度),形成基本的科學態度和社會責任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態度責任維度),為今後學習、生活以及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重視個人發展價值);有助於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強國建設(強調社會價值)。

  在這裡要特別強調: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教育革命加速發展,世界創新格局深度調整,大國博弈日趨激烈,各國都在加強科學教育,重視科技創新後備人才的培養,新修訂的課程標準要能夠支撐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和科技創新後備人才的培養。因此,在性質部分,提出了科學教育具有“提高全民科學素質,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強國建設”的功能。2022年版科學課程標準中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等部分,都特別考慮了服務於全民科學素質的提升和科技創新後備人才的培養。

  實踐性

  一方面,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強調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性。科學課程加強課程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的結合,充分發揮實踐的獨特育人功能;突出學科思想方法和探究學習方式,加強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最佳化綜合實踐活動實施方式與路徑,推進工程與技術實踐。另一方面,實踐性是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科學的基本要求。在探究與實踐中學習科學,既符合少年兒童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也是課程內容本身的要求。科學課程把探究與實踐作為學生學習科學的主導方式,強調從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透過學生親身經歷探究與實踐活動學習科學。

  強調實踐性,是為了變革育人方式。過去,教育過度注重書本學習和紙筆考試,導致學生掌握了很多知識,卻缺乏應有的能力。如今,加強實踐性成了課程改革的重點,也成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習科學的基本要求。在實踐中學習科學符合學生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它也是課程內容本身的要求。其中,技術與工程的實踐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創造能力的重要抓手,其地位在《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得到了強化。學生必做的探究實踐活動是《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的內容,它針對實驗教學的現實情況設定了最低要求,目的是促進我國實驗教學的發展,培養學生的探究實踐和創新能力。

  綜合性

  一方面,綜合性是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顯著特點。科學課程強調體現綜合性,加強課程內容、社會生活與學生經驗的聯絡;強化學科內知識整合,統籌設計綜合課程和跨學科主題活動;注重培養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科學課程本身就是一門綜合課程,這是區分於其他學科課程的一大特點。在2022年版科學課程標準中,科學課程的綜合性主要體現在下幾個方面:一是注重從整體上認識自然世界,用核心概念呈現課程內容,綜合發揮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等領域的育人功能,透過對13個學科核心概念的學習,在理解這些學科核心概念的基礎上,實現對4個跨學科概念的理解和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二是注重學習內容與已有經驗的結合;三是注重動手與動腦的結合;四是注重知識學習與社會實踐的結合;五是注重理解自然現象與解決實際問題的結合,六是注重科學課程與並行開設的其他課程相互滲透。

  強調綜合性,就要加強課程內容、社會生活與學生經驗間的聯絡,整合學科知識,統籌設計綜合性課程和跨學科主題活動。學生的生活情境是綜合的,而科學課程研究的是學生周圍的世界,所以科學課程的內容也是綜合的。這是科學課程與其他課程的重要區別。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3

  這段時間我參加了南昌市的“科學線上培訓活動”,本次培訓活動,讓我受益匪淺,讓我瞭解到了科學系統的很多專業知識。同時也明白了科學課程在整個義務教育階段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幾天培訓學習,我感觸最深的是認為小學科學課程的學習能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在物質科學領域裡,能讓學生了解到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物質具有一定的特性與功能,空氣與水是重要的物質,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水等;在生命科學裡,學生能瞭解到一切生命都是由細胞組成的,我們人的生命就是由無數個細胞組織而成。我們身體的各個器官每天都在工作,器官工作需要輸送能量,而能量可以是氧氣,水,也可以是各種食物。食物的材料來自於地球上的動植物,氧氣也是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釋放出來的。所以我們要保護人類和動植物能夠生存的唯一家園—地球,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在宇宙科學領域裡,學生透過學習能知道人類的生存與發展需要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如利用礦產資源進行工業生產,利用土壤資源進行農業生產等,但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過度開發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等。在這個版塊裡,學生還會知道地球是一顆行星,地球繞地軸自轉使我們的生活有了晝夜更替,地球繞太陽公轉導致了四季變化。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上沒有水和空氣,沒有地心引力,人類在月球上不能生存等等內容,我覺得都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此外,透過13個跨學科概念的學習,我也領悟了當今的科學課程不是單一的課程,它是一個整體,它不但有利於孩子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它還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動手能力,形成學生手腦並用、知行合一的品行。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4

  科學課對於學生們來說,既熟悉又陌生,撓有興趣又缺少學習方法經驗。如何讓他們既愛學又能學好這門功課呢?近一年來,我認真地閱讀了《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解讀》這本書,並不時摘抄讀書筆記。透過學習,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也使我掌握了教好科學這門課的方法。

  一、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激發學習興趣。

  心理學理論認為,人的觀察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地去認識事物的知覺過程,是多種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科學課是由一個個觀察、研究、認識周圍事物和環境的探究活動組成的,學習科學,就要參加和經歷觀察活動,尤其對學生的學習行為的培養具有重要性,從中有助於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因此,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要科學的根據學生的心裡特點,注重用直觀的教學方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景,引起學生的觀察興趣。養成善於觀察的好習慣,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也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永續性的關鍵。透過觀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眼裡的世界綻放異彩。

  二、激發學生的探究的興趣,增強動手操作的能力,

  探究的慾望是推動學生進行研究活動的內部動因,這就是說學生的探究慾望一旦被激發,就會對探究活動感興趣,並以積極主動的態度和高漲的熱情去參與探究活動。因此,我們要創設探究情景,激發學生自主的探究慾望。其次,要注重教師與學生的感情建立,調動學生對實驗探究的興趣。第三,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探究環境,透過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激發探究的興趣。第四,教師也要設計富有情趣的實驗,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第五,透過小製作、小發明等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所做知道發明創造不是神秘的事,只要我們留心身邊的事物,善於發現,勤于思考,學生人人都可以成為發明家。消除學生對發明創造的神秘感,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既能讓學生將所學知識用於解決問題,又能發揮他們的創造性。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動手能力、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科學素養。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科學探索是需要想象力的,但是這個想象力必須是立足客觀依據,富於想象力絕不是憑的亂想和幻想。要有實事求是和追求真理的精神。首先應該培養學生尊重證據、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其次,尊重事實、追求真實,不僅對科學研究,對生活中的思考和判斷問題也是十分重要的;第三,要培養學生敢於批判質疑的科學態度;第四,要培養學生勇於探究的科學精神。

  四、教師要不斷學習,提高教學水平。

  小學科學教師很多不是專業出身,而小學科學課堂的課程的綜合性又很強,教師自己也要充實自己專業知識和技能,透過參加各類科學培訓,完善專業知識結構,深化科學概念,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不斷教研,不斷積累。大力提倡豐富多樣的校內間、校級間的集體研討,還可以利用網路開展網路教研、論壇等形式豐富交流渠道。在交流中不斷提升教師的整體專業水平。

  最後,我們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真正讓學生展開“探究大自然奧秘”的思維過程,使學生掌握探究學習的方法,學會自行獲取知識,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在科學教學中,透過各種途徑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創造能力,就會為以後培養出創造性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5

  新課標用高度概括的語言,表述了科學課程的性質是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基本理念是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總的思想和原則。《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

  透過學習我體會到:

  1、駕馭教材,靈活使用。

  以往教學,教師都是一成不變的使用教材,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成為教材內容的忠實的闡述者和傳遞者,而我們現在首先要吃透教材,深刻領悟教材的編寫意圖,然後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身邊找例子,靈活地處理教材,展開課堂教學。教師把學生的生活引進課堂,讓學生感到生活離不開學習,學習也離不開生活。在課堂上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鼓勵和指導學生自主學習,肯定和欣賞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探究是科學學習的目標。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只有培養具有一定科學素養,敢於探索,勇於創新的人,才能適應社會與經濟發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兒童的好奇心,求知慾,對他們進行科學知識學習的啟蒙教育是適合其身心發展規律的。所以培養科學素養是科學課程在小學生素質發展中所應起作用的科學定位。科學素養的內涵在科學課標中,小學生在科學知識的認識過程中,透過探究,培養探究的樂趣、信心和認識事物的科學態度,科學知識又是透過探究而獲得。所以達成了探究的目標,才能真正體現科學學科的意義。

