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戒》李東陽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醫戒》李東陽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在我們平凡的學生生涯裡,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其實,文言文是相對現今新文化運動之後白話文而講的,古代並無文言文這一說法。為了幫助更多人學習文言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醫戒》李東陽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品簡介

  《醫戒》明代李東陽所作敘事散文,透過自己二十九歲時一場脾病治癒過程,揭示患病的人如果一味迷信名醫而延誤病情的道理。

  作品原文

  醫戒

  予年二十九(1),有脾病焉,其症能食而不能化,因節不多食,漸節漸寡,幾至廢食,氣漸苶(2),形日就憊。醫謂:“為瘵也(3)。”以藥補之,病益甚,則補益峻(4)。歲且盡(5),乃相謂曰:“吾計且窮矣,若春水旺(6),則脾土必重傷。”先君子憂之(7)。會有老醫孫景祥氏來視,曰:“及春乃解。”予怪問之,孫曰:“病在心火(8),故得木而解。彼謂脾病者,不揣其本故也。子無乃有憂鬱之心乎?”予爽然曰(9):“噫!是也。”蓋是時予屢有妻及弟之喪(10),悲愴交積,積歲而病,累月而憊,非惟醫不能識,而予亦忘之矣。於是括舊藥盡焚之,悉聽其所為,三日而一藥,藥不過四五劑,及春而果差(11)。因嘆曰:“醫不能識病,而欲拯人之危,難矣哉!”又嘆曰:“世之徇名遺實(12),以軀命託之庸人之手者,亦豈少哉!向不此醫之值(13),而徒託諸所謂名醫,不當補而補,至於憊而莫之悟也!”因錄以自戒。

  作品註釋

  (1)予年二十九:當時為1475年(成化十一年乙未)。

  (2)苶(nié):衰弱。

  (3)瘵(zhài):《說文》:“瘵,病也。”此處蓋指脾病。

  (4)峻:急迫。

  (5)歲且盡:一年將終。

  (6)“春水”二句:中醫以五行與五臟相配,脾屬土,故稱“脾土”。脾的功能在於運化水溼,春季水盛,將加重脾臟負擔,故說:“脾土必重傷”。

  (7)先君子:亡父的敬稱。

  (8)“心火”二句:心屬火。中醫以五行與五時(春、長夏、夏、秋、冬)相配,春屬木。木能生火,故有心病的人,至春季心火便得以散發,故說“得木而解”。

  (9)爽然:明白清楚。《說文》:“爽,明也。”

  (10)“是時”句:1474年(成化十年甲午),作者二十八歲,三弟李三川亡。次年,繼室嶽夫人(嶽正之女)又卒。

  (11)差(chài):同“瘥”,病癒。

  (12)徇名遺實:謂徒慕其名,而不究其實際情形。徇:隨順。遺:拋棄。

  (13)向:倘或。值:遇。

  作品譯文

  我二十九歲時,脾有毛病。症狀是能吃而不能消化,因此就節制飲食,後來越節越少,幾乎將廢食了。精神日漸衰頹,形狀也日益顯得憔悴。醫生說“這可是瘵病呢”,便用補藥來補。病越發厲害,補就越發加重。快到年終,醫生說:“我的辦法也想盡了,如果來年春木旺,那麼,脾土必受重傷。”父親為此很擔心。

  這時恰有老醫生孫景祥先生來看病,說:“到了春天就沒事。”我感到奇怪便問他,他說:“病在心火,所以得木而消失。那個醫生當作脾病來醫,這就沒有摸到它的`根。您莫非有什麼悲傷的心事麼?”我恍然說:“喲!對啦。”因為我這時連續碰上妻和弟的喪亡,悲愴交集,積年累月,因病而疲。非但那個醫生不理解,連我自己也忽略了。隨即收集所有的舊藥全燒掉,全都聽從孫醫生的診治,三天服一劑藥,不過四五劑,到春天病果然好了。

  我因此很有感慨:醫生不識病理,要想解救人的危急,難得很哪!又嘆道:世上那些從名忘實,將性命寄託在庸人手中的人難道還少麼?當初如果不遇到那位老醫生,只託之於所謂名醫,不當補而補,直到精疲力盡還是不明白啊!因此就寫下來警戒自己。

  作品賞析

  這篇文章揭示的道理是,不僅庸醫能夠害人,而且患病的人如果一味迷信名醫,將性命寄託在徒有其名的庸人手中,也會給自己帶來禍害。不光是看病這種事,世上的事情其實都是這個道理。

  作者簡介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諡文正。漢族,祖籍湖廣長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人,寄籍京師(今北京市)。明代中後期詩人、書法家、政治家,茶陵派的核心人物。天順八年進士,授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直內閣,預機務。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不渝。

  李東陽是明代成化、弘治年間詩壇首領,《明史·文苑傳序》說其詩“出入宋元,溯流唐代”。以他為首的茶陵派,在明初臺閣體與明中葉前後七子之間起了過渡作用。文章典雅流麗,工篆隸書。有《懷麓堂集》、《懷麓堂詩話》、《燕對錄》。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