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版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精選10篇)
2022版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
2022版課標第一次讓“數學眼光”成為數學課程的內容,並作為核心素養提出,成為中國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最新進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2022版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精選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2版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
今天,我研讀了《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學習過程中使我體會頗多,讓我受益匪淺。在新課標課程理念中提到,我們要探索激勵學習和改進教學的評價,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結果,還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過程,激勳學生學習,改進教師教學。透過學業質量標準的構建,融合“四慕”“四能”和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形成階段性評價的主要依據。採用多元的評價主體和多樣的評價式,鼓勵學生自我監控學習的過程和結果。
透過學習,我認為我們要儘快改變過去教師始終是作業質量唯一評價主體的這種傳統觀念,重視學生在學習質量及整個教學過程評價環節中發揮的獨特作用,學生的自我評價、生生互評以及教師點評都應體現到教學過程中。另外,評價內容也需要體現多元化,對學生在數學應用過程中的思維能力的發展及對學生的數學運用意識進行客觀的整體評價,這不僅要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還需要結合學生的課後活動與在參與校園文化活動中的具體表現予以評估。在評價方式的多元化上,除了藉助等級制的評價、文字評語等方式,還建議在各類學生小組間採用交流討論式學習評價、糾錯式評價、以及師徒結對式評價等方式。
2022版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2
史寧中教授新課標(2022)講座學習心得:教授的講座中重點分析了2022年新課標修訂的背景與要點、新課標的理解與表達、課標內容的變化及相應的教學建議,聽完講座讓我對2022數學新課標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也認識到新課標需要後期慢慢去閱讀並理解。史教授一開始就重點強調了新課標中將“數學核心素養”集中到“三會”——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解讀了核心素養的一致性、階段性和發展性。學生的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在學生參與其中學習活動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這就需要我們以後數學的教學過程緊扣新課標。史教授還重點分析了新課標中的變化,整體的領域沒有變化,對內容進行了調整,形式上基於抽象結構,理念上更強調核心素養,這些都需要結合後期教學實踐去理解。
下面就我印象深刻的一些觀點進行簡單梳理。
一、小學階段的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核心素養集中到“三會”就是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
二、小學數學課程(標準)的變化趨勢
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都包括四個領域:數與代數,圖形與幾何,統計與機率,綜合與實踐,這四個領域沒有變化。但是,為了更好地適用於四基的教學,或者進一步說更好地適用於核心素養的教學,這次課標修訂有個總體趨勢是這樣:在數與代數中要強調整體性和一致性,並且把負數、方程、反比例移到初中去;在圖形與幾何中,更加強調幾何直觀,這樣的話就增加了尺規作圖的內容。增加尺規作圖就是在小學數學中要增加一些操作;讓學生在這個操作的過程中感悟數學的本質,感悟數學這個概念對研究物件之間的關係。
三、數學課程的整體性與一致性
第一個原則,不單純介紹概念。就是說,像過去說角的概念,從一點引出的兩條射線所組成的圖形叫做角;然後,不比較角的大小;也不講角的計算。這樣的話,這樣的教學也是不好的。
2022版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3
學習《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使我領悟到了教學既要加強學生的基礎性學習,又要提高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和創造性學習,從而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因此,本人透過對新課程標準的再學習,有以下的認識:
一、備課:變“備教材”為“備學生”
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備教的方法很多,備學生的學習方法少。老師注意到自身要有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注意到實驗操作應規範、熟練,注意到文字的表達,也注意對學生的組織管理,但對學生的學考慮不夠。老師的備課要探討學生如何學,要根據不同的內容確定不同的學習目標;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指導如何進行預習、聽課、記筆記、做複習、做作業等;要考慮到觀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推理能力及總結歸納能力的培養。一位老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不僅僅表現他對知識的傳授,更主要表現在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二、上課:變“走教案”為“生成性課堂”
教學過程是一個極具變化發展的動態生成的過程,其間必然有許多非預期的因素,即便教師對學情考慮再充分,也有“無法預知”的場景發生,尤其當師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都充分發揮時,實際的教育過程遠遠要比預定的、計劃中的過程生動、活潑、豐富得多。教師要利用好即時生成性因素,展示自己靈活的教學機智,不能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教案”。要促成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要創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如果我們的課堂還是師道尊嚴,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不回答,不予理睬,或馬上表現出不高興,不耐煩,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定大打折扣,因而要讓我們的課堂充滿生氣,師生關係一定要開放,教師要在教學中真正建立人格平等、真誠合作的民主關係。同時教師要高度重視學生的一言一行,在教與學的平臺上,做到教學相長,因學而教,樹立隨時捕捉教學機會的意識,就必定會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活潑有趣,更加充滿生機,也更能展示教師的無窮魅力。課堂提問注意開放性。開放性的提問,沒有統一的思維模式與現成答案,學生回答完全是根據自已的理解回答。答案一定會是豐富多彩,這可以作為我們教師的教學資源。教師根據這些答案給予肯定、或給予引導,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在教師的肯定或引導中得到提高。要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智慧,教師對教育過程的高超把握就是對這種動態生成的把握。
三、變“權威教學”為“共同探討”。