  3、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方式。以往我們更多關注的是學習的結果,而忽略了學生是透過什麼樣的學習方式和方法來學習的,死記硬背得到的結論,掩蓋了學生在學習方式上存在的問題,所以關注學生探究的過程與方式是引導學生學會探究的關鍵。兒童有一種與生俱來的、以自己為中心的探索性學習方式。學生學習科學知識是接受的過程,更是發現和創造的過程。因此,科學教學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主動去探索,體驗未曾經歷的獨特經歷。

  低年級的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為主,抽象能力較弱,教材側重以學生的已有的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概念,構建有關知識。從而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為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礎。

  4、學生主動學習、合作學習的方式初步形成。

  新課改實驗後,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已經出現,學生的求知慾、表現欲得到了激發和保護,積極活躍地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去,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認識、探索學習,為了弄清課內學到的知識,課外還會主動向別人請教,主動蒐集資料,並與他人討論、交流新的發現。

  5、師生的關係明顯改善。

  課堂上師生配合緊密協調,關係融洽和諧。初步形成交往互動、互惠的教學關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的學生髮展的促進者。改變了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和先教後學,學生只能複製教師講授內容的被動的教學方式。

  6、從“封閉的課堂模式”轉向“開放的課堂模式”。

  教師要是能夠打破束縛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條條框框,開創一種嶄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思維定會得到發展。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向學生傳授知識,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識是什麼。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改革和發展,我們把認識知識是什麼,傾向於研究問題為什麼會這樣。在教學生知識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綜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課堂上,師生之間應該是平等關係,老師是在和學生一起學習、共同探討,這樣才會使孩子們的身心得到徹底解放。因為多問和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所以他們的許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

  小學科學在新的課標、新的理念下,已改變了傳統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學習環境。特別是教育評價的改革,為小學科學教育,培養未來公民的科學素養,找到了很好的切入點,也為小學科學課教師提供了新的發展和創新的平臺。總之,教師是教育的靈魂,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兩者缺一不可。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6

  2022年4月21日,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十六門學科的義務教育新課標頒佈,其中科學學科基於核心素養與學科核心概念,對義務教育課程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認真學習了科學新課程標準,讓我對科學有了全新的認識。

  科學教育是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而科學教育最核心的是課程。課程規定了科學教育特別是主體性課堂教學的目標應培養什麼人,同時也給出了學生要學習什麼內容即怎樣培養人,以及培養的人如何進行評價。

  接下來我從這四個方面談談我的心得:

  一、素養立意,實現科學育人

  要應驗素養,需要考慮幾個因素:從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特徵來講需要考慮基礎性和發展性;從素養的內容來講需要考慮時代性與綜合性;從研究的過程來講需要考慮科學性與政策性。基於素養的立意,在本次課標中,著重體現在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和態度責任四個維度。四個核心素養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體現了科學課程的育人價值。

  二、注重綜合,培養遷移能力

  整合科學技術與工程,有利於學生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發展學生的創新素質。因此,此次新課程標準取消維度界限,強調綜合能力,例如科學中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技術與工程並不是完全孤立的關係,而是相互聯絡打通了四大維度的界限。同時突破學科桎梏,建構跨學科概念,跨學科概念對比學科概念來講還有更大的遷移性,更有利於教師的創新。

  三、強調進階,配合學生髮展

  在課程設計的時候,我們就要考慮不同學段的學生處於什麼水平,再根據學生思維的進階設計課程,完成學生素養的進階。

  第一,適合學生的知識經驗;學習的內容要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由易到難。

  第二,適合學生的思維水平;例如一二年級的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三四年級存在學生思維發展的轉折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相應的學習活動要從簡單的探究活動到綜合的探究和實踐活動。

  第三,適合學生的興趣特點;

  第四,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

  第五,遵循學科的內在邏輯。

  四、思維探究,促進深度學習

  關於教學的思想,教師需要整合啟發式、探究式、互動式、體驗式等各種教育學方式的基本要求,設計能夠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思維型探究實踐。在科學裡面最核心的教學方式是探究式教學,也是科學教學的主導方式。從探究式教學發展階段來看,表面上提的是探究,實際上關注的是思維。

  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聚焦核心素養,以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為導向,以提升學生思維為目標,改變了以往以課程內容為主體的教學形式,更加關注學生本位,對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指明瞭方向,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備課、實施教學的時候要提前預設,看看能提升學生哪方面素養,需要學生做什麼,怎樣的學習效果最好,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線上線下混合學習,達到提高學生能力,提升學生素養的效果。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7

  兩天的科學教材培訓讓我收穫滿滿。其中在聽到垃圾分類這一課的反向提問策略時,讓我恍然大悟,課堂上一直困惑的問題瞬間化解。“如果三天不倒垃圾會怎樣?”“如果一天只有五升水應該怎麼用?”這些更明確、更有針對性、更具操作性的問題,更能加深學生對垃圾分類節水方法的深刻理解。

  另外,我還很認同小學科學特級教師孫旭亮的名言“有教科書,沒有科學探究材料,能上好課嗎?答案是無法上好課。有材料,沒有教科書,能上課嗎?答案是能上課,而且還能上出好課。”在科學課上落實科學實驗,注重了學生的直接感知。在觀察中學習,在實踐中運用,不僅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印象更加深刻,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參加這次培訓更加堅定了我排除萬難上好科學實驗課的信心。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8

  1、科學課培養學生什麼?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素養的形成是長期的,早期的科學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承擔科學啟蒙任務的這門課程,將細心呵護兒童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培養他們對科學的興趣和求知慾,引領他們學習與周圍世界有關的科學知識,幫助他們體驗科學活動的過程和方法,使他們瞭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樂於與人合作,與環境和諧相處,為後繼的科學學習、為其他學科的學習、為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打下基礎。學習這門課程,有利於小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式和科學的自然觀,並將豐富他們的童年生活,發展他們的個性,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

  2、科學操作實驗箱的價值不能忽視,教師要最大化的應用於教學。小學科學實踐操作材料的三大作用:

  ①解決了教師的三個難題:解決了材料短板問題、讓科學課更有科學味道、讓科學課不再枯燥。

  ②解決了學生的三個認識問題:讓孩子們認識到科學是有趣的、認識到科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科學是透過動手實踐做出來的。

  3、基於兒童立場的一種授課方法。在北京和杭州教研團隊互動研討“船的研究”這一單元中的《船的歷史》一課教法時,葉老師提出“基於兒童立場的一種授課方法”引起了大家的探討興趣。課前,老師站在兒童視角進行了單元取捨,關於船的基礎經驗課前對兒童進行調研,掌握孩子現有的知識並對孩子已經知道的及想要研究的問題進行分類統計。

  4、前測和後測在科學授課中的應用。科學知識基於生活中的經驗和課外閱讀,大部分孩子上課前對部分知識已有所掌握和認知,教師在課前設計一套問卷,調查瞭解孩子們已有的認知,便於教師有針對性的設計課堂教學。一節課後,再使用一套問卷掌握孩子透過一節課的學習取得的收穫。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9

  跟著李霞老師關於《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解讀的講座,翻開了新的科學課程標準。透過學習,新課標給我呈現出的亮點:

  “立意”——體現了基於核心素養的頂層設計;

  “整合”——體現了學習進階和跨學科整合;

  “一體”——體現了教、學、評的一致性;

  一、“立意”——體現了基於核心素養的頂層設計

  2022年版課標中,從四個維度凝鍊了核心素養。基於素養的立意,以關注人的視角定位科學學科的教育價值。除了讓學生掌握基礎的科學知識外,還要教給學生適應社會、解決問題的獨特視角、思維方法,建構科學本質觀,幫助學生獲得科學精神層面的整體提升。

  核心素養的四個維度(科學觀念、科學思維、探究實踐、態度責任)既能反映科學課程獨特育人價值,又能反映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社會責任感等共通素養,它們相互依存,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體現了科學課程的育人價值。

