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精選21篇)

2021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

  一、什麼是道德模範

  道德模範,指的是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人。在中國古籍中,最早是把“道”與“德”兩個詞分開使用的。“道”表示道路、以後。“道德”一詞起源於《道德經》,在拉丁語的“摩里斯”(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引申其義,也有規則、規範、行為品質和善惡評價等含義。

  二、道德特點

  道德是以善惡為標準,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道德總是揚善抑惡的。道德與法律不同,它是依據社會輿論、傳統文化和生活習慣來判斷一個人的品質,主要依靠人們自覺的內心觀念來維持。

  三、2021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精選21篇)

  作為道德模範人物,要自覺餞行社會主義榮辱觀,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規範,恪盡職守。下面是小編整理的2021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精選21篇),歡迎閱讀!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1

  劉旭,男,漢族,1976年9月生,貴州省貴陽市修文縣大石布依族鄉九年制義務教育學校教師。

  鄰居家突發火災,劉旭冒著生命危險奮不顧身衝進火場,與熱心群眾協力救出老人和孩子。他不僅是學生眼裡的好老師,妻子眼裡的好丈夫,父母眼中的好兒子,街坊眼裡的好心人,更是見義勇為的“英雄教師”。

  2018年夏天的一個下午,劉旭下班回家,看到鄰居王某家二樓有濃煙冒出,窗戶玻璃被高溫炙烤而炸裂崩飛。“起火了!”劉旭一邊朝著鄰居家飛奔,一邊向周圍鄰居大聲呼救。

  樓道間瀰漫著滾滾濃煙,王某的兩個孫子和80歲的老母親被困在二樓家中。劉旭是第一次親歷火災,即便如此,不顧兇猛火勢和刺鼻濃煙,劉旭毅然俯身奔向二樓。金屬門把手已燙得無法觸碰,劉旭不得不破門而入,在火勢兇猛、濃煙瀰漫的屋子裡摸索尋找兩個孩子。

  半分鐘之後,劉旭找到了5歲大的女孩,此時孩子已經被嗆得說不出話。小女孩意識到被救之後,用手指向弟弟所在的位置。劉旭左手抱著小女孩,右手支撐著在地上匍匐前進,好不容易才找到已經昏迷的小男孩。

  此時火勢越來越大,劉旭有一種要窒息的感覺。他暗暗告誡自己:不能倒下,這裡還有兩個孩子!他一手摟著一個孩子,踉蹌著走向門外。在孩子們被人接住的瞬間,劉旭才鬆了一口氣,疲憊地倒在地上。參與救援的幾名群眾衝入火海將王某的老母親救出火場,因為救援及時,兩個孩子和老人都脫離了生命危險。

  “我從未覺得自己是英雄,任何一個有良知的人,遇到這種情況都會挺身而出。”事後,劉旭主動將獲得的1萬元獎金捐給了受災家庭。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2

  蔣敏,女,29歲,羌族,中共黨員,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光明路派出所教導員。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蔣敏強忍家園被毀、母親和女兒等10名親人遇難的巨大悲痛,頑強堅守在抗震救災第一線,把對親人的愛奉獻給災區群眾,成為抗震救災的一面精神旗幟。走上新的崗位後,她把抗震救災精神轉化為工作動力,深入紮實幹好本職工作,傾力投身災區重建,彰顯了一位新時期女警的英雄本色。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蔣敏系四川省彭州市公安局政工監督室民警。當得知外婆、奶奶、母親和兩歲的女兒等10位家人在北川老家全部遇難的噩耗時,蔣敏抹去淚水,強忍巨大的悲痛,毅然堅守在工作崗位,全力奮戰在抗震救災第一線。她夜以繼日參與搶救受傷群眾,安置災民生活。因悲傷過度和體力透支,蔣敏極度虛弱,多次昏倒在搶險救援現場,她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感謝所有關心我、關心災區的人,現在母親、女兒已經不在了,我應該在自己的崗位上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

  抗震救災告一段落後,組織上任命蔣敏為彭州市公安局光明路派出所教導員。面對新的角色和工作任務,蔣敏立足本職,虛心學習,表現出謙虛謹慎的作風和良好的敬業精神。身為女教導員,她在生活上從不搞特殊,工作上總是率先垂範,堅持參加夜裡輪流值班,執勤一絲不苟。她一手抓從嚴治警,一手抓從優待警,既健全了幹警隊伍建設制度,又切實解決了幹警實際困難,進一步增強了隊伍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蔣敏說:“人民的警察,就要始終牽掛著災區人民的冷暖。”20xx年春節前夕,她帶著過冬物資到彭州市重災區磁峰鎮板房區看望群眾,看到一些孩子上學困難,她與3個殘缺家庭結成長期幫扶對子。當發現板房中的群眾夏日備受蚊蟲襲擾,她立即拿出工資購買了滅蚊藥具送給群眾。

  蔣敏先後被授予全國抗震救災模範、全國公安系統一級英雄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抗震救災優秀紀檢監察干部等榮譽稱號。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3

  張桂梅,一位63歲的老人,頭髮稀疏,不施粉黛,她的臉上刻盡了滄桑與疲憊,但是她的堅定卻散發著無窮的力量!

  她,為了讓失學的女孩子重返課堂,幾近乞討的籌集資金,創辦女子中學,只是為了改變“低素質母親,低素質孩子”的惡性迴圈,讓1600餘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

  她,為了給貧困的孩子交學費,毅然拿出自己僅有的200元生活費,甚至把妹妹寄給自己的路費悉數拿出。

  她,為了挽救迷戀網路的男孩,把行李搬到學生宿舍,與學生同吃同住,言傳身教,用實際行動感染學生,培養良好學習習慣。

  這樣的事例,太多太多了,每一件事都包含著張桂梅老師對教育的執著,對學生的關愛。張老師一生無兒無女,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全部獻給了教育事業,把全部的愛都獻給了自己的學生,張桂梅老師就像一把利劍斬斷了貧困和愚昧的傳遞,架起了知識和山區女孩的夢想橋樑,張老師的無私奉獻,無悔付出,辛勤耕耘,愛生如子不正是人民教師潛心育人的敬業精神和立德樹人使命擔當的具體體現嗎?這才是真正的偉大,這就是教育的力量。

  一遍一遍看著張老師的報道,不僅潸然淚下,彷彿有一束光射進我的心底,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應當以張桂梅老師為榜樣,爭當新時代“四有”好老師,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和堅定的職業信念,將立德樹人,教書育人作為自己神聖職責和使命。仰望星空,靜靜思考,這豪言壯語的背後不正是教學生活中平凡的細節匯聚而成嗎?

  偉大出自平凡,我應該像張桂梅老師一樣,始終保持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上好每一節課,改好每一本作業,輔導好每一個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豐富自身的知識底蘊,積澱方法,摸索經驗,在活動中歷練,在實踐中促進專業成長,才能擔負教書育人的大任,才能不辜負踏上教師征程時立下的誓言。我應該向張

  桂梅老師一樣,始終保持以德施教的仁愛之心,把每一個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讚賞孩子、信任孩子、鼓勵孩子,讚賞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讚賞每一個孩子所取得的哪怕是極其微小的進步,讚賞每一個孩子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現出來的善意。

  紅梅傲骨,大愛無疆,我們應該承襲張桂梅老師的“紅梅”精神,追求至善至美的師德大愛,不改初心,牢記使命,在教育路上奮勇前行!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4

  劉明靜,女,漢族,1975年10月生,重慶市銅梁區少雲鎮關濺小學教師。

  鄉村教師劉明靜,為兌現一句“安全護送孩子渡江”的承諾,克服重重困難,每天義務護送學生安全乘船過江。她用13年的默默堅守,詮釋了一諾千金的含義和分量。

  關濺小學是邱少雲烈士故鄉的一所鄉村小學,部分學生來自瓊江對岸的偏遠村子。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兒童。由於距離學校太遠,如果完全步行,繞行透過上游的一座大橋,需要近3個小時,於是乘船過江便成了孩子們上學的捷徑,但乘船上下學的安全問題成了大家最擔憂的事情。2007年,擔任關濺小學一年級班主任的劉明靜聽說班上的一名學生在船上打鬧,差點掉進江裡。後來,劉明靜瞭解到這名學生的母親去世、父親靠打零工維生,幼小的她不得不每天獨自乘船過江上下學。當時,劉明靜便對孩子父親許下承諾:“孩子交給我來照顧,請放心,我會保護她的安全。”