新課程倡導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我們教師的職能和作用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即要求傳統的居高臨下的教師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師站在學生中間,與學生平等對話與交流;過去由教師控制的教學活動的那種沉悶和嚴肅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真誠和激情。因而,教師的職能不再僅僅是傳遞、訓導、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勵、幫助、參謀;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知識傳遞為紐帶,而是以情感交流為紐帶;教師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滿倉庫,而是要點燃火炬。學生學習的靈感不是在靜如止水的深思中產生,而多是在積極發言中,相互辯論中突然閃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被壓抑,本有的學習靈感有時就會消遁。
四、變“教師說”為“學生多說”。
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引導學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理解數學概念或透過數量關係,進行簡單的判斷、推理,從而掌握最基礎的知識,這個思維過程,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有利於及時糾正學生思維過程的缺陷,對全班學生也有指導意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特點組織學生講。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只滿足於學生說出是與非,或是多少,至於說話是否完整,說話的順序如何,教師不太注意。這樣無助於學生思維見解,並有順序地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並讓儘量多的學生能有講的機會,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說的結果,也要重視學生說的質量,這樣堅持下去,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上好數學課應該儘量地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不能把學生埋在越來越多的練習紙中。例如,口算,現在已經名不副實,多數用筆算代替,學生動手不動口。其實,過去不少教師創造了很多口算的好方法,尤其在低年級教學中,寓教學於遊戲、娛樂之中,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其它教材也可以這樣做。我們不能把數學課變成枯燥無味、讓學生學而生厭的課。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引導學生既動手又動口,並輔以其它教學手段,這樣有利於最佳化課堂氣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必然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
總之,面對新課程改革的挑戰,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密切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做數學、理解數學和發展數學,讓學生享受“快樂數學”。
2022版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4
近期我們科組組織學習了《義務教育小學數學新程標準》,學習體會如下:
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新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師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學習者”。教師要在掌握紮實的專業知識基礎上,學習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識,還要學習與提高對人的認識,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喜歡數學要做到:
一、在教學情境中體驗數學的趣味
興趣是學生學習中最活躍的因素,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如運用做遊戲、講故事、直觀演示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使學生把學習作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一種渴望,積極參與數學活動。
二、在生活實踐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在數學教學中要從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激發他們到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數學源於生活。因此我教學時注意緊密聯絡實際,從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入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事物,用數學的概念與語言去反映和描述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
三、在自主合作中體驗數學的探索。
實踐證明,小組合作互動學習更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形式,透過合作學習不僅可以學到課本上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參與意識,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的方法,進而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充分體驗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悅。學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還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滿足了他們的成功欲,從而讓學生享受學習數學的快樂。
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我會更深入細緻的學習和理解。實施小學數學的教育教學,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努力挖掘教學內容中可能蘊含的教育價值。透過長期的教學過程,逐漸實現課程的整體目標。因此,無論是設計、實施課堂教學方案,還是組織各類教學活動,不僅要重視學生獲得知識技能,而且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透過獨立思考或者合作交流感悟數學的基本思想,引導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積累基本經驗,幫助學生形成認真勤奮、獨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等良好的學習習慣。
2022版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5
新舊課標對比之後,比較顯目的的是關於“基本理念”和“總體目標”的修訂。“基本理念”指出:數學課程應致力於實現義務教育階段的培養目標,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達到“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的目標。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到底會用到多少的數學知識?數學怎是人人所必須呢?又怎能體現其“有價值”?那麼學習數學的意義又何在?