  二、“整合”——體現了學習進階和跨學科整合

  從2017年版課標中提出的18個核心概念減到13個核心概念。2022年版課標在課程內容上最大的改變就是忽略了四個領域嚴格的領域分界,突出了綜合課程的特點。

  一方面基於學生的思維水平、認知水平、知識經驗和興趣特點,完善學習進階來配合學生髮展。比如低段關注的是具體現象、具體事物外在特徵的觀察、描述、分類等;到了中段要求學生要在關注具體事物和外在特徵的基礎上,分析現象,重點訓練歸納和推理;高段關注事物的結構、功能的變化和相互關係。體現出老師在學段之間採用教學方式應該遵循從指導——引導——組織的進階,來幫助學生思維發展。

  以第一個核心概念:物質的結構與性質為例。學習內容為:(1-2年級)讓學生知道物質有不同形式,顏色等;(3-4年級)認識物質可以由較小部分組成;(5-6年級)學生能夠意識到物質可能是由一些看不見微粒構成;(7-9年級)理解物質由多種微粒構成;認識元素符號、化學式等微粒表徵。可以看出學生學習的內容從對物質的宏觀描述到微觀探究。

  另一方面精簡內容、跨學科整合部分內容,反映了科技進展和專題教育要求,配合”雙減“政策,著力減輕學生學業負擔,例如:

  (1)科學中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與宇宙、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並不是完全孤立的。新課標忽略了四個領域嚴格的領域分界,提出了物質與能量、結構與功能、系統與模型、穩定與變化四個跨學科概念,進一步實施綜合性改革。

  (2)與修訂前相比,《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加強了綜合性,減少了概念和知識點的數目。核心概念由18個減少為13個,學習內容由75個減少為54個,知識點由207個減少為161個。

  三、“一體”——體現了教、學、評的一致性

  2022年版課標強化了課程標準對課程實施的有效指導,增加了學業質量標準、學業水平考試命題建議、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建議,以及針對每個核心概念的學業要求、教學策略建議及學習活動建議內容。老師在課堂中靈活採用多樣化評價方法,可以在資料收集過程中,採用提問、觀察、作業、討論、展示、日誌、調查等方法;在解釋過程中採用核查表、量規、反思日誌、自我和同伴評價等方式;在結果呈現和交流過程中採用評語、檔案袋、成績報告等方式;也可以根據課程內容開展嵌入表現性評價的專案式學習。讓學生在情境中做,運用知識的技能,藉助評價工具,不斷反思自己的學習。

  新課標真正告訴我們:(1)“教”——教師如何把握科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方向,透過有效組織教學活動,達到育人目標;(2)“學”——學生如何學,將學科知識和技能轉化為自身的核心素養;(3)“評”——以核心素養為主要維度,結合課程內容,學生在完成本課程學習後的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10

  摘要:現如今,科學發現與基礎創新層出不窮,科學技術已經深深地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在經濟社會發展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伴隨著電子資訊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智慧手機、平板電腦等高科技產品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得到廣泛普及,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必需品。除了航母、神州,北斗、天眼、天問和核技術等前沿科技,還有更接地氣的健康、環保、衛生、安全、氣象等暖心科技。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科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著我們的學校教育。

  2021年新修訂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就明確地提出:“小學科學課程的總體目標是要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並應為他們今後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因而小學科學課程就承擔了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的責任。透過這門課程的學習,不僅能夠使孩子們保持與生俱來的童心和好奇心,還能激發他們學習科學的興趣和潛能,為他們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一代奠定良好的基礎。

  隨著國家推行“雙減”工作,對科學素質的需求和素質教育的進一步深化,科技活動越來越成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透過科技賦能有效支援學校開展課後服務,提高了學生科學素質,促進了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然而小學科學課程落地過程中存在師資緊缺、任課老師教學壓力大、精力不足的問題;部分學校沒有專職的科學老師問題,教師學生課業壓力大、時間和精力不足,校舍硬體條件限制等問題。

  這一系列因素實時制約了小學科學教育中的科學精神培養。但農村學小學卻有著自身的優勢。如何發揮農村學校的優勢,最佳化學校的科普活動,弘揚科學精神等系列問題亟需更進一步研討,探討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

  一、闡釋科學精神的主要定義

  科學實現其社會文化職能的重要形式是科學精神的體現。科學精神是人們在科學社會實踐活動中不斷形成的價值標準、行為規範和共同信念的總稱;科學精神是由科學性質所決定且貫穿於科學實踐活動之中的基本的思維方式和精神狀態。

  科學精神的追求體現在:創新精神、求索精神、求真精神、合作精神、民主精神、實證精神、求實精神重複和可檢驗性、虛心接受科學遺產的精神、嚴格精確的分析精神、科學的功利精神、開放精神、實踐精神、批評精神、獨立精神等。

  小學生的科學精神可以概括為如下幾個方面:對新事物、新資訊、新思想大膽探索的創新意識;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好奇心;懷疑求證,不到黃河不死心的毅力。

  二、淺析科學教育與科學精神的培養

  科學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本內容,更是現代文明的基礎。什麼是科學教育?人們一直在探討這個問題,但是最終都沒有明確的概念,甚至失之偏頗。人們習慣性地把科學教育理解為“系統的基本科學知識、基本科學技能以及基本的科學思維方法的教育”,這是一個片面的理解,而在實際的編寫教材和教學中,在考試檢查中,“科學思維方法的教育”又往往不能得到很好的檢驗和檢查,因此科學教育被縮減成為科學知識的教育。事實上,科學是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三方面組成的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科學教育不僅使人們獲得生產生活和工作學習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我們獲得科學態度、科學方法以及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的薰陶,以至於獲得非生物本能的智慧和靈魂。也就是說:“沒有科學的教育不是教育,沒有接受過科學教育的人就相當於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不重視科學精神培養的教育其結果是可悲的,培養出來的人,是不完整的人,這樣的人知識技能與理念精神會脫節。由此可見,在科學教育中我們必須重視基礎教育階段科學的教育及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

  三、探索小學科學精神培養的實踐途徑

  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科學精神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貫穿於學校的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那麼科學教育就要成為學校教學中的常態教育,不僅要把科學精神體現在相關課程教材中還要體現在相關課堂教學和課外社會實踐活動中。因此,凡是有超前意識的學校都會注重每一個孩子成長過程中科學品質、智慧、文化、精神、情操等方面的綜合提升和均衡發展;注重兒童教育的人本性、尚美性、科學性、可持續發展性及生態性的建設;注重兒童時期“誠實、善察、善辨、好奇”科學精神的全面提升。在科學學科教學中培養科學精神途徑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學科課程教學是培養科學精神的“主渠道”

  科學學科課程教學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主渠道。科學精神的培養是要在主渠道中得到落實,要貫徹落實《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總體要求。要在遵循尊重兒童天性與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選定內容、設計課案、組織教學。要構建學科專業指導、主導學科配合、輔助學科協作互動,團隊共榮共生、同向而行的科學教學體系。學校應著力提升每一位教師的科學素質,建設一支具有較高素質的科學教師隊伍,是搞好學科課程教育的關鍵所在。某些觀點認為:學校高素質的專業科學教師是學生科學精神培養的領頭人,在校園科學教育方面起到帶頭作用。在配備專業教師隊伍傳道授業的同時,如果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應配備專業的科學實驗室,其中常規儀器也應按照學校相應規模配備齊全。只有確保了科學課堂高起點、高水準,才能在科學教學的過程中將科學實驗與理論學習做到有機結合。在“學中做,做中學”的理念指導下開展科學教學工作,認真落實課堂教學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同時在指導學生做實驗時,也能按照教科書及教學大綱的要求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如:將實驗過程重複進行就是為了獲取更加真實可靠的結論;而對於科學理論知識的驗證性實驗則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每一位科學教師都應明確兒童科學精神培養的目標要求,並能在教學環節、教學過程中加以引導,促使學生透過教學過程設計、教學內容的加減,達到科學精神的培養。

  (二)校本課程是豐富拓展科技教育的“主陣地”