  劉明靜決定把家從銅梁城裡搬到少雲鎮上,方便去瓊江對岸接孩子們上學。她在少雲鎮租了一間房,把自己年幼的孩子交給老人照顧,開始日復一日義務護送學生渡江。從護送自己班上兩三名學生,到護送全校的20餘名學生渡江,一干就是13年。每天早上5點半她就早早起床,坐船到對岸碼頭等待孩子們到齊,再一起乘船過江到校。下午放學,她又護送孩子們過江回家,全部安全下船後才放心離開。13年來,劉明靜牢記當初那句承諾:“只要坐船過江的學生,我都會一視同仁看管好。”

  在劉明靜的影響下,關濺小學的老師們自發組建了“渡娘”少雲志願服務小分隊,在奔流不息的瓊江上護送孩子們。13年來,關濺小學沒有一名學生因乘船發生意外。因為“渡娘”,邱少雲故里這方英雄的土地增添了一份別樣的溫情和暖意。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5

  郭萬剛是古浪縣八步沙林場黨支部書記、場長,八步沙“六老漢”第二代治沙人。1983年,31歲的郭萬剛辭去土門鎮供銷社的工作,和父輩們一起並肩戰鬥,使亙古荒漠呈現一片綠洲,不毛之地煥發盎然生機。2000年冬,郭萬剛任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場長,四十年來,他帶領八步沙第二代、第三代治沙人矢志不渝持續治沙,為構建西北治沙屏障奠定了良好基礎。八步沙林場成立至今,累計完成國家“三北防護林”建設任務13.7萬畝,工程治沙4萬畝(草方格),封沙育林、草面積達到37.6萬畝,完成通道綠化近200公里,農田林網5000多畝,栽植各類沙生苗木4000多萬株,花卉、風景苗木1000多萬株。在治理沙漠的偉大實踐中,郭萬剛和八步沙三代治沙人,在不毛之地的騰格裡沙漠上建起了一道綠色屏障,創出了一條沙漠治理的成功之路,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精神財富。郭萬剛先後被評為 “全國優秀護林員”“甘肅省農村優秀人才”、武威市第六屆“敬業奉獻”道德模範、甘肅省第七屆“敬業奉獻”道德模範;2018年被授予“第五屆”慈善人物獎、“時代楷模”榮譽稱號,2020年11月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等稱號。

  郭萬剛等模範人物是道德的踐行者、精神的引領者、時代的奮鬥者,他們的先進事蹟和高尚品質,生動詮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集中體現了思想道德建設的豐碩成果,充分彰顯了奮鬥新時代、奮進新徵程的精神風貌,具有鮮明的典型性示範性和引領力感召力。長期以來,我市堅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深入推進思想道德建設,廣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著力培育時代新人、持續涵養時代新風,湧現出一批事蹟突出、群眾認可、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典型性示範性強的道德標杆,為推動形成新時代武威精神社會氛圍發揮了積極作用。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至今,我市先後有民勤縣薛百鄉宋和村原黨支部書記石述柱、古浪縣西靖中學原教導主任張福友、民勤縣東壩鎮連豐村村民姜寶德三人被評為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6

  劉付昌,男,漢族,1922年5月生,生前系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魯班街道山水社群居民。郭德剛,男,漢族,1951年1月生,貴州省遵義市仁懷市魯班街道隆堡社群居民。

  劉付昌、郭德剛兩名退伍軍人,在烈士陵園接力守陵50餘年,起早貪黑,無怨無悔,用誠實守信的高尚情操,守護“紅色根脈”、傳承紅色基因、弘揚紅色文化,讓英烈事蹟代代相傳。

  遵義市仁懷市魯班場紅軍烈士陵園,長眠著長征中犧牲的紅軍烈士。1968年,遵照組織安排,退伍軍人劉付昌接受了守護烈士陵園的任務,立下“我一定守好,守到老死”的誓言。他修圍牆、修道路、修墓地,栽樹、掃地……一守就是50年,直至生命最後一刻。在守陵的同時,他還向前來祭奠烈士、為英魂掃墓的人們講述紅軍故事3000多場次,讓更多人瞭解革命英烈的感人事蹟。

  為了維修烈士陵園,劉付昌帶著工人從山腳下一塊一塊把磚背上山,再一塊一塊用磚砌起圍牆。陵園裡雜草叢生,劉付昌又一揹簍一揹簍地從山腳下背土上山,然後種上樹木。有時候,甚至將石旮旯鑿出洞,再培土種上柏樹。這一干就是3年,工人換了一批又一批,只有劉付昌始終堅持。陵園修繕完畢,劉付昌就在烈士墓旁搭起簡易工棚安了“家”,幾十年如一日守護著長眠於此的紅軍烈士。

  1999年,同為退伍軍人的郭德剛瞭解到劉付昌老人守護烈士陵園的事蹟後,深受感動,主動向民政部門提出申請,成為烈士陵園的第二代守護者。劉付昌老人用50年的時間踐行“守到死”的承諾,在他逝世後,郭德剛不負重託,接力守護好陵園的每一寸土地。

  兩代守陵人守護的是烈士忠魂,堅守的是對黨忠誠的初心和承諾踐諾的使命。

  劉付昌榮登“中國好人榜”。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7

  張澤鑫,男,漢族,1978年1月生,中共黨員,貴州省公安廳科技資訊通訊處處長。

  張澤鑫放棄高薪職位成為一名“網警”。從警17年來,憑藉精湛的網路安全技術,偵辦涉網案件上百起,多次參加網路安全領域的專案建設和科研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中,他與戰友們全力以赴,研發二維碼快速登記小程式。他用行動踐行一名人民警察的初心和使命。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發生,張澤鑫所在的貴州省公安廳吹響了疫情阻擊戰的集結號。作為科技資訊部門負責人,他帶領部門同志開展戰疫情、防風險、護安全、保穩定等各項工作,成功將大資料資訊化貫穿到疫情態勢感知、重點人員甄別管控、關聯人群篩查等疫情防控的方方面面。經過五天五夜連續奮戰,成功研發貴州健康碼二維碼快速登記小程式,很快在全省入黔檢查點推廣應用。貴州省因此取得在全國率先利用大資料、二維碼開展疫情防控,率先以社群、村鎮為單元開展分割槽分級差異化管控,率先在全國撤除公路卡點的“三個率先”抗疫成效。

  在校期間,張澤鑫就參與了“銀河玉衡”系列路由器的研發工作,該專案作為自主研製的我國網際網路核心網路裝置,得到國家863基金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他負責完成的網路安全協議部分獲得專家一致好評。畢業後,張澤鑫成為一名“網警”。他將自身所學技術作為打擊網路違法犯罪的有力武器,潛心鑽研網路犯罪前沿技術,有針對性地提出多種有效的網路管理措施和對抗網路犯罪的先進技術和方法,帶出了一支能偵善戰的隊伍。

  作為省公安廳青年技術型專家,他憑藉高超的網路安全技術,成功破獲特大涉外網路賭博案、特大電信詐騙案等一批大案要案。

  張澤鑫榮獲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優秀人民警察等稱號。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8

  孫三華,1979年出生,於2002年嫁到孫村鄉新建村一個普通農村家庭,與韋培琦結為夫妻。婆婆老實淳樸、厚道正直,丈夫韋培琦是一名手藝工,勤勞愛家。孫三華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在父母親的教育薰陶下,自幼就是一個懂事乖巧、善解人意、尊老愛幼、和藹可親的女孩。從嫁過來起,婆媳關係一直很融洽。婚後儘管家境一般,但夫妻和睦、家庭和諧,一家人其樂融融。

  然而,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2005年丈夫外出做生意,虧了不少錢,不僅花光了家裡的積蓄,而且在外面還欠了不少錢。丈夫從此變得消沉起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呆在家裡。孫三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生怕丈夫想不開,從此消沉下去。於是苦口勸導,耐心疏導,對他說“我跟了你,並不是看中了什麼東西,而是看中了你這個人,你的不服輸的性格。”在孫三華的鼓勵勸導下,韋培琦慢慢擺脫了陰影,從老本行開始,生活慢慢步入了正軌,債務很快就還清了,而且日子也一天天紅火起來了。但是禍不單行,又一次的災難又降臨到他們的頭上,2008年5月,孫三華的婆婆因病高燒三天不起,家裡人看遍了附近的大小醫院都沒有起色,最後送到了蕪湖弋磯山醫院,高燒是退了,但從此卻落下了後遺症,從此半身不遂,說話口吃、手腳僵硬,吃飯、穿衣、梳頭、起床這些最簡單的事都不能自理。於是,她開始擔負起了給婆婆餵飯、喂水,洗臉、穿衣等繁瑣的護理工作。