從這些的修訂處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是呀,許多的數學知識通常是出校門後不到—兩年便很快忘掉了,學到的數學知識顯得一無是處。然而細想,不管從事什麼業務工作,深刻於每個人頭腦中的數學精神、數學的思維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等都隨時隨地地發生作用,令我們受益終身。新的《數學課程標準》也指出:學生透過學習,要能夠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活動經驗。是呀,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各行業,對人的素質要求有著共同之處,要求走向社會的人,具備嚴謹的工作態度,具有善於分析情況,歸納總結,綜合比較,分類評析,概括判斷的工作方法,這—切都是在數學思想的滲透中得以培養的。
當然,修訂的真正意圖在於讓我們—線教師在實踐中實施、落實。那就要求我們必須真正領悟精神、領悟理念,認真鑽研教材,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層次性;同時要講究方法,把握好教學過程中進行數學思想滲透的契機;更應該看到,對學生數學思想的滲透,不是一朝—夕就能見到學生數學能力提高的,而是一個過程。數學思想必須經過循序漸進和反覆訓練,才能使學生真正地有所領悟。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一些基本數學思想和積累—些基本活動經驗,不僅能使學生領悟數學的真諦,懂得數學的價值,學會數學地思想和解決問題,還可以把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智力的發展有機地統一起來,這正是課程標準所強調的,也是我讀《課標修訂稿》所領悟的。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022版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6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程標準的要求,探索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真諦與培養途徑,5月6日下午,在分管數學教學的黃康金副校長帶領下,全體數學教師開展了《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的學習,全面瞭解課標的整體修訂情況,更加明晰了當前的數學教育的發展形勢以及肩上的責任。
數學新課標提出數學課程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讓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在小學階段,核心素養側重對經驗的感悟。透過學習,我們還了解到新課標的變化有以下幾點:
1、義務教育階段將黨的教育方針具體細化為本課程應著力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體現“四基”、“四能”以及正確價值觀的培養與發展。
2、優化了數學課程內容結構。
3、制定了學業質量標準。
4、增強了指導性。課程標準針對“內容要求”提出“學業要求”“教學提示”,細化了評價與考試命題建議,注重實現教、學、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學、評價案例,不僅明確了“為什麼教”“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而且強化了“怎麼教”的具體指導,做到好用、管用。
5、注重“幼小銜接”,基於對學生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領域發展水平的評估,合理設計小學一至二年級課程,注重活動化、遊戲化、生活化的學習設計。
2022版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7
通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能從中看到新方案、新標準中以核心素養素養導向貫穿於課程編制、課程實施的全過程,主要凸顯了“4個深化”。
一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深化學科育人目標。數學學科的“三會”核心素養,細化到小學階段的11個核心關鍵詞(數感、量感、符號意識、運算能力、幾何直觀、空間觀念、推理意識、資料意識、模型意識、應用意識、創新意……其中量感是增加的一個關鍵詞)貫穿於課標中的字裡行間,形成清晰、有序、可評的課程目標。
二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深化了結構化教學內容。數學課程的四個領域有了部分內容的調整和整合,教學內容更注重結構化,尤其是在“綜合與實踐”領域,更加關注知識轉化為素養的教學內容的選擇。
三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深化了學習方式變革。從課標的教學內容說明這一部分中,除了對於有“內容要求”說明以外,還出現了“學業要求”的說明,這一改編很明確的提出了素養的教學一定是以學為中心的教學。
四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深化了學業質量的新要求。此版課標首次將“學業質量”加入其中,明確的指出學科質量的要求就是為了素養的達成和發展情況,並對每一個學段都有具體的要求。
2022版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8
教學研究既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也是一個常講常新的教研話題,面對日新月異不斷迭代發展的社會,教學需要改進,我們教學也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改進。在改進的中,我們更需要思考改進什麼、如何改進。
曹培英老師結合近年的“大概念”、“大單元”教學組織形式,指出:在教學中,我們不能盲目追隨熱點,而應當立足於教學實際,關注兒童的學習認知特點,關注數學教學的本色,提高學習效能。基於以上的分析,曹教授結合具體的教學案例,提出了六點教學改進的主要策略,讓筆者感受最深的是以下幾點。
一、基於單元,著眼整體