  校本課程教育系列建設是學校科技特色教育校性化的實踐與探索。不同學校可以根據地域特徵、學校特色、教育資源等實際情況,開發研製面向學生的豐富多彩的校園校本活動教材。如校園周圍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和風光,則可選擇開展“生物觀察”“種植培養”等有利於學生動手動腦的科學趣味校本課。如在校園處在高校周圍,則可以大學、小學互動開展“科普知識進校園”“大學實驗室參觀”等活動。如學生透過學校科普課裡“蔬菜種植”的學習,自覺把理論知識應用於勞動實踐,主動參觀考察研究常見蔬菜的種植情況,找到了蔬菜生長的必要條件,最後透過製作相應的食物,如蘿蔔乾、泡菜、幹竹筍、油燜筍、幹豇豆等,最後吃在自己嘴裡的那種喜悅,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愛上科學,也能在享受勞動成果的這個過程的獲得新鮮感與成就感。這樣在拓展實踐活動中豐富學生的科普內容,鍛鍊科普實踐能力,使學生科普意識不斷得到增強,更能很好地將所學知識運用於自己今後的學習活動與生活活動中去。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結合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開展系列課外實踐活動,比如:“參觀衛星發射基地”“保護周圍環境”“小區生活垃圾去向調查”“養殖蠶寶寶”等。這些生動有趣、別開生面的課外教學實踐活動,不僅激起了兒童探索求真的慾望,還增強了創造革新的意識,更能加快兒童科學精神培養程序。

  (三)科學素養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主引擎”

  要想營造小學生健康成長的環境,要想營造良好的培養他們科學精神的文化環境,那首先就要確保有良好的社會風氣,要想這個社會風清氣正,就要開展對周邊環境的綜合治理。同樣,我們在培養科學精神的目標引領下,力爭把學校建打造成為一座具有科學探索價值的兒童樂園。在學校綠蔭下或者草叢中豎立一塊專欄,專供少年宮的小氣象員們每天在此觀測並記錄氣溫變化和空氣溼度的變化;學校的生態種植基地可以讓學生參與到栽培番茄、油菜和觀賞植物等活動中,與教材中種植的單元不謀而合,真正落實“動手動腦學科學”的教育理念。校園中的宣傳廊也可用來裝飾學生參觀博物館、植物園、科技館等課外實踐活動的照片,體現學校對學生科學精神培養的實現。同時學校建立的科技角也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前沿陣地,這裡應該展示學生的科技製作成果,展現學生的探索精神,還可以給學生提供製作科技作品的材料和場地,給予學生更多參與科學實踐、參加科學活動的空間。校園內的圖書館、科技館也是學生培養科學精神的重要知識寶庫,那一則則科學家的故事、那一次次科普知識系列講座,不僅增長了孩子們的知識,還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更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科學熱情,同時更進一步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培養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而大大提升了學生的科學文化素養。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11

  義務教育課程改革中一直存在著一些頑疾性問題,“久治不愈”,進而成為社會性問題,其中“中小學課業負擔過重”、“幼兒園小學化”最為突出。這兩者其實具有密切的關係,中小學生的學業競爭透過學校、家庭與社會的各種渠道衝擊著幼兒園的教育改革,並將學習壓力下移到幼兒階段。減輕中小學課業負擔、幼兒園去小學化成為社會共識。為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採取了各種措施針對入學初的`學習負擔下移問題,但收效並不明顯。

  世界各國為解決幼小銜接問題也做了大量的探索,各國推進幼小銜接的路徑主要有兩大類,一是從學段入手對如何實現幼小銜接、小幼銜接或雙向銜接提出要求,二是從課程與教學入手,強調設計專門的銜接方案或課程來實施幼小銜接。而後一條路徑受到了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同。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2019年,教育部啟動修訂義務教育課程,並將縱向學段間有機銜接不夠,橫向學科間有效配合不足作為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修訂過程中,教育部組織課程專家、學科專家和幼教專家等多方力量對幼小銜接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吸取國內外解決幼小銜接問題的經驗教訓,此次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對小學如何幫助兒童從幼兒園到小學平穩過渡提出了專門要求。

  第一,小學要將入學適應作為低年級段教育教學工作之一。

  兒童是教育的出發點,社會是教育的歸宿,在教育出發點的兒童和教育歸宿點的社會之間,形成了教育歷程。漫長的教育過程瞄準了兩頭,一頭是兒童,即教育必須考慮兒童的可接受性,一頭是社會,即教育必須考慮社會所要求的人才標準是什麼。同樣,當整個人生教育分成若干個學段的時候,每個學段的教育起點銜接的應當是兒童的身心特點,教育終點銜接的是為高一級學段所做的準備。所以真正解決兒童由幼兒園向小學平穩過渡,離不開兩個學段的雙向銜接,即幼兒園入學準備和小學的入學適應。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將幫助低年級入學適應明確作為一二年級的教育教學工作,並從課程安排、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方面作了一體化設定,提升課程的科學性和系統性,促進學段間的銜接。

  第二,合理設計一二年級的課程和學習方式。

  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具有生活化、綜合性、活動化的特點,這就需要在設計課程內容與學習方式時,融合學科邏輯與兒童心理邏輯,要強化學生學習與生活世界的關聯,創設生活情境,更多關注生活中的真實問題,支援學生在遊戲、操作、體驗等親身參與的活動中獲得具體直觀的經驗。為此,義務教育課程方案特別提出要合理設計小學1至2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遊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各學科課程要重點關注小學一二年級課程內容的設計,要減緩坡度,降低難度,增強學習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第三,注重低年級學生髮展素養的評估。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基於義務教育性質及課程定位,從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三個方面,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時代新人培養的具體要求。各課標基於義務教育培養目標,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細化,結合自身特點,提出各課程應著力培養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即學生核心素養髮展重點,並且各課程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對課程核心素養進行水平劃分,對不同學段學生學業成就具體表現特徵進行整體刻畫。特別強調學前教育結束後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估。

  此外,為更好促進幼小銜接,義務教育課程方案除了國家課程特別關注學段銜接外,還提出在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等領域,設計針對一二年級體現生活化、綜合性、活動化的課程主題,強調實踐,創設情境,運用體驗、合作、探究、表現、交流等學習方式,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12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方案)作為我國義務教育的綱領性檔案,在廣大一線教育工作者的熱切期待中終於面世。新方案中更加明確的培養目標、更加系統的課程設定和九年貫通的課程與學業標準,全面體現了黨的教育方針,體現了對時代特徵、中國特色、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深度融合,為中小學的教育實踐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路徑。我們要研判校情,統籌謀劃,錨定改進領域,研究策略方法,加強自我評估,以創造性落實新版課程方案為契機,全面提升學校課程的整體育人能力。

  一、“頂天立地”,加強學校課程一體化設計

  義務教育面向所有適齡兒童、少年,突出全納性、全面性和基礎性。新方案進一步明確了“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育人目標,提出五大基本原則,聚焦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要求,面向全體,面向未來,進行了課程系統化的設計。

  當前教育實踐還有一些需要克服的割裂現象,比如學段斷層、三級課程設計系統性不夠、面對不同的學生需求針對性不強等。學校課程建設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聚焦國家和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聚焦育人目標和課程標準的落實;“立地”就是要深入研究學校實際和回應學校每一個孩子的真實需求,強化針對性。既要充分發揮國家課程的主體性和基礎性作用,又要發揮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補充拓展功能,進行一體化系統設計。要建立必修和選修機制,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最適合自己的課程組合。新方案為學校預留了充分的探索空間,為更好的滿足每一個學生需求提供了更多可能。近年來,在北京十一學校課程建設成果的基礎上,北京十一龍樾實驗中學針對初中學段的特點,開展了積極探索,圍繞育人目標,將國家主幹課程、學科拓展課程、特長賦能課程三級體系整體設計。用豐富的課程儘量覆蓋學生的社會生活,為孩子開啟視野和邊界;用多樣性課程,滿足孩子多樣化需求。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充分說明新方案是可行的,更加符合育人規律。