  自2008年5月婆婆生病至今已四餘年,孫三華一直待在婆婆身邊,無微不至地照顧,從不言棄。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然而老人卻是久病床前有孝媳。當初,孫三華既要服侍婆婆,又要把家裡農活也帶上,農忙季節她不得不天未亮就起床,做好飯菜送到婆婆手上,然後出去做會兒事,晚上要收拾家務到很晚才休息,她起早貪黑,任勞任怨,毫無怨言,沒有抱怨,她知道:自己還年輕,只要吃點苦,一切都會有的,日子也會好起來的。她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健健康康的,多麼簡單而又現實的要求。婆婆大小便不方便,便放了一個便桶在牆角,每天一次清洗;婆婆洗澡要備好衣物、洗澡水;吃喝拉撒無一不安排得妥妥當當。看著婆婆表達不準確,生活無法自理,難過又痛苦的樣子,孫三華心疼極了。她不辭辛苦,四處奔波,尋醫問藥,只要對婆婆病情有療效的藥,不管多貴,她都省吃儉用買來給婆婆服用。

  四年多來,孫三華很少在外過夜,都要趕回家侍奉婆婆,否則心理不踏實。有次內侄結婚,要到孃家幫幾天忙,她硬是把婆婆帶到了孃家。為了讓婆婆過得舒心,她買了一臺電視機放在婆婆床頭,替她清寂解悶。這些年,丈夫韋培琦在外面包工程,因為事情忙有時情緒不好語言上衝撞了老孃,孫三華勸他“家有一老就是活寶,我們也要老呀!”丈夫哭笑不得,心裡暗暗敬佩自己的妻子真是耐得煩呀!雷鋒同志曾說: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

  孫三華同志用十年來的實際行動踐行著她的為妻為媳之道,印證了她的孝心,展現了一個農村婦女尊老敬老、淳樸真誠的博大情懷,塑造了一個農村媳婦博愛、仁慈、善良的光輝形象。孝在傳頌中放射光芒,在孫三華的精心照料下,婆婆活得很開心,雖然生過大病半身不遂,口齒不清,仍然每天精神很好,身上乾乾淨淨。她經常用別人幾乎聽不懂的話說:“兒媳婦好啊,兒媳婦好啊!”

  現在整個村的人都知道,都說沒有孫三華的孝敬之心,她婆婆就活不到今天呀!這個家也就不像個家。孫三華的孩子,在她的感染下,勤奮學習,在學校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並十分尊重孝敬自己的母親。尊老愛幼成了這個家庭的家風,代代相傳,根深蒂固。孫三華孝順婆婆,敬重婆婆的舉動,深受周邊群眾的好評,也深深感染了周邊村民,孫三華的事蹟在周邊村隊廣為傳頌,大家在傳頌中受教育,在傳頌中受感動,在傳頌中昇華思想,在傳頌中學習榜樣。有力地倡導了尊老愛老,敬老養老的優秀傳統美德,為建立和美家庭、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表率,為新建村樹立了榜樣。

  而孫三華卻說“我是普通的農民,沒什麼文化,靠的是沒日沒夜的辛勤勞動過日子。我的願望就是希望全家人都能平平安安、和和睦睦的,婆婆就是我的親孃,我只是做了一個女兒應該做的。”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9

  鄧志軍,男,漢族,1962年6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新鄉市誠城社群黨委書記、河南誠城集團黨委書記。

  他30年不欠國家一分錢稅款、不欠員工一分錢薪酬、不欠合作伙伴一分錢賬款、不欠銀行一分錢本息、沒有一條失信違法記錄、沒有一份違約合同。他出資建立了中原誠信學院,正在籌建中原誠信博物館。30年來,鄧志軍打造了一個誠信企業,建立了一個誠信社群,引領了一座城市的誠信風尚,在中原大地樹起了一座誠信豐碑。

  2008年,面對全球經濟危機和企業經營困難,他抵押個人兩套房產,又向朋友借了100萬元,足額髮放了員工工資、支付了貨款。2010年,企業承建喬謝村城市改造專案,他嚴格把關,所用的建築材料高於行業標準和合同規定;工程交付時村民敲鑼打鼓給他送上“和諧拆遷守誠信,品質優良村民樂”的錦旗。喬謝村改造的成功實踐成為全國樣板案例,被建設部稱為“喬謝現象”。

  2013年8月,他參與創辦了全省首家“政府主導、企業參與”的新型城市社群——誠城社群。他堅持“誠信服務、服務誠信”,在社群開設道德講堂,推廣誠信文化,成立志願服務隊、好人宣講隊,2萬多名社群志願者參與活動。社群先後獲得“河南省文明社群”“河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河南省十佳雙擁社群”“河南省五四紅旗團委”“全國最美志願服務社群”“全國維護婦女兒童權益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被稱為“誠城模式”。

  2018年5月,鄧志軍出資建立了全國首家誠信學院,深入機關、學校、企業、社群宣講核心價值觀和誠信文化,宣講道德模範的誠信故事和誠信理念,目前,已有20多萬人接受教育。鄧志軍又投資5000多萬元,啟動中原誠信博物館建設。

  鄧志軍先後為希望小學、貧困大學生、困難職工、災區群眾等捐助5000餘萬元。2009年,他自籌資金200萬元成立“貧困家庭和農民工救助基金”。2013年,他將集團3500平方米辦公樓整體移交社群無償使用,每年還拿出100萬元用於服務社群居民。2017年,他出資100萬元支援新鄉市成立“道德模範獎勵幫扶基金”。2013年任社群黨委書記後,他主動放棄薪酬待遇,不領取國家一分錢工資。

  鄧志軍2009年4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勞動模範”稱號;2009年9月被河南省委統戰部等5部門授予“第三屆河南省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稱號;2012年6月被河南省委統戰部、河南省工商聯授予“河南省光彩慈善公益優秀人物”稱號;2017年3月入選“中國好人榜”。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10

  劉習明,男,漢族,1959年4月生,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長沙生殖醫學醫院院長。

  38年初心不改,專注不孕症的研究和治療,為近3萬個不孕症家庭實現生兒育女夢想;承諾“不讓患者多花一分冤枉錢”,26年來減免患者治療費用1000餘萬元,為踐行“醫者仁心”寫下最美註解。

  踐行初心與諾言,全力攻克不孕不育難題。劉習明在行醫過程中,常接觸到不孕症患者。1983年,劉習明立下諾言:攻克不孕不育難題,哪怕耗上一生的時間。劉習明遍訪全國知名老中醫,廣讀中醫典籍,刻苦鑽研醫術。1995年,劉習明拿出全部積蓄創辦了長沙不孕不育專科醫院。2008年該院獲批試執行夫精人工授精技術。2013年獲批正式執行試管嬰兒技術。目前醫院已形成中醫中藥、康復理療、西醫手術、宮(腹)腔鏡微創手術、人工授精、試管嬰兒的不孕症治療體系。

  劉習明承諾,“不讓患者多花一分冤枉錢”。他嚴格規範醫療專案收費,“因病制宜”制定經濟有效的治療方案,對經檢查確診無法治癒的患者耐心勸導,不做無謂的治療。他身體力行帶領全院醫務人員廉潔行醫,拒收紅包、禮品。他為特困家庭患者減免醫療費,甚至補貼回家路費。26年來,劉習明為4000多名患者減免治療費達1000餘萬元。

  劉習明常年組織醫療隊深入貧困、偏遠地區免費送醫送藥;他在湖南師範大學、湖南中醫藥大學、吉首大學、南華大學等大學設立“劉習明獎學金”,目前累計獎勵學生460人次、教師52名,獎金合計115.4萬元;他為武陵山區等省內90所曾是貧困地區的中小學累計捐款1850餘萬元。

  劉習明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等稱號,榮登“中國好人榜”,其家庭被評為全國文明家庭。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11

  楊正清,男,1978年出生於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親都是養路工人。現在的他也是陸良公路管理段的一名優秀養路工人。1994年冬季,她懷著對父母所從事行業的崇敬與嚮往,背起行裝來到陸良公路管理段板橋道班。當時的板橋道班僅有15人,承擔著陸良縣境內交通量較大的G326線板橋到黃泥堡段37公里的養護任務。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養護機械化水平較低,養護作業基本靠人力,工人的勞動強度很大。但16歲的他有股不服輸的勁,不管是挖水溝還是補坑塘,一定將當天分配的養護任務完成好,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每天工作下來,手磨出了泡,泡又磨出了血,最後雙手結了一層厚厚的老繭,面對艱苦的工作,他總是咬牙堅持,從未叫過一聲苦,他說:“我要把自己練成一名合格的養路工人”。經過一年多的磨鍊,楊正清成為了一名能幹的養路工。從扛起鐵鍬的那天起,他就將自己的崇高理想融入公路養護事業。