2022版新課標指出,教學中要改變過於注重以課時為單位的教學設計,推進單元整體教學設計,體現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絡,以及學習內容與核心素養表現的關聯。
例如,在五年級學習《長方體與正方體》時,可以採用“單元整體設計”的思路,將體積與體積單位放在一起進行教學。對於體積和體積單位,學生其實是有一定的經驗的。第一,是感知物體佔了多少空間的生活認知經驗;第二,是在學習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後,知識遷移上的經驗。那麼,在教學時,教師就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聯絡先前的學習經驗進行對比、類推、遷移,利用三個層層遞進的問題幫助學生建立結構化的知識經驗:長度單位用什麼表示?面積單位用什麼表示?體積單位呢?透過這樣的提問與對比思考,學生不僅能夠自主得出答案,而且能更清楚地區分出長度、面積、體積間的區別與聯絡。
當然,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要整體分析數學內容本質和學生認知規律,合理整合教學內容,分析主題一單元課時的數學知識和核心素養主要表現,確定單元教學目標,並落實到教學活動各個環節,整體設計,分步實施,促進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的整體理解與把握,逐步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返璞歸真,用活教材
教材凝結了優秀專家、學者的智慧,教材是教學之本,而我們的課程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課程實施校本化。因而不管是怎麼樣的教學形式,我們都應當尊重教材、用好教材、用活教材。曹培英教授提倡,學數學應當關注從書中學,也應當是做中學,教師應當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以“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為例,我們應當關注到,在情境上,教材將測蘋果的體積改成了測土豆、梨的體積,是因為當把蘋果放進水中,蘋果是懸浮的,不能完全使用排水法進行測量體積;而土豆、梨放入水中,則是沉在水底,可以採用排水法計算體積,說明我們的數學教學中也應當考慮到生活實際。而對於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測量,曹教授給出了新思路——稱出體積:我們可以先測出1立方厘米的橡皮泥、梨的質量,再稱出它們的質量,最後計算出體積。
當我們把教材用出經驗、用出創意時,也就是達到了返璞歸真的境界,發揮出每一堂課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核心素養髮展。
三、轉變形態,提升效能
在如今的“雙減”背景下,應該注重課程教學內容的結構化,改變單一講授式教學方式,注重啟發式、探究式、參與式、互動式,給予學生更多表達的機會、安靜思考的時間,用課程內容的結構化來引領、推動教學改革。
例如,學生在學習人教版五年級下冊《長方體和正方體》這一單元時,由於空間觀念意識較為薄弱,學生在學習中其實會遇到不少困難。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應用為例,練習題中經常會出現:“切”的問題——把一個長方體平行於底面切開,表面積增加20平方釐米,求長方體的體積;“拼”的問題——把兩個一樣大小的長方體拼在一起,面積減少60平方釐米,求原來正方體的體積;“增”的問題——把長方體的高增加3釐米,體積增加多少;“鑄”的問題——把一個正方體鐵塊鑄成一個長方體,求長方體的底面積……這類關於長方體實際應用的題目。有不少學生面對這些情境變化多樣的題目,往往一頭霧水,不知從何下筆。面對這樣的學習現狀,我們不妨嘗試轉變課堂上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形態,給學生動腦想、動手做的時間與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長方體的長、寬、高的變化,讓學習迴歸本色,進而發展空間觀念。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在有限的時間裡講清楚最關鍵、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基本方法,將知識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讓學生能夠聞一知十,學會舉一反三。
2022版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9
隨著《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正式頒佈,工作室的小夥伴們在李慶海老師的帶領下開始了新課標研讀活動。
我在認真學習了“課程理念”板塊,感悟最深的是“設計體現結構化特徵的課程內容”。課標提出“重點是對內容進行結構化整合,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路徑。”“課程內容的結構化”是課程修訂的重要理念,新課標提出結構化的課程內容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課程內容選擇;課程內容組織;課程內容呈現。
在如今的“雙減”背景下,我們更應該注重課程教學內容的結構化,用課程內容的結構化來引領、推動教學改革。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應當在有限的'時間裡講清楚最關鍵、最核心的概念、原理、基本方法,將知識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讓學生能夠聞一知十,學會舉一反三。下面我以最近與任教班級的孩子們一起學習的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面積”單元為例,談談自己在進行單元整體備課,結構化組織教學時的感悟。
對於“面積”這以單元,我主要將思考點放在以下三點:第一,關於“面積”含義的理解;第二,關於“面積單位”的理解;第三,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公式的由來。
1、關於對“面積”含義的理解。