  二、聚焦素養,推動學習方式變革

  新方案中強調,要堅持素養導向、強化學科實踐、推進綜合學習、落實因材施教,把勞動課程單獨列出,重視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結合“雙減”的要求,轉變講授式的被動學習,減輕學生過重學業負擔,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培養高階思維與能力,必須從改變學習方式開始,特別是打破學科邊界,打通學校與社會生活的連結,打破時間、地點束縛,提供更多元的資源支撐,用最適合的方式幫助學生學得更好。

  跨學科任務式學習把真實的問題引進課堂,透過有意思、有意義、有可能的學習任務,讓學生面對真實問題的挑戰,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把緊扣課標的學習量規和成功標準貫穿其中,培養自我評估能力,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開啟深度學習,提升核心素養。比如,北京十一龍樾實驗中學數學建模課程的學習產品《校園監控系統改進建議》,成為學校安全管理改進方案,不但能讓學生感受到學以致用的意義,更讓學生體會到用模型思想解決問題的重要性,從而提升思維品質。這種學習超出學科本身,能更好發揮其綜合育人的價值。充分發揮學科實踐活動的育人價值,讓學生在做中學,能大大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拓展思維視野。

  三、育人為先,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新方案實施,關鍵是教師,同時也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要引導教師進一步加強對學生成長規律的研究,提高全方位育人能力;幫助教師打破豎井式分科的邊界,提升跨學科學習設計能力;抓住實施中的關鍵點,如作業設計、學習任務設計、考試與命題、多元評價方式等,透過專案研究進行突破。發揮校本研修作用,建立跨學科大教研機制,培育先鋒學科,搭建分享平臺,把教師培養成學習的領導者。

  我們要牢牢抓住新版課程方案實施的契機,全面提升學校課程的育人能力。用勇於改革的創新行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人才培養貢獻自己的力量。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13

  《新課程指導綱要》提出教學改革要著重從教師教的角度研究變革教的方式轉為從學生學的角度研究變革學的方式。也就是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力,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力和創造性學力,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教學”。

  21世紀是個知識經濟時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教育要跟上時代的潮流就必須改革.課程改革正順應了時代的召喚,他為中國的教育帶來了生機與活力。現在的新課標強調充分利用現實情景和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大量物體進行教學,鼓勵學生從現實中發現圖形、發現規律。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和主動參與,讓他們在觀察、操作、想象、交流等大量的活動中,積累經驗,發展空間觀念,建立科學學習新模式。達到讓學生先想象後動手.現在也不限制每節課必須講完某節內容.只要學生能透過自己的想象操作達到理解知識和應用知識的目的,未完成的可在課餘時間繼續.在教學上靈活機動,不必教死書,也不必死讀書.對學生成績及教學的評價也不必單一評價,不只限於筆試。

  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我認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的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學生的語文的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評價的形式和手段應多樣化,要將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充分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我們要善於利用評價所提供的大量資訊,適時調整和改善教學過程.同時,對學生中出現的獨特的相法或結論給予激勵性的評價。因此,本人透過對新課程的學習,就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作了如下幾方面的探索。

  一、提高學習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在教學中更重要的是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在課堂上給予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的權利,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二、自主合作探究,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過去由教師控制的教學活動的那種沉悶和嚴肅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

  三、創新型教學,變“單一媒體”為“多種媒體”

  當今人類進入了資訊時代,以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髮展,使我們的教育由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塊黑板的課堂教學走向“螢幕教學”,由講授型教學向創新型教學發展。在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選用現代教育技術來輔助教學,以逼真、生動的畫面,動聽悅耳的音響來創造教學的文體化情景,使抽象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清晰化,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使其重視實踐操作,科學地記憶知識,並且有助於學生髮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使教師以教為主變成學生以學為主,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最佳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語文學習工具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讓學生享受“快樂學習”。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14

  本學期,我又進一步認真學習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透過本次學習, 我更充分認識到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教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我們教師必須更新原有的教學觀念,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不斷鑽研教材,學習新理念,新方法,全面瞭解自己的學生,切實地完成好教學任務,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層次,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本人透過對新課程的學習,對如何讓學生學好數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下面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一、數學觀的改變。

  《新課程標準(修訂稿)》,將數學觀更改為:數學是研究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科學。數學作為對於客觀現象抽象概括而逐漸形成的科學語言與工具。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新課標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在生動、具有現實的情境中去學習數學。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首先要改變自己的數學觀念,以適應新時代的要求。

  二、關於數學課程。

  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1、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

  良好的數學教育,就是不僅懂得了知識,還懂得了基本思想,在學習過程中得到磨練。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具有公共基礎的地位,要著眼於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發展。

  課程設計要滿足學生未來生活、工作和學習的需要,使學生掌握必需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展學生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要得到發展;要符合數學科學本身的特點、體現數學科學的精神實質;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要在呈現作為知識與技能的數學結果的同時,重視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體驗從實際背景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構建數學模型、得到結果、解決問題的過程。要處理好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與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之間的關係;要處理好強調學生主體作用與突出教師組織和引導作用之間的關係;要處理好 “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之間的關係。並把“四基”與數學素養的培養進行整合,掌握數學基礎知識,訓練數學基本技能,領悟數學基本思想,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

  2、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現代學生觀認為,在每一個學生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教育潛能,我們的教育必須充分尊重學生的內在素質,即自然天性,小心加以呵護、開發。要面對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適應每一個學生不同發展的需要,要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不同的發展機會與可能。數學課程必須立足於關注學生的一般發展,它應當是“為了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的課程,而不能成為專門用來淘汰的“篩子”。要改變陳舊的學習方式,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地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也是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計算、證明等活動過程。教師要牢記兩條,一是除了知識傳授之外,還必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思考;二是既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也能讓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

  課標解讀工作自上而下如火如荼的進行著,我們在旬陽中學階梯教室參加了2011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解讀會,感觸頗多;特別是師訓中心老師對於數學素養的解讀,及其風趣的舉例,更讓我印象深刻。在這個活動中,我的體會頗多。

  1.《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以全新的觀點將小學數學內容歸納為“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機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學習領域,特別突出地強調了6個學習內容的核心概念: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應用意識和推理能力。

  2、透過新課標解讀,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過程,應當是學生和教師互相作用的過程。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面對知識更新週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我意識到: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老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有句話說的好:“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了多少書和教了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複教的效果有天壤之別。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15

  今天下午透過對新課標的內容認真學習,我有以下收穫:

  1、新課標的修訂原則:堅持目標導向,堅持問題導向,堅持育人導向。最終是要引導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關於課程標準主要的變化有:強化課程育人導向,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 ,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增強了指導性,加強了學段銜接。不僅明確了“為什麼教”、“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而且強化了“怎麼做”的具體指導。

  3、新課標明確界定了數學核心素養的內涵:指向了三個維度: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表述為“三會”: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描述現實世界。

  4、新課標在課程實施上提出了教學建議:要制定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整體把握教學內容,選擇能引發思考的教學方式,加強綜合與實踐教學,注重資訊科技與數學教學的融合。其中要重視大資料、人工智慧等對數學教學改革推動作用,改進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就對老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新課標提出評價建議:發揮評價的育人導向作用,評價方式要豐富、維度多元、主體多樣。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要著重應用。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16

  在蘇邦屯名師工作室的引領下,我認真地學習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xx年版。透過學習,我深刻領悟到教學中既要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又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在探究中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儘量做好以下幾點:

  一、更新理念,夯實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

  新課標把全面發展放在首位,強調小學生學習要從以獲取知識為首要目標轉變到首先關注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創造一個有利於學生生動活潑,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在教學中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實踐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和態度。

  二、重視學生的自我探究意識,做好引導。

  新課標理念下的數學教學,要設法營造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觀察思考、動手實踐中發現規律,與同伴交流,達到學習經驗共享,並培養他們合作的意識和交流的能力,從而提高表達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三、課堂教學要尊重個體差異、面向全體學生。

  我們在教學中要先了解所教學生的情況,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思維水平、學習態度、意志強弱、智力和能力按新課標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由此來豐富數學活動的經驗,提高思維水平。