  二十一年來,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在平凡的崗位上,用辛勤和汗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實踐著崇高的人生價值。

  每年春季,道班工人上路處治翻漿路段時,他搶著輪鎬頭;夏季是鋪油罩面的黃金季節,他總是被委以負責平整度的重任,頭頂炎炎烈日,腳踏滾燙的油石料,手操十來斤重的鐵耙,反反覆覆地拉來推去,一會兒操平,一會兒掛線,整日拖著一雙沾滿油料的膠鞋不停的忙碌著。可他嚴把補油質量關,堅持早出晚歸,回到家常常是晚上八、九點鐘。無論公路鋪油罩面,還是清理邊溝雜草淤泥,他總是髒活累活搶著幹。隨著養護機械化的推進,他積極參與養護機械的操作培訓,在操作中嚴把技術關和安全關,因為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和熟練的技能,多年來從未出現過操作失誤和安全事故,由他負責的機械也是維護保養到位,很少出故障。經過多年的鍛鍊,現在已是一名機械操作能手。因工作出色,曾獲得總段“優秀青年崗位能手”和“紅旗裝置手”榮譽稱號。

  因為在養護崗位上勤勤懇懇,做出了優異的成績,楊正清也慢慢的成長為養護技術骨幹。對於養護單位來說,為確保道路的安全暢通和良好的使用狀況,日常養護顯得尤為重要,作為養護技術骨幹,他堅持預防性養護與日常養護並舉理念,協助所長合理安排養護生產任務,帶領養護職工,做好路況調查,並針對病害制定處置方案,及時整治路面病害,做到路面病害治早治小治了,路況保持良好;在冬季和雨季道路保通中,連續上路二十多天,奮戰在第一線,快速的反應,有效的抗災,確保公路安全暢通,獲得行人和沿線群眾的一致讚譽。

  因具備紮實的養護技術和良好機械操作能力,20xx年楊正清擔任我段安技員崗位,負責安全綜合管理。自擔任安技員以來,楊正清對自己要求更加嚴格,在日常的工作中積極協助段領導認真抓好各項安全管理工作,嚴格按照總段及段上規定的安全生產管理制度,以身作則,落實安全“一崗雙責”,督促站所職工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每週組織全段職工學習安全知識並及時傳達上級有關安全生產的檔案,透過學習交流增強了大家的安全意識。在管理崗位上,他將過去的工作經驗和新的工作情況結合起來,開展建章立制工作,制訂完善的安全生產規章、學習培訓制度等,並堅持按制度辦事,用制度約束、規範養路工人的行為。由於管理規範到位,杜絕了“三違”現象,避免了事故的發生,三年來,單位連續實現了安全事故零報告,無任何安全事故發生,也連續獲得了省公路局和曲靖總段“安全生產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20xx年6月23日23時至24日8時,陸良縣境內連降暴雨,陸良段管養的沾船線K138+700處(老G324線K2532+300),出現嚴重水毀,由於積水較深,造成該路段附近房屋倒塌2間,大量房屋進水,隨時有發生倒塌的危險,水毀險情緊急,搶險抗災迫在眉睫。24日上午11:03接陸良縣防汛抗災指揮部的緊急通知,我段立即組織應急搶險隊員趕赴現場。經我段工程技術人員檢視,水毀路段因地勢較高且原來的老涵洞跨徑太小無法及時排除附近村莊的積水。陸良縣人民政府陳縣長、陸良縣中樞鎮人民政府太書記等領導現場辦公,決定挖開公路洩洪,並由我段組織人員和物資,加大涵洞的跨徑並恢復路面,保證車輛的正常通行,保證人民群眾的人身和財產安全。24日上午12:08,我段立即啟動應急預案,作為安技員和應急搶險隊副隊長,楊正清組織養護職工和機械裝置投入到抗災搶險中,有序進行應急搶險工作,人員機械相互配合,開挖公路洩洪,新建?150圓管涵,恢復公路正常排水,回填級配碎石,恢復路面平整,整個搶險過程組織有序,楊正清冒雨投入搶險工作中,忘我勞動,連續奮戰了七個小時,雖然已是筋疲力盡,但當仍然堅持到險情排除、路面恢復通車。面對公路水毀災害,楊正清迅速反應,在搶險工作中落實應急預案,帶領搶險人員在最短時間內排出險情,搶通路面,搶險工作得到了過往行人和沿線群眾的一致好評。

  “路是我們養路工的臉,養好路、保通暢,是我們的天職。”楊正清在勉勵自己的同時也鼓舞著共同戰鬥的基層職工,每當養護中出現水毀和重大災害時,他總是身先士卒,加班加點完成搶通任務。在冬季和雨季道路保通中,他連續上路20多天,奮戰在第一線,快速反應的搶險意識和勇於擔當的精神得到了群眾和同事們的認可,面對稱讚,楊正清很淡然,他覺得能和同事們一起戰鬥在搶險一線,排除險情,保證人民財產安全,自己有一種滿足感,也加深了對養護工這份職業的崇高感。

  因為妻子也是養路工人,遇到鋪油路、大修或工期緊時,經常顧不上家裡,夫妻倆都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和老人。但他毫無怨言,對於組織交給的任務,他更是沒有二話,遇有工程專案,他也是積極奔赴施工一線。20xx年中秋、國慶長假,他原本打算和妻子、兒子一起歡度佳節,但此時單位按計劃完成上級下達的大修任務,需要儘快組織備料和開展鋪築工作,他毅然放棄了休假,滿懷對兒子的內疚奔赴工地,以一貫的工作作風服從了單位的安排。

  楊正清同志給予家庭的太少,給予別人卻很多,由於他對工作投入極大的熱情和全部心血,不僅在養護工人中樹立了很高的威望,同時感化和激勵著周圍的同志。不管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處處關心職工,主動幫助有困難的職工,在他的感染下,職工之間團結友愛,如同一個和諧溫暖的大家庭。在創先爭優活動熱潮中,他以黨員“五帶頭”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做一顆鋪路的石子,用公路續寫人生”是他的座右銘。業餘時間學習鑽研公路養護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積極學習新材料、新工藝,提升工作能力,並將所學用於工作中,在安技員崗位上敢抓敢管,認真落實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責任,為職工營造安全的生產環境,為單位穩定發展發揮作用,為陸良縣安全發展貢獻力量,在工作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績。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多年來,他的工作得到了單位領導和同志們以及上級主管部門的肯定,也得到了人民群眾的信任。20xx年5月,楊正清被評為了陸良縣第九屆勞動模範。楊正清說道:“獲此殊榮,是我的榮幸,備受鼓舞,感覺身上責任更重了。”在成績面前,他沒有停止不前。而今,他仍然堅守在工作崗位上,勤勤懇懇,默默地為公路事業耕耘。有些東西是一臺停不下來的機器運轉的動力,那就是對工作的崇高感。他常說:工作使我感到快慰、感到殷實。無論多久,對於養路工這份差事,我依舊會義無反顧的堅持下去。展望未來,任重道遠。楊正清同志將會不斷學習,努力工作,為公路養護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12

  張玉滾,男,漢族,1980年12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校長。

  他主動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紮根深山小學18年。他愛崗敬業,學校師資緊缺,他潛心鑽研每一門課程,認真上好每一堂課。他無私奉獻,寄宿學生多,他學縫衣做飯;學生家庭困難,他慷慨解囊;山區不通車,他用扁擔把學生教材和學習用品挑進大山。他的妻子帶著剛滿9個月的女兒坐三輪車去縣城買教材,因為山路陡峭、剎車不靈,車翻進溝裡,孩子心臟停止了跳動。

  他紮根山村無怨無悔。黑虎廟小學,位於伏牛山深處,輻射13個自然村。2001年,在老校長勸說感化下,張玉滾來到黑虎廟小學任教,每月拿30元補助,直到2012年6月才轉為正式在編教師。學校原來沒有食堂,張玉滾勸說妻子張會雲來學校給學生們做飯。2014年5月的一天,張會雲在軋麵條時,右手4個手指不幸被機器軋折,落下了殘疾。

  他教書育人殫精竭慮。學校師資不足,他把自己打造成“全能型”教師。數學課上,他和孩子們一起製作教具;科學課上,他帶領孩子們去野外考察,激發他們熱愛大自然、探究大自然的興趣。為教好英語,他自己出錢去鎮上參加英語輔導班。2013年10月,張玉滾騎摩托車到鎮上,途中發生車禍,摔暈在地。在醫院住了沒幾天,他就急著回學校,在妻子攙扶下站上了講臺。他的執著堅守,為學生鋪就成長成才之路,先後有21名學生考上大學。