在與學生課前交流與上課中,我發現對於“面的大小”,學生在生活中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感知經驗。課堂上具體體現為很多學生能透過舉例的方式用手勢表示出“面”的含義,能直觀判斷物體表面及平面圖形的“大”與“小”。但我也發現,如果讓學生試圖用語言描述“面”這樣一個抽象的數學概念是非常困難的。同時,“面積”和“周長”兩個概念學生很難區分,容易混淆,在實際應用時經常混淆,導致出錯。
2、關於“面積單位”的認識。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認識了一些常用的面積單位,其中最熟悉的是“平方米”(學生舉得最多的例子就是家裡住房面積有多大),但對這些面積單位的具體含義和實際大小還是比較模糊的。此外,教學中,我看到學生在認識了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後,對這三個單位進行結構化對比有利於學生直觀感悟三者之間的關係,進一步理解相互之間的進率也不存在認知上的困難。
3、關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
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學生並不陌生。與學生課外的交流中,我發現約三分之二的學生知道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並能熟練運用公式計算面積。但對“為什麼長方形面積=長x寬”這個問題,知道的寥寥無幾。課堂教學中也印證了這一點,對於“為什麼測量的是長度,算出來的卻是面積?”學生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在“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計算”教學中,學生的“困感點”不在於“怎麼算”,而在於“為什麼這樣算”。
一、整體把握學習內容
課程內容的結構化,透過主題整合的方式出現,體現了學習內容的整體性。“面積”單元主要核心點就是理解“面積”——面是累加而來的。因此在第一節課接觸面積時,就應當把“認識面積”這一節課當作一節“種子課”來組織教學,透過鋪、擺等操作活動,感受“面”的累加。而當起始課上學生建立了面積的概念之後,就能更加清晰地認識到面積單位其實就是第一節課上,“鋪”的一個個“小面積”;認識到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計算公式其實就來源於“小正方形”的鋪擺。
二、著重抓住學科本質
內容結構化透過學習主題的重組實現,四個領域下的主題不僅體現了內容的整體性,還反映了主題內學科本質的一致性。學科本質一致性以主題的核心概念為統領,以一個或幾個核心概念貫穿整個主題,在不同學段表現的水平不同,但本質特徵具有一致性,指向的核心素養也具有一致性。“面積”單元的教學應當考慮面積這一核心概念的學科本質——即面的累加。在教學組織上,思考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透過“面積”與“周長”的結構性對比,充分藉助直觀操作理解“面積”的含義,透過身邊具體的事物感受“面積”,構建“面積”的知識結構,淡化語言表述。二是淡化面積單位形狀上的比較,把討論焦點從“為什麼選擇正方形”轉化為“為什麼要構建標準”。積極引導學生體驗度量的標準是可以多樣化的,在標準多樣化的基礎上進一步感悟統一標準的必要性。因此,在探究選用“面積單位”時,我為學生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素材,例如:正方形的餐巾紙、大小一致的五子棋棋子、田字格等,讓學生感受統一單位的必要性及在測量不同物體的表面面積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
三、重視知識本質銜接
數學知識有著其內在的邏輯結構,同一知識體系內的知識有著“螺旋上升”這一特點,在教學時應當重視知識本質間的銜接。
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公式推導本質上是對於“鋪滿”的最佳化。因此,在教學第一課時“認識面積”時,利用面積單位進行“度量”面積大小時,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思考不鋪滿的情況——即只鋪一行和一列,為後續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推導做鋪墊。
而在教學“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一課時,可以嘗試從學生對於“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的認知起點出發,積極引導學生溝通面積度量的一般方法(數格子)與公式計算之間的聯絡,回到思維原點並逐步從“計數”過渡到“計算”,實現方法的最佳化,從而深入理解公式的內涵。
將知識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我們任重而道遠。因此,我們應當從基礎的課程教學開始,引導學生像數學家們一樣去感知知識間的遷移性與一致性,從而建構不同單元甚至是不同階段知識本身的內在結構。
2022版小學數學新課標解讀心得體會10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調整了學段劃分,小學階段將以往的1—3年級為第一學段、4—6年級為第二學段改為一二年級劃為一段、三四年級劃為一段、五六年級劃為一段。
學段目標在知識技能方面難度有所下降,把一些知識的學習轉移到了初中,但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的難度大幅度提升,並且鼓勵探索與發現,用數學的語言分析和思考生活中現實問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一、在感悟探索中理解知識
在2022年的新課標裡,非常強調的一點是“理解”和“感悟”,這個和傳統課堂教育的“記套路”、“題海戰術”都是格格不入的,需要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靈活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下面例子裡講解了教授一位數乘以兩位數的乘法是如何透過一位數的乘法和乘法分配律或者對應為直觀的面積是如何推匯出來的。
例8感悟從未知到已知的轉化。
學校圖書館為學生購買圖書,其中數學繪本毎本14元。如果買12本,需要付多少元?
