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板_沈括的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

活板_沈括的文言文原文賞析及翻譯

  活板

  宋代沈括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五代時始印五經,已後典籍皆為板本。

  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佈字印,滿鐵範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數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餘印,以備一板內有重複者。不用,則以紙帖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有奇字素無備者,旋刻之,以草火燒,瞬息可成。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則高下不平,兼與藥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訖再火令藥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汙。

  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

  譯文

  用雕板印刷書籍,唐朝人還沒有大規模地這麼做。五代時才(用雕版)印刷五經,以後的經典文獻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慶曆年間,有個叫畢昇的平民,又發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銅錢邊緣似的,每個字刻一個字模,用火燒使它堅硬。先設定一塊鐵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蠟混合著紙灰這一類東西覆蓋好。想要印刷,就把一個鐵框子放在鐵板上面,於是在鐵框內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滿了一鐵框就成為一塊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鐵板上的藥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塊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麼(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樣平。如果只印兩三本,不能算是簡便;如果印幾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極其快速。通常是做兩塊鐵板,這一塊在印刷,那一塊已另外在排字了,這塊印刷才完,第二塊板已經準備好了,兩塊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時間就能完成。每一個字都有好幾個印模,像“之”、“也”等字,每個字有二十多個印模,用來準備同一版內有重複的字。不用時,就用紙條給它們作標誌,(按照字的韻部分類)每個韻部做一個標籤,用木格子把它們貯存起來。遇到平時沒有準備的生僻字,隨即刻制,用草燒火烘烤,很快就能製成功。

  不用木料製作字模的原因,

  是因為木的紋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會變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會和藥物粘

  在一起,(拆板時)拿不下來,不像用膠泥燒製的字模,印完後再用火一

  烤,使藥物熔化,用手輕輕一撣,那些字模就會自己掉下來,一點也不會被藥物弄髒。

  畢昇死後,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兒們得到,到今天還珍貴地收

  藏著。

  註釋

  板印書籍:用雕版印刷書籍。板印,用雕版印刷。

  盛為之:大規模地做這種事。之,指“板印書籍”。

  已後:即“以後”。已,同“以”。

  五代:指唐以後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五個朝代。始,才。

  五經:儒學的經典,指《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漢後合稱《五經》。

  典籍:泛指各種重要(文獻)書籍。

  板本:板印的本子。

  慶曆:宋仁宗年號(1041—1048)。

  布衣:平民。這裡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所以稱布衣。

  其:其,代詞。做活板的方法。

  錢唇:銅錢的邊緣。

  印:印模、字印。

  令堅:使……堅硬。

  和(huò):混合。

  以:用。

  冒:蒙、蓋。

  欲:想。

  範:框子。

  持就火煬(yáng)之:把它拿到火上烤。就,靠近。煬,烤。

  藥:指上文說的松脂、蠟等物。

  字平如砥(dǐ):字印像磨刀石那樣平。砥:磨刀石。

  止:同“只”,僅僅。

  未為簡易:不能算是簡便。

  數十百千:幾十乃至百、千。

  自:別自,另外。

  具:準備好。

  更(gēng)互:交替、輪流。

  以:用來。

  以紙帖(tiě)之:用紙條給它做標記。帖,用標籤標出。

  每韻為一帖(tiè),木格貯(zhù)之:每一個韻部的字做一個標籤,用木格子把它存放起來。韻,指韻部。帖,標籤,名詞。唐宋時,人們按照詩歌押韻的規律,把漢字分為206韻,後來又合併為106韻。

  奇(jī)字:寫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旋:旋即。

  不以木為之者:不用木頭刻活字的原因。

  文理:紋理,質地。文通“紋”,花紋。

  兼:又。

  不可取:拿不下來。

  燔(fán)土:指火燒過的黏土字印。燔:燒。

  訖(qì):終了,完畢。

  拂(fú):擦拭,撣去。

  殊不:一點也不。

  予:我。

  群從(zòng):堂兄弟及侄子輩。

  賞析

  這是一篇很有價值的史料,由於統治階級的偏見,像畢昇這樣平民出身的創造發明家,在正史中沒有任何記載。本文作者獨具眼力,為我們儲存了這一寶貴史料。一些劃時代的科學發明,往往是從小人物開始做起的,這種進步和發明,大大推動了社會生產力向前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加速器,我們應該對畢昇這類民間革新家、發明家保持崇高的敬意,尊重他們的創新精神。

  本文抓住特點,說明工藝程式,有條不紊,給人以明晰、完整、系統的形象。寫活字版印刷,緊扣“活”字,在說明時又主要按照工藝順序進行說明,並且透過與雕版的比較,體現活版的優越性。寫製版是按照制字、設版、排字、煬版、平字的順序加以說明的。寫印刷廠用二板,“一板印刷,一板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寫拆板是附帶說明,但是膠泥字模的優越性,也在與木頭刻字的對比中,其靈活方便得以充分顯示。

  全文著重說明活板的製作,印刷整個過程,包括最後拆板的過程,一整套工藝,全無修飾性詞語,用詞準確,通俗易懂。整篇文章只用三百多字,便將印刷書籍的歷史,活字版的創造、發明、用法、功效以及膠泥活字的優點解釋得清楚明白。文中多次運用了代詞“之”,如“為之”、“煬之”,“貼之”“貯之”、“刻之”它們分別指代相應的事物,這就減少了行文的重複,有助於行文的簡潔。用詞準確也是本文的優點,“燒”、“煬”、“鎔”、“燔”,按照加熱的方法、程度不同分別使用,用得都準確貼切。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