  他“鉚”在學校甘灑熱血。2001年至2006年,學校到山外不通車,去鎮上需翻越尖頂山,穿過險峻的八里坡。5年間,張玉滾肩不離擔,冬天一身雪,夏天一身汗,靠一根扁擔,為孩子們挑來學習和生活用品。2006年,學校蓋新房,恰趕農忙,工人們都回家搶收、搶種,搬磚運料就落在張玉滾身上。上山撬石,下河挖砂,新校舍蓋好時,張玉滾已瘦得脫了相。

  他視學生為親人精心培育。張玉滾愛教育、愛學校,更愛學生。全校40多名住宿生,三分之一是留守兒童。誰家爺爺奶奶年紀大,誰上學需要接送,他一一記在心上。2010年7月23日凌晨3點,電閃雷鳴,暴雨傾盆。張玉滾連忙起床,直奔留守兒童張明明家。到達時,張明明家年久失修的房子已被暴雨沖塌了一大半,眼看雨水就要淹沒床頭。張玉滾連忙抱起張明明,又背起腿腳不便的爺爺,將他們轉移到安全地帶。

  2014年9月張玉滾被教育部授予“全國優秀教師”;2015年8月被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授予“全國師德標兵”;2018年3月被中宣部授予“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2018年9月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2019年2月被評為“感動中國”十大人物;2019年4月被共青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中國青年五四獎章”;2019年5月被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13

  會澤縣迤車鎮索橋村的主任陳友風如是說:“在基層工作的14年中,我一直保持政治上堅定,思想上清醒,工作上有作為。對黨、對國家、對人民無限忠誠,時刻保持著思想上的純潔和先進,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及時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生命不息,奮鬥不已,為建設和諧迤車儘自己微薄之力。”

  陳友鳳以前是忙人,現在毫無疑問更忙了,除了本來就很忙的農村事務外,還要準時參加會澤縣文明辦組織的“會澤縣首屆道德模範宣講報告會”的報告。見到她的時候,她正剛好從會澤縣樂業鎮參加完報告會趕回來,在迤車鎮西支溝索橋地段幫助迤車鎮水務所協調西支溝溝渠邊界調整問題,迤車鎮水務所所長朱知標說:“迤車鎮西支溝三面光改造,全長10多公理,涉及到迤車的箐口、五穀、索橋三個村委會,其中最長的地段在索橋,人際關係最複雜的地段也在索橋村,邊界調整難度最大的地段也就是索橋了,沒有陳大姐的幫忙,我們可能根本就協調不了”,而作為承包方的老闆胡小春也深有同感的說,涉及到的三個村委會中,最好協調的也就是索橋村了。一直等到日落西山,一個溝段劃完了,並打電話通知下一個村民小組組長第二天帶著他們小組涉及到溝段邊界問題的村民到溝上實地檢視並協調調整後,作為迤車鎮索橋委會主任的陳友鳳才有機會坐下來喝口水。

  一、水潤小苗平息怨氣

  年近50的陳友鳳心直口快,在基層工作的14年中什麼樣的酸甜苦辣都遇到過。XX年12月因工作需要,陳友鳳服從黨委政府的調配,由迤車鎮中河村調整到總人口8000餘人,關係複雜,矛盾突出,工作難度大的索橋村主持全面工作。調整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讓她來承擔重任,解決矛盾的;調整的原因更簡單,她在XX年昭待高速路迤車中河段的徵地、拆房、遷墳、挪樹中,面對重重困難,順利做好了中河村52戶拆遷戶的工作,而索橋村在這個方面進展並不順利。

  上任伊始,陳友鳳立即召開索橋全村支部擴大會議,把握住了索橋村拆遷難、飲水灌溉難、計劃生育難三個重點問題進行了反覆細緻的研究,結合多年做群眾工作的經驗,陳友鳳理出了清晰的工作思路:要贏得民心,首先解決好春耕時節農田灌溉問題,於是陳友鳳及時帶領兩委班子成員實地踏看了13.5公里灌溉水溝,發現溝裡由於年久失修塞滿淤泥、雜草,埂子多處垮塌。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是修不好的。難怪群眾不但不去修溝還要罵人。經過廣泛發動群眾投工投勞,陳在鳳向鎮政府協調資金15000元用於修建垮塌溝段的擋牆。40天后13.5公里溝渠全部清淤排障完畢。水滋潤著田裡的小苗也平息了人們的怨氣。

  二、親人誤解格外酸楚

  回報是對付出努力的人的肯定,經過實實在在的水溝清理,水流進索橋村的田地,也流進了一部分索橋人的心田,總算有了點兒群眾基礎。可是另外一個難題又擺在了陳友鳳的面前,沒拆遷的那32戶會順利搬遷嗎?據瞭解,在她來之前,索橋的拆遷戶中就有多人多次上縣、上市、上省,甚至到北京上訪。陳友鳳經過深入調查瞭解,發現了其中上訪原因,一是上下的工作沒有溝通協調好,二是沒有做深入細緻的群眾工作。面對群眾牴觸情緒大,矛盾突出的實際問題,陳友鳳挨家挨戶詳細瞭解拆遷戶各家存在的困難和問題,認真聽取和記錄拆遷戶的合理要求。第一次瞭解完之後,陳友鳳怕有疏漏,又挨家拚戶進行第二次全面瞭解,陪著她去的村文書開玩笑說:“你還去起興趣來了。”面對文書善意的玩笑,陳友認真地說:“做兩道工作好,兩次說的問題都一樣就好整了。

  萬一不一樣,或者他反悔到時麻煩來了更不好整,這是我在中河村工作成功的經驗。”陳友鳳的這個做法太對頭了,透過兩次瞭解,發現確實存在口徑不一樣的,於是陳友鳳帶著她的班子成員又進一步入戶核實,回到村委會及時召開班子會議,針對不同的問題一一研究,制定出不同的措施,透過深入細緻的做思想工作,大部分拆遷戶都執行相關政策,主動配合拆遷辦做好拆遷工作。對於陳友鳳來說,最考驗她最令她傷腦筋的是孃家人所在的索橋陳家村。陳家村總共因調整公路修建需要安置的有17家,其中孃家人就佔了11家,孃家人在看著她,陳家村的人在看著她,整個索橋村的人也在看著她,她對孃家人安置工作的處理態度、處理方法、處理結果將嚴重影響著她在整索橋村的安置處理工作。

  陳友鳳說:“那個時候頭痛啊,雖然已是快50的人了,但我在老後家,字輩小,許多長輩是抱著我長大的,你說我……?在開始做工作的時候,說聽有人就不屑地說,‘北京我都去過,你算什麼東西。’所以,做起工作來,難度就大了。後來我想,在我老後家,我最好是先不出面迴避一下,讓其他村幹部先去做思想工作,做通了,那是再好不過的事,做不通,我也好知道做不通的原因,然後再出面做工作。”

  事實果真如陳友鳳所預料的那樣,其他人去了,不但沒把工作做通,而且,還讓孃家人找上門來了,這下,想要回避也不可能了,於是只好硬著頭皮耐心聽長輩們的意見。陳友鳳讓孃家長輩一個個地說,各家提各家的問題和要求。陳友鳳說:“認真聽了半天,我歸納起來,孃家人帶共性的就是三點:一個是無住處,要我找;二個是房子拆了,安不下去咋辦?三個是房子量的不合咋個辦?我當時就對他們說,‘第一,你們房子拆了,無住處,我去借或者買災蓬來給你們住;第二,房子量得不合理,我去找拆遷辦再量;第三,我小友鳳是你們看著長大的,拆了安不下去,沒地蓋房子,你們蓋到我家小太陽5畝地去。’這下,孃家人總算吃了顆定心丸,同意進場開工。

  拆遷的問題解決了,最後就是計劃生育的事。陳友鳳說:“別的人家就不說了,就我的兩個姑子因我‘不顧情分’讓她們去做了手術,很長時間不理我,被親人誤解的滋味想起來就格外酸楚,但是我的工作如此,國策如此,也只好不怕得罪人了。我堅信當優生優育給家庭帶來不盡的好處時,結紮了的人們會感謝這個強制措施,並逐漸自覺履行,這是我的期盼。應該也是所有人嚮往的。”

