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方年十一時》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陳元方年十一時》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

  在我們上學期間,大家都經常接觸到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駢儷對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是不是有很多人在為文言文的理解而發愁?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陳元方年十一時》文言文原文註釋翻譯,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作品簡介:

  《陳元方候袁公》,在《世說新語》裡,直接介紹陳元方言行的至少有九條,分佈在《德行》《言語》《政事》《方正》《規箴》《夙慧》六門。這八條記錄,除了《德行》之十的內容(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閒室之內,嚴若朝典。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而二門之裡,兩不失雍熙之軌焉)為空泛評價的話以外,其餘的七條,都是七個精彩的瞬間,記載了陳元方和他的家人們的生活。

  作品原文: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suí)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 ? ? ? ———選自《世說新語》

  作品註釋:

  1、候:拜訪,問候。

  2、履行:實施,實行。

  3、綏:安撫。

  4、孤:封建時代王侯對自己的謙稱。王后、皇后對自己的尊稱,還有寡人,孤家等稱呼.

  5、師:學習。

  6、嘗:曾經。

  7、卿:客氣,親熱的稱呼

  8、法:在古漢語字典裡有四種解釋(1)法令,制度。(2)方法,做法。(3)效法,仿效。(4)標準,法則。這裡用(3)效法,仿效。

  9、稱:稱讚,讚不絕口

  10、周公:周武王的弟弟。歷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約公元前1100年),亦稱叔旦,周文王姬昌第四子。漢族,因封地在周(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北),故稱周公或周公旦。為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思想家,被尊為儒學奠基人。

  11、周旋動靜:這裡指思想和行動

  12、益:更加

  13、以:用

  14、恣:放縱、無拘束,這裡指順從

  15、孤往者嘗為鄴令,為:擔任

  作品譯文:

  陳元方十一歲時,去拜會袁紹。袁公問:“你賢良的父親在太丘做官,遠近的人都稱讚他,他到底做了些什麼事情?”元方說:“我父親在太丘,對強者用德行去安撫;對弱者用仁慈去安撫,讓人們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對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公說:“我曾經也當過鄴縣縣令,正是做這樣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親學我,還是我學你的父親?”元方說:“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時代,雖然時間相隔遙遠,但他們的行為卻是那麼一致。周公沒有學孔子,孔子也沒有學周公。”

  方言證古

  老父:對父親的敬稱。老,表示敬稱的詞頭。老父(父親)、老母(母親)。家君(對自己父親的尊稱,謙詞)。君(對對方父親的尊稱,謙詞)

  作品鑑賞:

  袁公

  比較自負,問題刁鑽。如「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這個問題很難回答,稍微不慎則顏面盡失,想是袁公並非真正想知道是誰學了誰,而是有意為難陳元方。

  元方

  機智應變。如「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顧了對方的尊嚴,又保住了自己的`體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損人也不損己,想袁公聽了,定會暗暗點頭稱奇。

  閱讀答案: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行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選自《世說新語》)

  1.解釋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 稱: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法:

  2.文章劃線句沒有標點符號。請在需要加標點的地方用“|“標出來。(2分)

  老 父 在 太 丘 強 行 綏 之 以 德 弱 者 撫 之 以 仁恣 其 所 安 久 而 益 敬。

  3.袁公兩次問陳元方。請你用自己的話把袁公兩次問話的主要意思說出來。(2分)

  4.指出陳元方第二次答語的巧妙之處。(4分)

  參考答案:

  1.(1)稱讚,讚許 (2)效法

  2.老父在太丘 | 強者綏之以德 | 弱者撫之以仁 | 恣其所安 | 久而益敬。

  (錯、漏、多1處均扣1分,扣完該小題分值為止)

  3.第一次問元方父親在太丘為官時是如何贏得稱讚的,第二次是問自己和元方父親究竟誰效法誰。

  4.借周公和孔子沒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親並不存在誰效法誰的問題,既尊重了袁公,又維護了父親的尊嚴,顧全了雙方的面子。

  編者簡介:

  本文選自《世說新語》,編者劉義慶(403~444年),南朝宋彭城(現江蘇徐州)人,曾任荊州刺史,愛好文學,《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本是宋武帝劉裕之弟長沙王劉道憐的兒子,13歲時被封為南郡公,後過繼給叔父臨川王劉道規,因此襲封為臨川王。劉義慶自幼喜好文學、聰敏過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備受禮遇。

最近訪問