  總之,在“雙減”背景下,我們作為一線教師,要快速的轉變觀念,緊跟新課標的步伐,提高自我修養,改變課堂模式,注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切實做到:使學生透過數學學習,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17

  《課程標準(xx年版)》提出:“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是對人的主體性地位的迴歸與尊重,不僅需要正視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個性,而且應注重學生自主發展。

  我們知道,學生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探索式的學習方式,他們的知識經驗是在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漸形成的,有意義的學習應是學生以一種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去認識新知。而新的數學課程標準從學習者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情景出發,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學實踐活動和交流機會,體現了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

  《課標》的精神和要求合理,靈活。下面談談我對學習《課標》後的幾點體會。

  一是教學內容,多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課標》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進行解釋和應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才能有益於學生髮現,理解,探索和應用數學。注意從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數學的教學內容大多數可以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情景匯入新課,這樣的引入,貼近學生的生活,溝通了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的確就在身邊,現實生活的確離不開數學,從而消除了對數學的陌生感;

  二是強調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使學生有權選擇他們喜歡的方法解決問題,有利於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提高數學能力;

  三是內容強調尊重學生差異因材施教,個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要認識到每個學生都是特殊的個體,都是具有不同興趣,愛好,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我們要承認這種差異。然後因材施教。

  學習《課標》,我學到了很多數學課堂上教師要注意的許多理論知識。數學課堂教學中最需要做的四件事是: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要更多地在激發學習興趣上下功夫,要透過自己的教學智慧和教學藝術,充分展示數學的親和力,撥動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原動力,是學生對數學有厭學到樂學,最終達到會學。

  二、引發數學思考。有思考才會有問題,才會有反思,才會有思想,才會真正感悟到數學的本質和價值,也才能在創新意識上得到發展。

  三、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和日常課堂教學行為緊密相關的,認真聽講、善思好問、預習複習、認真作業、質疑反思、合作交流等等,這些學習習慣需要在日常教學中刻意誘導,潛移默化,點滴積累透過較長時間的磨練,最後方能習以為常,形成習慣。

  四、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在教學中,件事應把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方法放在一個重要的位置。方法的培養需要教師在數學教學的具體過程中蘊涵。這裡的恰當是指學習方法要反映數學學習的特徵,對學生而言,不僅是適宜的而且是有效的。

  學習數學的的重要方式是: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觀察、實驗、推測、計算),教師要注重啟發式教學,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處理好講授和學生自主學習的關係,教師講授給學生自主以啟發、動力、靈感、方向,學生自主給教師講授以反愧分享、調控、反思。對學生創新認識的培養是現代數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應體現在數學教與學的過程之中。

  透過本次的學習,我學到了很多關於小學數學新課標的理論知識,以後我會用這些理論知識去指導我的數學教學。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18

  “讓核心素養落地”,是本次課程標準(以下簡稱“課標”)修訂的工作重點。核心素養導向,既是課標研製工作的主線,也是課標文字的主旋律。

  一、用核心素養來表述課程目標,讓課程“目中有人”

  課程目標是對學生學習及發展結果的期待,是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活動設計、學業質量確立的基本方向和依據。此次課標修訂,力求使課程目標自覺體現本課程在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的基本貢獻,結合本課程的性質、理念及課程的基本內容,從核心素養視角對課程總目標及學段目標進行表述。課程目標的素養導向,有利於轉變那種將知識、技能的獲得等同於學生髮展的目標取向,引領教學實踐及教學評價從核心素養視角來促進和觀察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以課程內容結構化來引領教學實踐變革,讓學生在主動活動中生成素養

  本次課標修訂的一項重要變革,是以結構化的方式(如主題、專案、任務等)來組織課程內容。課程內容結構化,意在改變知識、技能的簡單線性排列方式,強化知識間的內在關聯,凸顯學科的本質、思想方法以及內在邏輯。課程內容結構化,既強調學科知識結構,還強調在這樣的結構中所隱含著的學生的活動及活動方式的結構化,為課程內容的活化、動態化,教學活動的綜合性、實踐性提供內容基礎。結構化的內容組織方式,凸顯出不同的知識技能在學科知識結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所承載的不同教育價值,提示著教學實踐以整體有序、多樣綜合的方式來挖掘知識的育人價值。課程內容結構化,有利於克服教學中知識點的逐點解析、技能的單項訓練等弊端,引導教師主動變革教學實踐,從關注知識技能的“點狀”“傳輸”自覺變革為關注學生對知識技能的主動學習和思考,關注教學的關聯性、整體性,關注學生在主動活動中所形成的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態度、品格、境界的綜合效應,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

  需要指出的是,內容結構化,並不意味著可以忽視或無視知識點,而是要在知識結構中去重新認識和定位知識點的意義與價值,要在學生的主動活動中實現知識點的教育價值。在課程標準的“課程內容”一章,有“內容要求”“學業要求”“教學提示”三個部分。這三個部分缺一不可、內在關聯。“內容要求”指向“學什麼”——強調在結構中的、紮實的基礎知識學習的重要性,防止知識虛化;“學業要求”指向“學得怎樣”——結合教學內容要求,提出素養髮展目標;“教學提示”指向“怎麼學”——即:學習這樣的內容、達到這樣的要求,學生必須經歷哪些基本的、典型的活動,讓課程“活”起來、“動”起來,讓學生進入課程,讓課程內容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活動。

  三、依素養髮展水平來描述學業質量,讓學生素養具體化、鮮明化

  學生素養髮展,貫穿課標全文字,隱含在課程內容及教學實踐中,體現在課程學習結果的具體描述中。例如:數學學科提出應培養學生具有如下素養: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那麼,如何才算具有了數學的“眼光”“思維”“語言”,有什麼樣的表現才能判定學生是“會用”了,能夠觀察、思考、表達現實世界中的什麼樣的問題,才算是“會”了?這就既需要有課程目標的總體指向,需要內容的選擇、組織,還需要在各部分內容的“學業要求”及最終的“學業質量”部分中,做具體的描述,使核心素養,不再是空洞的語詞口號而變成學生真實的能力、品格和價值觀。

  此次課標修訂,希望讓課程標準真正成為教科書編寫的依據、教學活動開展的依據、教學評價的依據,讓課標使用者感到課標能用、管用、好用,真正引領、推動教學實踐的深度變革,提高我國義務教育教學質量,讓核心素養落地,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19

  這些天我仔細地閱讀了《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對課標實驗稿與課標修訂稿對體育課程性質的闡述作了比較,我有了以下感受,與大家分享一下。

  體育學科面對的核心問題是“近二十多年來我國青少年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下降”,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開展青少年體育運動,增強青少年體質,關乎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關乎民族的興衰和復興,是全民健身運動的重中之重,更是我們體育老師的主要職責。新課標重新樹立了運動技能教學的重要地位,理清了學科的主要內容。作為一名新教師在此之前心中很茫然,對於每個水平段的體育課,選擇什麼內容?該達到什麼目標?課中該用什麼手段去組織引導?很難入手。修訂後的《課標》將實驗稿中“內容標準”改為“課程內容”。在對學生提出的每一條目標要求之後,修訂稿中都會列舉達到相應目標要求所需要學習的課程內容,供老師們選擇。同時,還增加了“評價要點”和“評價方法舉例”。仔細閱讀後,我覺得我更加明確了應該選擇什麼教學內容去達成學習目標。學習評價是促進學生達成學習目標的重要手段,這是我的弱點,科學的評價體系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何評價學習目標的達成情況?這是我在以後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去探究的。修訂後的《課標》整合了原先的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五個領域,確立為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四個方面”,體育教學,這是一個整體,是互通的,是要求全面發展的。

  《課標》的修改向著強化運動技術學習;突出體育課程的核心價值;強化教學內容彈性指導;明確體育教學評價方法;突出體育教師的評價地位,強化體育成績的考核。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更該不斷地區學習,探究,提高自身素質。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20

  2022年4月21日,對我們影響最大的就是教育部發佈會釋出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透過學習,我感到豁然開朗。透過學習新課標,我學到了不少新的教學理念。《新課標》主要是對教師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新課程標準在以往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突出了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在課程學習中“人”的作用,尤其是學生的作用,還注重教學法的指導。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認真地研究學習新課程標準,明白新課程“新”在什麼地方,怎樣才能體現“新”字。