  三、真情奉獻贏得民心

  20xx年,陳友鳳積極響應迤車鎮黨委政府發展烤煙種植大戶的號召,憑著之前三年種植烤煙的經驗,陳友鳳承包了200畝地,新建了新型烤房, 5月無比干旱,剛澆上的水很快就被蒸發了,面對這種奇熱天氣,請工澆水入不敷出,況且遇災還有保險公司,許多人都無奈地放棄了給煙苗澆水。但陳友鳳仍然堅持天天請三四十人從周邊的吊井和大河裡抽水潑煙,為此陳友鳳消瘦了十多斤。當市菸草公司的領導來視察時誇讚道:“全市長勢最好的煙苗就在你這了。”

  7月是菸葉成熟的季節,新型烤房的優勢很快被菸農們認可和羨慕,當零星種植烤煙的鄰居們試探著提出要來試試時,陳友鳳爽快地答應了,而後悄悄地囑咐自家請來的工人當天少掰一爐菸葉,不要讓鄰居覺得過意不去。在四五天的烘烤時間裡,陳友鳳不但為鄉親們提供無償的技術指導,而且不收任何電費和炭錢。雖然自己還欠著十多萬的貸款,但陳友鳳總覺得自己無論怎麼艱苦也要讓鄰居們親身體驗一下新型烤房的好處,以更好地引領他們共同致富。

  作為一名老黨員,多年來,陳友鳳一直默默地實踐著帶頭致富和扶貧幫困的座右銘,當需要幫助的村民進入陳友鳳的視線,也就一定進了她的心裡。陳友鳳一直實踐著一個黨員的起碼要求,曾為索橋下街婚姻坎坷的卯昌會捐了100元;組織全村黨員義務為侯家凹子被火燒了房子的徐華芬蓋起了3間房屋;協調供電所為官廳陸玉芝三奶孫免費栓電;幫助從國民黨軍隊裡逃回鄉的陳樹民老人辦理了戶籍手續,並將其送進敬老院。今年五月的一天,索橋中街的孤寡老人張順富,年輕時好吃懶做,以偷盜為生,屢教不改,曾經三次入獄。如今已年過半百,一無所有,張順富找到了陳友鳳家裡說他想進索橋村委會的敬老院,陳友鳳沒有嫌棄他過去的經歷,耐心地對張順富說:“你還有勞動能力,就不要再去加重政府的負擔了,自己勞動掙錢會過得更舒坦。”張順富在她的勸說下,同意了自謀生路,但是提出沒有住房,於是,陳友鳳帶頭捐了100元之後,迅速組織了索橋中街支部14名黨員捐資1000元,又向民政申請,協調資金3000元,黨員們義務勞動,幫張順富在小太陽村民小組建起了一間20平方米的住房。現在,張順富浪子回頭,改過自新,靠幫人家下面粉,栓電掙錢,一個人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20xx年5月,會澤縣文明辦在各鎮提名推薦“會澤縣首屆道德模範”候選人,迤車鎮陳友鳳,經過層層選拔推薦,在基層推薦的147名道德模範候選人的基礎上,進入從中海選出22名候選人名單,又經過全縣廣大人民群眾的投票評選,從10萬餘份選票中,按照得票高低,最終根據會澤縣道德模範評選表彰活動組委會和評審委員會的最終評定意見,一路高歌當選,獲得“會澤縣首屆道德模範”五類道德模範中的“敬業奉獻模範”表彰獎勵。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14

  李芳,女,漢族,1969年5月生,中共黨員,河南省信陽市董家河鎮人,生前任教於河南省信陽市溮河區董家河鎮綠之風希望小學。

  李芳同志紮根山區,從事鄉村教育29年,一直默默耕耘、敬業奉獻、精心育人,深受學生愛戴、家長尊敬、學校認可。她心懷大愛,臨危不懼,捨己救人,用生命為學生上好最後一堂課,讓崇高的師德和不朽的師魂熠熠生輝,塑造了新時代人民教師的光輝形象。

  2018年6月11日17點30分,河南省信陽市溮河區董家河鎮綠之風小學正常放學。二年級語文老師李芳隨護路隊護送學生離校回家。17點51分,護路隊行至紅綠燈路口,李芳老師正組織學生按綠燈指示有序透過。突然,一輛裝滿西瓜的三輪摩托車自北向南向護路隊急速駛來。情況萬分緊急,李芳老師一邊大聲呼叫學生避讓,一邊衝上前去用自己的身體護住學生,並奮力將學生推開,自己卻被嚴重撞擊,昏迷不起。學生們得救了,李芳老師卻遭受重傷,雖經醫院一天兩夜全力搶救,終因重度顱腦損傷致呼吸迴圈衰竭,於6月13日凌晨4時40分不幸殉職。

  李芳老師被分配至董家河鎮謝畈小學任教,謝畈小學撤校後她被分配至綠之風希望小學任教。在同事眼裡,李芳老師是工作學習的榜樣,許多實習教師和年輕教師都願意拜她為師,近5年,她帶出20多名“教師徒弟”。在家長眼裡,她是和藹可親、無私奉獻的老師。她的手機裡存了很多留守學生父母的'電話,一有空就為他們介紹孩子的情況。翻開李芳的檔案,任教近三十年,她始終堅守教育第一線,在擔任學科教師的同時,又先後工作在班主任、少先隊輔導員等崗位,生前榮獲優秀班主任、教學能手、優秀輔導員等表彰22次。

  2018年6月16日上午,李芳老師的追悼會在信陽市溮河區董家河鎮舉行,4000餘人來到現場沉痛悼念李芳老師。教育部、河南省教育廳領導分別前來看望慰問李芳同志家屬。

  2018年6月教育部追授李芳同志“全國優秀教師”榮譽稱號;河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河南省教育廳追授李芳同志“河南省優秀教師”榮譽稱號;2018年7月河南省委追授李芳同志“河南省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2018年7月李芳同志榮登“中國好人榜”;2019年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評定李芳同志為烈士;教育部長陳寶生,河南省委書記王國生、省長陳潤兒等領導同志先後就學習宣傳李芳老師的先進事蹟作了批示。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15

  徐志輝,男,1980年出生,現年32歲,高中文化程度。20xx年加盟平頂山易成新材料碳化矽公司。雖然來公司的時間不算很長,但他在一線的崗位上勤奮好學,紮實工作,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他盡職盡責,任勞任怨的一貫表現和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感染了大家,值得我們去學習。

  20xx年12月,徐志輝來到公司上班。當時他被分配到微粉一廠實科發水洗車間學習分級機的操作。車間特殊的工作,特殊的工作環境出乎了他的想象。車間的粉塵飄得到處都是,雖然帶著厚厚的口罩,但粉塵還是無孔不入,難免還是要被吸進鼻子裡。而且工作不僅僅是髒,勞動強度還很大。當時和徐志輝一同來到公司上班的100多個人,沒有幾天,就受不了幾乎走光,只剩下了徐志輝等十幾個人。但徐志輝總想,做人一地肝膽,做人何懼艱險。男子漢大丈夫要成就一番事業,這點困難又算得了什麼呢。不就是環境髒一點,工作累一點嗎?怕苦怕累,又能做成什麼事呢?每每想到此處,他就咬牙堅持下來,立志把本職工作做好。

  分級機的安裝、操作、和保養可是個技術活。不但需要全面掌握分級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還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經驗,提高操作水平,在具體操作中還要小心翼翼,防止意外事情的出現。徐志輝在學中幹,在幹中學,虛心向老師傅請教,業餘時間也努力鑽研分級機的知識和操作技巧。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堅持分級機的專業技術學習,努力提高專業技能,很快學會了分級機的相關知識和操作技巧,能夠得心應手的操作機器了。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每接到一個任務,徐志輝都高度重視,認真對待,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力圖把自己的工作做實,做細,做紮實,高質量高效率的完成每一個任務,生產出了合格的產品,同時做到不出現安全問題,受到了領導和群眾的一致好評。正是徐志輝對事業無限熱愛,捨得付出的精神,對工作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品質激勵著他在平凡的崗位上以極強的責任心,飽滿的熱情和良好的心態全身心的投入到公司交給他的每一項工作中,力爭自己的表現讓領導放心,讓群眾滿意,為公司的發展和壯大奉獻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20xx年6月,徐志輝被調到三廠分級機班組工作,由於三廠是新建的廠,徐志輝抱著哪裡需要那裡去,盡心盡力為公司的思想,服從領導安排,全身心投入新的工作。在三廠,可以說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在吉春年主任的正確領導下,徐志輝和大家一起努力克服一切困難,積極想方設法把工作搞得有聲有色,風生水起,圓滿完成了公司交給我們的所有訂單。因公司需要,徐志輝在20xx年11月又調回到微粉一廠粉碎車間分級機班組工作。面對新的環境,面對新的挑戰,他豪情滿懷,鬥志昂揚,立志把工作一如既往的做好。