[說明]在知道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感悟從未知到已知的轉化。
重點是理解從一位數乘法到兩位數乘法算理和演算法的遷移。學生已知14X10的計算方法和14X2的計算方法,探索14X12的計算方法。可以引導學生將12分解成(10+2),然後利用橫式體現算理,14X12=14X(10+2)=14X10+14X2,就可以把未知轉化為已知;在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乘法運算豎式,從算理過渡到演算法。在這樣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推理意識。此外,可以引導學生藉助面積表述運算的道理,培養幾何直觀。
同樣的結果是可以根據不同的推理路徑得到的。我們既可以把14x12看成是14x(10+2),去括號後展開獲得,也可以看成是一個長、寬分別是14和12的長方形面積被分割為14x10的長方形和14x2的長方形。把代數抽象和幾何表示相結合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原理。這個過程就是感悟探索的過程,正是這種過程加強了學生理解使用數學知識的能力。
例9感悟分數單位。
比較1/2和1/3的大小。
[說明]把兩個同樣大小的圓分別平均分成2份和3份,透過比較各自1份面積大小的方法,引導學生直觀理解分數的大小。然後,進一步把這兩個圓都平均分成6份,透過“1/2=3/6,1/3=2/6,3/6>2/6,所以1/2>1/3”,幫助學生理解分數單位之間的關係,知道只有在相同單位下才能比較分數的大小。這個法則與整數比較大小的法則是一致的。
這裡面有一個基礎的法則:同單位的數量才能相加,否則不能相加。而理解為了找到1/2與1/3同單位的量,才進行“通分”。將單位都統一到1/6這個相同單位的基礎上才能進行加法運算。展示這個過程也可以透過圖形化的把圓分成6個等分的扇形來幫助理解。這些法則的理解能幫助孩子在今後的實際運用中知道一些分析問題的基礎。
二、在實際運用中提升能力
新課標更注重於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例如估算和測量。長度單位不再是作業裡做單位互化題才能遇到的,而是可以在身邊意識到的。
例51身體上的尺子
引導學生髮現自己身體上的長度單位,經歷用身體上的長度單位測量物體的過程,直觀理解度量的意義。
附錄
還應瞭解非標準測量單位,能根據實際需求選擇或創造合適的單位,能進行合理估測,應從長度測量的學習開始,透過主題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在具體測量活動中加深對度量思想的體會。
此主題活動可作如下設計。
(1)發現身體上的“長度”
帶領學生,探索發現藏在自己身體上的“長度”,如拳頭一週的長度、手腕一週的長度、手掌長、腳掌長、頭長、一作長、一步長、一廢長、身高等。
指導小組分工合作,先估一估身體上這些“長度”有多長,然後選擇米、釐米等合適的單位,動手測量並記錄資料。透過比較估計與測量得到的資料,加深對米、釐米等長度單位的感受,豐富測量的經驗;透過比較自己身體上這些“長度”之間的關係,發現身體上“長度”的奧秘,如自己的一度長大約等於身高。
(2)用身體上的尺子測量
用身體上的尺子作為測量工具,開展實際的測量活動。如用自己的步長作單位,測量教室、走廊的長度,甚至可以測量從家到學校的距離。
杭州採荷三小的黃校在一次講座中曾與我們分享採三垃圾分類中的數學——“杭州市每天大約產生多少生活垃圾”。學生在課前透過小調研明確了研究方案,清楚了自己家中一天的垃圾量情況。在課堂上,透過班級家庭垃圾統計圖、年級垃圾統計圖計算出平均每人每天產生的生活垃圾數量。接著透過小區—行政區—杭州市一步步推理計算得出杭州市一天的生活垃圾約13000噸。
還有一題比較有意思的開放性題目,要求測量或估算一幢大樓的高度。這個時候不同的方案就體現了學生對知識運用的能力。你可以測量一層樓的高度,再做乘法乘以樓層數。也可以用氣壓計測量樓頂的氣壓,根據樓頂樓底的氣壓差來估算樓頂的高度。或者可以利用太陽光照射大樓留下的影子長,同時測量自己的高度和自己的影子的長度,根據相似比算出大樓的高度。或者藉助水平儀和角度測量器,在兩個距離大樓不同距離的位置測量樓頂的仰角,再借助三角幾何去計算。在設計和操作這些測量和估算的同時,我們的知識得到了拓展,在這些過程中,我們感性認識得到了提高,而且會衍生出許多需要改進提高的問題,這時候又可以挑戰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些運用已知知識的能力,會對學生將來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幫助。回到這些日常的小學數學教學,這些能力都是透過這樣的思考和動手培養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