  “2022版課標”相較於“2011版課標”在許多方面都提出來新的要求,增加了新的要點,在此,我只想就整本書閱讀淺談自己的感受。

  在新課標頒佈之前,就有專家一直在強調“語文是一切學科的基礎,而閱讀又是語文的基礎”。“2022版課標”相較於“2011版課標”創新地指出教材編寫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且要系統規整和整體安排,教材選文要體現正確的政治導向和價值取向,要把整本書閱讀作為教材的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可見,2022版新課標特別重視整本閱讀,而且關於整本書閱讀也有一定的指導和變化,比如:一二年級的與大人一起讀、快樂讀書吧的書目,沒有圖畫書。新課標要求,第一學段的學生要讀哪些圖畫書,這又是新的內容了;《愛的教育》,原來是六年級上學期快樂讀書吧的內容,現在是第二學段的整本書閱讀任務了;《十萬個為什麼》原來是四年級第二學期的內容,現在變成了第三學段;第三學段要求學生閱讀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等,相對降低了一些難度。五年級下冊的《西遊記》閱讀,課程標準說得非常清楚,這是第四學段的,而《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小學乃至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並沒有要求學生閱讀,相信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的“我國四大名著”的閱讀,看來也要有所改變。隨著“雙減”政策的落地,學生的課餘時間明顯增多,我們學校積極營造書香氛圍,引導孩子們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在閱讀方面十分重視,不論是高年級的共讀一本書,還是低年級的特色閱讀記錄,每個年級都能根據學生不同特點,不同層次引導學生讀書,並將閱讀收穫及時記錄下來。我想經過小學幾年的積累和沉澱,無形中一定會讓孩子們有質的蛻變的。

  在這份新課標中,我讀到了很多新鮮詞彙,但這些詞彙的背後卻是對語文教育非常理性的觀察和審視。現在和大家分享其中兩個具有新鮮感的關鍵詞,“思維”和“審美”。說到“思維”,我們往往會覺得那是理科該乾的事情。語文和思維關聯不大。但如今的我,越來越覺得語文能力的提升離不開思維的訓練和提升。語文的內在是邏輯,是思維。風花雪月是建立在嚴密邏輯之上的美的事物。所以,“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是語文課要特別關注的事情。新稿中對於核心素養的界定中其中一條為:思維發展與提升,崇尚求真創新。具體解釋為:思維發展與提升是指學生透過語言運用,逐步發展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的能力;提升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逐步發展思維的深刻性、批判性和獨創性;具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慾,崇尚真知,用於探索創新。著地於平時的課堂教學,我們可以怎麼做呢?讓孩子發現語言文字表達的內在密碼,知其妙,也要知其所以妙。進入高段,我對讀書筆記做了革新,原先為好詞、好句摘錄,現在我改成摘錄句子、賞析句子,讓孩子解碼語言,不是表面的感知,而是內在的發現與習得;低年級的課堂中,怎麼進行孩子思維的有效練習?

  拿剛磨過的一堂《我變成了一棵樹》其中一個環節為例。文章寫的是英英想象自己變成樹後發生的一系列有趣的事情。兩課時的教學我們以課堂作業本中的思維導圖來架構,第一課時為字詞和總結英英變成樹後有趣的事情;第二課時為感受有趣的想象,掌握方法,進行小練筆。從一開始的凌亂、細碎到最後完整、有序,我認為孩子語言完整表達的背後就是思維有意練習的結果。所以,我們要多在課堂中使用類似思維導圖這樣的有效手段,這是孩子練習有序嚴密思維的很好的方法。

  語文的深處是思維。我們要多引導孩子去關注表象後的那個為什麼。再說“審美”,“形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是語文教育追求的目標之一,核心素養中再次提到“審美鑑賞與創造陶冶高尚情操”。我近期一直在關注語文課的板書,發現一堂優質語文課的板書真是“思維”與“審美”的完美結合。現在有一—些老師,把“黑板”變做“舞臺”,展示自己的課堂亮點,這些“優質板書”,無一不是思維和審美的結合,這樣的美,是內外兼具的,不僅只是漂亮而已。“文學鑑賞”也是審美的活動。六下第二單元是閱讀外國名著,語文園地中有一—題是:下面是不同譯者筆下《湯姆索亞歷險記》中的句子,讀一讀,說說你更喜歡哪—一個。我發現,上課時很多老師都把最終結果指向第一種也就是課文中的版本。確實,課文中的版本語言誇張、幽默,是非常符合孩子的閱讀口味的。但其實,這是一—道開放題,譯者語言風格不同,看你欣賞哪一一種。張友松的文字讀來文縐縐的,可能成年讀者會比較欣賞。成時的版本語言簡約,質樸,是另一種味道。讓孩子在這樣多元的品評中學會文字的鑑賞,文學的鑑賞,從而慢慢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趣味。

  思維、審美,均涉及語文的方方面面。意識決定行動。我們心中有這樣的意識,就會滲透到我們平時的語文教學點滴中。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21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不是一門科學,而是一門藝術,是一切藝術中最廣泛、最複雜、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藝術。”因此,要想把教育做得好,就要不斷地學習。時代在飛速發展,作為一名教師,教育理念也要與時俱進。這兩週在學校的組織下,我深入學習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的主要內容和變化,感覺收穫很大,觸動很深。下面我就談談自己學習的收穫。

  一、加強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應該回歸到培養學生的基本素養上來。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才是語文教學返璞歸真的要義所在。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

  二、注重學生的閱讀背誦

  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背無疑是積累語文素養的好方法。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表明,記憶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礎。朱熹曾經說過:餘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因此讀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反覆誦讀才能真正體會課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氣。

  三、注重學生自悟探究

  語文教學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去感受體驗,強調的是學生的自悟探究。蘇霍姆林斯基說:“我深信,只有能夠去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悟”便是學生形成自我教育的途徑。在“讀”的基礎上,“悟”出精髓。因“文”悟“道”,因“道”學“文”。學生的自悟探究,絕不能採取放羊式的自我領悟,必須在老師的引導、師生的討論下進行。自悟探究中要有思維培養,自悟探究中要有語言訓練,自悟探究中要有創新的火花。我會有效結合自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學習是永無止境的,每次深入的學習相信都有收穫和提高,今後我還會多多學習教育理論,充實自己,使自己永遠對課堂充滿激情和夢想。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22

  一是“新課標”基於義務教育培養目標,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化細化為本課程應著力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體現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要求。

  二是優化了課程內容結構。基於核心素養要求,遴選重要觀念、主題內容和基礎知識技能,精選、設計課程內容,最佳化組織形式。涉及同一內容主題的不同學科間,根據各自的性質和育人價值,做好整體規劃與分工協調。設立跨學科主題學習活動,加強學科間相互關聯,帶動課程綜合化實施,強化實踐要求。

  三是研製了學業質量標準。依據核心素養髮展水平,結合課程內容,整體畫不同學段學生學業成就的具體表現,形成學業質量標準,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為教材編寫、教學實施、考試評價等提供依據。

  四是增強了指導性。各課程標準針對“內容要求”提出“學業要求”“教學提示”,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注重實現教、學、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學、評價案例,不僅明確了“為什麼教”“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而且強化了“怎麼教”的具體指導,做到好用、管用。

  五是加強了學段銜接。注重“幼小銜接”,基於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展水平的評估,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遊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依據學生在認知、情感、社會性等方面的發展變化,把握課程深度、廣度的變化,體現學習目標的連續性和進階性。

  “新課標”更加關注“核心素養”的培養,更加強調“叢集”、“整合”等實施策略,更加重視學段銜接,明確了學業質量標準,對教師教學目標的定位有更深刻的指導意義。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23

  這次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修訂,從國家層面釐清了育人目標,明確了改革方向,優化了課程內容,是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再動員再部署。通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能從中看到新方案、新標準中以核心素養導向貫穿於課程編制、課程實施的全過程,主要凸顯了“四個深化”。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深化學科育人目標。