  把輕鬆留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雖然徐志輝還不是共產黨員,但他卻拿出了面對困難麻煩,知難而進,積極進取,勇往直前的風範和作風。徐志輝用自己一貫的優異表現努力踐行著自己的所思所想。事實勝於雄辯,行動勝於語言。沒有豪言壯語,沒有豐功偉業,有的只是一如既往,不計得失;有的只是衝鋒在前,任勞任怨。樸實無華的他在平凡的崗位上儘自己最大的努力默默地為公司的事業發一份光,一份熱,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績。

  青春無悔,奉獻無悔。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16

  遼河頭村保管員、農經、圖書管理員牛良則同志,1938年二月出生,1985年6月擔任遼河頭村保管員、農經管理員、圖書管理員。由於業務出色,當年被評為先進工作者。1987年又被授予遼河頭村工作勞動模範,近30年來擔任遼河頭村管理員,他以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盡職盡責,為推進遼河頭村的管理員和其它各項工作,為農民群眾解疑釋難,把黨的方針政策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因此幹部群眾都稱他是遼河頭村的明白人、貼心人、知情人,大事小事都找他求助。也正是這樣,他為遼河頭村群眾送知識、送政策、送溫暖,他在本職崗位上默默地工作、無私地奉獻。

  伴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化,國家實行糧食直補政策、退耕還林政策、惠農政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六村聯創”等許多政策的推行。很多農民多種經營的積極性熱情高漲,在此情況下許多村民多次到村委會找他詳細瞭解相關情況和政策,他每次都是認真學習,深入各戶調查詳細說明情況讓每一戶都是帶著問題來、帶著滿意走,每次都是起早貪黑,很晚才回到家裡。為了核實土地面積退耕還林面積,他和村裡同事一起深入田間地頭丈量核實,不知去了多少戶,走了多少路,一天下來腿痠痛不止,可他卻不吭一聲。為了方便群眾,他把電話號碼貼在辦公室的門上,每月話費高達一百多元,為此,他常常做出無私奉獻,卻無怨無悔。近年來,每到糧食直補發放時、退跟還林補助款、產業結構調整補助款發放時,都是時間緊,任務重,要求高,業務量大。這些款項的發放工作和農民的利益息息相關,為了做好發放工作,事前他和村內同事深入到全村去調查核實,摸清底數和詳情。為了把直補政策落到實處,他對村幹部上報土地面積的工作進行細心佈置和指導,對個別農戶不理解、不配合,他就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耐心講解直補政策,讓廣大群眾都知道。

  牛良則同志又兼任村圖書管理員,為方便廣大村村民學習新知識,瞭解新政策,提高文化知識水平和精神素養,他每天都盯在文化活動室為廣大村民提供無償服務,完善借閱管理制度和學習制度共同促進遼河頭村文藝、文化活動,積極推進文明和諧先進村的建設工作。

  遼河頭村是戶多、人多、地多的大村,因為自然環境和歷史背景形成了多重矛盾和問題,情況比較複雜。為了做好這個村的各項直補發放工作,他帶領同事,到村部辦公,和村幹部分工合作,登記表格、發放現金,進行諮詢服務,透過耐心周到的服務,不但理順了村民心裡的怨氣,而且還落實了黨的惠農政策,調動了村民的生產積極性。

  他不僅是財務工作的助手,而且還是民主理財小組成員。他積極參加遼河頭村的各項工作,在護林防火、防汛救災等工作中埋頭苦幹,無私奉獻。

  他不僅工作積極,表現突出,而且還熱愛公益事業、助人為樂。每年向災區捐款、捐物,他都積極參與,起模範帶頭作用。每到年節假日,他經常到村裡的孤寡、殘疾老人家裡去走訪慰問。誰家遇到困難,他知道後都盡幾所能伸出援助之手。今年七月,辛安村一名大學生身染白血病,家裡為他治病花去幾十萬元,正在患者家屬愁眉不展、萬分焦急的時候,鄉領導號召鄉機關幹部捐款,他聽說以後當時主動找到村支部書記要求捐款二百元。然而熟悉他家情況的人都知道他家裡生活並不寬裕。他說:“二百元錢微不足道,但捐獻的是我的一片愛心!”

  事業無止境,追求無止境,學習也是無止境的。他積極參加村裡舉行的各項先進教育活動,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自覺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他的學習筆記中有這樣一段話,“既然我是一名管理員,就應該勤勤懇懇工作,認認真真辦事,堂堂正正做人,立足崗位,無私奉獻。”他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他近三十年的平凡工作中。他工作平凡、默默無聞,卻像陣陣清風鼓盪著片片征帆,破浪遠航,如同一顆閃爍的紅星,在夜空裡和億萬顆星星一起無私地閃爍著光亮,展示出一名普通農村幹部的人生價值和時代風采!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17

  朱祥務,男,漢族,1965年5月生,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亞東縣亞東大藥房主治醫師。

  朱祥務憑著對西藏這片土地的摯誠熱愛,開辦多家藥店診所,以實際行動堅守著“誠實守信,服務人民”的理念,詮釋了“退伍不褪色,退役不退志”的革命軍人本色。

  誠信經營,鑄就品牌藥店。37年前的那個夏天,朱祥務從四川參軍到西藏日喀則市亞東縣某部服役。入伍後第一年因公負傷,病癒後落下了殘疾。在組織安排下,朱祥務到內地學習醫術,考取了醫師、藥師資格。1998年退役時,朱祥務選擇留在西藏自主創業,在亞東縣開辦了個體診所和藥房。藥品經營事關人民群眾的用藥安全,朱祥務嚴把藥品質量關,嚴格按要求規範藥品進、銷、存全過程,通過了藥品經營企業GSP認證。在購進藥品時,他對首營企業和首營品種進行嚴格稽核,稽核合格後才建立供需關係。“以質量求生存,以質量促發展”,朱祥務先後開辦3家藥店、1家診所,從未出現過藥品質量安全事故,累計納稅近100萬元。在售藥過程中,他帶頭踐行也嚴格要求員工時時處處為病人著想,準確詳實介紹藥品功效,細心周到指導病人科學合理用藥,不讓群眾多花一分冤枉錢。

  誠心服務,贏得群眾信賴。“我會持續為防疫一線工作人員免費提供應急醫療用品和防控物資。”朱祥務鄭重承諾。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了解到亞東縣防疫物資不足,就透過內地的親戚朋友,多方籌集購買防疫物資和藥品,為堅守在疫情防控一線的公安幹警、醫務人員、環衛工人捐贈口罩、酒精等防疫物品。日常經營中,朱祥務把文明服務的理念融入每個員工心中,把顧客的小事當作藥店的大事來辦,堅持為顧客免費提供測量血壓、血糖等便民服務。他為當地殘疾人員、低保戶及外來務工人員提供力所能及的醫療服務。他免費為五保集中供養中心老人看病,帶領商戶捐款捐物,資助6名貧困家庭的孩子上學,深受當地群眾的認可和好評。

  朱祥務榮獲全國模範退役軍人、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等稱號。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18

  張朋義,男,1969年出生,棲霞市觀裡鎮觀裡村農民,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碩士,現任煙臺市博士達農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多年來,他在黨的富民政策的鼓舞下潛心於BSD蘋果生產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建立BSD蘋果生產示範基地,成為棲霞市蘋果新技術種植推廣帶頭人,帶領全市果農在創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寬。

  一、主抓科技培訓,建立正諾品牌,帶領農民走出一條科技發展之路

  張朋義,一個土生土長的農家孩子,自幼就對土地、果樹懷有深厚的感情,自1998年開始涉足農資行業,2001年註冊成立煙臺市博士達農化有限公司,公司以銷售推廣綠色無公害農資為主,面向全市果農鄭重承諾:“凡因質量問題對公司造成的損失由公司全部負責賠償”。

  由於果農相對文化知識較少,對果樹病蟲害的發生規律不瞭解,假冒偽劣農資不能辨別,果農雖有很高的生產熱情和以果致富的願望,但對蘋果優質豐產、穩產高效的果園管理技術還不掌握,許多作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往往顧此失彼,這些問題給農民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果農自己卻找不出原因來。

  張朋義看在眼裡急在心上,於是他每年都要組織果農專業知識培訓,為果農講解病蟲害發病規律,並且在每次打藥之前都安排公司專人負責向果農發簡訊,指導農民合理用藥,科學掌握用藥時間,到目前為止張朋義共組織農民科技現場會230餘場次,直接被授課果農達13.8萬人,極大的帶動了果農學科技用科技的積極性。

  張朋義也深深明白肥料對於果農豐產的重要性,時刻心繫農民疾苦的他力爭讓老百姓花最少的錢買最好的肥料、生產出最好的蘋果。所以他以“用良心做合格肥料”為己任,總是在化肥生產第一線兢兢業業。他主持開發出的品種有42%的長效緩控釋肥、32%的全元氨基酸肥、34%的有機無機複合肥、果豐寶複合肥、土壤改良型腐植酸鈣等,每年可為農民增收1000萬元以上,企業創收超500萬元。這一切都為棲霞蘋果產業化科技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以德立企,擔當社會責任,嚴把食品安全生產關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不僅已經吃得飽,而且要求吃得好,追求食品安全成為現代生活的一大基本要求。《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09年6月1日開始實施,正是順應時代、關注民生、深得民心的大好事、大喜事。食品質量和安全是企業的生命線,也需要一個“人人以之為恥”的大的社會環境。食品安全涉及生產、銷售、流通等各個環節,從食品生產者的角度思考,必須把好首要的關口,張朋義經常想只有我們每個從業者都以這種道德律令為內驅動力,我們棲霞的蘋果產業發展才能夠走向健康發展的道路。

  每年3.15金盾打假護農活動時,張朋義都發動職工配合工商執法人員到集市等公共場所宣傳食品安全法,宣傳推廣生物農藥、有機肥料,帶領果農進行蘋果安全生產,經國家農業部多次抽檢,棲霞蘋果生產符合國家規定食品安全生產要求。

  三、傳播綠色科技,服務現代農業

  在張朋義的帶領下博士達集團全體員工艱苦奮鬥,始終以發展服務綠色無公害蘋果產業為己任,以政府科學的前瞻思想為指導,先後扶持培養560名農民成為果業新技術推廣員。張朋義帶領全體技術員工深入田間採集土壤樣本,在實驗室埋頭苦幹,積極倡導“測土配方施肥”新技術,對每個農戶的每一塊土地,全部建立檔案,根據不同土地的特點生產出不同含量的化肥,為農民節省成本。藉助科研院校、名優企業優勢向廣大果農提供果業技術與產品,所做工作一直受到眾多果農與各級政府部門的信賴與鼓勵。公司多次被省市工商局授予“山東省農資經營優秀誠信企業”、“山東省消費者滿意單位”、“煙臺市農資經營誠信企業”、“煙臺市重合同守信用企業”“全國優秀農資經銷商”等稱號2010年公司被棲霞市委、市政府評為文明單位。2008年張朋義又光榮的當選為棲霞市人大代表,2009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棲霞市最具愛心慈善捐助個人2010年當選為棲霞市工商聯副主席,煙臺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2012年當選為煙臺市人大代表。

  四、從“綠色”到“有機”,倡導“企業+農戶+基地”的模式,帶動農民致富

  當人們還在對綠色食品津津樂道之時,張朋義早已將注意力轉移到了“有機蘋果”生產上。張朋義作為一個傑出的企業家。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19

  她,為教育事業嘔心瀝血;她為培養良好班集體盡心盡職;她,把所有的愛都傾注在學生身上。她就是我們漕橋小學的一名平凡而偉大的老師——金雲霞。

  金老師中等個兒,兩條眉毛又濃又密,一雙大大的眼睛裡透射出親切的光芒,特別是那張能說會道的嘴巴令我既佩服又羨慕。金老師是我們的班主任,也是我們的語文老師。她是一位非常優秀的老師,然而,她也是老師當中身體最不好的一個,她得了一種慢性病,不能曬太陽。可她卻非常堅強,似乎有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做支柱。

  金老師嚴於律己。她要求我們必須做到的,總是自己身先垂範,做我們的榜樣。她要求我們穿著打扮要符合小學生穿著的要求,自己就一向穿得比較樸素;她要求我們要愛護環境,自己就從來不亂扔垃圾;她要求我們要勤打掃衛生,自己帶頭撿課桌旁的垃圾;她要求我們要每天都堅持晨跑,自己便帶著太陽帽堅持陪我們晨跑……

  如果說我們是沐浴著春光的小草,那麼,金老師便是當之無愧的屢屢春光。她對我們的關愛是無微不至的。有一次,我們班的曾雅香和另一位同學之間發生了一些口角,曾雅香一氣之下就跑出了學校。可是,她並沒有跑到家裡,金老師那是一個急呀,找了一上午,回到學校腿都發軟了,差點沒暈過去。最後可算是找到了她。可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金老師回學校做的第一件事,竟然是跑到班級對我們說:“今天的事就算過去了,以後誰也不許提,聽到沒有?”都到那個時候了,金老師想的不是自己因為曬了半天的太陽,病情會如何發展,竟然還在為曾雅香考慮,考慮她心裡會不會不好受,會不會傷心……

  金老師對我的幫助可以說是數之不盡。記得成為金老師學生後寫的第一篇文章,雖然只有89分,但老師給我的評語卻是:不錯,繼續努力,加油!我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微笑。後來,我的作文水平日漸上升,得到了老師越來越多的表揚,我高興極了。一天,老師把我叫了上去,對我說:“張宇,這篇作文寫得不錯,修改一下是可以推薦發表的。”從老師的話語中,我聽出了老師對我的期望。這學期,我在武進教育網上發表了一些文章,老師欣慰,父母滿意,我更開心!

  金老師就是這樣做我們的表率,使我們在不知不覺之間養成了一些良好的習慣;她顧我們不顧自己,使我們感動不已;她想方設法讓我們的特長得到更好的發展;她善於鼓勵,使我們班的許多學生都發現了自己身上的閃光點。金老師,您是我身邊的道德模範,您是我奮鬥的目標。我因有您這樣的老師而感到無比自豪!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20

  李遂躍今年76歲,是經八路街道城省建社群居民代表,家住文化路34號院,是鄭州市工藝美術廠退休職工。

  大院裡的居民提起李遂躍,都稱讚他是個非常熱心的好人。他是熱心的義務監督、宣傳員。在建立全國文明城區期間,天天在社群裡穿行,有時戴著志願者小紅帽在大街小巷進行文明勸導;有時拿著文明城區宣傳卡,挨家挨戶的上門宣傳講解。碰見可疑人員,就上前盤問;他非常注重保護環境,希望每個人都具備良好的素質,並始終堅持“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原則,遇見亂扔亂倒垃圾的住戶,就進行說服教育,時刻監督,並且做到垃圾入筒,碰到不文明的情況,他就會主動上前勸導,心平氣和的把對方說的心服口服。

  李遂躍為人隨和、開朗,助人為樂是他的家常便飯,更重要的,他還是個義務調解員,誰家夫妻吵架,婆媳不和,只要她一出面就沒有解決不了的矛盾。他所居住的小區是一個老住宅小區,汙水管道都已老化,經常出現管道堵塞現象,每次出現這種情況都是他跑前跑後,聯絡疏通、挨家挨戶收錢、無一不親力親為,經常累的腰痠腿疼,但從來沒有任何怨言,只要問題得到解決,他比誰都高興,他所做的一切,從來不計報酬,不計得失,並且無怨無悔。

  李遂躍精神十足,身體硬朗,動作利索,總是樂樂呵呵的,並且特別關心社群事務,主動協助社群開展各種活動和義務服務。2003年在大夥的幫助下成立了“惠風藝術團”。就這樣,大家在一起唱唱,跳跳、活躍了大家的文化生活。問他為何這麼關心社群事務,他就很嚴肅地說到,關心社群事務,維護居民權益,支援社群的工作是每一個社群居民應該做的`。他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這就是社群男女老少都尊敬和愛戴的李團長。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平凡小事,但卻感染著小區裡的每一位居民,有事大家都主動幫忙,鄰里之間非常團結,整個小區充滿了文明和諧的氣氛。

  道德模範人物事蹟簡介21

  餘方佑,男,1967年生,中共黨員,嵐皋縣民主鎮廟壩村村民。

  上有八十歲老母,下有兩幼小孩子,生活本已極其困難,但他又撫養了三個無家可歸的孩子,撐起了一個八口之家。對老人,他盡心盡力,無微不至,是眾所周知的孝子。對孩子,他寧願自己吃不飽也要想盡辦法讓孩子們上學,是個好父親。對親戚鄰里,他有事必幫,樂於助人,是村民眼中的好村長。餘方佑對五個孩子一視同仁,疼愛有加。不管怎麼艱難,餘方佑都只有一個念頭,這就是“只要自己有口吃的,絕不能讓孩子們餓著,還要讓孩子們上學。”2015年12月入圍“中國好人”候選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