  核心素養導向是本次新課標所有課程都遵循的依據。新課標強調核心素養的整體性、一致性和階段性,其中小學階段側重對經驗的感悟,初中階段側重對概念的理解。把小學和初中一盤棋考慮,不割裂小學和初中的教學,是這次新課標修訂的一大特色。具體到數學學科的“三會”核心素養,細化到小學階段的11個、初中階段的9個核心詞、關鍵詞,貫穿於課標的字裡行間,形成清晰、有序、可評的課程目標。在11版課標的基礎上繼續強調“四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與“四能”(運用數學知識與方法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抽象的素養具體到“四基”和“四能”的育人目標,更具體、更易理解,給一線教學指明瞭方向。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深化結構化教學內容。

  數學課程的四個領域有了部分內容的調整和整合,課程內容的修訂除將部分內容安排的學段做了調整外,如將“負數”“方程”“反比例”移到了初中,重點是對數學課程內容進行了結構化整合。如在“數與代數”知識領域,將“數的認識”與“數的運算”統整為“數與運算”,增加並單列了“數量關係”這一知識子領域,並用加法模型和乘法模型統整常見的數量關係。透過知識結構化,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提供路徑,幫助學生建立能體現數學學科本質、對未來學習有支撐意義的結構化的數學知識體系。結構化、一體化教學內容的構建,注重主題教學,使得教與學體系更明晰。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深化教學方式變革。

  從課標的教學內容說明這一部分中,課程標準針對“內容要求”提出“學業要求”“教學提示”,這一改編很明確的提出了素養的教學一定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01、11版課標中就強調“過程與方法”目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些理念在一線老師中得到廣泛認同,在實踐中也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但在具體落實的過程中大部分留於形式或者沒有目標導向,22版的課標更強調透過實踐獲取、理解與運用知識,倡導學生在實踐中建構、鞏固、創新自己的學科知識。學科實踐不僅要求學生具有強烈的自主性,而且強調真實的社會性,這一變化更加強調以學生學習能力提升為目標的教學方式變革。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深化學業質量的新要求。

  此版課標首次將“學業質量”加入其中,明確地指出學科質量的要求就是為了素養的達成和發展情況,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徵、認知特點加強了幼、小、初、高的學段銜接,並對每一個學段都有具體的要求。這樣的修訂,明確“學到什麼程度”,引導和幫助教師把握教學深度與廣度,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注重實現教、學、考的一致性,不僅明確了“為什麼教”“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而且強化了“怎麼教”的具體指導,做到好用、管用。

  素養教學的時代已經到來,在接下來的時間我要帶頭加強新標準和新方案的學習,聯絡教學實際積極思考,用新理念新方法落實好標準的新要求。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24

  十年課改,我們的課堂發生著歷史的鉅變。傳承與創新,認同與質疑,反思與覺醒,探索與挑戰,都在這十年聚焦、跌宕……2022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2011(修訂版)的基礎上再次新鮮出爐,撲面而來的課改春風的確煥發了我們釋放教育的生命活力,也喚醒了內心強烈的教育探索意識。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站在宏觀角度瞭解時代變化的趨勢,領會新課程標準的具體內涵,立足學生核心素養髮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

  新的課程和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圍繞核心素養,體現課程性質,反映課程理念,確立課程目標。核心素養內涵的第一條就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旨在讓學生透過語文學習,認同並熱愛中華文化,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有堅定信心。梳理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各數量的分佈狀況,發現教材中經典文化典籍內容豐富,既有詩、詞、歌、賦,又有四書五經等,整體上體現了“經史子集”四部要素體系,涉及經、史、子、集各個方面。在選文、插圖、字詞教學中都具有傳統文化特色,它們正在引領、傳承和振興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中國風”,這一風向標也使得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增強了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的責任擔當。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們民族的瑰寶、民族精神的象徵,在建構小學生文化底蘊、提高學生整體文化素養方面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019年,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在國內小學正式全面啟用後,其中的諸多傳統文化內容也備受重視。那麼,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到底有哪些傳統文化內容,而一線小學語文教師又該秉持怎樣的傳統文化內容教學策略,這些議題確實值得我們深思,也令我們工作室產生了濃厚的研究興趣,工作室全體成員共同選定一個研究專題: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傳統文化內容選編及教學策略研究。我們的研究旨在為所有語文教師開闢一個以“傳統文化”為軸心的部編教材研討氛圍。我們的目標和大體思路:

  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創新傳統文化教學策略。透過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傳統文化內容的教學策略,形成文化語文課堂,讓學生在充滿文化氛圍的課堂中,潛移默化的被傳統文化內容的魅力所吸引,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實現傳統文化活動和社會實現的轉變以及人文精神的培養,提高境界、振奮精神,提升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塑教師教學理念,提高傳統文化教學有效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要立足於實踐,立足於教育,從學校抓起,從小學生抓起,利用學校語文教育這一載體,不斷開展語文課程的教育活動,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總結當前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教學存在的問題,並且分析背後的原因,以現有教育理論為基礎,為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的教學提出具體的教學策略,從而提高教材中傳統文化內容教學實現的有效性。

  為今後的教科書傳統文化作品選編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鑑。透過對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中的傳統文化內容進行梳理研究,引發教師對教科書中傳統文化內容的重視,幫助教師整體掌握其中傳統文化內容的呈現,以期為今後的教科書傳統文化作品選編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鑑,最大程度上最佳化小學語文教科書文化傳承效果。

  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語文教科書只是為學生叩開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大門。此次課標研修還引發了我的一些思索:

  作為一個教育人,我們首先要以“立德樹人”為目標,確立以學生終身發展為本的教育意識,正確把握教育規律,準確判斷教育前景,為每一個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培養具有共同使命感和責任心的學生,讓學生人人有顆中國心,且能夠持續保持這份愛國情懷。

  教育是藝術,更是科學,教育不是急功好利的,不能浮躁,要慢慢引導,靜待花開。

  “行動才有收穫,堅持會有奇蹟”,好的理論、思想,好的經驗、體會,只有結合自身實際,一點一點、一項一項地去逐步實踐、修正、再實踐、再修正,堅持不懈才能達到理想的彼岸。

  適時的培訓比埋頭苦幹更重要;學習理論比經驗實踐更重要;行進在教育的路上比成為教育家更重要。

  2022版學習義務教育新課程心得體會25

  本週我透過閱讀2022版《語文課程標準》,從而關注到新舊課標間的差異,現將我的閱讀心得與大家分享。

  新舊課標不一樣的六個關鍵點:

  一是新增核心素養內涵,增加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

  二是課程內容全部更新:新增主題與載體形式,將中華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課程,增強課程思想性。

  三是學段要求中,將每學段的“閱讀”改為“閱讀與鑑賞”,將“寫作”“口語交際”合併為“表達與交流”,將“綜合性學習”改為“梳理與探究”。

  四是新增學業質量,從學業質量內涵、學業質量描述兩部分編寫。

  五是新增教學研究與教師培訓相關要求;

  六是附錄:語法修辭要點中增加常用標點符號的說明。

  新課標中統領總體目標的是核心素養內涵,包括四點:文化自信、語言應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新課標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提出對孩子思維能力的培養。語文不僅是書面能力,還是這些影響人一生的人文素養的綜合體現。我覺得以後說一個人“語文很好”,不僅是卷面分數高,綜合來說都是極高的評價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語文學習的重要觀點就是“從閱讀到思辨”。現在的“新課標”中,就把思維發展與提升作為語文課程核心素養之一。無論閱讀或者創作,如果太正規化化,孩子們很難長遠地、自驅地讓自己成為終身閱讀者或終身表達者。孩子創造一個平等表達與思考的場域。引導、引申、激發孩子的表達。在平等的環境中,孩子們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的、想法是被認同的,不斷地邁向自驅性的思考和表達。“新課標”中倡導的創作的“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提升“語言邏輯”等目標,正是如此。

  總之,學習新課標,讓我明白小學語文教學應該回到培養學生“創新思辨”的素養上來,培養孩子適應當今時代日新月異的變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